-
1 # 亦有所思
-
2 # 英勇的少年大俠
朱元璋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殺功臣絕非是為了個人的恩怨,而是大概出於三個主要的目的:首先是反腐,朱元璋出身自社會的底層,所以一直對官員的貪腐深惡痛絕,所以在他當皇帝的時期,對於貪腐的懲治是非常嚴厲的,其次是維護皇權的至高地位,在這方面,主要說的就是著名的“胡惟庸案”,在“胡惟庸案”中,一萬餘人受到了牽連,而在這背後的是朱元璋對於“相權”的打壓,而事實上,封建王朝中舉足輕重的丞相制度也正是隨著胡惟庸及其黨羽一起煙消雲散了,最後一個目的是為了給自己的後世子孫留下一個穩定的江山,朱元璋自身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也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所以他就試圖一勞永逸的設計一種制度來保障自己子孫的統治,而那些功臣無疑會是巨大的威脅。綜上所述,正是由於朱元璋殺功臣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所以他一定要殺,而且要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
3 # 勇戰王聊歷史
殺功臣是因為皇孫年幼,怕新皇繼位以後,鎮不住哪些功臣宿將!
為什麼一定要殺死,而不是不貶為庶人?這是因為有一種東西,叫“威望”!有一種關係叫“結黨”!我來拿袁世凱舉例。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病死,年幼的溥儀繼位,其父載灃為攝政王。攝政王對袁世凱很不滿意,上來就解除袁世凱的官職,把袁世凱趕回家了。但是,袁世凱雖然在安陽賦閒,朝中事務他都一清二楚。北洋親信時刻會向袁世凱彙報朝中大小事務。
(袁世凱釣魚照)
袁世凱還以《自題漁舟》為題,作詩:“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袁世凱在家賦閒三年,可是,朝中關係一直沒斷。他就等著機會,隨時復起。剛好,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滿清指揮不動北洋新軍。這些新軍都是袁世凱的舊部,只聽袁世凱的調遣。滿清沒有辦法,只能讓袁世凱復出。10月14日,滿清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11月1日,清廷又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6日,袁世凱組織新內閣。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遜位,清朝滅亡!
賦閒在家三年的袁世凱,依靠舊部支援,不出三個月,就把清朝幹倒在地!如果再給滿清一次機會,滿清肯定會想法殺了袁世凱。
朱元璋在位時,明朝朋黨就已經很嚴重了。只是把功臣宿吏罷官回家,不能避免他們在朱元璋死後,接連黨羽,幹出謀逆之事。這些官員要麼是門生關係,要麼是同鄉關係,要麼就是姻親同僚關係。雖然能把老臣罷官回家,但是,他們的關係網還在,很容易就能東山再起。
而且,朱元璋覺得,這些功臣沒有留給皇孫再重新啟用的必要。所以,不如直接殺了,永絕後患。
朱元璋的考慮是對的。明初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藍玉案。基本都是威脅到朱元璋的皇權統治,而且,牽連官員眾多。尤其是空印案,百官都知道“空白蓋印公務文書”的存在,都在瞞著老朱。在朱元璋看來,這件事太恐怖了,官員竟然如此相互勾結,所以,老朱殺了很多人。
-
4 # 古今通史
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講到,這些布衣出身的功臣,在成為新貴之後,野心和貪慾逐漸膨脹起來。而皇帝的禮遇是有限的,他們的貪慾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根本利益,就會落到悲慘境地。
表面上是建立政權成功後的卸磨殺驢行為,其實深入分析一下,這些所謂的功臣良將各有取死之道,比如牽連甚廣的藍玉案,至少藍玉本人死的是一點都不冤枉的,胡惟庸也一樣,拿皇帝當傻子的人都不會有好結果。
不可否認的是,以藍玉的戰功來說,是對得起他的職位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捕魚兒海的戰鬥。可是藍玉這個人的人性和性格缺陷也非常大,比如,朱元璋收義子就收吧,藍玉也跟著學,一收好幾千個乾兒子,你藍玉這樣邀買人心到底要幹什麼。
藍玉北征的時候,手腳不乾淨,很多戰利品都被他據為己有,並沒有上繳,這種事朱元璋能不知道麼,只是睜隻眼閉隻眼罷了。
尤其不明智的是,參合到人家兄弟間的家事中去,你藍玉挑撥朱標和朱棣的關係,那朱棣還不恨你,自然在朱元璋那兒說了不少藍玉的壞話,最後錦衣衛又適時的遞上了藍玉謀反的報告,那藍玉就算是死的徹底了,平時驕橫跋扈不知道收斂,倒黴的日子就不會太遠了。
在捕魚兒海的大功後不久,這個藍玉竟然強制搞定了元妃,致使元妃羞愧自殺,皇帝為此切責藍玉。當初,朱元璋本欲封藍玉為梁國公,因藍玉有這些過失,便將梁字改為涼,並命人將這些過失刻在世襲的憑證上。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對藍玉的隱忍從他剛剛建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能忍那麼多年算是不錯。
藍玉並未因此而收斂,軍中將校的官職升降,他一個人說了算,朱元璋斥責了他,他還是沒有覺悟,這不是小事,如果大明軍中都是你藍玉的嫡系,皇上全家能睡安穩麼。
藍玉西征返回後,被封為太子太傅,藍玉不願位居宋、潁兩公之下,說:“我難道不能做太師嗎!”此後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採納他的建議,藍玉為此僅僅是悶悶不樂,絲毫也沒有發現自己的處境已經有些危險,並且在朱元璋的心裡也慢慢失去了信任,其他諸如強佔良田,縱容家奴的事兒就不用說了,太多太多。
想這種不知收斂的人,配給朱標朱元璋都擔心,更何況朱標早死,朱允玟那懦弱性子朱元璋怎會看不出來,藍玉輔佐朱允玟那是不用想了,把主子弄死倒是有很多種辦法的。所以藍玉必須死,可能各位讀者如果處於朱元璋的位置,也會這麼做。
全說我可說不過來,我只能再簡略的說幾個人,不過有一點,我們看待歷史要設身處地的用當時人的封建禮教和時代侷限性去看,比如僭越,這在今天可能有些人會想,嗐~別那麼小氣,包容一下就過去了。說實話,在那個年月直接砍了也真的不冤。
常遇春——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得暴病卒于軍中。
李文忠——李文忠終年四十六歲。朱元璋懷疑淮安侯華中下毒,便降低爵位,將其家屬逐至建昌衛,其他醫生及妻子兒女都被斬首。
朱文正——因戰後對朱元璋的封賞不滿,後私通張士誠,被朱元璋得知,被軟禁,最後鬱鬱而終。
鄧愈——鄧愈班師回朝,在回師途中生病到達壽春的時候,因病去世。
胡大海——為降將蔣英等人所殺。
朱亮祖——鎮守廣東期間,與當地豪強勾結,使朱元璋冤殺番禺縣令道同,最終被朱元璋察覺。拿朱元璋當傻子利用的朱亮祖被召回京師,與長子朱暹一同被鞭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論為胡惟庸逆黨,爵位廢除。
周德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兒子周驥在宮中和宮女淫亂,周德興受株連被殺,公田被收。
傅友德——付友德死的是比較冤的,也可以說他是死於自己的寧折不彎,畢竟他是自殺的。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層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功勞,根本沒把朱元璋放在眼裡。
朱元璋參加宴會,而守衛之一就是付友德的兒子傅讓,看門的時候未配劍囊,這讓朱元璋非常不滿,大家可能還沒意識到,一般守衛那劍都是要收到劍囊裡的,真有危險才拔出來,而傅讓就手拎這寶劍,別人倒還無所謂,而皇上就不同了,這絕對能算上大不敬,可以設想一下場景,皇帝來了,一個傢伙拿著能捅死人的劍就直接攥手裡門口待著。在那個年月碰上個不好說話的皇帝,殺了也就殺了,也談不上錯。
再看付友德對這件事的處理——朱元璋忽然提起說對傅讓有些不滿,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責備傅友德不敬(加粗部分,這就是我說付友德自恃功高,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的原因,這種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那麼大的功臣道歉也就算了,那麼為什麼付友德道歉了,朱元璋不但沒有原諒,反而還說付友德也不敬?!朱元璋真有這麼混麼?!態度決定一切!我們日常中也能見到這種場景,某些人錯了,但是並不承認錯誤,或者以無所謂的態度輕飄飄的說對不起,眼中充滿了不屑,嘴角掛著輕蔑的笑容,潛臺詞就是“至於麼,小題大做”不但起不到道歉的作用,反而能勾起胸中熊熊怒火!),話趕話,說戕了,一氣之下,朱元璋讓付友德帶傅讓首級來見,立刻,傅友德提著二兒子的頭顱來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說“你怎麼忍心。”(這裡再插一句,有的朋友會說,咦?你要人家兒子腦袋人家都拿來了,朱元璋怎麼會假惺惺的說“你怎麼忍心”?原因很簡單,前文說過,這是爭執之中的話趕話,說到那兒了,一句氣話,但付友德就是寧折不彎的脾氣直接就把兒子頭提來了,所以朱元璋下文會暴怒!非常暴怒!因為這不是朱元璋的本意,一句氣話讓付友德用行動變成了對朱元璋的反戕。說白了就是置氣至死。說了這些大家在看看原文的描述還會覺得這段話很奇怪麼?),傅友德說:“不就是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最後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當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發配遼東、雲南。
馮國用——至正十九年(1359年),馮國用暴卒于軍中,年僅三十六歲。
馮勝——坐藍玉案賜死。
郭英——到朱棣時期都還或者,朱棣也沒動他,只是免了官,郭英最後老病而終。
至於貶為庶人這個問題,我覺得既然犯罪了,就要認罪認罰,大明律幹什麼用的,憑什麼就貶為庶人不必承擔後果?至於政治上的考量,這些功臣們的能量是非常大的,不是說沒官,就撲騰不出水花了,比如什麼浙東派和淮西派。我把藍玉這個倒黴蛋再次拎出來講解一下,藍玉可不能放虎歸山,因為這哥們的臭毛病之一就是任人唯親,部隊裡都是他自己人,真讓藍玉瞅準機會,那老朱就該受傷害了!
-
5 # 有得觀史
歷史上最能殺功臣的皇帝有兩個,一個是朱元璋,他是個行腳僧,也就是要飯和尚,一個劉邦,他是亭長,也就是個村幹部。他們倆都是草根。
歷史上不殺功臣的皇帝,一個是劉秀,士族階級的代表,一個是趙匡胤相當於國防部長,他們本來身份地位就很高。
從對比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草根逆襲者最愛殺功臣。地位高的不愛殺功臣。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不是草根有我們不知道劣根性?
其實,草根能當上皇帝,給人們昭示了一個道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個要飯的和尚都能當皇帝,一個小小的亭長也能當皇帝,比他們出身好的的人多了去了,不比他差,他們就會想,我為什麼不能當皇帝,皇帝輪流做,明年就能到我家。功臣都是最有能力,也是最有可能搶皇位的,所以,草根皇帝必須殺功臣,不殺他們自己睡不著覺。
劉秀是帝王之胄,就應該當皇帝。趙匡胤是都點檢,點檢做天子也沒啥不合適的。大家都這麼認為,沒人想搶他們的皇位,皇帝就當的心安理得,也就沒必要殺大臣了。
朱元璋是草根皇帝,所以他一定會殺大臣。那為什麼不能貶為庶人?因為這些大臣能量很強,貶為庶人能量也還在,沒有殺掉放心。最典型的就是司馬懿,回家養老了,還能搞政變,奪曹家的權。
-
6 # 火器工坊
這個我覺得得從皇帝和臣下的關係來看。
主弱臣強自然要大殺功臣,保住自己的皇權。比較一下歷史上有名的殺功臣的皇帝:劉邦和朱元璋。劉邦,布衣出身,殺韓信、彭越、英布等人;
朱元璋,布衣出身,殺李善長、馮勝、藍玉等人。 漢朝的劉邦殺功臣,是一個一個地殺,而且不明目張膽的殺,借呂后之手殺掉韓信。朱元璋則是一批一批地殺。朱元璋大殺功臣一共有兩次,兩次的目的都一樣,為了穩固皇權,為自己的接班人朱標掃清障礙,朱標死後朱允炆年少,更不能允許有主弱臣強的局面存在。
打壓相權 穩固皇權所以朱元璋自明洪武元年坐上皇位,到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在位三十年間,明朝的開國元勳、文臣武將幾乎被他屠殺殆盡。朱元璋殺功臣,主要是藉助惟庸、藍玉兩起所謂的“謀反”大案,進行大肆株連。惟庸於洪武六年為相,因精明強幹,又是老丞相李善長親戚,深得朱元璋寵信。朱元璋甚至把早於惟庸兩年入相的汪廣洋貶為廣東參政,讓惟庸獨居相位。這惟庸大權在握後,便有些得意忘形,經常當皇帝的家。時間一長,自然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洪武十三年,御史中丞塗節等上奏惟庸結黨謀反,朱元璋隨即詔令嚴加審訊,並以最快的速度將招出之謀反人員,包括告密人塗節,一併處死。兩個案子中誅殺胡惟庸,並且廣為株連是為了皇權獨大,打壓相權,廢掉丞相,因為丞相權利太大,處處掣肘皇權,遇到朱元璋這樣生猛的皇帝還好,真遇到草包皇帝可能廢立皇帝甚至有可能出現篡位的危險。這一點可以參照“跋扈將軍”梁冀毒殺漢質帝、司馬懿篡魏。
警惕勳貴至於藍玉和唐朝的侯君集一樣,倚仗功勞,驕橫跋扈,誰都不放在眼裡,忘記了“功高震主者身危 功蓋天下者不賞”的古訓,不但如此他還自己作死。藍玉多次統領大軍,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對其優禮有加。藍玉便日漸恣意驕橫,蓄養了許多莊奴、義子,乘勢橫行霸道。藍玉曾強佔東昌民田,被御史查問,藍玉大怒,將御史趕走。藍玉北征南返時,夜抵喜峰關,守關官吏沒能及時開門接納,藍玉便縱兵毀關,破門而入,皇帝聞知,很不高興。 又有人說他與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殺,皇帝為此切責藍玉。當初,朱元璋本欲封藍玉為梁國公,因藍玉有這些過失,便將梁字改為涼,並命人將這些過失刻在世襲的憑證上。藍玉猶不改過,侍奉皇上酒宴時口出傲語,軍中將校升降進退,大權操於他一人,朱元璋多次責備他。藍玉西征返回後,被封為太子太傅,藍玉不願位居宋、潁兩公之下,說:“我難道不能做太師嗎!”此後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採納他的建議,藍玉越發怏怏不樂。而且藍玉在軍中廣認乾兒子,居然多達三千多人,如此在軍中網羅羽翼,那家皇帝能睡的安穩?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 蔣瓛告發藍玉謀反,下獄鞫訊後,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 王弼、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 傅友文等謀反,擬定乘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正在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謀反罪將其逮捕下獄,並被剝皮實草,抄家,滅三族,並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一萬五千人。為警誡群臣,朱元璋手詔佈告天下,並條例爰書(中國古代的一種司法文書。)為《逆臣錄》。史稱“藍玉案”。藍玉案後功臣被屠戮殆盡,朱元璋也就能坐穩皇位了。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敢對功臣大下殺手,這也得從當時的形式出發。殺不殺功臣,與當時的形勢背景有關,以東漢為例,劉秀開國,靠的是以南陽集團為代表的地主豪強的支援,這些豪強勢力很大,在整個東漢一朝都舉足輕重,作為皇帝的劉秀,面對地方豪強的汪洋大海,必須打一派、拉一派,才能保證中央的穩固統治和財賦收入,而他的選擇,是袒護南陽勳貴集團,分享部分利益來結成對抗其他豪強的聯盟,表現在外在,就是“不殺功臣”。
李世民留著功臣集團,是因為當時中央政府面臨著協調關隴、山東、江南三大士族集團的平衡問題。他的策略,是以關隴勳貴為基本盤,對山東、江南既有拉攏,又有打壓。與劉秀類似,如果他不把基本盤——功臣集團穩固了,面臨山東、江南士族的壓力可就成了孤家寡人了。而後來唐朝站穩腳跟以後,對關隴勳貴也沒再客氣——從某種程度上講,武則天上位之後替李世民補上了“殺功臣”這一課。
敢不敢殺,與形式背景有關朱元璋的時代,士族早已消亡,基層更多由中小地主和自耕農組成,完善的科舉制使得皇帝的班底有了源源不斷的寒門士子的補充,對功臣勳貴集團就沒有繼續拉攏的必要了。而且,很多功臣的命運也和朱標早逝這一偶然事件緊密相聯,可以說朱標的早逝進一步迫使朱元璋警惕勳貴集團,所以痛下殺手。
朱元璋個人性格有關像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光武帝劉秀也沒有殺功臣,這跟他們溫和的性格有關,但朱元璋是個猛人。廢掉相權,搞的自己宵衣旰食,每天批閱奏摺幾千件,就能看出來。他做事從不留後路,要做就做到最絕。所以為了保住朱姓天下,殺光功臣在所不惜。
-
7 # 周至獼猴桃直營
朱元璋放牛娃出身,在早年攻取天下的時候,劉伯溫曾替朱皇帝預言,驕兵悍將在打天下時有多大的功勞,在治天下時就會有多大的麻煩,這些人打起仗來天不拍,地不怕,做起壞事來更是有恃無恐、膽大包天,他們認為幫朱皇帝打下了天下,覺得朝廷就應該厚養他們,於是對朱皇帝的教誨置若罔聞,繼續幹壞事。
建國前,被人稱為驕兵悍將,而大明建國後拉幫結夥被稱為淮西黨,朱皇帝曾說,淮西人治不了淮西人,一個犯事另一個定來說情,朱皇帝憤怒的說,咱這是朝廷不是宗廟祠堂。
起初朱皇帝對他們是一忍再忍,苦口婆心的告誡他們,吃俸祿、守太平,可是說了很多次確實無動於衷,徹底惹怒了朱元璋,而出身布衣的朱元璋根本不可能容忍他們繼續胡鬧,危害國家危害百姓,後來加上太子朱標逝世,老朱怕他的後繼之君鎮不住他們這幫人,直接連根拔起、為後繼之君掃清威脅,保住朱家絕對的皇權。
老朱是開國皇帝,一生歷經大風大浪,他內心清楚知道國家是建立在千百萬將士的骸骨之上,對於他來說,只有徹底的清除乾淨,才能免於後患,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所以老朱不會把他們革職、罷黜,為以後留下隱患。
-
8 # 幾葦渡
古代歷史中“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事情很多,只是朱元璋的這一次最為突出而已。為什麼是殺,而是不是貶,因為朱崇八要斬草除根,杜絕後患。
中國古代王朝的更迭,只有西漢劉邦和大明朱元璋是平民起家,其他大多是權臣篡位或割據政權逆襲。於是其他時期,開國之初的爭鬥更多在宗室之間,文臣武將去選擇站隊。
劉邦建國之後,也陸續收拾了那些威脅最大的異姓王們,剩下的那些列候,已經沒有多少兵權了。周勃等誅殺呂氏,那是等到呂后去世後才敢的,而且因呂家也沒有了領軍人物,劉家也是空缺繼承人。所謂特殊時期。
朱元璋的時代,打下江山的都是那些公候們,既有悍將,也有文臣。相比之下,皇子都太年輕了,沒有戰爭經驗。雖然建立分封制度,幾個年長的皇子駐守北部邊疆,但這是為了太子朱標的佈局。沒想到的是,太子死了。朱元璋決定立孫子為繼承人,其面對的局面很複雜,即有叔叔們的虎視眈眈,又有開國功臣的桀驁不馴。這些是讓朱元璋決定痛下殺手的內在原因。至於國家嗎,人總是有的,從來不缺官。打天下一幫人,治理天下可以換一批,反正大股東是自己。
擊功臣們,如果只是貶謫,他還活著,他的威信還在,他的部下還在,於是有很多隱患。特別是當處理面積比較大的時候,以免他們聯合起來搞事情。所以呢,老朱一狠心,都殺了吧。殺一個還不行,圍繞著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各種擴大化,各種株連。於是持續不斷的滿門抄斬、誅滅九族。這種屠殺與恢復宮人殉葬制度是中國文明史的一次大退步。
-
9 # 3號營地
首先先說一下朱元璋殺功臣的原因。朱元璋稱帝后鑑於唐宋兩朝大臣削弱皇權的教訓,採取廢除丞相,不準宦官干預朝政等策略。此外在天下大穩的之後,朱元璋由於擔心自己死後這些開國功臣會威脅到自己的兒子(朱標)或孫子(朱允文,朱標早亡)的皇權(朱元璋曾在太子朱標面前把皇權比喻成荊棘,而把這些開國功臣比喻成荊棘上的刺條,所以他必須在他死前替兒子或孫子把一些刺條拔掉),於是開始了殺功臣的行動,還製造了明史上三大案件,分別是胡惟庸案、藍玉案和郭恆案,期間功臣如徐達、劉伯溫、胡惟庸、藍玉等等都無一倖免。
而題目所說的為什麼要殺死而不能貶為庶民,試想這些功臣個個都是猛人,而且無論是在朝中、軍中或者民間都威望極高,都是擁有一呼百應能力的人,只貶為庶民給自己留後患嗎?所以最後的方法就是斬草除根,以絕後患。而這也符合朱元璋一貫的做事風格——果斷且狠。
-
10 # BLAH
農民起義成功之後還是農民嗎?顯然不是,那變成啥了?變成地主了!換成劉伯溫的話就是,變成驕兵悍將!其結果就是自恃功高,必蠻橫,皆源無知!
朱元璋的境界
朱元璋最初造反的動機是占卜,卜逃和卜守都不吉,投義軍造反說不定能活!遂投義軍造反了,但,根源還是吃不飽飯,父母,兄都餓死,吃飽飯很重要,隨著舉兵成功,他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帶來太平盛世!而且他不斷的學習,思想境界也不斷提高,逐漸跟他那些出生入死的將領拉開差距,這就產生了隔閡!一種本質上的區別!結局就已註定!應該說來,在跟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將領之中,除了耿炳文,其餘的不是病死,戰死,就是被赦死了!
朱元璋的長遠考慮
朱元璋固然厲害,但,想要把明朝長治久安,對於在宋濂教導下的仁義太子朱標而言,很難!所以,朱元璋想把朝廷“歸攏”到一個朱標可以管理好的一個局面!所以,犯錯的臣子,朱元璋是殺無赦的!
歷史規律和模仿秀
千古年來,都說:“狡兔死,走狗烹”!這其實就是人性,對長期想要把持權力的一種慾望!朱元璋知道自己是怎麼做成皇帝的,什麼天選之子?狗屁,一個臭要飯的和尚,哪來的天選之子!有兵,就有權,朱元璋早知道這點,所以,朱元璋一直很獨權,甚至把“宰相”一職都給削掉了!而他也想自己的兒子朱標以及後世子孫同樣一直擁有權力,一種可控的權利!凡是能阻止這一設想的人,朱元璋都想除掉,而且,朱元璋的偶像是漢高祖劉邦,朱元璋也就開始了“模仿秀”!
至於貶官為民,朱元璋的字典裡沒有這個,斬草除根,把事做絕是朱元璋的底線!能跟朱元璋混到開國的,都不是等閒之輩,而且,想想他自己的創業史就能略知一二,他都能造反成功開國!更何況這些有過成功經驗的功臣呢,萬一他們一聯手,明朝改朝換代那不是輕而易舉嗎?朱元璋並不想冒險,哪怕只有億分之一的可能也不行……
-
11 # 南柯NO1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在馬上取得了天下,得國之正千百年以來未見。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的農村人一步步成為中國最高的統治者—明太祖朱元璋,這離不開朱元璋的英明神武,但是同樣也離不開他手下的那些驕兵悍將。在朱元璋起兵反元到逐鹿中原,手下大將所統御的大軍數量也越來越多。在打天下的時候矛盾尚不明顯,因為有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推翻元朝的統治,但是在卻得天下之後,這些悍將手中的兵權就成了威脅皇權的存在,因為古代的三綱五常,皇權至上,皇帝是不允許任何存在威脅皇權,而且由於那些手下一路從小和朱元璋一路走來,明白朱元璋不是什麼真龍天子,也只是普通人,所以很多將軍對於朱元璋缺少敬畏,這也就是不敬畏皇權,或許朱元璋活著時可以壓制住這些人,但是太子朱標忠厚仁德,未必壓制的住這些曾經跟隨太祖打天下的工程,何況還是手握重兵,有實力威脅皇權的存在。為了朱家江山的穩固,誅殺手握重兵的將軍也是無奈之舉。為了皇權任何人都能犧牲。為什麼不將他們貶為庶民呢,因為在軍中和朝中的威望太高,振臂一呼雲集響應,在古代聲望真的是可以轉換為實實在在的大軍和糧餉的,而且在大明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百姓對於大明的認可並不高,這個時候必須保證政權的穩定,那就必須誅殺不穩定的因素,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啊。所以朱元璋的做法作為一個皇帝而言無可厚非。
-
12 # 漩渦鳴人yy
大家還記不記得以前有一部電視劇叫寶蓮燈裡面有一句臺詞,一個男人可以抵擋美色誘惑,可以抵擋財富的誘惑,但是絕對抵擋不了權利的誘惑。
這個臺詞說的真是太好了,權利這個東西就是一昧毒藥,你有的時候在高處站習慣了你接下來把你打到低處,那種心理落差甚至都能讓你欲死欲活。
朱元璋手裡這幫弟兄是一步一個跟頭從社會的最底層一路打到了最高層的位置。他們不想放棄時候就全力自己是留了血,甚至差一點把命給交代在那戰場上,才拿到這些東西,你為什麼什麼東西都不做,然後把這東西都給交出來,你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嗎?你對得起自己的慾望嗎?你對得起那邦把你送到這個位置上來,那批弟兄的眼神嗎?
朱元璋就看了他們一眼,呵呵。
要出手必須要快,否則的話,這幫人一旦自己起了叛逆之心,然後手底下又有權力的話,那就是流毒,後患無窮,朱元璋曾經也想一個一個做掉,但是問題是剛打了一個底下一幫老弟兄,呼啦啦的一起起來鬧,只要這個打下去的人還活著,那幫老弟兄總有辦法把這個人在給撈出來,然後再站在那個位子上。朱元璋覺得也煩吶
我把你好不容易打下去了,然後旁邊的人就說了幾句話,又把你重新給拉上來了,我是在那摁浮起來的葫蘆啊,我是摁下去一個又浮起來了一個,與其這樣我還不如直接把你給殺了多方便,你再也起不來了,而且我殺你一個覺得不夠本,我連你全家一起殺!與此同時,我殺雞給猴看我要告訴底下的人。別跟他一起犯傻,別學他的樣子,包則我這刀我一旦是砍出去,我再也不會收回來。
總之一句話告訴那些心存異心,或者是知法犯法的人,不要心存僥倖,殺人不過頭點地,只有體會了死亡的威脅,你才知道紅線究竟在哪裡。
-
13 # iT創新思維
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家裡還有幾個兄弟姐妹,十分貧窮,曾經為了填飽肚子,還去廟裡當了一段時間的和尚,不然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元朝末年,真有被餓死的可能。
朱元璋既然能從一個一去所有的草根,在短短几十年後逆襲成皇帝,這本就說明了朱元璋不僅心機,有毅力有決心,更是殺伐果斷。俗話說: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朱元璋要是一個善良的人,也就不會在軍閥混戰的混亂時期笑到最後了。
正因為朱元璋是從底層出身,費勁心機才一步步登上了皇位,所以他對那些社會底層,卻又有才能的人一點也不放心。而且當初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人,大多也都是草莽出身,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讓他們打仗拼命可以,守江山卻是萬萬不行的。
而且開國功臣因為功勞太大,很多人都居功自恃,認為明朝的建立我是出過大力氣,有過大功勞的,那麼這份成果也理當有我一份,苦盡甘來,現在是該享福的時候了,這群人年輕時窮怕了,現在成了開國功臣,那還不是怎麼奢華怎麼來。曾經的他們對貪官汙吏痛恨不已,現在他們卻四處魚肉百姓,草菅人命,不把國家律法放在眼裡。
很多人甚至不滿足現狀,你朱元璋有什麼能耐,窮苦人出身,認得字還沒我們讀的書多,長得有那麼醜,你都能當皇帝,我們就不能嗎?所以也有很多人心生翻譯,所以,共患難容易,同富貴卻十分困難。
再說朱元璋,既然能夠登上皇位,就說明他心機,才能都還是有的,一個曾經差點餓死的人,現在當了皇帝,自然不允許臥榻之旁有他人酣睡。俗話說,斬草除根,除惡務盡,冤冤相報何時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殺了,從頭殺到尾,反正也不缺人,殺了最省事,也不留後患。即使貶為庶人,那也是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了禍患,他自己就是從社會底層崛起的,所以對寒門子弟十分重視。
他成立的東廠錦衣衛,不僅監視滿朝文武百官,對百姓也一起監視,有任何不滿朝廷的話語,要麼就地處決,要麼帶回去大刑伺候,逼問同黨。
洪武四大案,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藍玉案,起因有大有小,但無一例外都牽扯甚廣,每一個案件都有上萬人喪命。可見朱元璋寧可殺錯一千,不可放過一個,這樣的人,怎麼會放虎歸山,一定會斬草除根的。
-
14 # 歷史神秘人
所謂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窮慣了的人一旦有錢了,他會抓住錢不放,最低微的人一旦有了權力,他會死抓著權力不放。一個男人對於權力的上癮,和毒品上癮一樣,直到死去,做皇帝的一般都是一直做到死吧!
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做到天下第一人的皇帝,這種經歷前所未有啊!朱元璋從一個最普通的人做到了九五至尊,朱元璋體味到了權力的滋味,這種感覺太爽了。皇帝可以隨心所欲,隨便決定別人的生死,榮華富貴一身,吃喝玩樂樣樣不愁,有無數的美女陪著,有官員對你敬畏萬分,這種感受,這種地位,作為曾經的放牛娃朱元璋一旦擁有了,他就會拼命維護這種存在,絕不允許別人染指,親人都不行。地位的轉變,伴隨著心理的轉變,屁股下的龍椅推著朱元璋心理走上極端,權力的極度膨脹導致個人心靈的扭曲,貪汙讓人不可理智了。
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后,他創立了錦衣衛,目的就是監察百官,是否有人威脅到他的權力。朱元璋發展,那些書生官員手無縛雞之力,根本威脅不到他的皇權,看來看去,只有那些曾經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有能力威脅到自己啊!於是朱元璋興起大案,把那些曾經的功臣基本上全部殺掉,只留下幾個。太子朱標反對朱元璋這樣濫殺功臣,朱元璋就丟給太子一根帶刺的棍子,讓太子拿起來,有刺當然拿不起來啦!朱元璋就說只要把那些刺給除掉了就拿的起來了,那些刺就是開國的功臣,除掉了功臣,皇帝才好當啊!這就是朱元璋的想法,皇帝都說我自私的,皇帝永遠都是老闆,手下的官員都是給皇帝打工的,一旦有不安心的官員,皇帝就應該馬上殺掉,斬草除根,不留隱患,龍騎才坐的安穩。
對於朱元璋來說,自己手中的權力才是自己最愛的,為了這種權力不離開自己,凡事有一點讓自己感到不安的人就應該殺掉,不管他是什麼人,伴君如伴虎,皇帝是老虎,當然就做不了綿羊!絕對的權力讓人絕對的腐敗,至高的權力,讓人瘋狂,龍椅太少,只有一個,一個人坐著最好!
-
15 # 小約翰
朱元璋其實倒不一定要殺功臣,老朱殺功臣其實有一個重要的節點——太子朱標之死。
(晚年朱元璋)
皇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是他最疼愛的兒子。這個兒子早早的就被朱元璋立為接班人,在洪武元年明朝立國的第一年,朱元璋就迅速的立朱標為太子,確立的接班人的地位。
對於這個兒子,朱元璋寄予厚望,請了一套全明星的陣容來教授輔佐朱標,其中就包括明朝最頂尖的才子之一宋濂。而且朱標本人也頗為爭氣,史載,太子仁厚,與朱元璋殺伐果斷的性格不同,太子非常仁愛,心地慈善,相信當了皇帝,也一定會是一個好皇帝。
可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從陝西視察回京之後,感染了風寒,當年去世。朱元璋痛不欲生,這件事兒沉重的打擊了朱元璋,讓他的精神頓減。
在太子死去之前,朱元璋興起過三次大獄——胡惟庸案、藍玉案和空印案。雖然三次大清洗讓上萬的官員掉了腦袋,但其中並沒有太多的功臣。而且這三次大清洗都是有獨特的原因的。
胡惟庸是明初宰相,但當了多年宰相以後開始膨脹,甚至敢挑戰朱元璋的權力,很多事情竟然敢擅自做主,而且結黨營私,加上朱元璋本來就準備廢除宰相制度,遂興起大獄。而藍玉更是功高自滿,居然挑撥皇子之間的關係!也屬於自取滅亡。
但是在這兩次大獄中,雖然有一部分功臣被殺(如李善長),但並沒有大規模株連,尤其是武將。真正大規模的誅殺武將,是在朱標死之後。
(明建文帝,臉賊長)
太子死了,按說朱元璋要立其他的兒子,他有十幾個兒子,嫡長子也有數個,其中還包括後來的永樂帝朱棣。但是朱元璋偏偏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他實在是太疼愛太子朱標了,也許是對於長子的逝去太過傷心,也許是愛屋及烏,總之他犯了一個錯誤——立皇長孫朱允炆!
後來靖難之役之後,朱棣曾經說過一句話:“國賴長君”。
皇帝這個活,需要相當的經驗和閱歷,尤其在開國初年,年齡小是鎮不住的。朱元璋就犯了這個錯誤,他把十幾歲的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完全不考慮他的能力。
朱標是多年培養的太子,各方面能力都很成熟,完全可以掌控局面。可是朱允炆只是個孩子,一點威望和經驗都沒有。
老朱說,那就讓爺爺給你開路吧。
為了讓這個孫子坐穩皇位,朱元璋開始大開殺戒,尤其對武將,功臣武將的噩夢就是從此開始的。因為根據歷史經驗,最容易造反的就是開國武將,最容易威脅皇位的也是他們!(比如西漢等王朝)
有人問了,為什麼不能像趙匡胤一樣,杯酒釋兵權呢?
因為這裡有一個問題——復起。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時候,他身體倍棒吃嘛嘛香,完全沒有要死的意思(實際上一直到他死的前一天他身體也很好)。但朱元璋當時已經是個老人了,趙匡胤可以確保杯酒釋兵權之後的局面,朱元璋不能。
朱元璋想的是,你們這幫老傢伙,就算免了官政治能量還在。萬一我孫子繼位以後一個糊塗,把你們復起召回來,重新掌兵怎麼辦呢?或者說你們賦閒在家,等我死了以後倚老賣老,不聽指揮怎麼辦呢?
保險起見,還是都殺掉吧。
這就是皇帝的邏輯,所有的感情、功勞、人性,在他們眼裡都不如權力重要。
但是兵總是要掌,於是朱元璋認為,誰也不如自己家人靠得住,還是把兵權交給朱允炆的幾個叔叔吧!畢竟自己家人不會造你的反。
事實證明老朱又算錯了。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知道自己死後幾年就江山易受,自己的兒子完全大亂自己的安排的話,不知道要作何感想哦~
-
16 # 麻辣一加一
朱元璋誅殺功臣,可不是一時興起、一時衝動,也不完全出於自私,而是他的“重典治國”思想的實踐。而這一思想的逐漸形成,和他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聯。
朱元璋出身於貧苦農民家裡,10歲就開始為地主放牛。17歲時,父母、兄長相繼餓死。為了生存,朱元璋只好去皇覺寺做了小和尚,四處乞討。在乞討過程中,朱元璋親眼目睹了貪官汙吏如何肆虐百姓,對“蠹政鬻獄,大為民害”的貪官汙吏恨之入骨。李贄就此曾經分析說:“蓋自託身皇覺寺之日,已憤然於貪官汙吏之虐民,欲得而甘心矣”。
青少年時期的經歷,造就了朱元璋對官吏的極端的態度,他對整個官吏群體充滿了不信任感。做了皇帝以後,朱元璋親自主持制訂了《明大誥》,其中有多達150條專門規定懲治貪官的,設定大量酷刑,諸如:凌遲、梟首、抽腸、刷洗、閹割、挑筋、剁指、斷手等。朱元璋反貪懲貪決心之堅定,手段之殘酷,歷時之久,在整個古代史中都極為罕見。
功臣集團的覆沒,首先,與朱元璋在戰爭年代所經歷的人情冷暖、陰謀背叛後產生的深刻的猜忌心理有關,也與他因寒微出身所產生的自卑相連,他始終擔心這些人覬覦他的江山。其次,功臣集團也屬於朱元璋極度不信任的官吏群體,而且是手握重權、影響力巨大的群體,要做壞事可謂唾手可得。
建國以後,曾經與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因為建國有功,由被壓迫者轉型為統治階層,位列公侯,高官厚祿。大量的財富、土地、奴僕集中在這些新崛起的貴族階層手中。其中相當一部分權貴開始恃驕生寵,目無法紀,對百姓非法剝削,對稅收隱匿侵佔,侵犯了明王朝的利益。
因此,對貪官汙吏的痛恨,對功臣的猜忌,對集權的渴望,促使朱元璋是成為中國歷史上殺戮功臣最多的皇帝之一。他先後興起胡惟庸胡、李善長、藍玉三大獄,文武臣僚被誅殺者數以萬計,在官員中造成極大的恐怖。大案而外,開國功臣或被明令處置,或被暗中毒害,多不得善終。明朝開國功臣僥倖得以善終者,惟有湯和等寥寥數人。
朱元璋是個很複雜的人物,他是一個勤奮、節儉的皇帝,也是一個殘暴無度的皇帝。他的“重典治國”思想和實踐,有積極的一面,但是消極作用要大於積極作用,對整個明朝有著深刻的影響。
朱元璋是一個草根皇帝,他的特殊經歷使得他沒有唐宗宋祖那樣開闊的胸襟和仁政思想,因此他始終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
-
17 # 順達機械CEO
朱元璋是我們漢人的皇帝,布衣天子,從一個放牛娃坐上皇帝的寶座!說實話是我們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他當過乞丐,做過和尚,一生可以說是就死一生,我本人非常喜歡朱元璋那部電視劇。
相信大家都聽過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把曾經和自己打江山的全部處理掉,包括他的乾兒子藍玉也被滅了族,就是大功臣劉伯溫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謀士也沒有幸免(當然有人說劉伯溫是病死的),我們翻一下歷史還有類似的皇帝也是這樣,殺功臣!最典型的就是漢高祖劉邦,也是布衣天子!
那麼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呢?我個人認為做的是對的,因為這些悍將在戰爭時期是一把利劍在和平時期就是一把雙刃劍,戰場上有多大的用處和平時期就有多大的害處,他們居功自傲!功高蓋主!一旦沒有了戰爭國家就得好吃好喝的養著他們,而且永遠也滿足不了!管理起來也費勁,更何況朱元璋是布衣皇帝,也沒有什麼治國的經驗,生怕他們再次造反!
得,一咬牙,都把他們做掉算了
-
18 # 沙中土大溪水
很多事不是一瞬間發生的,歷史不是像演義那樣朱元璋火燒慶功樓,也不是推出午門就完事的。是很多事情一點點積累,然後先後影響著。
功臣們只是眼子和導火索。真正的炸藥是中層和江南大戶們。明初四大案都有其背後的政治動機,空印案省部級官員死了一大批,是對繼承元朝舊官僚的清理和陋規的整頓,郭恆案江南大戶十室九空,是對豪強的治理,胡惟庸案前後幾年牽扯很多官員,是針對是戰政治制度改革。藍玉案才是最明顯清洗,是太子死後對勳貴們一次清洗。不要簡單的演義化,朱元璋沒那麼簡單的。中國每個朝代立國初期都有類似清洗中上層的行為,否則會二世既亡。
明初四大案,顯示出有明一朝的治國理政的脈絡,以及諸事如何演變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前一年1367年,朱元璋已完成江南的戰事。元錯判形勢,以為朱元璋會休整一番,不會北伐,所以依舊相互征戰不休。未料到洪武元年就著手北伐,措手不及終於被趕出大都,洪武元年八月攻克大都。此後洪武元年到洪武22年,逐一進行了統一全國的戰爭,洪武元年十二月克大同,太原;同時克福建,兩廣;洪武二年克甘陝;
洪武四年克四川洪武14、15年克雲南大理;洪武18年克遼東;洪武21年北出大漠撲魚兒海滅北元,到洪武29年先後八次漠北北伐。說了這麼,就是想看清楚這事情之間的脈絡。空印案是洪武九年,一說是洪武十五年,暫按九年說。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郭恆案洪武十八年,藍玉案洪武二十六年;其中一個還有一個重要的事件是太子朱標洪武二十五年病逝。
明初四大案之所以成為大案,是有明朝一代總結出的治國理政的脈絡。空印案只是地方為方便到戶部核對資料,攜帶蓋印的空白表格,以防資料不對需要來回跑。從實際情況上看並不見得有營私舞弊的行為,但朱元璋抓住不放,非得從地方到戶部掌印的抓了遍,這其中肯定有冤枉。但非這樣做的道理是什麼?對比上文,可以看出無論是按洪武九年還是十五年,這是明帝國依然在南征北戰之中,正常的秩序正在逐步的建立。空印案能變成一個大案,一個方便辦公的潛規則成為朱元璋開始理順朝政的著力點。這其中蘊含的並並不是什麼欺君罔上,而是朝廷對地方政務的羈絆。這之中的道理就是,無論出於什麼目的,無論多好多方便,多麼有效,地方的政務必須過朝廷的一道手續。無論多麼繁瑣,多麼不可理喻。你必須眼睜睜任何命令上報千里之外的京城,有通知才能幹。不知道空印案後各個戶部官員是如何工作的,一旦某個資料對不上,對不起哥們,你請回吧!不管你是直隸來的,還是天涯海角哪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來的。在這之中培養出的官僚只能保穩了。但這也恰恰是保持帝國平穩的關鍵,為什麼這樣說,相互羈絆中,任何勢力均沒有足夠條件形成威脅皇權的力量。這也明帝國吸取前代的教訓得出的,有明一代經濟發達,也不出門閥士族,關隴軍事貴族,藩鎮割據等勢力,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對地方的政務的管理的羈絆。空印案這其中還有對繼承於元政府的舊官僚的清理和對一些元朝自以為是陋規的清理整頓。
由此看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就是一脈下來開始對朝廷一層的清理。有宋一朝權相百出,罷免宰相一職位就是應有之意。也是朱元璋政治制度的安排,不要小看這一變化,一罷相,很多制度安排都得改變。後了來的內閣,軍機處等都和這有關。這也是集權於皇權的辦法,也是同空印案一樣的對下層的不安。
在這之後就是18年的郭恆案,說來奇怪,徐達洪武18年病逝,立馬矛頭針對北平省的貪腐案,不由得懷疑郭恆案本身可能是朱元璋有目的針對徐達死後的驕兵悍將的清理。但實際上蓋子一旦揭開,發現最大貪腐竟然在身邊。此事以後株連甚廣,捎帶著中上層大戶十之九空,看來背後的原因是打擊地方豪強的目的。
但貪腐案如此之深之廣,不由得想到空印案的後果,有些事真的是沒什麼好辦法,天天來回跑戶部,直隸的還好,中國之大,邊緣省份的跑個大半年是常事,怎麼辦?塞銀子唄!麻煩戶部小吏改個數,明年的數多退少補也是辦法啊。貪腐之事如此一來明初就有了大規模爆發。查北平不料京畿重地才是重災區 。急的老朱,你們敢收,還有這些人敢送,一起收拾了。無論如何這其中所謂剪羊毛之論,還有沈萬三之說,也是對地方豪強勢力的警惕和防範。
洪武25年太子朱標病逝,洪武26年藍玉大案看來就是清理驕兵悍將,怕孫子年幼鎮不住啊。
這一系列的措施以及明初朱元璋的大誥清醒體現了朱元璋的治國理政的方針。
這些措施成就了明帝國的近三百年江山,也使得明毀於1644年。以上一系列問題的發展到最後,一個部門要對上下幾個部門負責,一切的起點都是為了羈絆。一個衛所要接收幾個省份不同的給養,一根針千條線。這中情況下,體系只能維持在簡單的小農水平,一旦有所發展就捉襟見肘。明朱元璋以後只有在此基礎上縫縫補補維持著帝國的安穩。所以,皇帝太忙忙不過來,就有了內閣,一個不是宰相的宰相機構;為了平衡文官,只要有了錦衣衛、司禮監、東廠機構。一切的目的就是不安和為了平衡。這些措施不是為了有效率處理事情,只能是在低水平的重複著穩定而已。當經濟社會發展了,只能是將就著糊弄著。一旦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好重來。
就象誰也想不到崇禎為了遼餉愁得睡不著時,有人說驛站都便宜了當官的衙役了,並沒有什麼用,可以裁撤了省銀子。裁撤背後居然逼出來個李自成。這其中就體現出帝國革新之為難。張居正的改革人息政廢也是可以看出這積重難返之下放困境。
這一切在崇禎朝均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無論如何假設,就是朱元璋在世也是沒法的。這其中突顯了中國曆朝歷代管理的困境。漢唐國力強盛,但最後門閥士族、藩鎮割據興起,最後亡於管不了。宋一朝遇到遊牧民族的強盛期,防軍事過分,亡于軍弱。明清兩朝集權於朝廷,但最後由於經濟發展,帝國體制不適應,亡於管不過來。以上的期限就是三百年,這也是中國朝代在當時的條件下維持統治只有三百年的道理。
-
19 # 美食家106
人的出身和文化水平決定了人的格局。
漢高祖劉邦出身平民,文化水平不高,坐天下之後,誅殺異性王,但是,對大部分功臣還是不錯的。異性王基本上與劉邦離心離德,異性王對劉邦的統治構成了威脅,劉邦誅殺異性王多少還是有道理的。
唐太宗李世民出身高貴,關隴集團貴族,唐國公的兒子,絕對的官二代。他的文化水平較高。他善待功臣,有始有終。他只殺了一個功臣——侯君集。侯君集犯了謀反罪,法不容情。李世民和他手下的文臣創造的貞觀之治,開創了明君諍臣相得益彰,共同打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人民相對幸福的樣板間!他能夠放下架子,向自己的臣子學習,這一點,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宋高祖趙匡胤出身軍官家庭,多少有一點文化。杯酒釋兵權,既解決了武將篡權的危險,又能善待自己的鐵哥們,何樂而不為呢?
明高祖朱元璋要飯出身,文化水平低,格局很小。除了自己的老鄉湯和,瞭解朱元璋的稟性,功成身退,安全著陸。其餘功臣,全部被害,令人髮指。設立特務機構,不相信任何人。廷杖酷刑,讓士人的臉面何在?
朱元璋要飯的出身,格局忒低!
-
20 # 世界歷史唯物觀
朱元璋為何要誅殺功臣?而且朱標死後更是達到了一個高潮,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害怕這些功臣成為新的權貴。這些功臣在朱元璋建國之後,由於自己擁有的勢力而形成新的權貴和派系,使得功臣階級逐漸變為新的權貴,而這些權貴比朱家的那些皇貴更勝一籌。這種力量的不均等,使得朱元璋不得不痛下殺手。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殺,原因就是防止失去權力的功臣,成為新的世族,畢竟他們有自己的人脈和財富。朱元璋將他們貶為庶人,朱元璋依舊需要給他們一些好處,否則那些有兵的將領,指不定就會造反。而當時的明朝,是否養得起這麼多世族,那是要打一個大問號的。所以為了百姓能夠休養生息,朱元璋還是必須得殺。
北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傳為佳話,其實主要不是趙匡胤仁義,而是當時朝廷確實有錢。那些功臣回到家鄉之後,趙匡胤可沒有虧待他們,但是他也還是派人監視了他們。朱元璋如此聰明的一個人,自然也是想過杯酒釋兵權的,但是大明建國初期,可以說是急需恢復民力,如此龐大的世族階級產生,將加深明朝的經濟困局。而在朱標死後,朱元璋更是感到了危機,他不得不為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掃清登基的障礙。朱允炆的能力遠不如朱標,當年朱標為太子的時候,朱元璋並沒有莫須有的殺害工程,但是朱標一死,那些原本支援朱標的功臣,不得不另外尋找大樹。朱元璋為了朱家的天下,不得不將這些功臣除掉。但是這也導致了朱允炆無可用之臣,最終被朱棣篡位。
回覆列表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貶為庶人,可是本領仍在,故舊仍在,部下仍然!
我是一個將軍,老朱把我貶為庶人,我心必然不服,於是找到一個三品將軍,問他,
你現在是幾品?
三品?
想當一品麼?
想!
好,跟我幹吧!我當皇帝,你做一品大將軍!
OK!
老朱手下哪一個是省油的燈,哪一個不是身經百戰,部曲過萬。什麼是兵,兵不一定聽皇上的,因為士兵最信的反而是和他們一起衝鋒陷軍的將軍。所以,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大官職,而是你的影響力
法國的拿破崙不也如此麼!他只要說,我是拿破倉,帶著你的槍,跟我走!整個法國人民都會毫不猶豫地跟著他!
這個情節還被寫在了小說裡,好像叫什麼《大漢帝國風雲錄》吧,就是主角年老隱居是,皇帝派人來殺他,結果主角面對士兵,輕描淡寫地說,我是***,倒轉你們的武器,跟我走!結果,那些兵果然就跟他走了!
他們的影響力太大了!太到可以違背皇帝命的地步!
如果太子尚在,一切還好說,一個朱允文,溫文爾雅的樣子,如果是這些殺人不眨眼的部下的對手!
所以為了以防萬一,必須殺掉!而且,只能殺掉!
因為,權力必須掌握在皇帝手裡,這一點只要老朱在,絕對沒有問題,可是,老朱同意會嘎一下就沒的!
剩下一個小屁孩兒,如何駕馭?
殺,是最正確,最省事的辦法!天下一統了,能打仗的人越多,不安因素就越多。
刀子,還是握在自己手裡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