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豐臣秀吉發動萬曆朝鮮戰爭,叫囂以朝鮮為跳板,滅掉明國。而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把倭寇打的落花流水,為什麼這之後日本不知道明國的厲害,還是妄圖發動戰爭。甚至豐臣秀吉還妄想佔領明國,是他瘋掉了嗎?
7
回覆列表
  • 1 # 鐵馬冰河wu

    謝謝邀請!1592年,日本幕府首腦、太政大臣豐臣秀吉為解決國內土地分封不足導致各諸侯紛爭不斷的難題,決定出兵征服疆域廣袤的明朝。豐臣秀吉霸道的向朝鮮提出“借道伐明”之要求,卻遭朝鮮國王李昖斷然拒絕,他十分惱怒,決定先征服朝鮮,再以其為跳板侵吞大明。

    1592年4月,豐臣派16萬陸戰大軍加上9000水師,浩浩蕩蕩渡海駛往朝鮮半島。朝鮮史上有名的“文祿之戰”揭開序幕。日軍志在必得,加上人數、武器、戰力相較朝軍均佔優,因此在戰爭初期取得了一邊倒的絕對優勢,不到一月便攻陷其國都王京城(漢城,後改首爾),並驅逐了朝鮮國王李昖(音:焰)。

    被逐出王京的李昖自感單靠朝鮮的羸弱之兵無力拒日,於是請求宗主國大明派兵援朝。此時正值明萬曆帝在位時期,國力、軍力早已大不如前,但處於衰落期的明朝還是派名將李如松率4萬餘水陸大軍開赴朝鮮半島支援自己的藩屬國。

    1593年1月,明提督李如松指揮兩國聯軍擊敗日軍悍將小西行長,一舉收復平壤。但在之後的碧蹄館戰役中,明軍因地理陌生、準備不足加上對敵情估計不夠,惜敗於日軍名將小早川隆景與立花茂宗之手。萬幸的是,隨後日將宇喜多秀家率軍圍攻幸州城時,被朝鮮名將權慄反擊得手,日軍被打得大敗虧輸。明朝援軍在李如松的指揮下,不斷偷襲日軍運糧隊伍,缺衣少食的日軍無奈退守釜山。緊接著,朝鮮水軍在名將李舜臣的指揮下幾次擊退了日本水師, 日本在水陸大軍皆受挫且後繼無援的窘困下被迫與明朝議和。

    1595年,歷時數年的“文祿之役” 結束。中、朝聯軍取得完勝。

    兩年後的1597年,豐臣秀吉第二次派遣14萬水陸大軍,再次放肆侵入朝鮮半島,“慶長戰役”爆發。日軍忌憚朝鮮水軍統領李舜臣的剽悍善戰,於是使出反間計,鮮王李昖果然中計,將李舜臣解職外放。這年2月,面對兇悍的日軍,朝鮮軍隊力戰不支,再次向宗主國大明發出了求救訊號。這次,明朝又先後派出了8萬餘精銳部隊為小弟撐腰,可謂不惜血本、盡遣精銳。

    明軍開赴朝鮮不久,虎將李如松即戰歿。明軍在另一員名將麻貴的率領下在蔚山一帶與日軍悍將加藤清正展開激戰。朝鮮水師在慶長戰役爆發之初就被日軍重創,艦船被焚燬、擊沉甚多,迫使朝鮮主李昖再次啟用智勇雙全的李舜臣。李舜臣果然有些能耐,他篳路藍縷地恢復了朝鮮水軍的破損戰艦,並迅速恢復戰力,在鳴梁海戰中擊敗日軍統帥來島通宗,一舉扭轉了之前的海上頹勢。

    明朝軍隊則抓住有利時機大舉反攻,日軍節節敗退。1598年盛夏,就在兩軍對峙之時 ,日本列島一代霸主豐臣秀吉(日本人尊稱其為太和秀吉)病逝於京都伏見城。侵朝日軍在宗藩五大閣老的命令下開始緩緩登艦撤退。明、鮮水軍聯手在鳴梁海戰中截擊撤退的日本艦船,並大敗日軍。但朝鮮名將李舜臣的座艦卻遭日軍驍將立花茂宗、島津義弘的鉅艦夾擊而罹難。日軍大部分僥倖成功退回國內,“慶長戰役” 結束。由豐臣秀吉親手策動的“文祿、慶長”兩次欲透過征服朝鮮後“假道伐明”的侵略戰爭失敗後,日本方面因耗費錢糧超過其承受力、加上艦船、人員損失甚巨,再也無力發起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了。

    “文祿、慶長戰役”是在明朝國力開始走下坡路時發生的,明軍戰力早已不復往日之勇,但還是兩次均從容擊敗了洶洶來犯之日軍。這是自大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發生的白江口海戰後,時隔900多年,中日軍隊第二次為攻、守朝鮮而大打出手 ,且中國軍隊兩戰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完勝日本。但日本軍隊的兇悍戰力與靈活戰法亦不容小覷。發生於明萬曆年間的“文祿、慶長戰爭”結束後,日本人蟄伏本島,偃旗息鼓、消停了300多年 ,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再次爆發。

    網路配圖

  • 2 # 知常容

    感謝邀請,日本要想尋求出路,那麼他第一步就是佔朝鮮半島。然後再謀求向關東,關內進軍。不管什麼時候,朝鮮都是日本向大陸擴張的第一步。因為只有佔領了朝鮮,日本才能算是站上了大陸。島國一般易守難攻 ,所以很難被征服,比如日本,和英國。但是它有一個壞處,她想擴張也會面臨最大的困難。

    日本歷來不被天朝重視,認為它只是彈丸小國,當然壓根也不會想到他們會侵略天朝,朝鮮天朝也是很頭痛的,所以日本和朝鮮打起來,一般或幫或不幫。

    豐臣秀吉攻佔朝鮮的時候,正是明朝萬曆。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士氣正盛,所以就派了20萬攻打朝鮮。因為在日本國內無敵手,使他的野心無比的強大,意圖攻佔朝鮮,進而侵佔中國,其他的想法裡面,他可能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

    當然,從當年的綜合國力來看,日本壓根不是大明的對手,所以失敗必然是正常的。

    但是像日本這種島國,想爬上大陸的想法,再過1萬年還會有,是值得警惕。

  • 3 # 萬歲1148858845

    太闔豐臣秀吉並沒有侵略中國的意圖,所謂佔領中國的貌似宏偉的計劃實際上只是虛張聲勢,既能恫嚇朝鮮中國又能利用該計劃離間中國朝鮮的關係(最初秀吉給朝鮮的國書也明言是借道伐明),其實只有仔細觀察當時秀吉對日本的實際控制力以及侵略朝鮮的日軍構成就能明白日本根本沒有力量真正侵略朝鮮,日本國內秀吉控制力虛弱,甚至為了換取家康的支援被迫把母親送給家康做人質,東北的伊達獨眼龍也只是名義臣服且實力強大,秀吉根本無法集中國力侵略!此外侵略軍主力基本都是秀吉家人級別的絕對親信,比如宇喜多秀家就是秀吉從小培養的義子,甚至可以說是繼承候選人之一(甚至允許其佩戴豐臣家徽)!可以說秀吉絕不會在日本國內控制力不足,強敵林立的時候,貿然以完全自己的力量挑戰異常強大的明朝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個人以為:豐臣秀吉之所以發動侵朝戰爭 ,叫囂以朝鮮為跳板,滅掉明國固然是其狂妄的性格因素使然,但並不能就此認定他一定自信滿滿地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這其中還有其他原因的作用。

    古代日本雖然有上千年學習中國的歷史,但其實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並不完全一樣:中國古代是皇權獨尊,一個人無論出身高貴與否,如果受寵於皇權就有可能像韋小寶那樣平步青雲,事實上中國的科舉制本身就是中國皇帝提拔寒門士子打擊貴族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的方式之一,所以在中國雖然存在貧富分化現象,但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老話“英雄不問出處”;日本在這方面和中國截然相反——古代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不存在像中國的科舉制這這種供寒門子弟晉升的渠道,當時的日本說白了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來會打洞,偏偏豐臣秀吉是一個例外——以一介布衣平民躍升眾多的諸侯貴族之上,他幾乎就是日本版的朱元璋,考慮到日本森嚴的等級制他的成功上位其實比朱元璋還難。

    正因為如此,豐臣秀吉在早年打天下的過程中內心其實一直潛藏著深深的自卑感,當他成功上位後這種自卑感依然存在,只不過更多的是以一種盲目自大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正是在這種自卑感驅使下豐臣秀吉認定自己必須做出一番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才能真正壓服那些表面上歸順自己其實內心對自己鄙視不已的諸侯貴族們,況且豐臣秀吉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而不是像諸侯貴族一樣繼承自祖先,這固然說明其能力過人,當秀吉故去後沒有貴族血統的豐臣家族又憑什麼繼承秀吉打下的江山呢?恐怕要在日本這樣等級森嚴的國家立足都難。在秀吉看來:雖然自己以一介布衣平民統一日本執掌大權已是一番偉業,但畢竟之前也有人做過,算不得曠古爍今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憑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足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壓服諸侯貴族,但自己死後他們不會聽命於豐臣家族。

    豐臣秀吉身處的日本戰國時代正趕上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秀吉自己獨立打天下之前的舊主公織田信長和西洋傳教士多有來往,也許就是這時秀吉知道了在日本之外原來還有著廣袤的世界,於是一個充滿野心的計劃在他的心中漸漸醞釀:征服朝鮮並以之為跳板入侵中國,然後南下征服南洋、印度,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在秀吉看來:憑藉如此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別說壓服諸侯貴族,就算是改變日本等級森嚴的貴族分封體制,構建以豐臣家族為核心的中央集權也未嘗不可。

    當然秀吉能以一介布衣平民的身份統一日本必有其過人之處,在發動戰爭前他也並非沒衡量過雙方的實力對比,不過此時秀吉對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沾沾自喜已到了狂妄自大的地步,於是他把自身的優勢和對方的劣勢無限放大,而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劣勢和對方的優勢。在他眼中看來:日本無論疆域、人口都比朝鮮大上幾乎一倍,況且朝鮮承平兩百餘年,一向是個文弱國家,而日本剛從戰國亂世走出,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當然一旦開戰,明朝有可能會支援朝鮮,這點豐臣秀吉也估計到了,但在他看來:明朝只是外強中乾——為應對北方的蒙古、女真部落和東南沿海的倭寇勢力已經疲於奔命,此時寧夏和貴州播州的土司勢力也正密謀反叛,緬甸也屢屢騷擾雲南邊境,這些問題確實都客觀存在,但在豐臣秀吉眼中都被無限放大,因此他認為:明朝無力干預朝鮮戰事。

    最後豐臣秀吉其實是做了幾手準備的:如果能順利征服朝鮮並以之為跳板征服明朝最好不過;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與明朝議和瓜分朝鮮也不是不行;如果連朝鮮都拿不下也沒事,畢竟豐臣秀吉只是透過對諸侯貴族的強勢壓服從形式上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各路諸侯貴族都有自家的軍隊,如今正好調他們去朝鮮戰場當炮灰,打贏了就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征服朝鮮、明朝;打敗了就趁機削弱國內諸侯貴族的勢力,鞏固豐臣家族的統治。這樣看來對豐臣家族而言怎麼著都不虧,可惜豐臣秀吉看似完美無缺的計劃千算萬算漏掉了德川家康,最後正是這位被漏算的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後篡奪了豐臣家的江山。

  • 5 # 娛樂史記

    我們都應該知道。

    當一個人有了夢想,任何事都無法阻止他前進的步伐!

    不得不說,豐臣秀吉就是這麼一個人。

    雖然我很討厭日本人,但他們的某些精神還是值得我們高度讚揚的。

    在歷史上,豐臣秀吉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大豪強,被稱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而且還是結束了日本戰國亂世的人物。

    不僅如此,豐臣秀吉可能還是日本歷史上最聰明的人。

    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翻遍整部日本史,都找不到一個像他這樣起點如此低、最後成就又如此大的人。

    他的奮鬥史既是一次經典的屌絲逆襲,也是一次意外的歷史插曲。

    豐臣秀吉的功績主要是結束了日本一百多年的戰亂局面,治國有方。

    同時內心充滿夢想野心十足的他漸漸開始不滿足於做日本王者,而妄想做亞洲之王!

    一,蓄謀已久。

    當時明朝的海上作戰能力已開始日落西山,而朝鮮政治和軍隊更是日趨腐敗。

    豐臣秀吉以朝鮮不配合其出兵明朝為由,於1592年,全面入侵朝鮮,以極快的速度先後攻佔朝鮮首都漢城與陪都平壤,並迅速攻佔朝鮮境內大量主要城市,焚燒掠奪,無惡不作。

    當時日軍一路凱歌,所向披靡。豐臣秀吉領著這隻常勝軍隊,心有大志難免感覺勝券在握。

    二,與明軍初戰告捷。

    朝鮮危在旦夕,極速派人請求明朝支援。明朝共出兵兩千多人,無奈人數實在太小,終是飛蛾赴火,潰敗而歸。

    與明朝的首次戰役便打了個大勝仗的豐臣秀吉,彷彿那一刻看到了吞併中國取得勝利的曙光,那一刻的他沾沾自喜,想象著兩年內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的場景。

    然而,慘痛的教訓讓他終於明白,不是什麼人都是好欺負的,也不是什麼夢想都會容易實現的。

    當時的大明王朝,雖說海上作戰能力消退。但整體的國力並未出現顯著衰敗。

    在鳴梁海峽一役中,日軍損失慘重,狼狽回國。

    豐臣秀吉鬱鬱而終。

  • 6 # 蘇秦63

    一來日本很多武士沒工作,讓他們去打明朝,打死了明朝軍是平外患,被明朝軍打死了是平內亂,都挺好,而且之前倭寇猖獗,大家普遍反應明軍很嫩,不打白不打,日本這邊除了經驗豐富的軍人什麼都缺,換誰都打

  • 7 # 依爸10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其實這是豐臣秀吉對當時日本國內的形勢做出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眾所周知,日本經歷了長時間的戰國時代,各地大名連年爭攻殺伐,導致了各個地方勢力根深蒂固,豐臣秀吉只是繼承了織田信長的大部分勢力,有實力的大名還是有很多,而且實力甚至能夠威脅到豐臣秀吉。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可以讓這些表面臣服於他,但實則儲存了實力的大名,投入到對外戰爭中去,可以一方面削弱他們的實力,一方面減少對自身的威脅,這個可以從後來他的後代與德川家康的較量中可以看出來,他雖然在朝鮮戰場損失慘重,但實力還是保留不少,但其他的大名已經完全構不成對他的威脅,只是做為五大臣的德川家康太狡猾,在朝鮮戰爭中也儲存了實力。第二,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戰國時代的連年戰爭,導致日本國內的經濟破財不堪,而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好大喜功,大興土木,自稱‘太閣’,但同時他治國安民,頒佈法令‘刀狩令’,規定平民不能擁有武器,控制武器,發展貿易,搞‘太閣檢地’讓農民恢復了耕種,使的日本很快很快就從長期的戰亂中恢復過來了,所以自我膨脹的厲害,豐臣秀吉是貧民出生,到此時的豐功偉績,這在所難免,而自唐朝開始,日本一直崇拜中華文明,加上唐朝在白江口之戰大敗日本,所以日本一心想挑戰中國,而此時的豐臣秀吉就像在戰國時代修煉了多年的武林高手,當然想來挑戰一下中國,但他肯定是不會以為自己就可以滅掉大明的。

  • 8 # 使用者221866183

    豐臣秀吉沒那麼傻。秀吉的軍隊是由日本各地的大名聯合組成的(包括德川家康),所以豐臣秀吉對各大名軍隊的控制力幾乎談不上,秀吉繼承了織田信長的嫡系部隊實力也不夠強,不可能用武力征服各個大名,所以豐臣秀吉基本是靠豐厚的賞賜來安撫各地區的大名來維護統一的,日本那個時候最好的賞賜就是耕地,由於日本戰國時期打來打去打了很久才有了豐臣秀吉以政治手段統一日本(上杉謙信、武田信玄、織田信長已死),所以結果就是:日本本土的耕地基本都被賞賜完了。為了把手底下這群精力旺盛、雄心勃勃的大名們的實力消耗掉,所以豐臣秀吉裝作野心勃勃的要先攻打高麗,之後要進攻明朝,其實豐臣秀吉自己想要的是戰國時代的稀缺品:和平的生活。當然之後豐臣家族悲慘的遭遇以及德川家族統治日本兩百多年那都是後話了。

  • 9 #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日本戰敗武士淪落為浪人,被汪直等海盜僱傭,在大明發生過幾十個浪人打到南京城下,殺幾千人全身而退的事,這事也傳到日本,有日本大名就揚言只要幾十騎兵,就能橫掃大明,他們不瞭解大明,內地的軍屯,是農民而不是真正士兵,真正常備軍在北部,再加上戚繼光訓練的部隊,日本以後遇到的真正對手,日本是完全不瞭解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日本犯了兵法大忌,以至於面對明軍火炮完全束手無策,豐臣秀吉當時有這個想法完全是日本國內對明朝整體軍事實力誤判造成的。

  • 10 # 一波442

    豐臣秀吉確實認為可以打敗大明,皆因自古日本都只會分析區域性不會研究全域性,所以會陷入想當然的誤區。豐臣秀吉之所以這麼認為其實原因也比較簡單,中國南方的倭亂給日本帶來的錯覺,倭寇帶回日本的情報是來自江浙地區的,說明軍畏懼日本如同害怕老虎一樣。這是事實,因為倭亂橫行的時候江浙生活富庶,承平日久,衛所士兵戰鬥力低下,江浙衛所兵制幾乎名存實亡。給日本以明軍孱弱不堪的印象。從武器裝備上來看,日本的火槍師承荷蘭,比明軍的先進,裝備的比例也遠高於明軍。總之有兩個判斷的失誤,1,誤以為江浙衛所明軍戰鬥力就是明軍的實際實力反應,事實上明軍精銳幾乎都集中在北方長城沿線的九邊各鎮。裝備精良,人員滿額。日本選擇從明朝北方下手無異於踢到鐵板上。2.誤以為裝備領先於明軍,的確明軍的單兵火器要落後於日本,裝備的比例也不如日軍高,但這只是區域性,日本忽視的或者說不了解的是,明軍有大量騎兵,馬種優良。在機動突擊作戰中佔有巨大優勢。而日軍則以步兵為主,只有少量騎兵,且日本馬種遠不不如明軍的蒙古馬和青海馬。再者,明軍擁有大量重炮,是攻奪城池的利器。這取決於明朝絕對優勢的生鐵冶煉能力。這也是日本雖然戰爭初期能奪取城池卻難以堅守的原因。

  • 11 # 雨後生寒

    日本是一個島國,島國人的眼界底是天生的,豐臣秀吉覺得當時的日本已經足夠強大(當然還有國內的矛盾),他想統治大明,想要進攻大明就必須先佔領朝鮮,所以就有了萬曆朝鮮戰爭。幾百年後的裕仁天皇想統治亞洲,就必須先佔領朝鮮,再佔領中國,所以才有的二戰。其實也並不是說當時的日本戰鬥力低,只是遇到了中國絕無僅有的皇帝——萬曆!

  • 12 # 飛哥說史

    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哈哈我還是喜歡用這個名字,文祿慶長之役是日本叫法)爆發之前,日本當時的形式可以說不是小好,是大好,千載難逢,入侵計劃簡直完美,這場仗中朝贏得也確實很不容易,在此不得不誇一下萬曆,雖然做了不少昏庸的事情,但至少那個時候他扛下來了,不然中國或許不會是現在的樣子。猴子當時為何會做出出兵的選擇,我有幾點看法:

    一、明國當時強敵環伺,萬曆被迫連年用兵,國力空虛。西南剛爆發了明緬戰爭,明朝戰敗並丟失領土,播州楊應龍叛亂,並出兵攻擊貴州、湖廣、四川,西北寧夏也爆發了叛亂(萬曆三大徵的寧夏之役幾乎與朝鮮之役同時爆發),北邊蒙古(李如松最終也是死在對蒙古作戰中)、東北女真(努爾哈赤已經開始統一女真各部)虎視眈眈,各地的零星叛亂就不提了。萬曆朝在當時已有風雨飄搖之感,猴子心裡一定在想,只要在大門踢上一腳,整個腐朽的大廈就會轟然倒塌。。。。他甚至做了計劃,豐臣秀次做大唐關白,宇喜多秀家統治朝鮮,自己定居寧波,天皇定都北京。有說法是猴子入侵朝鮮是為了消耗其他大名的勢力,但我不太認同,至少這不是主要目的,因為侵朝總指揮宇喜多秀家就是猴子的養子(也有說是私生子的。。。),另外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等猴子的親藩也是作為侵朝的主力,由此可以看出猴子的野心是很大的。

    二,明、朝開戰前軍事力量薄弱,財政困難,而日本剛剛完成統一,軍事力量極其強大。當時的明朝,張居正已死,戚繼光已死,李成梁罷官,劉綎新敗,而李如松當時還只是一個尚未成名的官二代,再加上各地的叛亂,萬曆其實已經無人可用。至於朝鮮的軍事力量。。。。不想多說,太尷尬了。財政方面,雖然張居正在位確實讓萬曆賺得盆滿缽滿,但是當時他已經死了十年了,加上連年用兵,已經沒有太多的節餘可以拿出來供養一場大規模戰爭,實際上也可以看到,萬曆朝鮮戰爭中明朝的出動的軍隊始終不多,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財政空虛,而且後勤補給線太長且有被蒙古和女真襲擊的風險。朝鮮方面,由於戰爭爆發後潰敗速度太快,富庶地區幾乎全部淪陷,朝鮮甚至拿不出糧食供應明軍,導致明軍差點餓死。而日本方面,太閣檢地實現了兵農分離並且國庫充盈,所以日本能出動如此龐大的軍隊入侵,因為鐵炮的大規模使用,侵朝日軍戰鬥力極強,除了海軍戰鬥力稍差,陸軍已經可以說是東亞古代軍隊精銳中的精銳。

    第三,戰爭一旦爆發,就是一匹脫韁之馬,任誰也無法控制。日本在第一次戰爭時損失慘重,二次入侵時已經是迫不得已的狀況了,即使猴子知道再打下去勝算渺茫。明朝的冊封徹底否定了日本對朝鮮的佔領,哪怕只佔領一個道也不允許,第一次戰爭豐臣家的親藩損失慘重,猴子威信掃地,如果再拿不下任何事實上的戰果就撤軍的話,哪怕猴子還在世怕是德川伊達上杉也按捺不住要叛亂了。所以,我相信歷史沒有偶然,只有必然,雖然豐臣家丟掉江山是猴子死後的事,但是即使是讓猴子活到100歲,關原之戰和大阪之戰一樣會打起來,豐臣家一樣會滅亡。而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猴子傾國之力發動的這場朝鮮戰爭,而不是因為幼主奸臣或者茶茶。

    綜上,我認為猴子當年的選擇可以說是明智的,而明庭那些年的操作也令人驚豔,維護了中日朝三國至今的疆域,但是幾場大戰對一個傳統的農業帝國確實是沉重的打擊,幾十年後哪怕崇禎天縱英才,也只能吊死煤山了。

  • 13 # 虛空幻史

    日本的遠期目標是奪取大陸,但最初目標都是先佔朝鮮半島,再奪東北,最後南下奪取中原,但他的自身條件太弱,土地狹小,耕地面積小,在近代以前人口也少,最多就在朝鮮半島來回轉,明朝東南倭寇並不是日本的主流思想。只是私有地主商人官員的內外勾結,而且正處於朝廷三不管時期。

    可以說日本的發展史都受中國的壓制,他西邊是太平洋,離美洲太遠,向南也是古代中國的附屬國,向東也是,所以這是地理原因下的天然對手,此消彼長,此起彼伏,最終還是會回覆到被壓制的時代,誰讓他周邊是中國呢?這個在世界五千年文明史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都不曾落後的古老國都。

    所以日本想發展就應該更長遠一點,研究宇宙航行技術,在未來宇宙時代取得先機。

  • 14 # 小鵝讀史

    豐臣秀吉認為自己能滅掉大明。他預備攻下大明後,坐鎮寧波,攻列印度。就是“儘量把大明納入版圖之內”,然後“尊聖意,佔領天竺印度”。當時日本人相信“三國世界說”,覺得世界只有中國印度日本三個大國,其他國家都是這三國的附屬國。所以豐臣秀吉的目的是一統“三國”,征服世界。由於沒有大明地圖,在豐臣秀吉的認知中,大明疆土很小,比日本大不了多少。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時代,日本經濟發展很迅速。他開掘了佐渡的金山,獨佔礦業的利益,同時大力發展堺及博多灣的對外貿易,從中獲得大筆稅金。他又在交通樞紐建立城市,發展國內貿易,又在大阪城修建倉庫大量儲存金銀,對一切開支進行嚴格管控。他進行了“太閣檢地”運動,把島內的土地、人口統計清楚,取締了領主對農民的層層剝削,以法律形式保障小農的永久耕作權,以此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對待工商業方面他推行樂市樂座制度——廢除行會、開放市場。當時世界正處在大航海時代,豐臣秀吉的經濟政策和貨幣改革,讓他有穩定的白銀儲量,可以支援小範圍的戰爭。

    當時的日本,軍工業發達。日本改進了從荷蘭引進的火繩槍,改裝成日本鳥銃,實現了鳥銃的批次生產,建立了火槍部隊,形成了配套的戰術。明朝趙士禎評價:“飆弛電擊而前,從容振旅而退。”火槍隊不光戰術先進,執行力也十分到位,戰術素養極高。豐臣秀吉手下的海軍規模也不小,他有七百艘戰艦和兩千多條輔助預備戰船,一線軍隊十五萬人,還有十三萬人的預備隊。日本朝野號稱:“以我軍之戰力,對付明朝是大水崩沙,利刀破竹”。

    日本鳥銃

    豐臣秀吉覺得大明不堪一擊。當時朝鮮八道武備廢弛,國王李昖重文輕武,朝廷內鬥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豐臣秀吉覺得朝鮮是個很好的跳板,大明也是外強中乾。打朝鮮,大明未必會救。佔領完朝鮮,再以戰養戰攻打大明,而大明應對蒙古、女真部落和倭寇勢力已經疲於奔命,將會不堪一擊。

    “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宿志。”“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豐臣秀吉覺得日本經濟、軍事都遠勝大明,佔領大明也可以給手下更多封地,於是派出使者去朝鮮,要求借道攻打大明。朝鮮拒絕借道後不久,他就開始了對朝戰爭。

    《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雲》:“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

    日本進攻朝鮮圖

    1592年3月,豐臣秀吉調動9個軍團共14萬人渡海至朝鮮,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戰爭,史稱“壬辰倭亂”。5月18日,豐臣秀吉釋出了遷都北京準備令。而等待他的,將是兵敗抑鬱病亡……

    1599年閏四月丙戌,萬曆以平倭詔告天下: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平倭詔》:“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洩神人之憤心。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

  • 15 # 朝文社

    答:在16世紀末震驚東北亞的“萬曆朝鮮戰爭”裡,叫後世多少讀者深感不可思議的,就是戰爭發起者——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那瘋狂的戰略計劃。

    豐臣秀吉的“戰略計劃”有多瘋狂?別看戰爭主要在朝鮮半島打,但“朝鮮”在豐臣秀吉眼裡,只是一個小目標。號稱“夢日而生”的他,滿懷著“三步走”的“征服世界戰略”:第一步先滅掉朝鮮,第二步以朝鮮為跳板滅亡明朝,把北京“可供天皇御用”,他自己則要把寧波當“自留地”。然後還有第三步:揮師南下,吞併印度大陸,讓日本稱霸世界。要看這計劃,就算“滅掉大明”,也只是豐臣秀吉“人生目標”裡的一部分……

    而且對這瘋狂計劃,豐臣秀吉及其“團隊”,都是信得十分認真:比如他的養子豐臣秀次,原本都自稱厭倦了戰爭,沒想到豐臣秀吉一句“只要打下北京,你就是關白(宰相)”,接著就讓這“好兒子”興奮得如打了雞血,拍胸脯表示要衝鋒陷陣。

    豐臣秀吉的其他“鐵桿”們也是跟著興奮:比如加藤清正,張口就給豐臣秀吉要二十座中國縣城,龜井茲矩則是看上了浙江台州……仗還沒打,這幫人就已經商量著分中國的土地了。

    那麼問題來了,豐臣秀吉一夥人,這群剛剛統一日本的“戰國精英”,會想到如此不靠譜的計劃,而且還信到如此虔誠?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觀”問題,16世紀的日本,早已形成了“三國世界說”,即全世界是由中國、日本、印度三個“中心國家”組成的。其他諸如朝鮮琉球呂松之流,都是圍繞“中心國家”的小國。所以先滅中國再滅印度,就等於征服了世界。豐臣秀吉的“三步走”,就是以這“世界觀”為參考的。

    那麼豐臣秀吉,真的相信自己能做得到?其實,他的自信,就是來自當時剛剛完成統一的日本,那兇悍的軍事實力。

    首先是造船業,在16世紀肆虐中國東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亂”裡,那些勾結倭寇的沿海“中國衣冠之盜”,也“慷慨”的把中國造船技術“奉送”給日本,從此倭寇的造船業突飛猛進,出現了模仿中國福船,且配備精良火器的“板屋船”與“安宅船”,甚至豐臣秀吉發動“征服世界”戰爭前,日本水師又升級出了“鐵甲船”,艦隊規模也擴充到了七百艘戰艦,堪稱空前強大。

    而更讓豐臣秀吉們充滿信心的,更有日軍當時的殺手鐧:鳥銃。

    16世紀初,葡萄牙船隊造訪日本,也把當時歐洲先進的火繩槍技術帶了來。殺傷犀利的葡萄牙火繩槍,叫倭寇們看得眼珠子差點掉下來,然後就拼命跟風仿製,日本列島很快掀起了仿製火繩槍的熱潮,被稱為“鳥銃”的日本火繩槍,以學者王兆春的話說“其效能已超過了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繩槍”。豐臣秀吉發動戰爭時,日軍使用的火繩槍,通常長145毫米,口徑19毫米,發射12錢重的彈丸。

    對於鳥銃的威力,16世紀時的明朝名將們,那也是深有體會。比如叫倭寇聞風喪膽的“戚老虎”戚繼光將軍,就十分推崇鳥銃的威力,認為這款來自日本的裝備“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威力“十倍於快搶,五倍於弓矢”。豐臣秀吉的侵朝戰爭爆發後,即將迎戰的明軍還做了個“軍事試驗”,試驗結果是:日本鳥銃在八十步的射程,能擊穿雙層棉被,五十步的射程則能擊穿四層棉被。明軍的各類防禦裝備,幾乎擋不住……

    而日本多年的“戰國時代”,也讓日軍的“鳥銃戰術”爐火純青,特別是野戰時,手握犀利鳥銃的日軍往往採用“三疊陣”,冷兵器士兵與鳥銃兵輪番出擊,形成犀利殺傷,效果“飆馳電擊而前 ”,攻擊力十分強大。

    而比起這讓豐臣秀吉極度自信的軍事實力來,同樣讓他自信的是:被他看做“跳板”的朝鮮,簡直是一堆案板上的弱肉。

    當豐臣秀吉做著“征服世界”美夢時,作為“老鄰居”的朝鮮是個什麼樣子呢?此時的朝鮮,正是“李氏王朝”統治時期,乖乖做著大明朝的附屬國,整個朝鮮王國,上下一片文恬武嬉,賬面上的軍隊有二十三萬人,卻多是些廢物兵。朝鮮朝堂上黨爭成風,“東人黨”“西人黨”掐個不停。對身邊這磨刀霍霍的日本,更是滿臉茫然無知。這麼個“弱雞”的對手,自然也叫豐臣秀吉們的必勝信念,漲到了爆棚。

    就連豐臣秀吉的“老對手”德川家康,在“侵略朝鮮”這事兒上,都和豐臣秀吉高度一致:“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

    而當1592年,豐臣秀吉的二十萬日軍和七百艘戰艦猛撲朝鮮時,朝鮮王國的表現,竟比日軍想象的還要“弱”:面對日本艦隊,朝鮮尚慶元道左水使元均二話不說,打都不打就把麾下一百多艘戰船鑿沉在海里,直接廢了朝鮮海軍。朝鮮軍隊重兵把守的東萊城,一個時辰就被日軍拿下。戰爭打了不到二十天,朝鮮王京漢城淪陷,戰事持續沒一個月,朝鮮“三都守失,八道瓦解”,幾乎被日軍一線平推。

    如果對照地圖,覆盤歷史的話,假如日本侵朝時,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明王朝置若罔聞,那麼毫無還手之力的朝鮮王國,淪亡只是時間問題。而當日軍侵朝的訊息傳來時,明朝朝堂上主流的聲音,一度就是“不救朝鮮”。倘若朝鮮真如當時豐臣秀吉們計劃的那樣被“速戰速決”,那麼接下來必然出現的情景,就是二十萬日軍水陸並進,越過鴨綠江直撲遼東半島……

    倘若這一幕真的發生,日本能不能“拿下北京”倆說,但明朝的東北邊境,必將經受一場規模空前的血戰。而這,也恰恰是豐臣秀吉“以朝鮮為跳板”的計劃。

    看過這個對比,就知道1592年,一生槽點滿滿的萬曆皇帝,那“欲安中國,必守朝鮮”的判斷,著實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歷經兩次“入朝作戰”終於完勝的明軍,意義不止是拱衛了邊陲拯救了朝鮮,更打出了東亞海洋上三個世紀的和平。萬曆皇帝詔書裡那一聲“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正是明朝軍隊,無可爭議的一場榮光。

    參考資料:馬伯庸《帝國最後的榮耀》、拒絕暴力義輝公《日本人的“三國”觀》、顧漢松《世界五千年》、張宏傑《日本統治世界的幻夢,是自大還是自卑?》、武曉燕《明萬曆抗倭援朝戰爭初期的幾個問題》、王兆春《世界火器史》、梁曉天《倭寇戰爭全史》、鷹揚銃手《話說棉甲真的能防彈?》

  • 16 # 微風中的薩克斯

    日本統一中國,看似荒唐,其實是有可能的!九一八後,日本就差點吞併中國,日本以東北為後方,步步為營,佔據華北,佔據江淮及中國東南地區,國民政府僅縮在大西南,日本是有機會的。從長遠看中日角逐,鹿死誰手,仍有變數。中華民族至今沒解決歷史週期律問題,中國每隔二百年有五十年的衰弱期的規律未變,這個時候,就是改朝換代良機:或被底層起義農民奪權,或被外族佔領。過去,中國有孔孟傳統文化作為粘合劑,在外族統治下中華文明不丟、最終漢人能實現反殺、外族反被同化。但是現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早已丟失、一旦真的被外族統治,可能就是永無翻身之日了。

  • 17 # 夏蟲欲飲冰

    豐臣秀吉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在1591年時,豐臣秀吉曾正式致書朝鮮國王,並在書中言明瞭自己的志向,具體內容如下:

    “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秀吉為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餘國。秀吉鄙人也,然當其在胎,母夢日入懷,佔者曰:‘日光所臨,莫不透徹,壯歲必耀武八表。’是故戰必勝,攻必取。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滿百歲,安能鬱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

    在發完這篇文書的第二年(大明萬曆二十年),豐產秀吉就發動了一場影響東亞三國數百年的戰爭,中國史稱“朝鮮之役”,即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朝鮮方面稱為“壬辰之亂”或“壬辰倭亂”,日本方面則稱為“文祿慶長之役”。

    在具體的行動安排上,豐臣秀吉計劃先派兵佔領朝鮮,然後自己渡海襲擊明朝南部海疆,等攻克下沿海省份後,自己停留在寧波等地,隨後遠征印度,另外再派自己的養子豐臣秀次襲擊明朝首都。最後,豐臣秀吉最晚到1594年完成這些計劃,並將奉正親町天皇遷都北京。

    為了完成自己的驚天計劃,豐臣秀吉廣派使者去往各國要求他們臣服,並派兵協助自己一起攻打大明,除了有上文提到的朝鮮外,日本人還去了琉球、呂宋(菲律賓)、高山國(臺灣)、暹羅(泰國)、瀾滄王國(寮國)、越南的幾個政權(大越、廣南、占城)、莫臥兒帝國(印度)、澳門等國家或地區。不過現實很打臉,根本沒人理會他,甚至琉球王還跟大明報告了此事,暹羅更是要派大象軍團協助大明。

    事實證明豐臣秀吉想多了,他計劃的第一步就失敗了,雖然朝鮮人不堪一擊,但是朝鮮背後的明朝卻是日本人的噩夢,被明軍多次擊敗之後,日本人只能放棄自己的妄想,豐臣秀吉也在此期間病死,使得戰爭不得不停止。

    雖然如今的人們已經不記得這場戰爭了,但是這場戰爭深刻影響了中日朝三國隨後數百年的局勢,徹底改變了東北亞的格局。

  • 18 # Mer86

    豐臣秀吉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了大明。

    理由有如下幾點。

    一是根據山中長俊(豐臣秀吉親信,當時的萬戶大名)的記載,九州之役結束後,豐臣秀吉曾將入侵明朝的構想具體化。

    ①:先派兵佔領朝鮮。

    ②:他自己渡海至明朝,進駐寧波,隨後佔領東南亞和印度。

    ④待中原統治穩定後,將天皇一家人也移至北京,交由豐臣秀次監視。

    天正20年(1592年)5月18日付関白豊臣秀次宛朱印狀では高麗の留守に宮中を置き、3年後に天皇を北京に移し、その周辺に10カ國を進上し、秀次を大唐の関白に就け、北京周辺に100カ國を與えるとした。また秀吉自身は北京に入ったあと、天竺(インドの古稱)や南蠻(ヨーロッパや西アジアまでを射程にいれていたともいう)の征服のために寧波に移るとした。

    證據二來自《明史》。

    據《明史·神宗本紀》及《明史·蕭彥傳》的記載:豐臣秀吉出兵的前一年,曾派人給朝鮮國王李昖帶話,說自己要進攻明朝,希望朝鮮能借道。

    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秀吉致朝鮮國王書》

    在給朝鮮國王帶話的同時,豐臣秀吉還遣使到當時的琉球、越南、寮國、菲律賓(當時是西班牙殖民地)、泰國以及印度莫臥兒帝國和印度果阿(葡萄牙殖民地)等國家或地區,向當地統治者示威,要求他們對自己俯首稱臣,幫助自己打明朝。

    不過各地的統治者收到通知後,都沒有搭理豐臣秀吉。

    其中朝鮮國王和琉球國王尚寧,均拒絕了豐臣秀吉的要求,並通報給明朝,說明了豐臣秀吉的狼子野心。

    統治泰國的納黎萱大帝接到豐臣秀吉傲慢的國書後,大怒,嚮明朝遣使,表示願意派大象軍團協助大明抗擊日本。只是當時的緬甸東籲王朝入侵泰國,加上明朝兩廣總督蕭彥反對。所以這事才沒能落實。

    日本躪朝鮮。會暹羅入貢,其使請勤王,尚書石星因令發兵搗日本。彥言暹羅處極西,去日本萬里,安能發越大海,請罷其議,星執不從。既而暹羅兵卒不出——《明史》(卷227)

    另外,朝鮮的《李朝實錄》也能證實當年豐臣秀吉對周邊國家發出過威脅警告。

    綜合中日朝三國的記載可以看出,豐臣秀吉當年確實有滅掉大明的想法。而且,他不僅僅是想滅了大明,他還想一統東南亞,把勢力範圍擴大到印度。

    這人可謂是狂妄自大到了極點。

    至於說豐臣秀吉為什麼這麼狂妄,表面上看,確實匪夷所思。但其實一點也不難理解。

    因為你想,但凡對中國國情有一定了解的正常人,也不可能想出自己跑去寧波坐鎮,讓養子統治北方中原的方案。除非這個人對中國歷史和中國地緣格局,是一點也不瞭解。

    而且東南地區的政治中心是南京。次之,是杭州。寧波當時只是明朝與日本做貿易的口岸城市而已。要列印度,他至少也是坐鎮兩廣。而他卻設想坐鎮寧波。這隻能說明,他根本就不知道中國有多大,也不知道廣州是明朝與南洋的貿易口岸。對外面的世界只是一知半解。

    或許,他當時透過在中國的日本人和西方耶穌會,收集了一些中國的情報。但這些情報顯然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比如日本的資料裡面就記載了耶穌會曾給豐臣秀吉提供了一份明軍戰鬥力孱弱(也就是東南沿海倭寇最猖狂的時候)的報告。說幾十個日本浪人就能橫掃南直隸。這種情報也不能說沒依據,但很顯然,這並不準確。豐臣秀吉並不瞭解北方精銳明軍的戰鬥力以及裝備情況。這導致後來日本軍吃了大虧。

    後來明朝出兵,與日軍互有勝負,讓豐臣秀吉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天真。尤其是第一次平壤之戰後,豐臣秀吉明白,自己吞併明朝的妄想是不切實際的。於是,他在事實上放棄了進攻中國,轉而與明朝談判,妄想與明朝平分朝鮮。

    當時的朝鮮按照日本人的核算,總石高大約在800~1200萬左右。平分朝鮮,豐臣秀吉也可以分到400~600萬石的利益。這對於豐臣秀吉來說,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他可以拿這些土地緩解日本內部的派系矛盾。

    然而,明朝並不想搭理豐臣秀吉。一直是以非常強硬的態度逼其退兵。

    後來豐臣秀吉的下限是一再調整,先是從保朝鮮到平分朝鮮,再到朝鮮不要了,只希望明朝開放堪合貿易。暗示明朝,只要大明給自己一個臺階下,他就退兵。

    可問題在於,大明壓根不想談。直到豐臣秀吉病死,都不想和談。當豐臣秀吉死後,大名們都忙著回去搶地盤,侵朝日本軍也就老老實實的拆城,撤軍回國了。

  • 19 # 時間闡史

    你還別說,按當時的情況來看,豐臣秀吉他對於侵略大明這件事還真是抱有極大的自信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你聽我細細道來。

    豐臣秀吉:小人物的逆襲

    在日本戰國時代的眾多英雄之間,豐臣秀吉的成功最能稱的上是逆襲。他曾經的老大織田信長是尾張國的繼承人,而豐臣秀吉只是尾張國一個賤民的兒子。

    被稱為“禿鼠”的賤民之子。身份地位差點也就罷了,偏偏長得還醜,關於他的童年還是特別的悽慘。豐臣秀吉八歲死了父親,母親拋棄了他改嫁了。也正是因為童年生活的艱辛,營養不良導致他後來身材矮小,樣貌猥瑣,酷似猿猴,因此後來被稱為猴子,禿鼠。這悲慘經歷完全可以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的一拼。你還別說,豐成秀吉後來混不下去的時候也當過和尚。

    1555年,豐臣秀吉終於抓到了一個機會,給人提鞋的機會。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織田信長。這是一個機會,所以豐臣秀吉很努力。每到冬天,他都把織田信長的鞋揣在懷裡捂暖,只要織田信長要穿鞋,總有一雙暖和的鞋遞到他的腳邊。

    付出總是有收穫的,豐臣秀吉認真的態度很快就引起了織田信長的注意,這也是他平步青雲的開始。對於他這樣一個身處黑暗中的人,對於尊嚴和誓言之類的那都不是他要關心的事。他所關心的只有往上爬,往最高處爬。也正是如此,豐臣秀吉最終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成為了最高長官——關白。

    逆襲後帶來的極大自信

    豐臣秀吉在日本國內戰爭的勝利影響下,他那顆想稱霸亞洲的野心不斷膨脹,在國內的戰爭統一後,這種自信達到頂點。 雖然剛剛統一了戰國時期,但當時日本國內仍然波濤洶湧。各路諸侯擁兵自重。豐臣秀吉難以掌控,此時把矛盾轉移到國外去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而且這也是他自己一直以來的想法。

    豐臣秀吉其實有一個長處,那就是拉攏人心的能力,他這個能力不光體現在他與君主和同僚的相處上,還表現在他的策反能力上,他特別能說服敵方大將出賣原來的君主,歸附自己。

    1591年,豐臣秀吉派使者告知朝鮮的李昖{yan},想要他協助自己攻打大明。得知此事的李昖想都沒想就拒絕了豐臣秀吉,大哥你誰啊?我跟著大明一直混的挺好,你突然冒出來讓我跟你混,還要打大明朝。你傻我也不傻。此招不靈後的豐成秀吉正好以此藉口,出兵入侵朝鮮。

    其實在拉攏朝鮮之時,他還派遣使者前往朝鮮,琉球,呂宋,高山國,暹羅,莫臥兒帝國,葡屬印度 等國,要求這些國家對日本俯首稱臣並且幫助日本攻打大明。這些國家都不傻,沒有一個搭理他的。可見豐臣秀吉在當時的自信心有多膨脹。

    為戰爭做了充足整備

    雖然自信膨脹,但豐臣秀吉還是在國內做了充分準備的。

    一 兵農分離

    這項政策的實施是為了大名能夠合理的擁有常備軍。兵農分離確立了武士制度,使得除武士之外的人民無法擁有武力,鞏固了日本國內剛剛統一的局勢。對於現有的武士軍隊加強了身份統治。這是豐臣秀吉為侵略亞洲並強化社會階級結構的主要政策。

    二 人掃令

    1592年在發動萬曆朝鮮之戰的同年,日本國內推行了人掃令,也就是一次人口大普查。這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詳細的統計了日本的每個村莊的人口數,居民的性別,大致年齡,職業等等。這項政策的目的就是估計日本的軍事動員能力,以及統計可以被動員到朝鮮戰爭中的勞工數量。“人掃令”的實施進一步的推進了兵農分離。

    對於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名,豐臣秀吉許諾在侵略朝鮮和大明之後,分封給他們優厚的俸祿和以其原有十倍的封地。這些大名被說動了,豐臣秀吉也藉此集結了大量的軍隊。

    此時可以說是豐臣秀吉的人生巔峰,他有著無與倫比的自信,此時手握重兵,萬眾擁戴,加之在朝鮮戰場上的節節勝利。對於大明,簡直就是唾手可得。

  • 20 # 龔柳輝

    豐臣秀吉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名、天下人,繼室町幕府之後,他是首次以“天下人”的稱號,統一日本的著名歷史人物。

    豐臣秀吉是尾張國愛知郡人,他是貧苦農民家庭出身,原本是下級步兵,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快速崛起為日本的風雲人物。

    日本的本能寺之變後,豐臣秀吉在織田氏諸家臣內部鬥爭中,最終勝出,成為織田信長實質上的接班人。

    1585年,豐臣秀吉擔任了關白,後來他又擔任了太政大臣,這才獲賜氏姓“豐臣氏”,他後來又將關白的職務,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而他自稱“太閣”。

    那麼,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豐臣秀吉開始確實認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他甚至已經命“豐臣秀次”為大唐關白,為佔領和統治中國,他已經在謀劃具體由誰來統治和管理中國了,其野心真的不小

    1588年,豐臣秀吉頒佈了刀狩令,收繳民間武器,在國內實行兵農分離的制度,使武士主要集中居住於各地的城市之中。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據說他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居然暫時實現了國泰民安。

    他見日本已經太平安定,於是乎,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他決心到世界更廣大的空間去施展自己的文治武功。

    首先,豐臣秀吉要征服朝鮮,再來征服中國,最後再征服印度。他是比英國東印度公司更早想征服印度的人。

    1592年,日本的豐臣秀吉出兵14萬,來征伐朝鮮,兵員主要以西日本諸大名為主。

    日本的遠征軍以宇喜多秀家為元帥,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先鋒,九鬼嘉隆為水軍指揮官,遠征軍有步兵14萬,水軍8250人,戰艦700餘艘。

    1592年4月,這支部隊跨過朝鮮海峽,在釜山、慶州一線登陸,從此正式拉開侵略朝鮮的戰爭序幕。

    戰爭初期,日軍攻勢非常猛烈,開始有勢如破竹的態勢,遠征軍以極快的速度,先後攻佔朝鮮王京漢城與陪都平壤,並迅速攻佔朝鮮境內很多主要城市,有些日本部隊還逼近了明朝的邊境。

    豐臣秀吉甚至於已經命“豐臣秀次”為大唐關白,日本關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擔任,朝鮮則交給羽柴秀勝或宇喜多秀家治理。

    明朝出兵,很快就改變了朝鮮的局面,豐臣秀吉後來不得不面對現實,與明朝議和,來解決日本的撤兵問題

    1592年,明神宗接受朝鮮國王的請求,派遣遼東總兵李如松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讓他們率兵四萬餘人,於當年12月26日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英勇地抗擊日軍遠征軍。

    在明軍和朝鮮三道水師提督李舜臣等人的英勇反擊下,日軍攻勢被遏制住了。

    平壤之戰結束後,豐臣秀吉決定與明朝和談。

    在這期間,豐臣秀吉於1598年8月18日病逝。

    入侵朝鮮半島的日本軍隊,嚮明朝隱瞞了秀吉的死訊,隨後與明朝議和,並逐漸從朝鮮撤軍。

    這場戰役,日軍的損失也很巨大,日本與朝鮮的關係,1607年,才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豐臣秀吉開始確實認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他甚至已經命“豐臣秀次”為大唐關白,為佔領和統治中國,他已經在謀劃具體由誰來統治和管理中國了,其野心真的不小。

    但是,明朝出兵後,很快就改變了朝鮮的局面,豐臣秀吉後來不得不面對現實,與明朝議和,來解決日本的撤兵問題。

    因此,豐臣秀吉當時確實“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但是後來明軍的節節勝利,改變了他的看法。

    最後他不得不面對現實,與明軍議和,決定撤軍,事實上,最終他還是認為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滅亡大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一無所有時遇到一個比較喜歡的男人,但是不敢表白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