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邵許然516000

    朱元璋的故事被程式設計電視劇,裡面的內容很豐富,但是在中國書店裡有一個比較出名的人是王陽明,他的理論一直被後世研究,裡面包含了很多做人和處事的道理,我認為其中知行合一是所有理論的最高標準。

  • 2 # 勾勒歷史的世界

    明朝的歷史人物很多。

    尤其是明末,武將很多。

    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等等。

    孫傳庭是一位佼佼者。

    明史說:傳庭死,明亡矣。

    孫傳庭是位戰將,很厲害的。

    他曾經擒了闖王高迎祥。

    可惜朋黨作亂,他馬上被下獄,不然的話,民變很可能被他消滅。

    要知道他曾經打的李自成身邊只有幾個人。

    等他被放出監獄的時候,李自成已經做大了。

    他最後戰死了。

    無奈與悲涼更多,盡忠盡顯悲壯。

  • 3 # 關東俠客

    皓皓大明立國二百七十六年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禝\確實是讓人熱血沸騰,迴腸蕩氣的年代。江山代有人材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大明造就出文臣武將,鐵血帝王令人可哥可泣。武常遇春,徐達大軍北伐,驅逐達虜恢復中華把元帥帝趕回大漠恢復漢唐江山,大將軍蘭玉捕魚兒海重創北元殘餘勢力,沭英家族與大明共始終,經營雲南近三百年使當地徹底漢化。李如松,鄧子龍援朝抗倭揚威域外,戚繼光創怨鴦陣打敗倭寇,北戌長城,蒙古人不敢南下牧馬,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回臺灣名傳千古。文有劉基,李善長,謝縉,楊慎。文武兼備王陽明心學理論天人合一影響巨大是繼孔子之後另一個聖人之一。首輔張居正確立銀本位,世界把白銀作為貨幣三百多年。在大明群英榜中我最敬服的是三寶太監鄭和了。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建立朝貢體系開展海外貿易。鄭和船隊規模巨大,一次出每六十多條巨船,士兵三萬兩千多人。八十多年後哥倫布探險美洲的船隊才幾艘船而矣。鄭和船隊到達印度洋沿岸,紅海沿岸和東非東海岸。漢唐影響是隻及東亞和中亞地區。大明赫赫聲威影響到全世界。有一種說法鄭和船隊曾到達美洲後來航海資料被焚燬,所有資訊都消失了,另人遺憾。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船隊先後三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因積勞成疾最後死在域外。因此,我心中最敬仰的是偉大航海家鄭和。

  • 4 # 忘川星玉

    明朝有很多的名人義士,但是我本人最喜歡的就是當之無愧的愛國英雄,民族英雄李定國將軍了。

    說起李定國,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大家可能對鄭成功,吳三桂等人耳熟能詳,但是卻鮮有人知道李定國將軍。我覺得李定國將軍不應該被世人遺忘,其功勞比起鄭成功等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其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不應該被世人所遺忘。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在李自成猛烈的攻勢下自殺殉國,北方迅速被趁機入關的滿清佔領。滿清統治者在各地瘋狂的屠戮民眾,廣大愛國義士紛紛投入了反清救國的行列中。而南方的明朝未淪陷地區,為了拯救國家,紛紛起兵抵擋滿清。史書稱這一時期的明朝為南明。

    李定國將軍,初期並不為明朝效力。明朝末年,天災頻發,而地方官員貪汙腐敗,人民苦不堪言紛紛起義。而李定國當時只是一個吃不上飯的十幾歲的窮苦百姓。後來,大西軍經過李定國所在的村莊,十幾歲的李定國被強行抓了壯丁。

    由於李定國作戰勇猛,很快便受到了大西軍首領張獻忠的賞識,成了大西軍中的一員猛將。農民領袖張獻忠作惡多端,在四川殺害百姓無數,。李定國十分痛心,曾經多次勸說張獻忠善待百姓,但是張獻忠哪裡肯聽。清軍進攻四川,由於張獻忠失去民心,很快便被明軍和清軍夾擊,一代梟雄就這樣隕落。

    此時的李定國,成為了大西軍的名義上的領袖,他收拾大西殘軍,繼續同滿清作戰。

    李定國本來就是被大西軍強行抓得壯丁,其本身對於明朝並沒有什麼惡意,甚至其從小就懷著長大忠心報國的願望。李定國輾轉四川各地,看到國破家亡,清軍作惡多端,屠殺百姓。李定國非常痛心,這無疑激發了他的憤怒。他招兵買馬,開始抵抗清兵。此時的明朝的明思宗朱由檢已經敗退雲貴地區,明軍苦於沒有大將,屢次被清兵擊敗,滅亡在即。連朱由檢不得不躲入雲南。

    此時李定國將軍為了民族大義,毅然率領十幾萬大西軍殘部歸附明朝,此時的明朝已經是自身難保。李定國將軍完全可以像張獻忠,李自成一樣自立為王,但是為了民族大義,和一顆赤城的報國之心,他沒有那麼做。反而是選擇歸附明朝,救國於危亡之中。此時的明朝,文有孫可望,武有李定國,明朝君臣看到了恢復河山的希望。

    李定國將軍將大西軍殘部和明軍主力進行整合,加緊訓練,。此時清兵已經要攻陷了廣西和雲南大部,明朝岌岌可危。

    李定國將軍根據清兵失去民心,遠端跋涉,以及驕兵必敗的心理,發動民眾,激勵將士,懷著一顆報國之心向清軍發起了反攻。清軍自從進入中原,各地望風而降,哪裡會想到明軍竟然主動進攻,大驚失措,清兵全線潰敗,賣國賊孔有德也被李定國包圍於廣西,最後兵敗自殺。孔有德很早便投靠了滿清,助紂為虐,作惡多端。孔有得之死,激勵了廣大愛國將士。

    清政府驚慌失措,立馬以高官厚祿誘惑李定國將軍。只要李定國投降清政府,就和吳三桂一樣封他做王,世襲罔替。李定國將軍為了民族大義堅決的拒絕了清政府的誘惑。很快明軍在李定國的帶領下,一舉收復了雲貴,廣西,等南方二分之一的國土。

    但是李定國的勝利,讓孫可望等人十分害怕。害怕自己的權利讓李定國奪走。孫可望故意剋扣軍餉,軍糧,李定國正打算乘勝向福建進軍和鄭成功會師,但是由於孫可望的剋扣軍糧,導致軍隊停滯不前,錯失了良機。孫可望這逆賊也收到了清朝的誘惑,這逆賊立馬背叛了明朝,投靠了滿清。滿清封他做了王。

    隨著孫可望的反叛,李定國不得不回師雲南,但是此時的朱由檢由於孫可望的背叛逃到了緬甸,被緬甸扣押,李定國繼續率領明軍同清兵作戰。但是,寡不敵眾,吳三桂率先俘獲了朱由檢,並殺死了朱由檢。

    李定國此時正在和清軍鏖戰,在得知皇帝朱由檢被殺後,氣的吐血而亡,臨死不忘囑咐手下收復中原,光復大明。李定國將軍死後,其部下又同清兵戰鬥了幾年,一部分投靠了鄭成功,另一部分則退入緬甸。今天的緬甸果敢人就是李定國將軍率領的明軍後代。

    為什麼最喜愛李定國將軍呢?是因為在明朝末年那個特殊時期,有多少人受不了滿清的誘惑而放棄了國家。例如吳三桂,孔有的,孫可望等人,為了榮華富貴可以放棄故國,投靠敵人。而李定國將軍出身貧苦,雖然早年誤從大西軍。但是其最後為了民族大義,為了報國,毅然歸附明朝,成為了大明的頂樑柱。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直為大明奮鬥在抗清前線,若不是因為孫可望等人的背叛,李定國完全有機會恢復中原。而且李定國將軍在清政府封王拜相,榮華富貴的誘惑下,並不為之所動。而是堅決拒絕,為了國家奮鬥到最後吐血而亡,其事蹟可歌可泣,在明末漢奸眾多的時代,其無疑是難得可貴的。明明可以坐擁金銀珠寶,封王拜相,但是他卻沒有。明朝給不了他什麼,但他依然對明朝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無愧於愛國英雄,民族英雄的稱號,不應該被世人所遺忘。

  • 5 # 大哥說

    我比較喜歡明武宗朱厚照。這個人比較個性,他不像萬曆那樣,終日不出宮,一輩子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麼樣,朱厚照自己一個人找過蒙古人打仗。也喜歡遊山玩水,一個去山裡面幾天任何人也找不到,讓王陽明等人急的團團轉。更個性的是,自己明明性無能,卻專門建照一個豹房,招募波斯女人在裡面整日尋歡作樂,一點也不自卑。

  • 6 # 歷史軍魂

    明朝的歷史人物眾多,我最喜歡的一個應該是于謙吧。于謙是西湖三傑之一。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之後發起了北京保衛戰,可以說沒有于謙蒙古就攻陷北京了,明朝的統治者很有可能遷都南京。

    于謙更是一個清官,《石灰吟》流傳千古,兩袖清風也出自於于謙。

  • 7 # 執斧談史說事

    明朝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愛的就是乞丐出生的明太祖朱元璋了。一是因為他從乞丐到皇帝的經歷相當勵志,二是因為他對中國作出偉大的歷史貢獻。下面我們就這兩點一一來看。

    一、中國最勵志的故事之一

    我們知道朱元璋小的時候家裡非常貧窮,雪上加霜的是後來在一場大饑荒和瘟疫下父母和長兄都死去了。走投無路的他不得不進入寺廟當和尚,後來又出寺院四處化緣求食成為一名乞丐。可是在這種極度困頓的情況下朱元璋對淪為乞丐的自己依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抓住歷史給他的機會參加元末農民起義,透過不斷的努力奮鬥成就了偉大事業最終成為開國皇帝。乞丐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從乞丐成長為開國皇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勵志的故事之一了,個人認為甚至都沒有之一。而朱元璋的經歷也告訴我們人在不管什麼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只有不斷的努力奮鬥才有可能成功,才能不辜負自己這一生。

    二、朱元璋對歷史的三大貢獻

    第一大貢獻是推翻了昏暗元朝統治。元朝末年由於民族壓迫以及橫徵暴斂和濫發紙幣等各種原因,導致了當時的百姓民不聊生從而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朱元璋抓住機會崛起先是消滅了其它各路起義軍結束南方亂局,後又派兵北滅亡了統治昏暗的元朝,使得天下百姓從新安定。此後深深瞭解百姓疾苦的他又大力獎勵生產,嚴厲懲治腐敗,保證了百姓的利益,總體上來講無愧於一代明君。朱元璋北上滅元之戰

    二是恢復了中國傳統文化。元朝由於大多數統治者都對漢族禮儀文化不怎麼重視,對科舉制度也非常不重視。這導致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朱元璋推翻元朝後恢復華夏衣冠禮儀制度和科舉制度,對民族文化的恢復和傳承做出了重大貢獻。明朝衣冠制度

    三是改變了漢族長期被分化和壓迫的命運。元朝統治者把漢族分為漢人和南人,這極不利於漢民族的團結,加上四等人制度等各種傳聞雖然真假還不確定,但也反映了漢族受到嚴重壓迫的事實。這些不利於民族團結的政策時間久了容易造成民族的大分裂,不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政權的鞏固。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雖然有時也推行大漢族主義但比元朝民族壓迫輕了很多,這些都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 8 # 市井講史

    明朝有名的歷史人物非常多,可以說是形形色色、異彩紛呈。但要說最喜歡的人是誰,還真需要費一些腦細胞仔細思考一番了,明朝人物眾多,喜歡的和討厭的都不少,但要說最喜歡的人物是誰,這還真得掰著手指數一數,首先是明朝的十七帝,似乎找不到任何一個特別值得人尊敬的;其次是明朝的一些朱姓王爺,在他們之中就更找不出什麼人品和能力卓越的人物了;再次就是明朝眾多的文臣武將以及一些太監了,這其中還是有不少令人尊敬的人物;最後就是民間人物了,他們才是明朝人力資源的基礎,也才是最值得人們尊敬的人,可惜他們中很少有人被青史留名。所以,筆者還是從明朝的能臣武將中選一位最令人喜歡的人,他就是眾所周知的于謙。

    于謙雖不像徐達、常遇春、戚繼光等武將一樣軍功卓著,也不同於劉伯溫、三楊、張居正等文臣對明朝發揮的作用,但于謙對大明統治者以及大明朝的百姓所起的作用絕對不亞於上述任何一位能臣宿將,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堪稱大明第一功臣。

    其實于謙一生的功績和可歌頌的地方,不只有“土木堡之變”後穩定和解救大明困局的這一壯舉,他還有其它很多值得人們尊重的地方。于謙為官敢於為民請命,敢於嚴懲作奸犯科的權貴,不懼怕權貴的排擠和打擊。許多明朝官員都喜歡講排場,一出動就是前呼後擁,顯示官威,而於謙當官則喜歡穿著便服一身,騎著普通的馬匹,不講排場。因此,很多當時和于謙同朝為官的人,都說于謙壞了官場的規矩,其實這正是于謙難能可貴之處!

    另外,于謙雖是文臣,但在軍事戰略上卻有自己獨道的見解,並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其所創團營之制,對明朝後世的兵制還產生了巨大影響。還有于謙在文學上的造詣也比較高,其詩作常以激烈的情懷錶達自己的情感,使人讀起來容易受到感染,例如著名的《石灰吟》中,“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一句不知感染了多少讀者!

    于謙一生為官“重名節、輕名利”,為人“重成仁、輕殺身”,為臣“重社稷、清君王”,與岳飛、張煌言一起被並稱為“西湖三傑”,堪稱中華民族史上與岳飛並重的民族英雄。只可惜這樣一代傑出的名臣,卻因為皇族內部的統治權之爭,深陷旋渦被冤害致死的結局,惜哉、悲哉!(文/講史論教)

  • 9 # 密探零零發

    關於明朝最喜歡的要屬永樂大帝朱棣了,改命換天,成就一番偉業。

    一、靖難之役,改命換天。他老爹朱元璋死後,將皇位傳給了自己孫子朱允炆,這樣屢建功業的朱棣很是不滿,他暗中積蓄力量,以建文帝削藩,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靖難之役,以少勝多,爭得了大明皇帝的寶座;

    二、南征交趾,收復失地。交趾也就是越南,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在元末,交趾趁機獨立,到了朱棣的時候,派大軍,收復失地,讓交趾重新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三、望海堝大捷,痛擊倭寇,取得大捷,維護了沿海的穩定;

    四、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朱棣為了穩定北方,遷都北京,鎮守北方國門,五次北征蒙古,消滅元朝殘餘勢力,令韃靼稱臣納貢,朱棣最後死在第五次北征蒙古的歸程中。

    永樂大帝朱棣,文武雙全,是明朝難得的偉大君王。各位,你們說呢?

  • 10 # 東方大狂俠

    明朝狀元楊慎,一首詞寫盡世事變幻,人世滄桑,明代詞作無有出其右者!確實是只憑一詞名滿天下,而令天下大多數詞人汗顏!你說牛不牛?

  • 11 # 笑談趣史五千年

    明朝是一個一言難盡的朝代,它是漢人懷念的一個朝代,它的滅亡讓無數明粉憤憤不平,同時確實讓人痛惜不已。要說明朝最喜歡哪個人,個人感覺最喜歡張居正。張居正貴為首府,大權在握,然而他卻對大明王朝鞠躬盡瘁,在朝政上盡心盡力幫助萬曆小皇帝。

    張居正執政期間力行改革,廢除很多不合理的弊政,緩和社會矛盾。不遺餘力的推行推行新政,發展經濟改革,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制。使明朝一度出現了萬曆中興。

    張居正還重用戚繼光等抗倭名將,有了張居正的支援,戚繼光把橫行中國東南沿海的倭寇徹底趕下海,解決了幾十年的倭患。

    觀萬曆一朝在張居正的改革下朝政煥然一新,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些種種張居正功不可沒。然而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就廢除所有新政,讓好不容易出現的萬曆中興付之一炬不得不讓人感到惋惜。

  • 12 # 晨曉cc

    我認為明朝最值得尊敬的幾個人物,張居正,王陽明,于謙。

    以上幾個人物無不是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正體現了大國情懷,為國為民,富則達濟天下的原則。

    看過一些關於于謙的傳記,于謙的事蹟更讓我悠然神往,“寧正而斃,不苟而全”的正道精神,更是把文天祥當做偶像,在職時,更是公正無私,愛民如子,廣受愛戴,不懼權貴敢當朝去罵當時的權柄王振,而不是趨炎附勢,而後的土木之變和北京保衛戰更是告訴我們于謙為國捐軀的決心,而後明代宗給大加賞賜,卻只接受了一個虛名(於少保),隨後有人抹黑他但是不過跳樑小醜爾耳,最後被朱祁鎮殺掉,讓明朝少了一個大大的忠臣,不僅扼腕嘆息。

    于謙無疑是我們最值得學習的物件,他的為國為民的情懷到達了極致,明朝歷史上沒人再能超越,而王守仁卻是將新的思想文化傳播出來,做了聖賢。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身之意。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除惡是格物。”王聖賢留下的心學,流傳千古被人奉為至寶真理,他留下的是真正的思想文化,身隨死但是意永傳。

    于謙捨身為國,王陽明心傳意動。一個用身體,一個用精神,向我們顯現了人活著的價值有多大。

  • 13 # 長江一號6404531

    最喜歡明朝青田名士劉基,劉伯溫。他是建立朱氏明朝的第一位謀臣。劉伯溫博通經史,兼精象緯學,謀略過人。定計打敗陳友諒尤顯其神機妙算。

  • 14 # 陌上說歷史

    關於明朝的歷史,我還是從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開始瞭解的,大概讀了不下四遍吧,對明朝人物的氣節和忠貞深有感悟。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到崇禎在煤山自縊,大大小小的人物數之不盡,但一定要說最喜歡哪個人物,還真一言難盡。

    土木堡戰役過後,明朝近30年人才資源消失殆盡,瓦刺軍隊乘機一路北上攻到北京城下,時朝中大臣皆勸朱祁鈺棄城逃跑,只有于謙力排眾議,表示,敵人已到天子腳下,退無可退避無可避,只能拼死一搏。于謙立即組織軍隊奮力抵抗,拖住了瓦刺之後,各路勤王的軍隊也趕到京城,裡應外合,大敗瓦刺。如果當時不是于謙拼死護住北京城,恐怕明朝在那個時候已經亡了。而且這個人又是剛正不阿,清正廉潔,就像那首詩,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只可惜後來英宗奪位,處死了于謙,實在是明朝的一大損失。

    再說另一個我特別喜歡的人,黃道周。在看他最初的經歷時,這個人我總是覺得他不識時務,同樣是力排眾議,黃道周死諫堅決不同意和皇太極和解,弄得崇禎和楊嗣昌很是尷尬,畢竟已經答應人和解了,結果耍人家玩。於是皇太極生氣了,派兵接著攻打,崇禎也沒辦法,只好把圍剿李自成的軍隊調回來,導致明軍左右兩難顧。這時候我認為黃道周是迂腐至極,不懂得審時度勢,左右逢源。直到後來他自己組織了一千多人的扁擔軍,扛著鋤頭上戰場去抵擋清軍,我忽然覺得這正是那個年代的氣節,也是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傳承五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很喜歡這個“不自量力”的“老頑固”。

    與之形成對比的就是,當時洪承疇率領著明朝的主力軍,因大意而至全軍被圍困,最後兵敗投降,崇禎以為他戰死了,還給他舉行隆重的葬禮。

    不得不說明朝是最讓我佩服的一個朝代,從君到臣再到平民百姓,幾乎人人都有一種誓死不屈的精神,這也是為什麼明朝滅亡那麼多年依然有很多人籌劃反清復明的原因之一吧。像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左良玉等明末的著名抗戰將領,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缺點,但每個人都不應該被世人遺忘。

  • 15 # 洛雁嘟嘟

    關於最喜歡明朝的歷史人物,我從兩個角度去看,一個是最喜歡的明朝皇帝,當然是明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了;另外一個是最喜歡的明朝文人學者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等等名頭集一身的明朝聖人王守仁,也稱王陽明。

    首先,明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從最底層一步步奮鬥進而登上九五至尊的帝位的人。有人會跟我說劉邦,劉秀之流,劉邦,在秦朝有官職—泗水亭長,好歹是個長,管理者;劉秀,是真正的帝室貴胄,只不過是家道中落(王莽改革)但是在古代社會劉秀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這一點可以參照三國中的劉備,吾乃漢室宗親,金字招牌呀,好使。而朱元璋呢,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他的帝王之路是無比的艱辛,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朱元璋的偉大,在歷史上的朱元璋睿智、冷靜、機智、殺伐果斷等等,很真實的體現了朱元璋的性格特點,我很喜歡這樣的朱元璋。

    其次,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王守仁(王陽明)。王陽明和他的心學至今影響深遠。他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楷模,中國傳統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據說,歷史上能做到這“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曾國藩只做到了半個“三不朽”。

    王陽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譽為“真三不朽者”。他非但精通儒、釋、道三家之學說,而且上馬能戰,下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兵部尚書(明朝實行兩京制,北京南京各一套中央領導班子)是一位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全能大儒。

  • 16 # 土豆的閱讀

    明朝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從未割地賠款的王朝。就衝這一點你也不得不表示敬佩!要說最喜歡的明朝人物的話,我向大家推薦一個人,此人力挽國家於危難,延續大明王朝的歷史,拯救國家於水火,避免了新的戰爭,新的混亂,這個人死後被皇帝追封諡號為“忠肅”,這個人就是于謙。

    于謙從小就立志為國,在那個時代,他用功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在朝中獲得一官半職。說起來,于謙這段歷史是極其平淡的,但也比較幸運,沒有范進中舉那樣的艱辛。

    他第一次展露頭角是在皇帝朱瞻基討伐他的叔叔朱高煦時,皇帝讓于謙數落朱高煦的罪行,于謙引經據典,基於事實,把朱高煦數落得不敢抬頭,一身凜然正氣讓朱高煦汗顏。

    如果歷史沒有皇帝朱祁鎮,沒有大奸宦官王振,沒有那場對瓦剌的戰爭,我想于謙最多也就是在後人評價皇帝朱瞻基討伐他的叔叔朱高煦時出現那麼一下。但歷史不容假設,于謙將在這一場戰爭中體現出他的作用。

    朱瞻基死後,他的兒子朱祁鎮上位,重用大太監王振,王振又極其想表現一下,所以就鼓動皇帝朱祁鎮親征瓦剌,結果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殺,所帶去的大軍全軍覆沒。瓦剌這時趾高氣揚,士氣高漲,決心要打下明朝的首都北京。此時的北京可算是群龍無首,連皇帝都被俘虜了,大軍也被葬送了,現在該怎麼辦?人心惶惶。

    此時就有人提出了,要丟棄北京,回到南京去。臨時的監國人(實際主持人)是皇帝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他年紀較輕,根本不知道怎麼辦。這是于謙站了出來,說到:“把建議南遷的人都殺了!”這句話如同一句驚雷,震懾住了在場的所有人。接著于謙就說出了他的理由,總結起來就是:“南遷就是亡國之舉,大宋王朝就是例子。”大家不再說話了,因為于謙說的是對的,最終臨時的監國人朱祁鈺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統領國家軍隊,制定對付瓦剌的作戰方針。

    于謙臨危受命,他做了三件事。一是連同群臣立朱祁鈺為皇帝,這樣讓瓦剌手中的皇帝無用;二是向天下發布軍令,調動軍隊來北京禦敵;第三就是組織挑選大將,制定禦敵方略,他自己身先士卒,騎馬於北京德勝門在禦敵。整個國家在於謙的調動下,積極投入戰鬥,最終打敗瓦剌,保衛了北京,也就延續了大明王朝的命運。這就是于謙。

  • 17 # 仍是全球少女的夢

    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

    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年少時 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寧伯王越,回朝上疏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事,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選司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青年時出仕 任途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隨後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正德四年(1509年)閏九月,王守仁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次年八月,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隨即被召入京,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歷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卿

    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當時,南中地帶盜賊蜂擁四起。謝志山佔領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佔領浰頭,各自稱王,與大庾的陳曰能、樂昌的高快馬、郴州的龔福全等遙相呼應,攻佔、剽掠各處府縣。而福建大帽山的盜賊詹師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撫文森託病去職。謝志山聯合樂昌的盜賊奪取大庾,進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戰死。守仁到任後,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盜賊的耳目,於是責問年老而狡黠的僕役,僕役渾身哆嗦不敢隱瞞,如實坦白。守仁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讓他們偵探叛軍的情報,守仁因此掌握了盜賊的動靜。隨後他傳檄福建、廣東會兵一處,首先討伐大帽山的盜賊。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王瓊上奏,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畢,在橫水設定崇義縣。隨後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據說,訊息傳到北京後,朝中大臣震驚不已,只有王瓊卻十分自信地說:“王伯安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

    當時,王守仁正準備前往福建平定那裡的叛亂。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訊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討。一開始,王守仁來了個疑兵之計。他深知如果寧王順長江東下,那麼南京肯定保不住。作為留都的南京丟了,叛軍在政治上就會佔有一定的主動,平叛就會有困難。

    王守仁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

    王守仁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又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洩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寧王猶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麼多的兵來,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逼近安慶。而在朱宸濠率兵六萬自九江沿江而下、窺伺南京的時候,王守仁已經率領倉促組建的八萬平叛軍,直搗寧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當時有人建議王守仁往救安慶,他不肯,分析說:如果救安慶,與寧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後背,我們腹背受敵;而我們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我們的軍隊銳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寧王必定回救,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後來的事實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

    人物評價

    朱載垕: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勳賢,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

    朱彝尊:詩筆清婉,書法尤通神,足為臨池之模範。

    王世貞:伯安之為詩,少年有意求工,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於法;晚年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象所牽,率不能深融而出於自然。其自負若兩得。文章之最達者,則無過宋文憲濂、楊文貞士奇、李文正東陽、王文成守仁。理學之逃,陽明造基。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飛瀑布巖,一瀉千尺,無淵渟沉冥之致。

    李贄:陽明先生在江西與孫、許同時,則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與胡端敏、孫忠烈同舉鄉薦,曾聞夜半時有巨人文場東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見,則在浙江又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誠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間不待請兵請糧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時有一朝廷,若不見有朝廷為胡虜所留者。舉朝晏然,三邊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無有,此則於少保之勳千載所不可誣也。若英宗北狩,楊善徒手片言單詞,歡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時遣人隨善護送上皇來歸。以餘觀之,古唯廝養卒,今僅有楊善耳。籲!以善視養卒,則養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則先生與於與楊又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嗚呼!天生先生豈易也耶!在江西為三大忠,在浙江為三大人,在今古為三大功,而況理學又足繼孔聖之統者哉?

    張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學建安壤,遂開國封,固書生之希固書生之希構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異稟,其用兵幾同韓、白(韓信、白起),而見羅亦以良知餘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黃宗羲: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黃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羅甚富,如致仕縣丞、捕盜老人、報效生員、儒士、義官、義民、殺手、打手等,皆在籠絡奔走中,即土目亦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從學問澄徹來。

    魏禧: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王士禎: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紀昀:守仁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張廷玉:王守仁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籓。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矜其創穫,標異儒先,卒為學者譏

    曾國藩: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鄧之成:陽明以事功顯,故其學最為紮實有用。

    嚴復: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啟超: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具偉大,軍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勳業。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文成以內過非人所證,故付之於良知,以發於事業者或為時位阻,故言‘行之明覺精察處即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行’,於是有知行合一之說。②文成之術,非貴其能從政也,貴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孫中山: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蔡元培: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三島毅: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

    東鄉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陽明

    高瀨武次郎: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岡田武彥:修文的龍場是王陽明大徹大悟,並形成思想體系的聖地…陽明學最有東方文化的特點,它簡易樸實,不僅便於學習掌握,而且易於實踐執行。在人類這個大家庭裡,不分種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實踐陽明的良知之學。

    胡哲敷: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郭沫若: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錢穆:陽明思想的價值在於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泯合朱子偏於外、陸子偏於內的片面性,解決宋儒遺留下來的問題。陽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暢此愚夫愚婦與知與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業、文章均已冠絕當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講學為性命,若飢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學風淹被之廣,漸漬之深,在宋明學者中,乃莫與倫比。

    張岱年:陽明宣揚‘知行合一’,強調躬行實踐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學說,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倡獨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義。

    杜維明:王陽明繼承和發揚光大了中國儒學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

    餘秋雨: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王陽明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哲學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智慧發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夠有資格給予批評的人其實並不太多。

    當年明月: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財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其中受益匪淺。

    (摘自百度百科)

    總而言之 王守仁 一個真正的偉大的人

    一個擁有無限高度與深度的人

    一個影響後世 千古流芳的人!

  • 18 # 竹梅伴天涯

    縱觀明朝二百多年統治,這英雄豪傑,奇人異事還真不在少數,但是隻是最喜歡的話,那就是張居正了。張居正(張白圭,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湖北江陵人(今湖北荊州),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當時的明朝已然搖搖欲墜了,正是張居正的改革讓明代又延續了幾十年。為了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改革。他陸續實施清通欠、省驛遞、懲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改革措施,在此基礎上,開始改革賦役制度,實行一條鞭法。改革雖然是地主階級內部的改良運動,但對去除積弊、澄清吏治,抑制豪強,減輕農民痛苦,安定人民有一定好處。由於清丈土地和一條鞭法的實行,使國家財政收入大為好轉

  • 19 # 最後的騎兵90

    明朝二十位皇帝中最喜歡的還是明武宗朱厚照,最大的特點是‘好玩’,玩的花樣百出,但能保持國家穩定持續發展,歷史上好玩的皇帝不少,能做到兩不耽誤的很少。

    01

    朱厚照15歲繼位,寵信以劉謹為首的八位太監,人稱‘八虎’,這些人一個勁鼓動皇帝玩樂,搞得滿朝烏煙瘴氣,卻又無可奈何。

    朱厚照在宮中開集市、建豹房。命令宮女太監扮成商販的樣子,不光自己還強迫文武百官也參與其中。

    這些還算小打小鬧,更狠的是朱厚照在宣府另建行宮,化名朱壽,自己給自己加官進爵。

    正德十二年,蒙古草原部落入侵,朱厚照不顧群臣勸阻,以大將軍朱壽的名義跑到蒙古草原上真刀真槍去打架,這次真實的戰績被文官刻意抹去。

    02

    正德十四年,寧王造反,朱厚照大喜過望,醞釀親自平叛,沒等朱厚照走到地方就被王陽明借兵平定。

    朱厚照很不滿意,下令要求放了寧王然後再有自己親手抓住,可憐寧王好歹也是朱厚照的皇叔,抓了放,放了又抓。

    明武宗雖然貪玩,至少守住了底線,沒有完全放權,朱厚照實際上是為了躲避文武官員的制約,朱厚照也是有理想有自己主見且能特立獨行的皇帝。

    也正因為這樣,文官對朱厚照的評價一直不好,認為其荒廢國事,任性荒唐,不是儒家所認為的皇帝標準。

    朱厚照最大的失誤就是對自己安全不夠重視,不僅沒能實現自己抱負反而給明朝留下大坑。

  • 20 # 乘夢

    我最喜歡的,不是從草根到皇帝的朱元璋,不是“天子守國門”的朱棣,不是“七下西洋”的鄭和,不是“渾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而是一個管糧餉的人。

    就是這個人讓朱棣恨之入骨,不惜把他扔進油鍋裡,但每每提起他又讚賞有加。他就是河南鄧州人——鐵鉉。

    1.為保家衛國,與逃兵逆行

    鐵鉉才思敏捷,精通經史,在都督府辦事的時候,參與審理很多懸而未決的案子。他分析起案情來,總能在蛛絲馬跡中窺見真相,能很快做出合理的判決,深受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賞識。

    朱元璋去世後,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後,稱建文帝,提拔鐵鉉為山東參政。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很鄙視皇侄朱允炆,認為他就是個毛頭小子,還嫩著呢,不能承擔江山社稷的重任。而他從小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在屍山血海里長大,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他才是獨一無二的皇位繼承人。

    朱棣對朱元璋的決定的極其不滿,想要取代朱允炆的念頭在內心瘋狂生長。終於在1399年,把造反的念頭變成了行動,在北平起兵叛亂。

    朱允炆派大將軍李景隆討伐燕王朱棣。奈何李景隆只會紙上談兵,真到了實戰的時候,就只能逃跑。河北和山東北部的各個守城的將士,聽說了李景隆大批計程車兵都不是朱棣的對手,也嚇得紛紛逃跑。

    第二年四月,朱棣在濟南又打得李景隆落荒而逃,隨後,順利地包圍了濟南城。

    這時,負責為李景隆討伐朱棣而負責運送糧餉的鐵鉉,聽到了濟南被圍的訊息,就急速地趕往此地。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無數的將士像一群老鼠一樣狼狽地從濟南逃跑的時候,唯有一個人與大軍逆向而行,向著那個充滿血腥的城池挺進。

    作為一個文官,他不懂軍事,也沒有作戰經驗,但他卻憑著一腔忠誠,無畏地走向了那個危機重重的城市。真不愧勇氣可嘉!

    2.與強大的朱棣正面交鋒

    鐵鉉與城中將士一起堅守被圍的濟南。朱棣是一個強大的敵人,守城計程車兵垂頭喪氣,一副等死的樣子。

    朱棣也認為像鐵鉉這樣的文人,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於是魯莽地發動了進攻。不曾想,鐵鉉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他的勇猛和無畏鼓舞了士氣,大家奮力抵抗。

    在鐵鉉的堅守下,朱棣守在城外三個月,都沒辦法攻破。朱棣越來越急不可耐,他觀察的當地的地形,想出了一個陰狠的招數。他決定破壞黃河大堤,將河水引入城內,衝破防線。

    鐵鉉為了讓城內的百姓免遭於難,想出了詐降的計策。他派一位白髮老人去給朱棣送降書,書上稱,他們願意向朱棣投降,但為了避免嚇壞城中的百姓,請朱棣退軍十里,騎馬進城。

    朱棣是個生性多疑的人,不會輕易相信別人。但幾個月下來,攻城不破,他也心浮氣躁,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如果援軍一到,他可能就寡不敵眾。於是,見鐵鉉投降,便心中大喜,騎著高頭大馬向城門奔去。

    鐵鉉早就命人在城門上安裝了鐵閘。朱棣剛進城門,鐵閘就被放下來,馬頭瞬間被軋斷。朱棣見狀,換了一匹馬急速返回。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鐵鉉多好的計策,可惜放鐵閘計程車兵太不給力了。也算朱棣命大,能在危急時刻逃過一劫。

    朱棣好不容易相信了別人一次,結果還被忽悠了。再老辣的內心也是很受傷的。惱羞成怒之下,朱棣命人用大炮攻城。

    眼看城門將要破了,鐵鉉命人將朱元璋的畫像掛在城門上,並命人寫了很多牌子“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分別放置在城牆的不同位置。

    朱棣一看這些牌子,馬上命人停止了進攻。他氣急敗壞,罵孃的心都有了,就是拿那些牌子沒辦法。雖然他大炮在手,但鐵鉉神牌在手。

    讀書人真是惹不起啊!人家不跟你硬碰硬,就那麼幾個破牌子就能阻擋千軍萬馬。鐵鉉可謂是發揮了文人的創造性思維,抓住了朱棣的心理弱點。

    朱棣藉著“靖難”的名頭髮兵,就是因為沒有撐得住的謀反理由,做做面子說是清君側。既然是“清君側”,忠孝還是要守的。如果朱棣貿然行事,打破那些牌子,就會被百姓謾罵不忠不孝,連自己老子都敢打。

    朱棣無奈,在謀士姚廣孝的勸諫下,繞開濟南,從別處取道,想京城進軍。

    鐵鉉與都指揮使盛庸合兵,追擊朱棣,收復了德州等多個郡縣。後來,鐵鉉被接連提拔,官至兵部尚書。濟南百姓感喟鐵鉉的功德,稱鐵鉉為“城神”。

    3.酷刑之下,寧死不屈

    朱棣攻破京師,稱永樂帝,隨後揮軍攻打濟南。鐵鉉誓死抵抗,始終不肯投降,但終究因為寡不敵眾,被俘。

    鐵鉉被押往京師,他見到朱棣後破口大罵,不屈不撓。在鐵鉉看來,朱棣並不是受到冤枉和迫害,才被迫反抗的英雄,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亂臣賊子。

    鐵鉉讀過很多的書,那些被他內化在骨子裡的忠孝節義,讓他無法接受朱棣的叛亂。

    朱棣惱羞成怒,他征服了天下,成為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他掌控生殺大權,但他卻不能讓文弱的鐵鉉對他俯首稱臣。這是多麼諷刺的事情啊!

    盛怒之下,朱棣命人割掉了鐵鉉的耳朵和鼻子,煮熟了,塞進鐵鉉的嘴裡,還冷冷地問他,肉味甘否。

    鐵鉉面不改色地說:“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朱棣徹底被激怒了,他命人在架起油鍋,把鐵鉉烹炸了,大吼道:活著的時候你不朝我跪拜,死了把你炸成骨灰也要朝我跪拜。

    太監聽了,慌慌張張地用鐵棒夾著鐵鉉的骨架,讓他向朱棣跪拜,沒想到油鍋突然發出噼裡啪啦的爆響,太監被濺了一身熱油,疼得滿地打滾,嗷嗷慘叫起來。鐵鉉的骨架最終也沒有轉身。

    朱棣雖然對鐵鉉恨之入骨,但每每提起他,總是讚賞他的忠義。

    能夠得到最強大的對手讚賞,歷史上恐怕沒有幾人。也只有鐵鉉這樣有勇有謀、剛烈不屈、克明大義的人,才能讓身為帝王的死敵對他又愛又恨。

    乾隆皇帝也稱讚他“志節凜然”,後世人更是為他修建了鐵公祠。

    正如文天祥所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鐵鉉雖然慘死,但他鐵骨錚錚的形象,不正像經歷風雨和屈辱卻傲然挺立的中國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小時候對於過年最美好的記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