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聲疾呼叫醒裝睡的人
-
2 # 北京西七環
不造反,連王爺都沒有的做。能不反嗎?同樣是銷蕃,朱棣做的就好,採用移番策略,保住王爺的富貴,也保住了自己的江山。同樣的策略,建文帝沒有聽,非要弄死叔叔們,結果能征善戰的叔叔們,推翻了侄子的江山。移番是給夠級別的王爺,不固定的封地,避免做大造反。銷蕃是降級,撤職還要查辦,換成誰都要造反。
-
3 # 清史宴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各地的藩王都是非常安分的,對南京的中央政府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威脅,他們都在自己封地上老老實實的待著,可是在朱元璋逝世,朱允炆即位之後,各地的藩王就沒有這麼本分了,因為即位的朱允炆在他們這些久經沙場的叔叔們眼裡,實在是太嫩了,對於這個侄子做了皇帝,他們這些手握兵權的叔叔們,心裡還是很不服氣的。
朱允炆對於如何處置這些手握兵權的藩王叔叔,也是絞盡腦汁,寢食難安,因為如果他現在不拿出處置方略,等到這些藩王繼續做大,威脅到國家安全的時候,那時將更加的麻煩,於是他在齊泰,方孝孺等人的輔佐下,開始了削藩。
朱棣面對皇帝朱允炆的削藩,他剛開始也是很害怕的,雖然他一直都覬覦皇位,但是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他還是不敢造反的,因為一旦造反,也就等於把腦袋掛在了褲腰上,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一旦失敗他朱棣一家滿門將無一人能夠活命。
由於朱允炆削藩政策的力度過大,使得朱棣覺得如果不反,朱允炆也不會放過他的,既然左右都是一死,何不放手一搏,這樣還有一絲生的希望,至此朱棣下定了造起兵造反的決心,不過天佑朱棣,最終成功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
4 # 阿森的五千年
自古君王皆薄倖,最是無情帝王家。
帝王不管是兄弟、妻兒、父母,只要傷害了其利益,想殺就殺,毫無感情可講。朱棣和侄子就是水火不容,只能留下一人,只是歷史選擇了朱棣而已。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做的最失敗的就是削藩。明太祖朱元璋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藩王勢力日益膨脹,朱允炆感受到了威脅,於是下令削藩。策略是先削力量弱的藩王,最後再來拿下燕王朱棣。
朱棣可不是吃素的,原本就想起兵謀反,正愁沒好的藉口,這不剛好師出有名了。坐鎮北平的朱棣於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有人要拿刀殺你,你能安心地坐著讓他殺嗎?那些被削掉的藩王,肯定想反抗,無奈力量太弱,只能被削。局面已是有你朱允炆就沒我朱棣了,我還會管你是我侄子嗎,我是你叔叔你都不管!我不反抗只能被削,我反抗還有一線生機,我肯定要殊死一搏。
至於有沒有一把火燒死建文帝,那都是未解之迷了。
人若真有投胎轉世之說,千萬別投進政客的家庭,還是做個布衣安安穩穩過一生。
-
5 # 歷史偵查處
明朝草創伊始,朱元璋深刻總結了元朝“主弱臣強”的朝政動盪導致曾經龐大的蒙元帝國分崩離析的歷史教訓,於是結合歷代王朝分封建制,將自己的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列土封疆”並賦予兵權以鎮守邊塞。
分封藩王的指導思想便是“尊王攘夷”,意即透過分封同姓手握兵權的血脈藩王作為朝廷屏障,防禦北方蒙古遊牧民族的侵襲,並以此作為兒孫們的資產,讓兒孫們冀此自行向外開疆拓土,從而達到拱衛大明帝國邊塞的目的。
這個制度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的確有他的歷史可取之處,然而,朱元璋頒佈藩王制度的過程中,有沒有人一針見血的指出藩王制度的弊端呢?
答案當然是有的!按理說當時不少聰明人都看出了這個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只是都捂在心裡沒有說出來而已。
然而還是莽撞的人一針見血指出了此制度的弊端,並刺中了朱元璋的痛處。
這個提出反對意見的人就是明朝地方小官------葉伯臣。
當時葉伯巨只是個地方小官,但是他給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疏,直接指出朱元璋分封眾多皇子為藩王,雖然弊端不會顯現的那麼快,若是過了幾代之後,就有可能再現漢朝時的七國之亂,要想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唯一的辦法只能把這些藩王手中的權利奪走,到了那時也必定會引起禍端。
朱元璋看到葉伯巨的這道奏疏後是勃然大怒,隨即便讓人把葉伯巨給抓到京師了,在朱元璋的眼裡,葉伯巨就是在挑撥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最終葉伯巨因為這道奏疏,被朱元璋給處死了。
本來透過創立藩王制度拱衛大明萬世江山,沒想到,朱元璋最得意的接班人朱標卻突然暴斃而亡,朱標的突然暴斃也給藩王制度帶來了不小挑戰。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看到大明帝國周圍二十多個藩王虎踞狼視的盤桓在朝廷的周圍,年紀尚輕的朱允炆為此經常如坐針氈。
當時朱允炆的貼身大臣齊泰和黃子澄看出了朱允炆的憂慮,便聯合鼓譟朱允炆削藩,先拿軟柿子周王下手,緊接著齊、湘、代等藩王陸續如暴風驟雨般被貶為庶人。
朱棣也不是傻子,他看到了這個乳臭未乾的小外甥行動如此之迅猛,震恐之下唯有給自己留後路。
朱棣留所留的後路有兩條:裝傻或造反!
但朱允炆是很不放心這位戎馬一生異常狡詐的叔叔的。
在多番試探下,經過權威人士的鑑定,朱允炆堅定不移的認為,這位叔叔的的確確是瘋了。
然而朱允炆的手下卻著實不踏實,覺得還是斬草除根的好。
當朱棣還處在表演高潮的過程中,朝廷的北平都司突然找到朱棣,並屏退左右,大喊道:“殿下,別再裝了!”
朱棣還是繼續忘情地表演著,張信突然說了一句:“朝廷讓我等來取殿下人頭,若殿下不聽相告再裝唯恐人頭不保呀!”。
瞬間,“精神病人”的朱棣以360度脈衝旋轉法徹底痊癒,朱棣跪拜在地,張信以實言相告。
“靖難之役”的大軍由此開拔!
朱棣在武將朱能、謀臣和尚姚廣孝等人支援下,連續苦戰三年,戰爭最終以燕軍的完勝而終結,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不知所蹤。
朱棣為何要奪親侄子朱允炆的江山?
大體有如下原因:
1.皇權的絕對權力讓朱棣欲罷不能。
古語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皇帝雖名曰天子秉承上天旨意繼承大統來管理人間百姓。但實則大權獨攬所有權力集於一人,因此絕對權力這個好東西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會拒絕,朱棣也不另外,因此這也成為他造反的原始動力。
2.身不由己,不得不反。
朱允炆透過一系列暴風驟雨式的削藩行動讓各諸侯王惶恐終日,朱棣作為實力最為雄厚的藩王自然整日也是坐臥不安,眼見“軟柿子”都被朝廷捏完蛋了,該輪到自己挨一刀了,作為統兵一方與蒙古人廝殺慣了的朱棣,自然不會引頸待戮,因此當面對豁亮的屠刀向自己砍來,朱棣當然會本能作出反抗。當裝瘋賣傻都不足以保全性命的時候,造成就成為一種不得不為趨勢了。
3.朱允炆腐若無能,庸臣當道。
將歷史的環境調換一下,試想繼任朱元璋帝位的若是太子朱標,朱棣還敢這麼放肆嗎?答案當然是不敢!朱標為人歲寬厚愛人,但朱標畢竟是在戰火中出生而來,身體裡依舊流淌著父親朱元璋崇尚武力的血液。而朱允炆作為皇太孫從小錦衣玉食,連戰火的影子都沒見過哪裡懂得江山是靠一堆堆白骨拼湊起來的,加上朱允炆寵信齊泰、黃子澄這樣的誤國書生,想不敗都難。
朱棣狡黠異常相信這一點他不會看不出來。
4.造反前期工作準備充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洪武十三年,年僅21歲的朱棣就藩於北平,與其他兄弟就藩後只知吃喝玩樂放浪形骸的情況不同,朱棣就藩後極為注意拉攏民心,並經常微服私訪出北平府給百姓主持公道,並積極推行仁政,部下有什麼事情都願意提攜幫忙,時間久了,朱棣在北平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可以說上的軍心,下得民心,因此朱棣造反表面上看是他一人所為,實則是有北平城全體上下的支援。
-
6 # 坐古談今
咱們說他各類壞話?他知道嗎?他當然知道。我想如果他能跟咱們說實話的話,他會說這三句話:
第一:大明的江山,老子也浴血奮戰過。你建文憑啥如此對我,我是你叔。
第二:我現在是嫡長子,我也有繼承權。你治我不就是消除你的皇權威脅嗎?
第三:爺,就是反了,就是死也不受你的鈍刀子!是男人就拔出你的劍,拼了!
其一:朱棣覬覦皇位很正常,你看到那個位子,你在他的身份也會覬覦。但覬覦不代表就有行動,因為他也不敢。
正如我在“如果朱元璋傳位給朱棣,那朱棣面對各大藩王該怎麼辦?”(20171125發表)指出的那樣:燕王理論上(只是理論上的)只有10萬人馬。整個造反期間,只有寧王屬於在被“脅迫下”才敢於造反的。朱棣不是傻子,他並不想造反,原因就是怕“造反”的名聲,怕建文的軍隊。
其二:論者常說朱棣和手下搞好關係、打了群眾基礎。這個純粹是欲加之罪。
1380年,朱棣20歲就已經就藩北京了。不和手下搞好關係,難不成整天吃花酒、搶男霸女、鞭撻士卒、欺負手下就是好的?也就是說,說這些話的人,是看朱棣日後造反了,所以,把朱棣之前的正常行為也看為是“有造反行為”。
其三:朱棣有覬覦之心,但老三死了,作為“諸王之首”,朱棣在建文的步步緊逼下,他的“遊牧農耕兩大文明最後一位大帝”的“雄心”被激發了
其實,朱元璋臨死之前同樣有許多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太監、大臣、起居錄的史臣等。朱棣所在的北京,“蒙古族化”“少數民族化”的風俗、習慣、思想更多,同時,作為長期的軍事將領,他的性格就是屬於那種“桀驁不馴”的性格。
建文皇帝的種種“鈍刀子”,又是派人監視他、又是抓捕自己的親信,又是看自己的其他兄弟被建文削藩,他不想造反也得反了。
由此,朱棣造反了!
-
7 # 密探零零發
皇家本無情,為了權力,自相殘殺,在中國歷史上數不勝數。而燕王朱棣的謀反,沒有什麼新奇的,具體原因如下
一、開國皇帝朱元璋留下的一個隱患,他為了維護其老朱家的天下,將他的幾個兒子都分封到各地戍邊,認為以自己的家人戍邊,可以永保他老朱家的江山,只是本意是好的,但親王戍邊,自己的王府會有不少的府兵,後來成為了反叛的主要軍事力量,假如朱棣沒有這麼一直精悍的府兵,他就根本沒有反叛的力量;
二、還是朱元璋的錯,在繼承人的選擇上,燕王朱棣文韜武略,戰功卓著,卻沒有當上皇帝,而朱元璋卻選擇了自己毫無建樹的孫子為皇帝,燕王不服,認為自己才應該做皇帝,從他侄子當皇帝那一天就有了取而代之之心。
三、朱元璋開國之後,大量屠殺將領,導致他孫子繼位後,朝中沒有可用之大將,而燕王哪裡能人輩出,使燕王有恃無恐,敢出兵奪取皇位;
四、朱允炆上臺後,還沒有坐穩皇位,倍感藩王的壓力,急著削藩,直接威脅了藩王的利益,並且改變的祖制,給了朱棣“清君側”的藉口,師出有名,就此開啟了他奪取自己侄子皇位的鬥爭。
總之,朱棣奪取自己親侄子的江山,就是朱家內部的一次權力遊戲吧!
-
8 # 未時之末
朱棣可沒有李世民那樣掌握軍權,而且李世民在首都,朱棣在外就番,怎麼搞,等你開始搞 還沒到首都就被其他人收拾了
-
9 # 歷史答案知多少
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宗朱棣都是透過篡位當上皇帝的,不同的是李世民是篡老子的皇位,朱棣是篡侄子的皇位。那麼為什麼朱棣不敢直接從朱元璋的手裡奪取皇位呢?這需要結合當時的背景進行比較分析。
一、天時。其實說天時並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是兩人面對的生死存亡的時機確實不同。李世民是唐高祖還在世時就受到太子黨的威脅,所以不得已發動玄武門之變,逼迫李淵退位。而朱棣是在朱允炆繼位並開始大肆削藩後,為求自保而興兵篡位的。雖說歷史不容假設,但是如果兩人沒有面臨生死抉擇,會不會選擇篡位也許是個未知數。
二、地利。李世民長期在京城長安,對京中形勢瞭如指掌。事實上,李世民之所以選擇玄武門發動政變,主要就是因為相比太子府和齊王府,玄武門是二人守備最為薄弱也是李世民最容易得手的地方。相比之下,朱棣長期駐守燕京,與都城南京相隔幾千裡,如果貿然起兵,不等到達南京城下,就會被各路勤王大軍所繳殺。
三、人和。這個也是最重要的,李世民之所以敢搶老爹的皇位,是因為有這個聲望和實力。李世民同李淵一起發兵打天下,可以說唐了朝的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因此在軍中聲望極高,其麾下聚集了像秦瓊、尉遲恭、程咬金等一大批當世名將。同時,李世民禮賢下士,身邊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為其出謀獻策。反觀朱棣,朱元璋登基是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沒有任何個人聲望,即使做了藩王,眾多開國的文臣武將也多效忠明太祖。所以朱棣是沒有任何起兵機會的。直到朱元璋屠盡這些開國元勳,政治天平才開始逐漸像朱棣靠攏,後藉著朱允炆軟弱可欺而篡得皇位。
因此,在各自的政治環境中,二人都是依靠著天時、地利、人和登上皇位的。幸運的是,二人都是有作為的皇帝,為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10 # 歷史文堂
說朱棣搶侄子的皇位,倒不如說是被建文帝逼的走投無路。朱元璋在將皇位傳給朱允炆時,曾有過這樣一則對話,大致的意思是說朱元璋將自己的幾個兒子替朱允炆守護邊界,讓他安心在家裡做皇帝,而朱允炆卻很擔憂,外敵入侵由叔叔阻擋,那要是叔叔由異心該怎麼辦?朱元璋當時也被這個問題問的一愣,便問的他:“你的意思呢?”
朱允炆經過再三思考後回答:“首先是用德來爭取他們的心,在用禮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再不行就消減他們的屬地,下一步該封地,實在沒辦法就只能兵戎相見了。”
朱元璋對朱允炆的回答很滿意,也確信將皇位傳給他沒有問題,然而繼承皇位後的朱允炆卻沒有按照他說的這樣去做,當時候朱允炆身邊的大臣黃子澄對朱允炆說,燕王(朱棣)日後必定造反,於是便開始消減朱棣的實力。
在朱允炆登基不到一個月,便對周王朱橚下手了,朱橚與朱棣是同母兄弟,朱允炆毫不留情的將周王貶為了平民,後來又將代王、齊王紛紛貶為了庶民,而湘王不願受辱,將老婆孩子召集起來,緊閉房門,自焚而亡。朱允炆完全違背了他對朱元璋的承諾。
在糊塗的人也能看明白這是要對朱棣下手了,其實朱棣並不想謀反,朱棣身邊有一個叫道衍的和尚,曾三番五次勸說朱棣謀反,可是朱棣一直都沒有那麼做,造反不像玩遊戲,死了還可以從來。可是現在已經被侄子逼得不得不反的程度了,於是朱棣便開始招兵買馬,訓練軍隊。
最後於1402年(建文四年),正式登基稱帝,第二年該元永樂。
-
11 # 歷史交響樂
這個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朱元璋的經歷,少年家貧,放過牛,討過飯,還做了幾年和尚。後來參加起義軍才華得到施展才成就了他。朱元璋成為皇帝,有無數的亂世梟雄被朱元璋踩在腳下,可以說朱元璋見過的死人比朱棣見過的活人還多。大多數的名將都在朱元璋的手下聽從他的命令,後期朱元璋殺功臣也沒有人敢起兵反抗,更不用說朱棣了。搶侄子的皇位是因為已經沒有人可以讓朱棣忌憚了。父親死了,哥哥也死了,天下已經無人能讓朱棣忌憚。還有一點便是朱允文的削番,讓朱棣不得不反。可以說朱棣造反是被逼的。
-
12 # 石阡南門生漆店農貿市場分店
明成祖朱棣不能學李世民那樣逼父退位,因為他的老爹是朱元璋而不是李淵,你能想象朱元璋為了朱允炆順利登基,硬是把殺了個乾乾淨淨。朱棣當時如果像李世民那樣可能人還沒有出河北地面就被他老爹給收拾了。朱棣當時根本沒有反他老爹的本錢。
-
13 # 空靈的然然
我來回答。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是一場笑話。之所以用這句話開始,就是要說明雙方的實力對比。
一、李世民1、軍事實力
在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建立了李唐王朝。
李淵為唐高祖,他的兒子中,戰功最顯赫的就是秦王李世民。而李世民的麾下有一批能人異士。文臣武將幾乎都是當時朝廷的中流砥柱。李世民擁有實力的優勢。
而李世民本人,十幾歲開始就跟隨父親打天下,據史料記載,有一次李世民率隊幾十人遇到了突厥上萬人的軍隊,在這種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李世民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竟然沒讓敵人佔得分毫的便宜。去掉所有的誇張成分也能得出,李世民本人是及其勇敢卻擁有智謀的人。
2、人氣營造
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真的是個“賢內助”,她不僅將秦王府打理的井井有條,而且和宮中的各方勢力也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減少了後宮的阻力。
3、當機立斷
“玄武門之變”改變了唐王朝的歷史,太子李建成被殺,太子黨的勢力瓦解。李世民取得了絕對的勝利。當然了,“玄武門之變”也是李世民難以洗去的汙點,這場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政變,也深刻影響了後世。
二、朱棣
1、軍事實力。
眾所周知的原因,朱元璋出身貧寒,赤手空拳建立了大明江山,他是大明王朝絕對的主人。朱元璋在位期間,“洪武四大案”幾乎將功臣殺光,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心狠手辣,想從他的手中佔便宜是不可能的。
而朱棣只是分封的藩王之一,在藩王中也不是勢力最強的一個。在這一點上,朱棣並沒有像李世民那樣擁有壓倒式的軍事實力。
2、人氣營造。
不同於李世民的良好口碑,朱棣僅僅是燕王而已,既不出眾,也非嫡出,儘管後來朱棣標明自己是馬皇后所生的嫡子,但是史學家和歷史資料已經否決了這一點,朱棣只是庶子罷了。
3、時機。
朱元璋建立明朝,朱棣想要在自己的父親手上佔便宜,是沒有任何可能性的。雖然朱棣也是一個擁有軍事指揮才能的皇帝,但是朱元璋的軍事實力更強大。
即使是在建文帝時期,他在開始也並不佔優勢。如果不是後來建文帝昏招百出,局勢真的很難預料。在這裡也感嘆一下,歷史中真的充滿了很多不可確定因素。如果一開始,建文帝就下令殺無赦,而不是“勿殺吾叔”,將士們沒有這麼多的顧慮,而直接在戰場上將朱棣斬首,那麼歷史就完全不一樣了。
朱棣在戰場上也擁有了很多運氣成分,尤其是他最為傳奇的兩次戰役,一次佔了風向的便宜,一次佔了“建文帝詔令”的便宜,才使得他轉敗為勝。
綜上:朱棣沒有實力能贏過朱元璋,如果在洪武年間起兵,他的結局是及其悲慘的。而在建文帝時期,他也僅僅佔了一點點的優勢。而李世民卻不一樣了,他是擁有唐朝過半軍事力量的統帥,所以李世民能從父親手上奪得皇位,朱棣卻不可以。
-
14 # 把欄杆拍扁
朱棣的老爸是誰,元末亂世之中,歷經千錘百煉的明朝開國皇帝朱重八!朱棣這小子就是再能耐,再借他十個膽子也不敢仿效李世民!李淵,江山得來太容易。靠著幾個兒子打天下,最終使野心勃勃秦王李世民坐大,而不知如何應對,其情商與智商怎能與朱元璋同日而語?
-
15 # 觀潮歷史
朱棣搶朱元璋的位置,敢嗎?能嗎?朱元璋就是怎麼奪得天下?就是靠陰謀、手段、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籠絡人心、厚顏無恥。如果不是朱標早死,朱棣門都沒有。另外,朱允汶也不咋的,蠢笨消藩計策,迂腐的顧問,還下了個戰場上不準傷害朱棣,莫名其妙的命令,他不下臺誰下臺。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逆天而行,就是自取滅亡。
-
16 # 小程生活故事
幾個原因1朱棣之所以不去逼父親退位那是因為他沒有那個實力和那個膽量,朱元璋從一個普通農民奮鬥到一國之君,其中的路大家可想而知會有多艱難,會有多心酸,更多的時候體現的是朱元璋的實力,在一個來說明朝當家是咱們漢族人,漢族人是非常崇尚尊老愛幼,朱元璋也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不是大家想象中那樣朱棣想要當皇帝就當皇帝的,朱棣就算早就有當皇帝的想法他也會等待的。一個是自己可能沒實力去逼宮。還有一個是想看看父親在最後到底是怎麼傳位的,因為那個時候皇太子朱標已經去世了,自己也是有可能繼位的,萬一父親傳位給自己呢,自己逼宮盲目行事肯定會吃虧的。所以說逼宮的可能性不大,如果逼宮失敗的可能性反而大。
2其實也不能說朱棣去搶建文帝的皇帝位子。建文帝登基4年後燕王獲勝,之所以燕王發動戰爭可能並非本意,也可能是自己想當皇帝,這個時候機會比朱元璋在的時候要好很多。導致燕王發動戰爭其實建文帝有很大責任,建文帝其實沒能很好安撫燕王,相反他一直不信任燕王,不是監視就是撤銷軍隊。燕王朱棣其實也是一種反抗,假如說動作不快可能建文帝就會滅了他。
所以說無情最是帝王家。
-
17 # 風塵講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都是透過篡位上臺的,但不同的是李世民奪的是他父親李淵的皇位,而朱棣奪的是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那為何朱棣不像李世民一樣去奪父親的皇位,反而要去搶侄子的皇位呢?那是因為根本不現實。
朱棣與李世民一樣,都是王朝開國之君的兒子,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次子,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四子,但是除了皇子這個身分外,李世民比李淵還要多一重身份,那就是王朝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唐朝開國的第一功臣。在李世民篡位前他就憑藉多年的征戰為自己積攢下了龐大的勢力和眾多文臣武將,實力不弱於東宮和皇帝,在武德後期秦王李世民之令甚至已經和太子之令與聖旨有同等地位了,當然這也是李淵為了平衡太子和秦王而不得已的舉措。
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前實力已經強大到李淵拿他沒辦法的地步了,當然李淵想要殺死李世民很容易,可親情不允許他這麼做,不能殺也沒辦法壓住李世民的勢力,這就很難辦了。李淵在太子和秦王之間無法抉擇,這才給了李世民準備兵變的時間,可以說李淵對親情的那一點憐惜讓他丟了皇位。當然李淵也可以選擇在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死活不下臺,可李世民是什麼人,兄弟都殺了,也不差再弒君殺父了,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李世民與隋煬帝楊廣無異,區別就是李世民帶領唐朝走向了強大,楊廣帶領隋朝走向了深淵,真可謂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
說到這大概就能知道為何朱棣不能篡朱元璋的位了。朱棣不是李世民,朱元璋也不是李淵。朱元璋是何等人,一個敢把傳承千年的丞相制度廢除的皇帝,對於朝政的把控是難以想象的,沒有丞相,凡事就得皇帝親歷親為,在這樣的環境下,不是太子的朱棣很難接觸到核心朝政,也就很難在朝中樹立威望了。
其次朱棣也不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朱元璋1368年稱帝時朱棣只有8歲,哪裡像李世民一樣建國後就有自己的心腹。直到1380年朱棣去往封地北平後才算是有自己的一些班底,但也是遠遠不足以跟朱元璋叫板的,別說跟朱元璋叫板了,就是太子朱標他也比不上。
當然如果朱棣非要在朱元璋還在世時造反,那難度要比李世民高不止一個檔次。當時的太子朱標勢力龐大,還有自己的心腹班底,又在長期居住在京城,比朱棣更有造反的條件,如果朱棣敢反了,恐怕不用朱元璋親自動手,朱標就先把他收拾了。當然如果朱棣選擇在朱標死後再造反,那就只能朱元璋親自收拾他了,但結果不會變,朱棣跟朱元璋比起來無論是威望還是軍隊實力都還相差甚遠。
雖然朱棣沒有李世民那麼強大的實力,但是他運氣好,熬死了太子、二哥、三哥,侄子繼位後又急於削藩讓他師出有名,再加上朱允炆確實不是當皇帝的料,居然還下達了不許傷害他叔叔的命令,這也讓朱棣好幾次死裡逃生。但不得不說,朱棣這個皇帝當的也不差,明朝的領土也是在他手中擴張到最大。
-
18 # 峰峰說史
因為朱允炆當皇帝沒多久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削蕃!而且朱允炆的削蕃是特別殘忍,是一削到底!有一個藩王甚至被逼的全家喪生於火海!短短時間削了好幾個藩王!朱棣害怕下一個輪到自己,所以只有反了!其實在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的時候,朱棣就心有不滿,而且朱棣非常有實力,手握重兵,朱允炆上臺以後政治方面太幼稚,聽一些文臣的進言,著急削蕃!最後把自己作死了!
-
19 # 歷史名將錄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其孫朱允炆即位,而作為第四子的朱棣也早早就藩,鎮守北部疆域。此時的朱棣一直勤勤懇懇的鎮守國家,與北元作鬥爭,絲毫看不出造反的意圖。然而新帝登基,朱允炆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看著其他兄弟相繼被貶為庶人,朱棣的內心也發生了變化。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子,非嫡非長,且正逢朱元璋與陳友諒交戰之際,朱元璋自然是無暇顧及朱棣,甚至朱棣出生七年之後才得朱元璋賜名。所以說,朱棣的童年其實並沒能享受到朱元璋的疼愛,然而作為太子的長子朱標,卻格外受寵。朱元璋親自選出大學士宋濂擔任太子師,對於朱標十分關愛,身在在朱標死後,力排眾議立其子朱允炆為皇太子。
由此可見,朱棣的心中定是存在怨言的,但是朱棣卻並沒有朱元璋造反的決心,畢竟朱元璋造反時不過孤身一人,不論造反與否,面臨的都是死亡的命運。可是朱棣畢竟身為藩王,一旦造反被發現,面臨的便是株連九族的命運。所以,儘管朱棣對於朱允炆登基心生不滿,但是顯然朱棣並不打算付諸行動。那麼,沉默的朱棣最終為何要選擇造反呢?依小編分析,朱棣之所以選擇走上造反的路,其實很大程度上都不是自願,而是被迫。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道衍的勸說
道衍原名姚廣孝,他雖是個和尚,但是他所學習的卻並不是一般和尚吃齋唸佛的那一套,而是陰陽術數之學。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下令挑選和尚隨侍各個藩王,道衍以“奉白帽著王”為由,說服朱棣選中了他。而所謂的“白帽著王”,即皇字。由此可見,朱棣內心的確有反意,但是朱棣依舊沒有打算髮起造反,因為道衍到燕王府之後每每勸說朱棣造反,但是朱棣卻不以為意,並未將道衍和尚的勸告放在心上。
道衍的確是一個有恆心的人,他在勸說朱棣造反未果的情況下,依舊持之以恆的勸說朱棣,甚至在朱棣被勸煩了的情況下依舊“剛正不阿”“直言不諱”,當然,從道衍的身上也映證了“水滴石穿”的可行性。因為在道衍的日夜勸說下,朱棣最終萌生了造反的意圖。
道衍的勸說雖然表面上並沒有起任何作用,但是朱棣天天都要被勸說造反,想必早已形成了條件反射,這段時間裡,朱棣每天一看到道衍,腦袋裡想的恐怕就是“造反”二字,這樣的條件反射在此後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朱允炆派人捉拿朱棣的時候,他腦袋裡第一反應不再是順從,而是造反。
朱元璋的偏寵
說起朱允炆削藩,還得從朱元璋說起。朱元璋白身起家,建立起不可一世的明朝帝國,期間也曾遭受過許多人的背叛,甚至他的侄子朱文正都曾背叛過他。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陸續將曾和他並肩作戰的許多名將斬殺,在跟隨他作戰的將士中,只有湯和倖免於被朱元璋殺害的命運。
可是,殺光了大將,萬一發動戰,明朝又該如何應對呢?朱元璋自認為聰明的將自己的各個兒子派到各地,並賦予他們兵權,這也為朱棣後來的造反提供了軍備。朱元璋在世時,這些兒子自然不敢有怨言,可是朱元璋一死,朱允炆不過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論謀略,論膽識,遠遠比不上常年作戰的各位叔叔,尤其是以善戰著名的朱棣。所以,朱允炆為了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聽取了齊泰和黃子澄提出的削藩的構想。
說到朱元璋,他與朱棣的造反也脫不了關係,朱棣雖然並未受過良好的教育(當然,這是相比太子朱標而言的),但朱棣從實戰中還是學得了不少經驗的,只是朱元璋並不重視朱棣,反而每天都召瞭解他的學習情況。畢竟朱標是長子,朱棣想來盡委屈,但是不敢心生怨懟。令人想不到的是,朱標死後,朱棣原本信心滿滿的以為論資排輩也總該輪到自己做太子了,但是沉迷於喪子之痛的朱元璋竟然不顧大臣的反對,力保朱允炆為皇太子。朱標當太子是因為他長子的身份,可是讓朱允炆做皇太子,遑論朱棣不能接受,怕是一眾藩王都不服氣。
朱允炆的逼迫
除了道衍每天在耳邊攛掇朱棣造反,朱棣還得面臨來自外部的壓力,朱元璋死前曾將齊泰和黃子澄推薦給朱允炆,語重心長的將朱允炆託付給齊泰和黃子澄,所以朱允炆對於齊泰和黃子澄的實力十分信任。但是也正是此二人在朱允炆根基未穩之時勸說朱允炆削藩,並且多次失去有利時機。
起先,削藩之路一路暢通,朱允炆先後將周王,代王,齊王等廢為庶人,眼看削藩的命令就要降臨到自身,在道衍日夜不休的勸說下,朱棣終於看清了眼前的形式。此時若是再不造反,等來的便是萬劫不復的命運,此時不反,更待何時!朱棣秘密籌集召集軍馬,為掩人耳目,特地在地下室進行練兵,並在周圍廣設養雞場,透過養雞場的噪音來掩蓋訓練兵馬的聲音。
朱允炆十分重視自己的這位皇叔,他先是派了三路人馬前來逮捕朱棣,此後又另派了兩位官員。也就是在這時,朱棣終於造反了,由於朱允炆的逮捕證上並沒有朱棣的名字,因此,朱棣設計輕而易舉的殺透了重圍,走上了造反的大路。
透過以上的種種分析,可以看出朱棣的確是被逼造反的。當然,若就造反這一結果進行分析,外因必定是朱允炆的逼迫以及道衍每日持之以恆的勸說,但是此次造反的內因卻是朱棣自身。儘管深受逼迫,但朱棣內心對於皇位仍舊是渴望的,否則在削藩之際他大可效仿相王自焚,哪怕不自焚,他也可以像其他幾個兄弟一樣,默默順從,被貶為庶人。
朱棣的造反之路走的極不順暢,但是他最終還是登上了皇位,儘管坐的名不正言不順,但不得不說,朱棣是一位好皇帝!朱棣登上皇位之後,不僅勤懇治國,使明朝進入繁榮昌盛,更是下令修書,成就了《永樂大典》這一部集中國古典之大成的曠世之作,更為重要的是,他還為後面的“仁宣之治”做了鋪墊。總而言之,朱棣被逼造反,但從他的治國之道可以看出,朱棣的確是皇帝的不二人選。
-
20 # 恰恰無心用
這個相關史書和野史以及各種研究,小說,戲說太多了,隨便你信哪個都行。朱棣是個有野心的人,本來對朱允炆繼位就不服氣,加上建文帝削藩,直接威脅他的利益甚至生命,如果接受削藩,可能以後永遠無法翻身,甚至被皇帝廢掉。如果反抗,就是造反,一旦失敗萬劫不復,朱棣深知要反就反到底,否則皇帝絕對容不下他。歷史上的教訓太多了。所以要做就做絕。
回覆列表
侄子要削藩,等於要叔叔的命。朱棣不願束手就擒,索性魚死網破造反奪了侄子的江山自己做皇帝。在爭奪皇位這件事上,誰要是仁慈就等於自殺。朱允炆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