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嘵禮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活中處處是真理人生處處是哲學,聽別人說的都不是自己的東西,隨著生活經歷社會經驗每次閱讀都有一分感悟

  • 2 # 陳廣逵

    玄學化或宗教化《道德經》

    《道德經》第一章就有“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樣一句話,其中的“玄”字似乎揭示了道的深奧,難懂的特點,也因此使《道德經》被稱為“玄學”。莊子以後,老子逐漸成為道家的鼻祖,成了道教創始人,這是老子始料不及的。其實莊子多曲解老子,利用老子宣傳他的消極思想,在研究中我感覺到,後來的道教與老子原始的思想相去甚遠。

    應該明確的是,老子寫的五千言是要給人看的,他最希望看到這五千言的人,應該是天子、諸候及其有決策影響計程車大夫。老子之時,中國還沒有宗教,所謂的道教,是後世出現的。“道教的鼻祖”是後世加給老子的。信徒們用莊子的思想解讀老子的學說,並不斷從理論上神化老子,道教才逐步完成了自己的體系。至於“太上老君”的一類的神號封敕,出現得還要更晚一些。

    宗教的“道”與《道德經》的“道”最大區別不在“神化”上,而在“為而爭”與“為而不爭”上,突出的表現是,最初的道教強烈地排斥“聖人”,排斥“儒學”,主動向所謂異端進攻,違背了老子順其自然“為而不爭”的初衷。

    河上公版本在解讀《道德經》上,已經帶有了一些宗教的色彩,特別是後世整理者用極端的思想改編它,讓《道德經》排斥聖賢、排斥學問,排斥仁義、排斥禮儀。宗教化解讀《道德經》的最大弊端,就是把“甚易知,甚易行”的自然化的老子思想變成了“不易知,不易行”的玄學,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把“致虛極,守靜篤”變成了避世,變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修煉。

    對《道德經》不能用宗教來解釋它,不能把它搞成“玄”學。其實通篇《道德經》並非高深難測,而是“甚易知,甚易行”,因為“言有宗,事有君”(第七十章)。《道德經》問世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參與了對它的解讀,惡意的篡改,錯誤的理解和解釋點評,把一些本來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才使它難懂。如果研究者首先自己弄明白了才去著書立說,準確通俗地解讀和闡釋它,就會讓它清晰地出現在讀者面前;如果連自己都沒搞清楚,自然會用一些貌似有哲理,實際是雲山霧罩的語言蒙讀者,甚至用違背老子思想的觀點誤導讀者,這是《道德經》研究乃至先秦諸子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道德經》距今兩千五百多年了,要理解其文字意義需要訓詁考辨,這是一定的;老子有思想、有學識,《道德經》含義深邃,這也是肯定的。應該清醒的認識,老子是人而不是神,《道德經》是闡發老子思想的文字而不是讓人看不懂的“天書”。《道德經》是“玄學”,但仍可通俗解讀,如果名之為“解讀”,卻越解越深奧,越說越“玄”,這樣的解讀就不是“解讀”了。如果解讀《道德經》,讓人看了不知道老子究竟說的是什麼,這個解讀還有什麼意義!

    熱衷於曲解式繁瑣考證,忽視邏輯的理性思考,讓前人錯誤的觀點牽著鼻子走

    歷來一直存在有研究者把簡單問題複雜化,這也是其他古代文獻研究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比如把“生生之厚”(第五十章)與“求生之厚”(第七十五章)混為一談並進行繁瑣考證,比如把“敝則新”(第二十二章)與“能蔽不新成”(第十五章)搞到一起,非讓它們表達一個意思。特別有研究者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十七章)斷句為“信不足,焉有不信”,又將“焉”釋為“於是”,多角度違背古漢語語法。在帛書本《道德經》問世後,本來可以對王弼等本的第十八章撥亂反正,但直到郭店楚竹書問世,研究者們也對“案(安)”字視而不見,將本來荒謬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奉為辯證思想。其實研究古籍,在訓詁過程中,更要注意邏輯思維,避免出現後人人為的讓古人胡說。

    在解讀《道德經》編著本書的後期階段,我開始參考其他人的解讀。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有不少人因循前人錯誤的觀點,這個情況在許多章節存在,最典型的就是對第十八章的解讀。如果不跳出前人各種說法的窠臼,對老子的個別解讀就可能永遠停留在錯誤上,或者在錯誤中徘徊。

    實用主義歪解《道德經》

    有的人出於商業目的,以編造的故事來解讀《道德經》,試圖讓《道德經》與“日用”生活貫通,而實際上是曲解《道德經》,甚至與老子的思想背道而馳。有學者多從距離本義很遠的角度生髮出許多感慨議論,訓詁不足,主觀臆斷的成分居多。

    我們知道,寫議論文的舉例論證,要用事實說話,就是所舉的例子必須真實,經得起推敲,文學作品中的事不能作為事實論據,因為它是杜撰的,杜撰的事例是沒有說服力的。用杜撰故事套解《道德經》不足信,不可取。

    將老子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對立起來

    所謂“儒”“道”,是老子、孔子以後的人依據他們的思想特點和學說要點概括出來的一個概念化的名稱。老子、孔子他們本身並沒有為自己的思想學說命名,他們的思想學說有差別,也有交融。最大差別在入世的態度上的 “積極有為”與“主觀的無為”。儒者也提倡“無為”,但是那是在積極的“有為”基礎上的大治後的“無為”;道家的反對“有為”,但他追求的那個境界又恰恰是以“有為”為前提的,是“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將“儒”“道”對立是莊子及其後學所為,老子之時,“儒”學還沒有形成勢力,“仁義禮智信”的學說還沒有定型,很難說老子反對這些,這在《道德經》中是有所體現的。先說“信”,《道德經》數推崇信,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十七章)(第二十三章),承認“道”“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儘管有“不信者吾亦信之”(第四十九章)的話,但並不能說老子反對“信”。再說“智”,老子反對以智治國,《道德經》中也出現了“絕學無憂”“絕知(智)棄辯”(第十九章),但老子還說“知人者知(智)”(第三十三章),“知(智)者不言”(第五十六章),“知(智)者不博”(第八十一章)。實際上老子反對對人用智,出張“使夫知(智)者不敢為”(第三章),不反對自己的“明智”。再說“禮”,《史記》稱孔子師老子,孔子向老子學習的內容恰恰是“禮”。在談到使用戰爭手段這個問題時,《道德經》列舉了“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戰勝以喪禮處之”的事實,以“禮”的表現來否定戰爭。“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第三十八章),這類語言明顯是莊子及其後學“新增”。同樣,“絕聖”“絕仁棄義”(王弼本第十九章)也是道家後學強加給老子的。

    《道德經》中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多有吻合,不可否定。當然,既不應刻意以道家的思想排斥孔子,排斥儒家思想,也不應強拉硬拽把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綁在一起搞“拉郎配”。老子與孔子的思想不應該截然對立,也絕不是如出一轍。

    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一邊倒傾向

    當代學術研究有這樣一種趨勢,凡是課題實驗之類,幾乎沒有不成功的,凡是研究前人學術著作的幾乎一邊倒的全盤肯定,似乎被研究者的思想觀點無可挑剔。正面研究老子的人,簡直把老子看成是正確思想的化身,肯定老子的無為思想,甚至否定漢武唐宗的開拓疆土,甚至用《道德經》的思想否定“清官”,胡說“ 有人查證,清官可惡,甚於貪官”。否定老子思想的人,不去深入的研究,把老子的思想說得一無是處。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恰恰沒有秉持“守中”(第六章)的原則。

    句讀不規範

    標點符號的使用現在已經有了國家標準。為古文加句讀是一項綜合工作。在為古籍加標點時,有的研究者隨意性大,有的研究者本身思維就不夠清晰。有人在該加標點處不加標點,在不該停頓處加了標點;有人以為只有分號有表示並列的作用,便頻頻使用分號,一句一“分”,讓分號剝奪了逗號的權力;有人忽略了語言的邏輯層次和語氣的自然停頓,甚至在同一組中出現不同的標點,舉例如下:

    錯誤的句讀: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正確的句讀: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

    錯誤的句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正確的句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第十二章)

    錯誤的句讀:百姓皆謂:“我自然。” 百姓皆謂我:“自然。”

    正確的句讀: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七章)

    錯誤的句讀: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正確的句讀: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

    錯誤的句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正確的句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四十九章)

    錯誤的句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正確的句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

    錯誤的句讀: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正確的句讀: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第六十七章)

    比較典型的是第三十四章關於“可名於小”與“可名於大”的標點,混淆了原本清晰的邏輯關係: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正確的句讀應該是: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具體分析見該章[語法分析]與[解讀與點評]。

    標點符號是會說話的,它們的重要意義不只是簡單的提頓,它還表現語言之間的各種邏輯關係。在為古籍句讀中,還可以讓“破折號”發揮作用。

    顧左右而言他

    做學問是腳踏實地的行為,不是誇誇其談。有的研究者出了厚厚一本書,實際圍繞《道德經》的內容是少之又少,空談了許多不著邊際的話;有的人對《道德經》根本就沒有理解,卻大講特講《道德經》——對這些人來說,《道德經》只不過是他們著書演講的招牌,他們講的要義與《道德經》的思想甚至背道而馳,這實際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行徑,這是弄虛作假的浮躁文化現象。

    以上列舉的種種表現,都不是以正常的且正確的思維方式與思想方法理解、解釋《道德經》。不正常的思維、超出常理的解釋必然產生歪理邪說。

  • 3 # 大同王屹峰

    誤讀很多,原因是:

    一是人們有個習慣,總是佔在自已的角度看問題,並因此解釋問題。這難免犯片面性錯誤。

    二是用現代語言標準來解讀古文,理解上出現錯誤在所難免。特別是在斷句上,已有很多版本。如此必會出不同的意義。但只能有一個是正確的。

    三是版本不一。現流行本與出土最少字本,字數相差甚多。因而生出大不同的解讀。

    從現行五千言前後有不少互相矛盾的觀點看來,其中肯定有不少後人附加上的文字,也就是說,道德經中有非老子思想存在。

    四是老子是修煉者,是修煉大成者。這不僅在於道德經中有許多描述修煉方法和過程,最重要的是,很多道理是在修煉中悟得,弄非從實踐或書本上獲得,因此,其語言不能用常人

    常識來解,非修煉入大境者解讀必誤。就象無深修體驗內景氣行的人一樣,他心無法理解中醫的經絡穴位功能,總覺得中醫是不科學的胡弄。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可以說,可以行的。但這個道,不是人們常識中的道路。

  • 4 # 九九歸真999999999

    能夠全部讀懂老子《道德經》的人已經不能算是普通意義上的"人"了,稱的上是"真人"了,所以基本上沒有人可以真正全部讀懂道德經。在沒有老子本人正宗註解基礎上來參照,嚴格來講也就談不上所謂的誤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道德經》包羅永珍,涵蓋整個宇宙的自然法則,其智慧太深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同道讀下來覺得老子的道家思想,相比儒家等學派來說相對比較包容,就我個人的理解來看,恰恰相反,道家一點都不包容,反而比儒家更冷更傷人,比如道家直接把人以天倫為善惡判準,分成了真人和偽人,儒家看待不仁不義的人,只會說他禽獸不如,是個小人,雖然是小人,但好歹承認是個人,只是質量差了點而已,但是道家則直接宣佈悖逆天倫者根本就不是人。所以說理解的角度不同,考慮的問題也不一樣,總的來說,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些都是比較具體的原則。當然,每個人讀道德經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收益,能掌握一些心德,關鍵看自己怎樣去理解了。在此總結宣告:每個人讀《道德經》掌握的結論只能僅限代表個人觀點,代表不了全部。一句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 5 # 道門守衛者

    看了這些大神的回答我也來湊個趣

    照例審題

    《道德經》被有些人誤讀了,在當今該如何去讀懂老子?

    《道德經》的版本眾多,每人對於這部著作的理解和表達方式都有所不同,以崑崙仙版和現行版來舉例

    總 章昆倉仙本:道可恆道,非常恆道;名可恆名,非常恆名。德可恆德,非常恆德;衡可恆衡,非常恆衡。無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萬物之母。無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萬道之父。

    在《道德經》崑崙仙本里,是有總章的,而當今現行版沒有總章。先看仙版總章,六十四個字暗合先天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個字裡包含了整個《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平衡

    仙本第一章:

    無慾觀妙,有欲觀微;

    微妙同出,異名同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衡之又衡,萬靈之緣。

    奧奧為玄,玄玄為道;

    道道為德,德德為衡。

    精精為徼,徼徼為微,

    微微為妙,妙妙為靈。

    原本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仙本簡化了原本的一些內容,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人和壞人是相對的,壞的不純粹,好的不完整,不好不壞,但是,對於至善的聖人,要求就必須是好,去醜留美,發揮偉光正,弘揚真善美。

    整部經書都在辯證,天地之道是利民卻不善民,聖人之道是做事卻不爭論。怎麼平衡道德之間的關係,是整部經書的核心思想。用例子去證明平衡就是道的本源。

    至於怎麼理解,端看你用什麼角度看它,帶著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就能收穫什麼樣的反饋。愉悅的心情,收穫快樂,苦悶的心情,收穫悲傷,實話實說,窮其一生,我都未必真的能讀懂《道德經》但是,讀完之後能從中悟到一些哲理,這就是書帶給人的最大收穫,你覺得呢?

  • 6 # 天邊的一團雲

    談誤讀就要先談正解。道德經原本就是修道之書,歷史上就有兩種,一種是道家流派內的解釋,另一種是民間或官派學者的解釋。道家解釋側重道法修煉與參悟天地之理,民間或官派都從思想和知識的角度去發揮。

    從思想和知識的角度去解釋,其實是偏重儒家"人道"的解釋,雖然也能對做人做事有所助益,但畢竟偏離了道德經作為道家"天道"修煉大典的本懷。

    先來回顧一下此書成書的緣起,老子騎青牛出關,關守(長官)"望氣"發現紫氣東來,知有聖賢經過,後遇老子,強留請老子著書(寫心得,寫天書)。後來老子才寫了五千言。(最早的時候叫《老子五千言》或《五千言》,再後來才定名叫《道德經》。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叫"望氣"?如果繞開宗教,繞開氣功,以現代科學和醫學來解釋看看,很可能是解釋不通的。"望氣"通俗講,以宗教和氣功的解釋來講,就是透過修煉打開了天眼通,從而能看到遠處氣宇非凡的老子那個紫氣東來那種境界。

    據道門講法,老子不單外留字五千言,還內傳道於關守,這一脈源流傳下來立派就叫"文始派"。

    後來道德經流傳既久,歷朝歷代的民間和官方就有很多大學者和研究人,融通儒學等等來做註解和講學,但由於缺乏道家內部傳承和實修禪定的經驗,所以對道德經的解釋,多於皮毛,少及骨髓,多講字意,少講大道。

    道德經在道門內的註解也如汪洋大海,其中又以東西南北中這五大派的大祖師的註解最具代表,目前能看到的,又以清朝中派黃元吉真人的《道德經注》和後來民國時蕭天石道長的《道德經聖解》為佳。

    以上三五閒言碎語,僅做參考,不喜勿噴。

  • 7 # 有話少說

    《道德經》的確被人誤讀了。

    無為而治,學術界普遍認為,西漢的文景之治,是採納了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

    典型的張冠李戴!並以訛傳訛,廣為流傳。

    無為而治,是《論語》裡孔子提出來的,在《論語,衛靈公篇》: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何為“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論語,為政篇》: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老子言過“無為”二字,但從沒言過“無為而治”,而是言,“聖人之治”,《道德經,三章》,白底黑字,一清二楚: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人說,沒文化可怕。其實,有文化卻不求甚解還自為是,比沒文化更可怕。

  • 8 # 趙日金141

    老子從來沒言過“無為而治”,老子言的是“聖人之治”。

    聖人之治,在《道德經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無不治。

    無為而治,出自《論語》孔子曰: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儒家孔子的“無為而治”,送給道家老子。

    老子的“聖人之治”,送給誰呢?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老子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9 # 半坡居士趙武寧

    想讀懂老子,不能從一字一句上去理解。首先從宇宙萬物的高度去理解他。同時還站要老子上生活的那個年代。先看周易,老子的思想辯證論。有吸取了好多周易的思想,在看莊子的學說。莊子是把老子的意思分解了開來。所以世人稱為老莊之道。透過讀《周易》,老子,莊子,然後在讀韓非子。韓非子有遍文章叫解老,司馬遷對老子有過一段話的註解。儒墨法兵都出自老子而解老子之言而成一家學派,可見老子之言深也,要想全面理解和讀懂老子。就對中國的古文化有深刻理解。這樣才能真正知道老子所說的含義。洋洋5000言,包羅萬像,從宇宙生命政治教育醫學兵法。瞭解老子,就是了解中國文化的歷史。

  • 10 # 風華正茂135672356

    真正讀懂和明白道德經的人是敬畏上帝的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真正的智慧只能從上帝而來。因為道德經中所講的道就是上帝,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神創造萬物即道生萬物,天下有道,即人人擁道尊道,則走馬與糞,即戰馬從事農業生產,天下無道,即人人不尊道敬道而失道,則戎馬生與效,戰馬都不可能在圈裡生小馬,天下起戰爭了。與神同在的人,走遍天下鬼都神氣不起來,與神同在的人,多得幫助。所以,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不信上帝,總把天下的知識學問學遍,去解釋道德經,只會是盲人摸象,七竅只能通六竅而已。

  • 11 # 歸槽山人

    一千個人讀道德經,有一千種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年齡階段,讀道德經時,有不同的感悟。就我個人來說,從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開始讀道德經,至今已有十六個年頭的歲月,前前後後,詳詳細細讀過五遍,幾乎可以說是所有書籍中讀過次數最多的一本書。最近,依然在讀道德經,採用邊讀邊寫詩詞,邊寫題記的方式。於我個人來說,覺得還是很有收穫的。帶幾個章節的詩過來,與大家分享。

    道生無有

    道可名道非常道,

    名可為名非常名。

    無有相生天地始,

    玄之奧妙有誰明?

    題記:一直想再欣賞《道德經》,透過欣賞,解讀,並寫下心得,是自己多年的願望,今天起,試著留下心得,與大家分享。只解粗淺,莫笑,莫怪!

    道德經·第一章

    春秋時期 ·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為而不爭

    善惡是非相對立,

    高低美醜不妄開。

    無為而治身恆教,

    為而不爭不恃才。

    題記:《道德經》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在於順應自然,不強調分別善惡,不擅自將美醜區開來,可以避免自陷紛擾。崇尚無為而治,任憑萬物生長;聖人貴在設立規則,使人遵行守則,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只有不爭,其功績反而不會消失。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爭而治

    爭名逐利根源亂,

    貪貨居奇盜賊生。

    無慾無求民智樸,

    聖賢不妄息紛爭。

    題記:以詩記要,也許,進一步闡述,更能讓理解核心的思想。

    老子認為:從社會的政治環境上看,如果不順應自然規律,教導人們不妄為,不非為。反而一味引導人民爭奪權位和功名利祿,標榜珍品奇貨,容易激發人民的貪婪之心。大家相互攀比,心中只有慾望、權力和金錢,就會引發社會亂象。故,統治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避免賢才利用優勢妄作非為。同時,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其次,聖賢應該堅守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因不爭,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

    道德經·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虛懷若谷人中龍

    得道之人懷若谷,

    德高之士心藏鋒。

    不清不濁深難測,

    可動可安似潛龍。

    題記:老子在本章節中,講述得道之人的形象及神態,語言的解釋,都不能準確表達老子關於得道之人的思想。引申孔子拜見老子後,孔子對老子的評價最為恰當:“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真正得道的人,其虛懷若谷,猶如山谷之空曠,不鋒芒畢露,看似簡單純樸,實則內心能洞察一切。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妙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伏於大地而沉寂,如龍之應時變化,可直飛上九天。老子為得道者的代表,其形象就最具代表性了,老子是人中之龍。

    說個題外話,孔子向老子學道七天,就能說出這一番話,說明孔子也是虛懷若谷,大智若愚之人啊!孔子行的是入世之道,傳播入世的哲學思想,講究忠孝仁義,學說與老子略有差異,屬於師者的代表,為儒學之宗師,也是人中之鳳啊!人中龍鳳彼此都是相互欣賞,相互讚揚,相互交流。而我們現代人的思想,往往一人在學術上出名了,另一些人群起而攻之,見不得人好,見不得人有成就,文人相輕的特性尤為嚴重。包容,謙虛,安定,靜寂才能讓心接近於大道,才是最好的修行。

    道德經·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 12 # 柒道友

    道德經是關於修行的書,絕不是為普通人寫的。其內容皆為心法。

    你想想好了,成書的那個時代究竟誰識字?有多少識字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裡的可,是肯定確定的意思。歷代皇帝批准奏本皆曰:可。

    意為,確定的道不是永久的道,確定的名不是永久的名。道常變遷,名常更改。而這裡的名不是名字,乃是名相,即概念之義。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為,沒概念的時候天地不分,有了概念才能區分萬物。

    其中關於治國治民的語句,也不過是比喻而已。歷史上真拿來治國的不多見吧?

    故,非修行人難以讀懂,想要讀懂快去修行。

    大概如此吧。

  • 13 # 當下永恆x開悟x覺醒

    覺醒、開悟、得道的人自然能正確讀懂《道德經》,既使有個別字有出入,並不妨礙整體精神、思想。

    就像兩個心靈相通的人在交流,既使說錯了一些話,都不妨礙對方明白意思。

    反過來,如果沒有開悟、得道、覺醒,《道德經》再準確無誤,一字不差,也不會明白其中的意思。

    關鍵是讀者自己要覺醒、開悟、得道!

    當下即道!超越生死輪迴,超越矛盾糾纏,超越時空,超越因果報應,完美、永恆、自在、圓滿、鮮活、智慧……

  • 14 # 夢仙曲

    答:《道德經》一直在封建社會沒有一個朝代,能遵循道德經主政治國,以道義有陰先陽後的發展理念,也沒有體現日主月次的明德核心觀念,更沒有從地道,天道,到人和之道的發展過程,就沒有三元發展過程史序的經歷,有陰先陽後的理性歸屬的天理認知和日主月次立核心的和合倫理觀念,就沒有了中華上古的文明文化中有陰先陽後為天理,日主月次為兩性核心的哲理之辨與變通的和合大法。就讀不懂老子《道德經》中主題思想內涵和核心價值理念的文明觀念。

    只有近代偉大復興事業史序中,民主開元偉大創始人就是以《道德經》中的地道理念,給國民黨選色定性,顧用藍少空白留形和紅多的組合為第一價段的引領象徵,斷定了國民黨是象子夜開端的前半夜時光的引領徵照,認定是從中天向西而落的走勢,其希望寄託在紅方,紅多是代表廣大人民,相信共產黨能帶領人民把革命導向成功,會迎來東方日出至中天,才有藍少則去,紅多共舉,白日轉型為九齒白月為核歸真,才有新日和合共明的人道到來。有此理念就彰顯了偉人的遠謀與斷定,具有崇賢禮讓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天下為公的寬厚美德。才能得到後有追求者的尊重,才有地捂坤,君子有厚德載物的地道定型有九齒白月圓滿為形,才能在人和中有兩位女人物來以理性傳承和對接,才符合《道德經》中有“先天是體,只論其屬,不論其性。後天之用,只認其性,不究其屬”的改觀與變性的道理所在。

    共產黨行的是天道,偉大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了中國革命實踐,認識到了《道德經》是人類應遵循的普遍真理,他們直正繼承了偉大創始人的希望成功是紅色的一方,舉起了紅色大旗,以星火尋路,到五星拱月之象,帶領人民從喑黑中走向光明。為什麼不立太陽為核心,因國民黨為了階級利益,背叛了偉大創始人的革命理念,也沒有遵循偉大創始有崇賢禮讓和天下為公的情操,走向了人民的反面,以共產黨為敵,但在解放之時,國民黨沒有理性到白日轉型來謀求和平的文明之道,視為青天白日為核心不改的舊念不放,帶到臺灣。顧共產黨以無松奉獻,為國為民的光輝思想,為了偉大祖國不被外強借機分裂,才選用了五星紅旗為引領象徵。第一價段創始人以藍紅兩色組合有陰陽兩性的存在。第二偉大階段以五星金光為五行具全追求共和嚮往光明的引領象徵,正符合《道德經》中有“上德不德,而有德。與無為而無不為”象太陽一樣無私奉獻,博愛天下的光輝之高照,照暖了天下民心,感化了後人,在人民心中就有從東方日出到冉冉而升至中天的光輝歷程之感受,從社會主義建設到改革開放,有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三個偉大的飛躍發展,凝聚了幾代人的共同夙願和結晶。正體現了天行健,君子有自強不息象太陽一樣的奉獻之光輝,有元,享,利,貞。四個方位時期的特點成就,到共有的信仰樹立,才有高而不極的陽性核心方位確立。就是《道德經》中從“有中生無,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的史序與變更的認知有地道在先以月代形,天道在後崇曰為象的核心觀念,就到了“高下相盈,聲音相和,前後相隨,恆也”的《人和》的光明正道的到來。就是偉大復興第三階段的偉大復興新時代的到來。這就是中國夢的理念和《道德經》中的文明理念是吻合如一的見屬與理性明辦的正道觀念所在。

    有中國夢啟迪,能使世人明德通道的理念,必須要以陰先陽後為天理史序的道義理念與月為陰之首,日為陽之首是定律和天地之間日主月次的倫現觀念。就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哲理的辨證地道與天道的歸屬和兩性核心的認同與理性繼承,傳承和對接構成《人和》之道有《品》物咸豐一樣形的比喻與形容。就有三元共體五屬具全的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形成。就能順利讀懂《道德經》的精髄與內涵和最高境界的核心值價思想和文明理論。

  • 15 # 君子也愛財888

    我個人認為呢,《道德經》並不是被人誤讀了。而造成大家讀《道德經》後理解不同的原因很多。比如,讀者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再比如,《道德經》經歷朝歷代的增減,版本也不統一。這一點可以理解,因為每一個朝代都要考慮到執政者的忌諱字,都要用另外的字代替。據最近出土的漢代隨葬品裡的道德經來看,與市面上流傳的版本有很大出入。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文字的標點符號,古文中沒有我們現在的逗號,句號。所以我們現代人讀道德經都是很難找到真正作者的斷句所在。這就很容易出現斷章取義。有時甚至有的人在日常用想用其中的哪一句,就擷取那一句來引用,這樣更容易造成大家對《道德經》原文的誤解與誤讀。我們現代人來讀《道德經》,我認為應該通讀,決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囫圇吞棗。還要理解老子所處的歷史時代,他是站在那個時代來寫出的《道德經》。這樣就能更進一步的瞭解經中含義。

  • 16 # 董事長慢慢懂事慢慢長

    從字面上講,道德經講了兩個問題。一個是道,就是如何看待,表現我們所面對的世界。一個是德,怎樣做到。

    現存的道德經81章,沒有廢話。認為老子有侷限性的人根本就沒有讀懂道德經。

    對於易經的運用,道家是一家,以後天八卦來表達出世界的模型,來解析世界的問題。佛家也是一家,實際是外來的佛教做為新的課題,從易的角度加以改造後的中國文化。而儒家則是把易經化為平時行為標尺。這三家實質上是在研究後天八卦的運用。少了任何一家,國學都沒有學全面。

    三家時間此較靠前的經典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易經的影子。文章言於此,而意於彼,是流動的熨帖的語言,既可以當做當下問題的解決辦法,也可以作為哲學書籍來對待的,更多時間超越了哲學,經過時間歲月的沉澱你才能看到它當然,自然的部分,意會於心,流淌在心底。感覺到它有別的意味,又常常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只好尋求歷史上人物,或者社會人士的心得與語言,來表達出自己後感覺。或者在生活裡自已總結,實踐。此謂證道。

    時間相對近的非經典的作品,文章,更為貼近實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簡潔,明瞭,更容易讓人理解,接受。解決問亦更為方便。只是少了一種厚重。

    就象近代的科學技術,因為對於事物的要求,或者說是社會的需求,就要尋找一種方法,找到事物可以連續運作的規律。此一過程可以以天地否來表達。在周易中,元亨利貞中的利,就可以以否來具體。

    而對於道德經,因為它己經有自己的模型,要結合實際事物表達出來,這一過程模擬為山澤損,在周易中,是元的具體。

    學習現代科學,就是由不通到通的過程,我們應當注重從第一爻到第六爻所模擬的論證過程。按照大象,我們應儉德避難,找到公式。當然,在沒有西方科學前,我們沒有這樣解釋,即使有但也沒有佔領當時社會的主流。祖先的好東西,國人沒有用好,就象明夷卦,光在地下。於是我們就受傷了,明夷,君子蒞眾用晦而明,這就是我們的近代史。

    學習道德經,用損卦。損,表現出君子為小人欺負的形象。我們學習道德經,就可以做小人,帶著自己的問題去讀。從不同角度,不同事物,不同家的同樣問題的作品,文章,去比較,發問。求得合適的的答案。

    損,君子以懲憤窒慾。我們要明白道德經,具體講的是什麼問題,想要表達是什麼規律,可以用那一卦來表達。哦,原來易經的這一卦,可以表示這個問題,問題可以這樣解決,也可以這樣解決。需要你耐心些,一章一章,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去理解。

    例如,第二章,天下皆謂,善之為善,斯不善也,皆謂美之為美,斯惡也。善,格物以坤,是外卦。內卦是坎,陷,危險。美,格物以離,其內卦是震卦,是長子,也是小人的格物。

  • 17 # 養生男人699

    法於往古(言傳),驗於來今(行證),實踐得真知,用自己的行動去驗證老子的言傳,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不知,莫能行,世人讀《道德經》大多是過眼不過腦(謂之看)過腦不過心(謂之讀)只有用心去看去讀去行去悟的人才能讀懂道德經,天道生人,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德畜,損不足而奉有餘,損之而益,益之而損,轉圓損益,天人合一,道通於一(圓通),知通於一(圓滿),復通於一(圓轉),外求備於物(懷天心,施德養),內取足於身(威覆盛,內實堅),五氣得養,務在舍神,神歸其舍(守中玄牝,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留神守空谷,息息歸元海),靜固志意,常無,盛.神,養志,實意,積氣,以觀其妙,常有,分威,散勢,轉圓,損益,以觀其繳,

  • 18 # 丹道來自靜坐

    道德經是一部得道的丹道經,所說的是心法,金丹裂變執行後的內境現象告訴了人們,如你未達到三花聚頂的層次,講解道德經,那麼,你是在胡說八道。

  • 19 # 盧曉輝

    昨天我和愛人去外地,在車上還談論過類似的問題。有的人學習傳統文化,結果越學更不好,不如不學。分兩層意思來看:書讀死了,即不會讀書;讀的書不行,即著作不行。我學習《道德經》是在網上看葉曼老師的影片來學的;學習《周易》先從徐醒民老師的《讀易簡說》開始,繼而學習《周易集解纂疏》,也是透過網上影片學習的。就在前幾天,我在網上買一本關於《道德經》的書,我翻看了一下,其中有一條他解釋為:使老百姓沒有心智,我隨後就暫時把書藏到櫃子角落了。還有一本是有關《止學》的書,他把一個人名的‘格’字寫成‘戈’字,我隨手也把它放在角落了。星雲大師也說過,有的人越讀書越反動。要活學活用,我在看這些書之前,瞭解了什麼是邏輯思維,看了一些有關哲學方面的書籍。王弼《道德經》注,我們有時間可以看看;李中華老師講的《道德經》,有時間可以聽一下。實際上,我個人學《道德經》的進展非常緩慢,總是感覺第一章很重要,想多學習幾遍;有時間還想學習其它方面的書籍,所以導致我現在《道德經》也沒能系統學習一遍。以我作為一個接觸過《道德經》的人來說: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現在變得比較豁達,看待事物喜歡多角度,關鍵是我要保證自己的做法和看法為什麼是正確的,不然就成了井底之蛙。結合到《讀易簡說》的謙卦,使自己一直保持謙卑的心態做事做人。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不會誤導到您,也懇請您提出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意見或建議,幫助我成長。

  • 20 # 無為24472

    哼!哼!哼!

    三流辭章,一流炒作!!!

    從李唐王朝就開始了!

    忽悠死人無命償!賠了時光不得識!

    唉!嗨!嗨!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駕駛過程中如何避免汽車的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