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誰和你說曹操一開始想篡漢?

    曹操逃出首都,散家財起兵,討伐董卓,雖然在法律上開了壞頭,但此時的曹操怎麼可能有什麼私心?

    荀彧最初在冀州避難,袁紹待之上賓,但經歷討伐董卓過程的荀彧認為袁紹不能成事,所以於191年南下,被曹操所吸引,決定不再去向荊州而輔佐曹操。

    荀彧這樣的人,始終忠於大漢帝國,所以《後漢書》將其列為漢臣。

    後期,曹操的個人野心也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自司空—丞相—再到參拜不名、劍履上殿。但即便如此,也只是丞相蕭何的待遇而已。

    所以212年曹操謀取魏公,就令荀彧感覺焦慮不安,加九錫,建魏國,自設輔官,而且是最富裕的冀州十郡。

    因此,荀彧激烈反對曹操接受魏公。這令曹操很不滿意。隨後曹操出征孫權,派荀彧勞軍並暫時令之留在軍中,以避免荀彧留在中央政權給反對派以希望。不久,荀彧於壽春去世。當然,荀彧也可能是被逼自殺。

  • 2 # 流芒流

    實權在曹操,但曹操終其一生還是尊漢皇帝。荀彧也知道漢皇帝是扶不起來了。況且曹操把他綁在自己身邊就是要即用他又防他!用他最後拍板是曹操,可聽可不聽(對漢皇有利對自己不利的)。即保險又有愛才,何可而不為!

  • 3 # 葉飄刀

    因為沒有選擇

    不輔佐曹操還能輔佐誰,當時天下諸侯並立,曹操自己都說,如果不是他,不知道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自己雖然跋扈,但終其一生也沒有走出篡漢的一步,他的存在確實有效的壓制了其他的諸侯。

    再說了,不輔佐曹操,你輔佐劉備?

    劉備自稱漢室宗親,這個西漢的血統和東漢有多遠就不說了,哪怕就是真的,劉備是想光復漢室嗎?

    當時對劉備的評價就是反覆難養,有奶就是娘。董卓廢立,袁術自立,曹操挾天子,各自政策立場不同,劉備立場什麼,劉備沒有立場,反正只有誰給他一個容生之處,他就投靠人家,也不管人家政治立場是什麼。

    再說了光復漢室,等於劉備自己當皇帝嗎?好歹曹家當皇帝,漢獻帝還禪讓了一下,程式上是說得通的,但東漢皇帝繼承權,排一百位出去也排不到劉備這個西漢的皇族吧,何況還是自稱的。

    其他類似孫權,赤壁之戰前,東吳更專注於江南,而遠離權力的核心,就算輔佐了孫權,是否成功先另說,光說孫權,曹操至少在漢獻帝身邊還有輔佐的可能,劉備不管真假,多少沾點血統邊,孫權這邊,既沒有控制的皇族,自己又不沾邊。輔佐他。

    至於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類似劉表劉璋一類的,要是真有大本事,大能耐,東漢就不會落到這個地方。

  • 4 # 仁者厚德載物

    荀彧是在公元191年離開袁紹投奔曹操的。

    那時候曹操羽翼未豐,還沒有地盤,漢獻帝還在董卓控制之下,曹操即使想篡漢也沒有機會沒有資格。

    荀彧放棄袁紹選擇曹操,主要是因為曹操的個人能力遠遠強於袁紹。袁紹優柔寡斷,而曹操雄才大略。當時曹操還是反對東漢權臣董卓飛揚跋扈,荀彧忠於漢朝與為曹操效力沒有矛盾。

    曹操有篡漢野心是在公元196年漢獻帝遷都許昌以後,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把漢獻帝身邊的侍衛全部換成曹操的爪牙,與漢獻帝親近的很多大臣都被曹操殺害。

    漢獻帝忍無可忍當面指責曹操,曹操嚇得汗流浹背,磕頭而出,從此再也不敢單獨去見漢獻帝。曹操與漢獻帝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公元200年發生了著名的衣帶詔事件,漢獻帝密令董貴妃的父親董承與皇族劉備等人除掉曹操,結果被曹操先下手為強,把董承王子服吳子蘭吳碩等大臣全部滿門抄斬,只有劉備死裡逃生。曹操還不顧漢獻帝的苦苦求情,殺害了懷孕五個月的董貴妃。

    荀彧對曹操篡漢的野心應該是非常清楚的,但荀彧也無可奈何,畢竟曹操是天下群雄中不僅個人能力最強而且挾天子令諸侯。

    此時荀彧還積極為曹操出謀劃策,幫助曹操在官渡決戰一舉打敗最強的對手袁紹。

    荀彧應該還是希望勸說曹操守住不殺害漢獻帝的底線,儘量推遲曹操篡漢的時間與步伐。

    荀彧雖然是曹操的頭號謀士,被曹操喻為劉邦的謀士張良。但荀彧在東漢朝廷的地位很高,曹操一開始是大將軍,而荀彧是尚書令(國務院第一副總理),而且曹操的女兒還嫁給了荀彧的兒子,荀彧對曹操篡漢還是有一定的牽制作用。

    但曹操加快篡漢的步伐的時候,荀彧卻堅決反對。曹操要封魏公加九錫,而加九錫就能擁有與皇帝一樣的權力,相當於副皇帝,曹操篡漢已經箭在弦上,忠於漢朝的荀彧當然堅決反對 。

    荀彧因此而得罪了曹操,公元212年,49歲的荀彧被逼自殺。

  • 5 # 歷史戲語

    荀彧為何自始至終都被後人認為是忠心的漢臣,因為他所有的努力都在為了復興漢室。

    自袁紹處看清事實後,他幾乎很絕望。大漢的軍閥們各自為戰,口號裡喊為了大漢,實際做的都是藉機壯大自己。一卻利益都只是為了自己,有幾個為了大漢。袁紹不是,袁術更不是,漢室宗親劉表,劉璋只管自己,皇帝的生死他們又能怎麼樣?

    荀彧離開袁紹,並不是投奔曹操,而是曹操知道荀彧離開袁紹後,自己成功的說服了荀彧,一起幹大事。這個大事就是一起來匡扶漢室;曹操刺董卓荀彧知道,討伐董卓,荀彧更知道。無論怎麼看,曹操是一個有大志的人,也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荀彧找的也是這樣一個人,能夠在亂世之中撥雲見日,掃蕩四海,還天下一個太平,還大漢一個未來。

    說荀彧看不出曹操想篡漢,這是無稽之談。曹操自從把皇帝留在身邊之後,自己該做的本分還是堅守,雖然自封司空,到丞相,這都是曹操功勞所累積而至;沒有曹操的出手,漢獻帝能繼續在自己的皇位上?各路軍閥都在虎視眈眈的爭奪地盤,對於一個沒落的皇帝來說,實在是很危險的。大漢何至如此?漢獻帝沒有責任嗎?如果有人因為皇帝的無能造成現在的亂世,漢獻帝還能活嗎?對於沒有實力的皇帝來說,隨便一個軍閥都可以殺之,然後立一個傀儡來自己擺佈。那樣的話不知有多少個皇帝誕生了。只要漢獻帝一死,軍閥們都可以擁立自己的代理人了,那個時候大漢就不知有多少個朝廷了。

    曹操最成功的就是聽了荀彧的話,把漢獻帝給保護起來,這樣天下只有一個皇帝,保證了大漢名義上的一統。荀彧最得意的也就是保住了這樣的格局。

    曹操有了皇帝這張牌,可以號令天下,聽者加官進爵,違者天下人都可以討伐;曹操從此開始了暴走模式;袁紹,袁術兩人你爭我奪,最後是袁術做皇帝想瘋了,自立為帝,這不是找死嗎?漢獻帝還在,你敢稱帝,惹眾怒,自尋死路。袁術一死,袁紹最後敗給了曹操,劉備呢?還在到處奔波中。

    荀彧看到曹操打敗了袁紹,希望更大了,對曹操也有了擔心,他怕曹操會取而代之,那樣的話漢獻帝就危險了,自己所有的努力也白費了。不過曹操並沒自立,因為漢獻帝還是漢獻帝,曹操只是丞相而已。

    曹操自己也說過,自己始終是漢臣。這一點荀彧很清楚;聽其言,觀其行。看曹操能否堅守一直是漢臣,就是荀彧最為關心的事了。

    後來曹操要自己封魏王,這個封號對於曹操來說,是自己對於自己功績的一種肯定,也可能是對於漢獻帝來說是一種考驗,對於荀彧也是一種試探。

    對於魏王這個封號,漢獻帝沒有發言的權利,如果不同意,自己在哪裡,絕對明白。他只有認同的命運;而荀彧認不認同就事大了,因為曹操對於漢室來說,自己多少保住了大漢的體面,如果這個魏王連荀彧都不認同,那就否定了曹操的功績,也否定了曹操的一片對漢之心。曹操所想非荀彧所想啊。

    假設荀彧認同的話,曹操會自立嗎?我想的話不會,因為曹操已經做到了自己的目標,復漢第一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實際上自己已經是萬萬人之上了。對於荀彧來說,這層薄紙還是不要捅破的好。

    所以荀彧沒有認同,就是告訴曹操這層薄紙不要捅破,如果捅破了,我荀彧到底忠於你魏王還是皇帝?忠於大漢是荀彧所堅守的,你曹操難道不再堅守了?

    非劉氏不得為王,這是大漢的定下來的,而今曹操封王,在荀彧眼裡就是背離了大漢,所以他不認同曹操的魏王。

    曹操沒有稱帝,談不上篡漢,最終也就是大漢的魏王。真正篡漢者曹丕也。曹操至死都還是沒有僭越自立,或許荀彧一直都和曹操在堅守同一個信念,忠於大漢。這就是荀彧一直輔助曹操的動力。

  • 6 # 回望歷史的青年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敬侯,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為什麼要自殺呢?

    話說有一次,曹操給荀彧的一個空的飯盒,荀彧收到後便服藥自殺了。此事記錄於《魏氏春秋》,可信度還是有一點的。那麼,曹操的這一出“空盒計”,其用意是什麼?真的是要逼荀彧自殺?

    其實,“空盒計”這事,在歷史上發生過幾次,足以證明古人對於吃的深意。

    漢景帝設宴,給周亞夫前面放了食物,卻沒有筷子。周亞夫便向周圍人問要筷子,而且很生氣。漢景帝問他:你有什麼不開心的?周亞夫羞憤不已,拍案離去。漢景帝就說:“這樣的人怎麼輔助我呢?”於是,周亞夫以謀反罪被抓起來,死於獄中。這個典故出自《史記》。

    漢景帝對周亞夫是給食不給器,曹操對荀彧是給器不給食,其實都是一種試探,看看臣子對自己的忠誠是不是還在,能不能順著自己。吃和禮在古代是緊密相關的,這種試探往往是一種羞辱。在《魏氏春秋》中,荀彧是直接自殺了,看樣子是沒有透過曹操的試探。

    還有人分析,曹操給荀彧一個空盒子,是想暗示荀彧,你一心想要追求的東西(匡扶漢室),根本不存在。這也說得過去,但多少有點過度解讀的意思。

    荀彧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三國志》中如此評價:清秀通雅。他是一個君子,溫潤如玉,同時也是一個有政治理想和抱負的人,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身為漢臣,匡扶漢室。而在曹操統一北方之後,稱了魏公,荀彧敏銳的意識到,曹操是想要自己稱王,這和自己的理想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君臣之間矛盾漸起。

    荀彧是一個君子,一個理想的殉道者,在這種進退失據的現實中,他只有一死。他和諸葛亮是如此的相似,一生只願做漢臣。

  • 7 # 鴻涵先生

    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之才。”——陳壽《三國志.荀彧傳》 這個何顒是三國時期的名士,這位老先生在三國時代一共對兩個人“異之”過,另一位就是曹操,而荀彧一生多為曹操出謀劃策,建功立業。荀彧是心存漢室的,但是又他的確是忠於曹操的。陳壽評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知,未能充其志也。——《三國志.荀彧傳》

    陳壽說,荀彧清廉優秀,通達高雅,有輔佐帝王的風度,他雖然機智明達,並擁有遠見,但是卻未能實現他匡扶漢室的志向。

    有人說郭嘉是曹操第一謀士,其實不然,郭嘉雖才華橫溢,可英年早逝,縱觀曹操一生,為曹操效力最大的還是荀彧。

    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威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三國志.荀彧傳》

    荀彧,出身潁川士族家庭,祖上皆為名士,他年輕時曾被推舉為孝廉,董卓作亂的時候,荀彧辭官歸鄉,他覺得家鄉潁川處於四面受敵的地理位置,於是就號召族人鄉黨離開潁川,可是除了自己的宗親跟隨,其他人都不願離開故土,於是荀彧就帶領族人去了冀州,而留在鄉里的鄉親們都慘遭叛軍的迫害,這一點就能看出荀彧此人非常有前瞻性。

    而到了冀州之後,袁紹用對待上賓的禮節來招待荀彧,希望荀彧能夠助自己一臂之力,可是荀彧看出袁紹成不了大事,就去投奔了曹操,而曹操見荀彧而來,激動的說:“荀彧就是我的張良啊。”

    既然荀彧這麼有遠見,可見早就看出曹操有篡漢之心,為什麼還要輔助曹操呢?

    荀彧曾經說過,“袁紹外表寬容,可內心猜忌,而曹操明智通達,不拘一格,氣度寬宏;袁紹辦事猶豫不決,而曹操能決斷大事,隨機應變,毫不猶豫;袁紹治軍不嚴,士兵雖多,可無法控制;而曹操賞罰分明,士兵雖少,卻能以死相拼;袁紹表面裝得富有智慧,為的是沽名釣譽,所以士子之中缺少才能喜歡出名的人都願意跟著他;而曹操用心待人,推心置腹,從不做虛假的讚美,自己生活簡樸,可對待有功之人,從來不吝嗇,所以天下忠誠正直注重實際的人都願意跟隨他。”

    從荀彧說過的這些話來看,荀彧在內心是非常欣賞曹操的,而且當時天下大亂,我想荀彧也看出如果皇帝在除了曹操任何一個軍閥手裡,都不會有好的結局,相反,曹操起初也是有匡扶漢室的志向。

    換句話來講,當初曹操擁立天子去許昌,這個主意就是荀彧出的,而且很多大事都是荀彧建議的,包括掃平其他諸侯,荀彧也許是為了能夠讓漢室在曹操手裡存活下去,至於將來何去何從,荀彧自己的力量也是無法左右的,我覺得荀彧有點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感覺,所以曹操無論做什麼事情,荀彧都認為是為了匡扶漢室,所以鼎力支援,直到曹操想當國公,荀彧才反對,可是這時候已經無力迴天,不過曹操還是很給荀彧面子,直到荀彧死了才當上魏國公。

    以下皆為猜測,也許荀彧是忠於漢室的,同時他還想輔佐有才能的君王,可是放眼天下只有曹操最合適,但是又怕別人罵自己助賊篡漢,心裡想助曹操得天下可嘴上卻始終把匡扶漢室放在第一位,同樣,曹操對他有知遇之恩,他也必須要報答曹操。

    我想這千年之事,只有當事者荀彧最清楚了,我輩見仁見智吧!

  • 8 # 幻影烏鴉

    曹操最開始是不想篡漢的而且到最後名義上也是漢臣。最開始的曹操剿黃巾,刺殺董卓,參加反董聯盟,迎天子這些都是忠君愛國的表現,再看看曹操的敵人內部的主要就是外戚,外戚專權一向都是漢朝頑疾所以他們打倒曹操不一定就是為了漢室,沒準就是下一個王莽。外部敵人就更不用說了打著匡扶漢室的稱號,其實一個個都是亂臣賊子。所以荀彧輔佐曹操是那個時候最正確的選擇了。最後讓荀彧看清曹操真面目徹底死心的事就是曹操稱公加九錫了,沒有這事等曹操死了漢朝還有一線希望,這個事曹操做了擺明就是要篡漢了,荀彧阻止不了只能自殺。

  • 9 # 槽流萬事屋

    人在亂世,身不由己。荀彧輔佐曹操,在當時的形勢看來,應該是最優解。

    一般的謀士,都是為了實現君主的理想而奮鬥,而不在意君主是對是錯。荀彧非一般謀士,他有自己的理想,合作的前提是君臣目標一致。

    荀彧的理想是輔佐一位英雄,一起平定天下,匡扶漢室。早年,荀彧曾寄希望於袁紹,但發現袁紹只是一位“割據軍閥”,立即遠離。

    後來,荀彧覺得曹操是能夠實現自己理想的英雄。因為曹操不僅具備實力,而且在想法上是與自己一致。董卓動亂後,曹操首倡義兵;在其他軍閥不管皇帝生死時,曹操挺身而出。所以,荀彧對曹操說:“乃心無不在漢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

    首先,荀選擇曹操是在初期的時候,在這個時期曹操一直奉行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在初期對荀而言輔助曹操在傳統意義上即是匡扶漢室,在眾多諸侯中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接著我們看看曹操做了哪些事情,讓廣大忠於漢室的子民認可:

    獻刀刺殺董卓,這無疑是大大的加分項,對當時許多忠於漢室者而言是如此。

    拯救漢獻帝,將當時處於水深火熱的獻帝從混亂的軍閥爭鬥中拯救出來,給予一個形式上的朝廷的位置

    除呂布 袁紹 統一北方 給漢朝一個安定的環境

    攻打袁術,當時已經稱帝的袁術,這無疑讓大家相信曹操忠於漢室的最大表現

    統一荊州,納降劉綜。征討劉備、孫權,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曹操一生從始自終從來沒有說過希望當皇帝的話語。

    給予一個安定的北方,震懾烏丸塌頓等少數民族,在當時的漢朝人心裡,無疑是揚我國威的事情。畢竟無數人想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當時的荀彧以為曹操同自己一樣,也是在為漢朝打工,竭盡全力地輔佐他,然而曹操後來的一系列事情,還是讓荀彧失望了。

    公元204年,兩人就開始出現矛盾。曹操攻克鄴城後,佔領了袁紹的地盤,代理冀州牧。當時就有人建議,應該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如是,冀州的地盤就做大了。按照九州制,幷州與幽州以及司州四郡都要劃入冀州。

    曹操聽到這個建議,覺得不錯,準備採納,但荀彧不同意,導致“合併州”的計劃擱淺。到了213年,曹操還是推動了該計劃的實施,司州被一分為三。司州原本是漢朝的京城所在地,洛陽與長安都在裡面,相當於“天字第一州”。

    曹操分解司州,就等於把大漢的首都地區給打散了,這與荀彧的理想有很大差距。當然,幷州計劃的實施是在荀彧去世後,但醞釀卻是在荀彧去世前。

    曹操合併州的計劃,是與其封國建公同步的。他的目的是將司州的一部分,加上幷州、幽州劃入冀州,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魏國。

    這意味著曹操與漢朝的關係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在此之前,曹操與漢獻帝是君臣,冀州是朝廷的地方。建立魏國之後,漢朝就連一片土地也沒有,完全淪為空殼,而皇帝的權威也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之前的曹操,為自己加官進爵,甚至“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荀彧都能接受,畢竟蕭何也是漢朝的忠臣。

    但封公建國事關重大,極為敏感,荀彧立刻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不能同意,因為一旦建立魏國,大漢天下在實際上就會變成曹家天下,這突破了荀彧的底線。

    荀彧的理想是興復漢室,眼看大廈將傾,自己卻無能為力。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理想的破滅更痛苦。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荀彧就是具備這種品格計程車人,寧願死守名節,當一輩子漢臣,也不願變更自己的立場。

    荀彧與曹操,一個漢臣,一個“漢賊”;一箇舊秩序的維護者,一個新秩序的建設者;一個士族的代表,一個寒族的領袖,同路不同道,兩人因理想而走到一起,因政見而分道揚鑣。

    我認為,荀彧自始至終忠於自己的政治理想,這個政治理想在他早年一定是匡扶漢室,這並沒有錯。他不論是一開始投奔袁紹,還是後來毅然決然的又投奔了資歷尚淺的曹操,都是他為了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徑。在助力曹操以及居中持重的二十年裡,他才慢慢的發現其實曹操和當年的袁紹並沒有什麼區別,他在自己的政治之路上兜了一個大圈子。

    選擇曹操,是他的不得不為,他是一個改良派,利用曹操這個軍閥來逐漸達到匡扶漢室的效果,他以為自己掌控的人脈是自己的,沒想到二十年後成了曹操的。

    附一張形勢圖

    那麼荀彧為何輔佐曹操而不輔佐劉備?畢竟荀彧忠於大漢朝。

    司馬光在評價荀彧時,把管仲當做參照物來比較,他認為這兩個人在選擇輔佐物件時都並不看重對方的小節,而更看重對方是否有濟世安民的志向。管,荀二人的才志,功績不相上下,荀彧在“仁義氣節”上更勝一籌。

    確實 與其說他效力曹操 不如他效力的是漢獻帝荀彧之到死之前,曹操扛的旗幟還是漢的.雖然曹操大權獨握,但是相對來說曹操還是丞相,漢朝皇帝沒權利,但是曹操還是給足面子的.發放天下繳文蓋的大章,是獻帝的.而不是曹操的.天下百姓知道還是漢朝的皇帝..他在朝幾十年,匡復漢室,安民定邦,可以說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以他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出曹操的野心,他應該知道自己遲早會有和曹操出現分歧的一天。但他把該做的都做了,朝中的棟樑之才多是他舉薦和認可的,他知道把國家交給這些人沒有問題,至於曹操,年事已高,離死也不遠了。

    荀彧的死,與其說是走投無路,不如說是大徹大悟——任何人都無力阻止大勢,漢興漢亡,皆為天數,一切只能寄希望於未來,荀彧已經盡力了,也許放下他最後的那點堅持,他就可以走下去,但對他來說,這輩子已經夠本,他寧願堅守在舊路上,目送新路的方向,與愛憎無關,只是一個君子的選擇而已。

  • 10 # 娛樂好事君

    當一個聰明人選擇相信另一個人的時候,哪怕對方有再多的蛛絲馬跡,都會被其腦補成這是一種合理化的行為。究其原因是因為不想背叛自己心中所想的那個人的正義形象。荀彧也是如此,他既是一個聰明人,也是一個有忠心的人,而有忠心的人往往會有一個特質,那就是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那個人。除非事實真的很明顯,否則他們不願意懷疑自己相信的那個人會有其他背叛行為。所以說,並不是荀彧看不出來,而是他假裝沒看見,甚至是不願意相信自己看見的情況……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你就可以知道了。

  • 11 # 尋根拜祖

    你何以知道荀彧是“心存漢室”的?你又如何知道曹操是“想篡漢”的?好吧,即便如此,那麼除了曹操,誰又能承擔恢復舊秩序的重任?

    事實上,早期的曹操忠於漢室的心,比誰都強烈,即便到死,他也沒有跨出那一步,雖然曹操也認識到漢室必亡!荀彧呢?真的忠於漢室嗎?不一定,他恐怕更忠於他所在計程車族集團!

    曹操對漢室的立場,有變化的過程

    按題幹說法,曹操似乎天生反骨,其實早年曹操對漢室的忠心天日可鑑!當初,討伐董卓時,表現得最義無反顧的就是曹操。

    在諸路反董大軍中,曹操勢力最弱,只能掛在韓馥旗下,幾千兵馬還是他變賣家產,募集的私兵。當所有諸侯左顧右盼,誰也不願意自家兵力受損時,曹操第一個挺身而出。結果發打光了家底。他又再次回家募兵,二上前線。

    曹操對諸路兵馬的私心失望透頂,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忠誠!

    剿滅黃巾軍時,曹操依然是最積極的戰士,他曾說,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去世後,墓碑上刻著:漢故將軍曹操之墓!請問那時候的曹操是“賊”嗎?

    荀彧從初平二年就開始跟隨曹操,至少那時候曹操還是漢室忠臣。曹操的“野心”也不是一天撐大,而且“野心”和“篡漢”的界限在哪裡,本來就很難界定。曹操到死也沒有跨出那一步,說明在曹操的心裡,他一直還是謹守著底線。

    所以,這不是荀彧智商高低的事,恐怕連曹操自己都無法描述得清,對大漢的複雜心情。

    荀彧與曹操的矛盾,焦點不在對漢室的態度

    以荀彧的睿智和通達,他恐怕也早就在心裡得出一個結論:大漢已經沒得救了!從荀彧跟隨曹操的二十餘年經歷來看,在對待朝廷的問題上,恐怕倆人早就心有靈犀了。

    個人認為,荀彧與曹操的矛盾,應該來自於立場衝突,曹操“唯才是舉”的《求賢令》,才是引發倆人矛盾的根源!建安十五年,曹操頒佈《求賢令》: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份《求賢令》暗藏著一個巨大的雷區,即“唯才是舉”。從表象上看,似乎沒什麼問題,其實這份《求賢令》已經觸動了豪門士族的根本利益,而荀彧正是豪門士族的典型代表。

    兩漢的官員選拔,一直採用“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察舉制”其實已經變成了豪門士族壟斷官場的工具。曹操的出身卻不是豪門士族,他對這個制度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深惡痛絕,這就是曹操想另立爐灶的原因。

    為了打破豪門士族的壟斷,曹操甚至提出,即便是“盜嫂偷金”類的道德渣子,只要有能力,也可以用!這個做法,無疑觸動了所有豪門士族集團的根本利益。

    荀彧在曹操身邊,舉薦了很多人才,但仔細熟悉理一下就會發現,荀彧舉薦的這些人,全部都是豪門士族階層人士。這就很清晰地表露了荀彧的政治立場,與曹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曹操的這份《求賢令》頒佈於210年,212年就發生了荀彧公開反對曹操,接受“魏公”稱號的事:“(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也就在當年,荀彧不明不白地去世了。

    原先親密無間的夥伴,幾乎是突然翻臉,從這個時間節點上來看,這三件事不能算是巧合吧?

    統一天下的重任,除了曹操還有誰

    拋開“篡漢”的說法,無論曹操還是荀彧,對天下形勢都有一個共同的利益訴求:結束軍閥混戰,實現天下統一!

    荀彧出自潁川大族,家族世代官宦,以荀家對天下大勢的洞徹,誰能執帝國牛耳,在他心目中門清。

    不過,荀彧第一個投靠的物件不是曹操,而是袁紹。為什麼是袁紹?很簡單,他和袁紹有共同的利益立場:同為豪門士族階層!

    當發現袁紹根本不堪重用後,他才將目光轉移到曹操身上。曹操所展現出來的雄才大略,也征服了荀彧,曹操同樣對荀彧表現出不尋常的欣賞。這就是他們二十年來,親密無間的原因。

    對荀彧來說,他最好能找一個袁紹的身份,曹操的能力,這樣一個結合體。可惜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了統一天下的目標,他只能選擇曹操,況且那時候曹操還沒有表現出,有傷豪門士族根本利益的舉動。

    所以,題幹所說的前提條件就有問題,荀彧談不上對漢室有多忠誠,他也不關心曹操“篡漢”的問題,兩個人的根本矛盾在於,曹操傷害了荀彧所代表的豪門士族集團的利益!

  • 12 # 娛樂and八卦

    小史為您解答:

    小史認為荀彧是知道曹操的野心的。但以當時天下的局勢來看,漢室衰落,群雄並起,天下大亂,漢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篡漢自立的大有人在。曹操不過是其中之一,沒有這個曹操,那還會有下一個曹操。甚至可能會直接廢掉漢帝,那麼漢朝就會提前滅亡。

    荀彧輔佐曹操,其一是無奈之舉,其二荀彧或多或少對曹操抱有一定的僥倖心理。因為當今漢室衰落,天子無能。荀彧希望借曹操之手來結束混亂局面,幻想曹操功成之後能還政與漢帝,以此來複興漢室。

    漢室衰落,群雄並起

    東漢末年,宦官干政,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混戰,漢室衰落。天子成為各地軍閥勢力搶奪的棋子。天子劉協,也就是漢獻帝先後被董卓,李傕郭汜和曹操所挾持。漢朝的滅亡已成定局。

    董卓禍亂朝綱時,曹操曾經為了效忠漢室親身赴險,刺殺董卓。後來失敗後參與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才時發現,十八路諸侯明為為漢討賊,實則各懷鬼胎。天下已經大亂,漢室已經不可救藥。這是曹操才改變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參與到爭奪天下的行列中來。

    後來荀彧跟隨曹操,或許正是看中了曹操刺董這一行為,認為曹操忠於漢室。後來看出曹操的野心,也已經是沒有了辦法。因為現在只有曹操可以穩定局面,沒有了曹操,漢室一定提前滅亡。河北袁紹、西涼馬騰、江東孫氏還有荊州的劉備,都是胸懷大志,都希望代漢而立。而且一想到曹操曾經為了大漢而捨身刺董,便對曹操抱有了僥倖心理。希望曹操在結束軍閥割據,穩定局面後,漢室可以再次興起。

    曹操穩定局勢,統一北方

    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名義上仍是漢朝的丞相、魏王。是為漢朝剿除叛賊,荀彧既然忠於漢室,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曹操的手下。而且當時各地軍閥各自獨立,漢朝的都城以及天子都在曹操的控制下的許昌,曹操的陣營名義上就可以說是漢室正統。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曹操能迅速地利用各種優勢條件來穩定局勢。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來,佔據著天下最富裕的中原地區,天下大勢可以說是十分明瞭。最終曹操先後滅掉了袁術、袁紹,打敗馬騰,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客觀上延續和鞏固了漢朝的統治。

    曹操掌握大權,一生並未稱帝

    曹操雖然視漢帝為手中的棋子,但其最終都沒有篡漢自立。所以曹操進行的兼併戰爭,在當時客觀上也是穩定了漢朝的局面。

    荀彧忠於漢室,而漢室已然衰落。只有曹操才能延續漢朝的統治,曹操名義上只是漢朝的臣子。所以荀彧效忠曹操只希望漢朝可以延續下去。至於曹操會不會篡漢自立,荀彧是抱有著僥倖心理的。

    總的來說,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操名為漢臣,然而漢室確是屬於曹操的。荀彧忠於漢室又效忠曹操是因為漢室名存實亡,只有曹操能暫時延續漢朝。還看到曹操曾經為漢室而捨身刺殺董卓,而後又一直沒有篡漢自立,所以對曹操抱有一定的僥倖心理。

  • 13 # 化州大叔

    應該看出了,但同時也明白也看出了天下烏鴉一樣黑的道理,繼續輔佐曹操實屬無奈之舉。或許他認為自己可以影響曹操,拉他回頭。又或許在等待一個機會。

  • 1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纂位了嗎?沒有。我如果說曹操在稱公之前沒有纂位之心,你相信嗎?

    荀彧為什麼要投靠曹操啊?因為曹操是當時唯一願意匡復漢室的人,又不相信了嗎?好吧,我們就來說一說,年輕的曹操是個怎麼樣的人?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的朝廷就是宦官與外戚爭權奪利,互相攻殺的時代,曹操雖然出身宦官之後,但曹操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與宦官劃清界線,並且曹操的所作所為 ,完全是一幅憂國憂民、為匡復漢室而戰的英雄形象。

    曹操20歲時,因為家族的關係,被任命為首都洛陽城北公安分局局長,一上任了就造了五色大棒,誓言要秉公執法,不久,機會來了,漢靈帝寵幸的大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反宵禁在夜裡行走,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活活打死,曹操這叫什麼?叫不畏強權、秉公執法。

    曹操26歲時被朝廷徵召為議郎,也就是無實權的政治顧問,曹操冒著黨錮之禍尚未解禁的風險,為前朝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上書平反,可是朝廷沒有理睬,曹操的行為叫什麼?叫除暴安良、維護正義。

    曹操30歲時,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秩比二千石的羽林騎兵隊長,官不小了,同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與皇甫嵩等人消滅了潁川郡的黃巾軍,因功受封濟南國相,到任之後,曹操大力整頓吏治,打擊貪汙腐敗,一時之間導致官不聊生,曹操的行為叫什麼?叫為國戰鬥、正直無私、掃除汙穢、整治官場,一幅正直清官的模樣。

    曹操36歲時,天下大亂,董卓專權,禍害朝綱,以袁紹為首的關東勢力聯合討伐董卓,而曹操當時沒有官職,僅靠自已的家財,招募了一支軍隊,積極參與討伐國賊董卓,在袁紹為首的諸侯內訌爭權奪權,畏縮不前的時候,曹操帶著自已的部隊攻打董卓,結果戰敗,曹操是當時關東聯軍中唯二攻打董卓的人,另一個是孫堅。

    曹操雖然戰敗,並且差一點就送了命,但是曹操的作法,在正直士大夫的眼中,簡直就是為國為民的英雄,因為曹操沒有儲存實力,沒有一心為私,圖謀地盤,而是為國而戰,這不是英雄又是什麼呢?

    就在曹操戰敗的第二年,荀彧就放棄強大的袁紹,而投靠實力弱小的曹操,荀彧圖什麼?就圖曹操的英雄氣概和所作所為,要知道當時的袁紹比曹操要強大的多,也許在一般人眼中,荀彧是棄強投弱,但是荀彧可不是一般人,而是選擇了曹操這個藍籌股。

    從日後的發展來看,荀彧的選擇,證明了他的眼光是極其正確和深遠的,但荀彧投靠曹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荀彧覺得曹操的所作所為,和自已匡復漢室的理想一致,是志同道合的,所以荀彧投靠曹操。

    不僅僅荀彧投靠了曹操,很有有識之士及目光長遠的人才都選擇了投靠曹操,有程昱、郭嘉、荀攸、賈詡等等,如果要排,可以排一長串的名字,當然每個人投靠曹操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有一點肯定是相同的,他們渴望成功。

    荀彧投靠曹操,按曹操的話說,曹操把荀彧當成了自已的“張良”,實際上荀彧所起的作用是“蕭何+張良”,葛彧不僅為曹操制定了發展戰略,提供謀略,而且為曹操掌管內政,處理與皇帝之間的關係,推薦人才等等。

    曹操自從迎回漢獻帝后,對漢獻帝可是畢恭畢敬,並不像電視上或三國演義上描述的那般隨意欺壓皇帝,曹操不是董卓,也不是李傕、郭汜之輩,曹操早年對待漢獻帝,實際上與忠臣對待皇帝並無二致。

    有人說衣帶詔事件,不是漢獻帝對曹操不滿意嗎?實際上衣帶詔事件就是存在疑問的一件事,歷史是否真有其事,也有疑問的,很有可能是董承為了爭權奪利,一手導演的事件,嫁禍給曹操,畢竟荀彧在衣帶詔事件中,是支援曹操的,並沒有看到荀彧有什麼不滿意。

    另外曹操獨創了異地控制皇帝的先例,漢獻帝在許都,而曹操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征戰,不在外征戰時,曹操是駐守鄴城的,曹操避免自已和漢獻帝碰面,也為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煩,估計曹操一年也見不到漢獻帝幾次,所以就不會對漢獻帝有什麼過份的行為。

    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曹操開始有了一些野心,但並未表露出來,曹操原本就是城府極深之人,但曹操雖然沒有表露出來,但是曹操的手下人卻坐不住了,想蠱惑曹操纂位,以便所有人都能謀取利益,只能曹操更上一步,他的手下人才能獲得利益。

    於是不斷的有人開始為曹操搖旗吶喊,先是準備恢復上古九州制,擴大曹操冀州牧的地盤,接著曹操開始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直到準備稱公,一直都得到荀彧的反對。

    曹操的野心膨脹應該是在公元204年拿下鄴城之後,自任冀州牧開始的,也就從這時開始,曹操的政治中心搬到了鄴城,儼然自成一系,與皇帝更加疏遠了。

    當荀彧發現了曹操的野心,也就是從204年後開始的,但荀彧已經無力阻止曹操,只能延緩曹操纂位的步伐,荀彧反對恢復古制,擴大冀州牧的地盤,曹操還真聽從了荀彧的建議。

    但曹操與荀彧之間開始有了政治分岐,隨著時間的發展,矛盾逐漸加大,直到荀彧阻止曹操稱公,曹操才動了殺心,荀彧死在曹操稱公的前一年,第二年,曹操稱魏公,建立魏公國,終於邁出纂位的關健一步,荀彧無法阻止,只能以生命為代價自盡而死。

    荀彧死的那一年是公元212年,年齡是50歲。荀彧一死,天下再無漢臣。

    荀彧早年輔佐曹操是因為兩人共同的理想,興復漢室而志同道合,荀彧之死,也是因為兩人的理想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荀彧沒變 ,還在堅持自已的理想--興復漢室,但曹操早已不是當年的曹操了。

  • 15 # 枕籍阿杜

    荀彧剛追隨曹操的時候,曹操是忠於漢室的,曹操當時既沒有那個心,也沒有那個實力,荀彧又不是神仙,怎麼會知道曹操會變

  • 16 # 代號-----噴子

    以我個人的看法,許彧怎麼可能不知道漢室已經覆滅,曹操或者曹操兒子會登位,只是想在自己將死之前洗白自己罷了,曹操也是成全他

  • 17 # 大黃扯點歷史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如果曹操在迎回漢獻帝不久的之後就死了,那他就是大漢的大功臣,足以配享太廟,受後人景仰。

    人的慾望是會隨著身份地位所處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當朱元璋是要飯和尚的時候,他想的只是不會是一統天下,而是一碗米飯;李自成當驛卒的時候,他每天想的不會是如何打進北京城,而是從過路的官吏手中多討些賞錢。

    同理在曹操年輕的時候,他的志向是活著為大漢守衛邊疆,死了墓碑上題寫“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生足矣。當曹操高舉義旗,起兵反董的時候,心裡想的只是為國除賊,恢復大漢榮光,最多心裡有一些自己的小算盤,想著如果反董成功,他這個首倡者肯定能進入廟堂參與國政了。也正因如此,荀彧離開了袁紹,投奔曹操,因為當時天底下沒有比曹操更心繫漢室了,而他離開的袁紹,在當時坐擁數州之地,已經開始做起皇帝夢了。是荀彧力排眾議,極力勸說曹操奉迎天子的,也是他為曹操出謀劃策,穩固後方,最終擊敗袁紹打下了偌大的地盤。

    但隨著曹操地位權勢與日俱增,心態也慢慢發生了改變,他已經不滿足於徵西將軍了,於是請求天子恢復被廢除已久的丞相職位,說是請求,傀儡天子又怎麼能拒絕呢,於是曹操成為了曹丞相。再後來曹操加封魏王,索要九錫,這已經進入了王莽的節奏了,荀彧勸說不了曹操,只好用死來抗爭。不知道荀彧的死對曹操是否有所觸動,還是他不想揹負罵名,最終他沒能走完最後一步,做了周文王。

    不知道荀彧臨死前是否想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他輔佐誰,大漢都已經窮途末路了,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的。

  • 18 # 懶小生

    想當初我們的曹老闆也是個熱血的愛國青年,先有懷揣七星寶刀行刺董卓,後有號召群雄討伐董卓。荀彧應該是把曹操當成是周公一樣的人物,以為他一定能匡扶漢室。

    結果沒想到曹操慢慢變成了第二個董卓,把持朝政,藐視天子。後面更是夷滅國舅董承一族,連懷有皇子的董皇后也一併逼死。雖無篡逆之名,卻有篡逆之實。

    我並不是刻意去貶低曹操,只是單從事實而論,曹操《短歌行》裡自比周公就是個最大的笑話。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 19 # 軒顏說史

    他開始幫曹操的時候,曹操剛起於微末,連諸侯都算不上,那個時候他幫曹操,是因為曹操剛刺殺完董卓,可以說是佔了“大義”,聚義旗興兵,打的也是匡扶漢室的旗號,所以他幫曹操就是忠於大漢 後來佔了兗州之後曹操才算一方諸侯,在那個時候,可以說各個諸侯仍然各自為霸,沒人尊汗,但曹操仍然尊天子,忠漢室(起碼錶面功夫做到了),所以算是諸侯裡比較異類的,這個時期荀彧仍然幫曹操 再後來,曹操雖然挾天子令諸侯,但是表面的功夫做的很足,他並沒有像董卓那樣欺壓天子,禍亂宮廷,相反他表面上對天子很尊敬,對天子也很好,但是他實質上卻是獨掌大權,完全剝奪了皇帝的權利,可以說是一種聰明的篡漢,這個時期荀彧跟他仍然沒有太多的矛盾,我分析,主要因為荀彧是腐儒,認為曹操把禮儀和表面上的這些做全了,就算忠於漢室了,而且當時天下紛爭,諸侯分歧,不支援曹操,也沒有別的辦法掃平諸侯,統一天下,外加曹操這人很有個人魅力,對荀彧一直頗為倚重,所以綜合幾個原因下,荀彧繼續幫曹操 最後曹操真正懂了篡漢自封之念,荀彧才跟他分道揚鑣。可以說荀彧這人,還是很有氣節的,否則以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以他能力,權勢,完全可以逢迎曹操自立,不得不說古人之氣節今人不可比啊~

  • 20 # 青史回聲

    人是一個很複雜的動物,人是會變的,曹操也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年輕時候的曹操未必沒有報效漢室的心願,他也想挽救漢室朝廷,刺殺董卓,難道是為了他董卓嗎?不,為了大漢天下。

    那麼如此說來,曹操是心存漢室的嘍?說有也有,說沒有也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未必沒有篡漢的心思,但動刀的不會是他,也不能是他。所以他將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他的兒子們。果不其然,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

    至於題主所說,作為曹操手下第一謀士,荀彧,心存漢室,以他的智商難道看不出曹操想篡漢?

    且不說荀彧是否有心存漢室的心思,荀彧不是神仙,連曹操都不知道幾十年後的他想要篡漢,更別說荀彧了。荀彧之所以投奔曹操,一來看重曹操的能力,二來為了自己的家族打算,至於有沒有心存漢室、保漢室江山,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荀彧是個聰明人,他不姓劉,不是漢室宗親,他只是一個地方大族出來的,他很明白那個時代已經是群雄逐鹿的時代,保漢室江山已經是一句空話,只要是有一些才識的人,都會選擇一方諸侯,而不是選擇朝廷,荀彧很明白這一點。

    你們要知道,匡扶漢室只是一句口號、一個旗號,大家都能打著,至於心裡有沒有漢室,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是底線是不能先稱帝造反,那樣的話,就惹了眾怒,其結果就像袁術一樣,群起而攻之。

    總之,我再想,荀彧也是個聰明人,他只是為了自己家族著想,也為了能夠一展所才。所以他選擇了當時弱小的曹操,將寶壓在了曹操身上,事實上他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孩子在學校遇到校園霸凌,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