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淚灑曦晨絕韶華

    開樽拜明月,把酒話團圓。中秋佳節是人們寄託思念、表達美好感情的節日。八月十五的月亮更圓、更明,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每逢中秋節,人們就會透過各種形式,寄託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美好向往。下面,我就來盤點一下我們陝西關中地區中秋節的習俗講究。

    一、烙糖坨坨,寓意甜甜蜜蜜

    在我們關中地區,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晚上,烙糖坨坨是必不可少的專案。中秋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會把做糖坨坨用的芝麻、花生仁、紅糖、白糖等物品陸續準備好。首先,要把芝麻、花生仁炒熟,待香氣溢滿房間,再將芝麻、花生仁搗成末狀,拌上糖,做成餡。準備好餡以後,就要反覆的揉麵,面要揉的光滑有韌性,這樣做出的餅問道才香脆好吃。再把面剁成一兩左右的面劑子,用小杆杖擀成圓形,中心厚,四周薄的面片,這樣做出來的餅,餡兒不容易流出。最後把餡兒包進去,底朝上壓平成圓形,之後下鍋用小火慢慢烙。不一會,糖坨坨的香甜味會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咬一口,外皮脆,中間軟,滿口飄香甜潤。

    二、送柿子,寓意事事如意

    我們關中地區盛產柿子。中秋節前,正是柿子成熟的季節,房前屋後,到處掛滿了火紅的柿子。此時的柿子口感最好、營養價值最高。因此,在周至縣等一些地區的村莊形成了中秋節送柿子的習俗。中秋節這天一大早,母親要將柿子、月餅等食品送到新出嫁的女兒家裡,寓意女兒組建的新家“闔家團圓”、“紅紅火火”、“事事如意”。

    三、祭月賞月,寓意團團圓圓

    中秋節當晚,人們會在家裡、庭院擺好一張供桌,將洗好的時令水果擺好,再擺上烙好的糖坨坨,然後點燃三炷香,對著月亮開始祭拜。祭拜結束後,大家圍在一起一邊賞月,沐浴著月光,一邊分吃糖坨坨,一家人共享著團圓的美好時光。在這樣的環境中,小孩子往往會忘乎所以,指著月亮歡呼雀躍,這時,大人們就會叮囑小孩不能用手去指月亮,那樣是褻瀆月亮。

    如今,這些複雜的中秋習俗被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湮滅了,人們不再親手製作糖坨坨,送柿子的人也在減少,祭月賞月的儀式也在簡化,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親朋好友的思念依然濃烈。

  • 2 # 娜娜要努力奮鬥

    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在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每逢佳節倍思親”下面來說下,我們大寧夏中秋節的習俗!

    第一:蒸月餅

    小時候,期盼著到中秋節,屆時媽媽就可以給我們蒸月餅了,那時候家裡窮,路也不好,根本就買不到月餅,只能自己做,媽媽會給我們做個大大圓圓的,裡邊幾層不同的顏色,最中間放蜂蜜,一般都是中秋節前一天媽媽起面,準備料。等中秋的當天,就蒸月餅。現如今,生活的好了,月餅都是買的了,中秋節也沒有特別的期盼了,所有的一切都準備就緒,只差人團圓了。

    第二:祭奠月神

    中秋的晚上等到月亮升高後,差不多十點左右的樣子,沒有烏雲遮擋時,家裡要拿出圓桌放在院子中間,上香,挑一個蒸的最好的月餅,還要擺上家裡最好吃的水果,然後就是祭月神。那時候很小,爺爺就騙我們說,一定要等十二點後才可以取進來,而且這期間都不可以偷看,不然月神就不高興了,也不會吃我們的月餅,以後照進我們家的月亮也不會亮,我們都信以為真,就自己玩,等兩個小時候才可以吃月餅,好吃的水果。孩童時期都是小吃貨吧!對好吃的任何東西都特別期待。

    第三:家人團圓,一起賞月

    一家人團圓可能不算是特別的習俗,但在我的家鄉還真算的是一習俗。這種團圓除了過年是最熱鬧的,其次就是中秋了,一大家人,有二爺一家子的人,因為我們和二爺家離的不遠。忙碌一天之後,晚上大人小孩齊聚到我們家,除了一個大圓桌要祭奠月神,還要準備一個長桌子,兩家人分別做兩邊,喝白開水,聊秋收季的收成,然後就等著吃月餅,當晚的月餅必須每個人都要吃點。

  • 3 # 小資美食記

    說到山東中秋美食,麥箭乃是即墨中秋節吃的一種應節食品.它先用白麵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後用秫秸捲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味道十分鮮美.據說,中秋節當天,青島人除了要吃好中秋晚宴外,早餐、午餐也作了改善,一般都蒸餑餑、包子,給一家人改善伙食.

    吃口月餅“甜”上幾天

    “在青島人過去的中秋晚宴上,吃月餅還是最期待的,因為中秋的主題是團圓,月餅最能代表中秋.”青島天后宮民俗專家姜鋒說.家住團島的陳化強老先生跟記者講述說,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時候,一家人都對中秋節充滿期待,因為只有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好飯.“現在的月餅種類越來越多,但我瞭解包括年輕人在內都不大喜歡吃月餅,可在我們那個時候,能吃上一塊月餅很不容易,吃上一塊,能甜上好幾天!”

    陳老先生回憶說,他十幾歲的時候,有一年過中秋節,在給爺爺奶奶送了一個月餅之後,全家5口人只剩下了一個月餅,大家分一個月餅吃的場景讓他永遠難以忘記.月餅用刀切成四塊,爸爸媽媽一塊,他和姐姐、弟弟各吃一塊.他和弟弟吃得最快,兩口就吃完了,自己吃完之後眼巴巴地看著細嚼慢嚥的姐姐吃,爸爸拿起月餅放在嘴邊聞了聞就給了媽媽,媽媽將那四分之一塊月餅又一掰兩半,分給了弟弟和他,媽媽一再告訴他們“要慢慢吃,吃快了月餅就不好吃了.”聽了媽媽的話,他和弟弟將月餅放在嘴裡用舌頭舔著吃,吃了一個多小時,一家人月亮都賞完了,他們的月餅還沒有吃完.“那時就覺得月餅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東西了,吃一個完整的月餅,那真是做夢都想啊!”陳老先生說,隨著生活逐漸好起來,一家人分吃一個月餅的情況再也沒有了,但每年的中秋晚宴,一家人都會認真地吃上一次月餅,回味一下過去的美好時光.

    老青島中秋吃燒雞

    吃了月餅,團圓宴離不開海鮮.據家住武定路的77歲老青島張衛家老先生回憶,鮁魚、黃花魚、蝦虎、蟹子……在中秋節的團圓宴上,這些海鮮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邊喝酒邊吃海鮮,那種滋味特別爽.最讓人懷念的是又大又肥的蟹子,煮好後的蟹子冒著熱氣熱騰騰地端上桌後,當年他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會一個人抓上一個,左鄰右舍的孩子們聚到一起,比誰家的蟹子大.

    即使有了海鮮,中秋餐桌的菜品也不是完整的.張先生說,記憶中青島也有吃燒雞的習慣.燒雞不但自己吃,還要送給老人吃.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小的時候,每年中秋節都會給殺雞的爸爸打下手,爸爸殺雞有一手,放血、褪毛,輕車熟路,關鍵就是煮雞.“煮的時候加大料,大概要一兩個鐘頭.煮完又燻,用紅糖放鍋底,灶下燒火,架一個鐵箅子,放上雞,蓋好鍋蓋,幾分鐘就出鍋了,紅亮亮的,很好吃,那種味道一輩子都忘不了.”

    蒸包子改善伙食

    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青島人除了要吃好中秋晚宴外,中秋節當天的早餐、午餐也要改善,一般都是要蒸餑餑、包子,給一家人改善伙食.據相關民俗專家介紹,在整個山東都有當天吃飯改善伙食的習慣,只不過各地有所不同,像濟南,早餐吃米飯,中午吃水餃,而膠東地區是中午蒸餑餑、包子.

    據介紹,對地處農村的居民來說,中秋餐桌往往還會更加豐盛一些.除了月餅外,恰逢收成的時候,芋頭、地瓜、花生等都開始擺上桌,當地人叫“嚐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所謂的“麥箭”,就是先用白麵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後用秫秸捲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味道十分鮮美.

    老字號風光一時

    眼下很多市民喜歡在飯店裡吃中秋晚宴,但這一做法,在老青島看來,當年是大戶人家才能實現的事情,對一般青島人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老青島胡敏華等人說,在他們小的時候,普通人家連生活都很困難,當時飯店對外營業也很少,在飯店吃箇中秋宴連想都不敢想.

    青島天后宮民俗專家姜鋒說,雖然當時青島市民去飯店吃飯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老字號飯店也開始對外推出業務,菜品外賣就是例子.像當時很有名氣的飯店春和樓、聚福樓、青島飯店等,都曾推出過面向老百姓的中秋宴菜品.春和樓的香酥鴨、香酥雞等,都在老青島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4 # —晗蓄—

    中秋節的習俗,嗯沒有什麼特別的,親戚朋友相互送禮,幾句祝福語,講究的是個團圓,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嘮嘮家常。

    作為一個北方人,像這種節日餐桌上當然少不了水餃。偶爾放點菸花,不過現在講究環保,放煙花的也就少了。當然了,中秋是必須要吃月餅的,雖然我對月餅沒有多大愛好。

  • 5 # 桂圈兒

    吃月餅,這個是必須的。

    其實小時候我們那邊都是流行蘇式月餅的。每塊月餅外面都是有好幾層的麵皮。麵皮很脆,像雞蛋殼那麼厚吧。然後糕點師傅會在麵皮上點上紅記號。我一直不知道這些紅記號是什麼意思——就是月餅上那麼幾個顏色鮮豔的紅點。不知道他們是怎麼點到月餅上的,也不知道其中的寓意是什麼。

    那時候大概物資貧乏,蘇式月餅裡面有許多就是簡簡單單的幾塊冰糖或者一湯匙大小的豆沙。然而就是這樣的月餅,也被當年做為小孩子的我視為人間少有的美味和難得的享受。

    年歲漸大,我越來越不喜歡吃月餅。因為翻來覆去就是那幾樣。後來廣式月餅流行起來,但是也不過是蓮蓉、蛋黃之類。嘗過之後,也讓人覺得寡然無味、味同嚼蠟。中秋節的月餅是越來越不受我待見。

    除了吃月餅,我們那邊最重要的就是全家人團團圓圓地在一起、要務必吃一頓團圓飯。中午在爺爺家、晚飯在姥爺家。做為女婿的爸爸則需要向雙方父母準備節日的禮物。這個禮物或者是幾斤豬肉、或者是買點柴米油鹽醬醋茶孝敬,要麼就是孝敬一兩百塊人民幣讓老人家自己買可心的東西。

    然而,這些都是好幾十年前的事情了。

    事到如今,我覺得最重要的風俗還是中秋那頓團圓飯。人到中年,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全部都已經仙去了。然而當年中秋在他們家吃過的中秋節日飯彷彿仍然歷歷在目。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真的是最奢侈和最珍貴的願望。

    最後預祝大家中秋節愉快,當然最重要的是團圓。

  • 6 # 墨塵娛樂葩

    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你的家鄉又有哪些中秋習俗呢?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那麼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一、賞月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中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是絕對不能少的,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二、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基本上,全中國這兩大習俗都會有,小編的家鄉——河北省唐山市,要說中秋習俗跟廣大中國當然一樣啦,但是,我們大唐有一項很特殊的活動——九湖五島去“邀月”,月光下,在唐山南湖公園的市民廣場看到中國最高組合噴泉。長度200餘米的大型音樂組合噴泉,隨著音符的變化變幻著16種噴泉造型。至於各地的習俗,那就要看當地的風俗民情了,不過小編給大家大概盤點了一下:

    山東省:拋帕招親,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後,將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未婚的小夥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良緣。

    廣州的樹中秋: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蟲燈,也可砌成字燈,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後將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豎中秋”。福建浦城:女子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語。

    江南一帶: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四川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山東省慶雲縣: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

    山西省潞安: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還有很多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節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 7 # 哐嘰一口

    在東北生長二十多年,看見這個問題突然覺得自己從沒認真的過過中秋節-_-#

    在我的家鄉,沒有什麼獨特的習俗,中秋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全家團圓了吧^o^ 全家人聚在一起吃著月餅,賞賞月,看看電視裡的中秋晚會,上至八十多的奶奶,下至兩歲的小侄女,闔家歡樂 *^o^*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要說習俗,我覺得賞月應該是各地都有的

      祭月賞月是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如今,賞月成為中秋佳節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與家人朋友一道,坐而望月,享受秋天的涼爽,寄託團圓的期望。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杯桂花蜜酒,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還有就是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人喜愛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不少愛情佳話。

    在我的家鄉,在中秋各種商業場所也會有活動,畢竟節日是一次賺錢的好機會,猜燈謎再送點小禮物什麼的,開開心心的過節\^O^/

    總之,中秋節最適合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吃飯賞賞月,其樂融融的最好了 \^O^/

  • 8 # 嗨吧阿加西

    一、介紹

    中秋節自古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二、風俗習慣

    1、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2、“拜月”風俗

    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3、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4、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5、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6、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7、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 9 # mori99

    【桂花酒釀圓子】吃一口甜潤又賦有桂花香,是我小時候過中秋節特有的味道。

    每年的農曆八月,桂花香飄十里,颱風來臨之前,我們就會去搖桂花樹,無數的金黃的桂花飄落下來,我們把桂花晾曬乾,用罐子密封起來。還有部分會用白糖醃製著,玻璃缸和杯子都被清理出來,暫時用來存放醃製的白糖桂花。

    桂花可以用來泡花茶喝,一點點的桂花用沸水一泡,抑制不住的香氣。白糖醃製的桂花還可以做來做各種各樣的餡餅和糕點。

    小時候,我媽媽就特別喜歡做桂花酒釀圓子。用我媽的話說就是“又快又省事還容易上手…”相比較那些又剪又蒸的酥餅,我媽媽更喜歡簡單易做的糯米圓子。二十幾年過去了,殊不知這麼簡單的手藝,簡單的酒釀圓子,我們是一年也吃不到兩次了……

    浸泡好的糯米和甜米,加上一把桂花,用石磨磨成水、滴乾水份成團,然後再做成比湯圓還小的圓子。煮好的圓子用清水過一次,再加入甜酒釀、白糖,倒入玉米粉雞蛋芡,煮開後加上幾芍白糖醃製好的桂花。香味撲鼻,清甜爽口,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時至今日,我小時候家裡的老桂花樹因為蓋房子,早已不復存在了~但是院子前面還種著幾棵新的桂花樹,一米多高的桂花樹,再也不需要用力去搖它,直接伸手就能摘下來的桂花……

    可我們都不會再去關注它,曾經的那些習俗,好像我們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去精工細作。我媽媽忙著工作,我忙著學業,大家天各一方。

    去年的中秋,坐火車回家過節,當奶奶顫顫巍巍地拿出她醃製的白糖桂花,讓我一下子想起了很多過去的事情,那些颱風前慌慌忙忙搖桂花樹的時光,那些偷吃白糖桂花的糗事 。

    吃完團圓飯,我媽媽叫我一起,連夜泡上了糯米,第二天做上了桂花酒釀圓子。帶了很多給我媽媽工作的同事,很多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很久不吃這自己水磨做出來的桂花酒釀圓子了……”

    出門在外,天各一方~也許,想吃的時候你隨時可以到超市裡面選購一袋速食的回去煮著吃,可是,那不是桂花酒釀圓子,不是我想要的味道。

    寫完這段文字,之前一直在旅行和回家的我,突然決定了十一假期要買票回家。也許,我只是想吃一碗媽媽做的桂花酒釀圓子。

  • 10 # 村夫江南

    方法/步驟

    聚餐。

    賞月。

    吃完晚飯,我們會準備好一些水果還有月餅,到了晚上就開始祭拜,祭拜完以後就和家人一起開始賞月,這代表著一家人能夠平平安安團團圓圓,這是對家的一種思念,一種寄託。

    放花燈。

    在我們這裡的就是晚飯過後買好花燈,有些人自己親自動手做的花燈,很多人也叫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到。

    猜謎語。

    我們這邊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喜歡猜謎語,在公園都會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就是你猜對了一條謎語還會有獎勵,增加了過節的氣氛

    吃月餅。

    在我們廣西這一帶,到了八月十五都喜歡賞月亮,吃月餅,月餅也是點心的一種,月餅的形狀是圓的,代表著團圓,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送月餅。

    還沒有到八月十五的時候,親戚還有朋友之間都喜歡送禮也就是送月餅,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 11 # 深夜綜藝

      

    答主家鄉福建莆田。先說明一切地域黑不約。

    莆田人在中秋佳節有“送秋”、“做秋”和賞月的傳統民俗。莆田是著名的僑鄉,在海外的親人甚多,他們往往提前帶著珍饈回鄉“做秋”,向其父母和長輩請安,共同過著“月是故鄉明”的團圓節日。國內人家已出嫁的女兒每於中秋節前送禮物給孃家父母“送秋”,體顯出其尊親、愛親的傳統美德。“送秋”的禮物,有的二色,有的四色。如:月餅、白果(銀杏)、板栗、香芋(檳榔芋)、豬“戈”(豬蹄)、花生油、米粉等,親友之間也有互送月餅的。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有宴席,俗叫“做秋”。像我們家每年都會一起到外婆家過中秋。十幾年都是這樣。但無論盤菜多少道,其中炒興化米粉和香芋是不可少的。吃米粉意思就是吃到鬍子白了,就是說吃了會高壽。而莆田方言的“芋頭”與“熬”諧音。過去人們生活艱辛,吃芋頭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頭”,寄望來年時來運轉。去白塘玩月,中秋夜“遊白塘”,是涵江人得天獨厚的賞心樂事,他們每每玩到“月到天心光上下”的午夜時,才漫步踏月回家。有些地方有演出莆仙戲和演奏十音八樂的風俗。博餅是賞月活動中的一種有趣的遊戲。中秋博餅,起源於廈門,傳說由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發明,是閩南地區特有的由餅文化外延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博餅是 中秋節時的一種大眾娛樂活動,用六粒 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 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共計一會,設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 12 # 園藝仔

    1.吃月餅

    每次中秋節來臨之前,外婆都會去打月餅(方言,就是做月餅的意思),月餅裡的餡料有核桃、花生仁、葡萄乾、芝麻。因為是自家做的,感覺很好吃。

    2.貢月、賞月

    在中秋夜晚,村裡家家戶戶的人都會在庭院支一張桌子,然後放上貢品,有月餅、葡萄、石榴……由於大人們不會在庭院坐著賞月,所以我們一群小崽崽就會挨家挨戶去拿貢品,拿完之後趕緊跑。這也是童年美好的回憶吧!

    3.在黃瓜架下聽牛郎織女哭泣

    這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由於那時年紀小,也很頑皮,就會真的在黃瓜架下聽牛郎織女哭泣,結果什麼也沒聽到,身體反而被咬了些大包(方言,就是被蚊子咬了的意思)

    再說說傳統習俗吧!

    1.吃月餅: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2.賞桂花、飲桂花酒: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3.賞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4.拜月: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5.猜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 13 # 專屬人生調教師

    說起中秋習俗,不同地區大不相同,不過吃月餅、賞月應該是必要“專案”,下面我就來分享一波我家鄉的中秋習俗:

    01.放天燈,這個放天燈我們過元宵節是也會有,但是燈上的內容有所區別,中秋節放天燈主要是在燈上寫著各類祝福語,主要是向神仙祈福,而元宵節的天燈會寫上心願,希望來年就能實現願望,不過兩次放燈都是男女老少、攜家帶口來放以表重視。

    02.回孃家,看老人,這時候嫁出去的女兒都要帶著孩子、提上一盒月餅回孃家,看看父母和兄弟姐妹,因為這個節日父母那一輩的親戚也要相互走動走動,所以女兒會在家裡幫忙招呼著,當然,這也是想過個熱鬧勁,尤其是獨生子女家裡,老人這時候都會很開心。

    03.出遊,這條本來主要是針對於學生們來說的,因為課業較多,中秋算是個小長假,很多學生會結伴出遊,去一些附近的景點,今年有八天長假,很多上班族也可以多出去玩兩天了。這兩年似乎出現了一股漢服熱,總能在景點區看到穿漢服的小仙女在拍照,也不失為一道靚麗的風景了。

    最後要說的是,過中秋,最重要的還是闔家團聚,共度中秋,圍在一起賞月、吃月餅,講一講關於中秋節的故事,這樣想來,中秋也是個相當浪漫的節日啊!

  • 14 # Hi小飛哥

    嗯,我的家鄉位於河北省,地處平原腹地,而說到中秋節呢,在我們這兒俗稱月餅節。

    顧名思義,月餅節,當然是賞月吃月餅啦。在皎潔的月光下,一大家子人圍在桌子旁,賞月,吃月餅,暢談未來的生活發展,也是不錯哦。

    而在其他的地方呢,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而在古代,更有中秋祭月,文人賞月,民間拜月的說法。除此之外,還有中秋宴俗,玩花燈,掛通草燈,青苗社等習俗。

    而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就是舞火龍了,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舞火龍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裡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嚐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 15 # 娛圈槽戳戳

    去到南京,南京人中秋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則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又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將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去到無錫,燒天香的習俗也還一直延續至今,“走三橋”、“摸秋”等有趣的中秋習俗如今已不多見。“燒天香”有的地方也叫“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走三橋”是一項女孩子的遊戲,就是從跨出家門到回家只能經過三座橋,不能重複,姐妹們相約比賽看誰最早到家。所謂“摸秋”,也就是有些地方所稱的“摸瓜求子”,婚後不曾懷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裡摸一隻瓜回來,就會懷孕生子。最好是南瓜,因為“南”諧音“男”,意為可得男孩;如果採到扁豆,意為可得女孩,因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採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頭偕老,今後子女可婚姻美滿。

    在宿遷一帶地區,中秋節這天被視為家人團聚之日,亦稱團圓節,有晚飯後賞月,以及用月餅及菱角、石榴、柿子等為供品敬月的習俗。八月十六,家家都會去親家接已出嫁的女兒回家來團聚的風俗習慣。

    在江蘇的南通,人們也把中秋節叫“八月半”,有吃月餅、殺鴨子、蒸芋頭、吃剪角的毛豆角子、吃團圓飯、祭月、請紫姑、演木頭人兒戲(提線木偶)等習俗。值得一提的是,南通人對殺鴨子,有著不一樣的感情。當年元兵佔領了通州之後,曾做過屠城的滔天大罪,火燒了三天三夜還不滅。後來南通的老百姓一直沒有忘記被屠城的血淚歷史,就齊心相約在中秋節磨刀殺韃子。蒙古人看見家家戶戶在磨刀,就問,在做什麼呢?居民說,在“殺鴨子”,其實意思是要“殺韃子”。到了夜裡,老百姓集體行動,把城裡所有的元兵全部殺光了,報了深仇大恨。所以,南通人每逢中秋節家家都要吃鴨子,日子一長也就成了一種風俗。因此,通州人每逢中秋都吃鴨子,習以為俗。”

    在淮安,人們中秋節也有殺鴨子的習俗,傳說也是人們串聯起來要“殺韃子”。但是演繹的成分更多一些:“後來一群狡猾的韃子被追得走投無路,就跑到水裡變成鴨子躲起來,大家又一齊跳下河去,把鴨子殺死。除此以外,還有喝桂花蜜酒、吃桂花蜜糕的習俗,船上人家的中秋習俗最為講究。除要供祭公雞、鯉魚、豬頭外,還要燒香磕頭,並要用公雞血從船頭擋浪板上往下流,稱為“掛紅”。

    江蘇鹽城的中秋風俗也有很多:敬月亮,做餅,放煙火、燒香等。中秋節這天,鹽城人有吃老鴨湯就餅的習慣,一般是小碎米餅(俗稱米飯餅)、小麥麵餅、芝麻糖餅等。在鹽城,中秋節前後還有已定親但尚未婚娶的女婿給準岳父母家送禮的習俗,叫“追節”。禮物中兩隻鴨子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岳父岳母家全部收了鴨子就說明今年還不同意把女兒嫁出去,如果回一隻就表示同意今年把女兒嫁出去了。

    到了江蘇的徐州,古時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蒸月餅,現今這一習俗已很少見,蒸月餅早已讓位於包裝精美的商品月餅,只是怎麼吃都吃不出當年那種用簡單的白糖、芝麻做成的月餅味道。在徐州,古時同樣有拜月、舞火龍、玩燈的習俗,而今這些習俗已被放鞭炮所代替了。

    江陰人過中秋節,是有一套完整的習俗規矩的。從民俗專家那裡,我們瞭解到了許多細節:早晨起來,要吃糖芋頭,放上紅糖和桂花,甜糯香滑,很是美味。中午要擺“歡喜酒”,表示在團圓佳節思念祖先。擺“歡喜酒”祭祀時,桌上只放一個“九拼盤”,裡面有五樣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數盅,不上飯,不化錫箔。中秋節一天中的重點是晚上,一家人要儘可能團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飯”。

  • 16 # 天籟琴音5885416

    孩提時,八月十五,各個村的兒童早早用向日葵的杆子綁上稻草。高階的用一個空鐵罐,四周用釘鑽許多小孔,裡面放沾上煤油的棉花團,用鐵絲牽著。當皓月當空,吃了月餅,便相聚在野外,點燃稻草和沾油棉花。奔跑~搖火把。到處都是點點閃爍的火把和歡呼聲。今時也只有零零星星的傳統習俗。據說與某個朝代起義有關。

  • 17 # 重玄

    我們家鄉地處福建閩南地區~

    我們閩南這邊,每逢中秋都會進行博餅。

    中秋博餅習俗是廈門本土一項十分獨特的節日活動,起源於廈門,盛行於漳州的龍海、泉州的安海和臺灣金門等地。每逢中秋佳節,該地區的家家戶戶都會自發舉行博餅活動。由於遊戲規則公平簡單、充滿競爭的懸念,又富有生活情趣,歷來為群眾所喜愛。

    博餅文化傳到現在,依然是廈門人最鍾愛的中秋活動,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民俗節日形式。不但家庭有,同學、朋友、同事之間也利用中秋節博“狀元餅”,單位團體也組織大家博餅,成為中秋節不可缺少的社會娛樂活動。每個人在中秋節前後可能會參加多次博餅活動。但博餅的形式也悄然發生改變,如今博餅會的內容逐漸豐富,獎品也發生了變化,月餅漸退居二線,被一些日用品,如毛巾、沐浴露、食用油、工藝品等替而代之。當然,博餅的樂趣不在於禮品的大小,也不管獎品如何變換,人們看重的是圍在一起搏弈的樂趣,是大家團圓共享的時刻。

    大學畢業時,回廈門工作正好第一次參加了一次部門組織的博餅活動,那次很幸運得了狀元,獎品是:現金+電器。之後幾年運氣就一直不咋滴了。但是參加活動的整個過程卻是很緊張刺激好玩,下面就由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博餅的規則:

    一、工具/原料

    獎品(也就是會餅):可以是生活用品,或者是家裡用的各種家電,亦或者其他型別的獎品。注意:以前的會餅都是月餅組成的。

    二、博餅工具:

    骰子一副(6個),大碗一個。

    三、方法/步驟

    1.現在閩臺地區流行的博餅名目與中國古代的科舉科名基本一致,反映的是明清時期科舉的情況。按照各級科舉制度的頭銜,設有狀元1個,對堂(榜眼、探花)2個,三紅(會魁)4個,四進(進士)8個,二舉(舉人)16個,一秀(秀才)32個。

    2.一秀:六個骰子中有一個點數是“4”

    3.二舉:六個骰子中有兩個點數是“4”

    4.四進:六個骰子中有四個點數是相同的,其餘兩個點數若都為“4”,則可多得一個二舉,若一個為“4”則可多得一個一秀;

    5.三紅:六個色子裡面有三個點數是“4”

    6.榜眼(對堂):六個骰子的點數剛好是順子“123456”

    7.狀元:六個骰子中有四個點數是“4”,兩個是“1”為最高階,稱作狀元插金花,可以獲得狀元和未被博取的兩個對堂獎品;

    六個骰子全部的點數都為“4”,稱作六杯紅,就可以拿走所有的獎品,但是一般為了大家友好相處,得主一般只拿狀元和兩個對堂的獎品,可被追繳;

    六個骰子全部的點數都是一樣的,稱作遍地錦,可被追繳;

    六個骰子中有五個點數是“4”,稱作五紅,可被追繳;

    六個骰子中有五個點數是一樣的,除點數是“4”,稱作五子登科,可被追繳;

    六個骰子中有四個點數是“4”,稱作“四點紅”,可被追繳。

  • 18 # 萌小貓的娛樂日記

    梅州地區客家人的中秋習俗涯話魚滴!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節日過完一個又一個,走到“中秋”,不知不覺秋天都已經過了一半了。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亦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是我國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客家人過中秋時有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中秋節,客家民間也稱“八月節”或“八月半”。客家人十分重視這一節日,月亮在這一天最圓,客家人傳承“圓”的文化,賦予其親切的情感。客家人在長期遷徙的過程中,男人多外出謀生,婦女在家養兒育女、服侍老人,他們期盼家人能有團圓之日,而中秋被視為“月圓人圓”的團圓日子。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梅州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歷經時代變遷,有些習俗雖然已漸漸消失,但是仍非常值得我們回味和追憶。

    中秋拜月

    至今,在客家地區還保留著“敬月光”的習俗,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將要升起的地方,擺出“圓”的月餅、“圓”的柚子等果品,去敬拜“圓”月,祈求家人的團圓。

    圍坐賞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朝。每逢中秋,拜過月後,一家老小圍坐在桌前,擺出果品,賞月、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其樂融工。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小孩子則邊賞月,邊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玩耍。

    八月十五唱山歌

    月下對歌是被譽為 “山歌之鄉”的客都梅州一項長盛不衰的中秋活動。“月光華華照山坡,山巒山嶺樹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客家山村的鄉親們圍坐在一起,對月當歌,賞月談心,這就是客家人特有的山歌中秋夜。

    中秋食品

    而吃東西也有些講究。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在分吃過程中,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州客家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會更有福氣、會更吉利。

    在客都梅州,中秋佳節除了月餅這個傳統且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吃上幾塊月光餅、白切糕、豬腸糕、柚子……也是客家人必不可少的民風民俗,也是梅州客家人中秋佳節思念故鄉的美味甜點。

    五仁月餅

    月餅,又稱宮餅、豐收餅、圓餅、團圓餅等,按照傳統風俗,吃月餅時,要將象徵圓月的月餅按人切塊,每人一份。除常見的月餅外,客家人還會吃“五仁月餅”,因餡中有杏仁、核桃仁、花生仁、麻仁和瓜子仁而得名,祈禱五穀豐登,五彩繽紛的收穫和生活。

    賞月“殺柚”

    梅州盛產柚子,客家人中秋賞月總少不了柚子。剖柚子我們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裡面。有些地方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也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圓圓的柚子也代表了一家人團團圓圓。且“柚”與“佑”諧音,代表了護佑的美好意願。

    圓圓月光餅

    在客家地區說到中秋節,就不得不提到月光餅,客家月光餅,也叫月華餅,採用粘米粉、白糖、芝麻、花生和掛條烘製而成,再印上紅色的吉祥圖案,象徵著圓滿、平安的節日祝福。

    綿密豬腸糕

    豬腸糕,沒有豬肉也沒有豬大腸,只是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形似豬大腸的小圓柱圓形糕點,香甜柔韌,不黏不膩,是梅州地區客家人中秋佳節的必備甜點。也是許多在外客家人難以忘懷的故鄉味道。

    白切糕

    白切糕是月光餅的延伸,做成磚樣,加了瓜丁和果仁,口感較硬,一般用刀切片或者塊來食用,糕餅香味很厚,非常純粹。

    光芋

    光芋,曾有一首客家民謠唱道:“八月十五望高樓,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吃月餅,有人吃芋頭。”過去,許多客家人家沒有錢買月餅,中秋節便會做光芋過節。

    這些傳統的客家中秋食品,雖然無法滿足現代人們小資的口感,卻一如既往地被傳承著,再潮流中竟也越過了時尚,保有著它的本然。自古以來,客家人飽受離亂遷徙之苦,渴望團圓的情感尤為強烈,這些中秋習俗,成為了客家人團聚的美好象徵。今年的中秋節,您和親友打算如何度過呢?

  • 19 # 鹿公子插畫

    家住汨羅市,沒錯,就是傳說中屈原的流放地,羋月魂牽夢繞的故鄉。若說節日,自然是端午最有特色,而中秋則隨了大流。

    中秋一至,家家張燈結綵、鑼鼓喧天是沒有的,家鄉的中秋節比不了端午的熱鬧,然而卻是家鄉人心中除了過年最重要的節日。

    往往沒到中秋,小村裡便偶爾有人家傳來聲音,誰家的誰誰回來了,於是村的另一邊,每天定時來車的地方,便又多了幾道望過去的目光。等到了自家親人回來,不管有錢沒錢,帶沒帶手信,臉上都會露出掩飾不住的高興。

    中秋是團圓的,不需要任何修飾。

    小孩無疑是最開心的,家鄉多留守兒童,這時爸媽都回來了,拼了命的撒嬌,晚上不用寫作業還有月餅吃。有月亮的時候,孩子們在月亮下聚在一起,通常要不了多久便會有個小孩哭鬧起來,這時家裡的大人也不會管是誰的對錯,大家依然坐在一旁聊天,逗一逗那個哭的小孩,要是小孩過來了,便用手指頭在小孩臉上輕輕刮幾下說:“羞羞臉,大孩子還哭。”

    中秋要賞月,但是少不了聊天月餅和小孩。

    中秋過了,南方的秋天似乎才開始,聊天聊的多了,走也沒那麼幹脆,小孩會哭,儘管知道要不了多久大人又會回來,沒辦法,留守的兒童就是愛哭。大人緊緊衣裳,臉上依然笑著,颳著小孩的鼻子說:“羞羞臉……”

    中秋也是難捨的。

    平凡的人總有平凡的事,不需要繁榮複雜的習俗,他們就是中秋。

  • 20 # 九月金菊6

    我們山東這個地方過中秋節.就是老親少友贈送月餅好酒.主要是晚輩給長輩送節日禮物必須的有月餅.因為是中秋佳節嗎.在就是在外邊工作的或是打工的.總之在外邊的親人時溝充許的話儘量趕回家來過仲秋.全家吃團圓飯慶祝佳節\在把瓜果梨棗擺在院子中央桌子上還有月餅供月賞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春天種多肉可以,種好可以放在外面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