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雯雯聊熱劇
-
2 # 鳶飛九天2018
郭松齡被少帥張學良視為精神支柱,而楊宇霆則是老帥張作霖最重要的智囊團成員。兩個人都是奉系極重要的人物,卻為什麼不和呢?
第一,派別不同。隨著奉系的不斷壯大,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麾下的奉系不可避免的逐漸分為幾個派別,即老派和新派,而新派又分為士官派和陸大派。老派主要是張作霖的結拜兄弟,是跟著張作霖從土匪一直到現在的起家老人,如張作相、湯玉麟等人,這些人與張作霖感情最為深厚,也是奉系的實力派。
而所謂計程車官派,是指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過的等人組成的一派,他的代表就是楊宇霆,成員包括姜登選、常蔭槐等人。而陸大派指的是在中國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曾經就讀過的人員,陸大派的領袖就是郭松齡,少帥張學良也與陸大派最為親近。
毛主席曾說,黨內無派,千奇百怪。隨著勢力的膨脹,或為公或為私,拉幫結派幾乎成為必然。而不同派別的明爭暗鬥,也往往勢同水火。作為不同派別的領袖,楊宇霆和郭松齡不和也就成為必然。
第二,郭松齡和楊宇霆追求的政治理想不同。郭松齡更像東北軍中的少壯派,他更加激進,也更為愛國。郭松齡一直視日本為東北的最大威脅,一直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不事內戰,抵禦外辱”。而楊宇霆則更像一個老派的精明人物。他考慮最多的不是家國,而是派別和個人利益。因此在楊雨婷看來,為了維護奉系利益,對外妥協,無論是日本還是沙俄,都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郭松齡和楊宇霆的性格不合。郭松齡和楊宇霆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人。郭松齡雖然軍事才華橫溢,也一直是少帥張學良的精神支柱,但郭松齡不苟言笑,沉默寡言,並且心胸狹隘。而楊宇霆則是老帥張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設東北,尤其是籌建兵工廠和對日聯絡方面,均有功勞。因此他恃才傲物,喜歡組成小團體,自恃功勞,有時候甚至將張學良也不放在眼裡。兩個同樣才華橫溢,卻性格都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必然會引發激烈的矛盾衝突。
最終兩人的結局不是很好,1925年,郭松齡與馮玉祥和李景林突然結成同盟共同反奉,突然倒戈的郭松齡勢如破竹,一直打到瀋陽城下才被張作霖擊敗,被俘後的郭松齡,被張作霖槍斃後曝屍3日。而郭松齡的反叛,也使得奉軍元氣大傷,最精銳的奉軍幾乎都在內戰戰場上被消耗。
而在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後,少帥張學良即成東北軍首領位置。由於楊玉婷與張學良嚴重不合,1929年,楊宇霆、常蔭槐被張學良槍斃。
-
3 # 風談天下
郭楊之不和,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兩人派系不同。郭松齡是奉天武備學堂和北京陸軍大學畢業的,楊是日本陸軍士官學院畢業的。當時奉軍大概分三派,還有一派就是早期跟著張作霖當土匪的那一派,但對立最嚴重的就是陸大派與留日派,形同水火。
其次是兩人後臺不同。郭的後臺是張學良,楊的後臺是張作霖。張學良對郭是掏心掏肺,說句不妥的話,對郭松齡比對他爹張作霖還好;日本人殺了他爹,他都可以不抵抗;而一旦執掌東北政權,第一件事就是殺楊宇霆給郭松齡報仇。
第三是兩人觀念不同。楊宇霆是親日派,他主張和小日本共治東北,郭松齡反奉時,就是他雲和日本人談的密約,基本上日本人說什麼他答應什麼。而郭松齡對日本人深惡痛絕,即使面臨兵敗身亡的險境,都不肯和日本合作。從這點來看,郭松齡值得敬佩。
本來就有這麼多的不同點,再加上兩人都是奉軍中的牛逼人物,班上第一名和第二名,天生死敵。
所以兩人在共事時難免會相互鬥,郭松齡畢竟沒有楊宇霆底子厚,資歷深,所以屢鬥屢敗。
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論功行賞,楊宇霆到江蘇當總督,張學良本想讓郭松齡當直隸總督,但楊宇霆和姜登選聯手,沒讓郭當成總督。
這事也就成了後來郭松齡反奉的誘因。
大概這麼簡單地介紹一下吧,望你滿意。
-
4 # 度度狼gg
楊宇霆是張作霖奉軍的“總參議”,類似於總參謀長的角色,對張大帥的政略與戰略方向影響極大;而郭松齡是張學良軍團的統兵將領,對少帥影響較深,卻不能直接勸諫張作霖,兩個人最大的矛盾是奉系軍隊的發展方向之爭。
郭松齡和奉系首席“CFO”王永江堅持奉軍應該執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東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強兵,嚴防日本人對東北的覬覦。楊宇霆則吃準了張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一直攛掇奉系軍隊主力入關爭雄,問鼎北洋政權最高權力,導致兩次直奉大戰的爆發,其實也間接造成了張作霖關內失利和橫死回奉路上。
須知“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奉系軍隊窮兵黷武的軍費都是東北百姓的血汗錢,《少帥》中張作霖第一次直奉戰爭大敗,在車站怒罵奉軍各將領“六天花了老子3000多萬軍費,有這麼貴的豬嘛!”足見一斑,奉系以三省之力不能勵精圖治反而急於問鼎中原,確有“小馬拉大車”之嫌,所以郭松齡和王永江背後罵張作霖“有倆錢就燒包”。
並且,龐大的軍費當東北百姓不能負擔時,張作霖還會尋求日本方面的借款,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每借一次,張作霖都要出賣一定的東北權益作為交換,在這一層上,千萬不要過分美化張作霖,無非他有底線而已。
雖然戰略決心是張作霖下的,但楊宇霆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接受過孫中山革命理論的郭松齡必恨之。最終文人王永江選擇辭官歸隱大連,武將郭松齡選擇兵諫。
這是於公一面,楊宇霆還有個缺點是利用總參議的權職在奉軍中大肆安插私人,成為奉軍內部僅次於“老派”的“洋派”老大,以他為中心形成了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批奉軍將領的小團體,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對張學良、郭松齡東北講武堂的“新派”頗多打壓,實際上不僅郭松齡,張學良本人對楊宇霆也是哪隻眼睛都看不上,不過是因為自己老子的寵臣不好下手罷了,張作霖一旦駕鶴西去,就有了後來的大帥府槍殺“楊常”二人事件。
第二次直奉大戰的戰後分贓,是郭松齡徹底死心的分水嶺,以張學良第三軍團(郭實際指揮)的戰功和奉系新控制的大片區域,郭松齡認為怎麼都應該混個一省督軍,其實名額也將將夠用,豈料一直參贊中樞的楊宇霆非要過過督軍的癮,生生撬了郭松齡的位置出任江蘇督軍,“郭鬼子”終於忍無可忍了。
1925年郭松齡在河北灤州起兵反奉,打出的旗號就是“清君側”,擺明了就是衝楊宇霆來的,通電要求張作霖下野,將權力移交張學良,為國為民的思想不能說沒有,個人名利情緒也一定夾雜其中。
-
5 # 王老先僧
派系問題。搞小團體這種事,大到行政機關、軍事機關,小到一個辦公室都屢見不鮮了。
民國時期,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其新派高階軍官主要來自兩個地方。
1、士官派。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代表人物: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
2、陸大派。北京陸軍大學或保定軍官學校、東北講武堂畢業。代表人物:郭松齡、張學良。
群體社會中,人一旦與派別掛上關係,爭鬥便不可避免。一大一小兩塊蛋糕,一群人分食。吃大吃小的先後順序,會造成兩極分化。分多分少的數量問題,也會造成兩極分化。分化導致派系出現,比較顯著的表現是自然而然抱團和自然而然排外,放到奉系軍政體系裡,就是三觀不合和利益分配不均。郭松齡和楊宇霆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奉系士官派的代表楊宇霆,屬於老帥嫡系,頗受張作霖重用和賞識。陸大派代表郭松齡呢,屬於少帥嫡系,用張作霖教訓張學良的話說就是:“你除了老婆不給郭茂宸睡以外,吃一個水果,你都要給他一塊。”
東北軍裡,張學良相比張作霖,思想觀念要激進的多。他們兩方的陣營中,張作霖、楊宇霆的奉系元老派和士官派有很強的舊時代官僚主義作風,思想保守。張學良、郭松齡的新派和陸大派則對國家革命、國家一統比較青睞。到後來,郭松齡因反對內戰發動叛亂失敗而處死。楊宇霆卻因想以元老身份控制張學良,反對東北易幟被殺。兩人的死因,便很好說明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三觀分歧。兩人死的方式都那麼不對路,活著的時候,就更尿不到一個壺裡去了。
最後放兩段張學良對楊、郭的看法和個人看法:
“郭松齡根本就和楊宇霆不和。怎麼不和呢?楊宇霆當年當參謀長,郭松齡是一個少校參謀,是陸軍大學畢業的。回來的時候當了中校參謀,他為借錢也不知為什麼,他倆就弄翻了。”(俗語說,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這裡面有點政治排擠的意思。)
“這裡頭有點小問題,我們奉天曆史上就有這個問題。韓麟春呀,姜登選呀,他們叫士官派。那麼郭松齡是陸大派,像我們講武堂底下出來的,算是跟陸大派一系的。那麼他們就不太和,所以,後來郭松齡怎麼把姜登選給槍斃了呢,也有旁的意思。”(可見派系內鬥是奉天內部一直存在的東西)
-
6 # 夏目歷史君
表示剛重溫了下少帥,我也來回答一下吧。本人覺得郭松齡和楊宇霆不和主要是因為這兩人的理念、性格問題影響吧!
一、郭松齡和楊宇霆應該就是我們印象裡那些一見面就互相看不順眼的人,這些是天生了,對的,沒錯!他倆應該就是上輩子的冤家,畢竟有些人就是看著讓你感覺不爽,提不起興致來,更別說郭松齡和楊宇霆本來就性格有點問題,特別是郭松齡完全不變通,有一就說一。
當然並不知道真正歷史郭松齡是咋樣,但從對史料和電視劇中的郭松齡的理解,可以看出他是個有才但狂傲固執的人,不懂得人情世故,想到《少帥》裡張作霖的一句話:“江湖是什麼,江湖就是人情世故。”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又怎麼能在江湖上和人和平相處呢?郭松齡不單是和楊宇霆和不來,他和很多人都合不來。
二、或許在他們還沒見面時,樑子或許就已經結下了。奉軍士官是有派系之分的,《少帥》裡也有提到“士官”派和“陸大”派有過矛盾,士官派是指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計程車官,以楊宇霆為主。而陸大派是中國陸軍大學計程車官,以郭松齡為首。
兩個派系計程車官曆來不和,即使沒有矛盾,但也不會有交情。他們兩在未見面時,或許說“已相知,未相識”時就互相看不上對方了。
三、後來兩個人相知相識後,就更加看對方不舒服了,因為兩個人的理念也完全不一樣。
郭松齡想好好發現東北,穩定東北,不入關去爭。而楊宇霆倡導對外擴張,入關爭雄。兩個人的 理念不一樣,各自政治思想不一樣,自然更加對不上眼了。
四、其實這兩人雙方都有點吃對方的醋,郭松齡是少帥張學良的導師,少帥很器重他,為了郭松齡,沒給過多少好臉色給楊宇霆,楊宇霆有挺多次都是熱臉貼張學良冷屁股的。而大帥張作霖恰恰相反,張作霖是很器重楊宇霆,棄用郭松齡,郭松齡後來造反,就是因為不受大帥重用。兩個人一個吃少帥的醋,一個吃大帥的醋,他們對對方的器重者,自然是會有點嫉妒的,本來也是人之常情,只不過被一些其他因素擾的越來越大罷了!
這兩人都是奇才,但結局都是悽慘,郭松齡被不喜歡自己的張作霖殺,楊宇霆也被不喜歡自己的張學良殺,他們始終還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愛”。
-
7 # 王斌兔斯基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最先到達羅馬的是那個領路人。
郭松齡和楊宇霆,二人從本質上都沒有脫離軍閥的窠臼。他們之所以不和,根本原因也是軍閥內部的爭權奪利。
先說郭松齡,此人出身平民之家,但自小經歷了日俄戰爭,見識了懦弱無能的清政府。然而他命運的轉變卻是在進入盛京將軍趙爾巽開辦的奉天陸軍小學堂開始的。
而後,學堂畢業的郭松齡在歷史的浪潮中加入了同盟會,參與了一系列的起義與密謀,但終歸沒有成事。
注意,郭松齡的前半生始終是在所謂的起義與失敗中度過的。孫中山等歷史上留下赫赫聲威的大佬,並沒有帶領郭松齡建立一個新世紀。甚至在郭松齡返回奉天密謀起義失敗的情況下,還是郭松齡的未婚妻把他保下來的。
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郭松齡為同盟會奮鬥的熱血還剩多少。直到他自己回到奉天,在講武學堂結識張學良,開始努力教育自己這位特殊的弟子。
再說楊宇霆,此人算是日本留學派的人物。為人恃才而驕,曾做出在張作霖麾下拿著張作霖的大洋為自己招兵的事情,把張作霖氣的不輕。
但楊宇霆此人確實有才,時人評判說奉軍裡的人才有二,文是王永江,武是楊宇霆。所以,最終張作霖還是把楊宇霆起復重用。甚至保舉楊宇霆去做江蘇督辦。
至於這兩個人為什麼不和,答案就是我文章開頭的那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最先到達羅馬的是那個領路人。選擇任何一條路都可以到達羅馬,但是,領路人可以第一個進入羅馬。
路線之爭導致了二人的不和,他們二人都想當奉軍的領路人,畢竟奉系軍閥已然是當時北洋政府裡最大的一股勢力。如果能在奉系軍閥這顆大樹下培植自己的勢力,未嘗不能做出一番大事。
這就是為什麼楊宇霆要冒張作霖之大不韙去給自己招兵。這也是為什麼郭松齡下了極大心血去培養張學良。
他們都是歷史浪潮裡的弄潮兒,只不過先是郭松齡兵敗身死,再是楊宇霆命喪老虎廳。他們二人生前因為所謂的革命與反革命的思潮路線而不和,卻都死於中國歷史中最傳統的政治陰謀之下。
歷史浪潮滾滾東去,多少英雄豪傑消失於歷史長河,留下一聲嘆息。
-
8 # 路上LS588
張作霖是東北王,楊宇霆是張作霖的得力參謀,郭松齡是統兵大將,張作霖把郭交與張學良可謂用心良苦,論謀略楊宇霆是小諸葛當之無愧,論練兵打仗郭松齡在奉系無人能及!可錯就錯在張學良無才無能,震服不住郭松齡,又不理解他老爹張作霖的良苦用心,放任郭松齡怨氣大發,真至郭兵變!讓張作霖悔不該當處,也實感無可耐何!最終的錯還是張作霖只顧子承父業,高估了張學良能力,才造成了失信於日本人,又失去了一員本該受己用的大將!
-
9 # 滄海憑帆
他兩人的矛盾,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張作霖,的所謂帝王心術造成的。
同時兩人皆恃才自傲。另外郭多理想主義,剛猛行事與世情不和。而楊多務實主義,機巧詭詐通人心結黨。兩人可說,從性格上,行事為人上,冰火不同爐。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用之。實奉系之不幸,中華之不幸也。
-
10 # 歷史系旅法師
這事兒要分主觀和客觀原因。
主觀上,楊宇霆是野心勃勃的奉軍謀士,屬於老牌軍閥思想,每天就像如何讓奉軍爭霸天下。而郭松齡是個有些理想主義的軍人,還受了點革命思想,依然和楊宇霆不對付。
而且就算沒有性格和理想上的衝突,兩人一個是張作霖心腹,一個是太子黨,雙方不可能和和氣氣,張作霖知道郭松齡有本事才把兒子交給他,但是同時也打壓郭松齡,估計是以後留給張學良去重用施恩的那套人情世故。
客觀上,這兩個人,楊是士官派,郭是陸大派,本就理念不同還是軍中不同派系,為了爭奪奉軍將來的領導地位,自然互相看不過眼,在奉軍打下半個天下時論功行賞,楊宇霆得到一省而郭松齡只得錢財,這時候郭才決定造反。
對於楊宇霆來說,自己和太子爺關係不好,就要抱緊老帥大腿,打壓其他人,讓張學良最後無人可用只能用自己,可惜他高估了少帥的氣量以及自己太過張揚,直接被殺。
對於郭松齡來說,他看不上張作霖一身匪氣,可還得在人家手下當差,於是想著透過影響張學良影響奉軍,以待以後掌握大權,然而沒有拿到該有的封賞使得郭忍無可忍,手握精銳的他貿然開戰,可張作霖拉開了日本人,馮玉祥看戲,郭松齡只能兵敗身亡。
-
11 # 歷史三日談
郭松齡與楊宇霆,基本上處於相互拆臺的關係。從兩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來。
先是楊宇霆,楊宇霆雖然深得張作霖信任,但始終沒有實權,雖然貴為奉軍總參謀長,手裡並不掌兵,與張作霖的那些拜把子兄弟相比,楊宇霆簡直算是個可有可無的人了。
楊宇霆心心念念想要擁有自己的人馬,1920年直皖聯合,張作霖任聯軍總司令,皖系的徐樹錚人任副總司令,而楊宇霆依舊出任參謀長。
在徐樹錚的攛掇下,楊宇霆考慮到自己在奉軍內部遭受的“不公”,於是毅然答應與徐樹錚共同招募屬於自己的私人武裝。
此事被張作霖知道後,直接把楊宇霆一擼到底,讓他迴天津當寓公去了,只是張作霖的奉軍軍務實在離不開楊宇霆,後來便讓他回到了奉軍系統,不過楊宇霆回來後,由於犯有前科。
被奉系高層不管是老派還是太子派排擠,搞得無地自容,便請調江蘇任都督,但是江蘇在當時是孫傳芳、陳調元的地盤,聽說張作霖安排楊宇霆督江蘇,趕忙派人到奉天1盤楊宇霆的底,為日後逐楊做準備。
楊宇霆卻不把孫傳芳、陳調元放在眼裡,沒想到他剛到任,郭松齡就給他來了個釜底抽薪,把駐在當地的東北軍悉數北撤,只留刑士廉駐上海,丁希春駐南京。
這兩個師的兵力在孫傳芳大軍環伺下根本不是個個,楊宇霆到了暗自叫苦,時刻想著脫身之法,要不是這是都是亂世練出的人精,想跑只能金蟬脫殼,硬剛肯定九死一生。
一天楊宇霆、陳調元一起去會場開會,中途楊宇霆提出想洗澡,然後直接換便裝作專列逃亡徐州,與張宗昌一道去了北京。
若不是脫險及時,基本上小命就交代了,這種背後捅刀子下絆子,楊郭二人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共戴天了!
-
12 # Damonshui
歷史上有很多不和的人,大多都有具體原因,派系不和,政見不和等等。
郭松齡這個人,除了張學良這個主子以外,他跟誰和啊?他自己狹隘又自負的性格,很難有個和的人,有個朋友就算是積德了。
說起郭松齡,我突然想起前段時間說相聲交大博士那兩口子,我覺得就是一丘之貉,不是跟同行不和,跟整個行業和觀眾都不和。也就在那一小撮人裡有市場。
說白了,郭松齡自己是一派,其他人愛哪個派哪個派,跟他都不是一派。
郭松齡無論從大局觀,謀略,跟楊宇霆都不是一個級別,臨葛不是白叫的。帶兵打仗也就比楊宇霆強點兒。可是,楊宇霆可以是百萬軍中的謀士。郭松齡也就是個千戶長的將官。
-
13 # 史論縱橫
《少帥》這部劇還是很良心的,對於歷史上很多存疑的問題都有所解釋,縱橫也很喜歡看,但是缺點也不少,就是對郭松齡的展示過於正面化,並不能表現真實的郭松齡。
要說奉系人才其實還真不少,其中郭松齡和楊宇霆都是奉系的肱股之臣,然而兩個人卻沒能達到惺惺相惜,反而是針鋒相對,正是這種針尖對麥芒,使兩個人後來都沒能吃上好果子。
楊宇霆輔助老帥,郭松齡輔助少帥縱橫認為他們兩個人的矛盾就像這個小標題,張作霖想傳位給張學良,因此極力培養張學良,其中選定的“太子洗馬”就是郭松齡,但是老帥還沒死,太子沒能上位呢,郭松齡就有點蹬鼻子上臉了,而楊宇霆則是老帥身邊的紅人加能人,甚至還想阻止少帥上位。
對於整個奉系來說,楊宇霆的功勞還是比郭松齡大一點,本身楊宇霆是日本陸士畢業,在整個北洋系統中都有一些關係,而且在奉軍中資歷和起點都很高,早在張作霖還是27師師長的時候就任命楊宇霆為參謀長,可以說張作霖早期的成績少不了楊宇霆的這個智謀。
1918年的時候直系政府從日本購置了大量軍火從秦皇島登陸,楊宇霆在徐樹錚的支援下,扣押了這批軍火,這是在張作霖不知情的情況下做的,可以說楊宇霆是一個能幹大事的人,這批軍火為奉軍裝備了七個混成旅,這七個混成旅可起了很大的作用了。
在整軍經武的過程中,楊宇霆也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郭松齡就有點暗淡了,並且也不是一直在奉系混,早先還追隨孫中山護法呢,後來混不下去才回到瀋陽,託人找的關係才在奉軍中謀個差事。
也是郭松齡命好,在講武堂當教官的時候遇到了在講武堂學習的張學良,並且藉助張學良迅速上位,成為奉系中新興的勢力。
但是輔佐的人不同,所以彼此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新派中士官派和陸大派的矛盾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也和奉系中的派系有關係,楊宇霆作為張作霖的參謀長,並且主持整軍經武,以楊宇霆為首,逐漸成為奉系中的新派人士,對於奉系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隨著新派的發展,郭松齡逐漸以新派的陸大派的身份嶄露頭角,也就和楊宇霆計程車官派形成了對比,楊宇霆畢竟是日本陸士畢業,而郭松齡是陸大畢業的,郭松齡並不厲害,厲害的是張學良,張學良才是新派的核心力量。
張作霖扶持陸大派其實也是有原因的,當時楊宇霆和徐樹錚合謀,要發展個人的勢力,並且用奉軍的錢編了四個旅,被張作霖發現後趕出了奉系,後來發現離了楊宇霆不行,又重新啟用了。
這回老帥也學精了,扶持一個陸大派和其抗衡,所以郭松齡並不是有什麼過硬的本事,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還違反軍令,擅自進行行動,並且還一度有帶兵回瀋陽的打算,是張學良把他拉回來的,而第二次直奉大戰是大勢所趨,直系內部也是矛盾重重。
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戰奉軍只要不像郭松齡不聽指揮把部隊拉走,基本衝上去就贏了,反而是郭松齡扯了後腿。
郭松齡野心勃勃,都要征服宇宙了,還在乎楊宇霆但是郭松齡認為其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就應該得到自己得到的那份,實際上張作霖已經給其七萬精銳,只是差了一個地方大員的身份而已。
而楊宇霆跟張作霖混這麼多年,謀一個地方大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楊宇霆等人在江蘇和安徽沒等站穩腳跟就被孫傳芳打回來了。
這被郭松齡看成是自己打地盤給楊宇霆丟,所以新生不滿,後來經過馮玉祥策反,郭松齡野心勃勃就要推翻奉系自己取而代之,然而,郭松齡打出的卻是“清君側”的名義,要求張作霖讓位於張學良,並且嚴懲楊宇霆等人,等郭軍軍事上佔優的時候,又拋開張學良,將自己的野心暴露的一覽無餘。
所以,在郭松齡的眼裡,沒有誰是真正的朋友,出了他自己所有阻擋他上位的人,都是他的仇人,比如奉系中比他資歷還老的姜登選就被其殺害。
楊宇霆在評價郭松齡反奉的原因時說了一句,都是少帥給慣的,其實楊宇霆也是被張作霖給慣的,在參謀位置上坐坐還可以,一旦到了主位還是不行,這就是兩個人互相看不慣的原因,都是屬於能看到別人缺點,看不到自己毛病的人。
-
14 # Mer86
北洋軍閥雖然號稱直、皖、奉三大派系,但實際上奉系和直、皖兩繫有很大的區別。比如直系和皖系軍閥的老底子,基本上都有北洋軍或者晚清新軍的底子,具有一定的近代化軍隊的特徵。而奉系的前身,則基本上都是東北各地的保安隊,文盲率極高,幾乎全是大字不識的粗人。
這些奉軍的老班底,以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吳俊升等人為代表,被稱為舊派。因為他們當年是跟張作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們,又是張作霖是拜把子的兄弟。因此在張作霖獨霸東三省後,他們也都跟著張作霖一起成為奉系的領導人。這些人的優點是非常團結,對張作霖非常的忠誠,東三省在他們的控制下,基本上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但同時,老派人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普遍不會帶兵打仗。讓他們帶幾百個人打個遊擊還可以,指揮大兵團作戰就不行了。跟直系和皖係爭天下,靠這些老派人不行!
作為奉系扛把子的張作霖也認識到了這個尷尬的問題,因此他任用了一批有軍校背景的科班生來幫他訓練新式奉軍。這批被張作霖啟用的新式軍官被稱為新派。新派奉軍的特點是會打仗,會建設,會練兵,但是他們在東北沒有基礎,必須依附於老派才能發揮自己的本領。於是,這批奉系新派軍官就分成了兩派人,分別是“士官派”和“陸大派”。
士官派也就是所謂的留洋派,普遍都有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經歷。這一派的領導人就是楊宇霆。由於楊宇霆得到了張作霖的賞識,跟他是校友的常蔭槐、姜登選等人也跟著沾光,被張作霖委以重任,掌握了奉軍的一部分實權。
陸大派也就是所謂的本土派,大多畢業於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這一派的領導人就是郭松齡。由於郭松齡得到了張學良的賞識,因此對李景林等陸大派的人也格外的重用。這一批人在奉軍中也掌握了一部分實權。
也就是說,士官派因為楊宇霆,傍上了張作霖這條大腿;陸大派則因為郭松齡,傍上了張學良這條大腿。
老派要掌權,新派也要掌權,但是奉系的蛋糕就那麼大,哪有那麼多的實權職務給新派將領來分呢?這樣一來,新派內部之間就勢必要爭權奪利。因此,楊宇霆和郭松齡的矛盾往大了說,是士官派和陸大派的派系矛盾。這個矛盾是不可能調和的。
楊宇霆因為進入奉系比較早,再加上當時東北的問題是軍隊不夠正規化,這些真是楊宇霆的強項。因此楊宇霆率先得到了重用,在他的改革下,奉軍的軍紀和戰鬥力得到了加強,並且還辦起了中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可以獨立的生產各種武器。
另一方面,楊宇霆由於曾經留學日本,對於日本政壇很瞭解。他的外交能力,多次幫助張作霖在與日本的談判中獲利。比如日本每次要求張作霖籤賣國條約時,張作霖就讓楊宇霆負責談判。楊宇霆每次都據理力爭,通常都能把日本人的刁難駁回,把損失減少到最少,是個讓日本人非常頭疼的談判對手。張作霖沒有楊宇霆幫忙,很多事情他搞不定。
但是楊宇霆的問題在於他不擅長打仗,這就給了郭松齡崛起的機會。畢竟軍隊最主要的還是要能打仗,軍紀再好,裝備再好,不能打仗也是不行的。郭松齡沒有楊宇霆治軍和外交的本事,但是他會打仗!在他的指揮下,奉軍在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都有比較好的表現。作為郭松齡的頂頭上司,張學良也正是依靠郭松齡建立的軍功,在東北軍內部一路高升,成為了少帥。
張學良的弟弟不服他,他就說自己的地位是靠戰場搏命得來的。比如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奉軍其它各路都被打敗了,只有張學良率領的一路部隊是唯一打了勝仗的。其實,這都是因為郭松齡能打,他自己狗屁不是。正因此,張學良對郭松齡有一種依賴感,離開了郭松齡,他什麼都幹不好。
也就是說,楊宇霆和郭松齡在奉軍中,一個管軍令,一個管軍隊。都有自己各自的勢力,相互牽制。
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奉軍進入關內,實力大大加強。既然蛋糕做大了,就需要重新分配權力。楊宇霆因為自視過高,已經不滿足於參謀長的權力了,他也想管軍隊,這就觸犯了郭松齡的利益,於是兩個人就鬧掰了。若是換作兩個佛系性格的人,他們的這種矛盾還是可以妥協的。但偏偏他倆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人。
就比如郭松齡,他的優點是能打仗,但缺點是不苟言笑,沉默寡言,並且心胸狹隘;再比如楊宇霆,他是張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設和外交方面有功勞。但他恃才傲物,有時候甚至將張學良也不放在眼裡,並且還喜歡搞自己的小團體。兩個同樣才華橫溢,卻性格都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必然會引發激烈的矛盾衝突,而他們又都不願意跟對方妥協。
最終因為郭松齡的問題,兩人徹底搞掰。郭松齡在馮玉祥的忽悠下起兵反奉,口號就是要懲辦楊宇霆。當然了,這僅僅只是他的口號。實際上還是內訌而已,主要目標是張作霖。楊宇霆只是一個靶子。
說實話,在奉軍之中,不管是郭松齡還是楊宇霆。他們都是地位很尷尬的人。楊宇霆雖然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高材生。可是他在奉軍中是沒有根基的,完全是靠著張作霖的賞識才能掌握一點點權力。張作霖一死,他就完全沒有靠山了。
而郭松齡比楊宇霆也好不到哪去,他雖然能打仗,但是奉軍是姓張的,不是姓郭的。不客氣的說,沒有張學良的重用,郭松齡也是啥也不是的人。他當年在南方跟孫中山混過,也是混不出頭了才回的東北。張作霖本想把他留給張學良,讓他做一個太子太保式的人物,只是可惜政治理想不同。最終把自己坑死了。
所以,人還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太高估了自己的利用價值。郭松齡是死於他看不穿這個社會的本質,而楊宇霆則是死於他太高看了自己的價值。最後一個被暴屍,一個被槍斃。
-
15 # 傳奇歷史觀
郭松齡曾經跟隨過孫中山,後來因為不受重用而投奔張作霖。郭松齡很幸運,他遇見了張作霖長子張學良,憑藉張學良這層關係,郭松齡不斷被提拔。不過郭松齡治軍確實很有一套,他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也不接受別人的賄賂。郭松齡治軍嚴格,因此他有個響亮的外號“郭鬼子”。
而楊宇霆也算得上是一位大才,早年留學日本,後來跟隨張作霖,張作霖十分信任他,讓他當東北軍總參謀。當時東北夾在日本和俄國兩大帝國之中,楊宇霆經常為張作霖出謀劃策,使東北在日俄之間遊刃有餘。
郭松齡與楊宇霆之所以不和,首先在於他們對於奉軍的未來有著不同的見解。郭松齡認為東北軍不應該再參與關內爭權,東北在日俄之間能完整保留已經不容易了。郭松齡希望張作霖儲存實力,防止日本人進攻東北。而楊宇霆則不斷鼓吹張作霖入主關內,與直系爭奪政權。
其次是郭松齡與楊宇霆在東北軍的鬥爭,一山不容二虎,郭松齡與楊宇霆都有著極大的野心,因此他二人的鬥爭是在所難免的。
-
16 # 溫讀
楊宇霆與郭松齡,兩人其實才能上是互補的,楊宇霆在政治和外交上有本事,但是他沒有真正意義上帶兵打仗,在軍事上是個弱項。郭在軍事和帶兵及革新軍隊上有過人之處,但是在政治卻是十分幼稚的。
其實這一點,老帥早就看出來了,所以和張學良說:東北不能只有郭松齡。老帥是想告誡一直和郭松齡親近的張學良:這兩個人都是人才,但又都不是全才,所以要互相平衡。但是這兩人終究沒有做成廉頗、藺相如。楊宇霆的觀點是想要繼續往中原挺進擴大地盤,郭松齡則是想要紮紮實實開發好東北,讓百姓安居。
首先,兩人雖然同屬奉系,但是派別不同。楊宇霆屬於士官派,這個派系都在日本留學過,對日本比較親近;陸大派是從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的人員,這批人和張學良比較親近,其領袖就是郭松齡。
正是因為楊宇霆曾經的留學經歷,他無論是日本還是對沙俄的態度都比較寬容,而且為了奉系的利益願意妥協,視野只在派系和個人的利益之上。但是郭松林在陸軍大學之中接受到的教育讓他對日本人十分憎惡,一門心思抵禦外敵,兩人的政治理想是不同的。
從兩人的性格方面來說,兩人的性格都有缺陷。張學良曾言郭松齡性格不好,像個女人,特別愛吃醋、小器,看不得張學良和姜登選、韓麟春在一起。郭松齡的軍事才華是非常明顯的,但是他的性格缺陷更大一點,心胸狹隘。所以在電視劇少帥之中,很多人都站在了楊宇霆這邊,因為楊宇霆不會直接在別人面前說郭松齡的不是,郭松齡一提到楊宇霆就會炸鍋,一直在張學良面前挑撥。
而楊宇霆心目之中只有老帥,老帥走後楊宇霆過於驕橫跋扈,沒有把少帥放在眼裡。有人說楊宇霆是為了東北的發展什麼的,但是要知道那個時候軍閥混戰,人、槍、地盤都是張家的私人財產,無論他地位有多高,少帥有多麼無能,江山也不可能易主,歸根結底還是張家的。楊宇霆始終不能弄明白君臣之道,不顧少帥的意見強行推行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點上他已經徹徹底底觸碰了老張家的底線。
楊宇霆比較工於權術,一心想要栽培自己的勢力,想要將自己計程車官派陸陸續續插進軍隊之中,從而擴大自己在奉系之中的勢力範圍。但是郭松齡看出了他的用心,在張學良面前狠狠告了一狀,他倆交惡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這裡。1925年郭松齡以“清君側”之名討伐張作霖,矛頭直指楊宇霆。老張平了此次叛變之後,楊宇霆把郭松齡夫婦給殺了。
郭楊之間的矛盾只是一方面,上升到少帥和楊宇霆之間的矛盾就已經不是私人矛盾,而是權力之爭了。在爭奪領導權的爭鬥之中,他們不斷交惡,矛盾激化,最終造成了有你無我的階段,轉化成了華北集團內部的暴力流血事件。從張學良的角度上來說,楊是一定要殺的。他對楊宇霆的勢力已經開始防備,畢竟楊在生前已經有架空少帥的氣勢,就像當年韓信和年羹堯一樣,也必落得和他們一樣的下場。
而且現在總有人在詬病張學良竟然用硬幣殺人,可見其昏庸。可是,用硬幣正反來殺人更是表露出張學良優柔寡斷的一面,這麼優柔寡斷的一人都忍不住要殺人了,可見事情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了吧。
以上。
-
17 # 美麗青春您真痘
楊宇霆(1885----1929),字鄰葛,北洋時期奉系軍閥首領之一。張作霖左膀右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八期步科畢業生,歷任奉軍參謀長、東北陸軍訓練總監、東三省兵工廠總辦,奉軍第三和第四軍團司令,江蘇軍務督辦,安國軍參謀總長,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頗有謀略。在東北有“智囊”、“小諸葛”之稱。東北軍系統中士官派的頭面人物。郭松齡(1883-1925)字茂宸,遼寧瀋陽人,祖籍山西,奉系軍閥愛國將領之一,畢業於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後又考入陸軍大學,早年受孫中山先生影響加入了新軍同盟會,後投靠了奉系軍閥張作霖,因為有北京講武堂和韶關講武堂的教官經歷,被張作霖聘用為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並由此結識在校學習的張學良並一見如故,亦師亦友,張學良口頭禪: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奉軍內部分為三大派系,一是跟隨張作霖起家的四梁八柱們(老派),有張作相,張景惠,吳俊升,湯玉麟,孫烈臣等人,把持了當時軍政主要力量。二是總參議楊宇霆為首的一批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士官派)成員有姜登選,韓麟春、於珍等人,因以張作霖為靠山,連張學良也不被放在眼裡。三是張學良鼎力支援以郭松齡為首,成而成員大多畢業於中國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大都擔任師長,旅長等職務,郭松齡利用張學良的支援開始和楊宇霆甚至老帥們爭權奪利。
郭松齡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 堅持奉軍應該執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東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強兵,嚴防日本人對東北的覬覦。
楊宇霆則吃準了張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極力主張奉系勢力向中原地區發展,問鼎北洋政權最高權力,導致兩次直奉大戰的爆發,最終文人王永江選擇辭官歸隱大連,武將郭松齡選擇兵諫。
楊宇霆利用總參議的權職在奉軍中大肆安插私人,以他為中心形成了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批奉軍將領的小團體,在爭權奪利時對“新派”頗多打壓。第一次直奉大戰時,楊宇霆公報私仇的槍斃了不少陸大派的軍官,郭松齡一直都記著這個仇。
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張作霖“論功行賞“,將山東督軍給了張宗昌,江蘇督軍給了楊宇霆,安徽督軍給了姜登選,而貢獻最大的郭松齡在什麼位置也沒有得到,這使他們之間的矛盾達到極點。
郭松齡軍事才華橫溢,也一直是少帥張學良的精神支柱,但不苟言笑,沉默寡言,並且心胸狹隘。
楊宇霆則是老帥張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設東北,尤其是籌建兵工廠和對日聯絡方面,均有功勞。因此他恃才傲物,喜歡組成小團體,自恃功勞,有時候甚至將張學良也不放在眼裡。
兩個同樣才華橫溢,卻性格都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必然會引發激烈的矛盾衝突,而他們又都不願意跟對方妥協。種種原因導致郭松齡1925年被老帥殺,楊宇霆1929年被少帥殺。他倆要是有一個能活到1931年,日本人哪敢如此輕率就發動九一八? -
18 # 愛看愛思考
奉系郭松齡本來就不是奉系的老人,郭松齡是隨著前奉天督軍段芝貴回到瀋陽老家的。這時張作霖以經經是北洋陸軍27師的師長了,屬於奉天的實權派。段芝貴被張作霖驅趕走了,郭松齡等一干衛隊確沒有隨之而去就這樣郭松齡加入了奉軍。楊宇庭則是日本軍校畢業直接回到了老家法庫縣,被張作霖禮聘出來作為參謀助手的。在起點上郭松齡和楊宇庭就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在軍事指揮上郭松齡的能力比楊宇庭要強上許多。所以郭松齡對楊宇庭才會不服,進而產生了反叛之心。
-
19 # 任馳贏天下
郭松齡和楊宇霆之間好比井水不犯河水,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說的大概就是他們這樣的人。理是這麼個理,可是現實交往中,郭松齡是虎,楊宇霆是豹,他們倆是針尖對麥芒,虎豹相爭,誰也不服誰。
這兩個同屬於東北軍將領的人,郭松齡是少帥張學良的亦師亦友,楊宇霆是老帥張作霖的心腹智囊,可見二人在張氏父子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說白了一個是仰仗著大帥張作霖,一個依附於少帥張學良,這兩個人心中都有一把算盤,那就是爭來爭去大不了就是“被窩了打拳”讓他們爺倆折騰去吧!
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郭松齡因與楊宇霆的政治決策和戰略方針不一樣,倆人的矛盾是愈演愈烈。楊宇霆主張大帥進軍關內擴大地盤勢力,郭松齡則堅決要求張作霖固守東北,守住家園,所以二人是誰也看不當誰。
後來由於郭松齡的意見未被張作霖採納,他又聽說張作霖要從日本引進大批軍火,用來對付關內的直系部隊。因此大為惱火,覺得張作霖這是在玩火自焚,於是郭松齡不顧少帥張學良的面子,居然要求張作霖下野,張作霖是什麼人,那是打仗不要命的主,怎麼能聽你郭鬼子的話,張作霖的一意孤行,最終導致郭松齡反奉。郭鬼子以為這樣可以制約張作霖,令其放棄進軍關內的行動。可是沒想到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賠了夫人又搭了自己的性命,最後夫妻雙雙被張作霖抓獲,就地正法,暴死街頭示眾三天,可憐的郭松齡,連少帥張學良都未能保住他的命,落得個如此悲慘的結局,這不是自作自受嗎。
虎豹相爭必有一傷,郭松齡死了,楊宇霆自然是十分高興,少了一個爭風吃醋的對手。可是好景不長,1928年6月4日,瀋陽皇姑屯事件爆發,張作霖被日軍炸死後,張學良成了東北軍的新主人,楊宇霆的日子開始不好過了。以前有大帥關照著,楊宇霆威風八面,現在少帥做主了,本來可以規規矩矩的做人,可是楊宇霆這小子偏偏不得,不僅沒把張學良放在眼裡,而且還處處給張學良上眼藥,這不明顯的倚老賣老嗎,他也不看看東北是誰的天下,那是張家的江山,別說你一個楊宇霆,就是十個楊宇霆又能怎樣?
所以楊宇霆的下場也沒比郭松齡好哪去,被激怒的少帥張學良最終忍無可忍,採取投幣的方式擊斃了楊宇霆,常蔭槐二人。
至此東北軍的兩員大將,郭松齡,楊宇霆相繼斃命。一個狂妄自大,一個心胸狹隘,最終都是自毀長城。最後的贏家還是人家張氏父子。
-
20 # 鐵馬冰河wu
郭松齡和楊宇霆不和 ,與奉系集團內部的派系鬥爭有關。按理說,郭、楊都是奉系集團中不可多得的才智之士,而且兩人都接受過正規、系統的現代軍事教育,均是胸藏韜略,足智多謀 ,能力出眾之人,相似的教育背景應該讓兩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才對,可現實是他倆不僅不和,還相互憎惡、敵視,明爭暗鬥不斷,矛盾很深。
原來,奉系軍閥集團中分為新舊兩派。舊派都是和老帥張作霖一起拉桿子、打江山的老哥們,主要人物有張景惠、吳俊升、張作相、湯玉麟、孫烈臣等等;新派是指後來引進的出身軍校的新式軍政人才,先是招攬了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等留洋派加入奉系,後來又有畢業於陸軍大學的郭松齡以及東北講武堂的張學良等一大批少壯派軍事精英加入了進來。
而在新派中又分為“士官派”和“陸大派”。“士官派”指那幫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將領們,比較出名的有姜登選、韓麟春、王樹常、於珍、鄒作華、臧式毅、何柱國、關玉衡、熙洽等等,奉楊宇霆為首腦;“陸大派”指出身北京陸軍大學以及保定軍校的將領們,核心成員有魏益三、劉偉、齊雲、範浦江、劉振東等人,以郭松齡為首。
按張學良的說法,奉系軍隊中除了張作霖和他那夥起自綠林的舊部掌控了一部分兵力外,最精銳的主力分別被楊宇霆、郭松齡兩派所掌握。張學良如此評價道:“楊與郭才略相當,專橫跋扈亦相似,正所謂兩雄不能並立”。
老派、士官派與陸大派之間,最突出與最激烈的當屬郭松齡與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之間的矛盾。夾在中間的張學良只得從中斡旋,極力調和。這一時期,才能與性格同樣突出的郭松齡對自己的學生、未來的少帥張學良還是比較服從的,張對郭也很欽佩與信任。
需要指出的是,張作霖的老派和留學東洋計程車官派都被視作“老帥派”;而以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保定派、講武堂派的成員因年紀較輕,因此又被稱為“少帥派”。
不團結是中國人的通病 。有中國人的地方必定山頭林立,派系傾軋,內鬥不斷。這是中國人的劣根,傳統文化的糟粕,民族的悲哀。
張學良從講武堂畢業後進入了軍界,在父輩的提攜以及教官郭松齡的盡心輔佐下,他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立下了戰功,之後他率軍南征北戰,很快就少年得志,榮升少將軍銜,成為能獨當一面的大將了。
張學良倚重郭松齡,他想改造舊軍隊,又經驗不足,便開始重用郭。張學良認為,郭松齡是正規軍事院校畢業,軍事知識豐富,且為人正直,能征善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大才,遂極力向父親張作霖舉薦,張作霖也希望兒子能儘快掌握軍權,於是郭松齡被委任為衛隊旅參謀長兼二團團長。
郭松齡果然了得,他一上任,就整肅軍紀,整飭弊端,裁汰冗員,嚴格訓練,不到一年,衛隊旅被他打造的軍紀嚴明,作風頑強,面貌煥然一新,各項訓練指標均冠於全軍。
張學良和郭松齡關係親密,彼此推心置腹,篤信不疑,郭松齡對張學良也是忠心耿耿,盡心竭力,萬難不辭。之後,張、郭率部到黑龍江、吉林等地剿匪,屢立戰功,名聲大噪。
之後,張、郭率軍參加了兩次直奉戰爭,屢建奇功。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奉軍勢力大增 ,所佔地盤也迅速擴大。段祺瑞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任命張作霖節制總督東三省所有軍政事宜;任張宗昌為蘇皖宣撫使、第一軍軍長;張作相、吳俊升為吉林、黑龍江督辦;闞朝璽為熱河都統;李景林督辦直隸軍務善後事宜;韓麟春為第二軍軍長 。不久,段政府又任沒有立戰功的楊宇霆為江蘇督軍;姜登選為安徽督軍。
二次直奉戰爭奉軍大勝。楊宇霆榮升江蘇督軍,李景林、張宗昌等都有了自己的地盤,唯獨立下赫赫戰功的郭松齡功高而無賞。郭松齡自然怨憤不平,尤其對無尺寸之功卻成為封疆大吏的楊宇霆異常不滿。
張學良、郭松齡率一、三聯軍攻克秦皇島後,麾下總兵力已達六個步兵師和兩個騎兵師,後來又擴編了兩個炮旅,張任總司令,郭為副總司令,所部分駐在京奉鐵路沿線,東至錦州西至廊坊,都是張、郭的勢力範圍。當時張學良正忙於創辦空軍,就把實際指揮權交給了郭松齡。
郭松齡雖然立大功而不賞,但軍權在握,所部又是奉軍中最訓練有素、裝備最好、最驍勇善戰的精銳,楊宇霆曾經向張作霖進言,說郭松齡和張學良走的太近,而且郭為人桀驁不馴,又大權在握,恐怕會尾大不掉,日後必生禍患,應當防患於未然,予以適當的裁製、羈縻。張作霖本來就不太喜歡郭松齡,認為他思想左傾,且恃才傲物,認為楊宇霆的意見值得采納並重視。
不料,楊宇霆竟一語成讖,他的擔憂不久後就成為現實。
1925年11月14日,也就是郭松齡倒戈反奉的前幾天,張學良召集郭松齡、李景林等人到天津開會,在會上,他轉達了老帥張作霖進攻馮玉祥國民軍的密令。郭松齡反對動武,力主和平。會上,郭松齡、李景林反對老帥、拒絕執行其命令的氣氛已經很明顯了。郭松齡等人都對沒有戰功而獲江蘇督軍高位的楊宇霆深表不滿,郭與楊積怨尤深,他在會上沉默無語,似乎在思考什麼。
對於郭松齡在暗中策劃反奉行動,張氏父子已經隱隱有了不祥預感。天津會議結束後,郭松齡稱病住院,張去醫院探視,郭憤憤不平的說:“東北的事情就是壞在楊宇霆這幫人手上。這次兵敗江蘇,東北軍損失了3個師的兵力,楊被驅逐,令我軍名聲掃地。我們拼死拼活打下地盤,又得被留學生搶功,我是不願再去當這個‘炮頭’了” 。
他還肆無忌憚地說:“上將軍(指張作霖)腦筋陳舊,又被群小包圍,恐已無法挽救,我建議 父退子繼,由你少帥接任震威軍總司令,改良東北政局,我願竭誠擁護”。
張學良本來想傳達老帥催促進兵的命令,見他如此說,不禁駭然:這不是要造反嗎?見郭拒絕出征的態度十分堅決,他也無可奈何,只好黯然告退。
1925年11月25日,郭松齡舉兵倒戈反奉事件突然爆發。郭軍同室操戈,先勝後敗,郭松齡和夫人韓淑秀均被張作霖下令處死。
事後,張學良總結郭松齡起兵反奉的經驗教訓時說:“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各路人馬在勝利後都擴充了,張宗昌出戰時只有一個旅,勝利後擴編成好幾個軍。李景林也由一個師擴編成三個軍。但是我的部隊沒有擴編,我的部下都很失望,郭松齡嘴上不說,心裡難過得很,所以,他後來倒戈,這個原因也有一點。我曾說過,我父親他不聽我的,他要聽我的,郭松齡不會倒戈反奉的”。
“還有就是他說過,我倒黴,當了你的部下,你被老帥壓著起不來,我在你手下,我也被壓啊!人家都有地盤了,江蘇督軍、安徽督軍、山東督軍、河北督軍,我們卻什麼都沒有,打硬仗都是我們的人,可慶功受賞的卻不是我們,而是他們”。
由此可見,郭松齡起兵反奉,是不滿於有功不賞,尤其是對大帥面前的紅人楊宇霆無功卻被封為江蘇督軍而心生怨恨,這才鋌而走險、倒戈反奉的。
楊宇霆文武俱全、治軍也很嚴格,深得張作霖青睞與倚重。楊宇霆和耿直的郭松齡不同,他性格圓融,善於鑽營,因而快就博得張作霖寵信,被看作左膀右臂,柱石之臣,甚至將私人印章都交給他保管。
楊宇霆以諸葛自命,驕橫跋扈,目中無人,他在張作霖的關照下青雲直上,叱吒風雲,紅極一時,很快就成為能左右東三省軍政的炙手可熱的顯赫人物。
進入奉軍後,他從見習排長一路扶搖直上,歷任軍械廠廠長、師參謀長、東三省巡閱使署參議、奉軍總參謀長、江蘇督軍、安國軍總參議、奉軍第3、4方面軍軍團長等要職。郭松齡對楊宇霆的為人很不齒,且認為他只會紙上談兵,沒有立過戰功,加上兩人都是心高氣傲之人,相互不屑,絕不肯相互妥協,遂致矛盾愈演愈烈,無法調和 。可以這麼說:郭松齡起兵反奉,與其說是針對張作霖,不如說是針對楊宇霆。 張學良繼任少帥後處決楊宇霆、常蔭槐,面對眾人的質疑,他解釋道:“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殺楊宇霆 ?殺楊宇霆有許多原因,其中之一可以這樣說,楊宇霆是死在郭松齡手裡,死在郭松齡事件上 ” 。由此可見,“少帥派”的人都認為郭松齡之死和楊宇霆有莫大關聯,殺楊宇霆就是替郭松齡報仇,足見兩人的嫌隙、矛盾有多深,兩派的明爭暗鬥是多麼的詭譎激烈。
【插圖源自網路】
【寫作辛苦 嚴禁剽竊】
回覆列表
這還得從當時的時局說起,第一次奉直戰爭後,奉軍內部開始形成了老派和新派,老派就是奉軍中的實力派,他們的成員大多數是和張作霖一起出生入地的好兄弟,有張作相,張景惠,吳俊升,湯玉麟,孫烈臣等人,他們都在奉軍中擔任要職。新派分為士官派和陸大派,都是軍校出身的人,而是士官派,大多數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以楊宇霆為首領,成員有姜登選,韓麟春、於珍等人。而陸大派成員大多畢業於中國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他們以郭松齡為首,而張學良雖不是陸大派的首領,但是非常欣賞和提拔陸大派的成員,路大派成員多次擔任師長,旅長等職務。
都是不同派系的首領,所以本身之間就存在著矛盾,這也是士官派和陸大派之間的矛盾,再說兩人之間的主張也不一樣,郭松齡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而楊宇霆極力主張奉系勢力向中原地區發展,已然成為張作霖稱霸中原的得力助手,同時楊宇霆和郭松齡都是性格有缺陷的人,楊宇霆專橫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他仗著有張作霖的寵幸,有的時候都不把張學良放在眼裡,自以為是張學良的長輩。而郭松齡呢,他是屬於不苟言笑,特別嚴肅,但是心胸狹窄,剛愎自用的人。但是郭松林又非常受到張學良的重用,他們兩個關係非常非常要好。
後來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張作霖論功行賞,將山東督軍給了張宗昌,江蘇督軍給了楊宇霆,安徽督軍給了姜登選,而貢獻最大的郭松齡在什麼位置也沒有得到,所以這也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楊宇霆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貢獻並沒有自己那麼大,而且得到那麼高的賞賜,這對於郭松齡來講肯定受不了。郭松齡簡直就是個恃才傲物的混蛋,他吃住都是張家的,還掌握著張家的最精銳的部隊,可是到最後卻反了張作霖,也不顧與張學良之間的師徒之情,朋友之情。剛開始以為郭松齡有著崇高的理想,比楊宇霆有理想,有抱負。但是後來他反了張作霖就不這樣覺得了。
反而楊宇霆,老帥在時,輔佐老帥,出謀劃策,東北那樣的地理環境,政治氛圍,楊宇霆處理起來得心應手,使東北,至少不落於日本人之手,老帥死後,雖然有些託大,經常以叔叔輩對待張學良,但至少不像郭松齡那樣起兵造反,該給張學良出謀劃策時他依然能夠才智盡處出。
其實郭松齡和楊宇霆都是奉系軍中最具有軍事才能的兩個人,前者是少帥的精神支柱,後者則是張作霖的肱骨心腹,無奈這兩個人三觀差異抑或兩者相互妒忌,搞得兩人關係水火不容,郭是清高的理想主義者,而楊是精明的利己主義者,各自性格的缺陷導致了人生的悲劇,郭松齡1925年被老帥殺,楊宇霆1929年被少帥殺。他倆要是有一個能活到1931年,日本人哪敢如此輕率就發動九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