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小閱閱世界

    受封燕京積蓄實力:

    朱棣王號為燕王,這個燕字就是燕京的意思。朱棣是兄弟中武力最高的一位,因此被封到燕京。同時這個分封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提醒朱棣,要守護邊疆,不要和自己的侄子搶皇位。朱元璋本意是讓朱棣鎮守邊關,阻止蒙古鐵騎的入侵,沒想到朱棣在保家衛國的同時,暗中積蓄實力訓練軍隊,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謀事。

    裝瘋賣傻逃過巡查:

    朱棣在邊地招兵買馬的事情很快傳到了皇帝朱允炆的耳中,他不得不讓大臣黃子澄去燕京查明情況。接到訊息的燕王為了儲存實力,便開始演戲。他假裝得了瘋病,三伏天穿棉襖烤火爐,大喊“凍死我了”,不穿衣服跑到街上大吼大叫,和狗搶食物。種種行為被黃子澄看在眼裡,他竟認為燕王真的瘋了,便回京報告。朱棣逃過一劫,從這之後,招兵買馬的事情再也沒有被阻礙,很快他就組建起來一隻紀律嚴明,兵強馬壯的軍隊。

    靖難之役終登皇位:

    大臣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建議削藩,這正好給了朱棣起兵的理由。他對外號稱朝廷出了奸臣黃子澄,方孝孺,矇蔽皇上,他要“清君側”。於是便起兵南下,史稱“靖難之役”。朝廷的軍隊雖然是燕王的三倍,但是他們長久不打仗,疏於防範,而燕王的軍隊每天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自然勢如破竹。沒過幾年,朱棣的軍隊就將朝廷守軍殺得節節敗退,直至攻破南京城。沒過多久,朱棣宣佈建文帝死亡,自己登基,坐了皇帝,是為明成祖。

    朱棣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抓住了建文帝的弱點:太看重親情。建文帝曾下令不讓守軍對朱棣放冷箭,使得朱棣可以為所欲為。並且朱棣站在清君側的制高點上,贏得了民心,又兵強馬壯,能夠成功是肯定的了。

  • 2 # 阿輝看歷史

    建文帝朱允炆開始清理一些藩王也就是他的舅舅時,朱棣開始了他的準備動作,他在自己的王府之內秘密招募了很多士兵,並且開始訓練他們,為了不讓人知道,他還在他家附近開了個養雞場,裡面訓練的刀劍聲就不會被外人聽見了。他不僅養兵,還招募了一群算命占卜的人,大概是想要給他計程車兵一些精神支柱吧。以前謀反都是順民意的,他這名不正言不順的就想到了這個辦法。這絕不是多此一舉,這個舉動在後來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話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朱棣也明白這個道理,要打戰,不安排點間諜安插點眼線啥的不行,他採取的辦法是積極結交宮中宦官,不斷給他們送禮。

    準備工作要做足,不能讓建文帝搶先對他下手,朱棣需要充足時間。為了爭取時間,朱棣開始裝瘋,但是很快被人識破,有人上奏請求儘快處死朱棣。建文帝朱允炆派人去他家,此時的朱棣是不得不反了,朱棣殺死了建文帝派來的人,起兵謀反。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拉開序幕。

    朱棣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能和屬下的支援打了好幾次勝戰,他還設計拉攏寧王,但是寧王有這t一支強大的軍隊,而朱允炆這邊卻用錯了人。當時對戰的主帥是李景隆,他雖是幫朱元璋打天下的李文忠的兒子,但卻是個紈絝子弟,對兵法一竅不通,空會紙上談兵,沒上過戰場的他不知福戰爭的血腥,帶著幾十萬大軍想要證明自己,卻在戰場上嚇壞了,朱棣就這樣以很少的兵力打贏了勝戰。

    後來,朱棣遇到了他真正的對手:盛庸和鐵玄。這兩個人和朱棣的對抗才是真正的實力對抗,但是之前的戰爭讓朱棣積攢了實力的同時也斷了他的後路,要麼勝利要麼死亡。

    也許有時候就是天意,在一次次死裡逃生中,朱棣活了下來,最後經過靖康之難,李景隆為了活下去,當了內奸,在李景隆和方孝儒兩個內奸的幫助下,朱棣最後終於勝利了。

    朱棣的勝利一方面是他自己有獨特的軍事才能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他看人的眼光和選人用人的方法,反觀建文帝,一直用錯人。

  • 3 # 天下黎氏

    他篡位的過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長子早亡)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稱帝。

    首先介紹一下朱棣的背景,朱棣生於應天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盡⑷?子晉王朱?6?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1402年7月17日登上皇位。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棣即位後,曾先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南收安南。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朱棣設立了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派遣鄭和先後六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與東南亞及印度河沿岸國家的聯絡; 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儘量抽毀,對於不得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對後世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朱棣十分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在他的努力之下,社會經濟也發展地非常快,而國家的統治也變得更加牢固,明朝的國力已經達到了頂峰時期,表面上看永樂這兩個字代表的是永遠安樂,而這也是明成祖的一個美好願望,每個皇帝都希望在自己的統治中可以做出一番作為讓百姓安樂,而明成祖非常注重農業,在政治上又非常地勤奮,對人才十分地尊重和敬重,所以他的願望也變成了現實,人們的生活果然安樂起來,所以後世的人們總會稱呼他為永樂大帝。明成祖是一位十分偉大的人物,他千辛萬苦地奪得了王位,之後為明朝的國力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成功的人。 永樂十年以後,為打擊北元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朱棣開始了北征,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征的頻率越來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時,病逝於榆木川,在位22年,終年65歲,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他不是個好人,逆取皇位,殘忍嗜殺,誅十族、瓜蔓抄,陰險狡詐; 他是個好皇帝,遷都北京,北征蒙古,修大典,下西洋,功績輝煌。

    可以說,朱棣是朱元璋二十幾個兒子裡頭最具雄才大略的藩王。而且,朱棣本身就有謀朝篡位之心。只不過朱元璋在位,不敢表露出來而已。但是,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從王朝長治久安出發考慮,須是按照宗法制的要求立嫡立長,朱允炆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加之,朱允炆雖然仁弱,但並不缺乏聰慧,所以朱元璋對朱允炆並無不滿之處。總之,朱允炆繼承皇位是不可改變。而朱允炆繼位,是不需要朱棣等藩王支援的,有太祖皇帝詔書即可。朱允炆繼位之後,聽從大臣建議,著力削藩,朱棣處於被削之列,自然不甘心,便藉口朝中有奸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奪取皇位。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他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於元末群雄爭鋒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歲被封為燕王,17歲迎娶徐達長女,21歲帶著金成 祖像冊金寶就藩北平。40歲以“靖難”名義興兵,四年後從他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了大明 江山,在位22年,改年號為“永樂”,諡號“文皇帝”,故又稱“文皇”,廟號“太宗”, 世宗改“太宗”為“成祖”,死後葬於長陵。   朱棣的性格頗像其父朱元璋,同時也是繼朱元璋之後又一位雄才偉略的皇帝。他的一生跌宕 起伏。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率軍征討蒙古乃兒不花,大獲全勝,從此聲名大振 ,也為後來靖難之役的勝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侄兒建文帝登基後銳意削藩,藩王人人自危 ,而燕王為強藩之首更是削藩的主要目標。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起兵。4年後,從 金川門入京師,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即皇帝位。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遷都北京,編修 《永樂大典》,派鄭和六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說“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 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製集,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yuán)之廣,遠邁漢 、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朱棣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可比漢、唐。然而他性情暴戾, 製造了幾起血腥大案,如瓜蔓抄、誅十族、後宮慘案等,“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 可掩哉”。   武功:馬上天子   朱棣是位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奪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於兵 ,最後也死於行軍的途中。   初戰告捷。洪武十三年(1380),朱棣就藩北平,此後直到南京稱帝,他在這裡度過了23年 的時光。這段時間對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個年輕的藩王逐漸成熟起來,逐漸在眾藩王中嶄 露頭角,成為眾藩之首,並最終登臨大位。   靖難起兵。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登基後,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厲風行、銳 意削藩。當時的形勢對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奪五藩後,目標直指燕王,加強了對燕王 的防範。建文帝命心腹謝貴任北平都指揮使,掌握軍權;命張■為北平布政使,掌握日常行 政權;並將燕王府護衛精銳調往開平,命宋忠帥兵3萬駐守開平。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燕王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領“靖難”之軍,歷時4年,大小百餘戰,最終兵臨南京,奪得大明江山。下面選擇幾個大的戰役加以介紹:   大破宋忠宋忠將兵3萬,駐軍開平,是防備燕王的重要軍事力量。燕王舉事後,宋忠未敢貿 然進軍,而是移軍懷來。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備通州的通州衛指揮僉事房勝,攻取薊 州。居庸關被朱棣攻破,守將率敗軍歸附宋忠。宋忠為調動士氣,謊稱原來燕王府守衛的家 屬被燕王殺害了。燕王知道這一情況後,特意讓那些士兵的親屬打前鋒。原燕王府守衛看長 陵神功聖德碑   到家人沒有死,惱怒宋忠欺騙他們,就臨陣倒戈。宋忠頓時陣腳大亂,燕王趁機麾軍過河, 直撲過來。宋忠由是大敗,逃回城內,結果城破被捉於廁所內。   懷來擊敗宋忠,是朱棣起兵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戰鬥。這次戰鬥,斬首數千人,繳獲戰馬八千 餘匹和大量的軍械。更為重要的是,懷來之戰解除了北平周圍的軍事威脅,提高了軍威。不 久開平、龍門、上谷、雲中、永平等處守軍紛紛投降,壯大了朱棣的力量。   真定大戰八月,建文帝命老將耿炳文率兵13萬征討燕王。由於朱元璋幾次藉故大殺功臣後, 朝廷中已經沒有幾個能征慣戰的武將了,所以儘管耿炳文當時已經65歲了,也只能披掛出征 。耿炳文和朱元璋一樣,都是濠州人。當年他駐守長興10年,抵禦張士誠的進攻,“大小數 十戰,戰無不勝”。朱元璋十分滿意,建國後封他為長興侯,為一等功臣。建文帝命其為主 帥,有一舉殲滅燕王之意。   耿炳文駐軍真定,派前鋒9000人據守雄縣。朱棣探知清楚後,於八月十五日悄然來到雄縣。 正值中秋之夜,守城士兵飲酒賞月,放鬆了警惕。當發現燕兵時,朱棣的軍隊已經攀上了城 牆,守軍倉促應戰。這支部隊是南軍的精銳,戰鬥力很強,直到第二天破曉之時,朱棣才攻 佔縣城,南軍全部力戰而死。   離雄縣50裡的莫州,潘忠、楊松率軍駐守。朱棣料定二人會來援救,命千餘勇士埋伏在   必經 之路的月漾橋下的水中。潘忠果然帶兵來援,見雄縣已失,想退回莫州,不料燕兵突然從水 中冒出來,佔據了月漾橋。這樣前後夾擊,南軍大敗,許多人掉進河裡淹死了,潘忠被俘。 朱棣乘勝追擊,招降了莫州留守的萬餘人。一天之內,南軍損失了3萬人馬。   永樂青花梅瓶   在莫州投降的南軍中,有一個名叫張保的將領表示願意為朱棣效力,並將南軍虛實告訴了朱 棣。這時南軍尚有10萬人馬,駐兵真定,分為兩營,列於河兩岸,互相聲援。朱棣遂命張保 回到耿炳文營中,渲染燕軍馬上就要進攻了。很多將領不明所以,認為南軍勢大,不如突然 襲擊。現在將張保放回,想要攻其不備也不可能了。朱棣自有一番道理:耿炳文知道燕軍來 攻,擔心燕軍勢盛,必然會移營合兵一處,這正是攻擊的好時機。事情正如朱棣所料,耿炳 文令移營合兵。朱棣趁機率軍猛攻,南軍倉促應戰。戰鬥十分慘烈,最終南軍不敵燕軍鐵騎 ,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戰。耿炳文長於固守,而所率軍兵多步兵;燕軍多騎兵,擅長野戰。 朱棣認為耿炳文是富有作戰經驗的老將,不好對付,擔心時間一長,士氣低落,遂圍城三日 後退回北平。   真定一戰,南軍損失數萬人馬,但主力尚存。如果堅持固守策略,朱棣還真沒有什麼好辦法 。然而建文帝對戰事甚不滿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意圖從速殲滅燕王朱棣。臨陣換將, 本是兵法大忌,何況是以弱換強。當年秦趙長平之戰,趙王不理解老將廉頗的固守戰略,聽 信反間計,換了飽讀兵書而一無用處的趙括上去,結果40萬趙卒埋身長平,也為後世留下了 紙上談兵的笑柄。建文帝此次換掉耿炳文,實為一大失策,給燕王提供了戰機。   鄭村壩之戰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萬。他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長子,長得高大威猛、 儀表堂堂,喜讀兵書,然而缺乏作戰經驗,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紈絝子弟。建文帝將希望寄託 在他的身上,恩寵有加;而對於朱棣來說,他只是當年被秦軍坑殺40萬卒的趙括式人物。當 朱棣得知李景隆帶兵時,喜不自禁。朱棣認為李景隆“為將政令不修,紀律不整,上下異心,死生離志,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觸霜雪,手足皸瘃,甚有 墮指之患,況馬無宿稿,士無嬴糧,敗二也;不量險易,深入趨利,敗三也;貪而不止,智 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三軍易撓,敗四也;部曲喧譁,金鼓無節,好諛 喜佞,專任小人,敗五也”。這個分析雖然有燕王鼓舞士氣的因素,但卻是看到了李景隆的 致命弱點。   李景隆放棄了耿炳文穩健的策略,率軍直撲北平,分兵三處:一軍攻打北平九門;一軍攻打 永樂八年成祖敕諭通州;自己駐紮鄭村壩(北平東20裡)。當時朱棣赴大寧尋求救兵,北平守備空虛。攻打北平的戰鬥十分激烈,正陽門情勢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親率婦女登城,投 擲石塊,幫助守衛城門。主攻彰義門的瞿能父子驍勇善戰,率領精騎一度攻入城內,然而李 景隆卻命令等待大隊人馬,結果貽誤戰機,守軍以水潑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經難以攀爬 了。守軍並沒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裡不斷派遣小股部隊騷擾南軍,弄得南軍精疲力竭,人心不寧。   十一月,朱棣已經收編了寧王的部隊歸來,包括能征慣戰的朵顏三衛騎兵,實力大為增加。 李景隆派陳暉率一萬騎兵東行,尋找機會迎擊燕軍,不期兩隊人馬沒有走到一條路上,未曾 相遇。後陳暉發現了燕軍,從後面尾隨而來,準備前後夾擊。朱棣察覺後,命精騎回頭迎擊 ,將其一舉擊潰,陳暉隻身逃回軍中。燕軍士氣大振,燕王乘勢派朵顏三衛猛衝南軍。朵顏 騎兵銳不可當,疾風暴雨般連破南軍七營。李景隆整頓軍馬,在鄭村壩與燕軍決一死戰。這場戰鬥,數十萬軍馬從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屍橫遍野,十分慘烈。朱棣趁著天黑,派奇兵左 右衝殺,攪亂了南軍的陣營,然後燕軍正面猛攻,佔據了上風。當日未分勝負,雙方各自收 兵回寨。李景隆沒有經歷過這樣慘烈的戰鬥,初戰不利,感到難以取勝,連夜拔營南遁,匆 忙之中竟然沒有通知圍攻北平九門的將士。攻打九門的將士失去主力的掩護,僅兩天就被朱 棣擊敗,北平之圍始解。   這一戰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熾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殘兵堅守北平城,面對李景 隆數十萬大軍的攻擊而巋然不動,有力地牽制住了南軍,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據地。假設北 平被攻佔,朱棣將面對另一番景象,勝負的天平尚不知會傾向哪邊。同時,這也可以看出李 景隆是多麼無能,印證了朱棣對他的分析。   白溝河之戰鄭村壩大戰之後,原本銳意削藩的建文帝卻變得軟弱起來,罷齊泰、黃子澄職, 希望燕王息兵。這種做法無異於向朱棣示弱,是不會起到任何積極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 )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請求息兵。這一舉動,估計是朝廷的意圖,不然李景隆是不敢如 此做的。朱棣現在兵強馬壯,自然不會講和。雙方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在春天再戰。 然而朱棣使用了一個小花招,戲弄李景隆於股掌之間。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軍救 援。朱棣卻不與之戰,由居庸關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場,勞而無功。當時天氣尚寒,南 軍衣衫單薄,不少士兵被凍傷,部隊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月一日,李景隆誓師於德州,號稱百萬(實則60萬),大舉北伐。雙方在白溝河擺開陣勢 ,大戰一觸即發。這場戰鬥驚心動魄,扣人心絃。南軍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驍勇異常,率軍 猛衝燕軍,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騎接連被射殺,他的寶劍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奮勇廝殺, 已經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見大勢不妙,撥馬跑到河堤上,南軍在後面緊追不放。朱棣立馬 站在堤上,假意用馬鞭招呼後面的部屬,使南軍相信燕軍就在堤下。南軍果然上當,沒敢繼 續追擊,不然朱棣即將被生擒活捉。雙方殺得難解難分,互有勝負。忽然一陣風將   南軍大旗 颳倒,南軍陣營產生了混亂。朱棣抓住這難得的時機,指揮部隊猛衝,一舉擊潰南軍。   白溝河之戰是決定性的戰役。此後,建文帝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軍事征討。朱棣由此轉 守為攻,取得戰事上的主動。   靈壁之戰朱棣準備取道山東,直撲南京。然而在濟南卻遭到了鐵鉉的堅決阻擊,又在東昌為 盛庸所敗。建文三年(1401),朱棣選擇了進軍防守較為薄弱的河北,轉戰河北各地。十二 月,朱棣得知南京守備空虛,可以乘虛而入,於是決定繞過山東,率軍直取南京。   制誥之寶(白石)燕軍孤軍南下,期間多有敗績。北方士兵不適應南方氣候,很多人病倒了 ,許多將領也請求撤軍。朱棣很猶豫,一連數日擐(huàn)甲不離身,最後在大將朱能的 勸說下堅定了繼續南下的決心。他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   這時南軍防禦的主要力量總兵何福駐軍靈壁,修建了大量工事,固守不出。朱棣想與之決戰 不得,就截斷了他的糧草供給,將其圍困起來。何福無奈,準備突圍,不想南軍把燕軍進攻 的信炮當成是突圍的訊號,紛亂湧出,結果大敗。何福僅以身免,而南軍的主要將領平安被 俘獲。平安是朱元璋的養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文韜武略,成為朱棣的主要對手,多次擊敗 過他,還斬殺過他的幾個得力戰將。俘虜平安,令朱棣興奮異常,燕軍上下都說這回可以平 安了。朱棣捨不得殺他,將其押送回北平。   鐵鞭靈壁之戰後,朱棣再也沒有遇到大的戰鬥,於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臨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開啟金川門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 4 # 書院大先生

    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個兒子,其母孝為慈高皇后。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成祖年輕時候相貌英武,智勇雙全,有大謀略。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太祖駕崩,太子朱標因先於太祖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

    因太祖在位時,大封藩王,各藩王都擁兵自重,大都做不法之事。

    當時成祖北京到南京奔喪,當時因忌憚各藩王,太祖遺旨各藩王不能進京奔喪,成祖便返回北京。後來建文皇帝和齊泰、黃子等澄商量,打算找藉口慢慢的把各藩王勢力削掉。因當時成祖自身賬下勢力強盛,惠帝不敢動,只好先把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朱橚廢掉,起到震懾之用。

    當時因為謀變準備,朱棣可謂是裝瘋賣傻到了極致,惠帝當時派來監視燕王府的人到王府上看到朱棣大熱天的烤火的情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都一致認為朱棣真發瘋了。

    當時因為用兵必須有武器,但是打造兵器的動靜又太大,朱棣便讓人在家裡搞了一個大型養鴨場,用鴨子的聲音掩蓋打造兵器的動靜。

    朱棣還派人去北京探聽虛實,但去的人因建文帝的熱情款待而被策反了,結果就是成祖的謀反大計被迫提前行動,就這樣靖難之役就開始了。

  • 5 # 南宮螽

    朱棣造反,朱允炫在大火中失蹤,

    是明朝非常著名的歷史事件,至今

    有關朱允燭逃生後去哪裡當了和

    尚,建了一座廟,留下一塊石碑的

    傳聞還是很多的,但不管怎麼說,

    這也是歷史一大謎團。很多有心的

    讀者問,朱棣的皇位得來的也太容

    易了吧?為什麼滿朝文武和藩王,

    沒有一個人阻止他呢?在孔孟之道

    大行的古代,這種不忠不孝的行

    為,滿朝文武都可以坐視不理嗎?

    朱棣從造反,到篡位成功,僅僅用

    了四年。

  • 6 # 深二少

    先天:有旨無將

    1、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

    2、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倖存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後,耿炳文軍敗,建文帝聽到訊息,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李景隆本是絝絝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

    後天:不撓用間

    其間的戰鬥無數,不細數。朱棣本身是朱元璋兒子裡最能征善戰者;建文帝是個優柔寡斷、婦人之仁的皇帝。又有南京太監送密報。

    當然還有很多原因,就不一一表述了。

  • 7 # 忘記專家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後,由於其太子朱標已死,因此直接讓皇太孫朱允炆繼承了皇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繼位後不久,燕王朱棣就開始造反了。

    四年之後,朱棣便從北平一路殺到了南京,建文帝則化妝從皇宮的地下暗道潛逃了出去。

    在朱元璋封的眾多藩王中,實力比較強的有秦王(老二)、晉王(老三)、燕王(老四)、寧王(老十七)等人,其中秦王和晉王都先於朱元璋而死去。

    剩下的諸王中,數寧王和燕王實力較大,燕王朱棣造反首先得把寧王朱權給拉上。

    寧王手下有戴甲控弦之兵八萬之多,另外還有戰車六千乘。

    在寧王手下計程車兵中,尤其以蒙古人組成的朵顏三衛騎兵最為驍勇善戰。

    對著寧王手下的軍隊,燕王朱棣早就垂涎三尺了,朱棣連哄帶詐的把寧王給拉到了自己這一邊,還開口許諾,說是事成之後,咱們兩兄弟共分天下,劃江而治或者劃鴻溝而治,都兄弟你說了算。

    寧王被朱棣給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就跟著他反了。

    後來燕王朱棣一路南下,朱允炆那個著急呀,這時候他也想有哪位叔叔能不能棒棒自己呀。

    還真有一位,朱元璋的第十九個兒子谷王朱橞率領著三千軍士來到南京,與李景隆一同替朱允炆把守南京城的金川門

    就是這麼一位來幫朱允炆的叔叔,在看見朱棣大兵壓進的時候,直接和李景隆一起打開了城門,將朱棣的大軍給直接迎進了城來

  • 8 # 姚文嚼字

    首先,厚臉皮。身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側。清君側是什麼意思呢?清君側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現在皇帝的身邊的大臣們卻要建議皇帝削藩,朱棣說他們是在胡說八道,違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當的。所以明朝朝廷並沒有宣佈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軟的皇帝一直囑咐將軍們不要傷害自己的他。

    其次,擅用人。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誠。由於燕王朱棣鎮守邊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時間一長,他手下們都很服他。而且由於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軍隊都是那種歷經沙場的精兵,作戰能力非常強。

    第三,好動腦。朱棣擅於制定戰略,他知道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所以他的計劃就是,儘量避免攻佔城池,在他的進攻路線中,大家可以發現,他都是在繞路,繞來繞去把朝廷的軍隊繞蒙了。後來他直接包圍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們紛紛驚慌失措,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四,拉關係。朱棣和其它的藩王們都保持中立。他們沒有真正幫助朝廷,也沒有幫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們心裡,當然是盼望朝廷被打敗,這樣他們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畢竟朝廷如果打贏了戰爭,不要說削藩了,直接把他們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說寧王,雖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脅迫,其實內心還是願意幫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說,他向寧王許諾了大好前途,說什麼造反成功之後,他們倆一起統治江山。說的很像真事,當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後,並沒有實現他的諾言。

    第五,拉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們都覺得這個人一定很孝順。是一個靠譜的人,在他登基之後,大家一定有好日子過。再有就是,朱棣還贏得了官員們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內部打仗,身為當官的跟誰不一樣呢?何況朱棣還許給他們了大好前程,不跟隨他那不是傻子嗎?朱棣就這樣打敗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 9 # 塵觀

    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 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

    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擴充套件資料:

    在位時的政治舉措:

    1、加強削藩

    永樂初,朱棣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定國內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

  • 10 # 沒有好聽名字啦

    肯定算是的,朱棣是朱元璋二十幾個兒子裡頭最具雄才大略的藩王,而且朱棣本身就有謀朝篡位之心。只不過朱元璋在位,不敢表露出來而已。但是,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從王朝長治久安出發考慮,須是按照宗法制的要求立嫡立長,朱允炆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加之朱允炆雖然仁弱,但並不缺乏聰慧,所以朱元璋對朱允炆並無不滿之處。總之,朱允炆繼承皇位是不可改變。而朱允炆繼位,是不需要朱棣等藩王支援的,有太祖皇帝詔書即可。朱允炆繼位之後,聽從大臣建議,著力削藩,朱棣處於被削之列,自然不甘心,便藉口朝中有奸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奪取皇位。

    跟唐太宗李世民不一樣,不說李世民功績如何以及李淵對李世民的承諾,只說太子李建成還未繼位,李淵還在,他們兄弟打架,兄弟打沒了就沒了,對錯沒人說的明白,剩下李世民一個又是李淵禪讓的,雖說過程不光彩,但還是合法的,所以不算篡位!

  • 11 # 至尊寶娛樂

    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 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

    他篡位的過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長子早亡)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孫時,就對諸藩王不滿,曾與他的伴讀黃子澄商量削藩對策。即帝位後,採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並令諸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將臣監視朱棣,並乘機逮捕之。朱棣得到這一訊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朱棣初起兵時,燕軍只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面都佔壓倒性優勢。所以戰爭初期,朝廷擬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朱棣採取內線作戰,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倖存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戰),師至河北滹沱河地區。燕王在中秋夜乘南軍不備,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繼而又於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李景隆本是絝絝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並調各路軍馬,共計50萬,進抵河澗駐紮。當朱棣偵知李景隆軍中的部署後,笑著說,兵法有五敗,李氏全犯了,其兵必敗無疑,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離心;兵將不適北平霜雪氣候,糧草不足;不計險易,深入趨利;求勝心切,剛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無;所部盡是烏合之眾,且不團結。為了引誘南軍深入,朱棣決計姚廣孝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並告誡朱高熾說:“李景隆來,只宜堅守,不能出戰。”朱棣還撤去了盧溝橋的守兵。朱棣這一招果然靈驗,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赴援永平,就率師於十月直趨北平城下。經過蘆溝橋時見無守兵,禁不住歡喜,說:“不守此橋,我看朱棣是無能為力了。”這時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部署,拼死守衛。李景隆則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南軍都督瞿能曾率千餘精騎,殺人張掖門,但後援不至,只好停止進攻。又因李景隆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時機。燕軍則因此得到喘息,連夜往城 牆上潑水,天冷結冰,待到次日,南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後,率師直趨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寧為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屬朵顏諸衛,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攻破大寧 後,挾持寧王回北平,合併了寧王的部屬及朵顏三衛的軍隊。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於十一月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建文帝為大臣所矇蔽,反而獎勵打了敗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會同郭英、吳傑等集合兵將60萬眾,號稱百萬,進抵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北)。朱棣命令張玉、朱能、陳亨、丘福等率軍十餘萬迎戰於白溝河。戰鬥打得十分激烈,燕軍一度受挫。但南軍政令不一,不能乘機擴大戰果。燕軍利用有利時機,力挫南軍主將,南軍兵敗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軍跟蹤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從德州逃到濟南。朱棣率燕軍尾追不捨,於濟南打敗李景隆率領的立足未穩的十餘萬眾。濟南在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圍攻濟南三月未下,恐糧道被斷,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復德州。李景隆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建文帝採黃子澄之謀,遣使議和以求緩攻,又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代李景隆統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軍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滄州,為燕軍所敗。十二月,燕軍進至山東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一帶。盛庸率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嚴陣以待。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大敗,朱棣親信將領張玉死於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借朱能援軍的接應才得以突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兵敗後,朱棣總結說:東昌之役,接戰即退,前功盡棄,今後不能輕敵,不能退卻,要奮不顧身,不懼生死,打敗敵手。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軍出擊,先後於滹沱河、夾河、真定等地打敗南 軍。接著,又攻下了順德、廣平、大名等地。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的時間,南北交戰主要在河北、山東。燕軍雖屢戰屢勝,但南軍兵多勢盛,攻不勝攻,燕軍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鞏固。能始終據守者,不過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裡不滿建文帝的太監送來了南京城空虛宜直取的情報。朱棣手下謀士也勸朱棣勿攻城邑,越過山東,以迅速行動直趨金陵,金陵勢弱無備,必可成功。於是朱棣決定躍過山東,直搗金陵。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軍進入山東,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破東阿、汶上、鄒縣,直至沛縣、徐州,向南直進。而燕軍已過徐州,山東之軍才南下追截。四月,燕軍進抵宿州,與跟蹤襲擊的南軍大戰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境),燕軍大敗。雙方相持於淝河。在這次決戰的關鍵時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議的影響,把徐輝祖所率領的軍隊調回南京,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南軍糧運又為燕軍所阻截,燕軍抓住時機,大敗南軍於靈璧,僅俘獲南軍將領即幾百人。自此,燕軍士氣大振,南軍益弱。朱棣率軍突破淮河防線,渡過淮水,攻下揚州、高郵、通州(今江蘇南通)、泰州等要地,準備強渡長江。這時,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騎趕到,燕軍軍勢大振。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為條件同燕王議和,被拒絕。六月初三,燕軍自瓜洲渡江,鎮江守將降城,朱棣率軍直趨金陵。十三日進抵金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為朱棣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靖難之役”歷時三年,前期作戰南軍連連敗藉。但自濟南保衛戰後,南軍主力屯駐德州,相機出擊,以遏燕軍。德州處在運河線上,南北交通便利,燕軍自河北南下,始終處在德州的監控之下。燕軍南攻時,南軍或自德州橫出斷其歸路,或襲擾其補給線,或乘虛北攻。所以,雖以朱棣之善用兵,南軍再未出現過戰爭初期的那種大的挫敗,燕軍勢力基本上被阻在山東以北。朱棣未克山東,故雖屢戰屢勝,激戰兩年半,卻始終未能開啟局面。等到他越過山東,直趨金陵,半年時間便奪取了政權。以上都是很詳實的史實!

    在位時的政治舉措:

    1、加強削藩

    永樂初,朱棣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定國內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

  • 12 # 寶象輸送帶

      原標題:朱棣為什麼能從王爺造反成皇帝? 燕王朱棣取得帝位的過程

      朱棣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的皇帝,為什麼說他特殊呢?他是 一個王爺造反成功當了皇帝的人,要說歷代很多人都對朱棣能當上皇帝表示不解,為什麼呢?不僅是因為他是 一個王爺造反成功的,還是因為他怎麼看都不像能成功的。

      朱棣自從起兵以後雖然勝多敗少,但是他的對手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可是以全國敵一隅,而且建文帝雖然迂腐,但是手下的平安,盛庸,鐵鉉等人並非泛泛之輩,朱棣也多次被擊敗,東昌戰役等戰役甚至多次瀕臨絕境,其實史學家在總結朱棣能成功的原因之時永遠也繞不開一個人——大明開國名將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李景隆這個人也許大家沒有聽說過,但是如果你要是看朱棣時期歷史,一定對這個人印象深刻,什麼印象呢——蠢,李景隆這個人在史書之中的描述就是以蠢笨如豬著稱,前後將朱允炆的七十萬大軍葬送,這才使得朱棣由弱變強,最終擊敗朱允炆當上了皇帝,但是根據現代研究,李景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不是愚蠢,而是他是朱棣的內奸。

      李景隆早年就和朱棣很有交情,要知道李文忠作為明初的開國功臣,最後病死並沒有被朱元璋清洗,所以他的後人李景隆也是得到了朱元璋的 信任,早年和朱棣交往很多,而且素有才名,很擅長帶兵,之後靖難時期李景隆也是主動請纓征伐朱棣,有趣的是,朱棣一聽李景隆過來立刻對手下表示,李景隆是個弱智,收拾他易如反掌,然而李景隆一上來就包圍北平城,一度幾乎攻破北平,但就在要攻破的時候李景隆卻把都督瞿能給叫住了,硬是不讓他打進去,之後李景隆“神奇”的瞎指揮,導致圍攻北平失敗,朱棣 次化險為夷。

      要說建文帝也是有意思,對於李景隆這次慘敗他認為是李景隆並不夠多,權威不夠大導致的,於是他再度給了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征伐朱棣,之後雙方爆發了歷史上 的白溝河大戰。要說這時候朱棣有多少人呢?根據史料記載,朱棣白溝河之戰只有十萬人,而李景隆兵力五十萬人,這個差距簡直不要太大,李景隆到了白溝河之後立刻就派兵進攻朱棣,雙方陷入大戰之中,畢竟李景隆兵多,逐漸佔據上風,就在朱棣即將崩潰的時候,史書中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一幕,由於狂風大作,李景隆的帥旗被吹斷了,瞬間李景隆部隊的指揮失靈,全軍潰散,朱棣神奇的反敗為勝。但是根據現代研究,明代的帥旗別說狂風,就是用刀砍也要砍半天,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吹斷?所以很多學者覺得原因可能只有一個——李景隆之前就做了手腳,所以帥旗才會那麼容易就折斷。

      而且之後還發生了特別詭異的事情,白溝河大敗之後,李景隆損兵折將五十萬,朱允炆不僅沒有治他得罪,還僅僅是把他調回了京城而已,然而李景隆不僅沒有感恩戴德,反而在朱棣殺到南京的時候主動開啟城門把朱棣放了進來,朱棣也因此兵不血刃的拿下南京,縱觀李景隆的作為,如果說他不是內奸而僅僅是愚蠢恐怕才是真的奇怪,而且最最奇怪的是,僅僅開了個門當了帶路黨的李景隆居然被朱棣列為靖難 功臣,位列出生入死的朱能等人之上,最後還是因為得罪人太多才被整治。所以要我說,李景隆傻是假的,他是內奸才是真的。

  • 13 # 苦艾酒影視剪輯

    朱棣王號為燕王,這個燕字就是燕京的意思。朱棣是兄弟中武力最高的一位,因此被封到燕京。同時這個分封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提醒朱棣,要守護邊疆,不要和自己的侄子搶皇位。朱元璋本意是讓朱棣鎮守邊關,阻止蒙古鐵騎的入侵,沒想到朱棣在保家衛國的同時,暗中積蓄實力訓練軍隊,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謀事。

    大臣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建議削藩,這正好給了朱棣起兵的理由。他對外號稱朝廷出了奸臣黃子澄,方孝孺,矇蔽皇上,他要“清君側”。於是便起兵南下,史稱“靖難之役”。朝廷的軍隊雖然是燕王的三倍,但是他們長久不打仗,疏於防範,而燕王的軍隊每天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自然勢如破竹。沒過幾年,朱棣的軍隊就將朝廷守軍殺得節節敗退,直至攻破南京城。沒過多久,朱棣宣佈建文帝死亡,自己登基,坐了皇帝,是為明成祖。

  • 14 # 飛奔而來的橙子

    最近正好對此有所瞭解,簡單來說一下。

    要說朱棣能篡位成功,首先當然是朱棣實力強大,畢竟一直待在邊鎮對蒙元作戰,軍隊都服從朱棣的指揮,這就是朱棣篡位的本錢。

    有了本錢不一定能成事,還需要一個CEO,這個人就是姚廣孝,被稱為黑衣宰相的姚廣孝雖然名聲不顯,卻是一直為朱棣出謀劃策,更重要的是,在朱棣出征時,一直是姚廣孝負責後勤,對打仗來說,將後勤梳理的井井有條有多重要想必不用我多說——這是朱棣的第二個優勢。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棣有篡位的野心,不甘心被削藩。九大邊鎮,除了朱棣,谷王寧王等手中都有強大的軍隊,為什麼偏偏是朱棣成事呢?就是因為朱棣不甘心。朱允炆非嫡非長,憑什麼當皇帝。有了這種想法,加上姚廣孝一直吹耳旁風,再加上朱允炆剛登基就迫不及待的削藩切實損害了朱棣的利益,朱棣起兵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你要說朱棣篡位真的準備了很久嗎,卻也不一定,朱元璋閏五月去世,朱允炆登基後在洪武三十一年年末就開始削藩,幾個月內就幹掉了五個藩王,接下來馬上就要輪到朱棣了。筆者認為,最早最早,朱棣也是在朱允炆登基後開始準備反叛,甚至有可能在朱允炆幹掉周王朱橚以後才開始準備的。

    由此可以看出朱棣手段有多老辣,拉攏分化這一套玩的爐火純青。偏偏朱允炆是個二愣子,身邊的黃齊之流也難登大雅之堂,明明整個大明都站在朱允炆這一邊,最後卻被皇叔奪了皇位,真是可悲可嘆。

  • 15 # 個人生活小孔

    朱棣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的皇帝,為什麼說他特殊呢?他是 一個王爺造反成功當了皇帝的人,要說歷代很多人都對朱棣能當上皇帝表示不解,為什麼呢?不僅是因為他是 一個王爺造反成功的,還是因為他怎麼看都不像能成功的。

    朱棣自從起兵以後雖然勝多敗少,但是他的對手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可是以全國敵一隅,而且建文帝雖然迂腐,但是手下的平安,盛庸,鐵鉉等人並非泛泛之輩,朱棣也多次被擊敗,東昌戰役等戰役甚至多次瀕臨絕境,其實史學家在總結朱棣能成功的原因之時永遠也繞不開一個人——大明開國名將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李景隆這個人也許大家沒有聽說過,但是如果你要是看朱棣時期歷史,一定對這個人印象深刻,什麼印象呢——蠢,李景隆這個人在史書之中的描述就是以蠢笨如豬著稱,前後將朱允炆的七十萬大軍葬送,這才使得朱棣由弱變強,最終擊敗朱允炆當上了皇帝,但是根據現代研究,李景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不是愚蠢,而是他是朱棣的內奸。

    李景隆早年就和朱棣很有交情,要知道李文忠作為明初的開國功臣,最後病死並沒有被朱元璋清洗,所以他的後人李景隆也是得到了朱元璋的 信任,早年和朱棣交往很多,而且素有才名,很擅長帶兵,之後靖難時期李景隆也是主動請纓征伐朱棣,有趣的是,朱棣一聽李景隆過來立刻對手下表示,李景隆是個弱智,收拾他易如反掌,然而李景隆一上來就包圍北平城,一度幾乎攻破北平,但就在要攻破的時候李景隆卻把都督瞿能給叫住了,硬是不讓他打進去,之後李景隆“神奇”的瞎指揮,導致圍攻北平失敗,朱棣 次化險為夷。

    要說建文帝也是有意思,對於李景隆這次慘敗他認為是李景隆並不夠多,權威不夠大導致的,於是他再度給了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征伐朱棣,之後雙方爆發了歷史上 的白溝河大戰。要說這時候朱棣有多少人呢?根據史料記載,朱棣白溝河之戰只有十萬人,而李景隆兵力五十萬人,這個差距簡直不要太大,李景隆到了白溝河之後立刻就派兵進攻朱棣,雙方陷入大戰之中,畢竟李景隆兵多,逐漸佔據上風,就在朱棣即將崩潰的時候,史書中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一幕,由於狂風大作,李景隆的帥旗被吹斷了,瞬間李景隆部隊的指揮失靈,全軍潰散,朱棣神奇的反敗為勝。但是根據現代研究,明代的帥旗別說狂風,就是用刀砍也要砍半天,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吹斷?所以很多學者覺得原因可能只有一個——李景隆之前就做了手腳,所以帥旗才會那麼容易就折斷。

      而且之後還發生了特別詭異的事情,白溝河大敗之後,李景隆損兵折將五十萬,朱允炆不僅沒有治他得罪,還僅僅是把他調回了京城而已,然而李景隆不僅沒有感恩戴德,反而在朱棣殺到南京的時候主動開啟城門把朱棣放了進來,朱棣也因此兵不血刃的拿下南京,縱觀李景隆的作為,如果說他不是內奸而僅僅是愚蠢恐怕才是真的奇怪,而且最最奇怪的是,僅僅開了個門當了帶路黨的李景隆居然被朱棣列為靖難 功臣,位列出生入死的朱能等人之上,最後還是因為得罪人太多才被整治。所以要我說,李景隆傻是假的,他是內奸才是真的。

  • 16 # 青衣散人3

    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為鞏固自身地位,決定削藩。他先削取了幾個力量較弱親王的爵位,隨後準備對朱棣下手。他暗中派人監視燕王朱棣,反而被朱棣發現,並殺了朱允炆派來的人,並於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古人講師出有名,當時朱棣反抗朝廷就是以下犯上,屬於謀逆大罪。所以他需要找個理由。恰好,朱元璋當皇帝時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就以“清君側”為理由,大肆宣傳為朱允炆提出削藩建議的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也就是有名的“靖難之役”。

    朱棣剛起兵時,燕軍只佔領現在的北京一地,實力比較小,但是他很快先攻佔了北京以北的和以東(今天河北一部分)地方,解決了後顧之憂。便正式開始對付朝廷的軍隊。實際上,當初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基本上沒有可用的大將了。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沒想到讓朱棣大敗。朱允炆撤了耿炳文,任用李景隆為大將軍,進行作戰。李景隆雖然是名將之後但是自己缺根本不懂兵法,很快又被朱棣打敗了。朱允炆又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征討朱棣。由於此時朱棣連續勝利有些輕敵,反被盛庸所敗,自己也被包圍,後來援軍到來才突圍。

    失敗後,朱棣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再次出兵征討,先後打了兩年半時間,才打到河北、山東一帶,關鍵原因還是朝廷軍隊人太多。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有人送來了南京城空虛的情況,此時,朱棣手下謀士也勸朱棣勿攻城邑,越過山東,直搗南京。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1402年夏,進抵南京金川門,守衛的李景隆為朱棣開門迎降,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 17 # 而山說

    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按照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將朱標立為皇太子,朱元璋為了培養出理想的繼承人,聘請了大量的名儒輪班為太子講學。

    而太子也不負眾望,長大後,溫文儒雅、仁慈殷勤,1377年朱元璋讓朱標開始試著處理政事,以培養他的治國能力,朱標儒家的仁義理念,與朱元璋剛猛的治國政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父子之間經常就政事的處理方式發生爭執,朱標因治國理念得不到實施,心情抑鬱加上身體不好,終於在1392年結束了25年的儲君生涯,離開了人世!

    朱標的離世,令65歲的朱元璋悲痛不已,悲痛之餘,朱元璋開始考慮繼承人問題,由於朱標的長子10年前已經去世,朱標的次子朱允炆,便成了皇位繼承人的首選,這時的朱允炆還不足15歲,但據說聰慧、孝順、正直,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所以朱允炆很順利的被冊立為儲君。

    六年後,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改元建文,史稱建文帝。

    事實上他的祖父朱元璋,給他留下了一個致命的難題!明朝建立之處,為了確保明王朝的江山千秋萬代傳承下去,朱元璋一方面加強君主專制,另一方面效法古代的“分封制”,把他的24個兒子封為藩王,分別駐守全國的戰略要地,而這種分封制的弊端,早已為人們所熟知。

    所以時人葉伯巨上疏勸諫朱元璋,要他以漢朝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的歷史經驗為鑑,採取“強幹弱枝”的原則,來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權勢,以此來保證中央集權的穩固。

    然而這一建議,並未引起朱元璋的重視,反而被當成是挑撥離間之言,朱元璋將葉伯巨關押治罪,後葉伯巨在刑部監獄,受盡虐待、活活餓死!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允炆釋出太祖遺詔,令諸王留於封地,不要來京奔喪,燕王朱棣已經在奔喪的路上,卻被建文帝命令返回!此舉導致諸王非常不滿。

    而建文帝也開始和大臣商量削藩,當時,藩王們很多都是擁兵自重,獨霸一方,如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晉王、北平的燕王、大同的代王、甘肅的肅王等!而當時手握重兵實力最強的當屬燕王朱棣,他負責防禦北元的勢力,擁兵達10萬之多!

    大臣齊泰認為,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實力強大,而且燕王素有大志,不甘心委身於北部邊疆一隅,應當首先削去,黃子澄卻認為,燕王準備周密難以在短時間內削除,應該首先削去實力弱小的藩王。剪除燕王的的手足,等到燕王孤立無援之時,便可輕而易舉地將其消滅!

    一番權衡之後,建文帝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隨後,一場影響明王朝發展走向的削藩運動開始了!

    為了儘快達到削藩的目的,朱允炆很快派兵包圍了周王朱櫹的王府,將周王貶為庶民,遷往雲南,其後又利用代王,岷王、湘王、齊王等藩王的不法行為,廢除了他們藩王的爵位。

    就在削藩運動,發展順利之時,有人向建文帝建議,削藩不宜過於匆忙,以免引起鉅變!應該效仿西漢實行過的“推恩令”逐漸瓦解藩王,使其難以抗衡中央,面對前期取得的成績,朱允炆對自己一鼓作氣,解決藩王問題充滿了信心!對這一建議置之不理。

    燕王朱棣見幾位藩王先後被削,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迎頭痛擊,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

    明太祖在位時,怕權臣篡權,所以在《皇明祖訓》中說“朝中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所以朱棣就以此為理由,說齊泰、黃子澄是奸臣,於1399年7月舉兵誅討,稱自己的舉動是“靖難”即平定禍難之意,並將軍隊命名為“靖難軍”,所以歷史上,把這場明王朝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稱為“靖難之役”。

    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繞過防守嚴密的濟南,直接南下,雙方相持於肥河,在此關鍵時刻,建文帝卻聽信大臣的建議,把前線徐輝祖的軍隊調回南京,燕軍抓住事時機,在靈璧大獲全勝,燕軍士氣大振,朱棣乘機渡過淮水,攻下揚州、高郵等戰略要地。

    六月燕軍從瓜洲渡過長江,鎮江守將投降,朱棣率軍直撲南京,南京城北金川門守將,李景隆開門投降!燕王進入京城,1402年朱棣繼皇帝位,即明成祖。

  • 18 # 小雨衣褲

    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世稱“永樂大帝”

    朱棣篡位有其必然和偶然。

    一、從小經歷戰火成就極高軍事才能,有篡位資本

    朱棣從小隨朱元璋從軍打仗,軍中名將如徐達,常遠春,都對其的成長產生影響,早年冊封燕王,在中都鳳陽曆練。洪武十三年,就蕃北平,率軍打敗北元,聲望日隆,名列諸王之首,此時軍事才能沒有人能出其右。

    二、太子朱標之死,使其設有忌憚之人,使篡位成為可能

    太子朱標是一位德才兼備之人如果朱標未死,那也就沒有朱棣什麼事了,朱棣根本無法和朱標相抗衡,而朱標一死,朱元璋選中的竟然是自己的孫子朱允文,那朱棣就有機會篡位。

    三、朱允文用人不當沒有厄殺篡位之星火

    暗存篡位之心,在邊地招兵買馬的訊息傳遞到京城,朱允文派大臣黃子澄去燕京查明情況,朱棣假裝得了瘋病,三伏天穿棉襖烤火大喊“凍死我了”。黃子澄競認為燕王真瘋,回報京城,朱棣逃過一劫。

    四、方孝孺等強烈建議削蕃,刺激朱棣加速篡位,讓其正式走上了篡位之路

    削藩這讓朱棣有了起兵的理由,他對外號稱朝庭出了奸臣黃子澄、方孝孺,他要“清君側”。

    綜上所述朱棣篡位有其必然和偶然,歷史不可重寫,但每次成功都必須要有自身的實力和找住機會的能力。

  • 19 # 玉琢先森

    大家都知道,靖難之役中,朱棣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造反成功,為什麼他只是一個小小的藩王就可以打敗天下正統的皇帝。

    第一個原因就是,朱棣很不要臉。身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側。清君側是什麼意思呢?清君側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現在皇帝的身邊的大臣們卻要建議皇帝削藩,朱棣說他們是在胡說八道,違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當的。所以明朝朝廷並沒有宣佈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軟的皇帝一直囑咐將軍們不要傷害自己的他。

    第二個原因就是朱棣是最年長的王爺。為什麼朝廷要削藩,其他的藩王不造反呢?因為建文帝的矛頭指向了燕王。而為什麼建文帝如此針對燕王呢?因為在朱元璋冊封藩王的時候。當時有很多實力強大的藩王在邊疆,手中的權力非常大。後來,那些實力強大的藩王都老死了,只剩下了一個朱棣。所以建文帝不針對他針對誰呢?所以燕王朱棣才會如此急迫的起兵造反。

    第三個原因就是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誠。由於燕王朱棣鎮守邊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時間一長,他手下們都很服他。而且由於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軍隊都是那種歷經沙場的精兵,作戰能力非常強。

    第四個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朱棣制定的戰略非常好。他知道如果真打起來,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的計劃就是,儘量避免攻佔城池,在他的進攻路線中,大家可以發現,他都是在繞路,繞來繞去把朝廷的軍隊繞蒙了。後來他直接包圍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們紛紛驚慌失措,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五個原因就是其它的藩王們也都保持中立。他們沒有真正幫助朝廷,也沒有幫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們心裡,當然是盼望朝廷被打敗,這樣他們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畢竟朝廷如果打贏了戰爭,不要說削藩了,直接把他們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說寧王,雖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脅迫,其實內心還是願意幫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說,他向寧王許諾了大好前途,說什麼造反成功之後,他們倆一起統治江山。說的很像真事,當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後,並沒有實現他的諾言。

    第六個原因就是朱棣很得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們都覺得這個人一定很孝順。是一個靠譜的人,在他登基之後,大家一定有好日子過。再有就是,朱棣還贏得了官員們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內部打仗,身為當官的跟誰不一樣呢?何況朱棣還許給他們了大好前程,不跟隨他那不是傻子嗎?朱迪就這樣打敗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 20 # 天下熱文

    朱元璋歷經千辛萬苦推翻暴元,建立中國最後一個漢人政權明朝。明王朝的繼承人太子朱標去世,朱標對兄弟十分友愛,在諸王中威信頗高。繼馬皇后去世後,朱元璋非常傷心,到朱標去世時,朱元璋彷彿失去控制。他執意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在百年之後繼承他的皇位。

    朱元璋對第四子朱棣的軍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考慮感情、正統、社稷,還是遺詔朱允炆即皇帝位。

    朱允炆一即位便著手削藩,屠刀指向他的叔叔們。朱元璋一介布衣成為皇帝,除了北方荒漠苟延殘喘的蒙古,能武力威脅大明的恐怕已無。朱元璋將掌握軍權的老將軍殺的殺貶的貶,將兵權分與兒子們。

    但燕王朱棣等人可掌軍,卻無糧草和對地方的行政權力。朱允炆認為朱元璋分封諸王是愚蠢錯誤的,認為分封諸王是開歷史倒車。但朱元璋就這麼辦了,削藩該不該削?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但削藩若是刻不容緩,朱元璋怎麼不削?朱元璋總不希望朱允炆坐不穩皇位吧?朱元璋不立刻削,留給朱允炆,正是因為認為這是近乎於零的威脅。朱元璋早在分封時,對諸王做諸多的限制。

    例如分封之處還有許多中央任命的官吏與諸王共治、諸王之間也是相互牽制的關係等等,諸如此類的限制。削藩之初,齊王、岷王、湘王等毫無反抗之力被流放、被關起來。還有的嚇得全家自殺也不敢做半點反抗。

    甚至猜忌燕王朱棣,朱棣也乖乖將三個兒子全送入京城作為人質。燕王當初要是有造反念頭還會送子入虎口?要知道他們逃出來完全是建文帝犯了掩耳盜鈴的錯誤,當時的天下皆知建文帝鐵了心削藩。

    諸王畏懼建文帝如虎,當削藩的藩王必死已成定局,決心造反還有什麼稀奇。朱棣造反成功存在的僥倖真的太多太多,建文帝給予他的“幫助”太大了,在那數十個“幫助”中少給兩個,朱棣造反就不會成功。

    在朱允炆派出精兵悍將抵禦造反的朱棣時,對三軍主將說:“請你務必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朱棣知道這個訊息高興的不得了,打起仗來如有神助,衝鋒在前,誰敢傷他?

    但在那時,朱允炆殺害的叔叔還少嗎?逼的叔叔們家破人亡還不夠嗎?這些罪名,還差這一個嗎?但建文帝就這麼幹了,這就好比拿上刀去和人家拼命,砍傷目標後就停手,然後送對方去醫院,等他出院後接著打。

    這個命令他沒下,收拾朱棣真的是易如反掌,士兵和將軍都能放開打啊。朱元璋身上,朱允炆學了很多,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卻沒學到: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舉報/反饋

    建文帝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洪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些證券分析師分析的頭頭是道,既然看得這麼準,為什麼他們不辭職自己炒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