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八千里路雲和月色

    說起北魏,人們大都知道書法史的“魏碑”,佛教雕塑藝術--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以及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等等,在其他方面知道的恐怕不多。

    北魏(386年-534年)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政權。由鮮卑人拓跋圭所建立,定都平城(今大同市),早期國語為鮮卑語,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開始將漢語定為國語。439年,統一華北。493年起遷都洛陽,皇帝改元姓。534年,分裂為東魏(定都鄴城)與西魏(定都長安)。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557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堂弟宇文覺,建立北周,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后裔,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魏”又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為國號。以其領土位於中國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故史稱“北魏”。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148年。

    北魏的皇帝比較複雜,有實際執政的皇帝,還有一些被追尊的皇帝,更有一些地方自立的皇帝。

    皇位在北魏是一個高危職位,除去追尊的皇帝和自立者,實際執政的十五位皇帝中共有十一位皇帝被害,未得善終,比例高達73.3%。北魏的這些皇帝皆短命,壽命最長者是太武帝拓跋燾,44歲;最短命者是幼主元釗,年僅3歲。下面我們來看看那些死於非命的北魏皇帝們。下文中皇帝的順位是我按照實際執政的皇帝時間先後排列的。

    一、道武帝拓跋珪(371年-409年),北魏開國皇帝。386年2月,15歲的拓跋珪即位為代王,年號登國。拓跋珪任用賢能,勵精圖治,重興代國。即位不久,便移都代國原都盛樂,並推動農業,讓人民休養生息。同年四月,改稱魏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魏書·卷二·帝紀第二》:"登國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會於牛川。....二月,幸定襄之盛樂。息眾課農。....夏四月,改稱魏王。"

    北魏建立時四周有強敵環伺,北有賀蘭部,南有獨孤部,東有庫莫奚部,西邊在河套一帶有匈奴鐵弗部、陰山以北為柔然部和高車部,太行山以東為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統治的西燕。拓跋珪南征北戰,參合陂之戰擊敗後燕,打敗袁紇部滅西燕;擊破劉顯、庫莫部高車諸部、舅氏賀蘭部;攻滅劉衛辰,打敗高車三十餘部。

    皇始元年(396)秋七月,右司馬許謙上書勸拓跋珪進尊號,“帝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蹕,於是改元。”

    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營建宮殿、宗廟、社稷。同年十二月二日(399年1月24日),改元天興,即皇帝位。《魏書·卷二·帝紀第二》:(天興元年)秋七月,遷都平城,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閏月,左丞相、驃騎大將軍、衛王儀及諸王公卿士,詣闕上書曰:"臣等聞宸極居中,則列宿齊其晷;帝王順天,則群后仰其度。.....宜光崇聖烈,示軌憲於萬世。臣等謹昧死以聞。"帝三讓乃許之。十有二月己丑,帝臨天文殿,太尉、司徒進璽綬,百官鹹稱萬歲。大赦,改年。

    拓跋珪晚年剛愎自用、猜忌多疑,隨意誅殺大臣。

    天賜四年(407年)至天賜六年(409年)間,拓跋珪先後誅殺了和跋、奚牧、司空庾嶽、北部大人賀狄幹兄弟及高邑公莫題父子。

    看看《魏書·列傳第十六》的記載,司空庾嶽是如何被誅殺的。“嶽(庾嶽)為將有謀略,治軍清整,常以少擊多,士眾服其智勇,名冠諸將。”“公廉平當,百姓稱之。舊有園池,時果初熟,丞吏送之,嶽不受,曰:‘果未進御,吾何得先食?’其謹如此。”天賜四年,庾嶽奉詔來到南宮。候官告訴皇帝說庾嶽衣服鮮麗,行止風采,都比照君主的儀仗。太祖當時龍體欠安,由此不再信任庾嶽,並厭惡他,最後終於誅殺之。

    到了天賜六年(409),狀況進一步惡化,拓跋珪由於病情加重,服食寒食散。自太醫令陰羌死後,藥效發作日甚一日;憂懣不安,或者數日不食,或者通宵達旦不睡覺,喜怒無常。追思既往成敗得失,終日竟夜自言自語,好像在和身旁的鬼說話。朝臣走到面前,或者是追究他們從前的過失而將他們殺害;或者由於他們臉色變化、喘息不調、行步乖節、言辭失措,太祖皆以為這些朝臣心懷不滿,就親自動手擊殺他們,死者皆陳天安殿前。大臣們大都惶恐度日,影響辦事能力,以至偷竊等行為十分猖獗。

    天賜六年(409年)十月十三日,道武帝次子清河王拓跋紹的母親賀夫人因有過失,被囚禁在宮中,將要被處死。由於天色已晚,道武帝的處死令未及執行。賀夫人秘密派人讓拓跋紹想辦法救自己,當晚拓跋紹與宮中武士以及宦官等聯絡謀劃,跳牆入宮,來到天安殿。道武帝的侍衛高喊賊寇來了,帝驚醒起身,但尚未摸到弓箭腰刀,就被拓跋紹弒殺,享年三十九歲。

    拓跋紹亦未善終。道武帝死後長子拓跋嗣繼位,誅殺了十六歲的弟弟拓跋紹。《魏書·卷三·帝紀第三》記載:“天賜六年冬十月,清河王紹作逆,太祖崩。帝入誅紹。”

    二、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北魏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的長子。423年--452年在位29年,享年44歲。天賜五年,拓跋燾出生於東宮。拓跋燾出生時,體態容貌與尋常嬰兒大不相同。《魏書·帝紀第四》:太祖(拓跋珪)奇而悅之,曰:“成吾業者,必此子也。”

    423年15歲的拓跋燾登基為帝。他自小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燾繼位後親率大軍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伐柔然、徵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劉宋的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滑臺(今河南滑縣東)等地,統一了中國北方。

    拓跋燾天生將才,為人勇健,善於指揮。戰陣親犯矢石,神色自若,命將出師,違其節度者多敗,因此將士畏服,為之盡力。有知人之明,常從士伍中選拔人才。賞不遺賤,罰不避貴,雖所愛之人亦不寬假。他放棄父親拓跋嗣築邊城防禦柔然的政策,主動攻擊柔然並獲得成功。他自奉儉樸,而賞賜功臣絕無吝惜,幾乎把資源都用在主動出擊的軍功賞賜之上。認為元老功臣勤勞日久,應讓他們以爵歸第,隨時朝見餉宴,百官職務則可另簡賢能。這樣就保證了行政效率,使政治能夠健全發展。他倚重漢人,李順、崔浩、李孝伯等先後掌握朝權。但其個性過於剛愎,在晚年刑罰過於殘酷,誅戮過多,處死大臣後常懊悔自己動刀太快。

    452年,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殺害。宗愛因獲罪而成為閹人,在太武帝時任中常侍,封秦郡公。後與太子拓跋晃的屬官不和,就羅織罪名在太武帝面前陷害、詆譭太子,致使拓跋晃憂憤而死。拓跋晃死後,太武帝慢慢明白了太子是無辜的,非常懷念太子。宗愛怕禍及自己,就弒殺了太武帝。《魏書·卷九十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世祖追悼恭宗,愛懼誅,遂謀逆。(正平)二年春,世祖暴崩,愛所為也。”

    宗愛立太武帝幼子南安王拓跋餘為帝。

    三、拓跋餘(?-452年),太武帝拓跋燾之子,北魏第四位皇帝,為中常侍宗愛所立,在位232天。

    正平二年二月五日(452年3月11日),中常侍宗愛弒太武帝,矯詔皇太后令,殺東平王拓跋翰,迎立南安王拓跋餘,改元承平(或作永平)。拓跋餘即位後即厚待群下以取悅眾人,但他也徹夜暢飲,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國庫空虛,又多次出獵,即使邊境有事,亦不加理會,百姓皆憤怒,而他不作改變。

    另外,宗愛自拓跋餘登位後掌權日久,朝野內外皆忌憚他,而拓跋餘則懷疑宗愛另有所圖,密謀削奪宗愛權力,宗愛於是於十月一日(10月29日)弒殺拓跋餘。《魏書·卷九十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曰:“愛既立餘,位居元輔,錄三省,兼總戎禁,坐召公卿,權恣日甚,內外憚之。群情鹹以為愛必有趙高、閻樂之禍,餘疑之,遂謀奪其權。愛憤怒,使小黃門賈周等夜殺餘,事在《餘傳》。”

    宗愛弒殺拓跋餘之後,尚書陸麗等擁立拓跋濬,是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後,便誅殺了宗愛、賈周等,並夷其三族。

    後來文成帝拓跋濬以王禮安葬拓跋餘,諡為隱王。

    四、獻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北魏的第六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長子,465年-471年在位。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兩歲的拓跋弘被立為太子,生母李貴人按子貴母死制度被賜死。《魏書·卷六·帝紀第六》:"顯祖獻文皇帝,諱弘,...聰睿機悟,幼而有濟民神武之規,仁孝純至,禮敬師友。"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十一日,文成帝拓跋濬去世。五月十二日,皇太子拓跋弘繼位,是為獻文帝,尊奉文成文明皇后馮氏為皇太后。

    獻文帝崇文重教,興學輕賦,喜玄好佛。皇興五年(471年)八月,獻文帝不念情於世務,經常有出世之心,打算把皇位禪讓給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遭到群臣堅決反對,獻文帝只好作罷。八月二十一日,獻文帝下詔傳位於年僅五歲的皇太子拓跋宏,群臣上奏以新帝拓跋宏年幼,不能處理朝政,讓獻文帝親自處理朝政,併為獻文帝上尊號為太上皇。八月二十三日,獻文帝遷居崇光宮,宮中裝置簡陋,國家大事都告知獻文帝。

    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476年7月20日),拓跋弘離奇死亡。《魏書·卷六·帝紀第六》:“承明元年,年二十三,崩於永安殿。”其死因是由於殺了馮太后的內寵,被馮太后毒死。《魏書·卷十三·皇后列傳》記載:“太后行不正,內寵李弈。顯祖因事誅之,太后不得意。顯祖暴崩,時言太后為之也。”

    五、孝明帝元詡(510年-528年),515年-528年在位,北魏的的第九皇帝。宣武帝元恪第三子,母親胡充華。

    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病逝,太子元詡繼位,由太傅、侍中元懌輔政,奉嫡母皇后高氏為皇太后,生母胡充華為皇太妃(宣武帝元恪篤信佛教,未按子貴母死制度賜死胡充華)。不久胡氏逼皇太后高氏到瑤光寺出家為尼,尊自己為皇太后。胡太后和元懌有私情,常招元懌夜宿宮中。孝明帝指使領軍元義等密謀,將元懌殺害,又把胡太后幽禁在北宮的宣光殿。胡太后又結識鄭儼、李神軌、徐紇諸情人。鄭儼和徐紇把持內外,時稱“徐鄭”,朝政每況愈下。

    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妃潘外憐生一女,胡太后宣稱生男孩,大赦天下。二月二十五日鄭儼率御林軍來到顯陽殿,將孝明帝毒死。《資治通鑑卷152》記載:“儼、紇恐禍及己,陰與太后謀鴆帝。癸丑,帝暴殂。”

    六、幼主元釗(526年-528年),北魏第十位皇帝,臨珧王元寶暉之子。528年3月31日,孝明帝元詡突然去世,胡太后先是將孝明帝之幼女獨女偽稱為皇子擁立為帝,後發覺真相不可藏,又改立年僅3歲的元釗為帝,《資治通鑑 卷152》:“釗始生三歲,太后欲久專政,故貪其幼而立之。”

    元子攸

    天下因此震驚,認定太后害死孝明帝,將領爾朱榮遂帶兵討伐,15日後佔領京師洛陽,元釗及靈太后被俘。5月15日,爾朱榮另立元子攸即位,是為孝莊帝。5月17日,爾朱榮將幼主元釗和靈太后押送至黃河。靈太后在爾朱榮面前說了許多求情的話,爾朱榮不聽,下令將幼主元釗和靈太后沉入黃河。《資治通鑑 卷一五二》:“庚子,榮遣騎執太后及幼主,送至河陰。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沉太后及幼主於河。”《魏書·卷九·帝紀第九》:“夏四月戊戌,爾朱榮濟河。庚子,皇太后、幼主崩。”

    胡太后被沉河距她毒死親生兒子只兩個月。接著爾朱榮請政府全體官員到郊外迎接新皇帝元子攸,把文武百官誘到河陰淘渚(今黃河小浪底)之後,用騎兵團團圍住,宣佈罪狀說:“國家所以衰亂,你們應負責任。”下令屠殺,在騎兵蹂踐下,包括北魏帝國第一奇富的宰相元雍在內,兩千餘高門第世家的高階貴族和官員,全被殺死和踏死,朝堂為之一空。爾朱氏心狠手辣若此。

    七、孝莊帝元子攸(507年-531年),彭城王元勰(孝文帝元宏的弟弟)的嫡子,北魏的第十一位皇帝,在位528年—531年在位三年。

    元子攸姿貌很俊美,有勇力。528年5月15日,被爾朱榮擁立為皇帝,實際上是傀儡。永安三年九月二十五日(530年11月1日),孝莊帝元子攸伏兵明光殿,聲稱皇后大爾朱氏生下了太子,派元徽向爾朱榮報喜。爾朱榮跟元天穆一起入朝,光祿少卿魯安、典御李侃晞從東廂門闖入行刺,爾朱榮撲向元子攸,元子攸用刀將之劈倒,魯安等揮刀亂砍,殺爾朱榮與元天穆等人。

    十二月三日(531年1月6日),爾朱榮的族人爾朱兆攻入洛陽,殺死孝莊帝在襁褓中的兒子,孝莊帝被俘。十二月十三日(531年1月16日),爾朱兆絞殺孝莊帝。《資治通鑑 卷一五四》:“甲子,爾硃兆縊敬宗於晉陽三級佛寺,並殺陳留王寬。”

    臨終前孝莊帝向佛祖禮拜,發願生生世世不做皇帝,並賦詩明志:“權去生道促,憂來死路長。懷恨出國門,含悲入鬼鄉。隧門一時閉,幽庭豈復光。思鳥吟青松,哀風吹白楊。昔來聞死苦,何言身自當。”

    八、元曄(?-532年),北魏的第十二位皇帝,530年-531年在位,元曄的曾祖父是太武帝拓跋燾的皇太子拓跋晃。530年12月被爾朱兆與爾朱世隆擁立,《資治通鑑 卷一五四》:“汾州刺史爾朱兆聞榮死,自汾州帥騎據晉陽;世隆至長子,兆來會之,壬申,共推太原太守、行幷州事長廣王曄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建明。”531年4月被廢為東海王,次年12月26日被高歡把持的孝武帝賜死。

    九、節閔帝元恭(498年-532年),531年-532年在位,北魏的第十三位皇帝。廣陵王元羽之子。531年4月1日,爾朱榮堂弟爾朱世隆廢元曄,立元恭為帝。532年6月元恭被高歡所廢。6月21日(農曆五月三日),被孝武帝元修毒死,《資治通鑑 卷一五五》:“五月,丙申,魏主鴆節閔帝於門下外省,詔百司會喪,葬用殊禮。”諡號節閔帝,又稱廣陵王或前廢帝。

    2013年10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衡山路北魏大墓的考古發掘工作,根據墓葬形制和規模,推斷這座大墓為帝陵級別,並初步推測其墓主人為北魏節閔帝元恭。

    十、後廢帝元朗(513年-532年),在位531年-532年,北魏的第十四位皇帝,無廟號,史稱廢帝朗或後廢帝。其高祖父是太武帝拓跋燾的皇太子拓跋晃。

    前廢帝東海王元曄被廢,531年10月30日,高歡擁立元曄的族子、章武王元融的兒子元朗繼位為皇帝。532年6月(農曆四月)讓位於孝武帝元修,12月26日被殺。《資治通鑑 卷一五五》:“冬,十一月,丁酉,日南至,魏主祀圜丘。甲辰,魏殺安定王朗、東海王曄。”

    十一、孝武帝元修(510年-534年),是北魏第十五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皇帝,532年-535年在位。他是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遍體有鱗文,好武術,性格強硬膽大,為人無禮。官至侍中、尚書左僕射。

    河陰之變後政局一片混亂,諸王大多各自逃生,元修逃亡民間,隱為鄉農。532年晉州刺史高歡擊敗爾朱氏,欲立元悅為帝,因無法服眾,只得退而選擇元修。元修道:“這該不是把我出賣了吧?”高歡遂親自前來表達誠意,泣下沾襟。元修方才入京,四月廿五日(6月13日)即位。《資治通鑑 卷一五五》:“歡欲立之,使斛斯椿求之。椿見修所親員外散騎侍郎太原王思政,問王所在,思政曰:"須知問意。"椿曰:"欲立為天子。"思政乃言之。椿從思政見修,修色變,謂思政曰:"得無賣我邪?"曰:"不也。"曰:"敢保之乎?"曰:"變態百端,何可保也?"椿馳報歡。歡遣四百騎迎修入氈帳,陳誠,泣下沾襟。”

    元修即位後與高歡的長女結婚,夫妻彼此都沒有感情。元修與三個堂姊妹姘居,將她們都封為公主,《資治通鑑 卷一五六》:“魏孝武帝閨門無禮,從妹不嫁者三人,皆封公主。”

    534年元修與高歡決裂,高歡帶兵從晉陽南下時,元修於七月廿八日(8月22日)率一部分兵眾,偕同情婦元明月及元明月的哥哥元寶炬等入關中投奔其妹妹的未婚夫宇文泰。

    同年十月十七日(11月8日),高歡以元修棄國逃跑為由,遙廢其帝號,另立元善見為帝,十日後遷都鄴。《資治通鑑 卷一五六》:“冬,十月,丞相歡至洛陽,又遣僧道榮奉表於孝武帝曰:‘陛下若遠賜一制,許還京洛,臣當帥勒文武,式清宮禁。若返正無日,則七廟不可無主,萬國須有所歸,臣寧負陛下,不負社稷。’帝亦不答。”高歡“遂立清河王世子善見為帝”。

    閏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3日),宇文泰以元修淫及堂姊妹有傷風化為由,把元明月和元修都給殺死,《資治通鑑 卷一五六》:“平原公主明月,南陽王寶炬之同產也,從帝入關,丞相泰使元氏諸王取明月殺之。帝不悅,或時彎弓,或時椎案,由是復與泰有隙。癸巳,帝飲酒,遇鴆而殂。”

    宇文泰改立元寶炬為帝,《資治通鑑 卷一五六》:“泰乃奉太宰南陽王寶炬而立之。”北魏從此正式分裂成東魏、西魏。

    元修死後被宇文泰下令埋進草堂佛寺,十餘年後才得正式落葬。西魏上諡號為孝武皇帝,東魏則稱他為出帝

  • 2 # 文史磚家

    北魏孝文帝元宏親政後,陸續開展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改革,不僅極大的改變了國家保守落後的面貌,而且還加速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其功績如何強調都不為過。等到宣武帝元恪在位時,利用乃父推行改革所帶來的“紅利”,北擊柔然、南伐齊梁,使得國勢盛極一時。

    然而宣武帝雖然在開疆拓土方面成就很高,但在內政治理方面卻很糟,正是在他的治下,北魏官場上貪汙腐敗的現象極為嚴重,由此導致農民起義層出不窮。不僅如此,他因為篤信佛教,從而取消“子貴母死”的祖制,導致太子元詡的生母胡充華活下來,結果給帝國種下滅亡的禍根。

    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英年早逝,太子元詡繼位,是為孝明帝。由於元詡年紀尚幼,所以生母胡充華便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成了帝國實際上的主宰。胡太后執政期間大肆寵佛,使得全國廟院激增至3萬餘所,僧尼多達200餘萬人。如此窮折騰,很快便將孝文帝、宣武帝時期積攢下來的“家底”全部敗光,弄得國窮民貧、怨聲載道。

    十餘年後,年紀漸長的孝明帝對母親遲遲不歸政的行為很不滿,並對她推行的禍國政策憂心忡忡,為了避免帝國崩潰,便密詔大將爾朱榮領兵入洛,以脅迫太后交權。不料訊息洩漏,胡太后震驚之餘大發失心瘋,竟夥同情夫鄭儼、李神軌將孝明帝毒死,而立年僅3歲的臨洮王子元釗為帝,時在武泰元年(528年)二月。

    胡太后毒殺孝明帝的舉動,無疑打開了戰亂的“潘多拉魔盒”,在國內臣民的眼中,她已經完全失去合法性,由高高在上的太后,轉變為人人可得而誅之的亂臣賊子。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爾朱榮果斷舉兵南下,很輕易地便攻佔洛陽,將胡太后和小皇帝逮捕,然後拋入黃河淹死(“榮遣騎拘送太后及幼主於河陰。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太后及幼主並沈於河。”見《北史·卷十三》)。

    事後,爾朱榮擁立孝文帝之侄元子攸為帝(孝莊帝),並以太原王、大將軍的身份執掌朝政。此時,爾朱榮已有篡位稱帝的野心,而為了剪除忠於朝廷的王侯公卿,他便以祭天為名,將包括丞相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等人在內的宗室、百官兩千餘人,全部騙到河陰的陶渚(今河南省孟津縣東),然後將他們全部殺死,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不聽,乃請帝循河西至淘渚,引百官於行宮西北,雲欲祭天。百官既集,列胡騎圍之,責以天下喪亂,肅宗暴崩,皆由朝臣貪虐,不能匡弼。因縱兵殺之,自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陽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餘人。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

    爾朱榮殺戮宗室和百官後,變得愈發驕橫跋扈,而其篡位稱帝之心也更加明顯。孝莊帝不甘心祖宗基業毀在自己手中,便鋌而走險,將爾朱榮誆進宮中殺害,時在永安三年(530年)。爾朱榮死後,堂侄爾朱兆發動叛亂,攻陷洛陽並俘獲孝莊帝北上,不久又將其弒殺在晉陽。此時,距爾朱榮被殺僅三個月時間。

    爾朱氏家族的暴虐引發各地軍閥的集體聲討,在這種情況下,高歡、宇文泰等相繼崛起,並在討伐爾朱氏的旗號下,實力得以迅速壯大(爾朱氏最終被高歡消滅)。與此同時,北魏境內的戍卒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而南梁也趁機北伐,使得整個中原地區的形勢亂成一鍋粥。

    此時,無論是爾朱兆扶立的元曄(建明帝)、元恭(節閔帝),還是高歡扶立的元朗(後廢帝)、元修(孝武帝),亦或是南梁扶立的元顥(建武帝),全都淪為各大勢力手中的傀儡,不僅無力重整山河,而且最終全都落得被殺的下場(元修後來投奔宇文泰,不久後被毒殺)。再加上之前遇害的孝明帝和幼主元釗,短短7年時間裡(528-535年),竟然有7位皇帝死於非命,在歷史上絕對算得上是“空前絕後”。

    北魏的亡國程序持續7年時間,伴隨著孝武帝逃奔宇文泰,這個存續百餘年的大帝國正式崩亡,並在它的遺址上形成兩個對立的帝國。其中,高歡佔據關東、河北等地,扶立宗室元善見為帝,史稱東魏;宇文泰佔據關西、河隴等地,先是擁立孝武帝元修,在將其毒殺後,又改立宗室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

  • 3 # 焉嘉迦

    北魏的滅亡,胡太后是一定要背鍋的,北魏並不是亡於紅顏禍水,而是亡於這個糟老太婆!說北魏滅亡比較慘也可以理解,畢竟發生了河陰之變,北魏皇族死了一萬多人,把河水都染紅了,亡國成這種下場的,也確實很慘,即便後來,也都是小皇帝傀儡

  • 4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一、北魏歷史簡況

    公元四世紀初,鮮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拓跋珪於386年重建代國,稱王。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也叫後魏、元魏、拓跋魏。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旋改號稱帝。逐步吞併後燕、夏、北燕、後涼,439年統一北方,與南朝對峙。493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改姓元為元宏。

    其時北魏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境擴充套件至秦嶺、淮河,進一步跨有淮南地。

    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東魏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

    從拓跋珪建魏,

    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還有一種說法:到557年初西魏亡,共歷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

    二、北魏末代皇帝元修

    (1)元修,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孫,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

    他初封為汝陽縣公、任通直散騎侍郎、中書侍郎等。後來又為鎮東將軍、宗正卿。530年封為平陽王。普泰初年,轉任侍中、鎮東將軍、儀同三司、兼為尚書右僕射,後又改加侍中、尚書左僕射。

    河陰之變後政局一片混亂,諸王大多各自逃亡,元修匿居田舍。

    中興二年(532)權臣高歡擊敗爾朱氏,終於掌握了北魏實權,隨後廢掉了節閔帝元恭(北魏第12位皇帝),就在高歡廢掉節閔帝的同一天,高歡所擁立的傀儡皇帝元朗(北魏第13位皇帝),主動退位,於是高歡就擁立元修為帝,即孝武帝。

    (2)元修即位後,先是自殘骨肉,先後將宗室三十五歲元恭、二十歲元朗,(史稱前後廢帝)分別逼令自盡或毒斃,既而又將東海王元曄,汝南王元悅,一併加害。

    (3)權臣高歡為了牢牢控制住元修,將自己的長女嫁給元修。但是夫妻毫無感情可言。元修與三個從姊妹姘居,其中,他最寵愛的是公主元明月。

    534年元修與高歡鬧崩,其趁高歡帶兵從晉陽南下之際,率眾入關中投奔宇文泰。

    同年,高歡以元修棄國逃跑為由,遙廢其帝號,另立年十一歲的元善見為帝,後遷都鄴。

    (4)元修自以為既然宇文泰接納了他,就能得到宇文泰的擁護,真正做個名正言順,掌握實權的皇帝。但是他的幻想很快就破滅了。宇文泰和高歡兩個權臣都是虎狼之輩,他們都是想透過控制傀儡皇帝來達到目的。此時元修發現,整個偏安的北魏朝廷基本都是宇文泰的部下,他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傀儡皇帝。

    535年,元修與宇文泰矛盾激化,宇文泰以元修淫及從姊妹,瀆倫傷化為由,把元明月和元修殺斃,改立元寶炬為帝。

    北魏從此正式分裂成東、西魏。

    (5)孝武帝元修命運多舛,其性頗漁色,愚而多疑且荒淫無恥。他棄權臣高歡,西入關中投另一權臣宇文泰,是逃出狼窩又入虎口,就如避湯入火,自尋死路。他在位不滿三年,年僅二十五歲,就被宇文毒斃,其悲慘命運竟被權臣玩弄於鼓掌之中。元修死後,宇文泰下令將其棺殮移於草堂佛寺,十餘年後才得正式落葬。

    西魏上諡號為孝武皇帝,廟號顯宗。東魏則稱他為出帝。

    元修徒為二雄之傀儡,不願做傀儡的他,憑藉其愚蠢至極的表現及悽慘短暫的一生,能排上史上最窩囊的傀儡皇帝了!

  • 5 # 星火辰

    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定義北魏的滅亡,北魏的亡國之君是孝武帝嗎?可別人又是西魏的開國之君,孝武帝受到高歡的攻擊跑關中去投奔宇文泰了,結果高歡另立一個姓元的皇帝,就叫東魏,孝武帝和宇文泰那個就叫西魏,北魏分裂了,就滅亡了?其實北魏說起來和東魏、西魏算是一體的。後來,孝武帝原本收留他的宇文泰給弄死,這是不是才叫北魏的滅亡?或者說只是西魏的頭位君主被弒?從拓跋珪復興代國(後來的北魏),一直到高洋的北齊篡東魏、宇文覺的北周篡西魏,這才是北魏真正的滅亡吧。

    一、好了,北魏的滅亡確實很慘,因為北魏的皇帝家族至少被權臣清理了三場

    1、靈太后等人被爾朱榮沉河。北魏孝文帝元宏漢化改革後,遷都洛陽,到北魏正光年間,六鎮兵亂爆發,契胡軍閥爾朱榮趁平亂之機而崛起,先對北魏的宗室和大臣大殺一場。在這場大殺戮中,北魏的實際掌權人靈太后被爾朱榮沉河,太后臨死前還想爾朱榮饒她一命,說願意出家為尼,不問政事,事實上,靈太后已經把自個兒給剃度了,但爾朱榮顯然對這個殺自己親兒子的老女人不感興趣,下令將她沉河。靈太后死後,在這場動亂中,北魏的好幾位繼位之君無一善終,到了最後的孝武帝,以為逃到宇文泰那裡可以改命一把,誰知道,宇文泰和爾朱榮等人沒有差別,不久後,孝武帝被害死。

    2、北齊高洋篡位後,對東魏的元家宗室搞了一把大清理。北齊開國之君的高洋是個複雜的人物,既被人們認為昏暴,也被很多人認為是英雄天子,他從來是把人頭當玩具的,自己寵妃的人頭都可以玩兒,自然殺元家宗室不餘遺力。留在原來高歡統治區域的北魏宗室,又被清理了一把。

    3、北周宇文覺篡位前後,宇文家也對西魏的元家宗室進行了大清理。宇文泰殺了孝武帝不說了,宇文護接替他叔叔掌握政權後,也對元家開展了清理。好吧,就這樣,一個北魏元家,至少被三大權臣大殺了三次。

    二、即便北魏皇室分別被爾朱、高、宇文三大權臣都清洗過,但他們的聲望依舊很高,在隋唐時代依舊是名門望族

    看魏書中的記載,就知道從鮮卑部落發展來的拓跋家(北魏孝文帝改革後的元家)其枝葉其實非常繁茂,即便經過三次大清洗,元家依舊有不少重要人物活了下來。譬如隋文帝篡位北周時,北周的趙王想要謀殺隋文帝,是元家的人救了隋文帝一命。後來,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想盡辦法也要給太子楊勇娶到元家的女兒當媳婦兒,甚至因為元家媳婦的死,而懷疑是楊勇和他小妾合謀所害,成為獨孤扶楊廣上位的一大導火索。到了唐朝,元家依舊是一等貴族,當了大官的著名文人元稹就是元家直系後裔。

  • 6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雄踞北方的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享國148年,傳20帝。北魏崛起於混亂的十六國時期,開國也非都是坦途。開國帝王拓跋珪也經歷過滅國被俘(前秦滅代)的坎坷經歷,但在前秦淝水戰敗後趁機復國。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完成了北國一統,並作為北方王朝與南朝形成對峙。俗話說世界上的幸福都是一樣的,而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這句套用在北魏王朝身上也同樣適用,北魏滅亡不是一蹴而就純粹是北自己作死造成的。雖然沒有像南燕滅亡一樣悲壯,包含慕容超在內的慕容宗室被同時屠戮導致絕嗣國滅;但是北魏的同樣經歷了包含胡太后、幼帝元釗、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諸王及王公百官兩千多人被屠殺並拋屍黃河的慘烈。河陰之變後北魏每況愈下在權臣宇文泰、高歡的左右下分裂為東西魏,北魏滅亡。

    北魏雖然僅僅148年的國祚,大體上相當於大一統王朝國祚的一半。但是大一統王朝從興盛到衰敗的起承轉合北魏都有,但是階級矛盾和內部鬥爭迅速激化加速了北魏的滅亡。雖然魏孝文帝也曾經採取改革緩和階級矛盾,但是在魏宣武帝元恪晚期曾經緩和的矛盾加速激化北魏已經有了亡國氣象。

    在北魏亡國過程中魏宣武帝元恪、魏孝明帝元詡在位時起到了催化作用。魏宣武帝元恪和清朝乾隆帝非常像,前期賢明、後期昏聵。北魏在魏宣武帝晚期時加速向深淵滑落,在他駕崩13年後就發生了爾朱榮屠戮帝王、宗室的河陰之變。北魏宗室王公被大批屠戮,恍惚讓人看到了數百年前東漢權臣董卓屠戮王公大臣的影子。

    孝文帝改革留下致命隱患

    到北魏孝文帝時階級矛盾就已經很尖銳,不但如此都城平城根深蒂固的鮮卑傳統氏族勢力已經對皇權造成很大的制約。此外平城相對版圖來說位置偏北,不利於帝國統治。所以孝文帝才下定決心進行包含遷都在內的徹底的漢化改革。孝文帝的改革作用很明顯,不但緩和了尖銳的階級矛盾並且大大鞏固了帝國在黃河流域的統治。

    事物都有兩面性,遷都洛陽在造就一大批新興鮮卑貴族的同時也讓留守故都的鮮卑傳統貴族利益受損。帝國政治中心的南遷必然會造成經濟和利益分配的傾斜,所以造成了北魏南北方鮮卑貴族的對峙甚至決裂。當時鮮卑貴族內部鬥爭激烈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孝文帝的太子元恂都向往平城的鮮卑舊俗,總想從洛陽逃回故都最後被賜死。孝文帝沒有來得及制定出緩和措施就英年早逝,南北鮮卑貴族因利益造成愈來愈嚴重的分裂為20年後的六鎮起義埋下了隱患。

    北魏歷史上與乾隆類似的帝王魏宣武帝元恪先明後暗,帝國危機乍現

    孝文帝的長子被賜死後,次子元恪為太子。魏宣武帝元恪繼位後遵循孝文帝的改革方式,鞏固漢化改革措施擴建帝都洛陽。顯然魏宣武帝元恪是一個有為的改革君主,執政十六年中國力進一步提升。魏宣武帝元恪和大清王朝的乾隆一樣前明後暗,北魏在魏宣武帝末年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魏宣武帝元恪前期鞏固改革,在保持國力提升的同時不斷向南朝梁國發動進攻。南北朝接壤地區從西部的益州到東部的揚州大片國土被北魏佔據。如下圖紅圈所示: 同時北魏北逐柔然,國力達到鼎盛。

    但是晚年的魏宣武帝元恪逐漸昏聵,對於宗室親王的貪汙腐敗無動於衷。咸陽王元禧兼併土地並涉足國家禁止的鹽鐵產;北海王元詳賣官鬻爵,成為其斂財手段。腐敗程度與乾隆末年如出一轍,北魏有滑落深淵的危險。總的來說魏宣武帝元恪有三大失誤:第一、沒有及時制定撫慰北方傳統鮮卑勢力的政策,沒有消除南北鮮卑貴族勢力的對峙局面。第二、放棄鮮卑子貴母死的舊俗,在立太子元詡後沒有賜死胡皇后。這讓魏孝明帝元詡繼位後無法親政,胡太后臨朝秉政成為禍亂之源。第三、對於宗室、官員的貪汙腐敗、賣官鬻爵等行為沒有有效制止,國內起義此起彼伏。

    魏孝明帝元詡與胡太后爭權,爾朱榮入京引發慘烈河陰之變標誌著北魏帝國日暮西山

    在子貴母死制度被取消後,果然為北魏帶來了滅頂之災。魏宣武帝元恪時候,六歲的魏孝明帝元詡繼位但不當政。國家大權都掌握在臨朝執政的胡太后手裡(當年的胡皇后升任太后),胡太后沒有治國能力任人唯親。北魏國力衰弱、吏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化程度急速上升。柔然入侵造成北方六鎮難民遍地,以胡太后為首的北魏朝廷根本沒有系統的賑災手段。這引發了六鎮大起義,雖然最後被鎮壓下去但是北魏如同一艘漏水的破船掙扎在傾覆之間。

    漸漸成年的孝明帝元詡漸漸不滿母后把持朝政,為了親政搶回政權密謀聯絡晉陽軍閥爾朱榮進京勤王。可惜事情暴露,孝明帝也被親媽胡太后鴆殺。胡太后另立3歲小皇帝為帝,但是野心勃勃的爾朱榮藉口為孝明帝報仇為名與元子攸內外勾結攻入洛陽。元子攸被立為皇帝,史稱孝莊帝。胡太后和3歲的小皇帝元釗被迫離開都城,行至和陰時被投入黃河殺死。之後爾朱榮藉口祭天把文武百官騙至和陰後屠殺,宗室百官不分忠奸被軍隊屠戮一空拋入黃河。

    慘烈的河陰之變讓北魏百官和宗室大面積消亡,嚴重動搖了北魏的統治基礎。不但洛陽官吏紛紛逃走,北魏南方各州擔負要職的宗室紛紛投降南梁。魏宣武帝元恪辛苦征戰得來的俄版圖有失控的風險,北魏對南朝的防衛近乎完全崩潰。梁國大舉反攻,孱弱的北魏帝國進入倒計時。

    軍閥混戰背景下北魏亡國

    孝莊帝此時也看明白了爾朱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套路,於是冒險將爾朱榮除掉。結果盤踞在晉陽的爾朱榮侄子聞訊攻入洛陽,孝莊帝被擄走殺害。此時北魏國內大亂:國內軍閥如同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一樣紛紛壯大,其中宇文泰和高歡就是佼佼者。北部起義在繼續,南部南朝的梁國不斷入侵。北魏皇族已經無力維持帝國的統治,成為軍閥互相攻殺的工具。先後七位元氏傀儡被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以高歡和宇文泰分別擁立傀儡皇帝分立東、西魏。

    北魏作為統一的帝國滅亡,從河陰之變開始皇族宗室元氏被屠戮就成為家常便飯。也許這就是帝國皇族的悲哀和必然下場,也許這就是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另一個層面的解釋吧。經過短暫的東西魏的過渡,北齊北周最終取代了東西魏的國祚。作為鮮卑拓跋氏血脈的元氏皇族基本被屠戮殆盡。

    小結:

    從魏宣武帝元恪時代北魏國力、版圖達到鼎盛,到龐大帝國的滅亡不足20年。可以說北魏和清朝相比沒有從嘉慶以後數代帝王的苟延殘喘,帝國的後半程屬於猝死以快進的方式走完了其他王朝百餘年的歷程。顯而易見,在如此動盪的歷史過程中作為帝國的皇族的元氏遭受了怎樣的苦難?

  • 7 # 仁者厚德載物

    北魏帝國是南北朝時代北方最強大的一個王朝,可以說“北魏慈禧”皇太后胡仙真是導致北魏滅亡的紅顏禍水。

    北魏孝文帝元宏親政後,陸續開展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改革,不僅富國強兵,而且還加速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等到宣武帝元恪在位時,北擊柔然、南伐齊梁,使得國勢盛極一時。

    宣武帝雖然在開疆拓土方面成就很高,但因為篤信佛教,取消了“立子殺母”的祖制,導致皇太子元詡的生母胡仙真活下來,結果給北魏帝國埋下滅亡的隱患。

    公元515年,32歲的宣武帝英年早逝,年僅5歲的皇太子元詡繼位,即孝明帝。由於元詡年紀尚幼,所以他的生母胡仙真消滅了嫡母皇后高英,以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成了北魏帝國實際上的主宰。

    皇太后胡仙真文武全才,不僅是著名女詞人,而且武藝高強,她臨朝聽政13年,好射箭,愛登山。她臨朝聽政初期,頗有政績,使北魏帝國發展到巔峰,後大肆崇佛、驕奢淫逸,重用奸臣宦官,使得全國廟院激增至3萬餘所,僧尼多達200餘萬人。如此窮折騰,很快便將孝文帝、宣武帝時期積攢下來的家底全部敗光,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此外,胡太后個人私生活也荒淫無節制。清河王元懌容貌俊美,胡太后藉故將其召入後宮,不但與其私通,且將朝政大權委託於他。她又私蓄很多面首,深戀一帥哥楊白華,與之宴飲玩樂不休。

    胡太后不顧當時全國連年發生自然災害,競強迫預徵6年賦稅。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終於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抗。公元520-529年,北方六鎮和全國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北魏王朝前往鎮壓的軍隊多次遭到慘敗,北魏的統治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年紀漸長的孝明帝對母親淫亂後宮及遲遲不歸政的行為很不滿,並對她推行的禍國政策憂心忡忡,為了避免帝國崩潰,便密詔寵妃爾朱英娥的父親大將爾朱榮領兵入洛,以脅迫皇太后交權。不料訊息洩漏,胡太后震驚之餘,竟喪心病狂夥同情夫鄭儼、李神軌等將18歲的親生兒子孝明帝毒死,而立年僅3歲的臨洮王子元釗為帝,時在武泰元年(528年)二月。

    訊息傳出,天下震驚,朝野憤慨。軍閥爾朱榮乘機興兵作亂。胡太后見大勢已去,便自行削髮為尼,再入佛寺。

    “榮遣騎拘送太后及幼主於河陰。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太后及幼主並沈於河。”《北史·卷十三》

    公元528年四月,爾朱榮聞訊怒不可遏,發表慷慨激昂的宣言,勤兵擁眾,直指京師洛陽殺來。胡太后的爪牙四散而逃,爾朱榮大軍順利入京,胡太后見了爾朱榮還想利用自己的絕色美貌誘惑爾朱榮,昔日連見皇太后胡仙真玉顏機會都極少的爾朱榮牛氣沖天,拂衣而去,派軍士把美若天仙的胡太后和她立的三歲小皇帝扔入黃河淹死。

    爾朱榮又擁立孝文帝之侄元子攸為孝莊帝,挾天子令諸侯,以太原王、大將軍的身份執掌朝政,此時,爾朱榮已有篡位稱帝的野心,而為了剪除忠於北魏朝廷的王侯公卿,他便以祭天為名,將包括丞相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等人在內的皇族宗室、文武百官兩千餘人,全部騙到河陰的陶渚(今河南省孟津縣東),然後將他們全部殺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河陰之變”。

    爾朱榮有些像曹操,在挾天子令諸侯以後打敗南梁,平定關中,在爾朱榮基本統一北方之後,他和傀儡皇帝孝莊帝矛盾也日益尖銳。

    北魏朝政均由爾朱榮在晉陽控制。孝莊帝左右大臣、內侍,全是爾朱榮安插的眼線,皇帝一舉一動這些人都會稟告給他。

    而且爾朱榮還要干涉孝莊帝的私人生活。爾朱榮的女兒爾朱英娥貌美如花,她本是北魏孝明帝的側妃,但爾朱榮卻強迫孝莊帝立她為皇后。

    皇后爾朱英娥也不是善茬,她經常和皇帝過不去,發脾氣耍性子。她常常說:“我在天子面前放肆一些有什麼關係?他本來就是我爹所立,我爹把帝位讓給他已經很不錯了。”

    孝莊帝外有權臣爾朱榮逼迫,內有悍後爾朱英娥威嚇,經常怏怏不樂,隨著境內的敵人被消滅,爾朱榮又申請入朝,準備進一步控制中央,為下一步篡位做準備,雙方攤牌的時候終於到了。

    於是孝莊帝開始與一些皇族近臣密謀誅殺爾朱榮,其實做的本不嚴密,也傳到了爾朱榮那裡。

    因此爾朱榮的親信都勸他搶先下手,但爾朱榮自信得很,認為女婿孝莊帝決計沒有這種膽量。

    堂弟爾朱世隆懷疑孝莊帝舉動有異,自己派人在自家門上寫個匿名貼子:“天子與楊侃、高道穆密謀,要殺掉太原王!”然後他自己假裝發現匿名信,揭下貼子呈送給爾朱榮。

    爾朱榮此時沒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唰唰幾下撕毀匿名貼,往地上狠狠吐了口唾沫:“世隆真是膽小鼠輩,誰敢生殺我的念頭!”爾朱榮的妻子也勸他不要去洛陽,但爾朱榮不聽。

    爾朱榮入朝,當面問起外面傳言,孝莊帝說:“外面的人都說您也要殺我,難道是真的?”這樣的巧妙反問使爾朱榮無言以對,以後每次入朝覲見,左右從人不過數十,還都空手不帶兵器。而帝黨方面刺殺爾朱榮的行動卻加緊進行。

    公元530年九月戊戌日,孝莊帝埋伏兵士在明光殿東序,然後遣使飛報爾朱榮。聲稱爾朱皇后剛剛生下太子,皇宮內文武百官絡繹不絕地到府上道賀,祝賀爾朱榮榮升為外公。

    爾朱榮並不起疑,遂進宮入殿。見到孝莊帝,爾朱榮未等開口道喜,忽然見孝莊帝手下兩個人手裡提刀從殿東門跑進,他馬上驚起,直奔御座想挾持孝莊帝抵抗。孝莊帝膝上早已橫備一刀,見爾朱榮衝上,直刺入腹,一代梟雄應聲斃命。

    眾人舉刀亂砍,爾朱榮的親信元天穆也死在亂刀之下。跟隨爾朱榮入宮的十四歲兒子爾朱菩提以及從人三十多個全被伏兵所殺。

    後來,爾朱榮的堂侄、即爾朱英娥的堂兄汾陽刺史爾朱兆和雍州刺史爾朱世隆共謀,推戴太原郡守兼併州事長廣王元曄即位,隨後闖入宮中汙辱妃嬪、虜掠財物,並將爾朱英娥的新生兒子搶來,當面摔死在床下。她的丈夫孝莊帝元子攸,押送晉陽拘禁縊殺於佛寺,同時殺死河間王元寬及其妻子(爾朱英娥的妹妹),將爾朱英娥軟禁宮中。此時,距爾朱榮被殺僅三個月時間。

    爾朱氏家族的暴虐引發各地軍閥的集體聲討,在這種情況下,高歡、宇文泰等新興軍閥相繼崛起,並在討伐爾朱氏的旗號下,實力得以迅速壯大。

    新興軍閥高歡擊敗爾朱兆,殺死爾朱世隆和新皇帝元恭,爾朱兆兵敗自殺。

    被困後宮的爾朱英娥則被高歡軍隊俘虜,高歡提著劍就進來了,爾朱英娥說:“你是賀六渾麼?我父親一手提拔,使你富貴,怎麼恩將仇報,殺死我伯叔兄弟?”高歡見她柳眉聳翠,杏臉漲紅,秀麗中透出威嚴。

    高歡對國色天香的爾朱英娥一見傾心,把她納為側室。高歡很寵愛嫁過兩位北魏皇帝的爾朱英娥,並且對她敬重超過正妻婁昭君,每次見爾朱英娥必束帶請安,自稱“下官”,爾朱英娥為高歡生下二子高攸、高凝,頗得高歡喜愛。高歡欲改立她為正室,其子高攸為世子,但因近臣司馬子如等人勸諫而作罷。

    與此同時,北魏境內的戍卒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而南梁也趁機北伐,使得整個中原地區的形勢亂成一鍋粥。

    此時,無論是爾朱兆扶立的元曄(建明帝)、元恭(節閔帝),還是高歡扶立的元朗(中興帝)、元修(孝武帝),亦或是南梁扶立的元顥(建武帝),全都淪為各大軍閥手中的傀儡皇帝,不僅無力奪回最高權力,而且最終全都落得被殺的下場。再加上之前遇害的孝明帝和幼主元釗以及孝莊帝元子攸,短短7年時間裡(528-535年),北魏王朝竟然有8位皇帝死於非命,在中國歷史上絕對算得上是“空前絕後”。

    北魏王朝的亡國程序持續7年時間,伴隨著孝武帝逃奔宇文泰,這個存續148年的北魏帝國正式滅亡,分裂為兩個對立的政權。其中,高歡佔據河南、山西、河北等地,扶立元善見為皇帝,史稱東魏;宇文泰佔據陝西、河隴等地,先是擁立孝武帝元修,在將其殺害後,又改立元寶炬為皇帝,史稱西魏。

    其中北魏最後一個皇帝孝武帝元修完全是自己作死,元修即位後,與權臣高歡的長女結婚,但元修卻與自己的三個堂姐妹亂倫,將她們都封為公主。其中,他最喜歡風情萬種的平原公主元明月。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與老丈人高歡決裂。元修帶著元明月私下逃走去長安自投羅網,依附軍閥宇文泰。

    權臣宇文泰有心換個傀儡皇帝,公元535年2月,宇文泰以孝武帝元修與堂姐妹亂倫有傷大雅為由,先後把元明月和孝武帝元修都殺死,改立元寶炬為皇帝。 北魏從此正式分裂成東西魏。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547年正月,51歲的東魏權臣高歡病逝於晉陽。東魏武定八年(550年)正月,其次子高洋建立北齊,追尊高歡為獻武皇帝,廟號太祖。

    北齊開國皇帝高洋是雄才大略又荒淫狂暴的一代暴君,公元556年,高洋竟強暴徐娘半老的庶母爾朱英娥,42歲的爾朱英娥抵死不從,被高洋一刀砍下人頭殺害。

  • 8 # 減水書生

    北魏滅亡,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真心是要多慘有多慘。

    六鎮起義,就註定北魏要滅亡。一味漢化的洛陽高層權貴,與拒絕漢化的六鎮將士,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本來大家是一撥人,都在平城這個地方和睦相處。可是非要玩漢化,玩就玩,但你們也玩得太過分了:洛陽權貴,天天花天酒地卻富貴多金;六鎮將士,櫛風沐雨卻被蔑稱“北人”。曾經是國家肺腑、北魏國士,現在竟被當成了北魏新蠻夷。這就真心不能忍了。

    後來,洛陽權貴做得更沒人性,連糧食和物資都不往北送了,即便六鎮遭災,也不管。要知道六鎮是軍鎮,這夥人是拿刀拿槍擋著柔然騎兵的。不送物資、不送糧食,就相當於不發軍餉、不管死活,於是六鎮軍民就只能造反了。

    01.爾朱榮問罪,屠戮皇室屠戮朝堂

    六鎮起義,廢了好大的牛勁才給暫時性地平定。但是,平定六鎮起義的過程中,卻造就了新軍事貴族,即北秀容的爾朱榮。這是一個董卓加曹操的人物,比曹操能打仗、比董卓更殘暴。

    公元528年,權臣爾朱榮率契胡騎兵攻入洛陽,問罪胡太后。因為胡太后為了專制朝廷,竟然把自己的親兒子孝明帝元詡給弄死了。虎毒不食子,胡太后這個當媽的,比蛇蠍還毒。本來就看不上北魏皇室,這時候你胡太后又給了藉口,於是爾朱榮直接帶兵殺到了洛陽。

    曾經貴不可及的胡太后,在見到爾朱榮後,當即梨花帶雨、跪地不起,各種解釋,只求留條性命。北魏太后如此楚楚,卻軟不了大軍閥爾朱榮的磐石之心。爾朱榮拂袖而起,令契胡甲士將胡太后以及胡太后所立的小皇帝一起扔進黃河。

    但是,這還不算完。

    爾朱榮以祭天為名,把整個洛陽朝堂和北魏皇室全部騙到河陰陶渚(今孟津縣東)。然後,爾朱榮立馬高臺之上,大聲斥責文武百官和皇室宗親:天下喪亂都是你們的錯、先帝暴崩都是你們的錯,你們這夥人個個貪汙、人人腐敗,全都該殺。

    爾朱榮可不是開玩笑,也不是罵街出氣。他是說到做到,罵完之後,就立即命令士兵動手,將北魏朝臣和皇室宗親1300多人全部砍死。

    這就是河陰之變。縱觀歷史王朝興亡,也沒有北魏這麼慘的。治不好國家,那就全部砍死,只有爾朱榮能這麼問罪。

    02.爾朱兆問罪,北魏洛陽再遭屠戮

    河陰之變後,爾朱榮並未篡位,而是立元子攸為帝,自己做了太原王、遙控朝堂。

    爾朱榮為啥不在洛陽專制朝堂?

    因為殺人太多,整座洛陽的權貴官員,幾乎人人都與爾朱榮有殺子殺父殺兄弟之仇。即便皇帝元子攸的兄弟,也被爾朱榮殺了,所以連皇帝都跟他也有仇。就這種形勢,爾朱榮還怎麼呆?

    爾朱榮把自己的大女兒爾朱英娥嫁給了元子攸為皇后。爾朱英娥懷孕臨盆之時,爾朱榮再入洛陽城,為了探望女兒。但是,借這個機會,皇帝元子攸發動了一場宮廷謀殺,夥同親信用刀砍死了爾朱榮。

    於是,公元530年,爾朱榮的堂侄爾朱兆立即提兵殺向洛陽,再次問罪。

    這一次雖然沒有河陰之變那麼慘。但是,爾朱兆這個人也沒什麼仁慈可講。大軍殺進洛陽城,就是四處搶掠淫虐,城裡城外一片燒殺。對於皇帝元子攸,自然更不會客氣,見面就抓,用鐵鏈鎖起來、囚禁在永壽寺。然後,對著元子攸的妃嬪就是各種辣手摧花,還把元子攸的兒子給宰了。

    在洛陽折騰夠了,爾朱兆就帶著皇帝元子攸回山西。路上聽說前方打了敗仗,爾朱兆就各種心情煩悶,於是直接讓士兵把皇帝元子攸給勒死了。別人心情不好,罵人摔東西就行了,但爾朱兆心情不好,竟是殺皇帝出氣。

    03.高歡終結北魏,東西兩魏並立

    爾朱榮河陰屠戮、爾朱兆洛陽肆虐,你爾朱家玩得這麼殘忍,於是就只能攻守之勢異也也。最後,爾朱家被高歡全部消滅,新權臣高歡崛起。

    但是,洛陽朝廷的孝武帝元修,死活看不上高歡,各種搞動作,非要把高歡給滅了。於是,權臣高歡與洛陽皇帝,就只能兵戎相見了。公元534年,高歡攻入洛陽,當然少不了一番燒殺搶掠。

    而孝武帝元修則帶著一群死忠跑到了關中宇文泰的地盤。但是,宇文泰也不是什麼國難忠臣,隨後就把孝武帝給廢殺了。

    到此時,北魏就算壽終正寢了。

    北魏宗室,一夥人留在了高歡控制的東魏,一夥人去了宇文泰控制的西魏。權臣之下的殘破皇室,又能有什麼好結果。

    尤其是在東魏的北魏宗室,趕上高歡、高澄和高洋這父子三變態,就真是生不如死了。

    一次高洋與原北魏宗室、大臣元韶聊天,就問:漢光武帝劉秀為什麼能夠中興大漢?元韶也不知道腦子是怎麼想的,隨口就說那是因為當時沒把劉氏子孫殺乾淨。

    原來如此啊!真實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然後,高洋就把北魏宗室七百多人,一個不留、全部殺掉。那個“會說話”的元韶也是北魏宗室,所以一起幹掉。甚至,剛出生的嬰兒也不放過,放縱士兵用長矛挑起,扔到空中作樂。元氏皇族的屍體被扔進漳河餵魚。據說,兩岸百姓在吃魚的時候,竟然從魚腹中發現了人的指甲,於是很久都沒人再去吃魚。

    這還是北魏元氏宗室和朝堂百官,北魏的天下百姓也好不到哪裡去。

    六鎮起義、河北民變、關中叛變,幾乎打遍了整個北魏。甚至,趁北魏內亂,南朝陳慶之帶著七千軍隊就殺到了北魏首都洛陽。北魏滅亡之後,就是東魏和西魏,即後來的北齊和北周,也是連年交戰,北方山河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 9 # 小姐姐講史

    北魏在混亂的十六國時期脫穎而出,在建國的時候也是經歷了重重坎坷,北魏王朝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而且不止一次被滅國。在開國皇帝拓跋珪手裡,北魏就滅亡過一次,拓跋珪也被俘,之後在前秦淝水戰敗後趁機復國,後期北魏在魏宣武帝和魏孝明帝的手中走向了滅亡。

    北魏滅亡雖然慘烈,但也是自己自作自受的結果。北魏滅亡時,包含胡太后、幼帝元釗、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諸王及王公百官兩千多人被屠殺並拋屍黃河。河陰之變後,北魏的氣數已經盡了,在權臣高歡和宇文泰的操縱下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魏滅亡,享國148年。

    北魏滅亡時,拓跋家族幾乎被滅族,北魏滅亡的如此迅速,又這麼慘烈,與其內部的矛盾是分不開的,這還要從太和改革說起。孝文帝拓跋宏繼位之後,對於高度發達的漢族文明很是羨慕,於是下令帶領鮮卑族開始了一系列的漢化行動,他將鮮卑族的很多姓氏都改成了漢姓,首先從拓跋家族開始,改為了元姓,所以後來有的史書中稱拓跋宏為元宏。公元499年,孝文帝去世,拓跋恪繼位,為宣武帝。

    宣武帝與乾隆類似,先明後暗,從他這裡開始,帝國危機出現。宣武帝遵循孝文帝的改革方式,為了鞏固漢化改革措施擴建帝都洛陽,在宣武帝執政前期,國力不斷提升,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但是在宣武帝末年,北魏便開始走下坡路了,宣武帝為了維持國力不斷地向南朝梁國發動進攻,還向北部的柔然進行侵略,一度佔據了大片領土,國力達到鼎盛。

    但是宣武帝逐漸的便飄飄然了,開始昏庸不堪,對於宗室親王的貪汙腐敗也熟視無睹,腐敗程度堪比乾隆末年,北魏此時已經站在懸崖邊上了。魏孝明帝時期,皇帝由於年紀小並不當政,國家大權都掌握在胡太后手裡,北魏由此開始滑向深淵。胡太后並沒有治國能力,一直任人唯親,北魏的國力越來越弱,官員之間也是腐敗不堪,階級矛盾也急速上升。

    柔然的入侵造成了北方地區難民遍地,哀鴻遍野,但是胡太后並沒有什麼進行什麼實質性的措施,對於災民也不聞不問,這一舉動引發了民間起義。雖然後來朝廷出兵鎮壓下去了,但是這次起義就如同釘在木頭上的釘子,拔掉了也留下了一個洞,此時的北魏就如同一隻掙扎在蜘蛛網上的蟲子,虛弱不堪。

    逐漸長大的孝文帝對喪心病狂的胡太后越來越不滿,於是他給地方上比較有實力的爾朱榮寫了一封信,讓其趕到洛陽清君側,不料訊息傳到了胡太后那裡,胡太后居然毒死了自己的親兒子,孝文帝駕崩,胡太后又立了三歲的臨洮王拓拔釗,垂死掙扎。

    爾朱榮收到訊息之後,自然很是樂意做這個事,就帶兵趕到洛陽,逮捕了胡太后和三歲的拓跋釗,將其溺死在黃河。爾朱榮是個心狠手辣的人,他絲毫不顧及天下人的想法,將包括丞相在內的三公九卿以及宗室皇族兩千餘人,誆騙到河陰即如今的河南孟津縣,將其全部屠殺,史稱河陰之變。

    之後的北魏簡直亂作了一鍋粥,爾朱榮並沒有得意多久,就被孝莊帝給殺了,但僅僅三個月,爾朱榮的堂侄又跳出來揚言為爾朱榮報仇,於是又殺了孝莊帝。眼看拓跋家族就要死光了,鹿死誰手也要出來結果了,宇文泰和高歡等人也忍不住了,都站出來搶地盤,各自俘虜一個拓跋家族的人員,拓跋家族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家族,這也是夠狗血的了。

    最終,這些“傀儡”全部被殺,兩千多王侯公卿被集體處死,拓跋家族幾乎被滅族,唯一一個沒被處死的傀儡拓跋修投靠宇文泰,沒多久也被毒殺,北魏徹底掉進深淵。北魏從國力鼎盛到被滅亡不過短短二十年,最後拓跋族被滅族,北齊、北周取代了北魏的國祚,悲哀!

  • 10 # 這個歷史很正

    北魏時我國南北朝時期由遊牧民族拓跋鮮卑建立起的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在那個五胡亂華的時代,各族混戰,殺戮不止,拓跋鮮卑就是在這樣一個亂世的崛起。

    儘管拓跋鮮卑憑藉其強大的武力鎮壓了各族,但是幾十年來各族之間的戰爭攻伐,早已積累起無數的血與淚,然而這些都只不過是被拓跋鮮卑的強權所鎮壓了而已,一旦拓跋鮮卑勢弱,這些仇恨將猶如沖天的烈焰,焚滅一切。

    事實上,北魏的統治者也看到了這些,北魏孝文帝是北魏歷史上又名的改革皇帝,他深感皇權下各族不安的情緒,於是他在位期間極力推行漢化改革,首先就是遷都洛陽試圖融入到漢族人民,並且在官制上學習漢族官僚制度,而且還鼓勵漢族與鮮卑的通婚,試圖以這樣一種方式加強拓跋鮮卑的統治(隋唐兩代基本都有少數民族學血統)。

    這一舉措確實很好的安撫了中原漢族人民的情緒,也確實對國家有所益處,然而這引起了鮮卑貴族勢力的不滿,尤其是掌控了軍隊的軍事貴族。兩族之間的矛盾又開始凸顯並加劇,似乎又有一場動亂即將來臨。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北魏孝文帝死後的29年後,一場由鮮卑邊鎮集團的軍事貴族率先引發了叛亂,開啟了去漢化改革。

    公元528年,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了一起針對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殺事件,爾朱榮憑藉此次的軍事政變將遷到洛陽的鮮卑貴族和漢族大氏族屠殺殆盡,皇族亦無法倖免,史書稱之為河陰之變。

    這場政變改變了北魏統治階級的內部結構,邊鎮軍事集團開始崛起並控制朝堂。

    然而控制朝堂的爾朱榮並沒有風光多久,就被以高歡(漢人)率領的鮮卑軍隊和宇文泰(鮮卑)聯合的河北大族所滅。自此高歡,宇文泰各自為政,最終分裂成東、西魏,北魏就此覆滅。

  • 11 # 平安讀歷史

    在西晉滅亡之後,晉朝被迫南渡,而在北方引起了大規模的混戰。這場混戰事實上進行了很多年開始,前秦的苻堅曾經短暫統一過北方,只不過好景不長,在淝水之戰之後很快就分裂了。

    後來由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統一了北方,北魏持續的時間事實上非常的長。北魏在存在的過程中全面實行漢化,將都城由北方遷往洛陽,實現了多民族的大融合,在中華文明史上可謂是一大功績。可惜王朝存在的時間長了,自然也會走向衰落,北魏經歷了興盛之後,也走向了滅亡。

    話說到了北魏末年胡太后主政的時候,由於施政不當,結果引狼入室,將爾朱榮那樣的軍閥引到了京城來,導致天下大亂。爾朱榮狼子野心,看到北魏如此衰弱,事實上已經有了取代之心,當時將北魏王皇族和王宮大臣的2000多人全部殺掉,就是歷史上的河陰之變,河陰之變之後,北魏會還存在了一段的時間,但和滅亡沒有什麼兩樣了。

    爾朱榮殺了眾多北魏王宮大臣之後,暫時還沒有篡位,而是立了傀儡孝莊帝為北魏皇帝。但是孝莊帝作為北魏的皇家成員,自然對爾朱榮不滿,所以策劃了宮廷政變最終險而險之的將爾朱榮殺掉。不過孝莊帝雖然成功的殺掉了爾朱榮,但是並未能夠平定天下,後來他很快被爾朱家族的人殺掉,整個天下都大亂了。後來在戰亂中崛起的軍閥高歡和宇文泰又將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但這只是兩個傀儡政權而已,實際上做主的是這兩個軍閥。

  • 12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北魏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存在的時間有100多年,除了幾個大一統王朝之外,北魏的存在的時間是可謂是相當長的了。任何王朝都免不了衰亡,而北魏在滅亡的時候也是相當慘的。

    北魏到了末年,實力下降的很快,當時有胡太后主政,而胡太后這個人能力相當差,並且把整個朝廷和宮廷搞得烏煙瘴氣。而當時北方興起的大軍閥爾朱榮率軍南下,到達北魏的京城洛陽,事實上等於控制了當時的北魏所有大權,胡太后當時被殺。由於北魏實在太弱,當時爾朱榮就有了不臣之心。

    於是爾朱榮將北魏的所有王公大臣,皇室貴冑都集中到一起,當時就指責他們為禍天下,導致天下大亂。那一次爾朱榮殺了北魏重要的人物達2000人之多,導致整個北魏朝廷一空。不過當時時機還不成熟,所以爾朱榮又立了孝莊帝為傀儡皇帝,把女兒嫁給他。但是孝莊帝對於爾朱榮的所作所為,自然是相當的憤怒,時刻想找機會殺掉爾朱榮。

    孝莊帝后來確實找到了好機會,並且成功的殺掉了爾朱榮,但是並未能夠恢復北魏的榮光,反而使得天下更加的混亂。因為他很快就被爾朱榮的部將給殺,後來北魏就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但是他們的皇帝都是傀儡,權勢完全控制在當時的權臣高歡和宇文泰手中。再後來東魏和西魏都被取代,魏國就此劃上了句號。

  • 13 # 心說歷史

    我是小心,與你分享。

    北魏,公元384年-公元534年,是由鮮卑人拓跋珪建立的王朝,也是北朝的第一個王朝。

    北魏王朝最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其中一項就是將所有的鮮卑人的姓氏全部改為漢人的姓氏,其中國姓“拓跋”改為“元”。

    始自宣武帝末年

    北魏宣武皇帝元恪信奉佛教,遂廢黜了“立子殺母”這一北魏制度,然而這為後來北魏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公元515年,年僅32歲的宣武帝元恪病逝,只有五歲的太子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太子幼齡即位,自然不能掌握朝政,大權全部在他的生母胡太后手中。

    滅亡前奏

    胡太后開始政績頗豐,但是隨後也漸漸淫亂荒廢起來,期間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六鎮之亂。

    “六鎮”是指北魏為方案柔然所設立的六個軍事據點: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一開始,柔然是北魏王朝最大的敵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柔然慢慢變弱,“六鎮”的軍事意義漸漸失去,所以北魏王朝對“六鎮”的軍民沒有足夠的照顧。

    公元523年,柔然發生饑荒,遂率軍三十萬入侵“六鎮”,將六鎮所有物資全部搶奪一空,這次輪到“六鎮”軍民饑荒了。北魏王朝雖然拿出了一些物資去賑濟災荒,但那也是杯水車薪,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災民日益增多,朝廷不管不顧,於是在523年4月,懷荒鎮軍民起義,首先搶奪官府糧倉。這一次起義造成了連鎖效應,524年4月,匈奴人破六韓拔陵起義,佔領沃野鎮,八月,六鎮軍民全部歸降破六韓拔陵。

    公元525年,北魏王朝為了平息這場叛亂竟與北方柔然合作,共同擊敗破六韓拔陵義軍,將六鎮居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但是不湊巧的是河北當時爆發水旱之災,安置在這裡的六鎮居民食不果腹,舉步維艱,紛紛四散逃離,這時居住在肆州秀容的豪強爾朱榮趁機招撫流民,成了地方上數一數二的大軍閥。

    爾朱榮登場

    爾朱榮(493-530年)是鮮卑化的羯族酋長,他吸納了這些流民之後,力量不斷壯大。

    公元527年,年僅18歲的孝明帝元詡與當政的胡太后矛盾激化,胡太后狠下心來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改立三歲的臨洮王之子元釗為帝。

    爾朱榮接到訊息,於是以討伐胡太后為名殺進洛陽,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入皇宮。到胡太后宮中時,胡太后苦苦哀求,希望爾朱榮能饒自己一命。可是爾朱榮不管,於是將胡太后以及年僅3歲的小皇帝趕入黃河中淹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陰之變。

    爾朱榮做了這些孽,他自己也知道,不能再在洛陽待了,於是他佔據晉陽。

    而洛陽城中的皇帝元子攸不甘心被爾朱榮控制,於是詔爾朱榮入宮,趁機殺了他。爾朱榮的堂弟爾朱世隆以及其侄子爾朱兆殺入洛陽,捕殺皇帝元子攸,在洛陽城無惡不作。

    爾朱世隆與爾朱兆自知不能再居住在這裡了,於是逃回晉陽。可是,在他們離開晉陽的時候,晉陽此時高歡已經趁機佔領晉陽,爾朱世隆與爾朱兆此時回來就是自投羅網。533年,高歡遂將爾朱家族勢力一掃而空,把控朝政。

    高歡立元修為帝,元修與高歡不和,於是奔向地方大軍閥宇文泰。534年,高歡這邊擁立元善見,宇文泰這邊擁立元修,自此東西魏分裂,北魏滅亡。

  • 14 # 蕭郎君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北魏屬於南北朝時期,它是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始建於公元386年,由鮮卑族人拓跋珪復建代國,公元398年時,改名為“魏”,歷史上稱之為“北魏”。

    北魏是公元534年滅亡的,與其說是滅亡,不如說是分裂,因為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

    東魏後來被北齊取代,西魏則被北周取代。最終,北周滅了北齊,而北周又被楊堅篡奪,楊堅建立了大一統的隋朝。

    我們今天主要說的是北魏,下面一起來看一看北魏滅亡的過程。

    公元528年,北魏的宣武靈太后毒殺孝明帝立元釗為帝,並把持朝政,隨後,權臣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由,率軍進攻北魏首都洛陽。

    在此期間,爾朱榮擁立了元子攸為皇帝,也就是孝莊帝。

    攻破洛陽後,宣武靈太后以及元釗被殺,同時爾朱榮還殺了北魏2000多名朝中官員,不乏諸王。

    爾朱榮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想稱帝,但是並沒有得逞。而孝莊帝元子攸知道爾朱榮的野心,因此一直想剷除爾朱榮,重振北魏的雄風。

    公元530年,孝莊帝以召爾朱榮進京的機會將他斬殺。他這一舉動惹怒了爾朱榮的兄弟,不久後,洛陽再次被爾朱氏攻破,孝莊帝也被殘害。

    洛陽落入了爾朱氏的手中,肯定有人會來平叛,這個人就是高歡,高歡攻下了洛陽,擁立元修為皇帝,是為孝武帝,並消滅了爾朱氏,他因此成為了北魏大丞相,控制朝政。

    元修雖然為皇帝,但是實權卻在高歡手中,因無法忍受,所以元修在公元534年投奔了宇文泰,不久後就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另立元寶炬為皇帝,建立西魏。

    在元修逃跑後,高歡立了元善見為皇帝,也就是孝靜帝,並遷都到了鄴,建立東魏。

    綜上所述,北魏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分裂滅亡的。

  • 15 # 大國布衣

    北魏滅亡時談不上有多慘,永熙三年(534年)曾經強大無比的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北魏不復存在,但是拓跋氏魏國一直到557年才宣告正式滅亡。

    淝水之戰前秦大敗於東晉之後,國家陷入了四分五裂,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珪於公元386年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為了區別三國時期曹操建立的魏國,史稱其為“北魏”,第一代北魏君主就是道武帝拓跋珪。439年,北魏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歷史進入了南北朝相持時期。439年,孝文帝拓跋宏將都城從平城遷往洛陽,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漢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實行的改革雖然使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緩和,但是北魏的統治也開始日益腐敗,吏治的敗壞,徭役的加重和階級矛盾的激化,使得北魏在統治後期出現了各族人民的大起義,其中對北魏的統治打擊最大的要屬發生於孝明帝時期的六鎮之亂,大量的各民族流民不堪北魏政府的殘暴統治和長年的徭役徵稅,終於在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情況下,公元524年四月,沃野鎮轄區的高闕戍兵匈奴人破六韓拔陵帶著手下的兄弟們率先起義,隨著加入的流民越來越多,起義的規模也擴大到整個六鎮地區,人數規模達到了20多萬人,雖然北魏請柔然人當僱傭兵,聯合北魏朝廷大軍最終鎮壓了這次起義,但六鎮之亂給予北魏的沉重打擊是顯而易見的,激烈的階級鬥爭已經使北魏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孝昌四年(528年)北魏歷史上最有野心的太后之一靈太后為了長期控制政局,在都城洛陽毒殺了親兒子孝明帝元詡,另立臨洮王元寶暉之子,3歲的元釗做皇帝,自己臨朝稱制。駐紮在晉陽的柱國大將軍爾朱榮是個野心家,他以為孝明帝報仇為藉口,率軍大舉南下,靈太后得知訊息,急忙調集大軍與爾朱榮決戰,反被爾朱榮打的落花流水,大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很快便佔領了洛陽,爾朱榮將靈太后和小皇帝元釗趕出洛陽,抵達黃河南岸的河陰之地時,爾朱榮下令將靈太后和小皇帝投入滔滔黃河之中,這就是北魏歷史上著名的“河陰之變”。政變之後,長樂王元子攸被擁立為帝,即孝莊帝,爾朱榮因為殺戮太多,不敢留在洛陽,便回到晉陽對朝廷遙控指揮。

    永安三年(530年),孝莊帝乘爾朱榮進京,埋伏刀斧手將他殺死在明光殿。爾朱榮死後,他的堂弟爾朱世隆和侄子爾朱兆又率軍攻打洛陽為爾朱榮報仇,結果洛陽很快被叛軍攻破,孝莊帝被押解到晉陽後殺害。留守洛陽的爾朱世隆等人橫徵暴斂,無惡不作,激起人民的憤恨。晉州刺史高歡乘機起兵攻佔洛陽,消滅了洛陽的叛軍。永熙二年(533年)又攻入晉陽,徹底消滅了爾朱氏的勢力。北魏經此變亂國力大衰,皇帝如走馬觀花般,先後出現了元曄、元恭、元朗三位廢帝。

    爾朱氏被消滅後,執掌北魏政權的是大丞相高歡,他立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元修為帝,是為孝武帝,孝武帝無法忍受高歡的專權跋扈,便於永熙三年(534年)投奔長安的尚書令宇文泰。

    534年,高歡又立孝文帝元宏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元見善為帝,即孝靜帝,將都城從洛陽遷到鄴城,這就是歷史上的東魏政權。第二年,宇文泰又毒死不聽話的孝武帝元修,另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這就是歷史上的西魏政權。北魏至此便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已經不復存在,而東魏和西魏都不過是權臣控制下的傀儡政權罷了。

    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由於大權都掌握在高歡和宇文泰手裡,元氏子弟名義上是皇帝,實則大小事都聽決於這兩大權臣。東魏和西魏的存在只不過是起到過渡的作用。550年,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將皇位禪讓於高歡之子高洋,建立了北齊政權,高洋就是北齊初代皇帝文宣帝。西魏恭帝三年(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覺接受西魏恭帝拓跋廓禪讓,建立了北周政權,宇文覺就是北周第一代皇帝孝閔帝,拓跋氏的魏國政權至此才宣告滅亡。

    從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再到東魏和西魏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除了北魏分裂前的河陰之變比較血腥外,北魏滅亡時的畫面一點都不慘,皇帝成了傀儡,皇族也早被屠殺殆盡,滅亡也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只是苦了北魏的那幾位皇帝,基本上都不得善終。

  • 16 # 尚宮女史

    任何一個王朝走向覆滅的時候,其場景都是很慘烈的,用血流成河來形容絲毫不為過。畢竟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爆發戰爭,而有戰爭就會有流血,戰場上的流血避免不了,無辜的百姓更無法置身事外。

    但北魏的滅亡又比較特殊,它並不是直接滅亡的,而是分裂成了西魏和東魏,其統治者(雖然是傀儡)還是北魏皇族成員。西魏和東魏是兩個過渡王朝,很快就變成了北周和北齊。後來是北周滅北齊,而楊堅成為笑到最後的人,建立了大一統的隋朝。

    即便北魏看起來滅亡的比較溫和,但是依舊是充滿血腥的。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北魏,在歷史上出現過幾次轉折點,它最初建立的時候,勢力範圍還不是很大,直到後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位,這是北魏歷史上一位重要的皇帝,正是他統一了北方,從而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拓跋燾時期在北方有一個重要的敵對方,即柔然,據分析,木蘭辭中的內容說的就是拓跋燾攻打柔然的戰爭。拓跋燾自繼位開始曾數次攻打柔然,直到柔然實力大減,已經對北魏形成不了什麼威脅,在攻打柔然的過程中,拓跋燾還專門在北魏都城平城的北部自西向東設立了六大軍事據點。

    當時的六鎮是北魏重鎮,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都是北魏的重中之重。但是等拓跋燾實現了北方的統一之後,北方六鎮的邊防作用逐漸衰弱,這種衰弱到北魏孝文帝時期成為一種再也無法扭轉的局勢,因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了,這是北魏歷史上的第二個轉折點。

    北魏孝文帝繼位之後,在馮太后的輔佐下開始改革,其目的就是為了緩和北方的社會矛盾,削弱北方豪強大族實力。其實,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漢化,這對於後來的民族大融化是一個巨大的貢獻,但在當時的北魏,無疑掀起了軒然大波。

    為了徹底的改革,孝文帝決定離開豪強勢力最強的平城,而決定遷都洛陽,雖然中間困難重重,但是孝文帝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將北魏的中心遷到了洛陽。

    這解決了當時的矛盾,但又出現了新的矛盾,即新的門閥制度形成,北魏政治走向僵化、腐敗,而北方的六鎮則逐漸沒落,洛陽與六鎮,對應繁華與荒涼,不再是一種和諧的關係,反而矛盾重重。

    於是很快就出現了北魏歷史上的第三個轉折點,轉折點出現在北魏孝明帝時期,準確說來應該是胡太后時期,畢竟胡太后才是實際的掌權者。

    523年,柔然劫掠六鎮,將本就不富裕的六鎮掃了個乾淨,六鎮鎮民有苦難言,而胡太后僅僅調去了部分糧食,無疑是杯水車薪,懷荒鎮出現了搶劫官府糧食事件,這似乎僅僅是試探,而到了第二年,沃野鎮出現起義,各鎮紛紛響應,於是六鎮起義迅速在北魏大地上打響。

    六鎮兵力早已不復從前,再加上北魏朝廷僱傭了北方的柔然人,在柔然與魏軍的夾擊下,六鎮起義不過一年半就被壓了下去,但是起義的火種在北魏並沒有熄滅,各地的起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很多將領在平叛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自己的勢力,等起義大部分被平息之後,參與平叛的主將早已經形成自己的勢力,比如爾朱榮。

    爾朱榮部本身就是北魏北方的一支軍事力量,又參與多次平叛,吸納了很多軍民,包括魏軍和叛軍,勢力逐漸成為北方老大,其部下有後來著名東西魏掌權者高歡、宇文泰等。

    爾朱榮被北方虎視眈眈,很想自己稱帝,但是並沒有恰當的理由,但胡太后很快就將這個理由給了爾朱榮,因為北魏孝明帝死了,他死的時候僅僅19歲,毫無徵兆,就是突然死了,一直有傳言說是胡太后毒死了自己的這個親兒子。

    爾朱榮藉著這個機會起兵,要調查孝明帝的死因,為孝明帝報仇,他和遠在洛陽的長樂王元子攸私下聯絡,將元子攸接出洛陽,然後起兵攻打洛陽,很快胡太后就撐不住了,要求出家為尼,但是爾朱榮不願意給她這個機會,最終“沉太后及幼主於河”。

    實際上,最初爾朱榮是想自己做皇帝的,但是“榮遂鑄金為己像,數四不成。”而他的朋友元天穆也不行,爾朱榮不得不“以銅為顯祖諸子孫各鑄像,唯長樂王像成。”所以只能迎立元子攸為皇帝,即北魏孝莊帝,但是爾朱榮的皇帝夢並沒有就此打消。

    孝莊帝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他剛繼位還沒有進入洛陽的時候,爾朱榮就製造了一起河陰之變,他將孝莊帝帶到淘渚,然後以祭天的名義將文武百官聚集起來,將他們團團圍住,指責他們“天下喪亂,肅宗暴崩,皆由朝臣貪虐,不能匡弼。”

    指責完了之後,爾朱榮下令將他們都殺死。

    “自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陽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餘人。前黃門郎王遵業兄弟居父喪,其母,敬宗之從母也,相帥出迎,俱死。”

    孝莊帝的哥哥無上王劭和弟弟始平王子正也都被殺死,這次屠殺基本將北魏朝廷的官員殺了個乾淨。這樣的慘烈在歷史上是少有的。而孝莊帝身邊也都是爾朱榮的人,但是孝莊帝並不是一個甘於被控制的人,他一直試圖脫離爾朱榮的控制,並想除掉爾朱榮,而這終於在530年成為事實,孝莊帝成功除掉了爾朱榮和元天穆。

    但是爾朱榮的死並沒有讓孝莊帝成為北魏的力挽狂瀾者。因為爾朱榮一死,他的部下四分五裂,各個佔據山頭,對於爾朱氏與北魏皇族的紛爭作壁上觀,想漁翁得利。爾朱兆出兵攻打洛陽殺死了孝莊帝,先後擁立長廣王元曄和廣陵王元恭為帝,並進入洛陽劫掠,這引起了百姓的極大不滿。

    很快,高歡領兵攻打爾朱氏,並最終爾朱氏集團,而擁立平陽王元修為帝。元修也不願意做傀儡皇帝,於是對駐紮在晉陽的高歡很不待見,這種不待見自然讓高歡怒了,進而攻打洛陽,元修出逃,跑到宇文泰那裡尋找幫助。

    534年,高歡在元修走後擁立元善見為帝,東魏立,並遷都鄴城,“四十萬戶狼狽就道”,這一次對洛陽造成的災難是巨大的。那麼元修跑去找宇文泰庇護就有好結果了麼?當然沒有,元修投奔宇文泰不久就被宇文泰殺了,535年,宇文泰擁立元寶炬為帝,西魏立。

    從此,北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東魏和西魏,雖然東西魏皇帝仍舊是北魏皇室成員,仍舊是拓跋氏,但是東魏的真正掌權者是高歡,而西魏是宇文泰,東西魏不過是過渡王朝,很快就被北齊和北周取代了。

  • 17 # 雨晴品史

    北魏滅亡最慘烈的就是河陰之變了,爾朱榮誅殺了兩千多的王公大臣。下面解讀一下北魏的滅亡過程。

    北魏經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國力大幅增加,到了499繼位的元恪當政時,疆域已經擴充套件到揚州,荊州,益州,往北打敗柔然,疆域面積達到頂峰後,開始盛極而衰,後期重用外戚,放縱貪腐。最大的隱患是廢除了“子貴母死”的制度,元恪512立兩歲的元詡為太子時不忍處死其生母胡太后,而胡太后則是北魏滅亡的第一罪魁禍首。

    515年元恪駕崩,五歲元詡繼位,胡太后臨朝聽政(筆者高度懷疑元恪的死和胡太后有關,哪有這麼巧,立了太子沒兩三年就駕崩,就胡太后後面的表現極有可能擔心元恪隨時恢復子貴母死的制度,讓她寢食難安),北魏的滅亡正式拉開序幕。

    胡太后禍亂朝廷,寵幸奸臣,把持皇權又荒廢朝政(寫到這裡,忍不住跟馮太后比較一下,都是寵幸大臣,人家寵幸能臣搞改革強大國家促進民族融合,青史留名;你胡太后寵幸奸臣搞破壞,禍國殃民,毒殺親子,葬送北魏,遺臭萬年。真是沒有對比沒有傷害啊,看來淫亂後宮還是門學問,得學習的),權貴奢侈,導致524年六鎮起義,天下大亂。爾朱榮平亂中勢力迅速增加,528年元詡成年不得政,處處被壓制,有意引爾朱榮助其親政,被胡太后得知,竟慘被毒死。真是權力使人瘋狂啊,親生兒子都殺。爾朱榮得知率兵誅殺胡太后,為了掌控北魏朝政,於是就有了最慘烈的河陰之變。

    528年爾朱榮先在河陰擁立元子攸為孝莊帝,打敗胡太后,在河陰先誅殺了胡太后和元釗(胡太后立的幼主),而後為了徹底控制北魏,剷除舊勢力,以新主孝莊帝祭天為名騙北魏皇室和文武百官兩千多人至河陰,砍殺殆盡,血流成河。這就是河陰之變。此後爾朱榮就徹底掌管北魏了,北魏至此已名存實亡。

    而此後北魏真正滅亡是534年高歡擁立的孝武帝出走長安投靠宇文泰成立了西魏,高歡另立孝靜帝遷都鄴城成立了東魏。至此北魏一百多年的歷史正式走到了盡頭。說到慘烈程度,其實除了河陰之變,其他的都還不算太慘。

  • 18 # 尋根拜祖

    北魏滅亡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第二階段東魏被北齊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王朝更迭通常會伴隨無情的殺戮,尤其是宗室子弟,很多下場悲涼。北魏滅亡時的慘烈最甚,先後十位皇帝被殺,數千大臣和若干皇室子弟慘死,後宮女人集體被凌辱。

    1.河陰之變中,幼帝元釗、胡太后及2000大臣遭到殺害

    孝明帝元詡駕崩後,爾朱榮藉口胡太后毒殺元詡,宣佈擁立宗室元子攸為帝,併發兵攻克洛陽,抓捕了胡太后和幼帝元釗。歷史上慘絕人寰的“河陰之變”爆發,它直接把北魏政權推向滅亡的邊緣。

    爾朱榮將胡太后和三歲的元釗,帶到黃河邊上,沉入滾滾波濤。緊接著,他又以祭天為由,令大臣及宗室子弟,陪同孝莊帝元子攸出行。當大臣們進入孟津伏擊圈後,爾朱榮一聲令下,士兵們刀劈劍砍,2000多位大臣和元氏子弟,全部被虐殺。

    河陰之變將北魏帝國的政治基礎——鮮卑和漢族豪門集團,幾乎一網打盡,嚴重動搖了北魏的統治根基。從此,北魏帝國進入由軍閥控制上層政治的門閥時代。

    2.孝莊帝元子攸被爾朱兆殺害

    元子攸勾結爾朱榮坐上了皇位,可是他抬眼看看身邊,全是爾朱榮的黨羽,連床上都有人監視。他的皇后爾朱英娥,正是爾朱榮的長女。爾朱英娥的第一任丈夫其實不是元子攸,而是孝明帝元詡。因為沾了猛爹的光,她梅開二度,從妃嬪直接晉升為皇后。

    囂張跋扈的爾朱英娥,指著元子攸的鼻子說:識趣點,你這個皇帝是我爹立的,是我爹把皇位讓給你的。

    女兒如此囂張,爾朱榮更是不客氣,把元子攸欺負成小癟三。元子攸氣憤不過,說出一句猛話:爾朱榮如果不想做人臣,乾脆把我取代了吧!爾朱榮也不客氣:那就給我加九錫吧。

    這下二人等於撕破了臉,元子攸知道自己的小命捏在人家上手,必須先下手為強。該著爾朱榮倒黴,爾朱英娥生了個皇子,元子攸給爾朱榮傳信:朕要給你外孫辦慶生,來看看你可愛的寶貝外孫吧,跟你長得老像了。

    驕傲的大公雞爾朱榮,不顧部下反對,挺著胸脯一腳踩進陷阱。

    元子攸搏命反擊,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好運,他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爾朱榮雖死,但是龐大的爾朱家族還在,他們掌握的軍隊不聽皇帝指揮。

    不久,爾朱兆攻破洛陽,俘虜了元子攸。寒冬臘月,元子攸單衣薄衫,被一個冰冷的大鐵鏈子鎖住,關押在寺廟。幾天後,渾身麻木的他,被爾朱兆勒死。

    元子攸死後,後宮嬪妃遭到爾朱氏集體凌辱。爾朱兆還當著爾朱英娥的面,一把摔死她的兒子。高歡打敗爾朱氏後,爾朱英娥又成了高洋的戰利品,最後又死在高洋之手。

    3.兩年皇帝流水線,四位皇帝集體“陣亡”

    孝莊帝元子攸死後,北魏進入“皇帝流水線”,短短兩年,先後有四位皇帝隆重誕生,又轟然倒下。

    第一位:元顥

    元顥是拓跋弘的孫子,爾朱榮擁立元子攸後,他逃往南梁,藉助南梁兵力殺回北方,並在睢陽稱帝。不過這傢伙也不是好餅,荒淫無道,不久敗給了爾朱榮,並被斬殺。

    第二位:元曄

    爾朱榮被殺後,爾朱世隆為了對抗元子攸,擁立元曄為帝。不過,元曄龍椅還沒焐熱,元子攸就敗了,他這個工具失去了價值,被爾朱世隆一腳踢開,在位僅僅三個月。

    被爾朱氏玩弄還不算元曄最悲慘的事,第二年,高歡打敗爾朱氏,又把元曄歸為爾朱氏黨羽。龍椅就像高壓線,沾上了就脫不開,元曄因此被高歡處死。

    第三位:元恭

    元曄被廢后,元恭登上皇帝,史稱“節閔帝”。元恭跟其他幾位皇帝不一樣,他有志向,有才學,有品行。早年他為了逃避迫害,裝啞裝了八年。

    從坐上皇位的第一天起,元恭就致力於恢復祖上的榮光。當然,有高歡在,註定元恭只能當傀儡,老掉牙的權力鬥爭再次爆發。一年後,元恭被高歡廢黜並遭到毒殺。

    第四位:元朗

    元朗的命運幾乎是元曄的翻版,他是高歡用以對付節閔帝元恭的棋子。元恭敗亡後,元朗的工具屬性結束,只好被迫退位,並與元曄一起,被高歡殺害。

    4.孝武帝元修被宇文泰毒殺

    “皇帝流水線”的最後一個產品就是孝武帝元修,他也是北魏最後一位皇帝。元修被高歡擁立後,又走向君臣對立。當然結果也一樣,傀儡皇帝無論如何也不是手握重兵的權臣對手。

    失敗後的元修,一路向西逃跑,投靠長安的宇文泰勢力。元修滿以為到了長安後,曾經一往情深對他發出呼喚的宇文泰,會把他當作手心裡的寶,卻不料,宇文泰跟高歡一個鳥味。

    僅僅兩個月時間,宇文泰以元修與宗室姐妹通J為由,將他毒殺。

    5.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禪位後遭高洋毒殺

    元修跑到長安後,高歡一點不生氣,他隨手又抓過來一位宗室子弟扔上龍椅——元善見。元善見即東魏第一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皇帝,史稱“孝靜帝”。

    元善見很“幸運”,他10歲登上皇位,居然整整做了16年皇帝,當然,也可以說他做了16年的傀儡。

    元善見這個皇帝最窩囊,一般的傀儡,好歹還能在面兒上保持尊嚴,他什麼都沒有。

    有一次,高澄(高歡長子)逼元善見喝掉一大壺酒,元善見面露難色。高澄居然破口大罵他是“狗腳朕”,還讓手下錘了元善見三拳才解恨。

    大臣荀濟企圖挖地道幫元善見逃出皇宮,被高澄發現事敗。高澄大怒,跑到皇宮肆意捕殺凌辱元善見的寵妃。

    武定八年,高洋(高澄弟弟)陳兵殿前,元善見被迫禪位,東魏滅亡。一年半後,高洋一杯毒酒殺害了元善見及他的三個兒子。

    6.西魏廢帝元欽、恭帝元廓被毒殺

    宇文泰殺害元修後,擁立元寶炬登基。元寶炬即西魏第一位皇帝,史稱“西魏文帝”。元寶炬很知趣,從不跟宇文泰爭權,相反很配合,居然創造了一段,北魏時期唯一的權臣與傀儡和平共處的奇蹟。

    但元寶炬的兒子元欽就沒那麼幸運了。元欽娶宇文泰的女兒為妻,當然,這種政治婚姻,誰也不會當真,元欽一登基。就開始從老丈人手上奪權,並兩次密謀除掉宇文泰,結果都失敗了。

    宇文泰當然不會慣這個女婿,他動動手指頭,就廢掉了元欽,另外附贈“功能飲料”一杯。

    元欽死後,宇文泰又擁立元寶炬的第四子元廓即位,元廓就是西魏末帝恭帝。兩年後宇文泰去世,他的侄子宇文護受命掌權,輔佐其子宇文覺。次年,宇文護逼元廓禪位給宇文覺,西魏滅亡。

    對了,元廓同樣也獲得了標準配置——功能飲料。

    從公元528年的河陰之變,到534年北魏分裂,再到550年東魏滅亡、557年西魏滅亡,北魏帝國曆經三十年腥風血雨,十帝一後,若干宗室子弟和數千大臣士族被殺害。再回頭看看,司馬代曹是不是非常仁慈了?曹魏代漢、王莽代漢,那簡直就是菩薩心腸了!

  • 19 # 十一姨太

    北魏,公元384年-公元534年,是由鮮卑人拓跋珪建立的王朝,也是北朝的第一個王朝。

    北魏王朝最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其中一項就是將所有的鮮卑人的姓氏全部改為漢人的姓氏,其中國姓“拓跋”改為“元”。

    始自宣武帝末年

    北魏宣武皇帝元恪信奉佛教,遂廢黜了“立子殺母”這一北魏制度,然而這為後來北魏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公元515年,年僅32歲的宣武帝元恪病逝,只有五歲的太子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太子幼齡即位,自然不能掌握朝政,大權全部在他的生母胡太后手中。

    滅亡前奏

    胡太后開始政績頗豐,但是隨後也漸漸淫亂荒廢起來,期間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六鎮之亂。

    “六鎮”是指北魏為方案柔然所設立的六個軍事據點: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一開始,柔然是北魏王朝最大的敵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柔然慢慢變弱,“六鎮”的軍事意義漸漸失去,所以北魏王朝對“六鎮”的軍民沒有足夠的照顧。

    公元523年,柔然發生饑荒,遂率軍三十萬入侵“六鎮”,將六鎮所有物資全部搶奪一空,這次輪到“六鎮”軍民饑荒了。北魏王朝雖然拿出了一些物資去賑濟災荒,但那也是杯水車薪,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災民日益增多,朝廷不管不顧,於是在523年4月,懷荒鎮軍民起義,首先搶奪官府糧倉。這一次起義造成了連鎖效應,524年4月,匈奴人破六韓拔陵起義,佔領沃野鎮,八月,六鎮軍民全部歸降破六韓拔陵。

    公元525年,北魏王朝為了平息這場叛亂竟與北方柔然合作,共同擊敗破六韓拔陵義軍,將六鎮居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但是不湊巧的是河北當時爆發水旱之災,安置在這裡的六鎮居民食不果腹,舉步維艱,紛紛四散逃離,這時居住在肆州秀容的豪強爾朱榮趁機招撫流民,成了地方上數一數二的大軍閥。

    爾朱榮登場

    爾朱榮(493-530年)是鮮卑化的羯族酋長,他吸納了這些流民之後,力量不斷壯大。

    公元527年,年僅18歲的孝明帝元詡與當政的胡太后矛盾激化,胡太后狠下心來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改立三歲的臨洮王之子元釗為帝。

    爾朱榮接到訊息,於是以討伐胡太后為名殺進洛陽,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入皇宮。到胡太后宮中時,胡太后苦苦哀求,希望爾朱榮能饒自己一命。可是爾朱榮不管,於是將胡太后以及年僅3歲的小皇帝趕入黃河中淹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陰之變。

    爾朱榮做了這些孽,他自己也知道,不能再在洛陽待了,於是他佔據晉陽。

    而洛陽城中的皇帝元子攸不甘心被爾朱榮控制,於是詔爾朱榮入宮,趁機殺了他。爾朱榮的堂弟爾朱世隆以及其侄子爾朱兆殺入洛陽,捕殺皇帝元子攸,在洛陽城無惡不作。

    爾朱世隆與爾朱兆自知不能再居住在這裡了,於是逃回晉陽。可是,在他們離開晉陽的時候,晉陽此時高歡已經趁機佔領晉陽,爾朱世隆與爾朱兆此時回來就是自投羅網。533年,高歡遂將爾朱家族勢力一掃而空,把控朝政。

    高歡立元修為帝,元修與高歡不和,於是奔向地方大軍閥宇文泰。534年,高歡這邊擁立元善見,宇文泰這邊擁立元修,自此東西魏分裂,北魏滅亡。

  • 20 # 常棣tandy

    一、北魏的分裂

    永熙三年五月,出帝元修謀將討伐晉陽,一面詔宇文泰引軍東向,一面又假稱宇文泰、賀拔勝有反謀,詔令高歡以伐梁為名討伐宇文泰,企圖以此誘高歡入洛陽,進而襲擊晉陽。高歡知其為計,乃將計就計,先發制人,自率精兵3 萬自河東南下,以恆州刺史庫狄干將兵4 萬自平城南下,以領軍將軍婁昭將兵五萬討荊州,冀州刺史尉景將山東兵7萬,突騎5萬西下,共調集 24萬大軍,渡越黃河,直逼洛陽。

    元修見大勢不好,忙召集 洛 陽 群臣商討對策,中軍將軍王思政對元修說:“高歡之心, 昭 然 可知,洛陽非用武之地,宇文泰乃心王室,今往就之,還復舊京,何慮不克。”適 逢東郡太守裴俠率所部詣洛陽對王思 政 說 :“宇文泰為三軍所推,居百二之地,所謂已操戈矛,宇肯援人以柄,雖欲投之,恐無異避湯入火也。”

    因主張先至關右觀其形勢再作打算。王思政然其言。七月,元修勒兵10萬屯河橋,沿線佈防,阻擊高歡。宇文泰見洛陽危急,遂派大都督李賢將精騎1000赴洛陽,不久高歡諸軍渡越黃河,元修無奈遂西奔長安。宇文泰迎帝於長安,十月,高歡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十二月,宇文泰鳩殺孝武帝,立魏南陽王元寶矩為帝,是為文皇帝。至此,北魏滅亡,形成東、西魏對峙的局勢。

    高歡入洛陽後,殺朝內大臣,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改元天平。高歡以洛陽西通西魏,南近梁境,遂議遷都鄴城,書下三日便挾新立孝靜帝及洛陽40萬戶狼狽就道。不久高歡便重返晉陽。

    二、東魏孝靜帝禪位

    北魏後期,高歡擁立孝靜帝、宇文泰擁立孝文帝,實質上是二人各自在關東、關西挾天子令諸侯,擴充套件自己的力量,企圖吞併對方。但東、西魏長時期的對壘也是當時高歡、宇文泰所始料不及的。以後的形勢說明,東、西魏的爭奪將遙無時限地進行下去,所以很快出現了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禪代。

    東魏政權一開始就掌握在高歡父子手裡,高歡鎮晉陽,高澄鎮鄴都,孝靜帝只是其掌上的一個傀儡,高歡在世時為了兼併兩魏,還能維持這個局面,高歡一死”高澄便迫不及待地要取而代之。同時,孝靜帝“好文學,美容儀。力能抉石獅子逾宮牆,射無不中。嘉辰宴會,多命群臣賦詩,從容沉雅,有孝文 風”。

    這更使高澄極度忌妒忍和憂慮,暗中以崔季舒為偵探,監察孝靜帝的舉止,並且對孝靜帝表現的極為不恭。靜帝曾狩獵於鄴東,馳馬如飛,監衛都督鳥那羅受工伐在後面呼道;“天子莫走馬,大將軍怒”。

    高澄侍宴高舉酒杯,勸帝酒,孝靜帝大為不悅對其說:“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話”,高澄大 怒 說:“朕!朕!狗腳朕!”讓崔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靜帝自知難保其身,遂於武帝五年(547年),召常侍苟濟、祠部郎中元瑾、長秋卿劉思逸,華山王元大器秘謀誅澄,詐於宮中作土山,暗開地道至千秋門,被守門人發覺,告於高澄,高澄立即幽禁靜帝於含章堂,“烹濟於市”。

    至此,高澄與靜帝已無法共存,但不久發生了侯景叛亂,高澄忙於南伐,朝廷之事,暫時無暇顧及。侯景被擊敗後,又發生了蘭京行刺事件,高澄被殺。

    蘭京為梁徐州刺史蘭欽之子,被高澄浮獲,在宮中做膳奴。蘭欽通使高澄請贖之,高澄不許,蘭京也多次訴之,高澄遣人告日;“更訴,當殺汝”,於是蘭京更懷恨在心,暗於其同黨六人謀亂。

    高澄在鄴都居北城東柏堂,嬖倖琅邪公主,欲其往來無問,常將侍衛遣出。武定七年(549 年)八月,蘭京趁高澄與散騎常侍陳元康,吏部尚書楊愔、黃門侍郎崔季舒謀受魏禪之機,以進食為名,刺殺高澄。陳元康以身護澄受傷,崔季舒藏於廁中得免。事件突發,內外驚懼,時太原公高洋在城東聞知,聲色不變,發兵平定了叛亂。

    接著高洋留高嶽、高隆之、司馬子如、楊愔等守鄴,率其餘勳貴趕赴晉陽。武定八月(550 年),東魏記室參軍高德政、金紫光祿大夫崔之才、北平太守徐景業都勸高洋受禪,婁太妃聞之對高洋說:“汝父如龍,兄如虎,猶以天位不可妄據,終身北面, 汝 獨 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 ”

    高洋以其言告子才,子才曰,“正為不及父兄,故宣升尊位耳”。高 洋又問於肆州刺史斛律金,斛律金堅決反對,於是擁兵平都城(今山西和順縣)召勳貴商議,長史杜弼說;“關四、國之勁敵,若受魏禪,恐彼挾天子自稱義買東向,王何以待之。”徐之才對日;“今與王爭天下者,彼亦欲為王所為,縱其屈強,不過隨我稱帝耳。”

    杜弼無言以對,於是高洋密書於楊愔,楊愔召太常卿邢邵等造儀注、勸進文。眾人見事已決,不敢再言。五月,高洋即帝位於鄴都南郊,改元關保,國號齊。追尊齊獻武王高歡為獻武皇帝,廟號太祖,後 改為高祖,文襄王高澄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東魏亡。

    三、西魏恭帝禪位

    自宇文泰經略關中以來,歷魏四帝,孝武帝元修、文帝元寶矩、廢帝元欽、恭帝拓跋廓。其中孝武帝在位不足1 年,文帝在位時間最長為17年,廢帝在位 3 年、恭帝4 年。東西魏 分 裂 以後,高歡與宇文泰各自奉天子令諸侯,總體上說來西魏宇文泰的政局較為穩定,同魏帝的關係處理的較好,尤其是文帝元寶矩在位17年來與宇文泰相安無事,這也為宇文泰西魏政權內 的 各 種力量迅速融合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到廢帝元欽繼位以後同宇文泰的關係逐漸緊張起來。廢帝元欽二年(553年)矛盾進一步激化,廢帝的親信西魏尚書元烈謀殺宇文泰,因計謀洩露被宇 文 泰 殺死,事件發生後,廢帝因元烈被殺而大為不滿,又密謀誅殺宇文泰,當時宇文泰的幾個兒子還年幼,兄子章武公宇文導、中山公宇文護都出徵在外,但魏帝的宿衛皆為宇文泰的女婿,因而計謀又被敗露。魏帝被廢。兩次謀殺計劃皆未遂,由此引起了宇文泰的警覺。

    元欽被廢后,宇文泰立其弟元廓為帝,並從此改姓拓跋氏,元廓也改為拓跋廓,接著恢復北魏初期的三十六姓和九十九姓,宇文泰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姓,次者為九十九姓,賜李弼為徒何氏,趙肅、趙貴為乙弗氏,劉亮為侯莫陳氏。

    宇文泰將鮮卑和漢族的高階將領改為拓跋姓是有其政治意圖的。西魏孝武帝死後,新立魏帝元寶矩是北魏孝文帝的孫子,元欽是文帝的長子,是魏孝文帝的曾孫,孝帝是文帝的第四子,都是孝文帝的嫡系後代。而北魏將拓跋姓改為元姓的就是孝文帝。

    宇文泰改姓氏一方面是要削弱魏宗室在西魏政權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要維護鮮卑拓跋部的統治,同時將一部分漢族出生的高階將領如劉亮、田宏等改為拓跋姓,也是對關隴世族地主拉攏利用的一項重要措施。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正月,宇文泰正式仿周制建六官,這是最終取代魏宗室的一大步驟。三月,宇文泰長子宇文覺為世子。九月,宇文泰在北巡南還途中病卒於雲陽(今陝西涇陽縣西北),十二月,宇文覺以岐陽之地受封為周公。宇文護以周公幼弱,為安定人心,逼恭帝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取代西魏,元魏系統至此最後滅亡。

    (正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私企當主管,拿了幾年的一萬月薪,沒進步,老闆很富了,自己還很普通,要繼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