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寶唯愛
-
2 # 先秦史
項羽雖然人生短暫,但是也經歷了大起大落,當他在生命的最後關頭逃奔到到烏江之畔,早已沒有往日那股雄赳氣昂的豪情,對於他來說烏江對岸,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其實烏江不渡也罷,反正也是徒勞無功,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項氏氣數已盡,劉邦逆轉已成定局。項羽稱王以後,諸侯之亂頻發,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關中以後,勢力發展很快,後來形成楚漢對峙的局面,遂有鴻溝之約。然而劉邦集團不受盟約之束縛,聯絡韓信、彭越等人發兵共同攻打項羽,垓下之戰,項羽把家底敗得精光,而天下已經多附劉邦。
其次,民心所向,天下歸心。早年項羽隨叔父項梁在會稽起兵,一時雲集響應,很快便取得天下。但是今非昔比,當時情況是“天下苦秦久矣”,人們願意起兵反抗秦國暴政。而今楚漢相爭數年,老百姓流離失所,劉邦建國在即,他們更希望得到安居樂業的機會,而不是繼續戰爭。
再次,項羽在吳中的勢力有限。項羽雖然在會稽起兵,但是功成之後,並沒有選擇在那裡定都,而是選擇在自己的老家彭城,也就是說,項羽對吳中是沒有多大感情的,這對吳中人不能不說是一種傷害,將心比心,吳中對項羽又能有多大的感情?也許就是人生的一段旅程,結束了就結束了吧。這從當年項羽身邊的智囊和將帥情況也可以看出,項羽在吳中是沒有多大勢力的。
最後,項羽本身問題很多。項羽雖然善於用兵,力大無窮,但是戰爭需要的是集體,而非個人。項羽為人剛愎自用,喜歡猜忌,感情用事,當年仗下的謀士范增曾多次讓他殺掉劉邦,可是他就是不聽,認為這樣做不道德,或者說這樣做不仁義,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最後還是放走了劉邦。後來,劉邦使用離間計使項羽集團內部瓦解,就是抓住項羽本性多疑的特點的。
如果項羽當年能夠聽取范增的意見,除掉劉邦,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的烏江自刎了。
-
3 # 那個誰誰32791995
機會肯定有啊
1.經歷挫折,人成長的會很快。年輕的項羽,經此大敗,很可能會反思自身的問題。成熟起來的戰神項羽,那是一種可怕的存在。
2.歷史上,翻盤的例子還是很多的,我軍就是翻盤老蔣的啊
3.關鍵是,項羽30來歲,劉邦已經五十多歲,充分利用年齡優勢啊
4.具體操作上,就是“流寇主義”,像明末李自成、清末捻軍。劉邦不是追擊項羽,不給捲土重來的機會嗎?哈哈,項羽就用騎兵流竄,拖死你哦。追著追著,優劣勢可能就易手了。
而且劉邦對全國的統治還不穩固,項羽的影響力和殘餘勢力還在,有的是流竄的空間。一個不留神就打你個措手不及,到處出擊,專找你薄弱的地方打,你劉邦也別想消停。
熬死你或者待你內部生變,翻盤也未必是夢哦。
5.以上純屬推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畢竟劉邦建立的大漢,對中華民族功勞大大滴
-
4 # 村夫166752287
請看我從前寫的一首垓下懷古詩:
叱吒當年威八方,垓下輸光已斷腸。縱然再返江東去,油盡燈殘怎重光?
即使項羽返江東意欲重整旗鼓,但須從零開始十分不易,況且劉邦絕不會給他翻盤的機會。
-
5 # 弋北談古今
當項羽自刎烏江卻不肯回到江東的時候,留下給世人無數的嘆息與遺憾。項羽的形象更加豐滿,令人驚歎。如果當初項羽願意坐上那條船回到江東,項羽還可以捲土重來打敗劉邦嗎?我認為是不能的,請聽我如下分析:
一:項羽大勢已去、失去了天下民心在秦末的歲月裡,天下苦秦久矣,無論是民眾還是貴族,全部都想擺脫秦朝的統治。在大勢所趨下,先前六國貴族以及一些社會精英或者投機分子紛紛起兵反秦。而項羽跟隨叔父一起在吳中地區召集八千人響應起義軍的號召,發動對秦朝的叛變。這是一場有預謀的行動,也是一場得到了大多數民心支援的行動。所以起義軍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或者是其他部隊,前期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但是項羽在垓下之圍以前便已經失去了民心,天下諸侯民眾轉而支援劉邦,項羽的舊部下不是戰死就是叛變。就算項羽回到了江東,也不一定可以得到江東父老的支援,重新拉起一隻隊伍。
二:項羽的狀態不佳,沒有團隊項羽在經歷了垓下之圍後,手中的最後一支部隊被消滅殆盡,項羽已經沒有兵力可以與劉邦競爭。不僅如此,此時的項羽孤身一人,沒有謀士沒有將軍,沒有團隊。而反觀劉邦人才濟濟,光是謀士就有張良、蕭何、陳平等一眾大臣,還有韓信、樊噲等等武將。光憑項羽一人,用什麼去擊敗擁有這麼大規模忠臣良將的劉邦。
三:江東地理位置不利於防守楚漢戰爭中項羽曾多次擊敗劉邦,但是項羽婦人之仁也屢次的放過劉邦,這直接給了劉邦成長的機會。而劉邦肯定不會犯項羽相同的錯誤,待項羽前腳抵達江東,劉邦勢必會後腳帶領部隊圍剿。江東地處平原,幾乎無險可守,不比蜀中。當年劉邦在戰敗後便是逃亡蜀地,才得以保全性命。而江東地區除了一條江,便再無天險。而一條江如何抵擋劉邦的大軍呢?
四:江東地區難以對項羽忠心雖然項羽與叔父項梁在吳中江東地區起兵,並且拉攏了江東弟子八千人作為軍隊的首批士兵。但是這卻是一種僱傭關係,並沒有上下之間牢靠的忠心。項羽和項梁也並非是江東人,項羽在奪取天下後也沒有回到江東。在項羽死後,劉邦只是派遣了一隻小部隊抵達防止騷亂。而江東地區一直平靜如常,沒有絲毫的異動。由此可見項羽對江東沒有很深的感情,而江東父老對項羽也談不上有多忠心。
在以上所有的條件下,項羽就算回到了江東也無法奪回天下的控制權。換句話說,在這次的戰爭失敗後,項羽失去了所有,已經沒有能力反擊。劉邦成為新一位一統天下的君主已經是大勢所趨,項羽怎麼可能憑藉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天下的趨勢。項羽只能在烏江自刎,將他們的愛恨情仇留在風中。
-
6 # 參園主人
韓信用謀十面埋伏,置人於毫無反擊之力。渡船稍公也是劉幫手下悍將,即使不自刎,也一定被捉,歷史總是已定,沒有如果。為將者,不能一味強悍,不知進退,不能審時度勢,匹夫之勇也。
-
7 # 優秀的米老鼠96
垓下一戰,可以說劉邦已經取得楚漢之爭的決定性勝利,項羽被圍,英布、彭越、韓信全面合圍,項羽殺退韓信追兵後又數次被圍,最後退到烏江自刎。那麼,當時如果項羽不自刎而單槍匹馬渡過烏江,是否能夠東山再起,也是史學界千百年來爭論的焦點。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來指正。
首先來說,項羽如果撤退至烏江以東地區,勝算還是很大的,項羽垓下之戰並不是全域性性的戰役,而是中了韓信的奸計所致。項羽戰敗之時,江東仍有項羽殘餘力量,如果他渡過烏江收拾殘局完全有機會組織力量。當時韓信是用激將法誘騙項羽被圍,只是在垓下以及安徽的周邊集結優勢兵力,而江東地區情況如何,韓信並無把握。一旦戰火燒到江東,戰局走向並不明確。
第二,彭越、英布、韓信並不是真正臣服劉邦。劉邦稱帝以後,各個異姓王與劉邦離心離德,相互利用,為造反準備時間。如果項羽能堅持到這個時候,完全可以與彭越、韓信、英布聯手反劉,憑藉項羽的軍事才能以及各個異姓王的號召力,完全可以擊敗劉邦。
第三,項羽如果堅持持久戰,變數很大,有戰勝劉邦的可能性。即便是項羽短期不能取勝,只要堅持持久作戰的戰略,劉邦一方必會出現內訌,各個異姓王與劉邦只是合作關係,特別是韓信,不會久為人臣,甚至會出現劉、項、韓三足鼎立的局勢,那時,項羽對韓信可以採用攻心戰術,取勝的機會會大大增加。
第四,劉邦白登山被圍以及平定各個異姓王均是項羽的機會。劉邦稱帝后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頓所圍,由此可見,劉邦對全國局勢的變化並未全面掌控,各個異姓王武裝割據很可能形成,如果項羽能堅持到這時,完全有機會利用亂局以亂取勝。從時間上看,劉邦到死之前才平定英布叛亂,可以看出劉邦在位期間的政局混亂,作為軍事才能極為突出的項羽來說如果能堅持到這個時候,一舉消滅劉邦勢力並不是沒有可能。
-
8 # 四川達州人
翻盤機會:零。
一、江東父老未必支援項羽。
二、江東父老即便支援項羽,可6年前才湊出7000子弟,今日能夠湊多少?
要知道,此時的江東人口匱乏,經濟落後。
三、就算江東父老再給7000子弟,沒有經歷反秦過程洗禮的軍隊,面對已經是老油條劉邦聯軍完全就是被屠殺的菜鳥。也許項羽剛剛召集青壯,韓信已經殺過來了。
四、江東是否能夠承受即將到來的肆虐?
-
9 # 豹眼看歷史
我認為項羽即便渡過烏江,但翻盤的機率很小,跟沒有差不多。
理由有二:
第一,天下大局一定,項羽渡江以後沒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垓下之圍後,項羽一路逃到烏江。烏江亭長勸項羽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
但這時的天下局勢已經不是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渡江西進的時候了。
秦朝已經滅亡,豪強及六國的貴族勢力已經分化、剷除,已經全部歸附了劉邦。具體的勢力是:
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更立盧綰)、衡山王吳芮(後改為長沙王)、閩粵王亡諸。看一下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除了梁王彭越和韓王信之外,基本都是跟隨過項羽的。韓信首先投奔的就是項羽,因為得不到賞識轉投劉邦;閩越王亡諸,是越王勾踐的後代,本來跟隨諸侯討伐秦朝,但項羽沒有封他為王,於是轉投劉邦,被封閩越王。
江東主要是吳越之地,劉邦封亡諸為閩越王,基本上斷絕了項羽的後路。可見劉邦及其謀士的高瞻遠矚。
項羽回到江東,既不能依附亡諸,也不會得到亡諸的扶持。而且必定是項羽的競爭對手,必然依靠劉邦與之對抗,劉邦也必然聯合亡諸牽制項羽。
除此之外,都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都投靠了劉邦。
在這種格局下,項羽即便回到了江東,重新崛起的希望不大。
第二,項羽單槍匹馬,沒有人輔佐。
此時的項羽已經是孤家寡人,找不到有誰會輔佐他東山再起。
此一時,彼一時也。
看一下,項梁、項羽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漢書·項籍傳》記載,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後,會稽代理太守殷通素知項梁賢能,召集他前來商議反秦的大事。項梁與項羽叔侄就把殷通殺了,召集過去熟知的豪吏,徵得八千子弟精兵,在吳中起義反秦。
當時,項氏祖先世代為楚國名將,在當地很有威望。因此才能一呼百應。
兵敗後的項羽回到江東,八千子弟兵無一生還,項羽如何跟江東父老解釋和交代?又有多少人還會相信他,繼續追隨他呢?
八千精兵不敢說是江東的全部精華,但有想法,有能力的,經過秦末、楚漢戰爭,差不多都出來了。那些觀望、等待時機的投機分子,還能在這個時候出來撞大運嗎?
起義後,項梁接受陳勝部將召平的建議,渡江西進,陳嬰率領二萬人歸順。渡過淮河後,英布、蒲將軍也率軍歸順,項梁軍隊達到了六、七萬人。
這時候劉邦也從沛縣趕來投奔項梁,居巢人范增已經七十歲了,也出來遊說項梁,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並且說陳勝之所以失敗,就是不立楚王后裔的原因才不能長久的。
項羽命人殺死了楚義帝熊心,徹底得罪了楚國貴族,還能再取得江東上層貴族勢力的擁護嗎?
項羽一生英雄無比,但卻令江東貴族和父老們很失望,無顏見江東父老,不僅僅是面子問題,更重要的是已經失去了江東父老的信任和支援。
此時,再追隨項羽,對抗的就是已經得到天下的劉邦了。
劉邦平定三秦,約法三章,雖然不能說仁德已經遍佈天下,但起碼不再是秦朝的暴政。普通百姓最大的願望是過上安穩的日子,不是被逼的走投無路,不會起來造反的。
能夠支援項羽的群眾基礎已經失去。
唯一的一線希望,項羽未必能夠抓住。
儘管大局已定,但劉邦集團並非鐵板一塊。
鴻溝和議之後,項羽東歸,劉邦突然撕毀協議,約定諸侯王們一起出兵進攻項羽,但勢力最大的韓信、彭越卻沒有來。劉邦稱帝后首先剷除的就是韓信、彭越。
之後,韓王信、英布等也相繼起兵造反。
留給項羽唯一的希望就是劉邦所分封的諸侯王叛亂,趁機東山再起。
這個可能有多大哪?
韓信所言“狡兔死,走狗烹”,如果項羽不死,韓信也不會這麼快就被殺掉。就一個韓信恐怕項羽也對付不了。
如果韓信借攻打項羽之際,帶兵謀反,與項羽聯合對抗劉邦,是否有這個可能呢?
不能說絕對沒有,但可能性不大。
如果韓信要造反,恐怕早就反了。
儘管我不很喜歡韓信,也認為韓信不可留。但我認為韓信被殺,還是很冤枉的。
總之,有韓信在,有閩越王亡諸牽制,作為失敗者回到江東的項羽,幾乎失去了號召力,東山再起的機率很小。
-
10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項羽烏江自刎,也算是歷史上少於的悲壯時刻。
話說項羽人高馬大(不對,是孔武有力),少年時就力能扛鼎、武藝高強,數十個常人是絕對進不了他的身。更有其為楚國貴族後裔,號召力極強,這才能在秦末農民起義中一呼百應,號召天下諸侯滅亡秦朝建立西楚政權。只可惜項羽為人自傲暴躁,不聽忠言,不善識人,最後眾叛親離敗在了曾經看不起的劉邦手裡,烏江一刎成千古絕唱,可嘆可惜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霸王過了烏江,以江東父老之力重新與劉邦對抗,反盤的可能性有嗎?小編以為很難。從頭來看項羽失敗的過程,剛開始楚國的陣營佔有了當時中原的近半壁江山,這也是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之一,因為西楚足夠強大,但由於項羽的分封過於任人為親,各個諸侯國並不支援他的分封,各自內戰,所以當時的天下是亂的,劉邦崛起後很多人轉而支援了漢國,項羽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對抗全部的諸侯,這才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
項羽渡江後,楚國僅剩江東一小塊地盤了,並且全是在劉邦的圍住之下。所以即便項羽度過烏江,也很難有翻牌的時機。再說人都是現實的,所謂的江東父老對項羽的擁戴是建立在他不斷獲得軍事勝利的前提下的,他遭到重創再回江東還會有那麼多人支援他嗎?小編以為很難
-
11 # 鐵血十八騎
他的性格決定他必失敗!!!放眼看看哪個成大事者不是苟且偷生,能屈能伸?就算你有勇有謀,就算你千古一絕,可是你有一顆自傲的心,你能成大事?不要認為自己天下第一,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當時他要接受韓信或者聽他啞父的話,早就統一江山了!劉邦也沒有想到他會成為皇帝,弄巧成拙!被項羽嚇得都暈死過好幾回!劉邦也是沒有人用了,才會用韓信的 畢竟蚊子也是肉!劉邦起義是為了能苟活於世,項羽是為了江山!!!換句話說項羽的出發點跟劉邦不一樣!一個是揹負家族榮譽,一個是為了自己!劉邦能為了自己活命把自己孩子老爹當做防彈衣,項羽能嗎?如果項羽遇到這種事肯定會說待我去廝殺一波!而劉邦不一樣,他肯定會說爸爸饒我一命,我把我老婆給你快活快活,然後內心是在想,有朝一日我叫你加倍償還!我這樣說並不是汙衊劉邦,畢竟在歷史上我最喜歡的人就是曹操和劉邦!我個人感覺他們是一種人!都是那種骨子裡透著帝王之氣的人!曹操是那種你跟著我混,我讓你吃肉的人,劉邦是那種你跟著我混我保你生存的人!
-
12 # 藍天祥雲42561
歷史沒有假設,霸王項羽只是梟雄,有勇無謀,剛愎自用,殺戮過重,不成龍,不成主公,最終以失敗自殺告終。這是歷史,容不得人假設。
-
13 # 蔡小松001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能屈能伸!項羽作為一方霸王,自起軍以來,高高在上,大仗小仗全是勝仗!各路諸侯在其面前,也只能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再到後來,功進霸王,大封諸王。何等威風,也正是因為自己太優秀了,容不得謀士獻計,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惹下天怒人怨。
天下苦秦久矣,渴望的是寬厚愛民的漢王,而不是剛愎自用的霸王。所以歷史註定了天下姓劉,即使項羽過了江,也於事無補。英雄一世的項羽,也許臨死前才明白世上不需要項羽,只需要漢王。所以自刎不過江!
-
14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楚霸王項羽一生來說,就是太好面子,玻璃心,才落得最後的失敗下場。
說他好面子,可以從鴻門宴中看出,放過了劉邦。後來和劉邦大戰於彭城,俘虜了劉邦的老爸,拿著劉邦的老爸要挾劉邦,反倒被劉邦要挾,也是太好面子;後來和劉邦達成和約,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自以為劉邦會遵守和約,不想劉邦馬上就撕毀了和約發動了垓下戰役,最終打的項羽全軍覆沒。
項羽到了烏江,又是玻璃心,好面子,無顏見江東父老,自殺身亡。
雖然他玻璃心,雖然他好面子,但是我仍然欣賞他的性格,是真英雄的性格,雖然他敗了,但他敗的光明磊落,敗的氣吞山河,敗的英雄!
按照題目的假設,如果楚霸王過了烏江,翻盤的機會有多少?
我認為如果楚霸王要想有翻盤的機會,除非他的性格有所改變,如果沒有改變還是好面子,那等於沒有機會,所以過不過烏江都一樣。這樣的話還不如不過烏江,至少死的很有面子,過了烏江還是死了,就太沒面子了。
那麼楚霸王要改什麼呢?就是性格,能忍住,不做聲。只要他能忍住不做聲,那麼他翻盤的機會就太大了。
為什麼呢?因為劉邦太老了,那會已經54歲了,而楚霸王太年輕了,死的時候才30歲。就跟劉邦耗著唄,肯定劉邦先死。
事實上劉邦死於公元前195年,這個時候項羽多大呢?如果項羽還活著,他的年齡是37歲,正當壯年。而且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項羽也是有機會的,機會在於英布的反叛。
英布是在公元前196年反叛的,也是在那年兵敗身亡的。畢竟沒了項羽,英布就是天下第一猛將,而且還是九江王,相當的有勢力。劉邦不敢小看英布,決定親征,六十歲了,還要東征西討,也是累的夠嗆了。
在討伐英布的戰爭中,劉邦還中箭了,對於六十的老人來說,真的是夠折騰的了。
機會就在這個時候,項羽完全可以在江東再次發動兵變,以他的威望和號召力,很快就可以迅速集結出一支部隊對抗漢朝。
而此時的天下,沒了韓信,帶兵打仗沒有人是他的對手,而劉邦也基本是奄奄一息,沒多久就見了閻王 ,所以項羽要翻盤的機會非常大。
我們可以看項羽一生的戰績,他一生只輸過一次就是垓下之戰,只輸給過一個人,就是韓信,而且韓信還是拿著40萬人打他10萬人才打贏的,在垓下之戰中,項羽曾經多次衝破韓信的防線,甚至攻到了韓信的指揮部,無奈韓信太善於變化,從容更換指揮部,最終才使得項羽的多次進攻被挫敗。實際上如果項羽和韓信的兵力對等,韓信估計是會輸掉的。
當時天下還有名將麼?已經沒有了,還有項羽的對手麼?已經沒有了。劉邦一把老骨頭剛跟英布死磕了一把,再去死磕項羽,估計還沒到戰場就已經一命嗚呼了。即便是巔峰時代的劉邦,在對戰項羽的時候從來就沒贏過,每次都輸,更何況是一個快死了的劉邦?
那麼除了劉邦呢?其他人,如周勃、樊噲等人,算了吧,跟項羽比起來差的實在太遠,帶兵打仗連劉邦都不如。
所以,霸王如果過了烏江,有機會翻盤,就看他性格會不會改變了。
-
15 # 老夫常談
霸王就是過了江,也不會有反盤的機率,因為霸王沒建國和治國的政治理念,他是替楚國報仇而造反,而且殺心太重,隨便就屠城,不得人心。人們只是崇拜他打打殺殺的勇力、勇氣、拼殺的英雄氣概,他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就是過了江能集聚點人馬,劉邦、韓信等眾多將領、軍隊照樣很快將他滅掉,不可能給他再起的機會。
-
16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即便項羽過了烏江,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可以說項羽和劉邦這幾年的征戰已經讓項羽和劉邦精疲力竭,每一個人都使出了最後的底蘊,輸就是輸了,贏就是贏了,沒有第3種選擇。
事件回顧我們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錯覺,當初西楚霸王腦子抽筋不往外跑,如果往外跑一定會翻盤,並且把劉邦打得落花流水,是因為一首詞,那首詞當中寫過這樣的一句話,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只不過這句話並不是真實的、具有歷史價值意義的文獻,反而言之是某位偉大詩人,對於北宋落魄以及自己的家庭環境所做出來的一首幽怨之詞。
簡而言之,這樣的一首詞並沒有任何歷史借鑑意義,當時的項羽和劉邦早已經打到昏天黑地,但凡有任何一個翻盤的機會,項羽都會牢牢抓住,並且死不放手。
事實上在項羽被韓信10面埋伏之前,還有一場戰役。那場戰役就已經預示著劉邦即將大獲全勝,項羽即將死於非命。
項羽韓信作戰之前,韓信還有一個死對頭,那個死對頭叫龍且。事實上項羽對於龍且非常照顧,而龍且也作為項羽手下的第一戰將,為項羽解決了很多後顧之憂,正因為如此,項羽給龍且20萬精銳部隊,並且命令他駐守在齊地。
韓信透過一些小計謀控制上游的水流,讓龍且麻痺,最終滅掉了龍且,包括項羽給龍且的20萬戰軍,此時的項羽綜合實力已經下降了1/4~1/2左右,已經無法與劉邦平起平坐了。
沒錯,這就是事實韓信十面埋伏項羽之後故意留在了一個缺口,表面上看起來這是韓信的一個疏忽之舉,實則不然。
正是透過十面埋伏之中的一個小缺口讓劉邦掌控戰役的發展局勢,更讓項羽的逃跑有了蹤跡可言。
在這一個圈口之外又是數不清的埋伏,重重埋伏之下,項羽早已經筋疲力盡,自己手下計程車兵也所剩無幾。
所謂的項羽不過江東有兩點原因:
第1點項羽已經被韓信給拖住了,根本沒有辦法闖到江東去。
第2點則更為致命,項羽儘管是江東發展起來的,可是自己的綜合實力及個人威望在這個時間段裡面已經遠不如劉邦了,項羽即便到了江東也沒有辦法像之前那樣一呼百應,更沒有辦法拉攏出一支非常強有力的軍團與劉邦做抗衡。
簡而言之,項羽如果到了江東,只能拖延戰爭失敗,卻無法改變戰爭失敗的事實。說一千道一萬,從項羽趕走范增開始就已經預示著項羽絕對不是劉邦的對手,因為一位優秀的統治者不能單純的憑藉蠻力,憑藉自己的武功,憑藉自身因素。他還需要學會以力借力,劉邦不如項羽,在方方面面都不如,但相比於項羽而言,劉邦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掌控者。
無論是韓信還是張良蕭何,他們都願意誓死跟隨劉邦,正是因為這樣的人格魅力給劉邦增添了很多的籌碼。
-
17 # 當年的你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西楚霸王項羽假如過了烏江有沒有機會翻盤。
漢四年,楚漢戰爭到了轉折性的關鍵階段。劉邦在滎陽一帶與項羽長期對峙後,形勢出現了轉機。漢大將韓信滅魏、趙,平定齊地,開始與劉邦構成對項羽的夾擊之勢。是年八月,“項羽自知少助食盡,韓信又進兵擊楚”,甚為擔憂,於是便提出與劉邦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的議和。此時,項羽雖仍掌握著十萬人的軍隊,但正如當時張良、陳平所指出:“漢有天下太平,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因此劉邦在議和約定後又進兵擊楚。儘管固陵一戰,項羽戰勝了劉邦,但後終因韓信、彭越等率軍與劉邦匯合而被戰敗,陷於垓下之圍。“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時又正值隆冬,戰敗疲乏、絕糧無援的楚軍已難以再戰。再這樣的形勢下,項羽如果不突圍,除了投降只能困守待斃。項羽率壯士八百人潰圍而逃,來到東城,身邊只剩二十八騎,漢軍數千騎緊追不捨,項羽也“自度不得脫”,他就逃到了烏江邊,實際上已經徹底失敗。
其一,項羽離開江東擊秦後,長期在江東缺乏經營(他沒有回過江東便是證明),無論是長江天險還是江東豐富的物產,都不會因項羽一渡江變成為他割據的有利條件(防守和利用物產有、均需要一定的時間作準備)。
其二,儘管江東有些人心向項羽,但大多數人都不希望江東陷於戰亂之苦,項羽想搞割據,人民不會支援。
其三,漢軍緊緊追迫,容不得項羽有任何喘息之機。
由上分析可知,即使項羽單騎過江,顯然根本無法阻擋漢軍的進攻,難逃覆滅的命運,更別提翻盤了。而且項羽性格剛烈、寧折不彎,他不可能屈降於劉邦或者隱姓埋名而苟且偷生;他又天性自負,極愛面子,覺得隨他渡江而西的八千江東子弟都已戰死,獨他生還,實在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所以項羽再明白已徹底失敗,渡江也難以翻盤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這一結局。
可惜了一代英雄人物就此落幕。
-
18 # 悟空說史
秦末的劉邦與項羽兩個人可以說是那段歷史最大的“焦點”,但他們最大的奇怪點就是劉備敗著敗著就突然勝了,而項羽則勝著勝著就突然“一敗塗地”
項羽的武力值我們不用多說,每一次遇見劉邦都能將劉邦打的丟掉一切趕緊跑路,但劉邦雖然一直在失敗,可是總能很快的爬起來重整旗鼓,然後繼續去找項羽的麻煩,那他憑的是什麼呢?
秦末“漢王”劉邦
兩千多年前,當時還是沛公的劉備搶先一步的進入了咸陽城中,在那時,進入咸陽城中計程車兵都被咸陽皇宮中的珠寶美姬震驚,在短暫的震撼之後,這些士兵就開始將皇宮中的所有都開始往自己的營帳中搬。
再後來,自然是霸王項羽入咸陽,大擺鴻門宴,沛公被分為了漢王,封地在漢中,非但如此,項王還分封了章邯等三位秦朝的降將關中王,徹底的堵死了劉邦北上的道路。
那時候的劉邦面對著這樣的窘境甚至有起兵與項羽決一死戰的想法,畢竟在那時,關中還是一個貧瘠之地,如果劉邦要是去了,看不到希望的部下不知道會逃亡多少,最後也會困頓而死。
但在那時候,蕭相國則勸住了劉邦,告訴了劉邦他早在士兵們搶財寶的時候就組織了自己的親衛以及忠厚的人,去到了秦國的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將兩座府裡的全國戶籍冊,地圖,法令等全部搬走。
這些東西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當時全國的戶籍資料全部的都在劉邦的手中,哪個地方可以出多少的壯年兵,哪些地方可以出多少的糧食,哪些地方經濟條件好有錢都被劉邦知道的清清楚楚!
而項羽呢?製造了咸陽大屠殺,也火燒了阿房宮,眾多的珍貴典籍都被付之一炬,
於是最後雖然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後還是依靠著謀士,依靠著戶籍冊,依靠著個人魅力將項羽逼在了烏江。
過了江東的“失敗項羽”項羽雖然最終自刎在烏江,可要是仔仔細細分析,項羽即使是過了江東也難以翻身,他做過的事情實在是太難團結“群體”了
殘忍嗜殺,不得人心
項羽在爭霸過程中,製造的屠殺一點也不少,不僅為自己樹敵無數,還失去了各地百姓的愛戴,他們看到的是一個整日屠城的項羽。
自視甚高,萬人皆庸
項羽可以力拔千斤,但不能用人千面,劉邦帳中的許多人都是投奔項羽不成然後轉投的劉邦,甚至是被項羽“踢”出去之後轉投的劉邦。
韓信也評價過項羽“韓信評價項羽“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目光淺短,沒有戰略
項羽的性格實在太暴烈了,不僅坑殺了秦人導致與老秦人結下血海深仇,還屠殺齊人導致齊人誓死不降,東征西討而不知道拉攏諸侯,這都是項羽犯下的致命大錯。
所以即使項羽回了江東,如果不善於用人,不改掉性格,那麼也最多劉邦的稱帝之路再多出一些波折,而項羽則完全失去了希望。
-
19 # 歷史簡單說
其實項羽的烏江自刎這一段,只可能是司馬遷的文學敘述,另外一段,那就是項羽的霸王別姬一樣,更多的是顯示英雄末路,英雄無奈的感覺。
我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完全沒有可能,為什麼這樣說呢?
那我們來看看,項羽為什麼會成為西楚霸王?
這個就得從秦的興與亡來看了,秦興,是因為秦始皇與秦國的一整套體制,而秦亡,也同樣是因為這樣,這種在小範圍,要擴充套件的時候,可能會有效果,可是到了一個大範圍的時候,反效果就很明顯。
這個反效果,就是我們所說的,天下苦秦久矣。
秦始皇在的時候,大家自然是不敢,畢竟秦始皇的威懾在那,而秦始皇不在了,秦大軍也不在了,一個在長城,有四十萬,一個在嶺南,有五十萬,那麼秦軍是無法面對反抗的六國原子民的。
項羽之所以能成功,因為是千千萬萬反秦的一個人,是十八諸侯之一,他只是最為強大的那一隻而已。
而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強大,不是強大的,一定是一群人才是強大的,而項羽呢,最後,所有的諸侯都反他,比如齊王,趙王,魏王,他的部將也反他,比如英布,他的部下也離開了他,比如鍾離昧,范增。
強大的項羽在他最強大的時候,還有盟友的時候,都沒能打敗劉邦,請問,在他孤身一人,入江東的時候,又怎麼能再號召起江東父母,同強大的劉邦對抗呢?項羽還是原來的項羽,他會改變自己嗎?
他如果真的入江東,估計就是被江東人直接抓了,獻給劉邦,就能封個萬戶侯吧。
-
20 # 國史記聞
唐代詩人杜牧寫了一首《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則針鋒相對地寫了一首《疊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固然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勝敗之間的轉換卻不是沒有條件的,固然失敗乃成功之母,但不是任何人、任何情況下失敗都能轉變為成功。杜牧說“江東子弟多才俊”,但是“垓下之圍”後,項羽身邊的才俊都有誰呢?似乎沒有誰了。所以他最終突圍的時候只帶了二十八名騎兵,卻沒有帶任何肱骨之臣。
楚漢戰爭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但是在此之前是持續數百年的春秋戰國,是持續數十年的秦滅六國之戰,是持續數年的秦末大起義。所以,“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天下人都對戰爭徹底厭倦了,項羽也是如此。所以,項羽與劉邦在廣武對話,他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由此可見,項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性情中人,他的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當然會被成熟的政治家劉邦嘲笑為婦人之仁。但項羽的這種表現也正是他厭倦戰爭,以幼稚的政治思維企圖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最佳印證。
項羽沒有東渡烏江,因為他把自己當成了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然而,“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必然也有“才俊子弟”願意幫助項羽捲土重來,但此前的戰爭早已證明,“以力征經營天下”是行不通的,在打天下與坐江山兩個方面來說,項羽完全不是劉邦的對手。
回覆列表
霸王假如過了烏江,翻盤的機率起碼在八成以上。具體原因聽我道來!西楚霸王項羽戰鬥力強悍,可以碾壓劉邦的軍隊
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異議的。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就已經能說明一切了。兩次在面對敵人佔據絕對數量壓制的情況下,都能獲勝,霸王的戰鬥力是當時任何軍隊都無法正面交鋒的。鉅鹿之戰之前,章邯、王離憑藉倉促組織起來的勞役軍隊就能橫掃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軍。可以說是當時秦國最厲害的軍隊了。可是遇上了項羽的幾萬軍隊後,二十五萬的軍隊被壓著打,真的是把章邯打怕了,根本沒有還手的餘地。後來項羽攻打齊國,劉邦率五十六萬大軍來襲。霸王抽調了三萬人前去。結果,三萬人對戰五十六萬人,猶如無人之境,一天就結束戰鬥,戰鬥力不是差了一星半點,劉邦輸的太慘了。所以,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什麼謀略策劃,都顯得很蒼白無力。如果霸王在江東能重振旗鼓,英雄不減當年,完全可以東山再起。
劉邦的政權尚且不穩固霸王烏江自刎以後,劉邦就沒有了最強大的敵人。但是各地的諸侯王還有很多。天下還沒有真正的統一。特別是北方草原上匈奴人的崛起,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在這期間,如果霸王能在江東組織起一支軍隊,很容易能夠翻盤的。
霸王可以聯合其他諸侯王霸王可以聯合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等,還有一些手握兵馬的小諸侯。同時內部各地諸侯王擁兵自重,不為劉邦所用。非敵即友。霸王完全可以聯合他們,哪怕之前都有嫌隙,但如果大家都能得到好處,聯合起來都免得被劉邦一一消滅,在這種形式下,聯合起來的可能性很大。這樣,霸王的翻盤就很容易了!
劉邦沒有了兵仙韓信指揮軍隊劉邦之所以能最後打敗項羽,最仰仗的就是韓信了,沒有韓信的奇謀,劉邦是無法更霸王抗衡的,更別說最後取勝了。固然,劉邦還有張良、蕭何和陳平這些人才。但是他們謀劃可以,但是軍事水平還是和霸王差了很多的。取勝才是硬道理,沒有韓信的謀劃,其他的人再能運籌帷幄,軍事水平太低,一切都是白搭。韓信在長樂宮被呂后害死後。劉邦就再也不可能找到一個軍事奇才了。如果這時候霸王捲土重來,拿下劉邦,豈不是易如反掌。因為霸王還很年輕嘛,這時候劉邦已經很老了,而且張良也不在,所以,翻盤就很容易了!
結語:如果霸王沒有烏江自刎,而是過江東,積蓄力量捲土重來,一定可以東山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