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坐隱江湖
-
2 # 妖言惑眾2019
傳說金庸早年偶然中得到這些小說手稿,後來手稿用完了也就寫不下去了,後面越改越難看就是證明
-
3 # 鍛彰趣義
1972年,時年48歲的金庸先生在連載完《鹿鼎記》後,宣佈封筆,從此不再涉足武俠小說的創作。有記者採訪時問他,小說如此受歡迎,為什麼竟不寫了?金庸先生的回答是他的小說主要寫人性,寫人物性格,所寫的人物無一重複,但再寫下去重複就難免了,所以封筆。
這是急流勇退時的謙辭,不會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可能是金庸先生志不在此,所以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時機退出了。金庸先生自己說他寫武俠小說一是交差,二是好玩。
交差,交的是羅孚、梁羽生的差。1954年,“吳陳比武”轟動一時,白鶴派名師陳剋夫和黃埔太極教官吳公儀在澳門新花園進行比武。比武雖然只持續了短短數分鐘,但極大催生了華人社會對武俠的熱情。香港《新晚報》總編輯羅孚看到這一浪潮,力勸社評委員梁羽生開寫武俠小說,梁羽生一開始也是不願的,覺得大材小用,但廣告已經打出去,只好著筆連載《龍虎鬥京華》,沒想到效果不錯,《新晚報》銷量節節攀升。
梁羽生寫了一年,寫不過來,就找來金庸幫忙,才有了1955年連載的《書劍恩仇錄》。1959年,從《大公報》出走的金庸和沈寶新合辦《明報》。新報紙要開啟銷路,還要靠武俠小說,所以金庸的連載始終沒停。但進入六十年代,成功轉型為報人的金庸,工作的重心漸漸向報務和評論傾斜,已沒有那麼多時間用於武俠小說的創作。進入七十年代,《明報》漸上正軌,金庸就不再創作武俠小說了,專心辦報。
其實六十年代,金庸就已經忙不過來,不想被武俠小說牽扯過多精力,恰好寶島的古龍聲名正隆,由倪匡斡旋,古龍在1966年為《明報》連載了一部小說,效果也很好,正是《絕代雙驕》。金庸封筆之後,古龍又在1972年開始連載《陸小鳳傳奇》,接過了武俠創作的薪火。
從《書劍恩仇錄》到《鹿鼎記》,金庸先生的創作也是不斷尋求突破的,到《鹿鼎記》恐怕已不能算是純正的武俠了,或者算是社會派武俠?著筆的是流氓小人物,寫的卻是小人得志的社會和文化,到這裡也就寫盡了,急流勇退不失為明智選擇。
-
4 # 口水兜1987
我的理解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是結合了時代背景和部分歷史事件寫的,其中人物有的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而鹿鼎記的時代背景是大清朝,再往後則是民國時期了,時代背景社會本質都發生了根本變化,不適合再以武俠為主流,故而封筆
-
5 # 不吐葡萄核
你一定沒讀過金庸先生的書 ,金庸先生對國學 佛學 歷史的研究 超過你的想象,天龍兩佛 笑傲講道 書劍兩儒 ,鹿鼎記則是反俠反英雄 也都是先生對人生 民族 人類的思考,只不過藉由武俠的形式展開
-
6 # 切割地球
金庸封筆,推測有三個原因。其一,金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一部《越女劍》所構建的武俠體系已經健全。從《越女劍》的先秦開始,到“射鵰三部曲”的唐宋,經《笑傲江湖》的明朝,再到《鹿鼎記》的清,中國幾千年歷史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均已有了體現,已經不需要再多拓展。
因為如此,便牽引出第二個原因:金庸希望自己的建立的武俠體系更加健全完善,這個願望顯然是要比多寫小說更迫切。金庸已經是中國武俠之冠,再多一部小說不會讓他更強大(相反反而有敗筆的風險,以及讀者審美傾向改變帶來的風險),而對過去的小說進行修訂,則會延續他的傳奇,這就跟王重陽得到《九陰真經》之後將其毀掉一個道理。雖然金庸的修改(比如黑化王語嫣等)等不被每個讀者所接受,但金庸對其武俠體系有著自己的追求。
最後一個原因:武俠文學能不能躋身於文學,尚在未定之天。金庸小說,流行是足夠流行了,但是不是能雋永,我們這一代人是不知道的,金庸自己也不知道。金庸不缺流量了,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不計其數,這樣的作者對時間往往有著更強的野心。金庸為什麼那麼費心修訂老文?或許在未來,金庸會是與能與大仲馬同一級別的作家,但應該不是現在。
-
7 # 廣州濮雲軒茶莊
金庸先生寫完《鹿鼎記》之後封筆,絕對是人生的一項明智選擇。為何?不為別的,且聽我試分析一下。
人生都有一個頂峰,當一個對自我要求極高的人到達頂峰之後,再也不能超越自我的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退隱。
古時成功的典範如范蠡張良,失敗如文仲韓信。今日最明顯的例子如足壇巨星、拳壇拳王,無不是在人生巔峰時期過後,中止了職業生涯,讓自己的美譽永遠保持在巔峰,如果不這樣做,那就是自取其辱如泰森,當其已過人生職業生涯巔峰,沒有選擇退隱,仍在拳壇混,結果敗仗連連,白白使自己的拳王名譽受損而毫無益處。
所以,我們的金庸金大俠,在寫完《鹿鼎記》後封筆,是明智之舉,因為一個人的才華是有限度的,當過了巔峰,將再也寫不出超出過去作品新作,倒不如就此隱退,戛然而止,留下人生的絕響,這才是人生贏家的明智選擇!在此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深得古人之心。
-
8 # 90女汗子
寫武俠小說並非金庸的志向,之所以不斷的寫也是為了他的自家報紙能夠生存。古龍何嘗不是為了生計才寫小說。當金庸寫完鹿鼎記時,無論時間,還是金錢,事業都已經圓滿,時機剛好,可以放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之所以只修書不寫書也是為了不誤導廣大的讀書群體。
就這麼簡單。
-
9 # 楓葉丹閒
我覺得原因反而是這些:1.任何文人都有自己才思枯竭的時候,或許金庸自己嘗試過寫其他小說,只不過感覺自己再也無法寫出超越十五部小說了,於是在最輝煌的時候停筆了;2.不要以為文人真的是多麼清高,否則也不會出現賣身帝王家的語句,否則也不會出現侯方域這些背棄民族之人,否則也不會出現包衣奴才的稱呼,所以在面對明報更容易賺錢的情況下,金庸選擇明報也就很正常了。
另外,有人老是說金庸、邵逸夫很摳,當然了,一個對作者摳,一個對員工摳,這很正常,這本就是資本家的特色之一。但是,邵逸夫覺得屬於被低谷的物件,至少人家在那樣一個年代在國內興建了多少逸夫樓,而且不是像李嘉誠是為了賺更多的錢。為此,真要說邵逸夫心中至少有國家的存在,這點比金庸、李嘉誠要好。
-
10 # 宛都視野
鹿鼎記已經清朝了,按金庸寫作特點,一般故事發生時間點都是朝代更替階段,再寫就該清末民初了,槍炮已經盛行,武功再好一槍打倒,況且有名姓,有影響力的人物,已有明確歷史記載,讓金老爺子怎麼寫?大刀王五飛天入地,一把大刀擋住飛來的炮彈,一劍下去坦克攔腰而斷。時代變了,江湖不好混了,封筆
-
11 # 情竇一刻
前天翡翠臺深夜播出的節目《由1967開始》,播出1986年訪問金庸的片段。正好就是問這個問題。金庸的說法,他72年在辦報紙,又忙於寫社評,很難靜下心來寫小說。雖然不寫,但之後的十年間修編了他的所有小說。
-
12 # 一覽眾河小
《鹿鼎記》是最奇特也是最優秀的武俠小說之一。讀罷感觸良多,在這裡,且看“小河讀小寶”系列之零零一。
說起《鹿鼎記》的作者金庸,很多人都會覺得惋惜,因為金庸老先生在1972年完成《鹿鼎記》以後就封筆了,距今已經有四十多年了。現在老先生還健在,為何封筆,他老人家也曾經給出過解釋,他寫到後來感到人物情節的重複,本來他力保每部小說人物形象,情節故事儘量不同,寫完《鹿鼎記》,他無法保證下部新作能較以前有所突破,而長期以來,讀者對於金庸給予厚望,他擔心讀者失望,倒不如激流勇退。
對於老先生的解釋我感覺是很合理的,金庸先生的做法也是極其睿智的,在最巔峰的時期退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形象,日後大家提起金庸的作品,都會豎起大拇指,稱道個個精品。
在這裡向為我們貢獻了那麼多優秀作品的金庸老先生致敬,也順便說說讀過他的武俠小說特別是最後一部《鹿鼎記》的感受,也算是為讀《鹿鼎記》系列的開篇吧。
金庸先生第一部《書劍恩仇錄》,還是頗有之前一般武俠小說的特點,但已經有所突破了。主角陳家洛可能會被很多讀者認為是金庸小說最差勁男主角,因為他不僅心胸不夠開闊,還把熱戀他的天下第一美人,也是金庸筆下最美最接近仙女的香香公主拱手讓給了敵人。可是別看陳家洛如此惡劣,如果在把他放在現實生活中,陳家洛卻是所有金庸主角中最接近男神的人物:家世顯赫,大企業頭目,文武全才,相貌堂堂,舉止有禮,心存善意,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完美男人。這種男主在不少武俠小說裡普遍存在,形象臉譜化,最後金庸安排香香公主身死,可以說是為了力求突破的一點證明。
第二部小說《碧血劍》,人物形象已經開始突破了,主角袁承志外形首先就不怎麼漂亮了,雖然聰明卻又木訥,雖然老成但能力有所不足。看得出來,金庸先生是在塑造一個儘量不一樣的人物形象,雖然不是特別成功,但已經在轉變。
等到第三部《射鵰英雄傳》騰空出世,一個性格堅韌、淳樸忠厚的郭靖,一個機靈古怪、俏皮聰明的黃蓉,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武俠形象,而且裡面諸多配角東邪西毒南帝北丐老頑童,丘處機梅超風裘千仞裘千丈都是各具特色,形象豐滿,讓人難以忘懷。射鵰一出,金庸先生算是奠定了武俠小說宗師的地位。
後面接連《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合稱射鵰三部曲,也都是各具特色,讀起來欲罷不能。而之後又迎來了《天龍八部》的高峰,讀之熱血澎湃,蕩氣迴腸,大家已經覺得是頂峰了,結果《笑傲江湖》給我們又展示了一個別樣的江湖,波譎雲詭,勾心鬥角,讓人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才思。
在這些大部頭作品中間,金庸先生還做了不少嘗試,比如類似芥川龍之介羅生門寫法的《雪山飛狐》,如果第一次讀會很有趣。再比如專寫人性險惡的《連城訣》,比一般揭露現實的小說還要黑暗。還有《越女劍》,雖是最短篇,但一女掃千軍的形象依然驚天地泣鬼神。
當然,金庸先生作品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卻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全書基本上是主角從弱到強的成長之路。在這個過程裡,寫盡了江湖,也寫盡了人生。似乎各個形象都嘗試了,最終一部不像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鹿鼎記》出現了。
《鹿鼎記》說他是武俠吧,主角韋小寶最終也只是會個三招兩式,而且主體寫的也不是他的習武之路,而是做官做人的成長之路。說他不是武俠小說吧,裡面又有陳近南、馮錫範、洪安通等諸多高手,各種武功絕學也是層出不窮。
我有時候會想,為什麼金庸先生會在後面創造《鹿鼎記》這麼一部異類的武俠小說呢。也許正如他前面說的,之前的小說把他想展示的武俠形象都寫盡了。而且到了後期,他的作品已經不單單滿足展示打打殺殺的武俠世界了,更多的是對現實世界和人性的探索。實際上從《連城訣》《天龍八部》開始已經有了這個苗頭,到了《笑傲江湖》裡面,這種傾向就更嚴重,比如寫左冷禪,辛辛苦苦經營幾十年,最後一招不慎,勝利果實全部被嶽不群竊取。比如東方不敗武功天下第一,遠遠高於其他人,最後還是被殺死。武林裡面爭得是什麼,最後還是人心。於是索性就來一部主要刻畫人心鬥爭陰謀詭計的小說《鹿鼎記》,雖然有著武俠的外殼,但是鹿鼎記卻更像一部官場現形記和社會現行記,裡面的忠義大俠陳近南會被殺,武功最高的洪安通也被殺,反而不學無術,靠著察言觀色和鑽營拍馬的韋小寶活得風流快活,有聲有色。當然,作為三觀頗正的金庸,他還是給韋小寶留了一個底線,那就是講義氣,有基本的廉恥心。他遊走在各個勢力之間,始終沒有主動出賣過對他有恩的人,已經不容易了。
《鹿鼎記》的推出其實已經算是金庸封筆的預兆了,一個主流寫武俠小說,以此聞名的作家不願再寫純粹的武俠小說了。採用完成一部完全不一樣的作品的方式來告別自己的執筆生涯,是不是顯得更有意義,更容易讓讀者接受呢。
-
13 # 柯十一
這就是金老爺子高明的地方啊,一定要激流勇退,這一輩子已經很成功了,萬一後面寫的不好了呢,而且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為讀者也在一波接著一波的長大,欣賞品味也會隨之變化,就想很多歌星,那時候唱歌非常受歡迎,現在再唱類似的歌,就沒有那麼受歡迎了,欣賞品味在變化,有的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最後晚節不保
-
14 # 江陽沽酒客
原因大多數都知道其一,其一是什麼,覺得已經寫盡了,再寫就重複了,查先生在鹿鼎記後記裡也說,這部小說已經不像武俠小說更像歷史小說。後來他老人家精益求精,再把15部重新修訂,我們現在看的版本才是真正精華,不過聽說前不久又做了第三次修訂,可能有些改的讓人接受不了,而且第三次也不是全部他老人家改。有點讓人覺得莫名其妙。難道為了圈錢,不至於啊。
另一個觀點就是你們不知道的,金庸在天龍八部裡已經有些魔幻或玄幻了,金庸可能也意識到,他有點超前或者有點入了邪路,再寫下去就會就會是今天網路特別流行的穿越,修真之類的。當然他要寫應該比現在的這些寫手好的多,為什麼不寫,我想一是怕寫的誤入歧途,二是覺得當時那個年代大家思想接受不了,別看有個倪匡寫衛斯理,黃鷹寫殭屍先生,到底不是文字能流傳的,尺度並不好把握。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寫好了玄門正宗,寫不好邪魔外道。而且很多不足為外人道。今日時代不同大家好這口,但是查先生年齡大,精力不夠,而且也沒必要跟後生搶飯吃,到底已經輝煌無比。所以這就是他封筆的另一個原因。大家覺得好認可點贊關注我吧。
-
15 # 不講武德耗子尾汁
如果是真的用心寫小說,能寫出一兩本好的就很不錯了,金庸有14本,如果像現在的網路小說家一樣當然可以無限寫下去,一天幾更,快餐文,但是他的所有書你只要看一本就行,其他都是一樣的套路,自己抄自己,或者抄別人的,要寫出一本完全自己風格特點又好的書哪那麼容易
-
16 # 石頭城金控
大家細讀之後,發現金庸筆下的政治與道統都是為人物人性服務的,於是金庸筆下人物才是真性情,人是核心,其餘都是陪襯。其它小說都是人物成了道統與政治工具,人性囿於其間,我覺得金大俠小說可評諾貝爾文學獎。他才是真正的寫人者。
-
17 # 平同志
感懷金大俠。金大俠寫到鹿鼎記就不寫,原因:
一、朝代用完了,清朝過後就是近代,古裝才適合武俠;
二、槍炮在鹿鼎記中就開始發揮威力,近代更厲害,就沒有武功的什麼事了;
三、按照金大俠的作品朝代順序,越往後武功越低,到鹿鼎記,主角竟然都不會武功了,其他人的武功也遠遠趕不上以前的作品,沒有武功還是武俠嗎?
-
18 # 肚子大就是帥
金庸寫書劍恩仇錄寫的是傳統俠客,梁山好漢那樣,哥哥兄弟,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到射鵰英雄傳寫的是新式武俠,俠不再是侷限在一地一人,而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到了笑傲江湖又是一變,令狐沖不想做大俠,他要做的是隱士,他會行俠仗義,但他更追求自我的獨立和人性的自由,到了俠客行再一變寫的已經不是俠了,而是人,探討的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為何而來的命題,最後到了鹿鼎記,韋小寶不但不是大俠,反而是俠的對立面,大俠要行俠仗義,韋小寶就是仗勢欺人,大俠要為國為民,韋小寶就是為己為利,大俠要光明正大,韋小寶就是奸猾刁鑽,大俠要武藝超群,韋小寶連武功都不會,最拿手的是撒石灰打悶棍,大俠要坐懷不亂,發乎於情止乎於禮,韋小寶就是見個美女就要上,坑蒙拐騙霸王硬上弓都來,這還是大俠嗎?簡直就是反俠,所以金庸已經從俠寫到大俠再寫到隱俠再寫到無俠最後寫到反俠,真的已經寫無可寫了,就像獨孤求敗說的先是寶劍再是軟劍再是重劍再是木劍最後是無劍勝有劍,不滯於物,到這個境界真的就沒法再進了,因為天地萬物皆可為劍,你還能怎麼變化呢?所以金庸寫到鹿鼎記就真的沒法寫下去了,因為已經無俠可寫了
-
19 # 元元的天下
早在1972年,新武俠小說宗師之一的金庸,在寫完《鹿鼎記》後,就封筆不寫武俠小說了,這是為什麼呢?
按他自己的說法,自謙江湖人物已寫盡風流,不想重複套路化。十五部作品,從清朝到清朝,韋小寶作為社會人物,並不突出武功,已然離俠遠去。
當初寫武俠不過偏門副業,盧孚梁羽生趕鴨子上架,以維持《明報》的生存,娛樂化的寫作。作為文化人,他更看重"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媒體人責任。
出生海寧查氏名門的他,自幼痴迷讀書,對傳統文化入迷。曾夢想成為一名外交官,但品性與學校風氣不適,後轉行《大公報》編輯。在香港五六十年代,中國傳統文化的迷失,以及與祖國的疏離感,以武俠小說這樣平民化的作品,宏揚"俠之大為國為家”的家國情懷。
人說金庸的江湖再遠都有宗廟,古龍的廟堂再高也是江湖,點評實在精妙。金庸擱筆前後,古龍等新人新作頻出影響日大。古龍的名聲鵲起,但他曾在一文中言及,作為武俠小說作家,與當時上流傳統觀念的文人作家地位相去甚遠。
他不無悲傷地回憶:曾經認識一位可心的女孩,對她說自己是個作家。女神聽了眉開眼笑,望充滿了崇拜之情,但當古龍說自己寫的是楚留香,李尋歡、陸小鳳風靡一時的武俠人物時,女孩頓失所望的表情,讓他的驕傲蕩然無存。
李敖王朔等不少人,也指出文學性差,言辭頗為激烈。金庸以無招勝有招,置之不理,除金大俠生性善良溫和中庸,他也清醒的認識到了,他們罵的並非全無是處。他內心仰羨的是,胡適式的學者文人,《明報》上市後,更是急流勇退追尋學者生活。
一代武俠宗師遠離江湖名利,在學者的路上飛奔。81歲高齡時,揹著雙肩包的金先生,認真地在劍橋攻讀博士,對於昔日作品的粉絲,淡然處之。
書有其命,作家有其運,時代背景不同了,從金梁古溫的新派,到後來的超新派,仙俠奇幻,江湖早已脫離了金庸的俠氣,成為魔獸世界。雖然如此,多少人還是心有遺憾:倘若金大俠不早早隱退,多寫出若干新經典該多好。有人的地方,就有人讀金庸,武俠小說的黃金時代已成過去,但其一代宗師的經典傳奇卻影響深遠。
而今斯人已逝,想必金庸人皆稱其為文化大師,而非武俠宗師,一定得償封筆四十餘載的苦心吧!
一 -
20 # WolfPrince33
金庸封筆,給武俠迷留下無盡的遺憾。封筆原因,晚輩我不敢揣測大師的意圖。但從金庸所有的作品來看,俠文化已經成了一個系統。從時間跨度上看,差不多囊括了中國的整個封建社會。到最後一部,韋小寶不會武功,而且是個小混混。此時金庸筆下的大俠,不再是武功絕世的神式人物,而是普通百姓,他們也有俠義心腸,這才是真實的可觸控的。以前的人們,一直對武功有追崇,甚至希望見到小說中的絕世武功。關於此類的文字和影視數不勝數。查大俠寫到《鹿鼎記》封筆,可謂急流勇退!
回覆列表
金庸寫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書劍恩仇錄》,1955年寫的;最後一部小說是著名的《鹿鼎記》,1972年封筆。總的作品連起來就是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雖然才14部,但幾乎部部經典,奠定其武林盟主地位,甚至在中國文學史上都要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遺憾的是,自《鹿鼎記》後,他就不再寫了,這對武俠迷尤其是金迷來說,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他之所以封筆,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失去動力,見好就收。金庸最初開始寫武俠,雖然也是興趣所在,但也難逃“著書只為稻粱謀”之嫌。他創辦《明報》,主打社評,但是初期銷路不暢,所以才想透過連載武俠小說來開啟銷路,寫武俠小說只是金庸的副業,沒想到這樣竟然成就了一位武俠大師,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到了寫《鹿鼎記》的時候,《明報》如日中天,已經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大報,就像今天的日報晚報一樣家喻戶曉。已經沒有必要來靠武俠小說開啟銷路。
再者,金庸寫了十幾本武俠小說,基本都是扛鼎之作,好評如潮,也為金庸贏來巨大聲譽,在此時“急流勇退”,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就像張國榮一樣,雖然在如日中天光芒萬丈的時刻自殺了,但反而給大家留下了更多念想,至今大家都還到處叫“哥哥”。
2、年紀問題。金庸1924年出生,1972年的時候已經48歲,將近知天命的年齡,雖然看起來也還能寫,但每個人的情況、心境是不一樣的。金庸先生自己也說:“年紀大了,人的心境自然而然就會穩重起來,文筆也會變得深沉,這時候,像韋小寶那樣頑皮狡猾的角色就很難寫出來。”
3、武俠多套路,再深也用得完。對於武俠小說來說,就是爭奪寶藏武功,愛恨情仇家國,這些套路金庸也基本寫完了,他一直嘗試“創新”,所以才會有韋小寶這樣的奇葩主角出來。這裡要感謝古龍,他開創了武俠內容,比如“俠探”破案,打開了另一片新天地,是對武俠創作有實打實貢獻的;還有黃易,雖然武俠作品寥寥,但也是透過穿越等內容打開了新局面,也是有貢獻的。餘者,碌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