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求圓4
-
2 # 復生自由
其實長平之戰並不是秦國主動發起的,只是迫於當時形勢而開展的。秦國對趙國發動的長平之戰最初並沒有戰略性。
為什麼?主要看當時的背景就能大致瞭解。
當時秦昭王採納范雎遠交近攻戰略開始統一全國。長平之戰之前其實那會兒是在打韓國,秦國把韓國的上黨郡和韓國本土切斷了,上黨郡成了韓國的一塊飛地,韓國知道自己是守不住上黨了,於是就想把上黨送給趙國,借趙國削弱秦國,來保全自己整個國家。然後趙國接受了上黨,當然,也做好了要和秦國幹架的準備,就是派廉頗去駐守上黨,準備阻擊秦軍。秦國一看趙國竟然把到嘴的鴨子給吃了,就很生氣,於是決定進攻趙國,雙方之後在長平形成了對峙局面。
其實一開始雙方對峙的兵力沒有那麼多,只是後來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雙方各自把全部家底都搬上了現場,兩國國內都空虛的不行了,但是雙方都騎虎難下。對峙一段時間後,雙方都撐不住了,趙國進行過議和,沒成功。秦國用了離間之計,讓趙王用趙括把廉頗換掉了,這才出現了轉機,最後大家也就知道了,趙國戰敗,15萬士兵戰死,30萬被白起活埋,國力一落千丈,差點被滅國。
總的來看,秦國最初並沒有把長平之戰當做戰略性戰爭來看待,只是想出口氣而發動的區域性小戰爭。而且也沒有題主說的冒險發動,當時趙國雖然強大,但是秦國並沒想著滅他,要是滅趙的話就是冒險了。
-
3 # 哇倒
這是各種因素疊加到一起,不得不發動的一場戰爭。對於戰爭的後果,估計秦是沒有任何把握的。其至可以說秦趙就象兩個賭桌上的賭徒,賭紅了眼,只不過運氣偏向了秦。當然也要看到秦無論是在國力和戰備上都要比趙強,而且戰爭的意志力也很強,這些也是支撐秦勝利的關鍵因素。
-
4 # 中國歷史研究所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根本不是冒險,而是策劃已久的一場戰爭,只是秦趙兩國一開始都沒有想到最後的長平之戰會成為左右天下一統的戰爭,誰也沒有想到最後秦國出兵60多萬,趙國也是45萬。幾乎都是壓上了全國的兵力。來看看秦國必須要發動長平之戰的原因。
秦昭襄王是秦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期間也為秦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可能比較重要的就是採取了範睢的遠交近攻的方針,秦國要東出必然要經過韓國,趙國。當時誰都知道韓國好欺負,而且韓國挨著秦國,秦國必然是最先攻韓國。
於是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白起攻佔了韓國野王,上黨郡就成了韓國的飛地,要麼歸趙,要麼歸秦沒有別的選擇,韓國的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歸秦,於是就只能獻趙了。這也就引發了秦趙長平之戰。秦軍攻佔韓國野王的目的就是為了上黨。來看看上黨地區的重要性就知道為什麼會有長平之戰的發生了。
上黨就是夾在秦趙兩國間的高山,秦國東出,趙國滅秦都是不可缺少的戰略要地。先說秦國東出之路,其實秦國東出除了上黨還可北上以攻佔趙國晉陽(太原),然後南下直取中原。但是晉陽可能比上黨還要難攻佔,晉陽趙國第一首都,趙國的龍興之地,也算是趙國的第一城池,攻下晉陽不亞於攻佔邯鄲。如果秦軍攻晉陽,趙軍還可以從上黨西進切斷秦軍回退路線。秦軍必敗。
然後就是從南線,沿著黃河攻打魏國,這個秦國肯不可能了,秦晉崤之戰就是在這裡,秦軍在這裡被晉軍全殲。北邊是山區,南邊就是黃河,當時晉軍就是埋伏在北邊的山地,這個地勢根本不利於大軍前行。
所以秦國東出只能從上黨,上黨一佔,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擋住秦軍了,一路東進然後直取邯鄲,魏韓都不敢動,或者南下攻佔魏國,韓國,趙國也是不敢西進的。上黨對於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再說上黨對於趙國的重要性,當時上黨還是韓國的,秦國也能輕而易舉的就能到達趙國邊境閼與,雖然閼與之戰趙國勝了,但是讓趙國也著實驚了一把。如果趙國拿下上黨,不管是滅秦還是侵佔全三晉之地,都有了天然的優勢。而且前面說了秦國一旦佔領上黨,趙國再面對秦國就無險可守了,後來的邯鄲保衛戰也就看出來了,秦軍一路東進到達邯鄲城下,沒有一點阻攔。所以趙孝成王接受上黨並不是談心那十幾座城池而已。
既然上黨對於秦國,趙國都如此重要,所以秦趙必然會因為上黨打一仗的。而且秦國其實也意識到佔領上黨之後趙國肯定會插手,所以秦軍攻佔韓國野王可是派去了三十萬人還是戰神白起統領,對於一個小小的韓國野王,何必要三十萬,還是白起親自出戰。所以說秦國打野王占上黨,決戰長平並不是冒險也不是無心之舉,而是籌劃已久的一場戰爭。
至於趙國就是完全被秦國帶進去了,如果趙國要接手上黨,當時就應該派重兵防守上黨,但是上黨被秦軍輕而易舉的拿到手之後,只能防守長平。至於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趙軍大敗,四十五萬趙軍死於長平,自此之後東方六國再也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擋住秦軍了。
-
5 # 立志成蟲
既然是戰爭就必然有巨大的風險和成本,不會因為有風險就不發動戰爭了。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軍力的終極PK,因為當時趙國是唯一有軍事力量單獨抗衡秦國的國家,兩強並存的局面已經持續了至少40年,秦國要統一天下當然不能容忍有強大的對手存在,必須要打衰甚至滅了趙國。秦國選擇在長平開戰實際上是把風險降到了最低,因為在此之前秦趙兩國並不接壤中間隔著韓國和魏國,秦軍攻趙是借道韓國,閼於之戰秦軍慘敗於趙奢率領的趙軍。而長平之戰時,秦軍後方的交通道路都是自己能直接控制的範圍了,沒有了後顧之憂。從進攻方向看,拿下包括長平在內的上黨地區,趙國首都邯鄲再無險可守。從戰術角度看,上黨地區屬於典型的山地地形,可以最大抵消當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的騎兵部隊快速機動的核心優勢。如果是平原決戰,秦軍的重灌步兵方陣對趙軍的輕騎兵是沒有多大勝算的。即使趙國沒有提前接受韓國的上黨地區,秦軍佔了上黨後,邯鄲沒有了大門,雖然一馬平川但是距離不遠,秦軍也隨時可以攻趙。個人的看法是,長平之戰爆發的起因,在於秦趙兩國的做法都沒錯,都在最大限度的降低自己的風險
-
6 # 漩渦鳴人yy
說實話,秦國被捲入長平之戰完全就是一個意外。
公元前262年,秦國經過一系列的辯證,還有朝堂之上的辯論之後得出,秦國的最終目的還是要一統天下,因此,攻城掠地被提上了日程。
此時此刻,趙國經歷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照顧的整體綜合國力得到提升,暫時不應該招惹他們,反倒是離秦國函谷關比較接近的兩個國家韓國和魏國經歷過伊闕之戰之後,國力得到大幅度的削弱,因此,秦國選擇先攻佔韓國,奪取重要的戰略出口,方便秦國兵出函谷關,韓國手裡的上黨地區可謂是天下之巔,從這裡出兵,你說的將軍隊的高度是能轉化成為動能,從上而下,一舉擊潰敵人,但是這個地區卻並不那麼容易攻下,韓國雖然是戰國七雄裡面最弱小的國家,但是軍隊的作戰意志頑強,軍隊作戰素質高,軍隊裝備也特別的好,因此,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趁你虛弱的時候拿下上黨地區成了秦國最好的選擇。
秦國上將白起率領秦國大軍經歷一年的作戰拿下了韓國的上野,一舉割斷了韓國上黨到他的首都新鄭之間的聯絡,此時此刻,韓國朝野震動,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韓國的國君選擇將上黨地區直接以個人的名義贈送給了趙國,希望趙國來趟這趟渾水。
但是無論是誰,都知道秦國費了一年的時間就是為了拿下上黨,這個時候你如果去搶奪別人的勝利果實的話,那麼引來了,肯定就是秦國全國的反撲。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趙國此時的國君,趙孝成王竟然答應了,趙國國君象徵性的派出平原君趙勝前去接收上黨地區,接著又派出使者向秦昭襄王以示武力,秦昭襄王,直接大怒,派遣大軍前去進攻上黨。
雖然說當地的韓國居民們表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意志,但是韓國還是最終失守,上黨地區落入了秦國人的手裡,趙孝成王覺得這筆買賣做虧了,因此,他派遣廉頗作為上將率領趙國的騎兵前去奪下上黨地區,秦國也不甘示弱,派遣大軍前去示威,兩邊就相持在了長平地區。
上黨地區原先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對於秦國人而言,並出函谷關,最好就是掃除函谷關前,各種各樣的障礙,這樣的話,使得軍隊走出函谷關能夠更加的暢通無阻。
趙孝成王基於個人感情原因,上黨地區原先就是他的囊中之物,結果被秦國人給拿了,惱羞成怒之下派遣大軍把上黨地區拿回來成為了他維護自己尊嚴的唯一選項。
兩邊都有不可退讓的理由,而且重兵壓境,你怎麼能夠保證這個時候秦軍突破了長平地區的防線,劍指邯鄲,因此趙國方面不斷的往長平地區增派援軍,秦國也不甘示弱,派遣大量軍力去長平地區與趙軍對峙,一起相持就相處了三年,誰都不敢撤退,因為一旦撤退,就知道軍隊面臨的就是大潰敗,秦國怕損失自己的軍隊。趙國害怕損失自己的首都。
此時此刻,經歷過戰國這麼多年的鬧騰,唯一剩有完整軍事編制的就兩個國家,秦國和趙國。各個國家都是表現出一種觀望的態度,都希望你們兩個國家打個兩敗俱傷,我們好坐收漁翁之利,因此都明確表示,長平之戰,我們不摻和你們兩個自己打自己的,這也就造成了5萬君(武安君)白起率領大軍圍困住了。趙括手裡的45萬趙軍以後圍困40多天。諸侯國都不敢發兵。
-
7 # 鑑史馬後炮
秦國並不是冒險發動長平之戰,表面原因雖然是趙國接收韓國的上黨郡惹怒了秦國,但是從整個戰國格局來看,七雄中此時只有秦、趙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了,但是一個強大的趙國對秦統一是非常不利的,秦國壓根就不想看到一個強大的趙國成為自己的絆腳石,秦弱趙一強獨大是秦統一步伐中必然,而長平之戰只是這個必然中的偶然。是胡服騎射與商鞅變法的歷史大決戰。兩國在長平決戰拼的不光是軍事實力,將帥賢愚,更是政治制度和兩國的生產力的大比拼。
戰國中期,各諸候國相繼變法改革,最早的變法改革始於魏國的魏文候起,魏文候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他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為將,使魏國最先強盛起來稱雄於諸候的國家。
之後列國相繼推行變法,楚、韓、齊、趙、秦,在戰國兩百年間,各國在變革中較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戰國兩百年,其實就是改革變法之爭,“誰的改革模式是最好的?”這兩百年來諸候國透過用戰爭來證明。選進戰勝落後,適應戰勝不適應,成為各國改革變法的試金石。
趙武靈王在位的時候,趙國相對有過變法改革的各諸候國來說,處於衰落的地位。胸有大志的趙武靈王對胡人騎兵的優越性有切身認識,他認為以胡服騎射改革軍隊是強兵的途徑。
在改革中,釋出“胡服騎射”的政令,根據胡人的服裝改穿短裝,用帶鉤,穿皮靴,不僅要軍隊將士改穿,還要全國臣民都改穿。號令全國把把袖子改窄,習騎射,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讓將士學胡人騎馬射箭,訓練軍隊。
實行胡服騎射前,趙國屢敗於齊、秦、魏等國,不得不忍辱割地,甚至周邊的胡人也連年向趙國發掠奪,趙國幾手沒還手之力。實行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建立起了一支以騎兵為主體的強悍軍隊,在後來的戰爭中顯示出了強大威力。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50年)趙軍兵分三路進攻中山國,奪取中山國的丹丘、華陽、鴟之塞、石邑丶等地,中山國軍望風而逃,中山王迫於無奈獻四個城邑請和。往後的時間裡,從趙武靈王二十三年到趙惠王三年期間憑著強大的趙軍滅掉了中山國還向北方出擊匈奴,“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的林胡、樓煩繼續用兵直達雲中、九原(包頭市),經過“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趙國終於成為當時軍力最強的國家。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在軍事領域的改革成效是立竿見影的,他在最短時間內“頭疼治頭,腳疼治腳”扭轉了趙國處處被動挨打的局面,解決了趙國周邊的國家安全危機的同時也拓土開疆千里。雖然趙國的變革有成效,但比起當時的諸候國來說,卻東邊不如齊國富饒,西邊不如秦國變法深刻。
相比秦國商鞅變法,則與趙國“頭疼治頭,腳疼治腳”的純軍事領域的變革大為不同。商鞅變法抓住了富國強兵的根本就是人力物力財力,他透過改革廢除了與當時不適應的春秋舊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推動了秦國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真正實現了富國強兵。
秦人之所以在列國紛爭中久戰、力戰,除了商鞅變法後秦國“耕戰策”磁鐵般的吸人政策以外,就是巴蜀能為秦國連年征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資保障。它的開拓經營是自關中糧倉後的第二大戰略物資保障倉庫。另外,是人口的爆增,商鞅變法後各國大量的民眾“耕戰策”的中不論身份貴賤論功評爵的強大吸引力紛紛從善如流的湧入秦國,使得秦國在短時閃國內人口數量遠超過列國。這就為秦國連年征戰提供了人口保障。
戰爭是政治的廷續,沒有單純戰爭的戰爭,它表面拼的是軍力,實際拼的是國力。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舉國國力的角逐。它不光吞噬了參戰士兵的生命,也吞噬了兩國的綜合國力。在長達兩年多的相互消耗中,兩國的國力在空前消耗。然趙國雖然在軍力上強大,但國力支撐軍力的致命傷在這次持久的消耗大戰中越發突出,以至致命。秦國在長平之戰後,還能以強大的國力繼續在一統的路上征戰,根本原因是國力強大,通俗的說是“錢多,人多”,反觀趙國,四十萬將士埋葬長平後,簡直是“要人沒人,要錢沒錢”的窮國,以致後來十數年的“喘息”也不能恢復過來。
胡服騎射與商鞅變法在長平的碰撞是歷時兩百年的列國改革與變法最後一次大碰撞,在那個偉大的時代,商鞅變法以勝利者的姿態將深刻變革的秦帝國慢慢地推向了統一。
-
8 # 大秦鐵鷹劍士
長平之戰並不是秦國發起的,而是韓國挑起的,趙國發動的,由秦趙雙雄來決定誰能一統天下的一場國運之戰。秦國變法後,歷秦惠文王,秦武王,宣太后三朝治理後,國勢強悍,兵威天下,隱隱然有統一天下的實力!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國力也強盛,兵威也雄霸山東,且多次擊敗強秦。
秦國敗於趙國的闕與之戰後,秦國意識到趙國的巨大威脅,於是多方挑釁趙國,完璧歸趙,繩池會盟都是秦昭襄王打壓趙國的外交手段,只是效果不佳。這就是長平大戰之前秦趙兩國的外交關係。
秦攻韓國以其無禮於秦。韓國兵微將寡,不能抵抗,於是想出了移趙攻秦計,先把上黨之地獻給秦國求和,又命上黨太守把上黨獻給趙國。等秦軍來接受上黨時,發現秦國的上黨已經姓趙了,於是秦趙兩國展開了決定兩國國運的一場戰爭!
長平之戰就是秦國想打壓趙國以確認自己天下老大的地位,再慢慢削弱六國並統一天下入秦。趙國則是挑戰秦國霸主地位的老二,它想透過此戰取得老大地位,再慢慢削弱六國,統一天下於趙。韓國則是僅僅為了儲存社稷的老七,它想秦趙相爭以儲存自己。
-
9 # 布衣評史
戰國的戰爭都是為了利益驅使,自從范雎入秦當上秦相後提出遵循張儀所說的遠交近攻策略,於是秦昭王聽從了范雎的策略出兵擊韓國,當進兵到韓國上黨時,韓國之前與秦國之戰敗北。講顧及自己的上黨郡,這時的上黨郡守馮婷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秦國如進取中原,上黨是不可逾越的,所以秦果對上黨攻擊,趙國出兵對抗。因為上黨郡是戰略要地,地處韓趙魏三國共同連線的地方。當秦國進攻上黨時,趙國急了,一旦上黨被佔,秦國的兵鋒直指趙國的平原。於是趙國派出了老將廉頗跟秦國對壘。戰場上廉頗沒有討到便宜,採取防禦政策。兩個相持年餘,秦國也沒有進展。這是秦國的范雎使出了反間計,趙孝成王就將廉頗老將換為趙括。做個趙括領兵御秦。後世人說趙括是紙上談兵,實際並非如此,當時秦軍主帥並非白起。趙括出任趙帥軍事指揮時說過,只要秦國不派武安君白起領兵我必勝。結果恰恰相反,秦國秘密都換了將帥白起,在軍中一直保密白起掛帥。儘管這樣,秦趙兩國交戰,趙括在戰場上經過幾次廝殺,也重創了秦軍30萬人馬死亡。趙國出動的,前後50來萬人最終全軍覆沒。這場戰爭給趙國帶來的差點兒亡國,因為範睢忌白起成功,要不是范雎從中阻攔。此時趙國就亡國了。儘管這樣,長平之戰也耗去了秦國大量國力人力財力。
-
10 # 一縷風塵854
其實,長平之戰並不是秦軍冒險發動的,可以說是秦軍有策劃的,但是讓秦軍沒想到的在於長平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之多,使這一場戰爭成為了秦軍一統天下的關鍵了,可以說長平之戰,秦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稱之為冒險的。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長平之戰的原因。
周赧王五十三年,秦軍攻打韓國,而韓王為了求和於是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但是馮亭不願意拱手把上黨郡給秦軍,於是他把上黨郡獻給了趙國,想透過趙國來牽制秦國,而趙國在接手了之後,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防備秦軍來攻。
而上黨這一高地對秦軍來說可謂是至關重要,為什麼呢?
因為,秦軍要進取中原,而上黨則是進取中原的必經之地,你有可能說,不透過上黨還有其它的兩條路呀。比如進取晉陽以及透過軹關陘或崤函通道沿著黃河和王屋山之間的通道去打魏國。
我們可以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條路。
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太原,戰國時期為趙國的第一個都城,其城池以及地勢可謂是易守難攻,秦軍如果去攻打晉陽,能不能攻下來是一回事,就算攻下來了,萬一趙軍突襲侯馬,那麼秦軍不就是後院起火,沒有退路了嗎,因此風險太大。
第兩條路,如果攻打魏國的話,秦軍必定要經過黃河和崤山之間的通道,而這一條通道可謂是地勢狹窄,並且難以展開兵力,如果秦軍在經過這條通道時,上黨的趙軍與魏軍兩面夾擊秦軍,那麼秦軍就沒有了後路,分分鐘鍾可能被全滅。
因此可知,長平是秦軍進取中原的最好的選擇,一但拿下長平,就可以揮兵北上,透過井陘進入河北,繼而攻下趙國。
可以說,長平之戰是不可避免的,這一戰決定了趙國的未來,也決定了秦國是否能一統天下,可謂是至關重要。
-
11 # 小弟木村
這不是什麼偶然,這是歷史的必然事件,也是秦國和趙國必須打的。秦國必須發起長平之戰,因為此時和秦國擁有相同實力且威脅最大的就是趙國。
☞戰爭起因:
1。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已經變成了強國行列,軍力強盛,趙武靈王曾喬裝使者入秦國,想要從九原出兵進軍秦國,使得秦國受到嚴重的威脅!!!
2。秦昭王時,秦國加速統一六國的步伐,在垂沙之戰擊敗楚軍,伊闕之戰打敗韓,魏聯軍,鄢郢之戰,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華陽之戰,大敗趙、魏聯軍,攻取了魏國的幾座城池和趙國觀津,準備一統天下!!!
3。周赧王四十五年,秦軍越過韓國進攻趙國,被趙將趙奢大敗於閼,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於是,韓國的國君韓桓惠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結果上黨被獻給了趙國,這樣秦,趙開戰。
☞兩軍換將:
趙王決定換將,當時名將李牧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遠離朝中。名將樂毅棄燕投奔趙國不久,被封於觀津,其心未附。趙王則將秦國的反間計信以為真,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於是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諫阻,派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為能徹底擊敗趙國、能一戰定乾坤,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令軍中嚴守秘密,有走漏訊息的格殺勿論。
☞戰爭結束:
趙軍被圍,秦軍圍而不攻,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戰爭影響:
長平之戰以秦國獲勝而告終。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此戰後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長平之戰,秦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大大地削弱了趙國,為秦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
12 # 石敬瑭
秦國不是冒險發動長平之戰,而是等候已久!戰國後期六國的實力越發衰落而秦國的實力越發強大,六國對秦少有勝績,基本上是打一場輸一場的節奏,其中只有趙國例外!
趙國是四戰之地,周圍都是強敵,而這也造就趙國軍隊豐富的戰鬥經驗,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軍的戰鬥力更是陡升,加上趙國名將輩出,戰國四大名將趙國就佔了兩個,趙國也就成了戰國後期唯一能在戰場上與秦國抗衡的國家!
而隨著國力的增強,秦國早已不再滿足於春秋時期那種所謂的霸主地位,而是開始認真考慮如何消滅六國一統天下。秦國深知,要想一統天下就必須徹底消滅趙國的軍隊主力,所以秦國一直在尋找一個機會與趙國進行一次決戰,而趙國知道自己國力弱自然不肯和秦國硬拼,直到長平之戰秦國等候已久的機會終於到來。結果大家都知道,要不是邯鄲一戰信陵君力挽狂瀾秦國統一天下的日程恐怕會大大提前。
-
13 # 歷史風暴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和他一直以來堅持的國策是有關的。
秦國為了統一天下,認為需要逐步削弱山東各國的力量,同時打破他們的合縱聯盟,進而各個擊破。範睢的遠交近攻僅僅是這一國策的延伸。
早在秦獻公時期,變法之後的秦軍已經成了當時天下強軍,商鞅仍然建議秦獻公靜待局勢,坐看魏國在與山東各國的血拼中自動削弱,然後才派出大軍打擊魏國,奪回失去的河西之地!“魏往年大破於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
魏國變弱了,楚國卻強大了。楚威王時期,楚國向東吞併越國,向北擊敗韓國、魏國和齊國,成了當時鋒芒最盛的國家。可楚威王只在位11年就去世了,繼任的就是著名的楚懷王。於是秦國又制定了弱楚計劃,楚懷王的事蹟就不多說了,經過秦國打擊,楚國被削弱。
在楚國變弱的時候,趙國在趙武靈王的領導下,經過胡服騎射卻變得異常強大,尤其是滅掉中山國後,趙武靈王甚至想率領騎兵閃擊咸陽。所以,秦國和趙國之間的大戰是在所難免的!“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
可是,在長平之戰前的幾次戰爭中秦國負多勝少,已經處於下風,這說明中小規模的戰鬥秦軍不是趙軍對手。趙國對秦國由此也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優勢,於是接受了上黨地區的歸順。這讓秦國在軍事失利的時候,在國際上的形象也受到了打擊。自商鞅變法以來,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對秦國造成這麼大的傷害。
假如照這個趨勢進行下去,還真說不好將來誰能奪得天下。所以,秦國只有趁趙國羽翼未豐之際,利用自身強大的綜合國力將趙國擊敗,除掉這個威脅到自己的強大對手!
在這一背景下,長平之戰爆發了。就像上面所說,中小規模的戰鬥秦軍不是趙軍對手。所以,長平之戰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比拼綜合國力的傾國之戰,秦王的目的就是要殲滅趙軍主力,使趙國失去與秦國爭霸的能力
-
14 # 史論縱橫
不是秦國一定要發動長平之戰,而是趙國的所作所為,讓秦國的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秦國從商鞅變法後國力逐漸增強,在吞併了巴國和蜀國後,準備伺機東出,從秦惠文王時就制定了東出計劃,到秦昭襄王時,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可以說,秦國的稱霸計劃應該是循序漸進式的,應該逐步蠶食的。
秦國在長平之戰之前,針對的物件一直是韓國,公元262年,秦國佔領了韓國的野王(韓國是上下成長條狀的國家),將韓國的上黨郡和本土切斷,被逼無奈之下,韓國想讓禍水北引給趙國,希望用趙國的力量對抗秦國,於是決定把上黨表面許給秦國,又讓守將向趙國投降。
歷史的拐點出現在趙孝成王認為可以接收,第一,趙國一直和韓國有著良好的外交關係,應該幫韓國一把(扯淡);第二,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勢力如日中天,也意識到秦、趙之間必有一戰;第三,最重要的是趙國突然白得了這麼大塊土地,怎麼能不要!
人家秦國辛辛苦苦打下的土地,你趙國平白無故給截胡了,隔誰誰能樂意,如果,趙國出來說:秦哥啊,給趙謀人個面子,別打小韓了,改天咱擺上一桌,大夥嘮嘮!
沒準秦國真能給趙國這個面子,但是你二話不說,直接給佔領了,你讓其它那些好漢怎麼合計,有人經常說為什麼長平之戰時,其它幾國為什麼不來救趙,你說說你這乾的什麼事,誰好意思幫你!
以秦國睚眥必報的性格肯定要和你幹啊!結果趙國前期不敵秦國,趙國主將廉頗開始堅壁不出,在戰國時期,雙方要麼幹,要麼撤,像這樣不出戰的情況其實是少數,因為趙國七雄,一旦某兩個國家長期軍事對峙,必然會給其他國家機會,像趙國和秦國對峙期間,秦國後面沒有敵人,但是趙國後背有燕國啊。
而且,論綜合國力趙國也不如秦國,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經將近上百年了,而趙國的“胡服騎射”只是軍事改革,提高的是軍事實力。
一旦陷入持久戰,率先抵擋不住的就是趙國,於是趙國向秦國求和。
秦國是表面同意求和,但是實際不和,誰叫你當初裝大哥當程咬金,不給你點眼色看看,你都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
於是秦國不斷派出援軍,趙國也不斷派出援軍,其實就像那種“梭哈”的遊戲,不斷加註,最後開牌。
結果秦國開個大的,這就尷尬了。
所以,長平之戰不是秦國要冒險發動的戰役,而是趙國意識到秦、趙之間必有一戰,藉著韓國獻上黨郡的機會發動的戰爭,秦國在取得優勢的情況拼命擴大戰果,最終贏得長平之戰,而且秦昭襄王早就制定計策,一旦有他國幫助趙國,立馬撤兵!這是相當謹慎的了!
-
15 # 剛剛圖774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雖然看似冒險,但是也是以後人的眼光看待的,當時誰也沒想到雙方為了上黨打成這樣子。
秦國攻破野王之後,把韓國橫刀截斷,上黨郡作為當時韓國最大的郡已經成為了飛地,韓國國都也岌岌可危,所以韓國就打算投降,把上黨獻給秦國。而上黨郡守不願意歸降秦國,而是想著禍水東引,投降了趙國。
這樣,問題就來了,上黨是秦國的合法土地,趙國竟然強行佔有,你說秦國有那麼容易放棄國土嗎?有那麼容易放棄的肥肉嗎?
況且,長平之戰初期,王齕是佔據優勢的,後來對峙後雙方不斷地增兵,然而在這個對峙過程中,秦軍是不吃虧的,反而因為單兵素質比較強而屢次讓廉頗吃了不少虧。而廉頗因為仗著近本土作戰,就高築營寨,就打消耗戰,等待著秦軍自己撤軍。
而秦昭王並不想不敗而敗,所以就一直抽調各地糧草支援前線,並震懾韓魏,讓他們不敢插手,在雙方都要支援不下的時候,秦軍換白起掛帥。
白起成為前線元帥後,佈下了口袋,等待著趙軍的進攻,果然,趙軍一進攻就被被截成兩段,首尾不能呼應,趙軍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
在四十多天的決戰中,趙軍戰死25萬,投降20萬,秦軍亦戰死20萬。此次戰役的慘烈空前絕後,讓人不勝噓唏。
-
16 # 大相無形
錯!不是冒險,根本就是精心策劃與圖謀! 真正原因往下看。
戰爭的焦點雖然是長平,起因卻是韓國!對,您沒看錯,韓國。
公元前296年,恰逢韓釐王在位,這位志大才疏又大權在握,身處大爭之世豈無爭心?於是韓釐王便將其父韓襄王推行申不害變法的成果“獨聽”、“獨視”進一步發展成了“獨斷”----要麼聯魏、要麼聯楚、要麼朝秦暮楚、要麼參股合縱,只要是打秦國、一定都有這個瘦幹弱小的韓國身影,秦不厭其煩!而此時乃羋月主政、軍權最魏冉手中,秦國眼中的對手是齊楚兩國,韓國還只是只討厭的蒼蠅。
公元前270年,范雎一句“遠交近攻”用區區四個字將天下厲害關係剖白清晰,讓秦國君臣瞬間豁然開朗,之前的一切征伐都是沒有正確戰略作支撐的零敲碎打,也第一次讓秦國“統一”這個概念瞬間具有了很強的操作性!韓、魏地處中原樞要之位,秦只要摁住韓魏便可牽制其幕後黑手楚、趙,楚趙一旦受制則齊國便不敢亂動,齊不動,“則韓魏可擄也”!這正是當年范雎說秦王的歷史典故。
而這時的魏早已由對手淪為看客、楚國亦被白起9年前端了郢都而一蹶不振,剩下可以的“近攻”目標僅剩韓、趙。而欲攻趙,則必先取長平;欲攻長平,必先斷其根基;長平的根基在韓,而韓的命門在野王!“野王”,就是此時在地圖上變得可愛而扎眼!一旦攻佔野王,韓國立即會被一分為二!長平,就自然成為飛地。
然而,面對剝離出來的長平,趙國難道只會坐視嗎?因為長平對於趙國,就如當年河西高地對於秦國,秦軍一旦進駐長平,邯鄲便岌岌可危了!由此,秦趙長平對峙、乃至搏殺已是顯而易見的大機率結果。最為重要的是,長平山地間的狹小空間正好成為遏制趙國輕騎兵的理想之地!
只是這個趙孝成王一葉障目,之看到了餌、沒有看見餌裡的鉤!更沒有看到這是秦國謀劃多年的戰略圖謀!而這個圖謀,秦國用了將近十年,直到公元前261年雙方正式開打!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17 # 三漠胡楊
多謝提問,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因素,趙國動了秦國的土地,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這時韓國考慮到上黨郡,這個地方已經守不住了,為了讓秦國休兵,韓國國君韓桓惠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 。而馮亭不願降秦,就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趙孝成王欣然接受了不費吹灰之力得到的土地,但是對於秦國來說這就讓人窩火了,到嘴的鴨子就這麼沒了,對於強大的秦國來說,這是不能忍下的;
其次,到了戰國後期,趙國對秦國而言可謂是東出的最大的阻礙,秦趙兩國統治集團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外交伐謀是越演越烈。當時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卻受辱於趙國大臣藺相如,但是,因為趙國實力強大,不敢造次發難,當數次發生受辱、並且還佔了本應屬於秦國的土地,秦國不再忍了,發動了長平之戰,誓要奪回失去的地方;
-
18 # 君山話史
按照范雎的大戰略,秦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略,先打近敵,後打遠敵,先打弱敵,後打強敵。秦國首個鯨吞蠶食的國家,是最弱小的韓國而不是強大的趙國,那麼秦韓之戰,怎麼會演變為秦趙之間的大決戰呢?
為了鯨吞韓國,范雎制訂一個完美戰略,核心是集中兵力攻略韓國太行山地帶,切斷北方上黨地區與韓國政府的聯絡,到時可不戰而吃掉戰略要地上黨。這個戰略的執行落到戰神白起身上,有他出馬,秦軍無往而不勝。
公元前264年,白起伐韓,連陷九城,斬首五萬。公元前263年,白起再徵韓國,略取南陽,切斷太行山通道。公元前262年,白起三徵韓國,攻取野王(今河南沁陽),斷絕上黨與韓國首都的聯絡。至此,韓國政府完全失去對上黨的控制。
在白起的步步緊逼下,韓國政府被迫割讓上黨十七城給秦以換取暫時的和平。范雎的戰略大獲成功,豈料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到嘴的肥肉飛走了。
出什麼事呢?
韓國政府要割地投降,上黨軍民不幹!
上黨郡守馮亭是個愛國者,他不願淪為秦國人的奴隸,率軍民奮起反抗,拒絕把上黨拱手讓給秦國。光憑上黨十七城那麼丁點地盤,如何與強大的秦國對抗呢?他思來想去,與其投降秦國,不如投降趙國,畢竟韓、趙以前是一家人。
對趙孝成王來說,這簡直是飛來橫財,不要白不要。
與韓國相比,趙國的底氣要足得多。放眼天下,能夠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也只有趙國了。在先前的閼與之戰中,趙奢令秦國蒙羞,秦國軍界後起之秀胡陽從此一蹶不振,退出歷史舞臺。
然而,趙國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對接收上黨十七城卻心有疑慮。天上不會無緣無故掉下餡餅,這十七城是韓國割給秦國的,趙國接收無異於與強大的秦國作對,絕非明智之舉。
平陽君趙豹反對說:“平白無故得來的好處,怕是會惹來災禍!韓國把上黨獻給趙國,是想嫁禍給我們。秦國賣力而趙國坐享其成,天底下有這樣的好事嗎?強國不能從弱國那裡得到的土地,弱國卻想從強國那裡獲得,這豈不是平白無故的好處嗎?秦國的戰略,是透過水路運糧,以武力蠶食韓國,分裂其土地。我們不可與秦國爭鋒,還是不要接受上黨為好。”
趙孝成王不以為然地說:“我們就算出動百萬大軍進攻他國,經年累月,也未必能得到一座城池。如今馮亭獻十七城,這可是撿得了大便宜。”
誰都知道,把上黨這塊肥肉從餓狼秦國口中叼走,勢必會點燃戰爭的導火索。趙孝成王不能不評估戰爭可能的結局,倘若秦國以戰神白起為將,趙國誰可抵擋呢?
平原君趙勝分析說:“武安君白起為人勇敢、果於決斷,判斷洞察力很強,意志堅定。要與白起對抗,只能以持久戰取勝,難以同他爭鋒相對。有一個人可以對付他,此人就是大將廉頗。廉頗勇猛梟鷙,愛護士兵,遇事不避艱難,能忍辱負重。要論野戰,能力不如武安君,但論持久戰,足以抵擋。”
趙孝成王大喜,遂派趙勝前往接收上黨十七城,收入囊中。
秦國對韓國用兵三年才得到的上黨郡,反而落入趙國之手。這口氣,秦國怎麼咽得下去。儘管秦國的戰略,並不想太早與趙國開戰,然而為了這塊地盤,必須一戰。於是秦昭王不惜投入重兵,大舉進攻上黨。長平之戰由此拉開序幕。
。
-
19 # 開涮歷史
秦國為什麼要冒險發動長平之戰,即便付出巨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一則放眼天下,經過白起率領的幾次殲滅大戰,韓魏楚被大大削弱,唯有趙國擁兵幾十萬,尚可與秦國一戰。秦國若要一統天下,與趙國交鋒,是遲早的事。
趙王剛親政,朝野尚未親附,對於秦國來說,此戰宜早不宜遲。
二則秦國東出征服六國,一統天下,需要一塊踏板,這個踏板本來已經是到手的鴨子,結果卻飛到了趙國懷裡。
這個踏板就是上黨高地。
爭奪上黨高地,是長平之戰的核心利益所在上黨號稱天下之脊,它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咽喉之地,形勢十分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說。
上黨郡對於趙、韓兩國都是至關重要,對韓國而言,上黨郡位於韓國都城新鄭北部,兩地透過重鎮野王(城河南沁陽)相連,上黨郡既可以保護韓國都城的側翼,又能為韓國抵抗入侵提供戰略縱深和給養,上黨丟失,韓國政治中心新鄭將更加孤立,亡國已成定局!
對趙國而言,如果上黨郡還是韓國領土,秦趙之間有長治盆地做為緩衝,那麼太行山脈將是趙國抵抗秦國進攻的天然屏障,而如果秦國佔有上黨郡,秦趙各據太行山的天然屏障,在趙國綜合實力遜於秦國的情況下,趙國將面臨巨大的危險。
因此爭奪上黨高地是秦趙兩國的核心利益所在。
那咱們就一起看看這場冷兵器時代最慘烈的,最終決定戰國末期天下形勢的戰役如何展開?趙國是怎樣一敗塗地的?
上黨來降,趙國該不該接?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控制進出上黨高地的唯一通道——太行道,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
秦國對上黨高地已經志在必得。
誰知,上黨人民不願降秦,郡守馮亭同大夥商議將上黨十五座城池獻於趙國,藉助趙國的軍事實力,希望促成韓趙聯合與秦國一戰。
《史記》記載,當上黨這塊肥肉呈到了趙國君王面前,當時剛剛即位不久的趙孝成王找來了兩位宗室叔叔——平陽君和平原君商議。平陽君怕引火燒身,他的意見是不接受;平原君卻持相反的意見,認為倒手的肥肉,不要白不要。
其實接受上黨,對趙國來說更是情勢所逼。
秦趙的生死之戰一觸即發,秦國朝野已經深謀遠慮,而趙國朝野卻並沒有做好準備打硬戰的準備。
玉溪谷首站失利,趙國退守既然上黨高地對於秦國來說勢在必得,對於趙國來說,絕對不能拱手相讓,那就只能兵戎相見了。
秦國先是派出年輕的將領王齕主帥,對陣趙國老將廉頗。秦軍氣勢洶洶撲向長平,銳不可當,秦趙兩軍在玉溪谷遭遇,秦軍打了趙軍一個慘敗,趙軍損失了一個俾將,就是副將,之後退守空蒼嶺,又遭遇秦軍強攻,失去兩個防守的營壘——東障城和西障城(見下圖),先後六個校尉被俘虜。
秦軍長途奔襲,遠距離作戰,本來就是希望速戰速決,仗著騎兵和弩機的作戰優勢,再加上控制太行道的地理優勢,進攻的勢頭很猛。
老將廉頗為避其鋒芒,選擇繼續後退,退到丹朱嶺藉助陡峭的山勢,修築了綿延百里的石長城堅守,任秦軍怎麼挑釁也拒不出戰。
趙國高層決策連連失誤,導致長平之戰慘敗秦趙兩國隔著丹水河相持。
幾十萬的青壯年在上黨高地對峙,不能參加農事生產也就算了,每天還要消耗巨大的補給。
上黨距咸陽500公里,對秦國來說,遠距離運輸糧食補給是個大問題,但是持久戰打得是消耗戰,消耗秦國的同時也在消耗趙國,顯然戰略物資的儲備秦國要遠甚於趙國。
商鞅變法之後,秦全國上下就是一個巨大的農場,除了關中平原還有巴蜀之地,沃野千里,耕戰成為秦國傳統。而趙國不一樣,趙人豪放任俠風氣盛,倚靠商業,戰爭的物資儲備自然比秦國薄弱。
在持久戰的消耗中,趙國國力弱很快顯現出來,有兩個事實:一是趙國派使者向齊國借糧食,未果;二是派使者到咸陽求和,被秦昭王利用,造成秦趙和好假象,使失去向列國求援的機會。
年輕的趙王面對相持的局勢,沉不住氣。估計是經常沒睡好覺,腦子短路了,居然讓沒有任何帶兵經驗的趙奢之子趙括上陣,代替廉頗成為長平地區四十多萬趙軍的主帥。
臨陣換將,這樣冒險的舉動,真不知道他是不是拍了豬的腦袋做出來的。
當趙軍換上稚嫩的趙括之時,秦國竟也悄無聲息的把戰神白起送到了長平之戰的前線。
帶著趙王殷切期盼的趙括一到前線,就更改了廉頗立下的軍規,更換廉頗的舊將,做出全線出擊作戰的決策。
趙括全軍出擊正中白起的下懷,他故意讓一撥秦軍與趙括交戰,佯裝戰敗潰逃。求戰心切,急於立功表現的趙括,竟然領著大軍一路追殺過去。
這時顯示了戰神白起的高超的指揮能力,他派出二萬五的精兵,抄了趙括的後路,佔領了廉頗辛辛苦苦建立的百里石長城防線。
趙括帶領的四十多萬趙軍沒有了退路。前面是秦軍營壘,後面的趙軍營壘被佔領,南面進出的唯一太行道由秦軍控制。
白起再派五千騎兵把白起的主力部隊和糧食緇重切斷,趙軍的主力部隊的糧食供應和武器補給,趙軍徹底陷入的困境。
秦軍藉助地理優勢,用六十萬兵力,對四十多萬的趙軍,形成了生死包圍。
愚蠢而冒失的趙括寄希望於邯鄲派來救援。可是趙國有生的軍事力量已經都壓在了長平。即便向他國求援,一時半刻也集結不了兵力救援長平。
可這個時候,秉國五十多年,老謀深算的秦昭襄王意識到了這是秦國幹掉趙國最好的時機,絕對不能錯過。為了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時機,他來到河內徵召全國十五歲以上的成年男丁,親自率軍馳援長平,抵擋趙國的援軍。
趙括徹底絕望了,做困獸之鬥,幾次組織突圍,最終被亂箭射死。
幾十萬趙軍投降,接著被坑殺。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精銳。試想當時的趙國全國人口不過三百萬,除去婦孺老弱,可以說趙國的精銳在長平損失殆盡。戰國末期唯一有能力與秦國抗衡的趙國,自此徹底淪落。
-
20 # 知常不妄
秦國不是冒險發起長平之戰,而是有預謀地跟趙國進行戰略決戰。
反倒是趙國,犯了機會主義,冒險主義,投機主義的錯誤,從戰略一開始就陷入了被動。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確實是秦國下了一場險棋,因為趙國也很強大,鹿死誰手不得而知,但秦國的目標是要完成統一,趙國再難打也必須打,這是秦國制定的遠交近功的戰略所決定的,雖然有風險,但不能阻擋秦國完成統一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