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嚴

    我把吳三桂如果不反的結果分了幾條路線,既然是如果,那我就分析一下。

    來說說。

    明萬曆四十年,吳三桂生於遼西將門世家,他的父親是錦州總兵吳襄,生母不詳。吳襄調進北京後,娶了武將祖大壽的妹妹為續絃,吳三桂就成了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在父親和舅舅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習武,不到20歲就考中武舉,跟隨吳襄和祖大壽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崇禎十六年,已經先一步降清的祖大壽在盛京收到吳三桂的書信,並將來信轉交皇太極。皇太極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此時的吳三桂還在動搖中,但是他雖然沒有降清,卻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

    崇禎十七年,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吳三桂走到半路,突然得到了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訊息。明朝就這樣滅亡了,吳三桂也失去了倚靠。

    在李自成的誘降下,吳三桂一路飛奔趕回北京。才發現自己父親被李自成捆在地上抽打,還逼他父親把吳家的錢財交出來。再加上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欺。吳三桂火冒三丈地回到了山海關。

    一邊是李自成把吳三桂全家上下三十多口人砍頭,並且把頭顱懸掛著城牆之上,讓吳家老小連一個個不留全屍。一邊是多爾袞親自寫信讓吳三桂投降,封賞爵位,待遇優厚。任何一個普通人都能作出的選擇,何況是老辣陰險的吳三桂呢。

    吳三桂投降清朝以後,幫助清軍橫掃陝西、四川等地。後一路追殺永曆帝到緬甸。被清廷在冊封為藩王駐守雲南。在康熙削番之後,吳三桂起兵造反。失敗之後,在憤恨之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許多人對於吳三桂的造反都認為是其野心所導致的,但是在我看來這是必然的結果。

    那麼如果吳三桂不起兵造反會怎麼樣呢?會不會永享榮華富貴呢?結合他的所作所為和歷史經驗來看,答案是不可能。如果吳三桂不起兵造反,會有三個結局,而這三個結局並不比起兵造反好多少,而且第三個結局比起兵造反更慘,所以吳三桂非常聰明,選擇起兵造反搏一搏。

    這第一個結局是吳三桂接受削藩,保留一定軍隊當衛隊,當個閒職異姓王安靜養老。這樣看起來挺好,不過要知道吳三桂和他的軍隊可是漢人,這些人在滿清入關過程中雙手沾滿漢人鮮血,他吳三桂可以仗著軍功去朝廷當官養老,可他手底下十幾萬軍隊可沒這麼好待遇,除了衛隊,滿清朝廷必然解散這些軍隊,當兵的沒糧吃,那他們要麼譁變、要麼為匪,結果還是叛亂,還是會牽扯到吳三桂。這樣一來吳三桂真真假假洗不清,還是隻有死路一條。

    第二個結局是吳三桂不接受削藩,但也不起兵造反,就這麼耗著談判。可滿清朝廷削藩意志堅決,不會同意,本來就警惕懷疑,這樣一來更加懷疑吳三桂有貳心,這樣耗著等朝廷失去耐心斷其錢糧、收其官職,雙方早晚兵戎相見,此時的朝廷肯定早已做好準備,大軍虎視眈眈,吳三桂必然兵敗身亡。

    第三個結局是吳三桂接受削藩,軍隊和地盤全都交給朝廷,王爺職務都不要,當個富家翁。這樣做滿清朝廷可能會放心,可是吳三桂自己不放心啊,他自己的名聲有多差他自己清楚,要是沒有一定軍事力量在手裡,民間反清勢力不殺了他全家才怪。至於朝廷給他派侍衛,吳三桂明白朝廷更想讓他死,更信不得。

    吳三桂思來想去,第一個選擇太危險,第二個選擇沒意義,第三個選擇下場最慘,與其這樣,倒不如豁出去了,拼上性命搏一搏,說不定還有條出路。不過,漢奸的下場是註定的,從他背叛民族投靠滿清就決定了身死族滅是他最終的結局。

  • 2 # 記錄歷史人生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漢奸,那就是吳三桂,他的所作所為大家都知道,崇禎皇帝對他委以重任,把關寧鐵騎託付給他,讓他鎮守山海關阻擋滿清王朝入關。即使在李自成圍攻北京城、明朝滅亡時崇禎皇帝都沒有下令讓他率兵來救援,是因為李自成是漢族內部矛盾,而滿清則是外族入侵,決不能讓滿清入關。然而吳三桂在李自成佔領北京後沒多久,就因為私人利益當了漢奸,投靠滿清開啟山海關引清兵入關。

    吳三桂

    在吳三桂的幫助下,短短一年多時間滿清軍隊勢如破竹攻佔了大半個中原地區,鎮壓了各地抵抗軍隊,在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而作為滿清入關的功臣,吳三桂也被論功行賞封為平西王,作為異姓王幫滿清王朝鎮守雲貴地區,好不威風。不過讓他手握重兵佔據雲貴地區,滿清朝廷並不放心,在滿清朝廷統治穩固以後,滿清朝廷便下令削藩,讓吳三桂交出兵權回家養老,吳三桂自然不服,起兵造反,結果漢奸名聲太臭被百姓唾棄,被滿清王朝鎮壓,自己也病死了,這就是“三藩之亂”。

    明朝清兵入關後局勢

    那麼如果吳三桂不起兵造反會怎麼樣呢?會不會永享榮華富貴呢?結合他的所作所為和歷史經驗來看,答案是不可能。如果吳三桂不起兵造反,會有三個結局,而這三個結局並不比起兵造反好多少,而且第三個結局比起兵造反更慘,所以吳三桂非常聰明,選擇起兵造反搏一搏。

    這第一個結局是吳三桂接受削藩,保留一定軍隊當衛隊,當個閒職異姓王安靜養老。這樣看起來挺好,不過要知道吳三桂和他的軍隊可是漢人,這些人在滿清入關過程中雙手沾滿漢人鮮血,他吳三桂可以仗著軍功去朝廷當官養老,可他手底下十幾萬軍隊可沒這麼好待遇,除了衛隊,滿清朝廷必然解散這些軍隊,當兵的沒糧吃,那他們要麼譁變、要麼為匪,結果還是叛亂,還是會牽扯到吳三桂。這樣一來吳三桂真真假假洗不清,還是隻有死路一條。

    吳三桂

    第二個結局是吳三桂不接受削藩,但也不起兵造反,就這麼耗著談判。可滿清朝廷削藩意志堅決,不會同意,本來就警惕懷疑,這樣一來更加懷疑吳三桂有貳心,這樣耗著等朝廷失去耐心斷其錢糧、收其官職,雙方早晚兵戎相見,此時的朝廷肯定早已做好準備,大軍虎視眈眈,吳三桂必然兵敗身亡。

    康熙削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

    第三個結局是吳三桂接受削藩,軍隊和地盤全都交給朝廷,王爺職務都不要,當個富家翁。這樣做滿清朝廷可能會放心,可是吳三桂自己不放心啊,他自己的名聲有多差他自己清楚,要是沒有一定軍事力量在手裡,民間反清勢力不殺了他全家才怪。至於朝廷給他派侍衛,吳三桂明白朝廷更想讓他死,更信不得。

    吳三桂

    吳三桂思來想去,第一個選擇太危險,第二個選擇沒意義,第三個選擇下場最慘,與其這樣,倒不如豁出去了,拼上性命搏一搏,說不定還有條出路。不過,漢奸的下場是註定的,從他背叛民族投靠滿清就決定了身死族滅是他最終的結局。

  • 3 # 峰峰說史

    首先答案是不能的!如果給吳三桂平西王,吳三桂絕不會反朝廷。

    吳三桂一直是歷史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別管是“衝冠一怒為紅顏”還是人們口中的“漢人叛徒”。反正最終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導致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上吊自盡。才有了之後的大清朝。或許沒有清兵入關,明朝也會命不久矣,但是吳三桂投降清朝,最起碼讓大清朝早幾十年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所以,對於大清朝,吳三桂是功不可沒的,一直到後來大名鼎鼎的平西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雲南王,那也是吳三桂應得的。吳三桂任平西王的時候,雲南人民豐衣足食,而吳三桂兵強馬壯,在雲南可以說是一個土皇帝!

    放著這麼一個手握重兵的土皇帝,朝廷肯定是不放心的。康熙皇帝開始了消藩,就是為了消除吳三桂的兵權!面對康熙的逼迫,吳三桂選擇了造反。

    其實,當時,大清朝的兵力遠不如吳三桂,當然此時的清軍根本不是吳三桂對手。但是吳三桂與清軍打到江對岸,竟然與康熙提出了劃江而治的要求。也就是說江對面的雲南歸我,別的我不要,只要你把雲南給我,我就可以不攻打你。此時的康熙知道不是吳三桂的對手,就先答應了下來,吳三桂果然收兵了,這就給康熙留下了重整旗鼓的時間。等到康熙兵強馬壯的時候吳三桂的造反就失敗了。

    所以說如果朝廷不消藩,吳三桂是不會反的,因為吳三桂沒有當皇帝的心。如果有當皇帝的心,就不會跟康熙提出劃江而治了,如果有當皇帝的心,當時的康熙絕不是吳三桂的對手。他只是對雲南有感情而已,如果繼續給他平西王,吳三桂絕不會反。

  • 4 # 磊磊一觀視界

    僅官職爵位而言答案是:可以

    按問題而言,如果只是保住平西王的爵位,榮華富貴一生是沒有問題的。但這一定是在吳三桂同意削番的情況下,因為削三番,是康熙皇帝建立康熙盛世事在必行的事情。

    首先,跟大家聊一聊平西王吳三桂的來歷。

    吳三桂在歷上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喜歡他的人則是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性情。而不齒的人覺的他“放清軍入關”,甘做滿清的走狗。而後又背叛清朝,是個反覆無常,不忠不義,大奸大惡之人。

    闖王李自成攻佔北京建立大順時,他官居山海關總兵。因為在京城的官邸被抄,父親吳襄被捕,愛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的手下大將所霸佔。也深知滿族八旗騎兵的強悍,折服於皇太極的文治武功。滿清具有統一天下的實力,而投降了皇太極。

    崇禎皇帝死後,清軍也從山海關入關。李自成的農民軍不堪一擊,很快就被打敗了,皇太極佔據了長江以北。與他對質的則是長江以南由福王朱由崧建立的 南明 王朝。

    清朝統一北方後很快定下南下方針,隨後清軍揮師南下 ,圍攻揚州,揚州城池破,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在大臣黃道周的主持下發動了短暫的北伐,同時還採取聯寇抗清政策,但隨著鄭芝龍降清,局勢惡化,隆武帝被俘後絕食而亡,清軍迅速佔領東南大部。

    “平西王”由來

    在局勢危機的情況下大西軍餘部和明朝官僚聯合起來,在西南地區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改元永曆。與此同時,鄭成功在東南沿海也乘勢崛起,東西兩面打擊清軍,抗清局面出現了高潮。但是隨著三王內訌和清軍的加大進攻,明軍滇黔防線被清軍迅速擊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緬王莽白將永曆帝執送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所弒,明統始亡。

    除了臺灣地區,全國統一,因為吳三桂在放清軍入關的卓越貢獻。加上親自揮師,掃滅南明。平定了西南的半壁江山。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被朝廷冊封為平西王。不僅封了爵位,還保留他的軍權,並且具有一定的經濟權。手下大將耿精忠、尚可喜,也被封為靖南王和平南王。幫助清朝鎮守西南邊陲,不僅如此,清朝每年還要給軍隊供給大量軍費。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吳三桂一生最不幸的就是,遇上了千古一帝的康熙皇上。這位六歲即位,卻擁有宏圖大志的聖明君王。註定要剷除所有的絆腳石。在14歲剷除奸臣鰲拜之後,並立下了平三番的大計。嗯,康熙皇帝急切要這樣做的原因只因為一句話,“三番之賦,半天下”。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這三個異姓王爺。在西南地區擁有幾十萬的軍隊。朝廷每年要供几几百萬兩軍餉。差不多佔了當時清朝年收入的一半之多,這也康熙要平三番的主要原因。除了怕三個王爺造反,更重要的是要節省更多財政收入用於治理天下,完成他的宏圖偉業。

    所以康熙皇帝並不是要治三番於死地,以平西王等人的功績,只要答應裁撤軍隊,搬離駐地。搬到京城或者其他大都市。當一個富裕一生的王爺沒有任何問題,甚至子孫後代還可以承襲王位。

    但他最後卻選擇了再次背叛,你康熙的能力,加上孝莊太后的威望。他也只能落得個慘死的下場。

  • 5 # 蘭陵不算黑

    這個問題好多人從吳三桂身上找原因,恰恰相反,我認為應該從滿清身上找原因,透過仔細分析,原來你會發現,事情並沒有他們回答的那麼簡單,由我為您一一道來。

    滿清能從關外殺入關內並最終統一中原,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其兵力的強盛,而是滿清善於借力打力,我們可以從滿清的發家史中可見一斑。努爾哈赤曾在未入關前一直嚮明朝進貢,韜光養晦,壯大自己,滅林丹汗,吞併蒙古,繼而實力大增,拉攏科爾沁區蒙古諸多部落,開始明目張膽不斷侵擾掠奪明邊境,在吳三桂的支援下,入關中,然後又借力吳三桂平農民起義羅以及南明各殘留勢力,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鳥弓藏,”待到天下太平,康熙準備削藩,吳三桂並不是傻子,早已看出滿清的路數,所以一直在養精蓄銳,開始削藩之時,即是吳三桂反叛之日。

    吳三桂雖為明朝大漢奸,但是相對於清朝來說,卻是大大的功臣,所以,反與不反,並不是吳三桂所能決定,清朝有趕鴨子上架的發展事態,無論你吳三桂同意不同意,天下既已太平,大清根基已穩,我大清必定削藩,削你吳三桂。所以不存在吳三桂不反,繼續做平西王的狀態,吳三桂反與不反,他都休想繼續穩坐他的邊陲大王,大清這種套路後來也用在蒙古部落,入關前拉攏,入關穩定後開始絞殺。

    以至於後來康熙想用這招把臺灣收回來,臺灣的不鄭經卻沒有上套。不得不佩服,滿清打天下所用招數,都是極盡權謀手段,從來不是蠻力硬碰硬,即使在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時,正面碰敵也是將吳三桂推到李自成陣前,多爾袞背後抄底。

  • 6 # 堅毅忍耐

    吳三桂是一位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在中國內地拍攝的清朝電視劇和電影作品中,如《康熙王朝》《江山風雨情》《鹿鼎記》等,雖說電影裡面有些誇大的成分,但足以說明吳三桂確實是一位為大眾所熟知的人物。在滿清還沒有入關的時候,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成為滿清入主中原的最後屏障,吳三桂也是根據當時的時勢,引領滿清入關,投降清廷,從而得到了後來滿清的重賞,封為平西王,世襲罔替,世代鎮守雲貴,更是與順治帝歃血為盟,表示忠於清廷,然而隨著滿清的逐漸發展,吳三桂的平西王越來越阻礙了滿清的發展,對於封建專制的發展更是一塊絆腳石,所以康熙皇帝才會下令撤番,即使吳三桂不反,後面的滿清皇帝也是不會容忍他的存在的,所以也就不能繼續做平西王了。

  • 7 # 侃史聊世

    吳三桂不反,只能做一名有其名無其權的平西王。康熙皇帝要鞏固其皇權,必然全部削藩,絕不允許外姓藩王存在,就是皇親國戚的藩王也不會允許存在。藩王有財權、人權、軍權等,勢力強大到可以與皇權抗爭,就必然會自立造反。周王朝實行的分封制,雖然存在八百年,但地方分封勢力強大後,就不受周王朝節制,最終被秦王朝一統天下,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權,雖然秦二世而亡,但秦朝封建制度影響了中華民族2000年。漢朝實行分封制,景帝時有七國之亂;明朝朱元璋實行分封制,造成朱棣清君側造反奪了侄子的天下。唐朝雖然沒有實行分封制,但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大,造成了安史之亂之源。清朝康熙皇帝非常瞭解漢文化,他要穩固自己的皇權,就必然不會允許吳三桂這個外姓藩王存在,否則造成尾大不掉,就必然會危及到皇權,就一定會與朝廷抗爭,吳三桂早晚會反,就是不反,康熙皇帝也絕不會允許吳三桂繼續做有財權、人權、軍權的平西王,可以進京做一個閒散平西王。

  • 8 # 江湖小曉生

    吳三桂和清朝之間的鬥爭,其實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最初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是以求援為名,這就好比唐肅宗請回紇入關鎮壓安史之亂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是多爾袞不這麼想,他答應入關相助,卻一直按兵不動,等到吳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關殺的兩敗俱傷的時候,多爾袞這才衝了過來,一舉擊敗李自成。

    九年,平西王吳三桂與固山額真李國翰分兵覆成都、嘉定、敘州、重慶。已而兩路兵俱敗,三桂退駐綿州。浴在保寧監臨鄉試,可望將數萬人薄城,浴飛檄邀三桂,激以大義,謂“不死於賊,必死於法”。逾月,三桂乃赴援,可望等引去。---《清史稿》

    從此吳三桂手裡的關寧鐵騎殘破不堪,再也無力和多爾袞叫板,只能俯首稱臣,歸順大清王朝。這個時候多爾袞為了讓吳三桂臣服,將他打發到了關外戍邊,也就是雪藏。等他想通了這才將他從關外弄回來。

    從此以後吳三桂發了瘋似的要為清朝賣命,他先跟隨阿濟格猛攻李自成,這還說得過去,畢竟李自成是滅亡明朝的罪魁禍首。此後又帶兵南下進入四川、貴州等地,擊敗張獻忠、南明的軍隊,基本已經徹底投降滿清。

    那麼這個時候的清廷對吳三桂,是不是百分之百信任呢?尤其是李國翰死後,清廷對吳三桂放手不管。吳三桂來到雲南以後,便有了像明朝沐英家族坐鎮雲南的想法。

    可是偌大的雲南,清廷是不會輕易留給外人的,這個時候吳三桂必須要用行動來表態。於是乎吳三桂跑到緬甸,將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抓回來勒死在了滇池邊。從而吳三桂再也沒有回頭路,清廷也就答應了他鎮守雲南的想法。

    01清廷無時無刻都想要剝奪吳三桂的兵權。

    正所謂卸磨殺驢,家裡已經不需要磨磨了,留著這頭驢在家吃草料不是浪費嗎?所以必須要殺掉,以此減少家庭開支。

    同樣的道理,康熙初年,天下大定,清廷已經徹底掌握了天下大權。這個時候吳三桂還有什麼作用嗎?當然沒有了。

    如果再讓這樣的人鎮守雲南這麼大一個身份,簡直就是一種資源浪費。為此清廷對吳三桂採取了一系列剝奪權力的措施。

    第一,清廷將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留在了北京,雖然是高官厚祿,甚至娶了建寧公主做老婆,可是這無疑是清廷軟禁吳應熊以壓制吳三桂的做法。第二,清廷收走了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信,理由很簡單,當時已經是康熙二年,天下太平,而且雲貴地區的戰亂也已經平息了。第三,康熙六年,吳三桂試探性地辭去雲貴兩省的總管職務,結果清廷不僅表示答應,而且還將遙控兩省督撫的權力收歸中央。甚至剝奪了吳三桂的司法特權。

    由此可見,清廷一直希望剝奪吳三桂的所有權力,但是又礙於他為清朝立下大功,以及他手裡掌握著兵權。

    即使遲遲沒有動手,削藩的意思也已經昭然若揭。吳三桂對此也不是按兵不動,他自從坐上平西王這個位置的時候開始,就沒有一天不在行動。

    02吳三桂勢力越來越大,整個西南都歸他指揮。

    吳三桂比那兩個藩王權力要大得多,畢竟是第一個放清兵入關的漢人將領,待遇自然是不同的。而且這麼多年的出生入死,吳三桂身邊聚集了一大幫忠心耿耿的手下。

    初,平西王吳三桂專鎮,漸跋扈。宮與名夏及大學士馮銓、成克鞏薦御史郝浴,命巡按四川。至是,浴露章劾三桂,三桂疏辨,上為罷浴,宮與銓、克鞏皆坐誤舉,鐫二級留任。---《清史稿》

    當吳三桂進入雲南以後,他的權力,基本上跟雲南的土皇帝是沒有任何區別的。當時南明還沒有徹底被清除,所以清廷對他也是聽之任之。

    首先,吳三桂在雲南的所有賦稅,清廷是不允許干涉的,就算查也是入不敷出。因此清廷每年還要撥付大量真金白銀給吳三桂養兵。其次,吳三桂可以在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任意選用官員,完全不受朝廷限制。此外吳三桂對管轄範圍之外的官員任命,也有建議權。雲貴二省的官員任免書上都要寫著聽王節制這四個字,由此可見吳三桂在清朝的地位。再者,吳三桂在雲貴兩地,有絕對的統兵權。這是清廷最忌憚的地方,因為他用大量真金白銀招降了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為自己效力,完成成為了一家獨大的雲貴割據力量。

    清廷對此非常頭疼,為此不斷採取措施打壓吳三桂,想要逐漸剝奪吳三桂的兵權。只要解除兵權,一切都好商量。可惜吳三桂多聰明?他總是以南蠻叛亂為名,加緊操練士兵,清廷一點辦法都沒有。

    03清廷不讓吳三桂為王,吳三桂自然會反。

    不僅沒辦法給清廷產生相應的收入,反而每年清廷都要貼給吳三桂大量金銀,這種事情一兩年還能忍受,長此以往,根本就是一筆賠本的買賣。

    為此清廷是不可能讓吳三桂再這麼任性下去的,所以他們的打算是削藩。不光吳三桂削藩,另外兩個藩王也要一起被削藩。

    清順治十七年,平西王吳三桂定雲南,明永明王走緬甸,以沐府舊地封三桂,永鎮雲南。康熙十四年,撤藩,三桂遂叛。三桂死,其孫世璠襲。二十一年,克之,世璠自殺,雲南大定。---《清史稿》

    只有吳三桂不在雲貴地區稱王,那麼清廷自然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是吳三桂會答應嗎?當然不會。

    他辛辛苦苦出賣大明王朝,幫助清廷打下了偌大的江山。現在落得飛鳥盡良弓藏的地步,吳三桂自然不能束手就擒。而且當時他如日中天,根本就不需要就這麼喪失一切。

    由此可見,不是吳三桂想要造反,而是清廷逼著吳三桂造反。清廷實在是不希望吳三桂的權勢再這麼維持下去,這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清廷的利益。

    如果給吳三桂一直坐鎮雲南的話,其實吳三桂是不會造反的。造反的風險太大,當初南明、張獻忠勢力還在的時候吳三桂都沒有想過聯合他們一起造反,現在勢單力薄,又怎麼可能輕舉妄動呢?

    總結:明朝的氣魄,清朝未必就有。

    明朝朱元璋時期,曾經將雲南封賞給自己的義子沐英,從此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沐王府一直坐鎮雲南,直到南明滅亡為止。

    可是清朝和明朝的差別還是很大的,他們捨不得將雲南地區一直放在吳三桂手裡。因為吳三桂畢竟是外人,畢竟跟他們不是一條心。

    其實如果清廷逐漸規範吳三桂的許可權,逐步收縮吳三桂的勢力,等到吳三桂一死,那麼雲貴地區的權力自然而然地就會大為收縮。到時候吳三桂的後人還是得聽從清廷的調遣。

    參考資料:《清史稿》

  • 9 # 天堂暴雨

    吳三桂不反清朝還是可以做平西王,只不過可能會做的憋屈點。當一個逍遙的富家翁是肯定可以實現的,畢竟清朝的半個天下差不多都是他打下來的。

    吳三桂劇照

    做為一個漢人能夠在清朝擁有王爵這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如果是在清朝的中後期這都是不能想象的事情。就像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本來咸豐皇帝說過誰能消滅太平天國就會封王,這是一個多大的誘惑。但是結果曾國藩只是封一等毅勇侯,這與封王可是差的太遠,要知道鎮壓太平天國這可是天大的功勞並且還有皇帝的承若都沒有實現封王。

    那麼清朝為什麼要給吳三桂等人封王呢?其實這是滿清慣用的老伎倆——拉攏分化。你加入了我的陣營我就給你無上的好處為我所用,得到了好處就要給我賣命,這樣就不用他自己動手對手就被消滅。咱們先看看吳三桂這平西王是怎麼來的。

    開啟山海關放滿清進關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殺殉國,作為山海關總兵的吳三桂處在了兩難的境地:北面是滿清,南面是李自成起義軍,開始他是投降了李自成,可是起義軍的劉宗敏霸佔了他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滿清。吳三桂開啟山海關,借滿清的兵力消滅李自成。如果吳三桂不放滿清進入山海關那麼清朝根本不可能這麼快就入主中原,這是吳三桂對滿清的頭功一件。

    消滅明末起義軍

    李自成雖然在北京失敗但是根基尚存,滿清讓吳三桂做為消滅起義軍的馬前卒大肆捕殺。從北京打到山西,從山西打到陝西,又從陝西打到四川消滅張獻。一直都衝在清軍的最前線。

    平定南明反抗勢力

    明朝雖然滅亡,但是各地的明朝遺老遺少們又建立了很多政權與滿清抗衡。吳三桂消滅了起義軍後滿清又派其攻打南明永曆政權。永曆帝失敗逃到緬甸,後吳三桂進軍緬甸抓捕永曆皇帝。緬甸國王害怕吳三桂的兵威,將永曆帝獻出。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帝用弓勒死,隨後把所有皇室成員全部處死。從此南明的抵抗力量徹底被消滅,吳三桂又為滿清立了一大功。

    從吳三桂前期對滿清的貢獻來看,這絕對能在當時排到第二(多爾袞那是第一,畢竟清朝那是人家的)。這麼大的功勞裂土封王一點也不過分,其實他不用造反這一生榮華富貴肯定享用不清。為什麼清朝會讓他一直享受富貴呢?

    一,滿清進入中原純屬是撿到大便宜,需要大量的漢人精英治理國家。滿清雖然說數次打進中原但都是以搶劫為目的並沒有打算推翻明朝的統治,他也根本沒有那個實力。正是像吳三桂這樣的漢人幫助他們擁有了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的實力。為拉攏他們對明朝投降過來的漢人都是大肆封賞。光封親王的就有四人,別的爵位財富賞賜那就更多了。慢慢籠絡到一大批漢族的精英,是清朝的統治更加穩固。

    二,吳三桂最為最大的功臣必須要做一個榜樣。“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歷來被人奉為經典,吳三桂可以說是當時清廷最好的“走狗”。滿清前期統治的根基就是這些從明朝過來的社會社會精英們,吳三桂就是所有人的一面鏡子,他要是被滿清處理了,那清朝的前期統治肯定會受到很大的打擊,統治也會變的不為穩固。其實滿清裁撤三番時候給的條件還是挺優厚,一輩子榮華富貴少不了。

    三,康熙要的只是吳三桂的權利。清朝為什麼要裁撤吳三桂最主要還是他們的權利太大擁兵自重。

    吳三桂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這就是好幾萬軍隊,這些都是跟著他東征西討的精兵悍將,他們都不受朝廷的調派只聽命於吳三桂。吳三桂有節制雲、貴督撫的權利,除了巡撫以外所有的官員他都有直接的任命權,不用中央直接任命。雲、貴的所有財稅他都截留用作軍費,並且每年還要向中央要取大量的錢財做軍費。

    其實只要交出這些權利,康熙也不會對他怎麼樣,只是對於一個在權利旋窩中停留多年的人來說放棄權利比要了命還要難受。因此呢吳三桂不造反而是配合康熙,那麼他還是平西王享受一生,只不過沒有那麼威風了。

  • 10 # 史海鉤沉

    先亮答案:換個人當皇帝吳三桂還有可能繼續做他的平西王,但可惜上位的是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所以吳三桂反不反,這個平西王都做不長久。

    吳三桂造反,很大程度上是被康熙逼的

    吳三桂因為一生曾多次背主,先是背叛大明(此事有爭議),明亡後投降了李闖起義軍,但不久後又反叛李自成投降了大清,成了清軍平定天下的急先鋒。因此,吳三桂又被大家戲謔是“三姓家奴”。

    然而,細細去追究吳三桂的前兩次叛主,似乎都是在那個亂世之下的不得已而為之。首先,吳三桂叛明,是因為此時代表大明正統的崇禎皇帝已經自殺了,儘管有南明存在,但真正的大明已經名存實亡了。不得已之下,吳三桂投降了在北京自立為皇帝的李自成,然而沒過幾天,京城便傳來吳三桂一家老小被李自成的亂兵殺了的訊息,有了滅門之仇,吳三桂又怎麼可能依附李自成,於是,再次背叛李自成投降了大清。

    此後,吳三桂帶領部下一躍成了大清平定中原的急先鋒,掃平了大明的大片江山,最後親手殺死南明最後一任皇帝。因功勳太大,被大清封為平西王,世代鎮守雲南。

    前文之所以交代這麼多,就是為了讓大家看出來,其實,吳三桂這個人實在是沒什麼野心的,如果真有野心,明朝滅亡、李闖起義軍立足未穩、清軍尚未入關之際,以吳三桂當時之實力,學張獻忠、李自成自立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然而他始終沒有自立,而是一直在不停的為自己找靠山。

    所以,如果康熙能像大清前幾任皇帝一樣善待吳三桂,以吳三桂之性格,造反的可能性並不大,更何況,此時吳三桂年紀已經不小了,三個兒子也並不才能出眾,而大清此時已經在中原已經站穩了腳跟,吳三桂還有什麼理由造反呢?

    康熙是一代雄主,絕不會允許大清有國中之國的存在

    對於,吳三桂是被康熙逼反的這件事情,估計很多網友都不會有什麼異議。

    因為,縱觀中華兩千年封建王朝,雄主削藩,似乎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而康熙皇帝又是一個有著雄才偉略的皇帝,他是絕對不會允許自己這個大清帝國中有其他王國存在的。

    所以,吳三桂這個“平西王”要被削藩是註定的。

    在吳三桂與康熙的戰爭中,吳三桂沒有野心這一點又再次顯露無疑,本來已經勝利在望,打得康熙毫無還手之力了,不思一鼓作氣拿下康熙,竟然請求康熙和自己劃江而治,這件事情給了康熙以喘息之機,其後戰場形勢發生了一邊倒的變化,吳三桂最後以失敗告終。

    綜上可知,無論吳三桂反不反,他都不能再繼續當自己的“平西王”。

  • 11 # 講書人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

    八歲父親“離世”,康熙匆忙登基,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輔政

    1667年康熙六年,康熙帝14歲,首輔大臣索尼病故,康熙帝正式接管朝政,僅十日,鰲拜殺同輔大臣蘇克薩哈,與遏必隆勾結,進一等公,把持朝政。

    康熙八年,康熙帝擒鰲拜、遏必隆,斬黨羽,奪回朝政。

    康熙十二年,下令撤藩,

    康熙二十一年,大破昆明,至此,三藩盡除。

    康熙二十二年,任命水師提督施琅,兵指臺灣,收服臺灣。

    同年,首次擊敗沙俄。

    康熙二十四年,與沙俄兩次開戰。

    康熙二十五年,請將領合圍雅克薩城,圍點打援,城中僅剩六十幾人,沙俄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康熙請求撤圍,和平商議邊界問題。

    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南下。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首戰噶爾丹。

    康熙三十四年,再戰噶爾丹。

    直至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第三次親征,噶爾丹自盡。

    吳三桂:

    明末清初遼東人,

    明崇禎皇帝登基,吳三桂便是以武狀元的身份走入仕途。

    在父親和舅舅的庇護下,逐漸受到朝廷重用。

    又因其作戰勇猛,受崇禎皇帝器重。

    崇禎十二年1639年,已經是官至遼東總兵,時年27歲。

    崇禎十六年,吳三桂奉命馳援京師,抵禦入塞的清軍。吳三桂行軍遲緩,到達時清軍已退。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破大同,劍指北京,崇禎封吳三桂平西伯,進京勤王,行至途中,得知崇禎自縊。

    失去靠山的吳三桂,曾多次想轉投李自成,但得知愛妾陳圓圓被掠,其父被李自成拷問,大怒。

    同年詐降李自成,派人送書信於清庭多爾袞,多爾袞接到書信,命令部隊強行軍,停至關外15裡處。

    吳三桂初戰李自成,敗。希望清軍入關,共伐李自成,多爾袞見吳三桂身處險境,逼其降清,共同討伐李自成。

    李自成兵敗,清兵入關,年幼的順治帝進北京,至此,清——定都北京。

    順治二年,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清政府將其從前線調回,駐守錦州。

    此時的吳三桂,心裡也已然明瞭,正式歸順清廷。

    順治四年,再次被調入關內,為表忠心,這次的吳三桂,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

    順治十六年,吳三桂攻下雲南。 攻下雲南後,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

    順治十八年,師出緬甸,擒殺桂王。

    至此吳三桂算是成為了清朝的心腹,命其開府,鎮守雲南,一切的官員任命和士卒的增選上,兵部和禮部都不得干預,錢財職務,戶部不得延緩。

    康熙元年,吳三桂斬永曆皇帝於昆明。

    看過了二人的生平,不難看出一些問題。

    首先我們先看康熙,康熙八歲繼位時,根本沒有話語權,16歲時為了集權,便能夠智取鰲拜,手段乾淨利索,滅其鰲拜黨羽,這就讓康熙深刻的明白集權的重要性,而從康熙的一生的戰爭來看,他捍衛了中國的統一,也就是說康熙所有的戰爭都是圍繞著集權而來。

    而從康熙十二年一直到撤藩後,康熙的軍事行動是很頻繁的,可見當時的康熙時期是內外交困的。內有三藩,臺灣,外有沙俄,而實力最強,威脅最大的就是噶爾丹。

    解決這些問題的首要問題就是戰爭。那麼只要有戰爭就需要財力的支撐,反觀三藩

    首先,你佔用我大量國庫需求,卻養著你的人

    二者,康熙如果對外用兵期間,能快速置我於死地的,也只有你三藩。

    三者,你吳三桂這個人,一生都是在左右飄搖,對於清廷來說,你算是一個不穩定因素了。

    最後,三藩的勢力內,只知有你吳三桂,不知有我康熙。三藩的存在對康熙來說就是一根刺。

    康熙也一直在等這個時機,那就是撤藩。

    康熙十二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望朝廷留他。

    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雷厲風行地撤藩。

    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而吳三桂也知道,以自己的實力盡量快速的攻至北京擒王,所以先期勢如破竹,但戰至後期,吳三桂已知大勢已去。後話暫且不提。

    那麼最後,我們一步一步分析出來,得出的結論就是,康熙撤藩是勢在必行的事情,如果吳三桂不反,康熙帝會保留他平西王的位置,但是你的兵,你的權,你的供給我會收回,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結果,我也一直很贊同這個結果,因為這是康熙所最需要的,如果你三藩同意,這個結果相對於三藩,還是康熙都是最體面的。

    但事實上,吳三桂也是不信任清廷的,而康熙也是不信任三藩的,雙方都曾試探過,但吳三桂是被動的,這就導致,吳三桂的不信任,成為了主導,而康熙的年少,也是讓吳三桂輕視的一個原因,這就是自古人心不足蛇吞象,留下空屋少幾人。

    好感謝,這就是我的回答。

  • 12 # 咱是領導

    吳三桂反與不反,朝廷也是要削其王位的。清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三藩”中實力最強的平西王吳三桂公然起兵,反叛清廷。還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一時間一些叛明降清的武將、提督、總兵等相繼響應;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臺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也緊隨其後相繼反叛。就連地方的一些漢籍將領王雄、羅森等也都先後歸附於吳三桂!最後,朝廷用了八年時間才將這場戰亂平息掉。當時即便吳三桂不起兵,他在平西王的位子上也待不久!

    最主要的就是:康熙帝決議要裁撤三藩。①朝廷每年要向三藩供應大量餉銀,使得“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這對清廷已經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了。長此以往,朝廷已經沒有錢養他們了。②三藩佔據南方一線。且擁兵自重,側目朝廷。割據之心日益膨脹,撤藩對當時的康熙帝來講已經是勢在必行了;而要撤藩的話,平西王吳三桂指定是首當其衝!也就是說,就算當時他吳三桂不起兵,朝廷也還是要撤藩的!而當時吳三桂等反叛勢力由於內部離心離德,且胸無大志。雖然兵力上佔據了優勢,但最後還是失敗了,他們都還不足以和朝廷抗衡!

  • 13 # 韶關那些事兒

    吳三桂如果不反康熙的話,是不可能再做平西王的了,我認為這樣的理由有如下三個。

    首先,首先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封建皇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皇朝來說,他對漢族人是不可能完全信任的。尤其是在清朝建立的初期,他們需要漢族人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是完全信任漢族人是不太可能的,而吳三桂作為一個明朝時期投降的漢人是不可能得到清朝統治者的完全信任的。

    其次,站在傳統的封建時期的統治者的層面來說,他們對於一個投降者的態度也是不是那麼放心的,尤其是傳統的思想來說,背叛自己原來的主人而投靠一個少數民族的皇朝,這種人就是不值得信任的,隨時都有再次反叛的可能,在基於這一種思想的影響下,清朝的統治者遲早會對吳三桂下手。而吳三桂也是自己也深知在清朝的統治越來越穩固的時候自己也必然會被拋棄。

    最後,站在吳三桂自己的角度來說,安穩的做一個偏安一方的王,也並不是他自己的野心所在,更何況他自己的兒子。也長期被囚禁在清朝的統治中心,所以說對於吳三桂來說,為了自己日後子女的發展和自己的鞏固自己的地位,他也必然要反叛清朝。

  • 14 # 知乎子不語

    如果吳三桂不反,也做不了平西王。

    第一、削藩是康熙既定的方針。吳三桂鎮守昆明後,事實上形成了割據勢力,官員任免、賦稅增收等都是吳三桂說的說的算,影響力除了西南地區,甚至還到了陝西一帶。這嚴重影響了清朝的集權統治,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第二、給明朝投降將領封王是權宜之計。清朝入關時,只有十幾萬人馬,滅亡明朝,投降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功不可沒。為了籠絡這些手握重兵的降將,給他們封王是不得已而為之。早在漢朝時,就有非劉姓為王者,天下共討之。所以,異性王始終是統治者的心腹大患,會想方設法解決他們。

    所以,即使吳三桂不反,也不可能會平平安安的做平西王。最會吧他們遷入京師,能不能保住姓名也很難說。

    吳三桂其實也就是在恐懼中,被逼穿上明朝的衣冠,拉上反清復明的大旗。

  • 15 # 歡樂頌歡樂GO

    提起吳三桂,很多人的心情是比較複雜的。有人說他是一個賣國賊,吳三桂應該效忠中原新朝,而不是效忠滿清政權;有人說他是一個罪大惡極的反叛者,自稱周王,興明討虜,公然與滿清政權為敵。儘管充滿爭議,很多人對他的定性始終是“漢奸”、“賣國賊”的形象。

    其實,除了“奸”、“賊”這頂帽子,縈繞在吳三桂頭頂還有一個實打實的帽子--平西王。

    大家都知道,平西王就是吳三桂的爵位,在滿清的封爵體系中屬於最高級別的“親王”級,甚至尊貴程度超越了一般的王爺。在此之下,才是“郡王”、“貝勒”、“貝子”等。因此,平西王其最尊貴程度可見一斑,無論對清廷,還是對吳三桂本人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意義很大,爵位之稱自然也是不能含糊。但是問題出現了,吳三桂鎮守的是雲貴,朝廷為何給他封了個平西王呢?

    其實,平西王之“平西”二字卻是明朝的產物,換言之吳三桂的爵位是從崇禎皇帝那升級的。想當年,李自成農民起義,一路闖陝西、河南、山西,勢如破竹,直逼京城。崇禎帝一下慌了神,便號召天下英雄勤王,於是就封了吳三桂一個伯。因為李從西來,吳三桂的伯自然也就是平西伯了。吳三桂降清後,滿清得以快速掃平天下。清廷以為吳三桂居功至偉,戰績赫赫,便對其加官進爵。先是伯爵,後又到公爵,再又郡王,直至最後的親王。儘管爵位直線上升,但“平西”二字卻一直沿用明朝,始終沒有改變。

    平西伯也由此一躍成為平西王,成為割據一方的藩王,乃至擁兵自重,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值得一說的是,吳三桂的“親王”爵位,儘管地位很高,但相對於滿清的“鐵帽子王”,其含金量要低得多。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此“親王”並不能真正做到“世襲罔替”。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吳三桂的子孫襲爵後,每過一代就要降一級,吳是親王,其子只能是郡王,其孫則承襲貝勒,如此遞降,相信過不了多久,吳三桂再也無力起兵了。

  • 16 # 弱水三千分一杯

    能,但前提是他必須懂事。

    吳三桂是平西王,受封節制雲南貴州2省,但實際上他對四川的軍政事物也諸多插手。如四川出現官缺,他也會派官員前去補缺。這樣就會造成朝廷委派的官員如果來晚了就無官可做的現象。

    這是任何一箇中央政權都不能接受的,就是說朝廷要撤藩也是有原因的。注意是撤藩不是削藩,也就是說朝廷是給吳三桂留有退路的。

    吳三桂要想平安著陸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像曾國藩那樣,將自己的軍隊全部遣散,打消朝廷的顧慮,帶家人回到山海關老家養老,做一個不問世事的富家翁。朝廷會保留他的封號,各種賞賜也不會少。當然了以前那種號令三軍,叱吒風雲就不要想了。

    吳三桂一是捨不得手中權利,二是擔心朝廷翻臉無情,最終選擇了謀反,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 17 # 鄭說豫見

    吳三桂如果不反,按照康熙皇帝的作風,也是做不了平西王的。

    康熙皇帝號稱雄才大略,千古一帝,其實有很多事情,做的並不是很穩妥,相當冒險,只是康熙比較幸運,做成了,別人也沒法指責他。

    下面略舉一二。

    一、擒鰲拜

    鰲拜號稱滿州第一勇士,巴圖魯,是順治朝留給少年康熙的顧命大臣。康熙皇帝8歲登基,自然無法親政,鰲拜有些專權,任用的文武官員大都處於其門下,但並未圖謀不軌,也沒有對皇權造成威脅。但十六歲的少年康熙就用一幫小孩,兒戲般的擒了鰲拜,不久鰲拜死於禁所,其黨羽或死或革。康熙對老爹留下的顧命大臣都如此下手,何況一個平西王吳三桂。

    據《南亭筆記》記載:"康熙帝在南書房召鰲拜進講,鰲拜入,內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 內侍持其後。命賜茗,先以碗煮於水,令極熱,持之炙手,砰然墜地,持椅之內侍乘其勢而推之,乃僕於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論 如律。"二、耿精忠、王輔臣的命運

    三藩之亂,指的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耿精忠、靖南王尚之信因撤藩引發的戰亂,歷時8年,戰爭範圍超過8省,經濟損失、死亡人口不可勝數。與吳三桂一同起兵的平南王耿精忠,因戰鬥失利後又投降清朝(吳三桂的豬隊友之一),康熙是準了的,而且耿精忠又從徵臺灣鄭經,進攻廣州的尚之信,立下了功勞。但三藩剛一平定,康熙皇帝就又找理由將耿精忠凌遲處死。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亂徹底平息,大學士明珠上奏說:"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於是康熙帝下詔將耿精忠及其心腹死黨白顯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遲處死,範承謨子範時崇分割其肉祭墓。

    王輔臣的命運也是如此,鎮守平涼的王輔臣號稱馬鷂子,活呂布,是一員悍將。一會兒相應吳三桂叛變,一會兒又投降清朝,三藩之亂平定後,王輔臣自知難逃毒手,飲毒酒自盡。

    可見,康熙皇帝從來不是一個大度的人,用人的時候怎麼都可以,什麼條件都答應,事後記一輩子,總要找個理由整死。

    三、兩廢太子

    康熙皇帝對大臣如此,對自己的兒子也是如此。康熙皇子眾多,是出名的多子皇帝。太子胤礽是他親自培養的接班人,但仍是不放心,曾經兩次被廢,當了一輩子太子也沒有登上皇位。但康熙皇帝真是記仇的,對兒子也不例外。康熙皇帝第一次廢太子時,有個理由是說太子在16歲時迎接他,看到他面容消瘦,竟然不關心,不安慰他,就這個事情他記了20年。

    上圖:廢太子胤礽

    皇子之間爭權奪勢,是康熙皇帝晚年最大的心病,以至於最後也無法左右局勢。到了康熙後期,政治腐敗,府庫虧空,亂象叢生。幸虧繼承大位的雍正皇帝比較能幹,才扭轉了岌岌可危的形勢。

    遇到這種難伺候的天子,吳三桂是不反也不行,反也不行,早晚逃脫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命運。

  • 18 # 月夜luck

    吳三桂當了平西王之後又反清,他就真的這麼不在乎名聲嗎?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他的大順軍一路向北京城殺來,崇禎皇帝徵調天下兵馬勤王,又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讓他速來北京救駕,但是吳三桂到了山海關,北京就破城了,崇禎皇帝也自殺了,然後吳三桂就像多爾袞投降了。

    但是如果說吳三桂降清是因為明朝已經晚了,所以要另尋他主的話還可以理解,但是之後再滿清給他封了平西王之後,他又再一次反清,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吳三桂當真這麼不在乎自己的名聲嗎?要知道,當時一直都是講究的節操大於生命,但是吳三桂卻三次背信棄義,他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其實康熙時期的藩王之亂不是吳三桂率先起事,而是朝廷先決定撤藩的,康熙在除了鰲拜親政之後,就把重心放到了藩王的問題上了。而且孝莊也一直提醒康熙注重軍隊的實力,在南苑閱兵之後,各路藩王也都意識到皇帝似乎想對他們動手了。尚可喜最先向康熙投誠,說要退休讓兒子繼承王位,但是康熙不同意,尚可喜要退休可以,但是他兒子只有等他死了才能繼位,結果就是尚可喜的王位直接被撤了,不過好在家人平安。

    經過這一事件,各地的藩王們就開始擔心了,但是對朝廷對吳三桂還是很忌憚的,畢竟他的實力是所有藩王裡最強的,但是康熙還是毅然決定撤藩,畢竟倘若此時不除吳三桂,等他實力再積累,就真的很危險了,吳三桂受到撤藩的命令的時候,就說這是朝廷在逼他造反啊。由於當時清朝建立不久,對於南方一帶的控制力還不是很強,在聯絡了南方一帶的其他勢力之後,江南地區基本落入吳三桂一黨手中。

    但是吳三桂打到長江就不敢再動了,畢竟即使他真的打下了北京,那些明朝的餘黨也不會放過他的,畢竟南明永曆皇帝逃到緬甸了吳三桂都不放過他,是吳三桂殺了南明最後的血脈。而且很多藩王都被清廷招安了,吳三桂一人之力,更是難以和清對抗。

    吳三桂臨死之際還圓了一把當皇帝的夢想,但是五個月後就病死了。

  • 19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吳三桂即使不造反也做不成平西了,因為清廷已經不再信任他了。而沒有了皇帝的信任,對於手握兵權的土皇帝吳三桂是個致命的打擊。

    縱觀歷史上凡是擁兵自重的武將謀反,其起因多為與朝廷出現了信任危機。比如漢朝的七國之亂,便是由於主謀吳王劉濞出於對漢景帝借晁錯削弱藩王勢力的不滿,進而對朝廷的真實意圖產生疑慮,才會鋌而走險舉兵叛亂。

    而唐朝之所以會發生安史之亂,也是由於主謀安祿山,畏懼於奸相楊國忠的構陷,因而連帶對唐玄宗產生了猜疑。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也為了徹底剷除政敵楊國忠,安祿山最終選擇了率領15萬邊軍造反。不僅給唐朝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導致了唐朝盛世的戛然而止。

    而這種封建專制統治的痼疾,同樣也會作用到吳三桂身上。回想當初,自從吳三桂選擇了獻關降清之後,便一直死心塌地的效忠清廷。甚至為了取信於清廷,竟絲亳不顧明朝昔日的恩情,擒獲南明末帝永曆,並將其殺害在昆明城外的篦子坡!由此,吳三桂獲取了清廷統治者的無限歡心,贏得了清廷統治者的充分信任,方才得以實現其盤距雲南建號稱王的夢想。

    然而,當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親政以後,吳三桂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康熙皇帝既不能允許長期出現“三藩耗天下稅賦之半”的不利局面,也不能忍受坐視三藩日漸做大,進而出現因其尾大不掉,危及清朝統治穩定的危險隱患!因此,無論吳三桂反與不反,康熙皇帝都必須要將他搞掉!

    當然,如果吳三桂識大體、知進退,主動接受朝廷的削藩命令,那麼康熙皇帝自然可以達到不動刀兵,即可以消除危險隱患的目的。如此一來,康熙皇帝自然會,也應該會“恩養”交出了兵權與地盤的吳三桂。從而使吳三桂即便失去了兵權與地盤,但卻依然可以坐享高官厚祿終,而且可以得到善終。

    然而卻由於吳三桂與康熙皇帝之間的猜忌之心過於深重,導致其二人猶如冰炭不可同爐。因此清廷沒有辦法實現,使用和平方式從吳三桂手中收回權力。最終不得不以刀兵相見的方式,進行了一場為時8年之久的大廝殺!

  • 20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吳三桂不造反的話,就是放棄軍權和封地,到北京城裡做一個沒有封地的空頭王爺,但即便如此,也未必就能完全保證吳氏家族的安全。

    與相對應的,其實有一個例子。那便是三藩之外的第四個漢人王爺,那就是張獻忠的部將孫可望,他在1658年也降了清朝,一開始大清帝國對此人相當重視,順治皇帝親自接見,十天之內請他吃了三頓飯,打賞銀子更超過萬兩,隨後更冊封他做了義王。

    當然,這個義王,就沒有一塊封地,更沒有軍隊——也就是說,吳三桂如果乖乖聽話,就是孫可望這個版本。

    但是義王孫可望的結局又如何呢?按理說皇帝對他該放一百個心啊,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就在當上王爺同一年,孫可望得知自己失散多年的弟弟就在上海,他立即請求皇帝,允許用大清帝國的公家驛傳,把自己的弟弟接到北京來團聚。

    按理說這個要求不過分吧?可是孫可望沒想到,僅僅是說了這麼一句,便招致御史們的狂轟濫炸,寫了一堆彈劾奏章,孫可望無奈,只能謝罪,說俺錯了、俺有罪。

    這件事過去沒幾個月,第二波攻擊又來了,有人揭發,說孫可望身為王爺,居然放債收取利潤,實在有失王爺的體面——事實上當時的八旗勳貴,幹這個已經習以為常。可是孫可望就是不行,順治皇帝立即派出內閣學士,到孫府上將其臭罵一頓,孫可望趕緊搖尾乞憐,這才算無事。

    古人說:“神龍失勢,與蚯蚓同”。王爺沒有自己的王國,那就是個假模樣而已。孫可望當上王爺第三年,就坐立不安,請求辭去王爵稱號,但此時明末起義軍的餘部還在緬甸一帶活動,順治皇帝想想這個孫王爺留著還有點用,於是頒佈聖旨,不許他辭讓。

    不辭讓又如何呢?就在這一年年底,孫可望便死於非命。一種說是他跟著皇帝出去狩獵,結果莫名其妙飛來一支箭,就把他給射死了。另一種說法則是他被灌下酖酒,活活毒死了。

    孫可望的死,甚至連臺灣的鄭經都聽說了,後來清王朝派人去招安鄭經,鄭經回了一封信說:“你們大清國寬大仁慈得沒有邊啊,聽說孫可望不?他現在在哪裡?”

    於是,大清國趕緊又給孫可望風風光光辦了場葬禮,說他是自然死亡,絕不是俺們下的手。

    而且,孫可望死的時候,吳三桂還在雲南當王爺呢,你說他聽到這個訊息,怎麼可能安心交出兵權和領地,安安樂樂地去北京當空頭王爺,那不是洗乾淨了脖子等你們拿刀來抹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過去40年各季最佳球員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