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局外人謝

    對清朝那段歷史不是很瞭解;但中國從古至今權利的繼承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先君選擇繼承者並不是自己喜歡誰睡覺可以繼承的;例如曹操喜歡曹植,最後卻不得把位置傳給曹丕;繼承者的競爭是實力的競爭,像這些開國之君更是把國家的傳承放在第一位,即使傳給自己喜愛的兒子,但兒子實力不夠,依然會被取代,只會換來殺身之禍,繼承者能力若不足只會讓國家沉淪下去;

  • 2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稱努爾哈赤選擇多爾袞為繼承人,主要是以北韓史料為依據。日本人稻葉君山在《清朝全史》中,引用北韓人李肯翊《然藜室記述》內容做論據:“就北韓所聞,則太祖臨死時謂貴永介曰:‘九王當立而年幼,汝攝位後,可傳九王也。’”貴永介為代善,洪太氏為皇太極。而九王,北韓人對多爾袞的稱呼。

    但結合努爾哈赤於天命十一年在寧遠兵敗袁崇煥之手後,耿耿於懷:“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清史稿·太祖本紀》)他是要復仇的,而這份重擔絕不是年輕的多爾袞所能擔負得起的!

    一、十五歲多爾袞還沒有上過戰場。而他的哥哥們: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以及他們的兒子,都成了驍勇善戰的大將。努爾哈赤作為一個馬上帝王,自然會明白皇太極他們的個性,斷然不會聽從一個不知軍事的少年天子的命令。

    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及代善領銜的十固山貝勒共同執政。多爾袞兄弟雖在其中,但年輕功薄,真正有話語權的還是代善、皇太極他們。多爾袞的政治地位不如阿濟格,甚至不如多鐸。在天命年間許多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

    《太祖秘史》努爾哈赤與阿巴亥

    三、讓多爾袞繼位、代善執政,未必努爾哈赤願意。代善與大妃、多爾袞之母阿巴亥之間,曾涉嫌不倫之事,阿巴亥曾半夜出宮去代善府上。努爾哈赤自然放心讓阿巴亥作為太后與執政代善共管朝政。那樣只會讓兒子與繼母重演情感戲。

    四、按女真族的幼子守灶制,第十五子多鐸是最小的嫡子。故而,努爾哈赤對多鐸的優待,是要明顯多於多爾袞的。就拿努爾哈赤的分配,多鐸要比多爾袞小兩歲,但他提前成為了正黃旗旗主(上三旗排名第一)。他除了三兄弟同時分得的十五牛錄外,努爾哈赤還要將自己剩下留作親兵的部分也全部給多鐸。

    五、論八旗勢力割據,除了多爾袞兄弟接管兩黃旗外,其他六旗皆操控在以皇太極為中心的四大貝勒及其追隨者手裡。皇太極智勇雙全,機警聰睿,善用權術,而且功勳卓著。太祖意欲做強後金,嚮明軍復仇,皇太極是理想接班人的不二人選。

    《清宮風雲》張豐毅版多爾袞與姜文版皇太極

  • 3 # 新文化街男孩

    與其讓一個現在看起來很優秀而看不清未來的人做接班人,還不如讓他去輔佐一個具有黃金家族血統、能凝聚各方力量的“弱者”。這個“弱者”可以避開各種鋒芒,化解現有的各種矛盾,透過自身努力和貴人扶持,將王朝延續得更長遠。

  • 4 # 每日說科技

    關鍵是他太小了,才15歲而且沒有戰功,主少臣強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混亂,哥哥們造反的機率很大,而且大臣們也不會服氣。

  • 5 # 曙汛飛滴

    這個問題沒有多少意義。

    不能因為多爾袞後來英勇善戰戰功顯赫來作推論。

    多爾袞作為帝位接班人,當時年輕,沒有可能。

    因為當時年輕,後來皇太極死後,成為攝政王,貢獻巨大。

  • 6 # 北洋海軍炮手

    君主選擇繼承人,有三種標準:立嫡 立賢 立愛。先從當時實際情況來看,努爾哈赤最愛的是小兒子多鐸,而不是多爾袞,立愛和他無緣。但是多爾袞是大妃阿巴亥的孩子,所以也算是嫡子。立賢更談不上,他當時只是個十幾歲的小孩子,根本沒有嶄露頭角過,所以立賢這一點排除。綜上所述,只有立嫡這一條他是符合的。

    當時後金實力最強的是四位貝勒,分別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阿敏是舒爾哈齊的兒子,努爾哈赤的侄子,自然不具備繼承人的資格。剩下的三個貝勒,代善是努爾哈赤的原配夫人佟佳氏的兒子,莽古爾泰是大妃富察氏的兒子,都屬於嫡子,但是這兩位都犯過事不受待見。代善和小媽關係曖昧(很有可能是誣告),並且虐待兒子,這事惹得老爹大為光火,自然就喪失了繼承的資格;莽古爾泰屬於一介武夫,並且他親媽富察氏給努爾哈赤帶過綠帽子得罪過努爾哈赤,並且他還殺了自己的親媽,自然不會為努爾哈赤所喜。

    現在只剩下一個一直中規中矩沒得罪過老爹皇太極。皇太極的生母是大清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葉赫那拉氏在她生前就很受努爾哈赤寵愛,而且她去世的時候努爾哈赤也是很悲痛的,所以有愛屋及烏的成分。其次,皇太極小時候親媽就去世了,在一個虎狼環飼的環境下,沒有點城府是混不下去的,所以皇太極心機頗深,不僅很討老爹的喜歡,兄弟間的關係以及同大臣的關係處理的也很不錯。再加上領兵打仗和處理政事方面也很得心應手,或許在能力上他和他兩個倒黴哥哥不相上下,但是在為人處事這方面他比他那兩個哥哥高明的的多。而且,代善極有可能被皇太極給坑了,因為高發代善和小媽關係曖昧的妃子在努爾哈赤死後殉葬,極有可能是皇太極殺人滅口。

    再加上當時後金雖然在軍事上處於上風,但是總體國力上依然很脆弱,尤其是農業歉收導致大範圍饑荒,而且明朝也隨時有舔幹傷口反撲的可能,那麼努爾哈赤這幾十年的辛苦努力就付諸東流。所以,努爾哈赤只能把他的基業交給一個成年且有能力的皇子來繼承,這樣可以迅速填補他死後造成的權力空缺,穩定政治形勢,而不是交給一個未成年兒子。如果真要讓多爾袞或者多鐸來繼承皇位,那只有可能繼任的小孩子是個傀儡,這些個有能力有野心的兒子甚至親貴們打的不可開交損耗國本。所以,最終皇太極繼承皇位,是水到渠成的。

    最後說說努爾哈赤遺詔要大妃殉葬這一條,不管是真假,都無形當中是對多爾袞和多鐸的保護,也是對皇太極的保護,換句話說,是為了政權平穩必要的犧牲。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保護幼子,畢竟沒了母親庇護的小孩不會掀起多大的風浪,自然沒有人要加害他們,也不會有人打著他們的旗號同皇太極作對。如果是假的,那就是皇太極為了防止日後阿巴亥或者其他的貝勒們打著阿巴亥的旗號跟他作對。這樣就不會動搖政權的穩固性。

    最後,多爾袞成年後皇太極也大力扶持過多爾袞,畢竟多爾袞對皇太極極為恭順,又很有能力,自然成為了新貴用來分散當年的四大貝勒另三位的實力和影響力。

  • 7 # 趙佳巖律師瀋陽

    多爾袞13週歲的時候,努爾哈赤就去世了!所以,努爾哈赤就算是喜歡幼子,理智上也不可能立幼子做大汗!

    當時的大背景是,明朝雖然已經接近末期,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仍然是氣數未盡!雖然吧,被一群太監和一群貪官搞得烏煙瘴氣的,但是,那個時候的皇帝還是天啟,崇禎還是個王爺,袁從煥也沒有因為猜忌被殺!明朝無論實在武器的先進上,還是士兵的人數上,都佔優勢!這個時候的明朝雖然與全盛時期沒法比,但是對於剛剛成立的金國來說,絕對屬於龐然大物!所以,就算是努爾哈赤自己,都因寧遠之戰受傷,最後也因此死去!可以說,努爾哈赤最想要的是維護住剛成立的女真的統一!這個時候的金國(叫著真彆扭!但是我也沒法叫它大金國或者大清國!一來不順耳,二來大金國像是宋朝的那個,大清也還是皇太極改的過去皇帝都重五行五德!明朝的德屬火,是火德。所以皇太極的謀士就讓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是為水德,水克火嘛!沒曾想真的克住了……真是沒法評判……所以,大家姑且就叫這個關外政權金國吧)其實是異常脆弱的!別看關外地盤不算太大,跟明朝的地盤沒法比!住在關外的也都是女真族!但是女真和女真不一樣啊,他們是分各部的!所以,人家幾百年來都是各自為營的!雖然努爾哈赤天縱英才,給統一了!但是各部之間還是會想著分裂出去單過的!如果這個時候明朝把金國給收拾了,各個心思各異的部族也不是沒可能又四分五裂的!那努爾哈赤這輩子的努力不就白費了麼?!所以,努爾哈赤當務之急就是確保他政權的穩定!雖然吧,皇太極是被推選出來的,不是努爾哈赤訂的,但是,努爾哈赤也不可能定一個才13週歲的小屁孩做汗王啊!這個是大形勢決定的!

    再來,說一說遊牧民族的傳統。遊牧民族是不時興嫡長子繼承製的!他們的家產怎麼分呢?就是長子分出去單過,幼子奉養父母繼承家業!比如成吉思汗死後,是由幼子託雷繼承了汗位!但是,那是一般的情況下。如果家大業大的,遊牧民族也沒那麼多講究,就全憑實力說話唄!說白了,就是搶!誰拳頭硬,誰搶的到,就是誰的!當時的金國還處於半奴隸制半封建制的時期,所以還有很多奴隸制的殘留。比如這個努爾哈赤死後的八王共治!這個個人認為啊,說白了就是這八個王實力都差不多,為了不傷和氣,內耗,所以一致同意又由皇太極當大汗,其他七個人跟他共同治理國家!雖然這個制度在皇太極後期就廢除了,但是至少證明在努爾哈赤死的時候,有八個實力強大的親哥或者堂哥在那杵著,多爾袞是斷沒有上位的可能得!因為他還小,不能服眾,哥哥們誰能聽他的啊!這裡還是要說一下啊,雖然是幼子繼承製,但是多爾袞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幼子啊!多爾袞還有同母弟多鐸和費楊果(老實說啊,這年紀大生孩子是不行,多爾袞英年早逝就不說了,多鐸死於天花,費楊果更是在20歲的時候就死了。這三兄弟沒一個活過40的!),所以儘管多爾袞很受努爾哈赤寵愛,甚至無功無祿的就把正白旗給了多爾袞。那也只是對於幼子的偏愛罷了!但是,努爾哈赤同時也把鑲白旗給了多鐸,費楊果可能是年紀太小,還沒分到!這說明當時努爾哈赤是偏愛幾個幼子的!但是若是說讓幼子繼位,卻也不太可能!因為努爾哈赤本來是屬意長子褚英的,可是褚英最後卻被賜死了。努爾哈赤就再也沒立過太子!後來次子代善又和小媽阿巴亥又那不得不說的二三事,也徹底絕了當汗王的可能!老年的努爾哈赤是英雄末路,自帶多疑屬性,所以他不想立任何人做太子!當然也包括了多爾袞!只不過多爾袞三兄弟年幼,不會窺覷汗位,又有阿巴亥的神助攻,所以讓努爾哈赤倍感輕鬆吧……話說回來,皇太極逼死阿巴亥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個女人太年輕,比代善還小了幾歲,比皇太極也就大幾歲,又太聰明,連勾引代善那種錯誤都能讓努爾哈赤原諒!又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雖然年幼,卻有兩個已經是一旗之主了!未來如果成長起來,實力不容小覷!這樣的一個女人,就是不穩定因素啊!就陪葬了吧!還可以用以討好代善!你說代善好好的,也就是大汗了!還不是阿巴亥這個女人鬧的,代善錯失汗位!心底裡指不定怎麼恨阿巴亥呢!如今阿巴亥被皇太極殺了,也算是讓代善出了口心頭死!所以,阿巴亥就是不死不行了……

    綜上,努爾哈赤從來都沒有想立過多爾袞做繼承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環境不允許!外有強名,內有一大群成年兒子虎視眈眈,真の立了他,才是真的害死他!

  • 8 # 翱翔九天葉

    1努爾哈赤意外病逝,時間不夠努爾哈赤的一生可以說是梟雄的一生他二十五歲起兵到67歲病逝,可以說在征戰中度過,他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的戰鬥,可以說是攻必克,戰必勝,在1615年之前由於有長子儲英的存在所以他根本不用太過多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但後來長子被處死,這個問題就變得比較棘手,後來由於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被立為大妃,愛屋及烏之下,年幼的多爾袞成為他最喜歡的兒子,原本一切也順順利利,卻沒想到從無敗績的他兵敗寧遠,也許是被大炮擊傷,也許是羞愧,在同年遠征喀爾喀回來不久就病逝,就這樣他沒有給自己留足夠的時間培養多爾袞,也沒有給多爾袞時間讓他長大,在他病逝時多爾袞僅僅只有15歲跟本不足矣爭汗位。2強大的皇太極身為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本來就領先多爾袞一個身位,在加上大貝勒代善的全力支援,本來正當盛年的皇太極就戰功赫赫,又是八旗旗主,而多爾袞還年幼未來得及建功立業,這種情況下皇太極毫無懸念的成為大汗,在那個強者為王的年代。總結:縱觀多爾袞的一生也是強者的一生,然而最後未能成為繼承者無它太過年幼(當時),在未來得及展示實力,還未建功立業,老爹就死了,如果努爾哈赤在多活十年,也許是不同的結果。

  • 9 # 墨墨觀察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我就從三個方面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和看法。

    在分享之前,先看一下大的歷史背景,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掌權統治的朝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制王朝!努爾哈赤於1616年建立後金,皇太極於1636年改國號為清。

    努爾哈赤為什麼那麼喜歡多爾袞卻傳位於皇太極呢?

    第一個說法:

    據史書記載,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是在掠奪明朝七十餘城池後兵敗染疾而亡的,而在臨終前努爾哈赤問了多爾袞一個問題:

    努爾哈赤:你是漢人嗎?

    多爾袞:我不是漢人,如今不是,今後也不是!

    由於多爾袞不承認自己有漢族血統,努爾哈赤於是便傳位於承認自己是漢人的皇太極!

    第二個說法:

    當時努爾哈赤確實想要傳位於多爾袞,由於病重,沒來得及傳位就已西去。但是,在努爾哈赤在位期間,努爾哈赤確實給了皇太極“兩旗”的兵馬,也就是有了一定的軍權。對於當時的皇太極來說,確實不具備領袖潛質和足夠的能力,後經幾位兄弟擁立而即位,多爾袞在當時則沒有得到眾兄弟的支援!

    第三個說法:

    努爾哈赤特別的寵愛多爾袞,賞賜了很多的東西,其中包括努爾哈赤的寶劍,這在當時已經說明要傳位於多爾袞,但是一直沒有明言。而努爾哈赤為什麼一直不太喜歡皇太極,是因為努爾哈赤覺得皇太極心機太重,所以,努爾哈赤當時西去以後,並沒有宣佈誰來繼位!

    據很多史料裡記載,努爾哈赤生前也並未選定繼承人,僅僅宣佈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推舉新汗。而皇太極是在這個汗位爭奪中的勝利,順利繼位!

    具體是那個原因,歷史的年輪已有實際印記,歷史,本就是留給後人來評說的!

  • 10 # 邏輯文史游

    皇太極暴斃時,他對身後事未做任何安排,所以,世子的選擇,便成了王公大臣們不得不快速做出選擇的頭等大事。

    當時的情況下其實也只有二人最具備繼承皇位資格,一個就是35歲的皇太極長子豪格;另一個便是皇太極的弟弟,32歲的多爾袞。這二人,不但都手握重兵,在八旗王公貴族中的威望也旗鼓相當,且都有繼承皇位的野心。

    接下來,皇位之所以沒有落到二人任何一方之手,也沒有落到皇太極其他皇子身上,而最終落在了皇太極眾皇子中排行第七的6歲福臨身上,也就是後來的順治身上。不能不說這是雙方為避開爭奪皇位招致內亂而妥協的結果。

    當多爾袞已經成為攝政王時,曾說:“昔日太宗死時,沒有確立繼承者,諸王、貝勒、大臣都寄希望於我,他們跪著請求我來繼位。”幾年以後的順治九年,清算多爾袞時,那些擁戴他的人談到了當時的情景的確如此。多爾袞是個明白人,精他不可能沒有注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相差無幾。多爾袞強行繼位,勢必遭到眾多不滿,局面會一發不可收拾。

    多爾袞攝政時期,清軍入關,滿清侵入中原,對清朝開始在中國近300年的統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順治對他的稱呼也從“叔父攝政王”也逐漸變為“皇父攝政王”。

    用豪格詛咒他的話說,他是個“有病無福”之人。多爾袞身材細瘦,素患風疾,入關後病情日重,常常頭昏目眩,一度病情加劇,以致在小皇帝面前跪拜都很困難,所以特別恩准他免於跪拜。即便疾病纏身,多爾袞仍日理萬機,始終兢兢業業。

    39歲時,多爾袞因狩獵墜馬不治而亡。死後,順治帝因其獨斷專行,並迫害其兄豪格,又與其母孝莊皇太后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剝奪其封號,並掘其墓,直到乾隆年間才恢復名譽。 多爾袞因與皇太極永福宮莊妃、順治母孝莊皇太后關係曖昧,故民間有“太后下嫁”的傳說。

  • 11 # 笑談__天下

    多爾袞,清朝和碩睿親王。清朝初期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北韓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之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6萬大軍浩浩蕩蕩奔赴孤城寧遠。當時寧遠守將袁崇煥用西洋炮轟努爾哈赤的軍帳,一炮正中。努爾哈赤倒是沒被炸死在帳子裡,從軍帳中被救了出來。但不久身亡。努爾哈赤一死,選誰做接班人成了當務之急。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妃子阿巴亥生的3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照道理講,在這些人中皇太極是所有候選人最不可能繼承汗位。因為皇太極的母親來自努爾哈赤的敵對部落,皇太極的叔叔又始終在和努爾哈赤對著幹,兩個部落針鋒相對。

    努爾哈赤沒有留下遺言究竟誰繼位,於是在這個時候,幾個有利的爭奪者就開始了角逐。皇太極最後成為了勝者。最開始的時候,代善其實是很有機會的。沒成想,代善與多爾袞的媽媽年齡相仿,一來二去兩人走得比較近了。別人就跑到努爾哈赤那把這兩人給告了。努爾哈赤親自審問,兩人也承認了彼此之間的確有些交情。其實說不定也只是見見面、吃吃飯而已,但在別人的添油加醋之下,整個局面變得不可收拾。這“緋聞”越傳越邪,逼得努爾哈赤沒法收場,只好剝奪了代善的繼承資格。這樣一來,四大貝勒中只剩兩個競爭者阿敏和莽古爾泰。

    真正把皇太極送上汗位的其實是大貝勒代善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理由很簡單:第一,擁立誰都不能擁立多爾袞。如果沒有多爾袞的媽媽和代善傳了那段不明不白的“緋聞”,代善早已經是大汗了。對多爾袞,那是一個恨啊。第二,皇太極雖也是算不上自己人,但權勢最弱,以後還可以徐徐圖之。於是父子三人合力助皇太極繼承了汗位。

    首先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只有15歲,這個年齡肯定是不能統帥部落,而且當時多爾袞沒有太多權利,權利的重心在“四大貝勒”身上,多爾袞不具備統治的實力;

    其次,雖然多爾袞的母親是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妃子,多爾袞有兄弟三人,但是這並不是他能擁有繼承權的首要條件,這只是必要條件,不能說一個皇帝寵愛誰,誰的兒子就可以做皇帝;

    最後,就是多爾袞當時沒有太多的外在支援,擁有話語權的幾個大臣大多都比較現實,誰的拳頭大,實力強就推誰,而這個關鍵時刻,代善父子和濟爾哈朗的支援了皇太極,使得多爾袞與皇位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命運就是如此的無奈。努爾哈赤究竟想傳位給誰,始終是個謎,就當時而言,多爾袞並不合適。

  • 12 # 迷途貓玩數碼

    《清朝全史》中,引用北韓人李肯翊《然藜室記述》內容做論據:“就北韓所聞,則太祖臨死時謂貴永介曰:‘九王當立而年幼,汝攝位後,可傳九王也。’”貴永介為代善,洪太氏為皇太極。而九王,北韓人對多爾袞的稱呼。

    但結合努爾哈赤於天命十一年在寧遠兵敗袁崇煥之手後,耿耿於懷:“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清史稿·太祖本紀》)他是要復仇的,而這份重擔絕不是年輕的多爾袞所能擔負得起的!

    因此,從經歷來看,多爾袞都不適合做繼承人。

  • 13 # 運河陶山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降生在赫圖阿拉,生母阿巴亥,姓烏拉納喇氏。這時,努爾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 微的小部落頭領,而是統一了女真各部的“聰睿恭敬汗”,並且正在進一步發展統一事業,為建立清朝奠定基礎。當多爾袞誕生未滿百日,努爾哈赤就 率大軍進攻烏拉,最終滅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國,多爾袞母子面臨著被打入 冷宮的危險。但是,由於努爾哈赤優待降順者的政策,以及阿巴亥富於心計,善為周旋,使他們母子安然度過難關,隨著時間的流逝,多爾袞也步入了臺吉的行列。多爾袞既是順治的恩人,又是順治的仇人,說多爾袞是順治的恩人,因為順治繼承皇位,多爾袞起了一定的作用。皇太極是八月初九病故,過了六天,就是八月十四,要討論皇位繼承,當時主要有七個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四位親王,還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努爾哈赤有遺詔,就是皇位決定的時候,要滿洲貴族來討論。七個人裡面多爾袞兄弟佔了三個,他再拉一票就過半數了。 當時這七個人爭奪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兩個人,第一個豪格,第二是多爾袞,豪格的有利條件是皇太極的長子,年35歲,屢立軍功,有兩黃旗支援。多爾袞的有利條件,他父親努爾哈赤的時候,喜歡他,年齡32,戰功卓著,有兩白旗支援。會前多爾袞找索尼探口風,索尼說,說先帝有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爾袞不是皇子,八月十四,開會討論皇位問題的時候,兩黃旗的清兵持槍,帶著弓箭,環衛宮殿,會上索尼先發言,他建議立皇子,多爾袞說,說你這個資格不夠,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說,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很明確,就是豪格繼位。豪格這時候自己覺得有兩黃旗,兩紅旗支援他,覺得比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謙辭了一下。他說福少德薄,非堪當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氣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這時候多爾袞弟弟就說了,說既然你推辭,那就請睿親王多爾袞做皇帝。多爾袞趕緊就說,說這個事情還得再討論。於是多鐸又提出來了,既然多爾袞謙辭的話,那就請代善來繼位,代善說我年紀老了,身體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辭,這樣繼位的事情變成一個僵局了。濟爾哈朗因為是屬於侄子輩,皇太極的堂兄弟,他沒有繼承皇位這種可能,就在中間協調。多爾袞考慮了,他如果強行登極的話,勢必遭到兩黃旗,兩紅旗和一個藍旗的反對,就是五個旗的反對,那讓豪格繼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過來報復,最後就折衷了。多爾袞說我贊成黃旗的意見,由皇子繼位,皇子當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請福臨繼位,福臨年紀又小,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我們倆輔政。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就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就是順治繼位,順治繼位之後,多爾袞就做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之間就發生了矛盾。 第一,多爾袞是居功驕傲,獨擅威權,順治不滿意了。第二,就是多爾袞把豪格給殺了,這個豪格帶兵打仗,為清朝立下了功勞,下西安,戰陝西,定四川,都是豪格。張獻忠是豪格射死的,豪格帶了大軍凱旋的時候,到了盧溝橋,豪格死了,怎麼死的?《清史稿??豪格傳》說,相傳軍隊凱旋到盧溝橋的時候,舉行宴會在宴會當中,用弓弦給勒死的,還有一種傳說就是也是凱旋的時候設了伏兵把他給殺了。

      公元1616 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年號天命,兩年後以“七大恨”告天,發動了對明朝的進攻,揭開了明清戰爭的序幕。在對明戰爭節節勝利中,後金內部的矛盾鬥爭也不斷髮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爾哈赤宣佈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臺吉、莽古爾泰臺吉、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也就是說,從此時起,多爾袞以八齡幼童躋身於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  這樣一個改變後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動,是從當年三月努爾哈赤休棄滾代皇后富察氏開始的。當時雖然給大福晉富察氏頭上加了四條罪狀,但是都缺乏足夠的根據,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與富察氏關係曖昧,實際上是有 人對他們進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棄之後,取代她作為大福晉的正是多爾袞之母阿巴亥。這樣,努爾哈赤愛屋及烏,多爾袞及其兄弟阿濟格、多鐸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  代善由於處處計較而失去乃父的歡心,又聽信後妻的讒言而虐待已子碩託,這就為覬覦其地位的人們帶來了反對他的口實,造成了前面所說的其“太子”地位的被黜。這樣,在努爾哈赤共治國政的制度下,多爾袞兄弟便第一次成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爾袞此時還不是旗主貝勒,而僅與其弟多鐸各領十五牛錄,他畢竟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濟格,甚至不如多鐸。在天命年間許多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賀典禮中,可以親自叩拜努爾哈赤的宗室顯貴中,阿濟格與多鐸分列第六、第七位,而多爾袞則不允許參與其中。儘管如此,除四大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爾袞是領有牛錄最多的主子,超過了德格類、濟爾哈朗、阿巴泰等人,在當時來說,也算是頗有實力的一位臺吉了。  但是,好景不長。努爾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臨終前曾召見愛妻烏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遺命。但眾貝勒早就擔心多爾袞三兄弟力量迅速壯大,便在擁戴皇太極繼位為汗之後九個時辰,迫令阿巴亥自盡殉夫,聲稱是太祖的“遺命”。這時候,多爾袞三兄弟的處境最為艱難,他們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臨著兄弟們對其所領旗分的攘奪,誰知道今後  又會有什麼災禍降臨?  皇太極繼位之後,雖未向他們開刀,但也透過三份效忠的誓詞把他們的地位貶低很多,特別是皇太極在後來一系列加強皇權的行動中,更是都處壓制他們的兩白旗勢力。連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三大貝勒都處處受擠,多爾袞兄弟又怎能倖免。但是,皇太極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脅皇權的三大貝勒的權力,自己的實力還不夠,還必須拉攏和扶植一些跟他無甚利害衝突的兄弟子侄,其中就有多爾袞。天聰二年(1628)三月,皇太極廢黜了恃勇傲物的阿濟格之旗主,以多爾袞繼任固山貝勒。這時候,多爾袞剛滿十五歲。  少年多爾袞在夾縫中求生存,開始顯示出他善於韜晦的過人聰明。他一方面緊跟皇太極,博取他的歡心和信任,而絕不顯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則在戰場上顯示出超人的勇氣和才智,不斷建樹新的戰功。天聰二年(1628)二月,他初次隨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立下戰功,皇太極賜予“墨爾根岱青”的稱號,贊他“既勇且智”。半個月後,他就繼任了固山貝勒。多爾袞少年得志,為他將來的進取開始奠定基礎。  天聰三年(1629),皇太極率軍攻明,多爾袞在漢兒莊、遵化、北京廣渠門諸役中奮勇當先,斬獲甚眾,一年半後,他又參加了大淩河之役,攻克堅城的功勞也有他一份。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再度攻明,多爾袞三兄弟入龍門口,在山西擄掠,結果“宣大地方,禾稼踐傷無餘,各處屋舍盡焚,取臺堡、殺平民;俘獲生畜無數”。  當然,使他名聲大振的是征服北韓和攻擊蒙古察哈爾部之役。  北韓和察哈爾被皇太極視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後金攻明的後顧之憂。天聰六年皇太極雖大敗察哈爾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灘,但其殘部仍散佈在長城內外,於是天聰九年(1635),皇太極便命多爾袞率軍肅清殘敵。結果他首遇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瑣諾木臺吉來降,  更需注意的是,多爾袞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極意旨,對加強中央集權發揮了重大作用。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極兩度打擊嶽託,意在壓制其父代善正紅旗的勢力,多爾袞等人揣摸帝意,故意加重議罪。崇德三年遣人捉拿叛逃之新滿洲,代善略有不平,便被多爾袞抓住大做文章,上報皇太極,欲加罪罰。這些舉動,正合皇太極心意,他一方面對忠君的兄弟表示讚賞,另一方面又減輕被議者的處罰,以冀感恩於他。透過這一打一拉,來穩固自己的獨尊地位。  但是,皇太極並沒有料到,多爾袞正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漸削弱昔日曾打擊他與母親之人的勢力,等待時機,覬覦權柄。  二、 立幼帝大戰山海關  不久,這個時機終於來到了。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時,皇太極“暴逝”於瀋陽清寧宮。由於他的突然死去,未對身後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後,正迅速醞釀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這時候,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削弱,他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朝政。其諸子中最有才幹的嶽託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碩託也不為代善所喜,滿達海初露頭角,還沒有什麼發言權。第三代的阿達禮和旗主羅洛渾頗不甘為人後,但崇德年間卻屢遭皇太極壓抑。由此看來,兩紅旗老的老,小的小,已喪失競爭優勢。但以代善的資歷、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度所向卻能左右事態的發展。皇太極生前集權的種種努力和滿族社會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極長子豪格參加到競爭中來。  從利害關係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他們認為,豪格軍功多,才能較高,天聰六年已晉升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晉肅親王,掌戶部事,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皇太極在世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勢力,但同時又保持著一定實力,又把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實力遠遠強於其他旗。因此,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豪格繼位。  另一個競爭者便是多爾袞。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說,身後兩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則是堅強的後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援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還有一個人也不容忽視,他就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雖然他不大可能參與競爭,但他的向背卻對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響,無論他傾向哪一方,都會使力量的天平發生傾斜。  平心而論,皇太極遺留下的空位,只有三個人具備繼承的資格:代善、豪格、多爾袞。但實際上競爭最激烈的是後兩人。就這兩人來說,豪格居長子地位,實力略強,這不僅因為他據有三旗,而且由於代善和濟爾哈朗已經感到多爾袞的咄咄逼人,從而準備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極死後不久,雙方就開始積極活動,進而由幕後轉為公開。兩黃旗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等議立豪格,密謀良久,並找到濟爾哈朗,謀求他的支援。而兩白旗的阿濟格和多鐸也找到多爾袞,表示支援他即位,並告訴他不用害怕兩黃旗大臣。雙方活動頻繁,氣氛日益緊張.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圖爾格下令其親兵弓上弦、刀出鞘,護住家門,以防萬一。  是年八月十四日,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會,討論皇位繼承問題。這個問題是否能和平解決,直接關係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來。兩黃旗大臣已經迫不及待,他們一方面派人劍拔弩張,包圍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劍柄,闖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爾袞以不合規矩喝退。這時,阿濟格和多鐸接著出來勸多爾袞即位,但多爾袞觀察形勢,沒有立即答應。多鐸轉而又提代善為候選人,代善則以“年老體衰”為由力辭,既提出多爾袞,又提出豪格,意見模稜兩可。豪格見自己不能順利被透過,便以退席相威脅。兩黃旗大臣也紛紛離座,按劍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們寧可死,從先帝於地下!”代善見有火併之勢,連忙退出,阿濟格也隨他而去。多爾袞見此情形,感到立自己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見,主張立皇太極幼子福臨為帝,他自己和濟爾哈朗為左右輔政,待其年長後歸政。這一建議,大出眾人所料。立了皇子,兩黃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卻又說不出口。多爾袞以退為進,自己讓了一步,但作為輔政王,也是實際掌權者。濟爾哈朗沒想到自己也沾了光,當然不會反對。代善只求大局安穩,個人本無爭位之念,對此方案也不表示異議。這樣,這個妥協方案就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卻對今後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政局起 著巨大影響。

      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醫治不得要領,十二月初九日死於喀喇城,享年只有39歲。靈柩運回北京,順治帝追尊他為義皇帝,廟號成宗。多爾袞的葬禮依照皇帝的規格舉行,埋葬在於北京

  • 14 # 鐵馬冰河wu

    努爾哈赤被譽為滿洲戰神,他橫掃遼東,罕逢對手。誰料,天命十九年,他在寧遠戰役中慘敗於大明儒將袁崇煥之手,還被明軍開花炮炸成重傷。不久,努爾哈赤在懊悔與自責中離世。

    努爾哈赤共有16個兒子,據說他最喜歡14子多爾袞。史載,努爾哈赤在眾多妃子中,最寵愛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愛屋及烏,多爾袞是他最喜愛的孩子,也就不奇怪了。

    不料努爾哈赤臨死前,卻遺命第八子皇太極繼承自己的汗位。

    他為何不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多爾袞做自己的繼承人呢?

    努爾哈赤曾經定長子褚英為儲君,後來又因故一怒之下殺了他。殺掉褚英後,他多次流露出想將汗位傳給愛妃阿巴亥之子多爾袞的意思。

    他常對眾人說:“我這麼多兒子中,年長的個性、能力已定型了,其他的都還年幼,只有多爾袞最合適”。

    為何努爾哈赤如此看重多爾袞,最後卻傳位給皇太極呢?

    努爾哈赤在寧遠被袁崇煥擊敗後,一直耿耿於懷。史載,他曾恨恨地說:“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看來,他是一直想復仇的,而年僅15歲的多爾袞,顯然難當此任。

    此時的多爾袞,還沒有上過戰場。而他的哥哥們,如代善、莽古爾泰、阿巴泰、皇太極等,都是驍勇善戰的沙場老將了。努爾哈赤戎馬一生,他深知,如果將汗位傳給多爾袞,他那幾個桀驁不馴且戰功赫赫的兄長肯定不服。

    多爾袞沒有戰功,因此話語權不夠,遠不如代善、皇太極他們有權威。在諸貝勒中,多爾袞的政治地位較低,甚至不如阿濟格和多鐸。天命年間由努爾哈赤主持的重要集會中,幾乎見不到多爾袞的名字,由此可見,他的地位不高,也缺乏服眾的資本。

    按八旗勢力強弱來看,多爾袞兄弟掌管兩旗,其他六旗都歸以皇太極為核心的四大貝勒所統轄。皇太極有勇有謀,而且非常狡黠,善於玩弄權術。同時,他為人機警,多謀善斷,戰功卓著。努爾哈赤如果想讓自己的事業後繼有人,且能做強做大,皇太極無疑是最理想的人選。

    當初,努爾哈赤殺死太子褚英後,一直未立新太子。資料記載,褚英之死,與代善、皇太極等人構陷有關。四大貝勒爆發出巨大的政治能量,讓他頗為忌憚。所以,在立儲一事上,他顧慮重重,非常小心。如果他選擇年幼的多爾袞當繼承人,估計很快就會被他那幾個位高權重的哥哥除掉。所以,他很可能和皇太極達成協議,扶皇太極上位,但必需承諾保護多爾袞不受任何傷害。

    滿清立國之初,每遇危機,如何維護內部團結都是重中之重,各方都必須做出一些妥協與讓度,讓大家都能接受,從而最大限度的化解危機。

    如此看來,努爾哈赤不選自己最疼愛的多爾袞做繼承人,而是選擇了勢大力沉的皇太極,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無奈之舉。

    網路配圖

  • 15 # 宋安之

    多爾袞生於萬曆四十年(1612年),為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其母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第二任大福晉,頗受其寵愛,愛屋及烏,多爾袞在幼年時就統領兵馬,雖不是旗主,但也是有實權的牛錄之一,當然他無戰功,只是受其寵愛所得。

    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死,多爾袞時年才15歲,政治上不成熟,在大臣中也無威信,也無戰功,而且努爾哈赤到死也沒有指定繼承人是誰,且之前就明確指出未來的國主(大汗)要八和碩貝勒共同推選。這種推選汗王的方法,在當時的情況下,為皇太極之後得即汗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也是皇太極自己步步為營自己得來的。

    拋開所有原因,以當時後金局勢來說,努爾哈赤這樣雄才偉略的人怎麼也不可能選擇一個無戰功無威信的多爾袞當繼承人,當時後金剛剛建立,還處於草創時期,內有八旗制度剛剛確立,各旗主之間勢力較大,相對獨立,矛盾重重,之前收復的其他幾部女真也是隱患,外有明朝大軍的步步緊逼,還有蒙古幾部強悍的威脅,稍有不慎所有努力就付諸東流了,多爾袞真正大放異彩是皇太極時期及其皇太極死後實際上領導清朝入關奪天下以後了,在當時他還幼小,所以努爾哈赤無論如何也不會立他為繼承人。

  • 16 # 木西西

    在電視劇《孝莊秘史》中,努爾哈赤要傳位給多爾袞而反被皇太極所強搶。為了搶奪皇位三大貝勒公然逼死多爾袞之母阿巴亥,迫使其無人撐腰。而真實的歷史事實就是努爾哈赤死時並未冊立繼承人,按照當時後金議政王議事制度,大汗是眾人公開推舉的,而非努爾哈赤一人可定。也就是說,傳位多爾袞之事,純碎的是小說家的藝術加工。那麼真實地多爾袞又是否真的受努爾哈赤待見呢?

    天命五年(1620)九月二十八日,努爾哈赤“立阿敏臺吉、莽古爾泰臺吉、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鐸多爾袞八貝勒為和碩額真”。這不是9人嗎,怎麼稱為“八貝勒”呢?《舊滿洲檔》原件裡,多鐸和多爾袞之間沒有隔點,努爾哈赤是把多鐸、多爾袞作為一個人來計算的,並且弟弟多鐸排在哥哥多爾袞的前面。當時,多爾袞8歲,而多鐸僅6歲,可以看出,多鐸在父汗心裡的地位,要高於多爾袞。

    天命九年(1624)正月初一的朝賀儀式,也顯示了多爾袞與哥哥阿濟格、弟弟多鐸身份、地位的不同。“辰時出御八角殿,大貝勒先叩頭,其次恩格德爾額駙率眾蒙古貝勒叩頭,第三阿敏貝勒,第四莽古爾泰貝勒,第五四貝勒,第六阿濟格阿哥,第七多鐸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嶽託阿哥、碩託阿哥,第十撫順額駙、石烏禮額駙率眾北韓官員及漢官叩頭,第十一吳訥格巴克什率八旗眾蒙古官員叩頭。 ”多爾袞不僅不能像阿濟格、多鐸那樣單獨叩賀,甚至連隨弟之後,並列叩首的資格都沒有。如此地位,多爾袞怎麼會有繼承汗位的可能?在這份叩賀名單中,當時只有身為旗主的貝勒才可以單獨叩賀。而不是旗主只擁有若干牛錄的“執政貝勒”,排在旗主貝勒之後並列叩拜。在當時,阿濟格、多鐸、多爾袞與努爾哈赤同在兩黃旗,阿濟格已是旗主貝勒,多鐸雖然只有9歲多,也是旗主貝勒,而多爾袞甚至連“執政貝勒”都不是。在牛錄(滿族的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社會組織,每牛錄三百人)的分配上,兩黃旗六十牛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各十五牛錄,努爾哈赤自轄十五牛錄,死後給予多鐸。因此,多爾袞的政治地位要低於其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他充其量只是一個擁有十五牛錄的“閒散貝勒”。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病逝。十二日黎明,“諸王以帝遺言告後”,令多爾袞生母阿巴亥殉葬。諸王令阿巴亥殉葬,理由是阿巴亥“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 ’”誰都知道,阿巴亥貴為大妃,是努爾哈赤之最愛,何來不悅一說?而且此時,多爾袞不足14歲,而多鐸僅12歲,努爾哈赤就不顧念幼子了嗎,怎能留遺詔讓他最愛的大妃殉葬呢?於情於理,都難以說通。大妃的殉葬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驚天陰謀呢?

    諸王必欲置阿巴亥於死地的真正原因有二。 一是嫉妒。多爾袞三兄弟作為嫡出幼子,理應獲得相應的政 治地位。但諸貝勒對阿巴亥的得寵及由此導致她三個兒子迅速崛起權勢顯赫而十分不滿。多爾袞三兄弟,除阿濟格略有戰功外,多爾袞、多鐸皆未成年,既無軍功,又無政績。僅僅因為母親的得寵,他們年紀雖幼卻擁有和兄長一樣的權力與地位。阿濟格和多鐸握有全旗,努爾哈赤還曾許諾再賜一旗,讓多爾袞也成為“全旗之主”。這樣的寵愛和罕有的殊恩,難免讓其他貝勒和阿哥們無法忍受。 二是忌憚。多爾袞三兄弟擁有兩黃旗六十牛錄,實力已超過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與大貝勒代善不相上下。再加上阿巴亥位居大妃,很有心機,又是努爾哈赤死前召見的唯一一人。在推舉繼承人時,她很有可能力挺自己的兒子。即使她的兒子當不上新汗,無論誰繼承汗位後都會受到她的牽制,甚至有被取代的危險。所以,諸王達成共識,為了免除立汗的後患,阿巴亥必死。 眾口一詞,失去了汗王這座靠山的阿巴亥只有服從了。在得到諸王保證她死後善待多爾袞和多鐸後,37歲的阿巴亥含怨自縊。隨後,代善等貝勒議立皇太極為汗位繼承人。有人認為,努爾哈赤去世前夕,曾遺命多爾袞繼位。如北韓史料《春坡堂日月錄》言,努爾哈赤臨終“謂代善曰:九王(多爾袞)當立而年幼,汝可攝位,後傳於九王”。崇德九年議定皇位繼承人時,多爾袞曾說過多鐸等名在“遺詔”,順治年間,多爾袞更說過“太宗(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的話。那麼,果真有遺命或遺詔嗎?不可能。因為努爾哈赤生前已建立八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新汗要由八貝勒集議決定。如果要決定汗位繼承人,他不可能只召大妃一人。可見努爾哈赤召見阿巴亥,也就是託付身後幼子之事,應該沒有指定汗位繼承人的遺詔。至於多爾袞,他既未被父賜予全旗,成為旗主貝勒,也不如其弟多鐸那樣為父異常寵愛。因此,他不可能被指定為汗位繼承人,所謂努爾哈赤特別寵愛多爾袞,欲將汗位傳給他的說法是不可信的。 按道理講,多爾袞有足夠的理由將皇太極作為最大的仇人,逼死母親,剝奪父汗承諾給予自己的旗主資格。但是,當時只有13歲零10個月的多爾袞,卻顯示了成年人的冷靜和老練。他知道,不能像哥哥阿濟格那樣魯莽,瞎打、硬拼、蠻幹都是無濟於事的,只有老實、順從,才能去掉皇太極的戒心。所以,對皇太極的繼位,他裝出很高興的樣子,史書記載,多爾袞喜曰:“善”。

    多爾袞把仇恨記在心裡,採取了緊跟皇太極的策略,不斷博取皇太極的歡心和信任,一步步向上攀登。而皇太極也想借重多爾袞兄弟手裡的兩白旗,以與其他權勢人物抗衡,所以,兩股力量走到了一起。 天聰二年(1628)二月初八,多爾袞、多鐸兩兄弟隨天聰汗皇太極往攻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這是多爾袞第一次披掛上陣,雖然只有15歲半,但他表現得很英勇,立下了戰功。三月初七日,皇太極以多爾袞有功,賜名“墨爾根戴青”,“墨爾根”即滿語聰明機警多智之意。 同年三月二十九日,多爾袞迎來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機遇。這一天,皇太極革去阿濟格的固山貝勒,換之以多爾袞。這樣,多爾袞就掌管了鑲白旗,成為一旗之主。 天聰三年(1629)十月和天聰五年(1631)八月,多爾袞又兩次隨皇太極徵明。多爾袞奮勇衝殺,多次敗敵,俘獲甚巨,不僅立了戰功,而且聲望大增。天聰五年(1631)七月,皇太極“建立六部衙門”,以多爾袞統攝吏部,位列六部貝勒之首,此時多爾袞還不到19歲。 天聰六年(1632)四月,皇太極統軍往徵蒙古察哈爾部,以多爾袞、嶽托領右翼。是役,林X丹汗死在青海大草原。 天聰九年(1635)二月二十六日,皇太極以多爾袞、嶽託、薩哈廉、豪格為統兵元帥,往收額哲。這是多爾袞第一次作為主帥,多爾袞不僅降服了額哲,收取了囊囊太后、蘇泰太后,還獲取了元帝的傳國玉璽。這為斷絕額哲復國為帝,統一漠南蒙古,鞏固和擴大滿蒙聯盟,切斷明朝的右臂,增強後金軍力,都有重要意義。同時又為皇太極登上“寬溫仁聖皇帝”的寶座,建立大清帝國,提供了有利條件。多爾袞建立這樣的奇功殊勳,自然讓皇太極欣喜若狂,他親率眾貝勒、眾福晉、大臣等,迎接多爾袞凱旋。 有了皇太極這個後臺以及他的支援和提拔,多爾袞憑藉自己的軍功政績,勢力迅速增長,威望不斷提高。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由一個權小勢弱的幼小臺吉,一躍而為名列第三的顯赫權貴,成為皇太極的左右臂。天聰十年(1636)正月初一的慶賀大禮,可以看出多爾袞地位的變化。這一天辰時,皇太極升殿,多爾袞先率多鐸、嶽託、阿巴泰、阿濟格等貝勒行慶賀禮,然後領外藩蒙古諸貝勒和八旗官將叩賀。此時,多爾袞已成為率領諸貝勒叩拜的第一貝勒了,與12年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努爾哈赤在世時多爾袞並沒有軍功地位,他地位的提升是皇太極即位之後的事,努爾哈赤沒有任何理由選多爾袞做繼承人的。

  • 17 # 李老根2017

    我想說,華人對清朝康熙帝以上的帝王是不甚瞭解的。其實把話說直白奌就好記了。那就是,努爾哈赤是皇太極和多爾袞的爹,而皇太極是福臨一一順治皇帝的爹,多爾袞則是順治帝的太上皇,順治皇帝是康熙帝的爹。那麼,同樣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努爾哈赤為什麼把汗位傳給皇太極而不是傳給多爾袞呢?很簡單,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死時,滿清的先父先君們還不能稱帝,只能稱後金大汗。這個靠著十三副馬鞍草創大清三百年江山的家族,在努爾哈赤死去時,距離打進山海關,問鼎中原,還有二十年的征伐之路要走呢。而在努爾哈赤的十六個兒子中,皇太極當時是三十四歲,正當盛年。他是十六個兒子中的第八子,又是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的四貝勒。由於他自幼練習踦馬射箭,七八歲已能馳騁山林,彎弓射獵,練就了強壯的身體和嫻熟的武藝,二十歲起跟著父親出兵打仗,在大大小小的實戰中逐漸成長為智勇雙全,果敢善戰的將才。二十四歲登上主貝勒之位,開始獨擋一面,掌管一旗。同時,皇太極不僅精通滿文,還能閱讀漢文,可謂文武雙全,懂事很早,7歲時,他已是努爾哈赤打理家政的好幫手。比較其他兄弟,貝勒爺們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可是這時他的十四弟多爾袞才多大?十五歲。還少不更事呢。所以努爾哈赤去世,要想統一後金,逐鹿中原,只能把汗位傳給雄才大略的皇太極。至於多爾袞,後來做到太上皇,本事也很大,那是他八哥皇太極死後,他以皇叔的名份輔佐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登基的事了。多爾袞是死後才追尊為一一成宗義皇帝的,打獵時以三十九歲盛年死在今天的河北省灤平。多爾袞死後,福臨才以十三歲年紀親政,行使皇權,這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多爾袞與皇太極的關係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關係。

  • 18 # 龍文說史

    原因很多,多爾袞在當時年齡尚幼,而和他同樣爭皇位的兄長們個個鋒芒畢露,他們不但有的年長而且有一定實力,多爾袞在他們面前是很難立足的。努爾哈赤生前對多爾袞是有考慮的,因為多爾袞的母親是他最寵愛的妃子。可現實並非想象那麼簡單,多爾袞單憑母親就能承襲帝位這是不可能的,他的哥哥皇太極肯定不同意,皇太極那時已經擁有強大的後盾,在外隨父親征戰,怎能將肥肉讓給不懂事的小毛孩呢。努爾哈赤一死,內部起鬨,為了防止阿巴海竄改遺詔,令其殉葬,皇太極處死了起著關鍵的一個人物也是取消了多爾袞皇位資格,使其沒有依靠,多爾袞因此對母親一死耿耿於懷,但有沒辦法,在當皇帝的哥哥面前,要想保住小命,只有等待。機會始終是留給有準備人的,努爾哈赤當時既然要選擇多爾袞,肯定多爾袞有過人之處,他在後來歲月裡,撐起了大清前期的頂樑柱,在關鍵的時候,讓大清由地方性政權成功過渡到全國性政權。皇太極在入住中原前猝死,歷史又給了他當皇帝的機會,他似乎也在重蹈兄長的覆轍,擁有實力的他覬覦皇位盡在咫尺,可是對手實力不容忽視,皇太極長子豪哥哪能同意,他也想當皇帝,兩方甚至在靈堂大鬧起來。親王代善不得不帶兵進入,擺平局勢,在激烈的爭論中,多爾袞已沒有當皇帝的想法,為了排除豪哥實力,選擇和他親近的孝莊皇后的子嗣當皇帝,在多爾袞眼裡,孝莊皇后畢竟和他有不可告人關係,福臨年幼,正好利用他當棋子操縱朝政,達到自己的目的,名義上自己仍是大清實質統治者。

    多爾袞在清太宗與順治帝之間承載這連結搭線的作用,也在大清前期為大清走向關鍵一步,成就了之後的清朝,說實話多爾袞的功勞肯定超過康熙帝,沒有多爾袞清朝不一定坐在北京的寶座上,只是他不是皇帝而已,若他坐了皇帝,他也就等於繼承了太祖努爾哈赤的功業,肯定在歷史上是留有名分的,作為順治帝的輔佐的周公,同樣多爾袞時時刻刻不覬覦皇位,他還在等待,可惜時間已不給他機會,在一次狩獵中他誤箭而亡。

    在中國歷史最關鍵的時刻,長城將中原與塞外隔開,南面是明朝,北面是蒙古與滿清,後來滿清興起勢力強大,是當時直接威脅明朝的禍根,明朝在後期爆發農民起義,李自成佔領了明朝半壁江山,北京陷落恰恰預示這明朝走向滅亡,坐擁大清權利寶座的多爾袞自然不肯罷休,不能讓李自成坐了大明天下,於是在山海關聯合吳三桂決戰來犯的李自成大軍。這一仗也從此終結了李自成的天下夢,為滿清統一天下打開了大門,多爾袞是功不可沒的,消滅李自成,張獻忠,還有南明,坐擁中原統治都在他手中完成,也使清朝實力達到巔峰,他完成了父親努爾哈赤一生渴求的夢想,入住中原。努爾哈赤生前東征西討,統一東北,西征蒙古,南討大明,在薩爾滸一戰壯了聲威,可還是在遼東一線糾結,明朝當時勢力強大,兵多將廣,一心向外,一時打敗明朝是不可能的,由此努爾哈赤在寧遠中了著名大將袁崇煥一炮,不得不停戰休養,以圖再戰,從此滿清與明朝拉開長達三十年的戰爭,但始終未進入中原,若不是多爾袞把握時機,利用農民軍消滅大明之際入住中原哪有現在的大清。

    努爾哈赤在選擇繼承人問題雖然偏重於多爾袞,但畢竟是對多爾袞母親寵愛的一種報答,他沒有想到將來自己欲選的那個人會影響之後的大清。努爾哈赤沒選擇多爾袞是情有可原的,他對自己兒子一向比較絕情,長子諸英被他殺了,二子代善又目光短淺,不能委以重任,在他眼裡,只有皇太極最適合繼承皇位,所以之前選多爾袞那是假象,真正的還是要選擇當時有能力之人,畢竟皇太極勇力絕人,頗有戰功,但賢德聰明欠缺,使其猶豫徘徊,皇位空懸,清朝前期太祖和太宗都到死都對皇位問題的模糊,導致後來誰拳頭硬誰就可以當皇帝,多爾袞同時也處在懸崖邊上,都未能當時皇帝,時機玩弄了他,也同樣造就了他,雖然沒有當皇帝可是被之後順治帝追封為清成宗,也算應得了。

  • 19 # 談古論金

    首先一個原因是:

    多爾袞出生於1612年11月17日,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努爾哈赤很鍾愛這個幼子,但在努爾哈赤去世的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多爾袞只有14歲,無論是年齡或者資望,都不足以成為後金的新一任領袖。

    多爾袞是指定的繼承人這個說法的出處本身比較可疑,北韓史料中曾經提過一嘴,蔣良驥《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多爾袞本人也聲稱: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

    即使在多爾袞的“指控”中,也並沒有明確指出皇太極是“奪”了自己的位。

    其次,努爾哈赤生前其實並沒有透過自己明確的指令確立汗位的繼承人。

    相反,他去世前4年的天命七年(1622),努爾哈赤宣佈將來實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規定未來新汗由八旗旗主諸貝勒共同推舉和廢黜。

    按照《清太宗實錄》的記載,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二日議立新汗的貝勒會議成員有如下諸人: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嶽託、碩託、薩哈廉、豪格等一共15人。

    這些參會的貝勒貴族,按宗支和旗屬關係可以劃分為5個主要派系:

    代善系:代善、嶽託、碩託、薩哈廉、杜度(褚英長子);

    阿敏系:阿敏、濟爾哈朗;

    莽古爾泰、德格類系:莽古爾泰、德格類;

    皇太極系:皇太極、豪格、阿巴泰;

    阿濟格系: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代善系的代善、嶽託、薩哈廉,阿敏系的濟爾哈朗,莽古爾泰系的德格類都支援皇太極,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更不在話下,其他候選人沒有一個能獲得像皇太極一樣的廣泛支援,因而皇太極成為眾貝勒推選的新大汗人選。

    從當時的形勢和派系格局看,也有人認為在努爾哈赤的心中,皇太極早已是新汗的人選,所謂推舉不過是努爾哈赤為皇太極掃清障礙的一種手段。

    上述這個說法是否確切待考,但多爾袞無論如何談不上的繼承人選。

    多爾袞雖然和皇太極有疑似的殺母之仇,但是其一步步上位還是在皇太極時期。

    天命十一年(1626)多爾袞就被封貝勒,但是到了天聰二年(1628),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才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併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多爾袞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睿親王的睿即墨爾根,滿語智慧之意);崇德六年至七年(1641—1642)多爾袞在大敗明軍的松錦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皇太極在某種意義上是實踐了對大妃阿巴亥做出的恩養幼弟的承諾,而且其中不僅僅是因為迷信害怕立下誓言應驗遭到報應,有著悉心培養多爾袞成才的因素——這也使得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感情極其複雜,這是後話,此處按下不表。

  • 20 # 季我努學社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非常疼愛的兒子之一,其母阿巴亥大妃更是努爾哈赤晚年最寵愛的妃子,1626年努爾哈赤因病去世,其後皇太極繼位,為什麼不是多爾袞呢?其實,論才幹、出身、勢力當時的多爾袞都不能與皇太極抗衡。

    (努爾哈赤)

    一、努爾哈赤去世後,爭奪汗位的主要是以皇太極為首的四大貝勒與阿巴亥為首的多爾袞系,就雙方勢力而言,多爾袞處於絕對的下風。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同時冊封了四大貝勒,後來四大貝勒實行每月輪值,共同處理朝廷政事,當時可謂權盛一時。1622年努爾哈赤又建立了“八王共治”的權力格局,多爾袞並未直接參與其中。而且論政治地位,多爾袞擁有的只是半旗,和旗主貝勒的差距是十分明顯的,甚至比不上同為四小貝勒的阿濟格和多鐸。四大貝勒對多爾袞很是不屑一顧,於是聯合以來擁護皇太極繼位,並且成功逼迫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

    (皇太極)

    二、就經歷而言,皇太極常常隨父出征,並建立赫赫戰功,能力自然也得到了努爾哈赤的認可。反觀多爾袞,此前沒有上過一次戰場,經驗缺乏,誰優誰劣,立見高下。努爾哈赤的最終目標是要入主中原,實現大一統,他在寧遠敗給袁崇煥後更是受到極大的刺激,一心想要復仇,因此,他需要的是一個有著傑出軍事才能的繼承人,而當時的多爾袞是根本擔不起這個重任的。

    三、說到年齡問題,多爾袞也是處於下風的。努爾哈赤去世時,皇太極34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而多爾袞才14歲,一旦繼位,則必須有人輔政,當時最適合輔政的莫過於代善和阿巴亥大妃,不過代善與阿巴亥早前有染,已引起努爾哈赤大怒,努爾哈赤當然不會放心由二人共同輔佐。

    (多爾袞)

    四、論及出身,皇太極的生母與努爾哈赤可謂是青梅竹馬,感情甚篤,她不幸早逝後,被追封為孝慈高皇后。而阿巴亥雖然是努爾哈赤晚年的寵妃,但她不甚檢點,先前與代善的私情被揭發讓努爾哈赤極其生氣。其後她又私下藏財物,努爾哈赤得知後,怒不可遏,還給她制定了約法三章,引發了真假“離異案”。多少會影響到多爾袞在努爾哈赤心中的地位。

    綜上,努爾哈赤傳位給皇太極可以說是情理之中的。有記載說努爾哈赤臨終前和阿巴亥說傳位給多爾袞,這種說法是不太經得起推敲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見過最冷靜的人有多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