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員外

    馬良是文官誒。

    馬良的技能點都在外交和內政上,夷陵之戰的時候馬良的工作就是和五溪蠻搞好統一戰線。你讓一個政工人員去指出首長的軍事錯誤?會被槍斃的好不好。

  • 2 # 泠朔

    馬良並不是以軍事著稱,他政治外交或許還行,但是軍事還得靠諸葛亮。

    就算馬良等人確實能看出來,但是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被報仇衝昏頭腦,剛愎自用,就算諸葛亮在這裡親自指點出來,劉備也未必會聽諸葛亮的。

    所以無論馬良是指出來還是沒指出來,都沒有用。因為劉備是不會聽的。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馬良是襄陽宜城人,今湖北宜城人,劉備在荊州時,徵辟馬良為州從事,後來馬良成為關羽的屬官,曾經代表劉備出使過東吳。

    馬良的官職是侍中,侍中等於是皇帝的近臣,掌管皇帝的車轎、衣服、器物等雜事,官位僅次於諸大將軍和尚書令,說明劉備還是很看重馬良的。

    關羽失荊州被殺後,馬良不知怎麼逃回益州的,其實劉備是很看重馬良的,夷陵之戰中,劉備分配給馬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聯絡五溪蠻夷,共同對東吳用兵,馬良圓滿的完成了任務。

    夷陵之戰前期,劉備進展順利,從巫山一直打到夷陵,東吳軍一直退到夷陵就不再後退,憑險據守,也不出戰,陸遜在尋找機會。

    馬良在說動五溪蠻夷加入劉備後,五溪蠻首領沙摩軻率軍在後期加入戰鬥,馬良也回到了劉備軍中,以馬良的才能,為什麼沒有發現劉備的錯誤呢?

    因為劉備沒有錯。

    所謂的八百里連營,到度是怎麼回事呢?

    八百里連營是指劉備從蜀漢的邊境永安一直到夷陵前線共800裡的路上,劉備設定了幾十座營寨,每座營寨分派不同的兵力把守,用以保護運輸補給線及後方基地的安全。後方的營寨兵力較少,每座營寨數百人,大部分兵力在前方的夷陵前線。

    劉備此舉完全正常,合乎軍事常識,並不是曹丕所說的八百里拒敵,整個劉備軍總兵力也就是5萬人左右,長江北岸防備曹魏的黃權部留有1萬人,再加上五溪蠻首領沙摩軻率領的蠻軍約1萬人,劉備本部也就4萬人左右,4萬人怎麼可能做到八百里連營,顯然曹丕得到的訊息不準確。

    曹丕的能力完全不如曹操,整個夷陵之戰期間,曹丕就在坐山觀虎鬥,沒有佔到一點便宜,就這種能力還評說劉備八百里連營不對,最終的結果只是曹丕蒙對了。如果曹丕聽從了劉曄的建議,曹魏統一三國都有希望。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並不是因為八百里連營,而是因為劉備放棄水軍,導致陸遜用水軍運輸陸軍到劉備的後背,朝廷前後夾擊,再輔以火攻,導致劉備大敗,這和劉備八百里連營一點關係都沒有。

    劉備的八百里連營並沒有什麼不對,馬良也就不可能會說什麼,可惜的是,馬良死在了夷陵的戰場上。

  • 4 # 劉一千五

    劉備這時是皇帝,不是漢中王。這是第一。王和皇帝是兩回事。第二,劉備連諸葛亮都不聽,自然不會聽別人的建議了。第三,劉備因關羽張飛之事,恨透了孫權,下死勁要教訓東吳。第四,沒把陸遜看在眼裡。這些加重了劉備剛愎自用,聽不進任何意見。白眉馬良如果不良,早就觸了黴頭,還能呆在劉備身邊嗎?

    這八百里連營,是劉備一手製定的。除劉備外,沒有一個謀士覺得是對的。但劉備不聽,一意孤行。他們只好畫圖上成都找孔明。孔明一看地圖,真是"拍案驚奇",仰天長嘆,安排前線戰敗之後的後事了。

    這些都不是馬良等隨軍謀士之錯呀。

  • 5 # 追夢1258

    諸葛亮勸不了劉備不要伐吳 那是因為劉備變了 他再也不是當初三顧茅廬的劉備了 那時候劉備什麼都沒有 現在翅膀長硬了稱王了坐擁漢中川蜀三分天下 劉備當時和曹操打一次敗一次 劉備的結局是自已造成的

  • 6 # 邏輯文史游

    撇開《三國演義》從《三國志》的角度來看,馬良之所以指不出劉備八百里連營的錯誤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劉備的連營部署並非猇亭之戰主要的失敗原因;二是馬良雖然名聲在外,但你確定他有機會顯露才能,或是真正有才能嗎?

    我們先說說猇亭之戰的細節,在關羽丟荊州後劉備為了替大將報仇而對東吳出兵,當然從其他層面來講劉備也是想證明我季漢並不會一味的偏安一隅。此戰蜀國舉兵數萬東行進軍,馬良作為特使被派遣至武陵去當地蠻族達成合作一起出徵東吳,贏得了不錯的響應。蜀軍連戰連捷,在大軍進入猇亭時與陸遜的吳軍開始對峙,當時從地形方面來講,蜀軍綿延紮寨並沒有什麼錯,這樣不僅能保持陣形響應的連貫性,在供給方面也能得到充足的支援。但不幸的是,劉備過於看重地面上的攻勢,想速戰速決,但吳軍堅守不出搞的劉備十分煩躁,再加上天氣炎熱時期下降,劉備不得以讓大軍放棄水路,全部轉向林中。

    從人情角度來看,劉備的此舉也沒什麼問題,溫文爾雅的馬良自然也不希望一群中了暑計程車兵去遠征。但就是這樣看似人性化的調整,讓陸遜有機會派水軍夾攻蜀軍,這樣前後夾攻,半夜放火,讓蜀軍瞬間亂了陣角,馬良也不幸戰死。

    所以說不要怪劉備連營數里,也不要怪馬良沒眼力勁。撇開猇亭之戰,馬良真是像傳聞中那麼優秀嗎?恐怕事實並非如此。我想一提到馬良大家第一反應怕都是“神筆馬良”吧,但可惜此馬良非彼馬良。雖然馬家五子中馬良的聲望最高,但入蜀之後馬良的表現更多是在口才和情商上,你讓馬良去當隨軍謀士,恐怕不妥。倒不如一直當個老好人,在朝廷發揮發揮藝術細胞更合適,所以馬良之死純粹是因為沒把特定人才用在對的位置上,在馬良聯絡完沙摩柯後或許讓他回成都更合適,那不錯待在夷陵陪劉備下五子棋?

    賜我一支畫筆,我送你一個世界——旅行詩人馬良。

  • 7 # 優己

    劉備連營七百里是《三國演義》裡瞎編出來的,由於《三國演義》作者不懂兵,把劉備打敗仗的緣由歸類於安營錯誤。實際上劉備在宜昌城下的排兵佈陣並沒有問題,劉備不可能犯這種低階錯誤!劉備所謂的700裡是指從宜昌城到永安白帝城的距離,也就是所謂的補給線,劉備的補給線太長了導致國力不支被拖垮了。

    劉備夷陵之戰實際上是戰略上的錯誤,而不是戰術上的錯誤,當時選擇宜昌作為進軍荊州的線路就是錯的。宜昌距離荊州江陵城非常近只有不到百里,而且全是平原地帶,這使得他們的後勤補給十分便利,按著當時的資料顯示,孫權派戰鬥部隊五萬入荊州前線,其中兩萬人守江陵,三萬人守宜昌(另有兩萬作為預備隊守柴桑),而當時孫權只徵調了大約五萬名徭役農夫負責轉運糧草,後勤作戰比例是1比1;劉備一側的補給線高達700裡,而且全是山地,當時劉備派兵宜昌的戰鬥兵力是7萬2,而劉備徵調了23萬的徭役農夫負責轉運糧草,後勤作戰比例是1比3。得出統計得,孫權總共消耗糧草的基數是10萬人,劉備總共消耗糧草的基數是30萬人。也就是說,國力消耗上劉備是孫權的三倍。

    所以呢,夷陵之戰戰敗的緣由是劉備在國力本身就不如孫權的情況下在錯誤的地點發動了錯誤的戰爭。

  • 8 # 老龔166916589

    劉備東征不在天時。出征時諸葛亮亦曾告戒。連營被燒,也是不得意而為之,因為天氣炎熱。營中熱而中暑,每天為中暑而死計程車兵很多,如不移營軍心造成混亂,這個問題也不是馬良能為之,馬良即便建言,劉備也不會聽,諸葛亮說的天時己成事實,那還有回手之力呢?

  • 9 # 棍哥觀史

    連營七百里也就是連營三萬五千米,劉備的夷陵之戰上下不到七萬人,一個營寨兩個人就差不多能連營七百里。而據演義小說裡講於茂林處連營七百餘里,那麼這片茂林該有多大?實際上夷陵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並非連營,而是事先水路兩線作戰方針的持續性間斷造成。

    白眉馬良“季常良實,文經勤類,士元言規,處仁聞計,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蘭芳。”——《季漢輔臣贊》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五常是指馬伯孟常、馬仲常、馬叔常(史料並未留名)、馬良、馬謖。馬良自荊州跟隨劉備,算的上蜀漢政權謀士集團的佼佼者,裴松之註解《三國志》裡提到諸葛亮與馬良應該結拜為了兄弟,因此可見馬良的學識還是很受諸葛亮的認可。在關羽鎮守荊州之時,馬良官拜左將軍掾,是關羽的高階參謀,也是維持蜀吳關係的重要人物。劉備東征之時,馬良任侍中,也就是主帥帳中的軍事參謀,奉命遊說五奚蠻夷協同作戰,併成功說服沙摩柯等蠻夷一萬餘眾參戰。可以說馬良是一名能夠勝任主公所交代之任務的人才,但並非左右逢源,開天闢地之才,從平生為人來看,也相當低調,所以並不顯眼。

    夷陵之敗

    夷陵之戰前期,蜀軍的推進比較順利,一路破巫縣、秭歸等重鎮,這主要由蜀軍東征的稅氣和陸遜的戰略撤退有關,到公元222年正月的時候,蜀軍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紮下大營。此時,蜀軍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這個二三百公里也就是戰爭前期的秭歸大本營到夷陵前線的距離。劉備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土地上建立了幾十個營寨,但這些營寨實際上是補給連結點,並未納入戰略意圖當中,兵力也都未分散其中,而是投入夷陵前線。在這一點上劉備沒有指揮失當的地方,馬良當然也不會指出問題。

    在猇亭對峙之時,劉備為了引陸遜出戰,令張南率兵圍攻夷道的孫桓,一方面孫桓是孫權的侄兒,陸遜理當出兵相救,這樣可以實現圍城打援的戰略計劃;另一方面,如果陸遜不救,夷道一旦攻下,對峙之態勢基本瓦解,蜀國水軍可以一路東進直插陸遜後方。但天不遂人願,陸遜看出劉備用意,堅決不救夷道,孫桓也不愧為東吳名將,堅守城池使蜀軍久攻不下,將戰鬥從正月一直拖到六月。劉備還派遣吳班率數千人於平地紮營,于山谷中伏兵八千,誘吳軍出戰,企圖伺機聚殲,但是此計亦未能得逞。陸遜避戰堅守的策略破壞了劉備依仗優勢兵力迅速決戰的戰略意圖。

    六月的江南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迫於無奈,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從這裡看劉備的決策也並非不合理,畢竟蜀軍深入敵境,加上酷暑難耐,如果不作修整,恐不戰自潰,作為戰時主帥的劉備,不僅要考慮戰爭走向,還要考慮士兵管理,舍舟入岸的調整也是當時最好的方式。

    但水陸並進的作戰方針放棄之後,就給了陸遜在反攻的機會,水路無法形成對吳軍的制約,這使得陸遜反攻時,朱然能夠突破蜀軍前鋒,插入蜀軍的後方,與韓當所部在涿鄉形成合圍,切斷了蜀軍的退路。當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總攻時,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等於吳軍三線作戰,水陸均被控制,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絡,這才造成劉備的潰敗,張南、馮習及沙摩柯等相繼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的後衛將軍傅肜掩護劉備撤退時被殺。黃權所部也因水路被阻,在江北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縱觀整場戰爭,劉備身為主帥,真正失誤的地方在於深入敵境後放棄了既定戰略,自行削弱水路控制力導致戰場被分割以致全線潰敗,馬良如果聰慧,理當指出以退為進,收縮戰線,酷暑之際退至秭歸,入秋後再東進。但歷史不容後世來平叛,面對當時的困難局面,你又會怎樣指揮呢?

  • 10 # 大飛熊騎士

    雖然說“五氏五常,白眉最良”,但是並沒有說馬良是以謀略見長,縱觀馬良歷史中少的可憐的事蹟,馬良的才能可能是以治理和外交為主。因為,他曾經作為使者出使過東吳,後又被劉備派去安撫武陵蠻夷,至於馬良為何沒有指出劉備的錯誤,這就和武陵蠻夷以及夷陵之戰有重大的關係了。事實上,夷陵之戰就是因為武陵蠻夷而被分成兩個戰役階段。

    第一個階段,劉備大軍從陸路進攻,派馮習,吳班攻破東吳的陸遜,李異,劉阿等,控制了巫縣,秭歸。然後,劉備連圍巫峽,建平至夷陵界,立數十屯,其中吳班和陳式率領水軍,屯夷陵,夾東西岸《三國志.陸遜傳》。這一段劉備用兵是沒有問題的,陸遜也知道此時和蜀漢硬幹,結果就是失去夷陵防線,觸動荊州。前面巫縣,秭歸之敗就是例子。於是,陸遜不惜得罪東吳眾將,拒絕了吳班的挑戰,讓劉備的“伏兵計”。因此,劉備沒有進展,便先回秭歸,待到二月再進兵,此時有了一個新的契機,即武陵的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所以,夷陵之戰第二階段,劉備不再以夷陵江北為主攻路線,而是走江南路線。江北交給黃權,劉備在江南佷山開路通武陵,派馬良出使蠻夷,並攻打猇亭和包圍狄道的孫桓。此時的局面對劉備很有利,一旦蜀漢和武陵連通,又攻破狄道的話,那麼就意味著蜀漢可以從背後襲擊夷陵或者南郡公安了。問題是,猇亭沒有拿下來,狄道的孫桓能得眾心,又城牢糧足(陸遜語),也不是那麼容易打下來的。劉備第二階段從二月對峙到六月,依然沒有進展,反而因為酷暑,舍水上山,才被陸遜火燒連營。

    劉備舍舟就步是在六月,馬良是夷陵之戰第二階段初期,即二月出使的五谿蠻夷,可能此時還沒回來呢。因為,第一,路途艱難,而且,五谿蠻夷不是一個部眾,而是多個部眾和酋長,要拜訪都得花不少時間,更不用說讓他們意見統一。第二,《三國志.馬良傳》原文是“會先主敗績於夷陵,良亦遇害。”而提到馮習,張南,沙摩柯則是被斬首。所以,馬良極有可能還在五谿蠻夷裡,因為劉備的失敗,被部分親吳的蠻夷所害。第三,馬良攜帶大量的黃金錦布,用來安撫收買蠻夷眾酋長,不排除被人見財起意而殺害,反正劉備無法找他們算賬了。

    所以,馬良出使前,劉備形勢一片大好,等到劉備舍舟就步,馬良還沒回來,又怎麼可能知道猇亭的戰事?就算馬良能及時得知,並看出破綻,也來不及勸劉備了。

  • 11 # 風清揚一1

    劉備夷陵兵敗於陸遜的火攻。但這場火攻採用的時間為炎熱的6月夏天,屬於最不宜用火攻的時間點。因為三峽至宜昌段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帶,夏季高溫又多雨,樹木內含水豐沛,不易著火,這也是作為老兵油子的劉備,預想不到陸遜會用火攻戰法。須知劉備本人用兵也是火攻高手,當年替劉表鎮守荊州北邊門戶時,與夏侯槨在博望坡發生戰鬥,劉備巧用火攻大勝夏侯(歷史上火燒博望坡沒諸葛亮什麼事,羅貫中非劉備的軍事才華移植到諸葛身上)。後來赤壁大戰時,劉備又與周瑜聯合用兵火燒曹軍水軍,因此劉備肯定懂得戰爭中防火攻的問題。只是因季節不對,而料想不到敵方會反用火攻,而且居然被實施成功。這可能與這一帶原始森林的樹種有關,應是含油量高的樹種,比如松樹類。一個連劉備都注意不到的非典型火攻,作為書生的馬良,那比劉備在軍事謀略上要相差更多。大家不能相信羅貫中筆下諸葛如何的軍事天才,其實那基本都是劉備的軍事才華。

  • 12 # 漩渦鳴人yy

    連營700裡……講句實話,這個根本不可能以前有論證過了,馬良也根本就不可能說因為這個事情去勸劉備根本就沒有的事兒。

    其實根據三國志上的記載,當時劉備兵敗夷陵以後,率領軍隊且戰且退,一路退到了白帝城。從這個上面來看的話,劉備連營700里根本就不可能,連營700裡,首先兵力上不可能第二點,劉備邊打邊撤,這也根本不可能一把火直接連贏在一起,燒了你躲哪兒去?

    其實關於三國上面的記載……或者是對於一個人的才能,把所有人都認為一個人有才能,就是指他各方面都精通,幹什麼事情都會並不是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方向和適應的方向,就連那些噴子叫他噴其他領域的地方,你看他噴來噴去也就那兩句屁話,他還能說的出其他某些有營養的東西嗎?不可能的事情。

    從馬良做的事情來看,這個人在外交上面可以說頗有建樹,他一方面說服了當時的沙摩柯,加入劉備的大軍,而且還出使東吳,一個人在外交上面很強,但是在軍事上面才能並沒有太多的展現。由此我們就可以斷定馬良的能力點主要側重於人物交際以及權力內部的平衡。

    所以僅憑這一點,你就說馬良做事情不行,那你真的是冤枉他了,這件事情你真的要怪就怪劉備頭上。劉備他自己急眼了,人到晚年,啥東西都沒創造,都是自己手底下幹起來的江山,自己兒子以後怎麼立足,怎麼去壓制那些文武百官,所以用自己還能活著的這段時間,帶領一幫年輕的青年才俊出去,組成另外一股勢力,支援自己的兒子,對抗諸葛亮為首的一批老臣。

    反正劉備是沒有什麼信心殺了留諸葛亮,趙雲等人以後還能夠安穩江山,那就用這種方式來激勵兩股勢力不斷成長,最後幫助他的兒子統一江山,以後再做打算。

  • 13 # 南方鵬

    馬良不僅參與劉備伐吳之戰,關羽荊州之失可能也與他有關。馬良是襄陽人,馬良有兄弟五人,他排老四,老五就是失街亭的馬謖。因年紀輕輕,眉毛中卻頗多白毛,人送外號“白眉”,為人儒雅好學有才華,善於辯論,有內政外交的才能,荊州當地流傳童謠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五常是因為五兄弟名字中都有一個常字,如老大馬伯常,老二馬仲常,老三馬叔常,小弟馬幼常,馬良字季常。

    歷史上劉備進軍,雖大捷卻還未摸到荊州腹地“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劉備勢大,陸遜拒守待變,把山路全讓給劉備,劉備紮營在山上,一著不慎中了對方火攻,老將被新秀打敗。既然沒有八百里連營,自然不須馬良勸告。而駐軍期間,馬良另有重任,劉備軍打通前往武陵的道路,武陵多蠻族,知馬良得當地人心並善於做統戰工作,便派他前往拉攏他們。馬良此去收穫頗豐,得到當地五溪蠻的熱烈反應,“蠻夷渠帥皆受印號,鹹如意指”,蠻王沙摩柯率兵三萬參戰。

  • 14 # 沉沉相殷

    陸遜守衛不出,劉備就走,進攻別處,行軍交給魏延黃權,王平霍弋向寵鄧芝跟身邊,趙雲馬超張翼董厥為護衛,馬謖楊儀蔣琬費禕為參謀,李嚴斷後,廖化為嚮導,諸葛亮劉禪負責後方徵兵運糧,

  • 15 # 芝麻開門34528881

    看了很多人對劉孫夷陵之戰的評論及觀點,都以為對劉備馬良等了解得很透徹,甚至以為對三國都很懂,甚至有的人只是聽他人解說一翻就自以為明白了,所以各種評論鋪天蓋地而來,啥馬良不在劉備身啦,作者不懂兵啦又什麼不可能連營七百里等等等等。說實話,三國志或三國演義,你仔細看慢慢的去分析瞭解,你會發現每看一次的體會都會更多一些,不仔仔細細看個幾十遍你根本就不可能有多大的體會,更別說有多瞭解有多懂。就拿馬氏五常丶自眉最良這句話來說吧!有大部份的人就誤以為是謀略最好的本事才能是最高的;當地的傳言說的是白眉最良恰恰是說馬良的人品德行為人最善,當然作為能力肯定也是有的,但馬良並不長於軍事,而是體現在行政規化上,劉備攻取零陵、長沙等地就是聽取了馬良的意見;至於作者懂不懂軍事我不知道所以不好評論,至於說不可能連營七百里,不知道那位評論者的參考又從哪裡來的,就算你認為陳壽說的是真的的話,那可真的是連營七百里了;如果要想真正看懂三國不看上幾十遍真的不大懂的

  • 16 # 悍刀行

    因為當時情況來看聯營幾百裡是不得不這樣做,路狹還崎嶇,沿江多峭壁。

    馬良不再劉備身邊,遠在武陵策反五溪蠻夷,大軍潰退的時候他也是從南邊往西北撤退的時候被步騭截殺的。

    連營幾百裡,被付之一炬。曹丕譏笑他“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魏書·文帝紀》連曹丕這個以不知兵不善戰而著稱的人物都看出連營是自取滅亡。

    但其實劉備連營數百里一方面受地理所限,一方面也是“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無利矣。”陸遜反擊之前吳軍其他將領這麼擔心道。

    https://m.toutiaocdn.cn/item/6665326778808009219/?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54945303&req_id=20190411091503010029051144572E0A8&group_id=6665326778808009219

  • 17 # 夏目歷史君

    首先,我們要明確,劉備連營真的沒有錯,劉備,作為一個“老革”——老兵油子出身且曾被曹操評價為當世英雄的人,被才能遠遜其父曹操的曹丕嘲笑不知兵,這本身殊為可笑。

    我們看歷史上陸遜能戰勝劉備,主要是兩個原因,一來是時間拖得太久,劉備軍銳氣盡失,二來是因為劉備失去了江面的控制權。

    我們先看當地地理自然環境,《水調歌頭•游泳》曾描述此地地貌:更立西江石璧, 截斷巫山雲雨, 高峽出平湖。水流尚能截斷。

    夷陵在現在的宜昌三峽一帶,過於長條、狹岸的地形,使得劉備的蜀漢大軍兵力完全沒有辦法可以鋪展開來,連營百里實屬無奈。而且蜀漢水兵整天待在船上的話,活動空間有限,可謂苦不堪言、而普通步兵又時常遭遇暴雨侵襲,日久自然倦怠。

    而機智的陸遜面對劉備連營,一直是龜縮防守,等待時機——用拖時間的方法,等的就是劉備的軍心懈怠。而且與悽慘的蜀軍相比,東吳屬於主場作戰,它把守夷陵隘口(夷陵東部地形開闊,而西部是狹長河谷),蜀兵被阻擋在千里河谷內。

    由於戰事曠日持久、天氣溼熱難耐,蜀軍銳氣必然盡失。在蜀軍銳氣盡失之後,陸遜利用水軍優勢於劉備軍身後登陸,前後夾擊,而夷陵地理特點就是前文已經說了,十分狹窄,只要東吳繞後軍隊四處放火,蜀漢大軍優勢軍力根本發揮不出來,而且反而成為累贅,踩踏傷亡無數,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根本無處可逃。

    因此,當劉備後路被東吳水軍截斷後,只能沿著岸邊狹道奔逃以希望可以躲避東吳水軍追殺,夷陵之戰劉備慘敗。而東吳水軍藉助地利繞後火攻,這才是夷陵之戰的勝負手。

    好了,現在我們分析完了劉備戰術安排合理,我們再來看看問題的主人公——白眉最良的馬良,他當時為何不勸阻劉備放棄連營百里的戰術呢?

    透過上文我們已經知道了夷陵之戰,劉備最大的失誤是並不是因為連營八百里,而是因為被東吳水軍放火登陸斷了歸路,導致全軍覆沒、幾乎是僅以身免,至於連營?

    那根本就沒辦法選,而從頭到尾只有曹丕在那裡對著劉備這位叔叔輩的梟雄叫囂“劉備不知兵!”

    所以,正史中隨軍的馬良如果一定要諫,那也一定不會建議不連營,至於演義裡的馬良,倒是的確勸說過劉備,隨後就被劉備派往成都送佈置圖給諸葛亮,諸葛亮看完之後大吃一驚,但也只是表示這樣佈置非常危險,應該把提議這樣佈置的這個人殺掉,說完了就趕快去佈置著名的石兵八陣了,也就是說夷陵之戰那個時候演義中的馬良正在成都送信,按照古代那落後的交通,也根本來不及趕回夷陵通知劉備說諸葛亮說不能這麼佈置。

  • 1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夷陵之戰,劉備之所以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東吳的陸遜往後撤,退到山上防守,把一片幾百裡的平坦空間讓給劉備。劉備要想打吳軍,只得在這樣的平坦空間上紮營。結果陸遜採用火攻的方式,燒燬蜀軍營帳,讓蜀軍潰不成軍。接著陸遜率各部乘勝追擊,最終打敗劉備。

    (劉備劇照)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夷陵之戰之所以打敗,缺乏的就是謀略。一開始就進入了陸遜的圈套,在平地上紮營。依靠平地想要攻破陸遜居高臨下的堅固防線,這怎麼辦得到呢?

    當然了,劉備也用過一些謀略,比如,設下埋伏,想把吳軍引出來,進入他的包圍圈。比如,派士兵前往吳營前挑戰,來回大聲辱罵陸遜,想激起陸遜的怒火,從而出來和他決戰。但是,這些所謂的謀略,顯然都太小兒科了。只要陸遜沉住氣,不理睬蜀軍,可以說蜀軍就對他無可奈何。

    這不得不讓人感嘆,劉備的身邊沒有好的軍師,沒人給劉備出一個好的主意。如果龐統不死,跟隨劉備前往。如果法正不死,被劉備帶在身邊。如果劉備相信諸葛亮,讓他一同前往。這樣的話,有人給劉備出謀劃策,劉備是不是就不會打敗呢?

    又有人注意道,劉備前往夷陵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是跟在他身邊的,這個人就是馬良。為什麼馬良沒有很好地為劉備出謀劃策呢?

    要知道,馬良是相當不錯的一個人,他是馬謖的哥哥。馬良馬謖一共五兄弟,他們的名字(字)裡,都有一個“常”字,所以稱為“馬氏五常”。而這五兄弟中,數馬良最突出,當時還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說法。這裡的“白眉”,指的就是馬良,因為他有白眉毛。

    既然馬謖讀過很多兵法,馬良從同樣一個家裡出生的,他應該也是讀過不少兵書的。再一點,劉備瞧不上馬謖,卻一直把馬良帶在身邊。從劉備當荊州牧開始,到當漢中王,到在成都稱帝,馬良就是他身邊最信任的人之一。最後前往夷陵討伐東吳,劉備也把馬良帶在身邊的。

    (馬良劇照)

    那麼,馬良為什麼不為劉備想些計策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馬良“術業有專攻”。

    馬良確實很得劉備欣賞和信任,不過,他最大的才幹,是行政和外交方面的。

    劉備入川的時候,諸葛亮、馬良一開始都沒有隨他前往。後來龐統戰死,劉備徵召諸葛亮前往。當劉備重新打下雒城後,馬良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在信中,馬良建議諸葛亮要注意當地民眾的道德教化,讓當地民眾能夠馴服蜀漢政權。諸葛亮給劉備說了這事,劉備很高興,把馬良調過去,讓他擔任左將軍掾。

    從這裡可以看出,馬良在行政治理上,確實很有想法。

    後來,馬良又奉命出使東吳。出使東吳前,需要先遞交信函。當時諸葛亮對馬良說,你自己寫一下這個信函吧。於是馬良寫道:“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勳。其人吉士,荊楚之令,鮮於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願降心存納,以慰將命。”在這裡面,馬良不卑不亢地把自己誇了一通。這說明,馬良是相當有自信的。而且後來馬良去了東吳後,孫權對他非常尊重。

    由此可見,馬良的外交才幹確實是不錯的。

    馬良有行政才幹和外交才幹,但並不表明他也有軍事才幹。至少歷史上沒有這方面的記載。

    (夷陵大戰)

    二、馬良當時可能並不在劉備身邊。

    《三國志》記載:“遣良入武陵招納五溪蠻夷,蠻夷渠帥皆受印號,鹹如意指。”就是說,劉備率軍前往征討東吳的時候,派馬良去武陵,徵召“五溪蠻夷”隨軍一起前往討伐。也就是說,當時馬良去了武陵。最後,“五溪蠻夷”各部落的首領,都接受了蜀漢的印信封號,同意出兵。

    要知道,做這件事是需要時間的,而且當時的“五溪蠻夷”並不是只有一個部落,是很多部落。要說服這很多部落,更得花時間。所以說,當劉備在夷陵列陣的時候,馬良那時候很可能不在劉備身邊。

    雖然最終馬良是死在夷陵大戰中,但他應該是最後關頭才趕到。但那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三、馬良提出好的謀略也沒用。

    其實,劉備在夷陵大戰中下的是一盤死棋。蜀軍遠道而來,糧草很成問題,又沒有好的防禦工事。而吳軍又據險防守,拒不出戰。這種情況下,只要劉備把吳軍調動不起來,這場仗就沒辦法打下去。你要撤退,吳軍不跟你走;你要進攻,又過不去。總之,當時的情況下,就算諸葛亮、龐統在,可能也提不出好的策略,何況馬良的軍事上,本身就不怎麼在行,又是後來才去的。

    因此,就算有馬良,當時確實也是無可奈何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9 # 帥爸1092

    不是七百里連營嗎?

    劉備還是廢呀!明明可以水漢兩路進軍,卻非要集中大軍走山路,明明可以用政治解決問題,非得動戰爭

  • 20 # 史研

    劉備並沒有做錯什麼,只不過是因為當時天時地利人和已經喪失了。這個完全是一個不公平的比較,劉備想要去討伐東吳,可是奈何自己的實力不夠,要是換做諸葛亮去攻打的話,或許就能夠真正的取得成功。至少也不會像劉備這麼失敗,劉備這樣做都是咎由自取,怪不了別人。當時的劉備已經聽不見任何人的意見了,他只相信自己,甚至有人要反對他的話,他甚至都想要殺掉別人,所有人見到這樣情況都只能閉嘴。

    而當時的事中,馬良就待在劉備身邊,其實剛開始劉備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因為天氣實在是太熱了,所以劉備讓很多人都靠近水源的地方,而且有森林的地方,能夠讓大家好好休息,可是這是一個致命的破綻。大家以為劉備不會失敗,結果被陸遜的一把火給燒沒了。這個最主要的是陸遜依靠著東吳強大的水軍,然後將劉備的800裡前後夾擊,就像當初的赤壁之戰一樣,最終是能夠以少勝多,陸遜打敗了劉備。

    其實劉備剛開始做的800裡紮營是沒有什麼錯誤,劉備還是懂得一些兵法的。

    剛開始劉備做800裡紮營的時候是非常明確的選擇,因為這麼大的軍隊必須要合理的利用。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只能夠採取這樣的方式才能夠保證安全,這樣前呼後應就根本不怕東吳會是什麼陰謀詭計。

    東吳的地形是是非常複雜的,只能夠透過水軍才能夠進入東吳,否則以路上進攻的話是很難打敗的,當初曹軍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方式被打敗了。而劉備知道自己沒有一個強大的水軍,就算有強大水軍也不可能和東吳抗衡,曹操都敗得如此慘烈,更何況是自己呢,所以劉備為了妥善起見,還是用走陸路的方法。

    但是劉備卻沒有想到東吳一直都沒有和劉備打,劉備可是一直都在等待著一點,等了很久很久都快到了夏天,這個時候天氣已經是十分炎熱了。在古代打仗的時候,一般是冬天和夏天都不會打仗的,這個時候人們都需要休息,沒有人能夠接受過這樣的天氣考驗。但是劉備卻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打敗東吳,當初可是信誓旦旦的說一定要將東吳打敗,現在回去實在是丟了面子,更何況關羽和張飛的仇都沒有報。

    所有人都知道劉備的小心思,最後都沒有和劉備說什麼,都是按照劉備的吩咐去做。因為大家實在是忍不住了,劉備駐紮的地方離水也實在太遠了,劉備見到這樣情況也於心不忍,所以就吩咐所有人找一個陰涼的地方,還有靠近水源的地方,結果就露出了破綻。

    因為劉備從小不喜歡讀書,所以就會犯了一些常識性的錯誤,那就是一直攻打不下去的話,總會弄出破綻。

    劉備從小就是不喜歡讀書的,當初家裡還是有一點點錢的,宗族也可以資助劉備去讀書。但是劉備卻從來不喜歡這些東西,最後到了20多歲還在賣著草蓆和鞋,實在是侮辱他漢室宗親的身份。劉備是一個非常驕傲的人,最看不慣別人指示他做什麼事情,總是以自己漢室宗親,不會做一些低價的事情。

    當時劉備其實也並不完全想要去攻打東吳,但是見到所有人都反對他的話,自己剛剛當上皇帝必須要樹立威信,要透過對東吳這一場戰爭徹底的征服所有人。現在見到仗都無法打下去了,可是他還苦苦堅持,其實他也知道放士兵在一些樹林之中也是不好的,可是也沒有辦法,大家見到這樣子也只能夠聽從劉備的吩咐。

    最後一把火就把他們燒沒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東吳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水軍,將劉備的大軍,可是前後夾擊,在火勢兇猛的時候往四邊逃,可是那4邊裡已經全是東吳的埋伏。幾十萬大軍就葬送了這裡,只有劉備自己一個人狼狽地逃了回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跑步跑幾公里才能達到鍛鍊身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