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客世界
-
2 # Wjm山林之兔
網際網路本身不創造任何財富,可當今中國卻是幾個網際網路公司富的冒油,在實體制造業哀鴻遍野的同時,網際網路公司以搶地盤區域,搶優勢資源,搶最大利益的方式出現。互相殘殺,互相侵吞,互相火拼勢必就愈演愈烈,何足怪哉!
-
3 # 接招方浩
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教科書上說: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導致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又激化國內外矛盾,所以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通俗地說,本來大家都是搶殖民地來支援國內發展,但搶來搶去發現沒啥好搶的了,到最後只能是帝國主義之間互相懟。
當用戶增量市場越來越小的時候,只能調轉槍口,向存量市場進攻。誰的地盤大,就搞誰。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這麼爆發的。
2010年周鴻禕為什麼單挑馬化騰?那一年,中國基於PC網際網路的網民數量在環比增幅上,第一次開始明顯下降,這也就意味著,PC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正式進入衰退期。
360很難再搞到PC端的增量市場了,只能向最大的存量市場進攻。騰訊是最好的選擇。當年騰訊體量大、口碑差,360怎麼打,都不會輸。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3Q大戰結束不到一年,360在美帝上市了。日本在一戰尾聲趁火打劫,拿下了德國在遠東最重要的基地和軍港——青島。這是存量市場的二次交易。
2017年是個什麼光景?據預測,今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增速在3.5%左右,明年降到不足3%。而在2013年,這個數字是將近15%。
地主與地主互相懟,之前在中國網際網路戰場並不少見,比如淘寶幹翻eBay、百度做掉谷歌,乃至360單挑騰訊,這些基本都是雙邊戰爭,不涉及第三方巨頭。
但這一次有很大不同,就是巨頭之間、巨頭的兒子之間、巨頭的盟友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誰和誰都可能是敵人:
新美大與阿里。王興與張一鳴是老同事兼老鄉,張一鳴經歷過「股東變敵人」的事情,王興早就體驗了。阿里2011年就投了美團,一心想讓美團按照UC、高德、優酷的劇本前進,無奈王興刺頭,寧死不從。
所以阿里怒了,一手重整口碑、一手控股餓了麼,幾乎在O2O的每個細分領域,都直接開戰。
新美大與滴滴。出行是O2O領域最具想象空間的事情,所以王興要做網路約車、要投資摩拜。
程維也不是傻子,出行不只是汽車,所以改名叫「滴滴出行」。既然叫滴滴出行,那麼投資ofo也就順理成章了,將來再做機票、酒店、民宿,也一點也不奇怪。而這些,新美大都在做。
滴滴與百度。沒錯,這是一對正在路上的冤家,它們的賽道叫無人駕駛。百度請來陸奇,滴滴融資50億美金,所有的看點都在無人駕駛(人工智慧)。
當然,作為開胃菜,百度的糯米和滴滴投資的餓了麼,一直較勁。
京東與阿里。這是兩條路線的戰爭,路線之爭歷來關乎生死存亡。阿里市值突破3000億美金,京東也闖過500億美刀,目前是馬爸爸領先。但與京東更像的美國亞馬遜,已經接近5000億美金,淘寶小時候的模仿物件eBay,現在不到400億美金。好戲還在後頭。
當然,雙方最直接的戰場還是在遊戲。遊戲領域只會越來越集中、越來越壟斷;小的玩家機會越來越少,巨頭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直接。王者榮耀和陰陽師還會有,但最有可能姓趙。
這是中國網際網路從未有過的亂世:隨便拉出兩個巨頭,就有可能是冤家(或者正在醞釀情緒的冤家)。
表面上看,是二戰的局面,實際上更像冷戰。美蘇才是爸爸級的存在。看看騰訊與阿里的戰場分佈:
這是史上第一次發生在網際網路巨頭之間的軍閥混戰,有帝國戰爭,也有代理人戰爭,我兒子跟你懟,你侄子跟我懟,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BAT的叫法快10年了。據說過去五年,三家巨頭共投資了30家已上市公司和幾百家未上市公司;中國網際網路未上市創業公司估值前30名的公司,80%有BAT的投資。
以前,大家不適應的是BAT什麼都做;如今,大家習慣的是BAT什麼都做。
以前為什麼不適應?因為巨頭專門幹創業公司,所以騰訊成為全民公敵;今天為什麼習慣?因為巨頭掐巨頭有好戲看。神仙打架,首先要拉攏小鬼。
以大打小,是讓中國網際網路無路可走、寸草不生;黑社會火拼,是街頭利益重組,讓小商小販安心做生意。
顯然,在這場勢力範圍爭奪戰中,騰訊和阿里走到了前面。更重要的是,這是在原有核心業務以及新興業務同時獲得迅猛增長的前提下實現的
以前有個說法,行業老大與老二打,最有可能掛掉的是老三。京東距離百度還差100億美金的市值,網易還距離200億美金。據說未上市的滴滴,估值也在500億美金左右。稍微有個風吹草動,早已不復BAT之實的百度,真有可能會把BAT之名都丟掉。
誰能接棒?
丘吉爾說,這不是結束的開始,而是開始的結束。二戰即將結束,冷戰即將上演。
-
4 # 阿寬akuan
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
阿里錯過社交,為彌補社交缺口不惜重金打造釘釘。
新零售到來,巨頭湧入線下流量入口爭奪,兩個巨頭又要競爭。
網際網路汽車、人工智慧還有眾多高科技領域,兩家的競爭沒有停止過。
話說回來,為什麼競爭愈演愈烈?
因為網際網路世界一步錯,步步錯。落後一棋,很可能在生態鏈中發生連鎖反應,最後導致全軍覆沒。
-
5 # 秀秀2745
競爭不可避免。社交阿里幹不過騰訊,電商騰訊搞不過阿里。目前兩家各自領悟都已經達到瓶頸,手不往外伸就等著對方來吃自己的市場。兩家唯一合作的滴滴。從美團王興的口中得知雙方對於嘗試合作效果都不是很滿意。自然只能過招了。目前來看兩家公司誰也不服誰,今天你出微信紅包,明天我做支付寶社交這方面騰訊更勝一籌。阿里投資美團,騰訊攜點評入股。阿里反手就投資餓了麼。騰訊電競做的風生水起,不做遊戲的阿里也宣佈成立遊戲事業部。微博大戰打的不可開交。阿里買了老大新浪微博。影片業大戰阿里買了優酷土豆。上網入口阿里買了uc。音樂蝦米。天天動聽。阿里勝在底子厚,家底多。我不跟你BB誰牛逼我買誰。這些行業騰訊還真不是搞不過那些公司。阿里買過來可就不一樣了。你要跟我拼火力你也得掂量掂量。目前兩家各自領悟都是寡頭,相互過招有來有往難解難分。還沒決勝負未來競爭會更強烈。我們靜等兩家公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吧
-
6 # 蘇近雲
我認為這兩個企業在中國可以說是平分秋色,他們兩個都是網際網路巨頭,一個國際化程度高,擁有大批的海外客戶,一個是國內社交頂級流量,因為他們真的所從事的領域不同,前景不同。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除了最知名的淘寶以外,相關的產品例如支付寶等開展的如火如荼。在80後、90後做主導勞動力引領中國的經濟以後,阿里巴巴的新型購買方式以及貼心的各項服務、完美的經營模式很快就佔據了中國的銷售市場,它不但對一些大的商場、小商品批發市場等造成衝擊,甚至開闢了支付寶掃碼即付款的支付方式讓人們減少了使用現金所帶來的麻煩和不足,從各種方面提高了其安全性。 在淘寶的發展來講,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短時間內不可能消失或是減少趨勢。
17年的聖誕節,支付寶又投入了幾個億用來進行全民搶紅包的模式,在跨年之後又出現了“年收入賬單”等措施,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更多的使用支付寶。雖然都說,“馬雲的大時代已經過去”,但一段時期內依舊勢頭不減。
騰訊 騰訊以佔據人們主要的社交方式為主導,開發各類遊戲作為副業或是賺錢的方式,可以說是一家近乎壟斷的企業。隨著人們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更多的人喜歡享受而不是被迫勞動,他所開發的各類遊戲更是符合人們的興趣愛好以及認知需求,近幾年很火的“王者榮耀”手遊又是席捲了幾億人民幣。qq、微信不僅是人們日常交流的工具之一,更是人們在辦公等必要的檔案傳輸工具。
-
7 # 無所謂68740
騰訊和阿里巴巴之間的競爭可謂由來已久,一個電商行業的龍頭企業,一個社交領域的老大,阿里巴巴想涉足社交領域可是每次都以失敗告終,而騰訊聯手京東就是想抗衡阿里巴巴的電商,即便如此競爭激烈,在短時間內也分不出上下,當然了,越是這樣越會競爭。
記得有句話說的好,這個世界最失敗的就是第二名,所以都想做第一,當然要競爭了。
-
8 # 牛科技
6月12日,抖音首次公佈了自己的使用者資料:截止目前,抖音國內日活使用者突破1.5億,月活使用者超過3億。
在網際網路紅利消退之際,抖音以其迅猛的增長的態勢在短影片領域殺出一條路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日活從0到1.5億,不斷創造高峰又超越自身。抖音的成功帶動了整個短影片行業,更是讓傳統的網際網路巨頭看紅了眼。其中,反應最明顯的就是騰訊。
被動了乳酪的騰訊
Questmobile3月份釋出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資料庫》報告顯示,即時通訊行業佔比明顯下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8%;而短影片卻呈現爆發增長趨勢,從去年的1.5%快速增長到了7.4%。
短影片行業正在蠶食市場份額,這一點從網際網路女皇的報告中也可以得到印證,其資料顯示,傳統社交媒體的市場比例已經從2016年的60%下降到2018年的47%,影片媒體則從13%增長至22%。傳統社交媒體每一點消失的市場比例都能從影片媒體的比例上得到反映。
騰訊反擊 從“口水戰”到“真刀真槍”
這一做法看似是針對了“抖音”,但似乎也做到了一視同仁。張一鳴有苦說不出,開始將矛頭轉向騰訊重金扶持的微視,稱其抄襲抖音。
從“口水戰”到“真刀真槍”,騰訊這一套組合拳打的抖音措手不及,只能以“弱者姿態”在網際網路上頻頻發聲,期盼得到輿論的同情。
騰訊抖音三槍對壘
-
9 # 江湖小百科
沒那麼嚴重,互相之間淺度合作,然後進行試探性的火拼,都在測試對方的底線,在這個底線的基礎上進行競爭,這是都是利己的,雙方都希望看到的結果,這兩艘網際網路戰艦不會太過火,無非就是下面的公司打打嘴炮。騰訊的名聲一直不是很好,抄襲 未成年沉迷遊戲 負面新聞很多,所以日子不好過,阿里日子也不舒坦,除去網路零售部分,阿里的海內外總盈利不到250億,網路零售部門佔比例太重,支付寶去年因為80倍槓桿,觸及底線又被約談。日子都不好好過。雙方都在試水
-
10 # 劉亮34759677
騰訊是個流氓企業,做遊戲坑害小學生,利用網際網路社交的地位打擊競爭對手,社交軟體有優勢就隨意打擊別人,就好像國家電網是私企不給你供電一樣。另外,抄襲大王,利用使用者數優勢,把一大把創新企業給抄死了
-
11 # 天方燕談
未來3-5年的主戰場還是阿里系PK騰訊系,它們基本已形成圍繞消費的生活服務,涵蓋“衣、食、住、行、娛、育”的產業生態,兩家市值超10000億美金的網際網路巨頭,已經統一了中國網際網路江湖。阿里在電商領域佔據領先優勢,騰訊在社交遊戲領域一家獨大,除自身優勢外,兩家巨無霸還對處於風口的行業不斷投資,企圖在各自青睞的領域搶佔一席之地,自然免不了正面交鋒。
1、移動支付領域競爭最為激烈。
支付渠道能擁抱鉅額市場的同時,還是一切商業行為的入口,阿里與騰訊對於生態支付入口必然是寸土必爭。阿里最早開始佈局網路支付平臺,後期推出的餘額寶一舉打破銀行多年來的壟斷地位,在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份額中,阿里的支付寶已經佔據了53%的市場。而騰訊推出財付通與微信平臺對接,不斷侵蝕支付的市場份額,2017年終於突破了40%,直逼阿里。
2、新零售之戰愈演愈烈,兩家目前在新零售領域的佈局都是超重量級,靠買買買廣泛佈局。
阿里:O2O平臺端(餓了麼、口碑)、電商基礎(淘寶和天貓)、進軍線下商超(盒馬鮮生、銀泰、入股高鑫零售、歐尚、大潤發)、完整的物流基礎設施(菜鳥系統、點我達)
3、佈局交通出行平臺。
阿里投資ofo、哈羅並自創永安行單車,以支付寶為入口滲透地鐵、公交、高速收費站等交通領域,阿里投資滴滴、高德、小鵬汽車、車來了、立刻出行等,在地圖資料造車領域企圖佔得一席之地。反觀騰訊投資摩拜、滴滴、蔚來汽車、特斯拉、四維圖新等,佈局出行市場,與阿里一一抗衡,不過雙方的投資目前都處於前期佈局,尚未進入收穫階段。
4、外賣戰役。阿里放棄美團轉投餓了麼,餓了麼與百度外賣聯手合併,扶持自身品牌口碑,騰訊投資新美大,幾大風口上都是阿里和騰訊的身影。
-
12 # 吳懟懟1、社交電商動了社交的蛋糕,還是電商的蛋糕?
社交老大騰訊曾經堅定地抱著電商夢,先有拍拍後有易迅,本以為自己擁有數量龐大的社交使用者,能夠輕鬆堆砌社交電商的壁壘,結果反而被淘寶圍追堵截,利用qq和微信的社交流量發展著淘寶客業務和淘寶使用者維繫業務。
不管怎麼說,攪局者拼多多一頭撞破了電商和社交的界限,讓騰訊看到了社交電商的巨大想象空間。
在《財經》雜誌的一篇採訪中,拼多多創始人黃崢表示,相對於越來越重的淘寶,拼多多千人千面的資訊流商品推薦以及社交裂變,優勢明顯。
3、二者的戰略佈局大致趨同,競爭在所難免比起all in ai 獨自孤獨玩耍的百度,阿里和騰訊的戰略佈局大致趨同,騰訊有騰訊影片,阿里就買下優酷土豆,騰訊投資美團,阿里買下餓了麼,阿里系的美團買下摩拜,阿里投資ofo和哈羅單車,微信重啟短影片應用微視,阿里宣佈釋出短影片應用獨客,連阿里最引以為傲的支付寶,騰訊也養出了微信支付這個強敵。
大家彼此彼此,各不相讓,市場就這麼大,使用者就這麼多,網際網路發展了二十多年,移動網際網路也發展了6、7年,流量紅利已經在消退,線上線下獲客成本都在增加,往後的每一步發展都至關重要。
-
13 # 少軒880
現今中國網際網路,分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派系,對於當今社會是市場經濟,需要競爭,有競爭才能發展,才能更強大,畢竟兩大陣營在很多領域有競爭,雙方都想涉足撼動對方主導領域,禮尚往來,非禮也。兩家企業沒有那家好那家壞之分,就像淘寶上的假貨,騰訊的遊戲,但是兩家企業對中國生活帶來的方便是有目共睹的,對人民群眾來說,兩陣營的競爭還是有利的。最後就是陣營都很強大,稍微慢一步可能就會被對方搶佔先機,所以說競爭還會愈演愈烈,誰都不想落後。
-
14 # stormzhang
我們不妨簡單以下幾個方面簡單剖析一下:
1、阿里的電商和騰訊的社交。騰訊最擅長的領域是社交,主要產品是微信、QQ,而阿里最擅長的領域是電商,主要產品是淘寶、天貓。在最擅長的領域上,主要做社交的微信基本已經普及中國大陸,但騰訊社交的國際化擴張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而阿里的電商在國內和國際化擴張都具備很大潛力。
阿里和騰訊都想在對方的領域的插一腳,阿里從來往到釘釘,騰訊從拍拍到拼多多,背後無一不是阿里系和騰訊系的火拼。
3、阿里的社交和騰訊的電商。騰訊擁有微信這個社交巨無霸,於是阿里投資的微博和陌陌這兩個在社交領域稍微有點名氣的產品,但目前看來基本沒有機會撼動微信的地位。阿里擁有淘寶的這個電商巨無霸,於是騰訊投資了京東,並且京東因其特有的自營模式,頗有對飆淘寶的氣勢,當然,藉助於微信的熟人社交關係鏈,如今在三四線城市正如火如荼的拼多多對淘寶來說慢慢的也有了一定的威脅。
因此,目前來看,在對方戰場的火拼上面,阿里系在社交上的釘釘使用者破 1 億,而騰訊系在拼多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阿里和騰訊的外賣戰場。在外賣領域,騰訊投資的美團外賣與阿里控股的餓了麼和口碑外賣,兩者的市場份額相差不大,但目前來看,還是騰訊的投資的美團外賣略勝一籌。外賣領域背後的燒錢,無疑仍然是阿里系和騰訊系的火拼。
5、阿里和騰訊的出行領域戰場。在網約車領域,阿里投資的快的和騰訊投資的滴滴合併後,快的基本目前基本不復存在,形同虛設,目前滴滴是網約車老大,阿里完敗騰訊;在共享單車領域,騰訊扶持摩拜,ofo 站隊阿里,阿里在網約車市場前車之鑑的思慮下,另外還投資了一個哈羅單車。
目前情況,在摩拜被美團收購,ofo 呈現強弩之末的跡象之時,阿里螞蟻金服投資的哈羅單車強勢崛起,連續融資,頗有共享單車之農村包圍城市的氣勢。因此,阿里系和騰訊系在出行領域的火拼上,阿里系前車之鑑,略佔優勢。
綜上所述,不管是從衣食住行的角度看,還是從電商社交遊戲的角度看,毫無疑問,阿里系和騰訊系的火拼愈演愈烈的背後,一是商業的驅動,二是競爭力的驅動。
-
15 # 少年老承
近年來,中國網際網路火藥味變得越來越濃,曾經BAT三足鼎立局勢,隨著百度的掉隊,演變成了騰訊和阿里的楚漢相爭。如今網際網路以及逐漸涉及多個生活領域,繁衍出多個行業,騰訊和阿里的體系越來越廣,競爭越來越多,火藥味越來越濃。
騰訊和阿里最大的競爭屬於支付競爭
智慧手機支付增長的勢頭越來越強勁。無論是購物、就餐還是打車出行。使用手機付款購物已經成為常見現象。過去,阿里是移動支付領域的主要公司,透過網購的方式增加使用者數量。但微信使用者的增長,推動了騰訊加入移動支付市場的節奏。截止18年7月,微信支付使用者約8.3億,遠超了支付寶的6.5億使用者。
電商格局逐漸明顯
阿里,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旗下的淘寶擁有超過5億的註冊使用者,每天有超過6000萬的訪客,日均商品交易超過8億件。騰訊看到電商的發展趨勢,投資京東和拼多多。而京東2017年使用者資料達到2.633億,截止目前,拼多多的使用者數量超過3億。
騰訊社交為國內龍頭
外賣市場的競爭
國內的外賣市場,無疑被美團、百度外賣和餓了麼瓜分,雖然前不久滴滴插足參與他們的競爭。美團和餓了麼,以補貼為手段,吸引消費者關注。在兩家外賣企業瘋狂燒錢的背後,是以騰訊和阿里作為依靠。
隨著騰訊和阿里對線下服務的力度加大,移動支付場景的拓展,服務內容的質量,日後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
16 # 棍子說網際網路
為什麼會感覺阿里和騰訊系競爭越來越激烈。
因為兩家公司的邊界越來越大,交集也越來越多。
1電商電商是阿里的根據地,淘寶和天貓是主陣地。而騰訊在自己做拍拍網失敗後轉而進入了投資,比如抽獎京東,扶持阿里對手京東,投資唯品會等,也在實現電商領域延伸,而這是根本,阿里的火藥味更重,競爭自然更加激烈。
2社交這是騰訊的王牌,從QQ到微信,這是改變整個網際網路方式的產品,基於幾十年的社交關係鏈,騰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而在這方面,阿里也在試圖進入,之前的來往就是對標的騰訊的,另外投資的企業社交釘釘最近也拿出優秀的成績單,網上一直在說,騰訊電商之心不死正如阿里社交之心不死一樣。
3生活服務騰訊投資美團,阿里復活口碑,投資餓了麼,收烏購大麥網等。另外就是線下大型超市的聯合,沃爾瑪聯合騰訊,永輝聯合京東等,都在最大程度搶佔流量,搶佔使用者心智等。因為巨頭礦大,需要利用投資來實現地位保持,而
4其他阿里除了短影片,騰訊影片,影片網站,輸入法等都在同一層面進行了肉博,因為市場就在那裡只是活下去的才是有機會
阿里和騰訊各自在自己領域有建樹,也想民延伸其他,而自然會產生競爭。這種競爭理解
-
17 #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阿里系和騰訊系的火拼必然會愈演愈烈,為什麼呢?阿里和騰訊現在最賺錢的是網路支付和網路金融服務,而最賺錢的這個板塊的業務,阿里系和騰訊系是最大的競爭對手,在國內阿里系和騰訊系目前沒有競爭對手,或者說其的競爭對手還沒有能力與阿里系和騰訊系競爭。
阿里系和騰訊系10年前還沒有競爭關係,或者說還不明顯,可是現在是越來越清楚,雙方最賺錢的業務最大的攔路虎是對方,市場和流量到最後能賺大錢的最後都是網路支付和網路金融服務,網路支付和網路金融服務是雙方未來增值空間最大的業務,當雙方明白這個道理後,阿里系和騰訊系就從小打到大打,而且後面雙方真正的大戰還沒開始。
目前雙方只是在試探對方,看對方的反應,然後找到對手的薄弱環節再下重手。所以,阿里向騰訊的社交平臺下手,騰訊向阿里的電商平臺下手,雙方都想來個黑虎掏心。
當然站在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考慮,阿里系和騰訊系的競爭有利於提高我國網際網路產業的競爭力,只有公平競爭才能提高整個網際網路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加快我國網際網路產業超過美國的網際網路產業。
因此,阿里系和騰訊系的競爭是好事,阿里系和騰訊系的競爭才剛開始,雙方短時間還難分勝負,阿里系和騰訊系的競爭大戰序幕才剛剛拉開。
-
18 # 科技抱拳奧特曼
因為兩家公司的規模都比較大,所以競爭激烈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吧。現在國內的網際網路公司由BAT三足鼎立變成了AT雙寡頭階段,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將會處於均衡狀態。自然會看到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不光騰訊這麼搞,阿里也在這麼搞,所以看上去才特別正常。
而且騰訊和阿里不是一個型別的公司,二者的較量很難說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讓它倆對比,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意思。
能“較量”的位置基本上是和電商相關,這方面二者是互有勝負的。騰訊沒有佔上風,阿里也沒有遙遙領先。就算是雙方正面剛的支付領域,其實也是定位不完全相同的。微信支付更傾向於零錢化支付,支付寶更傾向於大額支付----但是,這已經挺讓支付寶顫抖了,畢竟本來零錢化支付也是支付寶的重要領域之一。
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或許是因為經常用微信聊天的緣故,我手機裡的微信後臺是經常開著的,買東西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選擇微信支付,目前的QQ和微信使用者普及率都特別高,從小孩到老人,聊天工具幾乎不是QQ就是微信,這樣的流量這樣的使用者成本,也是支付寶難以企及的。
玩過電商的小夥伴都知道獲取使用者的成本,騰訊培養了幾億青少年使用者,將來薅羊毛的成本幾乎為零,對於阿里來說,或許這才是應該保持競爭,並且始終讓自己堅持將進步的根本吧,確實無論公司規模多大,都不能掉以輕心。
-
19 # 大雄很懶
為什麼阿里和騰訊的火拼越來越來激烈?
其實阿里和騰訊的相互侵佔一直以來都是有的,只不過現在隨著兩家公司的體量越來越大,投資的公司越來越多,這種態勢變得更加激烈了。
先從兩家公司說起。騰訊以社交軟體起家,所以在社交領域是霸主,擁有巨大的社交流量,而阿里以電商發家,一直是電商領域的領頭羊,掌握大多數人的錢袋子和消費資料。
在二者競爭還沒這麼激烈的時候,阿里和騰訊其實都想在對方的領域插一腳,阿里從來往到釘釘,騰訊從QQ網購到拍拍網,誰都想在對方領域分一杯羹,但是誰都沒能夠給對方造成實質性的衝擊,加上但是二者還沒那麼受人矚目,所以沒有給人以劇烈的火拼的感覺。
而近些年來,因為騰訊的社交流量和淘寶的電商流量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都遭到了一定的瓶頸,都需要透過開闢新的領域保持良好的增長。阿里和騰訊都沒有放棄對對方領域的覬覦之心之心,阿里投資微博,大力發展釘釘,騰訊投資京東和拼多多,隨著雙方的投入和投資的公司發展越來越壯大,自然競爭也越來越激勵,給人火拼的激烈感。
除此之外,他們都透過投資、收購或者其他手段構築其生態圈,騰訊透過投資構築起社交流量為主,外賣、網約車、電商、遊戲、影片等生態圈,而阿里在電商,金融,雲計算等方面主力發展,同時在社交、地圖、文娛、出行等領域都加大了發展或投資。二者在許多領域都有相同的投資佈局,隨著網際網路來到了下半場,雙方投資的公司都迎來了發展的成熟期,雙方的進入了充分競爭的時期,誰都沒有後退的餘地,唯有向前,所以就會有激烈的火拼出現,且愈演愈烈。
阿里系和騰訊系的火拼,還是都踏進了對方的領域,而誰都沒有後退的餘地,所以愈演愈烈是必然的結果。 -
20 # 地震博士
阿里系和騰訊系的火拼的確愈演愈烈!
其原因主要是,這兩大網際網路巨頭,最近幾年賺錢都太厲害了。因此,他們開始利用手中的鉅額資金來實現再生產,再發展。而收購發展勢頭良好的中小企業,就成了他們的主要競爭點。比如最近這幾年一直很火的共享單車,騰訊一開始押寶摩拜單車,阿里則押寶ofo,但是後來阿里發現ofo的發展理念和風險控制等與自己不同點太多。因此果斷髮展自己的小藍單車。而騰訊則於2018年指示自己旗下的美團全資收購了膜拜單車。從而使得,ofo舉步維艱。而小藍和膜拜成了共享單車行業的代表。也預示著阿里系和騰訊系在共享單車上的火拼仍然要持續下去!而在其他領域,這兩大巨頭也頻頻出手,尤其是移動支付方面,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爭相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客戶。
但是,我覺得作為中國最成功的網際網路科技企業,應該更多的將資金投入到研發中去,積極應對未來的人工智慧等的發展。畢竟,只靠收購最多就是聯想,而永遠成不了蘋果!
回覆列表
阿里和騰訊的較量由來已久,阿里不止一次想入局社交,而騰訊也多次在電商領域折戟。阿里和騰訊現在幾乎壟斷了網際網路行業,下面來具體分析一下阿里和騰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原因。
第一,兩家都是歷史比較短的公司,都還是第一代領導集體,能清楚的看清新興行業的前景,這樣手握巨資的他們就創造出了阿里系,騰訊系。
第二,二馬是能代表一個時代的優秀企業家,知道創新對於企業生存的重要性,但是因為他們也阻擋不了歷史的車輪,所以投資版圖驚人的相似。
第三,兩家的主要業務都在國內的,而國內網際網路行業人口紅利漸漸消失,而在網際網路領域,人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佈局相同的領域競爭都變成了補填搶人大戰,而幾乎不可能挖掘到新的客戶群。
從以上三點就變成如今的阿里騰訊系之間瘋狂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