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難得浮生閒半日

    花木蘭,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人,老家是河南商丘虞城縣。

    抗擊的是柔然。

    柔然是蒙古草原上的一支遊牧民族。這些遊牧民族居無定所,又沒有民族文字來記載傳承文明,具體是匈奴還是鮮卑的後代誰知道呢?

  • 2 # 西府趙王爺

    花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大概在公元五世紀左右。當時中國北方正處於北魏的統治階段,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搶掠,中原百姓,不堪其擾。

    於是朝廷為了解決邊境問題,決定徵兵打仗,當時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這便是花木蘭替父充軍的故事!

    所以,當時花木蘭從軍攻打的是北方的柔然人!

    柔然,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是我國曆史上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大概活躍在南北朝時期。

    至於其起源,《魏書》當中說它是東胡和匈奴的後裔,還說它是先世源於出於大魏,也就是說柔然是鮮卑的一支。當然,還有東胡、鮮卑、塞外、雜胡等等諸多的說法。

    柔然這個部落應該是鮮卑、匈奴、突厥等等許多民族和部落柔和組成的,反正多效合一的混合品種。

    柔然族於5世紀至6世紀達到興盛,勢力北到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達大興安嶺,與地豆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旗和通遼市一帶)相接,東南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達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並曾進入塔里木盆地,服屬了天山南路南北兩道諸國。

    公元402年,社侖建號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國。柔然汗國經常對北魏用兵,奪取所需糧食和物資,成為了北魏北方的一大威脅。

    於是兩國在公元五世紀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從社侖、斛律至大檀的20餘年間,柔然幾乎每年要襲擊北魏北方邊境。北魏也發兵北伐,乃至親征或巡邊,並在沿邊加強屯田和設定軍鎮,屯駐重兵,拱衛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討滅赫連夏、北燕、北涼的過程中,七次分道進攻柔然。

    花木蘭從軍應該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而在與北朝相持百於年之後,柔然汗國最終為新崛起的突厥而攻滅,柔然這個民族也因為國家的消亡逐漸與鮮卑,漢人等融合同化,最終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 3 # 金鵝池隱士

    北魏孝文帝改革後,社會經濟得到大發展,北方遊牧民族柔然不斷犯邊,花木蘭是北魏宋州人,從小隨父習武,當時朝廷規定,每戶必須出一男丁出征,父親是家中唯一男人,且年齡大了,於是花木蘭替父從軍,所以花木蘭打的是柔然。

  • 4 # 行雲流水1437995

    古典詩歌《木蘭辭》描寫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受到歷代人們的傳頌。然而對於木蘭其人其事的傳說非常多,孰是孰非,至今仍無定論。

    有人說木蘭是宋州(商丘)人,也有人說是黃州人。有的認為木蘭姓魏,有的說姓宋,而多數人認為姓花。有人考證“木蘭"是鮮卑族姓,因而斷定木蘭是鮮卑族人。北魏人矯健尚武,騎馬射箭成為風氣,不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樣。

    《木蘭辭》產生於北魏,其歷史背景很可能是北魏抵禦柔然入侵的反掠奪戰爭。作者在詩中不僅歌頌了木蘭的愛國熱忱,也透過棄官還鄉表現了她不羨慕功名利祿、熱愛和平生活的高尚情操。

    柔然是北方繼匈奴和鮮卑後崛起的一支遊牧部落,遊牧區域位於北魏的北部,主要位於今蒙古國和貝加爾湖一帶,西抵阿爾泰山西部,東達鄂爾古納河。天氣不好時靠劫掠度日,因此時常南下搶掠。木蘭就應該是生活在北魏境內的女子,替父從軍抗擊柔然。

    柔然在歷史中存在時間極短,不久後就被柔然人稱為“鍛奴"的突厥所滅。

  • 5 # 唐唐新農業

    花木蘭

    當年,

    代替

    她父親

    從軍

    之時,

    攻打的,

    是,突厥!!

  • 6 # HuiNanHistory

    如果木蘭一方的身份清晰了,她的對手的身份也就自然明確了。

    首先,《木蘭辭》中同時出現了“可汗大點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等詩句。

    木蘭的君主是兼有可汗、天子(Khaqan)雙重身份的人,這個人很可能是一位公元5—6世紀的北魏君主。

    事實上,早在公元4世紀,可汗一號已存在於慕容廆時期的鮮卑諸部間。在講述北魏拓跋氏先世的《嘎仙洞銘文》中,更是明確寫有“皇祖先可寒”的字樣,可寒即可汗是也。同時,北魏君主也接受了中原皇帝的身份,如《魏書·序紀》記“文皇帝,諱沙漠汗”就是典型案例。

    其次,按照《木蘭辭》提供的幾處地名,包括“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等等,黑山、燕山都在內蒙古中部,這一地區是北魏與柔然人多次戰爭的主戰場。

    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朝廷更是曾三次大規模用兵柔然,是為“可汗大點兵”的實際背景。

    除此以外,為了抵禦柔然的侵略,北魏特地在平城周圍設有六鎮。花木蘭很有可能就是一位來自六鎮的軍戶女子。

    總而言之,花木蘭可能來自北魏六鎮,她替父從軍攻打的物件可能是柔然。

  • 7 # 洛水清風

    《花木蘭》是一首膾炙人口敘事詩,它描寫花木蘭代父從軍,英勇殺敵的動人事蹟。花木蘭的故事也被改編成戲劇、影視在民間廣泛傳送。那麼,花木蘭攻打的敵人是誰呢?這就需要我們剝絲抽繭,於迷霧中堅輪廓,於平淡中見神奇。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所謂的北朝就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大約在公元420到公元589年。北朝先後經歷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朝代,它是北方遊牧民族鮮卑人建立政權,所以《木蘭辭》才有“可汗大點兵”的詩句。

    而花木蘭生活的年代最有可能是北魏時期,因為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對北方控制力減小許多,不顯山不露水的柔然逐漸在蒙古族強大起來,並時常進攻北魏的邊境。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北魏政權徵兵討伐柔然。北魏是個少數民族政權,依然沿襲全民皆兵的傳統,所以才有“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的詩句。由於花木蘭的父親年邁,她又沒有長兄,不得已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這一仗一打就是十年之久,很是慷慨悲壯。詩中也對此作了形象描述: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勝利歸來的兩句詩,也驗證了她攻打的敵人是柔然: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按理說天子是漢族皇帝的專稱,鮮卑人怎麼會用這樣的稱呼!這正是孝文帝推行漢化的結果。由此可以推論出花木蘭所處的年代應該在孝文帝時,或者稍後一些。

    宗上所述,花木蘭攻打的應該是柔然。不管怎麼說,花木蘭已經成為巾幗英雄的代名詞,她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國殺敵,建功立業。

  • 8 # 優己

    在隋唐演義裡有提及花木蘭,他是羅藝長子羅成的妻子及大姨子。當時花木蘭投軍的物件是竇建德,由於竇建德建立過夏國,所以竇建德也算當過皇帝的。當時竇建德在北方建立政權,受到了來自北方突厥的威脅,突厥的王被稱為可汗,突厥進攻竇建德,竇建德就組織兵力去抵禦突厥,花木蘭就是這個時候從軍的。

    花木蘭當時是給竇建德的女兒當侍衛的。花木蘭的女兒身實際上很早就被竇公主識破了,只是沒有聲張而已,竇公主是輕文好武的女中豪傑,十分賞識花木蘭,才會一直把她帶在身邊,這也就可以理解為啥花木蘭住軍帳十幾年都沒有被識破身份的原因,因為她住的是公主的營房。

    後來,竇建德跟羅藝有衝突,雙方曾爆發戰爭,羅成便是在這個時候與竇公主相識的,雙方在交戰中蹦出了愛的火花,互相射箭為誓。不過呢,竇公主卻突然身染重疾得病死了。臨死前不想有負於羅成,便把那把箭交給了花木蘭,讓她代替她去嫁給羅成。所以花木蘭就這麼被羅成給娶走了。後來花木蘭回孃家省親的時候被地主強行霸佔,寧死不從自盡死了,羅成大怒帶領燕雲十八騎屠城,後來羅成又娶了花木蘭的妹妹花又蘭,兩人幸福到老。

  • 9 # 北洋海軍炮手

    從《木蘭辭》的詩句當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關鍵語句,比如說織布、可汗點兵、購買戰馬武器以及天子、理容等方面推測出,木蘭其實居住於內地的漢化鮮卑婦女。當然,這個木蘭具體姓名,具體所處時代等,並不可考,說不好聽的,木蘭的故事屬於虛構。

    因為在男權至上的古典時代,男女分工不同,在朝堂上指點江山以及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榮譽,那是屬於男性的;而女性要麼是賢妻良母要麼是貞潔烈婦,始終都是男性的附屬品,說句不好聽的,古典時代女性就是繁殖的工具。

    而花木蘭、楊門女將等女性建功立業的情況能出現,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朝堂上的文臣武將都不行了,都難當大任了。所以在野的文人故意透過寫幾個傳說中存在現實不存在的女性英雄來嘲諷當權者不夠爺們。這種事在近代也曾經有過,愛國民主人士何香凝女士在九一八事變後就給常凱申送了一套她穿過的裙子,並表示以我舊時裳,換汝征衣去。

    所以,說穿了這種故事能流行,就是男權社會嘲笑這個天下更無一個是男兒罷了,而且多集中於一個王朝的衰落期或者是總是打敗仗的情況下,當然編故事的只會憑藉一時的口舌之快而不會去考慮當時的社會情況。

    當然,花木蘭作戰的物件是柔然,歷史上北魏沒少和柔然開打,最後柔然也消逝汙歷史長河當中。

    全文完

  • 10 # 白齊光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位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者,保家衛國而流傳千古。不過這位女英雄的身世背景,在歷史上一直存在不小的爭議。因為關於她的故事,基本來源於《木蘭辭》的這首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所以,木蘭之爭歷代有之。

    目前,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北魏說;即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

    話說大概在公元五世紀左右,當時中國北方正處於北魏的統治階段,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搶掠,中原百姓,不堪其擾。於是朝廷為了解決邊境問題,決定徵兵打仗,當時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第二種是隋唐說;即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勳。

    話說隋朝末年,中原群雄並起,天下大亂。本臣服於隋朝的突厥始畢可汗乘機擺脫隋朝控制,並四處征討。據《通典-突厥》記載:"東自契丹,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率皆臣服,控弦百萬,戎狄之盛,亙古未有也。"

    當時花木蘭投軍的物件是竇建德,由於竇建德建立過夏國,所以竇建德也算當過皇帝的。當時竇建德在北方建立政權,受到了來自北方突厥的威脅,突厥的王被稱為可汗,突厥進攻竇建德,竇建德就組織兵力去抵禦突厥,花木蘭就是這個時候從軍的。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勳,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我偏向於第一種說法,即花木蘭是北魏時期的人!

    首先,《木蘭辭》中同時出現了"可汗大點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等詩句。

    這說明木蘭的君主是兼有可汗、天子雙重身份的人,在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的北朝是由鮮卑人建立,鮮卑對統治者是會叫可汗。當然,北魏官方稱呼是皇帝,但民間因為傳統,還是有可能會叫汗!而木蘭辭恰好是民歌,所以稱之為可汗也就不奇怪了。(《魏書·序紀》記"文皇帝,諱沙漠汗")

    其次,《木蘭辭》出現了這樣幾處地名,包括"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等等,其中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

    這說明,《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

    柔然,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是我國曆史上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大概活躍在南北朝時期。公元402年,社侖建號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國。柔然汗國經常對北魏用兵,奪取所需糧食和物資,成為了北魏北方的一大威脅。

    兩國在公元五世紀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從社侖、斛律至大檀的20餘年間,柔然幾乎每年要襲擊北魏北方邊境。北魏也發兵北伐,乃至親征或巡邊,並在沿邊加強屯田和設定軍鎮,屯駐重兵,拱衛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討滅赫連夏、北燕、北涼的過程中,七次分道進攻柔然。

    而兩國之間最主要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還有就是,按照《木蘭辭》種所言,花木蘭從軍十幾年,都沒有被發現時女兒身,這確實有些難以置信。不過在北魏時期,為了抵禦柔然的侵略,北魏特地在平城周圍設有六鎮。花木蘭作為一個戍邊官兵,她可能在鎮上有自己的居所,沒事就是日常勞作,有戰爭就馬上去打仗,所以沒有被人發現是女扮男裝。

    綜上所述,花木蘭可能來自北魏六鎮,她替父從軍攻打的物件可能是柔然。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木蘭辭》這首民歌被人最早著錄於南朝陳代沙門智匠所編所撰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由此說明花木蘭所處的時代不晚於南北朝時期的陳朝,而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花木蘭所參與的戰事,應該就是北魏與柔然的戰爭。

    當然,這一點的真實性還有待懷疑,因為智匠的《古今樂錄》今已失傳,其說法僅僅時來自南宋中期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是真是假,有待考證,不知各位有何高見?

  • 11 # 不書

    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邊疆並不太平,隔三差五就有北蠻子來騷擾,弄得皇帝很是頭疼。於是朝中大臣與皇帝一商議,北蠻子必須得狠狠地打他一下,讓他知道痛才行。

    這時候的北蠻子,也就是現在蒙古那一塊,可以說他是一個大雜種民族。它有鮮卑的血統,又可稱呼其為突厥,當時準確的稱呼為柔然。

    就這麼著,朝廷下了軍帖到民間徵幕丁壯,並且規定每戶人家必須出丁一名。這時候,我們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家,本應該是他爹爹花弧應徵才對。花弧年輕的時候,也是刀馬嫻熟的武人,更為早年軍中千夫長。但是,好漢不提當年勇不是,莫說木蘭不讓他去,就是自己去了,如今的年歲,恐怕連大刀都拎不起來了,只能每日眼看著朝廷軍帖上報道日子一天天到來,顧影嘆息。

    木蘭想,父親是上不了戰場了。自己小弟又還是個孩子,更不能去了。想來想來,木蘭突然想到了自己。自己打小隨著父親習武,也算是弓馬嫻熟,尋常男子,三兩個應付不在話下。於是,木蘭暗下決心,她要替父從軍。

    木蘭把自己想法告訴爹爹後,爹爹最後也只能同意她的想法。就這樣,木蘭女扮男裝上了戰場。將軍百戰穿金甲,不破柔然終不還。

    木蘭替父從軍,一去便是13個年歲。木蘭在軍中,不僅克服了諸多不便,還作戰睿智勇猛,殺敵無數,十分得元帥喜歡,晉升其為將軍。

    一天夜裡,木蘭夜巡軍中,突見林中飛鳥驚散,料定必是敵軍前來偷營,稟報元帥,一起上演了一場請君入甕的好戲。

    果然,柔然統領也不堪多年與北魏的戰鬥,便想著長途奔襲,速戰速決,但是很不湊巧,北北魏軍大敗。此戰,活捉柔然統領,北魏大獲全勝,從此邊關太平。元帥十分欣賞木蘭,上奏皇帝加封其為尚書郎,又要把自己待字閨中的女兒許配給她。大殿之上,木蘭不愛官爵,不愛美人,只求皇帝能夠准予其早日返回故鄉,孝順自己的老父親,言辭誠懇令人動容。皇帝感其赤誠,並賜千金與綾羅綢緞等,准予其還鄉。

    木蘭回到家中,小弟已經魁然而立,無人知是木蘭來。從此,木蘭又改回了女兒態,穿女衣,畫女妝,做女紅,無人知是巾幗郎。

    元帥十分不甘心,不願意放棄木蘭這位乘龍快婿,便追到了木蘭老家,但是再沒有找到當年那位驍勇無敵的木蘭將軍。

  • 12 # 反叛者的盾牌

    當然鮮卑人啊,和北魏同宗的,只不過北魏這幫拓跋的鮮卑人漢化了,北邊的鮮卑人沒漢化而已,兩幫鮮卑人自然就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了

  • 13 # 唐風宋月

    關於花木蘭的身世,唯一參考資料就是《木蘭辭》這首詩歌。因此任何一個考證者都必須從這首詩歌入手,從而撥草尋蛇,捋出一條線來。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木蘭為何要“當戶織”。織就是織布織緞。為何要織,為了給國家交稅。大唐賦稅制度為租庸調製。租就是地租,“每丁每年向國家輸粟2石”;調就是繳納布匹綢緞。“每丁每年向國家輸絹2丈、綿3兩( 或布2丈4尺、麻3斤)”;庸就是做義務工,參加國家修橋鋪路等公共基礎建設和建陵寢造長城等大型專案建設。“服役20日,稱正役,不役者每日納絹3尺(或布3.6尺)” 。為何代役用絹布而不是糧食,因為在大唐絹布也作貨幣使用,屬於硬通貨。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即軍中文告,貼在牆上的關於軍事資訊的佈告。簡明扼要的寫清楚為什麼打仗,跟誰打仗,相當於戰爭動員令。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軍書就是徵兵花名冊。一般來說,書寫花木蘭父親名字的軍書只要一卷即可,用不了十二卷。為何需要十二卷,原來花木蘭家族屬於北魏六鎮治下的軍戶,六鎮居民屬於遊牧民族,每隔三年造一次兵冊,名叫“比丁”,也叫記名字。凡男子年滿十六歲即記名入兵籍,至六十歲退役。木蘭父親十六歲入兵籍,經過十二次比丁,最多五十二歲,沒到退伍年齡,因此需要繼續服役。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阿爺就是父親。唐人稱呼父親為阿爺,耶耶,哥哥。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大唐實行府兵制。府兵制是一種民兵性質的義務兵役制。農忙務農,農閒訓練,開戰入伍。府兵在服役期間本人免除課役,但軍資、衣裝、輕武器(弓箭、橫刀、陌刀、長槍等)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糧食均須自備。每一火(一火十人)還得共備供運輸的馬六匹,即所謂“六馱馬”。

    這就是花木蘭一家人為啥要買馬的原因所在。至於武器鎧甲等等裝備,都在兵器庫存著,標著服役者的姓名編號,平時庫房有專人保管,只在訓練和出征時才會發放。因此不用臨時買,只要去兵器庫領取即可。

    東市西市是長安城的兩大集貿市場,長安城沒有南市北市。當然花木蘭不是長安人,她也不是在長安城買東西。後世的東西一詞就來自唐時的東市西市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裡說的很清楚,花木蘭從家鄉出發,一天走到黃河邊。第二天從黃河邊出發,一天走到黑山。打仗地點就在黑山。在黑山只聽到陣營中燕山胡騎嘶鳴。啾啾,悽切尖細的聲音。為何戰馬的聲音會悽切尖細,因為唐軍都是訓練有素的沙場戰士。懂得控制駿馬嘶鳴。這裡的燕山胡騎是唐軍的騎兵,並非敵人的騎兵。

    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小罕山。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 十二月,唐遣大將薛仁貴率軍攻伐契丹,大軍進入草原,戰於黑山,俘虜契丹首領阿不固,解至洛陽。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就是薛仁貴,壯士就是花木蘭。花木蘭沒有當過將軍,她的"孝烈將軍"是後來英雄事蹟突出之後武則天追封的。武則天當了皇帝,為了提高婦女地位,更為了證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於是樹立了花木蘭這一榜樣,號召全國婦女學習。於是大週上下掀起一股巾幗不讓鬚眉的風氣,女兒們出門一律男裝胡服,騎馬射獵,強勁之風盡顯。

    這裡的百戰,十年都是藝術修辭,唐朝沒有十年的服兵役期,最多三年就會輪換。唐朝末期就是因為士兵們服役期太長不能回家導致譁變,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的。因此花木蘭不可能在外打仗十年。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廟”。“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唐高宗時長安缺糧,因此每隔幾年就會帶著朝臣去洛陽居住,被人稱為“逐糧天子”。明堂就是辦公場所。這裡的明堂為隋煬帝所建,後來武則天為了稱帝,進行了大規模改建。

    《新唐書/高宗紀》:顯慶五年十二月辛未,獵於安樂川。己卯,如東都。

    《新唐書/薛仁貴傳》:(顯慶五年)與辛文陵破契丹於黑山,執其王阿卜固獻東都。

    就是說,唐高宗李治是在東都洛陽的明堂裡接見了薛仁貴和花木蘭等人,對有功將士進行了賞賜,而且舉行了獻俘禮。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尚書郎指尚書省的員外郎,從六品,掌付諸司之務,舉稽違,署符目,知宿直。就是說,這個職務比較忙,既要批審檔案,還得晚上值班。相當於皇帝的秘書班子成員。上面有尚書左右丞(四品),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尚書令(正二品)。尚書員外郎是尚書左右丞的副手。

    這個職位一般由男子擔任,很少有女子。公元677年(儀鳳二年),武則天召見了年僅十四歲的上官婉兒掌管宮中詔命。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

    就是說,花木蘭是武則天要的人,不是唐高宗。武則天當時是皇后,人稱“天后”,喜歡重用有才有勇的女子。花木蘭是個最合適的人選,還能當貼身侍衛,何樂而不為。

    有人說尚書郎是尚書令,相當於宰相,其實哪跟哪。用腳趾頭都能想出來不可能。如果花木蘭真是回來給個宰相,那得多大功勞啊。侯君集平高昌那麼大功勞,回來想當宰相李世民還不願意給呢。

    千里足即明駝。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寫道:“駝,性羞”。“《木蘭》篇‘明駝千里腳’多誤作鳴字。駝臥,腹不貼地,屈足漏明,則行千里。”

    明代楊慎在《丹鉛總錄·明駝使》寫道:“唐制:驛置有明駝使,非邊塞軍機,不得擅發。”

    唐代為何看重明駝,原來在北魏時,孝文帝元宏準備定天下四大姓,隴西成紀李姓怕不入圍,星夜騎著明駝從甘肅天水跑到洛陽,但還是晚了一步,因為四姓已經定了。(北魏四姓為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李氏深以為恨,自稱“駝李”。

    所以才有木蘭提出希望李治特批一匹明駝回家的請求,這匹明駝不僅是一匹駱駝,更重要的是榮譽和待遇。騎著這匹明駝回家看父母,想想什麼情況,比你現在開輛跑車回家拉風多了。

    這就叫榮歸故里,也就是項羽說的“衣錦不能夜行”。每個人都有榮歸故里的情結,花木蘭也不例外。

    有人說李治和武則天不知道花木蘭是女的,其實此說欠考慮。一來花木蘭要見的是皇帝,如果不表明身份,被發現就是欺君之罪,要殺頭的。不管你立了多大功。二來即使想瞞也瞞不住。因為花木蘭是軍人,軍人想要見到皇帝需要過政審和安檢兩道關卡。安檢這關需要換衣,由皇帝的安保人員親自在旁監督,以示你沒有身懷利器,以免對皇帝造成傷害。如果發生了“圖窮匕首見”之類的危險事件,誰都負不起責,要滅族的。因此李治和武則天是知道花木蘭女兒身的,所以武則天才要她在身邊做個秘書兼保安的工作。但是花木蘭拒絕了,想回家。

    武則天沒有強求。特批了一匹明駝,讓她回家了。

  • 14 # 蜀北一

    花木蘭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巾幗英雄,其替父從軍的美名更是千古流傳,為世人所歌頌,敬仰!

    花木蘭所處時代為南北朝時期,從《木蘭詩》中“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及得勝歸來後“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可推測,花木蘭所屬的國家,應當是一個漢化的少數民族政權,由此可以推測其為北魏!而關於花木蘭要對抗的敵人,在《木蘭詩》中同樣有指出“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可見,花木蘭其實是離開中原,渡過黃河,一路向北,到達燕山前線去抵禦敵人!

    當時的北魏政權,有兩個主要敵人,一個在其南方,也就是南朝,而另一個就是在其北方的柔然!

    很明顯,花木蘭一路向北,是要去抵禦柔然人的入侵,歷史上,柔然是蒙古草原上繼匈奴和鮮卑之後崛起的又一個強大部族!柔然本是鮮卑別部,鮮卑拓拔部崛起後,意在中原,對草原的控制大不如前,柔然人趁機崛起!

    並在之後,與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長期並立的局面,在公元410年到425年左右,柔然的國力達到巔峰時期,對北魏鮮卑政權構成嚴重威脅!

    從402至487近80年的時間裡,柔然和北魏發生了20次戰爭,平均四年就會爆發一次戰爭!可以相信,當初的花木蘭,就曾在燕山前線,與前來入侵的柔然軍隊進行戰鬥,並多次取得戰爭的勝利!

    凱旋後的花木蘭受到北魏皇帝的接見,得知花木蘭的女兒之身,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便赦免其欺君之罪,並拒絕皇帝的封賞,而請求回到家鄉孝敬父母!由此,其美名廣為流。

    後來,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援,十分感謝!

  • 15 #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難度非常大。要搞清楚花木蘭的敵人是誰,首先就要搞清楚花木蘭是什麼人。她是哪個朝代哪個國家的人。

    花木蘭這個巾幗英雄,是民間文學的創造的藝術形象。隨著膾炙人口的《木蘭辭》,女英雄花木蘭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木蘭辭》中的詩句,現在我還能隨口背誦。

    那麼花木蘭到底是什麼朝代的人呢?

    《木蘭辭》中有一些線索。

    第一,《木蘭詩》最早見於南朝陳代。由此可知,花木蘭不會晚於南朝陳代。另外,唐朝大詩人杜牧,曾專門寫詩頌揚花木蘭。也從側面證明,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家喻戶曉。

    第二,花木蘭從軍,是因為她的國家實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就是職業軍人,士兵由軍府統領。不列入州縣戶籍,家屬也隨營居住,編為軍戶。其特點是軍民異籍、兵農分離,胡漢分治。府兵不納稅不納糧,但必須自備武器,勤練武藝,隨時準備聽後徵調,出征打仗。類似於明朝的軍戶。

    花木蘭她們家就是軍戶。她父親是府兵。所以徵兵的“軍書”上,卷卷都有他的名字。“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花木蘭替父從軍,第一件事情就是購買戰馬和馬鞍馬鞭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為什麼不買刀劍、弓弩、盔甲?因為她們家裡本來就有。

    這是典型的府兵制。

    而我們知道,府兵制府兵制從西魏開始,到唐朝中期結束。

    所以,花木蘭肯定是這個時間段的人。

    第三,從“可汗”這個稱呼看,木蘭應該是北魏人。

    “可汗大點兵”。很明顯,漢族人不會把自己的皇帝稱為可汗。隋朝、唐朝都叫皇帝,不叫可汗。花木蘭的國家很可能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花木蘭極有可能是北魏人士。

    搞清楚了花木蘭的身世,她的敵人的身份就容易判斷了。

    線索還是來自《木蘭辭》。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從這一段敘述可以看出,花木蘭的家在黃河以南不遠的地方。騎馬就是一天的路程,可能是一二百里。她渡過黃河,向北進發,一直到達燕山。敵人是燕山胡騎。

    詩中的地名,應該都是藝術加工,並不一定是確切的方位。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花木蘭是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不是與南朝作戰。因為敵人是“胡騎”嘛。北魏鮮卑族自己就是遊牧民族,但是他們自稱是黃帝后裔,而且已經深度漢化,入主中原。草原上的柔然在他們眼裡自然是胡人了。

    那麼在北方草原能夠威脅北魏政權的遊牧民族有哪些呢?強悍的柔然柔然始祖曾是拓跋鮮卑的奴隸,拓跋猗盧時,柔然首領擺脫鮮卑人的控制,率百餘親信逃到了陰山北意辛山一帶的紇突鄰部。402年,柔然可汗社倫統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國,征服敕勒諸部、匈奴餘部,其勢力範圍“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北魏平城時期,從道武帝天興元年(398年)到孝文帝泰和十八年(494年)柔然一直是北魏在北方的勁敵。

    據《魏書·列傳第九十一》中記載,從公元402—487年,柔然就對北魏主動發動戰爭十次。北魏也不是好欺負的,捱打的多了。終於發了脾氣,抄起傢伙跟柔然幹了起來。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兩路主動出擊。柔然猝不及防,大敗。“國落四散,竄伏山谷,畜產布野,無人收視”。北魏窮追猛打,“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度燕然山,東西五千餘里,南北三千里”。經過這一番打擊,柔然一蹶不振。

    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十年。與《木蘭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描述高度吻合。

    花木蘭是一個勇武的鮮卑族姑娘,她的敵人是北方草原上強悍的柔然人。

  • 16 # 灬漃寞淺唱灬生活的每一秒

    花木蘭處於南北朝時期的北魏 那時北魏的強敵不是南朝 而是北方遊牧民族柔然 此時的柔然已征服整個漠北 不時的侵犯北魏邊界 最後北魏與柔然正式交戰 所以就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了 北魏後期 分裂成東西魏 分別被北齊北周替代 此時花木蘭離開北魏前往南朝陳為陳朝效力 得到了陳武帝的重用 讓陳朝在南北朝後期立足 四十多歲的花木蘭在征戰北齊的時候病逝

  • 17 # 小姐姐講史

    花木蘭替父從軍,攻打的敵人是柔然帝國

    相傳,花木蘭的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她的父親叫花弧,字桑之。文武雙全是個有名的千夫長,略有資產。花木蘭從小就跟隨父親習武,喜好研讀兵書,她不但熟練騎馬射箭,劍術高明,而且精通用兵之術,閒暇之餘幫母親紡織。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已成為一個雄踞大漠南北、流沙東西的強大遊牧奴隸制國家。它是鮮卑族的一個分支,它東起外興安嶺,西越阿爾泰山,南到大沙漠,北包貝加爾湖的強大遊牧國家,成為拓跋族在北方的一個勁敵。拓跋族對其恨的咬牙切齒,《魏書》稱柔然為蠕蠕,意思就是柔然像蛆蟲一樣低賤。

    木蘭替父從軍

    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皇帝規定每家必須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辭》: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但是那時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脫掉女裝替父從軍,木蘭被編入騎兵隊伍,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她在狼煙滾滾,戰馬蕭蕭中奮勇殺敵,以馬背為家,靠馬背入睡。她戰功赫赫,在萬人中脫穎而出,位及軍官。她在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中度過12年,終於大獲全勝。皇帝封賞,不但賞了木蘭很多的錢財,而且封官讓木蘭當“尚書郎” 被木蘭謝絕,她想快馬加鞭回去看望日思夜想的爹孃。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北魏的尚書省是很有權勢的,尚書郎這個官職含金量很高,竟被她拒絕了,皇帝百思不解。

    木蘭榮歸故里

    木蘭快馬加鞭回到家裡,她見到年邁的父母激動的熱淚盈眶,當年那個幼小的弟弟已長成帥小夥,他高興地在院子裡為姐姐殺豬宰羊。木蘭脫下戰袍,找到以前的衣服,恢復女兒裝,對鏡貼花黃。夥伴們大為驚訝,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竟然是女郎!”

    再次入宮

    過了幾天,皇帝派人打聽,得知她是單身大美女,想把她納為妃,下旨召木蘭進京。皇上眼睛看直,木蘭果然氣色絕佳,讚歎驚喜:"孤王見你才學過人,武功高強,忠孝皆全,又如此美麗,想把你封為妃子,你可願意?”木蘭聽到心中來氣,這皇帝真不是東西,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國安民,反而沉迷女色。但又怕直接拒絕,會株連家人。她只好說,我從小就立有3個誓言,不實現絕不嫁人。皇帝一聽,這還不簡單,別說3個誓言就是3萬個孤也滿足你。

    1,“第一我替父從軍的目的不光為了盡忠盡孝而且也為天下女子爭一口氣。男女皆為人,男人能辦到的女人未嘗不可。肯請陛下頒一道聖命。允許天下女子習文弄武,開科人選讓女子應試,為國盡忠。”皇帝聽了愣的張大了嘴巴。

    2.“第二,天下那麼大,女人竟無立足之地:在孃家說是外人,到婆家須姓夫家的姓,出嫁叫"潑出去的水"。請陛下允許女人也可娶男人。男娶女,生孩隨夫姓;女娶男,生孩隨女姓。”皇帝聽了瞪大了眼睛。

    3.“第三,無論庶民還是皇上,均須一夫一妻,違者罰罪……”皇帝聽了差點沒從龍椅上跌下。文武百官驚的面面相覷。

    皇帝礙於臉面,只好說:“你說的沒錯,但自古以來,男女有別,容孤考慮。”

    香消玉損

    皇上當即就下了一道聖旨,封木蘭為貴妃。對於三條誓言,再無提起。木蘭裝病不見,皇帝連下幾道聖旨。木蘭見躲不過,大筆一揮寫下"天下安好"四個大字,自縊。皇上聞之,大驚,追悔莫及。又見四字,不解其意。令文官解釋,拆解意為:室中有女方為安,有女有子,男女平等方為好。皇帝伏屍痛哭,命人厚葬。

    木蘭精神流芳千古

    後人為紀念木蘭,在她家鄉虞城修建木蘭祠,大殿上書唐高宗御賜的"孝烈將軍"。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出生年代,結局等史書無確載,因此,一千多年以來,木蘭之爭歷代有之,自古有口皆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虞城是木蘭的故鄉已被多數人認可。

    花木蘭這位巾幗英雄已成為世界名人,已家喻戶曉世人皆知,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美國把木蘭拍成卡通片火爆上演,賦詩稱讚:"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木蘭詩》被我國列入中學課本,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形象從未暗淡過。

    花木蘭巾幗不讓鬚眉,她徹底顛覆了古來足不出戶、相夫教子的中國傳統女性形象,她不貪虛名面對功名利祿毅然回鄉孝敬父母。她是浩瀚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木蘭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 18 # 東方大史

    花木蘭所處的時代是北魏時期,她的父親早年間多次參軍作戰,家中有著濃厚的軍事色彩。從花木蘭替父從軍來看,這說明花木蘭從小就接受過一定的軍事教育,騎馬射箭也有過多年的訓練。

    在此時,北魏政權常年面臨遊牧民族柔然的威脅,這些人時常侵略魏朝疆土,為了抵禦襲擾,北魏就需要從國內徵兵前往前線作戰。

    實力雄厚的柔然部落

    柔然在北魏時期,是一個橫跨現在蒙古地區的龐大的遊牧民族,而且據史料記載,柔然在源頭上與北魏的拓跋同屬一個民族。

    曾經有一個投靠北魏的柔然首領對皇帝說到:

    臣先世源由,出於大魏。

    當時北魏皇帝也同意這個說法,只不過北魏入主了中原,柔然則在草原上發展。

    柔然發展壯大之後,一直對北魏侵擾不斷,而北魏為了徹底解決這一隱患,同樣經常出兵攻打柔然。

    最後佔據中原地區的北魏在常年的拉鋸戰中獲得了勝利,柔然實力大損,其內部幾大部落紛紛投奔北魏。

    北魏太武皇帝時期,柔然與北魏戰爭頻發

    花木蘭所在的時期,正好處於北魏太武皇帝時期,這一段時間,北魏和柔然之間戰爭頻發,為了應對隨時入侵的柔然,北魏皇帝下令每家每戶必須出一名男丁隨軍出征。

    而花木蘭的父親已經年老,上了戰場很可能沒法安全的回來,家中的弟弟年紀尚幼,還無法承擔參軍的重任。

    因此花木蘭也就開始了她漫長的軍旅生活,隨軍出征,還要前往大漠與遊牧民族大戰,這一去就是十二年,期間的艱辛與磨難可想而知。

    等到花木蘭跟隨大軍回到京城,她因為功勳卓著受到了皇帝的召見,她不接受任何賞賜,只想回家與家人團聚,從此之後做回一個閨閣女子。

    花木蘭的結局分為兩種,一種是拒絕嫁給皇帝而自盡,一種是與軍中一位普通小將領相守一生

    根據一些藝術作品記載,花木蘭重歸女兒身之後,有兩種不同的結局,一種是她被皇帝看中,要娶她做妃子。

    但是花木蘭是個嚮往自由的人,富貴不是她所願,因此拒絕了皇帝,但是皇帝卻直接下旨,花木蘭百般無奈之下自盡而死。

    另一種是花木蘭嫁給了和她一起參軍的一個小將領,兩人相守一生,日子過的幸福美滿。

  • 19 # 小蟲讀史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我們對花木蘭的認識大約都是從這首中學課本中的《木蘭詩》開始的。這首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子,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又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

    詩歌雖然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是關於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正史中卻沒有確載。因此,花木蘭這個人也就有了一定的爭議。因此,她替父從軍,攻打的敵人是誰就更有爭議了。在迪士尼版的動畫片花木蘭中,說的是匈奴來犯,這個就有點離譜了。

    目前來說,關於花木蘭的身份問題有兩種比較流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花木蘭(412-502),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縣)人,從小跟父親學習武術,騎馬、射箭、舞刀、舞棒樣樣精通,練武之餘,還常常學習父親的軍書。太武帝年間,北邊的柔然破邊犯境。由於父親年老,於是花木蘭就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從軍過程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柔然的戰爭,她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的職位,由於她思念自己的父母親,被婉言拒絕。這種說法與《木蘭詩》中所描述的情景比較相似。《木蘭詩》這首詩的產生的年代雖然也有爭議,但根據其最早著錄於南朝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知其產生之時代應不晚於陳,而從歷史地理條件等記述可以判定詩中的戰事應產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以此來看,這種說法還是比較可信。因此,花木蘭故里在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也為大家所認同。現在,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第二種說法:隋恭帝義寧年間(617年-618年),突厥犯邊,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屢建功勳。後來,在和竇線娘交戰中被擒,線娘知道她的女性身份後,與之結為姐妹。竇建德兵敗,線娘請花木蘭送信給羅成,木蘭途中回鄉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她為女兒身,要招其入宮。花木蘭將書信交於妹妹花又蘭,託她代為送信後自刎身亡。這種說法來源於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但是,我們知道《木蘭詩》是公認的北朝民歌,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與詩歌全文多處有衝突,不知道為什麼會流傳。

  • 20 # 尚宮女史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即便不知道“鋤禾日當午”,也會知道女扮男裝的花木蘭。不過,花木蘭這個人並不見於史籍,她的故事只是存在於一首《木蘭辭》和各種傳說中,因此,後世對於她的存在與否以及所處的時代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現在,一般認為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人,而她參與的大戰即為北魏反攻柔然的大戰。柔然,這個好聽的名字,在北魏時期常常以“蠕蠕”代替,其表達的意思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如果說“柔然”有“聰明”的意思的話,那麼“蠕蠕”則有智力極其低下的意思,就像一隻會蠕動的蟲子一般。

    “蠕蠕”來源於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對柔然的評價,而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評價,正是因為他曾數次反攻柔然,給柔然以沉重的打擊,而花木蘭的故事很可能就發生在北魏太武帝時期。在這一時期,北魏至少有三次大舉反攻柔然的戰爭,而小的戰爭更是多達十幾次,所徵調計程車兵是非常多的。

    其中有三次分別發生在424年、425年和429年,北魏大舉進攻柔然,拓跋燾完勝大檀,429年的那一仗中,大檀直接被氣死,或許他在臨終之際已經後悔在拓跋燾剛剛登基之時趁機攻打北魏並將拓跋燾圍困在雲中,只是一切都已經晚了。但倘若時間能夠倒流,他也不可能錯失良機,還是會走原來的路,只是可能會更加重視拓跋燾這個對手。

    423年的冬天,十六歲的拓跋燾繼位,即北魏太武帝,轉過年來,柔然的可汗大檀就趁著北魏政權交替不穩的時候帶領六萬柔然大軍攻入雲中,佔領了盛樂宮,拓跋燾率輕騎迎戰,結果被團團包圍,最後還是柔然的將軍於陟斤被北魏軍射死,柔然大軍才撤退,拓跋燾離開,這是拓跋燾繼位之後,柔然給拓跋燾的一個恥辱,而他將加倍討還。

    同年的九月份,拓跋燾聚集了五萬騎兵,準備北征攻打柔然 。大軍在十二月出發,其中一軍由平陽王長孫翰率領博從參合進攻,而另一軍由拓跋燾親自率領自屯柞山進攻,這一仗下來,柔然大軍損失很大,不得不北遁。

    第二年,也就是425年的深秋,拓跋燾再次集結大軍進攻柔然,這次分五道出擊,同平陽王長孫翰一起越過大漠追擊柔然大軍,柔然不得不再次北逃。柔然的沒落也就是從這個開始,曾經盛極一時的柔然遇到了拓跋燾,註定只能一敗再敗。

    不過柔然並沒有吸取教訓離北魏遠遠的,它幾乎每年都會劫掠一次北魏的邊境,這很可能是由柔然的遊牧民族聯盟性質決定的。428年,大檀讓他的兒子領兵一萬再次攻入塞內進行劫掠活動,這讓拓跋燾忍無可忍,知道柔然始終都是北魏無法全心全意南下的一個障礙,於是在第二年,也就是429年,拓跋燾再次派出大軍攻打柔然。

    這一次,拓跋燾做了充分的準備,其大軍的規模也是史無前例的,因此提前就開始徵兵,花木蘭很可能就是這個時候代替父親應徵入軍的。北魏軍兵分兩路,東道由拓跋燾親自率領向黑山進發,而西道由平陽王長孫翰率軍向大峨山進發,在柔然的可漢庭會合。大軍五月份到達沙漠,然後捨棄輜重,日夜兼程而去,很快到達慄水。柔然是如何應對的呢?

    史載:大檀聞之震怖,將其族黨,焚燒廬舍,絕跡西走,莫知所至。

    即便是大檀的弟弟來救也無濟於事,這一次,柔然遇到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它本身就是很多部落的一個聯盟,結果導致:

    “高車諸部殺大檀種類,前後歸降三十餘萬,俘獲首虜及戎馬百餘萬匹。”

    大檀也因此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隆戈登的扣籃和拉文的扣籃到底有什麼區別?你怎麼點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