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遺落拜拜
-
2 # 一路向前159931557
我以為德國維持歐盟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了歐盟,歐洲可以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價位觀,可以比較協調各國的行動,使歐洲能有一個統一的整體。歐洲都是不大的國家,名行其是就容易分裂。分散歐洲的整體力量,德國也會殃及,所以德國要維持歐盟,還可以做龍頭老大,
-
3 # 手機使用者13601746518
是全球性地緣政治的需要,當今任何歐洲國家都無法成為超級大國,但團結的歐洲可以構成一個超級大國。既然是一個聯盟組織,當然需要盟主和盟友大家來維持。否則:失去自尊感不說,恐怕還要被別人各個擊破和欺負。
-
4 # 劉子健3
一是德國在歐盟內部最有發言權。歐盟三駕馬車分別為德、法、英。這三國中,德國無論是人口、經濟、地盤、科技等都是老大。整個歐共體中法國在各方便都是跟班的料,英國已退出歐盟區。由於生產力比較發達,整千區域都成了德國產品的傾銷地。
二是歐盟的形成在經濟、政治、外交等方面更便於德國同世界強國、大國及其它聯盟組織進行對等交往。否則,其有可能被邊緣化。
三是意識形態領域歐盟各國有共同的趨向。
-
5 # 漫遊的小船長
謝邀。歐盟成立之初就是德法英三國組成的聯合組織,目的是結合歐洲成員國之間優勢,聯合組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對抗美俄中。因為只有這樣才才不會被美國在技術上的壓制和對俄中在技術對抗上的優勢。這是在世界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美國最不希望看到一個完整的歐盟,從一開始就對歐盟成員國之間挑撥,後又對歐元下手,可惜讓歐盟間更團圓了。後來美帝利用英國下層人士進行歪曲宣傳,造成了英國大選退歐。其實歐盟成員國現在都瞭解一旦歐盟肢解,歐洲就成了美帝的牧場了,想什麼時候剪羊毛就什麼時候剪,想什麼時候吃肉就什麼時候割肉。所以現在德法兩國極力維持歐盟委員會。這兩國基本上在歐盟範圍內屬於領導骨幹,特別是德國。一是可以領導歐盟成員國,對各國政府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和互補,分配成員國之間利益,二是可以拉攏德國內部一部分激進組織的支援,重新提升德國在二戰中的強大實力形象。。。
-
6 # 閒看秋風999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促使德國極力維持歐盟的理由是——經濟一直向好。在其它歐盟國家在泥潭撲騰時,只有德國在2017和以往的年份裡國家財政是有盈餘的。有了錢,說話自然就有了底氣。二,道義上的負債感。 由於二戰對歐洲人民的傷害,德國曆屆領導人都肩負著沉重的負債感;拉其它歐盟國家如希臘一把,就成了天經地義的義務;三,人口老化和低出生率。維持一個統一的歐洲,意味著歐盟其它國家的適齡勞動人口可以"無障礙"的進入德國勞動力市場,為德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其實,歐盟內部是充滿危機的。西歐的德國的默克爾為歐盟搭建了一座橋,接納來自西亞和北非的移民;而東歐匈牙利總理奧爾班卻築起了一道牆擋住了這些移民。日前,德國組閣失敗;荷蘭三月選舉結束後,總理呂特用了208天才組閣成功;英國脫歐;波蘭白人民族主義者和親納粹分子在華沙大規模上街遊行;歐盟將不願意接受難免配額的國家告上法庭;等等。所有這些似乎又預示著默克爾維特歐盟的打算必定要落空。
儘管從理論上說每一個入盟的國家都必須遵守入盟條款《哥本哈根條款》,但有的確事後反悔,如匈牙利和波蘭。法國和德國可以擺平某些西歐國家,但卻拿匈牙利和波蘭毫無辦法。所以,歐盟內部可能還會組成若干更小的盟國,如"核心層"以及"外圍成員國"。
默克爾大媽維持歐盟的計劃任重道遠。
-
7 # 希爾維
一方面,德國經濟從歐洲一體化程序及歐盟單一市場中獲益匪淺。歐盟成立於1993年並建立人員、資本自由流動的單一市場,促進歐盟各成員國經濟發展,但事實上各成員國受益程度不同,最為受益的是歐盟中的大國。德國經濟為出口型外向經濟,約60%的德國製造都銷往歐盟市場,德國每年獲利約370億歐元左右,人均每年受益450歐,在歐盟內首屈一指,遠超義大利(80歐元/每人每年)、西班牙(70歐元/每人每年)、葡萄牙(20歐元/每人每年)等南歐國家。
另方面,在全球範圍內德國單個國家的實力雖仍不足以支撐其成為全球治理中的領導者,但在歐盟發展過程中,隨著德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在歐盟內一枝獨秀,德國漸漸成為歐盟各成員國公認的領頭羊,在歐盟各機構的主導權不容置疑。德國以歐盟最重要成員國的身份奉行“積極外交”,在烏克蘭危機、歐債危機、難民危機中發揮引領作用。在目前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反對全球化及自由貿易、政策內傾的大環境下,德國有意承擔更多全球責任,要實現這一目標,德國就需要一個團結、強大的歐盟,只有在歐盟的框架內,德國才能更好向全球投放自身理念、模式及戰略,這是德國依靠自身實力難以實現的。
-
8 # 大正看世界
德國要極力維持歐盟,對於這個問題,“大正”認為從幾點來講。
核心:德國是歐盟體系中最大獲益者。
(一)德國二戰後再次崛起,歐盟起了相當一部分作用。
眾所周知,德國是二戰戰敗國,二戰後分裂成了資本主義陣營的聯邦德國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民主德國。二戰後,進入冷戰時期,美國開始扶植歐洲戰後重建,如果在不讓歐洲快速恢復起來,可能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成了蘇聯的附屬國了。
作為抵抗蘇聯滲透的橋頭堡聯邦德國,則受到美國的大力扶植,德國人由於二戰後做了深刻的反省,幾乎獲得世界各國的原諒,加上之前良好工業基礎和美國扶植,戰後迅速發展起來,僅僅幾十年的光景就再次成為西歐資本主義第一經濟強國。
而歐盟前身是歐共體,德國是主要創始國之一,隨著德國經濟崛起,想要與之相襯的政治地位,作為二戰戰敗國,想要獲得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歐盟就是德國獲得國際政治地位的一個很好的跳板。
在歐盟的框架中,德國是成員國中經濟實力、工業實力最強的國家,所以有著很強的話語權,以至於到最後整個歐盟都是德國在撐著,德國國際地位極大提高,甚至有的時候,德國都能夠代表歐盟,甚至代表歐洲大陸。
也就是說,歐盟在德國再次崛起起了相當一部分作用。
(二)德國長期繁榮也離不開歐盟。
近幾年,歐洲出現很多問題,如希臘債務問題、中東難民危機以及歐盟其他成員國經濟衰退問題。
首先英國反應過來味了,在歐盟體系中,佔不到主導地位,也沒有獲得自認為應得的利益,乾脆脫歐不玩了,但德國一如既往的力挺歐盟。
這是因為德國的想要長期保持繁榮,離不開一個統一的歐洲市場。歐盟算是真正做到經濟、政治一體化,而且有了統一的的貨幣歐元。
1871年,德國能夠統一崛起,就是因為打破了德意志各邦貿易壁壘,有了統一的市場。今天德國更需要統一歐洲市場,這樣德國工業競爭力才能最大化的展示出來,歐洲市場幾乎成了德國經濟繁榮的基石。
上個世紀90年代,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再次統一,雖然有國際大環境:蘇聯即將崩潰和冷戰結束原因,但聯邦德國為此付出代價非常大,高達數千億美元,沒有強悍經濟實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可以說德國在歐盟體系中獲得太多太多的好處了。
綜上所述,“大正”認為德國今天依然努力維持歐盟,是有著自己一套政治、經濟的盤算的,在歐盟中獲得這麼多好處,怎麼可能輕易放棄。
-
9 # 琺大庶吉士
歐盟是目前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國家經濟與政治組織,對歐洲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當前部分歐洲國家所獲得發展成果離不開歐盟的積極作用。這其中也包括歐盟的三駕馬車之一——德國。
二戰結束後,德國基本成為戰後廢墟,如何再度使德國復興,並擺脫戰敗國身份,走一條不依靠對外戰爭的發展路線,就成為當時西德的阿登納政府的考慮的重要問題。當時的美蘇冷戰格局已經形成,歐洲不能再陷於分裂。阿登納政府選擇了西德加入西歐一體化的道路,先努力促成法德和解,再在經濟領域尋求西歐一部分國家一體化的道路,從而成功啟動了早期歐洲一體化的歷史程序。從歐洲煤鋼共同體,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到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這一系列過程中,阿登納實現了西德的全面復興,短時間內就使得西德成為世界上的重要工業國,取得與其他西歐國家平等的地位。後續西德又利用新東方政策調整同蘇聯國家集團的關係,使得西德真正成為在兩大集團都可以遊刃有餘的國家。兩德統一後,以科爾為總理的德國政府繼續推行積極的歐洲一體化政策,以鞏固德國的發展成果。
雖然冷戰不久後就走向終結,但德國的一體化政策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其仍然認為,歐洲一體化可以促進德國經濟的繁榮與發展,這是由德國的地理位置所決定,其地處歐洲中部,有眾多的鄰國,有條件大量出口工業品維持國內經濟。同時,歐洲一體化大大提高了德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僅靠德國一個國家根本不能同當前的大體量國家抗衡,只有依靠團結的歐洲,德國才能在21世紀繼續享有世界經濟強國的聲譽,也更能被歐洲國家所接受,同歐洲社會的大家庭共同發展。
-
10 # 大保168
二戰失敗的鍋,日本為美國服務,德國為英國服務,義大利羅馬太古老,古代亞洲西闊土地的一個。地位顯赫!也就海闊天空任鳥飛了 只要不惹事生非就可以了!(也是二戰受害國!早先就退出,整個國家照成的危害是負的!)也就是日本審判的是戰犯,德貴是審判的國家!義大利也就折中了!
-
11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兩次世界大戰西歐遭到重創,殖民地體系解體,西歐國家再也無法保證自己的世界大國地位。為了對抗美國、蘇聯,保證西歐各國在世界範圍內的話語權,1965年4月8日,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歐洲共同體成立。所以不只是德國要極力維持歐盟,只要是想在世界上有所作為的歐洲國家都想維持歐盟,只不過誰當老大還是問題。
德國極力維持歐盟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
1、經濟利益。歐盟各國沒有關稅,商品、勞力、資金、服務等等自由流通,整個西歐就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而德國是歐盟中工業實力最強的國家,獲利最多。
2、政治利益。德國是二戰戰敗國,對於二戰負有戰爭責任,因此在外交等領域受到重重限制,在聯合國地位也不高。可以說只有利用歐盟的影響力,德國才是一個世界大國。
3、軍事利益。二戰後美國在德國西部領土上的駐軍一直沒有撤離,這對於德國來說是極端危險的,國內局勢很容易受到美國影響。1990年兩德統一的時候要不是歐盟各國一起向美國施壓,美國軍隊肯定也會部署到德國東部領土上。可以說歐盟是德國對抗美國的“武器”。
-
12 # 奧國那些事兒
歐盟內部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稅收要遠低於傾銷到歐盟之外的地區,表面上看是更利於商品出口,獲得經濟動力,實際上重工業以及相關高科技產業早就被德國和法國這類國家壟斷。他們技術成熟,售價低,你想從頭研究只能自己搭錢,賣是不可能賣出去的,入不敷出,成本在那兒擺著呢。百姓總要吃飯,企業倒閉了人還要接著活,也沒有過多的選擇,只能進入其他行業。久而久之,那些經濟和科技不夠強大的都會被“去工業化”,比如希臘,退化成了“旅遊天堂”。德國工業的競爭力是十分可怕的,這一點大家心裡都懂。英國脫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佔不到主導地位,表面上過得去但是實際說不上話。
其次就是因為“北極熊”。“山姆大叔”組織了北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一直保持永遠昌盛,大家都明白這是不可能的,“山姆大叔”也總有衰弱的那一天,沒有多餘心思再管歐洲的那一天。那個時候德國自然作為經濟、軍事、文化強國,一枝獨秀,自當包攬“扛把子”這一角色。那一天到來之前,他必須攢夠家當,先吃成一個胖子,才能和“北極熊”對抗。周邊國家要依賴於他,必然自動就成了他的勢力範圍。
-
13 # 陳皮果子
德國極力維持歐盟,自然是因為歐盟的存在符合其根本利益。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維繫歐盟不僅符合德國利益,同樣也符合歐洲大陸各國、乃至世界局勢的利益:歐盟維繫了歐洲乃至世界的和平。歐洲歷史上城邦林立,德國真正成為統一的獨立國家的歷史,如果從俾斯麥算起,也才不到兩百年。但就在這短短的兩個世紀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普丹戰爭、一戰、二戰……二戰結束前,德國這片土地從來沒有出現過持續穩定的和平時期。大小邦國為了爭奪利益,德國境內的戰火硝煙不曾斷絕,與法國波蘭等鄰國之間衝突矛盾不斷,兩次世界大戰甚至波及到了全球範圍,對人類歷史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歐盟的建立與存在,首先使德國從經濟上與歐洲鄰國結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盟內零關稅,人才、商品、資本、服務自由流通,貨幣統一……到2017年,連漫遊費都取消了。在德國外交部工作和交流期間,我多次聽到德國外交官、政治家、學者由衷地感嘆說:“這是我們德國曆史上最好的時代:終於不用跟鄰國打仗了,可以跟你們中國人一樣安心搞經濟建設。”
就衝這一條,德國也得心甘情願不惜花費力氣與金錢來維持歐盟。
具體分析,歐盟的存在從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角度,也都符合德國的利益。
從經濟上看,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即歐盟前身)成立,聯邦德國即為創始成員之一。關稅減免措施逐漸構建起歐洲統一市場,生產要素自由流通。對德國尤其重要的是兩點:其一、統一貨幣歐元。宏觀地說,歐元的價值反映的是歐洲的經濟實力,可以說,歐元區拖了德國經濟的後腿,拉低了德國貨幣的價值,無形中實現了德國馬克的“主動貶值”,在對外貿易中佔據優勢。其二、德國最為歐元區政治最穩定、經濟最繁榮的中心,吸引到大筆優質投資,同時也吸引了西班牙、希臘等許多歐洲國家的高素質人才前來就業,這在德國境內創造了一個良性迴圈的系統。
政治上看,德國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獲得了顯著的國際影響力。你想,德國是二戰戰敗國、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基本無軍事力量,單論政治影響力其實受到很多限制。也因為自身國土面積、人口的限制,德國沒有足夠的體量,與美國、中國、俄羅斯這個級別的對手相抗衡。然而在歐盟內部,隨著英國退歐,德國與法國的立場愈加舉足輕重。
有時候不能不感嘆,歐盟真是一個天才的政治設想。不過面對難民危機、各國利益的角逐,德國和法國能否力挽狂瀾,維持歐盟的凝聚力?值得持續關注。
-
14 # 詩人的眼睛看世界
1,從歷史上看,德國為擺脫挑起二戰的罪魁禍首的尷尬地位,極力維持歐盟,體現改過自新的決心和毅力。
2,德國為擺脫二戰戰敗國的政治地位,需要合理合法合情的政治方向,歐盟作為不可多得的政治方向選項,德國頗加珍惜。
3,曲線實現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沒有實現的徹底影響歐洲控制歐洲的目標,今天德國在歐盟中獲得成功控制影響歐洲。
4,由於德國無論工業、科技等很發達,需要市場把國內生產轉化為經濟效益,歐盟無疑是德國最近、最大、最好的市場。歐盟市場對全球都是誘惑,域外比如中國、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都很重視歐盟市場,迫使德國不得不更加珍惜維持歐盟。
5,出於向國際政治大國的需要,眾所周知,德國現在不算國際政治大國,國內還有外國駐軍,軍事發展受到種種限制,國內政治受到種種制約。德國想實現正常國家的身份,必須依附於一個自己為老大的國際組織,歐盟就是唯一一個能給德國提供舞臺的國際組織。
我們看到,德國正是充分利用歐盟才實現了國際話語權,才讓德國經濟迅速恢復並領先國際社會。這給另一個同樣地位的法西斯軸心國帶了個好頭,做了榜樣,但那塊茅坑的石頭,死不開竅,仍抱著軍國主義不放。確實值得世界警惕。
-
15 # 雲石
二戰後,歐洲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兩次世界大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歐洲整體實力下降,對對海外殖民的影響力和控制力越來越弱。而在歐洲各國內部,不得不面對戰爭消耗帶給本土工業的嚴重破壞。傲視全球兩百多年的歐洲,迅速衰退,不再是世界政治經濟的中心。國際格局變化巨大,歐洲反而被淪為新崛起的世界兩大超級大國,美國和前蘇聯爭霸的前沿陣地。
戰後,歐洲還是在美國的援助下,才能在較短時間裡恢復實力。可是,在美蘇爭霸的格局下,歐洲要真正從政治經濟危機中解脫,實現持久和平與發展,歐洲各國就必須團結一致,聯合起來,組建經濟政治聯合體,以此來在美蘇博弈中不至於被淪為炮灰的地步。
而在推動歐洲經濟政治聯合體的程序中個,令人意外的是,不是英法兩國,而是二戰後一敗塗地的德國(西德)最為積極,起到了主導作用,加速了歐洲一體化的程序。
我們可以先看看歐洲一體化的程序:1952年,法國和德國組建了歐洲六國煤鋼聯合體,這就是歐盟的雛形。1965年,聯合體升級為歐洲經濟共同體,並逐步吸納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歐各國。1993年,在德國的主導下,共同體升格為包括政治、外交和安全合作的歐洲聯盟。1999年,德國撮合了“歐元”作為共同貨幣,,進一步加深了歐盟一體化程序。在這個過程中,德國(西德)的主導作用越來越明顯,在歐債危機中更是表現突出。
第一、地處歐洲中心的地緣格局。
從歐洲大陸的地緣格局來看,德國地處歐洲“十字路口”,並處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國家的包圍之下,西有緊臨的法國,東有實力雄厚的蘇聯。在這種局勢下,德國處在冷戰前線,在美蘇勢力夾縫中,怎不恐懼?
再加上德國本身的地緣實力有限,國土面積不大,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南部被西方國家包圍,東邊又是蘇聯,處在了四戰之地。
當時,在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強勢推動下,殺傷性武器威力巨大,大規模戰爭摧毀性極大,況且在東邊就是軍事力量超強的蘇聯。西德要是再想透過軍事做大做強來稱霸歐洲,肯定要被立馬碾壓,被四方聯合打擊。西德的體量是承受不起核武器的破壞的。
與其不自量力透過軍事來挑戰強國霸權,還不如以經濟形式為紐帶,融進歐洲區域經濟廣泛合作的大潮中,整合歐洲,抱團取暖,促進戰後經濟復甦。
第二、歐洲一體化利於德國拓展歐洲影響力。
經過普丹、普奧、普法戰爭後,德意志實現了統一,並藉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憑藉自身歐洲地緣中心的位置,快速成長為工業強國。一戰前夕,德國經濟已躍居歐洲第一。
不過,戰爭太過殘酷,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均戰敗,國力大衰,國際地位驟然跌落。二戰後,德國國土更是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割槽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割槽管制,國內工業體系全面崩潰,遭受非常嚴厲的制裁。已無實力再去爭奪歐洲霸主,更何況和美蘇對抗。更糟糕的是,身處東西方勢力夾擊之下,連自身的安全都不能保障。
作為作為二戰的戰勝國,英法似乎更迫切的希望整合歐洲,好像怎麼也輪不上西德去當這個推動者。不過,英法對整合歐洲提不上興趣,這是為什麼呢?
英法是有著豐厚家底的老牌殖民大國,就算被戰爭消耗了太多,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們仍可以透過殘餘的世界影響力為自己謀取足夠的利益。統一後的德國雖然發展迅猛,一度經濟超過了英法,但他畢竟是新貴,家庭不像英法那樣豐厚。而且,二戰後受到嚴厲制裁,更是讓其雪上加霜。
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歐洲一體化,成為了拓展自己地緣影響力的重要籌碼。
那麼,德國憑什麼去推動歐洲一體化?
雖然,戰爭摧毀了德國大部分工業基礎,但還有技術人才積累的優勢,還有在冷戰中處於東西勢力夾縫的區位優勢,使其有左右逢源的資本。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下,德國經濟逐漸復甦。但德國的地緣實力有限,只有實現歐洲一體化,德國才能利用其諸多技術人才等優勢,將影響力拓展到本土之外。一方面,德國可以尋找到增加財富的地盤,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歐洲資本流動的規模和流向。
具體來講,在歐洲一體化的程序中,德國可透過工業競爭力的優勢,實現貿易順差,並讓歐洲實體經濟中的資本流向德國。同時,德國又可以在國際資本市場大規模、低成本地吸納金融資本,讓國際熱錢流向德國,再以資本輸出的方式將鉅額資金“二次分配”到其他歐盟國家,創造更多的增量財富,讓其他國家也能嚐到點甜頭,形成良性的資本迴圈。在這個資本迴圈過程中,德國扮演了“歐洲銀行家”的角色。推動歐洲一體化,可以鞏固德國在歐盟的影響力。
第三、獲得更多國際話語權。
二戰後,歐洲整體衰落,世界進入到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中,歐洲的國家話語權也急劇銳減。
二戰後的德國,政治和軍事受到嚴重製裁,深受美國鉗制。而又處在美蘇對峙的夾縫之處,本身地緣實力又有限,使得德國單憑己力翻身困難,更別說取得大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
美蘇爭霸下,不管德國是親美還是親蘇,註定都只是個跑腿的,難以恢復站前的世界地位和國際話語權。但是,德國絕不甘心成為美蘇任何一方的馬仔,而整合歐洲的政治經濟等,打造歐洲共同體,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才有機會獲得大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
在經濟實力和工業競爭力的推動下,德國可以將經濟實力轉化為政治領導力,進而主導歐盟。德國可以以歐盟為基,將自己的野心隱藏歐洲的集體行動中,以“歐洲”的名義和渠道投放自身影響力,爭取更高的國際地位、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同時,在美蘇爭霸的格局下,也能增加自身安全的籌碼。
德國正是認清了這些事實,才必須推動歐洲一體化,來獲取更多的資源和權力,再次崛起。在歐洲一體化的過程中,德國的前途和命運與歐盟的發展緊密關聯,隨著歐盟地位的上升,德國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優勢也更加明顯。歐債危機的爆發,更是鞏固了德國在歐盟中的主導地位。可以說,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你,歐盟的發展會有濃重的“德國色彩”。
不過,歐盟作為一個鬆散的聯盟,和平時期,可以有效維持歐洲的統一,但當歐盟和成員國本身的利益發生衝突時,成員國首先會以自己的利益為先,選擇脫歐。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還能維護歐盟的統一嗎?
-
16 # 龍角大將軍
沒了歐盟,德國可以說在世界上發揮不出什麼大的影響力。德國是二戰戰敗國,同時也是一戰戰敗國。戰勝國吸取了一戰的對德制裁的教訓,改為了對德國的軟性制裁,德國在這種情況下,武力可以說已經軟弱不堪了。在歐洲那個複雜的環境下,沒有歐盟作為堡壘,德國的經濟神話很容易在一瞬間破滅。而且也因為沒有武力的支撐,在擁有歐盟框架下的德國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外匯來維護自己在歐盟的領導力。再放眼全世界,沒有武力支援,德國也只是頭“奶牛”。但德國的域外經濟利益被強力侵害時,德國沒有強大的武力支撐,影響不到鐵了心的對手的。
所以德國才要借歐盟這張虎皮
-
17 # 銘蘇先生
1993年11月1日,歐盟正式成立,這是歐洲國家走向聯合的重要成果。從最初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到歐洲共同體,再到歐盟的誕生,歷時40多年,使歐洲從分散走向聯合,截至目前有28個成員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德國地緣環境。
德國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領土面積35.73萬平方公里。德國地處西歐、北歐、東歐、南歐陸上交通十字路口,是戰後美蘇兩大陣營對抗的前沿陣地。
戰後英法美佔領區成立聯邦德國,蘇佔區成立民主德國,德國和歐洲不得不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的夾縫中生存。為了能夠在美蘇對抗中維護自身利益,德國聯合歐洲國家採取抱團取暖的方式成立歐共體,試圖依靠集體的力量來捍衛歐洲國家的權益。後來,歐共體發展成為具有經濟、政治、外交、安全防務等眾多職能的歐盟。
那麼德國透過推進歐洲一體化可以獲得哪些好處呢?
一、德國藉助歐盟整合歐洲資源
德國為了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曾發動過兩次世界大戰,但是均以戰敗而告終,結果德國遭受了戰勝國嚴厲的懲罰。德國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全部海外殖民地,還被迫割讓本土土地,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德國的軍工企業發展和軍事力量發展受到嚴格的限制,直到目前英法美三國在德國還擁有數萬的駐軍。
德國在歐美國家的嚴格監督之下,如果還用以前的老辦法發動戰爭為自己爭取生存空間和各項資源顯然不現實,而德國利用歐盟卻可以輕鬆實現這一目的。德國透過推動建立歐盟(歐共體),創造共同市場,統一貨幣,取消會員國間的關稅,促進會員國間勞動力、商品、資金、服務的自由流通。而德國作為歐盟最為發達的國家,就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從成員國獲取廉價的原料,龐大的商品消費市場,同時還可以對其他成員國投資獲取更大的回報。德國透過這種方式完成了以前使用戰爭手段才能完成的對歐洲國家的整合,所以德國才大力推動歐洲國家走向聯合,建立歐盟。
二、德國藉助歐盟改善同歐洲國家的關係
德國由於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國家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戰後德國雖然向受害國家和組織進行了賠款和道歉,但是這也難以化解德國同被戰爭傷害國家的緊張關係。而德國透過推動歐洲走向統一,成為歐盟的主導國家,就可以藉助歐盟向一些戰爭受害國家提供投資、經濟援助等,幫助這些國家發展經濟,這些國家受了德國的恩惠,那麼在對外關係上自然不會為難德國。
三、德國藉助歐盟提高國際影響力
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戰後被英法美蘇等國分割槽佔領,還一度造成德國分裂成為兩個國家,雖然東歐劇變時德國實現了統一,但是德國作為戰敗國在國際上沒什麼地位。德國透過主導歐盟發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德國在歐洲內部的影響力,同時藉助歐洲這一平臺可以提高德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隨著英國即將退出歐盟,歐洲一體化暫時遇到挫折,但是隻要德國和法國能夠團結一致,歐洲的一體化程序還將繼續進行下去。德國作為歐盟的最大經濟體和歐盟的主導國,必然會全力維護歐盟的發展,因為德國不希望歐盟垮掉,德國還要靠著歐盟鹹魚翻身,再次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
-
18 # 蕭武
自從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歐洲就陷入了碎片化的分裂狀態,到今天,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實際上就只能相當於中國一個省。因此,重新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是許多歐洲民族國家的夢想,但這個願望最強烈的不是別人,就是德國。
更為現實的歷史需要則是,在德國終於完成國家統一,成為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的時候,德國雖然在工業上發展迅速,很快就成了德國第一經濟大國,但德國卻發現,要更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資源和市場都已經被英法瓜分完了,德國來晚了。
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廉價資源,也需要更多更大的消費市場,能夠提供這樣的資源和市場的只能說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而這時候德國卻已經趕不上趟了。所以,隨著德國經濟上的崛起,德國也越來越需要突破英法對自己的限制。
要擺脫這個困局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由德國主導來建立一個超越民族國家體系的超國家聯合體。而在當時,德國能夠拿出的辦法,也就只有戰爭這唯一的辦法。為此,德國不惜先後發動了一戰和二戰,但結果卻都是以慘敗告終。如果說一戰還是不敗而敗,那麼二戰則是徹底的失敗。
戰爭結束後,德國成了全歐洲的罪人,本來想著透過戰爭統一歐洲,結果卻是德國的戰爭給歐洲各國各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無法抹平的傷痛。德國終於不得不承認,此路不通,戰爭並不會給德國帶來歐洲領袖的地位。
也是在二戰結束後,由於冷戰的迅速到來,德國作為對抗蘇聯的前線,又有了扶持的價值,所以二戰結束後沒幾年,德國就成了美國的援助物件,而且很快就恢復了德國歐洲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而更進一步的則是,在美國的支援下,德國與法國主導成立了歐洲煤鋼聯盟,也就是歐盟的前身。
歐盟成立和歐元區建立,德國都是主導者,也是最積極的。這不僅是因為德國有推動歐洲統一的歷史傳統和願望,更是因為德國作為歐洲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在法國和英國經歷去工業化之後,德國已經成了歐洲工廠,德國的發展更加依賴統一的歐洲市場。
歐盟和歐元區成立後,德國也是受益最大的國家。但因為歐元區和歐盟並不完全重疊,歐洲有了統一的貨幣,卻沒有統一的財政,所以德國雖然是歐元區的支柱,但卻無力對其他成員國進行財政上的約束,最終演變成了歐盟債務危機。
-
19 # 臥家人
很簡單啊,德國做的就是當年美國和蘇聯做的翻版。利用歐盟統一市場,德國傾銷自己的工業品,同時可以極優惠甚至控制很多國家的資源來喂自己。
特別是東歐鉅變後的國家,大部分都經歷了去工業化,被西歐資本掠奪。這些國家只剩農產品,資源和勞動力。德國本國勞動力成本高,東歐國家就出賣廉價勞動力積累內部資本。
只要經濟面好,整個歐盟都會顯得興興向榮。可一旦出現金融危機,特別是歐債危機,大國自顧不暇,小國只能遭殃。
這就體現出歐盟另一個好處,就是德國只需要傾銷商品來餵飽自己,不用對其他國家起到幫扶義務。當然肯定有人說幫了,那點幫也叫幫?簡單的舉例就是如果沒有江蘇廣東的財政轉移到中西部,很多省份經濟不會好。
正因為歐盟畢竟只是個國家聯盟,沒有更高一級的中央集權政府,實際上導致歐盟成為所謂的三駕馬車(現在是兩架馬車)施加內部霸權的機構,大部分弱國用資源和市場餵飽強國。
這就是金融資本時代的玩法,換到產業資本時代,就是納粹侵略,更隱性。所以德國不會離開,利益太大。離開就只能像日本一樣或者依附美國,或者依附俄國,至於法德報團還不足以挑戰這兩國,否則歐盟早替代北約了。
-
20 # 漩渦鳴人yy
先成立歐盟的前提和基礎,當時就是德國和法國之間的問題。
德國和法國之間在歐洲大陸上面互掐了將近數百年的時間,平均每一點幾年就要發生一次戰爭,所以當時成立歐盟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德國和法國人之間世仇。
是因為當時德國和法國之間成了一個以煤炭作為合作基礎的一個共同組織,所以才組建了現如今歐盟的主體!
也就是說,德國是現如今歐盟的發起國!你見過有哪幾個人會自己打自己巴掌說,這個東西是我成立的,我現在硬是要把它給解散掉,不可能,再說了,德國成立了歐盟以後,歐洲作為一個共同經濟體也確實給經濟體內這些發達的國家帶來了不少好處,比如說關稅問題,或者是出口貿易問題一或者是經濟借貸問題。
德國人在這一點上面可以說是大受其益,為什麼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成立之前,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整個德國地區可以說是散沙一片,一個商品要出口到外國去,需要經歷十幾道關卡,收拾幾次關稅,德國商品就是這樣失去了它的競爭能力。
德國人是深刻明白關稅在商品競爭裡面究竟佔有什麼樣的地位,所以即便是難受,他也要還是極力的維持歐盟的存在。
除此以外,德國人發動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帶來了很多的災難,德國人對於這個事情一直保持一種反思的態度,包括08年他才剛剛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所有戰爭賠款全部賠完,還有整個國家的去納粹化更加著名的就是維利勃蘭特的那一跪,德國人都向全世界證明自己的認錯態度,畢竟你不認錯,全世界都沒有國家敢跟你合作。
並且我們得說現如今德國仍然還有美國的駐軍在,美國人雖然逐步解封了德國人的軍事能力,但是德國現如今很難有完整的軍事體系去威脅其他的國家,它更多的只能夠去依靠歐盟這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去威脅其他地區去給自己壯壯聲威,沒有了歐盟這個軍事集團,德國人得從新開頭自己幹,軍事上面所花的錢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回覆列表
我以我的理解說一下,首先天下沒有無利不起早的事情。德國這麼做肯定對他是很有利的。那麼有哪些利益呢?
1。歐盟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無論經濟和政治影響力肯定是大於德國的。可是在歐盟內部主要是那幾個國家領導呢?德國,英國,法國,三駕馬車。其中法國沒什麼好講的基本跟著德國走的,雖然他們在歷史是有很大的隔閡。英國呢因為經濟和軍事及其他方面日間衰落,基本沒有德國發言權大。何況英國還要推歐了。總之一句話,德國是最大的領導國。這麼一看就知道了。德國可以利用歐盟來增加自己國家所達不到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話語權和影響力。比如歐盟制裁俄羅斯,那是整個歐洲一起制裁。為什麼在東烏戰事調停上是由德國和法國去調停呢?如果僅僅是德國一個國家去制裁俄羅斯,你猜普京會不會理默克爾。畢竟德國的經濟體量不像中國和美國體量那麼大
2.經濟上,歐盟猶豫內部個成員國之間簽訂通用的各個貿易協定,基本沒什麼關稅啊,漫遊啊什麼的。基本旅遊,貿易自由流通,貨幣還一樣的。所以可以大大促進各個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發展。那麼這其中誰的產品競爭力最強呢?德國!
3.軍事,軍事上其實沒什麼,因為歐盟畢竟只是一個經濟組織。雖然成立之初終極美好願望是政治上可以是發出一個聲音。但很難。而且大部分成員國是北約的。北約受美國領導的。
基本就是這樣的吧,所以德國當然不希望歐盟解體,因為他是領導啊!並且他可以發展本國經濟啊。當然也有很多不利的地方,但和有利的比,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