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駕十年

    天道迴圈週而復始,一個朝代都有興盛跟衰敗的時候。清朝的腐朽沒落是歷史的必然,哪個朝代都難逃此命運。說到清朝皇帝努力工作的問題,不知你是那個史書看到的。清朝的皇帝的歷史都人為編的。不存在真實性,清朝皇帝其實是很善於權謀。根本就無心管理朝政,清朝很善於編寫歷史。把皇家的醜事都美化,據真實歷史資料記載。清朝的康乾盛世都是虛構的。康熙的時候朝政就混亂,到處有動亂,社會很混亂,乾隆時期更不用說了,國庫空虛。八旗子弟像寄生蟲一樣需要幾千萬漢人養著。

  • 2 # 鏡鑑青年

    這個讓人嘆息的歷史事實,其實和生活中一個道理是想通的:明明很努力,為什麼就不能成功。

    放在努力工作的清朝皇帝們身上,這樣的悲劇場面,其實也各有各的型別。下面就簡單說幾類

    首先一個型別,就是用力不準型,代表人物:道光皇帝旻寧。

    在清朝的歷代皇帝裡,道光皇帝旻寧,屬於絕對文武全才型別,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曾親自手持火槍,平定了差點端掉紫荊城的天理教之亂。後來登基為帝,更是沒黑沒白工作,不但工作強度夠大,而且生活也十分簡樸,完全屬於那種不講吃穿只幹活的好領導,每天的龍袍都是補丁打補丁,看上去就十分心疼。

    可也就是這位皇帝治下,大清朝的財政民生,幾乎一天不如一天,年年各地都有民變,鴉片腐敗全國氾濫,最後一場鴉片戰爭,更打的大清朝丟人現眼。論起來,除了他運氣不好外,個人素質方面,也有一個重大缺陷:發力錯誤。

    如何錯?大清朝當時的問題,表面看是經濟與科技落後,但真實的毛病是吏治與效率,旻寧抓這事不是不用力,但他的方法卻讓人哭笑不得,比如批奏摺,喜歡拿著大臣奏摺裡的語法書寫錯誤大批一通。又比如考察官員,基本就是看穿著,穿著補丁官服上朝的就是好官。他的朝堂之上,滿眼補丁摞補丁。可這樣真有用?

    於是,摸透了他脾氣的官員們,也是各有各的招,比如大臣穆章阿,就是多磕頭少說話,反而被他認為老實,硬是在他眼皮底下貪汙腐敗。地方的吏治,也變成了一層層隱瞞。後來英國人打到家門口了,前線敗績連連,官員們卻是天花亂墜寫奏摺,英國戰艦都要打下南京了,道光還滿以為前線在打勝仗。最後的《南京條約》,幾乎是捂著臉蓋的戳。

    所以,努力沒錯,發力錯誤,那就白搭了。

    而比起道光皇帝旻寧來,他的祖父乾隆皇帝弘曆,卻變成了另一種型別:好大喜功型。

    乾隆皇帝這輩子,功過都是十分突出,大清朝的版圖,在他的手裡到達了極盛,但大清朝的財政也在他手裡到了極糟。乾隆皇帝的勤勞無可爭議,做事的手筆之大,也是歷史罕見,但是發展到晚年時,大手筆就變成了好大喜功。

    典型就是下江南,這麼個勞民傷財的專案,一干就是六次,每次都是大把花錢。就是為了充個面子好看。甚至當有官員揭發下江南勞民傷財時,乾隆皇帝還十分憤怒,專門回覆駁斥:你說勞民傷財?你哪隻眼睛看見了?

    於是,在他這種心態下,各級官員就是上行下效,基本都是比賽著貪汙,乾隆年間的腐敗,也就朝著幾何級數增長,一個大貪官和珅,也就成了冰山一角。到了乾隆晚年時,乾隆自己都感嘆,全國的總督有二成清廉的就算不錯,整個大清朝,貪腐風氣已經無可救藥。

    所以,如果不能正視問題,正看著表面文章,再努力,恐怕也是這樣挖坑。很努力不成功的教訓,幾乎每個清朝皇帝,都是一筆難唸的經。這次權且說兩個,下次再聊其他人。

  • 3 # 蔣語堂

    個人認為,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也有偶然的因素。必然是指,自隋唐以來不斷加強君主權力控制,到明清廢丞相,軍隊主將不斷輪換,各部門制衡機制冗雜等達到最高峰,因而理朝政最忙的自然是君主,但忙併不代表國力就日趨強盛,事實上清朝實行很多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政策,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同時封建社會的末期,沒有開放融合的心態,沒有充分認識到新生事物的積極作用,一味閉關自大,自然走向衰落。偶然是指,大清王朝作為女真遊牧民族出身,對長期佔據中國統治思想主流的漢儒文化思想理解不透徹、不全面,對漢族士子提出的治國綱策大多未置可否,直到清朝接近亡國才倉促上馬未免晚矣!雖忙亦於國無補。個人意見,歡迎探討!

  • 4 # 醬油打翻醋

    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剩下的都為了討好主子的奴才,有壞事也說好,對基層老百姓進行奴化教育,不知道有國,當年進攻大沽炮臺,還是老百姓背過去的。看晚清照片上的人瘦小乾枯,臉黑。一點生氣也沒有,只能祈求溫飽。清朝訓練的新軍和留洋的大部分人成為反清的主力,出去看到清朝是多麼腐朽,丟不起人,因為他們不想要一個腐敗無能的政府。

  • 5 # W屋娛樂

    皇帝是工作狂,不代表對百姓有利忙於加強專制。

    清朝以是最後一個朝代了,但還是封閉專制落後就要捱打。

    西方國家一經過幾次革命慾望已經瞄準中國

    清朝腐朽不堪。一敗

    國內革命推倒最後王朝。

  • 6 # 經典永傳續

    清歷12帝,從太祖努爾哈赤奠定大清基業到宣統皇帝頒佈退位詔書。在這近300年的時間裡從繁華帝國到日暮西山。

    現在我們每每提到清朝腦袋裡想的要麼就是康乾盛世的繁華,要麼就是晚清時割地賠款的屈辱和悲涼。

    清朝可以說是一個從巔峰迅速落到低估的朝代,從萬國來朝到列強割據。對於清朝的皇帝大家也是褒貶不一,有的讚揚皇帝勤勉,有的唾棄皇帝軟弱無能。其實清朝的12帝中,還沒有如劉昱之流的暴君和昏君。基本上算得上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四有青年”,可為什麼皇帝這麼努力,清朝還是完了呢?

    大清的滅亡是不可為一人所力能阻擋的。

    滅亡原因之一:軍事

    軍隊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那麼肯定會被人魚肉。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清政府就接連戰敗。內部被太平天國和義和團打的稀里嘩啦,外部被各國列強揍得皮青臉腫。接下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戰爭、八國聯軍入華……在這些戰爭中清政府均是以失敗收場。不得不委曲求全的割地賠款以“求和”。最後演變成懼洋。洋人一來,心理就畏懼三分。

    清政府對外喪失了一個主權國家的權力,國內民族激情被不斷的屈辱點燃。有志之士開始對清政府政權的合理合法性開始質疑,造成人民的不滿。這時候的清政府已經開始內外交困了。

    最後清政府只剩下半壁江山搖搖欲墜。

    滅亡原因之二:經濟與科技

    經濟是一個國家發展之本,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完備的經濟體系。那麼最後肯定會被瓦解。

    時間往前推200年,清軍剛剛入關時。這時候世界的格局正在開始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清政府正忙於建設自以為穩固的封建制度之時,西歐已經開始在進行大變革的工業化革命了。

    當清政府還盲目的自信為“天朝上國”的時候,西方國家已經轉型為具有較為完善的經濟體系的現代化國家。當船堅炮利的西方國家用大炮開啟腐朽的大門的時候,伴隨著的只有一聲嘆息,其實已經為時已晚。

    大額的賠款已經掏空了清政府國庫。沒錢了,這三個字最為現實。對,這個時候的清朝已經說是窮得叮噹響,空了國庫還不夠賠款。要不用地抵押,要不只有變成西方列強的打工仔,一年一年的上繳賠款。

    固然後面的皇帝們認識到差距,曾經想勵精圖治,曾經轟轟烈烈的變法也是以失敗而告終。其實一切都已經完了,西方列強已經等在家門口,不會再給你機會了。

    滅亡原因之三:國民教育問題

    國民素質問題是一個國家是否穩定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整體素質低下。那麼最後肯定只能被時代拋棄。

    清朝實行的是精英教育模式,普羅大眾根本就無法接受教育。整個清朝從鼎盛到沒落時期,國家的文盲率竟然高達90%以上。就算是接受過教育的也是受封建文化思想。

    明末清初正是思想啟蒙運動的開始,滿清不遺餘力的進行鎮壓。導致國民基本文化素質及其地下。當鴉片撬開大門以後,國民大批次的吸食鴉片,造成國民身體素質急速下降。最後民不智,則國不富,民不壯,則國不強。

  • 7 # 吃芥末心很慌的好男人

    這就是一味的埋頭苦幹的效果 表面上看大清朝版圖越來越大 其實已經開始慢慢落後於西方了

    不過這也不能全怪清朝 歷史發展到這個階段了誰當這個皇帝也不一定能改變這個程序 畢竟天朝上國當久了 壓根沒有想過要做改革或者學習西方 就像現在美國才當了一百年不到的世界老大就已經開始自閉了

  • 8 # 胡曉白

    因為工作狂也是自虐狂,寧願把自己累死,也不分權。不要老看宮鬥戲,就認為皇帝每天都在後宮待著。

    雍正放在中國古代史上都是排的上號的勞模皇帝,乾隆也勤勞 比他爹差點兒。

    清朝的皇權統治達到巔峰,已經沒有漢唐的宰相,大臣們在皇帝面前一律自稱奴才。三叩九拜,皇帝不讓平身,都不敢起來。

    漢唐皇帝心懷天下,唐太宗更是有過“天可汗時代”,

    宋朝出現過資本主義的萌芽,

    明朝 鄭和七下西洋,雖然航海的初衷是尋找建文帝,但也差一點開啟 中國的大航海時代。所用的艦隊規模很是龐大。

    但是隨著清軍鐵騎的入關,隨著清軍入主中原,昔日一脈相承的文化又一次被生生斬斷。

    若漢文化相容幷包 海納百川,

    那清朝的治國思想就明顯的閉關鎖國,甚至後期有些夜郎自大。科學技術倒退,不接受外來的新鮮事物,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傲慢地聲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慈禧嫌棄火車頭太吵,換做馬拉,

    就是這樣的統治階級,這樣的文化思想怎能不被世界甩在後面,如何能不衰落

    到如今 我們網友不是也經常自嘲 我大天朝 怎樣怎樣嘛 (手動捂臉

  • 9 # 令狐清陽

    清朝就是一個極度自卑從而表現出極度自負的王朝,自卑是在於清朝的建立本來就是代表極少數人統治多數人,所以就產生其政權合法性的問題,極度自負就是歷屆統治者總擔心佔絕大多數的漢族是否會對其政權產生威脅從而採取各種手段壓制漢人,什麼屠殺,剃髮異服,文字獄,閉關鎖國,都是極度自卑心理產生的自負的行為,從而從根本上摧毀了漢人的凝聚力,創造力,把一個富有活力勇於創造的民族摧殘的麻木不仁,冷漠自私,也把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帶向深淵,所以清朝的做法對於當今社會斷不可取,所有替清朝翻案的人都是別有用心,任何國家都要順應歷史的潮流,逆流而動必將成為歷史,民族的罪人。

  • 10 # 豬大師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皇帝熊熊一國。對清朝的總結。。。。皇帝沒能力又把所有的事情抓在自己手上,導致把自己累死了,大量政務積壓,無法妥善解決。而且清朝皇帝勤勞只不過是美化的,其實只有雍正勤勞一點,乾隆根本就是一個花花公子,整天吃喝玩樂,無所事事。

  • 11 # 姜欣濤

    因為社會進步了,明滅亡時清殺光明皇族,二百多年連續的摸黑明。清滅亡時已經是現在的進步社會了,皇族都得善終,何況旗人。沒有大規模的摸黑清朝,所以覺得是清朝無昏君。可是閉關鎖國奴化愚化中華民族,連續二百多年,可以說是代代昏君!以康熙為最,傳教士帶來的新東西只關在皇宮中,嚴禁外傳,並加大海禁力度。沿海三十里不準住人。中國落後世界的根源。

  • 12 # 藍天白雲273209046

    青朝,青朝皇帝勤政治國不比歷代差多少。為什麼衰敗的快,割地賠款。因為世界由農牧文明轉向工業文明。我們還停置在農業牧文明。還有一點青朝皇帝的老師是漢族,皇帝學習還是特勤奮的,皇帝兒時一心只讀聖賢書,在繁如煙海的大書面前,擋住了他們的視線,從康煕到乾隆確實是聖明的皇帝,但他們只是農牧業社會大地主大牧主們的聖君。不但是青代一朝,自始皇帝之後,中國曆代兩千年時空中一直是停置在壓迫百姓的大地主,大王爺的奴隸社會中。並不是中華民族不勤勞不聰明,而是歷代皇權停置在壓迫百姓造成的,皇權與大夫享受壓迫百姓為榮的社會之夢中,他們面對英國

  • 13 # 花近高樓1

    唾罵滿清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是無知者無畏,鸚鵡學舌般的自我詆譭。

    滿清入關時,總人口80萬左右,八旗兵8.5萬。到1912年清帝遜位,滿族的人口只有150萬,200多年間從人口增長了不到兩倍,同時期漢民族從6500萬增長到4億多,人口增長了6倍。

    而明朝的時候,朱皇帝憑一己之力,就把皇族擴大到100萬人,所以說八旗子弟養尊處優,享受特權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不靠譜的。

    到了清代末期,八旗子弟都普遍的講漢語,所以所謂的滿清對漢人的屠殺和文化壓迫並沒有某些人講的那麼危言聳聽。

    滿清飽受詬病的是割地賠款,但有件事要注意到,直到嘉慶年間,滿清的還在繼續開疆裂土。

    以八旗為主力的清兵,在雅克薩擊敗了俄羅斯。平定了準格爾叛亂,鎮壓了臺灣林文爽起義,在清緬戰爭中擊敗緬甸,在安南戰役中攻克河內,斬首50萬級。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把帕米爾高原190萬平方公里收入大清版圖。

    大將軍福康安迎擊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軍隊,自西寧至拉薩,全程四千六百里,途中步行六十天,血戰經年,收復西藏,然後由濟嚨進軍,一路所向披靡,3月翻越喜馬拉雅山,直抵雍雅(今尼泊爾境內加德滿都)。廓爾喀舉國震驚,乞降。

    一系列的輝煌戰績背後,是無數八旗精兵埋骨他鄉,到嘉慶年間,能夠用於野戰的八旗精兵已經不足3萬人。

    後來在平定捻軍起義時,隨著僧格林沁戰死,從此滿清再也沒有能夠統兵的大將,軍隊的實際指揮權也逐漸落入漢人手中。

    真正熱衷於製造滿漢矛盾的是日本人,甲午戰爭後,日本僥倖獲勝,北洋水師,稱得上是李鴻章的私人武裝。有個插曲,為了配合日本人甲午海戰,第一次廣州起義也同時爆發。

    甲午海戰失利,清政府痛定思痛,在《馬關條約》簽訂的第2年。就重建海軍,並迅速形成戰鬥力,在黃海海戰中擊敗了試圖染指中國的義大利。並曾經遠征墨西哥,逼墨西哥人簽下城下之盟。

    兩年後的八國聯軍雖然攻進了北京,但由於張之洞等人提出來的東南聯保,清政府的實力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傷。

    只要滿清政府存在一天,日本人就寢食難安,一旦清政府恢復了元氣,日本就會遭受滅頂之災,強烈的憂患意識,讓日本人另闢蹊徑,開始利用民族矛盾分化中國。開始大批的招守赴日留學生。

    這些人不但從日本獲得了武器,還得到了許許多多難辨真偽關於滿清的黑材料,比如說漏洞百出的《揚州十日》。

    按照當時的科技水平,大清的疆域根本無法負擔4億多人口的正常生活,因此老百姓也怨聲載道,把反對的矛頭對準了朝廷。滿清統治者看到人心盡失,心灰意冷之際宣佈清帝遜位。

    袁世凱幾乎是兵不血刃,就完成了政權的交接。然後袁世凱馬上和日本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

    其實還有一個比《二十一條》更加屈辱的《中日密約》(嘿嘿,尊者諱,不提也罷)。

    實際上這次改朝換代和日本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在日本人的唆使下,那些曾經在日本的留學生又提出廢除中醫,廢除漢字的舉措。終因反對聲太過強烈暫時擱置。

    幾年後,新軍閥把溥儀趕出皇宮,順帶又掘了清東陵的祖墳。

    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讓清庭後裔苦不堪言,這一切的幕後導演,日本人又出手了,曾經被他們視為眼中釘的滿清後裔,此刻又成了香餑餑。

    日本人開始利用中國民族間的矛盾,大力扶持溥儀建立了日本傀儡滿洲國。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那些信口開河,咒罵滿清統治的人,墜入日本人的圈套卻不自知,實在讓人可發一笑。

  • 14 # 小莊說歷史

    提起明朝皇帝,除了個別外,其他人都是一副玩世不恭、殘暴、不理朝政的樣子,似乎他們都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相反,清朝的帝王就截然不同,每天都是早期晚睡,除了朝政,還是朝政。總之,清朝皇帝們儼然是職業的皇帝,長達百年的康乾盛世如果不落在這個朝代,似乎都說不過去。那麼,為什麼勤政的清朝皇帝無法阻擋國家週期的衰落,甚至在外敵面前又不堪一擊?

    康乾盛世是清朝最輝煌時期,是康熙、雍正和乾隆祖孫三代努力的結果,甚至開創這一盛世的康熙被後來學者尊為“千古一帝”。此處就主要以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做一下剖析。

    眾說周知,康熙是個了不起的人: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徵雅克薩、擊敗葛爾丹、治理黃河淮河、學習近代科技。猛得一看,他似乎功績昭著,“偉大君主”也非他莫屬。而實際又是怎樣?

    首先擒鰲拜,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然而,這與偉大是沾不到邊的。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皇帝與權臣之間的鬥爭從沒間斷過,他們之間的鬥爭結果也只是天下職權歸於誰手。皇帝勝利並不意味著天下就能大治,譬如東漢後期皇帝們利用宦官將權利從外戚手中奪回,結果將天下搞得烏煙瘴氣;同樣,權臣勝利也並非導致天下大亂,譬如楊堅奪權建隋,天下在他手中治理的也挺好。

    康熙帝能以14歲的年齡除去鰲拜,至少說明他個人能力強,未成年就能駕馭臣子。總之,除權臣只是統治內部的權利之爭,並不意味他由此而偉大。

    其次,平三藩、收臺灣和敗葛爾丹。清朝入關之處,這三股力量相當於地方割據藩鎮,三藩是清朝內部產生的藩鎮;臺灣屬於前朝遺留下來的地方割據;最後的葛爾丹屬於暫時與清結盟,又因利益而分離形成的割據。他們有不同,也有著相似,至少屬於國家內部的不安定因素。

    為了集權,康熙將他們先後列入要消滅的黑名單。後兩者還有著其他的性質,至少三藩是康熙逼反的,也是他率先挑起了戰爭。在中國古代封建一統的大體制下,無論是誰做了皇帝,都不會允許有不和諧的割據存在。至於臺灣和葛爾丹,他們又有著相似,要與清朝爭天下。康熙與他們的鬥爭與偉大沾一點邊。但康熙對攻佔下來的準葛爾的態度,以及攻臺功臣施琅的態度,確實抹殺了他的那一點偉大。

    黃河淮河水患影響中國也有數千之久,歷朝歷代均對其有投入。譬如明朝萬曆帝時期曾經投入大量精力治理。原本分內之事卻將其列入功績之中,供人謳歌讚揚,談不上什麼偉大。比他早幾百年的五代後晉的晉出帝曾在治理黃河後,要求樹碑記功,大臣站出來一反對便作罷,而天下一統的盛事王朝居然對此沒有人站出來阻擋。由此看見,至少清朝的官員沒有骨氣和正氣,泱泱大國如此,竟不如軍閥割據的小朝廷,王朝衰落,他們能阻擋的住嗎?

    近代科技沒有在中國誕生,而是誕生在被清朝皇帝嚴重的蠻夷之地。史書上說康熙帝主動接近科技,學習科學知識。然而,這也只是僅限於他個人的愛好而已,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力量,更沒有推廣它的意思。相反,與其同名的彼得大帝,他認識到科技的力量,並將它引進國內,促進國家發展。如此一對比,除了個人愛好外,康熙帝能學習中外,只不過一場作秀,讓大臣知道他是怎樣的開明。

    最後,遠征雅克薩。雅克薩之戰時,沙俄兵力並不多,只有800多人,而後勤保障相當有限,無論是彈藥,還是糧食。作為抗擊侵略者的清朝方面,此時正是國力蒸蒸日上,一次就能發動數倍於敵的軍事力量,而後勤保障更是相當豐厚。清軍的戰績實在大跌眼鏡,幾百入侵者沒有被消滅,反而從數倍的包圍中逃走。終於,清朝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用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換來了百年的邊界穩定。

    如此戰績,整個帝國應該反思,康熙帝也不例外。是不是應該改變些什麼?也就是康熙年間,有個叫戴梓的人發明了能28連發的火器,並進獻給康熙。換來的是,康熙視之如糞土,並放下“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之言。至於戴梓後被充軍關外。

    評判君主的標準是什麼?如果僅以個人素質才能,康熙自然無可挑剔,但以對國家的貢獻,他似乎不能和“千古一帝”掛上鉤。個人認為不能將個人素質才能作為標準。

    至於乾隆帝的功績,歷史對他褒貶不一,他也自詡為“十全老人”。僅文化一項,他的非要大於功。《四庫全書》的修訂被作為他的一大貢獻,事實上,這部類書收錄了3000多種書,而銷燬數目達6000多部,保留下來的也被修改的面目全非。被清朝視為不務正業的明朝,在修《永樂大典》時務求原汁原味,保留了許多已散失的書籍。同時,編書過程,過多家庭也因獻書而家破人亡。因此,與其說《四庫全書》是保留文化,倒不如說是文化史上的浩劫。民國時的魯迅都此也是嚴厲的抨擊。

    此外,整個清朝也是文字獄大肆橫行時期。大臣稍有不慎便被免職,甚至身首異處,例子就不舉證。而被視為殘暴的明帝們,他們敢打百官的屁股,卻不敢用極刑懲治他們。大臣們每天將心思花在用字上,還哪有心思治理國家,關注民生。也難怪清朝後期,龔自珍發出“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感慨,希望朝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願望。

    大臣忙於保命,皇帝忙於向大臣挑刺。如果遇到有才能、頭腦清醒的君主,國家能夠強盛一時;反之,帝國大廈的傾斜再所難免。

  • 15 # 春暖花開WX1965

    嘉慶以後,清朝就開始走向衰退、走向沒落了。

    沒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閉關鎖國,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

    英國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火車相繼被髮明。清朝的皇帝,一直 沉浸在天朝大國的美夢裡,拒絕與世界其他國家交流。認為天朝大國無所不有,沒必要同他們互通有無,慢慢的落後了。

    2、官場腐敗

    “三年清知府,10萬雪花銀。”很多居高位的清朝官員,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甚至還有許多官員賣官鬻爵,官場貪汙腐敗成風。比如,乾隆時的大貪汙犯和珅,就是個例子。當時有人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3、文字獄

    由於清政府實行嚴重的文字獄政策,壓制了並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很多人不敢說話。當時官場風行的就是“少說話,多磕頭”。唯恐說錯話被治罪,被牽連。

    4、官兵腐化

    當年清兵入關依靠的力量就是八旗兵。他們能征善戰,所向披靡。可是到了清朝後期,八旗兵大多都沒有戰鬥力。上班的時候他們不去,都是讓別人代替,每天提著鳥籠雀架逛街遊玩。

    5、吸食鴉片

    當時,官場有人吸食鴉片,部隊有人吸食鴉片,一般的地主土豪也吸食鴉片。因為吸食鴉片,官吏的意志薄弱,行賄受賄者大行其道。部隊的戰鬥力大大削弱。

    所以,儘管晚清時期,有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大臣力挽狂瀾,傾力扶持,最終還是避免不了衰亡的命。

  • 16 # 廣告學徒

    清朝皇帝大體來說和歷代也沒什麼不同,既有有謀略的開國皇帝如皇太極康熙等,也不乏勵精圖治再拼一把的中興皇帝如光緒之流。像明朝那樣皇帝整體綜合質量較高的,最終不也是亡國了嗎?可見天下興衰,是不太容易因為某個個體差異而發生直接變化的。

    時勢能造英雄,如果追不上時代,就必定會被時代淘汰。

    奈何到了清末,一味盲目自大,缺乏與外界的溝通和學習;世界工業革命時,閉關鎖國以至於錯失機會,沒能搭上工業革命的順風車,從而慢慢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有時候進一步需要可能幾代人的雄才大略和魄力,而退步封閉,只需要悄悄自個兒關個門就可以了。

  • 17 # 九州太史令

    首先,清朝皇帝是擇優而定,相對其他朝代,清朝皇帝素質是最高的,也是最勤勉的。所以,清朝的衰落不是因為皇帝素質低,況且僅僅皇帝的個人素質高,並不等於帝國就很強。

    而是另有原因:

    1、經濟體制導致的。

    中國從封建社會早期開始就形成了自足自給的自然經濟,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而且大多數農民都是自耕農,男耕女織滿足了生活的基本需要,與市場聯絡較少。所以,中國的商品經濟發展滯後,雖然明末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一直髮展緩慢,並沒有給中國社會帶來多少活力。

    而此時的西方,莊園制度衰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了封建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隨之,還產生了新的資產階級,在農村主要是富裕農民,城市形成了市民階層,他們是最富活力的階層,政治地位不斷提高,不斷提出自己的要求。

    2、閉關鎖國政策導致。

    十六世紀是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大西洋沿岸的國家漂洋過海,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活動,開拓市場和殖民地,積累了大量的資本。

    而中國卻閉關鎖國,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不思進取,對世界大勢毫無所知。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才開始睜眼看世界,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原來已經是這個樣子了。

    3、封建中央集權制度導致。

    清朝是中央集權的頂峰時期,程度甚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朝,而此時的西方已經發生了工業革命,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封建勢力退出了歷史舞臺。

    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西方工業科技飛速發展,而中國仍然處在封建農耕時代,國力的差距可想而知。

    總之,清朝的衰落,是從政治制度、經濟體制、科學技術多個方面脫節於世界造成的。皇帝個人的素質高低,已經不再是決定帝國實力的決定因素了。

  • 18 # JackCLSU

    在歷史大勢面前,個人的才能與勤奮顯得那麼不值一提甚至可笑。同時期,西方完成了3r,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法國大革命,並且完成了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啟蒙,完成了科學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大清只是在原有專制體制上更加登峰造極,視百官為家奴,目百姓為草芥,只不過稍微勤政一些,稍負個人抱負一些,怎能與世界潮流抗衡。目前世界同如是,權謀再高超,如不能認清大勢,犯天下之大不違,開歷史倒車,仍是徒增笑柄

  • 19 # 恆空讀史

    任何一個朝代都難逃歷史的發展規律,清朝也不例外。

    清朝自嘉慶開始,就開始衰落,到了道光可以說內憂外患,咸豐帝更是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每天都是擔驚受怕,最後還死在承德避暑山莊。

    同治帝幼年登基,沒有實權,慈禧權後,可以說一手遮天,他即便

  • 20 # 歷史沒有如果

    清朝皇帝的勤勞是有名的,但是正是這種勤勞恰恰反應了皇權的高度集中。在漫長的2000年的封建歷史長河中,我國的封建集權思想逐步的完善和加強,到了清朝時期可以說達到了頂峰時期。例如秦漢時期上朝大臣們是坐著的,唐宋時期開始變成了站著,而到了明朝時期出現了錦衣衛和東廠等特務機構,加強了皇權,秦朝時期的軍機處只負責傳達皇帝的旨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跪受筆錄,大臣見到皇帝甚至稱自己為奴才,皇權高度集中。

    而相對於明朝中後期的內閣制而言,皇權的專制主義明顯落後了,因為隨著社會經歷的發展,專制主義嚴重的制約了人們的思想進步,反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積極推進奴化思想,這對中國的進步是致命的打擊。

    其次相對明朝時而開放時而閉關鎖國的政策相比,在清朝統治的260年時間裡因為害怕漢人和海外勾結或者防止漢人在海外建立反清基地則一直堅持閉關鎖國,嚴重阻隔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絡,導致中國長達300年的孤立,遠遠的被世界甩在了後面。

    然後是過度的自負和過度的自信。那麼自負到什麼程度呢?舉個例子來說,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本人是非常熱愛科學的,尤其是天文和數學,但是康熙並沒有利用自己的權利在全國範圍內重視科學的發展,反過來是限制。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康熙害怕普通百姓掌握了科學技術後會用來反抗清朝的統治,所以只把科學限制在皇帝本人。

    那麼清朝又過度自信到什麼程度呢?同樣還是來舉一個例子,在乾隆晚年,強大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派出了龐大的使團出使清朝,並且攜帶了當時英國能生產的所有工業產品以及生產這些產品的機器模型,令人吃驚的是在這些工業品中竟然包涵當時先進的火槍和大炮,英國人滿懷期望的來和清朝建交做生意,也就是說只要乾隆願意,中國完全可以藉此快速發展起來。然而這一切卻被乾隆傲慢的拒絕了,而那些先進的武器也就是後來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人裝備的武器,也被乾隆永遠的封存在圓明園之中,而從未想過來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

    所以即使清朝皇帝再勤勞在世界歷史浩浩蕩蕩發展的過程中,也必然會遭遇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每天都有吃早餐的習慣嗎?吃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