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林知青
-
2 # 拭血論茶
呂布三姓家奴的由來是虎牢關前張飛所叫,原因也很簡單呂布先後認丁原、董卓為義父再加上自己的親爹一共有三個爸爸。呂布武藝超群品行卻不怎麼好,背信棄義,殺丁原誅董卓,所以張飛叫他一聲三姓家奴也算看得起他(那時人看重信義),當然了作為回擊,呂布也給劉關張三兄弟起了外號,曰“大耳賊、紅臉賊、環眼賊”。
再來看看張飛認得結義大哥。當時正和關羽幹架,劉備來勸阻,他們一看這個長相奇特的男人(雙耳垂肩、雙臂過膝)注意力瞬間被吸引了過去,腦袋一熱認了這個大哥,而且憨憨的張飛賣掉桃園來資助劉備,當然了,劉備當時不過是個小商販,雖然是大哥,但是關張二人一個出錢一個出力跟著劉備也沒得著啥好處,倒認識了很多當時有頭有臉的人物,當然了也多虧了他們的大哥。
50歲之前的劉備漂泊大半生,先後投奔過公孫瓚、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如果細細道來這份名單也許很長,忍過多少辱,受過多少恥只有他自己知道,劉備雖然投奔過很多人卻依然是名滿天下,同樣是投奔過很多人,劉備和呂布卻截然不同。劉備乃是大漢皇叔,志在匡扶漢室,所以他的行為更具合法而且漂亮的外衣,而呂布反覆無常、剛愎自用,不過是一方豪強而已。當然最後的歷史也證明了,呂布命喪刀斧而劉備卻成了昭烈皇帝。
所以同樣是一件事,有的人可以做,而有的人不能做。
-
3 # 小號哥
因為劉備雖然跟從過許多人,但他卻從不害宿主,從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劉備只是離開了他們但沒有害他們。而呂布則不然,他先從事義父丁原,拜為校尉。後由於李儒使用反間計說動呂布斬義父丁原的頭顱獻給董卓並重新拜董卓為義父,被封為-騎督衛,溫侯。但到後來王允用連環計離間董卓與呂布的關係,使呂布又殺掉董卓。所以呂布之所以稱之為三姓家奴就是因為他前後殺害了兩個有恩於他的人。
-
4 # 九九戲說歷史
1,劉備是什麼人,劉備是仁義出名的人。再加上他總是以皇叔自居,中山靖王之後這個身份在當時的社會超級有用。那個時代身份階層很重要。呂布跟他比差遠了。
2,劉備是一個心機boy,城府深的可怕
-
5 # 淡淡丶月光
劉備是正統。起碼羅貫中和羅粉們認他是正統。賣草鞋的劉備比劉表劉璋還正統。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就不行。劉粉羅粉們津津樂道,唾沫四濺,他們自豪呀!
-
6 # 使用者楊楨楠
為什麼許多人罵呂布:三姓家奴而沒得人罵劉備呢?記得在《孫子兵法》裡有這麼一句話『主孰有道』,道是什麼?道是人間的大義。大義其實質內涵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三綱五常。然呂布先殺其父丁源,再殺其父董卓,可見其違揹人間至孝常鋼,是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也。劉備雖從多人,但能以仁孝為先,出而其誓:以恢宏漢室之志,並以皇叔自居。按理:天下是俺劉家的,伐則有理,伐則也是符合正義的,誰還能罵他呢?
-
7 # 小山村的狼哥
劉備在公孫瓚那裡是幫忙,在曹操那裡名義上也是去上朝的,在呂布那裡只是借住,在袁紹那裡是顧問,在劉表那裡是走親戚,他啥時候歸順過別人了?
-
8 # 葉飄刀
有啊,劉備的評價是反覆難養
雖然劉備和呂布都曾經多次轉投別人門下,但兩人的情況是有區別的。
呂布之所以被罵三姓家奴,關鍵在於丁原、董卓,呂布都認為義父,所以才算三姓,而且還有一點就是呂布把丁原、董卓幹掉了,託庇其他人不要緊,但反噬主人必然被人看不起。你沒看最終呂布向曹操乞命的時候,劉備怎麼說的“君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於是曹操下了殺手,曹操怎麼不對同樣投奔多人的劉備下殺手,就因為劉備相比呂布還有點底線。
然後說說劉備,劉備當時的評價是反覆難養。
劉備曾經在很多人手下混過、而這些人的政治傾向是不同的,曹操、袁紹、劉表、公孫瓚每個人有不同的理念和觀點,而劉備典型的就是有奶便是娘,只要能度過難關,那麼也就不在乎什麼政治立場問題啊這些的。
所以當時的人,評價劉備就是反覆難養,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養不熟的白眼狼。
不過還好,劉備畢竟名聲在外,再加上劉備做事不像呂布那麼吃相難看,而且最終還當了皇帝,所以名聲要好一些。
-
9 # 補位
三國時期各路諸侯割據混戰,很多人處於活命,不斷的更換主人,即便是關羽、馬超、黃蓋、嚴顏、都有在戰場上投降敵人的經歷。最有名的劉備更是十易其主,但是,為什麼唯獨呂布身上揹著三姓家奴的罵名呢?
呂布雖然僅僅三易其主,但是,每一次對於原主人的表現都非常的惡毒,第一次跟隨丁原,認丁原為義父,這也是表明認主的,卻因為董卓給的利益更大,就背叛了丁原,投靠董卓,這也就罷了,還在董卓的唆使之下殺害了自己的義父。
之後跟著董卓,又認董卓為義父,這下總該好好幹了吧?結果因為貂蟬又把自己的第二任義父董卓也給殺了。董卓對呂布各種信任和重用。到頭來,呂布翻臉無情,為了一個女人就毫不猶豫地將董卓殺死。這種行為十分令人不齒。
反觀劉備,劉備雖然投靠了很多人。但是投靠和認主是有區別的,劉備不管在誰的手下做事都是盡職盡責,任勞任怨,但是劉備在離開原主人之後,沒有去禍害任何一個。雖然劉備輾轉在很多諸侯手下都做過事情,但是劉備心裡面只忠於自己,只是抱著自己興復漢室的信念在做事, 與呂布自私自利,背信棄義,反殺先主的行為不可同日而語。
-
10 # 別人常說的朋友就是我
因為他有皇族血統。而呂布只是一個卑賤的幷州孤兒。他有四大州牧親戚。呂布只有一身殺氣。他有好友幽州公孫伯圭。而呂布只是一個孤狼。只有當初走出幷州計程車兵
-
11 # 一根藤77
大文學家不帶頭罵,小老百姓不曉得從哪裡罵起,底層知識分子上畏皇權,對文盲又難講清,只好閉嘴,還不是劉皇叔帝王之後,正合皇家之正統一說。大文學家不經皇家之默許,莫說地位,命都不保,想說真話,嘿
-
12 # 天翼使用者4686519797425
劉備的人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丿漂白了,羅貫中生在明朝,裡面的故事是移花接木,很多發生在宋朝。並非三國時期。與三國志有很大出入,大家只當故事書看,明朝是啥樣,就是讓百姓愚昧,讓人沒思想,皇權至高無上。劉備就是三姓家奴,反覆無帶,開始跟公孫瓚,後公孫與袁紹在北方大戰,劉備又跟袁紹的盟友陶謙,後被呂布戰了徐州,又孤身投曹操,曹操對劉備不錯,還讓劉備見到了漢獻帝。才有後來的劉皇叔,封平原縣令徐州牧。後來曹操與袁紹戰,劉備又與袁紹擊曹操,後失敗,又去投劉表,鵲巢鳩佔。後失敗又去四川投靠劉璋,又佔了劉璋的四川,劉備真小人。沒曹操劉備能見到天子,後反曹操,為不忠。關羽敗走麥城,不去救,不義。漢獻帝是禪讓與魏,在程式上是合法的,劉備又見蜀漢,掛羊頭買狗肉,為不孝。所以劉備乃不忠不義不孝,早該死
-
13 # 學生張某人
呂布移其主與劉備移其主性質不同。
呂布意毒心狠、見利忘義先事丁原。當時在朝中董卓比丁原的勢力大,且董卓、與丁原不睦。呂布的同鄉李肅在董卓手下為幕僚,李肅為了討好董卓前去誘說呂布投董卓,呂布見利忘義答應李肅殺死丁原,投靠董卓並拜為義父。
王允為除董卓設美人計,將府中歌妓貂蟬詐稱義女,先許呂布後許董卓為妻。離間二人的關係,呂布反叛將董卓殺死。
呂布兩移其主做的都是不仁不義之事,所以後人都罵他。
劉備則不然,劉備以“仁義”著稱。陶謙三讓徐州,劉備為落罵名堅決不要。劉表讓錦州劉備念同宗之宜更是不要。與呂布形成了鮮明對比。後人罵他為何?
-
14 # 沉140769451
因為你思想有問題。劉備沒有事多主,不論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劉表都不是他的主人。問題不需要辯,是一些人故意歪曲事實,為了抹黑劉備,強詞奪理。劉備在荊州駐紮於新野,撤出新野,路過襄陽,劉琮不讓其進襄陽,襄陽百姓、官吏自願出城追隨,沿途追隨者達十幾萬,足見劉備得人心,史上獨此一例。這如果也算小人,誰也沒資格稱君子。現代很多人思想是變態的,逆反心理太重,精神有病,要治!
-
15 # 暖趣歷史故事
關於呂布“三姓家奴”的說法,歷史上是沒有的,是在《三國演義》中,心直口快的張飛罵呂布是“三姓家奴”,三英戰呂布時張飛罵他三姓家奴,於是三姓家奴成了呂布的代名詞。
為什麼這麼罵呂布呢?呂布先是認丁原為義父,李肅拿赤兔馬和高官忽悠呂布後呂布反水殺了義父丁原,投奔太師董卓,接著拜董卓為義父,後面被王允和貂蟬李肅輪番忽悠殺了義父董卓。因為利益弒主始終為人不齒,這個主子還是他名義上的爹,要知道漢朝講究以孝治天下,義父也是父,殺爹就是不孝。
所劉備,有人說他是“五易其主”,所謂謂“五主”大概是指公孫瓚、曹操、陶謙、袁紹、劉表五位。對公孫瓚,可以算得上“易主”,畢竟劉備一開始是他的別部司馬,後來在袁紹支援下做了徐州牧,算是改換門庭,可以算“易主”。
對曹操袁紹,劉備都是作為他們的客將,並無從屬關係,也就沒有“易主”之說。對陶謙劉表……這二位是自己死了,自然也不是劉備“易主”了。
劉備"其主"而成梟雄,怎麼到呂布這就成三姓家奴了呢?
劉備成為梟雄,是因為他後來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做出了一番事業,而且這個過程中一直堅持本心,勇猛難以制服,所以被稱為“梟雄”,跟“易主”關係不大。
如果劉備只有“易主”的經歷,而無建立政權的結果,後世評價也一樣不會高的大家喜歡推崇劉備是因為劉備一直堅持本心,為了自己的理想鍥而不捨奮鬥一生,而不是因為他“易主“。
-
16 # 岸芷汀蘭140746257
呂布被人罵為“三姓家奴”,為了避免重複,劉備則被罵為“織蓆販履小人”和“大耳賊”,如果個個都採用一種稱呼未必太小看羅貫中的文字功底。竹子
-
17 # 閃爍星光
這沒法比,呂布三姓家奴不是白給的,為了一匹馬背叛了丁原,又為了一個女人背叛了董卓,背叛不打緊,還把原來的主人殺了,問題是還是認的義父,等於殺父,這種毫無道德底線的人,劉備說一句"君不見,董卓之事乎?",曹操就殺了,曹操這麼愛將的人都容不得,說明呂布確實人品很敗壞…劉備雖然投了別人,但好歹為對方幹過實事,立過功,而且劉備只是寄人籬下,也沒有認對方為自己的主人,等於客居別人那裡,對方只能算是宿主!嚴格來說談不上背叛,而且也沒有幹過對宿主非常不力的事情,而且劉備還好收買人心,人家都願意接納他!雖然劉備投誰誰就遭殃(大部分),但大都和劉備本身沒多大幹系,呂布也是投誰誰就遭殃,而且最重要的是,別人的遭殃都和呂布有關,等於是一個白眼狼!
-
18 # 人者仁義也
說呂布是三姓家奴的,需要清楚這句貶損人的話是《三國演義》小說的杜撰素材,並不見於歷史記載,相反在《三國志》中其他人對於呂布評價並沒有到三姓家奴這種地步,我們可以看一下幾個人對於呂布的評價:
曹操:布,狼子野心,誠難久養,非卿莫能究其情也。
陳宮:呂布壯士,善戰無前。
荀攸:呂布勇而無謀。布驍猛,又恃袁術,若縱橫淮、泗間,豪傑必應之。
程昱:夫布,粗中少親,剛而無禮,匹夫之雄耳。
孫權: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我們觀看以上的記載與呂布同時期的人對於呂布的評價,唯一隻有曹操說呂布狼子野心,不能夠久居人下,又或者程昱批評呂布匹夫之勇,荀攸說呂布有勇無謀。但是作為敵對方的曹操方面的曹操,荀攸,程昱也只是說出了呂布的無謀的一個特點,卻沒有說呂布不忠不義,三姓家奴,人家並沒有揪住呂布的反叛事蹟也就是殺丁原和殺董卓這兩件事情來批評呂布的道德不行,只是批評呂布此人只是匹夫之勇,在孫權的話裡是和袁紹,袁術,劉表等人並列存在的一方諸侯。那麼為什麼到了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中呂布就有了三姓家奴的稱呼呢?
這其實要說到漢代的價值觀和後世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又要回到歷史當中來,漢代是二元君主制度,什麼叫做二元君主制呢?由於漢朝距離春秋戰國比較近,風氣也十分相似,當時的漢朝一郡是被當做一個國家存在,國君就是郡守,也就是我們稱呼的太守這一官職,而太守手下大量的官員不是漢朝朝廷任命的,而是太守自行任命,稱為“徵辟”,這些被徵辟的官員認為太守就是自己的君主,並且對待太守就像對待國君一樣,同樣的道理也用在朝廷的三公也就是太尉,司徒,司空的身上。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會看到袁紹或者袁術說自己家族門生故吏滿天下,說的就是這麼一回事,這些門生故吏對待袁紹和袁術會像對待君主一樣,這就是漢朝的習俗,此外漢朝人看重的忠心和春秋戰國有點類似,這股忠心是雙重的,也就是君主對臣子負責,臣子才會對君主負責,這也是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在宋朝之後就不一樣了,在宋明理學的概念裡,那就是天下只有一個君主那就是皇帝,所有人只對皇帝忠心,而且還是無條件的忠心,也就是皇帝對於臣子做任何事情,臣子都要盡到自己的責任,不能夠反抗。不僅如此這股忠的含義遍佈整社會,妻子對於丈夫忠,兒子對於對父親忠,最演化出女人必須守寡才是貞潔烈女的事情,有點矯枉過正的意味。明確這一點,我們再回到呂布身上,在未受到丁原的徵辟前,呂布在幷州是有官職在身,當時的幷州刺史是董卓,沒錯就是董卓,這可能和很多人的想象不一樣,也就是說董卓在擔任幷州刺史期間,史書雖然沒有記載董卓和呂布之間怎麼回事,但是按照當時的風氣呂布可是董卓的故吏,甚至兩者很多可能早就有交集,因為呂布當時弓馬矯健,董卓也是出生邊郡的勇士,說不定臭味相投。而丁原是在董卓之後也就是公元189年擔任幷州刺史的,在這期間丁原徵辟呂布作為自己的主簿,而也是在這一年丁原帶著呂布上洛陽最後被董卓所殺,可說丁原和呂布之間的關係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親切,更不是《三國演義》裡面的義父義子如此親切。可以說是董卓以利益和故吏的身份要求呂布殺死徵辟自己的丁原,同樣丁原也是呂布的舉主,也是呂布的君主。所以說呂布只是陷入了兩難的處境,當然他最後殺死丁原,固然是為了利益,但是沒有人們想象中的薄情寡義。
至於呂布殺死董卓在當時堪稱是義舉,這就是漢獻帝本人承認的,在漢獻帝東歸洛陽的途中曾經就給呂布發過勤王令,可見漢獻帝認為呂布是忠心的,當時呂布軍隊沒有繼續不能夠到來,於是寫信給天子,這還是當時漢獻帝唯一一個受到上書說自己不能夠來說理由的諸侯。
英雄記曰:初,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布軍無畜積,不能自致,遣使上書。
而且在袁術給呂布的書信裡有寫到:
昔董卓作亂,破壞王室,禍害術門戶,術舉兵關東,未能屠裂卓。將軍誅卓....其功一也
可見殺董卓在當時人看來是大功一件,呂布殺死董卓是為國除賊。
總而言之,呂布是在宋明的價值觀和道德體系中被不被認可的一個不忠之人,所以就被說成是三姓家奴,實際上他只是貪圖利益,又有匹夫之勇的人。而劉備雖然投奔過很多人,但是投奔並不是把別人當做主人,比如別人有難到你家避避風頭,不是他就要認你為主呀。根本談不上侍奉。 -
19 # 臥雪堂
因為呂布是投誰反誰,劉備除了曹操,其他人都和他保持一定友誼,對付曹操,還有尊皇的政治正確。看看劉備,之前的那幾位,也就是公孫瓚之前的,他一直老老實實的。公孫瓚他作為援軍被派往徐州。徐州陶謙讓賢。投袁紹,南下聯絡劉表。投劉表,頂替張繡的角色,站在對曹前沿。之前的,孫權和劉璋,已經不是臣屬關係。投曹操,是投朝廷。反曹操,是護朝廷。所以很少人去詬病他。而呂布殺丁原,屠董卓,反袁紹,逐劉備。除了王允,他投誰幹誰。
-
20 # 史海泛舟擺渡人
《三國演義》的作者為了貶低呂布兩面三刀的性格,給呂布起了“三姓家奴”的綽號。然而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呂布只拜過董卓做乾爹,並沒有拜過丁原乾爹,因此“三姓家奴”的說法並不成立。反觀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仁義之君”的劉備,跳槽的次數絲毫不比呂布少,背叛盟友的次數更是讓呂布望塵莫及。
呂布先後依附過丁原、董卓、袁紹、劉備,丁原長期不給呂布升官,呂布對丁原心懷怨恨,殺死丁原後投奔了董卓。呂布和董卓的小妾私通,董卓拿著手戟投擲呂布,呂布擔心會被董卓殺死,先下手為強殺死了董卓。
後來董卓舊部攻佔了長安,將呂布趕到了袁紹的地盤上。呂布幫助袁紹大破黑山軍,袁紹看到呂布懷有異心,派遣刺客謀害呂布,呂布提前發現了袁紹的計劃,從袁紹的地盤上一路南逃。
兗州之戰結束後,呂布依附到了劉備的身邊,趁著劉備和袁術大戰,偷襲奪取了劉備的徐州城。從呂布投奔丁原、董卓、袁紹、劉備的過程來看,呂布的確不是一個守信用的人,他的性格兩面三刀,從來沒有真心對待過任何一個主公,總是要想方設法的謀害主公。
再來看一下劉備,劉備先後投奔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並且同孫權和劉璋結過盟。劉備投奔公孫瓚之後,在公孫瓚帳下擔任平原相,曹操進攻陶謙的時候,劉備帶領軍隊離開公孫瓚,投奔了徐州的陶謙。
陶謙去世之後,劉備接管了陶謙的徐州,後來呂布偷襲了徐州,劉備又依附到了呂布的身邊。呂布轅門射戟救了劉備一命,劉備則在白門樓害死了呂布。(呂布不仁在先)
劉備投奔曹操之後,曹操封劉備豫州牧和左將軍,曹操派遣劉備討伐袁術,劉備趁機拐帶軍隊偷襲了徐州。曹操擊潰劉備之後,劉備又投奔了袁紹,在官渡之戰後期,劉備看到袁紹無法取勝,從河北一路南下逃到了汝南,又輾轉到了荊州劉表的麾下。
劉表去世之後,劉備聯合孫權共同對抗曹操,周瑜在赤壁之戰大破曹操,在南郡之戰大破曹仁。劉備趁虛而入打著劉琦的旗號攻佔了荊州四郡,又以歸還荊州為擔保,向孫權借走了南郡。然而劉備一借不還,最終導致了孫劉聯盟的破裂。
從呂布和劉備的履歷來看,呂布和劉備都屬於不守信用的人,只是呂布不是漢朝宗親,他不守信用就成了“三姓家奴”。而劉備是漢朝宗親,他不守信用就成為了“不願久居人下”。
回覆列表
成王敗寇乃中國歷史評價的基本價值觀,劉備一直是以恢復漢統自居,所以,以此為中心,其他皆是為服從這一大業服務之臨時之舉,在此基礎上,或冠以隱忍,或冠以權宜,最不濟也能混個無奈,正因為如此,才沒人將其視為多少多少姓的奴,其實,都是為了自己,只是理由要冠冕堂皇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