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眼觀天下

    怡親王沒有被廢,只是在慈禧太后發動的“辛酉政變“中中斷了幾年。但是後來又續上了,一直到傳承到清朝滅亡,真正做到了“與國同休“。末代怡親王是在民國時期去世的。

    第一代怡親王胤祥

    雍正元年(1723年),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被雍正帝將在自己奪嫡過程中立下大功的的十三弟胤祥封為和碩怡親王,且世襲罔替,從而讓怡親王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去世後,第六代怡親王載垣是咸豐留給兒子的“顧命八大臣“之一。慈禧發動辛酉政變,載垣與鄭親王端華、肅順都被慈禧太后賜死。怡親王王位被黜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由胤祥旁系後代載泰承襲。

    1864年清政府再次恢復怡親王世爵,還是胤祥後代載敦承襲。一共傳了八代九位怡親王。 最後一代怡親王毓麒在1949年才去世。

  • 2 # 歷史知事

    怡親王是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也是清朝做到與國同休的王爺之家。

    第一代怡親王是雍正的十三弟,雍正朝第一寵臣胤祥。

    胤祥,1723年雍正元年,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胤祥以下,怡親王共傳8代,9位正經的怡親王。分別是:

    1,怡僖親王弘曉:胤祥七子。雍正八年(1730年)襲怡親王。

    2,怡恭親王永琅:弘曉次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襲怡親王。

    4,嘉慶五年(1800年),追封為怡親王。 怡恪親王奕勳:綿標長子。嘉慶四年(1799年)襲怡親王。

    5,怡親王載坊:奕勳長子。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襲怡親王。

    6,怡親王載垣:奕勳二子。道光五年(1825年)襲怡親王。咸豐十一年(1861年),賜自盡。黜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8,怡端親王載敦:奕格二子。同治三年(1864年)恢復怡親王世爵,由載敦繼襲,同時追封先祖永福、綿譽、奕格為怡親王。

    9,怡親王毓麒:載敦二子溥耀長子。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襲怡親王。民國三十七年九月(1949年10月),薨,年四十九。

    不難看出,怡親王世襲百年,曾經有這樣幾個波折。

    1,道光帝同輩的棉標,因為早死沒機會當上怡親王,直接讓爺爺永郎傳給了孫子奕勳。

    2,同治光緒同輩的載字輩,出現兩次兄終弟及。第一次載坊去世,弟弟載垣繼位。第二次,載垣被貶殺,同宗弟弟的載墩繼位。

    載垣不是別人正是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的主要黨羽。甚至有人認為,載垣在八大臣中的作用,超過肅順,是真正的八大臣之首。

    可惜,遇上慈禧這樣的鐵腕太后,再遇上奕忻這樣的滑頭王爺,載垣非死不可!

    怡親王胤祥和雍正四哥和衷共濟,自己的後人能世襲罔替與國同休,也算是此生之福了。

  • 3 # 燦燦公子

    鐵帽子王是什麼爵位

    鐵帽子王,從“鐵”字就可以得知,這個爵位非同一般,整個清代,也一共只有十二位鐵帽子王。

    清朝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這兩個爵位要麼是冊封,要麼就是靠軍功升遷。但是這兩個爵位往下一代傳承的時候都是降級的,最後爵位會越來越小。

    而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不降級的,由此可見鐵帽子王的尊貴。

    大清前八位鐵帽子王,全部是跟隨努爾哈赤起兵,立下戰功的,他們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第九個鐵帽子王胤祥

    雍正時代,由於十三阿哥的特殊貢獻,雍正打破了按照軍功冊封鐵帽子王的慣例,敕封胤祥為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即怡親王這一支。

    胤祥去世後,他的兒子弘曉繼承爵位,之後傳四代,到載坊這代,由於載坊去世早,沒有留下子嗣,就把怡親王的爵位傳給弟弟載垣,載垣是咸豐帝去世以後,欽點的顧命八大臣之一。

    怡親王鐵帽子王被廢經過

    顧命八大臣是咸豐皇帝欽定,權力很大,他們以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為核心,這樣就與慈禧太后產生了矛盾,當時同治皇帝年僅六歲,慈禧想要給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爭取更大的權力。

    當時還有一大勢力,是恭親王奕訢,奕訢是洋務運動的創始人,與外國關係較好,他代表清政府與英法聯軍談判,立下功勞,並掌握著北京部分政府機構。

    這樣就有兩股勢力在對抗,一是八大臣勢力,二是奕訢集團,慈禧太后聯合奕訢集團,發動歷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剷除了八大臣勢力,實現了垂簾聽政。

    後來,慈禧太后就廢除了怡親王鐵帽子王的爵位了。

  • 4 # 王斌兔斯基

    清朝所謂世襲罔替的王爵,一般俗稱為鐵帽子王。

    而我們也可以從“鐵”字得知,這個爵位非同一般,整個清代,只有十二位鐵帽子王。

    但是,特別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爵位是每傳一代,就會爵位降一級,除非當代襲爵的人建功受賞,否則爵位會越來越小。

    而鐵帽子王,則與他們不一樣,首先是世襲罔替,爵位不降級的,由此可見鐵帽子王的尊貴。 清朝建立前期,只有八位鐵帽子王,全部是跟隨努爾哈赤起兵,立下戰功的,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上述八人,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就是侄子,要麼孫子,反正和努爾哈赤沾親帶故。

    這個初代怡親王呢,也同樣是努爾哈赤的直系子孫,他是康熙的十三子,也就是雍正的弟弟,所謂九子奪嫡中的十三爺愛新覺羅·胤祥就是他。

    初代的怡親王在歷史上被雍正帝信任的不得了。但是,黃鼠狼下崽,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愛新覺羅·載垣的時候,這個康熙的六世孫,初代怡親王的五世孫,被一個女人給弄死了。。。

    這個女人是誰呢?

    她就是慈禧。

    慈禧為了獲得最高權力,殺的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中,就有這個載垣。但是呢,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個怡親王的鐵帽子並沒有被廢,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載垣被殺後,愛新覺羅·載敦在1864年承襲了怡親王,也就是說這個鐵帽子的爵位就被廢了三年,之後仍然讓十三爺的後代繼承了爵位。不過愛新覺羅·載敦只是這個十三爺的第四子的後代,並非嫡子嫡孫啦。

  • 5 # 哈哈哈想哭

    事實證明,皇帝親口封的所謂世襲罔替或者丹書鐵券,根本就是一個騙人的玩意的。皇帝封的,無論是什麼樣的免死金牌,都不是真正的聯絡,都要根據自己的努力而博得皇帝的歡心,皇帝不歡心,任你如何也都必死無疑。

    雍正親自加封的世襲罔替怡親王,最後還是被雍正皇帝給廢掉,主因就是因為一期王自己發的誓而不讚贊雍正皇帝,一邊雍正皇帝自然有權收回他的加封,進而讓怡親王變的一無是處

    所以古人所謂伴君如伴虎,既是如此,皇帝作為最大的政治權力掌握者他有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本領。

    皇帝對自己的頒佈的政令有一票否決權,他說可以就可以,他說不可以是誰也沒有任何辦法的。所以活在古代,努力討好皇帝是政治,不要因為任何的屏障就自以為可以免死,這世上沒有任何可以免死的東西。

  • 6 # 菜根漫譚

    清朝皇族加封爵位,有兩個途徑,一是靠軍功,二是靠皇帝加恩封賞。乾隆皇帝時,爵位制度又做了新的規定:凡是憑軍功封王的,世襲罔替;凡是加恩封賞的,每世遞降一等承襲。也就是說,憑軍功封的親王世襲罔替,親王的兒子還能當親王,就是傳給孫子、重孫子都不打折,親王的帽子照戴不誤,穩穩當當,所以人們又稱其為“鐵帽子王”。加恩封的親王,爵位傳給兒子就打了八折,成了鎮國公;鎮國公傳給兒子成了鎮國將軍,鎮國將軍傳給兒子沒有了,變成了宗室成員。

    但是,雍正皇帝卻打破了只有軍功封王才能世襲罔替的規矩,將十三弟胤祥加封為世襲罔替的怡親王。

    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他們倆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哥倆自幼親近,感情很深。在眾皇子爭奪接班人的鬥爭中,胤祥竭盡全力、堅定不移地支援四哥上位,為此他捱了不少打擊,受了不少委屈,吃了很多苦頭。雍正登基稱帝后,那些不甘心失敗,還想東山再起的反對派們仍然橫挑鼻子豎挑眼,找彆扭,使絆子,亂折騰,非要看把雍正轟下臺去不可。這時,胤祥又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為他四哥出謀劃策,分憂解難,幫他壓住了陣角,穩定了局面。胤祥對雍正情深意厚,赤膽忠心,雍正自然對胤祥心存感激,格外關照,所以才破例加封他為和碩怡親王,並特許世襲罔替。胤祥死後,他的第七子弘曉繼承了爵位,之後又傳繼了四代。到載坊這一代,由於他承襲爵位僅一年就去世,又沒有子嗣,就把怡親王傳給了弟弟載垣。咸豐皇帝時代載垣深受朝廷重用。

    1861年8月22日,咸豐皇帝病死於熱河行宮,死前留下三道遺命,一是立載淳為皇太子,即後來的同治皇帝。二是由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顧命大臣,掌管朝政。三是分別授予皇后慈安、懿貴妃慈禧“御賞”、“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但是,載垣他們八個顧命大臣強勢霸道,專權蠻橫,飛揚跋扈,得罪了慈安、慈禧太后,以致於兩宮太后聯手恭親王奕訢密謀策劃,突然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拿下了顧命八大臣。“鐵帽子”怡親王載垣被勒令自盡,肅順等其他顧命大臣也被殺頭或革職充軍。

    可見,鐵帽子並不是鐵脖子。沒有了權力,鐵帽子王也照殺不誤!

  • 7 # 千秋論

    清朝的親王是被稱為“和碩親王”,在清朝是第一等爵。

    這樣的爵位只有皇帝的兒子,兄弟才能繼承,而世襲罔替的親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加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整個清朝也就只有12位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其中八位是清朝開國之初立有顯赫戰功的皇帝親戚才有。

    我們都知道十三阿哥是雍正的鐵哥們兒,雍正就為了自己的好兄弟謀得了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爵位。這樣的恩寵也不愧兄弟之情流傳的如此之廣。

    暫且不說胤祥的事。

    在這之後和碩怡親王傳了弘曉(乾隆同一輩份)、永琅(嘉慶帝同一輩分)、綿標(道光同一輩份)、奕勳(咸豐帝同一輩分)、載坊(同治帝、光緒帝同一輩分)

    到了第七代載垣,就發生了變化。

    載垣是奕勳的第二個兒子,和載坊同一輩。在咸豐帝時期很可以說很受皇帝寵愛,被封為“行走”顧命大臣。

    他做過哪些事呢?

    視察過天津、和英法聯軍談判過、保護咸豐帝逃往熱河。

    所以咸豐帝死時就把他封為八大顧命大臣之一。

    不過沒想到慈禧這老妖婆發動了政變,奪權,還讓他自殺了。之後被貶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這不入八分輔國公是什麼爵位?

    清朝爵位等級在和碩親王以下,輔國公以上還有個八旗。輔國公還分為不入八分和八分輔國公。入八分的輔國公才享有八種特殊待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代表八旗參加決定軍國重事的會議。這樣算來,載垣是被連降了四級,還被排除在了國家大事之外。

    載垣是被廢了,其實“怡親王”只被廢了三年。在1864年一系列的追封之後,載敦承襲了“怡親王”的爵位,不過這是胤祥後代的另一支了。

  • 8 # 幾葦渡

    清代對於特殊有功的宗室,可以不降級襲爵,即“世襲罔替”。清代開國有六親王、二郡王是“世襲罔替”,也被稱為“八大鐵帽子王”。另外有四家恩封的親王,即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也是世襲罔替。當然蒙古的封爵一般都是世襲罔替的。

    雍正元年,即1723年,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之後襲爵:

    怡僖親王弘曉:胤祥七子。

    怡恭親王永琅:弘曉次子。

    追封怡親王綿標:永琅二子。

    怡恪親王奕勳:綿標長子。

    怡親王載坊:奕勳長子。

    載坊於嘉慶二十四年承襲怡親王爵位,只有四歲第二年夭折。由其二弟載垣襲爵。

    咸豐帝即位後,載垣漸受信用,歷任左中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等。咸豐帝死前,命其與端華、肅順等八人受顧命為贊襄政務大臣。但很快被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中,抓捕、奪爵、賜自盡。鐵帽子的“怡親王”爵位,被廢為不入八分輔國公。改為由弘曉的玄孫載泰承襲。

    到了1864年,又恢復了怡親王爵,改由寧良郡王弘晈的玄孫載敦承襲。

    寧良郡王弘晈——追封怡親王綿譽——追封怡親王奕格——怡端親王載敦——已革怡親王溥靜——怡親王毓麒(載敦二子溥耀長子)

    一共傳了八代九位怡親王。

    所以說“世襲罔替”的鐵帽子、還有那些丹書鐵券,都不是萬無一失的,既有自己的行為,也有皇帝的心情。

  • 9 # 美麗青春您真痘

    清朝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這兩個爵位一是靠軍功,二是靠皇帝加恩封賞。乾隆皇帝時,爵位制度又做了新的規定:

    凡是憑軍功封王的,世襲罔替;凡是加恩封賞的,每世遞降一等承襲。也就是說,憑軍功封的親王世襲罔替,親王的兒子還能當親王,就是傳給孫子、重孫子都不打折,親王的帽子照戴不誤,穩穩當當,所以人們又稱其為“鐵帽子王”。

    加恩封的親王,爵位傳給兒子就打了八折,成了鎮國公;鎮國公傳給兒子成了鎮國將軍,鎮國將軍傳給兒子沒有了,變成了宗室成員。

    清朝建立前期,只有八位鐵帽子王,全部是跟隨努爾哈赤起兵,立下戰功的,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上述八人,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就是侄子,要麼孫子,反正和努爾哈赤沾親帶故。

    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如果沒有他或許沒有雍正王朝或說雍正繼位也可能被推翻等原因,雍正打破了只有軍功封王才能世襲罔替的規矩,將十三弟胤祥加封為第九位鐵帽子王。

    1861年8月22日,咸豐皇帝病死於熱河行宮,死前留下三道遺命,一是立載淳為皇太子,即後來的同治皇帝。二是由御前大臣載垣(怡親王)、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顧命大臣,掌管朝政。三是分別授予皇后慈安、懿貴妃慈禧“御賞”、“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顧命八大臣是咸豐皇帝欽定,權力很大,他們以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為核心,這樣就與慈禧太后產生了矛盾,當時同治皇帝年僅六歲,慈禧想要給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爭取更大的權力。

    當時還有一大勢力,是恭親王奕訢,奕訢是洋務運動的創始人,與外國關係較好,他代表清政府與英法聯軍談判,立下功勞,並掌握著北京部分政府機構。

    這樣就有兩股勢力在對抗,一是八大臣勢力,二是奕訢集團,慈禧太后聯合奕訢集團,發動歷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剷除了八大臣勢力,實現了垂簾聽政。後來,慈禧太后就廢除了怡親王鐵帽子王的爵位並賜死。

    親王的鐵帽子並沒有被廢,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載垣被殺後,1864年清政府再次恢復怡親王世爵,還是胤祥後代載敦承襲。一共傳了八代九位怡親王。 最後一代怡親王毓麒在1949年才去世。

  • 10 # 八一紅星榮耀

    世襲罔替的是鐵帽子王的爵位,襲爵的人是可以被廢掉的!但是必須找初始王爵的子孫繼續繼承王位任何後輩皇帝都不能取消鐵帽子王的爵位。這是祖制,後輩皇帝不能推翻前輩皇帝的諾言,這也是滿族統治的基礎之一!

  • 11 # 一點點歷史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共有12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清朝的開過功勳,因功被封,剩下四位屬於恩封,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稍微瞭解歷史,或者看過影視劇的都知道,胤祥在雍正一朝備受重用,和其他諸子或被奪爵或被囚禁的命運不同,雍正元年即被奉為和碩怡親王,此後再得世襲罔替資格,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也是清朝中期唯一被冊封的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的最大區別就是普通親王后代繼承爵位是要遞降的,親王一子襲郡王,郡王一子襲貝勒,遞降至鎮國公不再降低,而世襲罔替則不受此規則約束。

    道光五年,胤祥五世孫載垣襲怡親王爵,載垣在道光和咸豐年間載垣備受重用,先後擔任過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要職,道光去世後受顧命大臣,咸豐帝死後更是成為“顧命八大臣”之首。

    後面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兩宮太后聯手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顧命八大臣”載垣、端華被賜自盡,均被降爵為“不入八分輔國公”。肅順被斬首於菜市口,其餘五人皆罷官。

    但是三年之後1864年再度恢復怡親王爵位,由載垣族弟載敦襲承,直到1902年末代怡親王毓麒繼承怡親王爵位。

    在皇權高度集中的清朝,皇帝一句話就能廢了“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實際上“鐵帽子王”也並沒有那麼鐵。

  • 12 # 鐵馬冰河wu

    胤祥是康熙第十三子,他一向和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皇帝)親近。雍正和胤祥(後改允祥),在康熙朝時是一對抱團取暖的難兄難弟,雍正上位後兩人則成了親密無間的君臣。

    雍正登基後,感於允祥在“奪嫡”戰時堅定地支援自己,出力甚多,任他為議政大臣,命他總理重要事務,後因治績突出,被封和碩怡親王,可世襲罔替,是清朝定鼎中原後第九個“鐵帽子王”。

    允祥同時還兼任戶部侍郎,奉命管理戶部三庫以及戶部事務。《清史稿》記載,雍正諒闇(居喪)期間,四個總理王大臣中,主事的就是怡親王允祥和隆科多。

    後來,雍正回憶這段時期發生過的事,曾說:“輔政之初,阿其那(滿語豬的意思,對八阿哥胤禩的蔑稱)包藏禍心,擾亂國事,隆科多作威作福,攬勢招權,實賴怡親王一人挺然獨立於其中,鎮靜剛方之氣,俾奸宄不得肆其志”。

    諸王中以允祥和雍正帝的關係最密切,其他的王大臣奉其為尊也就不奇怪了。

    史載,雍正三年(1725年)冬,允祥耗費很大精力從事整頓財政、獎勵農耕、發展生產的事情,政績卓著。六年(1728 年),雍正在褒獎雲南布政使李衛時說:“怡親王在戶部,李衛在滇省,實系公忠體國,滌弊清源,勞績茂著” 。對怡親王允祥的理財能力充分予以肯定。

    雍正七年(1729年),軍機處成立,雍正任命允祥為軍機大臣,負責管理西北兩路用兵的重大事情,只有允祥、張廷玉等幾個重臣參與謀劃用兵,由此可見允祥在雍正心目中地位之重,是雍正朝政治舞臺上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允祥經常代皇帝傳旨、代皇帝發號施令,“口含天憲”,位高權重,但又和明朝時宦官專權不同,他本就是親王,不過奉皇帝命管理軍政大事,皇帝也對他信之不疑,讓他放手去幹。

    此外,允祥還任過很多事,譬如管理漢籍侍衛,統領圓明園八旗守衛禁軍,負責雍正帝辦公御用品的製造、採買,雍正的藩邸舊務,諸皇子的日常、教育之事,甚至雍正寑陵的修建,都由允祥監管。允祥既是參與運籌帷幄的重臣,又是雍正帝的大管家和皇家衛隊長。

    據史料記載,允祥只是在擔任總理事務王時最炙手可熱,官位最尊崇,後來雖然擔任議政大臣、軍機大臣,但彼時軍機處剛草創不久,軍機制度尚不完善,遠不像後來那般地位煊赫、勢焰熏天。其實,允祥在沒有正式名義下,不過是在權謀老辣的雍正指導下幫其處理了一些繁雜紛亂的具體事務而已。

    雍正八年(1730年)5月初4,很有事業心、勤於任事、積勞成疾的允祥病故,年僅44歲。

    胤祥死後,怡親王尊號共傳8代,有9人世襲王位。到了胤祥第5世孫載垣襲爵時,備受重用的他先後當過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要職,咸豐帝死後他更是成為“顧命八大臣” 之首。之後,兩宮太后發動“辛酉政變”,“顧命八大臣”之載垣、端華被賜自盡,肅順被梟首,其餘5人均遭革職罷黜。怡親王位只是被削奪,並沒有被正式廢除, 不過在“辛酉政變”後中斷了幾年而已。3年後的1864年,怡親王爵位被恢復,由載垣堂兄弟載敦承襲。怡親王爵位一直延續到1902年,末代怡親王叫毓麒。

    【插圖源於網路】【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

  • 13 # 歲月是一條河流

    清朝時期,宗室取得爵位有四種途徑,即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簡單地說,有的爵位是憑藉軍功取得,有的是由於皇帝加恩封賞取得,還有的是透過繼承或考試取得的。宗室取得爵位後,大多爵位是世襲遞降的,也就說爵位的等級一輩不如一輩,降到一定保底爵位時就不再降了。但還有一種爵位承襲時無需降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世襲罔替”,這就是我們俗稱的“鐵帽子王”。

    清朝共有十二位宗室加封鐵帽子王。清初的八位鐵帽子王全部是憑藉軍功取得的。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八位鐵帽子王中,其中有三位鐵帽子屬於代善家族。代善本人是首代禮親王,首代克勤郡王爵是代善的兒子嶽託;而首代順承郡王爵勒克德渾是代善的孫子。其餘五位鐵帽子王則分別是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努爾哈赤的老侄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豫親王多鐸;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第五子、莊親王碩塞。

    其餘四位鐵帽子王則是康熙帝第十三子怡親王胤祥、道光帝第六子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這四位鐵帽子王屬於恩封,也就是說由於特殊的功績由皇帝加恩封賞的。第一位受恩加封為鐵帽子王的便是怡親王胤祥。胤祥的這個爵位在傳到第六代載垣時,曾一度被奪爵達三年之久,這又是為何呢?

    雍正在奪嫡大戰勝出後,馬上加封他的鐵哥們十三弟胤祥為和碩怡親王。對於雍正的知遇之恩,胤祥以殫精竭慮、操勞為國作為回報。胤祥在雍正初年為穩定政局、剪除政敵、治國理政方面立下汗馬功勞。因此,乾隆帝認為他的十三叔“公忠體國,其爵位亦應世襲罔替”。

    到了第六代怡親王載垣的時候,這個鐵帽子王不鐵了,保不住了。載垣是胤祥的五世孫,在九歲時承襲了怡親王爵。載垣深受朝廷重用,歷任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在咸豐十年的時候,載垣曾作為欽差大臣參與與英法聯軍的通州談判,後隨咸豐逃往承德。咸豐臨終之際,載垣和肅順、端華等八人被遺命為顧命大臣。咸豐死後,慈禧太后聯合奕訢、僧格林沁、軍機大臣文祥等人發動了“辛酉政變”,載垣被賜白絹自盡。而載垣承襲的鐵帽子王也不鐵了,直接從親王降到了不入八分輔國公,並且他的子孫及親侄孫也不得承襲。

    1864年,清軍攻陷南京,大敗太平軍,朝廷推恩,這才恢復了中斷三年之久的怡親王爵位,載垣的族弟載敦繼襲了此爵位。載敦是胤祥第四子弘皎的四世孫。載敦死後,他的長子溥靜承襲了怡親王爵。義和團運動興起後,溥靜響應端王載漪提出的“剿夷”說。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後,不但怡親王府遭到血洗,溥靜也被慈禧以“縱容拳匪”的罪名革職圈禁。不久溥靜去世後,被慈禧奪爵。

    最後一代怡親王是毓麒,他是溥靜的二弟溥耀的兒子,也就是溥靜的侄子。他在二歲的時候就承襲了爵位。毓麒提倡辦洋務求自強,是洋務運動的活躍分子。毓麒於1949年10月去世。

    其實“鐵帽子王”的這頂帽子是夠鐵的,怡親王這個爵位在第六代怡親王載垣手中被降爵,起因就是1861年的辛酉政變。在三年之後馬上又推恩還爵,恢復了爵位。所以說怡親王這個爵位並沒有被廢掉,只是戴帽子的人在權勢鬥爭中失勢等各種原因被殺或被囚,這頂鐵帽子又戴到別人的頭上罷了。

  • 14 # 歷史哨聲

    怡親王鐵帽子王因為辛酉政變被廢除

    1722年12月,雍正帝胤禛封胤祥為怡親王,同時被封的還有胤禩,從貝勒直升廉親王;胤祹為履郡王;胤礽兒子弘晰為理郡王。

    1730年5月,胤祥去世,雍正因為胤祥對他的重要支援,給了怡親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1861年慈安、慈禧兩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廢除咸豐帝的八大輔助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怡親王被廢,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由載泰繼承。濟爾哈朗的鄭親王鐵帽子王,同時也被廢除,一樣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胤祥之後的怡親王分別是:弘曉——永琅——永福——奕勳——載坊——載垣(1861年因辛酉政變被革除怡親王爵位)——載敦 (1864年恢復並被封怡親王)——溥靜——毓麒 。

    即:1861年的辛酉政變廢除了怡親王和鄭親王這兩個鐵帽子王。

    大清的鐵帽子王

    代善的禮親王,從未被廢;

    多爾袞的睿親王,多爾袞死後就被封,多爾袞的養子多爾博只得貝勒爵位,乾隆帝時恢復睿親王鐵帽子爵位,此後不再被廢;

    多鐸的豫親王,因為多爾袞的關係,從親王爵位被改為信郡王,雖然還是鐵帽子,乾隆帝時恢復豫親王爵位,此後從未被廢;

    豪格的肅親王,被多爾袞改為顯親王,保留鐵帽子王,乾隆帝時恢復肅親王爵位,此後從未被廢;

    莊親王,雖然是過繼給舒爾哈奇的皇太極兒子碩賽兒子博果鐸才被封,乾隆帝時才得到鐵帽子王,從未被廢;

    代善兒子嶽託的克勤郡王,是嶽託死後追封的,嶽託生前只當了一年的成親王,嶽託之後被改衍禧郡王、平郡王,乾隆帝時改為克勤郡王,併成為鐵帽子,從未被廢;

    代善孫子勒克德渾的順承郡王,從未被廢;

    胤祥的怡親王,因為胤祥大力支援雍正帝被封鐵帽子王,因辛酉政變被廢,後恢復,此後從未被廢;

    奕訢的恭親王,因為奕訢大力支援慈禧太后被封鐵帽子王;

    奕譞的淳親王,因為是慈禧太后妹夫和兒子是光緒皇帝,被封鐵帽子王;

    永璘的慶親王,在1894年之前,並非鐵帽子王,1894年因為要被慈禧太后重任清末新政而被鐵帽子王。

    綜述

    代善一脈最牛逼,3個鐵帽子王(1親王2郡王);

    封鐵帽子最多的是乾隆帝: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克勤郡王等5個都是乾隆帝所封或恢復。

    慈禧太后也封了3個:恭親王、淳親王、慶親王。

    一度被廢的只有怡親王和鄭親王這2個親王。

  • 15 # 歷史好奇怪

    歷史千奇百怪,這件事跟慈禧太后有關!世襲罔替鐵帽子王

    世襲罔替在清朝的意思就是鐵帽子王,而也只有鐵帽子王才能世襲罔替,其他貴族都是代際降級的!那什麼是鐵帽子王呢?難道是頭比較鐵嗎?當然不是,他們都是清朝建國功勳,或者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皇族子孫。比如說在清軍入關時,有重大作用多爾袞,這位就是鐵帽子王。而在晚清時期風雨飄搖的的時代,為了穩固皇室,也封了幾位,比如恭親王奕訢也就是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

    那麼在強大的皇權專制時代,雍正皇帝從激烈的皇權爭奪戰,九子奪嫡中順利勝出,老十三功不可沒,於是雍正封一路為他保駕護航的十三弟為鐵帽子王,這就是和碩怡親王胤祥,從此也可見雍正對這位弟弟恩寵之至,與他改名圈禁的八弟阿奇那,九弟賽黑思待遇那簡直天差地別!這也是強盛時期沒有外患的清朝唯一一位鐵帽子王!輝煌的怡親王一脈,為何在後來被廢掉了呢?

    強勢的慈禧要上臺

    這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女人,那就是慈禧太后!怎麼跟老佛爺扯上關係呢?當然是因為世襲的怡親王子孫一代代傳下來。到了道光年間,傳給了載垣,載垣是咸豐帝去世以後,欽點的顧命八大臣之一。他跟肅順等人一起組成的8大臣與慈禧不合,慈禧太后多麼一個鐵腕的女人,素來以政變聞名。

    最終被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將肅順等人拿下,載垣自然也沒能倖免,被賜自盡。鐵帽子王的爵位自然也被革了。要說的是,世襲罔替並非等於擁有免死免罪的丹書鐵劵!只是不連坐,人可以犯罪,但爵位依舊要傳下去!

    但是呢,作為和碩怡親王這一世爵,並沒有真正的斷絕。也沒有真正的被廢掉。此後在同治年間,由寧良郡王弘皎的玄孫,載敦承襲怡親王之位,還是當年十三爺胤祥的後代,依舊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末代怡親王毓麒

    末代怡親王為愛新覺羅.毓麒。乃是浦耀之子。本來他父不是怡親王,但因為當時的怡親王也就是他的伯父,浦靜。因為縱容義和團屠殺洋人,導致在辛丑條約簽訂後被革爵圈禁。

    因此兩歲的他幸運的承襲了怡親王之位,但天意弄人,11年後溥儀退位,清朝滅亡,他這個親王的爵位也就喪失了無上的榮耀,也因此他成為了世襲罔替的末代怡親王,好說不好聽。

    1948年10月毓麒去世,終年49歲,壯闊的歷史背景下,一生未遭大難,童年襲王爵幸運非常,少年愛新覺羅家黯然退出歷史舞臺,然一生富貴尋常,雖然半百而薨,卻也未必是禍事。歷史千奇百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擁有末代皇族親王的身份,一生倒也算是幸運!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孫子金啟運,與啟功先生同輩(啟功乃是雍正九世孫),出生於1945年, 曾任北京某區委黨校理論教員,現已退休。

  • 1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胤祥,清世宗異母十三弟,鐵桿小弟、沒有之一。為清世宗保駕護航、鞠躬盡瘁,深得其信任,幾乎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雍正八年,胤祥去世後,清世宗為表彰胤祥的功績,違反清初只能憑軍功獲封“鐵帽子”(世襲罔替親王、郡王)的先例,特許怡親王爵位世襲罔替。自此,怡藩成為了清朝歷史上第九頂“鐵帽子”,也是第一頂恩封“鐵帽子”。

    所謂“鐵帽子”,並不是指帽子,而是一種象徵說法,意思是爵位世襲罔替,如同鐵打的一般,永遠傳下去。清朝的爵位實行降級承襲制度,即承襲一代降一級,降到較低爵位後才世襲罔替。如親王,下一代只能承襲郡王,再下一代就只剩貝勒了,直到降至入八分鎮國公為止,這才開始世襲罔替,其他爵位同理。但是,“鐵帽子”不同,是不用降級的,也就是說,每一代都是承襲親王或者郡王爵位。

    但是,所謂“鐵帽子”只針對爵位本身,並不是針對獲得爵位的某一任親王或者郡王。如果這些親王或者郡王犯事兒,依然是會被革爵乃至圈禁、賜死的。但是,爵位不廢,重新選擇小宗旁支承襲。清朝二百餘年曆史上,被革爵的“鐵帽子”並不罕見。但是,除了清初制度沒有健全時期,乾隆年間形成定製之後,“鐵帽子”爵位被廢,還是很罕見的。

    怡親王爵位就是其中之一。咸豐十一年,清文宗去世後,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聯合恭忠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一舉拿下了輔政八大臣,時任怡親王載垣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為首的幾位宗室之一。事後,載垣被賜死,死後被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怡親王爵位被廢除。但是,怡親王爵位被廢除也僅僅是短短三年而已。同治三年,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爵位被恢復,由怡藩的小宗旁支載敦繼襲,之後繼續以“鐵帽子”存在,直到清亡。換句話說,“鐵帽子”怡親王被廢除,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廢除了,僅僅是停了三年而已,隨後便又恢復原樣了,只不過鐵帽子底下的腦袋換了而已。

  • 17 # 曉史才能明事

    首位怡親王允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雍正皇帝

    雍正的這個十三弟絕對是他諸多兄弟中下場最好的一個,沒有之一:雍正繼位第二天就封他為親王,之後又歷任總理事務大臣、議政大臣、總理戶部大臣等要職;後來他還被追加了世襲罔替的王爵,成為了大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死後又得改名殊榮(允祥死後雍正特許他將名字中的“允”改回“胤”,成為清朝三百年間唯一下臣不避皇帝名諱的例項)。

    允祥死後他的“鐵帽子”怡親王爵位又傳了4代

    怡僖親王弘曉(允祥七子)、怡恭親王永琅(弘曉次子)、怡恪親王奕勳(永琅之孫)、怡親王載坊(奕勳長子)、怡親王載垣(奕勳次子,載坊早夭後由他承繼王位)

    辛酉政變後遭慈禧廢除

    咸豐十一年,即公曆1861年,咸豐皇帝病逝不久,東西兩宮皇太后就攜手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扳倒了咸豐皇帝留下來的“八大臣”,將皇權奪了回來。

    在慈禧的眼裡,載垣在避暑山莊不僅與肅順等人狼狽為奸,獨斷專權,更對自己諸多刁難,如今政鬥失敗,淪為了階下囚,按照慈禧心狠手辣的個性,起碼他也是個凌遲處死的下場。

    御史董文淳請兩太后權理朝政,兩太后召載垣等入議,載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難之。……兩太后為言載垣等擅政狀。九月,奉文宗喪回京師,即下詔罪載垣、端華、肅順,皆至死。—《清史稿》

    但是無奈載垣的“鐵帽子王”名頭實在太大,讓他暴屍菜市口有損國家體面,於是慈禧連他的腦袋都沒敢砍,只判了他在家中自盡,並將他罷黜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載垣死後,“怡親王”的“鐵帽子王”也被隨之廢除,直到同治三年才得以恢復。

    此後“怡親王”又傳了“載敦、溥靜、毓麒”三代

    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怡親王這個爵位才正式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 18 # 尋根拜祖

    世襲罔替還有個更牛氣的名字:鐵帽子王!清朝的統治者是滿人,雖然其政治形態中借鑑了很多漢族傳統文化的內容,但依然有多“民族特色”的東西夾雜其中,“鐵帽子王”就是滿清特產。廢掉怡親王的是慈禧太后,雍正親封怡親王胤祥的第六代孫載垣,在辛酉政變中,被慈禧太后誅殺!

    所謂“鐵帽子王”就是比一般的親王多了三項特權的王爵,即世襲罔替、俸祿優厚、鐵帽子王府。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特權就是世襲罔替,也就是所謂襲爵不降格。爵位是可以傳承的,如果不加限制地代代相傳,再加上新封賞的王,王爺們那不得跟蝗蟲似的速度繁衍?大清帝國早晚不得吃空了!所以,爵位雖然可以傳承,但必須代代降格,原來是親王的到兒子那兒就是郡王,是郡王的就降為貝勒,以此類推。但鐵帽子王就有特權,世襲罔替,永不降格!

    滿清開國以來,一共產生了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開國初期,因軍功受封,其餘四位是恩封。大家很可能關注一個問題,既然是鐵帽子,就等於上了保險了唄?

    很可惜,鐵帽子並不“鐵”,說是世襲罔替,哪天你犯了罪,照樣摘帽子。比如禮親王昭槤,於嘉慶二十一年因為凌辱大臣濫用刑罰被奪爵圈禁;豫親王裕興,於嘉慶皇帝大喪期間行為不端,被奪爵幽禁,還差點被砍了腦袋!

    鐵帽子王不能免死嗎?對不起,不能,鐵帽子不是鐵脖子,犯事了照砍不誤!歷史上有一個人是鐵帽子王的“天敵”,大清鐵帽子王有三位被砍了頭,都是她砍的——慈禧太后!

    這三個被砍頭的鐵帽子王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莊親王載勳。其中載垣和端華是咸豐十一年辛酉政變的犧牲品。咸豐駕崩後,遺命載垣、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輔佐年僅六歲的幼主同治皇帝,很不幸的是,八大臣與兩宮太后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慈禧太后勾結恭親王奕訢發動了政變,逮捕了八大臣,肅順、載垣、端華被處死。慈禧一下子就幹掉兩位鐵帽子王,從此她牢牢把控朝政。載垣就是怡親王胤祥的第六代孫。

    第三位被殺的鐵帽子王載勳死得有點憋屈。載勳是堅定的“後派”,始終力挺慈禧太后,堅決反對光緒皇帝的改革,甚至一直致力於廢黜光緒。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興起,載勳企圖利用義和團的力量直接刺殺光緒。在他的鼓譟下,頭腦膨脹的慈禧誤以為義和團是可以藉助對抗洋人的力量,她利令智昏地宣佈與列國開戰。

    大概載勳認為有義和團的“神佑”,就可以無往而不勝,於是他大肆捕殺洋人,還帶了幾十人直奔瀛臺準備弒殺光緒皇帝......

    不過這段“輝煌”的日子沒過多久,就在洋人的槍炮下破滅了,慈禧一行倉皇逃竄到山西。《辛酉條約》達成後,載勳的末日到了,作為義和團事變的罪魁禍首,他被慈禧賜死在山西蒲州。捧了慈禧一輩子臭腳,到了還是被慈禧當做替罪羊扔給了列強。

    所謂鐵帽子王從來就沒有真正“鐵”過,即便朱明王朝的“免死鐵券”也不能阻擋皇帝的大刀砍下來。說白了,鐵帽子王就是皇帝拋給大臣們的誘餌,為了這個虛幻的承諾,臣子們可以更加努力地位皇帝賣命,空頭支票,如此而已。

    幸運的是,到了同治三年,胤祥的另一支第六代孫載敦,被複為怡親王爵,自此,怡親王爵位得到恢復,直至民國。

  • 19 # 雍親王府

    怡親王胤祥,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自己的後代換來了莫大的榮耀。

    初代的怡親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說是雍正皇帝最為信賴的兄弟,同時也是他最為倚重的大臣。

    雍正同十三爺胤祥的情誼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並且培養的,當初怡親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養給了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堅定的站在了雍正一邊,期間還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備受康熙寵愛的他,也開始遭到了康熙的疏遠和冷落,再也沒有出現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臺上。

    而在雍正登基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自己的這位患難兄弟冊封為“和碩怡親王”,並且為了表示對於胤祥的器重,還將他的生母封為敬敏皇貴妃,同時安排重新下葬,還是與康熙同葬入景陵地宮。

    受封為怡親王的胤祥也沒有讓雍正失望,不管是協助雍正穩定政局,處理朝政,還是推行新政,祛除積弊,都發揮了積極而又重要的作用,成為雍正最為信賴乃至最為倚重的大臣。更讓人難能可貴的是,胤祥一直保持著謙虛謹慎的風格,始終沒有過居功自傲和侍寵驕縱,特別是雍正原本想讓胤祥葬入自己的泰陵地區,但是胤祥“吞吐明志”,堅決反對,這讓雍正對於胤祥是更加的欽佩與感動。

    雍正八年(1730年),怡親王胤祥去世,雍正極度的傷心難過,特為其上諡號為“賢”,下旨配享太廟,並將其在雍正朝時期的名字“允祥”不用避諱雍正而直接重新改回“胤祥”,足可見雍正對於胤祥的愛戴之情。

    與此同時,雍正冊封為胤祥的第七子弘曉襲承了胤祥的“和碩怡親王”的爵位,並且專門下旨:

    “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此也標誌著雍正用旨意和制度的形式,正式確定了“和碩怡親王”為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級的親王爵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正式將“怡親王”列入“鐵帽子王”的序列。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藉著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之機會,恢復諸王最初封號,重新釐定了爵位的傳承世系,清朝時期著名的“鐵帽子王”制度也就此確立。

    乾隆皇帝首先釐定的是在清朝初年為大清王朝建立並且一統天下過程中功勳卓著的八位“鐵帽子王”的傳承世系,即禮親王代善世系、鄭親王濟爾哈朗世系、睿親王多爾袞世系、豫親王多鐸世系、肅親王豪格世系、莊親王碩塞世系、克勤郡王嶽託世系、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世系。而怡親王胤祥,則是因為其在清朝政局發展與江山穩固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成為了第九位“鐵帽子王”,也成為了第一位清朝統一天下後被冊封的“鐵帽子王”。

    由於第二代怡親王弘曉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當年去世,弘曉的次子永琅襲承了“和碩怡親王”的爵位,成為了第三代怡親王,也成為了釐定“和碩怡親王”的“鐵帽子王”世系地位後第一任享受這一榮譽的怡親王胤祥的子孫。

    第五代怡親王載垣,在“辛酉政變”後,被廢黜了爵位,怡親王的“鐵帽子王”世系地位也遭到了廢黜。

    第五代怡親王載垣,是第四代怡親王奕勳的次子,於道光五年(1825年)襲承怡親王的爵位。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在彌留之際,冊封為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這也就是俗稱的“顧命八大臣”,其中載垣為顧命八大臣之首。

    但是後來顧命八大臣與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以及恭親王奕訢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於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也稱“祺祥政變”,此後便開始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時期。

    作為顧命八大臣之首的載垣在“辛酉政變”後,被拿下問罪,更是被逼自盡,其“和碩怡親王”的爵位也被廢黜,同時“怡親王”也別踢出了“鐵帽子王”的序列中,此後整個世系被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恢復了“怡親王”世爵。

  • 20 # 溫讀

    雍正的形象,在後來的各種史料和小說電視劇之中,大多是陰險而多疑的,單單“迫害兄弟”這一條就夠後人腦補出各種各樣奪人眼球的劇情了。然而不可否認,雍正和他的弟弟怡親王是一對絕對鐵桿的兄弟。怡親王胤祥排行十三,是出了名的“俠王”,康熙本來是十分喜歡他這個直來直去的兒子的,只是後來十三阿哥牽扯到廢太子一案之後,被康熙狠心圈禁。

    後人解讀康熙的用意,都覺得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保護十三阿哥。因為十三阿哥仗義,特別容易被人所利用,成為奪嫡的工具,最終也很可能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在九子奪嫡進入白熱化階段之後,康熙已經很難把控住局面,於是他只能採用這下下之策。當然,康熙下這麼重的手,也是想要十三阿哥好好收斂收斂自己的粗獷脾氣。雍正王朝之中說十三阿哥被囚禁了整整十年,其實歷史上的十三阿哥只被囚禁了一年。只不過這短短的一年之內,十三阿哥患上了風溼,病痛伴隨了他一生。

    這場奪嫡的喧囂終於因為雍正的即位告一段落,雍正給了這位最為信任的兄弟身為皇族的最高榮譽——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不僅僅是皇帝對臣子的肯定,還是對他世世代代後人的保障。鐵帽子王的爵位可以世代繼承,不像其他爵位那般傳一代低一級。在清朝,想要戴上鐵帽子並非容易的事情,必須要有軍功才行,整個清朝的鐵帽子王少之又少。而歷史上的胤祥並非是電視劇裡面那種文武雙全的親王,他其實更偏向於文臣。所以雍正將怡親王封為鐵帽子王,完全打破了清朝只有軍功才能封王的規矩,也體現出雍正對這位“十三弟”的青睞。

    既然是雍正爺如此器重的兄弟,怎麼會被摘了鐵帽子呢?這個問題其實問的有些產生歧義了,怡親王鐵帽子王被廢,還是在傳了第四代後人載垣這一代手上。因為載垣的哥哥載坊在繼承了爵位之後不幸去世,又沒有子嗣,所以只得傳給自己的弟弟。咸豐皇帝對於載垣還是比較看中的,在他死後,曾任載垣等八名御前大臣為顧命大臣,聯合慈安、慈禧兩位太后輔佐新帝。

    只是好景不長,因為這八名顧命大臣太過強勢,對兩位太后不再謙恭,所以兩位太后只得聯合恭親王奕訢,秘密謀劃將這八位顧命大臣拉下來。於是,就發生了清朝歷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即便怡親王載垣有著最高榮譽鐵帽子王,卻也不是免死金牌,是生是死,還不是靠著皇家的一句話。怡親王載垣最後還是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他被逼得自盡之後數年,大清風雨飄搖,慈禧為了再拉攏一波勢力,只得大肆封賞,又將怡親王的鐵帽子王給續上了。這一續,便一直到了清朝滅亡之後,怡親王這支鐵帽子王,也算是真的做到和大清共存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之間最傷人的一句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