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左向右看gx
-
2 # 九魚亭
朱棣是罕有的以藩王身份、以戰爭方式成功即位的帝王,戰爭打了3年,死了無數人,最終贏得了勝利。等朱棣到了京城,突然發現建文帝朱允炆不見了,對外當然不能這麼說,而這一事件困擾了朱棣一生,朱棣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尋找朱允炆,這是為何?
朱棣得位不正朱棣打著靖難的旗幟,主要針對齊泰、黃子澄兩位建文帝的核心幕僚,而當時處於安定時期,並沒有外敵入侵,朱棣的這個口號是站不住腳的。建文帝朱允炆雖然能力有限,但他是正統繼位,朱元璋定的,誰也說不出什麼。
(明成祖朱棣)
史料記載“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說朝廷內有奸臣是有可能的,親王有權力討伐奸逆也是有證可查的,但奉天子密詔就是胡扯了,朱允炆怎麼能下詔讓藩王來攻打自己的?這明顯說不通。
燕王朱棣是以藩王起兵,只是齊泰、黃子澄的削藩行動太快,逼得朱棣只能馬上起兵。當朱棣到達南京的時候,馬上令軍隊圍住皇宮,為就是抓住朱允炆,只要抓住朱允炆或者逼迫他自殺,在名義上他就不會再有政敵。
建文帝有可能東山再起建文帝朱允炆年齡比較小,心性很善良,正是他多次放過朱棣,才造成最後不可收拾的局面。朱允炆死了也好,抓到也罷都沒有問題,但如果是失蹤那就是大麻煩。
(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只是攻下了南京,其他大部分地區可還是聽從朱允炆的號令的,一旦朱允炆找個地方樹立個旗幟,再把朱棣弄成反叛,那朱棣就會極為不利。朱允炆雖然削藩,而他還是顧忌叔侄的感情的。朱棣則不然,他只希望朱允炆儘快死。
朱允炆不管什麼時候被抓住,死亡都是對朱棣最有利的,死人不會說話。只要朱允炆死了,朱棣才能安心。好在朱允炆逃走後,並沒有再次舉起義旗,而是隱居了起來,這無疑救了朱棣一命,否則就不會有永樂盛世。
穩固權力地位朱棣繼位之後,對反對者大肆屠殺,這不是說朱棣嗜好殺戮,而是他不得不如此,只要臣子聽命於他,加官進爵都指日可待。終歸天下之大,反對者肯定是有的,朱允炆就是個那個最危險的定時炸彈。
(靖難之役)
對於權力慾望極強的朱棣,絕對不會允許有變數存在,朱允炆就是他一生的夢魘。在朱棣死前,才得知朱允炆的訊息,至此,朱棣才放下了心結。
-
3 # 滋溜一下
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要面對二十幾位藩王叔叔,壓力很大的,而這二十幾個藩王手握兵權,根本沒有把這個侄皇帝看在眼裡。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不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發誓要把這些不安分的叔叔們架空。
這些個藩王自然不幹,沒有兵權,就沒了生命保障,豈不是讓人隨意宰割,更何況皇帝是個小輩,一點都不顧及這些長輩們的感受,直接下狠手。
於是乎,朱棣領兵造反,沒幾年就打到了北京城,很快朱棣的人就打到了皇宮,卻不成想皇宮著火了,場面打亂,哭喊的,救火的,亂成一鍋粥,這個時候的朱棣心裡很著急,他無論如何都要找到朱允炆,不管死活!
但是翻了個遍都沒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這個時候的最好的做法就是對外宣稱朱允炆被大火燒死了,如此一來,朱棣也就可以順利成章的坐上皇位。
登基後,朱棣一直尋找朱允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只要這個侄子一天沒訊息,朱棣這個皇位就一天都坐不安穩,說不定哪一天朱允炆冒出來了,要奪回屬於自己的皇位,畢竟朱允炆才是經過冊封的皇帝,是被天下人認可的。朱棣派人秘密到民間尋找,從他登基一直到他去世,都沒有放棄過。最後有沒有找到朱允炆是死是活到現在仍然是個謎。
關於朱允炆的下落民間流傳的有三個說法:
一是朱允炆沒有逃走,而是葬身火海,被燒死了,那個時候太監宮女都在各自逃命,無人顧及朱允炆,加上現場比較混亂,沒有人顧及到朱允炆也是正常的;
二是朱允炆逃出皇宮,出家當和尚了,在陝西有個藏君洞,據說就是朱允炆在此修行,而這個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三是朱允炆逃出皇宮後,跑到海邊,坐船遠渡到島嶼上,過著島民的生活,平淡度過餘生。
無論是哪種結局,對於朱棣來說都沒有確切的證據來驗證,所以這也是朱棣一直尋找朱允炆下落的原因。
-
4 # 我就是我的小朋友
朱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又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將軍首領,他心計很深,他帶領將士進入城內首先想到的是建文帝,但是建文帝失蹤了,他認為他會自殺或者投降,如果建文帝死了,他頂多說逼死了皇帝,但是他跑了,他就怕出去群臣效忠於他,他想了個辦法就是說建文帝已經自殺,告訴群臣不要再效忠舊主了,其次暗中派人繼續尋找他的下落,但是文史記載建文帝沒有死。建文帝只是再未曾出現。
-
5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大明成祖朱棣,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即1360年)四月十七日生於應天府(今南京),十歲受封燕王,藩地北平(今北京),21歲趕赴藩地,兩次率師北征,招降蒙古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三年靖難奪皇位,一舉成名天下知!
談起大明成祖朱棣,其人生經歷也好,個人能力也罷,皆堪稱一代傳奇!有人說朱棣通大運河,修《永樂大典》,五出北伐,精修典制,建立內閣制度,遷都北平,天子守國門!此乃文治武功,一代明君也。
也有人講朱棣發動靖難的一路上是殘忍嗜殺,血雨腥風,每過一城便屠一城,以戰養戰才成就了其一世英名。奪得皇位之後更是手段狠辣,殺人無數,光是建文帝一脈的所有文臣官吏近乎全滅,牽扯關聯之下喪命者足足萬餘人,光是被“誅十族”的方孝孺一大家處死者足有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充軍流放者數千人。此乃一代無比殘忍的兇殘之輩也,再大的功績也無法洗刷其身上的孽債!
是非功過,任人評說,關於朱棣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這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為何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堅定信念要找到建文帝呢?老梁分析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名正言順之必要措施
記得當朱棣一路直搗黃龍,殺到南京的時候,他突然發現,建文帝朱允炆、自己的親侄子,把皇宮給一燒,人沒了。
這把朱棣給急壞了,這人到底是跑哪裡去了呢?要知道朱棣自己著急忙慌的發動靖難,甚至不惜冒著巨大的危險直取南京,為的便是“斬草除根”,從根源上來解決這場本就不平等的戰爭,簡單點講,就是為了一個人——建文帝朱允炆。
靖難這場戰爭從本質上來講,其實就是老朱家的一場內戰,而非外敵的入侵。一方面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因為在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楓先後去世,故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所以說按道理來講這江山是應該輪到朱棣來繼承的。
但是朱元璋並不按常理出牌,他並不非常喜歡朱棣,相反,他更喜歡自己長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覺得其仁愛,適合治理這剛剛打下來的江山。所以朱元璋是力排眾議,立下了皇太孫為儲君乃至成為後來的大明建文帝。
朱棣肯定非常惱火啊,可是他也沒辦法,畢竟這是太祖朱元璋的意願,他也必須遵守。不過除非有一點,建文帝朱允炆如果死了,那麼他朱棣豈不是便名正言順了嗎?嫡長子、軍事能力最強、勢力最為雄厚等光環完全可以將其捧到皇位上去。
不過這還不是最理想的,最理想的是建文帝朱允炆主動“禪讓”皇位給朱棣,然後朱棣再來個多次拒絕,最後實在是“盛情難卻”,登上這皇位,估計這樣才是最佳的登基方式!(就像曹丕對待漢獻帝劉協一樣)
這樣的方式,豈不是比一紙檄文來的名正言順的多嗎?
第二,斬草要除根,江山才穩固
第二點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朱棣此人向來是心狠手辣,頗有梟雄之姿,和曹操類似,對待敵人那是如“秋風掃落葉”般的無情,只有斬草除根,才有安穩江山。
如果建文帝沒有死,他逃跑了,那麼以其“正統”的名聲的話,還是非常具有號召力的,要知道朱棣贏了嗎?其實在這場戰爭中朱棣並沒有完全獲勝,他的影響力也完全沒有大到全國各地,或者說只要建文帝朱允炆不死,那麼朱棣便一日不是正統,只要朱允炆振臂一呼,那麼揭竿“起義”,響應號召者必定是無數!
所以說建文帝必須死,而且他的所有子孫後代也都得全部死,那麼朱允炆找不到了怎麼辦?朱棣找出其皇后的屍體,然後做出焚燒自盡的表象來向世人表明“建文帝已經死了”,以後就算再出現建文帝都是假的,都是冒充的。甚至當時朱棣還留下了兩行熱淚,拉著“建文帝”的手說:“傻孩子,你叔叔我又能對你做什麼呢?”
話說後來朱棣一直派人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甚至鄭和下西洋也有一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足足找了十多年,慢慢的實在找不到了,再加上日子過的久了,就慢慢的大家都彷彿遺忘了,建文帝也一直再也沒有出現,可能真的自盡或者在亂軍中被殺了吧,也許尋找到了一處地方,平平安安的終老一生吧。對於建文帝究竟去了哪裡,朱棣又為何執意一直尋找,客官有何高見呢?歡迎下方一起討論哦~
參考文獻:《明史·成祖本紀》、萬斯同《明史稿》、呂撫《歷代興衰演義》、孟森《明史講義》、蔡石山《永樂大帝:一箇中國帝王的精神肖像》、百度百科
-
6 # 臆說古史
在明朝建國不久之後,因為太子朱標的去世,朱允炆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太孫。從一開始的爺爺朱元璋和孫子朱允炆這兩爺孫的對話中,無不表示了對叔叔輩諸侯王們的野心勃勃表示擔憂。在朱允炆即位之後,雖然對諸位叔叔輩的諸侯王進行了討伐,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徹底逼反了燕王朱棣。經過靖難之役之後,朱允炆就消失成為了一個歷史之謎。朱棣透過明察暗訪各種方法尋找朱允炆,那麼他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呢?
朱允炆的行政經歷其一:曾為明帝,富有能力
雖然朱允炆錯用了黃子澄,方孝孺等這些誇誇其談的書生,但是在一度的階段性上面,朱允炆個人的行政能力還是不錯的。他對明朝草創過程中,一些不合理的措施進行了改進,如減免被很多朝代引為糧倉和錢庫的江南地區的的過重的稅負,再比如他和前朝的三武一宗一樣,對宗教佔領的土地進行清查追繳稅款。這些措施雖然不完整,但是也為後續靖難之役朱允炆一方提供了不少的財源。
其二:雖已消失,威信尚存
在明朝建立之初,因為亂世用重典,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朱元璋的刑罰是比較重的。在朱允炆協助朱元璋處理政事以後,因為發現了這個現象,於是朱允炆就向朱元璋請求,在合理的基礎上減免一些不合適當今社會的刑罰。因為朱允炆從小解除的是比較正規的儒家教育,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的仁義之心,在朝野上下,也一直把朱允炆當明君來期望,有這麼高的人氣,對朱棣當然是威脅。
朱棣的身份以及皇位的“正統性”其一:朱棣的個人身份問題
朱棣雖然在即位之後,在宗廟中把自己的名字響噹噹的掛在朱元璋的原配大腳馬皇后的名下,但是根據後世的不少捕風捉影的史料記載,朱棣並不是朱元璋的嫡子,而是出身於朝鮮一位貢妃和朱元璋的結合。由於自己的出身的低微,所以朱棣當然對血統純正的朱允炆極為忌憚。
其二:朱棣的所謂靖難之役
雖然朱棣的靖難之役是靠著所謂爹的遺囑,皇帝身邊有亂臣賊子作亂,諸侯王們可以起兵剿除。但是瞭解真相的人當然知道朱棣是靠著非法途徑奪取的皇位。在朱棣第一次昂首闊步的進入南京城之後,他的手下就提醒朱棣要先去拜祭朱元璋的陵墓。
朱棣自己也知道,他的所謂靖難之役完全是靠著天助我也和對手李景隆實在過於廢物,才勉強奪得的皇位,名不正言的朱棣在奪取皇位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其三:明朝皇室在民間的擁戴程度
在後世的抗清中,不少人都是以擁立明朝宗室的旗號來號召自己的政治地位的。朱棣朝思暮想也害怕朱允炆在什麼人的擁戴之下作為政治號召突然跳起來和自己作對,那他就只有身首異處的份了,於是他就派鄭和等明察暗訪尋找朱允炆,也是現實不得不逼他做的。
-
7 # 新莽傳奇
政治需要建文帝朱允炆太祖朱元璋嫡孫,堂堂正正的繼承皇位。屬於正統,名正言順。推行削藩,也是為了消除地方藩王威脅中央,鞏固皇權。此舉屬於正常國政,無可厚非。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嘔心瀝血的培養朱允炆。應該說在他的培養下,朱允炆是有機會成為一位好皇帝的。朱允炆執政的短短四年,並沒有很大的過失。朱棣就這樣取代他,政治上處於劣勢。朱棣滅方孝孺十族也是需要一份建文帝的退位詔書。所以朱棣還是很看重史書對他的評價。內心需要雖然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但是清完君側直接自己做皇帝了。他透過各種方式,把自己包裝成馬皇后所生,確保自己是正宮娘娘的孩子,以堵天下悠悠眾生之口。他勤勤懇懇的治理國家,遷都北京,營建紫禁城,編纂《永樂大典》,命令鄭和七下西洋等等。證明自己是有能力做個好皇帝。
建文帝是朱棣心中一根刺,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其實也可以說,是建文帝“逼著”朱棣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明成祖。我們假設一個場景,朱棣看到朱允炆會說:“沒有叔叔我,哪裡會有現在的穩定繁榮的大明。”
-
8 # 萬里挑園
建文帝失蹤之謎真的是困擾了歷史界很久的一個謎團,正史上隻字未提,野史上各種猜測滿天飛。但從朱棣登基後的種種表現來看,他完全不相信建文帝自焚而死。
據說萬曆皇帝在11歲的時候還問過自己的老師張居正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張居正也如實回答了自己聽過的一些傳言,可見人人都有八卦之心,皇帝也不例外。
就連萬曆都完全不清楚朱允炆的下落,可見朱棣當時對於言論的封殺有多麼厲害。
只有建文帝死了,朱棣這個皇帝才能做的心安理得,而建文帝如果不死,朱棣肯定會擔心有一天他捲土重來,這樣會直接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所以朱棣即位後,必須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派出兩隊人馬,一隊在明一隊在暗。在明的就是鄭和的下西洋船隊,除了發展海外貿易、傳播文明等高大上的意義外,還承擔了透過海路來尋找建文帝的任務。另一隊是陸路,只通過胡瀅一個人以尋找張三丰的名義在那裡暗自探索。
尋找建文帝,是因為朱棣這個皇帝得來的名不正言不順,他篡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所以非常心虛,不惜用各種殘暴的手段來阻擋那些想要記載歷史史實的人,像方孝孺就被誅了十族。自己的皇位來得不正,所以很擔心有一天會再次被別人篡位,這就是惡性迴圈,他必須找到建文帝,除之而後快,心理上的疙瘩才能解開。
一同和朱允炆下落不明的,還有他的長子。而他兩歲的次子一直被朱棣囚禁,都給關傻了,連基本常識都不知道,直到明英宗時期才放出來,沒多久就死了。可見如果建文帝被朱棣抓到,下場不是被幽禁就是被殺掉,不會有其它結果。朱允炆的存在是對皇權最大的威脅,這個威脅必須除之而後快,不然朱棣吃不好睡不著。
當然如果當時建文帝還活著的話,也必然是膽戰心驚,他心裡很明確地知道叔叔不會放過自己,每天過著東躲西藏的生活,估計滋味也是不好受,所以這對叔侄是互相忌憚對方的。
歷史的真相已經湮沒在灰塵中,但是從個人角度分析,我覺得建文帝沒有自己爺爺的那種血性。既然已經成為失敗者,還不如直接來個乾脆地了斷。雖然苟且偷生是人之常情,但是作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成者王侯敗者寇,政治鬥爭本身就很殘酷,失敗了也得認栽。他讓皇后頂替自己死在火中,單獨逃生,這種做法不像個純爺們。倒不如後來的崇禎,殺了妻子女兒後選擇自殺,還是挺有血性的。
-
9 # 詹姆斯老鄉
朱棣上位後一直要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我感覺是因為朱棣皇位來路不正“做賊心虛”。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早年封燕王,後透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直接由朱元璋傳位,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上臺之後實行施行削藩政策激怒了燕王朱棣以此起兵對抗,“靖難之役”後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棣在反動“靖難之役”時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是消滅皇帝身邊的有叛逆之心的親信和當朝奸臣,而不是要推翻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來做皇帝,但是“靖難之役”後,朱允炆下落不明。這就對自己的皇位構成了威脅,如果朱允炆沒有死,站出來朱棣是讓位還是殺了他呢?如果讓位,自己費盡周折當上皇帝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如果殺了朱允炆,那豈不是自己造反奪皇位,以後後被後人唾罵千年。
朱棣在尋找朱允炆時派了兩個人大江南北全世界尋找。鄭和走水路七次下西洋,名義上是為了推廣中華文明,促進人類發展,但實質上是在找朱允炆,尋找多年一無所獲。胡濙走旱路尋找十六年,胡濙四處探訪“民情”實則是在尋找朱允炆,多年也無結果。
-
10 # 斌哥談歷史
把大侄子弄丟了,當叔叔的不得找找啊。
-
11 # 明月照邊關
朱棣當上皇帝,是以“清君側”的藉口,透過靖難之役,從侄子的手中,搶來的皇位,換句話說,朱棣坐上皇位,不是他爹指定的繼承人,在古代當皇帝,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心不安,朱棣雖然當上了皇帝,但心裡多少會有一絲隱憂。
朱棣的這點隱憂,來自於他的侄子朱允炆,因為朱棣攻進南京城之後,一把莫名的大火後,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這讓朱棣擔心,朱允炆總有一天會捲土重來,他若回來,朱棣的皇位就不會穩固,因此為了自己以及自己子孫後代的江山穩固,朱棣終其一生,都在不遺餘力的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只是天不遂人願,直到朱棣第五次遠征蒙古,在歸途中去世,也沒能得到朱允炆的下落,但是根據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在朱棣臨死前,是得到了朱允炆的確切訊息。
根據我個人的人為,朱允炆遠走南洋的可能性很小,在內地那個荒山古寺出嫁為僧,或是老死於某個偏僻鄉野的可能性最大。
-
12 # 磅礴—東北非著名坐家
朱棣是舉著“靖難”的旗幟“弒叔上位”的,違反祖制,名不正言不順。而建文帝是依祖制應承繼大統的皇帝,建文帝的存在,對朱棣形成致死威脅,必欲除之而絕後患。
-
13 # 方圓論壇
建文元年,朱棣因不滿朱允炆削藩,隨即以“靖難”為名,起兵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雖然當時朱允炆中央大軍實力遠在朱棣之上。但建文帝用人不明,再加上缺乏謀略。所以導致中央軍主力不斷被朱棣殲滅。而朱棣本身就是一位能征善戰之將,他抓住機會經過幾次大戰,成功的消滅了中央軍的大部分主力。最終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城,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終結。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他順利的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皇位。
朱棣的造反雖然成功了,但也是有隱患的。這個隱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南京城破後,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都是一個謎,有說朱允炆在宮內自焚而死了,也有人說朱允炆化妝後逃跑了,還有人說建文帝朱允炆出家為僧了。但不管傳說怎麼樣,事實就是朱棣找不到朱允炆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這對朱棣來說可不算什麼好事。畢竟朱允炆的存在對於朱棣來說就是一個威脅。不管是生還是死,朱棣必須要見到朱允炆才會安心。否則他這個皇帝當著確實沒什麼滋味。
不管怎麼說,朱棣是造反奪取的皇權。這從本質上來說,朱棣的皇位是得來不正的。朱允炆如果死了還好,起碼朱棣成為了唯一。但如果朱允炆沒有死的話,那就意味著朱允炆可以隨時隨地出來搞朱棣一下子。而朱棣這個皇帝卻永遠無法真正獲得認可。畢竟造反就是造反。再有,朱棣造反的時候為了不授人以柄,他打著的旗號是“靖難”。所謂靖難就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所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也就是“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這也就是說,朱棣雖然打贏了中央,但皇帝卻依舊是朱允炆。畢竟他當時是指責齊泰、黃子澄為奸臣,並沒有說朱允炆怎麼怎麼樣。因此朱棣必須要找到朱允炆,並且解決掉他。否則他的皇位永遠都是不穩的。
為啥朱元璋當年制定祖訓,寸板不得下海。但朱棣卻依舊要支援三寶太監鄭和主持船隊下西洋呢?其原因之一就是有尋找朱允炆下落的原因。當時有傳言朱允炆遙望海外,因此朱棣為了找到朱允炆,這才派遣船隊下西洋。查繼佐《罪惟錄》、傅維鱗《明書》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鄭和傳》與《胡濙傳》均收錄這種說法,可見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參考性的。由此也更加凸顯了朱允炆下落對於朱棣的重要性。
-
14 # 小胡的人生百態
回答啦
朱棣當了皇帝之後為什麼還尋找建文帝,回答個人覺得啊向朱蒂這種非正常手段當上皇帝的,始終覺得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始終有人覺得朱允炆不死會有人借朱允文的事情像他叛亂,所以他必須要要見到建文皇帝的屍體套餐的安心這是典型的封建鬥爭贏昔通吃一切,輸者身敗名裂。
-
15 # 郭萬友
朱棣當皇帝以後,為什麼一直要尋找建文帝?我想朱棣是因為以以下幾個方面一直要尋找建文帝:
1、朱棣的皇帝是得位不正。大家知道朱棣的皇位不是朱元璋傳給他的,是因為他造反而得到這個皇帝的。所以他要一直找建文帝。
2、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他一天得不到建文帝的具體下落,就要一直找下去。不然他不放心。
3、一國不能有二主。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皇帝,所以他就要一直找建文帝。
-
16 # 何人不是軍
怎麼明成祖登基後要做的事情居然是去尋找一個已經去世的皇帝,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實際上,朱棣會這麼做,或許也是因為史料上記載的不清不楚有關係,關於建文帝最後的描述,就是宮裡起火,建文帝從此不問所蹤而已,這就讓人懷疑了,只是說了宮裡失火,建文帝卻不知道去哪了,俗話說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但是建文帝卻什麼都不見,就這樣憑空消失了,當然了,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大火中被燒得什麼都不剩了,但是卻也有可能是趁亂逃出,總而言之,這是歷史上留下來的一個難題,更是朱棣所面臨的難題。實際上,建文帝是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挑選的合法繼承人,這是所有人都知道並且同意的事情,而朱棣和建文帝實際上是叔侄關係,建文帝登基是順理成章的法統,而在中國儒學思想中,朱棣和建文帝雖然是親戚關係,但重要的是,他們還是君臣關係,要知道明成祖朱棣一輩子最可惜的就是沒有得到正統,也就是沒有得到朱元璋的承認,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實屬於不可為而為之,雖然後來朱棣也順利的進入了皇帝廟,得到供奉,說明是承認為正統的皇帝繼承人,但又有什麼用?那時的朱棣早就駕鶴西去,根本就看不到了,況且建文帝在位期間,也不是昏昏無為的昏君,國家在他的手裡也是有模有樣的,與君臣之間的關係也很好,所以這當然是朱棣的心病。並且建文帝的諸多政策也是有利於明朝蓬勃發展的,將朱元璋在位時的不完善措施進一步改進,這不僅僅是朝廷上的文武百官看見的,也是朱棣看見的,更是全天下的老百姓看見的,建文帝無疑是一位公正嚴明的好皇帝,正因為如此,所以朱棣起兵的時候,只能是打著清君側的幌子,根本不敢說建文帝是暴君,更不能說他是昏君,即便是後來廢除了建文帝的皇帝,朱棣自立後,建文帝之前的諸多大臣還是對他忠心耿耿,朱棣不能全都殺了吧!這樣就更不得民心了,所以這件事情要是處理不好,他根本無法登基皇位,所以只能是藉助於宮中大火,建文帝失蹤這個緣由來讓大家安心,由於建文帝失蹤,他才能順利的當上皇帝,但即便是如此,朱棣已經當上了皇帝,他還是要派人去找尋他,因為建文帝只要沒死,那對於朱棣來說都是個威脅,所以才必須要找到他。然而建文帝究竟死沒死?這沒人知道,不過據史料記載,即便是到了明英宗時代,依然有人自稱是建文帝,而且還是一位僧人,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明史》是由清朝編纂的,所以當中有很多內容都是為了清朝統治者的權益才編寫的,所以平心而論,《明史》當中的很多內容可信度都不高,不過有關建文帝的記載,卻不止是出現了《明史》中,很多歷史文獻都有記載,也有說明朝時期,有將這些自稱是建文帝的十二個僧人抓起來的,總而言之是各有各的說法,可無論怎樣,我們能夠確定的是,朱棣是沒有找到建文帝的,或許也讓朱棣提心吊膽的活了一輩子,因為建文帝是朱元璋承認的皇帝,所以朱棣才會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更有甚者,將這段故事描繪的,快要往神話故事上面發展了,我們也有很多學者針對於建文帝的死活做出過解釋,其中一種就是朱棣早就把建文帝殺了,所謂的失火失蹤,只不過是藉口罷了,真正的真相只有他自己知道,還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是真的被火燒死了,因為歷史記載,的確有失火的記錄。但無論是哪種結論,都有自己的道理,至於歷史留給我們的這個問題,只能是作為後世的我們腦洞大開的猜想了,具體原因,恐怕我們是永遠無法知道的。
-
17 # 李如辰
朱元璋建國後,分封自己兒子為王,到各地鎮守大明邊疆,護衛大明王朝的安全。朱元璋共分封了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其中從西北到東北分別是來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和肅王。藩王自己擁有王府和軍隊,就是有兵,每個藩王九千人到五萬七千人不等。地方有兵有權,南方中央心理就不踏實。
建文帝登基不久,就開始削藩,收回權力,加強皇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幾個字朱元璋做的很到位,朱允炆可能深受影響,下定決心要削藩收權。由黃子澄和齊泰動手,先是將自己的叔叔周王全家從藩王直接整到了半原始狀態的雲南旅遊,接下來就是代王,搬家到蜀地。接著又尋找罪名將岷王、湘王治罪,湘王不堪受辱,自焚而死,又接著逮捕了齊王。
照這樣下去,燕王朱棣被整死也是早晚的事了,朱棣也怕死,也想搏一搏單車變摩托,但造反的成本太大,成功了就是叛徒,無顏見老爹,敗了就只有死了。燕王朱棣還是猶豫不決。最後朱棣為什麼下定心造反,主要式他身邊有一個亂世之臣——黑衣和尚姚廣孝,這個是造反為理想的和尚天天要送朱棣一定白帽子,勸他造反。
於是朱棣打住靖難的口號開始從北京出發打向南京去清君側,一路上也不是十分順利,但最終成功了。等到了皇帝位後,朱棣對於建文帝是否存活於世憂心仲仲,開始了尋找建文帝,朱棣分別派鄭和下西洋在海上尋找,另外再派胡濙在陸地尋找。朱棣終其一生都在不斷的尋找建文帝的行蹤,至於是否有結果,史料裡沒有明說。
為什麼朱棣要下這麼大的力氣尋找建文帝。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帝朱允炆是朱元璋親自封的皇帝,建文帝是正統的皇帝,自己奪了侄子的皇位,不合法。這也是為什麼朱棣因為方孝孺不寫詔書而誅十族,自己本身就是黑戶。
2.自己當時打的是靖難,清君側的大旗,而不是造反奪皇位。不合理
3,建文帝始終是朱棣心中的一根刺,不能尋找到建文帝,自己心裡不踏實,生怕那一天建文帝打著正統的旗號回來收復河山。
4,朱棣自己心中也是愧疚加害怕和不自信,拋棄自己的生母,說是馬皇后的親自來解釋自己皇位的正統性,再一個就是自己不敢面對老爹朱元璋。
老李是一個初來乍到的新人,請多包涵。
如有什麼寫作建議方法,敬請指教。
-
18 # 小鄒影視666
如果建文帝沒有死,他逃跑了,那麼以其“正統”的名聲的話,還是非常具有號召力的,要知道朱棣贏了嗎?其實在這場戰爭中朱棣並沒有完全獲勝,他的影響力也完全沒有大到全國各地,或者說只要建文帝朱允炆不死,那麼朱棣便一日不是正統,只要朱允炆振臂一呼,那麼揭竿“起義”,響應號召者必定是無數!所以必須找到殺掉他。
-
19 # 老趙讀歷史
第一點,建文帝是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指定的皇太孫,正統地位有目共睹,朱棣在傳統禮制觀念裡屬於“犯上作亂,大逆不道”。
帝位的合法性關乎統治影響力,有事後公佈證據的做法,如宋太宗趙光義繼位,為平息民間竊竊私語的非議,公開了一份“金匱之盟”。
官方解釋是杜太后生前要太祖趙匡胤寫就的詔書,內容是傳位給弟弟趙光義,即使如此,仍有不少史學家對“金匱之盟”存疑,認為這是趙光義自圓其說的一種補救措施。
有主動要求禪位的例子,魏文帝曹丕接受漢獻帝劉協的國祚,宋武帝劉裕接受晉恭帝司馬德文的國祚,齊文宣帝高洋接受北魏孝靜帝元善見的國祚,諸如此類。
第二點,建文帝下落不明,據《明史•恭閔帝本紀》記載:“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清人張廷玉秉持著“建文帝不知所蹤”的疑點,引用民間流傳的說法:“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
燕軍攻入南京城時,有寧死不屈被誅十族的翰林學士方孝孺,有假意投降實則刺殺朱棣的御史大夫景清,有身受酷刑不肯下跪的兵部尚書鐵鉉,有怒罵朱棣大逆不道的輔政大臣齊泰、黃子澄,都被凌遲處死,牽連家眷族親甚廣。
“忠臣不事二主”的儒學思想是知識分子的崇高理念,倘若建文帝真的逃脫出去,朱棣搶來的帝位勢必會發生動盪,因此朱棣派大臣胡濙偽裝成江湖郎中,遊走民間二十年,尋訪建文帝的下落,鄭和七下西洋的政治目的也是如此。
第三點,可能連朱棣也想不到,自己的靖難之役最終真的會成功,畢竟雙方實力相差懸殊,一個是拱衛京城的帝王之軍,一個是守衛都城的藩王之軍,數量方面和裝備方面南軍完勝。清軍入關幾十年後,康熙帝聽到“朱三太子”流落在民間的訊息,依然寢食難安、輾轉反側。
當初清軍入主中原,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為崇禎帝報仇,直至統治趨於穩定,才光明正大地客坐主位。民意支援率這方面,建文帝朱允炆要遠高於燕王朱棣,朱三太子要遠高於康熙帝,後者不符合禮制觀念和傳統規矩。
-
20 # 兵團戰士1949
這個問題很簡單,瞎掰!就沒那回事兒,永樂靖難屬於實打實的奪位成功,建文以絕對優勢之國力,被八百人不到,造反時連城門都不在自己手裡的敵人逆轉乾坤,實屬無能至極,這種廢物還需要朱棣看重,並緊張到二十幾年如一日的搜山尋海嗎?完全是一個笑話!朱棣如果地下有知,知道後世子孫都這樣看他,估計他會大笑對它們說,不是我看不上大家,你們在坐的各位都是垃圾!
讓我們看看永樂都做了些什麼吧,第一,徹底完善中國的文官制度,拋棄了明初四季輔官和與元朝一脈相承的各種雜七雜八的大小官制,改行殿閣制度,設大學士,立備顧問,建立內閣,統御六部,精英治國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政治文明大事件,第二,徹底完善科舉制度,永樂四年三月初一,朱棣親筆為孔廟撰寫碑文,“朕惟帝王之興,必首舉學校之政,以崇道德,弘教化,正人心,成天下之才”!確立了三年一次鄉試,會試從不間斷,並要求從落第舉人中選拔人才入太學,便是不經科舉,才幹的確卓著者,也可破格提拔,並再三強呼叫人不疑坦誠待人的用人原則,由此受益者良多,如楊士奇,金幼孜等,第三,永樂大典不解釋了,從永樂元年開始,花了十五年,共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一萬零九十五冊,三億多字,此一盛事在中國歷史上屬里程碑意義,堪稱空前絕後,獨一無二,第四,遷都北京,不顧上下各方一致反對執意花了十八年之久著力營造,並於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知道他是怎樣對一眾反對者說的嗎,日下舊聞中記載朱棣當時輕蔑的說,“北平之遷,朕與大臣密議數月而後行,彼等書生之見,無足以達英雄之略哉”!第五,披堅執銳,撘伐蒙古,在位其間五徵漠北,將北方蒙古勢力一掃而空,二十年中無影無蹤,第六,不拘民族籍貫地域,廣泛經營蒙古東北西域貴州交趾緬甸西藏,文的武的一齊上,大力推行中華文明秩序,在陸地成功之後,立即推入海上,開始了彪炳史冊的鄭和下西洋,把天下大同的觀念和中華文明不欺寡,不凌弱,共享太平的國際新秩序落到實處深入人心,整個東方已實質變成一個環繞中國的世界性聯合國,注意這包括日本!當是時也,北窮沙漠,南極溟少海,東西抵日出日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以上,謝邀
回覆列表
朱棣在位期間一直困擾著他的一個問題就是,建文帝真的死了嗎?正所謂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如果建文帝死了,他大不了揹負一個“弒君”的罪名,世人都知道朱棣雖然打著的是“靖難”的名頭,實際上就是“造反”,多一個“弒君”的罪名又能怎麼樣,本來就洗不白了!如果建文帝活著的話那更好,關起來就是了,說不定還能讓建文帝主動傳位給朱棣。
但朱棣最怕的就是建文帝失蹤了,是死是活不知道。因為在當時建文帝畢竟是合法的皇帝,中國人傳統的觀念(尤其是文人)還是效忠於他的,要是他逃出了京城在某一個地方號召大臣勤王,帶兵攻打自己,那可就麻煩了。雖然他不一定能贏(朱棣的軍事才能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也實在麻煩!一個假冒朱三太子而謀反的事情就鬧得清朝一百多年不得安寧,這要是真的建文帝起兵勤王那還得了!而且這樣一來的話朱棣造反的罪名可是實打實的坐實了!
所以,朱棣一定要尋找建文帝。於是,他派了兩撥人去暗中(注意暗中這個詞)查訪建文帝的下落,一個人是胡濙,另一個叫鄭和。我覺得朱棣堅持找了建文帝這麼久(從建文四年到永樂二十一年)的原因,除了上述說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想尋求自己精神上的解脫吧,就像一個人做了壞事,不管結局是什麼,我都要知道。也許是朱棣在位期間的很多功績感動了上天,終於在他死前他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胡濙經過二十幾年的尋找終於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並且在一個夜晚將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訴了朱棣!朱棣也終於得到了解脫!從此一切的猜疑、憂慮、恐懼與不安都煙消雲散了!但是可惜的是他們交談的內容我們無從得知,因為歷史沒有記載也不可能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