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心與明月

    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皇帝要是封你為秦王,至少從名義上把陝西送給了你。如明朝的朱棣是燕王,就有地,有軍隊,是個真王。朱棣謀反成功之後,明朝的王雖還小有封地,卻成了寧王,福王,變成了有實無名的假王。清朝封王吸取了明朝的經驗,如吳三桂就封了個平西王,也是有實無名。之後又更進一步,封的王無名也無實,就是個擺設,甚至沒有皇帝許可,出不了北京城。

  • 2 # 嚼史嗅今

    最早的封王那是貨真價實的封王,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小朝廷,有自己的稅收,有自己的鑄幣,除了名義上歸屬天子,本質其實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封地,所以很多王就以封地的名字做自己的名號。

    隨著歷史發展,中央開始集權,封王們的勢力變得越來越弱,像鑄幣權啊,稅收權啊都陸續讓中央政府給收回去了。到了明朝,燕王朱棣作為一個封王奪位成功,所以他是深深知道封王的危害,所以開始持續的削藩!到了清朝,王爺們不但鑄幣權,稅收權,小朝廷,軍隊,封地統統沒有之外,還被按在北京不準隨便出去!堂堂的王爺竟然失去了部分人身自由。。。。。

    這種王爺是被大大閹割過的封王,還怎麼以封地為名號?

  • 3 # 近現代史愛好者

    明和明以前封王稱藩王,有爵土,統治地方,是實權王,依地名稱呼秦王,趙王等。恭親王,禮親王是大清爵位的一級,僅是爵位,不是藩王,沒有統治地方的實權,是假王,以前的趙王等稱真王。

  • 4 # Xup21

    古代王爵分親王和郡王,親王都是多以春秋戰國國名命名。郡王以城市名命名。清代以前的親王都是要去分封地,不在京師居住。所以多存在一些不法行為甚至反叛。清代分封親王吸引前代教訓,親王均居住在京師。所以不太好叫秦晉楚齊這些王號。只能以美好的詞來作為王號,禮親王、智親王等等。明代分封王過多,後期的王號也不是地名。比如景王,瑞王,永王,定王

  • 5 # 建昌的藥販子

    以前的王以地名命名,封在哪裡就是什麼王,像之前的昌邑王,就是封在昌邑的王。後來沒有封地了,朝廷又搞出了一字王,親王,郡王一系列爵位,就是沒有封地,沒有實權。而且不再外派統一圈養在北京。所以數量也不多。

  • 6 # 沒事叨兩句

    清以前是以封地所在為王號,也就是說是有實實在在的的封地的,叫藩王,剛開始有各種權利例如稅收,鑄幣等等,隨著歷朝歷代中央集權,權利慢慢削減,明朱棣以後,藩王基本上只享有封地的一小部分稅收,不能插手封地管理。清朝更狠在京城給弄個王府,只給發俸祿,封地門都沒有。

  • 7 # 小約翰

    當年周朝封諸侯,後來侯爵慢慢勢力越來越大,變成了王,最早是楚國稱王,後來七國都開始稱王,把周天子晾在了一邊。這是最早的地方王的來歷。

    到了漢朝,初期封了不少王,有同姓王有異姓王,不過一般同姓是親王異姓是郡王。後來漢高祖消滅了異姓王,規定非劉姓者不能稱王。可是後來發現同姓王也不靠譜,他們發動了七國之亂,直到漢武帝釋出了推恩令才解決這個問題。

    後來西晉也封了不少王,於是就有了八王之亂。再之後的王朝一直在如何對待王爺們這個問題上而困擾,給王爺權力怕他們造反,不給他們權力怕有人造反皇室沒人幫忙,很是糾結。

    一般來說封王也有講究。王爵是最高爵位,是超品的,超越公侯伯子男更超越文官的品級。王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親王一種是郡王。一般來講一個字的都是親王,如魏王楚王,韓王齊王,信王德王等等。兩個字的王是郡王(西晉除外),如淮南王渤海王,成都王琅琊王等等。郡王的地位低於親王,不過也非常尊貴了。

    而在親王裡,秦,楚,齊,晉,這四個春秋時期的大國則又不同。以這四個字命名的王在親王裡地位最尊,號稱叫“一字並肩王”,在評書演義中這種王見了皇帝可以不下跪,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確實地位極高,如李世民在當皇帝之前是秦王,他射死的弟弟李元吉就是齊王。

    扯遠了,說說明朝。明初的時候,朱元璋為了保證全國各地的穩定,大量分封親王,把兒子們分到各地鎮守,親王們可以擁有大量武裝。可是老朱當時腦子短路,他只知道自己是爹,而且生猛無比,兒子們有十個膽子也不敢造反。可是自己死了以後就未必了。

    果然朱元璋一死,建文帝想削藩,削著削著就削出事兒了,逼反了本就不老實的燕王朱棣。一場靖難之役打下來把建文帝給滅掉了,燕王當了皇帝。

    朱棣繼位以後,明朝王爺們的苦日子來了。朝廷紛紛讓他們交換領地,把一個遼王生生給分到了湖北。不僅交換領地,還限制出境。沒有皇帝命令,連出城都不允許,更別提掌握軍隊了。整個一個高階囚犯。就這樣,明朝還發生過好幾起王爺造反的事情。

    到了清朝,清朝實在不放心把親王分封在地方,而且還有三藩之亂的故事在前面(吳三桂是平西王),索性不分封,連念相都不給你,什麼齊楚燕韓趙魏秦,統統不封。給一個好字,禮啊瑞啊,恭啊肅啊,老老實實在北京趴著吧~

  • 8 # 桂港太守

    漢唐前朝等與清朝封王不說有無實權,但我們知道唐朝的時候因為王爵不夠封,所以只能以吉祥或品德的字眼來封爵。比如唐朝就有豐王、壽王、盛王、信王、義王,宋朝有祈王、康王、和王,明朝義王、襄王、榮王等這些都是皇帝的親生兒子也是所謂的親王。只是這些朝廷並沒有刻意加“親”字。至於清朝的封王本來就是努爾哈赤關外之時用關外的字眼封(可以說努爾哈赤對漢文化不瞭解),所以繼任者也沿用努爾哈赤的化外封爵。

  • 9 # 能吃嗎好吃嗎熟了嗎

    漢人的大都有地,需要實番 或就番。清朝由於是奴隸制(滿人都自稱奴才)奴隸主就是八旗旗主 所以不需要再有藩王了 有個親王郡王的等級區分就可以了。不然又有勞動力 又有生產資料 不就分裂了。

  • 10 # 獨行俠117711

    封建禮制一字王是要封疆裂土的,二字王就僅僅是一種待遇了。明朝以前都基本這樣。清朝認識到這是一種不穩定的因素,改變了這種做法把王爺都圈養了起來,沒有皇帝的命令不得離京。所以就延用了二字王的稱呼。這只是一種習慣,沒別的太大的意義。

  • 11 # 游龍楚昭南

    這個涉及到名分與大義。中國最早的封建制度始於西周,就是分封姬氏宗親以及功臣,商的遺屬為諸侯國,鎮守周的四方邊界,以藩屏宗周王室,後來隨著歷王以及穆王數次徵楚徵西戎的戰敗。周朝中央軍週三軍與殷八師損失殆盡,周朝國內防禦開始依賴諸侯國軍事力量保衛自己。周朝最後亡於所封贏秦。秦代對於這個問題出現丞相王綰與李斯的分封制爭議,最後不封,等到漢朝成立,劉邦認為秦的滅亡是秦沒有分封宗室,導致關東諸侯來攻時,沒有支援力量導致秦的滅亡。再剪滅異性諸王后,分封劉氏,後來出現了景帝時諸王之亂,此後武帝發明推恩令,剪除諸王的經濟基礎。終漢兩代,等到曹操封魏王加九錫時,漢朝就要完蛋了。實封諸王,如果有經濟基礎,諸王很容易叛亂如唐的節度使。

  • 12 # 天橋腳下說書匠

    明太祖:“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說明了明代分封制是按至周代以來的裂土臨民的選擇進行的。即諸王分封各地拱衛天子。既然是出鎮各地,自然應以地名冠之。明代親王以州府為封地,擇其古稱為名,是一字王,諡號也是一字。郡王以縣為封地,取近稱為名,是二字王,諡號也是二字,這是區分明代王爵最明顯的特徵。明初諸王裂土臨民,有封地且管理當地事務。成祖繼位後大力削弱諸王權力,形成了“封王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的局面,即有封號但再沒有土地,有爵位在當地再不管理。

    清代研究得少,不敢妄言,請專業人士來解答。

  • 13 # Sunnykaka

    我覺得這就是皇權中央集權的一個過程,從周開始分封建國,到秦的分封與郡縣共存,到隋唐往後以郡縣為主,這是中央集權逐漸確立鞏固的表現。是中央減少地方叛亂的手段。

    秦漢之前,分封的諸國都是有實際完全的國家權利的,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共主。漢代因為沿襲周朝的禮儀,對皇子的封賞也是以封實際的王爵為最高賞賜,名稱也是沿襲周朝,以封地作為皇子王爵的名字,同樣享有周朝各封國同樣的權利。結果就造成第二代王爵開始跟第二代皇帝不同心,同樣都是一個爺爺留下來的造反起家的基因,實力龐大後自然想著爭個皇位坐坐。所以漢中期搞推恩令削弱諸王的實力。

    雖然歷朝都看到皇子有實際封地後,對朝廷穩定有隱患,但是由於中國傳統禮儀強大的影響,對皇子的封爵習慣不容易更改,因此歷朝都是對皇子封王成年到封地後的權利進行極大可能的限制,比如收回鑄幣權,外交權,收稅權,限制屬官數量,限制王府衛隊名額,一直明朝,王爺成年就番後,無旨不得離開封地,出城需要向當地官員申請,行為由當地主管監察定期向皇帝彙報,基本上就相當於監視居住了。明朝對王爺的政策被稱為養豬政策,王爺及繼承人只能吃喝玩樂才能得以安穩生活。就是這樣,明中期還有個寧王造反的鬧劇。

    清朝入主中原,作為小數民族沒有漢族傳下來的禮儀習慣,在看到中國曆代分封諸王引起的不必要麻煩後,直接拒絕這種習慣,不以封地分封各皇子,自然也就不以封地給皇子命名了,改以吉祥富貴寓意的稱號,沒有封地,皇子自然就不能離京了,無法積蓄實力,也就沒有造反的能力了。

  • 14 # 棕熊37

    明朝以前的王多有封地,因此王的稱號前通常加的是等地所在的地方,比如明朝的代王,是封在山西大同,大同古代稱為代地。較之於一字王,略低的王爵會有兩字王,多以城市為封地,就用城市名命名,比如明朝封靖江王,在今天的廣西桂林,桂林在明代稱靖江。當然,明朝之前各朝制度具體不太一樣,這是以封地名冠之於王爵前一般規律,這裡以明朝舉例,當然也存在著沒有封地命名的王,屬於特例。而到了清朝,除了三藩仍然有封地外,其他王並沒有對應的封地,而只是一種爵位,因此就沒有在王前面加地域的情況了。

  • 1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的下夏、商、週三代其實處於由原始部族向文明國家過渡的時代,所謂的夏、商、周其實最初是部族名稱,由於這三個部族勢力強大,於是被周邊其它部族尊奉為天下共主。共主冊封各部族首領各種爵位,管理自己的封地,隨著這些封王的實力日益增長,他們漸漸開始稱王。

    秦統一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於是地方封王一度消失了。漢初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訓而推行郡國並行體制:地方上既設立中央管轄的郡縣,又分封諸侯國。這些封王實際上就是自己封地的土皇帝——擁有封地的軍權、人事權、民政權、鑄幣權、稅收權等等,他們的封地實際上就是一個個國中之國,所以他們的王號往往就冠以封地的地名。

    明朝朱棣以燕王身份起兵篡奪了建文帝的江山,以藩王身份奪取皇位的朱棣擔心其他藩王學自己一樣起兵奪位,於是大力打壓地方藩王。藩王被終生禁錮在自己的封地,成為享受錦衣玉食的高階囚徒,甚至藩王的母親離世都只能在自己的封地遙拜而不許進京奔喪(除非藩王和皇帝同一個生母的可以回京奔喪,但只准到京城門口,不得入城)。

    到了清朝王爺們全被禁錮在京城,時時刻刻處於皇帝的監視之下,不要說掌握的地方軍權、財權,連名義上的封地都沒有,不奉皇命連京城都不能出,所以清朝的王爺根本不可能以地名冠以自己的爵位。

  • 16 # 嘟嘟讀讀

    這裡就做一個簡短的回答!這是一箇中央集權制度不斷淘汰封建制度的過程。

    明代之前的秦王、晉王都是王侯裡面的一字王,他們兩個排在第一、第二位置;尤其是秦王,手中有兵權,而且封地十分富饒,有關隘可守。如果造反的話,秦王、晉王是最有可能的,比如李世民就是秦王,手握兵權,發動了玄武門事變,登上皇位。

    從漢朝到明朝,是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制的一個過程。周天子時候是分封制度,個地方就是諸侯國,到了秦漢時期;施行的是郡縣制,逐步取消封建制度的一個過程——典型的一個叫法是:削藩。從劉邦以後,分封的諸王裡面,基本上都是皇子。除非邊疆等地方,比如漢朝的南越王趙佗,明朝雲南沐府的沐英,這些異姓王的封地都在邊陲,中央給他們自主權來自治。但是對於中原地區,通過歷朝歷代的削藩和中央集權之後,基本上封的王都是虛名,只是掛一個頭銜,封地裡的實權還是歸於中央派駐的官員。明朝之前發生過很多藩王在地方做大,然後發生叛亂的事情,後來的朝代逐步取消了封地,只給王的稱號,而且秦王、晉王很少用了。

    比如在漢朝時期,劉備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但是一代代的傳下來,到劉備就成了草民。到了晉代,晉惠帝是個白痴,造成了八王之亂,各個地方的藩王有實力打破中央的管制。到了隋唐時代,有所恢復。李世民和父親李淵就是唐王,也是異姓王。到了唐代,也分封諸王,但是諸王已經很少有兵權,兵權歸於節度使。中央只撥給節度使少量的軍費,地方節度使自己靠稅收養兵,在之前也是如此。唐太宗時期,李世民能夠管住個地方節度使,並且把節度使來回調防,節度使難以做大。安史之亂的原因就是唐玄宗讓安祿山一直做地方節度使,導致安祿山在本地做大。

    到了明朝,朱元璋分封的諸王后,朱允炆削藩失敗。朱棣靖難成功後,直接削藩,分封的王只有虛名。即使到了封地,也會受到地方官員的監視。此時的中央集權制更加成熟,分封的諸王根本不可能在地方做大,所以沒有能力挑戰中央。

    到 了清朝,清朝是滿族人,更加運用中央集權制,大家看到的王爺基本上都在京城,這些個王爺有名無實,及解決了分封時候有人抱怨的問題,又解決了潛在對中央集權制的挑戰問題。所以明清兩代後,沒有一字王的出現。

  • 17 # 溫長卿

    唐代的皇子按慣例封親王,而親王封號的來源除了古代國名如秦、趙、魏等等之外,還有的就是唐代的州名。而州名中的取名緣由很多也是來自吉祥字眼。例如唐玄宗諸子中有儀王李璲、永王李璘、壽王李瑁、延王李玢、盛王李琦、信王李瑝 、義王李玼等等,這些是唐代的州名,但基本都不是古國名。

    (在王號中大量使用吉祥字眼的唐玄宗李隆基。明人繪像。)

    此外唐初有親王出任刺史的慣例,甚至貞觀十一年(637)一度實行世襲刺史制度,其中就有21名王爵擔任的刺史。但王號和世襲刺史並不一定一一對應,例如吳王恪世襲安州(今湖北安陸市)刺史,但安陸並不是古代吳國地盤。可見“以古代國名為王號”和“實行分封制”之間並無確定的因果關係。只要皇帝願意,可以任意安排某王的王號與封地。

    再說到明朝,的確明初封王多用國名及地名,但大約從成化朝開始已經用無明確地名意義的國名,且與封地對應不起來。如英宗之子見浚封吉王,中古的吉州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而吉王府在長沙;世宗之子載圳為景王,明代景州在北直隸(今河北景縣),而景王府在湖北德安(今湖北安陸市);神宗之子常洵封福王,福王府也不在福建、福州,而在洛陽,等等。可見分封制不要求王號一定來自古代國名,更不一定讓封地和封號一一對應。

    至於明代最後數個王號信王、定王、永王,如果都在中間加個“親”或者“郡”字註明等級,和清代的王號看上去又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清代的確有多鐸家系的信郡王和永璜家系的定親王、定郡王。

    至於清代的王號,實際上和內亞傳統的貴族稱號有關,清入關前很多封號是先有滿語詞、後有漢語翻譯的。但選擇吉利字眼和分封制沒有必然關係。“平西王”從字面上看和雲南也沒有一定關係,清初不還是把雲南省實際封給了吳三桂嗎?

  • 18 # 我就亂彈琴

    這種變化還是非常不同的。所謂秦、晉、楚、魏、齊諸王,這種王爵是有封地的,即所謂封邦建國。

    漢代的諸異姓王和同姓王都是有封地的,掌握一方大權。雖然漢高祖先後剪除異姓王又分封同姓諸王,認為異姓王是嚴重威脅,而認為同姓劉氏諸王起到拱衛漢室的目的,但還是發生了七國之亂。

    晉代的八王之亂也是同理,直接拖垮了晉王朝,晉室南遷後,就沒有這麼做了。但是在南北朝時期,梁朝又採取封王制度,梁武帝蕭衍的兒子們任由侯景圍困兩年多,梁武帝也就餓死了。

    唐初的秦王、齊王與這些不太一樣,他們是在隋末戰亂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他們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文臣武將自成一體,特別是秦王集團和太子集團,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而激烈競爭。最後秦王先發制人,殺死太子和齊王。後來有“逆取順守”的說法,這也是符合秦王后來的作為的。總之,唐初的諸王不是分封,而是戰爭需要。

    宋代沒有封王。而是文官政治,武將大為受限。

    明代太祖又開始封王,將自己的子孫分到全國鎮守。後來發生最有名的“靖難之役”,燕王進京,奪取帝位。其實成祖之後,明朝發生了多次藩王叛亂分子但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

    清代封王制度與前代相比是非常大的進步。他更強調的是爵位而不是封地。從太祖時期的四大貝勒雛形,到太宗時期的所謂睿親王、肅親王等,到前明降將所封的異姓王。只有清初四大藩王是有封地的。他們是平西王吳三桂,鎮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鎮南王在平定南明殘餘勢力過程中死去,其餘三王后來就發生了“三藩之亂”。聖祖少年英才,經過八年苦戰,終於平定。之後對王爵控制非常嚴厲。同時設立專門機構管理,就是內務府和宗人府。同時對皇室只封爵而不賜地,以厚祿養之。比較有名的王爺有這幾位,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雍親王胤禛,怡親王胤祥,寶親王弘曆,恭親王奕訢,莊親王奕劻,醇親王載灃。

  • 19 # 明史林泉

    恭親王,禮親王等王爺稱號全是後人歷史學家的一個創造,因為別的朝代沒有拿這些字給親王用的。

    明以前最高爵位為親王,皇帝的兒子有時會封單字王,以國為名,齊王,楚王等,當然這些不代表齊王就得到了山東封地,楚王就拿到了湖北封地。

    清朝最高爵位也是親王,漢語裡面全稱和碩親王。

    清朝作為少數名族政權,有自己的特色。於是起名時就沒有再沿襲前朝了,禮親王其實只是滿語翻譯為漢語後的名字了,滿語本意是端莊的意思,就被歷史學家翻譯為漢語的“禮”了。代善作為清初四大貝勒,皇太極見了代善,肯定不會這樣打招呼“禮親王,今天吃飯了沒有”,因為他們之間是說滿語的。

    所以齊王和禮親王從字面上沒有比較的基礎。一個是漢語體系的叫法,一個是滿語被人翻譯成漢語後的叫法。

    翻譯漢語時,為啥他們會選禮,恭,肅,睿等這些在漢語裡面非常好的字呢?可能是清史學家內心裡還是喜歡清朝吧,並沒有把清朝作為“韃虜”看待。不然就會像雍正一樣給和自己爭大位的兄弟們起名“阿其那”,“塞思黑”,叫狗叫豬了。

  • 20 # 毛吧老哥

    以前封王都會有封地,親王封地一個州,郡王一個郡,親王一般一個字,郡王兩個字或以上,並且從字面是基本就能看出封地在哪裡,比如齊王肯定在山東,吳王肯定在江南,楚王在湖北湖南,晉王在山西,燕王在幽州,梁王在四川,一般沒有皇帝允許不得離開。到了清朝,皇帝怕親王在封地私自武裝,威脅統治,乾脆全部圈養在京城,封地也不給了,按月發工資,不再給宋齊梁陳秦晉楚魏的封號,直接找幾個好聽的字眼了事,比如禮,肅,端,淳,恭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