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月折耳兔143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有很快樂的童年,有意思的事情也很多。

    1、夏天裡的鬼故事。

    夏天的時候,我們總會門外燒一些草,我也不知道叫什麼,但是是燻蚊子用的。那會兒星星滿天都是,很漂亮,長大以後再也沒有回去過,也沒有看見過故鄉的星星。那會兒鄰居家的伯伯總會給我們講很多的鬼故事還有一些很難解釋的事情,各種各樣的,夏天的風涼颼颼的,有點嚇人,不過好在媽媽在身邊,可以依偎。

    2、冬天的城堡。

    那會兒的雪下的那叫一個大,直接淹沒我的小腿。一到下雪天我們會叫上小夥伴,去建造我們的城堡,就是拿上樹枝把雪劃成一塊一塊的,然後做上桌子、椅子,好懷念。

    3、秋天的美味。

    秋天有各種各樣的好吃的,我們會弄上玉米和紅薯去地裡烤,用石頭壘一個類似於灶的東西,然後把紅薯扔進去,然後就一直用火燒,吃起來真的很想。

    還有各種各樣的果子,酸酸甜甜的。是最好的童年味道。

  • 2 # 柳初

    ●作者楊明

    冬天的清晨,氣溫異常寒冷。按照習慣,老夏更衣出門。此刻,室外的寒氣,讓老夏冷不丁打了個寒戰。

    老夏縮了縮身子,趕忙打開了南屋門。他用葫蘆瓢舀了半瓢麥子,來到迫不及待,嗷嗷待哺的雞群前,揚手將麥子拋灑了一個弧形。

    趁著雞群爭先恐後地搶食,老夏用心數起雞來。

    “不對,怎麼少了一隻?”老夏頗納悶,他又連忙去數兩邊。

    面對突然少了一隻大花母雞,老夏心裡在思量:晚上讓黃鼠狼給叼走了,抑或是跟著別人家的雞跑到人家去了。

    老夏在院子裡四處張望,沒有發現黃鼠狼叼雞的任何痕跡;他又心不甘地來到鄰居家撒麼,照樣是一無所獲。

    “這隻雞到底去哪裡了?”老夏百思不得其解。伴隨時間的推移,老夏把這事亦就慢慢給淡忘了。

    “唧、唧、唧……”清晨,老夏尚在熟睡中,他被時遠,時近;時小,時大的縐雞聲所驚醒。他一骨碌爬起,迅速跑到了室外。

    此時,一幅震驚老夏,感天動地的場景呈現在他的面前:自家的新母雞正摔領四隻剛剛孵好的小雞、神氣十足地來到了他的面前。

    “多冷的天啊!誰能想到你在冰天雪地撫育後代。”老夏一個箭步跑到英雄的雞媽媽前,將她們娘五個緊緊擁抱在一起,淚水止不住地流淌下來。

    晚上,老夏做了一個夢:自家母雞失蹤的那天,大花母雞來到自己拾掇的雞窩裡,裡面有6個蛋,她開始了生兒育女。

    此時的山東大地,正值數九寒天,滴水成冰。她執著的蹲在雞窩裡,不敢離開半步。

    一天,兩天,她渴了,就這麼堅持著;三天,四天,她餓了,就這麼幹熬著;五天,六天,她快靠不住了,但她仍舊一動不動……

    在她快要撐不住的時候,奇蹟誕生了……

    老夏想到天氣如此嚴寒,她沒有吃,沒有喝,沒人管,自己就心如刀扎,淚流滿面……

    從此,莊裡人說,老夏好似變了一個人,沒有牢騷話,沒有退堂鼓,沒有了差不多……

  • 3 # 千年詭事錄

    喜歡某年夏天,和三五個玩伴遊山玩水。回來的路上有個半山腰,那邊有個圓形湖塘,湖塘周圍有很多幹柴枯草。一半的人去揀乾柴,一半的人在生火,當全部準備好時,我們把事先從麥草垛偷來的地瓜放進坑裡,放上乾柴點上火,此時汗流浹背的我們不約而同的跳進湖裡泡澡。當我們泡完澡,地瓜差不多也熟了,吃完地瓜滅掉火,穿上衣裳回家。

    回家的路邊還長滿了刺泡,(刺泡:一種紅色嬌小圓形的果實,味甜)口渴了就摘一把來吃,有的裡面還有蟲子,我們都毫不畏懼,這可是難得的葷素搭配。。吃完刺泡我們還會黑白配,選出一位幸運玩家,用刺泡的紅色果汁塗滿嘴,扮演吃人的怪獸。在晚霞的餘暉下,幾個無憂無慮的少年嬉戲打鬧地奔向各自的家.......

  • 4 # 使用者73696083463

    小時侯在農村長大,天天跟泥巴打交道,全身上下都是泥土味,砍柴,割草,餵豬,看牛,都帶泥土味。不過很有味道,現在幹什麼都只有錢味!

  • 5 # 我是李臥底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種地了,大人們美名其曰鍛鍊身體,我還那麼小,天天讓我跟著下地幹活,導致我成了我們班最黑的人,沒人能比我黑!

  • 6 # 賢賢淑德

    村裡靠近海,每天下午不約而同的在海邊集合是我們最大的默契,去海里游泳是我們最大的樂趣,是每天最期待的事情,8歲還不會游泳那就要再夥伴們裡面墊底了,每天在海邊看著太陽西下,啊,那是我們逝去的青春

    哈哈哈哈,童年不在,不過我們始終在一起過#

  • 7 # 風向之初

    有哇!太多了,小時候的事,拿到現在來說,很多人都覺得不能相信。比如,剛剛還說起呢,那會兒日子不好過,家家都是如此,後來聽奶奶說,那個年頭家裡孩子多的,能吃飽就算不錯了,哪有那麼多講究,日子久了吃一次包子,還是白菜餡的,放一點點油,然後放點兒六必居的幹黃醬,那個年頭人們吃得多,因為肚子裡沒有油水,身體差一點兒的孩子就像剛從難民營出來的。

    小時候覺得順理成章的事情,現在已經不合常理了,那會人們都活得簡單,沒有什麼的經濟頭腦,街坊鄰居相處和諧,誰家蓋個房子,或者別的什麼事,街坊鄰居都來幫忙,遇到條件好點兒的家庭,大夥就中午吃個飯,早晚都各回各家,遇到條件不好的家庭,人們好像商量好了,幹完活都回家吃飯,任你怎麼挽留。其實說是吃飯也就是蒸饅頭,白菜湯。

    現在想起來,那些樸實善良的人們,土生土長在那裡,從來沒有抱怨窮,從來沒有放棄過土地,他們知道土地是他們的根基,街坊鄰居就如同同姓不同住的家人,他們根是連在一起的,那種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美德值得學習。

  • 8 # 小淇故事匯

    小時候有過舉家搬遷到農村生活一年的經歷,那時候是滿滿的泥土氣息,也是我這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

    去了新環境,一切都很新鮮,一群小朋友從不認識到熟絡起來。上學的時候老師教學也非常的開明,學校的院子很大,有很多樹,還有花,每到背課文的時候,老師都會叫我們去院子裡背會了,回來考試,那時候一邊玩一邊學習,很快一篇課文就拿下,漸漸覺得學習根本不是難事,對學習也充滿興趣。

    放假了,小朋友們會約起來一起去串麥子地,高過頭的麥子誰也看不見睡,只能聽見聲音,我們兩兩的一起,跑出去不遠,就躺在麥子上看著蔚藍的天空,聞著淡淡的麥香,一切都自由自在,我們一起搭小灶臺,烤土豆,吃向日葵,一起做遊戲,真的是每每想起來都覺得好幸福。

  • 9 # 令狐沖48081535

    給大家分享一個帶泥味的事

    我們家屬於黃河流域,農田灌溉都是黃河來的水。小時候,黃河水引導到小河溝帶著大量紅淤泥,等澆完地,河水用盡,一河溝裡的紅淤泥,這便是膠泥的原料。小夥伴們光著腳在河溝裡一塊一塊的搬到村頭小橋上。那時候水泥地很少,小橋是用平滑的小石板徹成的,這便是我們摔哇嗚的理想場地。大夥把膠泥弄成碗狀使勁摔在石板地上,看看誰摔得洞大,其樂融融的玩一天。

  • 10 # 你懂的呀

    小時候,我半年住在鄉下,半年回城裡生活。

    兩者各有好處,城裡便利,鄉下好玩,但總得來說還是更喜歡在鄉下。

    那時候為了競爭一群孩子裡面的孩子王,我和另一個年齡更大的孩子兩個比誰更加膽大手黑。

    他敢在開閘防水的水渠裡面游泳,而且是逆水而上。

    我就敢去挑釁發情的公羊,跟它摔跤。

    他敢把土蛇當跳繩耍,我就敢把腳往龍蝦池子裡面伸。

    最後他用鐵絲扎穿了自己的手掌,問我還敢不敢。

    我輕蔑一笑,然後認慫了,從此他成為了孩子王。

  • 11 # 使用者6641241489

    (童年趣事)

    美麗的山村,美麗的神話,無時無刻的陪伴我的童年時光。

    晚飯後,結伴在村頭的場院嬉鬧,摔跤、捉迷藏。有時唱起來跑調的山謠,逗得月兒彎腰嘻笑。

    場院旁邊的草地上,樹林間時不時的動漫著金色的火光。夥伴們總是感覺奇奇怪怪的,不敢冒險探其真像。特別是“山妹”總是告訴大家“姥姥說,是鬼火”。

    “二蛋”比我大兩歲,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上樹比賽是全村我們童年級別的冠軍。

    有一天晚上,天空並不朗明,“鬼火”特別多,瀰漫的光特別地刺眼。“二蛋”手握一把木叉,“狗剩”拉動著他的弾工子,我手裡拿著一把鐮刀,夥伴們各個操起應急的家把式,悄悄的向林間擁動。

    這時候,一團火焰照亮了周邊環境,原來是“二蛋”爸爸早已經在那裡等我們的到來。我們看清楚的是成群結隊地小蟲子,飛來飛去。“二蛋”爸爸告訴我們,這就是螢火蟲,隨後解釋:聽過“二蛋”飯後的自語,說什麼去抓鬼,就猜到了你們的行動,所以提前來這裡等你們。

  • 12 # 悠悠鄉愁

    我的家鄉位於黃泛區腹地的一個小村子,村後邊有一條河,叫做潁河。那寬闊的河堤、平靜的水面、飄蕩的楊柳、高大的桑樹,是我童年的樂土。

    小時候,從暮春剛過到秋分時節,幾乎每天都是這樣:放了學,進家書包一扔,拿了一個幹饃饃,把鐮刀放到條筐裡,背起就走。幾個玩伴,不約而同,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相聚河邊。先是幹正事兒,分頭割一筐豬草,保證回家不捱罵,然後開始瘋玩。玩得為所欲為,忘乎所以。那時候沒有家庭作業,往往快到了上學時間,回家扒一口飯,匆忙趕去學校。

    夏天裡,洗澡是必修課。選擇一處陡峭地勢,衣服一脫,像跳水健兒那樣,縱身跳下。在水裡嬉戲夠了,上得岸來,到河坡地裡薅毛草根吃,或爬到桑樹上摘桑葚吃。最有趣的是秋天裡吃烤紅薯、燒玉米。挖一段窄溝,偷幾塊細長的紅薯,或者嫩玉米棒子,放到上面,下面乾柴點火,不大功夫就烤熟了,吃著賊香。

    還有就是光著腳丫,在地裡撒野,縱情追逐。玩伴們一起下河摸魚,一起玩打仗,一起打石子⋯⋯很多趣事,數不勝數。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甜蜜的。現在每每回家鄉去,路過村後的潁河堤,總會勾起我無限的回憶。

  • 13 # 山青花欲燃

    生活在農場的孩子,可以說都是在泥土裡滾著長大的。尤其是在下雨天,更是好玩了。雨停的時候,小孩們就喜歡挖一下泥巴玩。有一個遊戲叫“摔泥碗”(土語說不出來,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就是每個人都用泥巴做一個碗,做好之後,在碗底吐口吐沫,然後翻過來摔在地上,看誰的碗摔出來的破洞大,誰就贏了。現在看起來似乎是很無聊的遊戲,但那時候我們都玩的很開心。

    除此之外,我還喜歡用泥巴捏各種東西玩。看古裝劇的時候,喜歡上面的各種精巧的瓷瓶。看到劇中人從懷裡掏出一個裝有解藥或者毒藥的瓶子,就羨慕的不得了,也想擁有一個。

    於是我就用泥巴照著那些形狀捏著玩。但是普通的泥巴做出來顏色太醜了。我就摘了一些各種各樣的草,把它貼在泥瓶上面,這樣等曬乾了以後,看起來還挺好看呢。

    關於泥土的故事真的是太多了。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農村的生活隨性、灑脫,也是最貼近大自然的地方。而如今各種電子裝置填滿了我們的生活,也很難再有機會去和自然、泥土去親近了。

  • 14 # 哈嘍菜鳥

    我是石家莊郊縣的,大概98年那會,還在上小學。

    每天放學之後說不清去誰家玩,有意思的是星期天。星期天一般都跟著家裡大人去地裡幹活。(說是去幹活,其實就是去玩了)因為鄰家或者同學們的地都離得不遠。所以,有時候即使跑到地裡,也要和那幾個不錯的同學在一起。

    在地裡玩的東西多了,就說一下烤紅薯吧。我們那有梨樹、蘋果、杏樹、桃樹,也有紅薯啊,西紅柿什麼的(都是當零食吃)。

    秋天的時候,地裡的果實差不多都收完了,我們就會去撿漏。尤其是紅薯,人家都收完之後,總會有漏網之魚,我們幾個人就在紅薯地裡鼓搗,沒一會,肯定會找出幾塊。因為正值秋季,地裡的落葉就比較多,大家就撿一堆樹葉。

    然後就開始烤紅薯了,首先就挖個坑,把紅薯都放進去,上面埋上大土塊,再撒點土,下一步就是在上面生火,開始燒了,這段時間就是一邊撿樹葉一邊燒火。大概半個多小時,停止燒火,用燒剩下的餘火再燜十來分鐘,等火熄得差不多了,烤紅薯就出爐了,哈哈。

    當時記得,扒開外邊的焦皮,裡面有時候是紅壤也有黃壤的,吃得倍兒香。

  • 15 # 貓在家007

    還記得小時候村裡的狗狗啊黃的故事。

    那時候我們村有一家人養了一隻狗,渾身都是黃色的,所以大家叫他它阿黃。阿黃很善良,從不對小朋友大聲吼叫,那時候我剛準備上小學,我們喜歡趴在它身上逗它玩,有什麼好吃的總忘不了它。去山上摘野果的時候總喜歡叫它一起去,它總衝在最前面給我們帶路,遇到蛇的時候還把蛇趕跑,有了阿黃,我們去森林裡什麼都不怕,去森林摘野果,去小溪邊撈魚,總少不了阿黃身影。

    有一次,村裡有個阿伯的大水牛丟失了好幾天了,阿伯急得都哭了,那時候的水牛特別值錢,可以說是家裡最值錢的東西了,於是,村裡的好心人都上山去幫忙找大水牛,當然也少不了阿黃。可是連續找了幾天,都沒有找到大水牛的身影。有一天,阿黃跟著大家去找水牛,一直到天黑都沒回來,小夥伴們特別著急,時不時的就跑去主人家看看阿黃回來了沒有,可惜都沒見到阿黃的身影,心裡特別難受。

    第二天一大早,阿黃回來了,氣喘吁吁的跑回來,看見人們就拉住他的褲腳,死命的拖著走,人們不明白它到底想幹嘛,還踢了它一腳,誰知道阿黃不但不跑,又拼命拉住他的褲腳拖著他走,大家突然意識到,阿黃可能是發現了什麼,就跟著它走,它一路奔跑,時不時的回頭看看,大人們有沒有跟上它,走啊走,走了很久很久,阿黃把大家帶到一個深深的溪谷上,大家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大水牛掉進裡面去了,怎麼掙扎都上不來。後來,大水牛在人們的幫助下,終於救了上來,主人抱著它終於鬆了一口氣。阿黃成了大功臣,得到了很多獎賞,之後村裡人家有骨頭,都不忘了阿黃。

    後來,我去城裡讀書了,但我經常想起阿黃,有一年放暑假回家,聽到阿黃被人抓去吃了的訊息,我特別難過,偷偷留下了眼淚,真的不明白,阿黃這麼善良,這麼聽話,為什麼還有人要吃它?

    我就是從那時候起,從不吃狗肉,出了社會以後,經常參加聚會,餐桌上有狗肉,我也從來不吃,寧願吃青菜。

  • 16 # 梧桐樹下講故事

    守義端出一大盆熱氣騰騰的羊血,潑在門口的樹底下,守義家近幾年靠著殺羊宰驢,日子一天天殷實起來。然而,就算鈔票堆滿了門口,他們家依然被掛著一個”好花兒”的標籤。

    往上捯飭幾十年,守義的娘還是年輕的娘,一手擀餅的好手藝,讓她成為村裡有名的巧媳婦。支起鏊子,鏊子底下放上乾草柴火,和好微微發黃的一盆面,在面板上將一個個小麵糰擀成一張張薄餅,她擀餅時整個身體都伴著一種旋律,是擀餅時發出的嘎達嘎達聲。餅被擀麵杖高高挑起來,平攤在燒熱的鏊子上,隨即一陣陣面香味兒伴著鏊子底下的煙霧,嫋嫋的飄出老遠,孩子們總是在圍繞鏊子周邊,只待那餅被烙出一層嘎渣,便開始吵著要嘗一口。守義娘是村子裡媳婦們擀餅時的一味重要佐料,誰家擀餅也要請她去,就好像只要她去了,這餅就是不一般的餅。

    這天,守義娘跟守義的兩個姑在自己家院子擀餅,守義去找磚頭和石頭給娘支鏊子,那時候地裡還有些抗戰時留下的手榴彈,守義自然不認得,守義娘也不認得,這枚手榴彈就成了鏊子的一個支點。鏊子燒起來了,點燃了手榴彈的引信,一瞬間就像煙花兒一樣從鏊子底下噴出火花來。

    守義娘見到這種光景,拍著手開心喊著:“哎呀,真是好花兒(花兒是煙花的俗稱)。”話音剛落,鏊子在爆炸聲中飛向的屋頂,大家更是抱頭鼠竄,整個村子的狗開始汪汪大叫,村民更是不明所以的走上街頭打聽發生了什麼事。

    趕到守義家時,鏊子已經在屋頂上了,面濺的滿院子是,守義娘倆正嚇的一把鼻涕一把淚,坐在地上大哭不止。

    守義娘哭著說:“可把俺嚇死了,俺還以為是個好看的大花兒。”眾人在驚恐中反應過來,紛紛大笑起來,從那以後,守義娘就被人叫“好花兒”,而守義家往往被叫成“好花兒家”。

    她已經去世多年,人們早就不記得她的本名,她擀的餅的味道人們也已經淡忘,只有這段奇事至今還在村子裡流傳。

  • 17 # 能否再給我一次溫柔

    八十年代我們那裡差不多每戶都養了一頭牛,那時我們還小,有一群大大小小的相差幾歲的夥伴,每天在放學的路上,我們就約好今天去村東頭放牛,還是去村西頭放牛,村西頭有一片祖墳,還有一片綠茵茵的大草地,那是我們兒時最好的樂園,一大群牛在草地上啃草,我們就在草地上翻滾的翻滾,跳繩的跳繩,還有的男孩子在衝鋒跑步,跑到最高的墳墓上,喜歡安靜的就幾個湊在一起聊天,等到牛群進入樹林時,我們一大群就跟著進去,有時找不到某個人時,我們對著山谷喊一嗓子,山谷也給了你一個回聲,音猶未絕。三月時在山上放牛我們會忙著摘茶泡,三月泡。五月的時侯我們一群孩子把牛放到山上,鑽到山腳的桑椹地裡,專揀熟透的桑椹吃,九十月時我們跟著牛屁股在山上轉時,往往都要採摘一大兜野生的板粟,那時家家都很窮,誰都不知道蘋果香蕉長成什麼樣的,但山裡的野果子是我們童年時最好的零食,放牛的那段歲月真的好懷念!

  • 18 # 寧遠智慧

    上初一的那年,改革的春風吹遍了中國大地,家鄉也實行了分田到戶。

    記得那天是星期六,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下田幹活。作為家中的老麼,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讓我好好讀書。就算是油瓶子倒了,也是哥哥和姐姐的事,根本就輪不到我。

    春耕在江南,原本並不忙碌。那一年是第一次包產到戶,餓怕了的村民們,家家戶戶都忙起了春耕,育起了早稻秧苗。當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還沒有研製成功,水稻在中國的產量並不高。村民們只能透過栽雙季稻的辦法來提高收成。

    因為在村裡請不到人幫忙,又要及時將秧苗栽到田裡。在城裡工作的父親,雖是種田的能手,也只得硬著頭皮將我們姐弟三人趕下了田去栽秧。

    父親將長長的細尼龍繩綁在兩個木樁上,將木樁釘在田間的兩頭,用尼龍繩拉出了一條筆直的標線。

    經過的村民看了直搖頭,他們從未見過栽秧還要拉標線。

    父親只是笑笑,並不解釋,帶頭脫了解放鞋,捲起褲腳,下田給我們姐弟做起了示範。

    我被夾在父親和那條標線之間,父親手把手教會了我握秧把,分秧苗,用右手的兩指插秧苗,怎樣往後退步走,才不至於在田裡踩出較大的坑。

    最讓我難以理解的是,父親對我的要求,比哥哥姐姐都要嚴格的多。父親栽的秧苗橫平豎直,深淺適中,行距和間距就像是用尺子量出來的。

    我可是第一次下田栽秧,那樣的標準對我來說過於嚴苛。栽偏了的,我必須拔起來重栽。飄起來的,必須重新栽好。

    一開始父親並不要求我有多快的速度,只是在我栽完一把秧苗後,剛想直起腰歇一會兒,就悄無聲息地將一把理好的秧苗扔到我腳邊。我無數次想過,爬到田埂上賴著再也不下來。父親總是一次次的鼓勵著我。

    日上三竿的時候,那塊田裡已經栽好了一大半秧苗。經過的村民,總會停下腳步,駐足觀望,個個口中嘖嘖稱奇。

    田裡栽的秧苗,無論橫著看,豎著看,還是斜著看,都是一條條筆直的綠線。就像是整齊劃一的軍人站在那裡,雄赳赳,氣昂昂。

    若干年後,我踏上了工作崗位,才漸漸的明白了,父親為何對我的要求格外嚴格。

    認真仔細的對待每一項工作,已經成了我的習慣。雖然我換過很多工作崗位,但每一次,都會有同事搶著進我的班組,和我搭檔。

  • 19 # 微雨朦朧

    回憶起我們的小時候,那真的調皮。在還沒有住進城裡前,我的老家是農村的。我們的兒時,自然和農村有關係,那時候我們玩的東西可多了。我們一起光著腳丫,踩在泥土地裡,大家比比看誰能先拔出來,因為我們都知道,踩在泥土裡面的抓合力是很強的,一般小孩子不容易拔出來。而我都是最慢一個,最慢的當然有懲罰嘍,那就是每當你回家時,臉上都是髒兮兮的泥土。被罵的同時,我也是樂在其中,哈哈。

    我們也去地裡抓青蛙,拿著小竹竿捅黃鱔,可以追著蜻蜓到處跑,樂此不疲的玩鬧著。我們會把青蛙的小角捆起,讓它們比賽看誰能跳的遠,那時候什麼都不懂,都虐待了小動物了。我們也會拿著網子,追著蜻蜓到處跑,明知道抓不到,也還是一臉稚氣的,氣鼓鼓地非抓到不可,不停地奔跑著,歡樂著,經常不聽媽媽的叫喚,累了的就躺在谷堆裡,渴了就去喝井裡的水。常常會不小心弄傷自己,發誓著再也不玩了,可沒過幾天,我們又開始。

    可如今,我們也長大了,回憶起小時候也只能嘴角上揚,輕輕的微笑,甚至也會無奈的搖頭,這也是長大之後的煩惱吧。不過,不管怎麼變,這段回憶一輩子也不會被抹去,那是最純真的東西。

  • 20 # 白小白的菜園子

    泥土氣,也可能是青草的味道呢。

    鄉下長大的孩子,泥土的故事太多了,一驢車一驢車的。

    我小時候有時候跟著姥姥在村裡住,姥姥家一頭白色的毛驢,很老了,很溫順,到了麥收的季節,毛驢拉著石頭滾子在麥場上壓麥子,我站在一圈麥子的中央,牽著毛驢的韁繩,一圈一圈地拉著它轉。

    有一年毛驢車從地裡拉麥子回來,我被拖到麥子垛上邊,沒趴穩當滑下去了,直接掉泥溝裡,真的是泥土氣息。一身泥湯走回家。

    小時候找了一個保姆看我,我也跟她叫姥姥。我有時候去姥姥家住,記得臨近中秋的下雨天,姥姥打發她兒子去地裡拔花生,帶著厚厚的泥巴直接扔灶堂裡烤,我眼巴巴守著灶堂,摔去泥巴烤的鮮花生是綿軟的,超級清香的泥土氣息。

    舅舅們夏天帶我去水坑找鴨蛋,摸上來的鴨蛋沾著臭漬泥,姥姥回家給鴨蛋洗乾淨了,磕個小口給鴨蛋液控出來,放上蒜薹炒,夾饅頭裡吃真是美味。

    鴨蛋殼裡外洗乾淨了,控幹。姥姥用筷子夾著小紙片一點點給蛋殼裡麵糊好,然後給蛋殼塗色,剪紙花貼上,好多隻彩蛋穿起來做的像風鈴一樣掛起來。舅舅家生小寶寶,蛋殼風鈴就掛在炕頭上,逗寶寶玩。

    我有故事,我也有酒,我只是沒有毛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群裡抱怨暑假作業太多,三個老師聯合怒懟:看不慣你退群,誰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