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
2 # 偉人的故事
古代的人壽命普遍是偏低的,李世民能活到五十多歲其實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但尷尬的是,李世民手下的那些將領們壽命是遠高於李世民的。單說凌煙閣的功臣們,他們的平均歲數就達到了六十五歲,其中好幾個都是活到了七十多歲。這說明李世民過早去世不是因為時代,而是他個人的因素所致。
首先,晚年的時候李世民是舊病纏身的,這和他早年常年征戰有著密切的關係。李世民是一個奇葩,他並不像其他的統帥那樣坐鎮後方,而是經常上陣和敵人搏殺,非常的剽悍。對於他來說,衝鋒陷陣是常有的事情。因此,他的身上有無數的創傷和暗疾。年輕的時候李世民身體素質好,他還能勉強扛住。可是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李世民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他自然沒有辦法扛住復發的疾病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有疑問,為何他和將領們所處的境遇相同,但是隻有他早死。這或許和基因有關。李世民這一脈有很多人都是死於所謂的“氣疾”,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而他的將領們則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其次,李世民的生活非常不規律。李世民一生都是在奔波和勞碌當中度過的。在打仗的時候,大家想的都是活下來,沒人考慮飲食是否規律,作息是否健康。而李世民就更慘了,當那些士兵們休息的時候,李世民作為總指揮還需要在前線指揮。晚年的時候,天下終於太平了,但因為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君主,他依然非常的勤政,經常會批改奏摺到深夜。長久如此,他的身體根本得不到保障。
還有,李世民常年都處於抑鬱的狀態也是他過早死亡的原因之一。他為了當皇帝,需要和自己的老爹還有兄弟鬥。而他在成為皇帝后,自己的兒子又開始謀反。雖然李世民有能力處理這些事情,但他的心裡肯定是非常不好受的。這種狀態帶來的結果就是李世民整天都非常的消沉,這會減緩疾病康復的速度。
當然,李世民死亡的核心原因還是他在晚年的時候病急亂投醫。李世民雖然是一代明君,但是他畢竟是普通人,他也懼怕死亡。他並不是畏懼死亡本身,而是害怕死後李家的天下落入別人的手中。他不光是拜訪名醫,而且還拜訪了很多號稱能煉製靈丹妙藥的道士。要知道,這些人多半沒有真才實學,煉製的丹藥不是苦口良藥,更像是催命符。隨著李世民服用丹藥數量的增多,他體內堆積的毒素也是越來越多。這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一代明君過早隕落,這固然值得惋惜,但這件事李世民本人也需要負責。他如果能調整自己的作息,晚年的時候按照醫囑服藥,那麼他哪怕不能長壽,但活到六十多歲是不成問題的
-
3 # 騎驢爬樹
51歲放在現在其實還是屬於壯年的,在古代也不算太大的年齡,身體只要健康也是可以。據史料記載李世民是病死的,而且也確實治不了。
李世民身體得病,是他年輕時長年累月打仗積累下的結果,而且李世民這人也爭強好勝,年輕時打仗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線,沒有死掉也確實是天子之命。身上的刀傷劍傷不少已經動了元氣,再加上李世民是個明君,明君肯定很勤奮。特別是李世民東征高句麗回來之後,所有的傷病終於爆發了。
即使這些病也不足以讓李世民丟掉性命,關鍵是後來李世民也相信什麼長生不老藥,跟跟漢武帝一樣迷在了那些狗屁的方士所練的所謂的仙丹。特別是史料記載李世民請了個和尚,就是這個和尚練得仙丹,說長期服食此丹可長生不老,祛病延年。李世民本來不信這個,也不知是不是所有有本事的皇帝越到年紀大了越相信這玩意,秦始皇是,漢武帝是,連後來的嘉靖也是。李世民吃了之後,不僅病情沒好轉,反而病情加重,你想啊!現在已經證實以前的所謂仙丹裡面有很多重金屬,硃砂,水銀,那都是毒啊!所以李世民本來50多歲是不用死的,還有可能拖到60多死也說不準,丹藥的服用直接加快了李世民這位千古明君死亡的步伐。
-
4 # 香洲謝霆鋒
1、風餐露宿,征戰沙場
李世民從年輕的時候就征戰南北,從615年到629年,這14年的時間他常年在外帶兵打仗,東征西討,風餐露宿,飢一頓飽一頓,生活和作息時間沒有規律。而且他親臨戰場也經常受傷,所有這些使他的身體受到了嚴重的損傷。
常在野外休息的李世民,得了一種類似於類風溼的疾病。這種疾病稱之為不死的癌症,當時也沒有針對這種病的特效藥,類風溼病不能有效得到緩解。
年輕時身強力壯,身體受的這些傷害顯現不出來。可是年齡一大,各種症狀就會加劇表現出來,拿現代人來說50~60歲的人,也是最容易得大病的。
再者到他50歲年齡時,唐朝帝國已經穩定下來,一切都走向了正軌,這時候李世民緊繃的那根弦有所放鬆,於是疾病就跟著來了。
晚年,哮喘也來了,非常痛苦。類風溼和哮喘,隨著他年齡的增長,病情越來越重。
2、逼父下臺,心生愧疚
李世民陪父親李淵一同打天下,他英勇善戰,有勇有謀,深得父親的欣賞和喜愛。但是自古以來,就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況且李建成也不是平庸之輩。
太子李建成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他的目的就是想除去隱患,保住自己即將得到的皇位。殺死了哥哥李建成 ,接著又殺死了弟弟李元吉,還把李元吉的愛妃佔為己有。
李淵看到他的皇子們手足相殘,心生悲涼,但是他對李世民已經難以掌控,身體狀況急劇下降。
事已如此,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隨即進行逼宮,把父親李淵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被迫讓出皇位。
上臺後的李世民,隨著年齡的增長,覺得越來越對不起父親,對不起自己的兄弟,愧疚感與日俱增。
3、太子謀反,心境淒涼
李世民對長子李承乾寄予厚望,並把他立為太子,可是她刺殺老師,打獵時還把腿摔瘸了。
李承乾擔心弟弟李泰和他搶皇位,搞起了謀反,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父親當年的感受,於是他撇開李承乾和李泰,選擇了無能無奈但是有孝心的第九子李治做皇位候選人。
家庭的這個鬧心還不算,晉陽公主是唯一一個被他親自撫養的公主,可是晉陽公主12歲就永遠地告別了他的父親,白髮人送黑髮人一個多月都不進食,每天哭好幾次。
再者就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一個個相繼離他而去。每一個老朋友離他而去,他都會悲傷很長時間,老朋友離去的越多,他心裡的淒涼就越無處訴說。
4、龍體透支
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是妻妾成群,後宮佳麗無數。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最出名的就是長孫皇后和武則天。
長孫皇后是長子李承乾的母親。她是一位最知性的皇后,她的賢德為後人稱道,做到了母儀天下,而且還保護著貞觀群臣不受傷害。
妃子們如徐賢妃、鄭賢妃、燕妃、楊妃、陰妃、韋昭容、楊婕妤、蕭美人、崔才人、蕭才人、武才人(武則天)、王氏、楊氏等。
到了晚年,看見美貌的女孩繼續納新,比如武則天就是一個例子,武則天進宮年僅14歲。武則天的乖巧加上美貌,很快就升級為才人。長期的享樂,加上白天忙於朝政不得休休息,他龍體透支了。
5、迷戀丹藥,慢性中毒
唐朝流行一種煉丹技術,說是吃了這種丹藥就會長生不老,李世民也不例外,為了治癒他的類風溼和哮喘,一直吞食這種丹藥。
火藥就是唐朝時期煉丹的時候發明的,說明丹藥裡邊含有重金屬,其實這種丹藥不僅含有重金屬,還有一些有毒物質。
重金屬在體內越積越多,最後就會發生重金屬中毒,更加速了李世民的死亡。
-
5 # 歷史問答人早年透支身體,李世民很早就喪失了生育能力
經常看到有人問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武則天沒給李世民生下孩子,卻能給李治一連生下6個?很多人回答什麼武則天當年不得寵。其實得寵也沒用,李世民很早就沒生育能力了!
李世民有14個兒子、21個女兒。最小的女兒新城公主生於貞觀八年(634年),最小的兒子曹王李明出生年月不詳,但第13個兒子趙王李福也出生於貞觀八年。
由此可以推測,當皇帝的第八個年後之後,李世民只生過一個孩子。而此前,李世民幾乎每年都有至少兩個子女出生,可見他在貞觀八年之後已經基本沒有生育能力了。
而那一年,李世民才37歲!37歲的壯年男子沒有了生育能力,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健康狀況出了問題。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身體狀況,恐怕與其早年的經歷有關。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基本都在對外征戰,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夕不遑息,寧濟四方;飢不及餐,推移一紀。”
大體就是睡也睡不好,肚子餓了也沒時間吃飯。而且李世民作戰,還經常身入險境,與敵軍的刀槍擦肩而過。這種激烈的長期征戰,飲食作息都不規律,難免留下一身傷病,日積月累,終會顯現出來。
等到他坐了天下,又勵精圖治忙於政務,常常是三更半夜才去休息。再者由他三十多歲就有三十多個子女來看,李世民早年在女色方面也不是很有節制。戰爭的傷病、政務的操勞、女色的放縱,自然使他的身體處於提早透支狀態。
遺傳病——唐朝皇帝的夢魘
李唐王朝的幾任皇帝,一直被一種叫做“風疾”的遺傳病所困擾。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以及唐順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都受到過這種疾病的折磨。
所謂風疾,一般認為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風。得此病後頭暈目眩、身體麻木、抽搐,甚至雙目失明、半身不遂,直至死亡。原因估計與腦部血管有關。
李世民早年就有風疾症狀,畏熱怕溼,也會頭暈目眩。再加上他年輕時南征北戰落下的刀劍創傷,十分不適應地勢低窪,每逢陰雨天就處於悶熱溼氣中的太極宮,因而晚年的他積極張羅在高處修建大明宮。後來,這座帝國的新皇宮,最終在同樣受風疾所困的兒子李治手中完工。
貞觀十九年東征高句麗之後,戰爭的辛勞加上無功而返的煩悶,讓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後又患上癰病(長膿瘡)不能騎馬,幾個月方才痊癒,對他的身體造成了嚴重的摧殘,只能三天一上朝。
這個殘酷的遺傳病,一點點侵蝕著李世民的健康。
痴迷丹藥——病急亂投醫走上不歸路
早年,李世民曾經說過“神仙事本是虛妄,空有其名”,對秦始皇求長生藥一事頗有不屑。但是當自己的身體狀況惡化,也難免病急亂投醫,寄希望于丹藥延長自己的壽命。
-
6 # 父母年代記憶
51歲在古代也算正常壽命,他年輕時拼命打戰、做過鬥爭,還有遺傳病風疾折磨,老來多災多病。心理因素+身體狀況,活到這年紀也還可以了。
年輕時他剛烈,愛拼命,拿自己當誘餌陷入敵陣,也不愛惜自己身體硬追敵軍,三天不吃飯,五天不解甲。
“太宗與軍頭段志玄躍馬先登,深入賊陣。敵人矢下如雨,太宗為流矢所中,拔而復戰,衝突其陣。後憤氣彌厲,手殺數十人,兩刃盡缺,血流入袖,灑而復戰。老生遂大敗。 ”這是18歲的他,被箭射中後發怒殺出一條血路。
還有很多李世民這麼玩命打戰的事兒,這裡就不舉例了。
他二十幾歲,如履薄冰,爹不疼哥要害。皇權即黃泉,他那時候如果沒有好夥伴們的疏導勸慰,可能想過自殺,參見他的《威鳳賦》 “嗟憂患之易結,歡矰繳之難違,期畢命於一死,本無情於再飛。”
所謂殫精慮、社稷所囚,他一輩子都囿於皇室權力的囹圄,前半生表面上是唐室的中流砥柱,實則有用則取無用則棄之若棄子。後半生又為自己所作所為而不斷懺悔改過,拼了命的想要不被後人唾罵。
貞觀十年,或許是“恩愛兩不疑,最惹天妒”,他永失所愛,38歲就成了鰥夫。
他的長子李承乾,搞同性戀,刺殺老師,玩Cosplay,打獵還把腿給摔折了。李世民對他失望連連,卻仍未放棄培養他。直到貞觀十六年,李承乾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謀反的事敗露, 李世民悲憤驚歎,自己的愛子、皇親國戚、開國功臣……背叛了他。最後李承乾貶至黔州,李泰涉嫌謀嫡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他說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為了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他忍痛割愛,立年幼的李治為儲君。
太子被罷黜離開朝堂,面對承乾跛足離去的背影,他是多麼的悲愴啊,他不忍心失去愛子啊。李泰也遠離了他,此時他的心是滴血的吧……
李治和晉陽公主李明達,皆被唐太宗親自撫養。可這位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皇帝親自撫養的小公主李明達,十二歲就永遠告別了他的父親。那是他最貼心的小棉襖啊,如今白髮人送黑髮人,為了她李世民“三旬不常膳,日數十哀,因以癯羸”。
【“背玄武而北轅,絕牽牛而橫度。”
——虞世南《文德皇后哀冊文》
虞世南把皇后比作織女,皇帝比作牛郎。織女駕雲灑淚而去,“牛郎”李世民獨自撫養一雙兒女長大成人。】
他的大臣們呢?生老病死,房玄齡,魏徵,虞世南,高士廉……一個一個的都賺取了他的眼淚走了……
自己也經常被疾病折騰,他有氣疾,天氣溼熱就會很難受。而且他在貞觀十九年出征高句麗回來,身上長了個癰。次年又去靈武接納北方降民,疲頓勞累,又受了些風寒。貞觀二十一年,太宗又患風疾,體力明顯下降。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三月,勉強支撐著到顯門外宣佈大赦。五月,腹瀉劇增,病情惡化。
他愛涉險,打戰時往往身先士卒,自恃年輕氣盛。但是呢,他在外面很威風,回家卻被爹的小老婆欺負,剛烈的他怎麼接受得了。他還被自己兄長下毒過,互掐已不是一次兩次了。陷入朝鬥中他就是個擇機而噬的豹子,想做皇帝,搞過小動作,同時也受過不少委屈。他四十幾歲的時候,遭受了很多家庭變故以及背叛,曾經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大多走在他的前面,多多少少打擊了自己的健康。
————————————————————————
私貼兩張圖,侵刪。
-
7 # 月音吐槽
李世民家族大概也沒什麼遺傳病,他爹李淵活了69歲,給他生了一對兄弟姐妹,他兒子李治中年之後就是個病秧子,也活了55歲,而他玄孫李隆基比較高壽,活到了77歲。而在這幾代人裡面,李世民年輕時候應該是身體最棒的,弓馬嫻熟,領兵作戰常常身先士卒,按道理說習武的人身體素質都比普通人要高,但為什麼他卻是最短命的一個呢?
這個事情還得從貞觀十七年(643)說起,對於李世民來說,這一年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先是他的第五子齊王李佑在齊州發動叛亂,李世民讓李勣率師征討,李佑造反還沒打出齊王府,就被王府兵曺參軍杜行敏等人擒獲,之後押到長安以罪賜死。
這個事情才過去兩個月,精心培育的太子李承乾陰謀政變被人告發,被牽連的人包括他弟弟漢王李元昌,杜如晦的次子,也是他的女婿杜荷,外甥趙節,以及親信大將侯君集。事洩後,李承乾被廢,而其他人全部被誅,沒過多久,他喜愛的兒子魏王李泰又未奪儲而不擇手段,終致被罷黜。
這一連串的謀反政變對李世民而言,打擊是相當巨大的!無論從皇帝,還是人父的角度出發,都是他難以承受之重。他早年為奪儲位而弒兄殺弟,雖然成功了,但總歸留下了一各沉重的道德包袱,為此,他一直極力想要避免這類事件發生。但那裡能夠料到,幾十年後,上一代人的悲劇在下一代人身上重演,並且越演越烈。
任何人在經受這一連串的打擊之後,恐怕都會面臨一個心理能否承受的問題,而心理上的壓力總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從這一年開始,李世民的身體狀況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曾經酷愛圍獵的他,在貞觀 十六年還三次遊獵,而從貞觀十七年到二十三年駕崩,見諸史料的記載,也只有一次,這除了有國事上的困擾,也多少透露出了一個資訊,即他的身體狀況已經大不如前。
這一系列的謀反事件,也使得李世民對臣下的信任度大不如前。他開始重新掂量臣下們的忠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已經故去的魏徵。魏徵生前曾舉薦侯君集為吏部尚書,杜正倫為中書侍郎,而這兩人,一個直接參與謀反,一個也牽涉到太子謀反案中,由此,李世民開始懷疑魏徵是不是有問題,加之他又曾聽說魏徵升遷將上諫的手稿拿給當時的史官褚遂良看,這種做法是彰顯君主的過失來來邀名啊。
於是,李世民悔掉了女兒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事,繩子還推翻了自己為魏徵書寫的墓碑。“停婚推碑”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這是一個與貞觀十七年之前大不相同的李世民。一個從寬容、大度、自信逐漸變得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的李世民。
一個人開始產生這些心理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開始在身體上反映。而到了貞觀十八年,李世民決定東征遼東,也就是高句麗。這一次遼東之徵不盡如意,草草結束不說,在回軍的途中,還染上“癰疽”,也就是惡性膿瘡,後來在幷州修養了一個月,才控制住了病情。
等到六月,李世民病情剛剛好轉,但薛延陀又亂,於是李世民又往靈州招撫薛延陀餘部,一去又是四個月,回到長安的時候已經十月,這麼一折騰,結果又感冒了。這並不是一次簡單的感冒,因為為此“專事保攝”,也就是除了大事外,他把政務都交給了李治。
到了貞觀二十年的時候,李世民的情緒也開始消沉。生日那天,他對長孫無忌等人流露出了十分傷感的情緒,父母不在,兒子們又重演了自己的悲劇,前太子李承乾也在貞觀十八年十二月死於黔州,頗為悲涼。
這場感冒導致持續了三個來月,到了貞觀二十一年正月才好,但沒過一個月,又得“風疾”只能去養病,斷斷續續病了一年半的時間,身體的虛弱可想而知。
身體的病痛,心理上的多疑,情緒上的低沉,都使得李世民的病難以痊癒,從而也導致了他的判斷力和雄心,天可汗再也沒有之前那麼英明神武,而隨著貞觀重臣們一個個去世,特別是到李靖死後,他深感屬於他們這群人的時代快要結束了。
-
8 # 三國故事
李世民享年51歲也算是當時的正常壽命,李世民年輕時期身體強壯和未來長壽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李世民的死只是單純的因病逝世,但是這只是比較官方的史書記載了,李世民駕崩之時不是與長安皇宮之中,而是駕崩在終南山含風殿內,一代千古一帝就此撒手人寰、駕鶴西去。
歷史上的李世民和“秦皇漢武”齊名,甚至名聲還遠超歷史上的其他皇帝。李世民一生只此“玄武門之變”作為汙點附於其身,但是歷經玄武門之變上臺執政的李世民的確沒有辜負眾生所望,開創“貞觀之治”以報天下。歷史上的皇帝長命的幾個屈指可數,大多數都是“消受”不起這個位置,唐太宗雄才大略,勵精圖治,一度將初期的唐朝帶飛,為唐朝後世發展奠基下了雄厚的基礎。奈何“一代領軍人物”病死終南山,終也難逃血肉之生老病死……
李世民是歷史上難得的“少年英雄”,大唐的一多半天下就是李世民帶領手下人馬衝鋒陷陣而拼死打下的,按理說李世民年輕時身體倍兒棒,看似是延年益壽之人,卻為何死的那麼突然?
其一:年輕時,身體親力親為而留下的舊傷
李世民身為一代帝國統帥,上陣帶兵打仗是經常之事更是行家,上邊說到,李唐一大半江山都是李世民身先士卒、衝殺在前而打下的。長時間地出入戰場,不可能幾十年來毫髮未傷,難免會有些創傷。更何況即位大統之後的李世民依然在面對外族造反、邊患動盪之時“我行我素”、力求親征。所以說,李世民先後歷經戰場幾十載,年輕力壯之時尚且還吃得消,但是舊傷難免會落下遺症,隨著年齡的增大和身體的衰老,舊病復發之際,李世民很難再次扛得住!
其二:長時間的治國理政(夾雜著房勞過度)
其實身為皇帝短命的原因莫過於多年的操勞政事了,但是這反倒能說明是個好皇帝。李世民同那些歷史上的明君一樣,凡事都喜歡親力親為,對人間之事十分上心,對待皇帝的工作也可以說是一絲不苟,絲毫不敢怠慢,就算之後“貞觀之治”的出現。
其三:煉丹以長生?服藥以治病!
李世民本就是凡生肉體,自然也畏懼死亡。於是在李世民病重之後,天下名醫均對此束手無策。但是李世民不想過早而亡,於是便移駕終南山,以尋求仙人,求得靈丹妙藥,以治癒疾病、延年益壽。奈何李世民的這種做法更像是“急病亂投醫”的行為。故有人說李世民是服用“靈丹妙藥”不當而死。
-
9 # 龍山史劍仙
李世民是我國古代少有的聖明之君,肯定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包括心理上的、身體上的,甚至和父親、兄弟、子女的關係都相處的非常不好,當然導致了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傷害,他活了五十一歲,壯年而逝,真是可悲可嘆!造成他早逝的原因有六個;
一,少年統帥,衝鋒陷陣,導致了身體透支!李世民,隴西成紀人,父親李淵,字叔德,七歲繼承父親李昞的唐國公爵位,是北周的八柱國之一。外公竇毅,是西魏丞相宇文泰的女婿,曾經擔任北周的大司馬,母親竇惠,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親外甥女。
太穆皇后竇惠(惠英紅出演)竇毅是北周的駙馬,女兒竇惠天生異象,剛剛出生,便有滿頭亮油油的黑色秀髮,十來歲時便能看出是個標準的美人胚子。她的舅舅周武帝宇文邕和妻子柔然公主感情不和,周武帝貴為一國之君,有意冷落她,竇惠知道後,勸說自己的舅舅為了百姓,應該主動修復和公主的夫妻關係(因為柔然當時很強大,北周很弱小),周武帝暗暗稱奇,以後很是疼愛她。出身鮮卑貴族,崇尚武力,在女兒及笄後,用比武招親的方式挑選女婿,正好當時的李淵和朋友在大街上游玩,只見他英姿颯爽,文武雙全,左右開弓,刷刷兩箭,射中了木牛的雙眼,得到了竇毅的讚賞,於是他親自做主,把女兒嫁給了少年英雄李淵。不久北周外戚楊堅,篡奪了北周宇文家的天下,滿朝文武,無人敢於反抗,竇惠知道後,當街大罵隋文帝楊堅,並哭訴自己不是男兒身,不能為舅父報仇。嚇得父母和丈夫李淵趕緊把她帶回家關起來。
所以說李世民兄弟幾人,非常聰明,他竟然取了母親的名字來代替自己的名字。,可以說曠古絕今,能當上皇帝,雖然遺傳了父親的基因,但是更多的繼承了母親的聰明才智!
李淵起兵後,李世民開始領兵作戰,為了更好的領導軍隊,他常常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在霍邑之戰,他親自帶隊衝殺、洛陽之戰,他和尉遲敬德親自上前線刺探敵情。他親冒矢石,坐騎三次累死,身體健康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大唐軍事統帥秦王李世民!二,兄弟爭權,勾心鬥角!洛陽之戰後,由於李世民立下了蓋世戰功,所以高祖不得不封他為天策上將(武將之首)、尚書令(丞相之首)、司徒(三公之首)、陝東道大刑臺(關中軍事、行政長官)。此時的他權傾天下,為百官之首,地位僅次於高祖、太子。又在秦王府建立了文學館,暗中招募謀士奇士,期望代替太子,繼承皇位。從此兄弟三人,勾心鬥角,明爭暗鬥。有一次,太子請秦王到府中飲酒,回家後竟然昏睡數日,吐血數升!
兄弟不和,勾心鬥角!三,殺兄逼父,良心不安!慶州都督楊文幹謀反失敗後,太子、齊王藉助北平郡王羅藝的幫助,在東宮訓練長林兵三千,想在狀態緊急時殺死秦王。
高祖李淵,沒有妥善處理好和秦王的關係!為了榮華富貴,也為了保護自己妻子兒女,朋友兄弟。所以李世民決定提前下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在李世民的密謀下,打死太子、齊王,逼迫高祖退位讓賢。兩個月後,正式登基。為了徹底剿滅太子、齊王一黨,殺光了他們的兒子,還有高祖的幾個兒子。
高祖退位後,恨死李世民,所以父子感情淡漠。
四,勤於政務、日夜憂慮!李世民登基後,感覺自己用獻血換來了江山,還鬧的家庭不和,所以勵精圖治,希望國家欣欣向榮,
貞觀四年,先用軍神李靖打敗軍隊,接著打敗東突厥軍隊,俘虜幾萬人,從此東突厥名存實亡!
接著打敗吐谷韻,高昌,他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退居後宮的唐高祖聽聞東突厥投降時,高興的手舞足蹈。笑著說;以後睡覺無憂矣。
治國、打仗、娶妻耗費了李世民大量的精力!由於連年戰爭,他在朝廷時日理萬機,到了遠征敵國,他肯定親自排兵步陣攻擊敵人,所以造成了用腦過度,記憶力衰退的情況!
五,子女不孝,傷心透頂!長子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嫡長子,自幼被立為太子,寄予厚望,但是貪玩放縱,喜歡過男戲子稱心,被父親厭惡,稱心被殺後,怨恨父親,後來聯合大將侯君集謀反,事情敗露被廢!
第四子魏王李泰,自幼聰明能幹,編撰(括地誌),為了繼位,不惜編造謊言,後被拆穿,因為太聰明得不到舅父、丞相長孫無忌的支援,而失去了太子之位。而第九子李治因為老實得到舅父的支援,被立為太子。可是李世民覺得他太軟弱,不是做大事的人,而日夜憂慮,甚至想讓次子吳王李恪代替他,因為得不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支援而放棄!
貞觀第一功臣——長孫無忌!六,迷戀丹藥,慢性中毒!李世民進入晚年後,尤其是遠征高麗之後,身體很差。為了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他召集方士,煉製丹藥。年深日久,竟然很快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五十一歲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宮中去世!
太宗李世民 -
10 # 貓耳洞
唐太宗李世民活了五十一歲,秦始皇同也差不多,這兩位都是喜歡嗑藥的皇帝,其實漢武帝也是如此,不同點只在於,漢武帝沒有嗑藥磕死,另外兩位都是嗑藥磕死的。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召見過一位印度神僧,印度神僧自稱活了兩百多歲,熟知長生不老的法門,於是便幫助唐太宗煉丹,沒想到李世民剛嗑藥要就疾病復發,不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要知道李世民年輕的時候,可並不是一個聽信鬼神謠言的人物,甚至還直接說過,秦始皇之所以會那麼早就掛掉,就是因為秦始皇太愚蠢了,相信了鬼神之說,讓方士煉丹把自己吃死了。
就是這樣的李世民,晚年卻又深深地喜歡上吃食丹藥,怎能不讓人驚訝。
李世民之所以會身體垮掉,食用丹藥在其中功不可沒,雖說在食用丹藥以前李世民的身體就已經有了垮掉的趨勢,但食用丹藥才是導致李世民五十一歲就去世的直接原因。
李世民年輕的時候,征戰沙場,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統帥,有時候更是會親自披掛上陣,深入敵營,與敵軍來一場近身肉搏,時間久了自然而然的就要承受刀劍之傷,三十來歲登基的時候,尚且年輕力壯,再往後就不行了,年輕時候的創傷發作,直接導致李世民早早地身體就不行了。
當然,暗傷是一方面,縱情女色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要知道,三十來歲的李世民就已經有了子女三十來個,加上李世民征戰沙場的時間,李世民生孩子的速度不可謂不快,連自己的弟妹,都因為被李世民看中,而後被納入了後宮,李世民對女人的熱情不可謂不高漲。
李世民身體不行的體現是,四十來歲以後,再也沒有誕下過一兒半女,可以看出來,這時候李世民就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隨後李世民開始狂熱的服食各式丹藥
-
11 # 歷史上的今天2020
第一,李世民51歲去世不算早逝,按照唐朝時期的平均壽命,50歲已經是屬於有福了,60歲則是長壽了,再到70歲,除了造反之外即便是殺人放火也不會被判死刑。
第二,李世民一輩子就沒過過幾天舒適日子,基本上一輩子都在操勞著國事家事,難有安寧之日,自從他登基之後,吸取了前隋朝的教訓,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實施了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發展生產的政策,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史稱“貞觀之治”。對外則率領唐朝大軍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
第三,在接班人問題上,他也是操碎了心,他的幾個兒子中,被視為接班人的長子李承乾不成氣候,還跟人玩起了“龍陽之好”,後面還要造反;二兒子李泰才華橫溢,最受李世民寵愛,不過李泰本性暴露得太早,鋒芒太盛,李世民怕他繼位後對其餘的兩個兒子不利,權衡再三,最終不得不忍痛廢掉李泰,把年僅15歲的三子李治扶上了皇太子之位。
第五,年近五旬的李世民還親自掛帥,東征高句麗,一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誰知最後兵阻安市城,唐軍連續進攻多日,均以失敗告終。李世民不得不無奈的選擇撤兵,回朝途中又染上了頑疾,之後身體開始被病痛折磨,一直到死。
總之,說了這麼多,一句話,李世民完全可以多活幾年,但是國無寧日,病痛交加,讓他早早的離去了。
下圖為李世民畫像。
-
12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唐太宗死因有兩種說法。
一、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生病,於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最終醫治無效而死。
二、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因服用天竺長生藥導致暴疾,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諡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加諡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擴充套件資料:
李世民死亡之謎
從古至今,人們都是非常渴望長生不老的,當權者更是如此。憶往昔,秦皇漢武,無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尋找長生不老藥,去煉長生不老丹,當然無論他們投入多少,花費多少,都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歷史已經給我們證明了。
年輕時候的李世民其實一直覺得秦始皇和漢武帝渴望長生不老是非常愚蠢的,甚至在貞觀元年,也就是在他剛剛登基時,跟群臣說: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由此可知,早期的李世民,是不信長生不老的。不過英明如李世民,最後還是上了當,聽信方士的話,開始尋找長生不老藥,結果自然是毫無所獲。
聯想到漢武帝為了長生不老,竟然愚蠢到將女兒嫁給道士的歷史,李世民得出了:“據此二事,神仙不煩妄求也”的結論,並且開始意識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根本不存在什麼長生不老。
隨著年紀大增長,大唐盛世一日比一日好,但是李世民的身體卻日漸衰弱,再加上兒子不爭氣,李承乾被廢了太子之位,這對李世民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種種壓力下,李世民甚至動了輕生的念頭。其實在人身體健康,無病無災的時候,很大的機率上是不會去迷信什麼牛鬼蛇神的,但是當人疾病纏上,求醫用藥效果甚微的時候,可能就要開始尋找其它希望了。
李世民就是這樣的,感受到自己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又回憶起自己年輕的時候金戈鐵馬,征戰沙場的意氣風發,越想越覺得自己如果身體狀況能像年輕的時候一樣那該有多好,開始渴望永生。
為了重振雄風,李世民吃了許多補藥,但是並沒什麼效果,他轉而研究自己年輕的時候最不屑的長生不老藥。中國道士的丹藥一點用處都沒有,李世民感到自己可能時日無多了,這時候一個“洋和尚”出現了,他就是王玄策。
王玄策也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出使天竺時,被當地的國王迫害,死了好多隊友,但是王玄策逃出來後憑藉唐朝的印信,在吐蕃和尼泊爾的幫助下,血洗天竺,活捉阿羅順等天竺首領。
不過王玄策的戰績在普通人面前還能炫耀炫耀,在唐太宗面前那就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李世民對他的戰績不屑一顧,但是卻對俘虜中的那羅邇娑婆寐非常感興趣。傳聞他活了200歲,仙風道骨,會長生不老之術。
當然這些傳聞是從那羅邇娑婆寐本人的口中傳出的,自然是不可信的。但是當時病急亂投醫,或者說是走投無路的李世民已經別無選擇了,判斷力也下降了,自然聽風是風,聽雨是雨。
中國的仙丹對李世民來說,並沒有什麼效果,於是就毫不猶豫地試了試“洋和尚”仙丹,可是他沒想到,竟然是這號稱服了能長生不老的仙丹要了自己的命。長生不老藥竟然是奪命藥,李世民服後非但沒有實現不老不死夢,反而病情加重,兩個月後就一命嗚呼了。
材料整理不易,望採納!
-
13 # 南嶺說史
李世民是中國曆代皇帝裡面有名的明君,是唐代以後歷朝歷代皇帝的楷模,學習的榜樣。
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之後,逼迫父親唐高祖李淵立其為儲君,不久李淵又禪位給李世民,李世民登上帝位,開創大唐盛世——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時不過28歲之年齡,在位二十三年後,以區區五十一歲駕崩。
按理說,李世民久經沙場,而且武藝箭術和劍術都很出色,又經常狩獵出行,身體應當是不錯的。
再者,雖然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但其實算半個開國之君,大一統王朝之中,開國之君壽命相對都比較長久。
歷代的開國之君中,漢高祖劉邦以54歲之齡登基,在位8年;
光武帝劉秀登基時30歲,在位32年;
西晉武帝司馬炎登基時29歲,在位25年;
隋文帝登基時40歲,在位25年;
唐高祖李淵登基時52歲,在位8年,做太上皇9年;
宋太祖登基時33歲,在位16年;
元世祖忽必烈登基時45歲,在位35年;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時40歲,在位31年。
除了宋太祖趙匡胤可能是“死於非命”之外,基本上都在60歲以上,甚至達80歲。
那麼為什麼唐太祖李世民會比較“短命”呢?
比較普遍的看法是李世民死於求長生吃仙丹,但其實李世民對於秦始皇漢武帝求長生的行為是鄙視的。
神仙事本是虛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愛好,為方士所詐,乃遣童男童女數千人隨其入海求神仙。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歸。始皇猶海側踟躕,以待之還,至沙丘而死。漢武帝為求神仙乃將女嫁道術之人,事既無驗,便行誅戮。據此二事神仙不煩妄求也。-《貞觀政要》
說這話時,李世民三十歲,意氣風發,雄視古今,鄙視求長生的行為。
但他之後卻確實吃了。
不過一切的關鍵在貞觀十七年。這一年先是他的五子齊王李佑發起叛亂,接著心愛的太子李承乾帶著李世民的弟弟漢王李元昌,女婿杜荷(杜如晦之子)、外甥趙節(李世民姐姐的兒子)以及曾經的愛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一塊兒造反。之後四子李泰由因為奪儲之時不擇手段被降封。
乙丑,齊王祐伏誅,縱復齊州一年。四月乙酉,廢皇太子為庶人,漢王元昌、侯君集等伏誅丙。-《新唐書》
一堆的兄弟侄子讓李世民寒了心,他很奇怪,怎麼大家都學他父子兄弟之間反目。
以至於堂堂一國之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又想自殺的衝動。
上御兩儀殿。。。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資治通鑑》
在這一年之前,李世民曾多次出外狩獵,一方面是為了為國家操勞之餘的休閒活動,另一方面是為了不荒廢武備。
上封事者皆言朕遊獵太頻。今天下無事,武備不可忘,朕時與左右獵於後苑,無一事煩民,夫亦何傷。-《資治通鑑》
但貞觀十七年後到二十三年的這六七年間,只有一次遊獵。
而這一年,李世民不過45歲而已。
主要原因是李世民因為三個兒子和一個弟弟的行為傷透了他的心,心理的問題釀成了直接的身體病痛。
很快,身體上的狀況出現了問題,貞觀十九年,在徵高麗返回的路上,李世民得了重病,走路都不能走。
十二月,辛丑,上病癰,御步輦而行。-《資治通鑑》
第二年,又因勞頓連國事都不能處理,委任太子李治處理。
上疾未全平,欲專保養,庚午,詔軍國機務並委皇太子處決。-《資治通鑑》
甚至李世民的記憶開始衰退,,剛發生幾個月的遼東之事,李世民說:“當時匆匆,吾不憶也。”
結果在十月,李世民又生了病:
十月,己丑,上以幸靈州往還,冒寒疲頓,欲於歲前專事保攝。
這次的大病直到來年正月才好轉,“上疾新愈”。此時李世民已經忘記了當初鄙視秦皇漢武吃仙丹求長生之事,開始“餌金石”。
而一些所謂的仙丹,不過是金屬或者硫化物,這些東西本就含有毒性,對此時已經病了的身體哪有好處,於是很快二月李世民又得了“風疾”。
而且這次的風疾直到這年十一月才治癒,“上疾愈,三日一視朝。”
最終在貞觀二十三年的四月終於支撐不住,駕崩了。
上苦痢增劇。。。有頃,上崩。-《資治通鑑》
按司馬光《資治通鑑》,唐太宗李世民死於痢疾,不過《舊唐書》則認為“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不管死因為何,一切的根源還是在於“三子一弟”的反叛操作導致了李世民的心理和身體狀況的每況愈下。
-
14 # 史學管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年輕時已經帶兵征戰沙場多年,多多少少肯定也有些舊患,只是年輕的時候身強力壯且有練武功底,只能勉強說問題不大。但他在玄武門之後,勵精圖治大力發展國家經濟,以求史書上能寫他是明君,做到了“天可汗”,在這之後,天下盡數歸李世民,所以他開始享受天下,故步自封。他修復了隋煬帝時期的奢華宮殿(洛陽)。
在他統治下的最後幾年痴迷長生不老藥,我們都知道秦始皇英年早逝也是尋求長生不老,因為他們已經是普通人的頂端,想永久享受這個頂端,所以不擇手段去尋找這些所謂長生不老藥,我們都知道,四大發明火藥,就是因為煉丹師失誤才發明的,那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一下,當時的煉丹師往這些長生不老藥加了什麼藥材成分在裡面,小編覺得應該有很多的重金屬物質。他甚至在重病時期醫生的藥對他的身體情況有好轉,還是相信長生不老藥,這樣的話,他每天要吃多少這些不知道什麼藥,是藥三分毒,何況日積月累的微量毒素…
佛家的角度來講,他一生殺伐太多,為了皇帝殺敵人,殺兄弟,這不管怎麼看都是違背倫理道德的,可能是因果迴圈。但不管怎麼說,這件事已經是幾千年前的事了,我們後代只能依靠現有的科學技術,包括歷史記載去猜測他的死因。但我相信,以後的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這些事情一定能有合理的解釋的。
-
15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唐太宗李世民堪稱明君典範,他文韜武略、英明蓋世,又善於納諫,從善如流,所以在他的治下實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但他在51歲的壯年早早去世,這讓後人頗為感嘆,其死因也一直撲朔迷離。
現在歸納其死因,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是比較普通的說法,說李世民因患痢疾而死。
二是有的史學家經考證,認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藥所致。太宗“服胡僧藥,遂致暴疾不救”,此說也有一些間接的史料為證,何況唐承魏晉之風,服食丹藥很流行,諸多唐帝均有此好。李世民服丹當非異事。
三是說李世民在貞觀19年徵高麗時,在戰場上中箭受傷,久治不愈,加之亂食丹藥導致身體更加虛弱,遂於3年8個月之後駕崩。
究竟哪個是真,這跟我們所知的其他歷史一樣,你自己去辨別吧。
首先,在中國古代的平均年齡也不過是40多歲,唐太宗能夠活到51在古代的皇帝之中已經可以算得上是高壽的皇帝了。可以對比一下明朝的皇帝,除了個別的基本都活不過50歲。要知道當一個英明的皇帝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每天都要上朝跟大臣勾心鬥角,之後還要批閱來自各地的上千的奏章。這樣的工作強度再好的身體也頂不住。
而且,唐太宗曾經三次征伐高麗,要知道去往高麗的途中環境非常的險惡,雖然他是皇帝但他還是落下了病根,在醫療條件那麼差的古代肯定是隻能拖著。所以說綜合分析唐太宗的命算長的了。
人的壽命受多種多樣因素影響,遺傳因素、心理因素、飲食以及作息規律等,在這些影響因素中主要還是遺傳因素。其他的因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就是一代名帥,他和父親李淵協同作戰,為大唐盛世建功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對唐朝的統一,可謂是戰功赫赫。被各族人民親切地稱為“天可汗”。
唐朝當時的平均壽命只有40歲,李淵可謂是高壽了,李世民的孫子唐中宗李顯也是55歲去世,李世民51歲走的,但是比其他的父親還差得很遠,比起他的兒子和孫子來走的也稍早一些。
可是四十歲以後受到這樣那樣因素的影響,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終於到51歲時無藥可救,離開人世。原因有以下幾點:
1、風餐露宿,征戰沙場
李世民從年輕的時候就征戰南北,從615年到629年,這14年的時間他常年在外帶兵打仗,東征西討,風餐露宿,飢一頓飽一頓,生活和作息時間沒有規律。而且他親臨戰場也經常受傷,所有這些使他的身體受到了嚴重的損傷。
常在野外休息的李世民,得了一種類似於類風溼的疾病。這種疾病稱之為不死的癌症,當時也沒有針對這種病的特效藥,類風溼病不能有效得到緩解。
年輕時身強力壯,身體受的這些傷害顯現不出來。可是年齡一大,各種症狀就會加劇表現出來,拿現代人來說50~60歲的人,也是最容易得大病的。
再者到他50歲年齡時,唐朝帝國已經穩定下來,一切都走向了正軌,這時候李世民緊繃的那根弦有所放鬆,於是疾病就跟著來了。
晚年,哮喘也來了,非常痛苦。類風溼和哮喘,隨著他年齡的增長,病情越來越重。
2、逼父下臺,心生愧疚
李世民陪父親李淵一同打天下,他英勇善戰,有勇有謀,深得父親的欣賞和喜愛。但是自古以來,就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況且李建成也不是平庸之輩。
太子李建成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他的目的就是想除去隱患,保住自己即將得到的皇位。殺死了哥哥李建成 ,接著又殺死了弟弟李元吉,還把李元吉的愛妃佔為己有。
李淵看到他的皇子們手足相殘,心生悲涼,但是他對李世民已經難以掌控,身體狀況急劇下降。
事已如此,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隨即進行逼宮,把父親李淵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被迫讓出皇位。
上臺後的李世民,隨著年齡的增長,覺得越來越對不起父親,對不起自己的兄弟,愧疚感與日俱增。
3、太子謀反,心境淒涼
李世民對長子李承乾寄予厚望,並把他立為太子,可是她刺殺老師,打獵時還把腿摔瘸了。
李承乾擔心弟弟李泰和他搶皇位,搞起了謀反,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父親當年的感受,於是他撇開李承乾和李泰,選擇了無能無奈但是有孝心的第九子李治做皇位候選人。
家庭的這個鬧心還不算,晉陽公主是唯一一個被他親自撫養的公主,可是晉陽公主12歲就永遠地告別了他的父親,白髮人送黑髮人一個多月都不進食,每天哭好幾次。
再者就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一個個相繼離他而去。每一個老朋友離他而去,他都會悲傷很長時間,老朋友離去的越多,他心裡的淒涼就越無處訴說。
4、龍體透支
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是妻妾成群,後宮佳麗無數。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最出名的就是長孫皇后和武則天。
長孫皇后是長子李承乾的母親。她是一位最知性的皇后,她的賢德為後人稱道,做到了母儀天下,而且還保護著貞觀群臣不受傷害。
妃子們如徐賢妃、鄭賢妃、燕妃、楊妃、陰妃、韋昭容、楊婕妤、蕭美人、崔才人、蕭才人、武才人(武則天)、王氏、楊氏等。
到了晚年,看見美貌的女孩繼續納新,比如武則天就是一個例子,武則天進宮年僅14歲。武則天的乖巧加上美貌,很快就升級為才人。長期的享樂,加上白天忙於朝政不得休休息,他龍體透支了。
5、迷戀丹藥,慢性中毒
唐朝流行一種煉丹技術,說是吃了這種丹藥就會長生不老,李世民也不例外,為了治癒他的類風溼和哮喘,一直吞食這種丹藥。
火藥就是唐朝時期煉丹的時候發明的,說明丹藥裡邊含有重金屬,其實這種丹藥不僅含有重金屬,還有一些有毒物質。
重金屬在體內越積越多,最後就會發生重金屬中毒,更加速了李世民的死亡。
-
16 # 唯一的知新
李世民短壽的主要原因是好色!幾十位皓齒紅唇,年芳二七,肌膚若蘇的美人,夜夜交歡,徹底把唐太宗李世民的精髓吸乾,導致脊髓空虛,髓海枯竭,加之為了和少女妃子完成交合之事,長期服用丹藥,使氣血消耗殆盡,最後發生暴亡是必然的結局!遺憾的是,一代明君李世民不信中醫皇帝內經的養生之道,且後期昏淫,此時唐朝霸業如日中天,然太宗李世民身先死!給後世子孫留下深重慘痛的教訓!
-
17 # 張傑談史
其實古代人的壽命本來就不是很長,仔細去看各位皇帝的壽命,其實也可以看得到,皇帝的平均壽命也不是想象中要比普通人好一些,其實也差不多。這是因為醫療條件是第一個大問題,另外皇帝還面臨著各種謀殺,另外不檢點一點,可能荒淫無度也是要命的。
具體到李世民,他51歲就歸西,和兩個因素有關係。一個是早年一直在外領兵作戰,這個是讓自己身心俱疲,又沒得好的休息。還有一個,晚年的李世民有些貪圖美色,這個是很傷身的。這樣一來,活到51歲的李世民也差不多了。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知道李世民的兒子李治身體不是很好,但是其實李治活得比他的父親還長一些。
-
18 # 小空話歷史
1.常年征戰
青年時期的李世民作為秦王自然是常年征戰在外,雖說身體外表沒有受到多大的創傷,但是也是留下了暗疾,在他老年時期這些暗疾便會爆發出來。
2.忙於朝政
李世民經常忙於朝政忘記了吃飯,一日三餐不準時,而且經常熬夜批閱奏摺,年輕的時候可以抗住,可是人老了還不注意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哪裡扛得住。
3.太子謀反
李世民對太子李承乾是抱有厚望的,可是李承乾卻公然謀反甚至要除掉他這個父親,李世民只能廢掉太子改立李治為太子。李承乾的所作所為對當時這位老人來說是一個重重的打擊。
4.嬪妃太多
李世民的後宮嬪妃很多,李世民晚年的時候還不是納武則天為妃子了,當時的武則天好像才14歲,長期的熬夜加上縱情歡樂導致李世民的身體透支嚴重。
5.丹藥中毒
李世民在晚年也想象過長生不老,於是相信了當時江湖術士的話,開始服用丹藥,這些丹藥的毒素在他體內慢慢增加,最終爆發。
總結:李世民的去世主要還是在於他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太忙於朝政,再加上後來的服用丹藥,直接就導致了他身體的嚴重透支,最終在51歲就崩逝了。
-
19 # YTB分享者
人的壽命受多種多樣因素影響,遺傳因素、心理因素、飲食以及作息規律等,在這些影響因素中主要還是遺傳因素。其他的因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就是一代名帥,他和父親李淵協同作戰,為大唐盛世建功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對唐朝的統一,可謂是戰功赫赫。被各族人民親切地稱為“天可汗”。
唐朝當時的平均壽命只有40歲,李淵可謂是高壽了,李世民的孫子唐中宗李顯也是55歲去世,李世民51歲走的,但是比其他的父親還差得很遠,比起他的兒子和孫子來走的也稍早一些。
可是四十歲以後受到這樣那樣因素的影響,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終於到51歲時無藥可救,離開人世。原因有以下幾點:
1、風餐露宿,征戰沙場
李世民從年輕的時候就征戰南北,從615年到629年,這14年的時間他常年在外帶兵打仗,東征西討,風餐露宿,飢一頓飽一頓,生活和作息時間沒有規律。而且他親臨戰場也經常受傷,所有這些使他的身體受到了嚴重的損傷。
常在野外休息的李世民,得了一種類似於類風溼的疾病。這種疾病稱之為不死的癌症,當時也沒有針對這種病的特效藥,類風溼病不能有效得到緩解。
年輕時身強力壯,身體受的這些傷害顯現不出來。可是年齡一大,各種症狀就會加劇表現出來,拿現代人來說50~60歲的人,也是最容易得大病的。
再者到他50歲年齡時,唐朝帝國已經穩定下來,一切都走向了正軌,這時候李世民緊繃的那根弦有所放鬆,於是疾病就跟著來了。
晚年,哮喘也來了,非常痛苦。類風溼和哮喘,隨著他年齡的增長,病情越來越重。
2、逼父下臺,心生愧疚
李世民陪父親李淵一同打天下,他英勇善戰,有勇有謀,深得父親的欣賞和喜愛。但是自古以來,就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況且李建成也不是平庸之輩。
太子李建成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他的目的就是想除去隱患,保住自己即將得到的皇位。殺死了哥哥李建成 ,接著又殺死了弟弟李元吉,還把李元吉的愛妃佔為己有。
李淵看到他的皇子們手足相殘,心生悲涼,但是他對李世民已經難以掌控,身體狀況急劇下降。
事已如此,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隨即進行逼宮,把父親李淵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被迫讓出皇位。
上臺後的李世民,隨著年齡的增長,覺得越來越對不起父親,對不起自己的兄弟,愧疚感與日俱增。
3、太子謀反,心境淒涼
李世民對長子李承乾寄予厚望,並把他立為太子,可是她刺殺老師,打獵時還把腿摔瘸了。
李承乾擔心弟弟李泰和他搶皇位,搞起了謀反,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父親當年的感受,於是他撇開李承乾和李泰,選擇了無能無奈但是有孝心的第九子李治做皇位候選人。
家庭的這個鬧心還不算,晉陽公主是唯一一個被他親自撫養的公主,可是晉陽公主12歲就永遠地告別了他的父親,白髮人送黑髮人一個多月都不進食,每天哭好幾次。
再者就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一個個相繼離他而去。每一個老朋友離他而去,他都會悲傷很長時間,老朋友離去的越多,他心裡的淒涼就越無處訴說。
4、龍體透支
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是妻妾成群,後宮佳麗無數。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最出名的就是長孫皇后和武則天。
長孫皇后是長子李承乾的母親。她是一位最知性的皇后,她的賢德為後人稱道,做到了母儀天下,而且還保護著貞觀群臣不受傷害。
妃子們如徐賢妃、鄭賢妃、燕妃、楊妃、陰妃、韋昭容、楊婕妤、蕭美人、崔才人、蕭才人、武才人(武則天)、王氏、楊氏等。
到了晚年,看見美貌的女孩繼續納新,比如武則天就是一個例子,武則天進宮年僅14歲。武則天的乖巧加上美貌,很快就升級為才人。長期的享樂,加上白天忙於朝政不得休休息,他龍體透支了。
5、迷戀丹藥,慢性中毒
唐朝流行一種煉丹技術,說是吃了這種丹藥就會長生不老,李世民也不例外,為了治癒他的類風溼和哮喘,一直吞食這種丹藥。
火藥就是唐朝時期煉丹的時候發明的,說明丹藥裡邊含有重金屬,其實這種丹藥不僅含有重金屬,還有一些有毒物質。
重金屬在體內越積越多,最後就會發生重金屬中毒,更加速了李世民的死亡。
-
20 # 寧波城市記憶
傳說有三種:
1. 丹藥吃多了
2.得了痢疾
3. 攻打高句麗,中了一箭。
第一種可能性更大,唐朝鍊金很流行!
回覆列表
公元649年,也就是大唐貞觀23年7月10日,大唐皇帝、天可汗李世民因病去世,享年51歲,廟號太宗。本來生老病死乃是自然之理,可是,作為51歲的一代明君,實在死的太早了點。也會只能是如此,後世對唐太宗的死因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是“服金丹而死”,有說是“殺兄報應而死”,但都沒有確鑿依據。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封建皇帝,他在位年間主導的貞觀之治,開啟了“大唐盛世”的宏大篇章,為後世每一箇中國人津津樂道,直到如今,還是我們炎黃子孫心中的殿堂。但是,這麼一位天縱奇才、英明神武的皇帝,為什麼在51歲時就早早去世了呢?
按說,唐太宗這個人,能夠善於納諫,是一位非常開明的君主,心胸的寬廣自然不在話下。而心胸開闊人的壽命都相對會較長點,不是說“笑一笑十年少”麼。而且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帥皇帝,個人保健、飲食營養這些都無需我們去猜測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少年開始領兵打仗,“朕18歲提刀起事”這可是他親口說的。一生基本在馬背上度過,刀槍無眼,在戰場上與敵人生死相搏,難免會有一些“金瘡”之類的。
至於《資治通鑑》說“世民自起兵以來,前後數十戰,常身先士卒,輕騎深入,雖屢危殆而未嘗為刃矢所傷”。這幾乎就是一個神話,亂兵之中,一次兩次全身而退還有可能,一生幾十年戰爭,還身先士卒卻毫髮無損,用腳指頭想都知道不可能。只不過可能沒有啥大的傷勢,為了美化他乾脆就說成“未嘗為刃矢所傷”。
唐宋順承而下,對唐代的資料,我們可以從《資治通鑑》裡發現一些蛛絲馬跡。雖然書中說的比較晦暗,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唐太宗實在口碑太好,後人不願意把他的一些負面資料記載下來;二是雖有描述,卻沒有寫明。
比如《資治通鑑》在記載唐太宗死前三年,也就是貞觀19年征討高麗一事,"從飛騎三千人馳入臨渝關,道逢太子。上之發定州也,指所御褐袍謂太子曰:“俟見汝,乃易此袍耳。”在遼左,雖盛暑流汗,弗之易。及秋,穿敗,左右請易之,上曰:“軍士衣多弊,吾獨御新衣,可乎?”至是,太子進新衣,乃易之"。
聯絡唐太宗征討高麗,在"安市"糾纏長大半年之久,攻下城池後本當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卻因"遼東飢寒"的理由輕易撤兵,撤兵時還穿著出征時的衣服,是什麼原因,讓大唐天子一件衣服穿了這麼久?我認為這可能是唐太宗在安市這個地方吃了大虧。
由於他一生戎馬,對“衝鋒陷陣”視為家常便飯,故經常身先士卒,這就很大可能在衝鋒時吃了冷箭!而且是要害部位!而且史料記載,當時的高麗軍隊“善射”;我們知道,古代弓箭射中人體後,由於箭鏃是三角形,中箭之後不能草率拔出,一拔就會大出血引起更大的損傷,所以只能帶著箭待高明的軍醫小心處理。
從草草班師這一點就能發現很大問題,那邊是作為主帥的唐太宗有可能是中了冷箭,連衣服都不方便更換,只能回國治傷。一直到半途遇到太子帶的和御醫處理好箭傷才能換衣服了。由於病情拖得太長,古代消炎殺菌技術又幾乎空白,於是,在這裡種下了唐太宗英年早逝的禍根。
回到長安以後,新傷舊疾,唐太宗的身體每況愈下。《資治通鑑》第198卷記錄,從貞觀19年至貞觀21年,就有4處明確記錄,唐太宗下詔命太子李治處理一切事務,說明此時他的身體狀況已是非常糟糕。不然依他勤政的習慣,只要身體允許,怎麼會做出這麼無奈的決定?即使到了貞觀21年11月,說是說“疾愈”,卻也只能“三日一朝”,這就說明此時的唐太宗已經是風中殘燭了。
普通人患病尚且想方設法治療,作為一代君主,自然更不願就此罷手。於是多方延請名醫,試圖力挽狂瀾。可惜,自漢魏六朝以來,“金石煉丹”學說盛行,有病沒病的人都有那種服用“金丹”的愛好。唐太宗可能也未能避免。而煉丹術裡,硃砂、雄黃都是重鎮安神的中藥,這類藥物有個共同的缺點:有毒、蓄積。
而《資治通鑑》記載,太宗在翠微宮逝世後,“乃秘不發喪”,就是說並沒有訃告天下而是秘而不宣。由此可見,太宗可能服用金丹之後,有了“重金屬中毒”,死後容顏可能很難看,而翠微宮地處遠郊,並不在長安城內,收殮困難,只有回到城裡整理易容後才能出殯。
於是,一代明君,年少時辛苦征戰,年長後御駕親征,卻不慎受傷,卻限於當時之醫療條件,又誤信“金丹長生”的荒謬,年僅51歲就與世長辭。如果唐太宗能多活20年,那後來可能就不會有武則天,而大唐盛世也會更上一層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