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
2 # 冉冉媽媽
孩子遇到陌生人很害羞,不愛打招呼,可能是孩子性格內向,不善於交際
這和孩子生長的環境有關,孩子從小接觸的人少,每天見的就是孩子身邊的親人,起初大人帶孩子出來完,總得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大人不要著急,慢慢來,大人可以帶孩子去室內遊樂場玩,多接觸小朋友,孩子適應能力是很強的,多給孩子點時間
-
3 # 一種常態
首先,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不要對著孩子說他害羞。我老公就是屬於這種從小害羞的孩子,每逢家裡來個人,因為我老公不會主動叫叔叔阿姨、不會主動打招呼,他的爸媽怕別人覺得不禮貌,總是對別人說孩子好害羞。我老公對我說過,小的時候曾經想過鼓起勇氣打招呼改變一下自己,結果還沒說出口他爸媽就對別人說孩子比較害羞,他聽了之後就想算了吧,我還是別打招呼了。就這麼一直當了一個害羞的孩子。到我孩子這裡,我倆非常一致,不准許家裡任何人對著孩子跟別人說她害羞。
其次,如果想讓孩子改變,要用適當的方式。比如我孩子害羞到什麼程度,跟著我坐電梯,本來等電梯的時候有說有笑的,結果電梯門一開,她一看到裡面有人,進都不敢進去了。而且進去之後明顯就能看出來扭扭捏捏全身不自在。我從來不對著人說她。可以等跟她兩個人的時候告訴她,電梯本來就是公眾場合,誰都可以進去,不用不自在。我相信隨意她慢慢長大,她會有所改變的。千萬不要採取越對著人就越要別別這股勁兒,那樣好像是讓孩子在眾人面前出醜似的,會讓孩子更加害羞。
最後,也是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大人要轉變觀念,內向未必就是不好。我自己屬於內向啊,我覺得非常享受自己獨處的時間。總之不管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接受就好了。自信,才是關鍵。
-
4 # 沙粒139350534
世界之所以這麼豐富多彩正是因為我們不同性格的人造就的,羞澀的奔放的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不用刻意去追求。可能現實世界中外向的人被視為情商高更有發展前途,但刻意訓練成這樣的人真的活得瀟灑自如嗎,我看未必。培養孩子要從孩子的本性興趣出發,事半功倍,切記強扭的瓜不甜。當然我不是說孩子出生後聽天由命不用管了,父母的責任在於發現孩子的與眾不同之處並加以引導,而不是強人所難。我們有時感悟人生來是痛苦的,因為我們大都把責任看成是一種負擔。家長的責任就是要讓孩子把責任看成是一種樂趣加以培養。人類生養不息,不是因為索取而是因為奉獻;奉獻不在於性格,而在於品格。
-
5 # 貼心媽媽
好多孩子在小的時候會隨著父母的暗示做出到位的打招呼,問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開始在陌生人面前靦腆害羞,因此,好多家長儘量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去遊玩,目的就是想鍛鍊孩子在生人面前敢說,敢問敢打招呼。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培養孩子良好的交際能力以及能屈能伸的性格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6 # 親子陪伴蘭怡C
孩子遇到陌生人害羞不愛打招呼,我覺得這根孩子經常宅在家裡有很大的關係,他生活圈太小了,要不然圍著他轉的就是玩具,動畫片,爺爺或者奶奶外公或者外婆,再則就是媽媽或者爸爸。
經常宅在家裡的小孩和外界不接觸的,他的交際面非常的窄小,沒有經常性的和外人去打交道長久下來,孩子的性格自然而然就會遇到陌生人就會害羞不愛打招呼。
要讓孩子改變這種情況,作為家長就要經常帶孩子去親戚家串門,讓孩子學會交際能力,孩子見到長輩們知道去打招呼,經常孩子經常去孩子多的地方玩,比如說遊樂場所,小區裡面的滑滑梯。
讓孩子學會分享,分享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分享吃的給別的小孩吃,慢慢的孩子也就適合和別人交流了,孩子的性格就會慢慢的發生變化,不會那麼內向了。
-
7 # 聽貓兒
每個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都自己不同的性格和人生,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小盆友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是非常正常的,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請不要因此就給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先說說我家的例子,從我自己說起,我小時候就是那種在熟人面前是話癆在生人面前是啞巴的孩子,小時候去媽媽單位我向來都是往媽媽背後一躲,任憑叔叔阿姨拿什麼來逗我我都不會理的,我可絕對不是一個內向不開朗的人,現在那些叔叔阿姨見到我都很驚訝說原來你這麼外向啊!回想一下為什麼那時候不愛跟陌生人說話呢?我覺得主要是缺乏安全感,對於那麼小的孩子,在一群“大巨人”面前,恐懼是多麼正常的事啊!
再說我女兒,我女兒完全秉承了我兒時不跟陌生人說話的習性,幼兒園面試的時候老師跟她說什麼她都不理,當時老師說了句讓我特別憤怒的話:你家孩子與人溝通能力有問題!我強壓怒火跟老師做了溝通,兩天以後老師就跟我說,你女兒雖然不愛說話但是一直在觀察,觀察環境和人,心裡特別有數!慢慢熟悉了幼兒園以後,老師經常表揚她,說她上課回答問題特別好,特別積極不說思路還特別好,只要有公開課就會帶她去,連去聽課的老師都會說這個小女孩真好!
不跟陌生人說話其實是孩子的一種本能反應,面對他不熟悉的環境和人,他無法判斷那個人是好還是壞,更無法理解大人很多時候彼此的問候僅僅是出於一種禮貌,小盆友的世界是單純和美好的,除了黑就是白,不是好就是壞,所以做出了本能的保護自己的反應,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我們不應該強迫孩子見到自己的朋友必須打招呼,而是應該學會去引導,做孩子的榜樣。
首先,見到陌生人我們應該給孩子做好示範,應該如何去打招呼,比如:叔叔好!阿姨好!以孩子的角度去問候;
第二,告訴孩子見到的人是爸爸媽媽的朋友還是什麼人,讓孩子瞭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逐漸懂得什麼樣的人應該打什麼樣的招呼;
第三,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強迫更不要批評,不要扣上類似“沒禮貌”的大帽子。
試想,哪個正常的成年人見面連招呼都不會打呢?不要著急,陪著孩子慢慢去長大吧!
-
8 # rainbowzhong
不知道孩子多大了?
首先家長要明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本身就是有這麼一個階段的,在孩子2-4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形成的過程中,他們也在慢慢的學習自我評價,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同時他們也在學習觀察和評價他人。對於沒見過面的陌生人,他們有一種意識會覺得對面那個人會喜歡我嗎?心裡也在評估:站在對面的那個人看起來很可親(很溫和、很高興、不太面善、等等)?所以他們並不是不想打招呼,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忘”了打招呼。
其次,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你見了人,會不會很熱情的主動的打招呼呢?如果你能做到,孩子慢慢也會學著去做的。
第三,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不主動打招呼是沒有禮貌的表現,但是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想法。他沒有當著你的面打招呼,不等於他自己面對那個人時也不會打招呼。而且有很多家長會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而引起孩子的反感。他再見到這個人時,就會有不好的感受,就更不願意打招呼了。
第四,對於孩子而言,陌生人就是陌生人,雖然那個人可能是家長的朋友或者是什麼熟悉的人,但不等於孩子也同樣熟悉。所以不打招呼是正常的表現。你想想看,當你面對一個陌生人時,如果沒有人引薦,你會主動打招呼嗎?(除了社交場合和需要哈)所以孩子還在學習階段,不要因為這個就焦慮!
說個例子吧:我有個朋友的女兒,2歲多點的時候,人見人愛,因為小姑娘嘴特別甜,見了誰都打招呼,不管認不認識。但四歲左右的時候就不怎麼理人了。熟人招呼她,她都愛搭不理。她媽媽也很著急,怎麼會這樣?以前不是這樣的啊……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小女孩每次和奶奶出去,奶奶大老遠看見熟人就會囑咐孩子,要叫人哈!孩子很反感,因為奶奶的囑咐裡,包含著對孩子的不信任。而孩子沒有和人家打招呼,奶奶就會批評孩子,真沒禮貌。孩子就越來越不喜歡和人打招呼。造成了惡性迴圈。
所以,對於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這事,不要過於焦慮,更不要隨便就給孩子貼上“害羞,內向”的標籤。一是要順其自然,二是要做好表率,相信孩子慢慢就會學會如何與陌生人相處的!
-
9 # 萌芽研究所BUD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活潑開朗,待人熱情,但每一款性格都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小孩遇到陌生人會害羞,不愛打招呼,這可能是孩子的內向性格導致。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家長會當面訓斥孩子沒禮貌,如果小孩本來內向,就可能導致他不願走出不自信,親子間的距離也會愈來愈遠。
內向的孩子更為人著想、耐心、認真負責……而外向的孩子想象大膽、思維敏捷、開朗熱情。家長要視乎小孩的情況,如果過於內向,小孩會缺乏自信心,懦弱等,這個時候我們才加以引導,鼓勵孩子衝破膽小的柵欄。
我們不強制要求孩子活潑開朗、大膽勇敢,但是也希望孩子能和世界相處融洽,適當的行為引導與心理引導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那麼,有哪些方法可以引導孩子走出“膽小”的封鎖區呢?
1、 多做遊戲。嘗試抓瓢蟲、跳臺階等勇者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鍛鍊膽量。也可以在家裡和爸媽玩模擬遊戲,模擬賣場購物,提前讓孩子感受與體驗生活中的社交場合。
2、 讓小孩跑腿。比如讓他幫忙買杯咖啡和蛋糕,先教他說一遍,讓他學著做一遍。鼓勵他嘗試做,如果成功了就給他誇獎或獎勵;如果小孩不願意,也不要焦急,多嘗試再多點耐心。
3、 讓小孩多些接觸不同的人。和公園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在菜市場聽聽賣菜阿姨的嘮叨、去大自然看看風景和認識不同的旅客……
4、 不要給小孩硬加標籤。不要因為他遇見陌生人不會說話,不愛打招呼,就給小孩加上“膽小”、“怕事”的標籤,每天在耳邊叨叨小孩怎麼膽小、沒禮貌等等。小孩身心未成熟,一旦這種心理暗示被牢記了,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確是膽小的人,愈發不敢開口出聲。
5、 多傾聽小孩的心聲。小孩在家較活潑,但是出門就變得很害羞,可能是因為他不懂在這種場合應該怎麼做。我們需要蹲下來,平視孩子,問問他為什麼不愛打招呼呢。
6、 不要強行扭轉小孩的性格。性格除了後天的栽培,也有先天的導致。父母在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外向時,要給予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和鼓勵。
家長擔心小孩害羞、膽小的性格會影響人際交往,但每一種性格的造就都有他們各自的精彩。我們應該在發現孩子興趣、性格不同上保駕護航,加以引導,而不是強人所難。
-
10 # 諾媽家有男寶
言傳不如身教,父母用自己的做法影響孩子更有效。
不跟陌生人說話,這是我之前教導孩子的,並被他記在心上,為的是不被壞人拐走。有一次和孩子爬山回來坐公交,一老爺爺看到小兒可愛,遞過一顆糖,忍不住聊起來,一路暢談。期間兒子悄悄問我:媽媽,你認識那個老爺爺?我告訴他不認識,但是老爺爺比較善意,所以聊一會,那也是一種尊重。兒子聽後,不多久,拿出剛在路邊摘的野花,送給老人。這一幕,其實挺讓我觸動的。
所以,我覺得孩子害羞,那是沒過心裡的坎,父母的言行引導很重要。
-
11 # 蘇蘇快跑
其實,樓主這是兩個問題呢。是想讓孩子主動打招呼呢,還是培養外向的性格呢?
首先,可能給樓主潑個冷水,孩子內向、外向的性格一般是不會變的,是天生的。但是,根據調查,內向性格的人更容易成功。比如,美國前總統林肯就是屬於很內向的人哦。看不出來吧?所以,關鍵是努力發揮孩子內向性格的優點,同時,讓孩子落落大方一些。
其次,再說說打招呼的事情。我們大人都不跟陌生人打招呼呢,更何況孩子呢。所有我們第一步就是接納孩子的這一行為,別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不好的。
拿我自己舉例,我帶孩子出去和朋友吃飯或者到親戚家串門,我都會提前告訴孩子,一會可能會碰到哪些人,要大聲地打招呼,讓他有個心理準備。不然,一下子看到一大堆人,小孩子很容易蒙圈。昨天,帶兒子去看一個剛生產的同事,路上就告訴他會遇到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什麼的,然後小傢伙一到對方家,就大大方方地打招呼,一點都沒有怯場,大家都表揚小傢伙懂禮貌。
最後,大人一定要做好表率,小區裡看到打掃衛生的阿姨啊、門衛叔叔啊,都要主動打招呼,這樣孩子也是會跟著你學習的。
-
12 # 90後媽媽米米
父母帶著孩子與親朋見面,都會教孩子打招呼。可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條件反射性的拒絕打招呼,隻字不語,甚至躲到父母的大腿後面,用害羞的眼神望著對方或者把自己藏起來。
很多父母會跟親友說:“哎呀,害羞啦!這孩子就是這樣,平時在家話可多了,出來就害羞了。”有沒有發現,這已經給孩子貼了一個標籤:害羞的孩子。這對於讓孩子給親朋打招呼,變外向,沒有任何正面意義,只會強化孩子的害羞。
首先,孩子不願意跟別人打招呼真的是不允許的嗎?除了讓別人覺得孩子內向,不愛說話,讓父母有點尷尬,對孩子有什麼重大影響嗎?
其次,性格外向的孩子真的就此性格內向的孩子好嗎?性格是天生的,是無法改變的,唯一能做的是引導孩子平時的行為習慣。
最後,請尊重孩子。如果孩子不願意跟人打招呼,可以說:“可能寶貝現在還不想說話,等你願意說話的時候再加入我們吧!”別給孩子貼害羞的標籤。
如果想讓孩子在生活中熱情一些,可以透過一下方法改善:
1、父母用言行做孩子的榜樣,請父母們先讓自己熱情起來;
2、用簡單細小的指令教孩子。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可以蹲下來,跟孩子說:“來,像媽媽這樣對並說‘阿姨好’”,然後教孩子揮揮手;
3、藉助繪本,動畫等,讓孩子接觸更多的交際用語和應對方法,讓孩子有方法可用。
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生活中積極引導而不強制改變,給孩子一個自己的成長經歷!
-
13 # 河馬媽媽育兒奇想
這個問題大多數家長可能都為之困擾過。作為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外向的、善於與人打交道的,這是很正常的事。下面,我從三點來談談我的看法:
孩子的心智發展
細心的爸媽一定發現了,好多孩子在三歲之前是比較樂於與人打招呼的,可是三歲以後卻變得害羞、不愛打招呼。這恰恰是孩子心智發展的結果,三歲之前是不知者無畏,三歲之後的孩子漸漸萌生出自我意識,懂得了人和人之間的界限,同時心理感受能力也在增強,所以孩子往往大一點的孩子反而顯得靦腆一些。
接納孩子的性格特徵
這世界因為有了不同性格的人而變得更多彩。就拿成人來說,我們也並非人人都是外向的,反而內向的人更多一些。在看著名相聲演員郭德剛的一期採訪時,他透露說他自己在私下其實是一個不愛交往的、少言寡語的人。內向和外向都有其優勢和劣勢,例如內向性格的人在考慮問題時更加嚴密周全。當我們接納孩子的性格特徵,才會聚集在他的優勢之上,並放大他的優勢。
爸媽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當我們接納了孩子,就不會做出硬要孩子打招呼併為之生氣的事了。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引導孩子朝向更利於生存的方向發展,成人是有幫助孩子發展的責任的。可以怎麼做呢?我想到幾點:
1、爸媽做好表率,熱情地與人打招呼,讓孩子感知到與別人打招呼是一件讓人愉快地事兒。這個時候不要顧及面子給孩子貼上“害羞”、”內向“的標籤。
2、角色扮演。爸媽透過與孩子扮演故事/動畫片裡主人公的故事,中間設計一些互相打招呼的橋段,讓孩子對打招呼的場景更加熟悉。
3、共情。找到機會向孩子講述自己小時關於打招呼時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並從中明白:每個人都有羞怯的時候,但這並不是做不到的事兒。
以上所述,希望對需要的爸媽有幫助。如果我們能從“為什麼”來考慮,誠實地接納孩子,或許更容易找到答案。
-
14 # 愛心輔導媽媽
孩子遇到陌生人就害羞,不愛打招呼,其實就是平時見人少的原因,有的家長喜歡把孩子圈起來,不敢讓孩子接觸外面的世界,總以為那樣做不安全,殊不知,把孩子圈起來養更令人擔憂,因為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的孩子,不但性格內向、不開朗,而且,既不快樂也不陽光,不會與人交流,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也許會變成問題孩子。
所以,家長要常帶孩子走出去,接觸大自然,接觸更多的小朋友,多跟小朋友溝通,汲取其他小朋友的優點,培養開朗、陽光、快樂的性格,這樣的孩子肯定不會見人害羞。也會主動跟別人打招呼。
-
15 # 予你沁香
一是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無論是孩子和大人,其實在剛遇到自己不認識的陌生人時,多少都會有不自在、不自然的表現,這時,做為家長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就強迫孩子打招呼,孩子不肯打招呼就自嘲式地否定:“我這孩子就是性格內向,不喜歡主動打招呼。”久而久之,“性格內向、不喜歡打招呼”這個標籤就牢牢的刻入了孩子的大腦,結果孩子不知覺地就會認同這個標籤,性格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二是多帶孩子外出遊玩。其實每個孩子都喜歡玩伴,只是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平時家住高樓外出時間少,習慣一個人玩,於是在外遇到陌生玩伴不懂怎麼去結識。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到一些遊樂場所,注意觀察孩子是否有結交玩伴的傾向,然後多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玩,但也不能強迫孩子,開始幾次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上前交友,也是做出示範。三是利用繪本故事學禮儀知識。現在很多繪本都有教日常禮儀,平時我會有意把這些繪本放在孩子伸手能取的地方,再陪他一起讀繪本,在讀的過程中會結合孩子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學習禮儀知識。
-
16 # 覺醒的爸媽
孩子遇到陌生人害羞,不愛打招呼,這個問題其實在我自己身上也曾有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反思孩子成長過程中,自己是如何對待孩子的,是否經常打擊孩子,極少誇讚肯定自己的孩子。是否給到孩子一個寬鬆的相處環境,而不是教條嚴格壓抑的環境,是否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引導孩子大膽的去跟他人溝通,當然,前提是家長自己也要做到,習慣與人打招呼。
其次要做的,便是善於發現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即使不是很如人意,但也可給予孩子具體的稱讚,父母的肯定會讓孩子信心增加,從而更加勇敢,工作之餘帶孩子出去體驗不同的生活,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表演舞臺,增強他的表現欲,而不是習慣於藏於人後,不願走向人前。
-
17 # 英語方老師
這年頭少認識點人能保平安。現在社會,人員流動性大,有些人在別的地方幹了壞事,喬裝打扮就去了別的地方,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作為成年人,你自己都不清楚對方是底細,不確定對方是不是壞蛋,你自己都不敢輕易打招呼,以免成為作案目標,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去和陌生人打招呼呢?孩子遇到陌生人很害羞,往大人身後躲,這正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天然機制,無可厚非。
至於培養孩子外向性格,這與同陌生人打招呼,完全是兩碼事。孩子願意同陌生人打招呼,這樣就外向了?外向性格好,內向性格不好?孩子的性格是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的共同結果。如果父母基因就是內向,家裡氛圍又是小心謹慎,連空氣都緊張的,這樣的土壤如何造就一個外向的孩子呢?順向自然即可。孩子有內驅力。成年人不阻礙就已經是萬幸。 -
18 # 讓吉他陪孩子成長
古話說的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說明了孩子性格的關鍵期應該在3-7歲,想讓孩子性格外向一點,請抓住孩子這幾年好好的訓練一下吧。以下幾點也許能用的到:
1、父母帶頭做好榜樣
閨蜜老公很靦腆,不愛說話,閨蜜擔心自己孩子性格會像他爸爸,從孩子會說話開始就特別注意這一點,和孩子在樓下見到鄰居,她會主動熱情上前打招呼,剛開始並不要求孩子也這樣,只是孩子看的多了,閨蜜又經常在這方面表揚孩子,孩子慢慢養成了和鄰居打招呼的習慣,後來見的各種各樣的人多了,孩子從3歲開始就已經習慣了和人打招呼。
2、給孩子多點誇獎
閨蜜在孩子幼兒園大班後就給報了演講班,鼓勵孩子多說話,多上臺表揚,鍛鍊孩子膽量。平時在公園玩的時候遇到陌生小朋友,閨蜜就讓孩子先去和小朋友打招呼,介紹自己,閨蜜也總是在其他小朋友的媽媽面前誇獎孩子懂禮貌,是一個開朗活潑的孩子。
3、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一天天長大,和陌生人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閨蜜就讓孩子先從買東西開始學習和陌生人交流,開始時要買簡單的東西,並讓孩子參與一起算一算花了多少錢,該找回多少錢,帶著她和售貨員交流核對。有過幾次後,就指定讓孩子到她經常去的小店買塊橡皮,(經常去的小店孩子可以很快找到橡皮在哪裡,一開始不用孩子說太多的話)一塊錢二塊錢的那種,你在門口等著她,讓她自己去買,成功的購物經驗會讓他信心大增,之後再買他想要的那些東西可以鼓勵孩子和售貨員交流,慢慢的孩子就能買到自己想買的東西了。
4、心理暗示很重要
我兒子幼兒園就認識了很多字,好多書都是他沒上一年級就看了的,這個年齡的孩子特別渴望知識,他看了很多十萬個為什麼,沒事的時候就總也問我,後來發現他每天出去玩就愛和剛認識的小朋友或者他們的父母聊天,問別人十萬個為什麼裡的事情,別人要是回答不出來他的問題,或者沒聽說過某件事,他就特別喜歡普及,說的滔滔不絕,手舞足蹈,當有人說你家孩子怎麼知道這麼多啊?我就笑笑說,他認識的字多,喜歡看書,喜歡和別人聊天。可能這也是暗示了孩子要成為那樣的人吧。
孩子的一言一行大多都是先模仿的父母,從小訓練孩子活潑開朗,首先自己就要先做好榜樣。給孩子多點鼓勵,少點責備,經常心理暗示他是一個外向的性格,不要過早給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性格沒有對錯,沒有好壞之分,而且每個人都兼有2種以上性格,咱們不該要求孩子太多。
-
19 # 大掌寶貝
兩年前女兒也是三歲半再回到我身邊,就是見到陌生人害羞,再加語言不通,對所有的新環境感到非常陌生,連我這個母親也是如此!當時我非常後悔在她最需要母愛沒把她放在身上,因為在老家是山區,生活圈子太小了,整天就是圍著爺爺奶奶,要不就是她的玩具,所以形成敏感性的內向孩子,當時我就想如果想改變女兒這狀態,必須重新學要怎麼做一位媽媽,不是完美的媽媽,而是最好的媽媽
如:經常帶她出去玩,去商場購物,鼓勵讓她跟售貨員溝通問物品在那裡。帶領她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如當小報童,記得當時,女兒不敢上前說,所以媽媽鼓勵讓她走出第一步,孩子都是需要鼓勵與讚賞的,就像植物需要水與土壤但鼓勵孩子是持續的過程,重點是我們作為父母給予孩子信心!
-
20 # 奔跑吧孩子
有些孩子天生內向,在陌生人面前會表現出害羞、不愛打招呼,這時候家長要做好引導,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膽小鬼”的標籤,否則孩子將會一輩子帶著這個標籤,很難走出去。那麼面對內向的孩子,家長該怎麼做呢?
首先,家長要接受孩子天生內向的性格特徵。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總以“隔壁家的孩子”為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
其次,事前和孩子打招呼。提前告訴孩子會見到什麼樣的人,這個人長的怎麼樣、和爸爸/媽媽是什麼關係/見這個人是要做什麼……讓孩子提前熟悉一下。
第四,不要強迫孩子,孩子比面子重要。雖然做了一系列準備工作,可能還會出現孩子不打招呼的情況,這個時候不要覺得丟面子強迫孩子打招呼,也不要給孩子貼上“膽小鬼”的標籤,可以告訴對方,孩子還沒有準備好。
最後,多帶孩子參加團體活動、多接觸小朋友、多鼓勵表揚孩子。性格很大程度上是遺傳的,但我們也可以後天創設條件來幫助改變。平常多帶孩子參加一些群體活動、多接觸小朋友,及時鼓勵孩子。平常在家也可以模擬一些場景,和孩子來練習。
回覆列表
首先,害羞是屬於嬰幼兒的複雜的情緒,尤其到了3歲當兒童能夠評判自己的表現時,這種自我意識情緒的出現會和孩子自我再認識有著密切的關係。除了少數天生氣質的孩子外,大部分孩子最初的害羞狀態都是屬於正常的反應,作為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引導孩子:
1、不過分包辦和保護,多放手讓孩子探索,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在家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動;在外創造一些活動比如簡單的購物結賬任務陪伴孩子完成,等循序漸進的小任務。當孩子發現自己能獨立做很多事的時候,也容易找到自信,克服一定的膽怯羞愧心理。
2、為孩子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多和同齡人玩耍。在群體中,透過孩子之間的交往找到自己的榜樣。孩子會找到自己的榜樣,然後模仿他的行為。這樣,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相對就減少了。在集體中表現自己,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對他自主能力的發展也是一種促進。
3、家長行為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家長在生活中做好榜樣,見面主動和人打招呼。孩子自然會看在眼裡,吸收在心裡,等孩子狀態準備好了自然也會放開自己。
4、還可以選擇一些關於交往禮儀的繪本故事,讓孩子從書本的角度瞭解到打招呼對於人和人之間的意義。甚至鼓勵家長和孩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繪本中的場景表演出來,這麼表演會讓孩子覺得有趣,沒有壓力,而不只是為了打招呼而打招呼。反覆的場景“演練”可以自然而然的讓孩子內化行為。
最後一點,家長一定注意不要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這樣孩子容易養成沒自信在意別人看法的心態。更不要因為面子問題,總在外面說自己的孩子害羞,有時這個標籤反覆被成人強化後,孩子就真的有可能認為自己是害羞的,並作出相應反應。總之,給予適當的耐心等待,不焦慮和強迫。變著法兒想著有趣的點子引導孩子,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加,他們會渡過正常的害羞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