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車開往長安

    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這是百度關於《萬曆》的內容簡介。

    《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英文原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

    書主要是反映明代的社會現實,透過描述幾個典型人物,如張居正,萬曆皇帝,海瑞等等,以小襯大來反映現實。說實話,大都是關於政治的,這本書融合了黃仁宇數十年的人生經驗與治學體會,懂政治歷史的,會從中看出中國之來路,看出很多有建設性,強理解性的觀念。包括為人處世,治國理念,發展前景與道路等等。但是,我想看想了很久,然而真正看的時候,其實一臉懵逼。所以我幾乎也就看了一點點味道,並沒有看出什麼特別高層次的感悟,達到一定的精神境界。多的可能就是一點所謂的人生感悟,不過越是這樣倒越是值得多看幾遍。

    看到話題就想來說說,因為,我覺得這個真的晦澀難懂,忍不住來說說。

  • 2 # 落葉紅楓

    要想能真正讀懂萬曆十五年就要先讀懂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主要是以小歷史來照應出大歷史,這也黃仁宇先生的中心思想,黃仁宇的書給人一種理性的目光來看待整個中國的歷史問題,他的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也是一本很好的書籍

  • 3 # 小一說雜事

    內容簡介

    《萬曆十五年》主要內容是,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編輯推薦

    《萬曆十五年》英文字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中文字問世後,獲得如潮好評,成為眾多作家、學者、企業家、高校師生的案頭必備書,併入選《新週刊》和《書城》“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媒體推薦

    書評

    萬曆十五年《增訂紀念本》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英文版榮獲美國書卷獎(American Book Awards)兩次提名,中文版入選《新週刊》和《書城》“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

    紀念《萬曆十五年》問世30週年,大歷史觀發軔這作,特別推出增訂新版,校訂文字:重新核校全部文字,進行修訂。完善內容:增收黃仁宇《1619年的遼東戰役》等數篇文字。精選插圖:精選彩色歷史圖片10餘幅,圖文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黃仁宇(1918-2000),湖南長沙人。早年輾轉於求學、從軍之途,曾夢想成為中國的拿破崙,然而時代卻不允許他有這樣的機緣。其後赴美研習歷史,於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人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中國少了一個拿破崙,卻多了一個以其睿智開啟人們視野的歷史學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紀時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他傳奇性的一生以及大歷史觀的由來詳見自傳《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 4 # 農村韻味

    《萬曆十五年》是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成名作,原本只有英文版,後來隨著被很多人喜愛,加印了中文版。這是一本很奇怪的書,說它奇怪是居然不好給它歸類,有人說這是一本介於學術和商業的書籍,也有人說是一本散文,還有人拿這本書來學習成語,只有少部分人說這是本歷史類書籍。

    可這本書的的確確是花了大筆墨來寫歷史,從名字看作者黃仁宇是講述了明朝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事情,其實書中寫事只是一種表現方式,意在事外。例如,在萬曆皇帝篇一開始寫了個小故事:

    萬曆十五年的三月二日,本來清靜的大街突然變得熱鬧起來,一大堆官員奔赴皇宮。原來,傳出來訊息,萬曆皇帝要開會:午朝,所以大家拼命趕,遲到了要扣工資嘛。結果滿頭大汗跑到端門,發現沒有任何要開會的樣子,負責點名的侍衛將軍也不在。大家以為是一場烏龍拍拍屁股回家後,萬曆皇帝很生氣,竟然扣了全體官員的工資。

    這件事只是個引子,折射出萬曆皇帝對朝政的控制能力不夠,連個會議都召集不起來。《萬曆十五年》主要講述了萬曆年間的幾個重量級人物,包括萬曆皇帝、首府張居正、清官海瑞、戚繼光、李贄等。書中涉及了官員的道德、為官的技術、官場哲學等。

  • 5 # 半卷

    把以前寫的文章拿來一用。

    《人民的名義》裡高育良書記最愛的書籍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早想給這本書做書評了,沒有時間,所以,今天談談《人民的名義》裡寓意深刻的《萬曆十五年》一書。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可以說是學術性和通俗性相結合的很好的書。最早看見很多人推薦這本書,有人覺得歷史入門看此書很好。的確,書中的充滿了各種相對嚴謹的歷史考證,可讀性又不差,而且本書受到了法國年鑑派的影響很深。我也看過批評這本書的人,歷史圈子內的(明史研究會會長商傳),圈子外的(王小波)都有。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理解並評價這本書呢?

    一.學術上看本書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好像很多歷史民科挺喜歡,中國歷史學術界似乎沒有多大關注,其實不然,商傳先生就在講座《誰誤讀了晚明史?》談過黃仁宇先生。

    商傳先生對《萬曆十五年》學術評價是中肯的,肯定了這本書的價值,但是也隱晦的指出了黃仁宇的問題。商傳先生說了一個故事,大致意思就是黃仁宇先生和大陸教授開會,結果,黃先生和大陸學者懟起來了,最後黃先生說自己當年是國民黨的兵,大陸學者說自己當過共產黨的兵,所以,最後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商傳先生說這些話,也就是論證黃仁宇認識還是有不足的地方。

    事實上,黃仁宇先生學術界最出名的不是他的《萬曆十五年》,而是他對於明代經濟財政的研究。他的經濟史的研究,我們這裡不作深入探討。

    二.高育良與《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為什麼讓高育良如此熱愛呢?我們看看《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的生平經歷。黃仁宇先生的父親黃震白曾加入同盟會當基金成員,但並不是核心人物。黃仁宇早年在家鄉生活,在長沙市第一中學畢業後,1936年入讀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1936年~1938年)。抗戰時期棄筆從戎,在中國遠征軍當兵。後來來到美國學習歷史。

    從他的身份和經歷,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對於國民黨官場關係與傳統管理那一套相當熟悉,可以說他本身就是民國曆史的一部分。而他的作品又不是簡簡單單用理論做研究,而是用自己的經歷去書寫歷史。歷史其實很依賴研究者對於社會閱歷,黃仁宇先生的閱歷足夠豐富,但黃仁宇的作品估計有種從歷史角度反思國民黨失敗的歷史吧!高育良書記也是精通官場的一個老油條,最後怎麼能不失敗?

    我們大部分閱讀《萬曆十五年》的讀者多半不是明史研究者,黃仁宇把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比喻成 “潛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塊長麵包,大而無當,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組織,乃成千上萬的農民。而基本的組織原則,即尊卑男女老幼,沒有一個涉及經濟及法治和人權。高育良書記代表的就是上面的文官,是一個有學識的學者,又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官僚。

    我猜高育良書記對《萬曆十五年》裡面最愛的人物一定是申時行,申時行打太極,揣摩上意,和稀泥都是一流的。高育良書記這些方面也是手段奇高,申時行喜歡用儒家那一套打太極,高育良則是用喜歡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打太極。這時候,總會想到一句話“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又不是簡單的重複”。申時行在明代尚且沒有一個很好的結局,高育良書記面對的是21世紀的新時代,所以高書記失敗也是毫無疑問的。畢竟,我們的黨不是舊官僚,黨員也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老官僚豈能長久?

    其實不僅僅高書記愛《萬曆十五年》,很多人也談過《萬曆十五年》, 而黃仁宇真正擅長的是經濟史,學術界對他的大歷史評價不高。更多喜歡黃仁宇的恰恰是學術圈外的人,這一點很有趣。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語言白話文,而且通俗易懂,用一個個故事來分析中國明代社會與中國式管理,帶著探討問題的角度深入。一方面西方學者漢學家史景遷的作品也是立足於大量的研究資料與史料,用人物命運經歷剖析社會,也就是說西方有不少這樣的作品,但是中國很少有人這麼創作,而黃仁宇又是一個有西方教育經歷與中國社會經驗的人。所以,這本書當年在中國火起來也實屬正常。普通人也會看的下去,高書記愛讀也很正常。

    高書記與其說是愛歷史,倒不如說是對於舊官僚的生活狀態心有所感,而且高書記深知權力高高在上的人反而不好做,哪怕你是萬曆皇帝,當文官集團抱成團,你去應付很棘手。李達康為例子,他在京州一個人說了算,搞一言堂,獨斷專行,為什麼京州還會有丁義珍,陳清泉這些的官員存在呢?說到底有些人抱成團,不好對付。

    三.《萬曆十五年》本書

    萬曆十五年用了七個人的故事,串起來了萬曆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思潮等等。而且背後還有作者查閱史料與考證的功底,不能不說是一部優秀的作品。這七個人結局無一例外都是失敗的,這一點不禁讓人深思原因。而我聯想到了孔飛力《叫魂》也是用故事展開一個社會的面貌。

    與其說這本書是寫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倒不如說在還原一個,明代官僚體系與一個複雜的社會。這個年份本身沒有意義,重要的是普通的一切背後反映的東西。黃仁宇就是帶著解密的心態,解答“李約瑟的疑問”,解答“中國為什麼近代落後於西方”這些問題,所以黃仁宇先生所選取的歷史上面的例子有取捨,這種取捨是好是壞不好說,但是至少做到了最基本的有明確的出處。

    真正想學習歷史,入門階段看看這本書還是可以的,深入研究還是需要自己去閱讀一手史料和學術著作,但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則是非學術性的,即使距離明代已經有了幾百年, 我們會看見一些精英階層的文人官吏如何治理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

  • 6 # 至良知zlz

    《萬曆十五年》最早是用英文寫的,給美國人看的,說是萬曆十五年,其實是寫萬曆整朝歷史。寫法獨特,以小見大。多少有點同情萬曆皇帝,但明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30年不上朝,而且在位48年,為一己之私(皇子確定)與大臣奮鬥終身,可憐,可氣,可悲!

  • 7 # 例外狀態

    美籍華裔學者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可以說是已經成為“長銷書”,印書基本等同於印鈔票了。這本書原來是英文寫的,譯成中文後,風行大陸數十年,年年都在各類推薦榜上,還曾入選“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

    這書原書名直譯的話比較有意思,就是《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這書主要是講明朝萬曆年間的事,而“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萬曆”十五年即1587年。黃仁宇將視線聚焦在這個所謂無關緊要的年份,透過對萬曆皇帝、大臣張居正、以及文官海瑞、武將戚繼光、思想家李贄等人的不同側面的介紹與點評,寫出了明朝走向衰敗之途中的必然性。

    總體而言,這書還是比較好讀的,主要就是講故事,但作者的視野比較大,而且主要著力點在於反思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問題。我們都知道,明朝皇帝幾乎個個都比較奇葩。我記得許多年前讀完《萬曆十五年》,最直接的印象是,原來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皇帝也被各種政治勢力左右,與一般直觀和想象中的皇權獨大完全不一樣。

    在該書的中文版《自序》中,黃仁宇曾經說到過:此書“說明16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衝突的側面形態。有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大失敗,就可以保證衝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因之而給中國留了一個翻天覆地、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作者的目的就是包括中國古代傳統的各種弱點,這與作者寫作此書的歷史背景和現實語境也有關。

  • 8 # 漲停樹

    芸芸眾生如螻蟻般忙忙碌碌,所求不外“功名利祿”四字,種種心態,種種手段,以期達到目的。南懷瑾大師曾解說過”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薄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若要世人心裡足,除是南柯一夢西。——南師還說人人都妄想不勞而獲。比如南師講古代一個故事,有個好人死了,去見閻王。閻王開啟記錄一看,說:“你太好了,來生還要做人,享最好的福氣。” 這個人就問閻王:“我來生做什麼人呢?” 閻王說:“你想做什麼人呢?” 這個人說:“千畝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個個美,父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翹起腿。” 這個人講完,閻王站起身說:“哎,老兄,世間真有這等好事?你做閻王我做你!” 此等美事即便是閻王都豔羨不已,可見不勞而獲是人人的夢想。但是明朝萬曆皇帝是個什麼現成的例子呢?他一出生就達到了人生的巔峰,9歲登基,皇太后嚴格教子,千年名相張居正親為帝師,開給小萬曆的教學日程,堪稱最牛最狠課程表,小萬曆天資聰穎,孝順懂事,全部是最優組合,小萬曆的將來也必然應該是堯舜再世,萬生之福啊,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小萬曆對無比敬重情如父子的張居正逝後抄家清算,其狀之慘,當世之人都不忍目睹。之後,青年萬曆在廷試所出之題為《無為》,不知當時的青年才俊們是如何揣摩聖上心態,如何理解老子聖言而解答的,總之,青年萬曆皇帝從此遁世,直到往生。在他遁世的40多年中,他在想什麼?他不愁吃不愁穿,名山大川到處玩,讀讀書彈彈琴,紅顏知己常陪伴,外加,一輩子清閒嗎??貌似沒有啊。他沒有給廷試的學子們以答案,他把自己封閉到了一個絕密的角落,再也沒有人走進他的空間,再也沒有人知道他的內心。不能想象,一個人,一個皇帝,一個世人夢寐以求萬般皆有的皇帝,卻是對世間厭惡到了何等程度,對人性厭惡到了何等程度,對人生厭惡到了何等程度,才會消極遁世長達40多年直到去世,他都沒有出來見過人,說過話。倘若他殘暴如桀紂,倘若他愚鈍如阿斗,那便也罷了,但他是個早慧,乖巧,善良,孝順,幾乎完美的好孩子,那麼究竟是怎樣傷心絕望才會如此決絕呢?想必他自己也曾問過無數個“為什麼"吧,或者他根本 沒興趣知道答案了。那就不問為什麼了,既然不能躲進深山幽谷,那麼躲進深宮也是一種活法。

  • 9 # 昔歸

    剛剛好看到這個問題哈,正好最近也在閱讀這本書,所以我就說說我的看法,還是上一張自己拍的圖片。

    作為史學的門外漢我就不說這本書的史學價值這些了,今天就說一下我的閱讀體驗和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特點。希望對您有幫助。

    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詳細瑣碎,適合不瞭解明史的人來閱讀,對於熟悉的人來說可能就顯得有些煩了,所以說它是極好的歷史入門書籍。

    關於閱讀,這本書也不會讓您感到枯燥乏味,相對於其它的歷史類書籍,它還是有很多趣味性的。

    沒讀之前呢,你覺得它是單純的講明史的,但是讀了之後會發現它壓縮了整個的封建制度史,主要就寫了下面六個人和皇帝的事情

    借用下一樓那位朋友的圖,希望他不要介意。

  • 10 # 木維

    講了明朝衰落的必然性,指責明朝以道德替代法律的治國方式。而萬曆 申時行 李贄雖然隱約看出了問題的所在,但是對如何解決卻毫無頭緒,不得不說這是一代人的無奈。

  • 11 # 書房記

    《萬曆十五年》是當代中國人來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部經典之作。

    (黃仁宇)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也稱《無關緊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是一本奇特的書,也是一本微觀歷史的代表作品之一。《萬曆十五年》以1587為契機,來講述明王朝的衰敗。自本朝建立者洪武皇帝廢除宰相,決策權便開始掌握在大學士(熟讀經史之人)手上。

    《萬曆十五年》故事講述的是在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萬曆十五年》作者是黃仁宇。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早年輾轉於求學、從軍之途,曾夢想成為中國的拿破崙,然而時代卻不允許他有這樣的機緣。其後赴美研習歷史,於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人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代表作有《十六世紀時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他傳奇性的一生以及大歷史觀的由來詳見自傳《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萬曆皇帝)

    《萬曆十五年》運用的史料不但豐富,而且種類多樣。除了《明史》、《實錄》等,還有當事人的書信、日記、文集、奏牘以及時人的筆記等。此外,作者借鑑了一些今人的論文、專門的研究著作。 他站在萬曆的角度分析其怠政的原因,也使讀者理解了萬曆。萬曆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國之君,富有天下,卻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是必須在大臣們劃定的道德規範中生活,其心情之苦悶可想而知。在他試圖衝破這些枷鎖不果之後,採取了消極怠工的反抗方式。

    《萬曆十五年》以小見大,不失為一本歷史學上的佳作。

  • 12 # 澹臺燭滅

    如果說我們看到的中國歷史是一顆參天大樹的縱立面,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一書,便是大樹中的關於明朝一小段橫截面,本書以萬曆十五年做為引子,將萬曆年間間所發生的事件通過幾個人物言語活動,嚴謹而又生動地展現出來。

    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內容或不及太史公司馬遷文筆下那樣優美,引人入勝,但其翔實的史料引用,嚴謹客觀的寫作手法令這本書一出版便聲名鵲起,廣受好評。

    黃仁宇先生亦借用司馬遷寫史手法,對無論張居正,申時行等朝廷首輔大員,還是戚繼光,海瑞,李贄等性格鮮明的忠臣名士,都以史料為依據,並不加雜自己好惡的主觀色彩,力求客觀把人物展現在讀者眼前,讓讀者看到真實的海瑞,李贄,戚繼光等深入人心的人物。

    書中對人物的心理歷程也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剖析,如對萬曆從稚童繼位,被母后與首輔張居正嚴格要求,而無法享受童年樂趣,以致後來荒廢朝政二十多年,是否有因果聯絡,透過各史料引證,讓人深以為然。

    書中對萬曆的複雜性格,變態心理;對張居正受賄擅權,貪圖享受;對戚繼光剋扣軍餉,行賄媚上;海瑞偏執孤僻,不盡人情;李贄孤傲痴狂,與世不容等人性的缺點也一一展現在讀者眼前。

    書中對當時明朝經濟進行深刻分析,對中西方政體也作了客觀對比,政治危機橫向,全面的分析,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帝國病入膏盲的前兆。

    《萬曆十五年》一書的暢銷,反映了現代讀者對歷史求真求實的渴望,當被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歷史讓我們產生審美疲勞,誰又不強烈渴望看到素淨真實一面呢?

    萬曆十五年暴露了許多中國人性,政體中醜陋落後的一面,正如黃仁宇先生歷史觀中所講:寫萬曆十五年不是為了以讓中國"丟醜"為目的。希望中國能認識到短處,發揮長處,必能重新振新!

  • 13 # 味蕾家常菜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歷史名著,相比於學術書籍,它更流行化,但相對於《明朝的那些事而》的通俗,它又有些嚴肅和嚴謹。

    這本書裡,黃仁宇大師選擇了歷史上一個十分平淡的年份,介紹了明神宗萬曆,首輔張居正,申時行以及清官海瑞,將軍戚繼光,哲學家李贄等人的經歷,透過挖掘這些看似風光的人物各自的經歷中隱含的悲劇,影射出了他們當時所處的大明表面光榮下背後的無奈。

    很多的歷史書籍,邏輯四平八穩,敘述理所當然,只考慮歷史程序 ,不關心個人的自我奮鬥,但《萬曆十五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細心觀察了處在歷史程序中每個人,分析了他們的情感,慾望以及糾結,以及由此引發的後果。

    拿萬曆皇帝來說,與我們一般人印象中的皇帝至高無上,說一不二的形象不同,萬曆的人生可以說是既糾結又痛苦,他的家教很嚴,從小就被教導一定要聽張居正的話,親政之後,也曾有過兩年勤勉治國的時光,在這兩年中意氣風發,激情慢慢,欲想在皇帝的職位上幹一番事業,甚至又一次在京城遭遇大旱之時親自走到天壇去祈雨。

    但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出現了萬曆和朝廷文官大臣完全對立的情況,他希望立自己最喜歡的貴妃的兒子當太子(他希望立其子做太子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只有太子的母親才配和皇帝同葬)。這件事又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官員用盡各種辦法阻止他,上奏本,辭職不幹,逼得他手足無措。

    至此,萬曆皇帝終於明白了自己這個皇帝只不過是封建禮教的一面旗幟,是文官集團所製造的符號象徵,從而灰心意冷。甚至更深一層地說,他只不過是這家帝國馬車上最尊貴的乘客,而並不是他最初所想象的馬車伕,他根本無力控制這個龐大帝國的前途,他所作的決定根本什麼都不能改變,即使他是皇帝,因為帝國這架馬車被一股強大到無法想象的兩千年來所積累的力量所裹挾著向前走。

    所以,這麼一個早已失去控制的腐朽的龐大的帝國機器,一步步走向終點的時刻也毫不令人奇怪了。——這也是作者想說的,在萬曆十五年,這麼一個沒有大事發生的年份,古老帝國的命運已經透過這些人物的悲劇影射在了我們面前。

    《萬曆十五年》裡的幾個關鍵人物,萬曆、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陰陽兩面,一方面他們儘可能在做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且有益於社會的事情,另一面卻是人性在個人利益前的艱難。

    在這些人中,有名臣,有皇帝,有和稀泥、玩平衡的高手,有廉潔奉公、潔身自好到變態程度的人,有卓越的軍事家,有深刻的思想家,可是,不管他們的能力、性格、人生經歷和教育背景如何,最後的結局都算得上悲劇人物。

    萬曆皇帝日趨慌亂,消極怠工,不再勵精圖治;首輔申時行想要維護王朝的穩定卻力不從心,最終卸職歸田;張居正在大刀闊斧的改革關節眼卻去世,其身後卻被參劾,以致子孫發配邊疆;古怪的模範官僚海瑞,清正廉潔,行使嚴正卻遭排擠,被迫退休;軍事將領戚繼光“他從來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在可能的範圍內,他已經做到至矣盡矣”,一代名將卻在貧病交迫中死去。

  • 14 # 唐不聞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研究明朝歷史的著作,但是因為獨特的視角和寫作特點,並不是十分適合一般的歷史愛好者看。

    它的第一章裡,作者這樣說: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這句話其實就已經揭示了本書和以往的史書之間的區別。區別之一:以往的史書,往往記大事、要事、奇事,而《萬曆十五年》,卻偏偏“無大事可敘”。區別之二:以往的史書,往往為說清大事要事奇事的來龍去脈,需要選取更廣闊的時間段,而《萬曆十五年》,著眼點卻僅僅在1587年。

    那這本書究竟寫了什麼呢?第一章裡也有說到:

    當年,在我國的朝廷上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作者在這裡表明了自己的歷史觀。他認為歷史自有因果,所以他選取了萬曆帝、張居正、海瑞、戚繼光等人物在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前後發生的一些小事,來體現人物如何在這樣的歷史因果作用下行事。

    為什麼不推薦一般的歷史愛好者看呢,因為不但說的都是瑣碎之事,甚至在描寫時,都沒有特別在意故事的流暢性,而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講明朝的制度、禮儀、習俗和文化,以及人物在這樣的制度和文化下行事的動機上。因為正是這些東西,在推動著歷史的車輪前進,而不是人物本身。

    這本書精彩嗎?不精彩,因為甚至沒有一個連貫的故事。

    這本書精彩嗎?很精彩,因為它橫截歷史的方法,宏觀的視角,抽絲剝繭的分析能力,給了你一種全新的閱讀歷史的方法。

  • 15 # 沙中土大溪水

    萬曆十五年簡單的說是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讓我們知道歷史原來是這樣的豐富。作者以自己所提倡的大歷史觀,以萬曆十五(公元1587年)為斷面,講述了包括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物的前因後果。用黃仁宇的話來說,他們或是身敗,或是名裂,沒有一個能夠功德圓滿。

    並且從這本書裡我們才知道:原來所謂的“昏庸的萬曆皇帝”的二三十年不理朝政是為了賭口孩子般的惡氣;“一條鞭法”張居正的生前背後的悲劇;申時行的抓鬮居然也是好辦法;海瑞居然是個“無用“的人;民族英雄戚繼光打仗還得靠行賄;李贄一個被忽略的人的悲劇也是我們的悲劇。

    這本書讓我們發現歷史原來是由人構成的,歷史人物也是有七情六慾,而不是教科書那種理所當然的、善惡分明扁平化的紙片人。從字裡行間,我們發現我們的困惑來自於他們那裡,再看評書時、演義時就可以平靜的看待問題。歷史就不再是西宮娘娘和八王千歲的對立了。他們和咱們普通人一樣。

    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書中非常清楚地說明了一個道理:當時的明朝,社會發展到那種文明程度做事情必須有法可依、管理國家事務必須有完整系統的一套措施,這樣才能使整個社會執行起來有效率,而在當時沒有基礎和準備去做這樣的法律條文、管理等技術性工作。判斷一切事務的標準也僅僅依據的是“四書五經”。所以有些根本不是一個人品質道德的問題,到最後也因為此人“道德”不好遭到清算,文官集團總是拿著“四書五經”裡要求的東西來做幌子達到自己私心裡想達到的目的。

    萬曆十五看似想以很像小說的形式來寫大明王朝的困惑,但實際想用大歷史觀來對整個中國文明的發展規律的進行總結,用現代化的視角來看待中華文明的得失。

    後來又看了黃仁宇先生的多部作品,有些論點學術上是有爭議,是值得商榷。但萬曆十五年所用到的方法和視角,已經深遠的影響了我們的看問題的視角,讓我們知道原來還可以這樣看問題,學術界對萬曆十五年不怎麼看重,這本書裡面觀點其實不重要,關鍵是讓我們知道歷史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無論你相信與否,其實最近幾年文史上所有有影響的論著包括百家論壇中都有黃先生深深的影子;從文史界開始慢慢對很多領域都有一定的影響。要知道這本書其實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很火。

    很多事件能成為影響歷史的大事,就是在事件背後有著很大的爭議,無論對錯,大家都在討論,贊同和反對的爭成一片,最後有些都不惜刀兵相見。這類事才能被記錄下,有些的確很無聊,就比如萬曆的爭國本事件。這類事當時的官僚可是看成可以和天塌地陷相比的大事。但實際我們看來很無聊的一類事。但就是這類事反而反應出我們文明的厚重和千年積累下的弊病。文學藝術已經死氣沉沉,萬馬齊喑,科學技術也沒有什麼進展。社會已經到了必須要突破的地步了。

    相比同時期文藝復興,人的重新發現,導致隨之而來經濟文化、而後是工業革命。而我們依舊在程朱理學裡禁錮著。這種禁錮其實依然在影響著我們,我們的變化是被動的,我們沒有從根本上走出我們自己的文明之路。

    對比萬曆十五年中的人物,大家對其中的人物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們可以感受出他們的困惑也是我們現代依然的困惑,做事的泛道德,技術問題道德化,我們現在社會的管理,小到小區物業管理、大到國家政策依然有這其中的困惑和為難。

    透過這本書依舊體會到魯迅先生的說所的中國改變之難。看了對這本書很多讀後感,發現很多人依舊停留在明史研究,換一種方式對人物評價的史論上,這依然是傳統中國教化、正人倫的道路。大家其實很新鮮于作者對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的觀點。但對李贄這個人反而感覺很無足輕重,僅僅是一個對儒學的一個批判性人物,有些怪誕、迷茫。我倒認為黃先生把他放在最後是有深意,這是一個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人物,只是他沒引起巨大的爭論,逐步就淡化了,最起碼現代的普通老百姓是不知道這個人物,老百姓只知道類似的唐伯虎。

    為什麼說李贄是一個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人物,他論點或者做法不見得對,但他是中國文化“文藝復興”的先驅,是最早意識到人性解放的古人。如果這個按照他的想法並爭論下去,會開拓出中國的文藝復興,西方的進步會在我們的後面。但可惜中國沒有意識到,也不可能意識。反而依著巨大的慣性沿著孔孟、程朱理學、王陽明的路走著。直到近代依舊沒有擺脫,要不曾國藩就不會那麼崇拜王陽明瞭。但這條路是需要改變的路。

  • 16 # 每天學點history

    《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先生所著,漢語版由三聯書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這本書既無正史的枯燥感,也無野史的不嚴謹。

    一本以明萬曆十五年,即1587年為切入口,環比當時世界,來分析當時的明朝萬曆十五年。寫萬曆皇帝與當時的許多名臣:海瑞,張居正,戚繼光等等,也深刻分析分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弊病。

    如此分析詳細透徹的史書,值得研讀。

  • 17 # 知北而難行

    不怕眾位笑話,我在自己高一的時候買了一本三聯書店版的《萬曆十五年》。

    初看真的聽震驚的,我仍舊記得那個如同《百年孤獨》一樣精彩的開頭: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後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釀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我記得它說的那個不一樣的皇帝,那個首輔,那個申時行,那個將軍,那個清官,那個文人,那個王朝。

    讀一本書,第一次覺得原來歷史真的不那麼迷糊,不像《全球通史》那樣模糊。

    這就是一本書,一本講盡了人情世故,處世哲理的書。

  • 18 # 筆記研究所

    《萬曆十五年》,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歷史類圖書。

    歷史類書籍,很難火起來。畢竟大家更關心未來,很少有人願意去回顧歷史。

    《人民的名義》熱映時,因為電視劇中出現了此書,促進了此書的再一次熱銷,但我讀這本書,是在很久之前。

    《人民的名義》,作者黃仁宇,美籍華人,歷史學家,1918年在湖南長沙出生,2000年逝於美國紐約。主要作品有《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黃河青山》等。

    這本書的作者,是先用英文寫成的這本書,再翻譯成中文的。

    很難得,無論是作者,還是譯者,都很棒,讓我第一次認識到,歷史是活潑的。

    不記得自己讀過這本書幾遍了,真正的好書是值得反覆閱讀的。

    提起歷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會覺得很枯燥,尤其是以史料為基礎寫成的歷史類圖書,總是難以擺脫眾多的歷史名詞,繁雜的歷史人物,晦澀的歷史文獻引用等。

    《明朝那些事兒》之所以如此暢銷,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當年明月能用平實幽默甚至近似於調侃的語氣將明朝的歷史以類似故事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在書中讀到的,彷彿不是歷史,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也是這樣的一本書。

    一方面,它涵蓋了很多歷史知識乃至為人處事之道;另一方面,它又擺脫了歷史的厚重感,讓我們能透過一個個人物窺探到歷史的塵煙。

    這本書以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為主線,主要寫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首輔申時行,南京督查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六人,以他們六人的所作所為及其對明朝歷史的影響為主要內容。

    本書內容看似單薄,實則厚重。

    說是以萬曆十五年為中心,所涉及的時間卻又不僅僅侷限於萬曆十五年這一年;

    以以上六人為主,但實際上卻涉及到了整個萬曆年間乃至整個明朝歷史的許多人物;

    看上去是寫萬曆十五年間的官場及社會發展狀況,實際上寫的卻是整個明朝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

    本書所涉及的人物之多,內容之全,見解之深,早已超出書名所述範圍,但因一切皆由萬曆十五年起,以萬曆十五年作為出發點,步步深入到整個明朝,整個封建社會,又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讀這本書,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能明白很多之前困惑了你很久的問題。

    首先說一下萬曆,為什麼萬曆皇帝的立儲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為什麼萬曆皇帝由最初的勵精圖治發展到後來的不問政務?

    其次說一下張居正,張居正是為國為民,敢於打破體制,改革明朝積弊的治世能臣,還是結黨營私、玩弄權術、追名逐利的奸臣?

    張居正生前位極人臣,何以在死後的短短兩年內就遭到清算,子孫被貶、家財被抄、生前心血事業皆付諸流水?

    再次說一下申時行,申時行做首輔期間真的是毫無作為嗎?申時行為什麼要採用調和手段來協調皇帝和大臣間的關係,他的調和手段和張居正的改革手段哪一個能真正發揮出作用?

    最後說一下海瑞,海瑞不被同僚所喜甚至遭到大臣們的排擠僅僅是因為他過於清廉正直而得罪了太多大臣嗎?如果明朝的臣子人人都像海瑞一樣嚴於律己、清廉為民,整個社會一定會發展的更好嗎?

    只要你稍微瞭解一些明朝的歷史和以上人物的事蹟,這些問題都是你一定會思考的問題。

    戚繼光的抗倭經歷和“戚家軍”百戰百勝的原因?戚繼光一生的榮耀與不幸因何而來?

    明朝為什麼如此“重文輕武”?

    李贄的思想主張到底是什麼?他何以在六十一歲時剃髮為僧,又為何在七十歲時於獄中自盡?

    明朝乃至中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精神是如何形成的?文人的雙重性是指什麼,形成原因又是什麼?

    科舉制度在中國意味著什麼?文官集團存在的合理性及文官集團對整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的影響都有哪些?

    萬曆年間乃至整個明朝,武官為何大多不幸?

    為何偌大的明帝國久受倭寇侵擾?中國何以慢慢落後於世界潮流?

    所有這一切,如果你有所疑問,請在《萬曆十五年》中尋找答案。

  • 19 # 黑駿馬BZ

    首先這本書突破了一般歷史的寫作方法,黃仁宇試圖用萬曆十五年這歷史的轉瞬一刻構建出一幅宏大的歷史畫面。不是萬曆一朝,也不是一個明代,而是整個歷史的視角,和對皇權制度和中國歷史更深層次的總結。

    我想他更大的魅力來自於,通篇所折射出的一種通達的世界觀。看歷史,學歷史,以史為鑑,但是我們真的懂的歷史嘛?更多時候不過是一葉障目,張冠李戴罷了。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由於缺乏知識或者因為構建過於確切的世界觀,而沒有了去更進一步的機會。《萬曆十五年》恰恰在教我們怎麼真正去看待這個世界,乃至歷史。這本書突破了固有的歷史觀,而是既見微知著,也恢宏大氣的看歷史。那不就是這個世界的本質嘛?

    相信懂不懂歷史的人都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 20 # 博書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這本書莫名其妙地就火起來,有兩個外部原因,一個是因為前段時間一度熱播,全民津津樂道的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提到這本書,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羅輯思維羅振宇的推薦,要知道羅振宇每次推薦一本書,知識焦慮的人紛紛趨之若鶩。

    按道理這本書不應該火起來的,因為它不算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書,而是一篇學術論文。論文總是很枯燥,上大學時候無論念文科理科也好,工科醫科也罷,總而言之所有學術論文讓人看了都頭疼。說白了學術論文就是把人能看懂的話,寫的鬼都看不懂。

    但是既然《萬曆十五年》火起來了,就有其中的道理,學術論文寫到這個份上,算是登峰造極了。能看懂又有趣的學術論文,讀起來並不比小說費力。把論文寫成了故事書,是《萬曆十五年》能夠持續活下去的內部因素。

    這本書寫歷史,主要是圍繞萬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這一年間發生的種種事情展開的。很多人都覺得《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有點兒意思,但是它依然是一本學術著作。一本寫歷史的書能夠如此有趣,不過是因為真實,不虛飾。這本書圍繞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一些事情,主要講述了幾個對大明王朝的興衰起了至關重要作用的幾個人。

    這幾個典型人物分別是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胡宗憲、戚繼光、李贄,從當時的社會、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出發,剖析了明朝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萬曆年間,君臣之爭幾近白熱化。所謂爭權奪利,不過是爭一個立錐之地,沒有人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即使是皇帝本人。在群臣與皇帝的明爭暗鬥之中,一個輝煌而強大的帝國不斷遭受腐蝕,最終轟然倒塌。

    萬曆皇帝是一個奇葩。御宇四十八年,三十三年不顧朝政,創下了吉尼斯紀錄。到萬曆後期,三千多的京官銳減上幾百人,許多官員憤而辭職,很多部門連一個管事的人都沒有。

    萬曆皇帝崇尚道家的“無為而治”,天下事任由之而天下不亂,說明萬曆皇帝並非對所有事情都撒手不管。作為天子沒有承擔起表率天下的責任,君臣之間選擇了永遠的不原諒。他們互相指責,又對彼此無可奈何。

    張居正一生兢兢業業輔佐萬曆皇帝,希望他成長為一個千古名君,可惜萬曆皇帝卻成長為一個無限期曠工皇帝。張居正活著隻手遮天,死後被政治對手和一幫小人搞垮搞臭,可嘆。申時行一生學為好人,處處和稀泥當和事佬,最後還是被萬曆皇帝一腳踢開告老還鄉,晚景淒涼。餘者身居高位的人,如胡宗憲高拱等,下場也很慘。

    書中最為討喜的兩個人,一個是剛正不阿的海瑞,一個是英雄蓋世的戚繼光。但是他們最後,也都逃不掉落得一個晚景淒涼的下場。

    如此忠臣良將,何以如此結局?萬曆皇帝並非昏庸無道,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悲劇呢?

    總有一股黑暗的力量在背後捅刀子。可是誰是幕後兇手,不得而知。歷史的潮流必須如此,歷史的侷限必須如此。歷朝歷代,忠臣良將都死於小人之手,時代就是最大的小人。

    在後記中,黃仁宇先生指出道德並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其不能代替法律,但是道德又不能完全不要。在一個無比推崇“人治”而缺少“法治”精神的國度,道德的負面影響暴露無遺。

    黃仁宇先生為何選擇李贄來作為萬曆年間的文化代表,不得而知。因為同時代的文學家如王守仁,何心隱等人,也同樣處於一種自我衝突之中。也許是因為李贄更加灑脫不羈,更接近於儒家和道家的結合。

    李贄最後的結局,是在監獄裡以剃刀自刎而死。

    《萬曆十五年》一書中選擇的幾個人代表人物都有一個特點——孤獨。以他們的聰明睿智,剛毅果敢,竟不能和那個時代完成和解。

    只有誤會,不斷加深的誤會。

    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階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因為沒有規則,所以誰都可能成為一顆棋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恆髮妻代王后生了四個兒子,為什麼在劉恆登基前後全都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