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上很紅
-
2 # 隨時隨地父母學堂
對於兩歲以下的孩子而言,最需要的是和大人的直接交流,比如擁抱、聲音、眼神等,這些才有利於其社交、認知、情感的發展。
而對於兩歲以上的孩子,他們開始渴望看動畫片,對於這種有趣的、不斷變化的畫面產生濃厚興趣。
1.單純看動畫片對孩子語言能力發展有幫助嗎?
如果孩子一直自己坐在那裡看動畫片,大人和孩子之間沒有任何互動,那孩子一直接受的就是被動的資訊,而這種資訊接受方式對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
只有充分調動孩子的主觀思想,才能讓孩子養成多思考、多說話的習慣,而長時間單純看電視對孩子的語言思維能力並不會起到什麼幫助。
2.怎樣看動畫片才有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要想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那就需要調動其大腦進行思考,並透過引導的方式使其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
當大人和孩子一起看節目時,孩子隨時指出自己疑問的地方,而大人也能趁機引導孩子進行深度思考,並透過交流互動來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當孩子看動畫片時,家長需要幫孩子控制實踐和選片,保證既不影響孩子視力和體力,又能起到益智作用,並隨時交流感受,這才是正確的看動畫片的方式。
3.正確看動畫片究竟會對孩子語言能力有哪些幫助?
孩子正確看動畫片,對其語言能力大概有以下幫助:
一,增加詞彙量,因為孩子在動畫片中能聽到各種在生活中聽不到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詞彙,所以看動畫片能有效擴充套件孩子的詞彙量;
二,提高孩子語言理解能力,由於動畫片的很多對話是在一定情景下表達出來的,孩子可根據對話背景推論出對話表達的含義,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語言理解能力是有幫助的;
三,提高孩子英語及漢語普通話的表達能力,事實上很多孩子是由老人帶大的,而老人經常會伴隨各種方言,此時如能讓孩子接觸到普通話及英語表達方式,自然對其語言能力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四,提升孩子語言模仿能力,很多動畫片的主角是動物或某種物體,孩子模仿能力強,他們在看完動畫片後很容易去模仿這些動物和物體,從而發出各種情緒下的以及各種物體的聲音,這對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是有幫助的。
當然孩子長時間看動畫片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
對眼睛不好;
孩子身體沒有得到鍛鍊;
動畫片是資訊的單向輸出,而孩子長期沉浸其中就會缺乏語言鍛鍊的機會,從而不利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所以家長要掌握好時間和方法,看動畫片才會對孩子有幫助,不然就會適得其反!
-
3 # 辣眼睛的大腦斧
看動畫片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嗎?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可能平時說話比較口語化,詞彙量有限,心想,如果讓孩子看動畫片是不是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同時,這些研究人員也讓另外一些寶寶透過聽錄音去學中文。再讓第三批的寶寶透過觀看影片去學習中文,同樣也是有12周這麼長的時間。之後研究人員就發現:這些聽錄音、看錄影的寶寶在學習中文的任務上,沒有任何的進展,幾乎沒有學到什麼東西。
這個實驗說明,在寶寶語言發展的過程中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當我們學習語言的時候,面對面的這種交流才是有效果的。
對於比較小的寶寶,例如0到3歲的這個階段,用看動畫片這種方式來提升他的語言發展結果是微乎其微的,為什麼呢?因為看電視是單向的,而語言學習需要透過面對面的交流來實現。
對於比較大的孩子,比如說3歲以上的孩子,看動畫片或者電視確實能夠擴大他們的一些詞彙量,但是看電視或者動畫片是一種被動注意,是一種被動娛樂的方式:孩子在看電視時,他不用去調動自己的這種主動的注意。久而久之,電視會剝奪孩子的思考力,孩子在看電視的認知學習中會變得不再愛動腦筋,對電視的過度關注也會讓他們忽略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
所以,用看動畫片這種方法來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真的不可取。
01
對小一點的孩子,這些方法讓他早開口多說話
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
孩子語言能力的獲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聽覺體驗,但僅僅聽聲音是不夠的。孩子也需要有機會看到語言是如何從說話者口中發出來的。唇型伴隨著相應的聲音,為孩子學習語言提供重要線索。剛開始孩子會隨機發出一些音,後來逐漸發現用不同的口型會發出不同音。爸爸媽媽應多和孩子面對面聊天,當孩子開始發聲時,及時給予迴應。例如當孩子偶爾發出Ba-bada-da等音時,爸爸媽媽可以把一些常見兒歌的歌詞換成ba-ba, da-da, ma-ma,pa-pa等來哼唱和迴應。孩子很喜歡和父母聊天,儘管他只能發出咿呀語,但大人和孩子互動、迴應或模仿他的聲音能給他很大的肯定,可以激發他練習發音。
樂於對孩子語進行解碼
在1歲半以前,孩子的語言是“單詞句”——用一個詞代表的句子,因此1歲至1歲半被稱為“單詞句階段”。單詞句含義不夠明確,語音也往往不夠清晰,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必須輔以表情和動作。由於單詞句表意不夠清楚,成人除了根據孩子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外,還必須根據說話的情境來推斷其意義。對孩子的語言進行適當的解碼,以完整的語句說出,並蹲下來讓孩子看到說話的嘴形,是幫助這個時期孩子語言發展很重要的態度。
比如孩子說:“走。”其中有“媽媽,離開這裡”、“媽媽回家”或“媽媽,去散步”等不同的意思,需依情況而定。比如孩子說:“吃。”其實孩子想表達的意思是:“媽媽,我要吃××。”這時媽媽可以迴應:“妞妞要吃蘋果。”如此以後,孩子就會很清楚地說:“妞妞要吃蘋果。”
應對孩子語言能力不足時的壞脾氣
想比成年人,孩子掌握的詞彙有限,很多時候他們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有時就只能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挫折。面對孩子的不安,爸爸媽媽一定要冷靜,可以猜測他到底想要什麼,還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活動來滿足他.在滿足他時,爸爸媽媽可以幫著孩子表達,比如說“原來寶貝是要舉高高啊”。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教授孩子學會表達的過程。
02
對大一點的孩子,語言智慧這樣提升
請友善耐心地面對那個好奇小孩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天天有十萬個為什麼要問你,父母不要因為工作繁忙的原因簡單回答或敷衍了事,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做一個傾聽者、啟發者。孩子開始提問,開始主動地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可以從孩子的講述中瞭解到他在想什麼,在關心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給予關心和幫助。
細細呵護他表達的慾望
爸爸媽媽要細心,並善於引導孩子對你講心裡話的慾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動作、身體的姿勢、行為的變化等方面,都可以瞭解到其內心情緒的變化。如一向活蹦亂跳的孩子忽然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此時爸爸媽媽不能急於哄孩子開心或不理不睬,而應該引導他將內心的情感傾訴出來。“為什麼今天沒有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孩子有什麼話要對媽媽說吧?”“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樣?”都是很好開啟孩子話匣子的好問題.
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談話內容的關注,可以經常在孩子說話時使用“噢”“是嗎”“後來呢”等詞語,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有時還進一步詢問有關細節,這會讓孩子覺得你確實是在關注他,這樣,他才會更樂意地向你傾訴。
跟著孩子的視線走
孩子的興趣點極容易轉移,因此在與孩子交流時,父母一定要跟著孩子的視線走。孩子看到哪兒,興趣點就在哪兒。如果孩子在看小狗,那麼父母就不要再跟孩子談論小貓,如果孩子的視線離開了小狗看向小貓,那麼父母就要及時轉移話題,熱情地和孩子談談小貓。
很多時候,孩子看似無所用心,對父母的交流可能根本沒有迴應,每當這時候,父母很容易產生一種挫敗感,覺得與小孩子的交流幾乎有種對牛彈琴的感覺,於是很多父母就可能放棄。“算了,等孩子想與我交流了再跟他談論這些吧。”實際上,即便孩子對父母沒有任何迴應,但周圍的一切資訊都在以我們毫不知情的方式進入孩子腦海。因此,很多父母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可能驚喜地發現,孩子某一天突然產生了一個飛躍,很多沒有認真教過他的東西,他居然“無師自通”了。其實這並非孩子無師自通,而是孩子常常可以一心多用:看似無所用心的孩子其實像海綿吸水一樣默默地吸收著周圍環境裡的一切資訊。因此,即便孩子對父母的講話沒有迴應,作為父母依然不要氣餒,而要堅持與孩子對話,以此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和孩子玩詞語和句型遊戲
這種遊戲很多,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與當時的場景想出很多有趣的遊戲,透過這些遊戲鞏固孩子所學的詞彙,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媽媽伸展著胳臂對孩子說:“我很大。”孩子則縮成一團說:“我很小。”媽媽蹲在地上說:“我變矮了。”孩子則踮著小腳丫說:“我長高了。”類似的遊戲一定能充分調動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願望。
等寶寶三歲之後就可以培養他學習的興趣啦,我兒子也是這個時候開始認的字,一開始用了各種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沒想到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不要擔心手機對眼睛不好,裡面能設定學習時間,培養用眼習慣。你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挺不錯的,我兒子用了1年多了,認字比其他小朋友多。他特別喜歡,還經常要給本寶媽講故事,暖心。
-
4 # 七寸憂傷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可能平時說話比較口語化,詞彙量有限,心想,如果讓孩子看動畫片是不是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同時,這些研究人員也讓另外一些寶寶透過聽錄音去學中文。再讓第三批的寶寶透過觀看影片去學習中文,同樣也是有12周這麼長的時間。之後研究人員就發現:這些聽錄音、看錄影的寶寶在學習中文的任務上,沒有任何的進展,幾乎沒有學到什麼東西。
這個實驗說明,在寶寶語言發展的過程中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當我們學習語言的時候,面對面的這種交流才是有效果的。
對於比較小的寶寶,例如0到3歲的這個階段,用看動畫片這種方式來提升他的語言發展結果是微乎其微的,為什麼呢?因為看電視是單向的,而語言學習需要透過面對面的交流來實現。
對於比較大的孩子,比如說3歲以上的孩子,看動畫片或者電視確實能夠擴大他們的一些詞彙量,但是看電視或者動畫片是一種被動注意,是一種被動娛樂的方式:孩子在看電視時,他不用去調動自己的這種主動的注意。久而久之,電視會剝奪孩子的思考力,孩子在看電視的認知學習中會變得不再愛動腦筋,對電視的過度關注也會讓他們忽略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
所以,用看動畫片這種方法來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真的不可取。
01
對小一點的孩子,這些方法讓他早開口多說話
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
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
孩子語言能力的獲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聽覺體驗,但僅僅聽聲音是不夠的。孩子也需要有機會看到語言是如何從說話者口中發出來的。唇型伴隨著相應的聲音,為孩子學習語言提供重要線索。剛開始孩子會隨機發出一些音,後來逐漸發現用不同的口型會發出不同音。爸爸媽媽應多和孩子面對面聊天,當孩子開始發聲時,及時給予迴應。例如當孩子偶爾發出Ba-bada-da等音時,爸爸媽媽可以把一些常見兒歌的歌詞換成ba-ba, da-da, ma-ma,pa-pa等來哼唱和迴應。孩子很喜歡和父母聊天,儘管他只能發出咿呀語,但大人和孩子互動、迴應或模仿他的聲音能給他很大的肯定,可以激發他練習發音。
樂於對孩子語進行解碼
樂於對孩子語進行解碼
在1歲半以前,孩子的語言是“單詞句”——用一個詞代表的句子,因此1歲至1歲半被稱為“單詞句階段”。單詞句含義不夠明確,語音也往往不夠清晰,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必須輔以表情和動作。由於單詞句表意不夠清楚,成人除了根據孩子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外,還必須根據說話的情境來推斷其意義。對孩子的語言進行適當的解碼,以完整的語句說出,並蹲下來讓孩子看到說話的嘴形,是幫助這個時期孩子語言發展很重要的態度。
比如孩子說:“走。”其中有“媽媽,離開這裡”、“媽媽回家”或“媽媽,去散步”等不同的意思,需依情況而定。比如孩子說:“吃。”其實孩子想表達的意思是:“媽媽,我要吃××。”這時媽媽可以迴應:“妞妞要吃蘋果。”如此以後,孩子就會很清楚地說:“妞妞要吃蘋果。”
應對孩子語言能力不足時的壞脾氣
應對孩子語言能力不足時的壞脾氣
想比成年人,孩子掌握的詞彙有限,很多時候他們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有時就只能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挫折。面對孩子的不安,爸爸媽媽一定要冷靜,可以猜測他到底想要什麼,還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活動來滿足他.在滿足他時,爸爸媽媽可以幫著孩子表達,比如說“原來寶貝是要舉高高啊”。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教授孩子學會表達的過程。
02
對大一點的孩子,語言智慧這樣提升
請友善耐心地面對那個好奇小孩
請友善耐心地面對那個好奇小孩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天天有十萬個為什麼要問你,父母不要因為工作繁忙的原因簡單回答或敷衍了事,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做一個傾聽者、啟發者。孩子開始提問,開始主動地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可以從孩子的講述中瞭解到他在想什麼,在關心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給予關心和幫助。
細細呵護他表達的慾望
細細呵護他表達的慾望
爸爸媽媽要細心,並善於引導孩子對你講心裡話的慾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動作、身體的姿勢、行為的變化等方面,都可以瞭解到其內心情緒的變化。如一向活蹦亂跳的孩子忽然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此時爸爸媽媽不能急於哄孩子開心或不理不睬,而應該引導他將內心的情感傾訴出來。“為什麼今天沒有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孩子有什麼話要對媽媽說吧?”“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樣?”都是很好開啟孩子話匣子的好問題.
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談話內容的關注,可以經常在孩子說話時使用“噢”“是嗎”“後來呢”等詞語,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有時還進一步詢問有關細節,這會讓孩子覺得你確實是在關注他,這樣,他才會更樂意地向你傾訴。
跟著孩子的視線走
跟著孩子的視線走
孩子的興趣點極容易轉移,因此在與孩子交流時,父母一定要跟著孩子的視線走。孩子看到哪兒,興趣點就在哪兒。如果孩子在看小狗,那麼父母就不要再跟孩子談論小貓,如果孩子的視線離開了小狗看向小貓,那麼父母就要及時轉移話題,熱情地和孩子談談小貓。
很多時候,孩子看似無所用心,對父母的交流可能根本沒有迴應,每當這時候,父母很容易產生一種挫敗感,覺得與小孩子的交流幾乎有種對牛彈琴的感覺,於是很多父母就可能放棄。“算了,等孩子想與我交流了再跟他談論這些吧。”實際上,即便孩子對父母沒有任何迴應,但周圍的一切資訊都在以我們毫不知情的方式進入孩子腦海。因此,很多父母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可能驚喜地發現,孩子某一天突然產生了一個飛躍,很多沒有認真教過他的東西,他居然“無師自通”了。其實這並非孩子無師自通,而是孩子常常可以一心多用:看似無所用心的孩子其實像海綿吸水一樣默默地吸收著周圍環境裡的一切資訊。因此,即便孩子對父母的講話沒有迴應,作為父母依然不要氣餒,而要堅持與孩子對話,以此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和孩子玩詞語和句型遊戲
和孩子玩詞語和句型遊戲
這種遊戲很多,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與當時的場景想出很多有趣的遊戲,透過這些遊戲鞏固孩子所學的詞彙,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媽媽伸展著胳臂對孩子說:“我很大。”孩子則縮成一團說:“我很小。”媽媽蹲在地上說:“我變矮了。”孩子則踮著小腳丫說:“我長高了。”類似的遊戲一定能充分調動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願望。
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育兒的一些經驗心得,現在的科技發達,我就嘗試用數字產品幫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後也試用果很多款名為“早期閱讀”或“學字”的應用軟體,都不是十分滿意,要麼是到後期課程需要交費,要麼就是說是免費,但內建廣告頻繁,影響學習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薦了 ,【貓小帥識字】應用。讓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觸漢字,感受漢字,感受漢字閱讀帶來的樂趣,可培養孩子的初步語感,給孩子帶來更多學習興趣。後來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使用了一段時間,發現課程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可以讓孩子持續學下去,並且每一個關卡還都有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鞏固先前所學內容。我們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孩子的用眼習慣。
-
5 # 三月丫頭
看動畫片是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但也不合適吧?看多了電視對孩子眼睛也不好。孩子太小視網膜還沒發育好,過早頻繁給他看電視對孩子眼睛並沒好處。
首先,如果你真的要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如你生活中多和她說話聊天呢?我們也才兩週,也還在語言塑造期,我每天帶她出去看見什麼車啊,顏色啊紅燈啊各種能說的我都會跟她說。孩子慢慢的說的也多了。
還有閱讀。我們從小看繪本,書本是有語言文字的,孩子看的多了,熟悉了有時他都會說的。比如我們孩子最近很愛一本繪本《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現在看見蚊子,都是叫書裡蚊子的名字“波泰”。是不是也很有意思?
孩子學習語言的環境實在太多了,實在沒必要用看動畫片來教孩子提高語言能力。如果真的非得用動畫片來學習,也可以試試用音訊啊。我家睡覺每天不是聽兒歌,就是聽小豬佩奇,小雞彩虹睡覺的,這樣也可以學習,眼睛兩不耽誤。也許沒有畫面的動畫更容易讓孩子記住語言呢。
-
6 # 寶爸寶媽的育兒知識匯
謝邀。看動畫片寶寶能提高語言能力,我表示認同。很多現在的動畫都是教寶寶知識的,有的還教英語,孩子在看動畫的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又能夠聽到英語的閱讀,學到英語。但並不是什麼動畫片都是可以的,像有一些動畫片,不但沒有教給孩子很多知識,反而把孩子帶壞了。這是不可取的。
但是相對來說,孩子看動畫鍛鍊自己的語言能力還是利大於弊的。我們可以買一些市場上有與孩子互動,能夠教給孩子知識的動畫片,比如有《小豬佩奇》雙語版動畫片。這個是現在最流行的,也是寶寶最喜歡的動畫片。
我們家的孩子就在看,每次下班回家雖然能看到寶寶守在電視機前,但是會發現,寶寶能從上面學到很多知識,不用自己在教育孩子,孩子就會很懂事。寶寶也不會在哭鬧,因為她被電視上的動畫吸引了,而且每次還會用學到的語言跟你對話,既能提高語言能力,又能提高表達能力,家長也樂得清閒。因此,看動畫孩子提高語言能力,還是可以的。
-
7 # 妍寶音樂站
看動畫片也是可以提高寶寶語音能力的,多看一些益智類的,動畫片畢竟是寶寶的最愛,老是一味的教育,只能適得其反,可以適當的跟寶寶提條件,比如說今天看完以後跟來人分享一下觀後感,不一定講的有多詳細,但是要勇敢的去說!
這樣可以提升寶寶的自信心,鍛鍊寶寶的語言組織能力,也可以讓寶寶用心去看,而不是看著動畫片,心卻不知道跑哪裡去了!
有了這個條件,寶寶就會知道,如果下次還想看動畫片,就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用心去看,用心去記,用心去組織語音,已達到下次看的標準!
我家寶寶4歲了,從3歲開始,我就是這樣去教的,讓她站在一家人的面前講動畫片的故事,剛開始說的時候,會非常緊張,手老是不知道放哪裡,腳也是來回亂動,眼睛來回打轉,語言也是組織的一塌糊塗,不要去一味的批評,多鼓勵,多糾正,我也會在寶寶講完以後,自己站在她的位置,講一個故事,一是糾正她的錯誤,二是提高她的自信,讓寶寶知道,爸爸講的也不是很好,但是貴在敢講,能講!
說白了,還是父母要跟孩子多多互動才好,這樣孩子不會認為枯燥,提升興趣!
推薦幾個動畫片
字寶寶樂園
以漢字啟蒙全面提升孩子學習能力
把“點橫豎撇捺”這五個漢字最常用筆畫幻化為人形,每個字都揉進劇情裡,將早教寓教於樂這個理念貫徹的非常透徹。
科學小子西德
超級無敵掌門狗系列
這是一部英式動畫片,動畫片中的人物性格鮮明,臺詞幽默,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孩子的想象力在這部動畫片中得到充分激發,而且片中語言一直以來都為小朋友和大朋友們喜愛,並學習模仿
-
8 # 大V小V的育兒樂園
實踐證明是可以的。
主要針對三歲以上的孩子吧。
兩歲的娃不會說話,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看了以後詞彙量有所增加。
我的娃喜歡看《小豬佩奇》《超級飛俠》《汪汪隊》
我發現動畫片可以幫助寶寶語言表達能力是來自於一次意外的對話
有一次寶寶怎麼都不睡覺,哭著要看動畫片,當時已經十二點了,我當然是不讓他看動畫片的,於是我就跟他聊天。
我說,寶寶,你為什麼喜歡看汪汪隊呀,汪汪隊有幾隻狗狗啊。
沒想到娃把每個狗狗叫什麼名字開什麼車說的清清楚楚。
然後我就發現,娃其實懂很多嘛。
還有一次帶他出去買菜,店門口放了一些貼紙,娃拖著我要買貼紙。
我說,寶寶,你想買哪個呢,這裡有好多呀,我們就買一張好不好。
寶寶說,我要超級飛俠。
這些詞彙,是我沒有教的,都是看動畫片學來的。
包括他知道如何尋求幫忙,找誰幫忙,都是跟動畫片學的。
所以說,動畫片對於娃的語言發展還是很有好處的。
目前正在安排《愛冒險的朵拉》和英文版的《小豬佩奇》給他看,鍛鍊他的英語能力。
當然不能把拓展詞彙量的工作都交付給動畫片,娃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讓他看幾個小時的動畫片也不太可能。
還是要大人和孩子進行互動。
一起玩遊戲呀,畫畫呀,做家務呀都行。
雖然他幹不了什麼,但是消耗了他的精力,讓他不能搗亂就行了。
-
9 # 幼升小
要想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那就需要調動其大腦進行思考,並透過引導的方式使其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當大人和孩子一起看節目時,孩子隨時指出自己疑問的地方,而大人也能趁機引導孩子進行深度思考,並透過交流互動來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當孩子看動畫片時,家長需要幫孩子控制實踐和選片,保證既不影響孩子視力和體力,又能起到益智作用,並隨時交流感受,這才是正確的看動畫片的方式。
-
10 # 寶媽柔柔
育兒專家說:這種情況看比不看好
有研究資料顯示:4歲以下兒童每天多看1個小時電視,他們上學以後欺負其他小朋友的機率就會上升9個百分點,情緒控制能力明顯比沒看電視的小朋友更差。
當然也有些情況例外,比如有些媽媽明明確實累得精疲力竭,想找機會喘一口氣,而孩子如果在一邊鬧騰不停,這時很容造成媽媽情緒失控,易怒的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絲毫不亞於電視。如果安寧一會,能讓媽媽心緒得到轉換,那就讓孩子看一會吧,提前與孩子商量好看多長時間。
-
11 # 平平哥太難了
可以的,我兒子2歲多點剛開始給他看動畫片是因為吃奶吃飯,給他看動畫片後就老實些不給看就在那搞來搞去的,那會還不怎麼會說話,看小豬佩奇只是吃飯喝奶時候看別的時候不讓看,然後發現說話什麼的進步挺快的平常跟他說話啊簡單的都能回答你,問他在家乖不乖啊,今天吃什麼啊,吃完飯說誰洗碗啊,回答的特別快,我洗我洗,收碗收筷子,只敢讓他收筷子跟膠的鐵的碗,別的怕打壞了,不過看動畫片要跟他一起看,像唱歌的動畫片可以教了學著唱
-
12 # 吃不胖才怪
首先看動畫片當然可以提高寶寶的語音能力。
第1⃣️選擇節目要用心 ,爸爸媽媽應該選擇知識性、趣味性較強,有利於培養寶貝健康向上人格的幼兒節目,並要陪寶貝一起看。
第2⃣️在看電視的過程中啟發寶貝思考,解答寶貝提出的問題,藉以提高寶貝的觀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
第3⃣️現在國產動畫片真的還不錯。也可以看一些益智類早教動畫片。 像國產動畫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大耳朵圖圖等等很多,國外的一些也不錯像。早教類,數字早教,認識汽車,寶寶巴士,英語啟蒙,兒歌類,手工,繪畫型別的節目也很多。
第4⃣️當然孩子看電視也要適可而止,控制好時間,和保持距離,要保護好眼睛,不要太沉迷於電子產品。
-
13 # 光芒四濺的暱稱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可能平時說話比較口語化,詞彙量有限,心想,如果讓孩子看動畫片是不是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同時,這些研究人員也讓另外一些寶寶透過聽錄音去學中文。再讓第三批的寶寶透過觀看影片去學習中文,同樣也是有12周這麼長的時間。之後研究人員就發現:這些聽錄音、看錄影的寶寶在學習中文的任務上,沒有任何的進展,幾乎沒有學到什麼東西。
這個實驗說明,在寶寶語言發展的過程中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當我們學習語言的時候,面對面的這種交流才是有效果的。
對於比較小的寶寶,例如0到3歲的這個階段,用看動畫片這種方式來提升他的語言發展結果是微乎其微的,為什麼呢?因為看電視是單向的,而語言學習需要透過面對面的交流來實現。
對於比較大的孩子,比如說3歲以上的孩子,看動畫片或者電視確實能夠擴大他們的一些詞彙量,但是看電視或者動畫片是一種被動注意,是一種被動娛樂的方式:孩子在看電視時,他不用去調動自己的這種主動的注意。久而久之,電視會剝奪孩子的思考力,孩子在看電視的認知學習中會變得不再愛動腦筋,對電視的過度關注也會讓他們忽略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
所以,用看動畫片這種方法來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真的不可取。
01
對小一點的孩子,這些方法讓他早開口多說話
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
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
孩子語言能力的獲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聽覺體驗,但僅僅聽聲音是不夠的。孩子也需要有機會看到語言是如何從說話者口中發出來的。唇型伴隨著相應的聲音,為孩子學習語言提供重要線索。剛開始孩子會隨機發出一些音,後來逐漸發現用不同的口型會發出不同音。爸爸媽媽應多和孩子面對面聊天,當孩子開始發聲時,及時給予迴應。例如當孩子偶爾發出Ba-bada-da等音時,爸爸媽媽可以把一些常見兒歌的歌詞換成ba-ba, da-da, ma-ma,pa-pa等來哼唱和迴應。孩子很喜歡和父母聊天,儘管他只能發出咿呀語,但大人和孩子互動、迴應或模仿他的聲音能給他很大的肯定,可以激發他練習發音。
樂於對孩子語進行解碼
樂於對孩子語進行解碼
在1歲半以前,孩子的語言是“單詞句”——用一個詞代表的句子,因此1歲至1歲半被稱為“單詞句階段”。單詞句含義不夠明確,語音也往往不夠清晰,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必須輔以表情和動作。由於單詞句表意不夠清楚,成人除了根據孩子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外,還必須根據說話的情境來推斷其意義。對孩子的語言進行適當的解碼,以完整的語句說出,並蹲下來讓孩子看到說話的嘴形,是幫助這個時期孩子語言發展很重要的態度。
比如孩子說:“走。”其中有“媽媽,離開這裡”、“媽媽回家”或“媽媽,去散步”等不同的意思,需依情況而定。比如孩子說:“吃。”其實孩子想表達的意思是:“媽媽,我要吃××。”這時媽媽可以迴應:“妞妞要吃蘋果。”如此以後,孩子就會很清楚地說:“妞妞要吃蘋果。”
應對孩子語言能力不足時的壞脾氣
應對孩子語言能力不足時的壞脾氣
想比成年人,孩子掌握的詞彙有限,很多時候他們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有時就只能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挫折。面對孩子的不安,爸爸媽媽一定要冷靜,可以猜測他到底想要什麼,還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活動來滿足他.在滿足他時,爸爸媽媽可以幫著孩子表達,比如說“原來寶貝是要舉高高啊”。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教授孩子學會表達的過程。
02
對大一點的孩子,語言智慧這樣提升
請友善耐心地面對那個好奇小孩
請友善耐心地面對那個好奇小孩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天天有十萬個為什麼要問你,父母不要因為工作繁忙的原因簡單回答或敷衍了事,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做一個傾聽者、啟發者。孩子開始提問,開始主動地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可以從孩子的講述中瞭解到他在想什麼,在關心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給予關心和幫助。
細細呵護他表達的慾望
細細呵護他表達的慾望
爸爸媽媽要細心,並善於引導孩子對你講心裡話的慾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動作、身體的姿勢、行為的變化等方面,都可以瞭解到其內心情緒的變化。如一向活蹦亂跳的孩子忽然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此時爸爸媽媽不能急於哄孩子開心或不理不睬,而應該引導他將內心的情感傾訴出來。“為什麼今天沒有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孩子有什麼話要對媽媽說吧?”“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樣?”都是很好開啟孩子話匣子的好問題.
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談話內容的關注,可以經常在孩子說話時使用“噢”“是嗎”“後來呢”等詞語,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有時還進一步詢問有關細節,這會讓孩子覺得你確實是在關注他,這樣,他才會更樂意地向你傾訴。
跟著孩子的視線走
跟著孩子的視線走
孩子的興趣點極容易轉移,因此在與孩子交流時,父母一定要跟著孩子的視線走。孩子看到哪兒,興趣點就在哪兒。如果孩子在看小狗,那麼父母就不要再跟孩子談論小貓,如果孩子的視線離開了小狗看向小貓,那麼父母就要及時轉移話題,熱情地和孩子談談小貓。
很多時候,孩子看似無所用心,對父母的交流可能根本沒有迴應,每當這時候,父母很容易產生一種挫敗感,覺得與小孩子的交流幾乎有種對牛彈琴的感覺,於是很多父母就可能放棄。“算了,等孩子想與我交流了再跟他談論這些吧。”實際上,即便孩子對父母沒有任何迴應,但周圍的一切資訊都在以我們毫不知情的方式進入孩子腦海。因此,很多父母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可能驚喜地發現,孩子某一天突然產生了一個飛躍,很多沒有認真教過他的東西,他居然“無師自通”了。其實這並非孩子無師自通,而是孩子常常可以一心多用:看似無所用心的孩子其實像海綿吸水一樣默默地吸收著周圍環境裡的一切資訊。因此,即便孩子對父母的講話沒有迴應,作為父母依然不要氣餒,而要堅持與孩子對話,以此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和孩子玩詞語和句型遊戲
和孩子玩詞語和句型遊戲
這種遊戲很多,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與當時的場景想出很多有趣的遊戲,透過這些遊戲鞏固孩子所學的詞彙,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媽媽伸展著胳臂對孩子說:“我很大。”孩子則縮成一團說:“我很小。”媽媽蹲在地上說:“我變矮了。”孩子則踮著小腳丫說:“我長高了。”類似的遊戲一定能充分調動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願望。
等寶寶三歲之後就可以培養他學習的興趣啦,我兒子也是這個時候開始認的字,一開始用了各種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沒想到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不要擔心手機對眼睛不好,裡面能設定學習時間,培養用眼習慣。你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挺不錯的,我兒子用了1年多了,認字比其他小朋友多。他特別喜歡,還經常要給本寶媽講故事,暖心。
-
14 # 淼淼媽媽Vicky
看動畫片能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嗎?從這個問題來看,是非常片面的,任何東西都不可能絕對的沒有作用,看動畫片也一樣,能不能提高寶寶語言能力,那肯定是有這個作用的。
但是看問題不能只看這一面,我個人是不建議孩子看過多的動畫片,有幾點原因,你可以參考一下。
1.電子產品傷害孩子的視力。孩子還小的時候,視覺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對追蹤物體、深度視覺等能力,還遠遠沒有成熟,如果過於放縱孩子看電視,會影響孩子的視覺發育。
2.電子產品不利於孩子腦發展孩子是透過各種感覺器官,比如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來感知這個世界的,而電子裝置只是一個平面,孩子被動的接受資訊,他們能"吸收“和”反饋“的東西十分有限,大腦受到的刺激不夠,也就不能充分發展。
現在的電子裝置也有很多互動的功能,但是人腦最擅長的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透過面對面交流,孩子能觀察到別人的情緒、意圖,這些是電子裝置不能給予的,所以孩子儘量與真人交流,而不是交給電子產品。
但是在這個社會,電子產品又是繞不開的,小朋友之間也會聊起自己喜歡的動畫片。那麼怎麼給孩子看電視呢?有三點建議:
1.規定時間看電視美國兒科協會規定:一歲以下寶寶應該禁止任何電子裝置,除非是跟嫁人的影片通話。對於兩歲以上的兒童,每天使用電子裝置的時間,總共也不要超過一小時。對於我家孩子來說,平時看手機的時間是:10分鐘/天,每天不超過2次。
週末可以給孩子看一集電影或者動畫片,電影時間一般是1.5個小時。
2.培養孩子其他興趣孩子想看電視,除了電視好看,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沒人陪他玩,覺得無聊只有看電視打發時間。要讓孩子遠離電子裝置,父母本身要抽出時間陪孩子玩,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比如畫畫、爬山、玩遊戲,平時帶孩子在小區跑跑跳跳,孩子玩的開心,自然忘記要看電視了。
3.遠離電子產品如果平時在家裡,一睜開眼就開啟電視機,到晚上12點才關電視,這樣的環境,孩子怎麼會靜的下心看書玩其他遊戲呢,自然會跟隨父母一起看電視,刷手機。所以父母需要以身作則,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拿起一本書,帶上孩子,在一個溫暖的午後,盡情享受親子閱讀的美好時光。
前人的思考,我們的階梯,一起成為學習型父母。
-
15 # 三喜育兒日記
不否認,看動畫片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我女兒就是例子。她從動畫片裡學到好多我沒教過她的話,有時候都讓我十分驚訝。
比如看到一隻小貓,人家會說:貓貓好可愛(這是她看動畫片《甜甜私房貓》裡學的)。還會搭配很嗲的語氣和動作,真是震驚了她媽媽我的三觀(我是一點不會嗲的)。
但是理智點來說,看動畫片的途徑是透過電子產品,所以給孩子看動畫片一定注意控制時間(20分鐘是最長的時間)。如果看動畫片的時間過長那真的就是弊大於利了。
1、長期用電子產品會導致孩子思維僵化
長期用電子產品觀看一些影片會讓孩子思維邏輯固有化。他的大腦思維是隨著影片走向而變化的,這樣不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利於形成創造性思維,若長期如此,有大腦變痴呆的可能。一定要警惕!
2、毀掉孩子的視力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能已經見怪不怪了。比如:某個小學生因為長期用某電子學習機學習導致視力發生不可逆轉性損傷。看到這種類似的新聞,我們只會暫時性的唏噓一會兒,過後我們就會把這種危害拋到九霄雲外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現在貌似是全民電子的時代。大人、小孩幾乎人人有手機。大人尚且都不能管住自己不用電子產品,又怎麼有說服力去改變孩子呢?
改變這種現象,真的需要從家長做起。
我們不能只會埋怨孩子玩手機,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家長自我的管控力。當家長可以放下手機多多陪孩子的時候,可能孩子真的就對所謂的電子產品不感任何興趣了。
說到孩子的語言學習也是一樣的。動畫片是能教給孩子說話,但是教孩子說話更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為了孩子,家長們加油改變自己吧!
我是金豆媽媽,育兒路上,你我同行。 -
16 # Passionateabout366
能提高他的語言能力,而且不只可以提高他的語言能力,還能提高他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社交互動能力等等。
但是小孩吸收外界知識的速度是很迅速的,而且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著探究的慾望。所以這就要求對孩子要看的動畫片一定要經過適當篩選,此外,最好能陪同孩子一起看動畫片,在一旁加以語言引導,這也是參與你孩子成長的好方法。
-
17 # 小林子啦啦啦
不少家長將動畫片視作洪水猛獸,認為動畫片會傷害寶寶眼睛,讓寶寶出現暴力傾向。其實只要控制好看動畫片的時間,選擇適合寶寶的動畫片,動畫對寶寶還是有很多幫助的。
看動畫片最大的幫助之一就是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透過看、學、說,寶寶的語言一步步升級。動畫片是怎樣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的提升寶寶詞彙量
動畫片中有很多情境,動畫片中的人物也會在這些情境中交流,孩子在觀看卡通人物交流的時候,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很多的詞彙。
記得去朋友小文家做客的時候,小文的寶寶不僅為我準備了水果,還說了一句“這是我應該做的”,問了孩子才知道,原來是在動畫片小豬佩琪裡面學的這句話。
寶寶的語言組織能力更強
當孩子看完一集動畫片,家長可以問問孩子這一集動畫片講的是什麼內容,這時候家長會發現孩子是很喜歡錶達的,並且能將劇情完整的講述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要去思考,總結,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助力寶寶理解能力
受年齡和經歷的限制,對於家長說的話,寶寶不能全部理解。而動畫片中的很多情節是以家庭為背景設計的,透過反覆觀看,孩子慢慢理解了家長的一些話,語言理解能力逐漸升級。
雖然看動畫片對寶寶的語言能力有很大幫助,但是並不是所有動畫片都能發揮這樣的作用,家長在為孩子挑選動畫片時,還有幾點問題需要注意。
為孩子挑選動畫片,三要兩不要要選擇可以開動腦筋的動畫片
動畫片雖然是給小孩子看的,但是也要有一些實際內容,家長要給孩子選擇一些看完後能去主動思考的動畫片。要選擇三觀正的動畫片
孩子的思想比較簡單,可能無法理解那些諷刺系列、暗黑系列的動畫。給孩子看的動畫三觀正,內容積極就好。要選擇顏色鮮明的動畫片
有些動畫色彩沉暗,透著壓抑的氣息,這樣的動畫片給孩子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恐懼。如果孩子在看這類,家長記得制止。
不要選擇節奏太快的動畫片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節奏太快的動畫片會不僅會傷害孩子的眼睛,還會讓孩子思維出現卡頓。家長要為孩子選擇一些正常節奏的動畫片。不要選擇有暴力情節的動畫片
近年來,因為不正當模仿造成的暴力事件頻頻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這也給家長們提了一個醒,給孩子選擇動畫時,做好篩選工作,摒棄那些含有暴力內容的動畫。
動畫片並不是什麼怪物,不必對它避之不及。選擇含有積極內容、正確三觀的動畫片,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還能充盈孩子的童年時光,對孩子來說也是一件非常好的禮物。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18 # 奕媽育兒觀
一是寶寶看動畫片的年齡;二是父母對動畫片內容要有所甄選;三是制定看動畫片的規則。
所以說,適當地看動畫片確實有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提高,但是要適度而有所限制,而不是全部依賴動畫片來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這點是萬萬不可取的。
01 既不要把動畫片當保姆,也不要把動畫片當洪水猛獸拒之門外。眾所周知,孩子的語言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等各方面綜合能力的發展是受家庭、社群、學校等大環境影響的。
至於動畫片,當然也屬於家庭環境的一種,好的優秀的益智的動畫片自然是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的,但是這需要家長的監督正確引導。
比如,2歲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看動畫片,因為這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2歲以上要看的話,也要經過家長對內容的嚴格把關。
另外也最好在家長的陪同下看,家長可以一邊看一邊給孩子講解動畫片的故事和劇情,透過動畫片引導孩子擴散思維,增加語言詞彙儲備,增長見識。
02 除了動畫片,如何引導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事實上,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主要有四個階段(社交語言、發音吐字、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每個階段的重點也都不一樣,我們應該一步一個腳印,在這個過程中循序漸進。
社交語言:即表達意圖,比如說,孩子會說話之前學會用手勢、表情等來表達自己的醫院;發音吐字:即寶寶對口腔肌肉的協調能力(如鍛鍊咀嚼能力等),正確模仿大人的發音,並清晰表達出來;理解能力:即寶寶能聽懂大人的指令,並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執行指令的能力;表達能力:即寶寶能透過自己吸收的語言詞彙等,再透過大腦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用語言輸出的能力。這些能力的提升不能急於求成,很多家長恨不得從孩子會說話開始就要求孩子馬上就能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就好比孩子剛會走路你就要求他會跑一樣,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語言能力的培養當然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越級,跳過中間對孩子理解能力的培養。
一般18個月左右的寶寶,基本會掌握了一些短句和詞彙,比如,能夠清晰的叫“爸爸媽媽”,“我要這個...”等等之類的詞彙。
這時候,父母就要注意好好利用寶寶的這個語言敏感期,引導寶寶說話了。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最重要的是與人交流。
所以,父母不要忽視孩子的表達意圖,即孩子表達時的手勢、表情以及說話的方式,這才是寶寶語言發展的基礎和核心。
1. 交流是一項雙向的反饋通道,家長要及時給孩子反饋。
平時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時候,可以用心觀察孩子的表情、動作等,及時給孩子反饋,可以用對話的形式來和寶寶溝通,一來一回,雙向交流,形成良性的反饋,讓孩子發現語言交流的樂趣。
2. 利用繪本或者生活中的實物,增加寶寶的詞彙量。
在日常生活中,和寶寶逛超市買菜,可以告訴寶寶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寶寶會跟在你後面說,讀繪本的時候,也可以反覆說出他喜歡的動物或者詞彙,增強寶寶的短期記憶能力,這也能為寶寶的大腦增加詞彙儲備的基礎。
3. 角色扮演遊戲。
學習繪本里的某一個故事情節,分別和寶寶扮演裡面的小動物對話,比如,讀《小熊寶寶繪本》時,家長可以說:“哇,我是小熊,我有好多玩具呢,有汽車、火車、布娃娃...,寶寶你有什麼玩具呢?”
寶寶可能會指著書中的圖片說:“積木、小熊玩偶、小汽車...”
然後你在繼續說,引出其他話題,不要讓對話間斷,保持聊天的方式。角色扮演的遊戲是提升寶寶語言發展特別好的一個遊戲之一。
4. 關鍵詞強化法。
關鍵詞強化法也是引導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一個好方法。當孩子對某一玩具或者物體表現出非常濃厚的興趣時,家長要抓住這個關鍵的時刻,對孩子進行反覆的強化。
比如,我兒子很喜歡吃火龍果,在吃火龍果的時候,我們就會反覆地強化:“火龍果,火龍果”這個詞,並且對這個詞進行描述,“寶貝正在吃火龍果,火龍果的皮是紅色的,火龍果的味道很甜,是吧?”
這裡的“火龍果”就是我所說的關鍵詞,讓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事物產生聯絡,讓孩子看你的嘴型,瞭解這個事物是如何描述和發音的,最終孩子就能完整的說出來。這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03 總結綜上,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家長不能一味地奢求透過動畫片來提升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當然也不能將它視為洪水猛獸,要正確藉助動畫片來提升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
當孩子有了比較清晰的語言表達的能力,比如說學會等待聆聽,學會提問,會使用禮貌用語等,這些都是孩子語言能力的提升的基本功。
這些基礎一定是從日常生活、孩子家人的互動或者與幼兒園的小朋友及老師的互動等這些大環境中得到積累的,所以,爸媽千萬不要忽視每一次的親子互動和交流呀!
-
19 # 嚮往的未來1987
看好的動畫片確實能夠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
我家老大在學說話的時候,就看《小豬佩奇》,就開始學著叫爸爸媽媽了。
後來稍微大一點,就給他看《Super Simple Songs 》。雖然看不懂,聽不懂,但他很愛看。
現在中班他會挑節目了,就自己看一些英文兒歌,自己學了關於顏色、形狀、數字一些簡單的單詞。
我覺得除了看動畫片,家長還要跟他互動,這樣語言能力就提升的快。
-
20 # 折斷翅膀的小熊
1-3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準備期,3-6歲時幼兒語言發展的完備期,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也是孩子模仿學習的過程,那麼怎樣提高幼兒的而語言表達能力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提供環境,培養幼兒說話的興趣。我們要為孩子創設一個寬鬆、自由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孩子與他人交談,讓其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同時家長也應該注意用規範的語言和孩子進行交談;其次,也可以帶孩子去感興趣的地方玩耍,激發孩子想要表達的慾望,在孩子進行自我表達的時候,應該多進行鼓勵。
二、透過講故事、看繪本以及看動畫片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孩子聽繪本故事或者父母有選擇性的幫助孩子選擇動畫片進行觀看,對孩子的成長特別是語言發展能力的培養都是有好處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強,在聽故事、看動畫片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薰陶。
三、孩子的表達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庭環境,因此父母的文化水平、語言修養、行為習慣都會對孩子的語言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回覆列表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可能平時說話比較口語化,詞彙量有限,心想,如果讓孩子看動畫片是不是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同時,這些研究人員也讓另外一些寶寶透過聽錄音去學中文。再讓第三批的寶寶透過觀看影片去學習中文,同樣也是有12周這麼長的時間。之後研究人員就發現:這些聽錄音、看錄影的寶寶在學習中文的任務上,沒有任何的進展,幾乎沒有學到什麼東西。
這個實驗說明,在寶寶語言發展的過程中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當我們學習語言的時候,面對面的這種交流才是有效果的。
對於比較小的寶寶,例如0到3歲的這個階段,用看動畫片這種方式來提升他的語言發展結果是微乎其微的,為什麼呢?因為看電視是單向的,而語言學習需要透過面對面的交流來實現。
對於比較大的孩子,比如說3歲以上的孩子,看動畫片或者電視確實能夠擴大他們的一些詞彙量,但是看電視或者動畫片是一種被動注意,是一種被動娛樂的方式:孩子在看電視時,他不用去調動自己的這種主動的注意。久而久之,電視會剝奪孩子的思考力,孩子在看電視的認知學習中會變得不再愛動腦筋,對電視的過度關注也會讓他們忽略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
所以,用看動畫片這種方法來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真的不可取。
那如何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呢?
1,對小一點的孩子,這些方法讓他早開口多說話:
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
孩子語言能力的獲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聽覺體驗,但僅僅聽聲音是不夠的。孩子也需要有機會看到語言是如何從說話者口中發出來的。唇型伴隨著相應的聲音,為孩子學習語言提供重要線索。剛開始孩子會隨機發出一些音,後來逐漸發現用不同的口型會發出不同音。爸爸媽媽應多和孩子面對面聊天,當孩子開始發聲時,及時給予迴應。例如當孩子偶爾發出Ba-bada-da等音時,爸爸媽媽可以把一些常見兒歌的歌詞換成ba-ba, da-da, ma-ma,pa-pa等來哼唱和迴應。孩子很喜歡和父母聊天,儘管他只能發出咿呀語,但大人和孩子互動、迴應或模仿他的聲音能給他很大的肯定,可以激發他練習發音。
樂於對孩子語進行解碼
在1歲半以前,孩子的語言是“單詞句”——用一個詞代表的句子,因此1歲至1歲半被稱為“單詞句階段”。單詞句含義不夠明確,語音也往往不夠清晰,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必須輔以表情和動作。由於單詞句表意不夠清楚,成人除了根據孩子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外,還必須根據說話的情境來推斷其意義。對孩子的語言進行適當的解碼,以完整的語句說出,並蹲下來讓孩子看到說話的嘴形,是幫助這個時期孩子語言發展很重要的態度。
比如孩子說:“走。”其中有“媽媽,離開這裡”、“媽媽回家”或“媽媽,去散步”等不同的意思,需依情況而定。比如孩子說:“吃。”其實孩子想表達的意思是:“媽媽,我要吃××。”這時媽媽可以迴應:“妞妞要吃蘋果。”如此以後,孩子就會很清楚地說:“妞妞要吃蘋果。”
應對孩子語言能力不足時的壞脾氣
想比成年人,孩子掌握的詞彙有限,很多時候他們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有時就只能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挫折。面對孩子的不安,爸爸媽媽一定要冷靜,可以猜測他到底想要什麼,還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活動來滿足他.在滿足他時,爸爸媽媽可以幫著孩子表達,比如說“原來寶貝是要舉高高啊”。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教授孩子學會表達的過程。
2,對大一點的孩子,語言智慧這樣提升:
請友善耐心地面對那個好奇小孩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天天有十萬個為什麼要問你,父母不要因為工作繁忙的原因簡單回答或敷衍了事,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做一個傾聽者、啟發者。孩子開始提問,開始主動地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可以從孩子的講述中瞭解到他在想什麼,在關心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給予關心和幫助。
細細呵護他表達的慾望
爸爸媽媽要細心,並善於引導孩子對你講心裡話的慾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動作、身體的姿勢、行為的變化等方面,都可以瞭解到其內心情緒的變化。如一向活蹦亂跳的孩子忽然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此時爸爸媽媽不能急於哄孩子開心或不理不睬,而應該引導他將內心的情感傾訴出來。“為什麼今天沒有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孩子有什麼話要對媽媽說吧?”“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樣?”都是很好開啟孩子話匣子的好問題.
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談話內容的關注,可以經常在孩子說話時使用“噢”“是嗎”“後來呢”等詞語,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有時還進一步詢問有關細節,這會讓孩子覺得你確實是在關注他,這樣,他才會更樂意地向你傾訴。
跟著孩子的視線走
孩子的興趣點極容易轉移,因此在與孩子交流時,父母一定要跟著孩子的視線走。孩子看到哪兒,興趣點就在哪兒。如果孩子在看小狗,那麼父母就不要再跟孩子談論小貓,如果孩子的視線離開了小狗看向小貓,那麼父母就要及時轉移話題,熱情地和孩子談談小貓。
很多時候,孩子看似無所用心,對父母的交流可能根本沒有迴應,每當這時候,父母很容易產生一種挫敗感,覺得與小孩子的交流幾乎有種對牛彈琴的感覺,於是很多父母就可能放棄。“算了,等孩子想與我交流了再跟他談論這些吧。”實際上,即便孩子對父母沒有任何迴應,但周圍的一切資訊都在以我們毫不知情的方式進入孩子腦海。因此,很多父母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可能驚喜地發現,孩子某一天突然產生了一個飛躍,很多沒有認真教過他的東西,他居然“無師自通”了。其實這並非孩子無師自通,而是孩子常常可以一心多用:看似無所用心的孩子其實像海綿吸水一樣默默地吸收著周圍環境裡的一切資訊。因此,即便孩子對父母的講話沒有迴應,作為父母依然不要氣餒,而要堅持與孩子對話,以此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和孩子玩詞語和句型遊戲
這種遊戲很多,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與當時的場景想出很多有趣的遊戲,透過這些遊戲鞏固孩子所學的詞彙,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媽媽伸展著胳臂對孩子說:“我很大。”孩子則縮成一團說:“我很小。”媽媽蹲在地上說:“我變矮了。”孩子則踮著小腳丫說:“我長高了。”類似的遊戲一定能充分調動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