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王子愛上狐狸
-
2 # 濟州運河印象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早點說話,越早說話代表著越聰明,為此他們會透過各種方式來教孩子說話。
父母最寶寶每天接觸最多的人,寶寶的成長由父母決定的,語言也不例外,孩子的說話早晚關鍵就是受父母影響的。
一般而言,寶寶至少要等到2歲左右才能說一些簡單的詞,有的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說話早,因為他們認為說話越早,孩子的智商越高,其實孩子的智商與語言是沒有關係的。
孩子的啟蒙老師就是父母,只有父母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孩子會模仿父母說話,所以,父母最好選擇成人語言和孩子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好了,他們的情商,社交能力等就會強大。
• 不要咿咿呀呀和孩子說話
父母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咿咿呀呀的和孩子說話。雖然小孩子不怎麼聽懂成人的語言,但是孩子可以模仿父母的口型,如果你一直咿咿呀呀的交流,孩子也會這樣說話,這便會使得孩子的語言發展較慢,甚至比正常孩子說話的時間更晚。父母最好正常的使用成人語言和孩子說話,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當然父母最好使用簡單的句子和孩子交流,否則他們會混淆,不能理解,阻礙語言發展。
• 父母要有耐心
父母每天抽出時間專門用來教孩子說話,在平時講話的時候注意語速,不要太快,尤其是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有的父母可能覺得教孩子說話麻煩,他們認為小孩子反正也是聽不懂的,就不管孩子的語言問題了。教育孩子是需要長時間的,父母要保持足夠的耐心,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變得更加聰明。
-
3 # 為你踮起腳尖
我覺得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很多都說孩子說話早聰明,所以大家都希望孩子早點說話!其實我覺得我們平時跟孩子多說說話,不要以為幾個月的孩子聽不懂,其實不是,你說話的過程,是孩子理解和吸收的過程;多給孩子講故事,我記得特別清楚,我家孩子八個月的時候,我們給她講的《蹦》,等她會說話的時候,已經很久不看那本書了,結果無意間她看到的時候,告訴我說這是蹦;還有要鼓勵孩子說,不要孩子指你就去拿,而是要讓他說出來,這樣孩子語言能力會強一些!
-
4 # 不酷很愛笑的妞
孩子說話早晚和家庭有很大的關係
剛帶寶貝去公園玩,遇到一個比她小3個月的一個小男孩,還不怎麼會說話,當時我很驚訝,他的爺爺解釋說他只會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其他的交流就是嗯嗯,或者用手指。他的爸爸媽媽平時上班忙,沒時間帶他,只有爺爺奶奶帶著,平時也很少和他交流,媽媽呢雖然不帶孩子,但是囑咐爺爺奶奶不要老帶他出去玩,怕摔了碰了。我真替這個小男孩感到惋惜,家人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只是認為小男孩說話早晚晚。
一、家中語言環境複雜
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各有各的方言,爸爸媽媽說普通話,但是爺爺奶奶卻說客家話,外婆外公又說本地家鄉話,語言環境複雜,多種方言並存,讓寶寶不知所措。有些爸爸媽媽以為,多語種的環境,會提高孩子的雙語能力,雖不知這種多種語言並存的現象,會使正處於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
二、避免照顧周全而造成寶寶語言滯後
很多父母是“熱心幫忙”型,旨在全面的照顧好寶寶,對於他未提出的需求,也早早就滿足了他的要求。比如說“寶寶是不是想出去玩,媽媽帶你去玩。”不少父母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若寶寶指著門口,家人立馬“領會”寶寶這是想出去玩了,於是就帶著他出了門。 父母什麼都為孩子設想周全,提前滿足他尚未明確表達的意願,這會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圖,並達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
三.家長少言寡語或者語速過快
父母都不愛說話...這寶寶說話能早嗎?小孩子學說話必須要有適當的引導,如果家長這方面的意識較差,沒有給寶寶足夠的示範與鼓勵,開口晚是必然的。另一種情況就是家長說話太快,這對於正在模仿期的小寶寶來說,同樣會帶來理解困難,只有讓孩子聽清楚了,他才會有意識的重複模仿。
-
5 # HELEN鄭英惠SIPD
孩子說話早晚和養育者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是父母親自帶寶寶,那麼就和父母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不是父母親自帶孩子,而是姥姥或者奶奶代養孩子,那麼就和姥姥奶奶的語言習慣有關係。
每個孩子的身體發展不一樣也會影響孩子語言的發展。
以我兒子為例,孩子在2歲的時候依然也只是會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這些簡單的單詞。
當時我很頭痛,後來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一些兩點:
1. 代養環境沒有大量的語言溝通與互動:
0-2歲左右基本是姥姥帶,老人代養的孩子寵愛有加,向來都是寶寶一抬手,姥姥就秒懂他們要什麼,於是隨時奉送到。
孩子就缺少了很多的練習說話和表達的機會。聽說不分家,孩子沒有聽到過很多語言,他自然就不知道語言該怎麼說。所以會有【十個聾子九個都是啞巴】的說法,姥姥不愛講話,但是姥姥真的很愛孩子,這個是毋庸置疑。所以如果我們的 寶寶是老人帶的,就要注意回家的時候,自己多多和孩子說話,互動,溝通,愛的氛圍和環境中孩子成長的會更好。
2. 家裡的語言環境有些複雜:
因為我是英語老師,我斷定英文啟蒙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所以我一回家,就會給他們講英文繪本,聽英文兒歌。曾經被婆婆評價為【洋蛋】行為。
1歲前,寶寶對於語言的吸收是“來著不拒”的,語種越多,孩子需要統合的語音和概念也就越多,耗時就會時間久一點,能夠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內心意願的能力也會出現的較晚一些。很多國際聯姻家庭中孩子語言發展會比較慢,一旦出現語言能力時,都是同時會好幾國家的語言。
所以如果媽媽想培養多語種寶寶時,就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愛的等待。
我兒子的狀態到四歲的時候也得到證明,在幼兒園學習英語時,他們對於英語的敏感度就比其他小朋友強,語感很好。兒歌句子很快就能夠掌握應用。
所以我以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分享:
0-6歲寶寶的腦神經是發展最快的,可塑性也是最高的,越小發現問題找到根源就會很快得以解決。我實在孩子2歲時辭職全職在家帶孩子2年,他們四歲進入幼兒園中班,有1周的除錯期,1個月之後基本穩定所有情況。
那麼對於語言概念的建立有這樣幾步:
1. 在嬰兒期充分給予寶寶各種事物的體驗探索,同時給予該事物簡單、具體而固定的詞彙。【這個時期我錯過了2年時間,兩歲我才開始全職帶孩子。】不過對於養育寶寶什麼時候都不晚。
我們會有【生個孩子傻三年】這樣的描述,估計就是指孩子0-3歲之間,我們不僅要不斷對孩子說簡單的重複的語言,還要不斷地做出相應的動作、表情、或出示說話內容的相應物品。這些都是對孩子語言的有效輸入。語言能力若無輸入,哪裡來的輸出?而且不僅是父母,孩子周邊的其他人,也需要如此,所以我們一見到寶寶不自覺的就會變成童言童語了。
2. 孩子3歲前必須持續給予語言概念的輸入,切勿急著對孩子說很長的一段話,或者包含多個概念的長句子。 不要誤以為孩子兩歲了 就可以很會說話了,就直接像對待大人一樣說話。孩子在語言概念不足的狀態下,對於無法理解的句子和詞彙他們會自動忽略,於是,長此以往,孩子慢慢就會出現“避重就輕”“抓不到重點”的情況。
3. 語言概念的應用需要重複、固定,在確定孩子完全理解並且已經能夠應用之後,才能在原本的概念的基礎上擴充不同的語詞。
蒙氏的語言教學中也說到,最初我們給予孩子語言的詞彙集中在:名詞、動詞。比如:桌子、蘋果等,吃蘋果,拿蘋果,切蘋果。如此類推,他會透過聽覺、視覺和語言結合形成自己的語言系統。這個是我們經常說的電報句式,主要就是主謂賓。到了三歲左右,正確的豐富的語言概念建立後,孩子在語言學習應用上,能力會擴充套件更快。所以三歲前不急,建立基礎很重要。
切記以上的訓練都要在愛與尊重的氛圍下進行,過多嚴厲和急躁的情景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感覺不好時,孩子的精力都放在保護自己的感覺系統,而不在學習和應用上。
-
6 # 琪琪媽媽30
我認為孩子說話時間的早晚是和父母乃至家庭的其他成員都有關的。我從懷寶寶起,每天都抽時間與寶寶說話,懷孕對著肚子說。生下來後每天抱著寶寶也看著她眼睛說話。久而久之,寶寶會盯著你說話,而且她也會試著說,所以我寶寶很早就會說話,而且說得很清晰,我記得她十個月會四五個字一句的話出來,能讓大人很清楚地知道她的要求。比如她看到爸爸下班回來會說:"爸爸回來了",渴了會說:"寶寶要喝",諸如此類的都能清晰表達。
要是家裡大人不怎麼說話小孩就很晩才能清晰表達。與智力無關,一般來說,女孩說話早些,男孩說話就相對晩些。親子溝通多的孩子語言發展要早於缺乏溝通的孩子。
跟寶寶說話也要注意一些:首先要注意發音和用詞的準確性,儘量用標準的普通話和孩子交流。而不要用兒化音和疊字音,比如吃飯直接說吃飯,而不要說吃飯。再次要多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當孩子一時不知道怎麼說時,父母不要馬上去說出來,要1耐心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孩子當大人般,凡事多溝通。
-
7 # 夕圓1
我認為跟父母關係不大,以我的小孩為例,她說話很早。
我們父母兩人都不是很擅長表達感情,尤其是孩子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得可憐,幾乎對孩子講話的早晚方面不存在影響。我呢,日常帶孩子累得不想說一個字,對孩子講話早晚方面的影響也甚微。
但是,我們九個月開始讀繪本以來,就每天閱讀不間斷。我覺得這個才是讓孩子說話早的原因。我們一歲前會說爸爸媽媽和單字,一歲整的時候會說一些整句,然後進步飛速,一兩個月之後就能完整表達了。我們都很吃驚,周圍的同齡孩子都沒有說話這麼早的,並且我們表達很有邏輯詞彙豐富。
我認真回憶了我們做過了什麼,除了讀繪本,確實沒有其它的會讓孩子說話說得這麼早這麼好。大量的輸入,時間到了,自然就會踴躍輸出了。
-
8 # 寶媽覃小珈
有,太有關係了!
準確地說,是和帶孩子的人有關。因為畢竟現在帶孩子的不見得都是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孩子現在很普遍。
我想說說我自己和朋友的孩子之間的區別。
我們倆的孩子相差一歲,我兒子比她女兒說話的時間明顯要早。為什麼?因為我總是喜歡跟孩子說話,而她常常跟我說不知道跟孩子說什麼。我想這也是很多家長共同的疑問。到底跟孩子說些啥?
其實跟孩子說話,先不要管小孩兒懂不懂,明不明白,這樣他才有學習的來源。我教孩子說話,或者說跟孩子說話,幾乎是從他還是胎兒開始的。等到他出生後,更是不斷的跟他說話。當然只是說一些簡單的詞語。比如,爸爸,媽媽,小狗,小貓,花花……等他自己會吚吚啞啞的時候,就透過一些簡單的遊戲,有意識地教他簡單的發音。我記得他7、8個月的時候最喜歡玩的就是——我和爸爸說一個小動物的名稱,他就說動物的叫聲。比如,小花貓,喵喵喵;小黃狗,汪汪汪;小蜜蜂,嗡嗡嗡;小鴨子,嘎嘎嘎……我到現在還記得他說的第一個超過兩個字的詞是“公鞏起車”,就是公共汽車。雖然當時有點荒腔走板的感覺,可是從那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不到一歲就可以說簡單的句子了。
好多人說,孩子每個個體不一樣,說話早晚也不同。但是我想說,同一個孩子,如果你用不同的方法對待教孩子說話這件事,絕對會影響他說話的早晚。為了孩子流利地表達,做一個會“嘮叨”的爸媽吧!
-
9 # 珍紐倍羊奶粉
幼兒每天交流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他們的成長教育也是由父母決定的,語言也不例外,孩子的說話早晚關鍵就是受父母影響的。
孩子剛出生是不會說話的,至少要等到2歲左右才能說一些簡單的詞,有的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說話早,因為他們認為說話越早,孩子的智商越高,也就越加聰明,其實孩子的智商與語言是沒有關係的。知識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越好,他們的情商,社交能力等等會更加強大。孩子的啟蒙老師就是父母,只有父母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孩子會模仿父母說話,所以,父母最好選擇成人語言和孩子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
1、鼓勵孩子交朋友
父母可以在閒暇的時候,例如每天下班之後,或者是週末時間裡,帶著孩子去拜訪朋友,鼓勵孩子去交朋友,教他們基本的打招呼禮儀,讓他們學會基本的早上好,晚上好的招呼語,這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第一步。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也可以學到一些語句,跟著說一些話,而且還能促進他們的社交能力,讓他們儘早學會說話。
2、不要咿咿呀呀的和孩子說話
父母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咿咿呀呀的和孩子說話。雖然小孩子不怎麼聽得懂成人的語言,但是孩子可以模仿父母的口型,如果你一直咿咿呀呀的交流,孩子也會這樣說話,這便會使得孩子的語言發展較慢,甚至比正常孩子說話的時間更晚。父母最好正常的使用成人語言和孩子說話,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當然父母最好使用簡單的句子和孩子交流,否則他們會混淆,不能理解,阻礙語言發展。
3、父母要有耐心
父母可以每天抽出時間專門用來教孩子說話,在平時講話的時候也要注意語速,不要太快,尤其是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有的父母會覺得教孩子說話特別的麻煩,他們認為小孩子反正也是聽不懂的,就不管孩子的語言問題了。在長期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保持足夠的耐心,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變得更加聰明。
-
10 # 綿媽育兒
孩子的語言發展肯定跟家庭環境息息相關。
孩子從出生到開始牙牙學語,這個階段都是在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如果把一個孩子放在一個沒有交流的成長環境中,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會滯後。
我同事是個超級愛說話的人,她可以一直不停地跟你說很久,在家就對著她兒子說,我是相當地佩服這種愛說話的人,我就不怎麼愛說。照道理說女孩的發育階段,特別是語言方面,會比男孩更早。她家是個兒子,卻是我們幾個同時期出生的寶寶裡,最早講話的,1歲半的時候就能背很多古詩了。
而我們另一個同事,家住的遠,孩子就是姥姥一個人在帶,老人天天沒什麼事就在家看電視劇,孩子就放在旁邊一起看,是個女孩,上小學前基本不怎麼說話(不是不會,是不願意說),超級怕生,看到我們都躲在她媽媽的後面,怎麼逗都沒用,我們走了才會出來。
-
11 # 糖糖小Wei
孩子的發育往往跟家庭環境息息相關的,孩子說話時間的早晚或多或少跟父母心有關係吧,比如說父母主動花時間教寶寶說話,平時多和寶寶交流,教寶寶說話的口型,對寶寶進行良好的早教,帶寶寶多去外面玩玩,鍛鍊孩子的能力。父母要多鼓勵孩子發音,鼓勵孩子成長。
-
12 # 一朵悅讀
當然有關係啦,雖然說孩子的說話能力有先天的因素,也有一個時間範圍。可是,後天的培養也是有一定作用的。看看我們能做些什麼:
1、養育者要多跟孩子說話。
不要以為他聽不懂就不說,或者不認真跟他“溝通”。很多父母覺得跟對什麼都還沒反應的小嬰兒說話像是自言自語,有時候顯得挺幼稚。其實不然,孩子的耳朵和大腦其實在飛速運轉,努力地接收你的訊號。這對他日後的語言能力有很大促進。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說話是很有效的交流方式。
2、用成年人的說話方式。
跟寶寶也要像我們平時說話那樣,有時候有複雜句、長句子,而不是總是用疊字啊,故作幼稚的語言。孩子聽到的語言越複雜,越有利於他之後的語言能力發育。
3、不強求,靜等花開。
每個孩子的語言能力跟說話早晚沒有必然聯絡。有的孩子開口早,卻發音一直不清晰;有的孩子很晚才說話,但是語言能力卻是同齡人的翹楚。所以,父母在種下種子之後,不要總是期待效果能立竿見影地出現。靜靜等待,相信“輸入”得足夠,“輸出”才會精彩。
努力一定有收穫,但是要給與足夠的耐心和愛。
-
13 # 積木育兒
是有一定關係的,我們可以說每個孩子的成長受到遺傳和環境的共同作用,而遺傳的作用,也是從父母的基因中遺傳下來的。
基因遺傳
我們能看到父母小時候說話早的,孩子也容易開始說話非常早,父母小時候說話晚的,能見到孩子也會比較晚。也有醫學研究證實說寶寶說話晚是因為舌根短,寶寶對舌頭的控制力差。但這也不是絕對的,說話早晚還受到注意力、記憶力等的影響,變數很大。
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是我們更能看到的原因,主要撫養人是不是愛說話,是不是能清晰重複跟孩子表達,能不能和孩子眼神有交流的談話、及時給予語言的反饋等等,會影響到孩子對語言的接受、理解和運用。家庭中多語言,方言,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體系建構,
說話早晚並沒有什麼不好
總的來說,我們不能僅憑孩子的幾歲能說話,就判斷什麼。因為自己孩子沒有其他小朋友說話流利就有所擔心。但是也要充分重視家庭中對孩子學習語言創造好的環境,因為語言的建立,能夠讓寶寶更好的跟家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幫助他們發展自我意識和思維能力;已經有研究發現說話晚的孩子會有四分之一有語言學習上的障礙,也可能造成將來學習中的自卑感。
因此,我們不管孩子說話是否流利,早或者晚,有意識的儘量多的跟孩子交流,講故事、唱歌等等。如果確實擔心也可以到相關醫院去做些檢查。
-
14 # 育兒奶爸
一、父母平時要多陪陪孩子,多和他講話交流,這一點很重要!
二、跟孩子說話時儘量使用用普通話,語言環境不要過於複雜。
三、給孩子講故事,唱兒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四、引導孩子講話,當孩子想要某件東西時,嘗試讓他說出東西的名字。
其實,孩子說話早晚並不能決定孩子智商高低。如果真想要判斷孩子智商高度,就要看孩子2歲左右掌握了多少詞彙(300為標準),如果超過這個標準,孩子的智商可能是真的很高哦。
當然,如果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還沒開口說話,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若沒什麼大問題,就耐心等著孩子開口說話吧!
-
15 # 福媽家庭育兒記
父母高質量的陪伴以及恰當的引導能夠有效的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在平時陪伴的過程中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式幫助孩子學習早說話。
給孩子描述他正在觀察的事物 這個從寶寶一出生就可以開始做,寶寶常常會盯著一件物品細細的看,我會順著寶寶看的方向告訴他這是什麼,顏色是哪一種以及形狀等,雖然寶寶還不能理解我的語言,但是語境浸潤也是對寶寶語感的一種刺激。
給孩子說大人話少用重疊娃娃語 許多父母和孩子說話常用重疊語詞類的娃娃語比如“吃飯飯”、“睡覺覺”、“拉粑粑” ,感覺這樣講比較可愛孩子更容易接受,其實不然,長期大量使用這類似的語詞模式反而增加了孩子的理解難過,孩子進入大人的語境還需要把這些詞彙再轉換一遍,一定程度上延遲了孩子的語言表達力。
給孩子正面的積極的迴應 寶寶大約三個月的時候就會發一些簡單的母音a、o等,到五六個月會無意識的喊媽媽,七八個月會有意識的冒出媽媽等簡單的語詞,不管寶寶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爸爸媽媽都給予積極迴應,或重複寶寶剛才的發音或者大聲迴應。比如寶寶喊媽媽,媽媽需要停下手上的事情看著寶寶答應“哎”並適時鼓勵,讓寶寶知道原來這樣說是對的,這就是媽媽。
這是我在平時和寶寶互動的過程中總結的一些小方法,方法並不唯一,每一位用心的爸爸媽媽只要細心觀察並全情投入到寶寶的陪伴中,一定會發現許多適合自己的方法。也不用太操之過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說話早晚也不代表孩子智力高低,用順其自然的態度給予孩子良好的引導,用心耐心的過程已經在孩子心裡播下愛的種子,撒下幸福的花瓣。
-
16 # 全媽育兒手記
孩子說話時間的早晚肯定和父母有關,這裡的有關,不是指的遺傳,而是說父母給孩子營造的環境,還有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以及父母是否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語言方面的能力。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孩子開口說話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自身口腔的發育是否已經達到開口說話的水平。第二,孩子詞彙量的積累是否已經到了可以開口說話的程度。簡單來說,一方面是生理上的發展;另一方面是心理上,開口到底要說什麼。
針對上面兩點,父母的關注度,是否有意識的培養自然決定了孩子說話時間的早與晚。
那麼爸爸媽媽到底應該怎麼做呢?首先在孩子小的時候根據孩子月齡的增長,要不斷的調整輔食的形狀,遵循從稀到稠,從細到粗的規律,根據孩子口腔的發育和身體的需要調整輔食。特別是到了新增固體食物的時候,一定要按時新增,否則孩子的口腔就無法得到正常的訓練,發育自然就會比別人晚,會影響之後開口說話的時間。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要多多跟寶寶說話。孩子小小的時候只是聽,很多父母覺得不重要,其實這正是孩子大量積累詞語的一個過程。有些寶寶其實年齡也到了口腔發育也到了為什麼,但是一直不開口說話很多是因為他的詞語積累量不夠,他不知道開口能說什麼。同時爸爸媽媽也要多鼓勵孩子說話,透過延時滿足,向孩子提問等方式,多多給孩子說話的機會。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有他自己的發展時間表,所以早一點晚一點,在確定孩子生理發育沒有問題的情況下不用過於擔心。
-
17 # 喵嗚做輔食
當然有關係。之前在這塊上沒有太大的感覺,後面有了對比之後,才知道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我家孩子一歲多,隔壁鄰居也有個一歲多的孩子,比我家的大三個月。但孩子說話的能力感覺卻不像只有兩三個月的差距,鄰居家的孩子現在只會說爸爸媽媽、嗯、好,而我家孩子現在除了說這些外還會其餘的一些語言(這個真不是我自個兒誇我家孩子,鄰居孩子的媽也說了我家孩子說話比她家的強太多)。我們在聊天過程中她也問過我為什麼她家女兒都不喜歡說話而我家孩子有的沒得都能出點聲?我說:你得跟你家孩子經常說話,經常聊天,不要覺得孩子聽不懂說起來沒意思。其實這年齡段的孩子不管是學習力模仿力記憶力都處於黃金時期。孩子接觸的多了,自然而然學到的也多了。
這點上我覺得我做的還可以。現在覺得自己每天就跟機器一樣不停歇地跟孩子說話聊天,教她認物說詞和她聊天。欣慰的是我今天聽到了孩子第一句較多字的話:“媽媽,公交車走了。”雖然她說的字還不太準,但我能聽出她說的句子意思了。
還有一點我基本上不跟孩子說重疊字,比如球,籃球就籃球,足球就足球。一是覺得說重疊字感覺矯情二是經常跟孩子說重疊字也不助於孩子養成用正確說話用語習慣的形成。
-
18 # 天使媽咪寶貝
排除病理因素,孩子說話時間的早晚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本也應該是陪孩子時間最多的人,然而現實中,許多孩子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將孩子交給老人帶,而有部分老人只能照顧孩子的吃喝拉睡,管不了教育問題,不知道如何給孩子交流,導致孩子語言刺激過少,開口說話就晚。我帶孩子出去玩,總能遇到老人帶的孩子只會說爸爸媽媽的。
帶孩子上早教課,還聽老師講到一個案例,說一個小女孩兩歲多還不會說話,問父母之後瞭解到,這小女孩是二胎,父母沒有一胎是那麼上心。這真是人們常說的“一胎照書養,二胎照豬養”的真實寫照。
孩子語言發育是有敏感期的,從孩子開始能夠發音時他的語言學習就已經開始了,起先是吚吚呀呀的練習,接著是單字的出現“媽媽”“爸爸”是我們聽到的孩子的最早的語言,然後是詞—短語—短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使用語言內在的功能,經過了這幾個階段,我們發現從語言模仿開始,一直到發現語言的美妙,孩子的語言就這樣發展起來了。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在敏感期期間,父母多和孩子交流,能刺激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作為孩子父母,帶孩子可以請老人幫忙,可孩子的教育可不能放任不管,孩子成長過程最重要的也就那麼幾年時光,錯過了不會重複,因此必須爭分奪秒為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助力!
天使媽咪,國內知名三甲醫院護師,從事護理工作近十年;榮升媽媽後,專注育兒,致力於親子教育,分享孕育知識及心得體會。
-
19 # 科普宣傳
這個是不容置疑的,在嬰幼兒時期,孩子接觸最多的是家人、父母!然而,我們每天的對話都是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父母的言行舉止,一言一語都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
平時我們和孩子說話,就要多說
嬰兒時期寶寶還不太懂我們的語言,大多數都是以笑、哭來表達,父母應該盡力溫柔呵護!
幼兒時期我們就應該以papa、mama來啟發孩子如何發聲,慢慢孩子就會組織自己的語言!
但是說話也有技巧,什麼時候說什麼樣的話呢?誇張語法誇張表達,如果加上動作表情,那就更好了!溫柔的時候要表現出愛意,對孩子的保護!
每個父母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一身,多陪孩子,多愛孩子!
-
20 # 吾家有女520
是有關係的哦。記得一同事和我講我,她妹家孩子兩歲多了還不太會說話,正常孩子兩歲多已能說很多個詞了。去醫院檢查,一切都正常。後來經過詳細瞭解,才知道她妹很少和孩子交流。她妹夫長期在外出差,家裡只有她妹和孩子在家,她妹認為孩子那麼小,什麼也不懂,也沒什麼要說的。所以經常是自顧自的玩遊戲,只要孩子吃飽不餓,不哭不鬧就行了。
而實際上孩子的語言發育是可以從孕期就開始的。有很多孕媽媽在胎兒幾個月時就給聽莫扎特、貝多芬名曲等,孩子出生後對音樂的敏感度非常高,聽到熟悉的音樂孩子就不自由主的手舞足蹈。這樣的孩子往往語言發育都特別好。在我家孩子出生後,我就經常和孩子交流,寶寶給媽媽笑一個,媽媽給你唱首歌吧,給你講個故事吧,這是奶瓶,那是電視,那隻會叫的是雞,等等,我家孩子六個月左右就會叫爸爸媽媽了,一歲多已經會說很多詞還有簡短的句子了。所以我個人認為孩子說話早晚還是和父母的影響和教育有關的。
回覆列表
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都不相同,就語言表達這一點來說,家庭教育肯定是有很大影響的。
孩子開始咿咿呀呀的發音了,父母親應該鼓勵他們自己表達,而不是自己代勞。我家孩子十一個月開始發“爸爸”的音節,只是聽起來像,但不能完全聽分明。相信很多父母親都有這個階段,就是孩子無論發了什麼音,你都能立刻找到詞語來代替,感覺他說的就是你想的。事實上,孩子可能只是試著在發音,並不像我們所預期的那樣。這個時候,父母親要做的不是機械地重複孩子的發音,而是引導他多“說話”。他們說得不明白,但是可以聽得很清楚。因此,語言引導的關鍵是,父母親怎麼說,孩子接收到的是什麼。
孩子長期處於一種學習的狀態,一切他所能感知到的新鮮知識,都會在他的大腦裡形成一種條件反射。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