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夢夢茹吖
-
2 # 花好月圓134398451
讓她做什麼事情都限制時間,即使到時間做不好也沒關係。最起碼讓孩子有了時間觀念,慢慢就會覺得,我這個應該多長時間幹完,那個多長時間幹完,時間觀念就慢慢有了。時間長了,慢慢就會快的。
-
3 # 答題達人秦某人的大哥
很多孩子都有這個問題,也是因為孩子自主規劃自己的時間機會少,都是大人去安排督促,孩子就很被動,以前我們家孩子也是,後來我給他報了慧成長的情商教育課,慧成長的課上幫孩子明確了每天事情重要性排序,並且孩子有了給任務一個期限的意識,效率提高了很多。
-
4 # 新書釋出匯
以下是文字版:
一、建立孩子的時間觀念
首先要幫助孩子建立和明確時間觀念,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有具體的認知。父母可以先將孩子的日常活動記錄下來,再和孩子一起仔細評估這些日常活動應該花費時間的長短,並對每件事情的輕重緩急進行判斷。最後設定好標準的時間,和孩子共同完成,讓孩子對時間有明確的認知,並感受到時間管理後可以留下自主時間的樂趣
二、提高孩子做事速度
在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時,父母要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向孩子傳遞積極的暗示和期待,激發孩子的興趣和信心。
設定好每日的時間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作業量地使孩子逐漸養成學習上的生物鐘,讓孩子每日能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更有效率地進行學習。
建立獎勵制度,包括言語上的表演還有物質上的獎勵。
和孩子規定好遊戲和娛樂的時間,培養好孩子的自制力。
三、完善孩子做事的準確性
和孩子一起定下目標。目標可以不斷調整來適應孩子,要合情合理,滿足孩子的能力範圍,能夠讓孩子在達到目標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若是制定的目標讓孩子感覺到吃力,就要想辦法將目標分解成階梯狀的小目標,透過言語上的鼓勵一步一步地引導孩子完成,慢慢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防止孩子出現牴觸心理。
四、提高孩子做事效率,克服浪費時間
在孩子的培養教育過程中,家長總會無意識地出現雙重標準——對孩子的好行為標準較高因此而忽視很多正確的行為,卻對孩子不當的行為的容忍度較低關注度較高。而長此以往這樣的情況會讓孩子誤以為只有錯誤的行為才可以獲得家長的關注,這使得孩子出現錯誤的次數不斷增加。因此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孩子優秀的一面,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的行為,從而提高孩子做事時的效率。
五、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是孩子第一模仿的物件,所以父母需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則。沒有誰是生來便會做父母的,每一位父親、母親也是在不斷學習中學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家長。所以為人父母有壓力和情緒是正常的事情,但個人的情緒必然會影響到整個家庭,這對孩子的教育尤其重要,所以更要在家庭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父母也需要足夠的自主時間,做一些能夠讓自己身心放鬆的活動;當感覺壓力過大時,要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找幾個親朋好友一起聊一聊,傾訴會讓人覺得輕鬆很多;當感覺自己的情緒有些難以控制時,讓自己脫離當前的情境,用除錯性的自我暗示讓自己冷靜下來。
總的來說,父母可以先按照孩子每天的生活規律列出每天起床、上學、吃飯的具體時間表,再根據時間表慢慢調整孩子日常的作息習慣、寫作業習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要透過留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時間讓他們瞭解到,當不磨蹭、不拖拉地做完每日作業後,可以有更多的娛樂時間。在培養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樣,用積極的情緒和心態對待這一過程中的曲折,用希望迎接最後質的改變。
時間管理不是短時間就能養成的習慣,但是隻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最後的結果一定盡如人意。
-
5 # 智慧職場
首先,明確一點,面對一個問題的最好方法是對這個問題的消除,而非“解決”它,對小孩子的時間管理也是如此。
那怎麼讓時間觀念缺失這個問題消失呢?那就是養成習慣,孩子並非不知道早上七點要起床,也許他只是沒有對早上七點起床這件事習以為常,當他習慣了七點起床,那就沒有刻意去“管理”時間的必要了。所以時間觀念的養成其實就是在培養一個習慣而已。
早起的人會經常早起,熬夜的人會經常熬夜,大體如此。
所以,要學會時間管理,方法並非是學習時間管理的理論,而是結合需要去做,做一次,做十次,做一百次,然後就有習慣了。
為什麼有些人做的過程那麼痛苦?而且最終也沒培養成習慣呢?那是因為孩子覺得這件事不重要,所以身體會不自覺地抵抗。這個問題就並非是時間觀念的問題了,而是價值觀的問題了。
-
6 # 工科生媽媽大不同
說一下我的方法吧,要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首先要給孩子建立時間的觀念,包括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做一件具體的事分別需要多少時間,時間的長短是怎樣?
首先針對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媽媽們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作息時間表,時間的一欄不是寫數字的幾點幾分,而是要畫鐘錶的指標,這樣孩子可以對照家裡鐘錶的指標位置知道是不是到時間了。要做的事也用畫的,把場景畫出來,或者把這件事需要的工具畫出來,譬如刷牙可以畫牙刷。
針對時間的長短這個問題,可以利用一個小工具——沙漏,買上幾種常用時間沙漏,3分鐘刷牙,10分鐘整理玩具,20分鐘吃晚飯等等。
等這些事都做成了習慣,不再需要媽媽提醒時就可以開始引導孩子合理安排時間。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學習認識鐘錶,準確讀出幾點幾分,可以讓孩子自己畫作息表。
-
7 # 兜麥麥
我覺得不在於怎麼教吧。
首先我們來分析,家裡人尤其父母有沒有做好時間管理?如果沒有,我們是不是先想想我們自己如何做到?對於孩子來說更多的是模仿大人還有就是每次一步步試探父母的底線或者說是家庭原則的底線。
其次時間管理這個話題,及時成年人我感覺也難做到的。所以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吧。先從每天的事情規劃好。或者先來規劃下放學到家一直到睡覺這段時間吧。讓孩子自己做主,哪個時間段做什麼,也許孩子更愛執行。
-
8 # 戰拖成長學院
心理學家發現,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也幫助我們自己培養準確的時間感,提升定時能力。
這對於拖延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拖延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時間的主觀化,覺得時間非常充足,晚點再行動也不遲,由此導致我們一次次地重蹈覆轍。
1.練習判斷時間
你能精確地預測完成一件事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嗎?有時候人們會低估所需要的時間,他們認為:“我可以在兩個晚上看完《戰爭與和平》。”
有一個辦法可以克服時間的主觀觀念,提高你對時間的判斷能力,那就是將你對完成時間的預測與實際使用時間做對比。例如,預估一下早上從你聽到鬧鐘鈴響到你離開家裡的時間,然後拿它跟你實際記錄的時間做對比。
2.學會利用零碎時間
著名的時間管理方法——瑞士乳酪法,就是指利用零碎時間,而不是消極等待整塊的時間段出現。
這個方法對你啟動一個專案,或者啟動之後使之保持連續性,都有非常大的好處。如果你讓自己認識到“小有所成”也有其價值,那麼利用零碎時間會讓你事半功倍。
3.預防意外干擾
根據墨菲定律,“任何可能出錯的事情都會出錯。”
有時候越是在我們因為拖延而變得時間所剩無幾急於趕時間的情況下,越是忙中出錯。所以在行動前應該提前一段時間,避免出現意外導致時間不足以保障目標的完成。
4.委派任務
委派任務是提高你的時間使用效率的一種方法。如果你將一部分工作量交給其他人,你的負擔就有所減輕,並且還可以有時間專注於其他一些事項。
5.不要太分散精力
過於忙碌本身是否就是拖延呢?如果是利用忙碌來逃避更為重要的事情,那麼你可能就是在拖延。
6.找出你的最佳時間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自然的生物節奏,想一想一天當中什麼時候腦力最旺盛,什麼時候體力最充沛,什麼時候精神比較差。
很多拖延者的問題都是因為,他們不肯接受這樣的事實——總有一些時間裡,你不是最佳狀態。最終我們都要承認,你不能在所有的時間都以最佳狀態工作,也不能在任何你認為你應該有最佳表現的時間裡,都做出最佳表現。因為我們都是“正常人類”。
--
-
9 # 一漫
關於教育問題,朋友的一句話使我印象深刻。
那是在逛廈門大學的時候,朋友突然說:“小時候,我媽只跟我說考不好會捱打,怎麼不告訴我考好了能來這麼棒的學校。”
希望所有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多思考,除了威脅逼迫,是不是可以換種方式。
"你不去寫作業會挨罰。"
換成
“你寫完了作業可以做自己更喜歡和感興趣的事。”
-
10 # 桑芯
在孩子的觀念裡他是不懂什麼是時間的,那怎麼樣讓他們知道時間這個概念呢?曾經看過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的時間觀念教育,我覺得非常好。她的孩子每次出去玩的時候,她會算好時間。差不多的時候會告訴孩子,你還有5分鐘的時間可以玩。然後5分鐘後告訴孩子時間到了我們要走了,孩子不願意,哭鬧。她是不理會直接帶走的。幾次之後孩子就知道了。媽媽再說還有多久時間就要結束了的時候,他會趕快撿自己喜歡玩的抓緊時間玩,時間到了就乖乖走了。我覺得這個方法就挺好的。
-
11 # 教育秀秀看
關於孩子時間觀念的問題,我們通常說一個什麼樣的孩子背後就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家庭,首先作為家長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某些事情上,你認為自己是比較遵守時間的,但是在孩子的眼睛裡其實你也不是有時間概念的一個人。你可以先自省一下。
第二方面,媽媽說提到的讓他去上課時他就磨蹭的不行,就在家裡玩兒來玩兒去,那我們想想看為什麼到點了上課他要玩兒呢,他根本沒有上課的概念,就要考慮這個課到底是他喜歡的還是被迫的,幼兒園階段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那我們怎麼辦呢,第一,在他的生物鐘裡面可以給他設定幾個比較關鍵的時間點,有自己自主的去安排遵守時間,比如說起床,在他晚上睡覺之前我們跟他有先做個約定。明天早晨幾點起床,有孩子自己去設定小鬧鐘,那麼當時間到了的時候,他會自然而然的遵守,因為這個時間是他自己設定的。但是這樣的方法並不是要把他生活排的滿滿的,所有時間都由他來安排,因為他畢竟是孩子,不能夠做的那麼完美,所以我們把一個或者幾個重要的時間點跟他一起約定。當他遵守了我們就放大化的表揚他,當他沒有遵守我們就拿出來做一個分析並且引導他下次要遵守時間。
第二,如果我們要用警告的方式,要先給孩子時間,比如說與孩子一起商量做完這件事需要多長時間,還有五分鐘,我們必須出門衣服,你需要穿好,我在門口等你,當還有三分鐘的時候,你就再一次的提示他,還有三分鐘,如果你穿不好,你是什麼樣,我就會把你拽出去,你就是什麼狀態。之後時間到了家長要言出必行,如果他一隻鞋沒穿好,我們就把他拉出去,那隻鞋幫他拿上,讓他一隻腳光著腳,一隻腳穿著鞋,無論孩子如何哭鬧我們都要這樣做,告知他這就是他不遵守時間要承擔的後果,只需要一次,孩子就知道你是個有時間觀念的人,你是個有原則的人,這樣下一次就會遵守時間了。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12 # 尚旻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通常是父母沒有讓他對自己的拖延承擔責任,他無法真實的體驗到那個後果,就建立不起真正的時間觀念。
比如說,上學遲到這件事,人都有惰性不想起床,孩子沒有自控力。但遲到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自尊心受挫,他自己體驗到那個不舒服的感覺,就會不想遲到,就會自己去克服不想起床的阻力。但是家長為了他不遲到,去催他,這件事就變成了家長的責任而不是他自己的,他是為家長做的,還會提條件,家長再去滿足他的條件,這件事完全本末倒置,成了他控制家長,和家長講條件的機會。
培養孩子好習慣,正確的方法是讓他對自己的行為承擔結果,設定一些獎懲規責,而且家長一定要嚴格執行,並且表達信任孩子通管理好自己。這樣不僅有助於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提升孩子的自信和責任感。
-
13 # 職媽育筱娃
第一,接受,大部分孩子都是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他們還沒有辦法分清主次,對於時間概念不強,專注力不夠集中,所以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走注意力,這是孩子成長必經階段。我們大人要先有這一點認知。
第二、改變方法
1、當孩子拖拉,父母訓斥、嘮叨,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抗,因為他感覺他受到打擾,自我空間被侵犯了,這是人之常情,很少有人喜歡被訓斥唸叨的,所以放棄不理性做法,催是沒有用的,不僅帶給父母焦躁情緒,孩子也跟著受到影響,得不償失,放棄催促等做法。
2、不催怎麼辦?會遲到,這是一部分家長的擔心,分享一位朋友做法,他面對孩子拖拉,明確跟孩子說還有多少時間就要上學,讓他在時間前做好準備,出門去,時間一到,不管孩子吃飯了嗎?還是穿衣服,直接帶孩子出門,重複幾次,孩子自己承受拖拉沒完成事情後果,例如餓肚子、忘記東西等,自然而然知道提前準備好。所以讓孩子自己承受他拖拉的後果。
提醒下,採取這個做法前提,家長一定要留給孩子充裕的時間,提前起床,做好早餐等等,家長晚起來,然後把自己搞的匆匆忙忙的,時間很緊張再來指責孩子動作慢,那麼問題其實在於家長,孩子本來動作就比較慢,只有留給孩子足夠時間,孩子才能有秩序做事,
總而言之,正確認識孩子行為,拖拉是正常的,因為孩子動作慢,專注力分散,時間概念低,家長要正確認知,然後改變方法,給予孩子足夠時間去慢慢做事。
-
14 # 巧劇評
雖然對這一塊不擅長,但是身邊的經驗告訴我們,孩子不願意上學,並不是上面說的,孩子沒有自理能力不自制,沒有時間觀念等等,更多的是孩子在學校碰到了問題,這些問題對於大人來說是小事,對他們來說卻是接近崩潰的邊緣了。
比如,最好的朋友最近也沒來上課,最好的朋友轉學了,昨天老師批評了而不敢告訴你......
如果家長不積極引導,不關心,一味批評嚇唬,帶來的是更大的逆反,以後甚至厭學。
所以,建議你心平氣和跟他聊一聊,問問學校裡是不是發生了什麼?
-
15 # 洪太太
孩子小,本來就是要大人的督促,讓他從小養成做事不拖拉。
我兒子小的時候也是這樣,上學他了不著急。也是沒有時間概念。
1.要想孩子改掉這個毛病,首先大人要做好榜樣,比如我們說九點出門,到了九點我們就要出門。如果他磨蹭的話,就讓他在家裡別去。這樣堅持 下來,他就知道,到點了我們就要走的。
2.和孩子一 起制訂個日常計劃,生活作息表,堅持履行,幾點該幹嘛就幹嘛。剛開始的話要陪同孩子一起進行,幾天後孩子自然成為習慣了。
3.我兒子以前從來不整理書包,每天早上我就要幫忙一起整理書包,每天早上搞得很匆忙,生活日 息表裡面我增加了一條,每天睡前都要整理書包,現在兒子都不會我叫 ,他已經習慣了每天睡前整理書包。
4.給孩子準備一個小鬧鐘,讓他自己計算,他吃飯用了多長時間,他做作業用了多長時間,激勵他一天比一天提前幾分鐘完成,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時間觀念就建立起來了。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更需要我們家長的督促與引導,做家長的一定要有耐心 ,父母也一定要不斷的學習,。與孩子一起進步。
-
16 # 歡丸媽媽陳霜
建議帶孩子學習一下小學生時間管理。小朋友一般來說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就已經認識時間了,爸爸媽媽可以在這個時候,甚至比大班還要早,就幫助小朋友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
-
17 # 黑門拾穗
今年2月份去臺灣旅遊,正好住在一個朋友家,她們家有2個孩子,一個5歲的男孩,一個3歲的女孩,兩個孩子時間觀念都很強,不僅守時而且更懂得尊重別人。
第2天晚上我們在客廳聊天,孩子媽媽離開的時候,5歲的孩子問我“阿姨,我可以玩一下您的手機嗎?”“當然可以”“那能玩多久呢?”我驚訝孩子這麼小對於這麼富有吸引力的手機竟然還有時間觀念,“那就10分鐘吧”“好的”,那個男孩高興的答應後,立即抬頭看了一下牆上的大掛鐘,“那就是8:20我會還你的”,我點點頭,果然10分鐘後他主動過來把手機還給我,我很好奇這麼小的孩子怎麼這麼強的時間觀念,後來問了孩子的媽媽,才知道,爸爸媽媽的時間觀念都很強,從孩子兩歲開始就教孩子認識鐘錶,告訴他如何認識時間,每次玩耍的時候都會用時間來限定好時間,說多久就是多久,從不妥協,說幾點睡也從來不拖延,孩子都很樂意遵行,因為知道家裡的規矩。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1.孩子本身是沒有時間管理的概念,需要父母從小在家教導,越早越好。
2.父母指定好的時間規則,自己要遵行,不要因為孩子哭鬧就妥協。
3.時間管理不只是管理時間,更是合理的安排大小事情,分清主次,做事更有條理分寸;
4.時間管理的目的是讓孩子更懂得自我管理,6歲以下孩子的自控力都比較弱,不要制定太離譜的時間表,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制定合適的時間管理表。
5.教孩子時間管理要從孩子喜歡的事開始,比如看動畫片,玩玩具,捉迷藏等,從這些小事培養,時間久了孩子的時間觀念就會越來越強。
6.時間管理的目的是讓孩子更能與人與事和諧,性格更嚴謹準確,辦事更可靠踏實。培養的晚了花費的時間精力會更多,父母要有耐性耐心,看到孩子的進步要鼓勵。
7.同時平靜的告訴孩子不能遵守時間的後果是什麼,讓孩子學會自己為自己負責。比如我的兩歲多男寶,在外面玩沙子到了午飯時間也不願意回來,我就會告訴他,到了12:30如果你還不回去下午動畫片就不要看了,他很快就會乖乖的跟我回去了。
-
18 # 夏令營的故事
7歲的鬧鬧最近讓媽媽很鬧心,而起因往往都是一些小事。比如,週六的早上,媽媽約好9點和同事一起帶孩子去公園,可是,鬧鬧玩起玩具沒完沒了,媽媽三番五次催促其收拾玩具後,鬧鬧依然不理會。眼看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媽媽生氣地把玩具收了起來。這下,鬧鬧開始反抗,尖叫,哭鬧…….這徹底激怒了這媽媽,開始使用“武力”,一場“戰爭”爆發了。
這樣的案例並不特殊,很多媽媽都深有體會,畢竟對於低齡的孩子來說,時間觀念很差。在朋友的介紹下,鬧鬧在西點軍事夏令營進行了為期兩週的培訓。這裡沒有嚴苛的訓練和呵斥,而透過課程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完成任務中明白時間的重要性,同時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好習慣。而鬧鬧媽媽也得到了教練的點撥,學會了溝通的技巧,母子二人不再上演“大動干戈”之事。
-
19 # 萌媽百寶箱
從孩子3歲開始就可以讓孩子學習獨立的自我管理了,從小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孩子對時間的管理。
我的一個小侄女現在上小學一年級了,做事情特別慢吞吞,每天上學前那段時間也特別讓她媽媽抓狂。她媽媽總是抱怨孩子怎麼一點都沒有時間觀念,做作業也是特別拖延,導致晚上睡覺的時間也是越來越晚。晚上睡得晚,早上就不能按時起床,本來動作就慢,所以每天上學前的時光總是要催這個催那個,像“打戰”一樣結束。
其實,家長只要掌握好方式方法,結合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想要培養孩子自我管理時間的能力也不是一件難事。多瞭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自主提問,自發地去行動,這是兒童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
父母學習理論知識後再應用到實踐中去,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瑣事中去體驗,去嘗試,去失敗,相信我們的孩子每天都是在摸索中成長。自身的體驗,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
對於孩子來說,首先要學會的是每天早睡早起,有規律地過好每一天是學會時間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規律的生活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還能培養孩子的時間感。
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馬學會的技能,這需要父母和孩子一同努力,每天實踐,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而養成的習慣。
推薦父母們可以閱讀《合理安排時間》,作者【日】高取志津香。這本書裡介紹了許多具體可以實操的訓練方法,在每天的訓練中,加強孩子時間意識,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時間的能力。
-
20 # 子謙媽媽育兒經
想要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放棄催促、嘮叨的方式,多鼓勵孩子
當孩子磨蹭、拖拉、懶惰時,父母真的是特別煩,恨不得自己沒有生過這個孩子。接著就是對孩子一遍遍的催促,或者一頓貶低,實在不行就拉過來揍一頓。
父母以為自己一遍遍的催促孩子應該聽進去,可事實上是,孩子覺得自己的什麼都做不好,變成習慣性無助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動物時發現,當他把小狗關在籠子裡時,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起初狗在籠子裡狂奔,驚恐地哀叫。多次實驗後,再次面對蜂音器的響聲,小狗已經不去狂奔了,而是不等電擊挨著它,就開始倒地呻吟。
父母不斷的催促、提醒讓孩子覺得自己怎麼都做不好,達不到父母的期望,使得孩子的心靈受傷了,因此就會拖拉、磨蹭。
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多誇誇孩子,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能夠認可自己,覺得自己可以做到。
二、分解目標
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比如晚上的作業,都做完需要2個小時,那就可以讓孩子一個小時內做數學,提前完成,剩下的時間可以支配,比如孩子30分鐘寫完,那剩餘的30分鐘可以讓孩子自己支配,或玩遊戲,或看電視,他想幹嘛就幹嘛。
關於怎麼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需要一個系統的學習,不只是有孩子的任務,還有很多事情時需要父母配合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很實用的一本書。
回覆列表
成因一: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孩子生活上沒有規律,沒有規律意識便會使孩子在做事時有很大的隨意性。當孩子做事隨意性持續久後,便養成這種無條理磨蹭拖拉的壞習慣。無條理的生活,很難讓孩子對時間進行關注,當孩子缺乏時間的觀念和意識時,便對時間的長與短,多與少無從知曉,甚至根本不清楚時間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成因二:孩子缺乏做事的連續性。從磨蹭拖拉的孩子做事情況來看,幾乎都是邊做事邊玩兒,或者一件事沒有做完就轉而去做其他的事。這種做事的不完整性讓孩子很難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拿到寫作業中來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基本上寫著寫著作業就開始東張西望,或者玩弄手裡的文具,或者起身去吃東西,或者去衛生間,或者不停地問家長這道該怎樣做等。可是再看看一些家長,害怕孩子不認真寫作業便陪伴在孩子身邊進行監督,時間長了便給孩子養成依賴性,家長在身邊時孩子會不動腦筋等著要答案,家長不在身邊時心思根本不放在思考和寫作業上。
成因三:孩子缺乏學習習慣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建立在擁有生活習慣養成的基礎之上的,孩子在清楚時間的意義,做事有節奏性後,才能在習慣養成的步驟下,一點點建立起學習的習慣。從上面幾個例子中可以看得出孩子連最起碼的生活秩序都是亂糟糟,如果家長只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學習上,那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成因四:家長自身缺乏時間觀念。透過與有問題的孩子家長的交流,發現家長們身上有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家長們都缺乏時間觀念,甚至自己做事本身就沒有條理,看似每天正常飲食起居上下班工作,但實際上家長這種粗線索的生活規律並沒有完全細化,仍然有很大的隨意性。比如早晨起床這件事,做為家長只是認識到要起來給孩子做早飯好讓孩子按時去上學,並沒有針對孩子責任心方面去培養孩子按時起床的意識。
成因五:家長缺乏良好的習慣養成。我透過多年的實踐觀察發現,如果想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父母雙方必須都要擁有好習慣養成,否則孩子會和習慣較差的家長一方學習,這就是懶惰的消極影響因素,因為懶惰可以讓生活更隨意,不受約束。當孩子受懶惰消極家長的習慣長期影響後,便會把好習慣一點點破壞掉。
成因六:孩子受隔代教育的影響。有一些孩子明明在父母身邊有好的習慣養成,可是一到爺爺奶奶身邊後,這種習慣便會因受老人的溺愛和放縱被破壞掉。如果家長沒有好習慣養成,則孩子受隔代教育更為突出。經常聽一些家長說自己工作很忙很累,不得已只能把孩子交由老人來照顧生活和上學放學的接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讓孩子因為老人在生活中的包辦代替而逐漸失去責任心,失去自我做事的動力。
成因七:家校結合呈現一邊倒現象。很多家長在平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忽略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單純認為孩子上學到了學校有老師管著自己就可以不用太操心了。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磨蹭拖拉等現象如果家長髮現的早,及時和老師做了解,與老師一起商量解決的辦法,在老師的配合下是很容易解決的。但如果家長長期忽略了與老師進行交流,不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能及時解決孩子出現的一些問題,積累久了便讓孩子養成了壞習慣,壞習慣一旦得到鞏固這時再去解決,家長可能根本無從下手。
面對上面分析出的成因,給出解決的建議:
方法一:家長要重視自身生活習慣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建立秩序感基礎之上的。比如全家人共同制定一份作息時間表,家長和孩子共同進入統一的作息時間,這對孩子來說非常關鍵,生活作息時間同步,可以帶動和影響孩子逐步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節奏。當然這裡對於幼兒或者小學低年級孩子來說,在培養孩子生活習慣之初,家長必須要犧牲一些時間,和孩子做到同步,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則可以在好的生活習慣已經鞏固和定格的情況下有所改變,家長和孩子分別執行自己的作息時間,這樣一來,孩子會很容易透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按著自己的生活節奏進行。
方法二:要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規則。合理的家庭規則內容可以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在家長榜樣作用的影響下,孩子會逐步適應規則所約定的內容。當然,這裡家長必須要清楚,家庭規則的實施要有一個從寬泛實施到逐漸細化的過程,開始的時候千萬不不必求孩子必須都同時做到,而是應逐項去落實和鞏固,讓孩子有一個漸次適應的過程。對於已經養成不良習慣的孩子來說,家長需要下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去培養孩子的遵守規則的意識。如果家長缺乏耐心和毅力的話,孩子的習慣培養會呈現階段性反覆,甚至會放棄堅持,直至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方法三:家長要培養孩子做事的專注性。經常磨蹭和拖拉的孩子往往做事耐心不足,或者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導致注意力轉移過快,最後造成做事時用時過多,效率很差。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結合生活習慣養成進行,抓一兩件事來鍛鍊孩子,在引導和鼓勵下讓孩子多一些耐心把一件事完整做好。如果孩子缺乏做事的經驗或者方法,家長可以做以示範,來讓孩子同步模仿,透過家長的激勵和帶動會讓孩子學會關注做事的細節,逐漸增加耐心,不斷提高孩子完整高效做事的自信心。
方法四:家長要讓孩子清楚時間屬於自己。缺乏時間觀念對孩子來說這是很正常的事。但如何讓孩子把無形的時間變為有節奏的把握呢。需要家長給孩子引進時鐘概念,用鬧鈴定時的方式,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得到時間提醒。透過時間加減法(在講座中有具體的描述)逐步鞏固孩子的時間意識。為了讓孩子清楚時間的支配和使用,家長可以結合孩子的生活作息時間,或者每一次寫作業來著手。比如與孩子一起來製作一份時間使用的表格張貼在臥室或者書房裡,孩子每主動完成一件事,統計一下用時是多少,透過這種有意注意會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有形性。透過階段性的時間統計,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時間的量化分析,讓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表現,在家長的鼓勵和表揚下增強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孩子時間自我管理意識。
方法五:家長要和老人針對孩子的教育做理性溝通。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兩代人在教育孩子方面觀念不一,溝通相對較少,導致在教育孩子遵守作息時間和遵守家庭規則方面形成漏洞,其後果是孩子很容易鑽管理和教育的空子。比如誰管的少孩子就願意和誰在一起,誰管的嚴格孩子就會不喜歡誰。這樣的現象很容易讓孩子形成看人下菜的心態,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所以,家長必須要和老人把孩子的表現情況適時和老人做交流,徵求老人的意見,儘可能讓老人與自己在教育方面保持同步。如果確實難於溝通,家長只能想辦法和老人分開住,不在一起生活會讓老人嬌縱孩子的機會相對要少些。
方法六:家長要利用好親子溝通的機會來引導孩子。很多家長常常忽略與孩子相處時的細節教育機會。比如接送孩子上學和放學的路上就是非常不錯的機會,可以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感受,在課堂上的表現,聽課的效果,以及對老師的看法和想法等。只有瞭解了這些情況,家長才能合理引導孩子,讓孩子對正確聽課,接納並喜歡老師,使孩子清楚上課認真聽講是對老師辛苦付出的最大尊重。比如利用晚睡前的交流,可以讓孩子把一天來的遇到的不開心的事說出來,家長進行及時的引導和安慰,讓孩子化解心中的壓力和鬱悶,伴隨著心裡安全感輕鬆入睡。比如利用吃早餐的機會和孩子聊聊開心的事,透過講故事等方式來啟發孩子。比如利用週末或者節假日外出遊玩的機會,讓孩子做管家安排外出線路,需要攜帶的用具,具體時間安排,注意的事項等,家長可以做一些輔助的完善工作,讓孩子的責任心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鍛鍊。
方法七:家長要做好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所扮演的是家庭教育的主角,老師扮演的是學校教育的主角。雖然各自擔負的教育任務不同,但是目標是一致,都是力求讓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養。但是從當前應試教育的現狀來看,很多家長沒有演好自己的角色,相反為老師角色去跑龍套去了。甚至有很多家長視老師惟命是從,老師要求做什麼,家長就不加思考地去做。表現最直接就是家長監督孩子寫課外作業,老師佈置多少,家長就要求孩子必須完成多少,根本不管孩子是否課上聽懂了,寫作業時有什麼困難,甚至也不懂得如何做有效的輔導。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最反感的事寫就是寫大量的作業,家長必須要根據孩子的情緒變化,以及學習能力來調整孩子的作業量,當然如何減負需要家長理性面對,不能單方面直接減少孩子的作業量,否則孩子可能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也會受到老師的責難。理性的家長可以和老師進行溝通,把自己給孩子作業減負的目的、方法、步驟等告訴老師,傾聽老師的意見,求得老師的支援與配合,最終達到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提高孩子課外學習的效率。所以,請家長必須端正你的心態,擺正你的位置,以平等的交流面對老師。
方法八:家長必須要關注孩子的生活樂趣和興趣點。很多家長之所以和孩子在親子溝通方面做的不夠好,主要原因都歸結為目光的單一性,即每天只關注孩子的學習而不關注孩子的心裡需求。事實上對於學習來說,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家長把學習當成了孩子的全部生活,必然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很難溝通,很不通情達理,甚至很難讓孩子信服家長。所以,家長平時必須多靜下心來聽聽孩子心裡想什麼,需要什麼,然後再合理給予。當然這種給予是建立在規則之內的相對自由,而不是完全的放縱。如果家長和孩子多擁有一些共同的興趣點,無疑會對增進親子溝通的效果會有很大的幫助,希望家長們在培養孩子興趣與愛好的同時,也花一點時間來學習一下孩子正關注的興趣。
方法九: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會極大地促進孩子對時間的自我管理能力,讓孩子自覺進入學習狀態,逐步養成獨立學習的意識。經常看到很多磨蹭和拖拉的孩子家長總愛幹費力不討好的事,比如站在孩子身邊不停地指手劃腳,甚至發洩自己的不滿,這種陪伴其實是在人為破壞著孩子學習的興趣,影響孩子的情緒。家長可以在我部落格裡找到學習習慣培養的方法,來針對孩子的個性特點分段做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這裡必須要強調在對孩子進入學習習慣培養之前,必須要把上面所提及的各種因素都合理解決後才能實施,否則會讓孩子在學習習慣培養的過程中受到很多人為因素的干擾,給孩子造成習慣培養的困難。習慣培養需要家長有充足的耐心,有堅強的毅力,有良好的心態,切莫急功近利,急三火四,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把培養孩子一生的好習慣做為最終著眼點,而不是孩子多考幾分的問題。
點,那就是孩子生活上沒有規律,沒有規律意識便會使孩子在做事時有很大的隨意性。當孩子做事隨意性持續久後,便養成這種無條理磨蹭拖拉的壞習慣。無條理的生活,很難讓孩子對時間進行關注,當孩子缺乏時間的觀念和意識時,便對時間的長與短,多與少無從知曉,甚至根本不清楚時間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成因二:孩子缺乏做事的連續性。從磨蹭拖拉的孩子做事情況來看,幾乎都是邊做事邊玩兒,或者一件事沒有做完就轉而去做其他的事。這種做事的不完整性讓孩子很難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拿到寫作業中來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基本上寫著寫著作業就開始東張西望,或者玩弄手裡的文具,或者起身去吃東西,或者去衛生間,或者不停地問家長這道該怎樣做等。可是再看看一些家長,害怕孩子不認真寫作業便陪伴在孩子身邊進行監督,時間長了便給孩子養成依賴性,家長在身邊時孩子會不動腦筋等著要答案,家長不在身邊時心思根本不放在思考和寫作業上。
成因三:孩子缺乏學習習慣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建立在擁有生活習慣養成的基礎之上的,孩子在清楚時間的意義,做事有節奏性後,才能在習慣養成的步驟下,一點點建立起學習的習慣。從上面幾個例子中可以看得出孩子連最起碼的生活秩序都是亂糟糟,如果家長只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學習上,那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成因四:家長自身缺乏時間觀念。透過與有問題的孩子家長的交流,發現家長們身上有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家長們都缺乏時間觀念,甚至自己做事本身就沒有條理,看似每天正常飲食起居上下班工作,但實際上家長這種粗線索的生活規律並沒有完全細化,仍然有很大的隨意性。比如早晨起床這件事,做為家長只是認識到要起來給孩子做早飯好讓孩子按時去上學,並沒有針對孩子責任心方面去培養孩子按時起床的意識。
成因五:家長缺乏良好的習慣養成。我透過多年的實踐觀察發現,如果想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父母雙方必須都要擁有好習慣養成,否則孩子會和習慣較差的家長一方學習,這就是懶惰的消極影響因素,因為懶惰可以讓生活更隨意,不受約束。當孩子受懶惰消極家長的習慣長期影響後,便會把好習慣一點點破壞掉。
成因六:孩子受隔代教育的影響。有一些孩子明明在父母身邊有好的習慣養成,可是一到爺爺奶奶身邊後,這種習慣便會因受老人的溺愛和放縱被破壞掉。如果家長沒有好習慣養成,則孩子受隔代教育更為突出。經常聽一些家長說自己工作很忙很累,不得已只能把孩子交由老人來照顧生活和上學放學的接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讓孩子因為老人在生活中的包辦代替而逐漸失去責任心,失去自我做事的動力。
成因七:家校結合呈現一邊倒現象。很多家長在平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忽略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單純認為孩子上學到了學校有老師管著自己就可以不用太操心了。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磨蹭拖拉等現象如果家長髮現的早,及時和老師做了解,與老師一起商量解決的辦法,在老師的配合下是很容易解決的。但如果家長長期忽略了與老師進行交流,不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能及時解決孩子出現的一些問題,積累久了便讓孩子養成了壞習慣,壞習慣一旦得到鞏固這時再去解決,家長可能根本無從下手。
面對上面分析出的成因,韓老師給您解決的建議:
方法一:家長要重視自身生活習慣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建立秩序感基礎之上的。比如全家人共同制定一份作息時間表,家長和孩子共同進入統一的作息時間,這對孩子來說非常關鍵,生活作息時間同步,可以帶動和影響孩子逐步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節奏。當然這裡對於幼兒或者小學低年級孩子來說,在培養孩子生活習慣之初,家長必須要犧牲一些時間,和孩子做到同步,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則可以在好的生活習慣已經鞏固和定格的情況下有所改變,家長和孩子分別執行自己的作息時間,這樣一來,孩子會很容易透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按著自己的生活節奏進行。
方法二:要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規則。合理的家庭規則內容可以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在家長榜樣作用的影響下,孩子會逐步適應規則所約定的內容。當然,這裡家長必須要清楚,家庭規則的實施要有一個從寬泛實施到逐漸細化的過程,開始的時候千萬不不必求孩子必須都同時做到,而是應逐項去落實和鞏固,讓孩子有一個漸次適應的過程。對於已經養成不良習慣的孩子來說,家長需要下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去培養孩子的遵守規則的意識。如果家長缺乏耐心和毅力的話,孩子的習慣培養會呈現階段性反覆,甚至會放棄堅持,直至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方法三:家長要培養孩子做事的專注性。經常磨蹭和拖拉的孩子往往做事耐心不足,或者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導致注意力轉移過快,最後造成做事時用時過多,效率很差。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結合生活習慣養成進行,抓一兩件事來鍛鍊孩子,在引導和鼓勵下讓孩子多一些耐心把一件事完整做好。如果孩子缺乏做事的經驗或者方法,家長可以做以示範,來讓孩子同步模仿,透過家長的激勵和帶動會讓孩子學會關注做事的細節,逐漸增加耐心,不斷提高孩子完整高效做事的自信心。
方法四:家長要讓孩子清楚時間屬於自己。缺乏時間觀念對孩子來說這是很正常的事。但如何讓孩子把無形的時間變為有節奏的把握呢。需要家長給孩子引進時鐘概念,用鬧鈴定時的方式,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得到時間提醒。透過時間加減法(在講座中有具體的描述)逐步鞏固孩子的時間意識。為了讓孩子清楚時間的支配和使用,家長可以結合孩子的生活作息時間,或者每一次寫作業來著手。比如與孩子一起來製作一份時間使用的表格張貼在臥室或者書房裡,孩子每主動完成一件事,統計一下用時是多少,透過這種有意注意會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有形性。透過階段性的時間統計,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時間的量化分析,讓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表現,在家長的鼓勵和表揚下增強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孩子時間自我管理意識。
方法五:家長要和老人針對孩子的教育做理性溝通。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兩代人在教育孩子方面觀念不一,溝通相對較少,導致在教育孩子遵守作息時間和遵守家庭規則方面形成漏洞,其後果是孩子很容易鑽管理和教育的空子。比如誰管的少孩子就願意和誰在一起,誰管的嚴格孩子就會不喜歡誰。這樣的現象很容易讓孩子形成看人下菜的心態,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所以,家長必須要和老人把孩子的表現情況適時和老人做交流,徵求老人的意見,儘可能讓老人與自己在教育方面保持同步。如果確實難於溝通,家長只能想辦法和老人分開住,不在一起生活會讓老人嬌縱孩子的機會相對要少些。
方法六:家長要利用好親子溝通的機會來引導孩子。很多家長常常忽略與孩子相處時的細節教育機會。比如接送孩子上學和放學的路上就是非常不錯的機會,可以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感受,在課堂上的表現,聽課的效果,以及對老師的看法和想法等。只有瞭解了這些情況,家長才能合理引導孩子,讓孩子對正確聽課,接納並喜歡老師,使孩子清楚上課認真聽講是對老師辛苦付出的最大尊重。比如利用晚睡前的交流,可以讓孩子把一天來的遇到的不開心的事說出來,家長進行及時的引導和安慰,讓孩子化解心中的壓力和鬱悶,伴隨著心裡安全感輕鬆入睡。比如利用吃早餐的機會和孩子聊聊開心的事,透過講故事等方式來啟發孩子。比如利用週末或者節假日外出遊玩的機會,讓孩子做管家安排外出線路,需要攜帶的用具,具體時間安排,注意的事項等,家長可以做一些輔助的完善工作,讓孩子的責任心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鍛鍊。
方法七:家長要做好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所扮演的是家庭教育的主角,老師扮演的是學校教育的主角。雖然各自擔負的教育任務不同,但是目標是一致,都是力求讓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養。但是從當前應試教育的現狀來看,很多家長沒有演好自己的角色,相反為老師角色去跑龍套去了。甚至有很多家長視老師惟命是從,老師要求做什麼,家長就不加思考地去做。表現最直接就是家長監督孩子寫課外作業,老師佈置多少,家長就要求孩子必須完成多少,根本不管孩子是否課上聽懂了,寫作業時有什麼困難,甚至也不懂得如何做有效的輔導。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最反感的事寫就是寫大量的作業,家長必須要根據孩子的情緒變化,以及學習能力來調整孩子的作業量,當然如何減負需要家長理性面對,不能單方面直接減少孩子的作業量,否則孩子可能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也會受到老師的責難。理性的家長可以和老師進行溝通,把自己給孩子作業減負的目的、方法、步驟等告訴老師,傾聽老師的意見,求得老師的支援與配合,最終達到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提高孩子課外學習的效率。所以,請家長必須端正你的心態,擺正你的位置,以平等的交流面對老師。
方法八:家長必須要關注孩子的生活樂趣和興趣點。很多家長之所以和孩子在親子溝通方面做的不夠好,主要原因都歸結為目光的單一性,即每天只關注孩子的學習而不關注孩子的心裡需求。事實上對於學習來說,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家長把學習當成了孩子的全部生活,必然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很難溝通,很不通情達理,甚至很難讓孩子信服家長。所以,家長平時必須多靜下心來聽聽孩子心裡想什麼,需要什麼,然後再合理給予。當然這種給予是建立在規則之內的相對自由,而不是完全的放縱。如果家長和孩子多擁有一些共同的興趣點,無疑會對增進親子溝通的效果會有很大的幫助,希望家長們在培養孩子興趣與愛好的同時,也花一點時間來學習一下孩子正關注的興趣。
方法九: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會極大地促進孩子對時間的自我管理能力,讓孩子自覺進入學習狀態,逐步養成獨立學習的意識。經常看到很多磨蹭和拖拉的孩子家長總愛幹費力不討好的事,比如站在孩子身邊不停地指手劃腳,甚至發洩自己的不滿,這種陪伴其實是在人為破壞著孩子學習的興趣,影響孩子的情緒。家長可以在我部落格裡找到學習習慣培養的方法,來針對孩子的個性特點分段做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這裡必須要強調在對孩子進入學習習慣培養之前,必須要把上面所提及的各種因素都合理解決後才能實施,否則會讓孩子在學習習慣培養的過程中受到很多人為因素的干擾,給孩子造成習慣培養的困難。習慣培養需要家長有充足的耐心,有堅強的毅力,有良好的心態,切莫急功近利,急三火四,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把培養孩子一生的好習慣做為最終著眼點,而不是孩子多考幾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