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環球文史

    據《資治通鑑》記載,高祖曾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很好地瞭解到,韓信是這幾個人中戰鬥力最高的,而且據歷史記載,楚漢爭霸,劉邦有求於韓信時,韓信曾坐地起價。而大家都知道,劉邦並非一個大度之人。因此呢,大事未成之時,雖然不滿卻也容忍,而大功告成,對於韓信這樣戰爭天才自然十分忌憚,再加上一些私人感情,除掉韓信其實並不意外。

    而至於蕭何,可以說是個治世能臣,治世能臣雖好,但當個人聲譽勝過皇帝威嚴之時,皇帝又怎會高興。蕭何雖然被囚,但終究還是放出來了。那是因為蕭何本身能力以及人品已經成為標杆,皇帝若不放他,只會給自己留下汙名,而囚他,則是顯示君威。

    至於張良能全身而退,那是因為他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他早早託病請辭,降低自己影響力,同時也就降低了皇帝的戒心。從而得以保全!

  • 2 # 無憂3673

    張良祖輩就在宮中當過官,自小就深知宮中險惡變化莫測,當劉幫坐穩天下張良遠離朝庭爭鬥遠離是非,要劉邦賞他當時見面一塊封地去封地去,功成身退歸隱山林。

  • 3 # 青言論史

    所謂漢初三傑,說的就是韓信、蕭何和張良三人。這三個人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功勳,但是最後的結局卻大為不同。之所以如此,是由他們和劉邦的關係決定的。

    先說韓信吧。韓信是劉邦一手培育起來的幹部,從一個項羽看不上的侍衛一躍為劉邦的大將軍,按理說韓信應該對劉邦感激涕零。但是韓信沒有,不但沒有,他還和劉邦從上下級的關係變成了合作人的關係。

    再說蕭何,他一直是劉邦的下級,從沛縣起事開始就是如此。不管劉邦幹啥,擔任什麼職務,有什麼頭銜,他都是劉邦的後勤部長兼大管家。直到漢朝建立,他擔任相國,也依然是劉邦的大管家,只不過這個家比以前大了而已。

    最後說張良,張良也是劉邦的下級,但是沒有像蕭何那樣和劉邦聯絡的那麼緊。他是半路才投靠的劉邦,關係趕不上蕭何那麼鐵;在劉邦的陣營之中,張良也沒什麼朋友。而在開國以後,張良則辭去了所有職務,成為了一個閒散人員。

    關係掰扯完了,我們再把它們簡化一下——如果說劉邦是漢朝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兼總裁,那麼韓信就是他原來的業務骨幹,後來成為了我最大的分公司的總裁;蕭何則和他一起搞,長期擔任CEO;張良則是半路過來的高階顧問。

    作為老總,面對這三個能人,你最喜歡誰?不用多說,必然是張良。

    (以下是我以大漢有限公司總裁劉邦先生的角度寫的內心獨白)

    韓信這個傢伙,有能力,也有野心,關鍵是這傢伙對我還不那麼忠心,讓他乾點事兒總要和我講條件。這種人,趁早讓他滾。

    蕭何,是我的老朋友,也一直跟著我幹。但是我對他總不放心,畢竟人心隔肚皮,他又管了那麼多事兒,所以偶爾我得敲打敲打他。

    張良,一個高階顧問而已,他確實給我出了不少好點子,但是他在公司裡面沒人脈也沒勢力,沒了我他啥也幹不成,他我還是放心的。加上他自己也不貪權,就讓他逍遙去吧!

    這麼一掰扯,是不是覺得,就簡單的多了?

  • 4 # 中孚鑑

    韓信、蕭何、張良被並稱為漢初三傑。韓信用兵如神,攻城拔寨所向披靡,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代表人物。蕭何善於安撫百姓、治理、管理地方,他給劉邦治理的大後方,也成為了劉邦在楚漢相爭時雖然屢敗於項羽,卻能很快東山再起的條件。張良智謀過人,他決戰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

    韓信、蕭何、張良都憑著自身的能力,立下很大的功勞,他們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過程中,是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中韓信因功成為了漢朝初年的異姓諸侯王之一。蕭何不僅是大漢相國,同時也被稱為開國第一侯。而張良淡泊名利,在劉邦取得天下後,張良就離開權利中心歸隱而去。

    雖然韓信、蕭何、張良都有大功於漢朝,但是他們的結果卻不同,韓信被殺慘死,蕭何也曾受到劉邦的猜忌而坐過牢,而張良的結局相對好點。

    那為什麼漢初三傑中,張良能獨善其身呢?

    韓信用兵如神,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大功,後來他又是手握重兵的異姓諸侯王之一,他不僅功高震主,而且手握重兵,這就對劉邦和呂后構成嚴重的威脅,所謂鳥盡弓藏,劉邦和呂后為了解決韓信對大漢王朝的威脅,就註定了韓信悲慘的結局。

    蕭何因為善於治理,特別他很會安撫百姓,經常為民辦事,在民間蕭何很受百姓愛戴,蕭何有著很好的名聲,同時蕭何不僅被稱為是開國第一侯,而且他又是位高權重的大漢相國。

    這就讓劉邦對蕭何產生了猜忌,因為蕭何名聲太好,他又是相國,他擔心如果蕭何憑藉民心而號召百姓,這對大漢王朝是有很大危害的。

    蕭何知道劉邦的想法,所以後來蕭何就自汙聲名來釋君嫌,但是之後蕭何看到百姓受苦,就又替民說情做事,這時劉邦就把蕭何打入了大牢。

    當然後來蕭何還是被放了出來,雖然後來劉邦對蕭何還是很禮遇,但蕭何從此對朝政則多是保守沉默的狀態了。

    而張良則不同,他雖然計謀過人,但他長時間內只是一個謀士,並沒有像韓信、蕭何那樣有著很高的實際權利,當然張良是受到劉邦極度的尊敬的。

    因為蕭何沒有多大實際上的權利,雖然他是功臣,但對劉邦構不成威脅,同時張良在劉邦取得天下後,他深知鳥盡弓藏的道理,所以進入遠離大漢權利中心,歸隱而去,所以張良的結局對於韓信、蕭何而言,他能獨善其身。

  • 5 # ywjoan

    西漢三傑是劉邦在一次酒宴上總結的,也就是說在劉邦的眼裡,這三人為西漢的創立貢獻極大,可以稱做“功人”。至於其他人,不好意思,只能稱做“功狗”。那革命勝利了,劉邦可以和自己的“功狗們”,特別是三位“功人”共享富貴嗎?沒有!在劉邦眼裡只有那些繼當“狗”的人才能分一杯羹湯,“功人”或不再當“狗”的功狗們都被劉邦修理了或直接幹掉了。 唯獨三傑之一的“功人”張良可以獨善其身,這是為何呢?我們看研究下張良這個人,張良的祖上歷代是韓國的貴族,還時不時的出過宰相級的人物,可謂家族地位顯赫,怎麼能是劉邦、蕭何、韓信等能比的?張良年少時是位很激進的熱血青年,看到家破國亡頓時產生的復仇的心理,散盡家財一心報仇,可見張良視錢財為糞土,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戰,也就是說張良對金錢、地位等不會迷戀。張良和僱到的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這種遊俠的作風也不是一般人具備的。刺殺失敗,張良隱姓埋名,在下邳巧遇黃石公,由於張良的品行得到黃石公的認可,贈給他一部《素書》。經潛心研讀,張良至此脫胎換骨,再則不是當年魯莽行事的血氣少年了。加上自己的歷練,張良逐漸成為滿腹經綸、運籌帷幄的經世大才,並意識到只有推翻暴秦才是根本,於是毅然的投入革命中去。張良和劉邦相遇時是一心想著復韓的,劉邦看出張良的心跡並沒有勉強。可見,劉邦對張良是內心欣賞的,發現張良是不同於其他諸多為了榮華富貴之人,而是一股清流,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戰。 在劉邦打敗項羽,大赦天下論功行賞之時,大家都想封王封侯,希望分封塊好地。劉邦很想好好的封賞張良,張良卻只要和劉邦初遇時並不富庶的一小塊封地,以謝劉邦知遇之恩及其之間的這種情誼,這讓劉邦由衷的感慨!也就是說,劉邦至始至終對張良是欽佩的,是不存在殺心的。 當然,劉邦是不允許任何人染指或威脅他的政權的,韓信和項羽有些像,是軍事天才的同時又是個政治低能兒,自己又有那個實力挑戰劉邦,當然是極大的威脅,屬於欲除之而後快的那種;蕭何就明顯的聰明瞭,假裝貪汙自毀形象以消除劉邦的猜忌;張良的做法更是清新脫俗了,加上張良本身對榮華富貴並不敏感,這和他的身世也有很大關係,張良此時是追求的是黃老之術,表現對現實的政治不感興趣,這也符合張良的性格。這所有的一切均表明張良對政權未造成任何威脅,所以得到善終。這也是當時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者能夠容忍的根本原因。

  • 6 # 應作如是觀

    張良聽話

    張良只是沒有慘死,不曾坐牢遭,並不是“獨善其身”。

    劉邦建立西漢以後,面領著大封功臣的問題。

    一國朝堂的官員和封地是有限的,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小老弟的野心是無極限的。

    對付“無極限”的慾望,劉邦沒有辦法

    與別人不一樣,張良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為難劉邦

    劉邦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

    張良回覆:“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於是封張良為留候,這就很貼心了。

    反觀韓信和蕭何,一個被封為異姓王,一個佔據中樞廟堂。

    一個在外兵強馬壯,一個在內大權在握

    關鍵是兩個人,關係還不錯。(韓信是蕭何舉薦的)

    所以,先搞死韓信,然後再把蕭何關在牢房裡打壓一番

    這就是帝王心術。

    而張良就不一樣,西漢建立以後就離開了廟堂,不理正事,天天不務正業,尋仙訪仙。

    “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學闢穀,道引輕身。

    疏遠蕭何韓信等人,遠離朝堂修仙,想要遠離是非,獨善其身的張良,並不能得償所願。呂后找上了他,張良被捲入了“太子廢立”中。

    劉邦想要廢除太子(呂后的兒子),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呂后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打消劉邦廢太子的念頭,

    有人跟呂后說:“張良擅長謀劃,皇帝信任他,可以找他幫忙。”

    呂后讓自己的兄弟呂澤在半道上劫持了張良,讓張良給出謀劃策,解決危機。

    張良表示,這是皇帝的家事,我說話也不好使啊

    呂澤強制要求,張良一看不行了,不聽話,可能要出事

    不得已,張良被動的參與到了“太子廢立”一事上。

    先是推薦了是商山四皓。

    後直接諍諫,“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

    劉邦死後

    張良覺得,“太子廢立”一事已經解決,想要遠離廟堂,修仙問道。

    但呂后依舊不放過他,強行任用

    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可見

    張良並非“獨善其身”

    而是在某程度上上,遠離了劉邦,卻又被劉邦的老婆呂后纏上了

  • 7 # 新聞人AAA

    張良是一個大謀士,也是西漢三傑之首。他和蕭何韓信為劉邦打天下立下蓋世功勞。他有謙讓之風,懂進退之理。劉邦奪取天下,當上皇帝后,為了分封功臣這件事,大家爭執了很久,只有張良與世無爭。對於張良,劉邦視他為左右手,劉邦曾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從這話就能看出劉邦對張良是厚愛三分。

    張良對劉邦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他總能在變幻莫測的利害關係中穿透層層迷霧,直指問題的要害,並做出最正確的選擇——而正確的選擇往往比努力還重要。比如讀研還是工作?炒股還是炒房?漲還是跌?如果每個選擇題都做對了,你會成為億萬富翁。

    在張良輔佐劉邦逐鹿中原的過程中,計謀疊出,比如疏通項伯在鴻門宴中暗中保護劉邦;賄賂項伯讓他勸項羽把漢中地區封給劉邦;建議劉邦進漢中時燒棧道麻痺項羽;提出聯合英布、彭越和韓信對楚戰略包圍的方針等等,第一大功臣的美譽實至名歸。

    我們首先列出一份名單:臧荼、韓信、陳豨、盧綰、英布、彭越、韓王信等。這些是什麼人?他們都幫劉邦創業的功臣。他們有什麼共同特點?他們在劉邦奪取天下以後都被劉邦誅殺,或死或逃。而張良,沒有在這份名單上,這何其幸運!

    事實上,張良是唯一得以善終的“漢初三傑”:韓信被殺,誅滅三族;蕭何被治罪下獄;只有張良安然平安地度過一生。榮膺劉邦心中第一等的大功臣、大能臣,在兔死狗烹的環境中卻能安享晚年,堪稱奇蹟。

    劉邦曾單獨召見張良,提議要封張良當萬戶侯,讓張良自己選擇齊地三萬戶。然而,張良不但不爭,對於劉邦的這種特殊關愛竟然還推辭不受,說自己的功勞不大,封萬戶侯不敢當,封個留侯就滿足了。“留”這個地方有什麼特別?這是張良和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據說兩人一見如故,以前張良常與人解說兵法,沒人能懂,但對劉邦講的時候劉邦卻一點就通,並且樂於採用他的建議,張良覺得遇到了人生的伯樂,於是決定追隨劉邦。

    張良“辭漢萬戶”最後只選擇留地,一則表明自己並不貪戀功名富貴;二則可能是暗示自己永懷知遇之恩,盡守君臣之道追隨劉邦之意,可謂大智慧。張良一定深諳當時的形勢,洞悉劉邦的為人,於是他選擇功成不居,急流勇退。

    張良深知功臣如果不覺悟,肯定是死路一條。因此在後面就託辭多病,閉門不出。在漢初劉邦滅除異姓王的殘酷戰爭中,張良很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 “疏不間親”的遺訓。道家講究功成身退,張良最終沒被劉邦殺害,一個原因是劉邦知道張良已經從少年的儒家弟子、武林高手,轉變成了兵法大師、道學高人,功名利祿的慾望已經極淡,更談不上什麼權力慾望了。

    正因為張良知道功遂身退的道理,所以劉邦對張良很是放心,最後張良才得以善終。

  • 8 # 歷史的吻痕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伴君如伴虎”。劉邦能夠得天下,漢初三傑功不可沒。正如《史記·高祖本紀》所記載:“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擒)也。”南宮論三傑,說明了漢初三傑對創立大漢的不可磨滅之功勳。

    但是大漢朝建立後,高祖開始大肆殺害有功之臣,就連樊噲都差點不能倖免,還好在去傳旨過程中不久高祖崩。在漢朝建立後,蕭何官居百官之首丞相,韓信更是獲封異性王爵,齊王-楚王-淮陰侯。但是張良卻在這時候保持清醒,只保留劉邦封的留侯,並未在朝中任職,選擇退出朝局,正是他的這種先見之明,急流勇退,保全了自己。

    同時,張良能安然無恙,呂后也起了很大作用。有段時間,高祖欲廢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兒子如意,呂后束手無策,情急之下,向張良求教。張良給呂后出主意說:“商山四皓,太子若能請他們為上賓,皇上就不會廢掉太子。”這樣做果然保住了太子,呂后十分感激張良。這樣就又多了一道保護符。

  • 9 # 武夷山獨行俠

    在西漢三傑中韓信求名,蕭何求利,張良求身安。

    韓信自從受了胯下之辱後,就是隻求做一大將軍,以揚名立萬,以證實自己不是隻會誇誇其談的懶漢。從後期千金回報漂母,以證明自己是有能力過上富裕生活的人。以反招屠夫為貼身隨從以證明自己當時是有能力殺了殺豬佬、卻讓著殺豬佬屠夫當貼身侍衛,就為了說明自己是不與小人一般見識、有容人雅量的人。在劉邦項羽相峙階段,只要韓信選擇保持中立並可以和項羽、劉邦一同能平分天下,這時韓信卻選擇支援劉邦,只向劉邦要求當個假齊王,證明韓信是知恩圖報的君子。

    蕭何身為後勤總管,一直忠心耿耿的支援劉邦在敵前作戰,源源不斷的給補充軍糧與兵員及本家家族子弟送上前線作戰、而令蕭何本家子弟戰死一百餘人,目的是希望後世家族發達富貴長遠,在被劉邦猜疑時,故意向農民低價強買土地自汙名節去被抓坐牢,便以令劉邦釋去除疑心,證明蕭何更重實際利益。

    張良在大漢成立之初便選擇歸隱不問朝庭事務,遠離朝庭中心,說明張良只希望在功能名就之後希望自己能獲得善終,對名對利也不看中,張良本來就是功勳子弟,祖上有極高的名望地位,在開國戰爭中張良自己又名列漢初三傑中,自然能更對名利看得開著得談些。

    另外張良追求黃老學說,是教家弟子,教家崇尚清靜無為的做派與風骨。

    也正因為如此,張良在功成身退後,得到了獨尚其身而善終!

  • 10 # 日慕鄉關

    蕭何韓信張良都是讀過書的人,也都知道範蠡文種的故事,但為什麼韓信慘死,蕭何坐牢,張良卻能獨善其身呢?

    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立有大功,是漢軍中名副其實的“軍神”。劉邦的半壁江山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其戰功、威望無出其右。《史記》記載,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劉邦的連襟樊噲見了韓信還忙不迭跪下喊大王,其地位可見一斑。更為重要的一點,韓信十分年輕,生於公元前231年的他比劉邦整整小25歲,一旦劉邦去世,誰能制他?

    所以說,即使韓信主動退位,解甲歸田,劉邦也會殺了他,他的存在就是一種威脅。這點,不僅劉邦明白,蕭何也明白,呂后斬殺韓信,就是與蕭何密謀的結果。

    蕭何是個聰明人,他十分了解劉邦的性格,多疑而專斷,刻薄而寡恩。為了換取信任,坐鎮後方的他不惜把家眷統統送上前線,做臣子做到這份上,可謂仁至義盡。

    即便如此,劉邦依然要敲打他,不是因為他犯了錯誤,而是為了預防他犯錯誤。

    帝王之道,大抵如此,即便是發小,也不行。

    張良是這三人中最聰明的傢伙,他太瞭解劉邦了,能共患難不能共享樂。楚漢戰爭剛一結束,張良就請假不上班,聲稱要跟隨師父赤松子修仙問道。大家都知道他的師父是黃石公,也不知道又從哪整出個赤松子,反正他說有就有。

    按說蕭何捱整,張良也躲不掉。但不同於蕭何,張良是半路出家,在劉漢陣營中孤家寡人一個,不結黨,不營私,連職務都不清不楚,不會對皇權構成威脅,《高祖功臣年表》中,張良排名六十二,連鄂千秋都不如。

    更何況張良還幫過呂后,當年呂后擔心劉盈的太子地位不保,求助張良,張良輕輕丟擲個商山四皓,不僅保住了劉盈太子之位,還賣給呂后大大的人情。

    呂后雖然心狠手辣,但卻知恩圖報,周昌幫過劉盈,即便後來雙方再不對付,呂后都沒有動過周昌。

    而張良賣給呂后這麼大的人情,身家性命自然高枕無憂。

    看似舉重若輕,實則老謀深算。

    對於韓信,要想保住性命,只有造反一途。濰水之戰後,項羽曾派人聯絡韓信,希望可以三分天下,但韓信感念劉邦知遇之恩,沒有答應。

    這可能是韓信一生最為後悔的決定。

    當然,造反不一定能贏,英布就先下手為強,卻失敗被殺。

    但韓信不造反,就一定會死。

    蕭何雖然受到敲打,但劉邦不會殺他,一來兩人感情深厚,不忍殺他,二來蕭何忠心耿耿,沒理由殺他,三來蕭何是文官,對政權的威脅有限,不需要殺他。

    至於坐牢,那不過是劉邦擺出的一種姿態,大家看看,丞相做錯事都會坐牢,你們更的小心。

  • 11 # 哥哥123

    這和張良的身體及情商有關,韓信功高蓋主,但不知收斂,這種人最會引起帝皇猜忌和反感。蕭何為人真正,一生為民,如果不是聽手下的話,下場也和韓信一樣被殺,他聽從手下人的話霸佔百姓的土地,百姓告御狀,等於留下一個把柄給皇帝,從而保住自己一命。張良本來身體就不是很好,更懂得進退,功成身退,以身體不適為緣由,遠離朝廷,不過問朝事,不上朝,在家養病,時間一久,不說兵權了,更不存在拉幫結派,獨身一人,聲望慢慢下降,對一個皇朝完全沒有威脅

  • 12 # 大元帥預付款

    他也中箭!只是一次不死也就算了而已。主要鴻門宴靠張良帶的幾個死士拖延,造成有時間讓韓信送到從楚懷王處討得的免死金牌並投誠,功勞大,空有智慧危脅相對小!

  • 13 # 劉一千五

    蕭何有糧,韓信有兵,張良除了兩肩帶張嘴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三個人不同結局的根本原因。

    過去打仗,看上去就是打錢糧,打兵將。但用兵定謀得靠耍嘴皮。蕭何在關中,垛一下腳,關中就不是劉邦的。顯然劉邦不會掉以輕心地對待跺腳的人。實際上劉邦老大不放心。蕭何本無異心,又勞苦功高,別人對他敬而遠之,自然就把主子給比下去了。劉邦不忌諱才怪。劉邦對丞相是又離不開又不放心。非常痛苦而矛盾。而蕭何不腐敗不當貪官讓劉邦抓不著小辮子而欲加之罪。及至丞相為民請命讓利為民,才讓主子卑劣之心爆發而被下獄……

    至於韓信,功高不賞,沒法安撫!又多次在主子危難時擁兵自強。韓信對待朋友鍾離昧很讓人看不起。劉邦對此頗有成見。劉邦在打贏了楚漢戰爭後,要著手倡導仁義信孝廉恥教之類的教化一類的內容措施,顯然韓信沒與時變化,轉過彎來,把朋友給殺了再去邀寵,這讓劉邦很失望的。

    至於張良,好歹光棍一個,又深諳道家與時俯仰,聽天由命的真諦。他除了在劉邦耳邊吹吹風,也沒什麼其他追求。他明白劉邦要幹什麼,所以連復立韓國這樣的千秋大業也放棄了。看到韓王信被遷移太原,知道大勢的己去,也就不言不語,讓三世相韓的矢志不移化為雲煙也不心痛。像這樣一個人,再有個劉邦也整不過。他是大隱於朝,明哲保身的坦蕩人物。

    這可能就是三個人物的結局。

  • 14 # 國史記聞

    張良是名門之後,他的家族五世相韓,可以說是劉邦所有下屬中出身最好的一個,僅憑這一點,他就足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而他也以獨特的角度開拓了劉邦的視野——他堪稱是唯一一個站在國家戰略角度給劉邦出謀劃策的人。再加上他為人低調,從不居功自傲,從不與人爭利,更是讓向來都鄙視儒生的劉邦深感佩服,所以劉邦始終都是教他“子房”,並將他尊為帝王師。

    在張良輔佐劉邦之時,他在“鴻門宴”中救了劉邦一命,在楚漢議和之時,是他建議劉邦燒絕棧道穩住項羽,後來又寫信告訴項羽,劉邦並沒有與他爭奪天下的野心。他還曾經讓劉邦取消分封六國之後的命令,裂地封王以爭取彭越、韓信等勢力共同滅楚,建議劉邦放棄洛陽而定都關中,建議先封賞雍齒以安定天下功臣之心,在劉邦有廢立之心時出面穩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張良的這些計策,全部都是出於國家的戰略角度出發,比以“陰謀”著稱的陳平高出一個層次。

    在功成名就之後,張良拒絕了劉邦讓他任擇齊國三萬戶的封賞而是選擇了將首次與劉邦相遇的“留”當為自己的封地,不久之後又辭去一切榮華富貴,“從赤松子遊”。他這種功成身退的行為,實在是一般人達不到的大智慧,這也讓他成為漢朝初年唯一一個能夠明哲保身的開國功臣。

  • 15 # 歷史神秘人

    張良作為劉邦的軍師,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巨大功勞,到了劉邦做了皇帝后,劉邦殺了挺多的功臣而張良得以善終,這就是張良為人高明的地方,張良更聰明,一直讓劉邦沒有殺他的藉口和理由啊,一個無罪的人總不會殺他吧,道義上也說不過去啊!

    張良不貪念權力,也不擔當朝廷職務,不和其他官員來往,一副安然樂道的心態,劉邦對張良這些做放心,也就沒有殺他的理由啦!張良對權力不熱衷,除了一個留侯的身份,也不擔任任何的朝廷官職,自己躲在家裡不問外面的事,劉邦沒有理由殺他啊!張良都不和群臣交往,也就對劉邦沒有了威脅嘛!不像韓信那樣還是齊王呢,權位高,威脅大啊!蕭何也是統領百官的宰相啊,劉邦也不放心。張良很聰明,早就知道劉邦早殺功臣的心啦,張良退出官場,擺出一副閒人不過問世事的做派,對劉邦來說,張良那樣做對自己沒有威脅,也反不了自己,一個無罪的人,你也不好意思殺他啊,畢竟會指責的。

    張良對劉邦不僅僅有大功,而已有救命之恩,劉邦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君王,還是有點道義的,只要張良安分做人,劉邦不會殺他的。張良作為劉邦的軍師,幫助劉邦爭霸天下,出謀劃策,劉邦能取得天下,張良的功勞很大的。而已還救過劉邦的命呢,當年的鴻門宴,還不是張良出謀劃策,讓劉邦逃過了被項羽殺掉的命運,面對救命恩人,劉邦再沒有良心也不能殺張良啊,不然別人如何看他啊,忘恩負義可是很重的指責啊,劉邦還是有點狹義精神的,他不想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張良下狠手,有違道義啊!

    張良不僅僅讓劉邦放心,同樣也幫助過呂后,讓呂后放心,要知道韓信就是呂后殺的,可見呂后是如何的心狠手辣了。呂后想自己的兒子劉盈當皇帝,而劉邦是想如意當皇帝,呂后就急了,求計於張良。張良就為呂后出了一個計策,讓在民間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做劉盈的老師,迅速提高了劉盈的地位,劉邦就再不敢立劉如意當太子啦!可以說張良對呂后是有恩的,當然劉邦也不知道這個事情,所以張良討好了呂后,呂后對張良也沒有殺心啊!也許以後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問問張良呢,殺了多可惜啊!

    張良是個聰明人,他不貪戀權力,不結交群臣,甘願做一個閒雲野鶴的人,這樣的人最讓劉邦放心了,劉邦實在找不到殺他的理由,你不能以沒有的罪名枉殺一個大功臣吧,那是會遭受天下人唾罵的,劉邦不想揹負罵名啊,還是留張良一條命吧,就像張良的爵位是留侯一樣,張良以前就提示劉邦留自己一條命呢!多年的戰友不是想殺就殺的,一起共事的感情還在呢!

  • 16 # 歷史有知社

    劉邦在總結其得天下的原因時,將之歸功於有三位傑出的人才輔佐。此三位傑出人才分別是蕭何、張良、韓信,後世稱之為漢初三傑。而在皇權社會,君主的神經都是極度敏感而脆弱的,能力越大的臣子就越會受到君主的猜忌,進而遭到君主的毒手。

    漢初三傑雖青史留名,但他們的最後遭遇卻不免令後人感傷。韓信能征善戰,被後世譽為“兵仙”,其一手奠定了大漢一統江山的局面。但韓信的下場卻最慘,不但自己被殺,還被夷滅了三族。蕭何雖得善終,但也不免遭到猜忌,靠自汙名節、械繫下獄才躲過了一劫。在此漢初三傑中,唯有張良沒怎麼受到劉邦的猜忌。

    那為何此漢初三傑,唯有張良沒有受到劉邦的猜忌呢?這並非張良的才能不如蕭何、韓信,也不是張良善於明哲保身,而是這三人的人才型別與所司職位的不同。

    韓信是楚漢之際世不二出的名將,在韓信被封為齊王后,就已經成為了一支獨立的力量。雖然,這齊王是漢王劉邦所封,但正如漢王是項羽所封一樣。劉邦與韓信之間的關係與劉邦跟項羽之間的關係沒有啥區別,在本則上都是國君與國君間的關係。雖然,韓信幫助劉邦除掉了項羽,但對劉邦而言,韓信、彭越等人僅是其盟友而不再是其屬下。

    劉邦剪除異姓王,其實跟除掉項羽是一個道理。劉邦跟項羽不一樣,劉邦並不滿足再當一個楚霸王,而要做秦始皇。既然要做秦始皇,那麼所有的異姓王都必須要除去。韓信說:狡兔死、走狗烹,殊不知對劉邦來說,自己不但充當走狗的角色也還充當著狡兔的角色,這個才是問題所在。就像周處除三害的故事一樣,周處起初壓根就不清楚自己就是百姓們心中的第三害。

    在韓信被降為淮陰侯之後,已然對大漢王朝不構成威脅,劉邦為何仍然痛下殺手呢?這就源於劉邦對韓信軍事才能的恐懼。韓信是世不二出的軍事天才,而由“南面為王”到被貶為“侯”,內心極度失落。而且韓信又比劉邦年輕二三十歲,劉邦怕自己一死,就沒人能駕馭韓信。雖然,韓信手裡沒有兵,但是憑韓信的威望與才能,只要登高一呼,總是能夠聚攏眾多的失意之人,而在任何時代都不會匱乏失意之人。

    因而,在劉邦看來,韓信這種具有超強行動能力的人,對大漢王朝的威脅最大。故而,劉邦最終痛下毒手。

    而蕭何在豐沛集團之中,論資歷與名望,都僅次於劉邦。如果劉邦出現意外,而在動亂之際,劉盈又比較年幼,也不排除豐沛集團拋棄劉盈而擁戴蕭何的可能。如果說韓信是劉邦的外部威脅,那蕭何就是劉邦的內部威脅。但是,蕭何雖為百官之首,卻畢竟是文臣,文臣相比武將來說,行動能力(造反能力)較弱。而且蕭何又沒有像韓信那樣曾經“南面為王”,也沒有屬於自己的獨立勢力。故而,只要劉邦與劉盈之間的政權能正常交接,蕭何的內在風險也完全可控。最終,蕭何又透過侵奪民田民宅等行為以自汙名節,以讓劉邦對自己徹底放心。

    至於張良,雖論智謀舉世無雙。但是,張良既不為將,又不為相。實則上,張良就相當於劉邦的私人顧問,而沒有接觸到權力中樞。張良對劉邦的最大威脅,就是另找一位主公,而為他人出謀劃策以對付劉邦。但隨著,天下漸漸被平定,張良的心願已經達成(推翻秦朝)。故而,張良對劉邦不存在任何威脅,因而,張良可以獨善其身。

  • 17 # 減水書生

    裂土封侯的韓信,武功太盛,足以危及漢家天下,所以不被加害也得被削權。

    拜為丞相的蕭何,權力太重,所以劉邦需要適時打擊一下才可為皇室爭得幾分權力。

    而張良則不然,既無武功也無權力,所以既不會被劉邦疑忌也不會被呂后打壓。因此,終得富貴年延。

    首先,張良有自知之明,遠離困辱。留侯張良深知“狡兔死、良弓藏”的道理,所以建國之後便遠離權力核心,僅以留侯之爵而無實際官職。沒有實際官職的張良,即便是劉邦想給他定個罪都很難。

    其次,張良為畫策之臣,對於劉邦很重要但無威脅,因為他既不能領兵,也不能掌權治官。對於這樣一個毫無威脅,而且還對自己有用有功之人,劉邦和呂后不僅不會加害,而是拜以“帝王師”延攬重用。

    第三,張良沒有勢力。蕭何為沛豐勢力的代表,韓信本身就是一股勢力,跟彭越和英布可以相提並論,但是貴族出身的張良卻沒有可以聯合和依附的勢力。如果有,那個人就是劉邦或呂后。

    第四,張良是識時務之人。他知道什麼時候該總什麼事,也知道該怎麼站隊。劉邦要換太子,張良就站到了太子一面,也就站到了呂后一面。既是站在了道義的一面,也是站在了強者的一面。所以,呂后以及呂氏家族也會善待張良。

    總之,自知之明讓張良遠離爭鬥,畫策之臣讓張良得以重用,勢單力薄讓張良遠離疑忌,明白時局讓張良免於禍患。

  • 18 # 文史學生仵三源

    獨善其身談何容易,多少人身敗名裂,慘遭滅族!

    這裡就牽連到舍與得兩個字,人心是貪婪的,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想要擁有,而擁有以後想要擁有的更多,可以說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再看張良,這是歷史上公認的漢初三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十二個字是因為張良而出現,足以說明他的驚人才能。

    歷史上張良不過是韓王派送給劉邦幫忙的,可張良看出了劉邦的能力,足以成為帝王,良臣擇主而事,才成就了留名千古的君臣佳話。

    劉邦登基後,在別人都爭功受賞的時候,張良在極力的避讓,一再表示功勞低微,劉邦那老頭倒也客氣,只給了他一個小小的留縣,算是給其他人做了榜樣。再看看其他人,同樣三傑的蕭何當了丞相,韓信當了楚王,更有彭越,黥布,灌英這些魯莽的人當了王,可以說,張良太低調了。

    但上天是公平的,天下沒有誰可以擁有完美的命運,更不可能永遠的幸運下去,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是事物發生的必然,當年文種被殺的理由竟然是勾踐害怕他輔佐別人,足以說明一個人能力太強功勞太大是要遭人恨的。果不其然,韓信不僅被貶而且被殺,彭越等人更是一個個的被討伐而死,連蕭何都要自汚,往自己身上潑髒水,可以說明,天下是沒有長盛不衰的道理的。

    再看張良,建國後只知道煉丹問道,調養身體,不再問朝廷中事。不得不說這份“放得下”的魄力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的。不過也好起碼他善終了,連他的子孫也沒有被滅門抄家的。

    人們常常慨嘆,狡兔死,狗肉烹,可事實上真的只是君王的問題嗎?我覺得絕對不是,明朝朱元璋建國後出現了四個字“驕兵悍將”,這些人打仗時候勇猛無比,可破壞國家建設,違反國家法律也是同樣的勇猛無比,可以說皇帝並不是不願意同他們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可他們呢,一個個越來越過分,弄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真的是該死之極!

    歷史上能夠真正功成身退的張良算是一個,雖說他的這種行為未必值得後人推崇和學習,但起碼為後人提供了一種模範。史書上記載張良的長相像一個女人,而且一直有病,可以說明智謀的力量是無窮的,腦力勞動工作者所做的貢獻有時候要大於甚至遠大於體力勞動者。

    大哉,張子房!

  • 19 # 加油夠夠夠

    因為韓信蕭何都威脅到了劉邦的權力與威望,所以處死他們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張良一沒兵權再沒實權,只有在劉邦需要的時候,他幫忙出主意而已。所以說選擇決定命運

  • 20 # 江山如畫5965

    西漢三傑中,韓信慘死,蕭何坐牢,為何張良能夠獨善其身?

    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這三個人說起,才能找到答案。

    首先說一下蕭何。蕭何做過沛縣主吏,和曹參一起在衙門辦事,當時劉邦是沛縣亭長,是蕭何上司。一天,蕭何就找來劉邦連襟樊噲,勸說劉邦起義反秦。於是他就和劉邦看押一百左右人拉起大旗,後投奔項梁,和項羽等一起組成抗秦聯盟。劉邦仗義疏財,深得蕭何和義軍佩服,隊伍不斷擴大,兵強將廣。推翻秦皇后,被項羽封漢王,封四川屬地。蕭何治國管理能力很強,劉邦就把後方管理交給蕭何,蕭何不負希望,把當地戶口,賦稅等管理的井井有條,能夠不斷的向前線輸送糧食和士兵,使劉邦放心打仗,沒有後顧之憂。但是劉邦還是多有不放心,多次派人監視蕭何,於是蕭何就把家族大部人送到前線作戰,這樣深得劉邦信任。後來劉邦經過七年楚漢爭霸,最後得天下。劉邦得天下,恐各路諸侯王威脅江山社稷安全,除異性用族姓稱王。蕭何在關中幫助呂雉殺了韓信,不久英布造反,劉邦前去剿滅,不幸中箭重傷,回來後,為了警告蕭何不要功高自傲,把他投放牢獄中,不久放出重用。蕭何臨終前推薦曹參作相。蕭何能保族保己,說明蕭何胸懷坦蕩,大公無私,低調為人,才贏得劉邦的信任。

    再說說張良這個人,韓國貴族官宦之家出身。相傳張良小時候,得仙人黃石公真傳,後來給他“太公兵書”一部,並告訴他,只要悉心專研,定能成就一帆事業。因為他是韓國人,當時的韓國被秦王所滅,他非常痛恨秦王,他要學荊軻刺秦王,不幸刺殺失敗,他變成全國通緝犯。無奈投奔了項梁,後來劉邦帶著軍隊打下下邳,巧遇在下邳的張良,兩人徹夜長談,有相見很晚,英雄惜英雄感覺。同時對劉邦說,自己最大願望就是恢復韓國,別無他想。劉邦被他的愛國主義深深感動。同時勸說項梁擁立韓王,自己帶兵攻城池,與秦兵打游擊戰,並與劉邦一起攻城奪池,人馬不斷擴大,首先攻下咸陽,劉邦被華麗的宮殿而迷惑,不思進取,陳平勸說無果時,張良極力勸說秦滅亡的教訓,不可享樂,要得民心,要有必勝的信心。才能成就一帆事業。在鴻門宴上脫險後,被項羽封為漢王,主政四川。張良又給劉邦出謀,要成就事業,必須取得漢中,才不被困死川地。於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迷惑項羽無反心。突襲三秦之地,打敗三王,取得漢中。這時張良心繫韓王,要辭別而保韓王,不料韓王被項羽所殺,無奈只好死心塌地保了劉邦。彭城之戰,劉邦五十多萬大軍被項羽三萬鐵蹄打個慘敗,劉邦失去信心,在張良勸說下,聯合英布彭越建立聯盟,爭取韓信助陣,張良月下追韓信。與項羽七年楚漢爭霸,而一統天下,張良功不可沒。劉邦封同姓王,除異性王,張良不想在留在朝堂,請求迴歸故里,無奈呂后纏求,幫助立了太子。太子繼位,呂后感激張良。不幾年張良去世。張良保全自己,最重要是,他愛國,把生死置之度外。既投奔劉邦就會 向他對韓國一樣,死心塌地輔佐劉邦,劉邦看透了張良的心。

    再說下韓信,韓信,出身平民,他足智多謀,英勇善戰。韓信在反秦時先投奔了項羽,雖有帥才,但不得重用,後在蕭何推薦下,投奔了劉邦,劉邦封他大將軍。劉邦得韓信如魚得水,楚漢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奪城拔寨,一直到垓下徹底打敗項羽。都離不開韓信指揮,我個人認為,誰得韓信誰就得天下。既然韓信有如此能耐,為劉邦打下江山,出生入死,到頭來,卻被投進牢獄,後劉邦平英布謀反之時,夢韓信謀反,就傳到呂雉耳中,在張良蕭何幫助下,殺死韓信。這就是所說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劉邦殺韓信有人說韓信貪心大,比如,在當時劉邦被項羽圍困時,讓他出兵時,他以要齊地,並封齊王可出兵。並多次要挾劉邦給他承諾。其實這不是主要,對這樣卓越的人,加入你的陣營有個條件,對劉邦來說,他可以理解的。但在劉邦心裡確實有想法的。得天下後,又把他解兵權做淮陰侯,還是不放心。最主要的還是韓信這個人領兵打仗太厲害了,怕自己一死,無人能駕馭了他,只要他振臂一呼,有可能動搖他的江山社稷,只有殺了他才能放心和安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宣傳仇滿,排滿的媒體是否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