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天際eagle1

    沒有疑問,魏延造反就是諸葛亮逼的!諸葛亮第一眼看魏延就看不順眼,第一次見面就說魏延生反骨,後來多次掣肘,逼得魏延好生委屈!從對待魏延這件事上,可以看出諸葛亮內心最陰暗的部分,即心胸不夠坦蕩並且十分固執。蜀國成也諸葛亮,滅也諸葛亮!

  • 2 # 八零後修理工

    朋友們 不要被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誤導了,歷史上的魏延是很有帶兵能力的,他做過的漢中太守相當於現在的封疆大吏 趙雲是遠遠不及的。他的死諸葛亮是要承擔責任的,現代話講沒有讓下屬們做好團結一致 眾志成城。自古武將是玩不過文臣的 楊儀是政治高手,作為武將的魏延怎麼會不死呢!

  • 3 # 手機使用者名稱白楊

    魏延是諸葛亮設下計謀把魏延套到裡面比逼返的,諸葛亮作為蜀國臣相-應該該大局為重以和為貴,應該把蜀國的文臣武將搓和在一起。

  • 4 # 土布衣

    魏延是三國時期略帶悲情意味的將領,在本來就人才匱乏的蜀漢,他沒有戰死沙場,反倒是在內鬥中被殺,受演義影響,很多人都說魏延死的不怨,因為他天生反骨,還和諸葛亮關係不和。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出兵北伐,然而到秋天的時候,諸葛亮的病情加重,當時諸葛亮秘密召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做他身歿之後的退軍安排,諸葛亮是下令讓魏延斷後,而且稱,如果魏延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後,蜀軍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的意圖。當時魏延稱諸葛亮雖然已經去世了,但他自己還在,怎麼可以因為一個人的死亡而荒廢了天下大事,更何況他絕不會受楊儀的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因此他堅持不斷後。無奈之下,眾人只好聽從諸葛亮的安排,準備撤退,並不再理會魏延了。

    然而當魏延發現眾人沒有聽從他的命令,而是聽從楊儀的命令撤退時,他十分憤怒,於是他帶領軍隊日夜兼程,趕到了楊儀的大軍面前,兩人就此出現了矛盾,當時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稱對方謀反,而在蔣琬與董允等人的指認下,魏延無奈頂上了謀反的罪名。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延已經沒有辦法繼續率軍反抗了,於是他只有帶著自己的兒子等數人逃到漢中,只不過楊儀不肯放過魏延,還派馬岱追上魏延,並斬殺了魏延。有人認為,正因為諸葛亮沒有將大權交給魏延,才會導致魏延的行為與下場,既然如此,魏延是諸葛亮逼反的嗎?

    魏延和楊儀不和是大家多知道的,讓魏延聽從楊儀的簡直是痴人說夢,而且楊儀這個人心胸太狹隘,“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魏延是被楊儀給逼反的,只能魏延這樣的人需要強主壓制,以前只有劉備能使好魏延,諸葛能壓制,兩個一死,就沒人能壓制了,魏延有才能,但膽子太大,難免頭腦一熱做出什麼事情來,蜀國無人可駕馭,若無諸葛,難免魏延會幹出出格的事情,所以魏延之死與他的性格關係很大。

    魏延勇氣過人忠義誠信不足具有機會主義者的典型特徵,其在有威信權勢的駕馭下趨利避害也確能發揮能征慣戰將領作用,一旦失去節制的威視就會張脫韁的野馬尋,當然魏延之死,除了他的性格原因之外,楊儀誣陷魏延,腳踩人頭也不是君子所為,最終楊儀還想回到朝堂獨攬大權,結果回去後就給架空,也是因果報應了

    事實上,諸葛亮從來都沒有逼過魏延,更談不上逼反魏延了。要知道諸葛亮在生前是非常重用魏延的,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是鎮北將軍,漢中太守,前軍師,而在這個時候,魏延的地位已經與趙雲相差無幾了,雖然在實權上,魏延比不上獨領一軍的趙雲,但這也是很高的職位了。後來魏延擊敗了郭淮等人,就此升任徵西大將軍,也就是說,從第四次北伐開始,魏延就已經是軍中除諸葛亮以外最高的將領了。

    而魏延的行為與結局,只與他自己有關係。要知道諸葛亮去世,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說,蜀軍都應該撤退,然而魏延卻很不高興。但即便如此,諸葛亮在交代後事時也想到了這點,於是他稱如果魏延不聽話,就讓姜維斷後。但即便如此,魏延還因為自身的原因,直接跑到蜀漢軍隊前面,更是將棧道盡數燒燬,如此做法,自然只能自食惡果了。

  • 5 # 西木青良

    諸葛亮沒有逼反魏延。相反,要是沒諸葛亮的話,魏延估計被他討厭的官員同僚們給集體整死了。魏延這人有一定能力,卻很傲且情商低,人際關係搞得很差。大部分官員同僚裡面大概除了諸葛亮,誰都不看不上眼。其中和楊儀關係最差,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魏延曾在席間當著孔明的面揮劍要殺楊儀,被攔下來。孔明死後,魏延和楊儀矛盾爆發,他率部斷了楊儀部撤軍的後路。這種行為不管在哪個國家軍隊中都是會被視作造反的表現,這行為也給別人落下口實。後主問臣下誰忠心誰造反,大臣們紛紛給楊儀站隊再加上魏延斷楊儀撤軍後路的行為,那魏延已徹底斷了自己的生路。當然,楊儀的下場也不好。他為心胸狹窄,孔明在世時北伐,他作為孔明的左右手備受重用,以為孔明死後會指定他是接班人。結果,孔明早明白一切,指定了蔣琬接班。楊儀心生不滿,口出怨言被問罪入獄,最後在獄中自殺。

  • 6 # 蝶谷幽蘭

    現實中諸葛亮一定會跳出來:這鍋我不背!

    其實演義中魏延是因為被諸葛亮所逼的,但是歷史史實中並不是,而是在諸葛死後,被長史楊儀所害或者說是被自己的性格所害。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兩個人的性格問題。魏延這個人呀,有點狂,不是一般的狂,是狂到沒邊的狂。而往往狂傲的人是沒有朋友的這句話在魏延身上是一點沒錯。除了諸葛亮之外,魏延是誰都不服,誰都敢叫陣,這就導致了其在蜀國沒有一個人喜歡他。而史料記載也確是如此。特別是諸葛亮死後,他更是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認為蜀國沒有人能與其抗衡。

    但是呢,諸葛亮臨死卻沒有把軍事大權交給魏延,而是交給了他的死對頭楊儀,這直接導致了魏延的不服,本來楊儀呢,平日裡也是飛揚跋扈,不是個省油的燈,平日裡二人就是一直較勁,雙方看不慣對方,一直就是互有衝突。結果楊儀掌了軍權,更是令魏延不服,要與楊儀爭權,認為自己能夠獨自領軍滅曹。可是問題是,楊儀本來就是個心胸狹窄的小人,正想找魏延你的毛病來害你呢,這一下有了理由了,還不往死裡整你魏延呀。

    於是就有了兩人相爭,可是呢,魏延只有本部兵馬,還人心不齊,而在魏延燒了棧道後,楊儀更是取得了道義上的優勢,得到了後主劉禪的支援。揮軍打散了魏延部。魏延一個人逃走,最後被馬岱所斬殺。而楊儀呢,也是沒有得到好下場,回蜀後,因為覺得自己的封賞不多,口出狂言,說還不如當時投魏國等等,最後被後主劉禪所殺。

    其實就性格來說,無論魏延還是楊儀誰掌大權,都是會為蜀國帶來災難的,因為兩個人的性格,都有很大的可能使其在掌權之後,成為一代“暴臣”。而諸葛亮識人不明,同時也暗示了“蜀中無大將”的後期的無奈罷!

  • 7 # 東方鉞

    魏延根本沒有反,是在往蜀國撤退路上被揚議,馬岱謀殺。魏延是前鋒,要反直接投魏就可以了,何必斷後阻止魏軍進攻。

  • 8 # 老白的歷史課

    在下從三國志的角度來看:

    諸葛亮沒有逼反魏延,魏延那叫爭權失敗,不是造反。

    魏延的這一切主要是由性格造成的。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個性太過高傲,又功勞卓著,對任何人都不假辭色,所以和同僚的關係鬧的很僵。

    諸葛亮性格柔弱,愛惜其才,所以每次和費禕都是好言相勸,卻不知這隻會助長魏延的脾氣。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可能己經料想到魏延不聽命令,但依舊沒有對他下死手,而是讓大軍自己出發,給了魏延相當高的自由度,等他一個人鬧夠了就回來了。

    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可惜揚儀小人得志,故意試探魏延,讓他以為自己受到輕視,於是魏延燒絕棧道,要殺揚儀,可惜揚儀有大軍在手,魏延敗逃漢中,被馬岱追斬。夷其三族,也是揚儀的命令。

    魏延自此被打成亂臣賊子,名聲盡毀。

    這個局面,也不是諸葛亮所能預測的,他己經留給魏延足夠的自由,怕他一意孤行,所以讓大軍自退,魏延當然也只能無奈返回,諸葛亮至死都還在愛惜魏延人才,又何來逼反一說。

    只怪所託非人,如果不是揚儀主事,事情不會到這種地步啊!長史長史,當時丞相府官職最高的是揚儀呀!!

  • 9 # 城城000

    1、相傳魏延第三次投靠劉備的時候才被收留,但是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的時候卻要將魏延斬首,為什麼呢?原因僅僅是魏延腦後有反骨!之後就不斷損害魏延,讓魏延一直活在反骨的陰影之中。

    2、魏延在劉備時期備受重用,劉備稱王的時候,定都成都,漢中之地當然很重要,所以要派一個重要的大臣來看守。當時都以為張飛可以擔任漢中太守,但是劉備最後卻選擇了魏延,一時魏延風光無限,手握大權。但是如此優秀的大將,到諸葛亮那裡卻成為了普通將領,期間還收到諸葛亮的嘮叨,誰能心安?

    3、在隨軍北伐的時候,曾經向諸葛亮多次建議,讓諸葛亮准許自己五千精兵,直取長安,在魏延眼裡,鎮守長安的夏侯楙肯定會棄城而逃。但是諸葛亮卻不理不睬,造成魏延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

    4、諸葛亮在臨死之前,把三軍託付給姜維、楊儀等人,沒有召見魏延。還命令魏延服從楊儀命令,一旦不服從,立即誅殺!當時都知道魏延和楊儀關係不好,最終才導致魏延被怨殺,蜀國失去一名出色大將。

    其實不然

    1、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那是劇情需要。

    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完全偏袒於蜀國的,因為曹操的作對,於是曹操在書中成為了一個竊賊;因為反對蜀國,於是把孫權描述成心胸狹隘之人。諸葛亮作為一個出色的謀士,作者也是相當“關注”的,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如果真的知道魏延有反骨,你覺得魏延還會留在蜀國嗎?在歷史上因為被人懷疑而不得不反的例子還少嗎?精通書籍的諸葛亮怎麼會不知道!

    2、其實諸葛亮對魏延也差不到哪裡去。

    魏延在漢中是太守,但是跟著諸葛亮的時候,短短几年,就將刺史、大將軍都得到了,還被封了候!封侯可是特別厲害的,在劉備時期的魏延都沒有享受過這麼高的待遇。所以說,魏延在諸葛亮待遇低,這種說法不攻自破!

    3、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納魏延的計策,你覺得呢?

    諸葛亮畢竟帶兵打仗那麼多年了,對蜀國是特別清楚的,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不同於諸葛亮的,魏延只知道自己的謬論,只能看得到眼前的勝利。長安畢竟是魏國西北重鎮,蜀國拿下之後,無力防守,最後還是會丟失。

    4、諸葛亮可沒有安排馬岱處死魏延,諸葛亮是冤枉的!

    在古代的時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軍令如山的。諸葛亮在蜀國可是數一數二的,就連劉備還要看諸葛亮的眼色,處死魏延實在是太簡單了,如果諸葛亮真的想要處死魏延,魏延怎敢反抗!

    其實魏延的死,完完全全就是自己咎由自取

    作為大將的魏延不但沒有一點謙虛謹慎,甚至還狂妄自大,根本沒有將諸葛亮放在眼裡。諸葛亮生前就對他有意見,諸葛亮死之後,魏延更加口無遮攔。諸葛亮去世之後,沒有宣佈出去。楊儀讓費禕去問魏延的意思。魏延說道:

    “丞相雖然死了,但是蜀國還有我呢?怎麼能讓一個人失去就荒廢整個國家呢?我魏延是何許人也!”

    魏延到死都不知道諸葛亮的良苦用心,甚至還主動率兵攻擊楊儀的部隊,這時候的魏延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了。楊儀和魏延都說對方謀反,劉禪問董允和蔣琬,這兩人都懷疑魏延,這下魏延非死不可了。

  • 10 # 殤流雲

    三國演義中魏延造反是被諸葛亮逼反的,看過電視劇的應該都知道就不詳細說了。

    歷史中的魏延沒有寫他造反,而是因為與楊儀爭鬥失敗被殺,下面我就說一下自己已知歷史,我的觀點和看法。

    一. 為什麼諸葛亮臨終前沒有召魏延?為什麼諸葛亮派楊儀暫代軍權,不是費煒、姜維也不是軍中職位更高的魏延?

    答:1. 魏延屬於先鋒軍,諸葛亮、楊儀、費煒、姜維皆在中軍,諸葛亮臨死前可能來不及召魏延。

    2. 魏延子午谷奇謀,是孤注一擲的打法,諸葛亮是不允的。勝則重創曹魏西線防守部隊,敗則蜀地危亡,吳孫虎視眈眈,前有奪荊州殺關羽,諸葛亮身為統帥,不會拿蜀地存亡來賭重創曹魏西線部隊。魏延屢提諸葛亮履拒,魏延認為懷才不遇,諸葛亮認為魏延用兵行險,更希望蔣琬接任,故不想魏延前來未召。

    3. 且諸葛亮平常命令,極有可能讓楊儀去宣,貿然換人三軍起疑司馬懿來攻,可能會損失慘重,綜合起來諸葛亮讓楊儀暫代軍權。

    4. 楊儀殺魏延歸蜀滅其三族,以自己功勳卓著覺得己應取代諸葛亮的職位,後被貶為庶民而後死了。楊儀就是因為自己暫代諸葛亮,野心膨脹直接斬殺魏延,諸葛亮擔心費煒、姜維若暫代,恐與蔣琬爭鬥不願交接。

    二. 魏延為何覺得不應該諸葛亮的死而班師,魏延又為什麼不聽楊儀令,諸葛亮遺言是否指示若不遵令可殺魏延。

    答:1.魏延數次提出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數次不準。且以魏延的資歷卻只讓魏延做先鋒,麾下兵馬不多,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諸葛亮故意打壓。諸葛亮讓楊儀暫代明顯是為難自己,而且論資歷也論不到楊儀而是自己,諸葛亮死了正是自己整合大軍,與司馬懿交戰大展身手的舞臺。所以魏延不願意因諸葛亮死班師,願繼續北伐。

    2.魏延聽了費煒所說,不服楊儀且向來水火不容,還懷疑楊儀故意讓自己做炮灰,而且也不應該楊儀暫代,固而不尊楊儀令。希望費煒和自己聯令掌握軍權,費煒希望與楊儀商議離去,魏延追之不及

    3.諸葛亮的指示,並非斬殺魏延,是魏延不尊令,大軍自行離去,魏延是先鋒調轉方向自然就斷後了。

    三. 蔣琬、董允為什麼擔保楊儀沒有謀反,魏延攔截燒棧道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楊儀敢殺魏延,魏延的麾下為什麼被語言瓦解,為什麼死諸葛嚇退活仲達。

    答:1.楊儀沒有什麼軍事能力,而且費煒在楊儀身邊,楊儀也是完全按照諸葛亮的指示在做。反觀魏延蜀國第一猛將幹才斷後卻先離開,攔截回蜀大軍燒燬回蜀棧道違背諸葛亮遺志,且魏延的人際和官場關係寥寥無幾,給人一種覆滅大軍的感覺。所以保了楊儀而疑魏延,暫定魏延謀反。

    2.魏延攔截燒棧道,給了別人暫定他謀反的罪名的契機。也導致姜維直面追敵,斷送了姜維救他的可能。

    3.保楊儀疑魏延加上諸葛亮讓楊儀暫代,給楊儀一種我應該勝任諸葛亮的職位,野心膨脹之下覺得魏延必是自己的阻礙,借謀反斬殺魏延,魏延一死沒有人會為他出頭。

    4.因為諸葛亮剛死,魏延違反軍令,再加上蜀國傳來造反定論,撤軍致司馬懿追擊,致姜維直面大軍,燒棧道導致大軍無法及時後撤,麾下知錯不敢對峙,故被言語瓦解。

    5.姜維率領的虎步軍是精銳,司馬懿騎兵追來,姜維命令反旗擊鼓進攻,追擊騎兵前鋒受創,讓司馬懿懷疑中計了趕忙後撤。司馬懿就是單純打不過諸葛亮並非隱忍,連曹真在軍事上都壓司馬懿一頭。

    魏延若不是直接被斬殺,回蜀之後能辯解清楚,再不濟憑藉忠心,也不至於被殺,也導致蜀國沒有猛將,滅族也導致蜀國有能力的小將皆死。

  • 11 # 鄺生24

    魏延是劉備託孤重臣之一,是極為効忠劉禪的。諸葛亮北伐被劉禪欽定為先鋒兼副統帥,諸葛亮死後他有責任和權力指揮和掌管軍隊軍事。

    揚儀,蔣琬,費禕等是諸葛亮提撥培養的親信。魏延自投誠劉備開始諸葛亮無時不想殺魏延,怕死後被魏延清算,揚儀殺魏延是諸葛亮死前安排好的計劃。

    因為諸葛亮死前無權殺魏延,且還利用他打仗。死後揚儀以魏延造反之罪可以殺他了,這是諸葛亮一佈局,為什麼諸葛亮死前不定墓地?就是怕死後魏延秋後算帳,死無髒身之地。

  • 12 # 歷史趣聞008

    不完全是,

    書裡說他只是想反(殺掉)楊義,而不是想叛蜀,後來三國演義就安排他想反叛。看完了魏蜀吳那些主要人物傳後,諸葛亮巧用手段排殺魏延,還給了他一個造反的名聲: 一、諸葛始終排除魏延。蜀國一直將相不和,文韜勝過武略的諸葛亮,對關羽就多次制約,二者矛盾非常突出,這裡不細說。魏延雖比不得關羽,其軍事才能卻也非常優秀,累建奇功,劉備漢中稱王時就是“鎮遠將軍”、劉備稱帝后又被封為“鎮北將軍、都亭侯”。劉備死後,魏延對諸葛的軍事指揮頗有微詞,但也還算聽從調遣,後來又是“遷徵西大將軍,進封南鄭侯”。在每出祁山時,希望諸葛能委與重任,請要萬人馬獨走一路,在潼關會合,最後的其計劃說的非常詳細,諸葛亮始終不允。甚至寧願用紙上談兵的馬謖、廖化也不用魏延為先鋒。曾為戰功赫赫的老將能沒有一點看法? 二、設定陷阱,逼“反”魏延。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一個秘密會議,直接導致了魏延的“造反”。參加密會的有長史楊儀、司馬費褘、護軍姜維,魏延被排除在了這次密會之外,會議結果是蜀軍退兵,魏延斷後。諸葛亮死後,楊儀密不發喪,先派費褘到魏延這裡投石問路。魏延是一個心胸坦蕩之人:“丞相雖亡,還有我在呢。相府親信官屬便可將喪還葬,我自當率諸軍擊賊,為射麼以一人之死廢天下之事邪?魏延敢於擔當重任的中心可見。可是,利益燻心的楊義大權在握,那裡會將江山社稷放在首位,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不聽調遣?就是造反的事實。 三、利用“內部鬥爭”置魏延於死地。魏延與楊義一直不和,原因不詳,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都在相府做事:建興三年,楊義作為“參軍”管理丞相府的事物;建興五年,魏延作“為涼州刺史兼丞相府司馬,統率前鋒部隊”。書中說“只有楊義對他毫不相讓”。諸葛亮利用了“上進心”及強楊義,逼迫魏延走上“不聽令”的道路,將其殺害。當楊義看到馬岱送來魏延的頭時,“站起來,踏著魏延的頭,罵道‘你這個平庸的奴才!如今還能做壞事不?’並且殺害了魏延的三族”。這在當時“敬重英雄”的年代,這種洩私憤已顯得非同尋常。 楊義何許人也?他那麼積極地殺掉魏延,滿以為魏延死了,天下就是他的了,殊不知,諸葛早有密旨:“暗地裡觀察評議,認為楊義心胸狹窄”,讓將琓當了“尚書令、益州刺史”。看到這麼賣力也沒有能得到丞相的信任,後悔道:“如果我發動軍隊去投魏,我的境況還會落魄失意到這種境地麼?讓人追悔莫及,再也沒有機會了。”從而落得個流放、自殺的結果。 四、諸葛丞相最高明的手法就是,預言魏延長了反骨。這話有解夢官員趙直來說:“角字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這樣,當魏延被逼後,向朝廷控告楊儀等人意圖造反時,朝野上下皆言魏延要造反,牛禪當然相信。當然,這也與魏延平時自以為身正不怕影子斜,在朝中自是才高,目空一切,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際關係沒搞好有關。 總之我認為從性格上說,魏延對之死自己有責任,但魏延之“反”責任卻在諸葛。

  • 13 # 民工愛歷史三國

    魏延和諸葛亮性格相敵對,諸葛亮謹慎用事,魏延驕傲感於冒險!戰長沙時魏延殺了長沙太守韓玄,和黃忠一起歸順了劉備,諸葛亮就要斬殺魏延說他有反骨不忠不義之人,在劉備勸說下放了魏延,劉備其實很器重魏延,把很重要的漢中交於魏延駐守十年安然無恙!說明魏延是個合格的將領。和關羽有很多向似之處,魏延的武藝緊次於五虎上將,北伐時期提出的子午谷計劃諸葛亮沒有采用,

    因為諸葛亮把兵權交給了楊儀,魏延不服獨自帶兵要繼續伐魏,楊儀帶領大軍回成都為諸葛亮辦裡喪事撤兵,為了要挾楊儀交出兵權把回去的棧道燒了,狂傲自大依為誰也奈何不了他,最後被馬岱斬於馬下!

  • 14 # 歷史與文化縱橫

    魏延一直都沒有反,雖然諸葛亮說他腦後有反骨。魏延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荊州的時候,魏延就投靠了劉備,隨劉備入川,後被劉備封為漢中太守。隨諸葛北伐,是主將之一。趙雲死後,更是唯一的大將。但是魏延經常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建議也不被採納。諸葛亮臨死之時,魏延為大將,官職僅僅次於諸葛亮,為徵西將軍,諸葛亮竟然對魏延不託後事,而對楊儀交代後事,又密令馬岱,魏延如有不軌,暗殺之。三國演義中說,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馬岱走馬殺之。

    魏延在世時,因為有劉備可以壓制,劉備死後,諸葛亮壓制之。諸葛亮認為他死後,蜀中再無人能夠壓制魏延,魏延會成為禍患。諸葛亮對後事的安排,直接導致了魏延被殺。也可以說是諸葛亮必逼死了魏延。

    最早在劉琮投降曹操時,劉備一行人從荊州城門路過,魏延還是劉表手下大將,卻主動開門獻降,要劉備入城奪取荊州。這時大將文聘來,斥責魏延,說魏延對主不忠。二人在城下打起來。文聘後來雖然投降了曹操,卻自感慚愧,還是得到曹操賞識。

    而諸葛亮見魏延有背主行為,很想殺掉魏延,但是為劉備所阻止,劉備也是愛惜魏延人才。魏延自是感激劉備。但這也是感激個人而已,對於蜀漢魏延又有多少大義呢,諸葛亮就看出魏延也是個機會主義者。

    當魏延在北伐中提出給兵數千奇襲長安之計策,諸葛亮表示了否定。這個計策也是可以的,成功則可,失敗也不過是丟失幾千兵馬而已。諸葛亮擔心的是魏延一旦得手,就可以獨立行事,不聽節制,就是要把魏延放在眼皮底下做事。

    諸葛亮後期是著力培養了姜維這個降將,姜維後來也是繼承諸葛亮的遺願一再北伐,也證明了諸葛亮沒有看錯姜維。對於魏延,諸葛亮只是用其勇力,如同劉備,但始終對魏延不怎麼信任。也是諸葛亮容不下魏延的缺點,魏延不忠義,而諸葛亮本身忠義為本。這兩人性格是衝突的。也可以說是將相不和,造成北伐沒有什麼進展。

  • 15 # 阿子最強

    魏延沒有謀反,只是說他腦後長有反骨而已,諸葛亮對魏延一直有點偏見,可能就是性格不合吧,但劉備慧眼識英雄,知道魏延是將才,才得以重用,後期的魏延只是太狂妄了,但並未謀反

  • 16 # 過來人看漢水

    我和上同仁一樣看法,魏延並沒有反,在陝西漢中漢臺虎頭橋立的碑上刻的是“斬顏延處”,可歷史故事講的是魏延。實評:一,魏延從一到劉備處,就不招諸葛丞相待見;二,每次打仗都讓當前鋒,且幾乎沒有較大敗仗記錄;三,和士兵同甘共苦;四,鎮守漢中戰略要地盡心盡力,除馬超外,我認為漢中鎮守最好的應誇魏延,從某種意義講,如派蔣婉輔佐,就是讓鎮守荊洲,或許因位低還不致丟荊州。五,就是丞相不信任的結果。魏延也古代命運不濟的將軍。

  • 17 # 迷糊的默魚

    並不是,據《三國志》記載,魏延是因為和楊儀有矛盾,公器私用,在諸葛亮死後擁兵自重,想借機殺死楊儀,但將士們都知道是魏延的錯,眾叛親離,最後被殺。

    魏延在先主時期就受劉備重視,領漢中太守,拜鎮西將軍。後主一上位,就封為都亭侯,建興八年,又立功加官進爵,成為蜀國武將的數一數二的人物。魏延善於練兵,打仗又勇猛過人,但性格很是高傲,和蜀國別的將領都不和,甚至到了後面還想取諸葛亮而代之。等他成為了蜀國武將的頂尖人物,很多人都怕他,但就是楊儀不怕,然後魏延就和他結仇了,勢同水火。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在打仗途中,魏延忽然夢到自己頭上長角,找趙直解夢,趙直騙他:這是吉兆,麒麟有角而不用,敵軍自破。但後面告訴別人:角字上面一把刀,頭上有刀,大凶之兆。

    諸葛亮病逝,楊儀準備按諸葛亮的囑託由魏延掩護軍隊撤離,派費禕去問魏延的意思,但魏延說:丞相死了還有我呢!官員親戚可以先回去發喪,我自己領兵繼續北伐,怎麼可以因為一個人而荒廢了國家大事?而且我魏延是誰?怎麼可能讓楊儀對我發號施令!堅決不退兵。

    與楊儀意見沒有統一,然後魏延讓人燒了回去的棧道,斷楊儀的後路,然後兩人向後主告狀,互相指責對方反叛。兩人領軍起了衝突,但將士都覺得錯在魏延,不肯為魏延所用,魏延只能帶著兒子逃跑,逃往自己的根據地漢中,但楊儀派馬岱追趕殺死了他。

    但演習中把這一件事寫成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不信任他,計殺魏延。讓好多人都形成了魏延反叛是被諸葛亮所逼的錯覺。

  • 18 # 以史為鑑

    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早就看出魏延腦有反骨,所以在自己死前就安排了一系列針對魏延的行動。

    最後魏延在諸葛亮死後,果然謀反,但是也順利被諸葛亮留下的後手所斬殺。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魏延不但不是諸葛亮所逼反,而且是諸葛亮非常倚重的一員大將。雖然說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計沒有被諸葛亮所採納,但是諸葛亮在北伐的過程中,多次倚重魏延的能力。

    魏延也以諸葛亮的繼承人自居。

    但是魏延因為有才,有兵,位高權重,心高氣傲。可以說除了劉禪和諸葛亮,魏延把誰都不放在眼裡。

    但是這種眼高於頂的做法無意或者有意地得罪了諸葛亮的另一位副手,諸葛亮的的長史楊儀。

    如果說魏延是諸葛亮麾下將領中的No1,那麼楊儀就是諸葛亮麾下文臣中的No1。楊儀在諸葛亮出兵的時候,把大軍後勤、內政打理得頭頭是道,也深得諸葛亮的信任。

    感覺良好的楊儀也自認為自己是諸葛亮的接班人。

    於是為了爭奪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諸葛亮去世後的丞相之位,魏延和楊儀鬥得死去活來。

    根據記載,諸葛亮在召開會議的時候,兩人一言不合就開始互相譴責。魏延是武將,說不過楊儀就直接拔刀,揚言要動手殺人。

    楊儀則跪在諸葛亮面前泣不成聲。

    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還能壓制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但是楊儀和魏延不和的事情連遠在東吳的孫權都一清二楚,並且孫權都預測諸葛亮死後,此二人必要相鬥。

    果然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是要繼續北伐,還是撤兵回成都?在這個問題上楊儀和魏延表示出了不同的意見,但是魏延在軍事上是一把好手,政治鬥爭上卻是一個白痴。

    楊儀身為丞相長史,早早就籠絡了其他的大臣來支援自己。雖然魏延和楊儀都說對方造反,但是魏延在朝中的影響力遠遠不如楊儀。最後魏延背了一個造反的名聲,被佔據大義的楊儀所殺。

    甚至楊儀殺掉魏延後,還踩著魏延的頭大罵說:庸奴,還能作惡否?

    但是楊儀也沒笑到最後,最終諸葛亮選定了接班人是蔣琬,楊儀揹負了殺掉魏延的惡名,但是自己並沒有得到最大的收益,自己也鬱鬱而終。

    倒是蔣琬一下子去掉了魏延,楊儀兩個大敵,自己成功的繼承了諸葛亮的職位,這一切誰又能說不是諸葛亮策劃的呢?

  • 19 # 馨悅經典

    首先先更正一下你的這個問題,魏延從歸順蜀漢以後就沒想過要謀反!他只是與楊儀不和而已!

    受《三國演義》小說等的影響,魏延呈現給世人的形象是腦後有反骨!其實魏延作為蜀漢名將,其作戰勇猛,但性格孤傲,更是與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和楊儀的矛盾激化,魏延落敗,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實在令人嘆息!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魏延是謀反那麼完全可以投降曹魏!但魏延沒有這樣做!其實正史中魏延是很受諸葛亮青睞的,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也經常調解魏延與楊儀的矛盾,但諸葛亮逝世後,孤傲的魏延有如脫韁的野馬再也沒有束縛,勢要秉承諸葛丞相遺志繼續北伐中原,但大軍卻隨楊儀退卻,魏延為阻擋退卻的楊儀大軍率軍出擊,因錯在魏延,所以將士並不聽命,魏延無奈,僅率數人逃到漢中,楊儀派馬岱斬殺了魏延,並被楊儀夷滅三族!

    另外裴注引《魏略》的記載本來是諸葛亮將兵權託付魏延,因為楊儀與魏延不和,所以造謠誣陷魏延要北上投敵,於是派兵追擊,魏延很難做,跟你打吧,我這謀反就坐實了,所以為了洗脫自己謀反罪名,所以一路逃並不抵抗,最後終被追殺!

    我們從《三國志》和《魏略》來看,魏延與楊儀的爭鬥兩者記載的雖有出入,但是都能證明魏延並沒有謀反之心!所以題主所說的諸葛亮逼反魏延根本不成立!

  • 20 # 黃壟軒真人

    三國蜀漢魏延是個特殊人物,他僅服一個人,那就是劉備;他僅怕一個人,那就是諸葛亮。劉備不在了,諸葛亮死了,他就不服誰,也不怕誰了。

    這一點,諸葛亮看得很明白。腦後有反骨是個說法,在那個時代更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但實際上,是魏延的秉性問題。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諸葛亮就是看透了這一點。

    魏延服劉備,是因為劉備識得魏延的才能,大膽啟用重用,因此魏延收下盡是精銳。且劉備給予他漢中太守一職,地位近乎鎮守荊州的關羽。魏延感恩戴德,盡展才華,戰功斐然。

    魏延怕諸葛亮,因為諸葛亮看透了他的心,和秉性,包括他的所思所想,更不說足智多謀超乎尋常。但他看不透諸葛亮,甚至是總在身邊但永遠也看不透搞不懂。

    劉備和諸葛亮都不在世了,魏延就再也不服誰你怕誰了,這樣的人用起來很危險,不用也危險。因此,殺掉他幾乎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不過,諸葛亮不是死前就殺了他,而是在死後謀反時才殺掉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啥好看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