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ella191465762
-
2 # 又耳朵在這裡
看到這個問題,我本人是非常深有感觸的。目前我在南疆支教,剛好是在幼兒園給娃娃教漢語,接觸的也都是小、中、大班的孩子。雖然現在還沒有小孩,但也是在路上了。在幼兒園,每個孩子都是未經雕琢的玉石,晶瑩透亮,善良可愛。有些孩子安靜些,有些孩子活潑些,有些孩子喜歡閱讀,有些孩子比較好鬥……下課時間或者室外活動,孩子們之間玩耍、打鬧是正常的,有時候偏偏有些好鬥的熊孩子會逗那些比較安靜的小孩,有時以至於會出現哭鬧、身上會有磕碰印子,這種情況下,老師一定要和家長一起進行正確引導孩子心理,老師在幼兒園多督促,家長也要在家裡進行健康疏導。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孩子們要進行健康的交流互動是需要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而不是一味的躲避某些孩子,這種就很容易讓孩子以後對別人有“打標籤”的潛意識。
-
3 # 有道有方張旭玲
很多家長會勸說孩子遠離那些霸道、不愛分享、愛打人的“壞”孩子,因為確實這些孩子身上可能有一些不好的行為,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這些行為,這是一種對自己孩子的保護。
其實,幼兒園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判斷力,他知道來自他人的危險大致在哪裡,他有自己的喜好,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小朋友一起玩,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朋友,他也會用自己的方法遠離。而且他對身邊的小朋友的脾氣、秉性、處事風格最為了解,所以他才是那個是否遠離這個人的決策人。更不用說,鞭長莫及,我們的手真的管不著孩子在幼兒園的事情,我們想讓他遠離,他也未必能遠離。有些事情是孩子可以選擇的,有些事情是孩子遠離不了的,或許我們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斷力,相信他知道誰有資格做自己的朋友。
相比較之下,或許我們可以教孩子怎麼處理各種突發狀況,比如當我們帶孩子一起在小區裡和小朋友玩的時候,別人搶了孩子的玩具,在現場只要沒打起來,我們不必干涉,如果打起來了,拉開但不做裁判。然後遠遠地看著,讓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會讓他學到妥協、談判、包容。事後更不必過多地說教,或許只是幾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引發孩子的思考,比如:“你還好嗎?”“有什麼是媽媽能幫你的嗎?”“剛才這個孩子搶了你的玩具,你覺得怎麼才能保護自己?”
這些問題既能激發孩子的思考,還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增強孩子的自信,比起那些一有孩子搶了自己娃的玩具就奔過去為孩子打抱不平的家長,這種做法更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畢竟我們不能永遠做孩子的保護傘。而且當我們發現孩子在遇到這一類的“壞孩子”時有自己的處理方法時我們也就不再糾結要不要要求孩子遠離“壞”孩子了。
-
4 # Cindy2011
首先,我為題目中的壞孩子叫屈,幼兒園裡,什麼叫壞孩子?不好好吃飯?不好好聽老師的話?搶別人的玩具?打別的孩子?說髒話?罵人?我想在幼兒園能壞的地方也不過是以上幾種。
不好好吃飯?
吃飯也是人的本能,餓了就會吃,你不讓他吃都不行,在幼兒園裡,孩子第一次面臨一個集體,開始定時的吃飯、睡覺、玩耍,吃飯的時候,吃的慢了,不愛吃了,玩飯碗了等,都是正常,要讓一個孩子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飯,定時吃飯,是需要家長以及老師長期培養的結果,是獨立的一種表現。不能定義為壞孩子,說實話,誰家沒個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呢?
不好好聽老師的話?
在幼兒園裡,孩子還是秉著天性,還不懂得規則、紀律,而在幼兒園裡,一個老師面對那麼多孩子,老師講的話更多的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應該這樣應該這樣。在一個還不懂得紀律的孩子面前,要求能完全聽老師的話,不可能。當然,很聽老師的話的孩子也不少,我孩子班上就有幾個大點的孩子,全天,眼睛都圍著老師轉,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這樣的孩子真是乖孩子,相信很多老師都喜歡這樣的孩子,但是我卻發現這幾個孩子過早的成熟,缺乏孩子的天真爛漫,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得到老師的誇獎。在我看來,反而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我倒不是說,不聽話的就是好的,只是說,不好好聽話的行為很正常,但是不是壞的表現。
搶別人的玩具?
人與人相處自然有摩擦,孩子也是如此,我很喜歡那個玩具,我想要玩,我要不過來,忍不住就搶過來,雖然行為有點粗暴,但是並非是壞,只是在溝通以及孩子之間的相處磨合不夠。
說髒話?罵人?
其實這些都是收到環境影響的,如果我的孩子碰到這樣的孩子,我確實有點在意,事實上,我孩子幼兒園班上有幾個孩子確實喜歡說髒話,我記得剛開始新鮮,也在我孩子嘴裡冒出幾句,不過後來就沒有了,只要大人不說,並且認為不應該說,孩子自然的會認為那不是正確的事情。即使會說上一兩句,但是還夠不上品行的壞。
所以我不認為幼兒園裡有壞孩子!
即使將來長大了,確實有壞孩子,我自然希望孩子遠離,但是這是一個人的社會,有人的地方自然有好人壞人,我相信人以群分,如果我孩子是好的,他自然會跟好的合群。
-
5 # 琴子191459153
看到很多回答對題目裡的"壞"提出異議,我就放心了,呵呵
-
6 # 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即使你不讓自己的孩子和自私、喜歡說髒話的孩子交往,人為地在他們中間劃一條“三八線”,把他們分隔開,但並不保證他不會受到“壞孩子”影響。因為同在一個託兒所、幼兒園裡,即使相互之間不來往,但他還有眼睛,別人的所作所為他都可以看到,他還有耳朵,別人所說的話他也可以聽到,可以說。家長即使限制得了孩子的交往,但他無法限制孩子的眼睛和耳朵,孩子照樣還是要受影響。
且不說家長一廂情願地為孩子劃定“朋友圈子”能不能為孩子所接受,能不能限定孩子和小朋友的交往,即使能被孩子勉強接受,這樣自小為孩子劃定“朋友圈子”,將孩子限定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也必將對孩子的性格產生負面影響,不利於孩子健康心智的發展。
因此,如果真想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快速學會怎麼樣交朋友的話,重要的倒不是為孩子找朋友,人為地劃定一個“圈”,而是要儘快地教會孩子什麼樣的行為和語言為“好”,什麼樣的行為和語言叫“壞”,什麼樣的孩子叫“好孩子”,什麼樣的孩子為“壞孩子”,從而正確引導孩子自覺地親近好孩子,遠離壞孩子的影響。
-
7 # 劉豔麗191402367
首先,我想說的是:好孩子,壞孩子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樣的孩子能稱之為好孩子,什麼樣的孩子能稱之為壞孩子,這個標準是誰訂的?這可能是我們大人根據自己的主觀需要,強行區分的吧!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有必要把一個孩子生活學習中的一點不好的習慣,一點點不符合你價值標準的孩子定義為壞嗎?再者人是會變化的,一下子把人看死,有點太過於簡單化了吧!
其次,孩子的壞又能壞到哪去呢!他們再壞,也逃脫不了單純二字,他們只是幼兒。這麼小的年齡不會做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所以他們不能稱為壞。
人生百態,我們沒有必要圈定孩子的交友範圍,每一個孩子都會有優點的,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光,如果一個孩子一點點小錯誤被家長定義為壞孩子,我們不跟他玩,又有一個孩子也範了小錯誤,如此類推,你的孩子會有朋友嗎?你的孩子可能永遠只能發現別人的不好,缺點,永遠發現的只是負能量這樣不利於孩子的發現吧!
-
8 # 盛放的向日葵
我不太明白題主的問題陳述,何為壞孩子?
僅僅因為他蠻橫霸道就稱為壞孩子嗎?還是說,不聽老師指揮、不按時吃飯睡覺?
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大多在3—6歲這個年齡段,他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還不太清晰,正在不斷探索未知的階段,整個世界都是孩子的教室。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片脈絡獨特的樹葉,他可以是獨樹一幟的強調自我,也可以是默默的在角落做自己喜歡的事。
先天性格的差異以及後天家庭環境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在幼兒園截然不同的表現。
沒有哪一個人規定,每個孩子都必須言行一致,那培養出來的不是孩子,是機器人。
作為一名公立學校的教師,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您:
我們需要深度思考一個孩子的表現,而不是僅僅憑藉他的表現就判定他為“壞孩子”,小學階段尚不能夠判斷,更何況處在探索階段的幼兒園時期呢。
也許你會覺得所謂的“壞孩子”會打亂你們家孩子的作息以及生活規律,甚至“欺負”你的孩子。
但是我們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總在以大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世界?
在孩子眼裡也許並沒有好壞與欺負,有時候只是家長誇大了影響。很多孩子發生衝突以後,很快就能和好,並且仍然在一起玩耍。
很多時候,不同性格特徵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才能更有利於孩子的性格養成,才能鍛鍊培養他的社交能力。
也許若干年以後,會有一部分孩子受到各種環境的影響而變壞,但是你不能說是幼兒園時期他就是壞孩子,所以長大就自然變得更壞了。這不符合思維邏輯和兒童成長髮展規律啊。
希望作為家長,不要人為干涉孩子的交友自由,也不要給孩子灌輸成年人的法則,他們暫時還不需要這些。
幼兒園的孩子應該做的就是無知無畏地去探索這個世界,發現這個世界的每一面。
-
9 # 姚瑤144756875
首先我們需要定義什麼樣的孩子才能稱的上壞孩子。有壞孩子麼?從反社會人格的角度來說,有些人天生具備冷漠,旁觀,對別人的痛楚毫不在意的人格特質。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網路影片,5.6歲大小的孩子趁人不備把年幼的小女孩抱到空無一人的電梯,導致其意外死亡。孩子在沒有監護人的情況下,遭遇這些反社會人格的孩子真的是一件恐怖的事。要不要讓孩子遠離壞孩子,我覺得更正確的表達是注意人群中具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的人,儘量保持距離吧。
-
10 # 凜醬鏘鏘鏘
我認為這是一個家長怎樣教育自己寶寶對待其它壞孩子的問題。
首先,應該看到所謂的壞孩子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壞人,應該教育寶寶認識這個小朋友的某種言行可能是不妥的,但是這個小朋友也會有好的一面。從而引導孩子客觀的友善的看待這個“壞”小孩。其次,如果有“壞小孩”愛動手打人的,那麼我們作為家長也應該教育孩子,還是要保護好自己,儘量不要出現互相打架的情況出現。更不能教育孩子一味的躲閃逃避,這樣可能會讓孩子養成軟弱的個性,切忌。
最後,面對問題的時候,家長不能一味的教育孩子逃避問題,遠離壞孩子不是解決和壞孩子怎麼相處這個問題的正解。這個時候一定要多教育寶寶,學習和不同的小夥伴相處,並及時對寶寶進行溝通引導。
其實,小孩子哪裡有什麼好壞,一點小錯誤就給ta定性是不合適的。或許我們的寶寶也有被當成壞孩子的時候,如果有那種情況發生,我也希望她會在小朋友的帶動下變好變優秀,而不是被孤立被遠離。
-
11 # 育兒慧
對於幼兒園來講,壞孩子也壞不到哪兒去,如果是言行舉止過分的話,幼兒園老師應該進行制止和教育,所以說先要給孩子選一所信得過的幼兒園。再回到孩子們身上,跟所謂的壞孩子沒必要保持距離,因為孩子早晚都要獨立融入這個社會,跟各種各樣的人交往、碰撞,在幼兒園裡面的爭執和矛盾反倒是最好的鍛鍊機會,家長應該在回家後跟孩子多交流,讓孩子講講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再針對不同情況給孩子進行正確引導。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矛盾,如何跟壞孩子交往。
-
12 # 三毛的教育視界
3-6歲是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成長期,當孩子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家長應該適時引導自己的孩子遠離壞孩子。在能保證孩子自身安全,有和老師在場的情況下可以與壞孩子適當的交往。
畢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危險的規避意識薄弱,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他們還不具備對突發事件的處理和掌控能力。說話快言快語,動作直截了當,很有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傷害,對孩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大人眼中評判幼兒的好與壞通常是以有沒有教養,是不是懂禮貌守規矩,會不會無理取鬧糾纏不休,與小朋友之間是否友好等等而區分。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尤其敏感和脆弱,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更多地陪伴在孩子身邊,善於捕捉孩子的內心情感,多於他們溝通,不能武斷的以大人的眼光告訴孩子什麼樣的小朋友可以交往,什麼樣的壞孩子少交往不交往,教給孩子明辨是非的本領。
孩子的天空大人有時候不甚懂,他們眼中的好孩子、壞孩子是需要用他們交往的經驗來自我判別,繼而逐步規劃和確定屬於他們自己的社交圈,再小的孩子也是有屬於自己的天空,萬萬不可以孩子年紀小,家長就可以處處替他們做主。
無論如何,保證孩子的身心安全,呵護好孩子的心靈永遠是育兒教育的大前提,重中之重。這裡說的呵護好孩子的心靈,不是單純的關愛自己的孩子,一味的指責大人眼中的壞孩子,我們更應多用溫暖感化所謂壞孩子不良的言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壞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逐步走向好孩子的行列中。
言而總之,總而言之,呵護孩子心靈,保證孩子安全是育兒教育永恆的主旋律。
-
13 # 赤腳瑤醫
首先,我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給自己的孩子給培養一種好的理念,也就是家長首先應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學會是非分明。因為對於“壞孩子”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什麼是壞孩子?還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些孩子沒輕沒重,可能會做一些大人眼裡是不太聽話的事情,但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是壞孩子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一個孩子的性格、作風等等都與他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當家長讓孩子遠離所謂的“壞孩子”的時候,家長是否有想過或許這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或許比較缺愛,又或許孩子只是無意的等等。當然,留守兒童可不背這“壞孩子”的鍋。再者,當家長認為別的孩子是“壞孩子”的時候,或許自己的孩子也被別人當成“壞孩子”呢?
幼兒園的孩子並未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格,若所有的家長讓自己孩子遠離所謂的“壞孩子”,或許恰恰是深深地傷害了這些孩子,讓這些孩子變成了真的壞孩子。家長應當做到的是保護好自己孩子的同時,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健康美好的成長環境,這對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更為有利的。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善良的天使降臨到人間,是那麼的天真、純潔、可愛,沒有大人們經歷種種事情之後的那些複雜。有時候,人們遇到問題時總會往別人的身上找問題,但人們更應該做到審視自己,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所以針對這個這個問題,家長應該首先應該看到自身和自己孩子的問題,不僅家長要明辨是非,而且家長應當教會孩子明辨是非,學會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做好自己也才能為孩子鋪一條更好的人生道路,才能讓孩子為自己開啟一片更廣闊美好的天地。
在家長能夠教育好自己孩子明辨是非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地去探討這個問題。家長教孩子明辨是非,並不是說讓孩子一味地忍讓。倘若一些孩子有意地傷害了自己的孩子,這些傷害自己孩子的孩子則為壞孩子,當讓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與這些孩子為友啦。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是讓孩子走正道,與人為善,但孩子也要學會正當地保護自己,與傷害自己的人、物保持距離,受到惡意傷害學會適時正當反擊。這樣才能更有利地讓孩子形成一個完整的好的人格。
所以,針對“在幼兒園,家長是否有必要讓孩子遠離其他壞孩子?”這個問題,家長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教會孩子明辨是非,恰當的處理問題。記住,不是所有的所謂的“壞孩子”都是壞孩子。
-
14 # 與子對話
幼兒園是孩子們最純真的時候,父母的教育在此時對孩子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幼兒園階段如何界定“好孩子”、“壞孩子”,都帶著父母自己的主觀判斷。
父母為何要讓自己的孩子遠離“壞孩子”,無非是怕孩子染上不好的習慣。那麼我們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判斷行為習慣的好壞,慢慢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是非觀念!讓孩子自己選擇與誰交往。
-
15 # 北姐愛分享
蒙特梭利認為,兒童是一個發育的有機體和發展著的心靈,兒童發展的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兒童在精神胚胎的引導下,在外在環境和內在環境共同作用下,逐漸經過身體的發展、情緒的發展、感覺的發展、心理的發展、認知的發展,最後精神到來,也就是,兒童真正創造了自我,並逐漸成長。這是一個基本的完整的人的狀態。而兒童0-6歲的成長過程,正是其將精神胚胎人性化的過程。
也許你覺得這樣的文字有點拗口,我最初也有同感。可是慢慢地,我才真正理解到孩子是有靈性的,孩子不是靠家長和老師教育出來的,而是TA們自己成長起來的。
尤其還是在幼兒園期間的孩子,他們恰好處於自我構建的階段。
首先,“壞孩子”這樣的標籤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清晰認識到是不對的。
貼標籤本來就是不好的行為,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好的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TA會為了取悅大人而去偽裝、努力做成大人希望的樣子,以此而獲得大人更多的關注、愛和讚賞。壞的就更不必說了。本來錯誤就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是成長的可能性。只是否定錯誤,強化壞標籤,孩子永遠也達不到你想要的樣子。同時還可能滋生出許多潛在問題。
其次,幼兒園階段,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呢?
我是一直推崇和踐行“愛和自由”理念的。事實上,在愛和自由的幼兒園,就呈現出各種與傳統幼兒園不一樣的標準和規則。
舉個例子,主題課時間到了,老師開始講故事了,有的小朋友還在吃早餐,有的在做手工,有的在操作教具,只有2個小朋友坐在老師身邊聽故事。這裡有好壞麼?是不是到時間了還沒吃完飯的孩子就是“壞”的呢?至少是不守規則的?不是的,在這裡,孩子們擁有充分的身體的自由,可以決定自己想做什麼,也可以在他需要安靜時保證不受干擾。
而同樣,也會有“違反規則”的孩子。小朋友A想跟小朋友B玩,被拒絕了。A生氣地說:你如果不跟我玩,我下次就不讓C跟你玩了。B傷心地哭了。
老師來處理這件事情,因為A違反了規則“粗野、粗俗的行為不可以”,他傷害了B的心理。A向B道歉了。
你覺得,A是“壞孩子”麼?或者,A打了B,A是壞孩子麼?
我認為,在現今社會中,確實有不成文的傳統的“好”、“壞”的界定,好的比如:懂禮貌、乖、守紀律、聽話,壞的比如:以上所有“好”的反面、加上打架搶東西鬧事。
我更傾向於每一個幼兒園,都有自己清晰的自由和規則的準則。幼兒所有不受限制的自由最終都會走向自律。
對每一個孩子而言,沒有“好”與“壞”之說,但有“自由”與“規則”的界限。不用去聽誰的話,但要有自己的觀點和思考。
最後,作為母親,我的字典裡也沒有“壞孩子”,但我有“自我成長得很好的孩子”的標準。我也會去為我的孩子尋找、挑選志同道合的玩伴。
-
16 # 守候生活
沒必要。幼兒園的孩子那麼小,那麼純真,何來好、壞之分。孩子有文靜的,有好動的,個別孩子可能會偶爾打人、搶東西、說髒話,但不能以此說把這樣的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孩子到了幼兒園,透過老師的耐心引導,小朋友的幫助提醒,孩子的這些行為很快就能得到改進。
幼兒時期的成長對孩子一生都很重要,試想如果自己的孩子因為一個不合適的行為就遭到其它小朋友的孤立,當父母的心理怎麼想。
娃的世界很單純,娃們之間偶爾有點小衝突,打打鬧鬧,常常是眼淚未乾就又在一起哈哈大小了,“遠離壞孩子”常常是家長的誤導。
-
17 # 檸小檬果
首先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不能一某一兩件事情來判斷孩子是好孩子或者壞孩子。
其次在幼兒園,沒必要讓孩子遠離其他孩子,因為:
1、孩子從家庭走進社會的第一個環境就是幼兒園,學會在幼兒園裡與各種性格不同的小朋友相處,是孩子待人處事的第一個開端。
2、如果一味地干涉孩子的集體生活,人為地為孩子的成長道路排掉各種障礙,孩子就會失去各種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樹立健全的三觀,培養良好的行為規則,讓孩子認識到何種行為是好的,何種行為是不對的,這樣,他就會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斷能力,自然不會被習慣不好的孩子帶壞。如果引導得好的話,這樣的孩子還會用自己的行動去帶動和影響一些習慣有待加強的孩子,相互進步。
總之,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是可以隨著環境和自身的學習生活不斷地變化發展的,不能單純地以某一兩件事情來判定某個孩子的好壞,我們應該用包容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
18 # 徐鎂鑫
個人認為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和行為習慣來決定。
如果你的孩子天生性格開朗大方,善於溝通,和其他小朋友相處融洽,即使偶有矛盾衝突,也能透過合理的方式(和對方商討解決,尋求老師或家長大人幫助等等)處理掉,那麼沒有必要去限制TA的交往圈子。正如我們成年人的世界也不全是道德模範一樣,孩子的身邊也不會全部是乖孩子。讓孩子在保證安全的環境下面對一些挫折(有可能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和困難(怎樣學會和小朋友友好相處),有利於TA的成長。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內向文弱,膽小怕事,受欺負不敢聲張,或者容易被不良行為影響,還是要適當拉開TA和熊孩子之間的距離,等TA們年齡稍大,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才能放開對TA們結交各種朋友的限制。
最後一點~本人不認為給“壞孩子”貼標籤是件好事。這些孩子也許在語言、行為上不符合“規矩”,但如果作為家長足夠重視,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長和進步,相信TA們也會逐漸變為可愛的小天使
-
19 # 親子那些事
相信很多家長對寶寶第一天上幼兒園的情景記憶猶新,因為寶寶第一次離家,第一次離開媽媽而嚎啕大哭,教室外的媽媽們,也因寶寶的哭聲和各種對寶寶的不放心而偷偷抹眼淚。
是的,對於寶寶在幼兒有的吃喝拉撒睡,對於寶寶和小朋友的相處,對於寶寶在幼兒有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作為家長一定會有很多擔心。而且這種擔心不僅僅是第一天,之後的每一天我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擔心,隨著寶寶對幼兒園的適應,甚至會提到在幼兒園的朋友以及朋友的表現,我們會發現這些個表現了有好的,不免也有一些壞的,於是我們又會擔心所謂的壞表現是不是會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當然擔心是對的,只是我們無需太過激進,只要正面引導,相信隨著時間和年齡,加上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孩子會有所改變。如果強烈要求遠離“壞孩子”,反而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激發孩子逆反心理,導致寶寶會過度關注那些“壞表現”。家長們要學會接受,正確引導,淡化“壞表現”,或許過一段時間,孩子自己就會忘的一乾二淨。
-
20 # 陳東瑜Yukee
幼兒園,雖然不屬於義務制教育階段的學習,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幼兒園之前,孩子基本上都是最親密的長輩在照顧,孩子很容易就形成“自己是中心”的感知,在這一感知下,孩子對於社交能力的培養,是相對缺失的。
而來到幼兒園,孩子首先要經歷一個“去中心化”的過程,在這個時空中,孩子要逐漸認識到“TA不再是唯一的中心”,也正是在這個環境中,孩子的社交能力得以培養,他要逐漸學會如何交朋友、如何合作、乃至於如何Say No。
由於幼兒園是一個社群,在社群裡面,孩子也肯定會遇到所謂的“壞孩子”。
由於“好”“壞”概念過於主觀,為了進一步明晰遇到的情況,我們把大部分家長和孩子所能遇到的“壞孩子”分為兩類
一類是讓孩子自己“不舒服”的孩子(不涉及價值判斷),比如由於性格問題,經常發生矛盾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不要急於給孩子灌輸“好”“壞”的價值判斷,而是應該首先是留意,分析一下孩子遇到的情況;其次是透過合理的方式和孩子溝通,鼓勵孩子自己嘗試用有效的方式和“讓自己不舒服的小夥伴”進行溝通;如果實在有必要,可以和幼兒園的老師乃至於對方的家長進行一個有效的聯絡和溝通。
另一類是“讓孩子養成壞習慣”的孩子(涉及價值判斷),注意,這類情況,孩子自己未必會覺得“不舒服”,反而會覺得“很有意思”。比如,有的孩子撒謊、說髒話,進而影響了自己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要及時地進行價值觀的引導,並且採取一些更為直接的方式避免孩子受到進一步的影響。
幼兒園是孩子經歷過的第一個“小社會”,這個環境中都咱們的寶貝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鍛鍊的機會,作為家長,需要多留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孩子共同成長。
回覆列表
1-在收到這個資訊後,我先會盡量去了解這個孩子的情況,個人情況,“壞”在哪裡,家庭情況,多方多角度去了解一下。
特別是這個壞到底是適齡行為還是……
當然,這個收集不是刻意地,也不是帶有先入為主地評價地。只是客觀地去看看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
2-我也會和孩子聊聊,他與這個所謂的“壞”孩子在一起的感覺,是否經常一起玩?如果不一起玩,會問他為什麼?如果一起玩,問他與這個孩子一起玩的時侯,他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或優點,他的什麼行為經常會吸引他。用啟發思考的問題,少用或者不用只是簡單回答“是/否,好/壞”的問題。
如果是女孩,這個過程會相對容易,因為女孩的語言表達及感受能力一般比男孩提前2年左右。
如果是男孩,那幼兒園階段的男孩一般表達不了太多內容。只是說,好,不喜歡,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時期男孩的家長內心是奔潰滴……)
3-對於“壞孩子”,我的觀點是“孩子的所謂不良行為,很多時侯是他用錯誤的方式去尋求歸屬感,價值感,安全感和愛。”
在合適的不同場合,我會就不同的情況告訴孩子: 這樣的行為是合適的行為,這樣真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樣管理自己的情緒。同時會告訴我的孩子,當他的愛和需求這樣表達後,媽媽就能又快又準確地收到,才會做出最好地反饋哦。
也會鼓勵他多說一些與其他孩子相處的情況。教他安全範圍和安全守則。讓他慢慢學習到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不安全的,需要告訴老師和家長的。
簡而言之,算是“內外兼修”吧,對內,修自己,對外,修界限。做更好的自己和能自我保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