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水載舟

    這種提法很不討喜。

    首先漢人是個不斷融合的人群,數量雖龐大並不意味著漢人是鐵板一塊,漢人內部也是各存差異的。

    其次明朝雖是漢人朝庭,但是明朝到後朝已經大失人心,漢人自己就揭竿而起造明朝的反,再說明朝是被李闖所滅。而清滅的不過是李闖張獻忠南明殘餘等。

    第三滿人雖然只有幾十萬,但跟隨滿人的蒙古軍就有幾十萬,漢軍則有幾百萬,跟隨滿人的漢人更有幾千萬上億。只算滿清入關前,關外漢人差不多就有上千萬吧。

    最後總結一下,像這種爭奪天下大勢的鬥爭主要看人心向背。當時明已失民心,李闖張酋等又不懂籠絡士大夫,這就給了清千載難逢的機會,趁勢入主中原,大清是藉助漢人之力得以統一全國,大清的江山多半是漢軍打下來的,清軍幾手沒打什麼硬仗。

    清朝入主中原後連年開科舉,把士大夫全拉過去了,有了士大夫支援,大清江山就基本坐穩了。對老百姓不加田賦,又得了民心。

    另外,更正一下題主,不是兩億漢人被幾十萬滿人打敗,而是兩億漢人被幾十萬滿人爭取過去了。

  • 2 # 天宇的文史情懷

    要說為什麼只有幾十萬人的滿族會最終奪得江山,這問題其實比敏感,因為這涉及到民團結的問題。我就說說我的一些看法。

    都說滿族八旗當時天下無敵,所向披靡。可要說滿族八旗的戰鬥力比中國歷史上的匈奴突厥還厲害,恐怕沒多少人信,可為什麼同樣的少數民族政權,為什麼匈奴突厥進不了中原,而滿族八旗確能呢?我認為主要是滿族當時已經被漢化了,從努爾哈赤時起,滿族人就已經開始學習中原的先進文化了,努爾哈赤開始重用范文程,到了皇太極時,更是成功的招降了祖大壽洪承疇等明朝降將,在皇太極死後其弟多爾袞更是個不世出的英雄,戰略目標直指中原。這點非常重要,以往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強大時都是以燒殺搶掠為目標,當時中原政權對付他們很容易。比如漢初時的匈奴,宋朝時的契丹女真,只要當時給錢給物,邊境上的和平就能存在很長時間,這樣就可以為中原王朝贏來休養生息的時間,可滿清的實際掌權者多爾袞確不滿足燒殺搶掠,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多爾袞目標就是進關統一天下,事實上他也做到了。

    在滿清進關後,實際上滿清在軍事上並不佔優勢,當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南明政權都有相當的實力,但是當時李自成進京時候逼死了崇禎帝。雙方積怨太深,如果幾方勢力能聯盟,那鹿死誰手不一定。只可惜的是幾方勢力都被各個擊破。

  • 3 # 南朝居士

    戰爭勝敗跟一個國家的人口沒有直接關係,像英國當年幾萬合法海盜就能打敗四億人口大清、印度,統治半個地球。

    戰爭跟什麼有關?戰爭意願和戰爭成本,還有就是時勢有關。

    滿清他們是侵略者,戰爭意願強烈,戰爭成本低,又是新崛起的遊牧民族,勢如破竹很正常。

    而大明日薄西山,行將就木的老牌帝國,戰爭意願不高,各地武將都避戰,想擁兵自重,以備天下大亂之時爭奪天下,戰爭成本卻居高不下,又是一個處於走下坡路的時期,戰爭失敗就很正常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說南北宋弱,我不跟你爭,大遼你敢說他弱嗎?但當他沒落時,完顏阿骨打率領幾千人就能滅了遼國。金國你敢說他弱嗎?但當他沒落之時,新崛起的蒙古人照樣消滅它,蒙古的元朝你說他弱嗎?但當他沒落之時,鬆散的農民軍就能滅了他。

    這是因為元末的漢人軍隊打仗厲害嗎?時也勢也,就像大英帝國當年統治半個地球,但當他沒落時,打個馬島戰爭都夠嗆。

    德國軍隊也厲害,席捲整個歐洲,幾乎每場戰爭都是勝利,但當他失敗之時,也是兵敗如山倒,幾乎每場戰爭都是失敗。

    每當一個帝國經歷二三百年後,都會沒落腐朽,這跟皇帝是誰無關,跟臣子賢愚無關,它受歷史週期律的支配,這個時候軍隊久不識兵戈,國內天災頻繁,農民造反此起彼伏,外部這都會崛起新的強敵,內憂外患之下,帝國就垮臺了。

    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都是一樣的模式,世界其他帝國也是如此。

    這跟誰是皇帝無關,即使朱元璋、朱棣處在崇禎的位子上,也無濟於事,

    問題是,戰爭上,滿清能打敗明朝,這個很正常,但以滿清的實力,想統治整個大明帝國疆域,不容易。

    看看遼國打敗了後晉,想著自己打下的天下,憑什麼給別人,於是想自己統治,結果呢,被打回草原了,耶律德光也死了,金國打敗了北宋,佔領了宋國疆域,但也只能扶持傀儡政府,讓偽齊統治,日本人打下東北,打下南京,也只能扶持傀儡政府,而不敢自己直接統治。

    而滿清打下每一塊地方,都可以直接統治,最後席捲全國,完成統一。

    這就是滿清策略比李自成高明的地方了,

    崇禎皇帝在自殺時,說過“滿朝文武皆可殺”“我非亡國之君,你們都是亡國之臣。”,很多人認為是崇禎找的藉口,笑話,無言給誰解釋?

    明朝的滅亡實際也是內部腐朽了,崇禎上臺後,大臣都是非暴力不合作態度,因為既得利益集團都知道,大明要亡了,失去天下的是皇帝,無論哪個取得天下,都會拉攏官僚地主階級,他們可以繼續當他們的官,可以保持他們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麼不遠遷都南京的原因了,因為遷都,利益集團的田產、房產、錢財,就都暴露和失去了。

    所以李自成來了他們非常合作,但結果李自成卻打擊利益集團,直接把利益集團推到對立面,於是李自成失敗了。

    滿清來了,武力上摧枯拉朽,勢如破竹,但主要的,還是能拉攏既得利益集團,也就是官僚文人士大夫集團,商人、地主階級。

    為什麼拉攏他們就能實現統治?因為他們本就是維持地方統治和收取稅收的基石,其他窮人無論是誰統治,他們照樣吃飯、工作、繳稅,一樣的被壓迫被統治,只要拉攏統治階級就可以了,

    這也是在清朝升官的明朝官員基本有千人之多,為什麼會拉攏如錢謙益等人。

  • 4 # 求知致遠

    宋朝和明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儒教高度發達,而人民極端冷漠,這一點也和晚清及其相似;另外,官場腐敗、官僚叢生也是很大的一個特色。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前方賣命,後方拆臺;雖然都有忠勇之士奮起保家衛國,然而杯水車薪、難敵蟻穴之潰。尤其是大明在自毀長城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先是孫傳庭被逼白白戰死,後又有熊廷弼、袁崇煥有功而被誅殺。機靈點的像左良玉,乾脆就帶兵跑了。既不造反,也不聽你的指揮、調遣。但這些都無疑大大損傷了大明的軍力。

    具體到明朝的滅亡,應該有幾個主觀和客觀的原因。

    一、使用儒教治國,有個好處就是老百姓變的好管理、好調教。但反過來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們依舊會以麻木和冷漠來對待。而且這些人一旦失去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就變的極易被煽動、極易起來造反。而李自成等的起義就是這樣一個情況。總之儒教治國讓百姓離心離德,和大明成了兩張皮。

    二、皇權與士大夫族權之爭,以及士大夫內部的黨爭讓國家變的更加腐敗、無能,在強敵面前變的不堪一擊,更甚者,這些人一遇到打擊不是潰逃就是投降,而投降者往往都是帶著無比的仇恨來報復大明。李自成包圍北京的時候,那些大臣們寧可城破也不肯把錢拿出來幫助崇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最後怎麼樣?劉宗敏一鞭子下去,各種錢都吐出來了。

    三、在處理各種起義上沒有既定的、統一的方略,也就是說在政治上缺乏具體的方向和策略,基本上就是為打而打,為剿滅而剿滅,走一步不看一步。結果就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各種起義此起彼伏。這就好比大堤一樣,你既要做加固大堤的事情,也得盡力去疏導河道。找到事情的根本才能最終解決問題。

    四、天災人禍,天要你亡人其奈何?雖然沒有見到正式的記載,但明末發生過多次鼠疫,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而電影《孫傳庭》中就直接描述了當時陝西等地鼠疫流行的場面,這就說明這一個“事實”已經被很多人所認同。

    其實在蒙古人西征的時候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是,馬匹的身上帶有牛虻可以有效抵禦鼠疫。而蒙古和滿清絕大部分都是騎兵,這就大大減少了其在天災方面的損失。

    當然,這一說法是否在科學上成立,還需要認真而謹慎地去做一番研究。

    五、其實,但靠蒙古或者是滿清的那點兵力是很難滅宋、滅明的。而這兩個時期都出現了大量的漢奸隊伍,而且是做為主力來攻打大宋和大明的。以大明為例,以吳三桂、尚可喜、洪承疇等為代表的漢奸勢力,在消滅南明的戰爭中起到了絕對主力的作用。換句話說,倘若沒有這些人以及他們所統領的漢奸隊伍,僅僅以滿清的那點兵力想滅南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總之,其實滅大明的不是滿清,是他自己滅了自己。百姓離心離德,百官鬼七馬八,能打贏那才叫個怪了個奇了。孫傳庭為國戰死、夫人殉節,不但不知道藉機搞一下宣傳、激勵一下鬥志,反而都不允許人家下葬,讓將士心寒莫過如此;而洪承疇投降了,卻要大搞特搞還把個洪烈士搞的和真的是滴。結果自己扇自己耳光、貽笑大方。

  • 5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兵貴在精奇猛,很多東西都是講究質量而不是數量!自古以來便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爭事例!《三國演義》裡面更是層出不窮,甚至單刀赴會,張飛一人嚇退曹兵,趙子龍千軍萬馬之中反覆來回如入無人之境,勢如破竹,雖然或許有點誇張,但也至少也說明一個問題,不是人多就好!

    其實戰爭的勝敗也包含很多因素和背景!明未時代,政府腐敗各地義軍四起,大多本來很有威望的將才被迫害和流失,(如袁崇煥)等,弄得崇禎皇帝還要御駕親征去戰李自成,各地馬兵也已經心存異心抱觀望心態,甚至想收漁翁之利,形成依賴性,無心佂戰,偶而有些交鋒也屬應付出式。不敗才怪!

    而吳三桂卻為清兵讓道開路,這歷史上很出名,清兵入關一路順風,似乎沒什麼抵擋,開始清兵還以為其中有詐,十分小心,但連續幾天卻超尋常的順利,也就肆無忌憚長驅直入,明朝的江山“順利圓滿”地劃上一個句號!

    怨誰呢!可想而知,人多又有何用?都想觀火,結果都被火燒死了,誰都想坐收漁利,結果漁網全都被沒收了(全體休漁)

    當然清兵正在旺盛期,馬壯兵強,加上有備而來,自然一鼓作氣,勢如破竹,而大明卻處在衰弱時期,缺乏整體訓練,忠臣良將都被害死!想“殺雞敬猴”卻惹怒了猴,傷透了猴,提醒了猴!

  • 6 # 史詩雜談

    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例子數不勝舉,人多就一定能取得勝利嗎?

    關於明末人口

    明代戶口峰值出現在晚明,關於人口數量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1種說法:明末人口六千餘萬;第2種說法:明朝人口峰值出現在1626年,大約一億左右;其他說法:人口峰值為約1.3億~1.5億;或是約1.9億(大約2億左右)。也有人根據《明史》、《明實錄》等記載,認為明朝人口最多時達到七千萬。

    所以關於明朝人口數量問題,存在多種爭議!再說,又不是全民皆兵!

    關於明末背景

    明朝的滅亡不僅僅是軍事的失敗!

    內憂外患:崇禎繼位後,大旱、瘟疫等災害不斷、賦稅增加,百姓負擔益重、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導致明末眾多農民起義爆發。加之,他本人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嚴苛、猜忌、多疑等性格,面對後金的虎視眈眈,導致遼東戰局屢敗。

    關於後金崛起

    明末國內外矛盾的激化,明廷忙於對付內地流賊,疏忽對努爾哈赤的防範。前後兩次朝鮮戰役中國力消耗巨大,從而給努爾哈赤做大的機會。努爾哈赤相繼兼併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稱後金。

    皇太極繼位後經過一系列改革,完善和擴大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等事務,先後數次進入漢地,穩定根據地,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國力。

    一個已日近西山、舉國疲敝的王朝如何能抵擋一個蒸蒸日上、野心勃勃政權的崛起?

  • 7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是誰告訴你漢人是被幾十萬滿人打敗的?

    事實上,自吳三桂放清軍入關開始,在一開始的時候,由於中國北方和西北方經過多年的農民戰爭,早已經出現了統治和權力的真空,因此清軍一入關之後,北方紛紛倒戈。除了李自成部和清軍有過戰役之外,其他地方清軍是沒有經過什麼大的戰役就拿下了。

    因此清軍在統一中國時候,主要面對的是南明政權。那麼,南明是被誰滅的呢?

    清朝入關後,主要的行動有三個方面。

    西路由吳三桂、多鐸、豪格、阿濟格等組成。這方面,吳三桂是主力和先鋒。拿下西安之後,再往西南方面,基本都是靠吳三桂打下來的。永曆皇帝也是被吳三桂親手殺死的。吳三桂也因如此,才獲得了平西王的稱號,掌控了西南半壁江山。

    中路在過了武昌進入湖南之後,南下的主要行動除了明朝地方官吏主動投降之外,主要行動的軍事將領是孔有德、洪承疇、耿繼茂、尚可喜等軍隊,後來廣州城也是漢人李成棟拿下的。只不過再後來江西、廣東、、湖南等地又出現了反清復明的事情,滿人才正式進軍,剿滅李成棟等部。

    而東路也是李成棟、洪承疇等部參與。因為清軍入關後,在東部得到的抵抗是最為激烈的,因此清軍的精銳由豪格率領,重點征服東部地區,但是,從福建以南的大部分江山,也是以漢人李成棟為代表的降將打下的。

    此外,南明內部之間皇帝的火拼、和李自成部死板的不妥協政策,也都大大加快了清軍統一的形勢。

    因此要說光靠幾十萬滿人打敗了兩萬萬漢人,是缺少分析和根據的。

  • 8 # 史不知味
    明朝是敗於漢人,並不是敗於滿人。

    誠然,明朝確實為滿清所取代,可是這並不是說兩億漢人敗於幾十萬滿人,當時漢人並沒有兩億這麼多,當然糾結於數字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漢人確實受滿人統治268年。

    我們知道明末時期的黨爭現象之嚴重堪比黃河決堤,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互相爭鬥攻訐,武將集團夾在中間始終像條夾著尾巴的狗,誰得勢便聽誰的,自宋以後這是武將集團最為無奈的地方。

    明朝滅亡的最後兩個關鍵時間段:

    天啟時,魏忠賢上位以後,無論是對於文官集團還是武將集團,只要不是他的派系,他皆會想方設法壓制,可是對於武將集團他基本可以掌握尺度,在危急時刻仍會起用熊廷弼、孫承宗這些將領。魏忠賢之所以會殺熊廷弼,是因為集團高層王化貞牽涉其中並負主要責任,他只好不要臉地拿熊廷弼頂罪了。魏忠賢為人貪腐,心胸算不上寬厚,所思所慮也很少是出於為國家考慮的層面,他對朱由校倒是忠心的,也很少剋扣守邊將士的基本工資,這是魏忠賢當政時邊事較崇禎時穩定的原因。同時,魏忠賢還狠狠地在士紳地主身上刮錢養自己、養集團、養軍隊、養國家。

    朱由檢即位以後迅速剷除魏忠賢,誰知文官集團難堪重任,致使朝政更加混亂和失穩。崇禎時,文官集團所做的兩件對於明朝的危害性最重的事,一是急功近利地慫恿崇禎除掉魏忠賢,一是無知地處死袁崇煥。魏忠賢下臺後,文官集團急忙忙找回以前被魏忠賢砸的場子,然後將怒氣轉移到百姓身上,繼續搜刮民脂民膏。閹黨和文官集團的連續作案,為李自成、張獻忠他們奠定了起義基礎。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的負面影響更是宛如海嘯,因為武將的政治地位本來便低,袁崇煥當時在軍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許多百姓也將希望寄於袁崇煥,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的訊息傳到遼東,馬上軍心不穩,將領心中惶恐不安,誰也不知道哪天便會落得個和袁崇煥一般的下場。袁崇煥的被凌遲處死可以說為明朝將領降清提供了最為心安理得的理由,明末的將領最缺乏安全感,不是怕後金,而是怕明朝的文官。

    我們看看降清的幾個主要明朝將領:

    祖大壽,在松錦會戰中兵敗,繼續負死抵抗已經沒有意義,即使有幸逃回明朝也會被問罪甚至處死,祖大壽最終選擇了降清。祖大壽在降清以後,給吳三桂寫過勸降信,吳三桂拒絕了,他降清後倒沒做過什麼了,基本處於養老狀態。

    洪承疇,因為松錦會戰失敗被俘,最終降清,洪承疇在投降前做足了“誓死不降”的忠臣模樣,可是降清後的他可不老實,向多爾袞獻計攻取中原,主動帶兵南下攻打明朝,計取北京。

    吳三桂,他算是最有名的了,在收到朱由檢自殺的訊息後,吳三桂曾經想接受李自成的招安,據說是因為李自成搶了陳圓圓而作罷,事實如何不得而知。吳三桂最終獻上山海關降於清朝,吳三桂降清後作為攻打李自成的主力,在李自成被滅後,繼續參與鎮壓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政府,最後攻略西南。

    除了上述三人,明朝降清將領,還有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孫可望等等幾十位將領,他們很多人在降清以後作為統一中國的主力軍,所以有人說那段時期漢人打漢人打得最為起勁。

    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在抗清事業中也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只是很可惜,因為手下將領諸如李定國之輩的叛變降清,最終被清軍所殺。

    敗漢人者漢人也,非滿人也。

    明朝的滅亡是自己作的,清朝只是跟在後面撿了便宜。如果崇禎足夠聰明,那麼邊事絕不會淪落至此,如果文官足夠愛國並且懂事的話,武將也絕不至於接連降清,武將的降清絕對是崇禎和那幫被他視作救命稻草的文官所逼迫的,然後降清的武將反過來攻打明朝。

    無論是將領還是兵力,女真絕不是漢人的對手,漢人佔據絕對的優勢。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上,可是崇禎這個窩囊廢卻任由那幫不知所謂的文官白白糟蹋完了明朝最後的家底和人心,最終將江山拱手相讓給滿清。崇禎和文官的無能是深入骨髓了的,即使崇禎死後,苟且偷生的南明小朝廷仍然死性不改,江山都快讓人給搶完了,內部還在為了自己的丁點私利鬥得你死我活,可悲可笑啊。

    皇太極最為擅長的其實不是打戰,他最擅長的是戰略眼光,是忽悠,你在明朝待遇不好,跳槽到我這來,我給你高官厚祿!然後讓漢人自己打自己,他跟在後面摘果實。

    最終,漢人建立的明王朝被漢人打敗,勝利的果實送給了滿清。

  • 9 # 快樂e人生

    從古到今野蠻摧殘文明,中國文明禮儀,野蠻人只講血腥殺戮,所以文明與野蠻的對抗中總是居下風。中國歷史有四次被野蠻人摧殘,導致人口被殺戮,文化被摧殘。分別是五胡亂華,蒙元南侵,滿清入關,日寇侵略。

  • 10 # 懷疑探索者

    首先,明朝末年沒有兩億人這樣多。近代日本學者認為明朝末年的人口可能突破一億,用的是“可能”,而且並沒有說達到兩億。通常中國學者認為明朝末年的人口在6000萬左右,達不到一億。不過,6000萬人口也是一個龐大的基數,而同一時期,後金的軍隊入關的兵力不過是13萬人,加上家屬,不過20萬人出頭。後金面對的是多少兵力的對手呢?據說是200萬人以上。不過,這也是誇大的。200萬人是依據李自成80萬,張獻忠20萬,南明100萬計算得來的。但是,實際上沒有這麼多人。左良玉號稱60萬人,結果最後發現只有20萬人,說60萬人是虛張聲勢。不過,即使沒有200萬人,七七八八加起來100萬人還是有的。13萬八旗兵vs100萬人,還是很吃力的。實際上,後金佔領北京城之後,多爾袞都沒有佔領全國的打算,而是計劃與南明搞談判,希望割據而治。這是因為多爾袞知道自己兵力太少,這13萬兵馬是後金國傾巢而出的力量 要是損失了,等於就亡國了。多爾袞當時根本沒有膽量去統一全天下。中國之所以滅亡,還是由於內訌。崇禎死的時候,沒有指定接班人,南明也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朝代,實際上南明這個詞彙是後人把所有的割據政權都統稱的結果。在當時,幾個地方軍閥支援這個人做皇帝,另外幾個地方軍閥支援另外一個人做皇帝,大家圍繞誰是正統而大打出手,兵戎相見。至於外敵入侵,根本沒有人關心。東林黨也起了很壞的作用。史可法出於私心,排擠地方將領,把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一派手裡,至少將相不和,上下怨聲載道。朝廷政令不統一,還互相勾心鬥角,為了手裡的權利拼命的廝殺。這樣的朝廷,怎麼可能有戰鬥力?所以,後金政權就是抓住了漢人政權的這些弱點,各個擊破,終於統一了全國。

  • 11 # 司馬PC

    兩億漢人在明末內鬥,搞得朝廷烏煙瘴氣,民間食不果腹,是自己人打敗了自己人,讓滿人撿了一個大便宜,嚴格來說不是被滿人打敗。

    明朝中後期,皇帝怠政,宦官集團的勢力開始強大,之前的平衡被打破。以秉筆太監為首的司禮監和內閣為首的朝臣開始較勁,這種較勁隨著皇帝的不過問政事發展更盛。後來,被太監為主的閹黨排擠的文人組成東林黨,閹黨和東林黨的黨爭,迅速耗光明朝的元氣。

    隨著皇室成員的增加,每年朝廷都得出巨資養著皇室成員。據史書記載,明末,朱姓皇室發展到三百萬之巨,比如當時全國人口兩億,兩億人無償養三百萬人,可見財政的壓力,百姓的壓力。

    黨爭,朝廷已經無暇他顧;供養皇室,民眾已經苦不堪言;百姓食不果腹,餓殍遍野,加上天災人禍,百姓走投無路,只有落草為寇,或者造反。於是,李自成、張獻忠迅速座大,這無疑給當時的朝廷當頭一棒。

    政治不明、奸臣當道、賣官買官、貪汙腐敗等等,一個朝廷發展到此,已經是奄奄一息,病入膏肓。大廈將傾,剩下的就是等誰再來推它一把而已,而滿人,就充當了最後推大明王朝一把的人。所以,兩億的漢人,不是被滿人打敗了,而是自己人把自己人打敗了。

  • 12 # 貓員外

    和民國事情的抗日戰爭不同,明末時候,人民群眾對抵抗滿人這件事情,普遍參與熱情不高。

    造成這個現象的因素很多,我個人認為,主要是三點。

    第一,民族意識問題。

    我們現在的漢族人每每討論明末,都痛心疾首,什麼蠻夷入夏啊,什麼文明斷層啊,什麼什麼的。但是實際上對當時老百姓來說意義不大。當時,民族意識尚未覺醒。而國家這個名詞對中國人沒意義。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國家這個詞都沒啥感覺。我們一直的文化主流是王朝一統,四方朝貢。國家是個低層次的名詞。明末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就闡述過這個問題,他說有亡國和亡天下,亡國就是改朝換代,那是皇帝和肉食者們的事情,咱們屁民就不要瞎操心了。而亡天下就要大家都起來幹了。滿清入關後其實人民群眾紛紛表示情緒穩定,就是多爾袞這個傻逼專門針對漢人搞了個剃髮令,要剃髮易服,這就是亡天下的事情了,於是大家才紛紛起來造反,進而有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吧慘劇。

    嚴格意義上來說,明滿戰爭屬於內戰。東北一直是大明的領土,野豬皮家也世襲大明的官僚,努爾哈赤起兵頒佈七大恨,開篇就說自己祖先對大明多麼忠順,奈何熱臉貼冷屁股。後來乾隆覺得這麼說很不光彩,於是就下手改了,改後版本的七大恨就開始強調滿人和大明是對等的國與國的關係,赤裸的暴露了後金分裂分子醜惡的嘴臉,祖宗的話都不聽了。實際上大明朝從來不承認後金的分裂。

    而中國古代只有華夷之辨,沒有民族之分。再加上幾千年來,漢人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一直是融合融合再融合。所以當時漢人對待後金造反建國這事,和他們看李自成張自忠的態度差不多。可能對李自成這些人還要更恨些,畢竟遼東對大多數漢人來說太遠了。

    再說,明末統治嚴苛,但是不嚴密,典型的皇權不下鄉,對基層控制十分鬆散,這就導致了普通人民和國家之間感情上是疏離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非就是皇帝不姓朱了,改姓什麼愛新覺羅了,雖然聽起來好奇怪,不過見多識廣的中國人民表示問題不大,以前皇帝不是還姓孛兒只斤嗎,那個更拗口!

    再一個,是思想界集體墮落了。王明陽的心學在明末忽然火爆了起來,其熱度我們現代人讀弟子規差不多。心學之所以沒有像理學那樣成為儒家的發展新方向,是因為心學是有問題的,心學吸收了道教和佛教,尤其是東傳佛教的一些糟粕,偏向唯心,心學在明末基本上走上了犬儒的路子,讀書人整體的社會責任感和個人氣節大大降低。提現在官場就是勇於私鬥而怯於公斗,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大面積高階官員的變節,簡直觸目驚心。精英階層尚且如此,你還能指望普通人民如何?君不見,遼東打得狗腦子亂飛,山西商人幾乎全民走私,幫助後金走出經濟難關。

    最後個問題,就是政府太廢物。明代自成祖之後,大奸大惡的基本沒有,但是工作努力兢兢業業的也沒有。黨爭和特務政治把整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明末政府的腐敗,不敢說後無來者,但一定是前無古人的程度。

    綜上原因,就是題主的答案。

  • 13 # 耕讀先生

    起點就定於秦朝吧,秦始皇也應該算是北方人,最後滅的是齊國,在緯度上兩個國家差不多。

    漢朝建都長安,北據匈奴,幾個月就平定了政治中心南面的”七國之亂“。

    宋朝更不用說了,那麼強大的帝國,稀里嘩啦被打垮,皇帝都做了俘虜。

    元朝都知道,是北方的遊牧民族。

    明朝朱棣從北京出發,浩浩蕩蕩進了南京城。

    清朝滿族的主體就是女真人,也就是宋朝時候的金國,後來努爾哈赤建國,國號仍然用“金”,是他兒子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從12世紀起這個民族基本連年征戰,部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說完這些坊間傳聞的故事,再說真正的明朝。

    在那個年代官宦人家可以不勞作、不納稅,當然還有很多特權,其實特權也由皇親貴族、致仕為官的在逐年在“完善”,可不是減少,而是不滿足地去增加再增加,這一點極為重要,一代一代下來,王爺、侯爺、致仕還鄉的越來越多,老百姓的負擔逐年增加,總會到一個承受不了的極限,內部矛盾就激化了,例如李自成就有很多追隨者。

    明朝內憂外患,老氣橫秋,清朝剛剛建立,朝氣蓬勃,其結果可想而知。

    不知道這樣聊“故事”般的的回答能否得到朋友喜歡?

  • 14 # 置身黑白的精彩

    首先這個定義不是很準確,雖說是滿清入關建立清朝,但真正意義上挫敗明朝並取而代之的是農民軍

    不過,倒也說得通,是一少部分滿人用自己的智慧駕馭無數漢人並最終獲得勝利

    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滿人(尤其是皇太極和多爾袞)是極其優秀的,當然還有一個當了漢奸的偽滿人——範文正

    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八旗子弟要比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強太多

    後金入關,短時間內力挫打下半壁江山的農民軍,李自成、張獻忠這種十幾年打不倒的小強就這麼被砍瓜切菜般收拾了

    其實,是很奇怪的......

    有人把原因歸咎於吳三桂,如若不是吳三桂降清,而是投靠了李自成,那麼結局就不會是這樣。(這要怪劉宗敏,不僅殺了吳三桂的家人,還搞了他的小老婆)

    但這並不是最關鍵的因素所在,農民起義軍的難以管理和自身的劣根性就決定了,他們只能是賊寇,而非王者

    縱然滿清也是起於蠻夷之地,然而卻能在短期的發展下,快速成長為有一定規模製度的國家機器,可以做到運轉有度,功過賞罰有法可依

    可是我們的李自成和張獻忠就不行了,拿下京城的闖王,都幹了些什麼荒唐事,我們應該都知道

    無論是手下大將的驕奢淫逸,難以管理還是說闖王本身的政治水平的不足,都導致了大順軍的快速敗亡

    再者,看看滿清是如何利用好手中的漢人,打出一把好牌的

    洪承疇是明末不可多得的將才,在松錦大戰中明朝九邊精銳損失殆盡,作為主帥的洪承疇也兵敗被擒

    一度誓死不降的洪承疇,最終晚節不保,投降了滿清,為後人所詬病。但實際上洪承疇已經對大明仁至義盡,他深知如若自己死節,家人必定受到厚恤,只是明朝大廈將傾,豈能有完卵?

    經過掙扎的洪承疇最終降清,併為清軍入關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作為一名身經百戰極有天賦的將帥,為何效力於明朝的時候,就未能有如此之雄才大略之時

    時不待人,洪承疇沒有太多的機會去展示自己,而在滿清卻“圓滿”完成

    再者,吳三桂的關寧精銳,也成為剿滅起義軍的有力鷹犬。祖大壽也在歷經假投降之後真心投降

    如此看來,明朝並非沒有名將名帥,而是政治制度的腐朽,文官集團與黨爭導致的國家中樞腐化掣肘,最終讓這些名將無法施展自己

    有人認為,明朝末年,天災人禍導致軍餉不濟,讓眾名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最終導致了失敗

    可是,滿清就很有錢嗎?答案是否定的。一窮二白的滿清當時並沒有什麼錢,最多是允諾高官厚祿、封王封地,現在沒錢咱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好了

    典型的畫餅卻甚為奏效,反觀明朝,除了崇禎和少數愛國志士,大部分官員都是混蛋

    皇太極和多爾袞的戰略眼光,那是相當的不錯,相當的有水平

    崇禎有心無力?群臣只知自保?邊將受盡制約?

    很好!來來來,投入大清麾下,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帶兵打仗搞起來!

    洪承疇很優秀?祖大壽很能打?吳三桂特能打?

    很好!不降是嗎?不要緊的,慢慢來嘛......必須給我搞過來(還有孔有德之流)

    就這樣,積累了大量資本的滿清,用手中的這些厲害的漢人對漢人做出了最後的攻擊

    先是策反了意圖投降大順的吳三桂,並快速把李自成給滅掉

    緊接著又去收拾張獻忠,本可以扛起抗清大旗的八大王同志,竟然因為手下將領的賣主求榮而草草收場,兵敗身死

    滿清騎兵天下無敵,所以漢人最後敗了?

    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太過牛叉,所以漢人最後敗了?

    農民起義軍水平太弱,所以漢人最後敗了?

    不是的,一如一句老話——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滿清用自己的戰略眼光準確的抓住了當時的局勢

    用手中的漢人去擊敗敵對的漢人

    諸如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這些歸順的漢人

    打敗了李自成、張獻忠、史可法這樣的漢人

    好一個以逸待勞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政權被推翻,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正式開始

    明亡清興,關鍵還是在於漢人自己

  • 15 # 小鎮月明

    這問題應該是說清軍進攻大明以及後續的南明王朝的戰爭。為什麼滿清不過區區幾十萬人,卻能佔領整個中國那麼大的面積,要知道當時整個中國疆域內是漢人接近兩億。歷史的發生總是尤其的必然性,滿清能順利入關,可能有這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漢人內部消耗過於嚴重。一方面,當時的大明帝國朝政比較混亂,朝廷內部派系林立,比如東林黨,閹黨。年輕崇禎皇帝剛剛結束了魏忠賢的亂象,又不得不面對闖王李自成從西北地區暴動,不斷的要鎮壓。在農民起義中,大明帝國消化了太多的力量,這才導致滿清有可趁之機。

    第二:有漢奸。要不是吳三桂主動把山海關送給皇太極,清軍能否踏入山海關都能難說。雖然當時北京成已經被李自成攻破,但是在南京仍有一套完整的朝廷體系,大明的根基由在。但是以吳三桂為代表的漢人貴族投降滿清,並且替滿清殺害漢人,與其說是滿清攻陷了大明國土,不如是漢人自己攻陷的。

    第三:南明的統治者沒有收復失地的雄心。南明當時仍有數十萬大軍,還有富庶的江南地區。可是南明偏安江南,不思北進,不斷求和,導致被滿清蠶食。史可法之後,大明不復存在。

  • 16 # 有書共讀

    實際上沒有幾十萬滿人,只有十幾萬的軍隊。

    清軍入關時,多爾袞統帥12萬八旗軍入關,這12萬人裡頭,其中滿軍不過7萬,漢軍2.6萬,蒙軍2.4萬,再加上家眷、奴僕,總人口不超過100萬人。

    定都北京後,一年內即招降了各路明軍約40多萬,八旗兵在與李自成50萬軍隊的消耗戰中傷亡頗多,到多鐸滅了弘光政權後,滿軍減員近2萬,當時全國的滿兵不過5萬5千人(包括殘廢)。

    此時八旗兵開始不再參與正面戰場作戰,滿軍的半數被佈置在北京,稱為駐京八旗,半數佈置在各省的省會或戰略要地,稱為駐防八旗。

    其中北京的滿軍為2萬8千人左右,各地的滿軍為2萬7千人左右。

    由此可見,明朝的失敗,主要原因還是要歸咎於,以明朝皇權為主的中央政權與以文官集團為主導的新興地主階層鬥爭中敗北,最終導致國家政權崩潰,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使得人民對政權的信心喪失。

    此時的清軍就成了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垂死的明政權。

    有明一朝,貫穿王朝始終的有以下幾個矛盾:

    1、文官集團與武勳集團之間的制約失衡

    有明一超,洪武皇帝朱元璋以武立國,後來為了防止麾下武將篡國,來了一個火燒慶功樓,將多年的功臣殺了個乾淨,甚至包括忠心耿耿的徐達都被賜死。

    後來雖然厚待功臣勳貴後人,但也始終對這些勳貴後人加以堤防。緊接著就是燕王朱棣篡權,所以明朝自始至終都對武將保持著很強的警惕心,嚴厲的壓制武將勳貴集團,使得勳貴們失去掌握軍權的機會,只能獲取一些富貴享受。

    而文官此時開始逐漸掌握軍權,到了明朝中後期,明軍外出作戰時,基本上都是由文官出任軍事長官,以文御武,但是文官由於不懂得軍事戰略,最終導致軍心渙散,對清軍作戰時屢屢失敗。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薩爾滸之戰”,由於明軍遼東經略楊鎬的錯誤指揮,導致明朝軍隊因為號令不一,兵力分散,上下相蒙,軍無鬥志而徹底失敗,此戰明朝文武將吏共陣亡三百餘人,軍士死四萬五千八百餘人,明朝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為後來的清軍入關埋下了伏筆。

    到了明末遼東巡撫袁崇煥無辜誅殺武將毛文龍,使得明軍軍心渙散,毛文龍部將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全部降清,清軍再無後顧之憂,全力攻明,最終導致了明政權的失敗。

    2、文官集團完勝皇權

    明朝的文官集團,其政治勢力發展到了極致,此時的國家政權結構模式已經開始接近現代社會的政治模式。

    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又建立了內閣制度。即由皇帝掌握最高權力,內閣負責管理國家內的具體大小事務,然後上報皇帝,由皇帝決定批准。

    但事實上,明朝的多任皇帝除了關心一些涉及皇權的重要事項,其他日常事務都會直接由內閣進行批准簽發,內閣成為了國家的實際管理者。

    歷史上嘉靖年間,嘉靖帝20年不上朝,國家居然也被治理的很好,由此可見當時的政治制度的完善。

    以文官集團為首的內閣掌握了國家管理的職能之後,國家權力開始向內閣集中,開始壓迫皇權,逼迫皇帝使用太監插手政治藉以平衡文官集團的勢力。

    但是,由於此時的文官集團已經掌握了國家從上到下所有的機構和輿論喉舌,使得皇權下的太監政治始終處於被壓制的狀態,等到崇禎皇帝一刀斬殺魏忠賢之後,太監政治轟然倒下,文官集團再也無人制約,很快明政權就因為文官集團的胡作非為滅亡了。

    3、以文官為首的地主階層嚴重侵蝕國家經濟、土地兼併嚴重

    有明一朝,為了尊崇讀書人,規定只要考中舉人就可免除差徭和免納田糧。所以,地方上一旦有某人考中舉人之後,附近的親朋就會把自己的土地透過假合同轉掛到該舉人的名下,這樣只需要向秀才家繳納一筆較少的佃租,就可以避免向國家繳納賦稅,這種在明朝被稱作“投效”。

    但是,這樣的行為嚴重侵蝕了國家財政安全,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使得國家能夠收取賦稅的田畝越來越少,無法應付自然災害和外族入侵,只得不斷的增加賦稅,使得農民紛紛破產。

    為了生存,這些失地農民不斷的起義造反,最有名的就是陝西高迎祥和李自成的造反,嚴重的破壞了明朝的經濟發展,最終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被迫在煤山吊死,明政權自此走向滅亡。

    明朝的滅亡是自身內部利益集團相互鬥爭傾軋,導致國家內耗嚴重,並最終內部崩塌的結果。

    中國歷史上的宋、明兩朝的滅亡基本上都是因為這個原因,都是被文官集團嚴重侵蝕了國家的經濟,使得國家財政出現困難,無法應對國內出現的各類問題,使得國家出現不穩定狀態,然後被北方遊牧民族乘虛而入,滅亡中原政權。

    雖然明政權在反省漢、唐滅亡原因之後,建立以文官為主體的國家政權,但是還是沒有逃脫王朝滅亡的最終結局。

    這也是封建王朝自身的侷限性,不能正視普通民眾對於國家的作用,雖然在唐朝就有人喊出“民貴君輕”的口號,但是事實上這個口號始終只是一個口號而已,並沒有哪一個王朝最終落實到了實處。

    所以國家滅亡也就自然而然了。

  • 17 # 舒遅

    首先分析一下漢人為什麼會被滿人打敗。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很多,總結來說,主要有一下幾點。

    先說明末國力嚴重不足,原因很多,但長期對抗滿族的蠢蠢欲動,過度消耗國庫儲備,而國內土地兼併的矛盾日益加劇,普通百姓賦稅劇增,致使流民暴動,尤其是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造反成功,攻入北京城就能看出明朝已經國運衰竭。而吳三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打開了滿軍進關的大門。大明朝對外無抵抗之軍,對內無安國之策。直接導致了大明朝的滅亡。

    再說滿族的興盛。努爾哈赤是標準的三國迷,對漢族的用兵之道和統治弊端洞若觀火。並針對明朝苛政和朝廷大臣對魏忠賢之流把持朝政的不滿,用高官厚祿收買人心取得了極大的勝利,從而成功內外夾擊取得了歷史的勝利。

    在明朝之前,漢族已經經歷過被外族統治的元朝,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警惕性和牴觸已經變弱,也是清朝能夠統治中國的一個原因。

    簡單來說,就是滿人利用明朝國力衰微、民心不繼的漏洞,反其道而行之,最終建立了滿清國。

    而這一歷史事件,與雙方人數多少其實關係不大。

  • 18 # 史書上冬眠的蛇

    題主的問題一定是指向明末清初為何滿人得了天下是吧,不糾結於這個數字,反正我們當時人口再怎麼算也比滿人多百倍以上,何以這麼大的人就差最後讓滿人統治了?

    首先強調一點的是,人口多,只能說你戰爭潛力大,但在戰爭中能不能發揮出這種人口優勢就是另一回事了,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多了去了,光談人口,於戰爭勝敗有何相干?光說人口,那我們和印度應該是當今世界最厲害的兩大軍事國家啊,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是吧。

    我們必須就歷史談歷史。讓我們回到那個時代去分析分析。首選滿清入關的時間,你以為他膽子就那麼大,敢入關統一天下,百倍人口差,嚇也嚇死他了,至少能讓他頭疼死!問題是當時中國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剛攻破明都北京,崇禎帝上吊自殺以謝國人祖宗,天下遂大亂!你要認為這會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那簡直扯淡,四川的張獻忠算誰的,南方那麼多明朝故地還都是明朝文武官員在守著,算誰的?只能說當時的情況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也就是說,不是單純的滿漢之爭,而是全天下混爭!

    滿清是看準了機會,南下渾水摸把魚,摸到了自然高興,摸不好在退回關外,也沒什麼不可以啊,這叫進退自如,無本萬利的買賣,放誰誰都得弄一把啊,滿人是沒文化,但智商不低啊,至少是正常人,別老黑人家胡人好不?

    再說關外這個地方,明時代叫奴兒干都司,雖然比不上兩京一十三省有名,但也確確實是咱自己的地方啊,所以滿人本質上就是中國人,明代的時候,我們打仗用的將軍有蒙古人,朝鮮人,怎麼滿人就成另類了?你像打小日本的李如松,他們家就是朝鮮人啊,他爹李成梁鎮守東北,那是相當的牛叉啊。所以我們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也算中國人,怎麼就能不算呢?

    你要說日本人,別看他用漢文化,咱還真不把他當自己人看,為啥?他非得用著漢文化摧殘漢文化,島國那點東西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你像滿人,進關前,就讀了一本三國演義,這就算他們的全部文化了,人家打仗,就學會了三國演義裡的劫營,屢試不爽啊,當時天下分崩離析,你有啥理由不讓人家參與,人家最後勝出了,你說他打敗了漢人,你是沒看到漢人自己掐啊,那才叫你死我活呢!就沖人家遵行了漢文化這一點,也可以給人家平等競爭的地位了,因為不管誰勝利了,都是漢文化的勝利!

    滿清當時有嚴明的軍隊組織,八旗制度,有全盤漢化的理念,重用漢人士大夫制定制度,內部團結,作戰勇猛,歷史永遠是從優選擇,你在看咱們漢人,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現在還能流傳點他們什麼呢?當年搶的財寶藏哪了?白銀沉在那個江裡了?是不是,有沒有?還能有點別的事嗎?所以說他們為什麼勝不了,不言自明瞭。至於南明那些人,就更噁心了,表面上遵奉明正朔,哪個不是想自己當皇帝的亂臣賊子,不過都想做大自己罷了,所以滿清入關才打著給明朝報仇的旗號,雖然也有夠虛偽,但也反映點現實出來不是?

    綜上,不要糾結什麼幾十萬滿人打敗兩億漢人這樣的話了,說這話的都是沒細看過歷史的,當時複雜的情況哪裡是一個人口差能交待的了的,是吧。

  • 19 # 泊圖泊途

    有些人看歷史只看結果而不看過程。有的甚至是信口開河 ,不切實際。這樣都不是研究歷史和建立歷史觀的好方法。

    可以如果說明朝被清朝打敗,這沒有問題,但是要說兩億漢人被幾十萬滿人打敗,這就不合理了。

    非常簡單的理解這件事,當時漢人當時並不是鐵板一塊。滿清南下時,也越來越多漢人支援滿族政權,其中就包括了明朝的舊將大順(李自成政權)故吏。

    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時,朝廷內外已經混亂不堪。內部黨爭嚴重,張獻忠,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在外還有滿族虎視眈眈。

    明朝正式顛覆於李自成。李自成由於犯了軍事上和政策上的錯誤,被北方滿族找到機會,大順政權是節節敗退,直到不可挽回。

    這時候建立的南明政權在幹嘛呢?他們在黨爭,在藩鎮割據,在寄希望滿族打敗李自成(一定程度上認為滿清是友),還想劃江而治。

    這豈不是自取滅亡,唇亡齒寒。滿族人是比較少 但是他們在壯大,也獲得一些實力派的支援,很多觀望派看南明實在沒有大作為,就逐步投入滿清懷抱,可謂是一種良性迴圈。

    南明朝結果上是敗在清朝手裡,但實際上也是自甘墮落和各自為政導致的自取滅亡之道。這不僅是兩個民族的戰爭,也是滿漢各個勢力相互較量的政治。

  • 20 # 鶇飛天

    首先,漢人和滿人並不能清晰劃界,對立起來。滿人本身就是東北多民族融合而來的產物,在文化、風俗甚至血脈與漢人多有相通。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之前,各女真部落都相互敵視,相互攻擊。因此,努爾哈赤建立的滿清並不排斥漢人,並且建立龐大的漢旗,任用大量的漢族官員。努爾哈赤曾經在李成梁的部隊服役,對明軍的情況瞭如指掌。

    其次,明朝這邊風雨飄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已經是流民、饑民遍地,遠遠不如努爾哈赤治下的滿清穩定。實際上明朝已經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明朝在一次次天災人禍之中失去民心和統治力。

    第三,努爾哈赤釋出十大恨的目的,顯然是為自己對抗明朝政府尋找藉口,並未想要入主中原。無奈,明朝政府一系列錯誤的政策,讓滿清有可乘之機,讓皇太極,多爾袞等看到了入主中原的希望。李自成、明朝軍隊實力派和滿清已經使中國進入三國殺時代,明朝集團如袁紹集團,規模雖大,但沒有凝聚力,並且是李自成集團努力攻擊的物件。

    第四,後期大量的明朝軍隊成建制投入滿清懷抱。實際上,統一中國南方大部分戰爭行動都是漢軍完成的。後期的清朝統治階級基本上都漢化了,這也是其能統制各勢力的基本條件,那時候並沒有民族這一概念,識別不同族群的方法就是語言、地域和風俗,其中,語言是最重要的識別特徵。操著漢語的天子自然成為“正統”,也很容易化解各種各樣以此為藉口的反清旗幟。只要威服地主士大夫階層,普通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統治自然穩固。

    第五,滿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踩中了歷史週期的節拍。在中國的歷史週期中,從來都是從大亂到大治。明朝後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全國陷入大亂,加上與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戰爭,明朝已經是紙老虎,混戰的局面持續幾十年,各方疲憊,此時,民心思安。此時,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逐漸強大起來,形成完整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綜合體,正好踩中了這個節拍,加上入關後採取了恰當的政策,救濟災民,基本使各階層安定,獲取民心,可以說,滿清入主中原是歷史偶然中的必然,是歷史選擇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在隋煬帝之前皇帝稱“帝”,唐太宗後為什麼稱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