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3文集
-
2 # 甲乙丙丁戊
因為日本完全不是蘇聯的對手,1939年日蘇若門坎之戰,日軍損失慘重,根本就不是蘇軍的對手,也就沒有辦法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更為重要的是北上夾擊蘇聯得不到自己的利益,而南下中國和太平洋有些豐富的資源和石油以及氣候更事宜居住,所謂的軸心國根本就是一個鬆散的聯盟,他們之間非但不合作甚至有時候相互拆臺。
-
3 # 虎王73699653
日軍發起進攻時機過早,其取得戰果是敗仗。
日本雖然狂妄,但不白痴。諾門坎戰役,就是日本對蘇軍事勢力的試探,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有效的軍事力量,更不可能允許他們開闢第三條戰線。
諾門坎就是試探行動,但在蘇軍強大的地面力量面前,潰不成軍,以失敗告終。
這時,日本已經意識到自身陸軍的欠缺。但是整個軍隊需要的石油橡膠,不在北方,而在南方。
美國的制裁加劇了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質的短缺,陸軍力量欠缺,攻擊方向資源欠缺。
而海軍力量可以和前期的英美列強掰腕子,南方有可開採資源。所以,向南,向美國開戰,就是日本的選項。
反過來,北方當時如果有已探明資源,日本絕對會去死磕蘇聯,而不是美國。
跟美國打其結果,日本一些高層也是清楚的,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一直想與美國重新談判。但在日本國內小環境與國際大環境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日本看似陸軍很能打,其實,他們的資源都是給了海軍。畢竟,日本是個海洋型國家,不是陸地型國家。
看看蘇德,這兩個國家陸軍實力和技術發展方向就明白了。
從美國二戰軍事力量發展,也可以看出來。美國軍事力量,偏重於海軍。軍艦爆了N多條,陸軍就靠個謝爾曼稱門面,遇到老虎豹子,打得是滿地找牙。當然,遇到日本的小豆包,那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呵呵。
日本南進或北進,主要還是資源戰略上的考量,蘇德戰爭爆發後,太平洋戰爭也隨之爆發,這時的日本,已經沒有軍事力量去夾擊蘇聯了。它的主要中心已經轉移到太平洋地區。
南亞,中國,太平洋,將日本的軍事力量和戰略目標,完全牽著住和力量分散。
前期是精兵良將,後期是老弱病殘,基本上是德日兩國的寫照。
-
4 # 雙樵
這個疑問也是很多具有戰略思維的國人一直耿耿於懷的糾結。德意日三國結盟,為什麼不夾擊蘇聯?反而另闢戰場徒樹強敵,以致西線德國戰敗,東線日本戰敗?法西斯灰飛煙滅!
我認為,一日本本有夾擊蘇聯的戰略意圖,而且付諸行動,但效果不佳,雖然打了個平手,卻也失去了皇軍必勝的狂妄。二,蘇聯的妥協,蘇聯為了不被兩面夾擊,在打了一仗後,主動與日和談,從前期的支援中國抗戰到不支援,並且承認偽“滿州國“,與日本簽定和平條約。三,日本內部的不統一,陸軍,海軍分岐很大。四,這一條是最關鏈的一款,即美國的態度,事實上,美國堅決反對德國日本的侵略戰爭,西援蘇聯,東援中國,硬烈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而且以制裁,圍堵打擊日本,日本資源貧乏,太平洋是日本的生命線,為了打破封封鎖,發動了太平洋戰爭,走上了滅亡之路。
-
5 # 新yang
很簡單利益使然,在當吋日軍有北上南下之爭,然而北上能得到什麼?而在1941年日軍正深陷中國戰場,大量消耗鋼鐵和石油,而美國以日本侵華為由對日本禁運。以日本國內產出無法應付戰爭需要,而資源在哪裡,南下!印尼婆羅洲的原油,海南島的鐵礦,這些正是日軍的目標,而這些資源正在英美手中,所以與英美的衝突不可避免。而當吋德軍一路直到莫斯科城下,一路高歌。中國抗日也處於至暗時刻。日軍才會悍然出手,閃擊珍珠港,南下東南亞!
-
6 # 銳不可當1799
諾門坎戰役表明,蘇聯經過幾個五年計劃建設,已經今非昔比,不好對付。當時日本急需的石油,還遠在高加索地區,最大的巴庫油田則更加遙遠,且是德國的目標,遙不可及。對蘇作戰,費效比太大,沒有油水。所以,儘管德國非常期望日本能夠夾擊蘇聯,並與其結盟,但是,由於不符合日本的利益,最終未被採納。而東南亞有著豐富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英國忙於歐戰,無暇東顧,因此,日軍攻佔東南亞非常順利。但是,日本侵略中國已經觸犯了美國利益,受到美國禁運制裁,進犯東南亞更是不能容忍,必然遭到美國更強烈的反應。要想稱霸東南亞,進而挺進太平洋,必須鋌而走險,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於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
7 # 不正經的軍棍
不是明明可以,是根本就不行。
看上去,日本是可以和德國對蘇聯進行夾擊,而事實上,日本不僅不敢去,而且實力根本就不允許他去進攻蘇聯。北上對於日本來說,根本就沒有那個實力。蘇聯在前期再差,但是日本依舊不是對手。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一直是對日本有所忌憚的,蘇聯在遠東一直屯兵百萬,目的就是為了防備日本。遠東地區的蘇軍戰鬥力如何是一回事,而日本也絕對不能小看了這個蘇軍,畢竟百萬人,還有坦克飛機大炮。
日本侵略中國本身就很不明智,而蘇聯的國土面積要遠遠大於中國。即便,日軍突破了遠東蘇軍的防禦,而蘇德戰爭的主戰場依舊在歐洲地區,日本想穿過遠東地區,完全是痴人說夢,蘇聯可以放放心心的消耗掉日軍。
而美國不同,日本之所以打美國,是因為美國人斷了他的石油供給,日本人一看,美國人不賣了,那好,我自己去拿。美國本土不行,那麼,拿下東南亞的石油可以吧。日本突襲珍珠港,目的就是消滅太平洋艦隊,斷了東南亞美軍的後路,希望美國能望洋興嘆,然後能和談,結果呢,美國人群情激憤,揍他小日本。
日本人算盤打的不錯,也沒有低估美國,只不過,他錯估了美國高層的態度,美國總統就一直想辦法去參戰,正好,日本送上門了。
-
8 # 天泉橋上隨緣客
試吧過,一敗塗地……再說米國已經禁運石油了,鬼子靠蒸汽機打?再說幾千公里長途進攻?鬼子也沒有那個能力。側背還有國軍拖著呢。太平洋之戰海軍是主力,還能賭個僥倖。
-
9 # 徐先森
因為二戰初期日軍唯一一次和蘇聯大規模正面交火,就是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這次戰役讓日本知道了蘇聯是何等的鋼甲洪流,此次戰役日本戰敗,也是日本主動要求停戰。從那以後日本就跟忌憚蘇聯。
-
10 # 斯圖卡98
因為日本是典型的後發國家在擴張中沒掌握好平衡和尺度導致暴走滅國的案例。
要看這問題,就得從歷史看,日本從甲午海戰到日俄戰爭、再到一戰撿便宜分紅利,日本靠戰爭吃了太多好處,此前路子太順。此後日本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大蕭條來了,擴張需求愈發強烈,然後搞了九一八,弄了一個偽滿。說明真正的戰略錯誤,是沒有戰略,日本當年更多是把軍事戰術上的勝利當做戰略上的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一直就沒有一個完整的戰略意圖和長遠規劃,或者說日軍沒能意識到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將戰爭所要達成的目標和戰爭割裂開來。正如《軍國幕僚》說的“勝利”是對於目標而言,沒有確定的目標,怎麼判斷“勝利”?日軍參謀們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他們的真正目標是什麼?包括他們自己在內,沒人知道。”從始至終就沒一個清晰的戰略目標。都沒有明確長遠戰略,還談什麼大戰略。如果侵華的目標是徹底滅亡中國,那又中途北上打神馬諾門坎,與德國一起從蘇聯身上揩油?這種更像是飢餓式的營銷,似乎哪裡有點市場,就以“餓狼”式的激情猛咬過去。。。
日本無論是從資源、工業基礎、技術水平、人力都是無法與當時蘇聯抗衡的~與德國夾擊不過是一副幻想圖,前提是蘇聯徹底崩潰~以此前精銳的關東軍以“衝突”的模式挑釁蘇聯,結果被蘇聯機械化部隊打的落花流水,讓日本北上徹底沒戲。即使在蘇德戰爭前期,蘇聯明顯處於被動時,日本也不會再去碰蘇聯了,有句俗話,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正因為諾門坎的失利,導致南下。。
即使南下日本戰略目標依然沒有明確,如果為了完全佔領中國再徹底殖民中國,為何又中途進軍東南亞,對美國宣戰?如果侵華的目標是為了保住東北和長期殖民臺灣並最終淪為日本領土,那麼根本就不該爆發全面戰爭,喊出“三個月滅中國”的2B口號和想法。不僅掀起中國抗日高潮,又侵害列強在華利益導致美英反制禁運掐脖子。
當年日本有個奇怪現象,越是高層越主張緩進,越是中下層,越強調(少壯派)速戰速決堅決擴張。為什麼?戰爭財都被上層發了,中下層也想透過戰爭分紅利啊!
日本進攻美國珍珠港另一重要原因,雖然日本也知道自己實力不如美國,但想透過偷襲消滅美太平洋艦隊~逼美國退出西太平洋,放棄太平洋西岸,那日本面臨的資源問題將獲得極大緩解。只要幹翻美國西岸的海軍,美國就極有可能被迫答應放棄中國,以此作為與日本媾和的條件。就算美國工業強大,現存武裝被消滅後,恢復也得有個過程才行。趁著這個空檔,日本可趁機佔領中國和東南亞,給自己提供足夠的資源基地,待日後與美國爭奪更多的地方。
-
11 # 黑山0老妖
第一,綠本懼怕蘇聯,一朝被蛇咬。第二,打蘇聯綠本得不到什麼利益,雖然歐洲大陸被德國統一,但是美國有可能戰略萎縮,把重心放在太平洋,這樣綠本會更艱難,綠本要的就是德國和盟國拉鋸戰,美國派重兵去歐洲而無暇顧及亞洲,而綠本要的只是亞洲。第三,綠本沒有資源,打東南亞至少能得到資源,太平洋也是綠本的屏障,先撈點家底,才有可能和美國一戰。。。至於後來,綠本看到美國太平洋艦隊這個誘餌,忍不住動手,這是機會主義,就是想著幹掉太平洋艦隊,取得海軍優勢後,印尼的石油和橡膠,中國的銅和鐵,綠本要是能夠站穩亞洲,還是可以一戰的,至少他們急需的資源不成問題
-
12 # 大伊萬核彈
美國代表人類的民主和自由,這也德意日法西斯主張的格格不入,因此美日之間必將爆發戰爭,美國將帶領盟軍戰勝法西斯,拯救全人類!
-
13 # 平衡問
二戰幾個軸心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並不是一條心,各懷鬼胎,互相利用。德國的目標是歐洲及俄羅斯,日本的目標是中國及東南亞,義大利就是個打醬油的,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什麼目標,只是想跟著德國混。它們甚至互相防備,比如日本,它對德國還是有所防備的,它甚至擔心蘇聯一旦被德國拿下,它即使佔領了中國,接下來它也得面對強大的德國集團,它說不定也會成為德國的下一個目標。中日戰爭過程中,德國跟中國就沒有斷過聯絡,甚至得到了德國的一定支援。日本打中國都已經很吃力,它此時根本不願意也不可能再去招惹蘇聯,把蘇聯的炮火引到自己頭上,去幫未來不可定的德國。至於日本為什麼去招惹美國,其實並不是日本傻傻的主動招惹,而是美國自己的戰略安排。日本最初打中國,美國是支援的,就跟現在的美國一個德行,唯恐天下不亂,到處煽風點火,等小德國日本打的騎虎難下了,它開始出來收拾殘局,斷了小日本的戰略物資,反過來支援蘇聯中國,小日本已經進退兩難,摟不住火就去給美國點顏色看看,美國用珍珠港事件就大張旗鼓參戰了。戰後美國獨霸世界幾十年,是二戰獲利第一。很多人習慣用道義去衡量美國,其實美國人骨子裡沒有道義這個概念,只有利益,在利用面前六親不認。
-
14 # 寬容2406686
一,凡事都有前因後果。自張鼓峰,諾門坎戰役後,日本對自身及蘇聯的軍事戰力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甚至不排除內心深處的恐懼。除非涉及生死存亡,否則不會再輕易招惹蘇聯。二,夾擊蘇聯,就算滅了蘇聯,日本也是助攻,所涉及到的戰略資源,極可能由德國說了算。其次,日本急需的石油,金屬,礦產等,就算德國慷慨相讓,但由於時間,距離,運輸等因素,不由得日本三思。畢竟軍力強悍,幅員遼闊的蘇聯不是朝夕可以擺平的。三,對日本威脅更甚的是美國。尤其是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的禁運,使之如芒在背,急火攻心。夾擊蘇聯解除北方威脅或南下東南亞掠奪戰略資源,以戰養戰,成了御前會議的焦點。不論海軍還是陸軍,均達成了南下的戰略決策。並從約八十萬的關東軍中抽掉了近三分之一的精銳師團南下。四,日本戰時內閣及多數將領均認為與美國必有一站戰。如山本五十六就認為與美國的戰爭不可避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至少能為日本徵服東南亞贏得半年或一年的時間,而無美國介入。南下及偷襲珍珠港,遂成為日本的敗筆。同時使得日本陷入了不可逆轉的戰爭絕境。只是當初日本的明仁與東條均已是騎虎難下,箭在弦上了。
-
15 # 董冶2
日本人不是不打蘇聯,他們也試過,被老毛子在蒙古一頓痛揍,知道了蘇聯紅軍的厲害。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掠奪資源,當時在亞洲地區資源豐富的國家基本被英國,法國,美國佔據著,日本人是非常聰明的,打著"解放”的大旗,南進痛扁老牌殖民者搶奪戰略物資,戰爭就是打資源,日本又是一個資源匱乏到底的國家,如果沒有中國拚死抵抗,把日本大部分軍隊拖在中國,耗著它,怕死的美國人與不怕死的日本人PK,估計美國要費點力氣。總之,二戰的中國,用寧死不屈的精神,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16 # 哥薩克3
日軍陸軍戰力弱,諾門坎一戰更是砸碎了那一點點自信心……而日軍海軍卻是當時公認的噸位世界第二,美軍雖然艦船更多但相對年輕沒什麼經驗,且太平洋戰力並不佔優勢~外加日本急於囊獲太平洋,以獲得穩定的海外資源。
-
17 # 0246517
日本謀求海上霸權地位,想效仿英法瓜分世界殖民地。得罪美國,可能是美國對日本實施禁運。宋美齡又在美國國會遊說,中國又獲得美國贊助支援。蘇聯大片面積,日本對中國領土有興趣。
-
18 # 紅衛
當年日軍偷襲美軍,主要原因緣於美軍對日本本土的海上封鎖。日本一個彈丸海上小國,雖工業軍事強大,但連年不斷的對外侵略戰爭也是消耗巨大,而國內資源又匱乏,對外戰爭的消耗得不到補充,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這時日軍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拼一下,也許拼贏了呢?拼贏了日本就有了希望,拼贏了日本就武運長久了。所以就發動了偷襲美國珍珠港,結局大家都知道。導致美國直接對日宣戰,加速了日軍的戰敗,加速了二戰的結束!
-
19 # 北洋海軍炮手
題目就很可笑,日本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為什麼要去幫助德國?為什麼要去嚴寒的西伯利亞個俄國人去磕?
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尤其是缺乏石油,如果沒有石油,那麼日本軍隊就算再強大也會趴窩。所以,日本長期依賴石油進口,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在盧溝橋事變之後為什麼沒有向中國宣戰的原因,因為如果一旦宣戰美國人就會切斷對日本的石油貿易,這是日本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問題來了,既然是德意日軸心,那麼日本多少都要配合一下德國,雖然兩國相距半個地球,所以日本很默契的開始調整外交政策,走上了和英國對抗的道路。由於損害了英美等國在東亞以及東南亞的利益,美國以石油禁運的方式報復日本,導致日本石油匱乏,戰鬥力大打折扣。
當然,日本不會放棄同德國結盟而轉向英美鬼畜的,現在既然已經撕破臉,乾脆以戰爭的方式來回應美國的石油禁運。所以,日本自然而然的就把目光瞄向了資源豐富的東南亞。
另一點,日本的旗號就是大東亞共榮,所以日本在入侵東南亞的時候曾經以幫助當地人獨立的旗號,實際上效果還不錯,很多南洋土著都曾站隊日本。在美國緩過勁來之前,日本在南洋一度無往不勝。
所以,對於日本來說,南進更符合日本當時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被惹毛的美國發動了幾乎全部的戰爭機器,把日本吊著打,最終日本也只能無條件投降,認美國當爹。
全文完
-
20 # 秦嶺渭石
謝謝邀請 ,簡單地說 :一是諾門坎戰役 ,日軍嚐到了蘇軍鋼鐵洪流的厲害 ,心存忌憚 ,二是美國對日本的制裁 ,特別是在能源方面 ,產生了能源危機 ,日本不顧及自己 國力是美國的 1/10 ,為爭奪的能源、原材料而背水一戰 ,三是日本打亞洲的農耕國家太順利,產生狂妄自大的心理 ,四是日本當時的海軍實力在當時非常強大 ,開戰初有數量最多的航母戰鬥群 ,驕兵必敗 ,狂妄導致滅亡 。
回覆列表
日本、德國各有各的利益,所以目的不同。德國侵略方向主要在歐洲、西亞;日本主要在亞洲和太平洋。除了佔領全中國外,日本上下也一直為北上還是南下爭論不休。日本最初為了配合德國,從東面入侵蘇聯和蒙古,也為了奪取西伯利亞的石油煤炭和礦產資源,無奈被朱可夫狠揍了一頓,覺得蘇聯不好惹。無奈只有轉身南下,攻佔緬甸新加坡菲律賓等,打通石油橡膠運輸線,全面封鎖中國。但這樣,卻侵佔了美國的海洋利益,美國對他加緊了戰略物資和交通運輸線的封鎖。小日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頭腦發昏,與美國直接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