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二黑的小攤

    父母與子女之間,不應該存在隔閡,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與父母敞開心懷。無話不談,我很認可這句話,能與父母和解的人,一定是一個心懷寬大的人。

  • 2 # 雉北客

    我認同,年輕的時候,我們和父母的分歧很大,一些問題總是爭執,在爭執中,我們從中也學到了些什麼,慢慢的成熟了,長大了。

    再後來,自己發現很多問題和父母有不同的意見,選擇的是理解,是支援。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願天下的父母,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 3 # 看管影片

    什麼是真正的與父母和解呢,檢驗標準如下:

    ① 你對待自己和孩子,不再延續父母當年對你的方式,而是及時的迴應,痛快的滿足。不再要求自己和孩子成為“更好的人”,愛是如我所是。

    ② 你對待父母的態度,是充分尊重父母的自由,無論他們的選擇是幸福還是作死,都知道那是他們的權利,不是你的責任。生而為人,責任有限。

    做到這兩樣,你就百分百完成了“與父母和解”,自在豐盛,擋都擋不住。

  • 4 # 牛牛早餐

    和父母和解,是一個人一生的修行!我覺得這句話完全是對的!

    每個人的童年少年都是和父母度過的,在人生最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時,父母為了照顧保護孩子進行了過多的干涉,引起孩子的叛逆反感!積攢了很多的怨恨

    當自己踏入社會總覺得天高任我飛,施展抱負的大好時刻來了。卻在若干事情過後鼻青臉腫的慢慢舔舐自己的傷口,也不願讓父母看到自己的狼狽,不是怕他們心疼而是不好意思羞愧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堪。

    整理心情再一次一次踏上征程,中年的時候開始用盔甲武裝自己,這時候才能明白父母。因為父母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煩惱快樂,他也有自己的優點缺點。中年的自己和他們很像很像。

    認同了父母就是認同了自己!這就是一場磨練一場修行!希望一切都來得及!好好生活好好愛自己的親人!

  • 5 # 邱醫生的小情人

    如果和父母和解,是一個人一生的修行。那麼只有當您自己意識到要和父母和解的時候,才是修行的開始。我們在一生的哪個階段?才會意識到呢?!

  • 6 # 圓圓媽Vlog

    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養育大是相當的不容易的,有什麼事是和父母解不開的結呢!況且不說父母把你養大是多麼的不易,就說父母給了你生命來到這個世上,你就應該感謝父母。沒有哪個做父母的不愛自己的子女,也許你現在沒感覺到,隨著時間的流逝,當你為人父母時,你終會知道做父母的多少有些心有力而餘不足的時候。

    當父母與子女產生摩擦和矛盾時,應該多和父母當面溝通,問問父母怎麼想的,還有說出你心裡所想的,你認為父母應該怎樣做?很多時候父母做了自認為對子女很好的事,都是為了子女好,但是可能和子女想要的不一樣。就比如,子女想想買梨吃,父母偏要給孩子買蘋果吃。生活中其實是有很多這樣的父母,只要多和父母溝通,相信不管有多大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子女終會和父母和解的!千萬不要等到父母離開人世走了後,每每想起時後悔莫及啊!珍惜眼前,珍惜當下

  • 7 # 麥田四月雨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100%地回報父母給予我們的養育之恩。作為兒女,最不應該有隔閡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有多大的誤會和隔閡能抵得過生養我們的恩情呢?我們一生中最虧欠的人就是父母,如果和父母都不能和解,又會有什麼樣的品德與周圍和睦相處呢?

    當我們為人父為人母的時候,不一樣很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和自己好好相處嗎?

  • 8 # 大壹小伍

    非常認同這句話!“你上一次擁抱媽媽,是什麼時候?”

    大年初一看了徐崢的新片《囧媽》,竟然被電影中的這句臺詞給弄哭了。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處。在我們小時候,他們是如大山一般的依靠。

    可是,從什麼時候起,一路引領我們成長的人,成了我們到處吐槽、試圖掙脫的枷鎖?

    徐崢曾笑言:“我和媽媽沒法呆在一起超過三天,三天以後必定會吵翻了。”

    徐伊萬,一個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

    陰差陽錯下,和母親一同坐上開往莫斯科的火車,共度6天6夜。

    一路上,接受來自媽媽事無鉅細的關心和綿延不絕的嘮叨。

    360°無死角投餵,她的滿腔疼愛都在其中。

    強迫中年兒子跟自己拍旅遊打卡照。

    打著“為你好”的名頭,什麼都要管。

    小到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

    大到夫妻隱私、什麼時候搞個孫子給我抱抱。

    只要兒子發出抗議,她就搬出萬能抵擋金句:我是你媽啊,我是為你好啊。

    兒子與母親的溝通,時時處於崩潰的邊緣。

    逼得徐伊萬揚言要逃離。

    堅決要求媽媽和他保持十米以上的距離。

    小時候說,等我長大了保護你;可是真的長大了,卻一見面就吵架。

    我們和父母的相處模式,從依賴依戀變成了:

    明明關心,卻又想逃離;

    彼此心疼,卻又相互傷害。

    及至多年以後,我們年歲漸長,才慢慢讀懂,父母那過度,甚至是越界的愛,只是想著:能陪著孩子,再多走一段路。

    徐崢說:“你和媽媽的關係,決定了你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學習如何與父母相處。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父母失望的?

    也許是,他們已經無法輔導我的功課,還不肯承認自己也不懂的時候;

    也許是,他們一直拿我當小孩子,讓我在同學們面前丟臉的時候;

    也許是,長大的我,第一次意識到他們只是普通人,並不能成為我的偶像的時候。

    這樣的失望,就像石板路上的青苔,慢慢滲出,延綿成片。

    美國影片《伯德小姐》中,家住小縣城的女孩Christine,不喜歡這個普通至極的名字,她給自己改名為“Lady Bird”——鳥小姐。

    這個新名字充滿對遠方自由的想像。

    她受不了柴米油鹽,扳著指頭數錢的煩惱,更受不了在這個閉塞無聊的小鎮,早早看透一生的日子。

    她一心想去大都市紐約讀書,可母親希望她留在家鄉。

    當母親說出那句:“你知道把你養大要多少錢嗎?”

    女兒憤怒地翻出紙筆遞到母親眼前:

    “給我一個數字,我以後賺了錢,會把我欠你的用一張支票還乾淨,這樣我就再也不用和你說話。”

    我們和父母,矛盾深重。

    他們按照他們的標準,想盡力給我們幸福。

    但我們想要的幸福,可能對他們來說很陌生。

    他們不認可我們的觀念,想方設法地糾偏與控制。

    我們無法接受他們的想法,竭盡全力地突破與逃離。

    裂痕越扯越深。

    兩代人的戰爭就此開始。

    我們與父母糾纏著互相敵視,要各自證明自己的正確。

    再後來,我們紛紛出走、離家萬里。

    向著不同方向奔跑的兩代人,在彼此眼中的身影越來越模糊。

    我曾一度認為,我的父親是一個極度自私,只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比如,晾曬衣服時,他只會把自己的衣服抹平整,而從不管其他家人。

    收衣服時,也只會疊好自己的衣裳。

    彷彿這個世界上只有他一個人,他只為自已而活。

    我曾經的人生目標就是:不要成為他那樣的人。

    可有一天,有人跟我說,我身上總有一種淡漠疏離之感。

    我恍然驚覺,其實我無法避開家庭的影響。

    這個時候,我才想到回頭看一看父親的幼年時光。

    他在年少時被過繼給無法生育的伯父。

    僅十來歲的年紀,就不再有親生父母的庇護,背井離鄉,去到另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

    養父母只是想要一個養老送終的機器,卻不肯送上對孤獨少年的關懷。

    父親就是在這樣虛偽冷漠的環境中長大。

    後來的日子,上山下鄉、招工回城,都是一個人在行走,與遠在家鄉的家,與養父母的家,都沒有太多的感情。

    沒有愛與親情的滋養,這樣長大的孩子,內心的冷漠與自私,好似砌了一堵牆,隔開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結。

    並且將這種孤獨與冷漠傳給了他的子女。

    也許是成長,又或者是宿命。

    當我站在歲月的路口回望,看到我的父親也曾在親情的漩渦中掙扎。

    他的過往,是我來時的路。

    這時,我才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對父親的難以釋懷,是因為,我從不曾理解過他的一生。

    他沒有得到過愛,所以,也無從學習如何愛。

    我與其怨恨他,不如開闊自己。

    我們與父母的代際鴻溝,是時代的差異和歲月的定型。

    他們走過的路,曾經食不果腹、朝不保夕。

    若我們嘗試著回到父母的童年,看看他們是如何從孩童長成大人,就會明白他們的侷限源於他們的生長環境。

    我們對父母,也就有了體諒和心疼。

    世界是一個轉盤,轉著轉著我們就活成了父母的模樣。

    高中班上有個女生,當年很瀟灑地跟我們說,她勸父母離了婚。

    “不愛就不愛了,幹嘛非要強撐著在一起,還說是為了我,太可笑了。”

    時光呼嘯而過,後來聽說她和老公糾葛不斷,消消磨磨,愛早沒了,卻拖著沒離。

    問她為什麼?她只是沉默,良久不語。

    還有個男生,父親每日酗酒,是他最鄙夷看不起的人。

    他發奮努力,三十歲做到中高層,四十歲意外被裁。

    早先意氣風發的人,患上了躁鬱症,天天買醉,終日靡靡。

    年前,約出來喝酒,突然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我現在才懂了他。”

    人生這道難題,曾經我們覺得父母解得很差勁。

    可是,當輪到了自己,才發現並不比父母更高明。

    想想那些缺吃少穿的年月,和我們現在一樣年紀的父母,他們是如何藏好生活的艱辛?

    捱過每一個春節臨近的寒冬,盡力讓我們只聽見熱鬧的鞭炮,看見大紅的福字和滿心滿眼的希望……

    年少時的李誕,從內蒙跑到廣州讀書,只為“遠離家,遠離他們”。

    可人到中年,卻感悟道:“正是他們那些陳舊的觀念,支撐他們度過苦難的歲月,將我們養大。”

    少不更事時,我們怨懟他們總是摳搜些雞毛蒜皮,看不到山河壯闊。

    當我們也在人生的泥潭裡滾過一遭,被塵世間的煙火嗆了心肺,咳出了眼淚,才窺到他們在生命長河中的不易。

    我們早晚都會走上他們曾經走過的路,扮演他們曾經在我們生命中充當過的重要角色。

    那些年少時不明白的東西,對他們有過的誤解,都會逐漸在時光的推進中,前塵和解。

    作家王欣講過一個朋友的故事。

    因為母親逼婚,女孩幾年沒回家過年。

    去年,母親下樓時不小心跌倒,摔得鼻青臉腫,腳腫成饅頭。

    女孩忽然發現,原來母親已經這麼老了。

    母親哭著對她說:

    “因為我有你,現在老了病了才不至於等死。你呢?單身一人,以後怎麼辦?”

    女孩也哭了,對母親說出憋在心裡多年的話:

    “媽,你是有我,但這代價你不覺得太大了嗎?

    你跟我爸一輩子相互折磨,忍了幾十年,較勁了幾十年,就算有孩子,值得嗎?”

    她們整個春節說了以往幾十年都沒有說過的話,流下了從來不曾在對方面前流過的淚。

    母親終於明白了女兒的堅持:她在努力過得好,她的世界即使辛苦,也精彩開闊。

    女孩說:

    “當我像一個青春期少女憤怒地反抗母親時,彼此都被折磨得絕望;

    但當我們像兩個成年人一樣互相體諒的時候,卻真的明白了對方真實身處的世界。”

    為我們規劃一切的父母,並不是不明白生活的真相。

    恰恰相反,他們經歷過太深太沉重的疼痛,才更加渴望兒女一生平安和順、不歷風波。

    這不是頑固不化,只是為人父母,護衛兒女的痴心。

    當我們真得理解了父母的焦慮,才能真正懂得,我們該怎樣撫慰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並讓他們相信: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得更好。

    與父母的戰爭,即使勝利也是滿身的痛。

    和解,不是帶著悲憫地原諒,或全然順從。

    而是理解他們緣何是他們,並率先邁出第一步。

    只要我們堅定地朝他們走過去,我們和父母總會在某個轉角相遇。

    與父母和解,是我們一生的修行。

    60多歲的李宗盛,用一首《新寫的舊歌》與離世多年的父親講和。

    到臨老,才想到要反省父子關係。

    說真的,其實在回答自己,

    敷衍了半生的命題。

    等到好像終於活明白,已來不及。

    他不等你,已來不及。

    他等過你,已來不及。

    時光如流水,靜默無聲,而這正是它最殘忍之處。

    我們和父母,隨波逐流,走到了歲月的兩岸。

    這世上最愛我們的兩個人,會早於我們走下人生的列車。

    那些未竟的遺憾,會一刀一刀刻進我們往後的生命裡。

    讓我們放下手機,緊緊地擁抱他們吧。

    這不是對父母悲憫和寬容,而是讓我們自己未來少一點後悔和失落。

    畢竟,那些逼過的婚、白過的眼、吵過的架、相互撂下的狠話,最後都會煙消雲散。

    留在記憶中的,只有騎過的爸爸的肩頭,喝過的媽媽熬的湯。

  • 9 # 今夜有梗本梗

    對於這句話我是很認同的,沒有父母親的生育之恩,就沒有我們以後的一切。

    人這一輩子,從呱呱墜地到獨立行走,從咿呀學語到成家立業,每一步都有我們父母的鼓勵、鞭策和陪伴。母親的溫柔讓我們學會包容,母親的飯菜讓我們健康成長,母親的無微不至讓我們學會照顧別人;父親是我們成長的動力,他讓我們學會責任和擔當,他的話讓我們學會堅強,他的努力讓我們學會不懼挫折。我們是他們生命的延續,也是精神的寄託。

    曾經有這麼一段話:幼時,他看到父親的背影,覺得父親無所不能那麼高大;年少輕狂時,他看到父親的身影,覺得父親也不是那麼無所不能甚至顯得多餘;人到中年時,父親逝去以後,他覺得天都塌了,其實父親就是撐起他天空的巨人,從此他只有獨自面對一切了。

    父母親的偉大在於他們不求我們回報他們多少,就算我們犯了多大的錯,哪怕傷害了他們,他們都能原諒我們,只能怨我們不爭氣,所以我們為啥要對父母抱有怨恨呢?雖然他們可能家境貧窮,給不了我們錦衣玉食,但是他們也是把最好的都交給了我們。

    趁父母仍在,多陪陪他們吧,不要待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而心生悔恨!

  • 10 # 豫南老郭

    和父母和解談不上一種修行的行為,作為父母,無論你感覺他怎麼不是?但是他畢竟是你父母的,就好像在你小的時候你也有惹父母生氣的時候,父母還是無怨的去照顧你,去把你養大。和父母和解那是必須的,那是必然的。

    當你有了孩子,自己作為父母的時候,你就明白,作為父母的心情,做父母的沒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尤其小時候把你一點一點的養大的時候,那時的付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對你不好,你也就長不了這麼大了。我們一定要理解父母,瞭解父母的心情。

    父母再有過錯,畢竟可是把你養大成人的父母,所以任何時間都不能去生父母的氣,孝敬父母,這是必須的。為什麼父母會嘮叨你?會管你?別人怎麼不管呢?因為父母還是你的親人,因為他時刻想著你,才會那樣去做。

    尤其我們小的時候,需要人照顧,需要人去管父母付出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小的時候父母一口一口的去餵飯去,每天早上去穿衣服,每天晚上一脫衣服。走不動的時候還讓父母揹著心情,不好的時候還讓父母抱著。需要什麼玩具?鬧情緒的時候,父母都會給買。我們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總是在我們的身邊。

    我們長大的時候,我們應該用更多的精力去回報自己的父母,不應該給自己的父母有隔閡。想一想父母想要吃什麼的時候,我們去買了,沒有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去逗父母開心了沒有,有父母不想走路的時候,我們去攙扶了沒有?父母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我們去餵飯了沒有?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在不在身邊?

  • 11 # 天馬行空WD

    二是要體諒父母的苦衷。父母歲數大了,可能在某些方面有些固執或者偏聽偏信,當兒女的要多體諒一些多包容一些,就像我們小時候父母包容我們一樣。不要與父母斤斤計較,更不要與父母吵架。遇到矛盾的時候要多溝通多理解,雖然我不太贊成“愚孝”,但是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能“讓”著父母就讓著父母,主動尋求他們的諒解,主動與他們和解,只要他們高興就好。

    三是要注重自身的修行。修行,簡而言之即煉命修性,也就是身心雙修,這是佛家的一種用語。但在我們看來,修行也就是修養,修身養性。孝敬父母不讓父母生氣,這也是一種修行。這種修行更多的是體現在孝敬父母的實際行動中,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平時結交朋友,我們也是選擇那些孝敬父母的人。一個對自己父母都不好的人,都不尊重不孝敬的人,他的人品也不一定好到哪裡去。所以平時就要從點滴小事做起,從孝敬父母的一言一行做起,做好自己的人生修行。

    孝敬父母不但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理解父母的不易、體諒父母的苦衷,從而注重自身修行,好好工作給父母一個快樂幸福的晚年。

  • 12 # 響噹噹的一顆小鋼豆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同時認為若能和父母主動和解,您的修行會更上一層。

    佛法修行有三種境界:一是求,即有所追求,乞求諸事圓滿;二是修,此時便認識到了因果、輪迴等人生常態,擁有了一顆包容心,能常思己過、不念他非;三是給,此時會從種種迷惑和煩惱中掙脫出來,看破一切,達到“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高深境界。

    父母是生養我們之人,他們給了我們身體髮膚,教育我們長大成人,併為此默默付出而不計得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現在的一切多半其實是父母給予的。但隨著我們長大,個人意識的不斷強化,在許多諸如戀愛婚姻、財產支配等方面因為觀念不同而意見不一,甚至許多人因此和父母鬧掰,結下了樑子,出現了難以和解的局面。

    從修行的角度講這個階段我們還身處“求”的境界,還是那個只知索取不懂回報,只知其果不知其因,只念他非不思已過的人,但隨著生活閱歷、個人體驗的增加,尤其是自己也身處父母角色的時候,對於上一輩就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也就是達到了“修”的境界。而真正放下一切自尊和身段,看破一切迷惑和煩惱,主動和父母和解,主動替父母著想時,那麼恭喜你已經達到了“給”的境界了。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我們不斷歷練自己、豐富自己、涵養情懷、提高素養、提升品格、完善人格的過程,也是我們的修行過程。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我們的一生總是與父母擦肩而過,他們不會等我們那麼長的時間,所以我們要早日修行、早日悟道。記得和解要趁早,盡孝也要趁早。

    寫於清明節當日。

  • 13 # 豐味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處.

    和父母和解,就是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小時候,我總是依靠父母,生活日常,細緻到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菜.

    青春叛逆期,橫豎都看不慣父母,覺得她們囉嗦,管得太多,不理解自己.明明想依賴,卻想逃避父母的管控,明明想關愛,卻變成互相傷害.

    直到長大成人之後,離開家去遠方工作,才讀懂,那是父母跨界的愛,只是想著,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多陪伴一起成長的歲月.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學習如何和父母相處,矛盾分歧,和解,就是不斷地自我修行過程.

    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了,才悔恨當初為何沒能和父母好好相處.

    我們與父母的代際鴻溝,是時代的差異和歲月的定型。

    他們走過的路,曾經食不果腹、朝不保夕。

    若我們嘗試著回到父母的童年,看看他們是如何從孩童長成大人,就會明白他們的侷限源於他們的生長環境。

    我們對父母,也就有了體諒和心疼。

    這世上最愛我們的兩個人,會早於我們走下人生的列車。

    那些未竟的遺憾,會一刀一刀刻進我們往後的生命裡。

    讓我們放下手機,緊緊地擁抱他們吧。

    這不是對父母悲憫和寬容,而是讓我們自己未來少一點後悔和失落。

    當我們真得理解了父母的焦慮,才能真正懂得,我們該怎樣撫慰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並讓他們相信:和解,不是帶著悲憫地原諒,或全然順從。

    當自己為人父為人母后,就更能明白當時父母的苦心.那時的她們是多麼地不容易.

    和父母的和解,是一生的修行.等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我們就會明白,那些年逼過的婚、白過的眼、吵過的架、相互撂下的狠話,最後都會煙消雲散。父母,我愛你們.有你們陪伴,才是最溫暖的港灣.

  • 14 # 洋小喵

    和父母和解,確實是一個人一生的修行。

    小時候原生家庭不和睦,父母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撕扯,以及那因此產生的可怕的噪聲,都深深的刻在腦海裡,內心是那麼的憎恨父母。由於原生家庭氛圍過於壓抑,以致於讓我得了一種一輩子都不可能痊癒的病,一種讓我以為這一輩子也得不到幸福的病。我認為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是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傷痛,內心一直無法釋懷,甚至無法原諒他們。

    直到現在已經離開父母生活了接近十年了,還多次夢到父母爭吵不休,撕扯扭打的畫面,夢裡的我依舊那麼恐懼,哭的撕心裂肺,似乎重新在渡劫。這些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使我內心一直無法真正的跟父母和解。我努力的去過好自己的生活,努力去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他們為什麼要一輩子這樣吵吵鬧鬧不分開,儘管現在夢裡已經很少出現讓人恐懼的畫面,甚至開始夢見父親跟我道歉說不該讓我們受這樣的傷害,有這樣的心理陰影。但我對我父親卻一直都做不到真正的親近,內心那種恐懼感及怨恨依舊揮之不去,這估計是一輩子都不可能解開的結吧,這也需要我一輩子去修煉,去到達一個新的高度,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真正的釋懷,與父母達成和解。

  • 15 # 北國雪情感與社會

    從題目中的“和解”兩個字看,子女和父母是有矛盾的,不管這個矛盾來自生活、工作還是其它,我們都可以理解,因為兩代人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代溝。同齡人之間對待同一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處理方式,何況是比我們年長得多的父母。

    父母在其相當長的社會生活中有了一定的閱歷,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思維和處理問題方式,它們中的大部分是人生的精華,在對待子女上努力指導其不走或少走彎路。但因為時代的變遷,她們有時候確實也落伍了,這就需要與父母很好地溝通。即使溝通不順暢,甚至惹父母生氣產生矛盾,我們也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儘量找到讓父母較為滿意的解決辦法。

    我們六七歲時,覺得父母最了不起,啥都懂,還有些崇拜;進入少年時代,因為身體和心智的逐漸發育,覺得父母說得不一定對,叛逆甚至厭惡;進入自身發展的黃金時代,可能感覺到父母老舊古板,與時代格格不入;等自己漸入老年,慢慢會理解父母,覺得他們太偉大了,可惜對他們的理解有些晚了。

    一個人在家庭中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和父母從矛盾到和解,再從和解到矛盾,然後再和解的家庭歷史,它是一個人一生的修行。

  • 16 # 臘梅崢嶸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碰到很多人,在人與人的相處中產生意見的分歧是在所難免的。那麼在與父母的相處中也會產生分歧,甚至演變為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其中的原因就不盡相同了。

    有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同,典型的代表就是宋氏三姐妹之間以及宋慶齡和其父母之間的分歧和隔閡。宋慶齡為了自己的理想,救民族於危難之中而嫁給了比她年長26歲的孫中山先生,為此遭到了父母甚至整個宋氏家族的反對,最終在小妹宋美玲的幫助下逃離家族遠赴東洋與孫中山結為連理。而在宋美玲決定要嫁給蔣介石時,宋慶齡卻極力反對,她為了追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竟沒有出席三妹的婚禮,在父母和姐姐弟弟的再三勸說下也沒有改變主意,從此與三妹宋美玲老死不相往來,與父母也結下了無法彌補的傷和痛。為了化解這些矛盾,宋慶齡做了一輩子的努力。

    有的是由於父母的偏心造成的,俗話有“黃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之說,這就充分體現了父母的心理天平是會失衡的,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鄭莊公與其母立下的不到黃泉、永不相見的毒誓。原因是其母愛其弟太叔竟幫助其策劃謀反篡位,最終計劃被莊公識破,導致了母子反目。但莊公又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時候也後悔對母親太絕情,但君無戲言,整日苦悶,最終穎考叔出了個主意,挖地道通道母親的寢宮,最終母子相交,既不違背黃泉相見的誓言,也盡了自己的孝道,最終與母親的矛盾得以冰解。

    有的則是由代溝造成的,如果強勢的父母碰上一個倔強的孩子,肯定會產生很大的分歧和矛盾,父母為孩子選擇的路未必是適合孩子的,孩子有他們的思想,他不想按父母的設定的路線和軌跡來循規蹈矩的行進,這樣父母會會很傷心,經常罵孩子是冤家,而孩子也很傷心,認為自己只是父母會提線木偶,這就要我們努力地去化解這些矛盾和分歧,有時很可能就是一輩子的修行。

  • 17 # 律師郭峰

    父母永遠是你的父母,不可能改變,無論如何。有法定的權利與義務規定,不能改變,就不如和解吧。珍惜現在的美好,想開了,一切都不是事兒!

  • 18 # 努力發福的Aby

    我們很多已為人母為人父,我們也都有父母,家裡有長兄長姐,在這樣一個大的家庭裡,身邊有快樂,也自然少不了麻煩事,但為人子,我認為不管父母做了些什麼(除了觸犯道德底線的事情),我們應該選擇和父母和解。

    現實中的父母不乏像《歡樂頌》樊勝美、《安家》裡的房似錦,皆出身貧寒,有一對重男輕女的吸血鬼父母;他們惡魔似的纏上了能掙錢的女兒,這一個女兒就是他們全家的提款機,給他們家排除萬難的高手,卻不曾想他們的孩子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個需要家庭呵護的人。但現實有時候比電視劇更殘忍,你可能遇不到像《歡樂頌》樊勝美身邊的姐妹花,不會有那麼多資源處理家事,也遇不到《安家》裡徐姑姑那樣的店長,能保護你,給你無限的呵護!生在像這種家庭裡,你的成功註定比別人難上加難,父母就有可能成了你人生之路的絆腳石。但往往人生教會我們的是贍養父母,原諒父母,這個時間點必然不能只是孩子向前邁了一步,父母原地踏步;應該有的樣子是父母必然要向前邁幾步給予孩子一些空間。

    原本星途璀璨的張韶涵,在事業如日中天時卻被父母誣陷不贍養父母。事情鬧的沸沸揚揚,父母與孩子反目甚至上了法庭,導致唱片公司一度將張韶涵冷凍,之後又在合約即將到期時鬧出續約風波,張韶涵7年間積累起來的超高人氣瞬間墜入谷底,資源廣告落入他人不說,也讓人看到了人間悲涼,身邊朋友離她遠去,我們可以想象在再次復出前,她這幾年可以用悲涼形容,但她學會了不往後看,我們既已過了萬丈深淵,何必再回過去讓自己再死一回,萬事向前看,相信張韶涵的父母終將悔悟,也相信張韶涵能跨過這一道坎,原諒父母。因為和父母和解,是和自己和解,和過往說再見。

    生活是寫實的,生在那樣糟心的家庭都能看淡過往,和父母和解,何況我們!日常我們的父母不過是逼學習,逼上無數的輔導班,逼婚,逼著我們要孩子…我們經歷的這些和上面那些家庭比,都是些雞毛蒜皮,我們應該做的是和父母和解,同自己和解。

  • 19 # 水井灣十二村

    說到這個話題,到底還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問題。在多子女的家庭,能力性格處事方式總是千差萬別,父母喜歡跟有成就的懂事的會聊天的相處愉快也就正常。但父母肯定心裡對待每個子女都是一樣的。說到差別,也有,父母怒其不爭,多訓多白眼,但是私下裡可能力所能及對你的關照倒多一些,或許你賭氣,或許你不稀罕,就導致了你的誤解,隔閡或許就此而生,也有父母要求太嚴厲了,造成誤會,凡此種種,都不能阻擋父母的愛,我們最終也會明白。所以與父母的和解,是我們內心深處柔軟的溶化的必然。

  • 20 # S沒事閒逛逛S

    這個觀點我認同。父母是給予自己生命的人,是關心、照顧及培養自己成長的第一人,之間不管發生什麼問題,做為兒女都要多想想父母的辛苦,積極主動和父母和解;即便父母有錯,也應原諒他們。“和父母和解,是一個人的修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契丹人驍勇善戰打得宋朝沒脾氣,為何同用中原士卒在唐代一個藩鎮就能打得契丹沒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