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論史董不懂
-
2 # 令狐大俠客
夷陵之敗後,劉備白帝城託孤,希望諸葛亮能繼承自己的遺志,繼續北伐,恢復中原,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六次北伐,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最終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死後,為了當時蜀軍能安全撤回蜀中,在死後還上演了死諸葛嚇死活仲達的好戲,而在諸葛亮回到蜀中之後,劉禪卻嚴禁所有人前去奔喪,這又是為什呢?
有人說劉禪打心底是恨諸葛亮的,所以才會禁止別人前去奔喪,因為諸葛亮幾乎架空了劉禪的權利,劉禪在位時期,幾乎大小事都要聽從諸葛亮的,這也讓劉禪十分惱火,其實劉禪打心底是十分敬重諸葛亮的,劉禪之所以將大小事都交給諸葛亮處理,也是對諸葛亮的信任,諸葛亮死後,有人上書彈劾諸葛亮,稱諸葛亮在位時期嚴重干擾了劉禪的君權,劉禪聽後立即將此人下獄,不僅如此,劉禪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蜀國生死存亡之際,劉禪還讓諸葛瞻帶兵防衛魏軍,這也是對他的信任,由此可見,劉禪打心底並沒有記恨諸葛亮。
其實,劉禪之所以禁止所有人去弔喪也是有原因的,一來,蜀軍剛剛退回蜀國,還有很多善後事宜沒有處理,一旦這些人都去奔喪弔唁,那麼就會給魏軍攻打蜀國的機會,一旦此時魏軍攻打蜀國,那麼蜀國就會陷入一片混亂,另外一點,由於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非比尋常,蜀國的很多崗位都是諸葛亮的親信,一旦這些人都去奔喪,那麼日常的工作誰來完成呢?因此,為了蜀國的安危,劉禪不得已禁止所有人前去奔喪。
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有一個人前去弔唁諸葛亮,此人就是譙周,說到譙周,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不過在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勸說劉禪開城投降的正是此人,那麼這位譙周為何會去奔呢?原來他是在劉禪的命令還未下達時就已經前來奔喪了,作為堂堂丞相,在死後竟然只有一人前來奔喪,也是令人感到唏噓不已啊!
-
3 # 清風鑑史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不僅禁止百姓奔喪,還禁止在成都給諸葛亮立廟。劉禪是在擔心若是在成都立諸葛亮的廟,那麼天下百姓定會浩浩蕩蕩奔赴而去祭拜祭祀。而成都立了劉禪祖上祠廟,若出現諸葛廟香火不斷,而劉氏祠廟卻稍顯遜色,那麼豈不是滅天子威風。
另外如果諸葛亮立廟,那麼作為天子,劉禪應不應該去祭拜呢?諸葛亮是劉善的相父。作為義子理當去祭拜。可是他是天子呀,怎麼能夠放下身段去為一個臣子添香加火。得情的人會說他重情義,但一些無知之士會以此認為諸葛亮才是蜀漢的神。後來百姓提議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太廟,劉禪同意了,畢竟劉禪也是尊敬諸葛亮的。
劉禪不是不同意,只是礙於這層關係所在。還記得諸葛亮離去之時,劉禪要扶著諸葛亮上馬車,諸葛亮跟劉禪說天子不必做這種事情。劉禪望著諸葛亮花白的頭髮清瘦的背影,眼中泛著淚光。劉禪對屬下說他害怕諸葛亮這一去就再也不能相見了。
畢竟這是撫養教導他長大的相父啊,為了自己為了蜀國,諸葛亮放棄歸隱的恬淡生活,終其一生嘔心瀝血萬死不辭。所以劉禪怎會不情願為諸葛亮立廟,讓他安享萬世香火,可是他同諸葛亮再如何形同父子,諸葛亮始終是個外人。這一點劉禪沒有錯,看看今天成都的漢昭烈廟,卻另外有個響徹天下的名字“武侯祠”。
-
4 # 渺渺小子
這可能是諸葛亮生前對後主做的指示。諸葛亮是蜀漢的精神支柱,猝然去世,國內外,上與下震動很大。禁止奔喪,一不勞民傷財,損傷中央地方以及民間財力物力,二示安泰於敵國,不使敵國因國喪心生不軌,三使蜀漢君民儘可能儘快走出傷痛氛圍,不因丞相不幸去世而意志頹廢萎靡不振致使自己失去鬥志,敵國趁隙生事。
-
5 # 東山南火A蘇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過。劉禪既不是雄才大略的帝王,也絕非無能愚昧之輩。
諸葛亮在世 之時,大權獨攬。劉禪就算想有所作為也難。很多人認為這個時期的劉禪落得清閒,一直在享樂。其實不然。
諸葛亮一死,劉禪立馬提拔自己的舅舅掌管兵權,實行權利分化。
從劉禪的這波操作可以看出,劉禪並不想蔣琬成為第二個諸葛亮,他並不是一味地享樂,而是有親政的慾望。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不但禁止蜀中官員結黨奔喪,而且否定了為諸葛亮立廟的提議。
劉禪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要去去諸葛化,降低他在蜀中官員心中的影響力。為自己親政鋪路。往後發生的事,同樣證明了,劉禪的確不再放權給蔣琬。蔣琬做什麼都必須同劉禪報告。
-
6 # 一點點歷史
之所以會有劉禪禁止奔喪一說,主要是因為在《三國志·譙周傳》中的一段記載:“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簡單翻譯一下,諸葛亮死後譙周立刻前去奔喪,但是劉禪下了禁令,大家都沒去成,只有譙周行動迅速,趕到奔喪。
通常認為劉禪禁止奔喪有著兩層含義。
符合《三國演義》中記載的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之死些的神乎其神,什麼口含七粒米,腳下點明燈,以致將星不墜,用來迷惑司馬懿。
劉禪下詔禁止奔喪也正是符合了諸葛亮的安排,防止司馬懿知道自己死去的訊息。
如果真是這樣,劉禪禁止奔喪也無可厚非。
或許劉禪是為了發洩劉禪繼位時16歲,到諸葛亮病逝時27歲,這十一年劉禪好似傀儡一般,無論大小事物,政令皆出自丞相府,“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
雖然諸葛亮沒有奪權自立,但是劉禪作為帝王,大權旁落,畢竟心裡不是滋味。
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奔喪,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情緒的發洩。
宣洩歸宣洩,劉禪還是重用了諸葛亮留下的蔣琬,費禕等人,至少說明劉禪還是識大體的。
-
7 # 秦皇漢武
劉禪禁止奔喪,恰好說明了劉禪的聰明之處。
歷史上,我們對蜀漢後主劉禪有一個流傳千年的評價:“扶不起的阿斗”。的確,蜀漢基業亡於劉禪之手,當魏軍入境時,劉禪不聽大將軍姜維的備戰建議,反而相信了宦官黃皓所謂的鬼神巫術,認為敵軍打不到這裡,結果錯失了防禦的最佳時機,導致國家滅亡。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禪的確算不上是明君,但說他“扶不起”則又有點過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還不錯,早在劉備攻打漢中時,就曾命諸葛亮輔佐劉禪鎮守成都,當時諸葛亮對劉禪的教導事無鉅細,而劉禪也體現了他的能力,史載,諸葛亮評價劉禪是“知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知識豐富,學習速度超過了他的預期),劉備知道後非常欣慰,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如果說這裡頭可能有諸葛亮奉承的嫌疑的話,那麼下面這段記載則坐實了諸葛亮的評價,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提到:“朝廷(劉禪)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當年力主殺掉養子劉封,也是為了確保劉禪的地位。
可見,諸葛亮對於劉禪的能力還是比較肯定的。此外,還有一件事也能看出劉禪的能力:司馬懿奪權後,夏侯霸逃到了蜀漢,當時夏侯霸有個心結是自己的父親夏侯淵被劉備陣營斬殺。但劉禪當時的處理方式非常聰明,他不但親自出城相迎,還巧妙的說了句“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接著他開玩笑的指著自己的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我兒子還是你的外甥呢),劉禪的皇后是張飛女兒,而張飛之妻又是夏侯淵的堂妹。劉禪一句話就拉近了與夏侯霸的關係,自此,夏侯霸死心塌地效忠蜀漢。
所以,劉禪算不得是明主,但至少是個中庸的國君,而且政治能力和情商非常高,他懂得如何收攏人心,也懂得如何治國。
那麼諸葛亮死後,為什麼劉禪禁止奔喪呢?很多人說那是因為諸葛亮輔政多年,劉禪大權旁落,好不容易等到諸葛亮死了,所以才用這種方式報復(正如明朝的萬曆報復張居正一樣)。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因為劉禪始終對諸葛亮是“以父事之”,在諸葛亮靈位送回成都後,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然後又素服發哀三日。對於諸葛亮生前的人事安排,也未作任何否定和改動。
由此可見,劉禪對於諸葛亮也許不是真的有“父子”情義,但至少他很清楚諸葛亮的路線是對的,是能幫助他守好這份基業的。所以,禁止大臣奔喪,是劉禪的報復發洩完全是後人的主觀臆測,否則後來他為何要素服發哀?
真正的原因是,諸葛亮作為蜀漢柱國,病故後,劉禪需要儘快穩定局勢。早在諸葛亮病重時,劉禪就派尚書僕射孫德去前線向諸葛亮諮詢後事安排,諸葛亮病故,劉禪哭倒在地,但同時,劉禪又緊急下令,在成都實行宵禁,這也是為了避免蜀漢主力大軍在失去統帥後,朝廷局勢發生大的動盪,導致蜀漢猝亡。
所以,諸葛亮剛死,劉禪即下令“禁止奔喪”,其實是國家處於動盪時採取的一種最聰明最冷靜的選擇,並非是針對諸葛亮的報復和發洩。
-
8 # 阿斗不傻
比如:全力支援相父北伐,這叫識大體。
比如:相父走後延續相父的人事安排,這叫平穩過渡。
比如:蔣琬和費禕分割丞相權利交叉制衡,這叫帝王權術。
除了後期寵幸黃皓這點之外,其實作為一個皇二代,他做的已經很不錯了哦。那麼諸葛亮去世之後,他的所作所為,其實也是很有說道的。這件事,事發突然,在五丈原前線主持北伐大局的丞相諸葛亮闔然長逝,當然是誰都不想也不願看到的結局。情勢之危機,猶如蜀國突然失去擎天一柱,如果是一個完全沒主意的主,估計當場就要癱軟在地,六神無主,但是劉阿斗在那一刻表現的有禮有節,頭頭是道。
而這一切,源頭其實還是在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中國古代高風亮節,鞠躬盡瘁的典範,即使在生命最後一刻也在為國著想。他在遺言中不僅指定了自己的接班人,蔣琬和費禕還對自己的身後事特別交代。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而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這是對自己葬地的要求,葬在和先主劉備一起創造最輝煌戰績的定軍山。漢中一戰定鼎蜀漢基業,這是他的驕傲。
除此之外,他還特別要求國家不要為葬禮的事情,太鋪張浪費,自己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就怎麼離開這個世界。別弄的像天塌了一樣。於國家不利。
至於為何禁止奔喪,其實也是諸葛亮要求還有教育的好。想當年阿斗老爹劉備走的時候,舊有前車之鑑,當年劉玄德在永安宮故去,諸葛亮就建議劉禪,陛下故去當然很悲傷但是不要服喪太久,三天就好。
《三國志》原文 “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意思是說,本來作為皇帝陛下的等級,就是弄葬禮起碼也要個十來天,但是這個事情是不利於國家的,所有人都弄葬禮,國家機構誰管?國家也不太平啊,特別是非常時期,如果國家機構癱瘓了,出問題就麻煩啦。
這個時候,你要肩負起國家的重擔,以作臣民的表率。
果不其然,事情就如諸葛亮所言,劉備人都還沒去世,就有人造反。
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
等劉備去世之後,那個麻煩就更大啦。整個南中地區,都背叛劉備。當時主政的是諸葛亮,他並沒有派兵剿滅,而是先派人和東吳和談,然後安心辦理劉備的後世,等到蜀國大事全部辦完,和東吳也重新結盟之後,才出兵平定的南中還有南蠻。
而這一切手法,無疑是對劉阿斗的言傳身教啊,阿斗當然記憶猶新!諸葛亮政治手腕,還有城府在那一刻表露無疑。可是劉阿斗雖然學習了,但是學的還是不夠徹底,因為他自己覺得,不奔喪對不起相父,這在後來的一件事情上可以看的出來。
《三國志》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疏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這個話啥意思,就是諸葛亮去世後不到二年,就有人說壞壞,這人就是李邈,他用自以為的小聰明去理解阿斗內心,覺得皇帝陛下肯定討厭大權在握的諸葛亮居然說諸葛亮是如呂祿、霍光一樣的權臣,雖然沒有背叛但是不一定安好心!
諸葛亮死了應該好好慶賀,這讓劉阿斗這老實人也發火了,直接說,吧這瞎說話的傻逼拉下去斬首。之後,阿斗甚至讓諸葛亮兒子做了自己女婿,很多時候吧,人們都不相信君臣同心這句話,但是我還是天真的相信,諸葛亮和劉備誠心無二,我也衷心的願意相信,劉阿斗是真心的仰慕自己的相父。
原因無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去世,劉禪禁止奔喪,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理解,很容易就認為劉禪對諸葛亮不滿。
但要完整的看待一件事,要從當時的歷史環境來分析,不能斷章取義。
諸葛亮是公元234年的8月病故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境內),死後是安葬在漢中的定軍山,請各位想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如果要奔喪,那麼蜀漢的臣民要往哪裡去呢?當然是到漢中諸葛亮安葬的地方來,漢中是什麼地方?相當於蜀漢的前線了,如果劉禪不禁止,想想看,蜀漢一大堆的文臣武將,百姓士人都往漢中跑,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呢?
依我看來 ,劉禪禁止奔喪是他一生中所做的為數不多英明決定中的一個。劉禪禁止奔喪,想必也是考慮良久,原因如下:
1、為了蜀漢政權的穩定;諸葛亮是蜀漢政權的主政人,政治軍事一把抓,且主政12年,不僅是蜀漢政權的精神支柱,更是實際掌舵人,一旦去世,失去主心骨,劉禪擔心會引起國內叛亂及國外的虎視眈眈,當年劉備去世的時候,南中立馬叛亂,同樣的道理,劉禪也明白。
而且如果眾多的官員百姓都去漢中前線奔喪,如果被魏國知悉,發兵攻擊的話,那將是非常危險的事。
2、為了蜀漢政府的正常運轉;諸葛亮的官職是丞相,領益州牧,不僅開府治事,有眾多屬吏,而且主政益州12年 ,益州大大小小的官員很多都是諸葛亮提拔及任用的,再加上諸葛亮在民間威望也甚高,如果允許奔喪的話,那益州大大小小的官員及百姓都要跑去漢中弔唁,那蜀漢政府還怎麼運作?武將要戌邊,文官要運作,百姓要種地,都去奔喪,那不是亂成一團了。
3、諸葛亮自已要求的。諸葛亮臨死前作了一系列的安排,軍事安排是將大軍交由楊儀率領,回軍成都,政治安排是向劉禪推薦接班人蔣琬和費禕,個人安排就是要求死後安葬在漢中定軍山,並且一切喪事從簡,並且不要奔喪。而這些安排,劉禪都採納了。
那麼劉禪是否對諸葛亮大權獨攬不滿呢?
我可以肯定的說:劉禪從來沒有對諸葛亮不滿,從以下事情就可以看出,劉禪是相當尊重諸葛亮的:
一、採納諸葛亮的遺言,任用蔣琬主政事,蔣琬之後是費禕,劉禪都聽從了諸葛亮的安排。如果劉禪對諸葛亮不滿,為什麼要用諸葛亮推薦的人才,要知道蔣琬和費禕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是諸葛亮的親信。
二、殺安漢將軍李邈。諸葛亮死後,李邈向劉禪上奏說:諸葛亮是權臣,居心叵測,圖謀不軌。結果劉禪大怒,將李邈誅殺,以正視聽,如果劉禪真對諸葛亮不滿,那麼他的態度就應該縱容李邈,然後就會引出其它對諸葛亮不滿的人再上奏,並以此為據,迫害諸葛亮的名聲及家人,但劉禪沒有這樣做。
三、重用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諸葛亮死後,他的兒子諸葛瞻還很小,僅8歲,但諸葛瞻長大後,劉禪重用了他,其實諸葛瞻並沒有什麼才能,也沒有諸葛亮的能力,劉禪能用他,完全是看諸葛亮的面子,所以劉禪也不可能對諸葛亮不滿。
-
10 # 南方鵬
近年來對於蜀漢出現了不少反傳統的思路,比如故意失荊州害死關羽,劉禪與諸葛亮主猜臣疑,諸葛亮北伐是為了攬權等論調,以諸葛亮去世劉禪不許奔喪一例,也有可能引向君臣猜疑的結論。但這可能與史實不符,諸葛亮因志向一致而與劉備走到一起,未出茅廬定天下三分,後來歷經艱危,克服時艱,受劉備託孤之重,力挽危局,他的第一次北伐,使中原震動,人心惶惶,曹魏本以為劉備死後,蜀漢不足為慮,沒想到小國能夠並敢於出兵討伐大國,一時手忙腳亂,諸葛亮攻守兼備,連年征戰而民不怨勞,這些都不是後方受到有力制肘而能做到的“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劉禪禁止百官奔喪,與蜀漢的制度有關。
從蜀漢制度可知,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奔喪有二點原因,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政府的首腦,如果准許大臣依禮奔喪,在三國並立時期是不合適的,直接會造成政府運作癱瘓,這是一。其二,由於虛君實相制,諸葛亮臨終前也對關鍵位置作了安排,這是在為他之後的時代定調,蜀漢眾人再無諸葛之能,不能再出現丞相攬權,分解相權讓各人各司其職,如繼任者政府方面以尚書令掌政,以大司馬大將軍身份總軍。沒有了丞相,劉禪也不再如信任諸葛一般全力支援後來的繼任者,這是一個大的變動,這些人事安排,劉禪都聽從照辦了。正轉入另一個運作體制的蜀漢,自不能讓百官沉浸在諸葛亮之死的事上,而導致無法轉型。
-
11 # 李凎泉
弄清楚這個,還有什麼意義?再說幾千年了,誰知道真相。發生在我們自己親生經歷的事情,我們自己也未能說的清楚,道個明白。為什麼要對劉禪奔喪感興趣?相信古人,相信書。別什麼都去懷疑,飯吃飽了,別撐著。去衛生間
-
12 # 過去今天和將來
原因都是主觀猜測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這事反映了阿斗對諸葛亮的感情很複雜,另一方面也確實說明他就是阿斗。諸葛亮既己死,對他來說最合理的處理方式還是保持一致,以前怎麼對待現在還怎麼對待,這樣對群臣,對百姓才能更好籠絡人心。而他選擇了一個並不合適的方式,既便他是想轉變諸葛亮的政策,也沒必要轉這個急彎,所以從這事上說明他確實是阿斗,處事隨性,但害怕諸葛亮。
-
13 # 魏永臣550
以世俗情理看,諸葛亮去世,劉禪禁止奔喪作吊,似乎是不近情理絕情絕義!然而,三國演義作者正是要的“絕情絕義”的結果。為什麼?就是因為情文化和義文化理念是中華龍文化的大敵大害,正是這種比魔鬼還厲害的儒學情義禮義仁義文化,徹底顛覆了中華漢文化創始人倉頡以“一”為根基為生命的龍文化。諸葛亮孔明就是作者代指的儒學文化,諸葛亮去世,就意味著儒學文化的徹底滅亡,也就意味著倉頡龍文化的全面興起,正是正文化的興起,而使得邪魔文化去世滅亡。“劉禪”也是正文化的敵人,怎敢去作吊懷念的?豈不是自己也是找死去!這就是劉禪禁止奔喪的原因。“禪”就是“示單”,“單”就是“一”,“示單”表達的就是充分展示“一”的倉頡文化;而“劉”是割刈,刈滅之意,也即剷除顛覆倉頡文化之意。“一”就是指的人類生產製造技術前所末有,或前無古人的創新,“大”字的含義就是尊敬敬仰“一人”;“天”字與“一”的關係就是父子關係,“天道”就是大自然客觀實際存在的精華(精子),經人類探索實踐孕育而產生了“一”這個天子;道生一就是“天人合一”,也即“天”為雄而“人”為雌,這就是老子道德経所說的守雌或能雌乎的道理,這就是道學將倉頡古道文化稱為“女子(好了)”和“女良(娘,或娘子)”等,也即古道佛文化尚母尚女的原因。
回覆列表
劉禪禁止給諸葛亮奔喪,我認為不是因為對諸葛亮長期把持朝政不滿的報復,而是有以下考慮:防止蜀漢政權因奔喪而陷於癱瘓
諸葛亮在蜀漢不僅是丞相,還領益州牧,領司隸校尉,處於人臣之巔,再加上他當權時間久,長期把持國家內政和軍權,屬吏故吏遍佈整個蜀地,奔喪地又遠在漢中,路途遙遠,這麼多人都去奔喪,國家還運轉不運轉了。所以,從大局考慮,劉禪不讓去奔喪是對的。
防止魏軍藉此機會對蜀漢不利諸葛亮死前已對撤軍做了周密安排,故而他死後蜀軍秘不發喪,以麻痺司馬懿,等司馬懿發覺時已全部撤離。但蜀軍已是士氣大降,內部也有各種不穩定因素,魏延和楊議在撤離途中就同時給劉禪寫信告對方謀反,這些問題都是劉禪需要考慮的。再有魏軍的領軍人是足智多謀的司馬懿,萬一被他尋到破綻就麻煩了,所以還是按最保險的來,不讓奔喪不節外生枝得了。
劉禪是庸才,卻不是蠢才,他就是真對諸葛亮把持朝政不滿,也不敢這樣藉此表露出來。
其一,軍權還在以姜維為首的諸葛亮派系中,對這些實權將領他不能得罪。
其二,諸葛亮在蜀漢深得民心,威望高,劉禪無法違背民意,相向而行。
其三,劉禪自己一直以相父稱呼諸葛亮,尊敬有加,若在諸葛亮死後立馬實施報復,豈不是向世人表明自己是兩面小人。
所以,劉禪下令禁止奔喪,主要是出於國家大局考慮,而不是所謂的打擊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