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雙雙125953169

    打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往往是兩歲左右的兒童,特別是男孩的常見行為,也可以說是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特點。我家表弟的兒子今年正好兩週歲,跟小盆友在廣場玩的時候總動手打別人。但是它並不能預測這個兒童未來的行為,比如早期愛打人的孩子,將來一定很兇殘,暴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為什麼愛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幹,於是動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打。* 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要”,於是就打人。* 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說不清楚、別人沒有照做,情緒不好,就打人。* 喜歡看別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後哭的樣子,缺少同情心。* 看電影、電視上有大人的鏡頭,很好玩,於是就模仿。* 父母嬌慣。開始打人的時候沒有嚴厲制止,形成了習慣。* 尋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時候,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打,來引起注意。* 一些生理因素導致煩躁,比如在餓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況下,大人就比較多。* 生活變化大,不適應。比如,搬遷、換保姆、上幼兒園等。不知怎麼回事,又不會表達,於是揮動手臂,無目的地亂打。專家的建議:有了打人的毛病必須重視,一旦形成習慣改起來就困難了,而且還會傷人。* 立規矩。這並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告訴他打人不好,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反覆地講,具體地講,會有效果。* 避免自己出重拳,不要給他模仿的“榜樣”。* 鼓勵他說出打人的原因。也許他說不清楚,大人要幫助他表達清楚,然後幫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積木,他要不回來,就打小朋友。這時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禮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請他還回來。* 關心他的病痛,疲倦,飢餓,儘量替他解決好。* 提高他的能力。由於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圖拼不上、踢球踢不準等。這時可以幫助他做好這些事情。並在以後著意訓練。他能力強了,事情做好了,高興了,自信心強了,也就不會去打人了。* 提高自信。經常注意表揚他好的行為,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感到被愛,被注意,這就好了。為什麼小小年紀就喜歡打人呢?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兩三歲寶寶的父母。有的寶寶生氣時打人,有的寶寶高興時打人,有的寶寶不僅打人還咬人,有的寶寶既打小朋友又打爺爺奶奶……如果養成習慣,他將來怎麼與別人友好相處呢?父母真為寶寶的這種“暴力”行為擔心呀!丹丹是個3歲多的小女孩,相貌文靜乖巧,卻是小區裡出名的“小霸王”。就連奶奶都說:“這個孫女惹不得,動不動就打人,家裡的人都被她打遍了。”一次,奶奶去幼兒園接丹丹,和老師談完後,奶奶問她為什麼不好好吃菜,丹丹一聽就急了,在幼兒園的院子裡、當著眾多父母與小朋友的面,噼噼啪啪地打奶奶,弄得場面十分尷尬。平時,丹丹的口頭禪就是“打你!”“我打你!”。這不,已經有好幾位父母向奶奶告過狀了。哎,真讓奶奶煩惱。寶寶為什麼打人?寶寶打人其實只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感情。這種行為叫作攻擊性行為(或稱侵犯性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的攻擊傾向。比如嬰兒生氣、情緒發作時,會把東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媽媽晚來了幾分鐘,寶寶會一把推開水瓶……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如果加以正確引導,攻擊傾向可以轉化為成長過程中的力量,轉化為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什麼是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攻擊和工具性攻擊。敵意攻擊是指有意傷害他人的行為;工具性攻擊是指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例如,丹丹有意打另外一個寶寶,惹他哭,這屬於“敵意攻擊”;如果丹丹在爭奪玩具的過程中打了他,則屬於“工具性攻擊”。當出現爭端或為達到某種目的向父母示威時,兩三歲的寶寶通常採用踢打對手的方式。隨著年齡增長,這種身體攻擊越來越少,會逐漸改為戲弄、奚落、說壞話或叫綽號。3歲左右的寶寶還不能判斷對方的意圖,只是簡單地將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當成對手。“打人”會影響寶寶一生!攻擊性是一種穩定、持續的特性。研究證明,3歲時愛打架的寶寶,5歲時仍然愛打架;6~10歲時攻擊性的多少將預示著10~14歲時打架、嘲笑、戲弄別人、與同伴爭鬥的傾向性。而且這種穩定性對男孩、女孩都適用。心理學家對600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8歲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成年以後的攻擊性行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項研究發現,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如果10歲左右愛發脾氣,長大後多與同事關係緊張。所以,寶寶攻擊性的強弱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影響。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寶寶的行為對寶寶冷漠、經常拒絕他的要求、無視寶寶表現出的“暴力”衝動,這樣的父母容易培養出帶有攻擊性的孩子。因為他們總是挫傷寶寶的需要,在幼小心靈中埋下了對人漠不關心的種子;同時,靠體罰來約束寶寶,更讓他懂得了如何才能傷害他人;有的父母過分溺愛,甚至覺得被寶寶打不算大事,一味縱容寶寶,也會使寶寶變本加厲;家庭成員間發生分歧時互相攻擊、哭叫、打鬧、吵架也會對寶寶產生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寶寶樹立正確的榜樣。如何幫寶寶改掉打人的毛病?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能對寶寶的“暴力行為”視而不見。如果寶寶打人了,應立刻抓住打人的那隻手,同時嚴肅、堅定地直視他的眼睛,讓寶寶感到自己錯了,等寶寶情緒平靜後,再和他講道理。其次不要體罰寶寶。當寶寶打人時,父母千萬不能用打寶寶的方式來懲罰他,最好“冷處理”——把正在哭鬧的寶寶放在一邊,告訴他父母很愛他,但必須等他哭完後再和他說話。這樣的話只說一遍即可,不要多說,更不要向寶寶過多解釋為什麼。當寶寶情緒激動時,應避免出現越講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況。第三積極的鼓勵不可少。父母應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寶寶的良好行為給予鼓勵。尤其是那些平時習慣打罵、呵斥、批評寶寶的父母,更應注意自己的態度。鼓勵能夠強化寶寶的良好行為,使寶寶表現出積極、正面的情感,促進向上發展。父母應對寶寶充滿信心。第四父母應注意自己的反應。當寶寶在家裡打人時,父母要表現出應有的尊嚴,不能對此一笑了之,甚至開心地享受寶寶發脾氣時別樣的可愛之處,更不應主動逗寶寶發脾氣、打人。讓寶寶感受到,自己出現攻擊性行為時,他人正常的反應是什麼。時間久了,寶寶明白這種行為不被人接受,自然會有所改變。最後為寶寶提供非攻擊性行為發生的條件。如果明知寶寶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點與其他寶寶的長處相比;多瞭解寶寶的需要以及獨到之處,從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寶寶;讓寶寶獨立做事情,擔負一定責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經常說“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媽媽為你驕傲”之類的話,以此開啟寶寶的心扉,幫助他成長。

  • 2 # 豪諾媽媽育兒記

    正常現象,首先要找出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是別的小朋友搶了他的東西還是什麼原因不要一味地訓斥孩子,找到根本原因才是關鍵,再就是媽媽給別的孩子關愛孩子也會打人,害怕媽媽不愛他平時多表達你是比孩子的就好了

  • 3 # 張麗134387840

    先分析一下打人的原因吧,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就去打人的,分析好原因,跟孩子講清楚不能這麼做的原因,並且告訴他正確的做法,孩子喜歡打人其實也是反映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可能就沒有那麼好,他不能夠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這樣的孩子動手的能力一般都很強,因為沒有什麼可以表示的了,他的憤怒,他的尷尬種種讓他不舒服的因素都會造成他打人的原因,所以我覺得家長應該從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來做吧,加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心中的所思所想都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有這樣一個宣洩口可能孩子就不會那麼喜歡打人了,另外對這樣的孩子不建議以暴制暴,這樣子孩子無所適從的同時更加無法宣洩他的內心,所以會對孩子打人的事情造成助攻,你把孩子打的屈服了,認錯了其實在孩子心理卻是更加相信能夠透過打人來解決問題了。

  • 4 # 小麥156

    孩子發脾氣,打人,通常是因為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引起。如果能滿足的,建議滿足。不能滿足的,可嘗試轉移注意力,避免衝突。另,孩子打人時,建議家長不要反應激烈,尤其不要打回去,給孩子錯誤的示範,淡定面對,適時告知孩子正確的方法,然後轉移注意力就好了。這與家庭父母的教育和互動有關。父母一定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來告訴她打人的結果是她會失去什麼,而這個失去的恰恰是孩子在乎和看重的。而且要讓孩子養成用語言而非肢體來表達情緒和願望的習慣。大凡不會用語言與孩子溝通的父母,多半會導致孩子暴躁的習性。要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情緒。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5 # 彧與沁

    1.要認清一個問題,沒有愛打人的寶寶。

    2.打人只是寶寶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3.找清楚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動手的情緒。

    4.找出方法,解決。

  • 6 # 方郡媽媽156667767

    娃動不動就打人,相信很多家家長都遇到這種情況,這不我今天又被告知娃在幼兒園把小朋友推倒,我好幾次都被告知寶貝動手!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我進行了反思,從根上找到原因:①娃處在物權主義的階段,這個東西是我的,這是我的領地,都是不允許別的小朋友來侵佔的。②娃安全感不足,以打人來自我防禦。這個有著家庭親子關係不足的原因,原本應該關心保護自己的父母平時裡總是忽視了自己的感受,關心不足。當他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受到一些外界刺激,感覺受到威脅的時候就會出手了。③娃模仿大人的行為,吸引注意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大人平時裡不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會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打孩子。  那我們家長該怎麼做?①適當干預 ②多給孩子關注,改善親子關係  預防孩子有攻擊性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孩子的幼兒期和學前期,給他提供穩定,安全的家庭生活。穩定的,充滿愛的管教照料,會極大的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從而改善他遇到問題的時候所爆發出來的肢體語言。③正面引導,教小朋友友善的接觸。比如拉著他的手輕輕的撫摸自己的臉,告訴他要“輕輕的”,當孩子不打人了,友善地與人玩耍,便要及時稱讚他。  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家長自己要學會控制情緒,做好表率。 ⑤注意讓孩子學會道歉。  總之,在糾正孩子打人行為之前,要幫助孩子梳理情緒,知道他動手打人背後的原因,客觀的幫助孩子知道打人可能會導致的後果,堅決反對以暴制暴。不過多的評價孩子的行為,清楚簡單的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以及引導他友好的和別人相處。慢慢的,他們終將明白一些必要的規則,終將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 7 # 無敵珊寶媽

    可以先分析一下孩子打人的原因:1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2.生活環境導致不懂得其他社交方式。3。父母只告訴孩子打人不對,沒有告訴孩子如何正確做。

    解決方法:

    1.理解並接納孩子,心平氣和的和孩子溝通。孩子越小自控能力越差,父母不過分在意和焦慮就不會有太多負面情緒,教給孩子方法,孩子才沒有牴觸願意學習。

    2.在父母和孩子雙方情緒好的時候,可以透過講繪本故事、玩遊戲等孩子喜歡的方式,告訴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時的幾種溝通方式。如先徵求對方意見,耐心等待,排隊輪流做遊戲,交換玩具等方式。(當孩子打人時你告訴他這些基本沒用,因為孩子在那個當下正在生氣的負面情緒,基本聽不進去任何方法。)教孩子用請求的語氣表達需求,對方不給要學會耐心等待或者接受,學會面對現實,提高逆商是很重要的一課。

    3.如果看到孩子在打人的時候,要及時制止打人行為,不要當著他人的面批評指責孩子,強調不可以打人,小朋友要互相友愛不可以打。然後告訴孩子他打人的行為會給父母帶來的影響,如打傷人需要去醫院花錢看病等等,孩子會明白自己的行為會給父母帶來的影響,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因為實在表達父母自己,而不是批評指責孩子,孩子就不會有牴觸情緒而不顧父母感受。

  • 8 # 快樂慧媽育兒

    愛打人要看寶寶的年齡,區分看待。首先對於嬰幼兒來說都會有打人的行為,這種行為有可能是寶寶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因為孩子還小,沒辦法用語言來表達,那麼他就會透過行為去傳達對父母或者他人的喜愛。對此,我們要告訴孩子表達愛的合適的方式。

    其次也有可能是嬰幼兒模仿別人的行為,他覺得好奇,好玩兒,而孩子並不知道這個動作的會帶來怎樣的結果。而且太小的孩子控制不好力度,在我們眼裡就成了“打人”的行為了。對此我們要約束好自己不在孩子面前隨意打人,同時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對,打人會痛的。

    再次就是對於年齡比較大了,懂得如何表達的孩子來說,就要去分析孩子為什麼愛打人的原因,然後再採取相應的方法。比如孩子大了,父母沒有像小時候那樣經常關注孩子,而孩子希望透過打人能引起家長的關注。那麼對於這種情況,作為父母,我們就得反思自己了,在平時多關心一下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慢慢地就會有所改善。當然還有可能是孩子之間發生的爭執等等原因或者是其他的原因,不管如何,都需要我們去了解後再尋找方法的。

  • 9 # YoKID育兒寶典

    YoKID優兒學堂心理專家李嬌老師:

    寶寶是家人的掌上明珠,甜美可愛,可是有的寶寶平時比較嬌慣,稍不滿意了會咬人、打人、有時候甚至會“拳擊”爺爺奶奶。小的時候覺得孩子透過“咬”的方式探索世界,就沒注意。可是上了幼兒園媽媽就苦惱了:經常接到老師和小朋友們的投訴“做遊戲的時候小朋友咬我了;擰小朋友的臉”小朋友都不喜歡跟她玩了。每次去送寶寶上學,總有人告狀。讓爸爸媽媽很頭疼。

    那麼,寶寶大人的壞習慣要如何去改正?

    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有不滿的情緒時,父母最好能蹲下來,抱抱孩子,並且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解釋他生氣的原因,“因為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所以你覺得很生氣。”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我們是理解他剛才生氣的原因。明確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生氣,其他小朋友也會生氣,你生氣是很正常的,幫助孩子正確看待不良情緒。指出不對的地方,引導孩子如何去表達情緒。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可以生氣,但不能打人。並且引導孩子,當出現這種情緒時,我們應如何應對:生氣的時候可以哭一會兒,可以讓媽媽抱抱,可以一個人靜一會兒,可以告訴別人為什麼生氣,可以拍沙發,拍床,可以跺跺腳等;總之,就是幫助孩子找到釋放不良情緒的途徑。讓寶寶明白可以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但是情緒不好的時候打人就是錯誤的行為。

  • 10 # 926GLX

    謝邀。寶寶愛打人往往是因為爸媽太寵溺了,慣的。往往是因為爸媽太護犢子造成的。有的寶寶人見人愛,有的寶寶人見人厭,愛打人的寶寶屬於後者。寶寶活潑點比性格溫和的寶寶更討人喜歡,但是愛打人都寶寶除了家人,恐怕沒人會喜歡。寶寶都是爸媽的心頭肉,誰願意自家寶寶捱打,你家寶寶打別人你不覺得怎樣,別人家寶寶打你家寶寶試試,你會願意?

    寶寶愛打人,爸媽又護犢子,你家寶寶慢慢沒有願理。繼續縱容,上了幼兒園,老師也很頭疼,這樣的寶寶甚至會被勸退。我兒子上幼兒園時班上有個這樣的孩子,無緣無故打人,咬人,家長每次都強詞奪理的狡猾,園長無奈,最後勸退了。無論孩子爭搶玩具時會打人,還是無緣無故的打人,家長都應該制止,如果講道理不通,可以適當的給寶寶個小小的懲罰。

    孩子的很多行為和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尤其是媽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長,言傳身教真的很重要。寶寶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爸媽的教養。

  • 11 # 啟用寶貝的世界

    一歲多二歲多寶寶愛打人,二胎寶寶愛打人怎麼辦——例項解答

    Q1:

    A:這種情況通常是起源於家庭成員,也就是看護人的態度不一致。

    比如說爺爺奶奶帶的時候是比較寵寶寶,寶寶想要什麼都會盡量的給他;爸爸媽媽帶的時候態度就會強硬一些,有的東西就不一定會給他。

    寶寶雖然只有一歲三個月,但是寶寶已經很聰明、很會察顏觀色了。寶寶已經能夠區分你們之間的同,並會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斷哪招更有效。比如說對爺爺奶奶,他就會經常使用像你說的“變本加厲”。當遇到爸爸媽媽態度強硬,他來硬的不行,就用“自己咬自己”的方法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也有寶爸寶媽跟我談起過,寶寶跟爺爺奶奶出去就基本上想要什麼都能要到,可是跟他們出去要不到,就能為了一個東西在那裡周旋四五十分鐘,一直用各種方法想要得到。

    這種情形不僅在一歲多的寶寶身上出現,到了三四歲也還是這樣的——當家庭成員對待寶寶的方法、態度不一致時,寶寶就很會利用這一點。

    應對方法

    對待這樣的寶寶,首先在我們在家庭的態度上還是要儘量相互靠近,取得一致。

    第二,你可以用我這篇分享中提到過的方法(當寶寶打人時,父母怎麼辦——學會科學地用這3個字),就是在他打人或者咬自己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溫和而堅定地握著他的手,握住他的小拳頭,同時眼神堅定地看著他,說:“不可以!”。寶寶其實是很會看臉色的,一歲左右寶寶他已經能夠感覺到喜怒哀樂,也能夠體驗到對方的情緒和態度,寶爸寶媽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寶寶一定會有明顯改變。

    Q2:

    我家是雙胞胎兒子現在15個月,老二特別喜歡打人。說他他就跟你打馬虎眼,裝聽不懂。老大看見老二打人也跟著學,說他他也裝傻,還嬉皮笑臉的!引導他們也不怎麼愛搭理。我應該怎麼去引導他們不打人呢?

    A:這位家長,我覺得你兩個寶寶其實挺聰明的, 你跟他講道理,他就跟你打馬虎眼,假裝聽不懂,真是有策略方法。哈哈!

    首先,15個月時寶寶處於大手臂運動的發展期,他就是很喜歡拍拍打打的。對此,我建議你去給他買一些適合於拍打的玩具,比如說買兩個小鼓回來,讓兩個雙胞胎兒子面對面坐著一起拍鼓,他倆肯定特別有興致。要把他倆的這個拍打的發展需求發展充分。

    可用於促進寶寶大手臂運動發展的玩具

    第二,為什麼說你的寶寶聰明呢?我覺得你這個老二應該是充滿了好奇心,就像我前篇文章中講的一樣,他拍打了別人,然後就觀察別人的反應,他覺得這個動作很靈、很有趣。(詳見: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0-2歲的寶寶表示“什麼是打人?不懂”)

    我最近看一些影片感觸很深,比如國外有個“芝麻街”節目,它有延伸的玩偶娃娃。現在這種娃娃被開發成大型陪伴玩偶,立著時比小寶寶還高,他們會張著大嘴在寶寶面前唱歌、說話,但事與願違,寶寶並不怎麼喜歡,有的甚至還害怕要哭。那麼這種玩具和真人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就是在於真人是有表情變化的、有眼神、有喜怒,而那些玩具沒有。玩偶只有兩個大大的眼睛,就那麼呆呆地望著你,然後大嘴一張一合地發出“噪音”,所以完全不能和真人物件、朋友來相互替代。所以你的老二肯定是發現了去拍打別人以後的非常有趣的現象和後果,他很喜歡這種反應或這種呼應,所以就不停地不斷地去試探、去感受、去發現。兩個小寶寶裝傻、打馬虎眼,是因為他們也能從爸爸媽媽的表情、態度中感知到這樣的行為得不到支援,但是他們實在是阻止不了自己好奇心的探尋。

    寶寶的好奇心

    這種表現可以說是階段性的。但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我們也需要出面來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就像我回答上面一個問題一樣:當他們在舉手打人的時候,我們要過去握著他的小拳頭,然後用堅定的眼神望著他說:“不可以。”

    Q3:

    我家孩子2歲3個月,特別愛打人,佔有慾特強,什麼都是他的東西,別人想走近他都不行,就要打人,特別兇,嘴裡還經常說打,但他很少打比他大的。真的很頭疼,他打別人時我也經常打他的手,請問屬於正常現象嗎?

    A:兩歲多的寶寶,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發展了,而且進入敏感期。在這個敏感期他的表現就是“什麼都是我的,別人的東西也是我的,我的東西就更不能讓別人碰一下”這種狀態,甚至連這地盤“都是我的”。

    在這個年齡段,首先我們要理解他,建立“自我意識”與“物權意識”是今後社會化發展的基礎。然後慢慢的,到三歲左右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創造各種機會,讓他來感受、理解“相互交換可以玩更多的”這種樂趣,從而逐漸引導他向分享發展。在自我意識、物權意識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強制奪走寶寶的東西、強迫他與別人分享的做法也是不對的。

    同時就像這位家長說的一樣,你也經常打寶寶的手。

    記得我曾經追蹤過一個小朋友,那個小女生長得像天使一樣嬌小玲瓏,笑起來特別的甜美,可是她的特點就是打人。有一次我去她家的時候,發現她家牆上貼了一張紙,上面寫的是:“小孩不可以亂髮脾氣,大人不可以打人。”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說在小中班的時候,寶寶的脾氣普遍比較急躁,遇事會發脾氣,這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一個特點,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我們不理解他,就會覺得這個小孩怎麼這麼難帶,脾氣這麼怪,如果遇上我們上班累了或者是身體不好的時候就會急躁打他。這個小女生家裡把這句話貼到了牆上,可見這就是屬於日常的行為,屬於大人與孩子、孩子與大人的交流模式。小女生在家裡被爸爸媽媽“打”,她也就將這種抑鬱的情緒和打的習慣帶到了幼兒園。

    所以這位家長,如果孩子打人的行為加重,應該也與你打他有關。就是像我前面舉的例子,比如說在他小的時候我們也會說打手手,寶寶又幹了壞事了,小手伸過來打手手,那他就會習慣於這樣去對待別人。現在他打人的時候你也打他,那他反過來也再去打別人,就進入了這樣一個迴圈。

    這個時候首先我們要理解寶寶,他的佔有慾強是他這個年齡段的特點。第二,從我們家裡開始,做父母的做長輩的我們都開始減少用“打”這個詞,減少“打”這個動作,甚至不再用。這個年齡段我們跟他講道理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我們的態度他是能夠看到的,並且會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第三,當他在打的時候,我們就握住他的拳頭,用堅定的眼神看著他,對他說:“不可以。”這幾個方法一定會奏效的。

  • 12 # 麥子家庭教育指導師

    說起孩子打人這事,很多爸爸媽媽都很頭疼。

    孩子被打了,父母會糾結“要不要教他打回去”,但如果自己的孩子愛打別人,父母同樣很擔心。常常聽到家長說:我們寶貝3歲多了,平時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兒,還會主動攻擊別人,比如推開、用腳踢、拿小木棍戳別人等等,每次我都會阻止,並要求她道歉,她也會乖乖道歉,但下次還會犯,該怎麼糾正呢?

    首先說明一點,不論是“孩子被打怎麼辦”,還是“孩子打人怎麼辦”,都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孩子性情不同,發生肢體衝突的原因、場景不同,沒有什麼放諸四海皆準的辦法。

    那麼,家長是不是束手無策呢?不,你可以瞭解孩子成長的一般規律,分析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並且在孩子打架時做出態度堅定的處理,在日常生活中打好預防針。

    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恰當方式

    我們得承認,人類天生是有攻擊性的,成人世界也經常發生肢體衝突。當然了,我們也知道,暴力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恰當方式。

    回到孩子身上來,所有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攻擊行為。比如一兩歲的寶寶會以自我為中心,不太能理解別人的感受,這是正常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會推打任何阻礙他的人。還有些寶寶會保護自己的“地盤”,攻擊“入侵者”。

    我朋友的小孩小時候,有次到小朋友家玩,她在自己的帳篷裡玩玩具,對方搶玩具,她一把就把對方推倒了。

    三四歲以後,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理解別人的感受,不過,也會出現可能傷害他人的情況,比如打人、罵人等。人的大腦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思維、自我控制,而孩子的前額葉遠遠沒有發育成熟,前額葉真正發育成熟要到二十幾歲。所以孩子不能像大人那樣“深思熟慮”,行為容易衝動。

    另外,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說不清楚就會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不能解決問題就大發脾氣。一般來說,孩子在這樣幾種情況下,可能會攻擊別人:

    一個是孩子的需求沒得到滿足。比如,孩子正看在看電視,奶奶過去把電視關掉了,孩子就衝奶奶發火,一通拳打腳踢。

    另一個是孩子與別人發生衝突。在遊樂場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兩個小朋友掙搶一個玩具,搶著搶著就動手往人臉上招呼,又抓又推的。

    也有一種可能,孩子已經習慣性打人。在幼兒園裡,總有那麼一兩個孩子愛招惹別人,一會兒揪這個人的頭髮,一會兒又踢那個人的屁股。老師一時沒看住,他又把同學的玩具搶走,扔到地上。

    對於孩子被欺負,引導孩子反擊,有家長可能會說,我們教孩子反擊時,控制好力道就好。問題是,人往往會低估打人時,自己對別人力道大小的掌控。

    作為打人者,我們的大腦會提前預知擊打力道,手上傳來的反饋,也就是疼痛感,會被大腦抑制,因此感覺不是那麼痛。但是被打的人,沒有這個抑制機制,會感覺特別痛。

    小孩打人,也會低估對別人造成的痛苦。他們試圖向對方還手的時候,想用同樣的力道打回去,結果卻是越打越用力。因為他們低估了對方感受到的力道和痛苦。

    孩子正在打人,怎麼處理?要立刻堅決地制止

    看到孩子打人,家長要迅速做出反應。注意態度堅定,握住孩子的手,帶他離“打人現場”稍微遠一點。這樣也能幫他的情緒“降溫”。

    2.跟孩子一起回顧事件,認同孩子的感受

    孩子可能因為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而付諸暴力,他們的前額葉沒有發育成熟。我們大人這時應該充當孩子的前額葉,幫他理性思考。要理解孩子,幫助他梳理問題所在,然後跟他一起想解決辦法。比如,孩子跟小朋友搶玩具打架,你可以這樣跟他回顧:

    “你剛才非常生氣。你想玩那個小汽車,他卻不給你,對不對?” 這樣說,孩子感覺被認同,會開始平靜下來。

    接著,你可以邀請孩子想辦法:“其實,你想玩小汽車,還可以想其他辦法。跟他商量一下,用其他玩具跟他交換。要不然,輪流玩也行。或者,你還有什麼辦法?”當孩子開動腦筋,開始想辦法,他的理性腦啟動,就不再受制於情緒腦。即使孩子並沒有想出其他方案,也會變得更加冷靜。

    孩子冷靜下來後,別忘了跟對方道歉。道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是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學會表達友好。

    還是剛才的例子,你可以很自然地帶著你們的“方案”去找對方小孩。你可以教孩子:“看,他很傷心,因為你打了他。怎麼樣可以讓他開心一點?你試試去說對不起,兩個人拉拉手吧。然後你們輪流玩這個小汽車,好不好?”

    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我最開始我提到的那位媽媽做的很好,她會阻止孩子攻擊別人,也會提醒孩子道歉。不過,孩子有了“打人”的習慣怎麼辦? 我要說,功夫在平時。

    有時候,我介紹一些解決育兒問題的方法,會有爸爸媽媽說,叨叨魏,我用過你說的方法了,不管用。我得再宣告一下,沒有什麼方法是萬能的,育兒的功夫關鍵在平時,在於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

  • 13 # 媽咪Jane黃靜潔

    小孩子在幾個年齡段常會有比較激動的情緒或者強烈的肢體衝突。

    在1-2歲當中,孩子主要處於本能地想要保護自己,當孩子發現不能接受的,不安全的或者討厭的事情,還不明白遇到的這個事情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只要讓他不舒服,他就會哭鬧甚至拳打腳踢。

    2-3歲孩子自以為自己很強大,覺得我就是最好的,誰都比不上我,我做什麼都可以,小大人的感覺開始了,就容易有一些過激的行為。這也是一種自信心爆滿,自我力量爆發的表現方式。

    3歲以上,孩子進入一個社交的集體,比如在早教班,幼兒園,也可能出現攻擊行為,甚至更頻繁。那是因為他接觸的人多了,他發現別的小朋友比他強,當孩子還不清楚競爭的概念,外向的或者具有攻擊性的孩子就會跳出來,用手推小朋友,做一些惡作劇等!

    我們做些什麼呢?

    首先,不能因為孩子具有攻擊性,具有不能控制情緒的階段性表現,我們家長也開始情緒失去控制,暴力地對待孩子。如果我們以牙還牙,吼回去打回去,以為是對他的教訓,那麼可能導致兩個結果:孩子會討厭父母,因為他不能理解媽媽的管教是為他好。大多數孩子不明白這個因果關係,親子關係因而緊張。還可能從爸爸媽媽那裡學習到暴力動粗,用語言辱罵別人,用情緒控制別人,用身體動作去威嚇別人。

    在較小的孩子大叫大鬧,拳打腳踢的時候,不能打他。我們先是笑著接受,用幽默的方式接這個"球",接過來後,用將心比心地方式,比如媽媽讓你打一下,你也要讓媽媽打一下,讓他感覺到這是痛的。

    對於稍微大點的孩子,可以用遊戲,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互相換位,讓他被攻擊,讓他有一種自我體會的感受。

    另外,因為環境中一直有好的聲音,好的榜樣在告訴他,打人是不行的,真正的行為應該是告訴你的朋友你想要什麼,得到了要說謝謝。這些環境中所有的正向的示範、正向的發生的事情,都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引導,讓孩子在成熟的過程當中慢慢學習到理性,學習到控制。

    有耐心讓孩子犯錯,有耐心跟孩子玩"無厘頭"遊戲,有耐心看著孩子無法控制自己到能夠控制自己。我們家長千萬不能用錯誤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行為和習慣。父母要有智慧,要有榜樣的作用,以為我們做什麼可以把孩子強扭過來,對孩子來說,不能強扭,而是潛移默化地滲透和改變,讓孩子能夠自我最佳化。

  • 14 # 孩子王育兒顧問

    寶寶喜歡打人的第一個階段是在寶寶9月齡左右的時候,手腕有了力量,打人會讓寶寶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就像我們突然之間會了某種技能一樣,很願意使用。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錯誤地引導和強化這個動作,誇他們長了本領,或乾脆表示“做得好”,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所以,在寶寶幼小還什麼都不懂的年齡的時候,做為寶寶這新技能,我們一定要保持冷靜。如果寶寶還是喜歡使用他的這個新技能,有意無意的拍打,我們的表情要嚴肅,並要遏制住寶寶的這種行為。

    等寶寶大一些時,還是喜歡打人,我們就要找其原因,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寶寶喜歡打人,麻麻們可以對號入座排查一下~

    ①寶寶喜歡模仿?

    寶寶可能是在效仿他喜歡的某個人,或讓他印象比較深刻的動作,比如爸爸媽媽吵架,有暴力的畫面。

    比如,寶寶犯錯誤,我們“以暴制暴”的方法,更會給孩子造成一種認知上的誤解——如果別人做得不對,就可以打他。

    還有可能就是模仿他喜歡動畫片的人物,有這種行為。寶寶記住了學會了,就開始模仿了,但我們真的不能低估寶寶的模仿力,他的眼睛就是錄相機 , 他的耳朵就是錄音機。

    預防方法

    所以做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當寶寶犯錯誤時,我們要好好的引導,避免語言過激,暴力行為。給寶寶選擇動畫片時,也要一定嚴格把關,儘量不看有暴力畫面的影片。

    ②寶寶受挫折了?

    當寶寶有受挫的感覺時,也會因為心情不好,攻擊別人,也會因為受到別人的威脅和侮辱等等去攻擊。

    預防方法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儘量教會寶寶如何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給寶寶多讀此類的繪本,陶冶寶寶性情,也可以利用角色遊戲,讓孩子扮演捱打的兒童, 讓他體驗一下捱打者的心情。

    我們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要教育好孩子,我們就要先學會約束自己。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 15 # 孕媽學堂

    其實,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變得“暴力”起來,很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愛爭搶玩具,經常打人、咬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這樣呢?這些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呢?

    首先,低齡的孩子還處在用嘴和手探索世界的階段,他的打和咬並不一定是你理解的打和咬。當寶寶大一點,通常過了2歲的寶寶還存在隨便動手打人的情況時,需要家長去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動手,而且還要從自身教育上去找問題,要了解寶寶是什麼時候開始這種行為的。

    第一,自省。

    是不是受到了爸爸媽媽的不良行為的影響?父母是寶寶的鏡子,寶寶很多情況下都是在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寶寶之所以會犯錯,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這些都需要家長自己反思一下。

    第二,勸說。

    當孩子出手打第一下,家長就立即阻止孩子,別讓他繼續出手。當寶寶的情緒恢復的差不多的時候,父母需要溝通,讓孩子知道出手打人的後果。

    第三,強制管束。

    如果用說服的方法不見效果,你可以採用“身體約束法”,立即讓孩子坐下並面對著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約1分鐘後鬆開,並告訴孩子錯在什麼地方。連續一星期使用這種約束法,就能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絕對不要體罰孩子,在孩子長大後誘發他“以暴抗暴”。最好的辦法是“冷處理”把正在任性鬧騰的孩子放在一邊,告訴他父母很愛他,但必須等他意識到他錯了之後再和他說話。這樣的話只說一遍即可,不要向孩子過多解釋為什麼。

    最後,爸爸媽媽多付出一點愛心和耐心,使用恰當的教育方法,為孩子作出好的榜樣,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就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因為寶寶只要教育和引導得當,是能夠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性格。

  • 16 # 全職二胎媽媽育兒

    在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孩子打人的情況。 其實那孩子打人,並非是真正的愛打人。 這是一種正常的表現,

    他打人有時候 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也可能是她的情緒太激動。 也可能是他想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 還可能是他想與別的小朋友溝通交流, 但是他不知道怎麼去交流 。所以有時候不要給孩子隨意貼上“愛打人”的標籤。

    孩子出現打人現象 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一,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的時候不要做出過激反應。父母出現過激反應孩子就會把打人當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種方法。

    二,不要給孩子貼上愛打人的標籤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打人 ,其實只是拍打不是真的 打 。這是他自我意識的一種反應, 很多時候他只是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生氣了 ,父母不理解他了, 或者別人離他太近了等等。

    三,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壞榜樣

    父母要給子女提供一個好的模仿物件, 平時待人接物要親切溫和 。不要忽視這些習慣 ,也不要以為孩子小 不懂事。 事實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眼中 會被孩子模仿。

    四,不讓孩子觀看暴力鏡頭

    電視裡經常會有一些暴力鏡頭,打鬥場面 ,孩子之間的推搡。都儘量少給孩子看。 現實生活中也要注意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不能太粗暴 ,也不能隨意拍打孩子。

  • 17 # 52yyll

    寶寶愛打人,我覺得還是家裡教育的問題吧。一是有可能家長做了壞榜樣,喜歡動手,所以孩子就依樣學樣;二是有的家長故意縱容的,沒有嚴肅地教育孩子打人不好。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這種習慣。孩子比較小的,不小心磕著碰著哭了,家長就趕緊抱住孩子說“是桌子的錯”或者“地板的錯”,邊說還邊用手拍打桌子和地板,久了孩子也就學會了這種方式去發洩自己的不滿。我曾經就親眼看見過有個一兩歲的小孩摔了之後,奶奶就說打地板,結果孩子就真的跑去用玩具砸地板,完了還用腳跺了兩下地板。這種教育習慣真的不好。在我女子小的時候,摔了碰了,她奶奶也喜歡這樣說,我就不準。可以反過來說,看桌子也碰痛了,它也要哭了,一下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她就不哭了,反而很有愛地去安慰桌子說不哭不哭。

    還有的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換了錯誤就喜歡打他,久了孩子也就喜歡用同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樣往往容易形成惡性迴圈,越打他越要犯。三歲之前和六歲之後的孩子就不要打了。三歲之前孩子小懂不起,六歲之後孩子自尊心很強了,打他會很傷他的自尊,減少他的自信心。

    另外有的小孩就是家裡縱容了。在孩子開始動手打人的時候就不教育不制止,久了孩子就覺得他打人是對的,就形成了打人的習慣。有次帶我女子和朋友的娃出去玩,朋友的朋友也帶著一個兩歲多的孩子一起來玩。結果三個孩子在一起不到半個小時,那個小孩就把我女子打哭了兩次。第一次無緣無故衝上去就打,第二次因為搶東西。我當時很生氣,但是礙於朋友面子又不好說什麼。而他媽媽每次在孩子打人後,就只說,某某,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樣是不對的,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結果沒過多久,那個小孩又一腳踢在我朋友的孩子肚子上,當時是真踢痛了,朋友孩子哭得很傷心。結果他媽媽還是那兩句話,連點懲罰性的措施都麼得,我也是無語了。後來只要有那個小孩在,我都不帶我女子跟他們一起玩了。

    這就是父母縱容孩子打人了。孩子小,不懂得什麼是錯什麼是對。父母就應當很嚴厲告訴他那些該做那些不該做,不該做的又是為什麼不能做,並告訴他下次不能再犯。如果再犯了,就要給孩子適當的懲罰。可以懲罰他面對牆壁罰站,直到承認自己錯了以後不再犯了;也可以適當的以牙還牙,他把別人打哭了,就要讓他知道被打很痛。知道痛了,以後就不會隨便打人了。堅持這兩種方法,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慢慢改正打人的習慣了。

    所以說孩子打人,真的就是家長教育的問題。家長只要做好榜樣和嚴格約束教育孩子的行為,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是可愛的天使。

  • 18 # 木棉的世界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透過打人掩蓋自己的恐懼,其實因為缺安全感而打人的孩子是孤獨的孩子,因為他們沒能從父母處得到足夠的愛,他們時常感覺不安全,當他們打人後,尤其是對方表現出恐懼和害怕,他們的心靈便找到安慰。

    還有一些詳細的可以參考我今天寫的文章,就是關於孩子愛打人的問題

  • 19 # 時尚育兒圈子

    寶貝老是打人,怎麼辦?

    案例引入:寶貝3歲了,和小朋友玩著玩著,就要打人,言語教育或者直接打他作為懲罰,都不奏效,改不過來,怎麼辦呢?

    專家解答:寶寶剛開始步入人際互動圈時,不知道怎樣與小朋友交往,有時會用肢體動作為內心願望的表達,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需求表達。但這樣做又傷害了另一個孩子,如果去懲罰他,他可能還不知道錯在哪;如果講道理孩子聽不懂也無效。所以,懲罰一定要避免,講道理還需要講藝術。

    寶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不知道他的行為會給對方帶來怎樣的後果,父母可用感同

    身受的方式引導他去感受:“你把小朋友打了,他哭了,他很疼的!就像你摔倒了一樣疼的!”觀察孩子的反應,再適當引導:“我們向他說‘對不起’好不好?”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需求:“你是想要他手裡的玩具玩是嗎?那怎麼才能得到玩具呢?是不是向他說,‘小朋友,可以讓我玩一下你的玩具嗎?”。

    如果孩子欠缺溝通能力,不妨在家和孩子玩角色扮演,你扮小朋友和他一起玩,示範給他看,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在遊戲中玩幾次,孩子今後就知道怎樣與人交往了。

    最重要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有耐心、心平氣和。不要隨意打罵孩子,並且要做好榜樣作用。

  • 20 # 芝麻育兒

    小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該怎麼引導?

    寶寶在一歲左右可能就會開始出現工具性攻擊的情況,工具性攻擊指的是,一方只把傷害另一方作為一種獲得非攻擊性結果的手段,比如在搶同伴的玩具時把他撞倒在地。而對於兩歲以上的寶寶來說,隨著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他開始學會協商。當遇到矛盾時,他能透過協商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透過打鬥來爭執。所以,只要大人在這個階段適當加以引導,寶寶都能夠相應的減少攻擊性行為,並且在將來出現類似狀況時,他也知道該如何正確應對。當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大人應該做到零容忍,千萬不能縱容甚至鼓勵。如果大人處理不正確,很可能使寶寶將攻擊作為自己情緒的表達,或者透過攻擊性行為尋求更多關注或是爭取更多資源。對寶寶的攻擊行為要堅定地制止,明確地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以及為什麼,甚至可以剝奪他的某項權利表示懲罰。你的態度越堅決,寶寶越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攻擊性慾望。

    寶寶出現打人的情況時,大人要保持冷靜,不能以暴制暴。一旦發現寶寶出現打人行為,要立刻制止,把寶寶帶到安靜的地方,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並告訴他後果,比如對方會疼痛和傷心。要讓寶寶親自道歉,讓他認識到錯誤。平時要注意引導寶寶,教他如何正確表達和緩解負面情緒。不要讓寶寶看帶有暴力情節的動畫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造成腦梗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