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滿樓書坊
-
2 # 花貓25901470
因為有萬曆三大徵 那問題就簡單了 要麼皇帝不上朝 但是仍然處理政事 要麼內閣架構完美不用皇帝也能正常運作。不管以上哪個原因都挺好
-
3 # 愛到彼岸天縱愛
一、神宗皇帝從萬厲十二年至其駕崩,一直都患有重病,經常上火,一直有痰,折磨了
其 整整三十四年! 二、 一直寵幸鄭德妃。 三、厭倦言官上疏太子之事,再加上萬厲妖書案,迴避上疏。
-
4 # 中國歷史探索者
萬曆時期是明朝最穩定的時期,百姓生活最富足的時期。萬曆因立儲問題與文官集團不和,於是不上朝,但是不上朝與不理政是兩碼事。萬曆時期到明末規定,上朝是每月9次,每逢3、6、9,作用是告知臣民自己身體健康,維護皇權,和大臣討論處理朝政,帶有儀式性質。明朝政事報告皇帝,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由通政使司進呈,內閣(即皇帝秘書處)大學士預覽票擬,再由皇帝批閱,不在朝會上提交,在朝會上只是公開討論而已,其實皇帝平時就能會見各位大臣詢問討論決斷。萬曆處理公文沒停止過,即使在病中也一樣,他只是乾綱獨斷不想與文官們扯皮,明朝文官在朝會上黨爭扯皮騙廷杖是有名的,動不動就開罵,處理大事效率極低。等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代,滿清皇帝把漢人文官殺的不敢開口,臭毛病全沒了。
-
5 # 珍視映畫
萬曆皇帝
網路裡、書本上,許多朋友都研討過《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原因,見仁見智,各有說法。筆者作為明史愛好者,也想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們知道,萬曆皇帝親政之初,還是很勤勉的,他按部就班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後來,他也不能說就是平庸之輩。畢竟他執政期間,親自佈置完成了萬曆三大徵(指在東北、西北、西南邊疆幾乎同時開展的三次軍事行動:平定哱拜叛亂;援朝戰爭;平定楊應龍叛變)。 萬曆皇帝是何時起不上朝的?據載,萬曆十四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自萬曆十六年後,常朝也經常看不到神宗身影。萬曆十七年元旦後,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後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視朝。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但並非不關注國家大事,畢竟他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長達48年),沉浸在花天酒地中。每年不僅進行選美,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他廿一歲時就開始籌建自己的陵園。 總結歷朝歷代沸沸揚揚的不同見解,歸納古今中外紛紛擾擾的各類評價,對萬曆皇帝何以不上朝的原因,不外乎主要是三種(報復說、逃避說、吸毒說)。其實,筆者覺得導致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綜合性的,不能單純歸結為某一類,而是諸多因素摻雜其中相互起作用的結果。 其一,萬曆皇帝不上朝,是對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 在神宗看來,皇帝既要親政,大臣們就應當無為;皇帝既要無為,大臣們就更應當謙遜地表示順服。可是,皇帝這個萬人之上的權威,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成為封建體制乃至封建時代的一大悲劇。而萬曆皇帝又生逢末世,更難以擺脫這種體制的扼殺,徒添其悲劇的色彩。當時,皇帝再也不像人們曾經認為的那樣,是封建社會最高權力的擁有者,而是受到眾多因素制衡,尤其是受到文官集團的許多制約。 一般講,明朝的政治體制和權力制衡,已與以往朝代有很大不同,自秦朝以來的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在明朝已基本結束,文官制度卻日益成熟,勢力日益穩固,同時也更趨保守。所以,中央的權力爭奪已從皇帝和宰相之間變成皇帝和龐大文官集團之間的紛爭。 從萬曆皇帝與文官集團的博弈中,我們不難看出:萬曆雖僅一人,但他是皇帝,擁有很大的權力;文官集團雖人數眾多,但單個權力不大,且未必團結一心。只不過,當他們在與皇帝的鬥爭中為了維護集團和各自的切身利益,能暫時擰成一股繩共同發力。 這樣的一種政治環境,讓萬曆皇帝很是無奈。尤其是他在位期間,透過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兩件大事,已經發現君主想做點事情,就會被文官不厭其煩進行阻撓阻擋,故而他不得不萌生一種“君願不能遂,還要受人擺佈”的悲觀情緒,逐漸喪失了年少時候對治國的熱情、對社稷的關注。於是乎,在與文官不斷抗爭卻常常不起作用的情況下,乾脆選擇了“無聲的抗議”做法,那就是了不再上朝。 其二,萬曆皇帝不上朝,是對當時現狀的一種逃避。 黃仁宇在其撰寫的《萬曆十五年》文末中總結,“1587年,是為萬曆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階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從這段文字裡,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現狀,那就是明朝社會此刻已經一塌糊塗,文臣多貪婪,武將多怕死。所謂的“東林七君子”,其實是腐儒誤國。試想,身為一介皇帝,九五之尊,看似貴不可言,大權在握,卻令不能行、禁不能止,連個心腹干將都沒有,成為了真正的“寡人”一個,又能奈現狀如何?若與天下士子為敵,神宗不僅沒那個氣概,也沒那般能力。唯有“眼不見心不煩”,選擇逃避的方式,尚且可過得安生些。 其三,萬曆皇帝不上朝,是對言官制度的一種抵抗。 明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頗講言論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們可以放開了提意見,上至國家大事,下至後宮瑣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儘管說來,不要害怕得罪皇帝。明代再殘暴的君主也不願背上“昏君”、“殺諫官”的罵名,實在氣極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頓而已。 正因如此,明代言官普遍的作風是,立論唯恐不偏激,言辭唯恐不誇張,往往憑藉著捕風捉影、小道訊息,就極盡聳人聽聞之能事。關心的並非所論是否屬實,而是能否憑藉刻薄的言辭譁眾取寵,一舉成名。透過罵皇帝、罵重臣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以撈取政治資本。 所以,那個時候,不僅皇帝常常被罵,就連明朝各位名臣,也沒有一位能夠不挨言官“罵”,如海瑞、楊漣、左光斗、張璁、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申時行等等,都深受其苦。其實,那些喜歡罵人的言官,也不斷會被人罵。在一個以“罵”人為榮耀、被“罵”為正常的年代,只打口水仗,不做實在事,就暗藏悲劇在其中了。 明亡於萬曆皇帝的說法由來已久。《明史·神宗本紀》:“故論考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趙翼《廿二史札記·萬曆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清高宗乾隆在《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中則道:“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閹雖誅,而天下之勢,已如河決不可復塞,魚爛不可復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懷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無告,故相聚為盜,闖賊乘之,而明社遂屋。嗚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懼哉?”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評價,用我們今天的眼光看,主要是源於緣於萬曆皇帝30年怠政,表現在其所謂的六不做,就是“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上。按說,萬曆執政前10年,是明朝中後期一個輝煌瞬間,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他為何突然要“六不做”呢?細細分析,若說被言官罵成如此,並不為過。 自從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上《酒色財氣四箴疏》,幾乎就是對萬曆皇帝指著鼻子破口大罵,把萬曆皇帝描繪成一個好色、貪婪、殘暴、昏庸、無能、懶惰……總而言之五毒俱全的、一無是處的皇帝,而受到了革職為民的處分後,給萬曆皇帝上書進行無端謾罵的官員更是絡繹不絕,對這種群狼式的圍攻、暴風雨式的謾罵,皇帝沒了脾氣,只能裝聾子不理睬。到後來,萬曆皇帝見怪不怪了,就選擇了沉默,選擇了躲避,選擇了“六不做”,任由言官去罵吧。 本來敢於諫言、勇於諫言、善於諫言,是件好事,盡人臣之責,是關心社稷,是件好事,但無端放縱,獎罰不明,逐步扭曲了言官進諫的本意,最終反倒嚴重干擾了國家機器的正常執行,就本末倒置了,反為不美。這很值得我們今天借鑑。 其四,萬曆皇帝不上朝,是對奢侈生活的一種沉迷。 據史書記載,神宗帝確實也是位酒色之徒。說好酒,他在17歲時,曾因為醉酒杖責馮保的義子,差點被慈聖太后廢掉帝位。對好色,他在萬曆十年(1582)的三月,就曾效仿其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嬪妃,一天就娶了“九嬪”。不僅如此,他甚至還玩起同性戀的勾當,即玩弄女色的同時,還玩起了小太監。當時宮中有10個長得很俊的太監,就是專門“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臥起”,號稱“十俊”。 酒色的過度,使神宗的身體極為虛弱。萬曆十四年(1586),24歲的神宗傳諭內閣,說自己“一時頭昏眼黑,力乏不興”。禮部主事盧洪春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虛則頭暈目眩,腎虛則腰痛精洩”。萬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神宗自稱“腰痛腳軟,行立不便”。萬曆三十年(1602),神宗曾因為病情加劇,召首輔沈一貫入閣囑託後事。從這些現象看來,神宗的身體狀況實是每況愈下。因此,神宗親政期間,幾乎很少上朝。 更為令人驚訝的是,萬曆皇帝還可能在吸毒。當時,鴉片在中國原本是一種藥,從唐朝開始,四川就種罌粟產鴉片,叫做阿芙蓉。直到明朝初期,鴉片仍然僅是一種貴重的藥品。但到了明朝中期,鴉片由藥品變成了春藥。想那明朝中後期的一些皇帝,常以淫亂為樂,一旦發現鴉片有壯陽作用,焉能輕易放過?曾有訊息稱,“數百年後的1958年,定陵被挖掘,科學家對萬曆皇帝的屍體進行化驗時,發現他的骨頭中含有嗎啡成分,這是萬曆皇帝食用鴉片的鐵證。”筆者未能找到史料,故在此只能說是存在可能。 故有學者指出,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藉口是頭暈眼花,其實主要原因是縱慾過度,再加上鴉片毒癮所致。筆者雖不完全苟同,但也認為這種說法不無一定道理。 綜上所述,透過我們從四個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性的看法: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並非某一種因素獨立所致,而是綜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是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罷了。
-
6 # lingzisea
萬曆皇帝創造了明朝最後的輝煌,他所面對的時期是明朝最危險的時刻之一,然而他的怠政不朝又和他的政績看起來相矛盾,是的他就是一個傲嬌的皇帝。
-
7 # 紅黑聖西羅
首先必須要明確一點:不上朝絕對≠不理政!明朝皇帝名聲差主要就是因為這個,好像他們不上朝就是不理朝政了,萬曆40年不上朝,那是他可以不上朝,國事都在宮殿之下辦了,不然他還能在位40多年?40天都坐不到。明朝從朱棣後,皇帝的作用大大降低,內閣和司禮監替他幹了大部分的朝政,朱厚照死後30天國家處於無君狀態,楊庭和實際上是“代皇帝”,而國家也平穩順暢,這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事,別說30多天了,30分鐘都撐不住!當時的明朝是最接近君主立憲制的朝代,君王和政府同朝而立。明朝的問題絕不只是皇帝的問題,實際上明朝皇帝的權利真心不大!(相對而言)所以別總去黑朱厚照們,要我說,厚照兄比好多皇帝可愛可敬多了!
-
8 # 青衫雲史
1644年當“闖王”李自成踏馬攻入紫禁城之時,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大明王朝就此滅絕!而大明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也落魄的吊死在了紫禁城煤山北面一棵歪脖槐樹上!臨死之前只有“宦官”王承恩陪伴其左右,而昔日的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東林文士”卻無一人伴其左右。
那麼歷史上所講概述的“進入資本主義萌芽且工商業興旺發達的”明末為何會爆發農民起義?為何在與清軍作戰之時屢屢國庫空虛,以致軍餉都無從發放,何故?這就要歸功於由“資本家”暗中扶植上臺的代言人:“東林黨!”
至於東林黨人為何等上政治舞臺,完全是沾了當初擁立皇帝的光,光宗與熹宗皇帝能夠登上皇帝寶座,可以說東林黨是出了大力的,並且在天啟3年之前,東林黨的勢力遍佈朝野,可以說是很特權的一個政治集團。也正是封建社會的這種特權,使得東林黨在後世的皇帝面前依舊有恃無恐,萬曆皇帝對這群道義上武裝得天衣無縫的人早已忍無可忍,只不過礙於他們的特權,實在找不到道義上懲治他們的武器,為了避免面對他們時引出一些朝政上的不應有的風波,乾脆採取十幾年不上朝的方式來應對。所以在我看來萬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是避開“東林人士”。
而隨後的木匠皇帝“天啟”登上皇位之後,便開始“整治朝綱”一度派魏忠賢等宦官“大力度打擊東林人士”,那麼為什麼天啟皇帝會打擊東林人士呢?因為天啟看透了他們道貌岸然的本質!不收拾他們,工商業階層會一直逃稅漏稅下去,國庫會一直空虛;不收拾他們,農業的稅賦就會加重,勢必導致民不聊生,造成李自成這樣的反賊提前起事。可以說,天啟表面上“昏聵”無比,其實確實極富遠見和謀略,可惜他駕崩得太早了,如果他能再多活上個十多年,或者說在他活著的時候像他先祖朱元璋那樣,徹底打擊特權階層,避免他們挾權禍亂國家,徹底把這些特權階層趕出政治舞臺,也許壓根兒就不會有後來的清朝。
-
9 # 快吃辣條
從萬曆十五年開始,原本勤政的皇帝開始不上朝並持續幾十年這個事確為歷史一大謎團,明神宗的不作為對二十多年後的明朝滅亡是否負有重大責任歷來也是頗有爭議。
這件事還要從明朝立國的政治格局走向開始去進行分析。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遊戲規則,明朝猶是特例。明朝社會的前期和後期有著巨大的政治差異,社會形態亦是迥然。洪武大帝開國後屠戮文臣,廢除宰相,皇權集身的模式是一種類似後來滿清的皇帝獨乾的格局。洪武可謂勞動模範,為他自己量身打造的朝廷執行模式還能維持著皇權全面壓制文官,這種情況從成祖開始發生變化。成祖起成立內閣,作為彌補相權缺失的方法,但也成立東廠,讓宦官進入核心權力層用以互相制衡。此時宦權、文官權力皆出自皇權,皇帝同時有功勳後代的力量作為拱衛,皇帝是此時的核心權力者,可以說一不二。這種情況在仁宣得到繼承和鞏固,而後,事情起了變化......
明朝從土木堡之後起中央便一直在發生著皇權與文官權力之間的爭奪,並且隨著文官團隊的越發成熟,皇帝越來越無法與這個日益強大的團體抗衡。本以為從張居正的改革團隊那兒收回了權力,以為終於能夠主政的萬曆突然發現,原來自己被愚弄了,自己不過是被當成了文官黨爭的工具,自己雖然貴為天子,竟然連選擇自己心愛的皇子做儲君的權力都沒有。萬曆皇帝沒有正德那種勇氣去硬碰硬的頂撞整個強大的文官團體,他選擇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方法去對付,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與他自己的性格有關,但當時的主流,已經將歷史的走向大致定下,萬曆的個人選擇無關大明朝最後的結局。
-
10 # 國家人文歷史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公元1573年至公元1620年,共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然而萬曆帝大部分時間不上班,史學家孟森稱這一時期為“醉夢之期”,說萬曆帝的特點是“怠於臨朝,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閻崇年在孟森所說的不郊、不廟、不朝的基礎上又加上了不見、不批、不講三個“不”。臺灣學者柏楊先生則稱萬曆的統治是一種“斷頭政治”。
因此對於萬曆不上朝的猜測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據1958年對其定陵的挖掘與研究表明,萬曆的右腿有嚴重的足疾。另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那就是萬曆與文臣的置氣,皇帝的叛逆,一方面因為張居正早年的管束,一方面因為文臣集團在朝政把持上的控制其實是超出了皇帝的想象,萬曆不得不進行消極抵抗。
除了這些原因以外,從制度上來理解也可以說明朝中樞制度的“自動化”以及太監的批紅權方便了皇帝“偷懶”。
明朝的中樞制度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一是朱元璋廢掉了宰相。後來雖然產生了內閣,但內閣大學士不同於唐朝的宰相。大學士只負責內省,理論上並不能直接指揮外省六部。內省和外省出現了永久性的斷裂。少數權臣可以繞過這個障礙,但這屬於不正常現象,嚴格來說屬於違法亂紀。還有一點就是帝國運轉越來越自動化、越來越公文化。明朝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和大學士沒有面對面的聯絡,帝國照樣運轉。各地公文彙總到內閣,內閣做票擬起草處理意見,司禮監按票擬審閱批紅,檔案就生效發回。大家都說明朝皇帝懶惰而清朝皇帝勤快,其實這不光是性格問題,更多是制度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明朝太監有批紅權,而清朝沒有。清朝皇帝如果懶惰,系統就會崩潰掉。
-
11 # 今夏暢飲冰河
朱元璋皇室家法規定皇帝無事不應該出紫禁城!
萬曆是披肝瀝膽,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好皇帝。
定陵事實證明萬曆是積勞成疾,死在自己的崗位上。
一位勞模皇帝被滿清和滿遺顛倒黑白汙衊成懶怠!
天地人神都要憤怒!
一些無腦之人跟風舔滿遺餘唾,恬不知恥汙衊這位功高蓋世的民族英雄!
-
12 # 吟楓苑人
明朝是中國封建專制統治的政治體制走向末落的時代,封建社會的經濟,歷經唐、宋的高度發展走上頂峰以後,也必然走向末落。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了,可惜,因為政治腐敗,社會的不穩定,交替出現了農民起義和外族入侵,動亂和落後拉著中國社會倒退了三百年!終於錯過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最佳時機。
萬曆和文臣的鬥爭,是專制政治走向末落的開始,是一個人說了算、還是大家說了算?這是民主政治的萌芽?萬曆無法解決這個歷史大題目!只能逃避!……
-
13 # 看鑑地理
在現存的資料中,帝王死後屍體擺放成什麼姿態入斂,一直都是秘不示人的。而根據傳統的喪葬習俗,入棺時外人都是要避諱的,只有極少數的嫡親才能看到。所以,公元1956年,在開啟明十三陵定陵的時候,萬曆皇帝的“睡姿”就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萬曆皇帝臉部朝上,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的右面,左臂則下垂,手放在腹部。左腿直伸,右腿彎曲,兩腳向外撇開,呈現仰面朝天的形態。這詭異的仰面側臥式超出了人們的常規認知,在歷史上也沒有文字記載,難道這就是古代帝王的死亡葬式嗎?當考古專家開啟與萬曆合葬的孝靖皇后的棺木時,發現孝敬皇后的屍身向右側臥,姿態類似“北斗七星”的樣子,這下,迷霧中似乎窺到了一絲光亮。
在古人眼中,北斗七星是天上的極星,位於天空中心,指向正北,對應的正是人間的帝王,是帝星所在的地方,所以皇帝死後也就到北斗七星上住去了,北斗七星葬式很有可能是為了迎合這個寓意而特設的皇家葬式。而在中國古代的禮法中,妻子在禮制上享受與丈夫同等級的待遇,所以,萬曆皇帝要是採用和皇后一樣的北斗七星葬式,就合情合理了。可是為什麼他偏偏是另外一種詭異的睡姿呢?
查找了大量的資料之後,專家終於找到了一種合理的解釋。據《泰昌實錄》記載,萬曆皇帝下葬時,是從京城用人力抬到陵地的。由於期間道路崎嶇,抬棺木的繩索和木杆經常發生損壞。當棺木到達今天的沙河時,抬棺木右邊一角的木杆突然發生了斷裂。正是這一斷裂,讓原本採用右側臥北斗七星葬式的屍體突然倒向了左側,於是就出現了最終仰面側臥的詭異姿態。
萬曆皇帝在為期間,長達28年不理朝政,想必活著的時候覺沒少睡。可嘆的是,當他死後,竟然以這樣奇怪的姿勢千古長眠。萬曆在世的時候不算是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結果死了覺也睡不踏實,這也許是上天對這位懶惰皇帝的譴責吧。各位看官,您以為呢?
-
14 # 救舅
經過歷史學家論證,萬曆是有點跛,走路一瘸一拐,行動不便。且言官攻擊皇帝的缺陷,使得萬曆不喜歡上朝,但是不上朝不代表不辦事,萬曆期間,消耗國力非常大,導致萬曆以後弊症重積,又沒能繼續實行張某的改革,明朝逐漸走向下坡路。
-
15 # 事實入耳
考古發現萬曆皇帝在棺材中的姿勢確實奇特。史料記載萬曆皇帝也確實對下面的大臣說過自己的腿腳不便有腿疾。從後來考古工作中基本能證實萬曆皇帝確實有腿腳不變的病。這一點不可否認!但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只是說因為腿疾而不上朝似乎有點站不住腳。這個也和萬曆皇帝自身懶政也是有關係的。萬曆皇帝的懶政平庸甚至昏聵和他腿疾構成了他不上朝的原因。而他把客觀的腿疾拿來當了不上朝的藉口而已。但不能排除他自己主觀的很多原因的。
-
16 # 小熊貓說影片
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諮政機構,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內閣大學士一般只具有顧問身份和票擬的權力,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至於為什麼皇帝不上朝,國家機器照樣運轉,一個是因為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仍在透過各種手段掌控朝政,比如:錦衣衛、東廠;此外,在宣宗時期,司禮監的太監被允許按照皇帝的意思批閱部分奏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會牽制住內閣的權力,不會使其一方獨大。“萬曆怠政”指的是清朝人編撰的《明史》裡萬曆帝在位期間長期不上朝的事情。然而這件事情並不完全像清朝人所誇大的那樣。萬曆登基是還只是個孩子,這就導致大權旁落,朝政基本被把持在太后和內閣首輔張居正手中,大臣的"奏章",閣臣的"票擬",皇帝的 "批紅",都由張居正一手操控,皇帝形同虛設。張居正死後初期,萬曆帝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是,在萬曆三大徵: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取得勝利後,萬曆帝開始居功自傲,怠於政事。萬曆十四年九月,萬曆帝因病連日免朝,萬曆十四年後,萬曆帝就開始連續不上朝。李太后年紀漸大,對明神宗也實在無力再管束。自萬曆十六年後,常朝也經常看不到萬曆帝。萬曆十七年元旦後,萬曆帝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後每年的元旦萬曆帝再也不視朝。此後,萬曆帝不視朝長達三十年。《明史》的編撰時間是在清朝前期,有清朝官員負責編撰的,所以其中的描述必然會有失實的地方。事實上,在明朝中葉,我國江南地區就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白銀儲存量世界第一;雖然說由於萬曆帝長期不上朝導致明朝的官員機構出現大量缺失,但是明朝的人口峰值也是在 萬曆年 間出現的;在文學方面,四大名著中的其中三部都是產生於明朝。
-
17 # 明天會更好174847262
他不上朝並沒有影響國家機器運轉,因為有內閣,前十年有張居正,後十年有申時行,萬曆皇帝小事不問,並非大事不問,三大徵,向礦業收稅,他清醒的看到老向農民徵稅解決不了問題,向士紳集團開刀,所以文官是容易黑他的,不信的話,你可以參考.......
-
18 # 我是眉宇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上朝的基本含義放在現在就是單位開交班會,各處室負責人把上週或者昨天的工作彙報一下,領導再提幾點要求,強調一下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扯扯淡,然後散會。基本上各單位不開這個交班會也能正常執行,更大的意義在於領導扯淡,統一思想,協調不同處室工作。
他不上朝,不意味著不管理朝政了,而是把這些繁文瑣節取消了,安排具體工作就一對一了,省去了某種程度上國家治理的效率提升了。同時,國家大權還是牢牢掌握在他手裡,軍權,錦衣衛,東廠,這些都保證了不會發生大的權力變更行為,也就是造反。
最後再說一點,不上朝,對朝政無為而治,反而讓經濟文化和政治都有了一個寬鬆的發展空間,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產生,民間文學也就是俗本小說開始流行,一些帶有啟蒙思想的哲學家也湧現出來,由於是手機寫的,就不一一舉例,有興趣的可以關注後交流!
-
19 # 醉酒踏歌1
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不上朝不代表不工作,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他還是透過奏摺等處理政事的!第二就是明朝的政治體系了,明朝皇帝把權利分成了三份,大臣把奏摺交給內閣,內閣再把奏摺和處理意見交給皇帝,然後皇帝做出批示,最後在皇帝的授權下司理監太監蓋上玉璽,這樣檔案才能正式生效!從中我們也能看出來,不管是大臣還是太監都很難撇開皇帝弄出什麼么蛾子!
-
20 # 攻防敏控
明朝的內閣很像今天的國務院,內閣首輔,類似於今天的國務院總理,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明朝的皇帝樂得清閒!明朝的皇帝,是有足夠的時間私生活的,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就像天啟皇帝,他的木匠活做得很好。
回覆列表
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從1573年至1620年共48年,他也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應該說,萬曆親政之初還是很勤勉的,但在其老師、內閣首輔、萬曆新政的主要策劃人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開始逐步沉湎酒色,從萬曆十七年元旦後,其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後每年元旦即再不視朝。
之後,萬曆又因為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之久,鬧到最後,他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以致內閣“人滯於官”,“曹署多空”,儘管原有的官僚體系仍在按慣性運轉,但整個國家的行政體系已經失去了活力。
表面上看,萬曆三十年不臨朝是因為與文官集團鬥氣,但背後原因較為複雜。據史書記載,萬曆好酒色,其17歲時曾因醉酒杖責馮保義子而差點被慈聖太后廢掉帝位。萬曆也好色,其在民間大選嬪妃,曾一天就娶了“九嬪”。據說,萬曆尚有癖好孌童與吸食阿芙蓉(即鴉片)的陋習。
當然,另外有一種說法是,萬曆三十年不上朝是因為他患有嚴重的足疾,出入不便。因此,萬曆只是不臨朝,其處理朝政的主要方式是透過批閱奏疏、釋出諭旨來進行。畢竟,其在位期間曾完成了平定哱拜叛亂、援朝戰爭、平定楊應龍叛變所謂“萬曆三大徵”。
對於萬曆接近於荒怠朝政的做法,歷史學家多給予差評。如史學家趙翼就說,“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清史學者孟森也說,萬曆朝乃“醉夢之期”,其“怠於臨朝而勇於斂財”。作為明朝享國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廟號“神宗”,實為寓貶於褒,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也。
關於本問題,推薦閱讀黃仁宇的名著《萬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