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翼飛隨筆

    今天是2007年最後一天,本來是想不看手機,好好陪下家人的,倏然看到了這個題目,忍不住說上幾句,因為我也喜歡《滕王閣序》!

    王勃,字子安,是“初唐四傑”之首,生於儒學世家,六歲能文,九歲時看大儒顏師古所注《漢書》,作《指瑕》十篇,指正書中錯漏;十二歲之前他學完了經、史、子、集,並博覽老莊及佛家眾學說,十二歲到十四歲那兩年他在長安跟隨一位醫學大家學習醫術,通研《易經》、《黃帝內經》丶《難經》等諸多醫學典籍;王勃十六歲科舉入仕任朝散郎,是當時最年輕的公務員。可以亳不誇張的說,王勃不僅僅是個人才,他還是像李白一樣千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可惜天妒英才,這樣高拔俊朗的人物在二十六歲時去交趾(現越南河內西北部)看望貶謫到那裡當縣令的父親,次年歸途中海上溺水驚悸而亡,就近埋藏於今越南義安省蘭江左岸,當地人民仰其文釆,曾為王勃雕像修祠供奉,千年香火不斷,當地亦是文風漸盛,出過不少文人大家呢!可惜,1972年美越戰爭期間王勃墓和祠皆被美軍飛機炸燬,僅餘有點殘缺的雕像被當地人保護了起來。至今一代少年天才魂無所依,遊蕩於異國天地間,著實讓人思之淚盈,喟嘆不已!

    滕王閣是"江南三大名摟"之一,它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座落在江西南昌風景旖旎的贛江邊上,它的建造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嬰!

    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伯輿重建滕王閣竣工,於重陽日大宴社會名流以示慶祝,並在餞別酒宴上請大家留墨紀念。王勃是去交趾探父途中路過此地,正好趕上了這場浩大的盛會。

    當時閻公是準備讓他的女婿在宴會上作秀一番揚名立萬的,沒想到竟為王勃所乘,也許這正是天意,在對的時間,讓對的人做了件特別對的事,不僅王勃揚名於天下,也成就了天下第一駢文!

    太晚了,算是簡單分享吧,祝大家2018大吉,笑囗長開!

  • 2 # 楊柳青青春之聲

    王勃的《藤王閣序》拜讀過,上學時學過,在以後也多次看過,九十年代我順道造訪過藤王閣,站在藤王閣上看藤王閣的簷牙高啄,各抱地勢,蔚為壯觀,看三江彙集之江水,望五湖漣漣之浩淼,天際的落霞與晚歸的孤鶩,真是遐想當年年紀輕輕的王勃之文采啊。

    勃,三尺微命(他說中了)一介書生,站在樓玉閣臺看三江帶五湖、觀落霞而望斷孤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魚舟唱晚的景色讓王勃欣然命筆,但是,沒有提前準備,三尺微命之學士,一氣呵成,寫出絕唱我深感懷疑,像《藤王閣序》這樣的絕唱之絕筆沒有提前準備是寫不出這樣的千古絕句,事先準備已經是不易了,微命學士,惜哉惜哉。

  • 3 # 洛水823

    天知地知王勃自己知道。不過作為一名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青年詩人來說,才思泉湧寫出《滕王閣序》這樣的千古奇文也在情理之內。我覺得,能夠看到這樣的文章就已經很爽啦,其他就不重要了。

  • 4 # 博庫圖書館

    當然不是,畢竟王勃是六歲就會寫詩的小神童哇~

    有這麼一個人:6歲寫詩,9歲標錯經典古籍《漢書》,16歲科考及第成為年齡最小的官員......

    他的名字是王勃,別稱:隔壁老王家的孩子。

    王勃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他不僅有個“別人家的大腦”,還有個“別人家的家世”。

    祖父王通是隋唐之交出了名的文化教育家,“十五為人師”,桃李滿天下,他寫的研究論文十篇中的九篇都能登上權威報刊;

    叔祖(祖父的弟弟)王績是無言律師的奠基人,少年成材,一首《野望》轟動全京城: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哥哥王勮更是破千軍敵萬馬,二十歲考中錄取率為5%的進士,而後各種官職加身,比如鳳閣舍人,比如弘文館學士,又比如天官侍郎。

    有這樣的家庭氛圍,我們的王勃同學自然不會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甚至可以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他6歲就“構思無滯,詞情英邁”,分分秒秒寫下一篇篇文筆流暢的詩詞賦文;

    9歲時讀顏師古大師標註的超級經典《漢書》,還能有理有據地寫出一籮筐錯誤之處;

    14歲時直接給宰相劉祥道寫信,毛遂自薦,深得劉相歡心;

    16歲時考試中標,奪得“朝散郎”一職,成為了當時年紀最小的朝廷命官......

    生命不息,步履不停。年少成名的王勃同學,仕途之旅自然也像開麻花似的節節升高。

    當上朝散郎沒幾天,神童光環加身的王勃就被王親貴胄挖到了自己的府上:唐高宗第六子沛王請王勃來府上修書撰文。

    從此,魚躍龍門,一群未成年人整天廝混在一起逛街喝酒鬥雞。

    一次,沛王和弟弟英王照例開辦了一場王者家的鬥雞Party,為了渲染氣氛,沛王讓王勃寫篇文章來助威吶喊。於是,王勃大筆揮毫,分分鐘寫下了一篇《檄英王雞文》:

    “......倘違雞塞之令,立正雞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誅,不復同於彘畜;雌伏而敗類者必殺,定當割以牛刀。”

    釋:沒有盡力戰鬥的雞要拉到雞坊行刑,表現懦弱如同母雞的雞要格殺無論,戰場投降認輸者更應斬盡殺絕。不能象其它對待其它家畜一樣可憐它們,它們的存在只能連累家族的禍根。

    這原本只是富家子弟之間的調侃性戰書,可家長們的心眼往往多而敏感:

    唐高宗李治看到文章以後,想起了自己父親李世民“弒兄殺弟”的玄武之變,怒罵王勃“歪才!”,還直接下令接觸王勃的一切職務。

    自此之後,王勃小神童原有的一手好牌就慢慢地被翻爛了。

    他神色黯然地在世界各地旅行漫步,用一次次“不得不走”的流浪來緩解自己抑鬱的心情,可終不得法。

    他在旅途中寫下一首首寄情抒懷的詩詞,想以此發洩自己悲傷的心情,順便學習學習“姜太公釣魚”之法,卻越寫越愁。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月夜送別》

    好不容易得到個小小的“虢州參軍”之職,可還沒捂熱就又出狀況了:他誤入圈套被人構陷,差點因為“殺死官奴”罪名送命。

    官場太險惡,我要找粑粑!

    劫後餘生之後,這位小天才最大的願望,就是去找被自己連累遭流放的父親來個溫暖的抱抱。他打點行囊,漂洋過海,卻在探望父親的途中渡海溺水,乘風歸去。

    上元三年(676年)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不得不說的是,在探親路上,他還登上了天下聞名的滕王閣,寫出了一篇絕美的動態風景大片《滕王閣序》,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文學突圍。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虹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閣詩》

    天妒英才。

    年度爆文《滕王閣序》橫古絕今,耗盡了王勃一生的時運;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王勃卻又因《滕王閣序》而永遠年輕,永遠存活。

  • 5 # 碧海晴天58930576

    肯定不是事先準備好的,無論怎樣這都是中國語言文化發展的巔峰之作,我們現代人打死也寫不出與之媲美的文章。不知道,世界上有沒有一種語言可以像中文這樣,把美景呈現在讀者眼前。這也許,就是中文的魅力吧。

  • 6 # 清揚cc

    我認為是不會的,王勃文中所言,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盛棧,就說明了一切。王勃一年輕人遇到這樣的場合也是偶然,讓他作序也是偶然,誰能預測?人有大才而恰逢其會成就千古名篇,絕非一日之功。心態上來說,弱冠少年,自忖有此才者也斷無刻意蓄力謀此文章,不身臨其景其境是做不到的。

  • 7 # 李渝泉1

    我認為,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先說不是,王勃拜見閻都督,參加了宴會。這是他臨時起意去的,並不知道要寫序文這件事,所以應該沒有提前準備。但是他去以後,到宴會席間閻都督拿出紙筆先後邀請人寫序文時,這一段時間應該有幾十分鐘了,在這段時間裡,或有人告訴他或他打聽到閻都督的用意了,作為一個有思想有才學的人,他應該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了,並在簡短的時間內把自己觸景生情的想法和思路整理了一番,等到嚴都督邀請的時候,他已經成竹在胸,所以敢於亮劍,毫不推遲的順勢而為,把自己醞釀好的想法說辭一吐為快,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了。

  • 8 # 嘟嘟讀讀

    王勃寫作有個習慣,先喝酒,有時還要睡一覺!一覺醒來,上去就寫,寫完一個字都不帶改的,因為他的文章你壓根不用改。這就是王勃的特色。人的靈感來的時候,那種文思如尿崩,誰與我爭鋒的感覺是根本停不下來。

    現在洪都都督閻伯庾重新修滕王閣,邀請了一些文人賓朋來,相當於大廈的竣工儀式了,也是唐朝的《詩詞大會》。唐朝喜歡搞文人聚會,大家喝完酒後,大家都寫好文章了,要出一個書。出書要寫序呀,其實就是找明星來站臺,大家都清楚是要給當時大官閻伯嶼是想女婿來寫這個序。一幫文人老狐狸閻伯庾本來要為女婿攢點名氣,當女婿吳子章為了表示自己的禮賢下士,當然要謙虛一番了,假客套還是要做的:

    ——您來寫吧!

    ——吳大人,這個我真的不行,讓我寫你不是為難我嗎!

    ——那你來寫,你文采好!

    ——吳大人,你這可是難為我了,這個我確實寫不出來!

    ……

    ——這位兄弟,你來幫忙寫這個序!

    ——好!

    全場瞬間寧靜了下來,都張大了嘴巴,看這個不懂規矩的傢伙!吳子章也騎虎難下,心中一萬個不樂意:老子只是假客套下,你咋當真了!王勃當時只有23歲,論年齡、資歷都不是最大的,大家都嘀咕:喝多了真的啥事都敢幹!當時筆墨伺候,吳子章氣的進內庭休息去了。

    王勃開始寫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王勃寫一句,人們給裡面閻都督送一句,閻公都督哼了一聲:很一般嘛!但是,才送了十幾句,眾人才發現真的就該王勃寫;當送到送“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本來生氣的閻都督激動的拍岸叫絕,王勃中間不帶停歇的,一口氣寫完了滕王閣序,一字未改。看了王勃的文章,不住的叫好,不住的誇讚,兩隻眼睛驚得快要飛出來了。

    這種寫作其實有很多,生物學的解釋是人進入了一種“湧流”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能夠忘記一切,只專注事情本身,超常發揮。像這樣的事情還有王羲之趁著酒性寫de《蘭亭序》,天下第 一行書。王羲之醒來後,再寫蘭亭序,怎麼寫都不如第一稿(草稿),這就是在“湧流”狀態下的超級發揮。

  • 9 # 普釘

    滕王閣序,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文章,讀之朗朗上口,目可見盛況美景,耳可聽宴會之喧譁江水之澎湃,思之感王勃之抱負感傷。

    我覺得這篇文章事先準備的可能性比較小。

    第二,宴席舉辦人,也沒打算讓任何一個來宴的賓客寫這篇序,在請帖上應該也不會透露這一資訊。當然當時文風大盛,被宴請的人肯定都明白少不了要做首詩,肯定要構思一下,免得到時間寫不出來丟人。而古代舉辦一個大型千里朋迎的宴會,肯定要花很長時間,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王勃肯定在收到請柬之後,進行了思考,和一些準備(不是指打這篇這篇序)。

    第三,千古絕唱的好文章,都是鬼斧神工,渾然天成,詩人在其時,其境,其景,其人,有感而發,文思如湧,而成佳作。這種文章具有不可複製性。

    最後,扯一點心理學上,是怎麼解釋這種靈感的。第一,準備階段,必須有充足的準備;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必須瞭解這個領域。第二,沉浸階段,就是這人在成作品之前,必須有一段時間對所要創造的東西有一個充分的瞭解和思考,把自己沉浸在創作中,使得自己的潛意識完全進入到創作中,這樣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喝酒的情況下依然能寫出好詩。第三,靈光乍現時刻,這個時刻具有不可重複性,看似偶然。第四,驗證,驗證你靈光乍現的時候的創造,是不是有效可行,是不是好的作品。

    我們看一下王勃寫滕王閣序是不是可以用以上去解釋。準備階段,王勃少時便有才名,不斷地讀書寫文章,但大部分都不出名,都是準備訓練,就像達芬奇的雞蛋;沉浸階段,王勃收到邀請以後,肯定做了很多思考和對滕王閣的瞭解,因為肯定要寫點東西的;靈光時刻,在宴會上喝了點酒,吹著江風,文人雅士,達官顯貴,觸動了王勃的內心(潛意識);驗證階段,王勃把自己的潛意識創造寫出來或者說抄出來。

  • 10 # xiayuan-wang

    參加過高考的人都知道,最完美的文章是靠有感而發身臨其境的急智寫成的, 功夫基礎當然在平時養成, 但沒有臨場氣氛壓迫, 是很難有靈光閃現的, 王勃<<藤王閣序>>就是這樣一篇急智文章, 這種波瀾壯闊一氣呵成的大作只能是在高度亢奮的狀態下一揮而就, 真所謂藝高人膽大, 卿本佳人, 何懼之有? 所以王勃事先準備的可能性不大。

  • 11 # 江湖小報

    學霸考了98分,學神考了100分。學霸以為和學神的差距就只有這兩分。

    學神說:“你考98分是實力只有這麼多,我考100分是試卷只有這麼多分。”

    學渣看著自己的60分,不屑地說:“他倆肯定是事先準備的。”

  • 12 # 湘浦凡夫

    滕王高閣千古傳,序文作者才非常。子安早有“神童”譽,博覽群書記憶強。書香門第多經卷,祖輩父輩俱為官。良好教育加勤奮,廣取博收智庫昌。機會到來顯才情,厚積薄發眾口揚。錦繡文章誰不愛?字字璣珠落玉盤。開篇詩句已牽情,後作序文更可觀。既狀贛州山河美,又抒情懷到筆端。寫景抒情巧融合,古來辭賦列上方。落霞孤鶩可齊飛,秋水長天融贛江。引經據典洽切境,旁徵博引成美談。物華天寶隨口出,人傑地靈數家常。飛閣流丹狀物華,下臨無地繪風光。時運不齊命途舛,馮唐易老李廣難。賈誼遭貶非聖主,梁鴻竄海豈時亡?借典抒情明心態,懷才不遇露感傷。青雲之志尚未墜,雖處涸轍而猶歡。一介書生欲請纓,報國之志胸中裝。有懷投筆慕宗愨,願乘長風掛雲帆。他日趨庭陪鯉對,喜託龍門進未央。巧借鍾期遇伯牙,高山流水續續彈。如此美文隨意出,登高作賦眾人瞻。拍案叫絕人稱好,留得芳名萬代傳。哪是事先有準備?佳作分明平時攢。梅花香自苦寒來,萬仞書山勤登攀。神童天才不勤奮,亦會失才變平凡!

  • 13 # 祗樹

    中國人有個陋習,就是愛吹牛 。比如說王勃這件事,大家都知道他是當著那麼多人的面,一口氣寫下來的。

    於是,就覺得這件事非常的神奇,便東傳西、西傳東,傳到史官那裡,不知道都過了多少道手了。每經過一個人的傳播,這件事就多一層牛逼,經過無數人傳播之後,這就是牛逼了,已經變成神話了。

    所以,在後續的版本里,大家就會看到王勃溺水、乘風而去的傳說。

    可是,《滕王閣序》到底是不是事先準備好的呢?傳說我們是不能信的了,只能從這篇駢文裡,去尋找蛛絲馬跡。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這句話講明瞭,王勃是路過這裡,臨時湊個熱鬧,蹭了一場宴會。所以呢,他事先並不知道還要寫詩作賦這回事。可是,僅憑這句,是無法證明王勃現場寫的,因為編瞎話誰都會,他也有可能是吃完飯回去寫的。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如果說上一句無法證明王勃是現場寫的,那麼這一段就可以證明是現寫的了。如果不算現場寫的,王勃會說:“好了同志們,我已經吹完牛逼了,該你們上了”。

    按照古代文人的脾氣,他要是這麼說的話,肯定會被打臉打死的。更何況,現場還有那麼多名士,就算他僥倖矇混過關了,那些名士不會揭他的短?

  • 14 # 華哥雜談

    《滕王閣序》創作經過大家都很瞭解,大意是:王勃去越南(當時還是中國領土)看望父親,經過南昌,剛好碰到當地太守即“閻公”重修好滕王閣,正在大宴賓客,王勃參與宴會。這時“閻公”想讓自已女婿寫篇序,就故意客氣請大家來寫,賓客知道其意,都推辭了,唯有年青的王勃不太客氣,一氣呵成,寫就千古名篇。

    題主的問題是基於現代人的認識。因為這篇《滕王閣序》實在是太精彩了,1300年過去了,讀起來依然令人叫絕。其實從明清以來,中國人的文化水平一直在降低,到現在還有誰能夠出口成詩、出口成章呢?古代人經常小小年紀通讀《四書》《五經》和各種經典,唐代許多人不到十歲,即能吟詩作賦,且流傳千年。但現代人不用說少兒,就是貫以各級作協稱號的“作家”,寫的東西能流傳百年嗎?即使獲得諾獎的大作也不覺如何。

    其實不用說流傳百年,就是當下也讓人提不起興趣。要說比起《滕王閣序》這樣的名篇,簡直就是垃圾和美玉放一起比。現代人寫的東西與古代散文詩歌的意境、遣詞根本不可同日語。題主難以想象,一篇即興寫的文章也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過去我們寫高考作文,有的人想半天蹩不出幾個字,有人提筆一氣寫就,道理是相同的。王勃出身名門,自幼學貫古今,再加上天賦極高,寫出這樣的文章絕不奇怪。

  • 15 # 大俠談修行

    王勃是我最喜歡的唐代詩人,不是因為他的祖籍是我的家鄉山西祁縣,而是因為這篇《滕王閣序》。王勃留存的詩作並不多,但篇篇經典。他的詩作暫時不表,單說這千古絕唱滕王閣序。這篇姘文是我上大學函授時候遇到的,一見即稱之為天品、絕品。原來我們常用的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從這裡來的啊。這個年紀輕輕的王勃,真是到了天妒英才的地步。至於說是不是事先準備的?

    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以我為例,寫這篇問答,需要事先準備嗎?不需要。信手拈來,大致通順。當然,我的水平有限。那麼,大才子王勃事先準備需要嗎?需要嗎?真的需要嗎?最多臨時打個腹稿,畢竟前面有人寫了。我對於王勃的敬仰和喜歡程度超過李白杜甫王維蘇軾。原因就是這篇無法用任何語言形容的《滕王閣序》。行文極其流暢,用詞華麗,無法形容之美。反正打死我也寫不出來,那會兒人家王勃才26歲,我26歲還在家抱孩子呢,一事無成。當然,現在的我也一事無成。呵呵。

    人和人真的是不能比的。後面溺水早逝就不談了,可能上天覺得你王勃寫了滕王閣序,行了,任務完成,上天做神仙去吧。作為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才華可不是蓋的,寫的我是語無倫次,不知所云。我是王勃王子安的鐵粉,雖然時間過去了1000多年,絲毫不能掩蓋這篇千古傳世之作的萬丈光芒。下面,我把滕王閣序全文摘錄於此,以示對這位偉大詩人的懷念與崇敬。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雄州霧列,俊採星馳。

    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

    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

    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託龍門。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嗚乎!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

    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16 # 李彬文

    王勃,唐代詩人,開一代唐詩之新風,後人尊稱其為"初唐四傑"之一。山西古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聰敏好學,六歲文筆流暢,人稱"神童"。十六歲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職,是當時最年輕的朝官。對於這樣的才子來說,即席揮毫一氣呵成,應該說不是什麼難事。至於是否事先有所準備?對於王勃這樣九歲讀顏師古注《漢書》,就能寫出《指瑕》十卷的人來講,事先雖未定稿,但對這方面的知識,應該是早所沉澱的。

    天妒英才,可惜王勃只活了二十六歲(約650一一676),就溺水身亡。

  • 17 # 十年讀書

    應該不是。

    古人讀書非常之多,那時候可能娛樂活動和社交活動比較少,所以閒暇便都讀書了。我們今天講誰讀過多少書,在古人那裡就是小學生的閱讀量,古代的十年寒窗那真不是蓋的,隨便一個讀書人放在現在都是學識淵博的人。

    王勃為初唐四子之一,在那麼多牛人裡面能夠脫穎而出,說明他有多厲害,什麼叫文思泉湧,文章讀得多了,就能做到。

  • 18 # 聽泉Rit

    我國自古就有杜工部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樣的總結,也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很明顯,在老祖宗看來,讀書和遊歷,是文人才思的源泉。

    唐朝文人通常要讀多少書呢?我們可以從唐朝的考試情況來感受一下。

    唐朝文科的考試科目很多,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經、進士兩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其中尤以進士為重。考試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並背誦經傳和註釋就有可能中試。

    而詩賦則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學才能,不但要熟讀大量典籍,而且還要透過遊歷,讓典籍融匯於心,進而昇華成屬於自己的感悟,所以進士科得第很難。

    而古代常規的四書五經等典籍,全部加起來差不多47萬字左右,中上水平的普通小盆友,每天誦讀300字,也要讀五年,才能上口。讀完了還要把很多重要的地方背下來,即使背下來了也還僅僅是個讀死書的階段,還需要反覆的理解,並透過長時間的遊歷增長見識,加深感悟。

    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而遊歷,幾乎是了唐代文人,特別是初盛唐文人非常重要的一種生活選擇。無論是入仕前後的宦遊、也有隨軍征戰的邊塞遊、更有隱逸山林的閒遊等等,透過這種遊歷,不但加深了文人之間的交流,同樣也豐富了他們的閱歷,更激發了文人心中的激情和靈感。由此產生了無數傳頌至今的經典。

    作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約650年—約676年),王子安,出身儒學世家。自幼聰敏好學,是屬於天才級別的人物。

    六歲(656年),即能文,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

    九歲(659年),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歲(660年),便飽覽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超過40萬字,童子日誦三百字,五年略可上口”),這還不包括大量的註釋、引證等其他典籍;

    十二歲(662年),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學文對他來說已經沒有挑戰了);

    十四歲(664年),上書劉祥道(唐初宰相),直陳政見,並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深得劉祥道讚賞“此神童也”。(話說當今十四歲的普通人,還在讀初二,即便是在這個年紀的神童,也只是在讀大學,誰又能給國務院總理寫信,直抒政見,還能得到總理極大的認可?);

    十六歲(666年),透過李常伯上《宸遊東嶽頌》一篇,並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未冠而仕(16歲的中央機關公務員,從七品上),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後撰《乾元殿頌》,文章綺麗,為唐高宗所驚歎,由此聲名大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並推為首位。後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

    十八歲(668年),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三年;

    二十二歲(672年),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裴行儉、李敬玄同典選事,聞王勃文名,又數次召用,但王勃恥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結果觸怒了裴行儉,被斥為“才名有之,爵祿蓋寡”。

    二十三歲(673年),聽友人陸季友說虢州多藥草,因知醫識藥,便前往謀得虢州參軍之職,後因私殺官奴被判死刑,又因巧遇大赦,被免除了死刑。此事也牽連其父被貶為交趾令,王勃後來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深深的內疚之情;

    二十四歲(674年),朝廷宣佈恢復他的舊職,他已視宦海為畏途,沒有接受,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續書》所闕十六篇的補闕,刊成二十五卷。撰寫了《周易發揮》五卷、《唐家千歲歷》、《合論》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時還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這是王勃一生中創作最宏富的時期。

    二十五歲(675年),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一路經洛陽、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這裡王勃留下了《滕王閣序》這一傳世名篇。

    二十六歲(676年),當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驚悸而亡。

    王勃文學之造詣,才思之敏捷以及他所經歷的人生起伏已經是遠超常人。寫下《滕王閣序》之時,是其內心的感悟,由景而發,是即興之作。對於這種級別的天才,以及他如此豐富的人生經歷,還正忙著去探望久未謀面的父親,順便來吃個酒宴,哪會有時間慢慢吞吞打好草稿,再慢慢修改?

  • 19 # 西出陽關楊時明

    王勃的學識無可爭議《滕王閣序》也是神來之筆,之所以能成為流芳千古的驚世名作,與他無可複製的優秀基因密不可分,6歲就能寫詩的天才神童,能夠寫出《滕王閣序》這樣不朽的名篇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要說他臨場發揮一氣呵成,我到覺得有點不合常理和邏輯,不是短短的幾十字幾百字,而是上千字的長篇,一拍腦袋就出來是不可能的,他肯定已經做足了功課,成竹在胸,當然就可以信手拈來,為此給人們造成了臨場發揮一氣呵成的假象。

    (一)

  • 20 # tclhf

    請看文中,家君做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恭逢勝餞,我去找爸爸,剛好路過蹭頓飯,喝了點酒,此時臺上正裝逼,

    閻公(主人):“李大人,來做個序,”

    “不不不才疏學淺,”

    “宇文兄(主陪)做個序吧,”

    “哎呀呀喝多了做不了”,

    “王公子做個序?”

    “好,”

    閻公懵逼了,還有這種愣頭青,我女婿昨晚都做好序了,一會默寫出來就成,這是哪殺出來的程咬金,行你做吧,我去後臺瞄著你,前面幾句,閻公還能得瑟,“也不過如此”,等到落霞與孤霧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也忍不住了,出來也呵呵呵。

    最後王勃說,我裝完逼了,你們來吧,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結果下面哪敢來出醜,都學鴕鳥去了。

    我專門穿越過去看了看,就是這麼回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教四歲半的兒子20以內的加減法,孩子學不會,家長質疑孩子的智商,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