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少知道18424224208
-
2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什麼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代表“道”、“真理”、“法則”,萬物芸芸,各含道性,“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來源於百度百科,供參考) -
3 # 野草3
要理解什麼是“天人合一”,首先要理解象形表意文字“天”的意義,其次在追溯人類自古以來對天的認識,最後才能從哲學上得出正確的結論。
首先,天這個字,是象形文字體系中的會意字。人的形象在下,中間加一橫,代表靈魂或者信仰,人們一直認為,有信仰的人為大。人類區別於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體的根本特徵就是人類有靈魂和信仰,其他生命體沒有。人有了靈魂才大,也就是最聰明,最強大,最厲害,使他們成了地球的主宰。
大上面的一橫代表上天,表示數字“一”的時候也就表示了生命的起源,也就構成了天字。天作為唯物主義思想的理解,表示萬物的起源,作為唯心論的認識,是人類的主人,是唯一的主人。基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綜合認識,我們才能理解,人類受上天的保護,也應該信仰遵從上天。
其次,人類對天的認識可以從文字的表音角度來看,我們往往稱上天為【a:】,或者【ra:】和【la:】。比如,古代非洲黑人和埃及人都把他們的上天稱為拉【ra:】,阿拉伯的穆斯林也把他們的上天稱為安拉(Allāh),後面的音“拉”是真主的名諱,前面的安是定冠詞的變化,表示唯一的,特定的,至高無上的意義,相當於上天中的上字。在猶太教和基督教先知摩西以前時代,希伯來人對上天稱呼有3種【ya:】【ha:】和【ha:】。摩西在傳教和寫舊約的時候,把上天統籌用子音代替,即YHWH,母音都是【a:】。這就是漢語翻譯成耶和華的來歷。或許是他們混淆了上天和他們的祖先耶娃,夏娃,亞當等部落名諱的造成的。
即使在美洲,所有古代先知和聖人的前面都有代表【a:】音的字元。
在古代南亞次大陸上,上天的發音就是【bra:】,【b】是他們的定冠詞,後來演變成【brama】。中國人當初對這個發音沒有音譯,採取意義,也就是他們先祖的名字大梵天。如果音譯,【brama】就是喇嘛。世界上只有一個民族地方,當權者直接用上天的名字稱呼人間宗教領袖的職務。
有些部落丟失了象形文字後,創立拼音文字的時都把【a:】音放在第一位,也是這個道理。有些民族文法規定,核心詞在最後,因此【a:】的音放在詞的最後,往往表示神聖、重要、偉大等含義。
這是人類嬰兒誕生時候發的第一個音符。上天啟示盤古東方的人類,嬰兒們是呼喊著上天的名字來到這個世界的。為了稱呼統一,摩西決定用象形文字古的發音【go:】或者【gu:】來稱呼上天。古在伊甸園時代就是表示男人和女人在一起的性行為,自己造人的行為,也表示吉祥和美好,相當於吉的意思。
最後,如果我們要正確理解天人合一,可以從哲學的思維方式來得出結論:
二、人對天的認識過程,也就是我們瞭解自己的過程。無論天道以什麼方式存在,我們看到的天只是我們能看到的。
三、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都是在更加接近其規律(道法),儘管我們永遠得不到真諦。因此,天人合一是一種目標,不會是一種現實。
-
4 # 漢字在人間
說到天人合一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天。話不多說,看圖片會一目瞭然。
甲骨文和金文都可以看出來,人的頭頂上有一塊區域,也就是說頭頂以上的空間全叫天。
天有兩層含義,狹義的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天空,包含有日月星晨,與大地相對應。廣義的天有相對性,相對於小範圍來說的大範圍就叫天,相對於小規律來說的大規律就叫做天道。
2500多年前的智者聖賢老子,發現了宇宙間最大的規律,最大的法則,老子把它稱為“道”。《道德經》有云:“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可以無限地接近和把握小規律、大規律、總規律,這個過程就是人性的返璞歸真,人性的至善至純最接近天性,也最接近道性。
老子認為人性應該除去外在的雕琢,迴歸原本的淳樸,復歸嬰兒,這樣人性會甦醒。
2013年4月28日12:23,在買草莓的時候隨口一說:草莓有點爛了,小販回了一句:“開美國玩笑”,以前人們常會說,開國際玩笑,這個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心生納悶兒就特別留意了一下。下午14:56,上網瀏覽新聞,無意中看到了有關美國的草莓音樂節報道,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小與大的對應關係就像太極圖中的陰陽魚,魚眼和對儀的魚身是一回事,心念的主觀意識世界與客觀物質世界的實相也有著玄妙的對應關係。心念想要下雨,天空便下起了雨,歷史上的事例不勝列舉。
迴歸人性本然,人人都可以,人與大自然本來就是一體的,至善至愛就是溝通的鑰匙。
-
5 # 皓瑋馮建華
天人合一,最初看到這詞覺著不可思意,天這麼大,人這麼小,怎合一啊?霧水一頭,玄之又玄,真的不理解。
歲月的磨礪,似乎有一點了解,這裡的天其實指的是大自然,而對每個人個體而言,即為你日常生活的周圍環境,天人合一即要求我們容入大自然,我們人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老子在總結前人的經驗,接合自己的智慧,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生活在這大自然必須遵循這規律,逆天而行,大自然肯定會報復你。
人法地即人得從地裡找尋生存辦法;地法天即地需在天的範圍裡覓存在的方法;天法道即天也因遵循道的法則;道法自然即道法乃自然規律。
天人合一即人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人容於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
-
6 # 老虎他爹
天人合一是一種感受性的說法,是在理性不甚發達時代形成的一種認識,由於缺乏實證性和嚴格的定義,所以歷代在天人合一中加入了許多闡釋,不同時代、不同人對天人合一的理解也不一樣。
整體來說,天人合一作為一種文化,有值得玩味、欣賞的地方,但不能因此就認為,這種思想方法在現代社會依然有效。
首先,不同文明中均有天人合一的說法。
在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都有類似說法。
一方面,古人認識世界能力有限,誤以為微觀與整體、自我與世界是同構的。
比如認為季節有“春夏秋冬”,則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也分“春夏秋冬”,歷史也有“春夏秋冬”,都有一個“生髮、盛起、收穫、滅亡”的過程。但事實上,這種比喻式的想法沒有任何道理,因為定義模糊,往往是人為進行切分,落入邏輯陷阱而不自知。
另一方面,天人合一符合人的經驗。
在胚胎階段,人與母親是“合一”的狀態,胎兒也是有感知能力的,它所形成的、對世界的認知就是“天人合一”的,當他感覺不愉悅時,對母體確實會產生一定影響,母體也會給予某種程度的反饋,這樣就會在胎兒的腦海中形成深刻印象,覺得自己與世界存在神秘的聯絡。
胎兒分娩時,這種“天人合一”的狀態被打破,所以剛出生的嬰兒總是高度恐懼、高度痛苦的,因此留下強烈的心理傷痕,終其一生,他希望去尋找曾經溫暖的、“天人合一”的狀態。
信仰也好,透過理論追尋根本性也好,人們之所以相信世界的整合與統一,可能都來自這種胎兒體驗。
其次,天人合一的畸變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其實到漢代已發生畸變,成了“天人相映”,就是從自然界中尋找蛛絲馬跡,作為時代變化、社會變化的印證,這就發展成讖緯之術。
清末來華傳教士何天爵曾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迷信的民族,這嚴重傷害了這個原本智慧的民族的創造力。
之所以從“天人合一”轉向“天人相映”,因為古代社會權力缺乏約束,對於社會最底層來說,神秘是抵抗權力被剝奪、凝聚反抗力量、自我激勵的有效工具,是弱者的武器,他們找不到理性的方式接受自己的命運,所以他們只能對天籲告,只有將自己誤會為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天對他還有一分眷顧外,實在找不出別的生存價值。
其三,天人合一作為文化,有“有趣”的一面
天人合一也好,天人相映也罷,在中國歷史上傳承了數千年,歷代人們將自己的理解投入其中,透過閱讀相關文獻,能體會到不同時代人們的內心苦悶與掙扎,這是一件有趣的事,畢竟歷史記載是可貴的,錯誤的鏡子中也能反射出有趣的側面。
當然,當時人們往往以確信的口吻來記錄,這隻能證明他們入魅之深,不必太當真。
隨著進入現代社會,人們對現代性帶來的壓力感到痛苦,希望回到古代,或復興古人的智慧,來對抗現代性。這種想法顯然是不太成立的,正因古代社會人們遭遇了太多生活困境,他們當年才選擇了現代性,如果古代的解決方案足夠好,他們為何不保留呢?他們真的愚蠢嗎?
問題的關鍵,在於後人往往根據自己的意願和想象去“發明歷史”,將歷史打扮成烏托邦。
以中國為例,雖然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想法,但事實上古人對自然的破壞是驚人的,長江中下游原始森林早在明代就已經完全被毀壞殆盡,而明清時期山民對環境的破壞也不亞於現代人。
在國外也一樣,自然環境破壞中的20%是原始文明做成的,考慮到當時生產力水平極低,就會明白他們是多麼瘋狂,所謂天人合一,很可能和我們今天理解的是兩回事。
因為無力面對當下,所以倡言過去、美化過去、製造過去已經產業化,思想市場上充滿了這樣無聊而膚淺的人物,無非是拿古人幾個詞,放到現代語境中加以解讀,儼然找到了穿越古今的智慧,其實只為稻粱謀,對於這種善於表演激情、虔誠的投機分子,沒必要理睬。
-
7 # 無知先生
《道德經》也說: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說,中國文化中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說完整了,應該是“人—地—天—道 合一”。這樣就容易理解了。
但正如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解釋“天人合一”的境界,這需要各人自己去體悟證悟、實修實證才能夠明白,正好似你無法告訴一個沒吃過梨的人到底梨是什麼滋味。
但我能說的是:
一個天人合一的人,
他必然是慈悲的;
他必然是智慧的;
他必然是自由的;
他必然是大愛的;
他必然是至真、至善、至美的。。。。。。
-
8 # 質躍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精煉凝結的核心精髓所在。性命文化的精華。悟之多多益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身心一體、形神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等這樣的理念的反面就是,身心對立,天人對立,知行分離,久了是要精神分裂症的!不是我說的,呵呵,大概弗洛伊德研究的吧:一個人身心不合一,嚴重的是精神分裂症;一個人心口不合一,兩面人;
人是活在天地中的人,天地是有人的天地,一如意識與身體,二者單獨獨立存在有何意義,人與天是一體相聯絡的,既是天人一體,割裂看問題,是片面的靜止的錯誤的別有用心的。
天人合一不止於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理念、哲學話題、文化等等。問“天人合一是一種什麼境界”就已經落入一種靜止片面的曲解的看問題的範疇了,這就如問,男女相愛是一種什麼境界?知行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種什麼境界?
非要用“境界”二字來限定天人合的話,那麼可以說天人合一是一個貫通的境界,貫通各個境界從最低階到最高階的每一個境界。不是哪一個固定境界。
一如,最司空見慣的是空氣,基礎的很,地球沒有空氣,人不復存在,人能與空氣相處相合空氣自然最養人,這個天人合一的境界就稍高;否則,臭氧層破壞了,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全球變暖,南北極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氣霧霾重重,這是空氣與人相對相悖,不利於人的生存,這個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較低。不論怎麼說,人是天地中的人,天地是人立的天地。脫離了人說天(客觀),或者,脫離了天(客觀)說人(主觀),都產生偏見謬誤的。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要看怎麼理解天,天人合一的“天”是客觀的,自然存在的,規律的,不以哪個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地球不會因為某某功高蓋世或者是罪惡滔天就不轉了,董仲舒根據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那個“天”是他牽強附會套到綱常倫理上的,他的那個“天”多少是帶有主觀色彩的,天圓地方,並且可以以天子來代表的天,那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天人合一,而是封建社會王的天下。這個是要作以區別的。新社會是一片新天地,這又是一樣天;再根本上說的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規律的自然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天人合一,就是一個知見、覺悟自己及天地萬物的境界過程。
若說,身心合一,知行合一是知見自己,覺悟自己,見自己的知己功夫的話,那麼,天人合一就是知天地,探索客觀規律,見天地見眾生境界。
以天的視角而言,最低階最基本的生態環境是天人合一,因為,對天而言,有沒有人類,天都不會塌下來,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以人的視角而言呢,最高階的生態環境是天人合一,因為沒有天這個客觀的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人類便不復存在。人類可以改造創造適合人類正常生存的天地,也可以搞些天人悖離的環境;個人亦然,自身天性合乎習性,習性也可以背離本性天性。
辯證唯物哲學也認為萬物是彼此聯絡的,不存在孤立靜止的事物,天人一體,生存共同體,這就是天人合一呀。一動皆動,牽一髮動全身,一個天下,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世界,世界大同。
如果農業與工業與商業不能合一,合不成一股共贏互利的力,總想著害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你欺我詐,坑蒙拐騙,這樣的人類社會的人活的豈能快樂了啦?!
眾口難調,“人一口”,就是“合”字,能合每人一口,調眾人口否?天人合一否?天地陰陽無外乎一開合,開合之間見天地,該合口了!
-
9 # 老胡說三農
所謂的“天人合一”,其實是一種哲學思想。這個思想概念是由漢代的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並發展起來的一個思想體系,並被後人所推崇。
儒家思想認為,宇宙自然是一個大的天地,而人類則是一個小的天地。自然與人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所以,作為“渺小”的人類活動應該一切順其自然,切不可逆自然規律而行,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老子曾經這樣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天”代表“道”,代表“真理”和“法則”,天下萬物,各含“道性”。所以,人類應該與自己的先天本性相結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
“天人合一”在現實生活中主要主張——人類應該熱愛生命和大自然,應該領會所有生命體的語言,要無時無刻感受到生命的靈動,時時處處與大自然的規律相融相合,能夠真切地取得其他生命的信任並與之和諧共存。人與人之間;人與物質之間;物質與物質之間都要完美契合。
綜上所述,“天人合一”是一種來自儒家思想的哲學體系。她的宗旨是天、地、人、物都要互依互存;都要和睦共處。
-
10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從天地而來,又歸於天地,視自己為天地之子,這就是中國人說的“天人合一”。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說: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
天有日月,人有兩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竅;
天有風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電,人有聲音;
天有四時,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臟;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
天有陰陽,人有夫妻;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膕;
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
地有泉脈,人有衛氣;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晝夜,人有臥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齒;
地有小山,人有小節;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膕肉;
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
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
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這就是樸素的”天人合一”思想。
《莊子·外篇·知北遊》中說:
“周遍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
莊子用了三個字遍、周、鹹來描述明萬物為一,萬物同構的思想。
遍,在無盡的空間尺度上,萬物都是宇宙身體延伸的一部分;
周,在無盡的生命週期上,萬物的生命,都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
鹹,指全和都的意思,意思是說,在無盡的演化中,萬物都體現著宇宙精神的一部分。
從萬物為一,推演到天人同構,再到天人合一,這就是華夏由道易思維而來的,象數思維的體現。
-
11 # 古代哲學思考
之前有回答一個類似的問題,“什麼事天人合一”,在這個問題中,我也有對“天人合一”的境界做過解釋,在這裡再詳細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天人合一的說法最早源於儒家孔子,漢朝董仲舒發展完善了這一哲學思想。其實一提到天人合一,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道教”的哲學理念,這就有點矛盾了,儒家的理念,怎麼道家發展的如此好?其實這並不矛盾!道教,道家本來就是兩個概念,道家思想源於華夏文明之處,彼時還沒有什麼百家爭鳴,沒有孔孟老莊什麼事,就比如《易經》很典型的道家哲學理念!後世的儒道釋對天人合一都有一套系統的說法,但這也只是各自的豐富發展而已。
前面我們知道了“天人合一”這個理念不單獨屬於任何文化派別,同時又兼備各家理論,這對於我們真正理解“天人合一”有很重要的幫助。
大禹仍然是那個觀點,對於“天人合一”境界最貼合實際,最真切的描述的,就是《黃帝內經》對於“上古之人”的描述,這上古之人是比三皇五帝更早之前的“仙人”:
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上古之人使自己與天地變化相應,使得身體和精神健康飽滿,壽命長達幾百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上古之人教會後人要“恬淡虛無”,這是一種很高的哲學境界,這樣可以百病不侵,神魄堅定!如果我們可以像上古之人一樣,與天地相應,與萬物和諧相處,那就可以到達一種很高的境界,如同我們所說的“天人合一”: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黃帝內經》 -
12 # 梁興揚
不瞭解傳統文化的的“高人”“大師”們有兩個名詞笑話,一是靈脩,它在漢語中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對帝王的尊稱,後來也有人用來稱呼有道德人以及神靈。大師們是怎麼理解這個詞的,相信大家都有耳聞,此處就不談了。別外一個詞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天人合一了,大師們可能連最基本的傳統文化書籍都沒看過,估計看了點修真小說,於是乎搞出了一個天人合一的境界,但問題是傳統文化從來沒有什麼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
到底什麼是天人合一?
如果大家想知道什麼是天人合一,我們可以先看看經典,以下經典中說天人合一的肯定沒這麼少,但限於篇幅,也為了大家的閱讀體驗,興揚各只引一段。
《黃帝內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春秋繁露》“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
《莊子》“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易經》“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論六家要旨》“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簡單來說,在古人的認知裡天人本來合一無二,人順天道則昌,逆天道則亡。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份子,如果人違背自然規律,必然衰敗,如果順應利用自然規律,則可昌盛。
因《春秋繁露》是儒家董仲舒讀春秋有感,更多的是談治國,故強調王者的作用。因此書讓天人合一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延綿兩千年國策之書,形成了我們今日諸多習俗觀念。
如果真的有天人合一的境界,那麼就是在說芸芸眾生脫離自然,脫離天地,但問題是就算你飛上月球,住到外星,也必受其自然規律的限制,為一方天地的一份子。故曰根本沒有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人皆是天地的一份子。
二
天人合一的雙重意義
天人合一在中國古代有雙重意義,於個人天人合一是修身的根本,於道家修煉齋醮等,天人合一主要體現在天時和自然環境中。如《全真集玄秘要》中就說“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君子奉順天時,正心誠意而修之,故常吉。”
在儒家個人修行上則體現在禮法國政之中,君子之禮如《禮記·月令》等皆是順應天時。
這對我們今天的影響也是雙重的。如現在正值秋季,我們就熱衷於進補。如前幾年的2012末日預言,中國的野心家宣傳的前兆多是天變。
但我們今天已經知道氣候有其規律,人難以改變,和國君無關。古代的儒家知識分子也並非不知此事,但他們為了限制天子的權利,必須用天來限制天子,故雖有《淮南子》等書闡述氣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儒家知識分子依舊熱助於宣傳《春秋繁露》中的天人合一觀念。
三
如何利用天人合一?
如何用天人合一,這體現在傳統養生、風水、修身、乃至於說服人等方方面面。
養生為順應四時,起居飲食生活習慣隨季節而動,如燕子知春秋而南北。
風水則利用環境對人的影響,改變人周圍的環境,給人帶來正面反饋。
修身儒道內煉修心皆要取天時,順應自然環境,古代道觀書院所在,人一近立覺不同,就是此因。
大家看電視劇裡面人一失戀,一遭遇痛苦的事情就下雨,大家也跟著憂傷起來,這固然有當事人很慘的成分,也有雨的作用。人在下雨天情緒低落是天人合一。所以下雨天不要去想振奮人的精神。
這些本是體現在古代的求吉書上的,裡面用各種氣候外景為卦兆,來說啥時候說服人好,給的答案是晚飯後。
這些僅僅是天人合一於個人應用的一小部分,讀者自己體察天地,感受身心變化,亦可悟出諸多妙用。但切記善用可讓自己向善,改善生活;濫用則人神神道道,多拘多畏,貽誤自身,還望諸君慎之。
-
13 # 江南俗士1972
“天人合一”一度成為媒體的流行詞之一。很多媒體在宣傳環保時,喜歡引用“天人合一”,以此說明老祖宗早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其實,這完全是望文生義、瞎扯淡。
“天人合一”概念最早是道家提出的,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天地人三才都遵循“道”,天地人之間的規則是相通的。
“天人合一”思想成熟於儒家。西漢董仲舒糅合道家、陰陽家的理論,創出了相對完整的“天人合一”思想,其目的不是為了環保,更不是為了倡導生態文明,而是為了解釋皇權的合法性。天道即人道,君權天授。因此得到了漢武帝的青睞。儒家也因此取得了“獨尊”的地位。這是皇權與儒家知識分子的一次政治交易,對整個中國歷史影響深遠。
“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其負面作用巨大,尤其是嚴重阻礙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天人合一”、三才感應,使得中國文化裡不存在完全自在、自主的客觀世界。人類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相通,研究人類社會就是研究自然。因此從先秦到滿清,中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始終停留在陰陽五行的範疇,除了依靠經驗積累有了一些技術層面的小發明,在科學基礎理論研究上,毫無進展。
最可怕的是,直到今天,還有很多網民執迷不悟,把祖先錯誤的理論當作奇珍異寶。什麼“古人的智慧你不懂”、“陰陽五行是終極真理”……靠吹牛和幻想來麻痺自己,自欺欺人。難怪中國具有科學素養的人口只有6%,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墊底。
醒醒吧!
-
14 # 晨曦小荷
何為天人合一?這是古人乃至今人的知識分子階層都在追求的一種境界。如果說道家是 這個思想的源泉,那麼更古老的道就是道家思想的源泉。何為道?道有大道、中道、小道。大道可以是宇宙執行的規律,可以是宇宙宙物質的 存在形式等等。中道可以是地球執行規律等等,比如牛三定律 ,比如月球的引力就跟地球的不同。小道可以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知識。小道要符合中道、中道要符合大道,小道最終也要符合大道的規律。
比如萬有引力的規律、比如元素週期律、比如人體結構DNA。大到無窮而無外,小到無窮而無內。學習道就是要順乎規律。不管是天、地、還是人。各個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無不是道中道,大道理包含了各種各樣的道(規律)。把道的本質侷限起來是悲哀的。把道轉化成科學,那麼科學就是一種道。衛道,何處不在?何時不在?愚昧不只在古代,也在現代。今天的人也會成為以後人眼中的古人。今天的科學也許以後叫做:“爻”。 而正如古代的科學叫做:道。不管你叫道還是叫科學還是叫爻。過去、現在和未來,它都在那裡等待著智慧者來認知。古代你不懂得道,今天你不懂得科學,未來你不懂得“爻”,還談什麼呢? 西北人把土豆叫洋芋,其他很多地區叫土豆。不論叫洋芋還是土豆,其實都是那個東西。就如同科學這個詞是西方的叫法,我們東方古代的叫法:道。我們來翻譯一下:道=科學。或者約等於更恰當。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好解釋天人合一了。人道符合天道有何不好?人體是個小宇宙,外界是個大宇宙,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宇宙的規律制約著我們,順則昌,逆則亡。所以在有生之年,去了解你自己吧,去了解這個世界吧。這就是科學在追求的東西。也是道在追求的東西。也是我們社會發展的動力。這個動力是什麼呢 ?追求真理!
天人合一翻譯一下:就是人去追求真理,順應真理而生活。我們只有不斷的接近、接近再接近,這是個理想。
期待友友們的關注!
-
15 # 錦翼
天人合一說起來老邪乎了,我以為理解這個也不難。
首先最基礎的,天和人一樣,人有啥天有啥,或者天有啥人有啥。我們的老祖先就是透過這種最簡單事情來認識這個世界的。
例如《黃帝內經》上是這麼說的: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天有陰陽,人有夫妻。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基本上天地有的東西,人就都有,透過這種最基本的最直觀的印象,得出天地人應該是合一的。
再往下引申,天地是個大宇宙,人是個小宇宙。
天有執行規律,人這個小宇宙也有執行規律。
人的小宇宙執行規律,必須要和天地大宇宙這個執行規律統一起來。
這就要求第二點:
人的執行規律必須和天地相相融合,也就是說要順應自然規律。
例如《擊壤歌》裡面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
所說的就是生活規律和天地相融合。
還有那句最著名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句話的最直接意思不就是:
天很堅強勁健,人應該像他一樣堅強。就是人要學大地一樣寬厚,仁愛,有包容萬物之胸懷,厚德載物,孕育萬物。
本來人順應規律最好了,但是人有各種慾望,正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面對各種慾望,人就會做出和天道相違背的事情來,正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直陳人類的弊病。
要克服這些,道家開出的方子是:絕聖棄智,正所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去掉各種約束,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
而儒家開出的藥方是:正因為人類無法自覺暗合天道,所以才需要聖人來治理國家,來引導人民,一個人要勤於自省,所謂三省吾身。一個人要有宏大的目標,所謂為天地立心。
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儒家引申出來天人感應學說,你皇帝做得不對,老天爺就會懲罰你啊,輕則給你來顆彗星,重則給你來場災害。
當然這一切都是扯淡,現代的人,學會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才能走上科學之路,什麼天人合一不就是馬克思哲學裡的善於利用自然規律嗎?
-
16 # 張永科38
謝邀請。首先指出,今天進行的什麼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討論,對人們怎樣迴歸自然,正確認識自己都有著重要意義!OO人的思想行為要與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規律,時刻保持和諧統一,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OO一,我們知道,生物生命活動有著週期性的節律,這種節律與自然界的四季變化和晝夜變化的規律是相一致的。植物在一定的季節裡開花結果,候鳥隨著天時的冷暖變化而進行遷徙,這就是生物鐘現象。中華先人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透過觀察,認識自然,發現人的活動與自然的變化是統一的,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發源!O二,巜易經繫辭上傳》中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日月執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些都是在說明天道與人道是統一的!《象上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告誡人們,為人者要象天(太陽)那樣,不依賴任何外力,永遠自強自立,剛健向上!為人者要象大地那樣,以寬廣的胸懷包容萬物。易經中雖未明文提出天人合一,但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蘊含於其中。O三,巜老子》說:"道法自然。"強調人的行為要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不可逆自然而動!眾所周知,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效法自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主張一切順自然之理而行,不可逆自然之理而動!因此,在道家思想中雖未公開打出天人合一的旗號,卻處處有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子!O四,天人合一概念到漢朝被公開提出後,又被思想家董仲舒發展成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從而在人們正確認識自然,認識自己,進而善待自然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17 # 金吾文化
在道教“天人合一”是指人與自然的融合,當人能感悟自然界的元素,能體悟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這種境界就可稱為“天人合一”也稱“與道合真”。
想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必先要了解人體與自然的關係,。下面說一下道教中對人體與自然的觀念。
自然界:
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五氣:風,暑,溼,燥,寒。
五化:生,長,化,收,藏。五色:赤,青, 黃, 黑,白。五音:角,徵,宮,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鹹。這些分別對應著五行:,金,水,木,火,土。
人體:
五臟:肝,心,脾,肺,腎。五腑:腸,小腸,胃,大腸,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體:筋,脈,肌肉,毛皮,骨。五液:淚,汗,涎,涕,唾。五志:怒,喜,思,悲,恐。分別對應五行:金,水,木,火,土。
人體與自然是可以透過五行聯絡起來的,在道教觀念里人只要用五臟,五腑,五官,五體,五液,五志,來感應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氣,五化,五色,五味。若有感應便可融合,也就能達到天人合一。
除此之外,在《鍾呂傳道集》以純陽真人呂洞賓問,正陽真人鍾離權答的形式展開,講述了人與自然的原理:
鍾曰:“人之心腎相去八寸四分,乃天地定位之比。氣液太極相生,乃陰陽交 合之比也。一日十二時,乃一年十二月之比也。”
也就是說把人體比作天地,天地相去八萬四千裡,人體心與腎相距八寸四分。天地之間有一股氣在迴圈往復,這股氣由太陽所生,冬至之時往上升,夏至之時往下降。因此而有一年四季的溫差變化。現在的自然界中,人能感應到的元素很少,但是可以透過修道慢慢的去感知自然,融入自然。融入自然也可以理解為“天人合一”。
綜上所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將自己融入自然。
-
18 # 貴龍時空學
天人合一,類似的片語還有天人感應、天人相類、天人之際、天人合德、天人一氣等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礎、承載主體,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或者繞道而行的課題。
一、天人合一的觀點由來已久雖然天人合一 一詞是宋朝張載的原創,但是之前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已經廣泛應用天人關係的理論,是應用不同的語言表述說明同一性質的事物而已。伏羲《八卦》“天垂象,見吉凶“,透過觀察天象的變化,來印證、預測人事的吉凶變化;黃帝《內經》《靈樞·歲露》、《靈樞·經水》“人與天地相參也”,認為天與人有著統一的屬性,可以互相參考說明;老子李耳《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簡單明瞭將天地人隸屬關係進行排序,其中有人和天的關係規則;宋朝張載《正蒙》“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至明,故天人合一“,這裡的誠明態度就是儒學指出的對待“天”的態度,誠與明互為因果關係。
二、天人合一中天、人的定義傳統中天人合一中天的定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天神:神話傳說中世界的主宰,中國的玉皇大帝,外國的上帝;
2、天空:與地對應的事物,宇宙的天體,行星、恆星、流之類;
3、自然:自然界、物質世界;
4、最高原理:即所謂的大道、標準、真理、法則。
3、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所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天人合一的觀點是形而上學、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事物運動變化發展是不完善的。
4、天人合一與唯物辯證法的結合起來,是解釋《易經》《道德經》《金剛經》等等傳統文化的鑰匙,是科學和迷信的分水嶺。
-
19 # 詩文匯友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命題。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其中,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所以,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
-
20 # 如龍得雲13333
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宇宙全息理論。古人認為,天、地、人是相通的。也就是說,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與人存在某種聯絡,人的大腦,主要是意識,能夠對宇宙的執行有所感知並融為一體。我認為,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是萬物之靈,人的一切都是宇宙賜於的,人作為高階生命,蘊藏了宇宙的密碼,是宇宙的一個縮影。所以,天、地、人是統一的,天地的變化,人都會有所感應。這種感應,在某種程度上就揭示了宇宙的秘密。所謂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就在於此。天人合一,也即天人感應,其實質就是讓人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天地雖大,但沒有人的心大!只有把天地裝於心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才能真正體現天人合一,才能真正實現老子所講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回覆列表
天人合一是指人要學習大自然無聲無息的自然法則。
怎樣學習呢?宇宙是大天體,一個人一個小天體。一個人的小天體怎樣才能向大宇宙那樣長生呢?修行,修行向大天體一樣生化萬物沒有思想意識的侵擾達到自然生化萬物的自然規律。
人是有情的高階動物而意念不停地滾動,因此,沒有遵循寧宙大天體的自然規律而打破了生化的規律,破壞了一個人小天體的合一,(合一的意思就是統一的意思)。
大天體是自然規律,一個人小天體因後天有思想意識不能和大天體一樣自然生化的規律,所以修行(修性)才能返回先天來達到一個人小天體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絕大絕大多數的人都理解的不正確,理解的不正確對於修行上是極大的障礙。
大天體本來就是合一的整體,用不著從宇宙大天體上轉圈子,要回到我們自身一個人小天體上來覺悟,這樣才能書歸正轉解決我們自身的和諧與統一。
這就是什麼叫天人合一。
有慧根之人希多覺多悟,如何修回本來,達到天人合一。
我希望修行的大德們不要從書本里找修行的答案,從書裡是找不到答案的,這樣會誤了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