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老師xixi
-
2 # 薌江釣叟老林
三國前五名謀士難排,
所謂謀士,是參與政治軍事出謀劃策之人,是相當現代之高階參謀,最高者可達到總參謀長之級別,他們只是出謀,而沒有軍隊的決定權和指揮權,因此一個謀士要扶助英明的領導,英明領導能採納你的好謀略來實施成功,這才是成功的謀士。
因此三國成功之謀士,
賈詡,荀彧,郭嘉,魯肅,
只有這四名了,再也想不到第五名。
-
3 # 知事淵博
我們首先說陸遜,字伯言,東吳四英將之一,他是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東吳繼周瑜、魯肅之後,最出色謀士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以15萬軍力誘劉備70萬軍力入局,並一舉將其殲滅,把劉備逼死在白帝城,可見他的領軍才華非常出眾,他能在東吳眾名將中脫穎而出,成為東吳後任大都督,也可以看得出來,他的謀略確實高人一等。
司馬懿相信三國迷都清楚了,這裡不用多介紹,他是曹丕集團首席謀士,並幫助曹丕奪得皇位,要知道,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是曹植,而曹丕有了司馬懿相助,才能在不利的局面下逆轉成功。司馬懿除了才學出眾,更重要的是他能隱忍,擅長抓住時期上位,並且能在後來掀翻曹氏集團,成為天下之主,他的謀略指數在三國時期排在前五,實至名歸。
郭嘉,字奉孝,他是曹操手下首席謀士,可以說,曹操能擊敗強大的袁紹集團,全是郭嘉提供的謀略,他擔任曹操謀士期間,著作有《十勝十敗論》,分析袁紹軍隊和曹軍的優劣對比,令曹軍志氣大振,一舉殲滅袁紹大軍,可以說,曹軍大勝,郭嘉當記首功,曹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坐穩江山,郭嘉功不可沒。
魯肅,字子敬,東吳四英將之一,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他是孫權集團首席智囊,很多歷史迷都知道,東吳武將之首是周瑜,文臣之首是張昭,而魯肅是這兩個人的居中智囊,作用可想而知了,“孫劉聯盟抗曹”出自他的手筆,可以說,東吳能成和曹魏、蜀國劉形成力量平衡,魯肅居功至偉。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外交家,發明家,文學家,蜀國劉備集團首席智囊,他著有《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排在三國時期謀士首位,實至名歸。
-
4 # 李沐茗
在排名之前,要明確好謀士的定義,所謂謀士,即出單純的謀劃策之人。為將為相者不得入選,諸葛亮出將入相,司馬懿,周瑜,陸遜,皆為都督,乃為帥者,統領三軍,皆不能入選。
作為一名合格的謀士,要做到“謀人,謀己,謀天下” ,謀人指為他人出謀劃策,謀己指能獨善其身,謀天下指能洞悉時局,左右天下大勢。
在上述標準下,我認為三國的頂級謀士只有以下幾位:
賈詡賈詡號稱毒士,重點在一個毒字,那麼他到底毒在哪裡? 來看看他的主要“貢獻”:
計亂天下:鼓動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搞得腥風血雨,朝野動亂;獻計張繡:這個大家都知道,害死了曹老闆的兒子和愛將,差點把曹老闆弄死,而後勸張繡降曹;巧施離間:離間馬韓,平定馬超之亂;支援曹丕:(電視劇司馬懿裡面,司馬的很多戲份其實都是賈詡的),這也是賈詡自保的手段。賈詡把謀己做到了極致,歷仕三主,仍能以高齡善終,謀人也可以說是算無遺策,謀天下賈詡也做到了,謀亂了天下(李郭),也謀定了天下(曹丕)。郭嘉天生鬼才郭奉孝,主要功績有:協助曹操滅掉呂布,平定河北,剿滅烏桓。主要計謀有:十勝十敗論,進言軟禁劉備,推動水淹下邳,預測孫策之死以及著名的遺計定遼東。
仔細品味就能發現,郭嘉的厲害之處在於識人和揣摩他人心思,而且一識一個準,把袁紹,劉備,呂布,孫策看了個底朝天,善於抓住對方人性的弱點就能及時做出對策。
法正劉備的謀主——法正,雖然出場不是很多,但是卻大放異彩。
迎劉入蜀,法正覺得自己的主子沒希望,就設計把劉備搞來了,結果劉備入主益州;協助劉備拉攏益州士族,不多說;定軍山待伏斬妙才,逼得曹操親征,算是漢中之戰最出彩的一戰了;“漢中略”這是網友們的一種叫法,坐擁漢中,徐圖雍涼,以出關中,天下可興。法正其實謀人謀己謀天下都有做到,迎劉備謀己,定軍山謀人,漢中略謀天下,但是除了定軍山,其他都不甚出彩,缺乏極致。荀彧曹操之子房——荀彧,曹魏五大謀士之首。
荀彧更多的是作為一名政治家和戰略家的身份去輔佐曹操的,他對於曹操最大的功績在於:
舉薦了相當多的人才,如郭嘉、鍾繇、戲志才等人;力薦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墊定曹操爭奪天下的基礎;戰術上保兗州,扼袁紹,險出宛;荀彧最強的在於他的戰略眼光,即謀天下,一手繪製出曹操統一北方的藍圖,不愧於曹操的首席謀士。魯肅魯肅雖說也曾擔任過東吳的都督,但是沒有什麼表現其統帥的戰役,姑且把他放在謀士行列。
魯肅可以說是三國裡最被低視的人物了:
榻上策,提出二分天下的設想;聯劉抗曹,為赤壁之戰打下政治基礎;魯肅的定位和荀彧一樣,同樣是極具戰略眼光的政治家,都把謀天下做到了極致。總結透過對謀人、謀己、謀天下的考量,以上便是我心目中最強的三國五大謀士——賈詡、郭嘉、荀彧、法正、魯肅。
-
5 # 野草的沉思
第一,諸葛亮。諸葛亮以一人之智,助劉備創造蜀漢政權,形成三國鼎立之世,並世無人可比;諸葛亮五次北伐,收姜維,斬王雙,殺張郃,敗司馬懿,使弱小蜀漢安堵如山,並世無人可比;諸葛亮忠於國家和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世無人可比。
第二,荀彧。在官渡之戰最關鍵時刻,阻止曹操撤兵,最終取得這場決定曹操集團命運的戰爭。大智非比尋常。
第三,郭嘉。積極支援曹操北征,並在關鍵時刻提出"兵貴神速"的思想,使曹操北征踏頓烏桓成功,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
第四,魯肅。其榻上論,對天下形勢分析清晰。其堅持實行孫,劉聯合的路線,對三國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第五,田豐,沮授。此二人都是良謀士。如果袁紹聽此二人意見,官渡之戰勝利的就可能是袁紹。此二人未能得賢主,大展其才,堪可遺憾。
-
6 # ____雅各布羅
三國純謀士排名:01.荀攸,02.郭嘉,03.賈詡,04.董昭,05.法正,06.田豐,07.沮授,08.辛毗,09.劉曄,10.張昭,11.張紘,12.崔琰,13.棗邸,14.鍾繇,
-
7 # 劉坤忠120
三國謀士,武將,評論優劣,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答案。各人的價值觀不同,各人崇拜的物件不同。做為三國謀士首先不講他的出身職務,大多出道前都是白衣,只論他的謀略成就。。。。。。三國第一謀士當屬諸葛亮,三國唯有他有經天緯地之才,算無遺漏,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戰鬥家。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一篇隆中對,客觀、具體、有效地論述當時的格局與今後的步驟。為實現自己的諾言和理想,對國家的忠誠而生生戰鬥不息,他諸多榮譽譽滿古今。。。。。。第二為荀彧,他輔佐曹操對當時時局政治格局宏觀定調,一心一意為曹操征討各地諸侯做好戰略戰爭的後勤保障供給工作,穩定大後方的安定和發展。他主張曹操迎接天子令諸侯,為大漢掃除障礙,重振大漢河山。曹操稱公他堅決反對,不要學安漢公王莽,在無力阻止曹操的行為,以死銘i志對大漢的忠誠,荀彧是漢末第一忠臣。。。。。。第三郭嘉,號稱鬼才。是曹操軍事集團的高階策劃者,謀定而施,頗見成效。戰袁紹,平烏桓,逐鮮卑,定匈奴,多有奇謀良策。敗劉備,滅袁術,破呂布親臨指導,207年因病去世,終年36歲,曹操非常悲哀,痛失英才。(臥龍昇天,鬼魅不見)。。。。。。第四名,虎冢司馬懿,老謀深算。
-
8 # 尹禾
感謝邀請,三國是一段有趣的歷史時期,有關其歷史故事精彩紛呈、流傳甚廣,很多三國人物在藝術塑造過程中被賦予了非常明顯的標籤,比如提起“奸雄”,三歲孩子都知道是在說曹操,說道“仁德”,大家又都會想到劉備,另外還有“智聖”諸葛亮、“武聖”關羽、猛張飛、白袍銀槍趙子龍、氣量狹小周公瑾等等。
這自然要歸功於各種戲曲、評書、《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等藝術載體,使得這段歷史活靈活現、經久不衰的傳承至今。在藝術氛圍中,三國中有三類人最受歡迎,分別是主公、謀士和武將,與之相關的各類排名也是層出不窮,比如“五大謀士”“五虎上將”“五子良將”“四大都督”……
神吹版:郭嘉、諸葛亮、賈詡、龐統、楊修
非常遺憾,在這份榜單中看不到東吳謀臣的身影。畢竟代表人物周瑜和魯肅,一個氣量狹小,一個呆若木雞,實在是無法和其他天才相提並論,我們也無需多論,下一節自見分曉。
郭嘉
如果排“吹版”的TOP 5,郭嘉必然是要排在第一位的,畢竟不知從何時起,坊間傳出一句神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意思是連諸葛亮都怕郭嘉,足見其智謀與氣場。至於其功績,有擒呂布在前,”十勝十敗“在後,臨終又有遺策,若非早夭,恐怕是要協助曹操,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
諸葛亮
諸葛亮的”智聖“形象有被神話的嫌疑,人言其: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樂毅之賢,抱膝危坐,笑傲風月,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是與姜尚、張良等齊名的千古謀士典範,其實原本該排在第一位,但是近年來也不知是什麼風氣,將郭嘉吹捧的如此厲害,所以”臥龍“只能屈居第二了。
賈詡
賈詡一直都是很另類的存在,被譽為三國第一”毒士“,其一言足以亂漢室,佐張繡大敗曹操,保曹丕成功上位……若不是身負”亂漢之罪“以及”殺曹昂、典韋、曹安民“之嫌隙,賈詡在曹營一定會有更大的作為。
龐統
”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龐統與諸葛亮齊名。這樣的來頭雖然不小,只可惜未及建業,就身死”落鳳坡“,可以腦補一下,如果龐統有奪取西川之功,那麼其在蜀漢的地位恐怕要和諸葛亮不相上下了。
楊修
第五個人選其實想了很久,不是荀彧,畢竟荀令公沒有被神話,表現得中規中矩;也不是徐庶,雖然出道時很”巔峰“,但可惜曇花一現;也不是”冢虎“司馬懿、”幼麟“姜維,我覺得這兩位後期的頂級謀士都沒有楊修那樣傳奇。畢竟縱觀整個三國,能讓曹操另眼相看的沒有幾個,又讓曹操感到忌憚的,也就楊修一個了。
現實版:荀彧、諸葛亮、魯肅、沮授、賈詡
現實不同於演義,就像武將不會陣前單挑一樣,單純的謀士對一方諸侯的作用並沒有那麼突出。三國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文臣,一般都是優秀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家。如此我們再回到上一節的內容,郭嘉官拜”軍師祭酒“,實際上就是曹操的幕僚兼秘書,處理文書、出謀劃策。郭嘉確實很優秀,又善於揣測人心,因此他曾經出過強攻呂布、無視孫策、分化二袁等計策,都是出於對人性的把握。
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郭嘉確實很有潛力,但是潛力這種東西,往往需要時間來驗證,可惜郭嘉沒有這個機會。
舉例完畢,言歸正傳。
荀彧
荀彧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其在曹營中的地位也十分超然,與夏侯惇合為曹操的左膀右臂。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在戰術上,在呂布叛亂之時挺身而出,保全兗州三城,才使曹操有了反攻的機會,官渡之戰中,奇謀扼袁紹於官渡,建樹頗豐;政治上,為曹操制定了舉薦人才的制度,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之所以將荀彧排在第一位,是因為其出身、功績、智謀、品行皆為上上之等,除了後期與曹操鬧掰,不得善終,幾乎毫無槽點,令人敬服。
諸葛亮
網路文學對諸葛亮最大的抨擊莫過於“六出祁山”均已失敗告終,窮兵黷武,空耗國力。實際上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只是每次都受困於糧草不足,無法擴大戰果。西北地區以無人區居多,除非攻克長安,否則都沒有太大鎮守的價值,因此不進則只能退回漢中。
關於對諸葛亮的褒獎,並非是自己吹出來的,陳壽、司馬懿、周瑜、鍾會等都對其十分敬佩,眾看官以為現在我們對諸葛亮的吹噓有些過頭,實際上在兩晉、隋唐、宋元明代,諸葛亮一直都是三國第一神人,無人可出其右,只是在清朝,滿清政府為了塑造信仰,才將關羽推到前臺,逐漸蓋過了諸葛亮的風頭。
我等在此憑藉一些殘書碎片就可以大言不慚,詆譭“智聖”,難道古人全都是傻子、瞎子,崇拜一個並不十分厲害的人?
魯肅
遠不提“榻上策”,比“隆中對”更早、更系統的北上戰略,因為孫權的保守而化作泡影。好在魯肅還有後招,他已然將戰略目標鎖定為曹魏,那麼就不能坐視其南下佔據荊益和漢中。在東吳自身實力不足的情況下,他選擇與劉備聯合,將荊州借給其發展,作為戰略緩衝,形成兩弱抗一強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東吳是有很大優勢的,因為孫權比另外兩位一代主公都年輕,可以延緩因為易主帶來的政治動盪。只可惜,孫權最終自毀長城,怨不得魯肅的謀劃。
沮授
若論戰略眼光,沮授絕對不輸任何人。他給袁紹提供的建議,哪怕袁紹聽從一條,也不至於敗給曹操。沮授統御三軍、威鎮河北,幫助袁紹奪取青州、幷州、幽州而統一河北。他比荀彧更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不聽;他反對諸子並立,袁紹不聽;他提出“三年疲曹”戰略,袁紹依舊不聽。否則,袁紹就是曹操、沮授就是荀彧。
賈詡
賈詡和陳平是一類人,格局遠在戰局之外,所謂勝敗不過是順手的事情,明哲保身才是最強的能力。如果賈詡能夠鋒芒畢露,那麼天下何等局勢還未可知。
一些偏執
首先說陳宮,網路上總有人認為他是頂級謀臣,實則不然,他與陳登類似,只是想給兗州找一位自己滿意的主公,他因為最初將兗州獻給曹操而得到曹操的信賴,並非能力超然。隨後因為曹操對待氏族的態度,使其產生不滿,因此才趁機挑撥張邈,又引呂布入兗州,自始至終沒有什麼過於高明的計策。
其次想說司馬懿,不可否認,他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政治上成功竊國,軍事上和諸葛亮互有來回。然而畢竟時期不同,人才凋零,曹魏又恰巧趕上君主連續短命,才給他創造了反客為主的機會。他的成功並不一定是有所預謀,最初司馬懿可能只是想活著、報恩,是命運將他一步一步推到了那一步。
還有姜維、法正、楊修、荀攸、田豐等人,皆是一時之人傑,但是都沒有達到上述諸位的高度。
-
9 # 貧僧不好女色
謀士首推周瑜,文武全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張良韓信結合,無奈死太快,又被三國演義貶。二推法正,郭嘉,劉燁,劉巴,賈詡,程煜,多謀善斷,才思敏捷,又狠又毒。三推,魯肅,諸葛亮,司馬懿,程煜,田豐,沮授,荀彧,荀攸,羊骨,陸抗,陸遜,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四推,張遼,張合,呂蒙,郭淮,鄧艾,鍾會,鍾繇有定一方之才。龐統,李儒,陳豋雖能謀,無奈只一時。
-
10 # 三國赤壁古戰場景區
第五,荀彧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只可惜,荀彧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終年五十。
第四,司馬懿
司馬懿善於制定奇怪的計劃,在征服方面取得了許多勝利。其中最顯著的成就是他兩次率領軍隊,成功抵抗了諸葛亮的北伐和平定遼東的遠征。他幫助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來成為了一名掌管魏政府的有權勢的權臣。
第三,諸葛亮
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到可以與曹操孫權,這樣的官二代一分天下的人物。多半的明勞應該是諸離孔明的,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對內撫百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曾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第二,郭嘉
郭嘉少年時已有遠見,後來郭嘉為曹擦所重用。在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顯著功勳,曹操對郭嘉的厚愛,是其他謀士所沒有的待遇。郭嘉算無遺策,從沒有一次失誤。被後人贊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可惜天妒英才,他37歲就病逝了。
第一,賈詡
賈詡,被人稱之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官渡之戰時,賈詡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賈詡認為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死時七十七歲,諡日肅候。幹古風流人物,如今也只剩一捧黃土。
-
11 # 生活不堪
周瑜,郭嘉,諸葛亮,龐統,徐庶。
其中首推周瑜。三國謀士首先要看關鍵戰役,關鍵功績。當年如果不是周瑜赤壁的那把火,曹操早就一統天下,那還有什麼三分天下了,大家要考慮的也就是曹操會不會逼迫獻帝退位而已。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1][2])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仍需牽制,又認為劉備恐怕難以控制,所以沒有采納。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突然病卒,年僅三十六歲[31] 。孫權聽聞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麼呢?”又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承擔。[7] 孫權稱帝后,對公卿說:“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
12 # 我行異
首先要講的是何為謀士,這個很重要,因為最好不要把蕭何這樣的行政人士放進去,而是要像張良一樣,能識大局,知機變,可以出謀劃策,為主公或所在勢力規劃大方向的人。
第一名:魯肅
沒錯,就是在三國演義人人都知,但人人都小看的老好人魯子敬,這不是咱在玩什麼譁眾取寵,而是真得認為魯子敬是三國第一謀士。
所多人都知道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但就沒什麼人知道魯肅和孫權的塌中策。塌中策發生在200年,比隆中對更早,當時魯肅提出了兩個要點。第一是漢室不可復興,魯肅很務實地認為漢室已經完了,所以是孫權建功立業的時候。
第二是曹操不可能一下消滅,當時曹操還在和袁紹進行官渡之戰,勝負未分,但魯肅已斷然曹操會贏利,而且最好不要有去動曹操的主意。當時魯肅建議的是打劉表,再行二分天下之計。
後來時局變化,魯肅也沒有一條筋,而是不斷的在實際面前尋找新的策略。如在無法單獨對抗曹操時,就聯劉抗曹,可以說都是因時制宜的可行策略。有時在眾人都反對下,還是會堅持和劉備方的連合,因為他知道東吳和劉備就是唇齒相依,大家只能連合才能對抗曹魏,保住自家的江山。
而個人認為魯肅比諸葛亮強一名的原因是他每每在關鍵時刻都能勸住孫權,如在赤壁之戰前,眾人都勸孫權投降,但魯肅卻能堅定勸住孫權去抵抗。後在劉備借地的問題上,又是獨自勸導孫權借地,幫助劉備發展共同抗曹。曹操一聽到訊息,立即嚇得連筆都跌了。
魯肅一生的謀劃都沒有大錯,大方向很正確,又能因時制宜,只是為人比較謙遜低調,可以說是一個老好人,才在歷史不太出名,以致後人都不知道他對東吳的功績。
第二名:諸葛亮
這個不用多介紹了,相信大家都瞭解,咱在這邊也不特別說了,只是說一下為何排第二。
和魯肅相比,諸葛亮的大局觀和能力都不會差,甚至更強。但諸葛亮排下一名,個人認為他沒有得到主公劉備的完全信任。無論有多少人反對,只要魯肅一勸,孫權立馬就聽,可見孫權是絕對信任魯肅的。但對於諸葛亮,劉備還是有保留的,甚至很大的保留,例如在取西川時,就是先用龐統,再用法正,後來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自己都感慨如果法正活著,必能勸阻劉備。
第三名:荀彧
荀彧對於曹操的作用,就如張良之於劉邦,是定立曹操軍大方向的人物。在呂布趁曹操徵陶謙時偷襲曹操根據地兗州,全靠荀彧等人死守才保住了三城,後又勸曹操要想成大業,就要先把根據地守好,曹操才不作他想,專心趕走呂布。
之後又建議曹操應該迎天子而討不臣,定下了曹魏集團挾天子以令不臣的基本面,在大義的名下,天下的人才才會集結在曹魏政權之下。
荀彧排在第三是因為他雖有過人的能力,但大局觀不強,沒有了解到漢室已不可復興,無論是曹操還是其他人,甚至劉備當權,都不可能白白把權力交還給漢帝。雖然是個有理想的人,但想法太不實際。
第四名:賈詡
個人認為單論個人智商,漢未三國最高者非賈詡莫屬,但他又給人的感覺是隻有小聰明而沒有大智慧。你在三國能看到賈詡用些小技能取勝,卻沒有大的謀略。
但你又不能小看這個一句語把本來王允都要扶穩的東漢又搞亂了的人。說他沒大智慧沒大局觀,就是太強人所難,和上面眾人不同,賈詡不是出身士族,當時就是個窮屌絲,跟那些二十七、八還閒晃在家的大齡青年不同,賈詡年少就要出來謀生,還有次險些喪命,全靠個人機智才逃生。
這種出生註定他只會先為眼前的生活考慮,所以賈詡之計往往是用在一時,沒有大局的謀略,正如他看出曹操會為拉攏人心而放過有殺子之仇的張繡,但卻看不到曹操穩定之後的秋後算帳。
個人認為如果賈詡能有更好的出身,他的眼光和能力應該會更進一步。始終在賈詡的一生當中,只有掙扎求生,沒有坐而論道,真正是活著已經用盡了力氣。
第五名:郭嘉
這個不用多講了,曹操的戰事參謀,在郭嘉去世後,曹操軍事上就沒有太出彩的表演了。
郭嘉可以說是完全的軍事謀士,曹操出兵,必定跟隨左右,而且往往能料敵先機。如果當年曹操肯聽從他的建議軟禁劉備,很可能既收穫了名聲,又能消除了一個強大的對手。不過當時的曹操還是太年青,竟真的認為真心對待能溶化一個野心家。
郭嘉在軍事上的才能沒得說,不過也和賈詡一樣沒有大得謀略,曹魏集團在大方向上是靠荀彧,軍事上則靠郭嘉。
這就是咱個人認為的東漢未三國時代的首五名謀士。
至於要問為什麼沒有周瑜或司馬宣王,因為人家周瑜一開始就是帶兵打仗的將軍,可沒有做過謀士。
司馬懿被迫當官,結束宅男生涯之後,一直在曹魏當官,但都是些行政和搞外交的,後來曹丕時代,司馬懿開始領兵,才發揮了軍事才幹,雖然司馬懿有過出謀劃策,但他大部分生涯都是獨自領兵作戰為主,有趣的是在曹丕自己的看法中,司馬懿是蕭何似的後勤人物,而非張良之類的善謀之士,這也側面證明司馬懿才能其實很廣泛。
-
13 # 吳軼峰
首先我們要定位謀主的概念,即:輔君王而無私狹,鼎天下而無黨固。以此而論,三國謀主
一:荀彧,理由輔曹操20年,無論安危,使兵有俸,馬足糧,上仰漢帝以其令天下,下撫諸侯助其平四方。這裡的其即曹操,所以當得第一。
二:魯肅,理由,魯肅為督,以仁得望,上不露鋒芒,下不結黨羽,吳得喘息,守得江南半壁,魯肅當為首功。
三:諸葛亮
四:陸遜,周瑜
五:司馬懿
-
14 # larasong
1、周瑜(赤壁之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2、諸葛亮(扶持弱主定江山)
3、司馬懿(三國歸晉)
4、賈詡(亂世中悠然過)
5、陸遜(夷陵之戰)
-
15 # 醫生133965487
樂觀來講,按歷史上,不吹不黑。諸葛亮,荀彧,司馬懿,周瑜,荀攸前五,排名沒先後。當然像賈詡,魯肅,陸遜,法正,龐統,陸抗都是非常強的,和前五更換也沒啥毛病。其他的也有挺強的,但上面都是各國每個時期的謀主級別的人物,三國的各位領導可沒有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哦,誰能力強就用誰,很簡單。 順便告訴有些看了幾篇網路小說,對歷史一片空白的,就吹這個捧那個,肯定會說諸葛亮垃圾,大家都是受三國演義小說影響,才把諸葛亮吹成神的,他沒資格上榜,給你們普及下歷史,唐朝沒有三國演義本小說,懂的人明白我說的啥。
-
16 # 陳六十一他老豆
1、李優李文儒
一己之力扶持董卓成為第一大勢力,攜天子以令諸侯,如果董卓沒有被權利和驕奢淫逸腐蝕可能就沒有三國這個時代了
2、賈詡賈文和
猥瑣苟命流大宗師,亂世之中,廟堂之上,算無遺策,全身而退。
3、諸葛亮
丞相就不用多說了,雖然有很多標新立異之徒天天黑丞相,但是作為千古智慧的化身,同時兼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品質,再加上不二錯的作風,唯一的缺點估計就是事必躬親太不注意自己的身體了。
4、荀彧荀文若
曹老闆一句吾之子房可以全部概括,大體和諸葛亮一類人,十項全能沒有短板偏後勤。
5、魯肅魯子敬
對標演義被弱化了,大體和諸葛亮荀彧一類人,偏戰略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
17 # 侯小猴猴
賈詡、郭嘉、法正、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龐統、荀莜、田豐、陸遜,這是我排的前十,徐庶、陳宮、閆象、魯肅、楊弘也都是挺厲害的謀士,許攸、程昱之流就是混子,郭圖、蔣幹之流就是廢物!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
18 # 吳憂吾慮36998818
三國 個人觀點,1魯肅 相當的大局觀,2諸葛亮 蜀國屈與蜀地必亡。3孫堅 有勇有謀,順便說一下正史裡華雄是他宰的,呂布是敗給他的。 4郭嘉 順便說下賈詡 客觀來說這倆人從來沒有出現過決策上的失誤,可惜賈詡不懂認主。5劉表 個人觀點沒有周瑜的一戰封神,也沒有荀彧的虔心事主,荊州之地各方勢力魚龍混雜,需權謀,亦需拳謀,可惜和孫堅一樣,在三國演義裡都是龍套,實際正史中,這都是神棍。
-
19 # 半生執迷72089133
一、諸葛亮,參與事件多,劉備未稱帝前為軍師將軍,稱帝后為蜀漢丞相,劉備白帝城託孤重臣之一,三國志為其單獨列傳,諡號忠武,可見一般,武廟十哲之一,歷代推崇備至。
二、賈詡,人稱毒士,不論在什麼時候都不會使自己陷入絕境,戰績卓著,可以說是三國謀士中效力過最多諸侯的人,董卓、李郭二人、張繡、曹操、曹丕,如果單論戰績,賈詡應該排名第一,但是戰略佈局差一點。
三、周瑜陸遜二人並列,兩人都挽東吳於水火之中,都曾當過東吳大都督,遺憾的是一個死得太早,一個死得太晚,兩人都是三國時東吳的頂級謀士,這二人是戰術大師,陸遜雖比不上週瑜,但是他在三國志中單獨列傳。
四、荀彧,被稱為“王佐之才”,曹操首席謀士,推薦過很多人才,三國戰略佈局第一人,眼光獨到,能力出眾。
五、田豐,奇謀頻出,無奈不得明主,袁紹首席謀士。
-
20 # 淵源歷史小課堂第五名:東漢末年劉備帳下的謀士—龐統 有言到“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見此二人的能力。
龐統的軍銜是中郎將,他的才智與謀略可以與諸葛亮齊名,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智慧超群,功蓋三分國,能與他齊名的人非同一般,但是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龐統為人非常之狂傲不羈,狂妄自大,長相又極其醜陋,在赤壁之戰時避亂於江東,後來被魯肅推薦給了周瑜,並獻“連環計”致使周瑜火攻成功,立了大功,但好久不長周瑜因病去世後,諸葛亮借弔孝的時機有意拉攏龐統,於此同時魯肅也將龐統推薦給孫權,但因龐統相貌醜陋,且態度傲慢至極並沒有重用他,無奈之下龐統只好赴往荊州來投靠劉備,剛上任縣令,他就不理政事,整日遊手好閒,不是看戲就是聽曲,劉備知道情況後委派張飛前往責罰,這時才發現了龐統的才華,可謂是千里馬遇到伯樂,然後龐統任命為副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遂後龐統隨劉備攻打楚國,設計斬殺高沛,得涪水關即江油關,是位於現代的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南壩鎮,龐統因攻城之際懷疑諸葛亮是想爭奪功績,不聽其書信勸阻,冒然進入落鳳坡,中了張任的埋伏,被亂箭射死,此時的他僅為而立之年,劉備極為痛苦,痛失良才。
第四名:東漢末年孫權帳下的謀士—周瑜 有言道:“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東漢末年,東漢將領周瑜是三國中的名將,他不僅是軍事家而且精通音律,有姿貌,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他雖然出身士卒卻替孫家打下一片江山,創立了“北拒操,西聯蜀的正確方針策略”,立下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他多謀善斷、忠君愛國、心胸開闊,他審時度勢是東吳立足江南,兵少將寡,卻支援最久的最主要原因。周瑜小時候與孫策交好,孫策對他也是視為己出,幫他迎娶喻有國色天香的二喬,成為親戚,同時帶著他一起為國效力,孫策遇刺後臨終囑咐孫權“外事不決,可問周瑜”,赤壁大戰之前自潘陽趕回力主拒曹,後與群英會戲蔣幹,怒打黃蓋行使離間計,最後指揮全軍在赤壁襲擊曹軍取得勝利,功不可沒。
第三名:東漢末年曹操帳下的謀士—司馬懿有言道:“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司馬懿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聰明多大略,學問廣博,見識豐富是少有的奇才,他善於用兵,變幻多端、出神入化、所向無前,是輔佐魏國三代的重臣,元老級人物,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司馬懿善謀奇策,曾經多次征伐有功,平生最大的功績是多次率領大軍對抗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曹操稱魏王后,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輔佐曹丕與陳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重要人物之一,司馬懿被後代追封為晉朝皇帝。
第二名:東漢末年曹操帳下的謀士—郭嘉有言道:“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郭嘉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謀略家、戰術家、他當機立斷、出奇制勝、料事如神是非常難得的謀士。曹操經常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在大喜中言道:“能幫我成就大業的人非他莫屬”,由此可見曹操對郭嘉的讚賞極高,討伐張繡的時候,郭嘉全面的剖析曹操與袁紹的戰略狀況對比、對當前局勢的對比,透過縝密的分析和極強的說服力,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勸說曹操調整戰略征討盧布,不僅重新振作曹軍的鬥志,並且還幫助曹操制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提出“有勇無謀者若之氣衰力竭之時,便於不久敗亡”的觀點,勸說曹操急攻,一鼓作氣取得了大勝,可謂是算無遺策,從來沒有失手的時候,真是算無遺策、曠世奇士,曹操也極力稱讚他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
第一名:東漢末年劉備帳下的謀士—諸葛亮有言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了三國鼎力的基礎,是曹操、孫權的剋星。
每次劉備出征的時候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併為劉備提供資援(足食足兵),獻帝被害群臣勸劉備登基,劉備萬般推辭,無奈之下,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說劉備,其後才答應,可見諸葛亮的赤膽忠心。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路上被打敗,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政逝去,否則定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劉備病重的時候召見諸葛亮、李嚴託付後事,對諸葛亮說:“軍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意思是“你的才華是曹丕(公認的才子)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事”,這句話不單單是對諸葛亮的賞識也是對他的認可,中國有句老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能說住這樣的話,是真的發自內心,自此在朝中的政務大小事都依賴於諸葛亮,如討伐庸闓諸葛亮採取以攻心為主,先打敗庸闓軍隊,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北伐六出祁山,斬魏將王雙,擊退郭淮退得二郡,因此後人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回覆列表
三國時代人才輩出,謀臣賢士更是數不勝數。我先來看看三國時期各勢力的頂級謀士有哪些?(我這裡列舉的人物含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時期,也就是從黃巾之亂之後)。
曹魏:曹操集團可謂是群星薈萃,出色的謀士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五大謀士最具有代表性,分別是荀攸、荀彧、程昱、郭嘉、賈詡,後期還有一個司馬懿,均可成為頂級謀士,其餘還有劉曄、董昭、鍾繇、陳群、蔣濟、滿寵、王朗、毛玠等等等,太多了。
蜀漢:蜀漢其實想來想看,出色的謀臣並不是太多,頂級的分別是諸葛亮、龐統、法正、徐庶。有人講還有馬良、蔣琬、姜維等,其實這些人太普通了,這樣的謀臣曹魏一抓一大把,姜維雖然是諸葛亮大徒弟,當感覺沒有學到諸葛亮的精髓,水平和鄧艾鍾會甚至郭淮差不多。
孫吳:首先肯定還是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他比較出色的還有張昭和諸葛瑾。
如果你要講排名前五,那前三肯定能確定,諸葛亮、周瑜和司馬懿。再往後排就不好排了,曹魏五大謀士能力差不多,而且都是頂級,東吳的魯肅、陸遜和龐統、法正也差不多。
為啥我講前三肯定能確定,因為諸葛亮、周瑜和司馬懿可以講無人替代,國之支柱,蜀漢沒有諸葛亮早都完蛋了,東吳自從沒有了周瑜,基本上就固地自守了,司馬懿更是與諸葛亮不分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