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總想著討好別人,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3
回覆列表
  • 1 # 左茶右酒

    總想著去討好別人,逗別人開心,她們都開心了,有誰會說你為什麼不開心?

    我認為這才是總想討好別人的人心中所想。

    最重要是的這類人群一直處於糾結,掙扎的狀態。

    他們的心態可以說是有時候會想很多,會很在意大家眼裡的自己,總想著要怎麼去討好別人,總想著別人會不會討厭自己,會不會煩自己,但對我好都是真心實意的,對方總說自己不大方,但又不覺得對別人比起來已經是很大方了。

    總結:

    人的內心是需要認同感的。而這類人明顯缺乏自我認同。所以需要不斷地從外界彌補這種心理上的缺陷,透過討好別人來尋找認同感。

    俗話說: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有時候不管友情還是愛情,一方單方面付出總是得到對付認為理所當然地漠視,總會有倦了的時候,倦了就自然遠了。當然自己也要審視過錯,過分地害怕失去會把自己拉得很卑微,還要為什麼總想著要去討好別人呢?

  • 2 # 楓橋夜泊81992941

    人的內心是需要認同感的。 而你明顯缺乏自我認同。所以需要不斷地從外界彌補這種心理上的缺陷,透過討好別人來尋找認同感。我推測你童年或者少年的成長環境充滿了來自外界的否定和壓力。導致你成為了一個自卑者。 自卑者與自信者的區別:自卑者的認同感源於外部,而且潛意識的焦點集中在自身的缺點;自信者的認同感源於內部,而且潛意識的焦點集中在自身的優點。 你對於自我的評價依賴於外界的眼光,不懂或者說不敢直視自我,潛意識裡習慣了壓抑與否定,認為自己很卑微。只有拼命討好外界,以此得到認同感才能讓你得到心理安慰。對你而言,別人的眼光是一面鏡子,你只有從這面鏡子裡才能看到自己。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對於自我的認知方式。 這個問題需要用心理學上的認知治療解決。也就是改變認知方式。你需要學會將認同感的來源從外部轉移到內部,建立自己的審視標準。學會關注自己的優勢。首先給自己灌輸這樣的理念:我的好壞是一個客觀值,與別人怎樣看我沒有直接關係。然後理性分析自己都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和陌生人交際的過程:你順其自然地表現自己,然後被對方注意到了你的缺點,如果是平時的你會有這樣的心理:完了完了,我把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了,他一定覺得我這個人好差,所以我真的好差。。。但是現在你要鍛鍊自己這樣想:哈哈,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一點缺點,不過沒關係,他怎麼看我並不能決定我的好壞,況且我還有很多優點呢,會把好印象挽救回來的。然後把想象中訓練的心態運用到實際中,一點點訓練自己將認同感轉移到內部。沒錯,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思維方式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你一點點練習和強化。不要企圖一蹴而就。當你擁有了自我認同的能力,也就不需要討好別人了。

  • 3 # 雲說經濟

    不要刻意去討好別人,要學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和使命去討好別人,也要學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和使命去和別人翻臉,拉黑別人,跟別人拍桌子動手。你太柔弱好說話爛好人一個,別人會懷疑你能力不行。你為人處事太腹黑別人會對你處處提防,做起事來也難。

    即精明又大度,性格上能屈能伸,格局上拿得起放得下,別人才願意和你合作,重用你,覺得你靠譜。這個得練,過程挺痛苦的。

    為了獲得關愛、他人的喜歡,我們去減肥、去遵守規則、去努力勤奮、去討好他人。可是,有些規則是讓我們難受的,減肥是讓我們痛苦的,努力勤奮也是需要意志力的。我們真實的內部體驗只是想要關愛,想讓自己過得舒服。

    討好型的人就這樣產生了。他們的自我需求和機體感受被深深壓抑了,全部的行動都由價值條件支配。因為沒有了自我評價的自我價值,他們的價值全然在於他人的肯定、他人的關注、他人的表揚。只有討好了他人,我才是好的。

  • 4 # 嘰歪哲理

    總想著討好別人其實是一種人之常情。或者說,當我們不想得罪別人的時候其實就已經一種討好了。

    在我們的觀念裡,多數還是覺得擁有良好的社會關係是一種資本,那麼對於一些不夠自信或者不善社交的人來說,討好別人就是他們掌握的最好的交友方法。換言之,如果一個人比較願意奉獻自己,比較願意遷就她人,那麼這樣的人,你不一定深交,但你一般都不會排斥,通常至少會把對方當做不錯的朋友,可以進一步瞭解。

    也有一種是依賴性強,怕孤獨一人1的人,這種人深怕她人離她而去,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事情,這時,她就不得不透過討好遷就的方式來維持和她人的緊密接觸。​

  • 5 # 草原上的白球鞋

    我就是總想著討好別人的人,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來都是這樣,卻從沒有發現並自省,直到工作在職場被虐以後,才發現這個行為給自己帶來的惡果多麼難以承受,以至於要重新梳理自己以前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記得高中時有個犀利的閨蜜“惡狠狠”地指(提)責(醒)我說,你就是個老好人,就是個沒主見的人!我很詫異,心想我那麼善解人意,從不對別人指手畫腳,對別人的要求有求必應,從不當面決絕,我那麼好,怎麼就是沒主見了!我是赤裸裸的好人好不!?這麼一番心理活動以後,我便不在意這個惡狠狠閨蜜的直言,繼續我的好人好事。那時候高中還小,得到的是同學們在畢業留言簿上一致的讚美,誇我人好心善,balabala。恩,那時候就覺得,做個好人不錯,世界多美好,我只要活在自己的美好的好人世界裡就好。

    大學畢業以後,懷著美好世界的我在職場上也秉持一貫的好人好事作風。同事來不及做的事我來,領導分配的任務我快速完成,沒人認領的雜亂髒工作我來,恩!而且我還默默無聞消無聲息地來,腳得他們都會明白的,我辛苦點累點無所謂,我多好!我帶的水果分同事吃,我要去買早餐問大家要不要一起帶,搬東西順帶幫同事一起搬掉......我累並快樂著,我想:我默默地做著好人,為你們默默地做這些好事,總有一天你們會發現並感激我的,我們會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總想著討好別人,有可能是從小生活的環境使然,比如我,因為小時候在老家,奶奶重男輕女,所以我需要以各種鬼靈精怪的方式來討好她,已獲得自己在吃穿住行上和其他堂兄堂弟的平等。這是我在深層次上對自己這種行為的梳理,也是慢慢改變以前雞湯式世界觀直面複雜社會的進步之舉。

    改變一個人習慣了二十幾年的觀念和行為,是個很艱難的過程,不過,看見逐漸成熟和泰然的自己,會更愛自己和這個世界,這個複雜卻還能找到自己的世界!

  • 6 # 梁梁說事兒944

    【有的人討好別人,其有目的性】與人相處也是平等互利之關係,不應該存在誰討好誰。但是在生活中,專有一些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人。一般這樣的人,去討好別人,其都帶有目的性。在我們公司選管理人員時,就有專門去討好別人的人,雖然上面決定他是候選人,但還需要職工一個投票過程。為了中選他就給女職工買一些零食,見了男職工就給上煙。這種討好別人在我看來就是一種手段。其實平常他也不會低三下四去討好別人的。真正到了投票那天,據我所知很多人投了否決票,(因為是不記名的)。​

  • 7 # 楊晨過N2

    一個人,都是希望得到他人喜歡和認同的。所以想要討好別人是正常的。

    心理學有一個發現,講的是,如果你想他人表達了你的喜歡,那麼你很容易得到他人的喜歡。當然,這個得建立在你們互相還不事情很熟悉的前提下。

    想要得到他人的好感,人們首先能夠想到的就是討好別人,其實討好別人不一定是個貶義的,討好有可能是你誇讚人家一句,又活著把東西與他人分享。別人會覺得你情商比較高,願意和你相處。這個我覺得無關自尊。

    但是,人畢竟不是人民幣,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所以,不要強求。能相處愉快更好,就是話不投機,那也沒必要低三下四了。做好自己最終要!​

  • 8 # 翔遊與鵬

    我感覺就是自卑。總考慮對方對你的看法。總覺得別人要是不搭理你,你就有地方做得不到位。

    這個其實大多數人都會遇到,可能會有些煎熬和彆扭,你不可能討好你周圍的每個人,在這之前你還是討好你的親人,特別是父母。

    每個人特別只是和他有點頭之交的,他們不會在意你是否討好他,他只會在需要你的時候求你幫忙,而你卻會特別積極,他也只會口頭感謝,並不會說記在心裡,除非你是他的朋友。

    不要總是顧及別人心目中的你,做好你自己,說不定有人內心會被你吸引。​

  • 9 # 初心客廳

    討好的人際溝通模式形成於小時候。當兒童處於被忽視的環境,他發現只能透過降低自己的價值,討好別人才能引起別人的關注。討好的人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他人和外部的環境上,忽視了自我的需求。

    它源自“好人”對自己個體價值的信心匱缺,渴望用對他人做好事來換取外來的肯定和讚美,這種渴望一旦成為心理定勢,就會嚴重降低行為者的判斷力和自控力,變成一種可以稱作為“癖”的習慣和依賴。

    幾乎所有的好人在意識或下意識中都有類似的想法:如果我把缺點藏起來,變成別人希望我成為的那個樣子,那麼別人就會肯定我,覺得我好,也會敬重我,重視我。這樣,我的生活就有了意義,有了價值,我就找到了幸福。其實,這種幸福的感覺或自我意識的滿足取決於他人對我的看法,我自己並不能把握它,因此我實際上並不幸福。

    要想改變這種模式,需要提高自我覺察能力,注重自己的感受。當不由自主地想討好別人時,能立即覺察到,並體會內心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感受,做些讓自己內心更舒服的事情,相應地減少對他人和環境的關注。慢慢地就會好一些。

  • 10 # 心靈小語

    討好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委屈自己以求得某一個人的肯定或者是讚許。討好的意思是自身的利益一定是受損的。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寧願自己的利益受損,也要這麼做呢?

    原因很簡單。這個看似利益受損的過程,精神得到了滿足。

    歸根到底,是因為對自己的價值的不確信,要靠別人來維持。

    相信你們可以找到讓自己強大的方式,強大了,就可以不這麼做了。

  • 11 # 希樸羊

    討好別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可以說,討好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明星會透過漂亮的裝扮討好我們,商家會設計漂亮的產品包裝討好我們。因為人是群居性動物。我們的祖先教會了我們如何滿足和保護我們自己,從而在群體中生存。人類為了其群體而歡呼,為其群裡而殺戮,為其群體而獻身。所以,我們在評價自己的時候,會部分的依據自己的群體成員身份。擁有一種“我們”的感覺能增強我們的自我概念,這種感覺好極了。我們不僅在群體中為我麼自己尋求尊重,還在群體中尋求自豪感。如果缺乏積極的個人統一性,人們往往會透過認同某一群體來獲得自尊。而討好別人這種行為,就是為了融入群體,獲得社會同一性。

    但是,如果你總是想著討好別人,就需要注意了。因為這時的你很好能混淆了認同和自我認同的概念,因為這兩者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你會誤以為是別人讓你心情這美好的。好像只有別人先認同你,你才會認同自己。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打破這種習慣。買一個計數器,嘗試每天關注自己做過的一些積極的事,即沒有外部獎勵也能做好的事。每次只要做了自己認可的事,就按一下計數器。如:早上你對同事微笑,不管他是板著臉還是隊你報以微笑,你都要按一下計算器。每晚檢查計算器上的數字,然後記下自我認同的總次數。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它卻能幫你實現自立和自我認同。基本上兩三個星期後你就會開始學會自我認同,自我感覺也開始變得更好,然後你就不需要透過討好別人來獲得認同了。

  • 12 # 老亓筆記

    討好別人也意味著取悅別人,實質上是自我認知評價水平偏低(低自尊)導致的。想著討好別人的人,潛意識中害怕別人不接受自己,不喜歡自己,不願意和自己做朋友,所以他們就採用討別人開心的方式讓別人和自己保持著一種聯絡。

    很多討好別人的人並不是自己願意這樣做的,而是潛意識要求這樣做的,他們意識到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剛才的行為是在討好別人。這類人很多在過去的親密關係中被忽視,被疏離,比如小時候,不受父母的寵愛,注意,被父母忽視,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他們就採用討好的方式去討父母的歡喜,隨之這樣一種行為模式形成下來,影響著後面的生活。

    如何改變這樣一種心理?

    1、自己目前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當自己發現剛才的行為是在討好別人,不要自責,用平常心對待,一點點的改變;

    2、做一些自己感興趣能夠有成就感的事情,這能幫助你建立自信心;可以嘗試參加一些活動,並且積極參與組織這個活動,和活動成員一起快樂的交流,這能幫助瞭解他人,明白自身和他人並沒什麼不一樣。

  • 13 # 故城往事

    總想著討好別人,是一種迷失自我,對自己不夠自信的表現。甚至做什麼事情都會從別人的角度來細緻估量,這樣的生活會讓自己感覺很累。其實美好的生活不是必須有一個很好的交際圈,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需要有一定的基礎,說金錢,地位,以及其他可以相互帶來利益的關係。為什麼發小的關係,同學的感情非常珍貴,那是我們當時的感情非常純粹。總想著討好別人,也可能是感覺自己孤獨無助。朱自清說過: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其實嘗試著一個人去做做,你會發現輕鬆很多,快樂很多。總想著討好別人不如主動去沉澱自己,提升自己。

  • 14 # 夢的領域

    首先,是缺乏主見的一種表現。

    那麼,為什麼會缺乏主見呢?是因為你對當前的人或事不瞭解或瞭解不深,或者雖然瞭解很深,但對此並不是堅信不疑(注意,這和是否自信是不同的)。關於這一點,舉幾個反例反而更容易證明,比如說,技術人員和粉絲群體。

    例如,你是一個程式設計師,你平時個性內向,不愛說話,也和左鄰右舍相處得很好,但是,如果碰到你熟悉的程式設計問題,你很可能會和對方爭個“你死我活”。為什麼?因為你非常瞭解,並且已經在這裡栽了不少跟頭,對於那些“錯誤的幼稚的引導人走向歧途的旁門左道”簡直不可容忍、不吐不快。

    再比如,你是一個某某的粉絲,對於那些貶低你偶像的言行,你經常會頭腦發熱,內心充滿不平,哪怕給出此番言論的是一些廣受好評的名家大腕。為什麼呢?因為在你內心深處只裝得下你的偶像一個人,並且你已經把這種對偶像的熱愛不知不覺地轉換成了一種真理——任何人都不可侵犯的、堅信不移的真理。

    其次,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為什麼要討好別人?歸根結底,是希望獲得對方青眯,希望對方對你也有好感,從而在內心上獲得一種安全感——“看,現在,我向他發出了友好訊號,他很可能會和我成為朋友,或者是同盟(儘管對方願不願意成為你的朋友和同盟還不知道)”。因此,一般說來,那些總想著討好別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落單者,缺少朋友,也缺乏支持者。根據因果理論,他們勢必會比那些有很多朋友和支持者的人更有動力去討好別人。

    最後,是一種日後有所求的表現。

    這一點很好理解。今天,我向你發出了友好訊號,等到哪天我需要你時,你也應該對我發出友好的表示。何況,相比老外,中國人常常有一種有備無患的心理。俗話說得好,出門在外,多一個朋友總是好的。多一個朋友,就多了一個潛在的助手——講真,現在雖然沒啥用,但保不準哪天需要派上場呢?

  • 15 # 珍視映畫

    如果是過度友善的話,這並不是一個值得讚美的善良性格,而是一種病理狀態,名為“看管人性格紊亂”或“取悅病”。在美國心理學家巴巴內爾著作《揭開友善的面具》中寫道:“極端無私是一種用來掩蓋一系列心理和情感問題的性格特徵。”

    這類人友善無私的背後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虛、罪惡感、羞恥感、憤怒和焦慮。“問題是要成為聖徒可能會致命。當給予成為活著的理由,那人就不再是人”。

    大多數習慣取悅於他人者,對拒絕和敵意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從小就學習如何盡力避免拒絕他人引起敵意,被迫戴上友善的面具,然而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他們希望感到被人需要。這種過分取悅他人的老好人可能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譬如活在對拒絕和失敗的恐懼中、充滿自卑、失去自我、時常自我責備、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無力抉擇、疲於追求完美、感覺被孤立等。

    如果某人太順從,不能為自己挺身而出,沒有自己的聲音,那就容易受人欺負。要改變這種長期以來的行為習慣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需要更多瞭解自己的恐懼和擔憂。

    想改變這一點,“好人”可以努力學習為自己說話,嘗試說“我想”、“我要”。

    最後需要記住,要回應別人的需求,但前提是不能為此違背自身意願。換句話說,要像愛自己一樣愛朋友,但首先,要愛自己。

    討好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委屈自己以求得某一個人的肯定或者是讚許。討好的意思是自身的利益一定是受損的。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寧願自己的利益受損,也要這麼做呢?

    原因很簡單。這個看似利益受損的過程,精神得到了滿足。

    歸根到底,是因為對自己的價值的不確信,要靠別人來維持。

    相信你們可以找到讓自己強大的方式,強大了,就可以不這麼做了。

    不要刻意去討好別人,要學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和使命去討好別人,也要學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和使命去和別人翻臉,拉黑別人,跟別人拍桌子動手。你太柔弱好說話爛好人一個,別人會懷疑你能力不行。你為人處事太腹黑別人會對你處處提防,做起事來也難。

    即精明又大度,性格上能屈能伸,格局上拿得起放得下,別人才願意和你合作,重用你,覺得你靠譜。這個得練,過程挺痛苦的。

    為了獲得關愛、他人的喜歡,我們去減肥、去遵守規則、去努力勤奮、去討好他人。可是,有些規則是讓我們難受的,減肥是讓我們痛苦的,努力勤奮也是需要意志力的。我們真實的內部體驗只是想要關愛,想讓自己過得舒服。

    討好型的人就這樣產生了。他們的自我需求和機體感受被深深壓抑了,全部的行動都由價值條件支配。因為沒有了自我評價的自我價值,他們的價值全然在於他人的肯定、他人的關注、他人的表揚。只有討好了他人,我才是好的。

  • 16 # 我愛桌布表情包

    拿我自己來說,在高中有一段時間我過得小心翼翼一看到別人臉色不好我就覺得是不是我哪裡惹到他了,然後就會刻意地去迎合他甚至委屈自己。不過後來我想通了,我又不是人民幣怎麼可能人人都喜歡我呢?但是總想著討好別人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呢?

    人的內心是需要認同感的。而你明顯缺乏自我認同。所以需要不斷地從外界彌補這種心理上的缺陷,透過討好別人來尋找認同感。可能童年或者少年的成長環境充滿了來自外界的否定和壓力。導致你成為了一個自卑者。自卑者與自信者的區別:自卑者的認同感源於外部,而且潛意識的焦點集中在自身的缺點;自信者的認同感源於內部,而且潛意識的焦點集中在自身的優點。你對於自我的評價依賴於外界的眼光,不懂或者說不敢直視自我,潛意識裡習慣了壓抑與否定,認為自己很卑微。只有拼命討好外界,以此得到認同感才能讓你得到心理安慰。對你而言,別人的眼光是一面鏡子,你只有從這面鏡子裡才能看到自己。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對於自我的認知方式。這個問題需要用心理學上的認知治療解決。也就是改變認知方式。你需要學會將認同感的來源從外部轉移到內部,建立自己的審視標準。學會關注自己的優勢。首先給自己灌輸這樣的理念:我的好壞是一個客觀值,與別人怎樣看我沒有直接關係。然後理性分析自己都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和陌生人交際的過程:你順其自然地表現自己,然後被對方注意到了你的缺點,如果是平時的你會有這樣的心理:完了完了,我把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了,他一定覺得我這個人好差,所以我真的好差。。。但是現在你要鍛鍊自己這樣想:哈哈,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一點缺點,不過沒關係,他怎麼看我並不能決定我的好壞,況且我還有很多優點呢,會把好印象挽救回來的。然後把想象中訓練的心態運用到實際中,一點點訓練自己將認同感轉移到內部。沒錯,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思維方式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你一點點練習和強化。不要企圖一蹴而就。當你擁有了自我認同的能力,也就不需要討好別人了。

    但是還有另一種心理,看看你屬於哪一種吧!

    “總是想討好別人”是什麼心理?我覺得:因為不信任,首先不信任自己,其次不信任對方。 一個人看見的世界,完全反映出TA自己的內心世界(投射)。TA在做討好別人的事情時,TA並不認為那是在討好,而是希望建立信任(建立信任的目的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範疇),一個人有多麼地不信任,就有多麼地(想)控制。這裡說的這個控制,不是我們說的那個控制慾,而是“害怕失去的潛意識自保”。這其實也是自卑心理的一種表現。 “親密”的英文就叫“沒有恐懼”,我想,如果一個人可以在一個人面前肆意(純褒義),那一半是因為性格不理想(這個不是現在要討論的),多半卻是因為“不怕失去”。 “總是想討好別人”是優點還是缺點?事情很簡單,她只是一種心理活動(儘管有人把這稱之為“病”)。與,從來不取悅別人(儘管有人把這稱之為“個性”),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心理活動而已。當然,雞湯已經把這個“取悅別人”當成缺點噴得體無完膚。象我,作為一個沒有取悅別人意識的人,我卻認為,能做到適度地、理性地取悅別人,已經是了不起的成績了。我內心是羨慕的。所以,我現在已經努力在做一個溫柔的人。 取悅別人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種心理。號稱從來不取悅別人的,你只是還沒有遇到那個讓你願意取悅的人。比如我一個朋友,多少年來,就號稱從來不xue取悅別人的人,創業以後,遇到一些(投資)人,媽蛋,完全變了。如果他只為他自己,反倒好了,他犯不上討好誰,更多時候,他取悅一些人是為了跟隨他的更多人。 “取悅”這種心理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無奈,很不願意這樣去做,但是當面對別人時,還是會不自然的去取悅別人,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理性取悅。這個世界,沒有人不需要善意和愛。取悅別人的動機很多,展開說又得一大堆,就此打住。最後想說的是,任何事情,感情上,利益上,多為別人考慮(這不是取悅,也不是委曲求全,而是情商高的一種。),可是我們一定要為自己而活。

  • 17 # 滿滿的日記

    自卑心理

    一個人自己什麼都不好,什麼都做不好,總想著靠別人一步登天,吃力討好走上人生巔峰,這樣的人其實就是自卑心作怪

    人的內心是需要認同感的,而你明顯缺乏自我認同,只能從外界尋求安慰跟認同,自卑者與自信者的區別:自卑者的認同感源於外部,而且潛意識的焦點集中在自身的缺點;自信者的認同感源於內部,而且潛意識的焦點集中在自身的優點。

    還有就是一些拍馬屁的人,喜歡討好上司,獲取更大的利益,他們懂得逢迎趨合上司,獲得上司的歡心,等到好事情的從天而降,花費時間琢磨別人喜歡什麼,自己的利益得到長久這個是那些拍馬屁的人心裡

  • 18 #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在美國心理學家巴巴內爾著作《揭開友善的面具》中寫道:“極端無私是一種用來掩蓋一系列心理和情感問題的性格特徵。”,如果是過度友善的話,很可能不是值得讚美的善良性格,而是一種病理狀態,名為“看管人性格紊亂”或“取悅病”。

    這類人友善無私的背後通常是悲傷、痛苦、孤獨、空虛、羞恥感、罪惡感、焦慮和憤怒。

    大多數習慣取悅於他人者,對拒絕和敵意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他們從小就學習如何盡力避免拒絕他人而引起敵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變得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他們希望感到被人需要”。這種過分取悅他人的濫好人,可能需要付出高昂代價,比如活在對拒絕和失敗的恐懼中、失去自我、充滿自卑、時常自我責備、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追求完美、感覺被孤立等。如果某人太順從,不能為自己挺身而出,沒有自己的聲音,那就非常容易受人欺負。要改變這種長期以來的行為習慣需要“痛苦的努力”,需要更多瞭解自己的恐懼和擔憂。

    想要改變這一點,“好人”可以努力學習為自己說話,嘗試說“我想”、“我要”。

    “問題是要成為聖徒,可能會致命。當給予成為活著的理由,那人就不再是人”。要記住,要回應別人的需求,但前提是不能為此違背自身意願。換句話說,要像愛自己一樣愛朋友,但首先,要愛自己。

  • 19 # 借一分熱愛

    害怕沒有朋友 被孤立

  • 20 # DylStillSuck

    我覺得吧這是一種自卑心理,因為你在交往過程中把自己放在一個弱勢的地位中,當然也有可能你是過分的善良了,都是為了對方考慮,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會是吃力不討好的,因為人善會被人欺嘛,不卑不亢這會讓你在人際交往中處於一個舒服的位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喬尼亞斯奧特曼和麥克斯奧特曼誰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