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8801659536

    讀三國演義有武鄉侯罵死王朗這一章節,今天還有點記憶:大意是司徒軍師王朗在陣前約會諸葛亮,撥動三寸不爛之舌,引古諷今,恃才放蕩。不想被諸葛亮一頓臭罵氣滿胸膛撞死於馬下。這一事件不知是小說虛構,還是歷史上確有其事,至於王朗這個人的真正史實,瞭解不多,手頭也沒啥資料可查,只知這個人做過會稽太守,官恃曹家三代(曹操,曹丕,曹叡)與華歆齊名官至司徒,為三國,魏之名土之一,善終。

  • 2 # 秉燭讀春秋

    王朗,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郯(今山東臨沂市郯城西北)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重臣、經學家,比肩諸葛亮的人物。

    建安十八年漢獻帝劉協禪讓於曹操的兒子曹丕,魏國建立。

    曹操的兒子曹丕受禪建魏後,王朗改任司空,又進封樂平鄉侯。

    曹操的孫子,曹丕的兒子曹叡繼位後,官拜司徒,進封蘭陵侯。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號成。

    王朗的家族顯赫,和曹家家族及司馬家族都有關聯。

    他的孫女王元姬,嫁於司馬懿的兒子晉王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和齊獻王司馬攸。

    王朗學識淵博,與當時的華歆齊名。

    其實,王朗並沒有諸葛亮罵的那麼不堪,相反,我覺得才能和治國之才不在諸葛亮之下。

    王朗舉賢不避親,王朗推薦光祿大夫楊彪(王朗的老師楊賜之子),並稱病想把自己的官職讓位給楊彪。曹丕賜楊彪官職,地位僅次三公。並不許王朗遜位。可見,魏、晉兩朝都對王朗厚待有加。

    歷史上並沒有諸葛亮罵死王朗之事,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杜撰的。

    三國演義上說,諸葛亮北伐時,王朗不顧已經76歲之高齡,與曹真等人於祁山迎戰諸葛亮。在陣前與諸葛亮挑起舌戰,然而被諸葛亮的言詞所駁倒,一時氣憤而自馬背上摔落而死。被稱為“武鄉侯罵死王朗”。具體情節如下:

    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

    〖孔明說,諸軍且聽: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 速退去!

    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

    羅貫中寫的十分精彩,但歷史上本無其事。

    公元228年,王朗77歲耄耋之年,死於魏都許昌,正好是諸葛亮一出祁山那年。

    羅貫中就把他杜撰成被諸葛亮罵死,也許是借諸葛亮之口,作討曹檄文,為北伐中原尋找正義的理由。也可以視為諸葛亮的“出師表”。

    可以說,王朗是歷史上被黑的最慘的一個“高階官員”,也是諸葛亮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具體表現。

  • 3 # 唐不聞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在小說和影視劇裡被諸葛亮如此攻擊的王朗,真的非常厚顏無恥嗎?

    正史裡記載的王朗,能為人詬病的事情只有兩樁。

    第一是擔任會稽太守時,被孫策擊敗並抓獲,他沒有選擇死節而是投降了。但他拒絕為孫策效命,直到被曹操徵召,才仍去投靠東漢朝廷。

    第二是《世說新語》說他乘船逃難時,曾收留一個同樣逃難者,但當追兵趕上來時,他又想把之前收留的人丟棄。

    這兩件事都能看出,王朗大約是一個惜命的人。但要說有多厚顏無恥,我覺得倒也不至於。

    除此之外,他值得稱頌的事情倒也有幾件。

    第一是審理案件時,堅持“疑罪從輕”的態度,在當時頗受好評。

    第二是王朗和他兒子王肅都是當時的經學大家,尤其是王肅,在學問上名聲顯赫,甚至在唐朝時得到了配享孔子的待遇。

    第三是王朗對友人倒也算是十分義氣。他年輕時交好一個叫劉陽的,曾經想加害曹操。在他死後,他兒子被曹操懸賞捉,無人敢收留。只有王朗好心接納了他,並屢次開解曹操,最終保全了劉陽的後人。

    王朗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楊家人,往上可以追溯到司馬遷的女婿,王朗對於老師的兒子也十分照顧,曾推薦他繼任自己三公之位。當然,這也可以認為是當時兩大家族:王家和楊家的政治合作。

    從《三國志》的王朗生平來看,基本沒有什麼特別厚顏無恥的行為,所以這句話終究只是戲說之言。

    而且王朗並沒有從軍征討蜀漢,但他的確和幾位大臣給諸葛亮寫過信,希望蜀漢可以向魏國稱臣。諸葛亮也在《正議》一文中義正言辭作了迴應,裡面最狠的言論,也不過是說他們並非正人君子。

  • 4 # 石頭說歷史

    王朗王司徒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黑的最慘的幾人之一。不但被諸葛亮罵成“厚顏無恥”,還直接罵到墜馬而亡。堂堂一國司徒,心胸如此狹窄,豈不怪哉?

    王朗和他的兒子王肅是漢魏時代著名的經學家。王朗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其子王肅綜合今文和古文經學,把道家學說融合到儒學之中,形成“王學”,成為魏晉時期官學思想。

    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被陶謙舉為茂才(三國群英傳1中,黃巾之亂劇本,王朗在陶謙帳下),193年被漢獻帝任命為會稽太守。到任後的王朗治理會稽有方,得到當地民眾的愛戴。

    196年,孫策席捲江東,兵發會稽。演義中,王朗還和孫策大將太史慈單挑數回合不分勝負(沒錯,就是日後的王司徒)。歷史中,王朗被孫策擊敗,孫策曾勸說王朗投降,但被拒絕。後被曹操徵召,王朗幾經輾轉,歷時數年,到達了中原地區。投靠曹操後,王朗主要負責司法工作,主張從輕判罰。

    曹操死後,王朗大力擁護曹丕篡漢。魏國建立後,王朗被任命為司空。曹睿繼位後,王朗被任命為司徒,位及三公,威望極高。被任命為司徒,王朗並沒有隨軍出征和諸葛亮打過照面。而是給諸葛亮寫過一封勸降信,但被諸葛亮嚴正駁斥,也並無說王司徒“厚顏無恥”。

    王肅是曹魏重臣,也是司馬氏的親信。王肅的女兒王元姬,嫁給了司馬昭,生下了司馬炎。所以,王肅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姥爺,王朗是司馬炎的姥姥爺,這關係,不一般吧。

    學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在講到西晉士族腐化攀比風氣的時候,提到過幾個典型人物,一個是王愷,一個是石崇,這兩人相互鬥富,窮奢極欲。這個王愷是王肅的兒子,石崇是石苞的兒子。

    所以,王朗這家族可是魏晉時期真正的“貴族”,是皇親國戚。當然,說王朗“厚顏無恥”不甚恰當,但說王朗的孫子、司馬炎的舅舅王愷“厚顏無恥”倒是十分貼切。

  • 5 # qzuser

    王朗的暮年,其實是安定的,在他臨終前的那一年,他還對當時的皇帝曹睿進諫,不讓他大肆營造宮室,魏國對他絲毫沒有反感,反而在他去世後,將他配享於曹操的廟宇。這樣的人,絕對不是個“厚顏無恥之徒”!

  • 6 # 品味老劇

    王朗,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魏國的重臣,經學大家,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等經典。

    王朗年輕的時候拜太尉楊賜為師,後楊賜去世,王朗為其服喪,後被舉為孝廉,乃後被陶謙舉為茂才。後又被漢獻帝任命為會稽太守。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市長,不同的是當時的太守有兵權。

    王朗在會稽的這幾年的時間,獲得了百姓的好評和擁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當地人祭祀秦始皇,而王朗認為秦始皇無德,不配獲得當地人祭祀,並加以取締。可見,王朗是一個以民為主的好官。

    後來孫堅之子孫策,攻打會稽,王朗率城中百姓堅守城池,最後被攻破,被迫投降。孫策也是愛才之人,派張昭為其效命,被王朗拒絕。

    有一次曹操問王朗,孫策是什麼樣的人,王朗直言道:孫策勇冠一世,張昭是民之望,周瑜江東之傑,孫策在吳地早晚要成大事,非比尋常

    從上述情況來看,王朗並非是什麼厚顏無恥之人,這只是作者羅貫中在提高諸葛亮,詆譭人家王朗。

    王朗對待老師能為其服喪,為之孝也;身為高官對待百姓,為之誠也;危難之時百姓助他守城,為之敬也;被曹操詢問,直言相告,不背後說人壞話,為之正直也。

  • 7 # 漫卷詩書

    王朗(?-228年11月),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郯(今山東臨沂市郯城西北)人。漢末至曹魏時期重臣、經學家。

    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楊賜去世,王朗棄官為其服喪。後來,王朗被舉孝廉,但未赴命。徐州刺史陶謙又舉其為茂才,拜治中從事。遷任會稽太守,任內獲百姓愛戴。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攻會稽,王朗舉兵抵抗,為孫策所敗。王朗在逃亡失敗後投降,孫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 後為曹操所徵,因戰亂輾轉數年後才抵達許都,被拜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建立,王朗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職。

    曹丕繼王位,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受禪建魏後,王朗改任司空,又進封樂平鄉侯。曹叡繼位後,代華歆為司徒,進封“蘭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成”。

    子王肅,其孫女王元姬,嫁於晉王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齊獻王司馬攸。

    王朗學識淵博,與其子王肅都為經學大家。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有文集三十四卷。

  • 8 # 盧茂林198

    歷史上的王朗,本名王嚴,字景興,今山東郯城西北人,漢末三國經學家,曹魏初期重臣。早年的王朗以才華橫溢、知識淵博而聞名。

    王朗剛開始跟隨太尉楊賜,楊賜去世便棄官。後陶謙舉薦出任會稽太守,其任內深得百姓愛戴和擁護。孫策進攻會稽時王朗全力抵抗,但被其所敗而投降,孫策也很敬重王朗。後跟隨曹操,被曹家三代敬重、賞識,對曹魏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貢獻卓越。同在曹營的陳壽評價“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

    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時,王朗已是76歲高齡,與曹真等迎戰諸葛亮。與諸葛亮舌戰,不及諸葛亮而一時氣血攻心摔死馬下,史稱‘武鄉侯罵死王朗’。

    據《三國志》記載王朗是病死的;在《資治通鑑》裡也說此戰大半年後王朗才死的,所以王朗被諸葛亮罵死一說是不成立的。

    在《三國志.許靖傳》記載,王朗和蜀臣許靖是舊交,多次勸其投曹魏陣營,許靖沒有理會。后王朗對諸葛亮發動輿論進攻,遭到諸葛亮的嚴厲反擊斥責,這可能是歷史上兩人的真正交手。

  • 9 # 管窺歷史

    我來用影片回答一下吧,真實的司徒王朗和電視劇裡面的截然不同,有哪些不同呢?請認真看我的影片,第一次做影片有點緊張,大家將就著看吧!

  • 10 # 小小嬴政

    正在高鐵上,看到這個問題,就回答一下吧。

    諸葛亮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短短一席話,將一個活生生的人說的猝死,這一段也是堪稱經典。

    曹魏與蜀漢對壘,曹真與王朗、郭淮共議退兵之策。王朗說:“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一席話,管教諸葛亮一行人拱手而降,不戰自退”。

    兩軍相迎,列陣於祁山之前。諸葛亮看見魏軍陣前三個麾蓋,上面寫著:中央白髯老者,乃軍師司徒王朗。王朗講話了:“久聞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之後,王朗又說了一大堆,最後還勸諸葛亮:“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拜相封侯之位”。

    諸葛亮聽後,大笑一聲,說道:“吾以為漢朝元老,必有高論,竟出如此鄙言,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世,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故反助曹賊,圖謀漢室。罪惡深重,天下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王朗聽諸葛亮說完,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

    諸葛亮真能把王朗罵死嗎?從醫學的角度看,這完全有可能。

    王朗是“漢朝大老元臣”,後又任司徒,屬於“三公”之列,一生高官厚祿,飲食自然也是膏梁厚味,也就是現在講的高動物脂肪,高膽固醇,這恰恰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條件。當時王朗七十多歲,估計冠狀動脈硬化和腦動脈硬化程度不輕,為猝死埋下禍根。此刻的你可能笑出了槓鈴般的笑聲,對,沒錯,其實,諸葛亮罵死王朗只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片段,真實的歷史肯定不是這樣。

    王朗這個人,有才華,通經典,倡節儉,性慷慨,恤民情,幹實事,是能夠造福一方的好官。

    《三國演義》中塑造的很多英雄形象,坦白的說,個人都不太喜歡,比如愛哭的劉備,小肚雞腸的周瑜,半人半妖的諸葛亮,還有這個最重要“皓首匹夫,蒼髯老賊”的王朗王司徒。

    簡單的說,王朗在歷史上是個純潔的好人。

  • 11 # 師明禮

    先說歷史上的王朗,再說為什麼羅貫中要黑王朗。

    史書上的王朗。

    王朗,生年不詳,死於228年。按理說,諸葛亮死於234年,諸葛亮是有機會罵王朗的。可惜的是,王朗是個文官,並未和蜀國有過正面戰爭的機會,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二次北伐,罵死王朗,其實那個時候王朗已經死了,兩個人是沒機會碰面的。

    王朗,按當時的標準看,是個人生贏家。

    ①出身名門士族,博學儒雅。

    王朗早年,任會稽太守,孫策討伐他,被孫策捉住,孫策見他為人儒雅,就把他給放了。後來曹操徵王朗做官,問王朗,孫策這個人咋樣?王朗說,孫策周瑜都是英雄豪傑,將來能成大事,不是雞鳴狗盜之輩。可見此人還是很有見識的。

    孫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為漢吏,宜保城邑,遂舉兵與策戰,敗績,浮海至東冶。策又追擊,大破之。朗乃詣策。策以朗儒雅,詰讓而不害。雖流移窮困,朝不謀夕,而收恤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著。(《三國志》)太祖問曰:"孫策何以得至此邪?"朗曰:"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張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謀而有成,所規不細,終為天下大賊,非徒狗盜而已。"(裴松之注《三國志》)

    ②曹操時期,王朗以治獄出名。他主張寬刑輕刑。

    及文帝踐阼,改為司空,進封樂平鄉侯。(《三國志》)明帝即位,進封蘭陵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二百戶。。。。。。轉為司徒。(《三國志》)

    ④王朗總評。

    王朗出身士族大家,也是經學大家,先後在漢和曹魏為官,位列三公,他的兒子王肅也是著名的經學大家,王朗最後病死,死後配享曹操太廟,在三國那個年代,過得算是比較安穩幸福的人生了。

    朗高才博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自婚姻中表禮贄無所受。常譏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窮賤,故用財以周急為先。(裴松之注引《魏書》)為什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要黑王朗呢?

    王朗在《三國演義》裡被黑慘了,直到今天的電視劇裡,那句諸葛亮的“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更是讓王朗聞名於二次元鬼畜界。

    那麼,為啥王朗在《三國演義》裡被黑的這麼慘呢?

    ①王朗和諸葛亮是老鄉,可能這是最初羅貫中把他倆聯絡在一起的原因。

    王朗,是東海郯人,在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

    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也在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

    兩個人算是老鄉了,比較容易聯絡起來,想象一下,諸葛亮和王朗用山東方言對罵,是什麼場景?絕對精彩(諸葛亮祖居琅琊,不知道會不會山東話)。

    王朗,字景興,東海郯人也。以通經,拜郎中,除甾丘長。(《三國志》)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三國志》)

    ②王朗的一生,和漢,魏,晉都有關係。

    我們都知道,羅貫中是鐵桿劉備粉,諸葛亮粉,在《三國演義》裡是尊劉罵曹的,所以和曹操有關的人,被拿來黑一下很正常。

    再看王朗,本是漢臣,卻為曹操做事,先後侍奉過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主,而且位高權重,正是拿來黑一下的絕佳人選。

    最妙的是,王朗的孫女王元姬,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的老婆,她生了司馬炎,司馬炎後來奪了魏國的帝位,建立了晉朝。

    文明王皇后,諱元姬,東海郯人也。父肅(王肅即王朗之子),魏中領軍、蘭陵侯。(《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

    所以,這個王朗,在羅貫中眼裡,真的不是啥好人,你看吧,做著漢朝的官,又去為篡漢的魏國賣命,孫女婿司馬炎又篡位,本人不是好東西,後代更不是好東西了,我不黑你王朗,還能去黑誰?

    雖然諸葛亮罵死王朗是文學虛構,但是在文學史上評價很高,也被改編成多種戲曲戲劇,可憐的王朗老爺子,平白無故的一遍又一遍的被罵的體無完膚。

  • 12 # 歷史簡單說

    三國演義,諸葛亮罵死王朗,確實是一個很經典的橋段,但歷史上當然不可能這樣的,不過比較湊巧的是,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罵死王朗是在第二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而王朗也是死於公元228年,可能羅貫中看到了這個時間上的巧合。

    王朗是東海郯人,他的兒子叫王肅,兩個人都是經學大師,王朗的孫女,王肅的女兒叫王元姬,是司馬昭的妻子,司馬炎與司馬攸的親生母親。

    王朗師從太尉楊賜,因為精通經學,出任菑丘縣長。公元193年,漢獻帝在李傕郭汜手裡,王朗是徐州治中從事,當時的徐州刺史正是陶謙,王朗就和徐州別駕趙昱跟陶謙建議派人送東西給漢獻帝,陶謙答應了,就讓趙昱去辦這個事情。

    漢獻帝看到趙昱帶著東西來了,很是高興,畢竟在李傕郭汜那裡,日子也不過好,漢獻帝就升陶謙為徐州牧,任命王朗為會稽太守。

    王朗就到會稽去,看到那邊的人竟然把秦始皇與夏禹放在一起祭祀,他認為得秦始皇無德,根本不值得讓後人去祭祀,王朗在會稽的這四年,還是比較深得民心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術部將孫策率軍攻打會稽,會稽功曹虞翻建議王朗退守,以避鋒芒,王朗不肯,堅決要死守城池,最後被孫策所擊敗,王朗想逃到交州,但還是被孫策抓了,孫策十分敬重王朗,並沒有加害於他,而是派張昭勸降,王朗給拒絕了。

    後來,王朗應曹操的徵召,前往許都,擔任諫議大夫。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王,王朗擔任魏郡太守。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繼魏王,王朗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不久後,曹丕稱帝,御史大夫改司空,王朗進封樂平鄉侯。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睿繼位,王朗進封蘭陵侯,任司徒。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王朗病逝,諡號成侯。公元243年,王朗配享曹操廟庭。

  • 13 # 看遍山川

    司徒王朗倒真的沒有被諸葛亮罵死,如果他老人家知道一千多年以後有個叫羅貫中的把他寫成那樣非氣得七竅生煙從棺材板裡爬出來和小羅打場筆墨官司。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同立場會有不同評述,羅貫中出於尊劉貶曹的立場,故意安排屬於曹魏集團的王朗和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兩軍陣前會面,讓諸葛亮慷慨激昂地痛斥王朗一番,罵死這個在小說裡諸葛亮口口聲聲的魏國漢賊。

    《三國志~王朗傳》,《資治通鑑》裡都記載王朗死於太和二年冬,即228年冬,按小說講諸葛亮此次出祁山是227年,史實上是蜀建興六年春,即228年春。《三國志~曹真傳》裡記載當時魏明帝派曹真,張郃出兵,沒有小說裡所說的郭淮和王朗。時間,人物,事由都對不上號,何來罵死王朗。

    再來看看王朗的履歷,此公早年是陶謙部下,任會稽太守,孫策平江東,他戰敗投降,後又被曹操招入,從此在曹操集團做官,經歷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官至司徒,死後封蘭陵成侯。

    王朗治學有成,精通典籍,著作很多,為《易》,《春秋》,《孝經》等經史作注,堪稱學問大家。政治上主張寬刑仁政,軍事上反對窮兵黷武。平時為人正真儒雅,清平拒賄。《三國志》對他評價還是比較高的,有專門列傳,把他和名相鍾繇,華歆編在一起。

    公認的“一時之俊偉”怎麼會被羅貫中這樣貶損呢。細究起來,諸葛亮沒有當面罵過王朗,確在書信上罵過他。當初劉備剛去世,魏國這幫老夫子感到這是勸降蜀國的好機會,王朗,華歆,陳群等給諸葛亮寫信,裡面當然亂彈一番天命時勢,是文人想憑三寸不爛之舌擺平天下,當然是各為其主了。

    這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可是好惹的,他寫了一篇《正議》的文章,對王朗之流的無恥勸降嚴厲加以駁斥,諸葛亮丞相以蜀漢為正統,以魏為偽帝,引經據典,博古論今批得這幫文吏體無完膚,挫敗了王朗等人的政治攻勢。

    相信羅貫中受這次筆墨大戰的啟發,讓諸葛丞相第一次出祁山伐魏時遇見王朗,在兩軍陣前擲地有聲得講出那番滔滔巨言,讓王朗無地自容,才出現了小說裡的那一幕。

    這一段慷慨激昂的陳詞與其說是諸葛亮對王朗的口舌罵戰,更準確地講是羅貫中在這裡安排諸葛亮於初出祁山之際對曹魏的宣戰檄文,奠定了北伐中原的正義性,寫得既精彩又有必要,只不過可憐王朗被抓了個代表而已。

  • 14 # 鴻觀大歷史

    大家好,我是寫的了文章,獲得過大獎,走遍五湖四海,閱盡萬卷書海的小朱是也。

    王朗被諸葛亮罵為厚顏無恥之人,這只是小說家的演繹,歷史上確無其事。

    王朗,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郯人,也就是今山東郯城西北,他是漢末三國時期曹魏的重臣,也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他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了郎中,楊賜去世後他尊師重道,棄官服喪,期滿後,舉孝廉不應,徐州刺史陶謙見其賢才,舉其為茂才,拜為治中從事,後來遷為會稽太守,在任四年期間,獲得百姓愛戴。孫策攻會稽的時候,王朗被他所敗,走投無路就投降了,孫策敬重王朗為人而未加害,後被曹操見其賢才,便欲徵用,可是他幾番推脫才答應,後任魏國軍祭酒領魏郡太守,又任大理、少府、奉常、等職。曹丕繼位後,遷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拜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不久曹丕建立魏朝,改御史大夫為司空,王朗進爵樂平鄉侯。魏明帝即位,遷司徒,進封蘭陵侯。太和二年(228)去世,諡成侯。

    王朗學富五車,著有《周易傳》、《孝經傳》、《春秋傳》、《孝經傳》、等,還撰有三十四卷《集》

    王朗博學多聞,對儒家經典進行校注,頗有名氣。後來以王朗所作的《周易傳》作為學習《易》學的人必須考核的內容。

    後世把他註解裡的思想稱為“王學”。王朗之子王肅便是”王學“的代表人物。王肅所注《詩》、《尚書》、《論語》、《左傳》等,在晉代列於學官,立有博士。今失傳。因王肅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外祖,故借朝廷支援而盛行,一度壓倒“鄭學”,”王學“在東晉後逐漸衰亡。

  • 15 # 指動濟南

    說起《三國演義》來,很多人會記得“武鄉侯罵死王朗”的情節。近日,有網友提問:

    諸葛亮口中的“厚顏無恥之人”王朗,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他真是被諸葛亮罵死於陣前嗎?

    1、王朗為漢末經學大家

    據《三國志》記載,王朗為東海郡人,通曉經書,先是被任命為郎中,後升職為菑長,因辭官為老師、太尉楊賜守喪,舉孝廉,被徐州刺史陶謙推舉為秀才,後擔任會稽太守。孫策平定江南時,王朗戰敗投靠孫策。因被認為是儒雅之士,孫策釋放了他。

    王朗流浪了一段時間,曹操慕名上書後徵召入朝。王朗從曲阿輾轉數年才入朝,被任命為諫議大夫。曹丕稱帝后下詔推舉君子,王朗因推薦楊彪有功,辭官後又被勸說重新出山做官。

    史載,王朗治學有方,頗受文人所敬仰,並屢有諫言,得到漢獻帝、魏文帝曹丕的信任,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等文集。

    2、勸曹丕施政文武兼施

    史書記載,曹丕曾問王朗等人,如何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天下?王朗回答:施政者德高望重,施仁政、做好事,百姓會感念其恩,就不忍騙他;施政者能夠明察秋毫,官吏們也不敢騙他;施政者依法從事,百姓怕犯法也不敢騙他。

    王朗說,上述3種情況效果相同,出發點卻不相同。要求下屬忠心,但盡忠不是單向的,施政者不義,下屬不會忠心。反之,下屬會感恩,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施以仁愛、道德,人們會有教養,即便違法也容易改正”,這就是文治。

    王朗說,如果靠明察秋毫、嚴刑重法,人們過日子提心吊膽,或者尋找法律漏洞作惡,甚至逃脫法律制裁,自以為高明還不知恥,這就是孔子說的“靠法令治家,用刑罰治民,會導致做壞事的人想辦法逃脫制裁並不以為恥”。所以,施政者要權衡利弊,把握好平衡。

    3、諸葛亮曾隔空痛罵王朗

    在歷史上,諸葛亮曾隔空痛罵王朗。劉備死後,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人寫書信給諸葛亮,稱魏國取代漢室江山是順理成章的,蜀國應該向魏國稱臣。自然,諸葛亮不會答應

    並大罵王朗。大意如下:

    過去,西楚霸王項羽對民不施仁德,力量再強大,再有帝王威勢,最終身敗名裂,被漢室取代。如今魏國不吸取教訓,效仿項羽,即使曹操有幸不死,其後代也必然滅亡。你們這些傢伙,如同蘇秦、張儀一樣憑三寸爛舌,顛倒是非,顛倒是非,詆譭聖君,枉費心力,這也會被君子所不齒。《軍志》說:“如果萬名戰士,以必死決心面對一切,就可以天下無敵。想當年軒轅皇帝率數萬勇士,擊敗四位帝王,一統天下。何況蜀國有幾十萬勇士在替天行道,你們這些有罪之人怎麼能是我們的對手?

    也許,是這段歷史,是諸葛亮的這番話語,啟發了羅貫中的靈感,在《三國演義》中演繹了一出“武鄉侯罵死王朗”。

    4、王朗是不是被罵死的

    王朗顯然不是被罵死的,而是病死。但是羅貫中為何非要說是被罵死的呢?這是因為王朗的品行被認為有問題:

    ——為漢室守衛會稽戰敗,投降孫策;透過曹操舉薦入朝,不事忠君,投靠魏國官至大理;曹丕時升任御史大夫、安陵亭侯;曹魏廢漢升任司空、樂平鄉侯;曹睿繼位晉升為司徒、蘭陵侯。

    明為漢臣,實為魏臣;不忠漢室,卻忠魏國——這樣的經歷被後人所詬病,這也是羅貫中要寫他被罵死的主要原因。透過諸葛亮“厚顏無恥之人”評價,也抨擊了歷代毫不立場和氣節、一心只為求官保官的“牆頭草”式人物。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王朗被諸葛亮罵死也不冤枉。

  • 16 # 泊圖泊途

    王朗被諸葛亮稱為“斷脊之犬”在兩軍陣前“狺狺狂吠”,王朗是斷了脊背的狗,在兩軍陣前亂叫。我覺得這話罵得要比厚顏無恥更狠。《三國演義》原文中沒有“厚顏無恥”這句臺詞,據說這是唐國強老師臨陣發揮,自己加的臺詞,沒想到卻成了經典。

    (圖片來自題主,《三國演義》王朗劇照,經典中的經典)

    那到底是哪句話噴死了王朗?“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這句話才是噴死王朗的“罪魁禍首”。

    (《三國演義》中的王朗)

    不過王朗實在是被黑慘了,他根本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的,二人是否見過面都是個問題。

    王朗是所處時期著名的經學家,一生著有《易》、《春秋》、《孝經》、《周官》傳都流傳於世,堪稱當時的大才,深得文人敬佩。

    不光是文人,連武將都不忍心加害他。

    (唐國強老師飾演的諸葛亮)

    還年輕的時候,王朗出任會稽時,孫策前來進攻,有人勸他避其鋒芒,王朗不聽,最終大敗,孫策看他有才能,不想加害,派張昭勸他歸順,王朗不聽。

    後來王朗到曹魏效力。在吳、蜀夷陵之戰中,勸曹丕坐山觀虎鬥,而不用著急用兵,曹丕聽從。曹丕曾夜遊晚歸,王朗勸諫曹丕,曹丕也聽從了。

    魏明帝時期,任司徒,曾勸曹叡不要太過奢靡。

    由此可以看護,王朗是個極大的曹魏忠臣,而且舉動不僅為國家,也為百姓,是個很有能力的人,根本不可能被諸葛亮噴死。

  • 17 # 朝文社

    歷史上的王朗本就是三國時期的名士,但我們現在對他的瞭解卻大多來自《三國演義》中的經典片段——“武鄉侯罵死王朗 ”。經過藝術加工後的人物形象畢竟與史有別,但放在王朗身上就不僅僅是“有別”那麼簡單了。首先,王朗絕非“厚顏無恥”之人,而是德高望重的經學名士。其次,王朗也不是被孔明罵死的,而是病死的,其死後還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廟庭。

    一、半生肝膽

    王朗,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北)人,從小便通曉經籍,屬於少年有成。靈帝時因通經被舉為郎中,初任菑丘縣長。但沒過多久,因為老師楊賜去世,王朗便去官服喪。後來應陶謙察舉茂才,為治中從事。漢獻帝時,又任會稽太守,他在任期間使會稽郡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並獲得了當地百姓的愛戴。

    建安元年,孫策渡江而來準備攻打會稽郡。戰前,功曹虞翻勸王朗逃走,王朗卻說:“朗自以身為漢吏,宜保城邑。”此時的王朗絕非諸葛亮口中的“諂諛之人”。但一番拼死抵抗後,王朗所守的會稽郡還是毫無懸念地被孫策攻了下來。會稽失守後,王朗投降了。無論當時王朗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投降,會稽失守無疑成為王朗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二、轉投曹氏

    自從會稽失守後,明哲保身就成了王朗的處世立場。但當時的王朗並非氣節全無之人,面對孫策的徵召王朗還是拒不肯從。隨後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轉變,漢室逐漸失勢,曹氏父子掌權。王朗的政治立場也發生了變化,他開始積極投入到漢魏禪代的權術鬥爭之中,並曾上書勸曹操稱魏公。

    此後也並沒有和楊彪、孔融、荀彧等人一起反抗曹魏政權,而是與華歆等人一起勸說曹操接受魏王的稱號,並建立魏國。隨著曹氏父子的器重與尊崇,王朗更加忠於曹魏政權並開始一心一意地輔佐曹魏三公。他在任期間多有建樹,還屢次上書勸諫帝王要勤於政事、減輕刑獄。

    三、名士大儒

    王朗轉而支援曹氏政權或許是為了明哲保身,或許只是政權思想觀念的轉換,但他畢竟曾經拋棄了他所忠於的漢室政權。可無論是在學術造詣上還是在政事治理上,王朗都有其獨特的功績,故而後世對他的評價也多以崇揚為多。

    拋開政治立場的問題,王朗確實是一個學識淵博且有真才實幹的名士。王朗博學多識,從小便熟讀經籍,由他所作的《周易傳》在曹魏時被官方拿來作為習《易》學的人必須考核的內容。後世人還把他註解中的思想稱為“王學”。王沈評價他說:“朗高才博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稱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參考資料:《三國志》、《淺析王朗政治立場的轉變》、《王朗與建安儒士》、《論王朗》

  • 18 # 老農民嘮三農

    古代不缺能掐會算的風水先生,但是忽悠人能把自己忽悠成皇帝的風水先生,估計還真的只有我們今天故事中的這位了。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風水先生不僅會忽悠人,而且一句話就把別人忽悠的開始擁立他為帝,甚至就連當時最強的割據勢力也紛紛歸降於他,此人就是王朗。

    說起王朗,我們還要先說到劉秀和劉林。王莽不行了之後,劉玄稱帝,史稱更始帝,劉秀是他手下的大將。後來劉秀到河北安撫百姓,這劉林當時就在河北,而且還頗有實力。劉林此人本來地位很高,是漢朝趙繆王的兒子,但是由於趙繆王肆意殺人,被削去了王爵,於是他兒子也跟著倒了黴。劉林一直都想闖出一番名堂來,當時他看劉秀來到河北,就想著這是自己的好機會。對於當時掌權的劉氏一黨來說,赤眉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於是劉林找到了劉秀,說了四個字。

    這四個字就是"赤眉可破",劉秀見劉林上來說的就是這麼正經的話題,而且說破赤眉的百萬雄兵說的如此輕鬆,他以為劉林是一位足智多謀的高人,就請劉林繼續說下去。劉林這時候又說,因為赤眉是在黃河東岸地區,只要黃河決堤的話,我們不用費一兵一卒,就可以滅了赤眉。劉秀一聽,覺得此人甚是歹毒,黃河決堤的話,遭殃的不止是赤眉軍,還有所有下游的百姓,於是就向劉林請了出去。被請出去的劉林很不忿兒,覺得劉秀太沒有魄力了。這時候突然有人登門拜訪,此人就是王朗。王朗平時就是一個善於占卜的術士,這劉林平時也喜歡研究星相之術,於是兩個人就開始嘮嗑。等熟絡了之後,王朗才說明自己的來意。

    王朗說自己是漢成帝的兒子,還說河北正好有天子之氣。漢成帝,大家都知道,史書上記載他並沒有兒子。但是也有不少人猜測,說是當年趙飛燕二姐妹為了爭寵,把成帝的兒子都害死了,但是也有皇子逃過一劫,流落到了人間。這樣捕風捉影的事情,也沒法證實,王朗此時說出自己是這種身份,一時間還真辨不清真偽,忽悠的劉林是一愣一愣的。劉林覺得劉秀不重視自己,乾脆直接王朗吧,於是兩人就決定搞出一番大事來。

    結果王朗在劉林、張參等一些有勢利的人支援下開始稱帝了,史稱趙漢帝。他稱帝之後,立馬就封了劉林為丞相。這皇位之所以旁落,就是因為那幾個正宗的漢朝皇帝沒有兒子,如果漢成帝真的有兒子的話,那其他人肯定是排不上號的。再加上當時王朗招攬人才,許以特別豐厚的待遇,所以很多人馬不停蹄的趕過來歸降於他,甚至還有不少人原來和劉秀是一夥的。劉秀沒想到,自己去河北巡視了一趟,還巡視出了一個皇帝來,不過劉秀此人也比較樂觀,他覺得自己正好借這個機會,看看身邊到底哪些人可堪重用。而那句名言"疾風知勁草"也是劉秀在此時留下的。

  • 19 # 孤143392851

    我記得以前,文言文裡有一篇華歆王朗的的一個故事。華歆和王朗是盆友一天他們一起坐船過河,本來船就小,坐兩人也是很擠了,這是突然跑來了一個人,問他們能一起坐船過去麼?王朗不假思索的就答應了,然後就讓他上船了。沒有想到後面有人追過來了,這時候王朗不答應了,但是華歆去說,你答應了別人的怎麼會出爾反爾呢?兩個人從此以後關係沒怎麼好了。但是這是一個故事,說明王朗是一個答應別人但是又做不到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是大多數人,而且王朗也不是像三國演義那樣被罵死的,而是壽終正寢的。在魏國也是士大夫的大官,榮華富貴。

  • 20 # 燕過紫禁城

    三國演義中的王朗

    《三國演義》作為文藝作品,最核心的要旨便是突出劉備陣營,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其中,諸葛亮罵死王朗,便是“神化”諸葛亮“智慧之神”形象的眾多虛構情節中的一例。

    關於這段精彩的罵戰,相關材料很多,在此不再贅述。一言以蔽之,就是諸葛亮在兩軍陣前,施展三寸不爛之舌,將王朗活活氣死。

    歷史上的王朗

    經《三國演義》“罵戰”的刻畫,不僅諸葛亮的絕世口才躍然紙上,王朗平庸、無恥、膽怯、尸位素餐的形象也被精彩地呈現出來。

    然而,歷史並非如此。

    王朗,原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郡人。他早年師從東漢太尉楊賜,後被陶謙舉為茂才。陶謙擔任徐州牧後,王朗也被東漢朝廷任命為會稽太守。他在任上四年勵精圖治,受到所轄地百姓的愛戴。

    公元196年,孫策進攻會稽,王朗不採納自己的幕僚虞翻(虞翻後來成為孫吳重臣)躲避的建議,決意堅守,並多次擊退孫策的進攻。然而最終兵敗,投降孫策,但並不為孫策效命。

    後來,王朗接受了東漢丞相曹操的徵召,輾轉多年到達許昌,先後擔任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等職,以諫言寬政、善理政務、治獄寬仁而聞名。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王朗多次建言獻策,匡扶君主。曹睿即位後,王朗升為司徒。

    公元228年,王朗病逝,諡號“成”。

    評價

    王朗是曹魏重臣,為曹魏政權的建立、鞏固做出了很大貢獻。他與鍾繇、華歆並稱曹魏三公;同時,王朗還是當時很有影響的儒學家,他對儒學經典的解釋註解,並後人稱為“王學”。

    王朗德才兼備,史書中有不少關於他為人寬厚好賢的故事。時人對王朗的品德、才華評價也都很高,例如: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王朗“文博富贍,一時之俊偉”;曹丕稱他和華歆、鍾繇“一代之偉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朗的孫女是西晉開國君主司馬炎的生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野圭吾到底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