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又壯的爸爸

    滿清對蒙古,那是遊牧民族對遊牧民族,一邊拉一邊打,採取和親冊封等政策,說到底,有點類似和蒙古結姻親共享富貴的意思。明朝不一樣,元朝剛滅亡的時候,仗著蒙古人留下的馬匹,還是很厲害的,但是過了幾代以後,馬種開始退化,農耕民族的弱點開始顯現出來。在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有壓倒性優勢,這也是為什麼進攻中原的都是遊牧民族。其他民族,比如緬甸吐蕃,雖然也有強大的時候,但是很少有能力進攻中原,畢竟靠兩條腿去長途奔襲、攻城略地,跟騎兵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 2 # Tyra1154030620

    不知道你所說的蒙古問題是具體哪一個。但是簡單來說,滿族人心眼真的超細、超多。讓人震驚。是那種有遠見、無聲向、太致命的那種心眼。而蒙古族由於戰爭和佛教,優越的基因慢慢消失,留下的大多是老實人,沒有及時察覺並果斷制止。只是試論。請理智評判。

  • 3 # z山海

    清朝對蒙古族採用又打又拉,“大棒加胡蘿蔔”,戰爭征服+懷柔政策而為己用,《孫子兵法》中“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謀略,高招!

    一、清代對蒙古族採用的懷柔政策之一,一改前朝單純訴諸戰爭使用武力征服的作法,改為戰爭征服+懷柔政策,把與蒙古族關係建成可靠盟友關係,並且設立“蒙古八旗”,同為清軍主力,地位遠遠高於“漢軍八旗”之上。

    “蒙古八旗”,除與“滿洲八旗”共同進攻那個一直打壓蒙古族的明王朝外,忠誠的衛護北疆,那蒙古族就是自己人啦,可見盟友關係“鋼鋼”的!

    二、滿蒙聯姻,滿清採用滿清皇室與蒙古貴族王公,世代通婚聯姻300餘年,永為親家。

    親家,骨肉血脈相連,那滿清皇帝與蒙古族貴族王公的關係,不是岳父,就是女婿,或者姐夫、妹夫,有話好好說,有事好商量,有了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利益共同均沾,還打什麼仗呀!

    三、史稱“明修城,清修廟”,大清帝國,汲取歷史經驗,採用兵法中的上上“攻心為上”的戰略,對塞外蒙古等“馬背民族”,採用尊重宗教信仰等攻心戰術,在京城、政治活動中心承德等處,針對“馬背民族”的宗教信仰,修建聯絡“馬背民族”宗教信仰的藏傳佛教嗽嘛教等寺廟建築四十餘座,北京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尤以承德外八廟為代表。

    承德外八廟的典型建築普陀宗乘之廟,號稱小布達拉宮

    北京嗽嘛教建築雍和宮

    你說,都說,清王朝昏庸,採用懷柔政策,拉攏利用蒙古族為可靠盟友,這一招還是很明智的高招吧!

    僅供參考。

  • 4 # 開門見山411

    因為女真跟蒙元都被漢族政權打擊過。。。。或者女真和蒙元能在心裡上結成同盟。再加上後金裡有漢族的奸人,幫著後金忽悠,也打,也和,所以就相對較好的解決問題了。

    還有一點,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女真跟蒙古是同根同源的,都是一個族的。

  • 5 # HuiNanHistory

    根據著名歷史學家Peter Perdue的研究,相比於明朝面對蒙古時的被動,清朝主要存在四個優勢。這四個優勢最終成為清朝解決蒙古問題的原因。

    首先,清朝崛起於內陸亞洲的東部邊緣,與蒙古人存在天然的文化親緣性。這種親緣性使清朝統治者可以超越儒家道統的束縛,採取更為有效的手段,將自身的權力延伸到長城線以外。

    譬如,清朝可以透過聯姻,與蒙古人建立穩定的關係,使其成為自己的盟友,攜手應對一切敵人。再有,蒙古人極度信仰藏傳佛教,清朝皇帝便投其所好,“興黃教所以安蒙古”,並將自己打扮為文殊菩薩的化身。這些處理蒙古問題時的策略,顯然都是明朝皇帝做不到的。

    第二,如果想要解決蒙古問題(譬如準噶爾),就必須要解決好糧餉軍需問題。17-18世紀清朝所處的時代,正是經濟高度發達、商業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時期,清朝軍隊可以在西北邊境的市場上取得他們需要的一切物資,這些物資很多都是來自內地的商販,從蘇州等地運來的物品。

    明朝的商業化程度在多數時間不如清朝(晚明才掀起商業化浪潮),因此難以解決軍需問題。

    第三,清朝擁有極高的行政效率,能夠第一時間作出決策。我們都知道,明朝的文官系統對皇帝決策的制約,這種內耗在不少情況下削弱了行政效率。

    清朝的情況並非如此。在中央層面有專門應對蒙古問題的理藩院、軍機處等機構,皇帝能夠迅速決策;清朝還擁有極其細密的資訊網路,邊境的敵情能透過奏摺迅速傳遞到皇帝手中。除此以外,清朝皇帝還透過自身的權威,積極地利用了耶穌會士們提供的知識,發展地圖、火器等軍事技術,為征服蒙古做準備。

    最後,遊牧政權的消亡,也受到當時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的地緣政治的影響。

    相較於明朝時期,清朝時情況最大的不同就是俄國勢力的崛起,17世紀以來俄羅斯人的南下使得蒙古被夾在清朝、俄國兩大帝國之間,蒙古人的生存空間被壓縮。隨後,由於《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的簽訂,清朝與俄國諾曼諾夫王朝的爭鬥告一段落,這意味著俄國不會插手清朝對蒙古的征服。

    總而言之,以上四個優勢是清朝能夠成功解決蒙古問題的根本原因,這是明朝所不具備的。

  • 6 # 澹奕

    清朝能夠輕易制服桀驁不馴的蒙古,主要還是依靠“軟刀子”。硬拼,冷兵器時代能夠戰勝蒙古的不多,不過硬的不行來軟的從背後下手,是清朝取勝的關鍵。

    滿清對蒙古的三大策略:第一,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第二,崇釋以制其生;第三,分封以制其力。清廷軟硬兼施,將蒙古化整為零,最終各個擊破。

    古代,結成聯盟最好的方式尤其貴族之間,就是聯姻。從努爾哈赤後金時代開始,滿蒙聯姻貫穿幾乎整個清朝歷史,清宮中蒙古后妃眾多而且地位顯赫,也有大量清朝公主、格格遠嫁蒙古。這種聯姻關係始終都沒有中斷過,清宮中,姓博爾濟吉特氏、巴林氏等后妃數不勝數。

    清朝宗室爵位制度中,有一整套專門對於蒙古王公貴族的分封制度。清朝對蒙古施行“盟旗制度”,將龐大的蒙古高原分割成很多個勢力區域,漠南蒙古臣服於清,漠北蒙古被分而治之。

    其實這就有點像當年漢朝對付諸侯國所用的“推恩令”,原本勢力雄厚的諸侯,最後被越分越小,彼此之間矛盾也越來越多,無法聯合成一個整體,最終無法威脅到清廷。

    而清朝對付蒙古用了一個以往朝代怎麼都沒想到的方法,那就是在蒙古大力推崇藏教。藏教在清朝影響力非常深遠,當時除了青藏高原的達賴、班禪兩位活佛,還有漠南蒙古的章嘉活佛與漠北喀爾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

    清朝在漠北漠南推崇藏教,大量蒙古家庭十個成年男性有半數以上要出家為僧,而僧侶是不能結婚生子,也不從事經濟活動生產的。另一方面,因為大量男勞動力缺失,蒙古女性只能代替從事男人的勞動。

    清朝統治蒙古兩百多年,蒙古人口銳減,根本無力對抗清廷。

  • 7 # 手機使用者56899324441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任何為朝執政者都不能忽視民族政策問題。改朝換代,不管誰當政了,都要重視這一問題,絕對能對其他民族有歧視或壓迫的行為。如這一問題解決不好,會讓當政者頭痛的。滿清本與蒙古是世仇,但他們與蒙古“民主"了,相互通婚,互不為仇,沒有"大民族主義“的毛病,各民族的人才都重用。除了皇家重親,基本一視同仁。

  • 8 # 王沫沫涵

    1,大明是漢族漢人建立的,有民族情愫,還有就是蒙元退居沙漠,你打他就跑,只有真正把他包圓把他打的元氣大傷他就乖了,這顯然有點費力,所以不好辦,大明的國策也在那放著呢,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而滿清呢本身就是少數民族,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對蒙元採取的是懷柔政策,只要蒙元不反抗,滿清就睜隻眼閉隻眼就過去了,兩族速來通婚,這樣滿清就能與蒙古各部和平相處。

    有不足之處請補充!!!

  • 9 # 歷史兵說

    從中國版圖擴張的歷史中,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規律的現象:那就是中國每一次版圖的擴張幾乎都是由少數民族完成的。自西漢以後,漢族就似乎失去了疆域的擴張性,這很可能與漢族的儒家思想統治有關。明朝時期,漢人的侵略性相對較小,也很少透過武力手段向少數民族開疆拓土,這一點和滿清這種遊牧民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歷史學界一直有:“明修長城清修廟”的學術論斷。明朝只是能趕跑蒙古人,但卻滅不掉蒙古。這就是漢族歷代王朝都無法擺脫和解決的北部邊患問題;哪怕漢族的實力比北方遊牧民族強大N倍,也一直無法解決。滿清本身就是遊牧民族,而且滿人在解決蒙古問題的時候,正趕上蒙古人各部幾乎都位於西亞、東亞和北亞的中間,成了四戰之地,並已經失去了軍事優勢。再加上,人家滿人很會玩弄蒙古人,同時,滿蒙是姻親的一家子,更何況滿族人一向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 10 # 牧漁子

    清朝能處理好蒙古問題,主要靠三大政策:滿蒙聯姻、宗教治蒙、分旗制度。

    明朝初年,朱元璋八次派擊伐北元,雖大大削弱了蒙古人的分裂,但始終無法控制或擊潰這個遊牧民族。明英宗時期,皇帝被俘,大明差點重蹈大宋的覆轍。但大清除了平叛葛爾丹和準格爾部,沒和蒙古人發生長久持續的戰爭。這其中和清朝的治蒙政策有很大關係。

    一、政治聯姻下,滿蒙一家親

    明朝是漢人推翻元朝,恢復漢人江山的朝代,所以對蒙古人存在仇恨心理,以前朝和親政策為恥。但清朝沒有這個包袱,努爾哈赤有一半嬪妃來自蒙古部族的王公貴族家庭,清朝皇家的格格嫁入蒙古各部的比比皆是。為了拉攏蒙古各部落,清朝從建立開始,一直堅持與蒙古人的聯姻政策。蒙古人在滿清時期的地位也和滿人無甚差別。這就形成了滿族和蒙古族人的上層社會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蒙古的各個部落看來,他們有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又有許多實權派人物,又是皇親國戚,而且受到了相當大的尊重和自治權。所以他們根本沒有反叛的必要。這種聯姻關係就像一條繩子牢牢的把滿蒙兩家的政治利益捆在一起。比如,傑出的女性政治家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

    二、利用了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的特點,將蒙古的人口數量控制在極低的水平。

    對藏傳佛教的推廣,使其成為蒙古人主要的宗教信仰。蒙古人原本信仰薩滿教,當十三世紀時,藏傳佛教逐步普及。在明朝中後期,作為藏傳佛教的黃教傳入蒙古地區,從此成為唯一的合法宗教。以前蒙古人作為遊牧民族,每個部落都可以馳騁在整個蒙古草原上,但清朝為了穩定這些蒙古人,大量為蒙古修建喇嘛廟,宗教的力量是無窮的,許多遊牧部落開始以喇嘛沒有為中心定居下來。朝廷支援蒙古人的每一個家庭只留一名男性傳宗接代,而其他的都去了喇嘛廟出家為僧,完成一生虔誠的修行。明末時期蒙古族有近千萬人,到了清朝末年,蒙古族的人口只剩兩百多萬。而同時期漢族人的人口已經翻了四到五倍。蒙古人人口數量直處於一個較低水平,這也是這個民族無法在直接對抗朝廷。

    三、清朝對蒙古人時時的分旗制度,將蒙古人分而治之。

    清朝時,蒙古的各個部落被分割成若干個旗,每個旗的執政官都由朝廷任命委派。各有各的地盤。然後,幾個旗組成一個盟,每隔一段時間各旗首領聚會一次,但各盟的盟主並不是一級管理機構的領袖,他只負責調節各旗之間的矛盾和糾紛。蒙古地區即使同一個部落也被分成了多個旗,差點又充分利用了各旗之間的矛盾,實現了相互制衡。

    清朝能夠處理好和蒙古族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吸取了元朝民族矛盾的教訓,另一方面和清朝合理的政策有很大關係。

  • 11 # 香茗史館

    為了應對蒙古,明朝的確花掉了太多精力,縱觀整個明朝,幾乎一直在和蒙古打打停停,糾纏不清。為了對付蒙古,明初洪武帝和永樂帝先後多次出兵北上,但收效甚微,到了後來便只能依託明長城和九邊重鎮嚴密防範。而到了清朝,朝廷與蒙古的關係卻處理的非常好,除了評定準噶爾之外,清廷幾乎沒有對蒙古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其實倒談不上清朝比明朝有多麼先進和聰明,這其實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明朝與蒙古乃是天然敵對態勢,清朝與蒙古則為天然友鄰

    明朝與蒙古的關係,從一開始就處在了敵對之中,大明畢竟是在推翻蒙古統治後建立的,自然而然便將其視為了敵寇,因此在大明建立之後,除了對已經投降的蒙古諸部採取籠絡之外,洪武帝和永樂帝都選擇了多次北伐,意圖徹底摧毀蒙古殘餘勢力,這種態勢至少在明初的百年之內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大明和北元乃是天生的敵人

    對於蒙古諸部來說,雖然他們元朝已經完蛋,且各部已經基本處於分裂態勢,但黃金家族的後裔和有為的蒙古貴族卻並沒有忘記祖先的榮耀,仍然想要恢復曾經的輝煌,虛弱時期自然蟄伏於草原,可一旦強大起來便有南下的趨勢,雙方自然也就一直處於水火不容的狀態。

    清朝則不同,尋求更多的入關機會和確保側方、後方安全,從皇太極時期開始便對蒙古採取積極拉攏的政策,且採取的方式便是和親,清朝皇帝的後宮嬪妃中便多有蒙古女子,而同樣多有滿清宗室女子嫁給蒙古貴族。雙方以和親為基礎,建立了較為友好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在之後的時期中,同樣得到了較好的貫徹。

    △入關之前清廷便已經和蒙古保持了友好關係

    同樣,蒙古方面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在庫圖克圖汗被清廷趕走並最終病逝,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獻傳國玉璽投降開始,蒙古黃金家族便徹底失去了對草原的統治,除了康熙時期的準噶爾部之外,其他蒙古對於恢復祖先榮耀已經無從談起,如此一來對清廷的敵視態度便也有所下降。

    根源上的敵視和友好,再加上明朝和清朝不同的民族政策,以及蒙古諸部的現實情況,這是造成明朝和蒙古天然敵視,而清朝和蒙古則天然友好的主要原因。

    對蒙古不同態度導致的結果

    這點基本上是上一條的延續,由於天然的敵對和友好,導致明朝和清朝對蒙古各部完全採取著不同的措施,明朝基本以打擊和防範為主,而清朝則以拉攏和鞏固為主。

    △明初曾對北元多次發動進攻

    由於明朝的單一民族政策,雖然北元黃金家族的統治已經瓦解,但卻始終將其視為異族,加上雙方一直以來的矛盾和衝突,不論是明初時期採取積極主動出擊、打擊摧毀為主的策略,還是明朝中期以後採取的嚴密防範策略,明朝和蒙古一直以來便視對方為敵人。即使後期雙方矛盾有所弱化,也開啟了一定層次的交流,但卻極為有限,明朝仍然延續著防範的策略。再加上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以及以農為主的治國方式,明廷也很難重燃向北、向遊牧為主的蒙古諸部擴張的動力,雙方的這種交流基本停留在藩屬國與宗主國的層次上,這種關係其實並不牢靠。

    △清朝皇帝則是蒙古各部的“天可汗”

    清廷則不同,由於一直以來的保持的良好關係,清廷對蒙古採取的措施則是以拉攏和鞏固為主,由於民族政策的不同,清廷基本將蒙古作為了自家後院,雙方的交流乃是上下級之間的交流,清朝的皇帝乃是蒙古的“天可汗”,如此一來便建立了相對鞏固的君臣關係。而清廷又透過為其設定“盟旗制度”,將蒙古各部固定在了一定的區域,沒有清朝皇帝的命令根本不允許隨意遷移,從而根本上杜絕了蒙古人寵信聚攏和發展的可能,而這種“盟旗制度”同樣使得蒙古諸部抵禦天災能力大大降低,遇到災年,蒙古人只能在飢寒交迫中等待清廷的救援,這使得蒙古各部更加依賴於清廷。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明清兩朝,縱觀中國歷史,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時期總是擴張最快、最大的時期,而漢人政權統治時期即使有所擴張,也極為有限。這便源於雙方治國方略和民族政策的不同。

    俄羅斯的東擴,導致蒙古周邊形勢複雜化

    1582年,哥薩克騎兵越過烏拉爾山,開始了在西伯利亞的瘋狂擴張;1600年,沙俄勢力到達貝加爾湖一帶,佔據了貝加爾湖北部和西部地區;1639年,沙俄到達鄂霍次克海,勢力抵達太平洋沿岸。可以說,俄羅斯的東擴徹底攪亂了草原上的格局,此後蒙古各部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的向北發展了,退路已經被完全堵住。

    △俄羅斯東擴使得蒙古問題複雜化

    而在準噶爾部發展起來之後,他們更是和沙俄沆瀣一氣,意圖從北部和西北部對大清施壓,在分裂西域的基礎上壓縮清廷的影響範圍。準噶爾東侵和沙俄的南下,使得喀爾喀蒙古各部危機重重,他們只能選擇歸順更加友好的清朝,“多倫會盟”後,喀爾喀便成為清朝的一部分。

    在清朝和沙俄先後簽訂《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之後,雙方基本劃定了東北和中部的邊界,雙方的爭奪重點開始集中於西域地區。此後,趁著準噶爾汗國內部爆發天災、民不聊生之際,乾隆迅速出兵徹底消滅準噶爾部,征服天山南北,將其統治區域徹底納入治下。

    △喀爾喀歸順、準噶爾被滅

    在明朝時期,蒙古的北方還沒有出現俄羅斯這樣的巨大威脅,他們的主要威脅仍然來自於南部的明朝,一旦不敵明廷,他們完全可以向北撤退,一直撤到明朝根本無法、無力打擊為止。而自從俄羅斯東擴之後,蒙古中部的喀爾喀部面對壓力只能選擇投靠更加友好的清廷,而西北的準噶爾部和沙俄之間也很難說究竟誰利用了誰,敵對的他們最終也被清廷所消滅。

  • 12 # 歷史長河中的魚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一直沒有停止對蒙古各部的征剿,大將徐達和常遇春也曾幾近打的蒙古人全軍覆沒,後來明成祖朱棣也曾五徵蒙古,但在明朝統治的200多年裡,始終沒有徹底解決蒙古問題。在後來的土木堡之戰中,蒙古還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

    而清朝入主中原後,卻同蒙古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清聖祖康熙曾三徵葛爾丹,雖然葛爾丹也是蒙古貴族,但其他蒙古各部落卻始終堅定的支援康熙。可見大清和蒙古有著堅不可摧的友誼。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清太祖努爾哈赤剛起兵的時候,強大的蒙古各部落對他也是個強大的威脅。但是,努爾哈赤的智慧則遠遠高於明朝的皇帝們,明朝的皇帝只懂得大兵征剿,而他卻採用了軟硬兼施的辦法,即“逆者以兵臨,順者以德服”。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親。

    努爾哈赤主動向蒙古的首領們求親。1612年,他娶了科爾沁部落首領明安的女兒為妻。1615年,努爾哈赤又娶科爾沁部落首領孔果爾之女為側妃。除了他自己娶妻蒙古族外,努爾哈赤還要求自己的兒子們,也向蒙古各部落首領求親。1614年,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娶蒙古扎魯特首領鍾嫩的女兒為妻,後又五子莽古爾泰娶扎魯特部落首領內齊的妹妹為妻,八子皇太極娶科爾沁部落首領莽古思的女兒為妻,十子德格莫娶扎魯部落首領額爾濟格之女為妻。據統計,從努爾哈赤到康熙年間,先後有四後、十三妃出自蒙古等部,康熙的奶奶孝莊太后就是蒙古族。

    透過和親,努爾哈赤使滿蒙關係化干戈為玉帛,形成了血濃於水的關係。1636年3月20日,蒙古24部49名首領在盛京共同推舉皇太極為“博克達徹辰汗”(寬溫仁聖皇帝),改國號為“大清” 。他們的支援,成為了努爾哈赤及其子孫們事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 13 # 腦洞歷史觀

    其實清朝的管理機制還是相當完善的,帝王專制在清朝達到了頂峰。

    就外部而言,從漢到明,一直影響中原王朝的遊牧民族的問題在清朝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清朝是怎麼解決的呢?主要是四點。

    一是世締國姻。 這個跟以前的和親不同。和親就是和一代,人家是世締國姻,而且不是皇帝一家嫁女兒,而是清朝貴族普遍跟蒙古貴族聯姻,變兩家為一家。而且以前的皇朝,只嫁公主,不娶人家的妹子。而滿清聯姻是清朝貴族娶蒙古族的女子,很多皇后就出身於蒙古部落。

    所以,這是一種集體聯姻,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滿蒙一家。

    第二是格外優待。清朝對蒙古部落的貴族是特別的優待,各種懷柔手段,要官給官,要地盤給地盤,可謂五金一險沒風險。而且蒙古的親王特別多,使得有清一朝,是清朝為天子,蒙古為王公。這兩家是共享天下。

    不但不讓他們出來,還刻意讓各部落分開,就算進京見皇帝,也必須有各自的路線,不要碰頭搞串聯。

    這樣一來,蒙古部落就成了一盤散沙。也因為清朝的劃分,搞得蒙古出現了內外蒙古。

    最後一點就是推行黃教。

    宗教一上,曾經踏遍歐亞的蒙古部落就成了佛系部落啦。

    經過這些神操作,清朝神奇般的擺平了北方的遊牧部落。

  • 14 # 丿三爺

    個人觀點:

    1.大明向來主張: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國策。(強大的民族自豪感有木有?霸氣!)蒙元入主中原,本來實質上就是外族入侵,所以作為漢民族建立的大明,對蒙自然就是“懟”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了。

    2.清和蒙元一樣,也是外族統治中原,兩者都為少數民族,且生活各個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建國之前以及建國之初就採用聯姻方式,以血緣為紐帶,建立合作同盟,後期一直延續下來。

  • 15 # 活到120歲的方法

    清朝解決蒙古問題的方法是趕盡殺絕,斬草除根。蒙古最大的部落準格爾被清朝政府殺的一個人都沒了,蒙古剩下的還鼓勵去當那嘛斷子絕孫。哈哈,簡而言之就是心狠手辣。

  • 16 # 燕趙節度使

    當狗的給肉吃,比如漠東漠南蒙古與滿清皇室通婚,大封王爵待遇優厚。

    當狼的全殺掉,比如漠西蒙古準噶爾部。

    這其實就是當年金國的減丁政策。

  • 17 # 商君佐之

    明朝沒有解決好蒙古問題!原因如下:

    一,沒有放棄腐儒的婦人之仁,寬以待敵,就是縱敵。

    二,應該軍事佔領加強制漢語教育才是王道。不能繼續幾千年的冊封制。

    三,減少敵人的人口是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模仿蒙古人的辦法,過幾年就殺一批。

  • 18 # 史海沉沉

    清朝能處理好蒙古問題,主要靠三大政策:滿蒙聯姻、宗教治蒙、分旗制度。

    第一個是滿蒙聯姻

    在努爾哈赤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時候,已經想到蒙古諸部對以後其對抗明朝的影響,所以早在明萬曆四十年即1612年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女真各部就已經開始於蒙古各部通婚。隨著努爾哈赤實力不斷擴大,也逐漸擴大了與蒙古各部的聯姻。滿蒙在聯姻關係下,也不斷有蒙古諸部加入後金軍隊,最終形成了蒙古八旗。隨著清朝的入關,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遵循了滿蒙聯姻的策略,來拉攏蒙古各部。以至在清朝前期,形成了蒙古嬪妃主持後宮、滿族君臣把持前朝的滿蒙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第二個是宗教治蒙

    清朝時期,朝廷支援藏傳佛教-黃教在蒙古地區的傳播,並冊封其宗教領袖,據不完全統計,在漠南大小寺廟共1000餘座,喇嘛20萬以上。漠北喀爾喀從康熙朝起所興建的大小寺廟約有700餘座。這些寺廟共有喇嘛10萬餘人。喇嘛被免除兵役、徭役和賦稅負擔,這一政策實際上鼓勵了廣大平民棄俗從僧,蒙古各地興起建造廟宇的高潮,各廟宇唸經修佛,極大地阻礙了蒙古族經濟文化的發展。

    在清朝近三百年中,朝廷規定一戶蒙古人如有三到五個男子,就必須有二到三個出家當喇嘛。而喇嘛是不能娶妻的,長此以往,人口必然下降。所以蒙古從一個人口擁有近千萬、曾經縱橫亞歐大陸數百年的遊牧民族逐漸衰弱,到清末時期,蒙古人口已不足百萬。

    第三個是分旗制度

    清廷又透過為其設定“盟旗制度”,將蒙古的各個部落被分割成若干個旗,每個旗的執政官都由朝廷任命委派。各有各的地盤,然後,幾個旗組成一個盟。沒有朝廷的命令根本允許隨意遷移,從而根本上杜絕了蒙古人寵信聚攏和發展的可能。而這種“盟旗制度”同樣使得蒙古諸部抵禦天災能力大大降低,遇到災年,蒙古人只能在飢寒交迫中等待清廷的救援,這使得蒙古各部更加依賴於清廷。

  • 19 # 清清劇場

    1.首先是政策

    那麼我們先說清朝政策,清朝政策

    一.全國女性和蒙古互嫁,

    二.清朝的強大,給他們劃分了發展空間

    三.做到恩威並施

    那麼明朝的政策麼?那麼我們看下明朝地圖上有多大,在看下明朝主武器。再看下明朝從何人手上得到天下的。

    一.明朝從地圖上上看明朝是不大的一個國家

    二.明朝主武器紅衣大炮,是重武器。還有火槍。對於明朝來說這樣的武器不利於遊牧戰爭。

    三.再者說朱元璋皇帝是從蒙古人得到的江山。可以說是宿敵。而且明朝歷史上是被評為最有骨氣的皇朝。怎麼可能向蒙古人投降

  • 20 # 看花掃地僧

    明朝被清高搞死了,不和親不遷都。拉攏不了人心,又扛不住人家移動打擊。扛不住又不能走,全國的資源就耗在北京那一塊,最終被北方遊牧部落翻盤真是神操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人對庫爾德人的看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