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人覺得,秦亡之後的楚漢爭霸,劉邦之所以勝利,項羽之所以失敗,除了劉邦會用人,項羽不會用人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劉邦順應的歷史潮流,實行郡縣制,而項羽違背歷史潮流,實現分封制,開歷史的倒車。
9
回覆列表
  • 1 # 東吳孫郡主——香香

    項羽無異是秦漢之際一個數一數二的英雄人物,破釜沉舟,大勝鉅鹿;裂土封侯,“政由羽出”,一度非常風光,也無怪司馬遷把他列在本紀裡,給了他毫無吝嗇的表揚。但是他在政治頭腦方面好像患有點侏儒症,時時處處給自己挖陷阱、下絆子,引導自己一步步走向衰落,直到自殺了事。就是到臨死了他還一再在說:“此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看看這就會知道,這是醉死不認半壺酒的主兒。是老天爺不給他機會嗎?本博認為非也。“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20多歲的項羽隨叔叔項梁起兵,除了一次,項梁大意失敗被殺外,項羽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挫折。公元前207年,更是在鉅鹿大勝秦軍,由是取得了諸侯霸主的地位,隨後入關,在鴻門威服劉邦。又在戲這個地方主持了滅秦後的分封大計,大封諸侯,登上了人生事業的最高峰,一時風光無二。但是項羽生性殘暴,任性擅殺,逐漸的就走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反面。項梁沒死前,曾派項羽攻打襄陽,襄陽守軍堅守,結果城破之後,項羽屠城;鉅鹿之戰後,章邯率領20萬人投降了項羽。因為起義軍中的不少人曾經服過秦朝的勞役,受過折磨。這次秦軍投降了,反過來,起義軍就沒有好好地對待這些秦軍俘虜,結果秦軍不少人心生不滿。項羽知道後,“夜擊坑秦軍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全給活埋了!20多萬人,涉及到關中的多少家庭啊,秦地的老老少少不都是項羽的死敵才怪;鴻門宴後,項羽大封諸侯,覺得反秦任務已經完成,於是“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這種自私、貪婪、殘無人道,恐怕就不只是光秦地的老百姓恨他了;公元前206年,齊地的田榮叛亂,項羽因為身負霸主之責,所以有責任率軍征討,在田榮被殺後,本來已經完成任務了,可是項羽“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結果齊地的人民不幹了,“相聚叛之”,田榮的弟弟田橫更是聚集了一大批人來對抗他。本來好好地一個形勢,讓他這一鬧,反而更亂了。項羽只得留在齊地接著平叛,正因如此,西邊大半個中國也就讓劉邦給佔去了。第二,項羽太不善於用人。韓信、陳平、黥布等人都曾經是項羽的手下,但是後來一個個地都離開他去投奔了劉邦,也正是這些人在楚漢戰爭後期把他置於了死地。項羽手下的范增是一 個始終忠於他的人,也是謀略過人,但是項羽對他好像並不怎麼真正信任,看看鴻門宴上的一系列表現我們就能明白,好端端的一個消滅對手的機會就這麼白白的丟失了。范增最終也沒有逃脫被屈死亡的悲劇命運。對於用人這一點好像劉邦認識的最清楚,在一次君臣對話時,劉邦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從這看,劉邦比項羽聰明多了。第三,項羽政治頭腦缺失,只是一毛頭小夥子,打仗還行,但不具備優秀的政治家素質。這可能與他的出身有關。項羽出身楚國貴族,從小就有點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說什麼要學萬人敵,項梁教給他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可見性情粗疏。起兵反秦時,什麼藉口不好找,非要再弄出個楚懷王來,這不是給自己下套嗎?後來又封為義帝,義帝就義帝吧,反正也是個空頭支票,牌位而已,更不該又把人給殺了,授人以柄;滅秦後,放著大好的關中地區不佔,不在咸陽定都,非要回彭城。一樣樣的事件,可以看出項羽是沒有長遠的政治規劃的,他只是想恢復秦統一前的諸侯割據狀態,和韓非、李斯的大一統中央集權一比,天壤之別!由上邊看,項羽失敗,分所應當,只是有點讓人惋惜罷了,尤其是受過劉家委屈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幾乎用盡全部感情來描寫項羽,十分欽佩他的功績,無限惋惜他的失敗,一詠三嘆,就使《項羽本紀》成為了《史記》中的經典。所以直到後來,還有人在感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把他看做頂天立地的英雄。

  • 2 # 說歷史的女人

    關於“秦亡之後的楚漢爭霸,劉邦之所以勝利,項羽之所以失敗,除了劉邦會用人,項羽不會用人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劉邦順應的歷史潮流,實行郡縣制,而項羽違背歷史潮流,實現分封制,開歷史的倒車”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輿論導向問題。

    今天,我們這些後人都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成敗。

    多有事後諸葛亮之嫌疑。因為一家之言,然後就慢慢成為了普遍認識。

    最終形成兩股觀點,一股觀點認為劉邦確實很厲害,會用人,懂權術,

    然後最終奪得天下。一股觀點認為項羽反之,就是不會用人,情商低什麼的等等。

    所以說,我們今天的認識,本身就帶有片面性。

    第二:關於劉邦和項羽的成敗問題。

    首先項羽情商一點也不低。如果一個人情商低,不懂權術,你去拉一竿子人給你

    打仗,給你去賣命,試試看。你能拉出一支怎樣的隊伍?幾百人?還是幾千人?

    但是你能拉出一支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隊伍嗎?並且你的號令在這幾萬人中很有

    分量。所以說,項羽一點也不傻,他的情商和權術都被他的武力和統兵能力給掩蓋了。

    第三:劉邦和項羽的勝利,七分人為,三分天定。

    客觀來講,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的能力都非常強。只是個人長項的側重點不一樣。

    依二人能力,都可以打下天下,也都可以得天下。

    只是天意弄人,最終項羽敗了,我們於是找出了一大堆他失敗的理由而已。

    如果項羽勝了,我們必然能找出一大堆劉邦失敗的理由。

    這就是歷史!

  • 3 # 幸福的布衣

    智商不如劉邦,項羽沒有看出韓信的本事,人世間有多繁榮要看你有多大的見識,有多少人才多少蠢才要看自己的∵見識。如果沒有見識也就看不出人才和蠢才。項羽和劉邦如同一個老虎和一個獵人,如果老虎

  • 4 # 文藝骨幹

    項羽不只是情商低,好像啥商都低,大概只有言值和武力高。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好大喜功,自視甚高。處於早期成功的人所犯的弊病,項羽幾乎一個不落。問題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尚未覺醒。

    一個常人的失敗可能有時代因素。但更多的是自身因素。

    一個非常之人的失敗,自身的短處是一方面,對手的長處也是一方面。套用一句庸俗語“不是你無能,而是對手太猛。”

    不是項羽太失敗,而是他選錯了目標和領域。更失敗在看不到清自己的定位。項羽之勇天下無雙,但天下不是靠勇就可以搞定的。勇只是一時的。就像你不永遠年輕一樣。以勇取勝,勝在一時,且越老越不勇,何況勇的怕橫的,橫的還怕不要命的。以智慧取勝則可能越老越老辣。

    項羽是猛人,不是智人。在項羽的團隊中,他的職責不是管理團隊而是他就是團隊。項羽適合做偶像不適合做帝王。

    帝王政治不是偶像劇,散場了還可以再來。政治沒有彩排,政治沒有更多的試錯機會。

    一劍封喉的時候你躲過去了,就看你能否找到破解之法。

    項羽管理無方,用人無法,錢糧無後續之保,這適合稱雄一時,做個猛人可以,用來對付智商超高的人,尤其用來對付是文武兼備,人財俱優的團隊,則是取死之路。

    項羽,生財無道,搞糧無法,養人無謀,戰術適當。反觀對手劉邦的人才濟濟,後援充足,後方穩定且不斷擴大,項羽不敗則真乃天助。

  • 5 # 八千里雲

      項羽率領大軍到咸陽,不聽范增之言,引兵焚燒宮殿、殺人、搶奪財寶和婦女,沒一件是好事情,項羽的殘暴可見一斑。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項羽的性格缺陷,這種性格缺陷正是導致他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殘暴。他目光短淺、驕傲自大,不聽人勸。

    進入咸陽後,謀臣韓生對項羽說:“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破,又心思東歸,說:“富貴不歸故鄉,如穿錦繡之衣於夜間步行,有誰知之!”  韓生聽了項羽的話,非常失望。他走出項羽的軍帳,搖著頭說:“人說楚人不過是‘穿著衣服的猴子’,以前不信,今天聽了,果然不錯!”韓生的話是在譏諷項羽沒有遠見卓識,愚魯無知。沒想到這話傳到了項羽那裡。項羽非常生氣,立刻把韓生抓起來給烹殺了。可見項羽的胸懷。項羽為人殘暴最突出的是他屠殺了秦20萬降卒,殺了子嬰,燒秦宮室,盡失秦民之心,最終導致項羽功敗垂成:項羽的殘暴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是他失敗的唯一原因。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歷史的見證,是不可逾越的。

  • 6 # 矜持的禁果

    一、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的風範。 二、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1、目光短淺、自滿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2、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 7 # 遇娛

    封建時代,失敗的主要因素都是不團結群眾。也就是團結地主。

    作為貴族後裔,項羽先天對六國的貴族不滿,所以不被支援也是應該的。

  • 8 # 118171460662

    項羽可以說就是為了復仇,他復仇不惜殺死二十萬降卒,每攻下一城就屠城,燒咸陽阿房宮,挖秦陵,可以說一件好事都沒有怎麼做,可為什麼司馬遷把這樣的人寫成英雄,真懷疑司馬遷的歷史觀有問題。項羽能不敗嗎?

  • 9 # 彩雲東昇戴寶山

    劉邦好比藥罐死人,經常患病,藥罐子熬死壯漢子。劉邦常打敗仗總能僥倖逃脫。而項羽不知道敗的滋味,平生競當勝利者了,一次失敗就自盡了。有的壯漢不知道得病的滋味,一得病就烏呼了。

  • 10 # 南朝居士

    項羽的失敗是戰略的失敗,不是戰爭的失敗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了,一般天下大亂,先取得最高權力的人,最終都會失敗。

    為什麼會這樣,最先取得最高權力的人,都只是暫時穩定局面,就像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然後自封西楚霸王了,看起來天下安定了,實際真正的戰爭才剛剛開始,先滅秦,因為有共同的敵人,而且如果不通力協作,會被秦軍各個擊破,這種背景下,自然可以合作愉快了。

    當秦滅亡了,才是開始爭奪皇位的時候,

    項羽取得了分封權力後,看起來他贏了,實際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就像你帶著一群人打獵,打下一頭野豬,怎麼分?怎麼分都不會公平的,都有人不滿意,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最多,最後對你都不滿意。

    項羽分封也是一樣,分封后諸侯都不滿意,有地盤有軍隊的自立為王,沒地盤的拿著委任狀等於廢紙。於是他剛到彭城,天下就大亂了,趙國齊國最先叛亂,然後就劉邦就統一關中了,他就四處滅火。

    這個時候劉邦兵分兩路,一路韓信帶領,逼迫諸侯王站隊,選擇項羽那邊的都滅了,一路劉邦帶領諸侯聯軍打項羽。

    這點朱元璋做得很好,他的策略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於是天下諸侯鬥得你死我活,而他默默的發展壯大。如果他早早的稱王了,無疑也是把自己放火上烤了。

    所以你看,項羽想稱帝,發現沒有一個諸侯王支援他,臉上掛不住,又不想跟諸侯王平起平坐,弄了個不倫不類的西楚霸王。

  • 1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項羽之所以會在楚漢爭霸中成為最終的失敗者,主要原因就是對人才不夠重視,在用人上存在嚴重缺陷,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項羽奉行極端個人主義。眾所周知,項羽從小在叔父項梁的調教下,能文能武,是個個人能力很突出的人英雄豪傑。項羽很是驍勇善戰,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這就是超級勇猛,非常能打仗的真實寫照。再加上他有叔父項梁的支援,少年得志,很多事情都太順利,經歷的波折太少。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過於自信、自負,以為憑己之力便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因此對人才極為不重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這個不重視又形成惡性迴圈,具體來說就是項羽超級無敵,而部下則超級無能。在滅秦戰爭及楚漢戰爭中可看到這樣有趣的現象,在項羽的帳下將領基本都是屢戰屢勝;而失去項羽的統率,幾乎都是屢戰屢敗。典型的如英布在鉅鹿之戰英勇無比,但是後來背叛項羽輕易就被擊敗,在說明項羽個人能力太強的同時,其不注重培養手下的弱點也體現無疑。

    二是項羽缺乏駕馭人才的手段。一方面項羽不善用小人。鴻門宴前劉邦左司馬曹無傷眼見劉邦將為覆滅,暗中通訊項羽,以求封賞。雖然曹無傷是典型的小人,但是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內線。但是項羽顯然不屑用這等小人,輕易就賣給了劉邦。另一方面項羽用人手段太單一。他在人才拉據戰中,相比劉邦,手段太簡一,沒有充分發揮勸降,收買,拉攏等多方面手段。同時,任人為親,項羽重用自己的親戚朋友及重用對自己有恩的人,而他手下有才華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如悍將鍾離味因流言蜚語而不信任得不到重用,從而使得天下人才紛紛轉而跳槽。

    而失去人才的項羽,最終敗給手下人才濟濟的劉邦也就是其自食惡果的具體體現了。

  • 12 # rws21和7

    項羽的首要目標是復仇秦國,他的祖父,叔父都死在秦國人手裡,項羽對秦國人痛恨無比。坑死章邯的20萬降兵,進關中後,焚燬阿房宮,屠殺秦國王室,對關中百姓也是橫徵暴斂,讓關中百姓恨透了項羽。而且,他的思想也不與時俱進,他不想建立個大一統的國家。而是希望回到戰國時期,分封諸侯國,導致天下處於分裂狀態!而且他的分封也沒有顧及六國王室,而是分封了很多他的將領!這些都為他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 13 # 心靈駭客

    項羽失敗的原因在於項羽的性格太過剛烈,而且不會用人,總結起來劉邦情商高,項羽情商低。項羽總認為自己最牛,自己才是第一,所以越來越多人離開他

  • 14 # 一個人的歷史

    項羽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作為西楚霸王,武力值可以說天下無敵,包括《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在內,都非常感嘆,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為什麼不能一統天下做萬民之主呢?為了表達自己這種心情,《史記》中甚至把項羽這個沒有成為帝王的人列入了本紀,十二本紀中除了項羽,另外一個人就是呂雉,而他們兩個人都不是皇帝,這說明在司馬遷眼中,二人儘管無皇帝之名,但卻有皇帝之實。

    在我看來項羽失敗是必然的,因為他有很多先天的缺陷,導致他最後根本就不具備最後和劉邦爭奪天下的能力。大多數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心態,因為悲壯,所以更能激勵人心,因為沒有成功,所以讓人浮想聯翩,因為英雄氣短,所以讓人千古傳頌。實際一切不過是假象,真相就是一個失敗者的自白,一個失意者的放棄。

    逞勇鬥狠,迷信武力

    項羽成名靠的是勇氣,同樣失敗也是因為勇氣。在自己弱小時勇氣可以擊到內心的力量,而在自己獲得地位權利的時候,勇氣只會讓自己突擊冒進,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沉穩老練,謀定而後動,而項羽顯然沒有轉換這種角色。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具備勇氣的人只能做將,能後發制人、韜光養晦的人才是真正的帥才,或者說謀略家。

    個人英雄,集體失意

    如果說劉邦的勝利是整個沛縣集團勝利的話,那麼項羽的失敗就是一個個人英雄主義的失敗。人們總是嚮往成為英雄,而忽視團隊的力量,縱觀各朝各代君主,無一不是集體力量的結晶,絕不是個人的智慧,沒有個人的英雄,只有集體的智慧。劉邦的聰明之處在於,他根本不屑於所謂的英雄名號,他要的是實力,有實力者自然能王天下,貪虛名者必然會失天下。

    婦人之仁,有謀無斷

    項羽在一些小問題上,決斷能力非常強,但在一些左右大局的問題上卻猶豫不決、患得患失。身邊儘管有亞父范增這個頂級謀士在,但卻不得他信任,最後弄得互相猜忌,導致范增悲憤而死。唯一的智囊沒有了,項羽變成了孤家寡人,劉邦對付他就更容易了。

    四面楚歌,失意退場

    名門望族之後的背景,讓項羽一路順風順水,幾乎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這對於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來講,並不是什麼好事。在四面楚歌的時候,項羽喪失了勇氣,沒有了進取之心,放棄了最後的希望,在烏江之畔拔劍自刎。他太看重自己的名譽,甚至超過自己的生命,他接受不了失敗,西楚霸王不能失敗。在人們心目中,他一直是個英雄,劉邦這樣的小人怎麼可能戰勝得了我,我不會失敗的!

  • 15 # 遙望燕園

    漢五年,西楚霸王項羽被劉邦、韓信、彭越、藏荼等人的軍隊圍困在垓下。

    作為曾經天下共主的項羽,終究沒有逃出劉邦等人佈下的包圍圈,被灌嬰的騎兵追到烏江邊,無足夠的船隻可供渡江,被亂軍砍死,分得項羽屍首的五人,都被封侯了。

    秦末之時,陳涉首難,之後諸侯並起。

    項羽只是眾多諸侯中的一隻,雖然項家也曾是楚國的名將,但比起齊的田氏、魏的魏氏、趙的趙氏等王侯后代比起來,項羽的家世還是不行。

    但這樣的一個項羽,只用三年時間,就率軍挺進觀眾,分封諸侯,號為西楚霸王,王九郡,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古往今來,也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做到,可以說項羽站在了那個時代的頂峰了。

    按照現代的網路語言來說,項羽才叫出任CEO(天下共主)、迎娶白富美(虞姬),走上人生巔峰了。

    可誰又能想到,項羽成為天下共主之後4個月,天下又亂了,西邊的劉邦從巴蜀和漢中打了出來,東邊的田榮統一了三齊後又幹預了趙、代、梁的內政。

    項羽剛剛從馬上下來,又要再次跨上戰馬,選擇征討劉邦或田榮兩人中的一個,項羽在張良的搖唇鼓舌中,選擇了征討田榮,結果深陷齊地,劉邦又趁機侵佔了項羽的都城彭城,若不是劉邦粗心大意,恐怕項羽直接就被劉邦給滅掉了。

    雖然劉邦佔領彭城後粗心了,但劉邦並沒有一直粗心下去,最後還是在垓下徹底擊敗了項羽,把項羽的人頭擺在了魯城父老的面前。

    為什麼劉邦能將項羽拉下馬呢?很多人都在試圖給出自己的思考。

    我們發現,項羽之所以最終敗給了劉邦,可能是因為項羽從小就不好好學習的原因。按照《項羽本紀》的記載,項羽小時候好高騖遠,瞧不上書本上的智慧。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看到沒,活脫就是一個滿嘴歪理的熊孩子嘛。明明是自己半途而廢了,偏偏要把自己學的東西貶得一文不值。連《尚書》,在他眼裡,都只是一個記名姓的東西而已。

    如此輕視好多代人總結下的智慧,該有多少彎路要走啊!

    反觀劉邦,就很不一樣了,父母讓他去學習,他就去學習,而且堅持學了下來,學下來後的成功也很明顯,年輕時能夠在張耳那當門客,靠胸中所學白吃白喝;年老時能跟學問艱深的張良談笑風生,讓張良不住地感慨劉邦具有極高的智慧。

    大家說說,一個不愛學習的項羽,最終輸給愛學習的劉邦,是不是就不意外了呢?

    寫到這裡,可能有人覺得我在說假話,美化劉邦,並沒有的,在《韓信盧綰列傳》中明確記載了劉邦學《尚書》的事——

    「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參考資料: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史記·田儋列傳》、《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

  • 16 # 騰格里格

    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作戰勇猛,號稱萬人敵,其又為楚國的貴族,註定了其高傲的性格會伴隨一生。

    劉邦進駐關中,按照楚懷王事先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入咸陽後,與民約法三章,秋毫無犯,是著眼安定天下的節奏,但項羽不在乎,在他的眼裡,解決掉劉邦他只需要三分的氣力。

    鴻門宴,對於項莊舞劍,項伯抵擋,他完全是作為一個看客的身份坐在那,他並不在乎劉邦死不死,他對自己完全不是威脅。而正是因為這一次絕好的機會被浪費,他最大的對手最終幹掉了他。

    在和章邯軍隊作戰時,亞父范增曾建議他兩翼包抄,而他不屑於此,堅持正大光明的正面面對,結果敗給章邯軍隊。

    有勇無謀。項羽勇猛有餘而謀略不足,衝動時不顧一切,做事不計後果。

    因為項燕項梁均死於秦軍之手,所以項羽視所有秦人為敵,眼中只有楚軍,殺秦降將,坑殺二十萬秦軍,這樣人的眼光和格局是不足以成為皇帝的。

  • 17 # 龍鎮

    關於項羽的失敗,他的死對頭劉邦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言下之意,項羽敗在不會用人,這是事實。但是,如果考察項羽自起兵以來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項羽的失敗,其實是一個“一步錯,步步錯”的過程,戰略性的失誤一個接一個,不敗都難。

    劉邦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事實上,正是范增給項氏集團出了第一個“茅招”,導致此後處處受到掣肘,那就是將熊心請出來,立了個所為的楚懷王。當時天下的形勢日新月異,群雄紛紛自立,誰有能力,誰就是大王。以項梁的實力,就算不自立為王,又何必給自己下個套呢?他可能以為楚懷王很好對付,沒想到請神容易送神難。項梁死後,楚懷王立刻抓權,逼迫項羽去打章邯,使得劉邦有機可乘。一句“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又導致項羽背上負約之名,就算入了關中,也只能大封天下,不敢專權自立。名分這東西,看似虛無縹緲,實際上至關重要。立楚懷王,是項氏集團的第一個戰略失誤。

    第二個失誤,鉅鹿之戰後,項羽聲威大振,偏偏又在入關途中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將自己徹底推到了秦人的對立面,而且落下一個殘暴的罵名。

    第三個失誤,入關之後,大封諸侯便也罷了,還把自己封到彭城這樣一個四戰之地,腹背受敵,無險可守。這還真是沐猴而冠,無可救藥。而且,項羽在關中立章邯、司馬欣、董翳為王,也一件沒腦子的事。這三個人當然死心塌地忠於項羽,可問題是當地的老百姓對他們都恨之入骨,又如何站得住腳呢?如果關中三王換成其他人,劉邦集團有沒有可能如此輕易攻佔關中,實在是一個未知數。

    第四個失誤,那就真是沒有聽范增的話。彭城之戰後,劉邦一敗塗地,諸侯紛紛叛漢降楚。在這種情況下,范增建議項羽猛攻滎陽,不惜一切代價搞掂劉邦。項羽卻中了陳平的奸計,氣走了范增,給了劉邦苟延殘喘的機會。“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有深刻的歷史教訓的!

  • 18 # 優己

    項羽不會做政治工作,這讓士兵百姓們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想幹嘛,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打到後期,軍心士氣完全不行!所以,項羽打了一次敗仗,全軍潰散。項羽是敗在自己手裡的!

    項羽在推翻秦朝之前是有一個明確目標的,他告訴大家,報仇!這是項羽軍的凝聚力。所以,大家支援他,跟隨著他,最終攻入秦國腹地。斬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從那以後,項羽就迷失自己了,他不知道自己何去何從。就是一直打仗,殺人,再打仗,再殺人。這時候,將士們就失去動力了,打仗為了什麼?錢房子土地,全被項羽一把火燒了,毛都不剩;為了女人和奴隸?項羽所到之處一律屠城,雞犬不留;為了當官?項羽惜官如命;要說喝酒吃肉?項羽軍經常斷糧草,這就是無頭蒼蠅!

    反過來劉邦就明確得多了!劉邦提出口號,要消滅戰爭,不再殺戮,大家過好日子,這是多好的信仰啊!然後,劉邦會給每個人分土地,分房子發放安家費,還會給人發軍餉討老婆。這些政策的施行使得大量項羽軍倒戈。比如,韓信,彭越,英布都是投降過來的。而劉邦也捨得封官!劉邦的政治能力不是項羽能比的!

  • 19 # 小小讀史記

    項羽最終會敗給劉邦,主要是因為:

    一、情商低

    項羽的智商能力很高,從鉅鹿之戰以三萬兵力滅掉秦軍四十萬大軍,就可以看出項羽的智商之高。但項羽的情商極低,從鴻門宴放走劉邦這個心腹大患就可以看出來,項羽剛愎自用,根本不聽從范增的勸說。認為一個沛縣的流氓無賴能有多大本事,打從心底是瞧不起劉邦的。其次項羽好面子,鴻門宴上劉邦的低姿態,極大地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致使項羽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從而導致垓下敗亡。

    二、逆商低

    項羽少年成名。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成名,威震天下,那時項羽才二十五歲。身經七十餘戰,所向披靡,從無敗績。項羽的一生太順了,這並非好事。所以當項羽遇到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垓下被圍時,項羽自言無言面對江東父老,放棄渡江選擇烏江自刎,結束了自己輝煌而短暫的一生。勝敗乃兵家常事,沒有誰是常勝將軍。只要能在失敗中吸取教訓,臥薪嚐膽,誰言不能東山再起。

    三、殘暴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意思是說項羽攻下城池後,不留一人,全殺完。更是把投降的二十餘萬秦兵給活埋了,卻賜予百姓痛恨的秦國軍將領章邯、司馬欣、董翳高官厚祿。如此已失民心,失民心已失天下,哪有不敗之理。

    所以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

  • 20 # 端木賜香

    儒家有“仁義禮智信”五常之說,拋開“禮”,從另外四個方面談談項羽失敗的原因。

    一、誅殺義帝,不仁。

    義帝是楚懷王之孫,項羽起兵造反時,在范增的建議下,尊義帝為王。有了義帝這塊金字招牌,項羽的號召力大大增強,迅速發展壯大。後來,義帝更是被各路起義軍尊奉為“盟主”。

    破秦後,項羽自感義帝的利用價值已盡,遂密令手下將義帝沉江。

    此舉一方面引發了天下非議,寒了許多反秦將士的心,更是被劉邦利用為自我炒作與自我標榜的機會——劉邦親為義帝披麻戴孝,並指責項羽大逆不道,聯合各路諸侯,名正言順地討伐項羽。

    二、親疏有別,分賞嚴重不均,不義。

    秦亡後,各路諸侯中項羽勢力最大,自封為西楚霸王,冊封了18位功臣為諸侯。升官進爵本來是值得慶賀的好事,卻因項羽的親疏有別而埋下了禍根。

    田榮、陳餘等人軍功頗多,本該封王,但因與項羽有隙,都沒有獲封,從此對項羽甚為不滿,後來均給項羽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章邯等前秦降將,本不該封王,項羽不僅封其為王,還讓其駐守民眾對其恨之入骨的前秦舊地,結果,劉邦大軍一到,三秦之地立馬易手。

    三、不能及時發現人才,缺智。

    陳平、韓信等人原來都曾跟隨項羽,可惜項羽不識才。

    陳平多次獻計於項羽,可剛愎自用的項羽根本不聽,陳平遂投劉邦而去,成為了劉邦的臂膀。

    韓信在項羽手下多年,屢屢向項羽獻策卻不為所用,也投奔劉邦而去。劉邦儘管是個二流子,可卻能聽從蕭何的建議拜小吏韓信為大將軍,狂傲無比的項羽會這樣做嗎?

    四、逼走范增,失信。

    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范增足智多謀,為項羽出謀劃策無數,鴻門宴上立主殺掉劉邦,按說項羽懷疑誰也不應該懷疑他。可陳平稍使離間,項羽就失去了對范增的信任,致使范增無奈離去。

    不仁、不義、缺智、失信的項羽焉能不敗?

    至少,打下江山前,你要仁義智信,打下後再說嘛。人家劉邦同志就是這樣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學好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