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怪蜀黍老囧曾

    英法在二戰後國力徹底被美國超過,無力維持殖民地控制所需要的大量成本,退出成為了英法等國的戰略選擇。

    因為去殖民化程序後,透過特定的市場、金融乃至政治制度的安排,殖民地與原宗主國之間的聯絡並沒有消失,反而更為隱蔽而高效。

    去殖民化的成功背後則是英法對於市場規則、金融資本和文化教育以及情報資訊方面的強大控制能力,這點是英國與法國可以隱蔽控制的關鍵。這些恰恰不是俄國可以做到的。

    沙俄時期俄國依然是個落後的工業國;蘇聯時期俄國的經濟制度沒有效率可言,市場直接被消滅,也缺乏現代金融制度;蘇聯解體後俄國被集中的寡頭壟斷,沒有多元化的產業,沒有多元化的新增長點,金融依賴法國的局面持續至今,因此俄國根本不具有這種隱蔽控制的能力。

    加上地緣環境的限制,具體而言是平坦的波德平原和東歐平原,俄國的安全只剩下一個:戰略縱深。因此,俄國不可能主動接受領土收縮的狀態,這是涉及到國家基本安全的問題。

    簡單的說,英法要控制的是領土之上的市場,而俄國要控制的是領土本身。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國家雖大,寸土必爭。英國和法國在二戰之後國家實力大幅度下降,根本沒有更多的力量去維持殖民地的統治,所以英法放棄不是主權領土,而是海外殖民地,而俄國透過殖民地是和自己的主權領土相連線,是屬於“開疆擴土”,而至於沒放棄那是假的,為退出一戰和俄國決定割地賠款,最後只是因為蘇聯強大了才搶回來。

    所以說了那麼多,就是國家實力問題,英國和法國被德國暴打,國家的基礎設施破壞殆盡,人員大幅度減少,直接導致的就是國家實力的下降,當殖民地爆發起義時,他們根本沒有力量去鎮壓,而且英國和法國的海外殖民地之多就讓他們管不過來。特別是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的英國。

    同樣是在二戰的血海中走過來的蘇聯(俄國)是越打越強,也就是說俄國擁有守衛海外殖民地的實力(雖然離國內還是很近的)。所以同樣是搶來的殖民地,俄羅斯依然沒有歸還日本的北方四島。

    所以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一直都是遵循的是叢林法則,看的就是誰的拳強頭硬,畢竟強者才有話語權。

  • 3 # 大偉140797056

    二戰後,英法兩國放棄了海外領土與俄囯不放棄任何領土是各有原因。

    英法放棄海外領土主要原因是兩國實力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削弱,英法的一些海外領土實質上是它的殖民地,離開英法本土較遠,英法兩國在世界上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經濟發展導致了軍事力量強大,英法可以靠堅船利炮奪得這些地方的控制權。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世界主流政治已經發生變化,大多數英法海外領土走向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比較著名的事件在四十年代中後期則有印度斯坦的分冶,在五十年代中則有埃及軍方政變後宣佈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曾經派兵干涉,但在蘇聯美國的介入後不得不後退。在六十年代則有英國從東南亞撤退,法國從印度支那撤退。在當時,英法兩國如果不撤退還會浪費更多的政治經濟方面的管理資源和軍事力量資源。

    二戰後俄國領土上的國家形式是蘇聯,蘇聯在戰後重建取得重大進展,政治軍事力量強大,蘇聯這個時段奉行世界範圍內的社會主義運動,在英法撤退的國家或地區,蘇聯都力圖透過各種方法加以影響,蘇聯認為其佔領的領土已經奉行社會主義,將來始終會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一部分,蘇聯沒有放棄任何領土的必要。

    二戰後的歷史是一段人類歷史的嶄新歷史,英法兩國和俄國在領土問題上的不同立場,是在二戰後七十多年都沒有大規模戰爭有關,這段時間英法俄三國都成為核大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三國在領土問題上的不同立場也與安理會的大國一致原則有關。英法兩國在放棄的領土上採用另外的方式發揮影響力,英聯邦的更新執行機制和法語國家組織就因此應運而生。

  • 4 # MrBean51972833

    1.俄國沒有殖民地,波羅的海三國已經加入蘇聯,不是殖民地。

    2.並且所謂的不放棄,主要是駐軍佔領。

    3.被佔領地區,很快都成立了本國政權,成為衛星國。

  • 5 # duh23333

    蘇聯是繼承沙俄的土地,而且性質不同於殖民地,都是各共和國自原加入到蘇聯之中,沒有殖民性質,二戰後也沒有國家自己願脫離蘇聯的。所不存在蘇聯放棄任何土地一說。

  • 6 # 光明啟

    對土地有癮。凡抓到手的,吞進口的,決不放、不吐。然後納入他的體制結構,嚴密控制。

    這源於它舊式思維、古式帝王佔山為王傳統、佔了就是己的、像寒冷人有多少穿多少絕不嫌多、脫一件則覺少、嚴重沒有安全感的掠奪搶食行為。

    別說加入它體系成為它一員(美其名加盟),就是與它同體系卻不是加盟的國,只要有異,就坦克大炮開進去,骨子裡很野蠻基因的族類。

  • 7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不準確。

    二戰之後英法的殖民帝國體系是崩潰了,但不代表英法放棄了所有的殖民地,比如太平洋和大西洋上還有很多英法的殖民地。而俄國也不是不放棄任何土地,比如蘇聯解體。

    1、戰爭結果

    關於殖民地,沒有哪個殖民地想要主動放棄的。所以不到力不從心的地步,宗主國是不會走放棄殖民地這一步的!

    而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等國元氣大傷。尤其是法國,一度被德國打得亡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英法都是戰勝國,但是從殖民體系來看,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戰敗國。

    戰敗了,就要承擔失敗的代價。當然,戰勝了,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所以俄國殖民地和英法殖民地命運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

    俄國勝了!而英法敗了!

    作為真正的戰勝國,蘇聯不僅恢復到了沙俄在歐洲的邊界,還搶奪了德國的東普魯士。不僅如此,蘇聯還發展出一票衛星國,在大國沙文主義的淫威下,這些國家和殖民地沒什麼兩樣!

    而英法因為元氣大傷不得不全面收縮。在殖民地民眾眼中,英法等宗主國既然可以被德國和日本打敗,就說明他們不是不可戰勝的!所以殖民地獨立浪潮風起雲湧。

    2、地理位置

    作為俄國的殖民地,西伯利亞和英法最大的不同就是,西伯利亞和宗主山水相連,而英法的殖民地幾乎全部在海外!

    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首先導致的就是管理成本的成倍增加。1982年馬島戰爭,英國幾乎是傾盡全力,跨越大半個地球和阿根廷打了一場殖民地保衛戰。

    馬島戰爭只是英國殖民地戰爭的一個小插曲。而發生在南非的布林戰爭卻是直接讓英國力不從心的最大推手,為了搞定這裡,英國耗費金錢無數,把本土搞得筋疲力竭。

    相比之下,沙俄經營西伯利亞只需要跨越烏拉爾山就可以。為了統治遠東,沙俄修建了西伯利亞大鐵路,將莫斯科和遠東緊密相連。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英法殖民地的緯度相對較低,人口也多,而俄國的西伯利亞緯度偏高,人口較少,這也是管理成本相差較多的原因之一。

    3、歷史傳統

    在近代歐洲列強的擴張過程中,英法和俄國雖然都在擴張,但是擴張的方式不盡相同。

    因為英法等國資本主義發展起步較早,資本主義發展水平高,所以他們對資源和市場的需求更高,在他們殖民擴張的過程中,他們更傾向於透過開啟殖民地市場,使殖民地成為宗主國的奶牛。

    相比之下,沙俄的發展一直很落後,因為資本主義發展滯後,沙俄的市場經濟發展規模一直很小,因此對於市場的需求也相對較低。在這樣的條件下,沙俄擴張主要看中的是殖民地的豐富資源。比如沙俄在西伯利亞尋找毛皮和溫暖的出海口。

    因為沙俄擴張的西伯利亞地區緯度高,人口稀少,因此沙俄採取了滅絕人性的種族滅絕政策,而後將本民族居民遷到殖民地居住。這導致今天的西伯利亞地區絕大部分都是俄羅斯族。

    因為民族主體和本國高度一致,所以這些地區自然沒有脫離宗主國的理由!

    相比之下,比如印度,比如越南,英法等國始終都是當地的少數派,這使得這些地區對宗主國文明沒有強烈的認同感。

    為了市場,英法又不能殺光殖民地人民,做殺雞取卵的事,所以英法殖民地的失去是必然事件!

    4、大國博弈

    英法殖民地的失去,是大國博弈的後果。

    一直以來,英法等國都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特別是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面積一度達到3500萬平方公里。

    這樣一個國土龐大的國家,沒人覬覦是不正常的。一戰正是因為德國對英法等國提出殖民地訴求而爆發的!

    因為一戰的嚴重打擊,英法等國漸漸對殖民地力不從心。《威斯敏斯特法案》的出臺,標誌著日不落帝國的瓦解。

    而後,經歷了二戰的繼續打擊,英法等國淪為二流強國,美國成為資本主義的一哥。

    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從美國擴張的角度來看,美國不希望英國保留諸如英屬印度等大塊殖民地。英國大塊殖民地的獨立更符合美國在亞洲的利益。

    法國也是如此,二戰後成功復國的法國一度想要恢復自己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但是被北方大國有力阻止。日內瓦會議上我國從中斡旋,終於迫使法國撤出印度支那。

    相比之下,由於蘇聯實行了高度集中的模式,戰後成為超級大國。因為國力的空前強大,蘇聯更不可能放棄殖民地。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8 # 麻辣戰爭

    首先,蘇聯作為戰勝國,怎麼可能放棄自己的領土?不僅不會放棄自己的領土,而且還要佔領別人的領土,這才是作為一個戰勝國和一流強國應有的行為,所以,蘇聯佔領了普魯士人的發家之地東普魯士,也就是現在的飛地加里寧格勒。

    英國和法國雖然也是戰勝國,但是已經不是世界一流強國,面對全球各地的殖民地要鬧獨立,這兩個貨當然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美國為了超過英國,在二戰開始的時候,就著手進行肢解英國殖民地的工作。

    1940年,美國就透過“島嶼換軍艦”的方式,用50艘舊型號的驅逐艦,從英國人手裡換取“租借”紐芬蘭、巴哈馬等大部分西半球的英國島嶼,英國透過這種方式,默認了放棄西半球勢力範圍的態度。

    但是美國並沒有就此罷手,1941年美國在透過“租借法案”向英法等國提高武器援助時,為英國人量身打造了一條條款,英國在獲得美國的武器援助之前,必須首先出售在美國的有價值企業,雖然英國為此提出抗議也無濟於事,有求與人,只能挨宰。

    1941年8月英美簽署著名的“大西洋憲章”,美國在其中明確加入了“民族自覺”和“貿易自由”這兩條內容,這是一戰後英國極力反對的,現在不得不低頭低頭同意,這個內容為戰後英國殖民地的獨立,打破英國的貿易壁壘起了關鍵作用。

    印度是英國在東方最大的殖民地,美國強迫英國同意了印度在戰後獨立的要求,加上印度聖雄甘地發起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終於促使印度獨立。

    這是有美國這個盟友不屈不撓地挖牆角,加上英法兩國實力的大幅下降,使得英法不得不放棄了其海外大部分殖民地。

  • 9 # 老九門177605940

    你這個問題問的有意思。明顯是帶有主觀偏向。

    第一個,二戰以後英法等國放棄殖民地。並不是自己願意的。而是新的世界兩強美國和蘇聯暗中所為。老牌列強英法經過一戰二戰,實力大為衰減。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旦其成功的維持殖民地存在。那麼將嚴重威脅到蘇聯,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沒有了實力,還想維持龐大的地盤,這是不可能的。

    第二個,當時的蘇聯並沒有殖民地。都是加盟共和國。跟美國的各獨立州一個性質。另外就算蘇聯有殖民地。作為世界二強的國家,怎麼可能會出現殖民地獨立的情況呢?

  • 10 # 圓窗觀點

    這是因為把賬算明白的,最早是英國,法國是後來才算明白。

    大家都知道,英國是個海洋型國家,而法國是大陸型國家,至於俄國,是比較落後的大陸型國家。

    英國政府是個重商主義的政府,很會算賬,比如它能夠準確的計算出來,在印度獲得低價小麥的利益,遠比不上為印度培育一個大學生掙的多,既然不用刀槍,就能獲得更多利益,那還維持殖民地搞什麼。這話背後的邏輯,用簡單的一句概括來說就是,農業不如工業掙錢,工業又比不上第三產業掙錢。

    英國是現代社會觀念的始祖之一(有人說是唯一),是最先能夠理解,這個社會的財富是可以增長的國家,英國社會長期以來都認為,政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現代社會的GDP增長意識,起源就在英國。

    大陸型政府,主要的收入基礎是農業,靠土地上的農業產出過日子,很難理解為什麼社會的財富會增加,它們通常關注的經濟重點是分配。

    法國政府到了後期,終於明白了維持殖民地不划算,乾脆也放棄了殖民地。

    可俄羅斯並沒有經濟計算的邏輯基礎,所以它什麼也不願意放棄,於是把整個土地都打包,混成一個國家吞到肚子裡,也不管自己能不能消化得了,最終給蘇聯的解體,埋好了種子。

  • 11 # 趣舍隋

    英法殖民地的喪失表面看是二戰的原因,其實是殖民體系為基礎的強權政治,被歷史的程序淘汰!被美國的連線,控制面,打擊個別點,操控全球的戰略所代替!今後無論是誰,企圖複製殖民體系,或者變相的殖民體系都不會成功!爭做區域大國其實毫無意義!伊拉克,利比亞。都是失敗的典型,

    有雄心的國家,目前只有爭做全球大國,全球霸權,絕對控制,才有意義,而且是唯一的大國!

    真正需要關注的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建設,爭取做到絕對領先的絕對優勢,最後拿到絕對的全球影響力!絕對的全球控制力!

  • 12 # 豐都判官33號

    俄羅斯放棄的絕大部分是優質國土,使國家陷入發展有心無力之中。現在的俄羅斯,國土絕大部分是北極苦寒之地,大部分地區在一年中,僅兩三個月不下雪或少下雪。

    俄羅斯失去了那些優質國土,今後極難成為超級大國了。

  • 13 # 歷史三日談

    就是沒用,在那涼著也比放棄強,自己的東西為什麼要放棄?這裡是是俄國自己的東西,很多人可能有意見,還會嗤之以鼻,但不管用什麼手段得來的,一旦被自己牢牢掌控,形成實際上的擁有狀態。

    基本上相關國是無力競爭了,不相關國肯定不願意趟渾水,畢竟能搶別人東西的國家,要麼是無賴,要麼是有實力的無賴,總而言之,躲得遠遠的最好!

    特別是強大的北極熊欺負弱小的晚清政府得來的土地,中間還夾著37年的民國,都改朝換代了,新的政權,而且同樣是一個弱政權,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了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也沒有向更強大的蘇聯(前)挑戰領土問題的實力和野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法雖然是老牌殖民強國,但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地區都是主要戰場,經歷兩次浩劫,就是個壯漢這時候乾點啥事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因此,英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本維持不了原來的局面,局勢的發展已經不能再讓他隨心所欲的控制一切。

    而俄國不一樣,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俄國,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這時候比它奪占人家領土的時候手段更強,野心更大,它不搶佔別人的就不錯了,難道別人還敢跟它要,比如說蔣介石政府,沒招誰沒惹誰,這外蒙古就這麼眨巴眼睛功夫,就又獨立了!

  • 14 # 獨賞寒江雪

    英法戰後等於是練功走火入魔了,當然是保命要緊,毛子戰後等於是吃了大力金剛丸,要不是美國抱住了它的腿,估計斯大林是要到英吉利海霞釣魚的。

  • 15 # 咕咚咕咚掉進坑

    此言差矣!英國放棄了部分保不住的殖民地! 英國放棄殖民地是非常不情願即使不得不放棄也是壞事做絕!還有很多殖民地至今仍是英國的領土!

    1:北愛爾蘭 英國死活不會放棄,從愛爾蘭搶來土地,把愛爾蘭人趕走,大家可以去找下這段歷史學習一下.

    2:馬爾維納斯群島 英國在南美的殖民地,為此阿根廷還發動一場戰爭,結果失敗,不得不忍氣吞聲.

    3:直布羅陀 英國從西班牙手裡搶來的,西班牙要了很久,就是不給. 戰略要地!地中海的大門!

    4:迭戈加西亞 地處印度洋中間,從非洲國家模里西斯搶來,戰略要地,現為美軍事基地,原住民沒剩幾個.

    5: 北美洲很多個島嶼 殖民時代搶來的,原住民都基本死絕,所以就不會獨立.

    英國在殖民地殘酷對待原住民,能逃命的都走了,沒法逃命的就折騰死,或是賣去當奴隸!英國在全世界壞事做絕,不是英國多麼偉大高尚,讓殖民地獨立!而是完全無法控制,不得不接受獨立,如印度巴基斯坦!捧英國臭腳的人要清醒一點!

  • 16 #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大英帝國】

    1、英國。英國是典型的海權國家,“敵國的海岸線就是英國的邊界”,英國注重商業利益(和荷蘭相似),重視海洋交通的建設,也就是沿海的貿易據點,保障手段是建設強大的海軍,開拓原料產地和消費市場,可以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採取多種殖民統治形式,比如印度的各個土邦、王公(印度),馬來亞的蘇丹(馬來西亞),阿拉伯的酋長(阿聯酋),對於開發程度低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也有英語人口的大量移民,上述地區雖然在戰後獨立了,但是仍然和英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絡,英國制度得以保留,英國女王仍然是多國的國家元首。對於印度這樣重要殖民地的獨立,英國也是迫不得已,二戰慘勝,有心無力。目前,還有馬島等一些海外殖民地未獨立,一方面是地理位置重要,一方面是當地英語人口為主。

    【法蘭西殖民帝國】

    2、法國。和英國這樣的純粹海權國家相比,法國的定位有點尷尬,偏重於大陸,也不願意放棄海外。和英國注重商業不同,法國更有“情懷”,把“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推廣,讓蠻荒之地的人民有文化(同化),比如西貢的城市建設,瀰漫著法國風情。是否放棄殖民地,實力說話,雖然法國“混”了一個戰勝國資格,“奠邊府大捷”、“阿爾及利亞戰爭”反映出法國國力的“日薄西山”,當然,也不是殖民地都想獨立,南美洲的法屬蓋亞那至今不獨立,歐洲航天基地就在那,留在法國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分家過窮日子沒前景。

    【符拉迪沃斯託克(俄語統治東方)(海參崴)】

    3、俄國。和英法相比,俄國做法簡單粗暴,“騰籠換鳥”,參見加里寧格勒,驅逐德語人口,換成俄語人口,飛地獨立風險大大降低。再往前,對於西伯利亞、遠東的少數族裔,能同化則同化、不能則驅逐、屠殺。相比沙俄——蘇聯時期,俄聯邦繼承的領土縮水了大約500多萬平方公里。

    【加里寧格勒】

    綜上,英法俄都是二戰的戰勝國,戰後,英法元氣大傷,殖民地在海外大部分獨立了,俄國慘勝,但是國力上升期,直到蘇聯解體。英法保留了小部分殖民地,俄國放棄了部分領土(俄聯邦作為法理繼承國)。

  • 17 # 橫子小堅士心

    人和控制力結合戰略需求。

    英法殖民地雖多,但大都離本國較遠,人文差異大。英法崛起於工業革命,順成“世界中心”,一戰對其削弱,二戰傷筋動骨,“世界中心”由歐洲轉向北美,地緣政治發生鉅變,地位下降、控制力下降、人心背離。導致順應戰略調整,一邊放棄包袱,一邊抱緊美國。

    二戰後蘇聯地位上升,高舉社會主義大旗背景下其對世界的控制力空前強大。政治和軍事的優勢使其足以保持優勢資源~控制力和人心。其戰略也順勢攀升調整為鞏固自身安全和利益和擴大影響力,最終形成蘇美對抗。

    從另一個角度看,蘇美需要將歐洲搞垮,才有登頂希望,一戰來了。人心的分散和戰後的破壞力終究是引來了壓死巨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二戰。之後蘇美各得所需。英法無力而為之,蘇聯需要鞏固自身又要維護尊嚴以確保其影響力。

  • 18 # 木春山談天下

    木叔說說歷史吧!

    其實俄羅斯在十月革命之後,列寧是要把之前沙皇俄國佔領的土地都退出的,當然也包括歷史上沙俄侵華戰爭中獲得的土地。

    大家都學過歷史,知道1919年列寧為代表的蘇俄政府釋出了《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這個宣言的精神是非常積極的,也是收到我們高度評價的。因為裡面提到了,新政府準備放棄以前沙俄在華的所有特權,廢除不平等條約,特別是提到要歸還歷史上沙俄侵佔我們的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即使列寧有心思這麼做,當時蘇俄政府的很多人也不支援。特別是當時剛剛蘇俄境內有著大量的反對派實力,列寧一派完全控制不了蘇俄如此龐大的國土。

    尤其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等地,很多地區處於半自治的狀態,完全不受列寧的中央政府管轄,在這個背景下,列寧的宣言只是一個相對美好的願望,是希望獲得中方當時對他們的支援,減輕蘇俄政府面對西方的壓力。

    列寧去世也比較早,而且死因不明。斯大林上臺後,該國對外的立場發生了極大變化,從來也不提歸還領土的問題了。相反對外還對領土的需求與慾望更加強烈。

    木叔始終認為,俄羅斯民族具有強烈的“土地蒐集癖”,這一方面是處於他們對歷史擴張的熱衷,另一方面是實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說他們熱衷土地是因為俄羅斯歷史只是一個小公國,還是內陸國,因此數百年來一直擴張並且一直尋求出海口。這是他們的既定戰略。

    所以歷史上和很多周邊國家都爆發了戰爭,目的就是出海口就是領土。其實現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出海口也比較不利,要麼太高寒偏遠、要麼類似黑海一樣門戶被控制。

    說他們是實力發展的必然,則是俄羅斯從來都是威權主義,無論是沙俄還是其他時代都是如此。威權主義對領土的熱衷與我們歷史上普天之下莫為王土的這種心態很像,貪大求全深深印在了民族性裡。

    當他們弱小的時候,這種心態可以隱藏,而當他們實力壯大的時候,威權主義的思想就開始爆發。所以蘇聯也在歷史上實行了眾多擴張主義行為,這和這種心態是分不開的。

    英法放棄殖民地的原因很多:

    第一是殖民地人民反抗,他們不放棄不行了。

    第二是殖民地距離英法都很偏遠,這麼遠的地方讓實力已經衰落的英法鞭長莫及,還不如讓其獨立維持一種友好關係更符合利益。

    而沙俄佔領的領土都在周邊,既可以控制和管理,有的又已經成為俄羅斯人生活的土地了。

    所以俄羅斯的情況和英法,無論在意識形態,還是在現實中都不同。

    你如何看待這個話題?

  • 19 # 鹽坪冰舞

    英法的殖民本來並不想放棄,米國支援很多殖民地鬧獨立,二戰傷痛太重民心不支援打仗。也就是出於無奈放棄的。蘇聯不能算殖民地,他們清洗了原住民移入俄羅斯人根本不存在獨立的問題。至於俄羅斯周邊的加盟國已經尿褲子幾十年了誰敢提獨主?

  • 20 # 優己

    不是英法自己要放棄了殖民地,而是殖民地的人民起來反抗,英法兩國控制不住不得不被迫承認其獨立並撤離這些地區。

    英法兩國本身是海軍強國陸軍戰五渣,在英國巔峰時期,整個英國的兵力也只有20萬人左右。這種規模的兵力註定他們只能走技術流,利用武器的代差優勢打以少勝多仗。比如123人就征服了印度,2000人攻打大清北京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二戰結束後大量的武器被流入到英法等國的殖民地,比如印度隨便就拉出了20萬人的武裝力量,這時候英法兩國軍隊想要靠幾千人管控那麼一片地就不夠用了。比如,越南戰爭,胡志明隨便拉出了20000多名越共武裝,法國投入兵力巔峰時期也有70000多人,越南跟法軍的打了幾年,越共軍隊越打越多,法國撐不住不得不撤退。

    相對於英法兩國的技術流,蘇聯則是粗暴的俄羅斯熊,蘇聯在當時剛剛經歷過二戰的洗禮,滅亡了擁有最強陸軍的德國,一週就幹掉了日本70萬關東軍。蘇聯在二戰結束時兵力高達650萬,並長期保持在540萬左右,快速反應部隊高達150多萬,隨隨便便可以集結50000輛坦克。在這種強大軍事實力之下,誰敢獨立?捷克曾經嘗試叫板蘇聯,結果蘇聯在20個小時內便用54萬人教他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細菌,病毒有智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