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肉絲兒3
-
2 # 糖紙吳柿子
要想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家長必須刻意去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先從孩子的從吃飯做起,不要盛飯到碗裡,不要遞到孩子手裡。飯盛到飯桌上,誰想吃啥,自己動手去盛飯,自己去吃,時間久了,孩子吃飯的事就獨立了。再不用過飯來張口的時代了。早晨穿衣也一樣,衣服昨晚讓她放好,第二天早上媽媽起床做飯,讓孩子自己穿衣。穿完以後,有不妥的地方,媽媽適當幫忙整整衣冠就行了,不能替他從穿到腳。兩週下來,孩子不僅自己能穿衣服了,時間也縮短了。簡單的事推給孩子自己完成即可。
-
3 # 娛樂加剪法
獨立性的本源是內心的獨立意識。而獨立意識的培養需要父母和身邊人的言傳身教。
細節很重要。傳達“自己的事自己做,其他人不會為本來該你負責的事負責”的觀念,然後注重從細節上讓孩子體驗對自己負責的感受。比如書包自己收拾,如果沒收拾不要幫忙,第二天一早讓他自己感到危機和著急;比如讓他嘗試一個人做事情,幫忙跑腿這種,在一個人執行的過程中獨立性可以得到很好的鍛鍊——跑腿既鍛鍊了獨立思考能力又鍛鍊了溝通協調能力,同樣還會鍛鍊責任感——將任務完成帶來的成就感會不斷增加他的使命感責任感。
很多時候面臨選擇時也是鍛鍊獨立性的好方法。這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在一旁幫孩子選好,而是給出自己的建議,但不要過分有傾向性,給他不同選擇可能會有的不同結果的充分準備,剩下的讓他自己來做,至於成功還是失敗有利還是有害,都並不重要——這就要求家長為孩子樹立“深思熟慮後的選擇,即便出錯父母也在你的身後”的想法,這樣孩子做事會有膽量,有激情,還能增加孩子對父母的愛與依靠感。
當然除了言傳身教同樣重要。家長自己有主見,不隨波逐流,做事三思後行,果斷卻不武斷,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這些家長做了孩子都會看在眼裡。正如家長愛看書,孩子不可能天天只會看電視,家長獨立,孩子也肯定會學習的。
-
4 # 老座鐘
一般情況下,媽媽們總覺得自己孩子小,獨立去做一件事會應付不來,其實她們真是小瞧了孩子的潛力。
要想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首先媽媽們要做好一個心理準備,就是不要怕麻煩,因為有時要為他們善後。例如孩子剛開始自己吃飯時,可能會把飯粒弄得桌裡桌外到處是,這時媽媽們千萬不要訓斥孩子,否則孩子有了牴觸情緒不利於以後的獨立做事。有的媽媽會嫌收拾麻煩乾脆就自己喂,這自然就推遲了孩子獨立的時間。媽媽們應該做是不厭其煩的為其收拾殘局,並耐心的告訴孩子不應浪費糧食,雖然孩子不只為什麼但時間長了也會知道盡量不把飯粒弄得到處是。
到了能自己洗手娟和襪子時又怕孩子洗不乾淨,其實沒關係,第一次洗不乾淨時,家長可以偷偷代他再冼一遍,並於事後對其進行表揚,提高孩子的積極性。第二次洗時給孩子提出點小建議,並於事後對其進行肯定,增加孩子的自信。
其它事情也一樣,只要是孩子能獨立完成的就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只要及時給予肯定、建議和表揚,孩子就會較早的獨立,有自己獨立的行事風格和主張,不會變成媽寶男或媽寶女。這對孩子以後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
-
5 # 萌娃派
下面我們來聽聽網上的父母們對孩子的獨立教育怎麼看呢?
@卡斯的小賤賤:我個人比較喜歡像夏立克爸爸這種讓孩子獨立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從小就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fsdukkadjk:其實中國的教育很少培養孩子獨立,都是爺爺幫你做,奶奶幫你弄,所以導致了孩子長大以後獨立能力的缺乏。
@你看見fk:西方教育與東方教育的差異,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nfusk:我家寶寶現在粘我粘的緊,很擔心以後他獨立性比較差。
@Rachelson:其實我對我家寶寶的獨立性教育方法是,偶爾示弱,做個懶媽媽。現在我讓孩子去拿個什麼東西,他都跑的飛快,讓出去買個小東西也非常積極呢。
其實看了上面一部分爸爸媽媽所說的,對於孩子的獨立性教育,爸爸媽媽們還是很重視的,只是一直苦於沒有很好的方法。
下面我們先來看一看國外一個幼兒園對於培養孩子獨立性的一個事例吧
瑞士日內瓦的幼兒園,一向注重給孩子自由,以鼓勵和培養自主能力為主,從吃飯、睡覺這樣的小細節上就可見一斑。
吃飯從來不喂
每天中午,日內瓦的幼兒園都會供應午餐,並由老師給孩子們分配食物。但與國內不同的是,這裡的老師從不會以“營養健康”為由進行“強行攤派”。如果孩子對某種食物很不喜歡,老師就少給或不給。
領到食物後,大一點的孩子拿勺吃,小一點的也會自己抓著吃。除了身體不舒服時,老師可能幫助他們吃飯以表示安慰外,基本不會出現餵飯的現象。老師只會比劃著用勺的動作,啟發孩子吃飯。一旦午餐時間結束,不管飯菜有沒有吃,都會被收走。
此外,即使在別人家做客,瑞士父母也會充分尊重孩子的“自由”。曾有一對當地朋友帶孩子來家做客。飯菜擺上桌時,他們的孩子只顧著玩,就是不肯吃飯。對此,朋友也不強求,只說“他餓了一定會來吃的”。果然,玩夠了,孩子就主動過來吃飯了。朋友說,其實孩子是不會餓著自己的,與其強求,不如讓他自己來,還能吃得更多、更好呢。
午覺睡不睡,自己說了算
午休是孩子每天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在日內瓦,是不是睡午覺,由孩子說了算。某些孩子精力充沛,不願午休,老師也不強求。他們會讓孩子到另外的教室獨自玩耍,只要保證不影響其他孩子休息就可以了。
老師說,有的孩子起先不願意午休,但看到其他孩子都睡午覺,慢慢就養成了午休的習慣。讓孩子們之間相互影響,遠比老師強迫有效得多。
不到4歲也要露營
其實,日內瓦幼兒園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不只體現在吃飯、睡覺上。老師們還會組織這些不到4歲的孩子到郊區露營過夜。白天,孩子們與老師一起做飯、遊玩;晚上就在帳篷裡過夜,體驗遠離父母的集體生活。
幼兒園的老師說,培養孩子集體生活和團結互助的能力,應該從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抓起,幼兒園不應該,也不會因為某個孩子嬌氣就搞特殊。
下面我們就要來看看怎樣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性呢?
1、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孩子獨立性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學齡前的孩子對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興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歡模仿,所以當他看見大人在幹什麼他也學著幹什麼。如大人在疊衣服,他也要來幫忙;大人在掃地,他也搶著要掃;吃飯時也想要自己吃、走樓梯時不用大人扶……這些都是孩子獨立意識開始發展的表現。此時孩子的可塑性最強,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
2、瞭解孩子的發展過程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前提。
與其他動物的成長曆程相比,人類的成長要經歷較長的依賴期。在嬰兒期,孩子甚至還不能將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辨開來。一歲左右的孩子,在邁出人生中獨立行走的第一步時,心中充滿了好奇和喜悅,這是孩子身體獨立能力的展示。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可以使用第一個人稱代詞“我”,這標誌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孩子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並增進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互動,是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關鍵時期。
3、不要強迫孩子學不需要的東西
0-6歲孩子在每個階段的確是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但是孩子在每個階段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心理營養,我們該如何給他補充心理營養,鮮于涼認為,在這方面,很多父母存在認識誤區。很多父母為了自己的需求,就把會這種感覺加到孩子的身上。如果這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對他來說就不是好的心理營養。強制他去學某樣東西,說白了,就是父母的攀比心理在作怪,這是在控制孩子的心理成長。
4、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從兩歲起,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穿衣、睡覺、收拾玩具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像模像樣,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因此父母應多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時,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中必需的求助。
5、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孩子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裡,但是不能永遠這樣生活。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揹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做父母的,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裡自己當主人。
6、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父母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
7、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培養初步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成人應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去想,去尋求答案。
8、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父母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時,往往需要同時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對於幼兒來說,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們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難的。
9、給孩子衝突,讓他自己去解決
當孩子為爭完哪種遊戲,與同伴爭論起來時,你是否會急於參與其中,為不愉快的他們裁決問題呢?你可以提醒他們,生氣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只有讓自己安靜下來,各自去尋找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10、給孩子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
為了讓孩子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必須讓孩子從小既學會合作,又學會競爭。有效的辦法,就是經常在他的身邊樹立一個友好的競爭對手。
看了這麼多,爸爸媽媽們有點什麼感悟了麼?想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性,讓孩子在長大以後更好的適應社會,一定要放手讓孩子從小去嘗試哦~
-
6 # 蘇蘇1317016
孩子如果沒有在幼兒階段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越到後面就越難自立。一旦父母成為孩子的靠山,孩子自然不願意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導致他們心理上無法斷奶、精神上不能獨立,甚至缺失基本的生存能力。
從兩歲以後,在每一個成長階段,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任務,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一些事情。比如,一個兩歲半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飯、自己背書包、自己整理玩具等等;四歲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洗臉刷牙、自己洗澡、自己上廁所、自己整理衣服和床、自己清洗盤子等等;六歲左右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可以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做一些簡單的食物、自己疊被子和衣服等等。
-
7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孩子的獨立性培養至關重要,這不關乎他的實際年齡,只關乎他的心理年齡。只要孩子的心理年齡達到了,那就可以開始著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第一,小事入手。越是小事情,越可以考驗出孩子的獨立性。一開始,父母需要和孩子共同參與,一起完成既定目標。等到孩子熟悉後,家長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主動嘗試了,看到孩子的微小進步,父母一定要及時的主動給予鼓勵。
第二,繪本入手。父母的表現,對孩子起到示範作用,以身作則是最重要的榜樣力量。可以透過與孩子親子共讀,與孩子一起學習和感悟,學習如何提高孩子獨立性的方法,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
8 # 雨中的承諾2016
1、為孩子營造獨立發展的氛圍
為了給幼兒一個獨立發展的空間,除了在物質環境上滿足幼兒的需要,在精神上我們懂得去相信孩子,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優點,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同伴接納、喜愛的快樂,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建立自信心。和孩子交流是與其建立平等的關係,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他們的興趣、愛好,瞭解幼兒發展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寬鬆、充滿愛與平等的環境,幫助幼兒養成自立、自信、自尊、自我約束等良好品質。
2.激發幼兒獨立發展的意識
教師要有強烈的觀察意向和科學的觀察態度,要以欣賞、忍耐、研究的態度去觀察幼兒,要有一種開放性的心態,充分了解幼兒,會解讀幼兒的行為、理解幼兒的行為;觀察活動環境能否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適應不同層次的幼兒,材料的數量是否充足,幼兒獨立活動的進展如何,從中瞭解幼兒的興趣需要、情感態度、認知水平、個別差異等,以提供適時、適度的指導。
3、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儘量把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轉化成對孩子的建議。
只有在孩子碰到困惑時,才給他們提建議,多進行溝通和指導,但不要把自己的某種願望強加給孩子。當然,寬鬆的環境也不是說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闖,不履行適當的約束權,而是要儘量正確地加以引導。
4、在日常生活中要教孩子養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
從小讓孩子解決他們自己的事務,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自己的責任,讓別人替他們收拾殘局是不可能的。要讓他們經過失敗的考驗後,自己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而不要什麼事都包辦,代替孩子完成任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反省,可以告訴他們你們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會怎麼做,以幫助孩子提高判斷力,但不要幫過了頭。
獨立性是幼兒自身成長、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新世紀人才必備的重要個性品質。提高孩子的獨立性,才能給孩子一個未來。
-
9 # 我愛寶貝成
獨立性指的是遇事有主見。不依賴她人就能處理事情,積極主動的完成各項實際工作的心理品質。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首先要,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其次,給孩子問題,讓孩子自己找答案。培養初步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再次是,孩子 遇到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
-
10 # 靜靜搞事兒
帶娃既是個體力活,又是個技術活。在最新一期《媽媽是超人》中,胡可看到鯽魚兄弟一直持續相愛相殺的模式,一刻不能消停,於是想著藉此機會鍛鍊一下他們獨立做事的能力。 可式教育之任務一:疊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安吉疊起衣服來有模有樣,邊動手,邊向弟弟講解,面對小魚兒偷懶,安吉也是以身作則教導弟弟,鼓勵弟弟自己動手。看著小魚兒成功疊好衣服後一臉喜悅,顯然是很享受自己動手後獲得誇讚的這個體驗。就像胡可說的,這一方面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鼓勵他在以後生活中能主動去獨立完成一件事情。 可式教育之任務二:鯽魚兄弟菜市場獨立購物。不得不說安吉的表現真的是太棒了,不僅要記著完成媽媽列出的購物清單,還要安撫想找媽媽的小魚兒。買菜的時候還會去鼓勵弟弟跟賣菜的阿姨溝通。當鯽魚兄弟最終完成任務時,胡可表示沒想到他們可以做的這麼好。事實證明,沒有媽媽在身邊,孩子也能夠很好的獨立完成一些事情。美國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曾經說過“給孩子佈置家務是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種最好的方式,習慣於承擔家務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這種體驗和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適應生活”。
任務完成後,媽媽跟兩個寶貝一起分享他們的勞動成果,共同體驗勞動的快樂與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孩子自我價值感,對於他們未來去獨立完成事情也是一種極大的鼓勵。我覺得這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要去學習的。
-
11 # 知恩媽媽
寶寶的獨立性一定要合適的年齡放手去讓他自己獨立,不然等過了那一段時間,你很難放手讓他獨立,他自己也有依賴不想獨立。
家長要放手讓寶寶獨立完成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要頂住壓力,不能因為老人家的阻止而放棄。
2歲的寶寶是獨立性發展最快的時候,家長應該在這時候支援寶寶自己來做。不能因為他做得慢,家長代替他來完成。
讓孩子自己決定事情。家長總以為孩子小,什麼事情都幫他決定。應該放手讓他自己做決定。
-
12 # TT童心未泯
獨立性是指在思考、想象和活動中能夠相對獨立地進行,不太依賴大人的幫助。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它對孩子的成長,包括生活和學習以及長大後事業的成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專家認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越早越好,並且要做到三方面:第一要有耐心。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對孩子的發展要求要合理可行;第二要給予充分的活動自由。獨立性是在獨立行動中產生和發展的,所以要為孩子提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第三要建立親密的關係。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愛並樂於信任我們,並放心大膽地去嘗試,讓他們相信當遇到困難時會得到家長的理解和幫助。
-
13 # 付小平
1、兩歲到六歲,重點關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生活能自理,是孩子走向獨立的起點。其實,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他們都需要學會自己解決可以自理的事情。如果在本該自理的各個階段,卻沒有掌握這個階段的基本技能,或者在思想上總是依賴大人,那麼,他們就不可能真正走向獨立。
孩子如果沒有在幼兒階段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越到後面就越難自立。從兩歲以後,在每一個成長階段,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任務,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一些事情。比如,一個兩歲半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飯、自己背書包、自己整理玩具等等;四歲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洗臉刷牙、自己洗澡、自己上廁所、自己整理衣服和床、自己清洗盤子等等;六歲左右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可以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做一些簡單的食物、自己疊被子和衣服等等。
2、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父母確實應該無條件地愛孩子,但是這種愛,絕不是大包大攬,更不是幫孩子做出他需要做出的每一個決定。孩子的人生只能是自己做主,任何大人都永遠無法代替。否則,他的人生將留下很多遺憾,甚至會是殘缺的。
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主的事情,大人可以幫助她,但是最後決定權在孩子自己。遇到困難,我們可以多鼓勵她,試試看自己可不可以想辦法,如果實在想不到辦法,我們可以幫忙提供幾個辦法,供孩子思考和選擇。
等到孩子嘗試了,如果還是需要大人的幫助,就讓她指揮大人該如何幫助。透過這種方式,孩子一直在思考,同時也會明白,這件事情始終是他自己的事情,而非家長的事情,他需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3、鼓勵孩子的獨立行為,讓孩子在試錯中增強自理能力
其實,孩子的很多事情,四、五歲的時候就完全可以自己完成,比如穿衣脫衣、繫鞋帶、洗澡、吃飯、擦屁股、背書包等等。
沒有人天生就會自己做事,孩子的很多自理能力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試錯中學會的。正如每一個人學會走路都需要經歷無數次摔倒一樣,生活中的每一項技能都需要經過多次嘗試才能熟練掌握。如果父母缺少對孩子的信任,沒有對孩子的寬容,我們就沒有理由責怪自己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做。
4、讓孩子體驗獨立做事的成就感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父母也不能急於求成。我們需要先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孩子比較輕鬆地完成,既可以讓孩子逐漸積累一些自信心,又能讓孩子體驗到獨立做事的成就感。一旦孩子感受到自我的能量,他們在下一次的獨立行動中就會有更大的動力,收穫更多的成就感。
-
14 # 土豆媽媽育兒
首先,戒掉孩子的依賴性。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事都是與父母一起學會並完成的,在適當的時候,如果父母不選擇放手,那他就形成了一種依賴:既然父母可以幫我搞定,那我就沒必要動手了。比如摔跤,孩子摔倒了,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馬上把他扶起來。比如吃飯,大人總是怕飯粒弄得到處都是而選擇喂他吃,有的甚至上幼兒園了還不能自主吃飯。比如穿衣服,父母總是嫌棄孩子動作太慢,三兩下就幫他穿好了……不是孩子不會獨立完成一件事,而是父母根本沒有給他機會去實踐,父母應當給予孩子足夠的信心,沒有你的幫助,他也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很好,而你需要做的,只是等待。
其次,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孩子在每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他需要父母對他的認可,只有這樣,他才會有下次繼續做好的動力。大多數父母會說“你真棒!好極了……”文字的表達太過虛幻,沒有一個肯定的標準,如果你能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這次比上次完成的時間短,哪裡做得比上次更好,哪裡需要改正,肯定他的付出,再指點他的不足之處,事情就會越做越好,越做越有信心。
最後學會放手。孩子慢慢長大了,他不再是整天跟在你後面的跟屁蟲,給他獨立自主的機會,不要什麼事都抓在手裡。孩子想學騎單車,家長總是擔心外面車多,怕他摔到、撞到,乾脆不讓他學,孩子想學游泳,又怕溺水,連水邊都不讓他去……這也不讓,那也不讓,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就這麼被家長剝奪了。其實父母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他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脆弱。你的不放心,只會讓他做什麼都不敢去嘗試,給他足夠的信心,也給自己信心,相信他!支援他!
孩子的獨立,需要父母的放心與放手去成就,別再擔心他做不好,給他機會去,讓他親自動手去做,你才能發現他的潛能,或許會跌倒,或許會痛哭,但請相信孩子,經歷了挫折,他會越來越好!越來越自信!
-
15 # 小蜻蜓媽媽
一、獨立性的培養建議從嬰兒時期開始。當然,所謂從嬰兒時期開始並不代表直接培養孩子的意識,而是家長儘量用心去創造環境和空間。
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孩子總該是要獨立遇到事情和問題的。當孩子面臨問題來問詢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時,家長不需要直接告訴孩子解決方法和處理方案。而是引導一起尋找方法,可以讓孩子先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再適當引導。或者直接讓孩子嘗試。讓孩子試錯也是一種培養獨立性的好方法。
孩子的事情儘量自己做,家長不要隨意插手,而是給予孩子充足的條件。
-
16 # 瞄到喵小姐的貓
一句話:懂得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想要再重新開始是不可能的。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一定要從小開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讓孩子做一些他年齡段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三歲,可以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四歲,讓孩子獨立睡覺。等等,一個獨立性強的人,是離開父母之後,依然能夠有能力自己過得很好,我覺得這個是父母必須好好培養的最重要的性格之一,錯過孩子想要學習的那個階段,再想重新培養是不可能的。
-
17 # 青青寶貝
對每位孩子來說,獨立是一種很重要的品質,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做事習慣。孩子獨立做事的好習慣要從小培養,孩子越小,可塑性就越高。
由於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長輩對他們更多了幾分關愛,經常會無意識地幫助孩子做一些細小的生活瑣事,無形中造成孩子懶惰、依賴的心理。因此,父母想要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就得早早訓練他們的生活技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自己做,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與做事的習慣,加強對孩子獨立性的鍛鍊。
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能力,父母可以從以下幾點對孩子加以引導教育:
1、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性很強的人。身教大於言傳,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效仿的典範。如果平時父母做事的方式是處處依賴,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學習獨立呢?
2、為孩子提供獨立發展的機會,該放手時就放手
父母從小對孩子無條件的包辦代替,使孩子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願意、不大會的事情,父母會幫著幹。因此,父母可以透過各種形式讓孩子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必須自己做。
父母要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掌握不同的生活技能,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對於已經養成依賴性的孩子,父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一步步放手讓孩子學會去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自己吃飯、穿衣褲鞋襪、洗淋浴、收拾整理自己的書包與房間等,一步步幫助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
3、教給孩子獨立做事的知識和技能
孩子不僅要有獨立的意識,還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比如:怎樣穿脫衣服、洗臉刷牙,怎樣幫助家人擇菜、洗菜、掃地、拖地、擦桌子等,不僅讓孩子願意自己主動做事,還要學會自己做事才行。
同時,孩子的獨立性還表現在學習、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父母要引導孩子自己完成學習任務,自己去和同伴交往。當孩子和小夥伴發生衝突糾紛時,指導或教會他們用各種有效的方式自行解決矛盾。
4、給予孩子不同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決策權
自己選擇、自己決策是獨立性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只要沒有危險安全問題,在孩子碰到可供選擇的機會時,就讓孩子自己決定選什麼;在碰到孩子稍作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困難時,引導孩子學會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決定,父母不要過多幹涉,替孩子做決定。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去開動腦筋,想辦法,做出決策。
同時,對於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父母要及時給予讚賞、鼓勵,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更加主動積極的去獨立完成更多的事。
只有孩子擁有獨立做事的習慣與經驗,離開父母后,才不會因為“這個我從沒有做過”或“那個我從沒有經歷過”而畏首畏尾,從而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加自信地面對人生中的各種挑戰與考驗。
-
18 # 海邊小布丁
要使孩子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首先家長不要一切圍著孩子轉,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家長一般不要代替他去做,凡是孩子說“我能做的”就要放手讓他自己去嘗試。 其次家長還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多實踐。一個孩子只有給他很多探索和試驗的機會,以及不害怕他獨自在一定的限度內犯錯誤,才能培養和鍛鍊他的獨立自主能力。
總之,家長應該學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多去實踐,在實踐中培養他的獨立性。
-
19 # 家有小女初成長
在孩子第一次嘗試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因為自己的各種擔心而拒絕孩子。
不要表現的太理解孩子的意思,試著讓他多表達多行動。
不要他還沒說出喝水,你就已經水杯遞到嘴邊了,這樣他會習慣了你伺候他。
如果孩子用命令的口氣要求你幫助他,請拒絕,不要讓孩子覺得幫助他是理所當然的,也不要讓孩子把你當成保姆。
當孩子因為好奇而主動做什麼的時候,不要打擊他,鼓勵他引導他,在有難度的地方適當幫助,不要讓他因為太難而喪失信心,幫他建立起自信心,這很關鍵。
孩子在獨立的過程中偶爾有反覆,有厭倦,不要硬性要求,接受孩子的反覆,這樣不會逼的孩子太緊。
-
20 # 格格巫育兒
1.統一教育理念和認識:
孩子的獨立性尤其在有上一輩的老人帶孩子的家庭裡難以培養起來。老一輩的人都是把孩子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要麼不用老人帶,父母自己來帶,會沒那麼嬌氣一點。
要麼有老人帶也要隨時給老人洗腦,孩子能做的事情,一樣也不要幫他做!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才是好的。
周全的教育就是不光要教育你的孩子,還要不斷教育自己,教育自己周邊的親人,要採用統一的教育理念來對待孩子。
2.孩子能做的事情,一樣也不要幫他做!
《孩子挑戰》裡的觀點,看了以後,才發現,讓孩子獨立起來,要做的如此徹底才可以。
我們生活中的例子,有男孩子二年級就可以自己坐車去上下學,去各個興趣班。會做飯菜了。他媽隨時隨地對他進行訓練,來,你幫我去拿點的餐,你去幫我拿個牙籤。
其實做習慣了,孩子覺得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獨立成長起來以後,心情一直都會是愉快的。如果不夠獨立的人,做什麼事都是先指望別人,別人沒有關注他,受挫感會特別強。
還是生活中的例子,某人裝飯從來都是自己裝,人家幫他裝還覺得不習慣,做習慣事情的人就是那麼好相處。
如果沒有做習慣事情的人,如果人家沒有幫他裝飯,他會覺得太不應該了,怎麼飯都不幫我裝一下,這個世界對我太不公平了。多難相處啊。
回覆列表
培養孩子獨立性是隨時隨地都有的教育。家長要把培養孩子獨立性的目標裝在心裡。培養孩子獨立性是讓孩子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為自己的明天做主。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創新,獨立做屬於自己的事情。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經常為孩子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幫助他們逐步學會自己做事、自己動腦筋想問題。
培養孩子獨立性: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獨立性是在實踐當中培養起來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這是一個教育原則。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乾的要求,他有這種獨立願望,家長就因勢利導從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孩子獨立性就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這種基本能力、基本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我們主張孩子一歲多讓他自己吃飯,從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穿脫鞋襪,自己如廁,自己收拾
玩具
,自己擦鼻涕,很多孩子鼻涕流出來自己不擦,都讓媽媽擦,給他餐巾紙讓他自己擦。吃東西前後或便後讓他自己洗手,當然開始先讓家長幫助,幫助還是讓他自己幹,從旁幫助,幼兒期實際上自理能力是培養孩子獨立性最主要內容。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到了五六歲你要求可以高一點,在這過程當中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獨立生活能力和自己去做的勞動習慣。培養孩子獨立性:培養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養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動腦,不僅要孩子自己獨立動手去做事,還要孩子獨立的動腦去想問題。常常看到有些家長不厭其煩的回答孩子的問題、給孩子講書,利用一切時間來豐富孩子的知識。全都是家長講,單方面輸入。實際上培養孩子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給他腦子裡裝多少知識都重要。陳鶴琴先生有一條原則,他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培養孩子獨立性:
創造
機會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我們有的家長經常說孩子太有主意不好,應該聽大人的,實際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認識,應該給孩子創造機會培養他自己拿主意。教育常常是注意培養孩子順從聽話,不大注意去傾聽孩子的需要,從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發展方面都由家長一手包辦了,因此我們的孩子缺乏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和權利,就很難培養孩子自我抉擇能力。
培養孩子獨立性: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家長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比如讓孩子穿衣服,自己穿
襪子
,確實會遇到困難的,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對幼兒來講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那麼有些孩子一遇到這些困難,就不幹了,家長有時候心軟了,就包辦代替。所以當孩子獨立做事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一定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堅持完成任務,特別是對那些依賴性比較強的孩子。
總之,要想讓孩子學會獨立,首先就是給孩子創造學習獨立的環境,而不是一邊喊著學獨立,一邊又事事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