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紅塵

    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200年,戰爭結束後袁紹仍有機會翻身,可惜袁紹太過自負,他認為這場戰爭的失利嚴重影響到自己的統治的地位,袁紹是一個好面子的人,世人皆知。然這樣人就不具有奪取天下的能力的,眾所周知袁紹的兵力非常強悍,面對曹操依舊是失敗,這說明了什麼?說明袁紹的野心與自己的能力是不匹配的,因此他是有機會翻身的,但所謂的翻身只不過是繼續統治自己的本部地區,想要吞併曹操一統北方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1、官渡之戰袁紹損失了多少兵馬

    官渡一戰後袁紹成為了徹底的失敗方,但當時只不過是損失了兵力並沒有動搖其根基,可能觀看《三國演義》的朋友會對這件事情有誤解,認為袁紹失敗後曹操直接進了冀州城,也就是曹丕未來建都的地方鄴城。

    但真實的歷史並不是這樣的,袁紹回去首先是生病,病中痛罵自己,沒有把握住戰機,其實最氣憤的是小人許攸鼓動自己殺了田豐,田豐的謀士實力在袁紹軍團中可以算上不錯,但只可惜跟錯了人。

    袁紹還恨自己痛失兩位曠世奇才,郭嘉與荀彧,相信二人的名字並不陌生,荀彧曾經做過袁紹的軍師,這位曠世奇才在看清的袁紹志大才疏的真實面貌後,黯然離去。至於郭嘉根本就沒有做過袁紹的軍師,只因他提前便以及看透袁紹不能輔佐。

    袁紹在官渡一戰出兵十萬不過損失七萬,但這些部隊對於袁紹當地的人口來說根本不值一提,因此可以看出袁紹的元氣根本沒有大傷,甚至自己的三位兒子在各地的封地也擁兵十幾萬,曹操想要短時間拿下袁紹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袁紹犯了一個忌諱,那便是不按常理來立儲,袁紹一共有三個兒子,最喜歡小兒子,原因是小兒子無論是長相還是指揮兵馬的風範都與自己極其相像,但引起了其他兩位兒子的不滿,自己死後三人自亂,成功為曹操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2、官渡之戰後袁軍為何會被曹操擊破

    袁紹失敗後,當地人口依舊很多,天下不過十三洲袁紹獨佔其四,袁紹自領冀州,除去小兒子都被分封出去帶兵,由此看來袁紹完全足夠與曹操再戰一次的實力,可袁紹由於顏面問題,被自己活活氣死。

    紹死後,三個兒子開始爭搶地盤,大兒子不服小兒子繼位,小兒子說是袁紹讓我繼位的,二兒子也沒有閒著給兩邊扇風點火準備坐收漁翁之利,袁紹身前的地盤亂成一團,他們不想著如何抵禦曹操,卻想如何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直接給了曹操機會。

    曹操謀士荀彧建議,現在袁紹三子內亂紛紛割據自立皆以正統自居,現在丞相挾天子令諸侯,不如個個擊破,袁三子定不會互相協助,他們現在的眼中已經是利益燻心,出兵逐個擊破定能大勝。

    曹操出兵後,首先大肆宣揚是獻帝讓其收復冀州,畢竟袁紹以死冀州無主,袁紹的三個兒子都認為自己才是第一繼承人,出師有名,這便是曹操能夠一統北方的一張王牌,至於其為何沒有能一統天下後面有機會再講。

    曹操擊敗袁熙後,其餘兒子才看透曹操的陰謀詭計,因此對其動手,但此時的曹操已經入主鄴城,再者說冀州本是袁紹之前的大本營,糧草、兵器、軍隊都是其他三洲的數倍,此後袁二子只能逃亡烏桓,曹魏追擊一統北方。

    3、袁紹翻盤的可能性

    袁紹有翻盤的可能性嗎?的確有但他不具備亂世諸侯爭天下的能力,他如若身在盛世的確有可能成為一個權臣,但在亂世袁紹能夠發展到如此高的高度我是沒有想到的,我認真剖析過袁紹這個人。

    志大才疏、識人不用、重用佞臣、亂殺功臣,這一樁樁一件件直接導致袁紹遠離了爭奪天下的路途。袁紹做的最錯的一件事情我認為那就是建議何進召董卓入宮剷除閹黨,這件事情明顯弊大於利,當時有人力薦袁紹不要做這件事情,你們猜是誰呢?

    沒錯就是曹操,曹操當時的能力很強,但在亂世沒有拜到權臣的門下,所提的建議根本不會被採納,操當時大罵紹:豎子不足與為謀,這句話直接將袁紹罵的是狗血淋頭,何進聽後準備殺曹操,可袁紹說算了,誰是豎子還不知道呢!

    後期袁紹或許會為當時沒有殺了曹操而懊悔,但結局已定,袁紹就算是後悔到死,曹操也成為了他的大敵,成為他稱霸北方一統天下最大的敵人,最終他也被曹操打敗,但要說袁紹一統天下的可能我認為是沒有的,要想保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被攻陷,他立儲的方式是一定要變的。

    如若他真的遵從立長不立賢的,相信袁熙不會有任何自己成為袁紹繼承人的幻想,如若袁家三子合作的話,曹操真的很難攻破冀州,要知道袁紹留下的家底非常厚實,足以其三子在北方乃至天下生活五十年。

    曹操當時已經是強弩之末,雖一直在發展但在經歷了黃巾之亂的北方,想要實現富強,怎會如此的簡單呢?因此只好對外或是對內出兵作戰,首先袁紹出兵後的失敗對曹軍計程車氣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鼓舞。

    總的來說袁紹翻盤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袁紹一統天下,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二種說法袁紹穩固自己的地盤,這種說法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在袁紹能夠活下來的情況之下。

    綜上來看袁紹的所謂的成功翻盤不過是繼續統治自己之前統治的地區,想要一統北方是完全不可能的,他所謂的面子,在亂世之中根本一文不值,三分天下的曹丕、孫權、劉備哪一個是要臉的人呢?對此我認為他絕無一統北方的能力以及可能。

  • 2 # 太嗯了

    我們知道,袁紹的失敗除了不會選賢舉能,良盡其才之外,還有他的性格,他本身是一個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之人。其次最最最重要的,也是曹操一語道破的,袁紹敗在家事!袁紹的幾個兒子,袁譚,袁熙等人,都擁兵自重!所以在官渡之戰中,即便袁紹敗了一仗,但是他們都為自己考慮,要知道兵貴神速啊!但是最後卻被曹操逐一攻破,最後四洲到手!

    袁紹在清除十常侍的鬥爭中,其最初的表現頗為不俗。不過非常可惜的是,袁紹雖然積極加入剪除十常侍的隊伍併成為其中的骨幹分子,也為此不斷地向大將軍何進獻計獻策,但老實說,他貢獻的計策大多都是非計。既失策,又失計。最邪門的是,當掌握國家軍政大權的大將軍何進為何太后不同意誅殺宦官而發愁時,袁紹獻計曰:“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此時事急,不容太后不從。”此計一出口,連主簿陳琳聽了都大驚失色:“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亂矣。”極力勸阻,只是何進沒有聽他的話。果不其然,宦官還沒有除掉,何進的腦袋卻被太監們砍掉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由於袁紹的餿主意,導致了何大將軍的送命。

    就算袁紹官渡之戰贏了,曹操被剿滅,那麼也只是北方換了一個主人而已。

    官渡之戰之所以輸,說因為袁紹個人的原因,加上手下的謀士互相拆臺,不能同仇敵愾,識人不明,聽信讒言。

    袁紹身為三軍主將,卻優柔寡斷,昏庸無道,一將無能,連累三軍。

    這才導致袁紹大好的牌,卻在官渡之戰中被兵少將寡的曹操所敗。

    但是,袁紹雖然輸了官渡之戰,但是根基未動啊,天下最富饒的四州之地還捏在袁紹手裡。

  • 3 # 我家的貓叫皮蛋

    我個人認為官渡之戰後,袁紹有一定的翻盤機會,但是前提是袁紹存活。

    袁紹從沒有一州之地到佔據冀、青、並、幽四州,統一河北,絕不是泛泛之輩,演義中的袁紹被臉譜化,袁紹有其過人之處。

    袁紹其人

    袁紹,字本初,漢司空袁逢之子。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袁紹是曹操統一過程中最大的敵人,擁有冀、青、並、幽四州的袁紹各方面資源充沛,袁紹家族四世三公,社會影響巨大,袁紹本身的才能在當時群雄中也是出類拔萃的,我們不能因為官渡一場敗仗而過分貶低袁紹。

    實質上,在官渡之戰前,袁紹是所向無敵的,謀取冀州,誅滅強大的公孫瓚,相繼統一青、並、幽三州,袁紹轄區內的四個州受戰亂影響相對較少,對比曹操轄區內那些殘破的州,官渡之戰前袁紹統治區人口至少是曹操的二倍。

    官渡之戰曹操、袁紹的實力對比

    官渡之戰前,曹操是無法和袁紹比的,但是官渡之戰袁紹十萬大軍絕大部分都損失了,袁紹只帶了幾百騎兵倉惶敗逃,而之後官渡戰場敗退回的殘軍也不過一萬人。這個時候的袁紹是極度危險的,冀州不少城池也叛亂歸降曹操了。

    官渡之戰袁紹損失慘重,顏良、文丑、淳于瓊等大將被殺,張郃、高覽等投降,袁紹敗退後驚魂未定,但是這個時候曹操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曹操坑殺袁紹降軍七萬餘人,北方四州震動,《資治通鑑》記載:冀州城邑多降於操。袁紹走至黎陽北岸,入其將軍蔣義渠營,把其手曰:“孤以首領相付矣!”義渠避帳而處之,使宣號令。眾聞紹在,稍復歸之。

    可見官渡之戰後袁紹一度出於危險之中,但是在之後不久袁紹便穩定了趨勢。而袁紹病死於官渡之戰一年半後,在這一年半中曹操並沒有大舉進攻,曹、袁兩軍處於相持階段,要是有把握曹老闆早進攻了。

    假若袁紹不死

    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袁紹病死由於袁紹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時,河北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市裡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審配等矯袁紹遺命,奉袁尚為嗣。袁譚、袁尚為了爭權奪利而相攻,最後被曹操各個擊破。

    我們看一下袁紹死後的局勢,袁氏集團因為內鬥而走向了分裂,審配、逢紀與辛評、郭圖爭權,配、紀與尚比,評、圖與譚比。眾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己害,緣紹素意,乃奉尚代紹位。譚至,不得立,自號車騎將軍。由是譚、尚有隙。建安十年(205年),袁譚被殺,袁尚與二兄袁熙逃亡遼西烏桓。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烏桓,袁尚、袁熙敗走遼東,被公孫康所殺。

    袁家兄弟內訌,互相功伐,結果曹操依然花了五年時間才陸續消滅袁氏集團,如若袁紹不死,河北的凝聚力還是很強大的,人力物力也充沛,而戰爭一旦陷入曠日持久的持久戰,袁紹後方無強大的敵人,而曹操四面楚歌,南邊有劉表、劉備、孫權,西邊馬騰、韓遂虎視眈眈,漢中張魯也是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戰爭拖下去曹操自己就崩潰了。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有優勢,但是前提是袁紹不死,袁紹一死河北集團四分五裂,只能被曹操各個擊破。

  • 4 # 戰國客

    要說翻盤,其實官渡之戰之後,袁紹本來應該還有機會翻盤,那時候曹操的勢力範圍還在黃河以南,黃河以北的四州之地還在袁紹手中,袁紹用很短的時間就平定了四州的內亂。就像後來關於水淹七軍之後,司馬懿對曹操所說的,戰場較量,一時的輸贏決定不了什麼,“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袁紹的根據地其實也並沒有動搖。加上曹操當時面臨的局勢也並不好,江東的,荊州的,四川的,關中的,可以說是四面環敵。如果袁紹能夠一直撐下去,曹操本沒有能力揮師北渡黃河。可惜的是,這一戰徹底打掉了袁紹的自信心,官渡之戰一年多後,他就因病死去。他死後,三個兒子開始內鬥,給了曹操可乘之機。從此袁家再沒有翻盤的可能性了。

  • 5 # 老劉侃評書

    一、官渡之戰來說,曹操雖然重創了袁紹的主力,袁紹只帶著八百騎兵逃走。但是,在地盤上,握有四州之地的袁紹,依然是東漢末年地盤最大的諸侯,並且,在所轄人口上,袁紹也要明顯大於曹操。當然,在氣勢上,曹操挾官渡之戰大勝之威,要明顯強於袁紹。不過,袁紹只要堅守一兩年,曹操勢力的這一氣勢自然不斷衰弱。

     

    二、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在官渡之戰,也即公元200年後,曹操用了八年左右的時間才平定河北地區,並且,在佔領袁紹故地的過程中,曹軍也遇到了激烈地抵抗。而這,凸顯出河北一帶百姓對於袁紹勢力的擁護。不過,對於袁紹勢力來說,卻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也即內部派系林立。在官渡之戰前,荀彧說袁紹如何差、曹操如何好,郭嘉獻十勝十敗論,有些是虛詞,但核心在於:袁紹集團太多掣肘,派系太雜,下決斷牽扯太多。

    三、特別是袁紹的幾個兒子,比如袁尚、袁熙、袁譚之間的內鬥極大消耗了其本身的實力,因為其各自為戰,這反而讓曹操順利地各個擊破。而這一情況的出現,關鍵原因就是袁紹公元202年就去世了。建安七年(202年),也即官渡之戰後的第二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袁紹一死,其幾個兒子之間都擁有一定的兵馬,而且互相不服氣。好比三根分開的筷子,最終被曹操一一扭斷。由此,袁紹想要在官渡之戰後東山再起,要麼多活幾年,要麼在幾個兒子中確定好一個繼承人,並削弱其他人的勢力。

     

    四、最後,為了要順利東山再起,袁紹不僅要解決內部的派系問題,還應該和荊州劉表、江東孫權結盟。其中,因為孫策於公元200年遇刺身亡,所以官渡之戰後,掌握東吳大權的是孫權。對於袁紹來說,如果可以和劉表、孫權結成對抗曹操的聯盟,那麼,處在中原地區的曹操必將面臨腹部受敵的險境,最終會被這三大勢力逐漸削弱乃至於消滅。當然,如同後來並不穩定的孫劉聯盟,想要讓三家齊心合力對抗曹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6 # 見yun卸甲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具有一戰之力。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曹操來說,因為顧忌袁紹的實力,也沒有急於進攻冀州等州郡。根據《資治通鑑》等史料的記載:“冀州城邑多降於操。袁紹走至黎陽北岸,入其將軍蔣義渠營,把其手曰:“孤以首領相付矣!”義渠避帳而處之,使宣號令。眾聞紹在,稍復歸之。”也即在官渡之戰後,曹操挾著大勝的威望,得以迫使冀州的部分城池歸降自己。不過,在大家得知袁紹尚在的訊息後,立即又歸順了袁紹,也即“稍復歸之”。而這,說明袁紹在冀州依然獲得了較高的支援。

    在平定冀州等地的叛亂後,袁紹基本上穩定了自己的地盤。從疆域面積上來看,袁紹依然是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諸侯。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雖然損失了8萬精銳,但是,對於這8萬精銳,曹操因為糧草有限等原因,沒有選擇將其編入自己的大軍,而是將其殲滅和坑殺。因此,從兵力上來看,曹操沒有從官渡之戰中獲得較大的兵力補充。在此基礎上,官渡之戰後,袁紹無疑具有翻盤的機會。不過,袁紹的病逝,加上袁紹對於繼承人的安排,促使這一機會從手中流失。

  • 7 # 聽覺有道周村驗配中心

    官渡之戰,真的決定北方格局了麼?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決定性勝利,袁紹敗退回河北。官渡之戰雖然失敗,袁紹雄踞冀、青、幽、並北方四州,實力依然在曹操之上,官渡之戰對於袁紹集團最大的損失是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但是這並沒有動搖袁紹根本。袁紹是主動進攻曹操失敗的,並非因為曹操的進攻而兵敗,雖然調兵遣將進攻曹操,但是守衛本土的軍隊還是有的,主動進攻下的失敗以後只不過是由攻勢暫時轉為守勢,並不至於迅速敗亡,實力遠在曹操之上,如果打起消耗戰來,曹是耗不過袁紹的,袁紹輸得起,曹操卻輸不起。

    實際上官渡之戰曹操的損失也是很大的,根本無力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首先是腹背受敵,即使袁紹最終被打敗了,劉備依然在汝南地區抗擊曹操,直到建安六年,曹操才徹底擊敗劉備。可是劉備也是個百折不撓的,敗退入荊州以後。又慫恿劉表進攻曹操。其次是糧草危機,官渡之戰時期,曹軍糧草幾乎消耗殆盡,曹操都差點準備撤退了,如果不是許攸叛變,曹操已經輸了。最終取勝,曹軍依然面臨糧草不足的問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曹操不把袁紹降卒收而用之而是選擇屠殺了,自己的軍隊糧草都不夠,怎麼養他們呢?

    曹操如何平定北方四州的?

    公元202年5月,袁紹病逝,袁尚繼位,袁譚則自稱車騎將軍,屯兵黎陽。同年九月,準備充分的曹操才開始對冀州發起進攻。

    小子尚代,譚自號車騎將軍,屯黎陽。秋九月,公證之,連戰。譚、尚數敗退,固守。八年春三月,攻其郭,乃出戰,擊,大破之,譚、尚夜遁。夏四月,進軍鄴。——三國志

    不可否認曹操的軍事能力很強,袁譚、袁尚都不是他的對手。曹軍連戰連勝,袁譚、袁尚只得選擇固守。到了建安8年3月,曹操終於突破袁譚、袁尚部署的防線,大破袁軍。4月份。直接包圍了鄴城。但是鄴城之戰並不順利:

    操軍進,尚逆擊破操,操軍還許。——後漢書

    袁尚迎擊曹操並擊敗之,曹操只得暫時撤退回許都,留賈信屯黎陽,這時候曹操考慮一番,決定暫時不管袁尚,先搞定劉表。但是這邊曹操剛剛走,袁氏卻發生了內亂,原來袁譚才是袁紹長子,且在袁紹奪取北方四州的過程中屢建戰功,袁紹死後,於情於理都應該由袁譚繼承北方四州,但是袁紹卻廢長立幼,讓袁尚繼承基業。袁譚、袁尚面對曹操進攻之時,能夠同心協力抵抗曹操,終於反敗為勝取得鄴城保衛戰的勝利,但是當曹操退兵之時,袁譚、袁尚之間的矛盾終於爆發了,以至於兄弟反目兵戎相見,曹操正是利用這一點,先是聯合袁譚打敗袁尚,接著又反過來消滅袁譚。具體時間如下:

    公元204年,曹操破袁尚,奪取冀州;

    公元205年正月,曹操滅袁譚,奪取青州;

    公元205年3月,袁熙部將投降曹操,奪取幽州;

    公元206年 3月,曹操破高幹,奪取幷州;

    公元207年,曹操平定烏桓,袁尚、袁熙敗退入遼東,被公孫康殺死。

    也就是說,曹操用了7年時間,才平定北方四州。

    袁紹如何翻盤?

    實際上袁紹想要翻盤很簡單:

    第一:任命袁譚為繼承人,並且不要給其他兒子任何權利,全力扶持袁譚統治北方四州。

    第二:聯絡荊州劉表,涼州馬騰,江東孫權,使得曹操四面楚歌,自顧不暇。

    第三:憑藉人口、資源的優勢壓制曹操,和曹操比發展速度。

    因此,官渡之戰結束以後,袁紹是有機會反敗為勝的。

    參考文獻:

    《後漢書》

    《三國志》

  • 8 # 像一陣風吹

    有機會的。1、袁紹官渡之戰雖然失敗,損失極大,但是根基還在,依然擁有冀州、幽州、青州、幷州的大部分地盤,還可以湊出幾十萬軍隊。只是後續袁紹病死,沒有安排好後事,三個兒子和一個侄子高幹沒有團結好,被曹操各個擊破。袁紹死前如果可以安排好後事,並制定好合適的戰略,鹿死誰手未可知。大家都知道官渡之戰時,曹操軍隊的主力都在北方,可惜劉表一直按兵不動,錯失大好時機。官渡之戰時,如果其他諸侯向曹操佔領區用兵,曹操畢竟兵力有限,很可能顧此失彼,可惜了對手都是一些外強中乾的人。2、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內部不穩。忠於漢室的大臣多次給曹操製造麻煩,可惜他們力沒有使到一起,始終沒有給曹操形成決定性得壓力。3、歷史一般都是大勢所趨,同時還有很多偶然因數。一次意外就有可能改變歷史,雖然機率小,但是還是有那麼點機會的。

  • 9 # 雨夜構想

    袁紹是有機會翻盤的,前提是自己要活著,田豐要活著。

    戰後情況

    官渡之戰後袁紹損兵折將,大敗而回。可曹操卻沒有乘勝追擊,那是因為曹操雖然勝利了,可是自己的後方還是不夠穩定。他的周圍還有多的敵人在虎視眈眈,伺機攻伐。他還要對自己的內部進行整頓,對勝利果實進行消化。

    袁紹呢!敗退以後先殺手下謀臣,不思穩固邊防,幾個兒子也不爭氣,暗地裡勾心鬥角。袁紹一死就開始內訌,這樣的政權怎麼能抵擋曹操這位亂世梟雄的攻擊。袁紹死後沒幾年曹操就平定了北方四州,那幾個敗家孩子死的死逃的逃。曹操的實力沒得說,可這幾個孩子確實也是太菜了。被曹操耍得團團轉,被人家賣了還得幫人家數錢。

    如何翻盤

    這回來看看袁紹怎麼翻盤。戰後袁紹敗退,依舊是損兵折將,河北名將盡失,顏良文丑,張合高覽全部損失,跟隨自己回到河北的僅僅有萬餘人而已。但是袁紹沒有失去根本,他還有四洲之地。還有數百萬的百姓,這就是他的根本。

    袁紹需要立刻釋放獄中的田豐,升格田豐位謀主。馬上對邊境進行徹底封鎖,安排自己的兒子和外甥去邊境鎮守,防禦曹操乘勝來襲。外部工作進行的同時,馬上著手進行內部整頓,對於那些個結黨營私,徇私舞弊之人徹底清除。大力開展唯才是舉的工作,在年輕一輩中選拔領導才幹突出之人大膽任用。發展經濟,開發農業,採用田豐的戰略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坐擁北方四州俯視天下,結好孫權,劉表。策動他們對曹操進行襲擾,待天下有變伺機出動剿滅曹操。

    這就是袁紹翻盤需要做的事情。“攘外必先安內”,袁紹要是不能處理好內部事務及使戰後不死,早晚也得死,沒有翻盤的機會。

  • 10 # 秋風吹落葉飛

    官渡之戰後袁紹沒有翻盤的機會原因有下幾點

    一、袁紹不會用人

    袁紹是聽不進勸諫的。袁紹派顏良攻打白馬時,他手下的謀士沮授勸他,顏良度量狹小,有勇無謀,不能堪當大任。袁紹不聽,結果顏良為關羽所斬。

    袁紹進軍官渡後,田豐勸諫他,在南方應該速戰速決,在北方應該打持久戰。袁紹求勝心切,又不聽勸。

    官渡之戰前,田豐勸諫袁紹,說曹操善於用兵,他的兵力雖少,但是不可輕敵,應該打持久戰。對內修好政理,對外不停地派一些兵去騷擾曹軍,讓他的軍隊疲乏奔波。兩年之內,就能夠戰勝曹操。袁紹不聽。田豐死諫,結果袁紹大怒,將他關進了大牢。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獄卒將袁紹兵敗的訊息告訴了田豐,說他不日將重見天日。沒想到田豐仰天大笑,說要是袁公打贏了仗,他或許能活命。現在失敗了,他必死無疑。

    果如田豐所言,袁紹逃回後,立即將他給殺死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袁紹戰勝了曹操,或許會放了田豐,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寬厚大量和英明絕倫;而他失敗了,則會惱羞成怒,殺了田豐,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相比之下,曹操寬宏大度,舉賢任能,不拘一格。有謀略,做事果敢堅決,又隨機應變。軍紀嚴明,賞必行,罰必信。真誠待人,從不虛榮。

    袁紹的個人品質跟曹操想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二袁紹的內部不如曹操團結。

    袁紹的內部,是有很多問題的,用荀彧的說法是:

    “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深談:官渡之戰

    謀臣有問題,但是如果袁紹能夠調和好,也不會出現太大問題。可是偏偏袁紹不能容忍他們,田豐死諫被下獄,後被殺;許攸貪財、無法度,也不被容,結果叛逃曹操。

    此外,袁紹的謀臣還互相爭鬥。郭圖嫉妒沮授,誣陷他“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袁紹聽到後,就對沮授產生了懷疑,收回了他的兵權。

    而反觀曹操內部,是比較團結的。曹操總是以身作則,能夠協調好各方的矛盾。

    總結

    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認為根本的原因,在於袁紹自己,他不是一個合格的主帥!就算沒有官渡之戰袁紹有沒有滅曹操的可能!

  • 11 # 減水書生

    打贏官渡之戰,曹操純屬僥倖,袁紹雖然打輸了,但是實力還在,他當然能夠翻身。

    別聽荀彧的雄辯滔滔,說什麼曹操各種能、曹軍各種行,而袁紹各種蠢、袁軍各種笨。就一個問題,曹操有袁紹兵多、將多、糧多、錢多、地方大嗎?

    沒有,沒有就是等死。

    那荀彧為啥做出如此信心滿滿地做分析呢?因為袁紹都過來打你的,你不自信一點,就只能投降了。

    官渡之戰,袁紹確實損兵折將。但是,還是那個問題:曹操有袁紹兵多、將多、糧多、錢多、地方大嗎?

    既然沒有,那曹操還是得死,只不過是什麼時候死。袁紹當然有翻盤的機會。

    1.袁紹並沒有那麼不堪,他是很厲害的

    官渡之戰,袁紹是敗給了曹操,但可以一戰定勝負,卻不能一戰定人設。因為官渡戰敗,就說袁紹是頭豬,笨得只能打敗仗,這太片面。

    討伐董卓失敗後,袁紹只有四世三公的名聲,他並不是據有一州之地的諸侯。

    但就是靠著這個名望和手中不多的軍隊,袁紹連哄帶騙,硬是從韓馥手中拿到了冀州。所以,袁紹不是蠢不可及的懦夫,該狡詐的時候,也是狡詐非常的。

    佔定冀州的袁紹,也不是河北老大。當時,整個河北最亢奮的梟雄是幽州軍閥公孫瓚。甚至,袁紹這個四世三公之後都得彎下身子,對公孫瓚溜鬚拍馬。

    但是,一山難容二虎,公孫瓚才不管袁紹當過什麼盟主、是什麼出身,聯合袁術、陶謙等有一眾州郡級的諸侯,一起打袁紹。

    結果,不僅沒打死,反倒被袁紹反殺,隨後袁紹統一了河北。

    至官渡之戰前,袁紹已經控制了幽州、冀州、青州和幷州,成為漢末亂世的最強諸侯。這就足以說明袁紹很厲害。

    2.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是最強諸侯

    楚霸王垓下之戰,確實是回不了江東,因為江東已經插上了漢旗。但是,官渡之戰後的袁紹,不僅能回到河北,而且立即鎮住了河北騷亂,平定了一系列的叛亂。

    官渡之戰,袁紹僅是打了一場敗仗。河北之地,也不是曹操說拿下來就拿下來的。這個時候,袁紹還是河北袁紹,還是雄踞四州之地。

    所以,袁紹完全可以積蓄力量,再戰曹操,而且再戰取勝的可能性非常大,翻盤的機會面也非常大。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袁紹的河北政權很鞏固。袁紹死得時候,河北百姓都為他落淚,足以說明河北民心在袁不在曹。再一個就是袁紹跟北方烏桓的關係很好,沒有外患。

    其次,曹操的兗州政權不穩固。袁紹就曹操一個敵人,而曹操卻好多敵人。不是曹操人品差、所以敵人多,而是地處中原死戰之地,這地方就沒法消停。

    而袁紹則不同,整個河北都是他們家的,跟北邊烏桓的關係又那麼友好,真是普天之下,除了曹孟德,難逢對手。

    再者,河北富庶甲天下。西漢以後,河北逐漸開發,成為關中和中原之外又一個大糧倉。這裡要錢有錢、要兵有兵,得天下就得佔河北。光武帝劉秀走得就是這個路線。

    袁紹佔盡天下之資,所以不是翻盤不翻盤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整治山河的問題。

    3.袁紹就是因為死得太早,後事安排得太倉促

    袁紹雖然有種種優勢,卻無福消受,他死得太早。而且,死得時候又沒安排好後事,三個兒子就在河北之地兄弟鬩牆。

    這給曹操提供了機會。

    與其說河北之地是曹操打下來的,不如說是袁紹那些不爭氣的兒子讓給曹操的。

    沒有河北之地,即便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仍舊生死未卜,前途充滿不確定性。

    原因就是他四面受敵。四面敵人聯合,他害怕;任何一方做大,他害怕。

    但是,佔定河北的曹操,就有了傲視天下的資本。

    而這個資本,本來應該是袁紹的。只要袁紹能活得更久一點,統一北方的,可能就是他袁紹袁本初。

  • 12 # 華夏問長安

    當然有機會翻盤,這裡我來詳細說說。

    一是實力尚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是決定三國格局的三大戰役之一,但是實事求是的說從戰役的規模和結果來看官渡之戰都比不上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後世對於官渡之戰其實有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此戰曹操擊潰了袁紹軍主力導致袁氏一蹶不振,其實遠不是這麼回事,官渡之戰袁紹雖然損失約8萬士卒但是對於袁紹來說並未傷筋動骨:這本來就是袁紹主動發動的一場進攻戰,主戰場也不在袁紹佔據的勢力範圍之內,雖然戰敗袁紹仍然保有冀並青幽四州之地,整體實力其實還是在曹操之上。

    二是曹操攻取河北是因為袁氏分裂。簡單講,官渡之戰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袁曹實力對比,若是袁紹不死,以其河北整體實力自守是綽綽有餘。短期之內只要不被曹操攻入河北腹地,以其河北的恢復能力要遠比飽經戰亂的中原地區強很多。也就是說,只要相持,袁紹就能繼續拉大和曹操的差距。

    三是核心人才尚在。其實官渡之戰對於袁紹打擊最大的實際上是人才層面,許攸、張郃等一流人才紛紛投入曹操帳下,但是袁紹前期豐富的人才積累,其實他手中依然有田豐、審配、郭圖等人,牌面依然不算差。

    四是地利優勢。中原四戰之地,曹操雖然官渡獲勝,但是卻需要提防周邊諸侯的攻擊,根本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在袁紹身上。反之,袁紹至少八成以上兵力、精力都可以用在南下中原,此消彼長之下,曹操贏面並不大。

    綜上所述,實際上袁紹還是很有機會翻盤的,只是可惜天不假年!

  • 1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從實力上來說,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是天下最大的諸侯,依然有機會奪取天下。

    不過,袁紹集團內部的重重問題,使他沒有機會兌現自己的實力,難以翻盤!

    官渡之戰後,曹操未敢直接對河北用兵

    官渡之戰後,曹操對於下步擴張方向,進行過以下考慮:

    1、建安五年年底,曹操想攻江東,被當時正在許昌的張紘勸阻。曹操轉而與孫權交好。

    2、建安六年三月,曹操又認為袁紹還強,想先打擊劉表,被荀彧勸阻。

    在多番猶豫後,曹操才在建安六年四月,發起倉亭之戰,擊敗了袁紹。但是,此戰只是打破了袁紹在黃河南岸的據點,曹操並未敢渡河深入。

    隨後,曹操又轉身對還在汝南的劉備等勢力發起進攻,未及北上。

    直到202年袁紹去世後,袁紹集團發生了內部分裂,曹操才發起征服河北的戰爭。

    由此來看,曹操集團對於大規模進攻袁紹是非常謹慎的。

    官渡之戰後,袁紹與曹操的實力對比

    1、戰力:基本軍力雙方基本持平,但袁紹軍事潛力更大

    袁紹軍:實力受損,但戰力尤存。

    官渡之戰後,袁紹和袁譚一頓猛跑,逃到了蔣義渠帳中。袁紹拉著老蔣的手說:我的人頭,就交給你了!老蔣避帳而處之,傳達袁紹的號令。散敗的各軍聽聞老袁還在,紛紛集結過來,袁紹軍威復振!

    當然,這個復振,也就是收攏餘部,官渡之戰也沒白打,損失的那些部隊也是實實在在的。戰前的優勢是沒有了!

    但是,我們也知道,袁紹的軍事潛力還是很強的,冀州富庶,隨時可以徵兵,幽州更是產馬,而烏桓等地少數民族也受到袁紹的恩惠,樂於為袁紹征戰。

    曹操軍:實力增長有限。

    官渡戰後,曹操把袁紹軍“偽降”者悉數坑殺。

    也就是說,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除了張郃高覽帶來的降軍,其他沒有太大的增長。

    2、地緣環境:袁紹佔優

    官渡戰敗後,袁紹回到冀州鎮壓了叛亂,穩住了局勢。袁紹依然擁有外線優勢。

    曹操則依然處於內線之中。劉表已經平定了荊南叛亂,拓地千里,帶甲十萬。孫策雖死,但他生前畢竟想過圖取許昌。

    作為事後諸葛,我們可以揮揮衣袖說:劉表,座談客···

    但是,就當時而言,這些力量至少是要牽制曹操部分力量的。

    3、經濟力:袁紹佔優

    袁紹坐擁青、冀、幽、並。其中,冀州非常富庶。

    中原殘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恢復。

    因此,曹操自己在奪取冀州後,遷徙到了鄴,以此為基地繼續進行統一戰爭。

    袁紹集團的優勢是比較明顯的。以至於,袁紹死後,曹操在攻鄴時,都難以直接攻取,要採取“緩之則相攻”的策略,誘發兒子持續內鬥,才有機會平定河北!

    總體而言,袁紹在官渡之戰後,依然佔據著一定的優勢。

    袁紹不能有所作為,主要對冀州本地集團的態度

    荀攸曾說:袁紹據有四州之地,帶甲數十萬,袁紹又寬厚得人心。假如他的兒子們好好保守家業,那天下的禍害(袁家基業)就沒完沒了了。現在他們卻互相爭鬥···

    這句話,說的是袁紹死後,袁家二子不合引發的悲劇。

    事實上,在袁家二子的爭鬥,不過是袁紹集團長期內部矛盾的繼續。

    人說袁紹外寬內忌,根源未必在其性格,而在他與冀州集團的關係。

    作為外來者,袁紹要在冀州站穩腳跟,就必須拉攏冀州本地勢力。但是,袁紹又害怕冀州本地勢力尾大不掉,威脅自身。因此,他對冀州集團,外表寬容,內力忌憚!

    冀州本地集團與潁川系的矛盾重重,最終引發了袁紹集團的分裂。

    比如,我們常常知道的,袁紹對田豐、沮授的良策的不聽從。

    這種不納諫,表面上是袁紹思慮不到位,實際上,是其對冀州本地勢力的防範。

    而這種局面,在官渡之戰後,依然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愈演愈烈,最終引發了分裂!

    因此,儘管從實力上說,袁紹集團在官渡之戰後,依然有機會捲土重來。但是,因為袁紹集團本身的劣根性,他難以處理好內部關係,最終昏招迭出,連繼承人問題都處理不好,最終分裂、失敗!

  • 14 # 沉浮皆有道

    幾無翻盤的機會,袁紹與曹操之爭本質上兩位領軍人物的格局、能力、魅力之爭。袁紹性格色厲而內荏,沒有曹操的大度胸懷。官渡之戰之前袁紹實力上具有絕對優勢,但他沒有抓住機會,剛愎自用沒有采納身邊有識之士的建議。官渡之戰之後軍心渙散,失敗已是在所難免。

  • 15 # 賢聚史齋

    當然有,官渡雖然敗了,但是袁紹地盤還在,人心沒散,官渡一戰只是讓袁紹曹操的實力接近罷了,並不是袁氏滅亡的原因。袁紹之死才是袁家無法翻盤的原因,只要袁紹活著,曹操根本沒有能力北上。

  • 16 # 史影片

    就長話短說吧,官渡之戰袁紹沒兩年就死了,哪來的機會,袁紹沒有遠見,不聽謀士建議,導致謀士有的投靠曹操。

    曹操不都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上一代跟堂兄弟袁術不和,下一代他那三個不爭氣的兒子內訌,也是該滅亡!

  • 17 # 好嗨喲讀歷史

    袁紹還是有機會翻盤的,但是因為他的死亡使得袁氏最終走向了滅亡。袁紹能翻盤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河北四州民殷國富,人口眾多,經濟比其他地區好。打仗就是燒錢和出人,誰人多錢多贏的機率就大。

    二、河北計程車族乃至天下計程車族都是支援袁氏的多,士族作為當時社會上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誰得到他們的支援就有更大的機率取得勝利。何況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袁氏自身的聲望就比其他諸侯的要高。

    三、手下武將謀臣多,人才隊伍比其餘諸侯雄厚。

    當然,縱使袁紹實力雄厚,也得有他在才有機會翻盤。而袁氏的覆滅最主要的原因的就是袁紹死後,袁氏內訌,自我削弱實力使得曹操一舉平定河北,奠定了曹魏的基業。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三國第一大坑主公的謀士郭圖的神助攻幫助曹老闆拿下了河北。郭圖在袁紹在世時就把袁紹坑的不要不要的,先是勸袁紹不要迎接漢獻帝,神助攻曹老闆挾天子以令不臣;然後官渡之戰坑的張郃高覽投降曹老闆,把己方的大將送給競爭對手;最後袁紹去世,為了幫助袁譚爭位,讓袁譚藉助曹操勢力來對付袁尚,成功引狼入室,袁氏基業就此為曹操做了嫁衣。

  • 18 # 歷史評說

    都說三國時期有兩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一場就是決定誰是北方霸主的官渡之戰,另一場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

    其實個人認為,官渡之戰並沒有最終決定北方的歸屬,雖然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損失了幾十萬人馬,但是這僅僅是袁紹主動進攻曹操失敗,袁紹依然有四州的土地,他的實力依然能夠自保。

    而且不僅如此,曹操此戰也是傷人1000,自損800,官渡之戰可以說是慘勝。對於曹操來說,也沒有能力乘勝追擊。更何況在汝南地區的劉備這項附骨之蛆一樣,一直死死纏著曹操不放。曹操和他糾纏了好幾年,才徹底擊敗他。

    其實官渡之戰曹操贏得非常的險,打到最後,他的糧草已經根本跟不上了,如果沒有許攸的叛變,曹操會贏嗎?

    而且正是因為曹操糧草不濟,曹操沒有選擇接納袁紹的降兵,而是採用了另外一種更加暴力血腥的方式,將他們人道毀滅了,這也使得曹操失去的迅速擴大隊伍的機會。

    真正讓曹操獲得戰爭勝利的轉機,在於袁紹的死亡。袁紹死後,他的小兒子袁尚繼承了大位,而他的大兒子袁譚則靠邊站,得向自己的弟弟行禮。這樣的安排才是曹操奪取北方控制權的關鍵。袁紹死後又過了四個月,經過精心準備的曹操,這才向袁紹控制的冀州發起了進攻。

    曹操的軍事能力很強,連袁紹都不是他的對手,更別說是袁紹那兩個不成器的兒子。很快就打的袁尚和袁譚兄弟落花流水,在曹操的指揮之下,曹軍連戰連勝,很快就突破了袁譚兄弟佈置的防線。曹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河北地區的重鎮鄴城。

    但是鄴城攻堅戰打得並不順利,曹操損兵折將,經過一番謀劃之後,曹操決定退兵。他打算先擱置袁尚兄弟,一會兒去把荊州的劉表先搞定。

    因為在這個時候江東的孫家已經多次打敗了黃祖,這就意味著江東孫家很有可能北渡長江將手伸到長江之北,這是曹操絕不允許的,所以曹操打算先去解決劉表,再不濟也得在和東吳在荊州的爭奪中佔據先手。

    俗話說得好,不作死不會死,就在這時候,袁紹廢長立幼所帶來的惡果,現在體現了出來,袁家兄弟為了自己的權利,兄弟鬩牆,打了起來。

    就在這時候,曹操果斷改變策略,率軍北上採用分而擊之的策略,消滅了袁尚和袁譚兩兄弟,總共花費了七年時間,平定了袁紹所佔據的四州之地。

    所以可以說袁紹的實力是很強的,如果袁紹不死,他只要採取積極的外交政策,和劉表以及孫權等人搞好關係,完全有可能翻盤?

    其實曹操控制的河南地區處於四戰之地,這個地理位置並不理想,只要劉表孫權,袁紹,馬騰等心往一處想,就能夠興起聯軍打敗曹操。只可惜袁紹死的太早,而他留下的又是這麼一個大的爛攤子,兩個兒子又不爭氣,所以真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 19 # 帝國烽火

    當然有機會。

    公元200年曹操以少勝多在官渡取得了對袁紹的勝利,而此戰之後,曹操就在北方建立了完全的優勢,並且最終消滅了袁紹的兒子,徹底統一北方。而官渡之戰也成為了三國三大戰之一,那麼官渡之戰之後袁紹真的就沒有機會翻盤嗎?當然不是。

    官渡之戰前,曹操與袁紹的北方之爭勢在必行,而袁紹具有比較大的優勢;

    官渡之戰是一場確定北方曹操與袁紹誰握有優勢的戰爭,當時曹操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之地,而袁紹佔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從佔地面積來說,袁紹稍稍多一點。

    從實力來講袁紹當時可以動員的軍隊達到十幾萬,而曹操等動員的軍隊最多也只有7/8萬的樣子,所以說在決戰之前袁紹有絕對的優勢,無論是從地域上還是人員上。而這些優勢讓袁紹即使在失敗之後,也能有恢復能力。

    官渡之戰之後,袁紹雖然主力部隊被打敗,但是曹操也是耗盡了很多元氣,不能乘乘勝追擊;

    官渡之戰爆發,曹操斬殺了帶坑殺了袁紹的8萬大軍,使袁紹只帶了800人逃跑,但是曹操自己的消耗也不少。

    在官渡雙方相持三個月的時間中,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他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於官渡,想要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最後才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並縮短了糧食運輸距離,最後才有機會燒掉袁紹的糧食,從而取得勝利。

    從曹操在對峙中有退兵的想法也可以看到官渡之戰對曹操的消耗非常大,而這種消耗致使曹操不能乘勝追擊。所以說在官渡之戰之後袁紹損失了10萬軍隊,而曹操的軍隊中雖然有張郃等人向他投降,但是他對袁紹的兵馬更多的是坑殺和斬殺,軍隊實力上曹操並沒有大的增加,同時曹操的糧草和經濟壓力非常大,所以曹操不能乘勝追擊。

    曹操處在四戰之地,全軍出擊袁紹有被偷襲的威脅,袁紹有重新恢復實力的機會;

    曹操處在四戰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官渡之戰之後,雖然劉表沒有北上出擊曹操的勇氣,而東吳孫策被殺,孫權新立,但是他們的存在就是對曹操的威脅,以至於曹操不能將所有的兵力放在北方。

    這種相互威懾,只要北方袁紹維持統一,曹操就不能夠全力發動對北方的戰爭,袁紹有發育的能力,拖十年左右的時間。四站之地的曹操必須要四處征戰,而袁紹卻可以在北方發展,這樣袁紹就有機會恢復能力,重新獲得與曹操的決戰機會。

    袁紹在世的時候,依舊能威懾北方,曹操不敢輕易北進;

    袁紹官渡之戰失敗之後,《三國志》記載:冀州城池多叛,紹復擊定之。從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到,袁紹在官渡之戰失敗之後,並沒有出現兵敗如山到局勢,雖然統治區域內有叛亂,但是也都被他給一一平定。

    並且袁紹在河北之地比較得民心,實行德政,這一點可以從他去世之時,河北百姓悲痛的情況看出來。

    這也說明袁紹的實力雖然在官渡之戰遭到了比較大的損傷,但是並未完全耗盡,他根據還有很多兵馬 ,而有這些兵馬的存在,曹操也不敢輕易的攻擊北方,直到2年之後,袁紹憂鬱而死,這才給了曹操統一北方的機會。

    袁紹的失敗是自信心和接班人的失敗,給了曹操各個擊破的機會,大大減少了曹操統一北方的阻力。

    官渡之戰失敗之後,袁紹雖然只帶了800人逃跑,但是他的謀臣還有田豐可以用,而田豐是一位非具有戰略眼光的謀士,從他對袁紹的建議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懂強弱之變的謀士,若袁紹在官渡之戰失敗之後就發憤圖強,任用田豐,那麼他就有能逆轉的可能。但是袁紹在官渡之戰將自信心打沒了,以至於他都沒有勇氣面對田豐,還將田豐殺死,這就主動他不能翻盤。

    袁紹在官渡之戰之後的兩年時間裡,是活在自卑與悔恨當中,但是他卻沒有反思,最終鬱鬱寡歡死去,而他留下的繼承人問題,卻是他人生中的有一個敗筆。由於袁紹立幼子袁尚,致使袁氏兄弟相殘,他所擁有的北方泗州,也在他去世之後分為三份。分裂後的袁氏勢力,相互攻擊,並且還投靠曹操,最終在內耗中削弱了實力,被曹操逐一擊破。

    總體而言,袁紹在官渡之戰之後,從實力來講,只是喪失了對曹操的優勢,變主動成被動,若是韜光養晦,反思雪恥,那麼最後還有與曹操決一勝負的機會。但是官渡之戰失敗之後,袁紹喪失的不僅是軍隊,而且是內心的自信,這種自信的喪失,最終使他鬱鬱而終。

  • 20 # TheSim

    首先,在我看來,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具有東山再起的可能,甚至只要時間足夠的話,袁紹的實力依然能積累到對曹操的優勢。對於官渡之戰來說,雖然重創了袁紹的主力,迫使袁紹只帶著八百騎兵逃走。但是,在地盤上,握有四州之地的袁紹,依然是東漢末年地盤最大的諸侯,並且,在所轄人口上,袁紹也要明顯大於曹操。當然,在氣勢上,曹操挾官渡之戰大勝之威,要明顯強於袁紹。不過,袁紹只要堅守一兩年,曹操勢力的這一氣勢自然不斷衰弱。

    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在官渡之戰,也即公元200年後,曹操用了八年左右的時間才平定河北地區,並且,在佔領袁紹故地的過程中,曹軍也遇到了激烈地抵抗。而這,凸顯出河北一帶百姓對於袁紹勢力的擁護。不過,對於袁紹勢力來說,卻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也即內部派系林立。在官渡之戰前,荀彧說袁紹如何差、曹操如何好,郭嘉獻十勝十敗論,有些是虛詞,但核心在於:袁紹集團太多掣肘,派系太雜,下決斷牽扯太多。

    特別是袁紹的幾個兒子,比如袁尚、袁熙、袁譚之間的內鬥極大消耗了其本身的實力,因為其各自為戰,這反而讓曹操順利地各個擊破。而這一情況的出現,關鍵原因就是袁紹公元202年就去世了。建安七年(202年),也即官渡之戰後的第二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袁紹一死,其幾個兒子之間都擁有一定的兵馬,而且互相不服氣。好比三根分開的筷子,最終被曹操一一扭斷。由此,袁紹想要在官渡之戰後東山再起,要麼多活幾年,要麼在幾個兒子中確定好一個繼承人,並削弱其他人的勢力。

    最後,為了要順利東山再起,袁紹不僅要解決內部的派系問題,還應該和荊州劉表、江東孫權結盟。其中,因為孫策於公元200年遇刺身亡,所以官渡之戰後,掌握東吳大權的是孫權。對於袁紹來說,如果可以和劉表、孫權結成對抗曹操的聯盟,那麼,處在中原地區的曹操必將面臨腹部受敵的險境,最終會被這三大勢力逐漸削弱乃至於消滅。當然,如同後來並不穩定的孫劉聯盟,想要讓三家齊心合力對抗曹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經辭職一週了,老闆娘還在不論時間地點不停問工作的事,我該如何處理?